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标志物研究新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黄淑清,王兆康[1](2021)在《新生儿早发败血症抗生素应用现状研究》文中指出新生儿早发败血症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发病隐匿,早期血培养阳性率低,临床确诊困难,病情进展迅速,预后差,病死率高,其高危因素常与早产、胎膜早破超过18 h、母体B族溶血性链球菌定植、绒毛膜羊膜炎(CA)、羊膜腔感染(IAI)等有关,对血培养阳性的患儿早期足量使用抗生素已有共识,但对有临床症状而血培养阴性的新生儿是否诊断为败血症及是否使用抗生素仍有争议,给临床医师带来较大疑惑,因此,进行新生儿早发败血症抗生素应用综述,为临床医师规范使用抗生素提供参考。
谢定泉[2](2021)在《新生儿败血症的诊疗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新生儿败血症主要是指新生儿的血液被细菌病原体感染,造成血液循环中存在大量的毒素,进而引起新生儿全身性炎症反应所致[1]。新生儿败血症的早期临床表现尚无特异性,且起病隐匿,需要较为安全、准确的检查方法及时诊断疾病,并在最佳的治疗时期中使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治疗,以改善患儿预后[2]。文章对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和治疗进行详细分析,希望能为临床提供更多科学依据。1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诊断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相关实验室标志物包括以下几点。
齐越涛[3](2021)在《大理地区312例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大理地区312例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EOS)和晚发型败血症(LOS)的临床特点,尽早识别新生儿败血症(NOS),降低新生儿患病率和病死率,指导新生儿败血症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20年12月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科收治且被诊断为新生儿败血症患儿分析,根据发病日龄可分为早发和晚发两组。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不符合正态分布数据用中位数和四分位数范围[M(P25,P75)]。统计学数据用百分比(%),组间差异采用秩和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发病情况及一般资料比较近8年来,我院NOS的发生率稍高于国内平均水平,且由于我院所处地理位置特殊性,近年NOS发生呈现逐年上升趋势。312名NOS患儿中,男性173名,女性139名,男性比例高于女性。EOS组103名男性患儿(男女比例约为1.2:1),LOS组70名男性患儿(男女比例约为1.5:1),EOS组与LOS组在性别、分娩方式、TORCH感染等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比较两组患儿出生胎龄和体重发现,EOS组和LOS组在两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在性别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EOS组男婴与女婴之比约为1.2:1,LOS组男婴与女婴之比约为1.5:1。LOS组低出生体重儿的比例高于EOS组。两组在早产、低出生体重、羊水粪便污染、深静脉置管、产妇绒毛膜炎、胎膜早破>18小时、产妇B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排除绒毛膜炎的产妇产前发热等方面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窒息、产妇高血压、产妇高血糖、胎盘早破、胎盘前置等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EOS组的平均出生体重为3.29±0.57Kg,LOS组的平均出生体重为3.10±0.97Kg。EOS组的平均胎龄为37.5±1.87w,LOS组的平均胎龄为37.1±2.10w。分析发现,EOS组和LOS组在出生体重和胎龄方面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临床表现及局部感染比较对312例NOS患儿的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体温异常和反应差是NOS较常见的临床表现,EOS组和LOS组在体温异常、反应差、病理性黄疸、呼吸暂停、呼吸不规则、机械通气等方面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S组在呼吸道感染、脐部感染占比79.5%和29.1%,相比较EOS组56.4%和9.2%明显升高,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EOS组和LOS组在皮肤硬肿、食欲差、肝脾肿大、皮肤粘膜瘀点瘀斑、青紫、呼吸窘迫的占比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EOS组各系统局部感染情况为:呼吸道感染110例(56.4%),新生儿脐炎18例(9.2%),泌尿系感染17例(8.7%),皮肤粘膜感染(臀部感染、脓疱疮等)19例(9.7%),新生儿结膜炎8例(4.1%)。LOS各系统局部感染情况为:呼吸道感染93例(79.5%),新生儿脐炎34例(29.1%),泌尿系感染16例(13.7%),皮肤粘膜感染(臀部感染、脓疱疮等)16例(13.7%),新生儿结膜炎8例(6.8%),两组在局部感染中主要指呼吸道感染及脐炎,发生率高,两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非特异性实验性指标比较对312例败血症患儿的实验室检查结果统计,白细胞异常、C反应蛋白是NOS较常见的临床表现,两组之间在WBC异常、CRP异常、PCT异常、白介素异常占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LOS组WBC异常、CRP异常、PCT异常占比分别为29.9%、25.6%、59.8%,而EOS组在WBC异常、CRP异常、PCT异常占比分别是16.4%、12.8%、47.2%,比较发现两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发现EOS组和LOS组在PLT计数下降、I/T比值异常和FIB值异常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并发症及死亡情况比较统计了312名败血症患儿的并发症及死亡情况结果,其中并发症包括:肺炎、消化道出血、颅内出血、化脓性脑膜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感染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死亡。肺炎、细菌性脑膜炎、感染性休克和DIC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并发症。EOS组消化道出血和颅内出血的比例高于LOS组,LOS组细菌性脑膜炎和感染性休克的比例高于EOS组,EOS组消化道出血和颅内出血的比例分别为7.7%和8.7%,明显高于LOS组的1.7%和2.6%。LOS组细菌性脑膜炎和感染性休克的比例分别为13.7%和8.5%,而EOS组细菌性脑膜炎和感染性休克的比例为6.2%和2.6%,分析发现两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发组肺炎发生比例为87.7%高于晚发组肺炎发生比例67.5%,两组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DIC和死亡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临床转归情况比较195名EOS患儿中,160名(82.1%)好转,23名(11.8%)好转后继续治疗,死亡8名(4.1%),117名LOS患儿中,79名(67.5%)好转,32例(27.4%)好转继续治疗,死亡6名(5.1%)。EOS组和LOS组在临床转归情况比较,无统计学意义(χ2=3.647,P=0.986,P>0.05)。6.两组血培养结果及药敏情况分析1.在312名被诊断为败血症的儿童中,共有51个血培养物呈阳性。经统计分析,这51例菌株包括36例(11.5%)革兰氏阳性(G+)、14例(4.7%)革兰氏阴性(G-)和1例(0.3%)真菌。最常见的病原体为表皮葡萄球菌(5.1%)(16/312),其次为大肠杆菌3.5%(11/312)、人葡萄球菌3.5%(11/312)、溶血性葡萄球菌1.6%(5/312),藤黄微球菌0.3%(1/312),屎肠球菌0.3%(1/312),阴沟肠杆菌0.3%(1/312),肺炎克雷伯菌0.3%(1/312)。无乳链球菌0.3%(1/312),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0.3%(1/312),小芽孢杆菌0.3%(1/312),白色念珠菌0.3%(1/312)。2.对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oNS)为主的G+菌进行耐药性分析:对青霉素G的耐药性均为100%,对β-内酰胺类、头孢类及大环内酯类的耐药性非常高,均超过80%。多重耐药菌检出1例,为耐甲氧西林的表皮葡萄球菌(MRSE),对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等抗生素耐药性均在较低水平,但由于新生儿特殊性及药物严重的副作用,上述药物在儿科属于慎用,甚至禁用。对肽类和恶唑啉酮类等耐药性均为0%。3.对14例主要G-菌进行耐药性分析,结果显示:G-对第一、二代头孢菌素有较高的耐药性,近年来随着三代头孢菌素的广泛应用,G-对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性明显升高。对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剂、碳青霉烯类等敏感性较好,其中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四环素耐药性多达90%以上,对头孢呋辛、头孢西丁耐药性在70%以上,未发现对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喹诺酮类等耐药情况;而肺炎克雷伯杆菌不仅对头孢唑林第一代头孢、第二代头孢、而且对头孢曲松等第三代头孢菌素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率极高,多数90%以上耐药,敏感性较差,未发现对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剂、碳青霉烯类等耐药的菌株,敏感性较好;而对阴沟肠杆菌的耐药性分析表明,对哌拉西林、四环素、头孢菌素第一、二、三代等完全耐药(100%),未发现对头孢噻肟、头孢吡肟等第四代头孢菌素的耐药性,未发现对青霉烯类和喹诺酮类等抗生素耐药的菌株。4.检出白色念珠菌1例,对其进行药敏分析示: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氟康唑、5-氟胞嘧啶、伊曲康唑均敏感,耐药性为0%。结论:1.NOS在男婴发病人数明显高于女婴。母体胎膜早破>18小时、羊水粪便污染、母体绒毛膜炎、B组链球菌感染等是EOS的高危因素;而低出生体重儿、长期置管操作、皮肤黏膜感染等是LOS的高危因素。2.G+菌(主要是CoNS)是我院NOS的主要病因,EOS中以G-菌中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较为常见,而LOS中以葡萄球菌及机会致病菌为主。3.EOS致病菌感染主要通过母体阴道菌群上移和胎盘垂直传播感染,而LOS致病菌感染主要通过社区获得性感染及院内感染,定期检测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和药敏情况,对减少本地区新生儿败血症发生率及改善预后有一定参考意义。
游挺[4](2021)在《新生儿早发型与晚发型肺炎克雷伯杆菌败血症临床对比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究新生儿早发型与晚发型肺炎克雷伯杆菌(Klebsiella Pneumoniae,KP)败血症的高危因素、临床特点及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杆菌(Multidrug-resistant Klebsiella Pneumoniae,MDR-KP)感染的高危因素。方法:将2000年9月至2020年6月我院新生儿诊治中心住院收治的新生儿肺炎克雷伯杆菌败血症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其病例资料,并将其分为早发组(Early onset sepsis,EOS)和晚发组(Late onset sepsis,LOS),及MDP-KP组和Non-MDP-KP组,分别比较两组间的临床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MDP-KP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最终纳入180例新生儿(66例为EOS,114例为LOS),MDR-KP占36.8%。LOS组中呼吸衰竭、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和颅内出血的发生率较高(P<0.05),EOS组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较高(P<0.05)。KP对青霉素、β-内酰胺和头孢类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低,对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和阿米卡星的敏感性高。单因素分析示MRD-KP组感染前抗生素暴露时间、机械通气时间、静脉置管时间及肠外营养时间均明显长于Non-MDR-KP组(P<0.05)。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胎龄越大、出生体重越重,发生MDR-KP感染的风险越低(OR=0.56,95%CI:0.40-0.78)。感染前长时间静脉营养使用和中心静脉置管时间(OR=1.38,95%CI:1.02-1.88)和感染前抗生素暴露时间(OR=1.37,95%CI:1.01-1.86)越长,发生MDR-KP感染的风险也越高。结论:晚发型较早发型败血症并发症更多。感染前长时间抗生素暴露、长时间中心静脉置管及长时间肠外营养为MDR-KP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杨凯蒂[5](2021)在《抗生素疗程对早产儿肠道菌群与免疫功能的影响及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生物标志物筛选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抗生素疗程对早产儿肠道菌群与肠道免疫功能的影响目的:肠道菌群形成的最关键时期是新生儿期,肠道菌群对免疫系统调节及发育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感染高危因素的早产儿极大可能会在生后立即行抗生素治疗,而抗生素使用对患儿的肠道菌群组成及肠道免疫功能有显着的影响。本研究旨在明确抗生素疗程对早产儿肠道菌群组成及肠道免疫调节功能的影响,使新生儿期抗生素的使用更加合理有效。方法:本研究以生后立即送往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诊治中心住院的早产儿为对象。根据抗生素使用疗程分为使用3天后停用组(A3组)及使用5天后停用组(A5组),对照组为未用抗生素组(AF组)。分别收集三组患儿生后第3天、第5天和第7天的粪便标本,采用16S r DNA的高通量测序的方法检测患儿肠道菌群组成情况及分析结果,并建立抗生素使用早产小鼠模型。收集小鼠粪便及肠道组织进行HE染色、免疫组化检测MUC1、MUC13蛋白、流式细胞术检测ILC3细胞、QPCR/ELISA检测细胞因子。以对比各组间肠道菌群、免疫功能差异。结果:在门水平,无论第3天、第5天还是第7天,三组菌群组成主要为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以及少量的拟杆菌门和放线菌门,且各组间四种菌群的比例随时间的变化差异不明显(P>0.05)。第3天,厚壁菌门在A5组菌群构成中占比最高,变形菌门在A3组菌群构成中占比最高。第5天,三组中各菌群比例与第3天相似,但AF组拟杆菌门增加。到了第7天,各组均以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为主。各组自身第3天、第5天和第7天的菌门变化进行对比分析,A3组厚壁菌门逐渐增加,而其余三种菌门占比减少。A5组的厚壁菌门在菌群构成中占比增加,变形菌门占比减少,其余两种菌门占比极少。而AF组的厚壁菌门与变形菌门比例随时间变化不明显,在第5天和第7天其拟杆菌门增加。在属水平比较第3天三组间各菌群的比例发现,埃希-志贺菌属占A3组菌群比例为三组中最高,肠球菌属占A5组菌群比例为三组中最高,葡萄球菌属占A5组菌群比例为三组中最高,克雷伯菌属占A3组菌群比例为三组中最高,狭义梭菌属占AF组菌群比例为三组中最高。第5天,埃希-志贺菌属占A3组菌群比例为三组中最高,肠球菌属占A5组菌群比例为三组中最高(P<0.05),葡萄球菌属,占A5组菌群比例为三组中最高,克雷伯菌属占A5组菌群比例为三组中最高,狭义梭菌属占AF组菌群比为三组中最高。比较三组第7天菌群属水平,埃希-志贺菌属在A3组菌群组成中所占比例最高,肠球菌属在A5组菌群组成中占比最高,葡萄球菌属在A3组菌群组成中所占比例最高。克雷伯菌属在A5组菌群组成占比为三组中最高,狭义梭菌属占AF组菌群组成中比例最高。比较各组自身第3天、第5天和第7天的菌属比例,A3组中肠球菌属与埃希-志贺菌属第5天比第3天所占该组菌群比例增加,而第7天比第5天所占该组菌群比例有所下降,且低于第3天。A5组中肠球菌属第5天与第7天所占该组菌群比例均高于第3天。而AF组中肠球菌属与埃希-志贺菌属所占比例第5天低于第3天,第7天菌群占比低于第5天,逐步下降,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而抗生素干预早产小鼠模型显示,随着抗生素干预时间延长,小鼠肠组织ILC3表达量明显降低,分泌IL-22减少,炎症因子表达增加,抑炎因子表达降低(P<0.05)。结论:生后1周内抗生素的使用可在早期对早产儿正常肠道菌群的定植及菌群的多样性产生影响。当抗生素疗程增加时,致病菌的数量明显增多,抗生素使用5天停用组早产儿肠道菌群的多样性低于抗生素使用3天停用组早产儿。而抗生素疗程延长致肠道菌群紊乱导致肠道免疫稳态破坏,其机制可能与ILC3-IL-22轴有关。第二部分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生物标志物筛选研究目的: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EOS)与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相关。准确的早期诊断对于及时治疗和取得更好的临床效果至关重要。我们旨在确定用于EOS诊断的新生物标记。方法:按照常规诊断标准,将152例有感染高危因素的新生儿分为EOS组和非EOS组。出生后0-24、24-48和48-72小时内采集血液样本。测量血清中前颗粒蛋白(PGRN),IL-33,IL-17a,IL-23,IL-6,TNF-α,IFN-γ,GM-CSF,PCT和CRP水平。结果:与非EOS新生儿相比,EOS新生儿中PGRN的水平显着升高。逐步多元回归分析发现PGRN,IL-33和PCT是EOS的独立预测因子。此外,PGRN,IL-33和PCT的组合测量结果显示,对EOS的预测能力比单独使用这三种标记物中的任何一种都更好。结论:PGRN在预测EOS方面显示出比传统生物标志物PCT和CRP以及本研究中检测的其他潜在生物标志物具有更高检测效能。PGRN可以作为EOS早期诊断的有效生物标志物。
Yang Xiaojuan;Li Xiaodong;Neonatology Department, Shenzhen Nanshan People’s Hospital Affiliated to Guangdong Medical University, Shenzhen 518052, China;[6](2021)在《IL-6及SAA在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中的应用》文中提出新生儿败血症起病急,病情进展快,是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由于无特异性表现,病原菌培养耗时长,常易被漏诊和误诊,耽误患儿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外周血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及降钙素原等炎性标志物在临床上早已应用广泛。本文主要对白细胞介素-6及血清淀粉样蛋白A在新生儿败血症的早期诊断中的研究进行综述。
黄莎[7](2021)在《检测新生儿脐血PCT、IL-6、CRP对胎膜早破新生儿早发败血症的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检测新生儿脐血中PCT、IL-6、CRP对胎膜早破新生儿早发败血症(EONS)的意义。方法:选择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来我院足月分娩的胎儿共90例,其中因胎膜早破发生EONS的足月儿9例为研究组,正常足月儿81例为对照组。两组新生儿分别在生后抽取脐带血,并记录两组新生儿脐静脉血PCT、IL-6、CRP水平,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并根据这三项炎症指标分别绘制ROC曲线,寻找最佳组合。结果: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脐带血中的PCT,IL-6和CRP水平,发现差异有显着性(P<0.05);通过制作ROC曲线得出本研究脐血三项炎症指标诊断EONS的截断值分别对应为6.49ng/ml、73.11pg/ml、1.52mg/L,AUC分别为PCT:0.778,IL-6:0.764,CRP:0.821。CRP联合IL-6通过绘制ROC曲线,得出曲线下面积为0.868,PCT联合CRP通过绘制ROC曲线,得出曲线下面积为0.830,PCT联合IL-6通过绘制ROC曲线,得出曲线下面积为0.831,CRP联合IL-6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为66.7%、96.3%、94.74%、74.3%,PCT联合CRP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为88.9%、72.8%、75.78%、86.57%,PCT联合IL-6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为77.8%、90.1%、88.71%、80.23%,PCT、IL-6、CRP通过绘制ROC曲线,得出曲线下面积为0.909,三者联合时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为88.9%、96.3%、96%、89.67%。结论:通过单独检测新生儿脐血这三项指标对早发型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有指导意义,而且联合检测时AUC较单独指标检测时高,在某种程度上可指导临床。
朱倩倩[8](2021)在《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细菌性与真菌性晚发型败血症临床对比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比较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细菌性与真菌性晚发型败血症(late-onset sepsis,LOS)的临床特征、病原菌及预后,为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LOS的早期诊断及合理治疗、改善预后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科2015年7月-2020年6月收治的血培养阳性的极低/超低出生体重LOS患儿临床资料,回顾性调查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LOS的发生率、病死率、病原菌,分析比较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细菌性与真菌性LOS临床表现及预后。结果:研究期间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科共收治1115例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其中血培养阳性晚发型败血症者62例,死亡11例。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血培养阳性LOS的发生率为5.56%,病死率17.74%。其中细菌组37例,真菌组25例,细菌组最多见病原菌为肺炎克雷伯菌(12株,占全部病原菌的19.35%),真菌组最多见病原菌为光滑假丝酵母(11株,占全部病原菌的17.74%)。呼吸暂停、腹胀/呕吐/潴留、脾脏增大、血小板≤100×109/L比例在真菌组分别为32%、84%、20%、48%,细菌组分别为8.11%、59.46%、2.7%、21.62%,真菌组均高于细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组心率增快比例为40.54%、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中位数值为13.38mg/L、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中位数值为6.75ng/ml,均高于真菌组的4%、5.76mg/L、0.99ng/ml(P<0.05);细菌组13.51%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低于真菌组的4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LOS病死率高;心率增快、CRP和PCT升高多见于细菌感染,呼吸暂停、腹胀/呕吐/潴留、脾增大、血小板降低多见于真菌感染;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晚发型真菌性败血症比细菌性败血症更易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在发生感染时需积极完善腰椎穿刺检查脑脊液,合理调整抗菌药物。
陈碎朋,杨祖钦,金方思,王桂业,李宝青,谢奇朋[9](2020)在《血清PSP与SCD14-St和CRP联合检测在早期诊断新生儿败血症中的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主要探讨血清胰石蛋白(Pancreatic stone protein,PSP),可溶性CD14亚型(Soluble CD14 subtype,SCD14-St),中性粒细胞CD64(Neutrophil CD64,nCD64),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及PSP,SCD14-St,CRP三者联合检测在新生儿败血症中的诊断作用。方法收集2018年1-7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36例健康新生儿为对照组和44例败血症患儿为研究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血清中PSP,SCD14-St,nCD64,CRP水平,用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分析PSP,SCD14-St,nCD64,CRP及PSP,SCD14-St,CRP联合检测在新生儿败血症诊断中的特异性,灵敏度及诊断价值。结果研究组患儿血清PSP、SCD14-St和CRP分别为3 129.49(1 083.04,5 015.92)ng/ml,0.75(0.20,2.16)ng/ml和4.26(1.35,10.31)mg/ml高于对照组(P<0.001);但研究组血清nCD64为62.76(39.53,88.93)ng/ml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9)。在新生儿败血症诊断中PSP,SCD14-St,CRP联合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78.57%和92.59%,其中特异性较单项检测的特异性均更高。血清PSP,SCD14-St,CRP的AUC分别为0.83,0.78和0.88均低于PSP,SCD14-St,CRP联合检测的AUC值0.91(P<0.001)。结论新生儿败血症中,血清PSP,SCD14-St,CRP联合检测特异性明显升高,并且PSP,SCD14-St,CRP联合检测能作为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指标。
孙宜兰[10](2020)在《ROC曲线分析早产儿晚发型败血症临床指标联合判读的意义》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临床资料的回顾收集,运用ROC曲线即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 curve),分析研究探讨动脉血乳酸、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联合判读对早产儿晚发型败血症病情评估的临床意义,以指导临床及早给予有效的干预治疗,最大限度的改善预后。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9年8月在我院未发生感染的符合入选条件的早产儿随机选取42例作为对照组,同期选取确诊晚发型败血症的早产儿107例作为研究组。入院后对所选患儿进行动脉血乳酸、PCT、CRP、血小板(platelet,PLT)、白细胞(WBC)指标检测。对晚发型败血症组患儿进行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NCIS),依据NCIS将患儿分成A、B、C三组,其中A组为非危重症(30例),B组为危重症(34例),C组为极危症(43例)。依据患儿的预后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其中死亡组9例、存活组98例,分别比较感染组与对照组、不同危重程度感染组、不同预后感染组之间动脉血乳酸、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值的水平,评估各检测指标对早产儿晚发型败血症病情评估的意义并进行分析。所收集的资料使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结果: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CRP、PCT及动脉血乳酸对早期诊断早产儿晚发型败血症的最佳截断点分别是10.05mg/l、0.53ng/ml、2.70mmol/L,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89、0.884、0.695,95%CI分别为0.819-0.959、0.814-0.955、0.576-0.814,三者联合检测的AUC为0.941,95%CI为0.894-0.989,三者联合检测诊断早产儿晚发型败血症敏感性及特异性均高于单独检测CRP、PCT及乳酸值,对于辅助临床早期评估早产儿晚发型败血症病情更准确更可靠。C组动脉血乳酸、PCT、CRP值、病死率高于B组、A组(P<0.05);B组动脉血乳酸、PCT、CRP值、病死率高于A组(P<0.05);C组PLT值低于B组、A组(P<0.05),B组PLT值低于A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WBC值三组对比无显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患儿动脉血乳酸、CRP、PCT值水平显着高于存活组(P<0.05),死亡组PLT值水平显着低于存活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WBC两组对比无显着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血乳酸、CRP、PCT与NCIS呈负相关(r=-0.707,-0.746,-0.839,P<0.05),动脉血乳酸、CRP、PCT与NCIS水平随着NCIS的降低而升高;PLT值与NCIS评分分值呈正相关(r=0.552,P<0.05),PLT值水平随着NCIS分值降低而降低。结论:通过ROC曲线分析得出动脉血乳酸、PCT、CRP对于诊断早产儿晚发型败血症的最佳截断值,联合检测可判读评估早产儿晚发型败血症NCIS评分的严重程度及判断预后,可更早、更准确的对患儿的病情进行评估以指导临床给予积极有效的治疗,可进行临床推广使用。
二、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标志物研究新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标志物研究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新生儿早发败血症抗生素应用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抗生素使用现状 |
2 早期诊断生物标记物现状 |
2.1 降钙素原(PCT) |
2.2 C反应蛋白(CRP) |
2.3 超敏C反应蛋白(hs-CRP) |
2.4 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 |
2.5 脂多糖结合蛋白(LPB) |
2.6 IL-6 |
2.7 TNF-α |
2.8 CD-64 |
3 抗生素使用指征 |
4 抗生素选择 |
5 抗生素疗程及停药指征 |
6 小结 |
(2)新生儿败血症的诊疗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诊断 |
1.1 外周血常规: |
1.2 降钙素原(PCT): |
1.3 C反应蛋白(CRP): |
1.4 白细胞介素(IL)-6、IL-8: |
1.5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
1.6 中性粒细胞CD64: |
1.7 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 |
1.8 内毒素: |
2 新生儿败血症的具体治疗 |
(3)大理地区312例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缩略词 |
第一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第二章 结果 |
2.1 患病情况及一般资料比较 |
2.2 临床表现及局部感染 |
2.3 两组非特异性实验性指标比较 |
2.4 两组并发症及死亡情况比较 |
2.5 两组临床转归情况比较 |
2.6 病原菌血培养结果及药敏情况分析 |
第三章 讨论 |
3.1 发病情况分析 |
3.2 临床表现、局部感染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 |
3.3 临床转归分析 |
3.4 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耐药性分析 |
第四章: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新生儿败血症各种炎症标志物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价值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新生儿早发型与晚发型肺炎克雷伯杆菌败血症临床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诊断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情况 |
(5)抗生素疗程对早产儿肠道菌群与免疫功能的影响及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生物标志物筛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抗生素疗程对早产儿肠道菌群组成与肠道免疫功能的影响 |
第一节 抗生素疗程对早产儿肠道菌群组成的影响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二节 抗生素疗程对早产小鼠肠道固有免疫功能影响的 机制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二部分 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感染标志物筛选研究 |
前言 |
1 研究对象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抗生素暴露对生命早期肠道菌群及免疫平衡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检测新生儿脐血PCT、IL-6、CRP对胎膜早破新生儿早发败血症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2.内容与方法 |
3.质量控制 |
4.统计学分析 |
5.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新生儿脐血检测指标对早期识别新生儿败血症的相关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8)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细菌性与真菌性晚发型败血症临床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s)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关于早产儿 |
1.2 关于新生儿败血症 |
1.3 关于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与败血症 |
2 资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研究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晚发型败血症细菌组和真菌组一般资料的比较 |
3.2 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晚发型败血症细菌组和真菌组发病时临床表现及血检的比较 |
3.3 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晚发型败血症血培养病原菌情况的分析 |
3.4 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晚发型败血症细菌组和真菌组并发症及预后的比较 |
4 讨论 |
4.1 败血症发病率 |
4.2 败血症危险因素 |
4.3 临床表现与体征 |
4.4 实验室检查 |
4.5 病原菌 |
4.6 治疗 |
4.7 并发症 |
4.8 不足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个人简历 |
致谢 |
综述 新生儿败血症实验室诊断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9)血清PSP与SCD14-St和CRP联合检测在早期诊断新生儿败血症中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相关标准 |
1.3 方法 |
1.4 统计分析 |
2 结 果 |
2.1 纳入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
2.2 两组血清中PSP,SCD14-St,nCD64,CRP浓度变化 |
2.3 血清PSP、SCD14-St和CRP对新生儿败血症具有诊断作用 |
3 讨 论 |
(10)ROC曲线分析早产儿晚发型败血症临床指标联合判读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一般资料 |
2 标本采集及检测方法 |
3 统计学方法及数据处理 |
结果 |
1 感染组与对照组ROC曲线结果 |
2 不同危重程度败血症早产儿乳酸、CRP、PLT、PCT、WBC值比较 |
3 不同治疗结局早产儿乳酸、CRP、PCT、PLT、WBC值及NCIS评分比较 |
4 动脉血乳酸、CRP、PLT、PCT与 NCIS评分的相关性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致谢 |
四、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标志物研究新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生儿早发败血症抗生素应用现状研究[J]. 黄淑清,王兆康.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1(22)
- [2]新生儿败血症的诊疗研究进展[J]. 谢定泉. 山西医药杂志, 2021(14)
- [3]大理地区312例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分析[D]. 齐越涛. 大理大学, 2021(09)
- [4]新生儿早发型与晚发型肺炎克雷伯杆菌败血症临床对比分析[D]. 游挺.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5]抗生素疗程对早产儿肠道菌群与免疫功能的影响及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生物标志物筛选研究[D]. 杨凯蒂.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6]IL-6及SAA在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中的应用[J]. Yang Xiaojuan;Li Xiaodong;Neonatology Department, Shenzhen Nanshan People’s Hospital Affiliated to Guangdong Medical University, Shenzhen 518052, China;.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1(06)
- [7]检测新生儿脐血PCT、IL-6、CRP对胎膜早破新生儿早发败血症的意义[D]. 黄莎.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8]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细菌性与真菌性晚发型败血症临床对比分析[D]. 朱倩倩.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9]血清PSP与SCD14-St和CRP联合检测在早期诊断新生儿败血症中的意义[J]. 陈碎朋,杨祖钦,金方思,王桂业,李宝青,谢奇朋.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20(12)
- [10]ROC曲线分析早产儿晚发型败血症临床指标联合判读的意义[D]. 孙宜兰. 青岛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