一、如何感官检查红肠的质量(论文文献综述)
刘贝贝[1](2017)在《冷冻牛肚超高压改性与卤制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卤制牛肚作为一道中国传统美食,是风味独特的平滑肌类肉制品。传统的卤制牛肚强调口感柔脆、化渣、无异味。但用传统工艺卤制的牛肚,因未高温杀菌,只适合即烹现售,不耐贮藏,销售范围有限。若仿传统工艺制作商业无菌的高温卤制牛肚,则会带来严重的蒸煮味和浓烈的脏器味,且柔脆口感缺失;若贮藏3个月以上,则肉质易水解糜化。故,市场上未见高温卤制牛肚供应。为开发一种可常温保存的低异味、口感柔脆的卤制牛肚,作者借助超高压改性技术和通过调控蒸煮工艺,对降低牛肚异味、保持柔脆、抑制糜化和有效杀菌展开了相关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超高压处理能提升牛肚柔脆性、降低卤制品异味①冷冻牛肚解冻后经200 MPa-10 min超高压处理后,再行卤制;对所得产品进行分析检测,发现:超高压处理组的出品率和嫩度增加,蒸煮损失和剪切力值较未超高压处理组分别降低了11.04%和17.40%。超高压处理组的柔脆口感显着提升,脆性提升了15.41%,硬度值降低了11.89%,咀嚼性降低了37.01%。②冷冻牛肚解冻后经300 MPa-10 min处理后再卤制,所得产品的GC-MS数据显示,风味物质中的异味物质如庚醛、丙醛等含量明显降低,异味物质总含量降低了86.37%,品尝时已基本无蒸煮味和脏器味。(2)高温干蒸能实现商业无菌并抑制水解糜化采用粉状卤料表面涂抹后,经115121℃/保温1020 min的高温干蒸,所得卤制牛肚能达到商业无菌、肉质柔韧、风味不变,且可降低储藏过程的水解糜化程度。经47℃1周的恒温恒湿加速试验,115℃-16 min干蒸的牛肚更抗糜化,感官评分值最高。(3)优化的改性-干蒸工艺可保卤制牛肚在180 d内品质优良高温卤制牛肚的最佳工艺为:200 MPa-10 min改性,118℃-10 min高温干蒸。所得产品历经180天常温贮藏期,始终保持外形完整、肉质不糜化、无异味、安全卫生,感官评价:滋气味和咀嚼感均佳。
夏秋良[2](2017)在《葛根原粉的综合开发与利用》文中提出葛根富含异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发表解肌,透发麻疹,解热生津,升阳止泻之功效,素有“亚洲人参”之美誉。本文以葛根为研究对象,分别从葛根原粉的沸腾造粒工艺、新产品开发及HACCP体系在葛根黄酮口服液生产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取得的成果如下:1.响应面法优化葛根原粉的沸腾造粒工艺及速溶葛根原粉的检测:以葛根原粉溶解率及黄酮保存率为指标,选取粘结剂浓度、蠕动泵泵速、进风温度和雾化压力作为研究对象,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响应面法优化葛根原粉沸腾造粒工艺,改善葛根原粉的溶解特性及保证最大的黄酮保存率。理论上,最优的沸腾造粒工艺为:粘结剂浓度13.42%、蠕动泵泵速3.75 rpm、进风温度60.27℃、雾化压力0.17 MPa,此时葛根原粉溶解率预测值为83.95%,黄酮保存率预测值为87.32%;结合生产实际需要,调整后的工艺为:粘结剂浓度13%、蠕动泵泵速4 rpm、进风温度60℃、雾化压力0.17 MPa,在此条件进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葛根原粉溶解率为80.39%(相对误差为4.43%),总黄酮保存率为84.88%(相对误差为2.87%),差异不显着,表明响应面法优化葛根原粉沸腾造粒工艺是可行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进风温度对葛根原粉溶解率的影响极显着,其他3个因素对溶解率的影响均显着,这4个因素对溶解率的影响由强到弱依次为进风温度、粘结剂浓度、蠕动泵泵速、雾化压力。而4个因素对黄酮保存率的影响均为极显着,其对黄酮保存率的影响由强至弱依次为进风温度、雾化压力、粘结剂浓度、蠕动泵泵速;响应面分析表明4个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对葛根原粉的溶解率影响均不显着;而进风温度与雾化压力的交互作用对黄酮保存率的影响非常显着,其他交互项对黄酮保存率的影响不显着。沸腾造粒后得到的速溶葛根原粉总黄酮含量可达32.04±0.01 mg/g;其菌落总数为300 CFU/g(≤3×104CFU/g),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4789.2-2010。2.一种葛根总黄酮口服液及其制备方法:以葛根为原料,玉竹、山药、百合、红枣、枸杞为辅料(辅料配比为3:5:3:5:4),蔗糖添加量、柠檬酸添加量、原辅料配比为自变量,葛根黄酮口服液的感官评分为因变量,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按Box-Behnken法设计试验,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对葛根黄酮口服液配方进行优化,得到优化的配方:蔗糖添加量为4.49%,柠檬酸添加量为0.14%,原辅料配比为5.01,此时模型预测最佳配方的感官评分为4.28分。考虑到实际生产条件的可操作性,将工艺参数调整为:蔗糖添加量为4.50%,柠檬酸添加量为0.14%,原辅料配比为5.00,此配方调配的口服液感官评价平均分为4.24分,与模型预测响应值的相对误差为0.94%,差异不显着,可用于葛根黄酮口服液感官评价总分的理论预测。响应面分析表明蔗糖添加量对感官评分有极显着的影响,柠檬酸添加量的影响次之,而原辅料配比在试验范围之内对感官评分影响不显着,且这3个因素两两之间的交互作用均不显着。最优配方调配的葛根黄酮口服液总黄酮含量可达7.49±0.01 mg/mL,约为气血康口服液的5.11倍,牛樟芝发酵液的8.06倍;DPPH清除率高达92.89±0.08%,比气血康口服液提高了26.71%,比牛樟芝发酵液提高了37.06%;原材料及包装成本约0.38元/10 mL;其菌落总数为136 CFU/m L(≤103 CFU/m L),亦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4789.2-2010。3.在GMP和SSOP的基础上,将HACCP体系应用于葛根黄酮口服液生产加工中,确定了其工业化生产的工艺流程,并从原辅料验收、生产加工、包装入库等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的潜在危害进行分析评估,确定了关键控制点(原辅料验收、内包装材料验收、灭菌及灯检),针对这些关键控制点,制定了相应的控制措施。经验证,在HACCP体系应用之后后,葛根黄酮口服液生产的各个加工步骤的微生物指标(主要指菌落总数、大肠菌群数)均有所下降,且与HACCP体系应用前相比,产品的质量缺陷率降低了58%,产品质量有了明显提升。
王明[3](2016)在《防腐剂在熟肉制品保藏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熟肉制品深受我国人们喜爱的美食之一,历史悠久,风味独特,然而受传统加工工艺条件的限制以及本身成分特性影响,容易受到微生物污染,导致产品腐败变质,失去食用价值,因此需要对其微生物进行有效控制。本实验以卤肉为熟肉制品代表,添加“GB276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允许在熟肉制品中使用的乳酸链球菌素(Nisin)、双乙酸钠、脱氢乙酸钠、山梨酸钾及纳他霉素五种防腐剂,结合真空包装、低温保藏或常压杀菌等方法,以制品感官及微生物指标来确定产品保质期,探究适于熟肉制品保藏的最佳条件;同时,采用目前肉类食品保藏中最常用的高压杀菌处理与本实验确定的最佳常压杀菌结合防腐剂的保藏方法分别处理卤肉制品,通过感官评分、质构特性及风味物质分析,比较不同热力杀菌方法对熟肉制品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结合真空包装、低温保藏(4℃)的情况下,五种防腐剂单独使用时均可有效延长产品保质期,其中Nisin用量0.32g/kg(肉制品,下同)时效果最佳,保质期为71d;复合防腐剂双乙酸钠1.50g/kg,脱氢乙酸钠0.16 g/kg,Nisin0.05 g/kg延长熟肉制品保质期的效果最好,保质期达166d。熟肉制品采用复合防腐剂(Nisin0.08g/kg+双乙酸钠0.5g/kg)处理后真空包装并结合常压杀菌(90℃,30min,净含量25±1g),可使产品达到商业无菌要求。熟肉制品经常压杀菌可获得较好的感官品质,高压杀菌显着降低熟肉制品的质构特性,且对其感官品质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通过风味物质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HS-GC-MS)检测出常压杀菌和高压杀菌处理卤肉制品分别含有71、67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共10类:酮类、醛类物质、含氮化合物、含硫化合物、碳氢化合物、酸类、酚类、醇类、酯类、醚类,它们共同构成了卤肉制品的风味。常压杀菌对其醇类、酮类、碳氢化合物及含硫化合物影响较小,高压杀菌使其醛类、酮类、酯类、碳氢化合物及含硫化合物损失较多,而醛、醇、酮及含硫化合物对产品整体风味有较大贡献。总体而言,常压杀菌可以保持卤肉制品较优的感官品质、质构特性及风味。
向廷建[4](2013)在《亚硝酸钠添加量对中式香肠贮藏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中式香肠是深受消费者欢迎的传统腌腊肉制品。传统的中式香肠加工中,亚硝酸钠因其具有发色、抑制肉毒梭状芽孢杆菌的生长、抗氧化和增强风味等作用,效果明显,同时价格低廉,是腌腊肉制品中不可缺少的添加剂。但是亚硝酸钠具有一定的毒性,过量摄入会对身体造成严重的伤害,减少亚硝酸钠的使用量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国标规定的亚硝酸钠最大添加量0.15g/kg为基准,通过不添加(0%组)、低剂量添加(50%)和标准剂量添加(100%)研究不同亚硝酸钠的添加量对中式香肠在贮藏过程中的变化,研究亚硝酸钠添加量对中式香肠的影响,为减少亚硝酸钠的使用量提供一些基础理论数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研究确定了实验用中式香肠的部分配方比例,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设计确定了中式香肠的最佳配方为:肥瘦比2:8,食盐添加量2.5%,白糖添加量0.2%,用此配方制作的中式香肠感官评分最好。(2)研究了不同亚硝酸钠添加量对中式香肠贮藏过程中理化性质和微生物数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不添加、50%标准剂量添加和标准剂量添加亚硝酸钠对水分含量、pH值的变化影响不显着(P>0.05);对酸价、过氧化值、TBA值的变化影响差异显着(P<0.05),且使用量越大,效果越好;对于挥发性盐基氮和微生物数量的变化,不使用亚硝酸钠和使用亚硝酸钠效果差异显着,但使用50%标准剂量的效果和使用标准剂量的效果之间差异不显着。单独使用亚硝酸钠、真空包装、冷藏环境都可以有效延长中式香肠的保质期,其中以冷藏的效果最好,但比较耗能;在一定范围内,增加亚硝酸钠的用量不能显着延长保质期。三种条件同时使用时,保质期延长效果最好。经济效益最好的是室温环境下,同时采用真空包装和低剂量的亚硝酸钠。(3)研究了不同亚硝酸钠添加量对中式香肠贮藏过程中感官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不添加亚硝酸钠的中式香肠贮藏过程中色泽灰暗,低剂量添加亚硝酸钠就能达到标准剂量添加的护色效果。
张殿军[5](2012)在《常温流通风味鸡保鲜技术的研究》文中提出熟鸡是我国着名的传统肉制品,它风味独特,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欢迎。但在加工过程中,加热温度较低,微生物容易生长,常温流通时间短,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本课题以广东温氏佳润食品有限公司的风味鸡为研究材料,根据栅栏技术原理,结合风味鸡的生产工艺,以菌落总数、TVB-N值和感官评定为指标,通过响应面法优化其工艺条件;以硬度、黏聚性、弹性和咀嚼性为指标,研究了杀菌温度对风味鸡质构的影响,确定最佳杀菌温度;将最佳复合保鲜剂处理后的熟鸡,研究了常温、37℃和42℃贮藏温度下产品菌落总数的变化情况,最后进行成本核算。具体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降低原料鸡原始带菌量的研究1)分别对乳酸、乳酸钠、葡萄糖酸内酯三种保鲜剂进行降菌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三种保鲜剂对原始带菌量的降低均有作用,乳酸钠的降菌效果最好,其次为乳酸,最后为葡萄糖酸内酯,降菌效果增加量明显区段:乳酸为0.2~0.8g/L、乳酸钠为0.1~0.5g/L、葡糖糖酸内酯为0.1~0.3g/L。2)根据中心组合法优化三种降菌剂的配比,结果表明,葡萄糖酸内酯与乳酸的交互性显着,乳酸与乳酸钠的交互性显着,而乳酸钠与葡萄糖酸内酯的交互性较差。复合降菌剂的最佳比例为葡萄糖酸内酯为0.40g/L、乳酸为0.76g/L、乳酸钠为0.80g/L,降菌率为83%。2.复合抑菌剂在腌制工序中的应用研究不同质量浓度的乳酸钠和Nisin对腌制后的生鸡,均有一定的抑菌效果,在0~4℃的贮存条件下,Nisin在0.4g/kg时可以贮存7d乳酸钠在20g/kg时可以贮存8d而空白组可以贮存6d。Nisin与乳酸钠的复配抑菌剂抑菌效果比单一使用效果要明显即它们之间有一定的交互效应,同时得到了Nisin与乳酸钠复配抑菌的最佳组合为0.3g/kg的Nisin和15g/kg的乳酸钠。腌制后的鸡肉在0~4℃贮藏可以保存10d菌落总数未超标,而空白组在第6d时菌落总数已超标。3.不同的杀菌温度对风味鸡质构的影响利用TPA模式对风味鸡在不同的杀菌温度下进行质构测定,结果表明,杀菌时间为30min时,鸡肉的质构与杀菌温度有一定的相关性,随着杀菌温度的提高质构的四个指标(硬度、黏聚性、弹性、咀嚼性)先增大后降低,在超过110℃,这四项指标都大幅的降低尤其是硬度和咀嚼性,鸡腿的硬度从7.6N降为4.7N咀嚼性从21.7mj降为7.6mj,温度对鸡腿的质构影响更明显,质构差异较明显,尤其是咀嚼性,在105℃时有最大值为21.7mj。得出风味鸡的杀菌温度不应该超过110℃,在105℃时是最合适的杀菌温度。4.涂膜保鲜技术对产品货架期的影响研究在加工包装前以羧甲基壳聚糖、乳酸链球菌素、溶菌酶作为复合保鲜剂处理熟鸡。以菌落总数作为衡量指标,根据中心组合试验设计原理采用三因素五水平的响应面分析法,考察3种保鲜剂对熟鸡的保鲜效果。结果表明:3种保鲜剂保鲜效果依次为溶菌酶>羧甲基壳聚糖>Nisin,羧甲基壳聚糖保鲜效果增幅明显的区段为1~3g/kg、溶菌酶为0.1~0.3g/kg、Nisin为0.1~0.3g/kg;羧甲基壳聚糖、溶菌酶、Nisin之间交互作用显着,并且交互性依次增强。当羧甲基壳聚糖、Nisin、溶菌酶分别以1.97g/kg、0.16g/kg、0.25g/kg进行复配时,保鲜效果最好,在37℃的贮藏条件下,第10d的菌落总数为509。5.综合保鲜技术对产品货架期的影响研究了不同加工工序菌落总数的变化情况,经过前处理后,菌落总数从19万降到5万左右,腌制后降到3万左右,蒸煮后为几十个,经过涂膜后会略有上升,确定了前处理、腌制和涂膜为微生物控制的关键点;风味鸡在常温下可以贮存6个月左右,37℃可以贮存18d,42℃可以贮存15d,添加剂成本核算,每只鸡增加的成本为0.639元。
郝红涛[6](2010)在《火腿肠质构标准的构建》文中研究指明为了构建火腿肠的质构标准,本文研究了测定火腿肠质构特性时选择合理压缩比例的关键因素,采用强制定义和间接反映质地特性的方法制订适合肉糜类制品质地的感官评定标准,依此为基础研究质构指标代替感官评分在火腿肠等级验证判别方面应用的可行性,利用感官得分点所对应参照样品的质构值,确立了硬度、脆性和黏着性的标准范围,通过建立以感官得分为自变量,质构值为因变量的线性回归方程,得到了弹性、内聚性和咀嚼性的标准范围,最后以不同品牌火腿肠的质构值为基础建立了Fisher线性判别方程。研究结果表明:(1)脆性指标检出与否是确定压缩比例的重要参考依据;在火腿肠制品的凝胶系统达到一定强度时,采用的压缩比例趋于一致;(2)硬度、脆性、黏着性、弹性、咀嚼性和内聚性的感官评分与质构值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81、0.990、0.938、0.855、0.835和0.534(P<0.01),对火腿肠等级的判别正确率为100%。所建立的感官评定标准能很好的区分肉糜类制品的质地特性;(3)利用质构特性的感官评分和质构数据建立的火腿肠等级典则判别函数,对火腿肠等级的判别正确率分别为92.2%和100.0%,以质构特性的感官评分和质构值都能判别火腿肠的等级,但后者的操作性更方便,准确性更高;(4)在特定的测试条件下,特级火腿肠的硬度、脆性、黏着性、弹性、内聚性和咀嚼性值分别为:8690.1629357.137g,8929.99510963.274g,﹣102.467﹣45.155g,0.8130.968,0.2000.279和1597.7862331.163g;优级火腿肠的硬度、脆性、黏着性、弹性、内聚性和咀嚼性值分别为:7441.3349188.984g,6700.9738929.995g,﹣102.467﹣66.644g,0.7410.878,0.1740.247和1348.9572021.951g;普通级火腿肠的硬度、脆性、黏着性、弹性、内聚性和咀嚼性值分别为:6714.7548690.162g,4441.5566700.973g,﹣257.264﹣159.397g,0.6330.743,0.1220.183和602.4701093.673g;建立的Fisher线性判别方程为:特级(Y4)=0.066 X7+0.026 X8-1.316X9+2062.795 X10+3933.459 X11-0.588 X12-1270.152优级(Y5)=0.069 X7-0.023X8-1.285 X9+2062.224 X10+4050.930 X11-0.603X12-1268.820普通级(Y6)=0.074 X7+0.023 X8-1.368 X9+2025.211 X10+4001.763 X11-0.617 X12-1274.327式中X7、X8、X9、X10、X11和X12分别代表硬度、脆性、黏着性、弹性、内聚性和咀嚼性值。其判别样品等级的方法为:将未知样品的各项质构指标值代入上面各判别方程计算函数值,得值最大者代表的级别即为未知样品的等级。利用判别方程在对火腿肠等级判别时有较高的准确率。所建立的火腿肠的质构标准范围及Fisher线性判别方程可以应用于该类产品的开发及质量评价等方面。
易智勇[7](2009)在《长沙市某区餐饮单位使用食品添加剂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一、目的通过抽检长沙市芙蓉区部分大型餐饮单位自制食品饮料、糕点、凉菜、卤菜、烧烤五类食品中常用的食品添加剂着色剂、防腐剂、护色剂、漂白剂,及非食品添加剂甲醛、硼砂的使用情况,了解自制食品使用添加剂的基本现状,为加强对食品中添加剂使用的卫生监督管理方法和制订监管决策提供依据,保障生产销售食品的卫生质量,确保人们食品安全。二、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长沙市芙蓉区1000平方米以上大型餐饮单位186家中抽取56家作为采样对象,分别采取自制饮料、糕点、凉菜、卤菜、烧烤等五类食品共276份样品,其中饮料38份、糕点54份、凉菜80份、卤菜48份、烧烤56份。检验项目:着色剂(柠檬黄、日落黄、胭脂红、苋菜红)、防腐剂(山梨酸、苯甲酸)、甜味剂(糖精钠和甜蜜素)、护色剂(亚硝酸盐)、漂白剂(二氧化硫),及非食品添加剂吊白块、甲醛和硼砂。按照《食品卫生检验方法·理化部分》(GB/T5009-2003)对样本进行检验,分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GB/T5009·35-2003、GB/T5009·29-2003和GB/T5009·28-2003)检验着色剂(柠檬黄、日落黄、胭脂红、苋菜红)、防腐剂(山梨酸、苯甲酸)和糖精钠,采用GB/T5009·97-2003和气相色谱法检测甜蜜素;护色剂亚硝酸盐采样离子色谱法检测;采用GB/T5009·34-2003)之盐酸副玫瑰苯胺法检验漂白剂二氧化硫;甲醛检验项目卫监发(2005)159号附件2规定方法检验;结果采用GB14484-2003T、GB2759·1-2003和GB2760-2007进行评价分析。三、结果276份抽检样品共检出77份样品中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剂量及使用范围超过国家卫生标准,合计抽检合格率为72.1%,每种食品按照抽检合格率的高低排序依次是饮料89.5%、烧烤82.1%、糕点77.8%、凉菜62.5%、卤菜56.3%,五类食品的食品添加剂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9.04,P<0.05)。其中,以检验相同项目的不同样品分别计算抽检合格率,防腐剂的抽检合格率分别为:饮料92.1%,糕点83.3%,凉菜81.3%,卤菜64.6%,烧烤83.9%,五类食品之间的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差异(x2=11.85,P<0.05);着色剂的抽检合格率分别为烧烤91.1%、糕点89.9%、卤菜87.5%。同类食品按照不同检验项目抽检合格率的高低排列为:饮料中柠檬黄97.4%,甜味剂94.7%(糖精钠94.7%、甜蜜素100.0%),苯甲酸92.1%;糕点中甜味剂100.0%,柠檬黄88.9%,苯甲酸83.3%;凉菜中的二氧化硫87.5%,苯甲酸81.3%,甜味剂68.8%(糖精钠83.8%、甜蜜素85.0%);卤菜中柠檬黄87.5%,亚硝酸盐83.3%,苯甲酸64.6%;烧烤中柠檬黄91.1%,苯甲酸83.9%。检出含量最高有凉菜中的甜蜜素,达到了1.8g/kg,超出国家卫生标准的2.8倍。经x2检验,长沙市二环线以内和二环线以外大型餐饮单位制作食品的食品添加剂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00,P>0.05)。四、结论长沙市芙蓉区大型餐饮单位自制饮料、糕点、凉菜、卤菜、烧烤五类食品中,使用食品添加剂者占75.0%,未检出非食品添加剂硼砂和吊白块。276份样品中,被检测超过国家标准使用范围的食品添加剂占25.4%,超过国家规定使用剂量的食品添加剂占3.6%。因此,在餐馆自制食品中,超含量、超范围使用,混合使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成为影响食品卫生质量的重要原因,制订监管对策时应突出重点,分类管理。
王竹天,兰真,鲁杰,蒋定国[8](2005)在《GB T5009—2003《食品卫生检验方法》理化部分简介》文中提出为帮助食品卫生标准使用者深刻理解食品卫生理化标准,详细介绍了GB T5009—2003《食品卫生检验方法》理化部分的修订背景、指导思想及存在的问题。2003版食品卫生理化检验方法技术含量高,大量采用现代分析技术;积极采用CAC和AOAC检验方法,遵循CAC国际组织有关制修订食品检验方法的程序,提高了食品检验方法的规范化、科学性和准确性程度;涉及的分析项目多,内容广,包含食物成分、维生素、微量元素、保健食品功效成分、金属污染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食品添加剂、食品包装材料、天然毒素及其它有机污染物等分析方法,基本上包含了现行的食品卫生标准所要求的检验方法;健全了测定方法体系,包含现有食品卫生标准的所有类别,能够满足我国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检验方法与食品安全的要求仍有差距;有些分析方法缺乏必要的技术参数,一些方法虽有技术参数,但没有严格按照国际上通行的方法;食品检验方法相对滞后于食品标准;内容格式不尽完善;感官测定方法不够完善,给结果判定带来困难。该标准体系是我国现有食品标准中涉及面广、影响大的标准,并将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和管理水平的提高而逐渐完善。
赵良[9](2003)在《蜂胶的抑菌作用及在肉与肉制品保鲜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食品工业中,各类食品的防腐保鲜始终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特别是肉与肉制品等低酸性食品的保鲜优为突出。蜂胶是蜜蜂的一种天然产品,号称蜂群的药物,其有效成分复杂,具有抗氧化、抗病毒、抗细菌、抗真菌、抗肿瘤、抗原生动物以及免疫增强等多种生物学活性。因此,自古以来蜂胶在农业生产、医药卫生、食品及化妆品加工等多种领域中备受青睐。 本课题主要研究蜂胶的抑菌性质和蜂胶在肉与肉制品保鲜中的应用。 1.研究了不同浓度的蜂胶醇提液对常见的食品腐败菌的抑菌效果。实验采用0.5%、1.5%、2.0%、2.5%、3.0%的蜂胶醇提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肉毒杆菌、志贺氏菌等常见的食源性细菌进行抑菌试验。结果表明: 蜂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肉毒杆菌、志贺氏菌、枯草杆菌等细菌有很强的抑菌活性, 并且随着蜂胶醇提液浓度的提高,抑菌效果也越明显。而对大肠杆菌几乎没有抑菌活性。 2. 将浓度为 1.0%、1.5% 2.0%蜂胶保鲜液对鲜猪肉浸提后进行低温( 7℃±0.5 、℃)贮藏,对细菌总数、PH值、TVB-N 值、感观质量等指标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对照组微生物指标,真空包装在第 6d 超标,普通包装在第 9d 超标。而采用 1.0% 1.5% 、 、2.0%蜂胶保鲜液处理组,真空包装组分别在 21d、23d、25d 后超标,普通包装组分别在 15d、18d、21d 后超标。处理组的TVB-N 值也比对照组的要低,但与菌落总数的变化不完全一致。与对照组相比,各处理组对鲜肉的感观质量均有一定的保持作用。 3. 将浓度为 1.0%、1.5% 2.0%蜂胶保鲜液对肉制品红肠浸提后进行低温(7℃ 、±0.5℃)贮藏,对细菌总数、感观质量等指标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对照组微生物指标在第 10d 超标,而采用 1.0%、1.5%、2.0%蜂胶保鲜液处理组,则分别在 19d、20d、21d 后超标。感官质量鉴定也表明,蜂胶保鲜液肉制品红肠的保鲜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4.对蜂胶醇提液在 80℃、100℃、120℃,30min 热处理后进行肉与肉制品保鲜实验。结果表明:80℃,30min 热处理肉与肉制品保鲜效果没有太大的影响,而在 100℃、120℃,30min 热处理后对肉与肉制品保鲜效果有很大的影响,且热处理温度越高,保鲜效果也越差。
周立军,于洪博,贾秀敏[10](2002)在《大型会议食品卫生监督工作的体会》文中研究指明 大型会议一般特点是档次高、时间长、人数多,在此情况下要确保食品的安全,杜绝食物中毒的发生,食品卫生监督员的责任是相当重要的。笔者多年来多次为中央首长及外宾参加的大型会议进行食品卫生监督,现就几点做法和体会浅述如下:1 做法1.1 组织工作 食品卫生监督员接受任务后,至少要提前一天进入临战状态,参加会务组分管生活的领导与食品生产经营部门召开的会议,共同研究有关食品卫生问题,提出对食品
二、如何感官检查红肠的质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感官检查红肠的质量(论文提纲范文)
(1)冷冻牛肚超高压改性与卤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中国牛副产物资源丰富 |
1.2 牛肚的加工利用现状 |
1.2.1 牛肚简介 |
1.2.2 牛肚的加工利用 |
1.3 高温卤制牛肚的加工研究现状 |
1.3.1 高温肉制品的基本工艺 |
1.3.2 高温卤制牛肚的加工技术问题 |
1.4 超高压处理的引入 |
1.4.1 超高压技术简介 |
1.4.2 超高压处理对肉品质地的影响 |
1.4.3 超高压处理对肉品挥发性物质的影响 |
1.5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超高压处理增柔脆去异味 |
2.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2.1.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2.1.2 试验仪器与设备 |
2.2 试验内容与方法 |
2.2.1 试验内容 |
2.2.2 检测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超高压处理对解冻牛肚理化性质的影响 |
2.3.2 超高压处理对卤制牛肚质构的影响 |
2.3.3 超高压处理对牛肚挥发性气味的影响 |
2.4 小结 |
第三章 干蒸杀菌与糜化抑制 |
3.1 材料与设备 |
3.1.1 材料与试剂 |
3.1.2 仪器与设备 |
3.2 试验内容与方法 |
3.2.1 试验内容 |
3.2.2 试验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干蒸工艺有效杀菌范围确认 |
3.3.2 抑制卤制牛肚糜化的蒸煮范围确认 |
3.3.3 干蒸对卤制牛肚耐贮性的影响 |
3.4 小结 |
第四章 工艺优化及贮藏稳定性 |
4.1 材料与设备 |
4.1.1 材料与试剂 |
4.1.2 仪器与设备 |
4.2 试验内容与方法 |
4.2.1 试验流程 |
4.2.2 试验内容 |
4.2.3 检测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超高压干蒸卤制牛肚食味评价体系建立 |
4.3.2 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
4.3.3 贮藏期试验结果与分析 |
4.4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2)葛根原粉的综合开发与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葛根概述 |
1.1.1 葛根简介 |
1.1.2 葛根的营养成分及药理作用 |
1.1.3 葛根加工利用研究现状 |
1.2 沸腾造粒技术的概况 |
1.2.1 工作原理 |
1.2.2 影响造粒效果的因素 |
1.2.3 食品粉体造粒中的应用 |
1.3 立题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1.3.1 立题意义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葛根原粉沸腾造粒工艺优化 |
2.1 前言 |
2.2 材料和方法 |
2.2.1 材料与试剂 |
2.2.2 仪器与设备 |
2.2.3 葛根原粉沸腾造粒的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
2.2.4 响应面法优化葛根原粉的沸腾造粒工艺 |
2.2.5 速溶葛根原粉的相关指标的检测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葛根原粉沸腾造粒工艺优化结果及分析 |
2.3.2 速溶葛根原粉相关指标的检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一种葛根黄酮口服液及其制备方法 |
3.1 前言 |
3.2 材料和方法 |
3.2.1 材料与试剂 |
3.2.2 仪器与设备 |
3.2.3 葛根黄酮口服液的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
3.2.4 响应面法优化葛根黄酮口服液的配方 |
3.2.5 葛根黄酮口服液的检测 |
3.2.6 葛根黄酮口服液的原辅料及包装材料成本核算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葛根黄酮口服液的配方优化结果及分析 |
3.3.2 葛根黄酮口服液的检测 |
3.3.3 葛根黄酮口服液的原辅料及包装材料成本核算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HACCP体系在葛根黄酮口服液生产中的应用 |
4.1 前言 |
4.2 材料和方法 |
4.2.1 材料 |
4.2.2 方法 |
4.3 葛根黄酮口服液工业生产中潜在危害分析 |
4.4 葛根黄酮口服液工业生产关键控制点的确定与应用 |
4.5 验证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专利 |
附录 |
附录A 葛根黄酮口服液配方试验的感官评价结果 |
附录B 试验附图 |
(1) 葛根原粉沸腾造粒工艺试验附图 |
(2) 葛根黄酮口服液试验附图 |
(3)防腐剂在熟肉制品保藏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1 前言 |
1.1 熟肉制品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2 肉的腐败变质 |
1.3 肉制品保藏技术研究现状和进展 |
1.3.1 低温保藏 |
1.3.2 热力杀菌 |
1.3.3 降低水分活度 |
1.3.4 降低pH值 |
1.3.5 降低氧化还原电位(Eh) |
1.3.6 添加防腐剂 |
1.3.7 影响防腐剂效果的因素及注意事项 |
1.4 本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5.1 主要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2 防腐剂结合低温在熟肉制品保藏中的应用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材料和设备 |
2.2.2 不同熟肉制品制备工艺 |
2.2.3 实验方案 |
2.2.4 感官质量评价 |
2.2.5 菌落总数的测定 |
2.2.6 大肠菌群计数 |
2.2.7 保质期的确定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不同浓度单一防腐剂试验菌落总数及感官检测结果 |
2.3.2 不同浓度单一防腐剂试验大肠菌群检测结果 |
2.3.3 不同浓度单一防腐剂试验保质期检测结果 |
2.3.4 复合防腐剂试验结果分析 |
2.3.5 单一防腐剂与复合防腐剂对熟肉制品保质期影响的比较 |
2.4 本章小结 |
3 防腐剂结合常压杀菌在熟肉制品中的应用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材料和设备 |
3.2.2 熟肉制品制备工艺 |
3.2.3 防腐剂结合常压杀菌试验 |
3.2.4 感官质量评价 |
3.2.5 商业无菌检验 |
3.2.6 数据处理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防腐剂结合常压杀菌试验 |
3.3.2 单一及复合防腐剂低温保藏与复合防腐剂结合常压杀菌保藏性的比较 |
3.4 本章小结 |
4 不同热力杀菌方式对熟肉制品品质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材料和设备 |
4.2.2 不同热力杀菌方式处理熟肉制品加工工艺 |
4.2.3 试验方案 |
4.2.4 感官质量评价 |
4.2.5 卤肉质构特性的测定 |
4.2.6 卤肉挥发性风味物质的测定 |
4.2.7 卤肉挥发性风味物质的主成分分析 |
4.2.8 统计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不同热力杀菌方式对肉制品感官质量的影响 |
4.3.2 不同热力杀菌方式对产品质构特性的影响 |
4.3.3 不同热力杀菌方式对产品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 |
4.3.4 不同热力杀菌方式对熟肉制品风味物质成分的主成分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4)亚硝酸钠添加量对中式香肠贮藏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中式香肠的概况 |
1.1.1 中式香肠的定义和特点 |
1.1.2 中式香肠的生产现状 |
1.2 亚硝酸钠在中式香肠中的作用 |
1.2.1 发色作用 |
1.2.2 抑菌作用 |
1.2.3 抗氧化作用 |
1.2.4 增强风味的作用 |
1.3 亚硝酸钠的危害 |
1.3.1 亚硝酸钠的毒性 |
1.3.2 以亚硝酸胺为前体生成的亚硝胺类物质的危害 |
1.4 国内外对降低亚硝酸钠危害的研究 |
1.4.1 亚硝酸钠的发色替代物 |
1.4.2 亚硝酸钠的抑菌替代物 |
1.4.3 亚硝酸钠的抗氧化替代物 |
1.5 中式香肠在贮藏过程中的品质变化 |
1.6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
第2章 实验用中式香肠配方的确定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主要原材料 |
2.1.2 仪器与设备 |
2.1.3 中式香肠的加工工艺 |
2.1.4 试验方法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单因素试验结果 |
2.2.2 正交试验结果 |
2.2.3 讨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式香肠贮藏品质的变化 |
3.1 材料与仪器设备 |
3.1.1 主要原材料 |
3.1.2 主要实验试剂 |
3.1.3 主要实验仪器设备 |
3.2 实验方法 |
3.2.1 实验用中式香肠的配方 |
3.2.2 中式香肠的加工工艺 |
3.2.3 贮藏与取样 |
3.2.4 理化指标的检测 |
3.2.5 微生物指标的测定 |
3.2.6 感官指标的测定 |
3.2.7 数据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不同亚硝酸钠含量的中式香肠在贮藏过程中理化指标的变化 |
3.3.2 不同亚硝酸钠含量的中式香肠在贮藏过程中微生物的变化 |
3.3.3 不同亚硝酸钠含量的中式香肠在贮藏过程中感官指标的变化 |
3.4 讨论 |
3.4.1 水分含量和 pH 值的变化 |
3.4.2 脂肪氧化和蛋白质分解 |
3.4.3 亚硝酸钠残留量 |
3.4.4 微生物的变化 |
3.4.5 感官品质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常温流通风味鸡保鲜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常温流通肉制品保鲜技术的研究 |
1.1.1 影响肉制品保鲜的因素 |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 天然保鲜剂在肉制品保鲜中的应用 |
1.2.1 壳聚糖 |
1.2.2 乳酸钠 |
1.2.3 溶菌酶 |
1.2.4 乳酸链球菌素 |
1.3 肉制品保鲜理论 |
1.3.1 栅栏技术 |
1.3.2 微生物预报技术 |
1.4 研究的目的意义 |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降低原料鸡原始带菌量的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与试剂 |
2.1.2 仪器与设备 |
2.1.3 试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乳酸对原料鸡降低原始带菌量的效果 |
2.2.2 乳酸钠对原料鸡降低原始带菌量的效果 |
2.2.3 葡萄糖酸内酯对原料鸡降低原始带菌量的效果 |
2.2.4 复合降菌剂对原料鸡降低原始带菌量的效果 |
2.2.5 复合降菌剂对挥发性盐基氮(TVB-N)的影响 |
2.3 结论 |
3 腌制过程中抑菌作用的研究以及杀菌温度对质构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与试剂 |
3.1.2 仪器与设备 |
3.1.3 实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乳酸钠抑菌的单因素试验 |
3.2.2 Nisin 抑菌的单因素试验 |
3.2.3 复合腌制剂抑菌试验 |
3.2.4 风味鸡的鸡胸在不同的杀菌温度下质构分析 |
3.2.5 风味鸡的鸡腿在不同的杀菌温度下质构分析 |
3.3 结论 |
4 涂膜保鲜技术对产品货架期的影响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与试剂 |
4.1.2 仪器与设备 |
4.1.3 实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羧甲基壳聚糖保鲜效果的研究 |
4.2.2 溶菌酶保鲜效果的研究 |
4.2.3 Nisin 保鲜效果的研究 |
4.2.4 复合保鲜效果的研究 |
4.3 结论 |
5 综合保鲜技术对产品货架期的影响以及成本核算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材料与试剂 |
5.1.2 仪器与设备 |
5.1.3 实验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风味鸡加工过程中菌落总数的变化研究 |
5.2.2 风味鸡在 37℃储藏条件下菌落总数的变化情况 |
5.2.3 风味鸡在 42℃储藏条件下菌落总数的变化情况 |
5.2.4 风味鸡在常温下储藏条件下菌落总数的变化情况 |
5.2.5 风味鸡在不同的贮藏温度下的感官评定 |
5.2.6 保鲜剂在风味鸡加工过程中成本核算 |
5.3 结论 |
5.4 总结与展望 |
5.4.1 全文结论 |
5.4.2 前景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导师简介 |
(6)火腿肠质构标准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1 文献综述 |
1.1 火腿肠消费市场及发展前景 |
1.2 肉类制品的质构特性及研究进展 |
1.2.1 典型的TPA 特征曲线 |
1.2.2 肉制品质构研究进展 |
1.2.2.1 硬度 |
1.2.2.2 脆性 |
1.2.2.3 黏着性 |
1.2.2.4 弹性 |
1.2.2.5 内聚性 |
1.2.2.6 胶着性 |
1.2.2.7 咀嚼性 |
1.2.2.8 回复性 |
1.3 利用质地特性在火腿肠质量评定方面应用进展 |
1.4 问题与展望 |
2 引言 |
3 材料与方法 |
3.1 材料 |
3.1.1 试验原料 |
3.1.1.1 原辅料 |
3.1.1.2 添加剂 |
3.1.1.3 主要仪器及设备 |
3.2 试验方法 |
3.2.1 灌肠的制作工艺 |
3.2.2 感官评分标准的建立 |
3.2.2.1 硬度、脆性和黏着性评分标准的建立 |
3.2.2.2 弹性、内聚性和咀嚼性评分标准的建立 |
3.2.3 感官评定 |
3.2.4 质构特性的测定 |
3.3 数据分析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压缩比对火腿肠质构特性值影响分析 |
4.1.1 不同压缩比对普通级火腿肠质构特性值的影响 |
4.1.2 不同压缩比对优级火腿肠质构特性值的影响 |
4.1.3 不同压缩比对特级火腿肠质构特性值的影响 |
4.2 火腿肠等肉糜类制品感官评定标准的建立 |
4.2.1 硬度、脆性和黏着性感官评定标准的建立 |
4.2.2 弹性、内聚性和咀嚼性感官评定标准的建立 |
4.2.3 感官评定标准的准确性检验 |
4.3 火腿肠质构标准的建立 |
4.3.1 硬度、脆性和黏着性标准的建立 |
4.3.2 弹性、内聚性和咀嚼性标准的建立 |
4.3.3 质构标准准确性及应用范围的验证试验 |
4.3.4 火腿肠等级判别方程的建立及验证 |
4.3.4.1 综合火腿肠质构特性感官评分的判别分析 |
4.3.4.2 综合火腿肠的质构特性质构值的判别分析 |
5 讨论与结论 |
5.1 压缩比对火腿肠质构特性的影响 |
5.2 火腿肠等肉糜类制品感官评定标准的建立 |
5.3 火腿肠质构标准和判别方程的建立及验证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本研究创新点 |
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专利 |
(7)长沙市某区餐饮单位使用食品添加剂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食品添加剂的样本采集 |
1 样品抽检对象的确定 |
2 检验项目 |
3 采样的质量要求与控制 |
第三章 食品添加剂的测定方法 |
1 仪器与试剂 |
2 样品的预处理 |
3 测定方法 |
4 测定结果判断标准 |
第四章 结果分析 |
1 同类食品不同检验项目之间的分析比较 |
2 相同的检验项目不同食品样品之间的分析比较 |
第五章 讨论与建议 |
1 各类食品添加剂的使用状况 |
2 食品添加剂使用存在的问题分析 |
3 建议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在研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GB T5009—2003《食品卫生检验方法》理化部分简介(论文提纲范文)
1 修订的基本情况 |
2 2003版《食品卫生标准使用手册·理化检验分册》的特点 |
3 存在问题 |
3.1 检验方法与食品安全的要求仍有差距 |
3.2 技术指标有待改进 |
3.3 不适合现代食品工业的发展 |
3.4 内容格式待完善 |
3.5 感官检验 |
4 GB/T 5009—2003理化检验分析方法分类及技术参数 |
(9)蜂胶的抑菌作用及在肉与肉制品保鲜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前言 |
1.1 引言 |
1.2 文献综述 |
1.2.1 蜂胶的成分 |
1.2.2 蜂胶的作用 |
1.2.3 蜂胶的提取工艺 |
1.3 本课题的目的与意义 |
1.4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与仪器设备 |
2.1.1 主要材料 |
2.1.2 主要仪器设备 |
2.2 试验方法 |
2.2.1 蜂胶的提取 |
2.2.2 蜂胶的抑菌实验 |
2.2.3 肉与肉制品保鲜实验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3.1 蜂胶提取液的抑菌效果 |
3.2 不同浓度蜂胶提取液对鲜猪肉保鲜效果 |
3.2.1 鲜猪肉贮藏期间细菌总数的测定结果 |
3.2.2 鲜猪肉贮藏期间 TVB-N 的测定结果 |
3.2.3 H2S 试验 |
3.2.4 pH 值检查 |
3.2.5 色泽鉴定 |
3.2.6 气味检查 |
3.2.7 弹性检查 |
3.2.8 表面黏度检查 |
3.2.9 蒸煮损失测定 |
3.3 不同浓度蜂胶提取液对肉制品红肠保鲜效果的影响 |
3.3.1 红肠贮藏期间细菌总数的变化情况 |
3.3.2 气味检查 |
3.3.3 表面黏度检查 |
3.4 热处理对蜂胶防腐效果的影响 |
3.4.1 热处理对鲜猪肉保鲜效果的影响 |
3.4.2 热处理对红肠保鲜效果的影响 |
第四章 结 论 |
致 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四、如何感官检查红肠的质量(论文参考文献)
- [1]冷冻牛肚超高压改性与卤制技术研究[D]. 刘贝贝. 合肥工业大学, 2017(07)
- [2]葛根原粉的综合开发与利用[D]. 夏秋良. 邵阳学院, 2017(06)
- [3]防腐剂在熟肉制品保藏中的应用研究[D]. 王明. 西华大学, 2016(12)
- [4]亚硝酸钠添加量对中式香肠贮藏品质的影响[D]. 向廷建. 新疆农业大学, 2013(01)
- [5]常温流通风味鸡保鲜技术的研究[D]. 张殿军. 广东海洋大学, 2012(03)
- [6]火腿肠质构标准的构建[D]. 郝红涛. 河南农业大学, 2010(06)
- [7]长沙市某区餐饮单位使用食品添加剂的调查研究[D]. 易智勇. 中南大学, 2009(04)
- [8]GB T5009—2003《食品卫生检验方法》理化部分简介[J]. 王竹天,兰真,鲁杰,蒋定国.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05(03)
- [9]蜂胶的抑菌作用及在肉与肉制品保鲜中的应用研究[D]. 赵良.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3(04)
- [10]大型会议食品卫生监督工作的体会[J]. 周立军,于洪博,贾秀敏. 山东食品科技, 20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