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硬皮病引起的内脏病变(论文文献综述)
蒋光芬,杨玉涛,马武开,宁乔怡,黄颖,姚血明,王璐,祝波[1](2021)在《中医治疗硬皮病焦虑抑郁的进展》文中提出硬皮病是一种复杂的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疾病,主要累及皮肤和微血管,亦可累及心肺肾及胃肠。属于中医学"皮痹""脉痹""痹证"范畴,病机为邪气乘虚而入,或脏腑气机阻滞,气血运行不畅,脉络闭阻。久病不愈,脏气失调,肝失调达,易导致焦虑抑郁,对患者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硬皮病伴焦虑抑郁影响原发疾病的治疗,降低患者的依从性,延长治疗周期,中医在治疗硬皮病伴焦虑抑郁有一定优势,因此对中医防治硬皮病焦虑抑郁进行综述。
王晨羽[2](2021)在《脂肪干细胞改善局限性硬皮病的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初步评估局限性硬皮病患者脂肪保留率的临床数据,分析局限性硬皮病患者体内脂肪组织构成成分的差异,探求疾病的病理机制,探究脂肪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SCs)辅助脂肪移植治疗局限性硬皮病的潜在机制。方法:(1)对接受自体脂肪填充术矫正面部萎缩的局限性硬皮病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评估,通过核磁共振评估软组织体积计算脂肪保留率。(2)收集局限性硬皮病患者与正常人群的脂肪组织,加工处理获得脂肪组织来源的血管基质成分(Stromal vascular fraction,SVF)并进行单细胞转录组分析。(3)使用博来霉素诱导建立局限性硬皮病的裸鼠模型,分为6组:正常空白对照、疾病模型组、脂肪移植组、低剂量脂肪干细胞+脂肪移植组、中剂量脂肪干细胞+脂肪移植组、高剂量脂肪干细胞+脂肪移植组。于裸鼠的背部皮下分别注射磷酸盐缓冲液、脂肪、混合有不同剂量ASC的脂肪。在一个月或三个月后分析皮肤纤维化和脂肪保留情况。结果:(1)6名稳定期局限性硬皮病患者包括4名女性、2名男性。通过核磁共振评估,6个月后患者的脂肪保留率为21.86%±1.68%。(2)从4名线性硬皮病患者和5名正常人的大腿处获得了皮下脂肪组织标本,分离的SVF经过单细胞转录组测序,获得了 58,425个细胞的转录组(硬皮病组:18,421个细胞;正常对照组:40,004个细胞),分为21个细胞亚群、10个细胞谱系。ASC占SVF比例为49.17%(硬皮病组为58.73%,正常组为44.76%),巨噬细胞占比为14.62%(硬皮病组为7.42%,正常组为17.94%),ASC与巨噬细胞比例在两组间差异明显。细胞密度的可视化显示ASC、巨噬细胞和T细胞在内的多个谱系的相对比例发生了显着变化。表征了 ASC的5个亚群,其中c5亚群表达一系列与纤维化相关的标记物,可能与硬皮病的纤维化和病理变化密切相关。表征了巨噬细胞的3个亚群,其中c4亚群被确认为具有M2表型的组织驻留巨噬细胞亚群,并发现其在硬皮病组中显着减少。鉴定了硬皮病患者体内ASC的失调途径和基因:与胶原蛋白的生物合成相关基因表达上调,参与转化生长因子β调控的“SMAD2-SMAD3-SMAD4异三聚体调节转录”相关基因表达下调等。(3)组织学分析显示,与疾病模型组相比,ASCs-脂肪移植组中硬皮病裸鼠的皮肤纤维化和皮下脂肪组织存留显着改善,ASCs-脂肪移植组中Ⅲ型胶原蛋白、TGF-β1的免疫组化相对密度随ASC浓度的增加而显着降低。脂肪移植组的脂肪保留为0.022±0.015g,低剂量ASCs-脂肪移植组为0.026±0.012g,中剂量ASCs-脂肪移植组为0.041±0.004g,高剂量ASCs-脂肪移植组为0.068±0.013g。促血管生成相关细胞因子、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的表达水平随ASC浓度增加而显着增加。AKT/ERK信号通路上下游信号分子的表达亦随ASC浓度的增加而显着增加。结论:(1)局限性硬皮病患者脂肪保留率显着低于文献报道中正常人的情况。(2)本研究首次对来自局限性硬皮病患者正常部位脂肪组织来源的SVF细胞异质性与细胞谱系进行了全面分析,显示在局限性硬皮病的脂肪组织中发生了以抗炎性巨噬细胞显着消耗为特征的免疫功能障碍,ASC的细胞密度、与纤维化调节的相关细胞亚群及基因表达出现改变。(3)ASC以剂量依赖的方式促进血管生成和促进成脂分化,减轻了局部硬皮病模型中的皮肤纤维化并改善了脂肪保留。
梁琼,付超[3](2021)在《硬皮病患者拔牙围手术期的风险评估和处理》文中提出硬皮病又称系统性硬化症,是一种以肢体近端或肢体近远端/躯干皮肤炎性、增厚和纤维化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在口腔疾病临床诊疗工作中,牙拔除术是口腔门诊开展最为广泛的,也是口腔门诊诊疗工作中潜在风险最大的诊疗项目。对于硬皮病患者,如果没有全面了解其全身状况,正确地评估拔牙风险而盲目地进行了拔牙手术,在术后常常面临严重的并发症,包括出血、感染及颌骨吸收、骨髓炎,甚至直接危及生命。因此有效地评估硬皮病患者的拔牙风险,对于防止术后出现严重并发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参考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和结合本院颌面外科医师临床经验,阐述硬皮病患者拔牙围手术期的风险评估具体内容,给出拔牙围手术期在口颌功能评估、心肺功能评定及术前、术中、术后预防措施等方面的建议供参考。
沈艳敏[4](2021)在《20MHz高频超声与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定量评估系统性硬皮病受累皮肤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20 HMz高频超声与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评估系统性硬皮病(systemic sclerosis,SSc)患者受累皮肤的价值,为SSc患者皮肤厚度及硬度的临床评估寻找一种客观定量、简单可行的评价方法。研究方法:选择2019年7月-2020年12月在我院风湿免疫科及皮肤科入院及门诊治疗的确诊为系统性硬皮病的患者23例(SSc组),同期23例正常健康人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常规超声及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检查,分别测量皮肤厚度(mm)及皮肤SWE杨氏模量值,定量参数包括最大值(Emax)、最小值(Emin)、均值(Emean)和标准差(SD),每个部位均重复测量三次,取平均值并记录。根据硬皮病可能受累部位,选择的皮肤测量部位包括双侧近端指间关节、双侧掌指关节、双侧手背、双侧前臂、双侧上臂、双侧大腿及双侧小腿。应用秩和检验分别比较SSc组与对照组不同部位皮肤弹性及厚度有无差异,并应用ROC曲线来评价对照组与SSc组的杨氏模量及厚度的最佳诊断界值,评价ROC曲线诊断效能。结果:1.对照组:(1)左、右侧厚度比较:各部位双侧厚度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左、右侧杨氏模量值比较:各部位双侧杨氏模量值差异结果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SSc组:(1)左、右侧厚度比较:各部位双侧厚度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左、右侧杨氏模量值比较:各部位双侧杨氏模量值差异结果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SSc组与对照组比较:(1)厚度比较:各部位的皮肤厚度与对照组相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杨氏模量比较:各部位的杨氏模量值Emean、Emax、Emin与对照组相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手背及大腿处的SD值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他部位SD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SSc组近端指间关节与掌指关节比较:(1)厚度比较:近端指间关节皮肤厚度与掌指关节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杨氏模量比较:近端指间关节杨氏模量与掌指关节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ROC曲线分析:(1)各部位厚度ROC曲线分析: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及手背对应的AUC分别为0.977、0.953及0.795,灵敏度分别为89.1%、87.0%及76.1%,特异度分别为100%、95.7%及73.9%。其余部位诊断效能较差(AUC<0.7)。(2)杨氏模量值ROC曲线分析显示:近端指间关节AUC最大,Emean、Emin、Emax及SD分别为0.999、0.999、0.992、0.954。结论:1.高频超声及SWE均能敏感显示SSc皮肤改变。2.针对SSc的皮肤改变,无论应用高频常规超声还是应用SWE技术,检查部位以近端指间关节的诊断效能最佳。3.与高频超声相比,SWE中Emean及Emin对于SSc皮肤病变的诊断效能更高。
张帆,郭建明,郭连瑞[5](2019)在《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文中提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是一种病因不明的非动脉粥样硬化性炎性疾病,主要侵及肢体的中、小血管,并且与吸烟有很强的联系,好发于男性吸烟者,主要表现为肢体远端缺血症状。但当TAO被首次提出及描述后,至今临床上仍然缺乏可以被普遍接受的诊断标准。因此,TAO是一种临床诊断,做出该诊断的前提是排除其他可能的诊断,需要排除的血管疾病主要包括:动脉硬化性疾病、血栓栓塞类疾病、腘动脉夹闭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或系统性硬皮病引起的闭塞性血管病或白塞病等。本研究旨在介绍有关TAO诊断的最新概念及诊断评估与内科相关性疾病、解剖因素相关性疾病及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作一综述。
杨雪,邹和建[6](2019)在《硬皮病治疗研究进展及治疗指南演变》文中研究指明硬皮病是一组以增厚硬化的皮肤病变为共同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受累组织和器官广泛,多种发病机制参与其中。目前,硬皮病的治疗缺乏明确有效的药物,多以免疫抑制、抗纤维化及对症支持治疗为主,近年来一些针对血管病变的新药物及生物制剂在硬皮病中逐渐得到应用,为硬皮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机遇。对于硬皮病的治疗推荐,近年来也有不断的更新和完善,有利于硬皮病的早期评估及系统治疗。
彭斐斐,陈梅玲[7](2018)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脑梗死的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脑梗死是最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病死率高,致残率高,易复发,因此脑梗死的高危因素的筛查至为重要。脑梗死最常见的高危因素有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TIA发作、吸烟、饮酒、心脏疾病、肥胖、既往脑梗死病史等。但临床上有一些不具备脑梗死危险因素的患者却发生脑梗死,说明还有其他因素可引起脑梗死,如一些隐源性因素:先天性卵圆孔未闭、自身免疫性疾病、遗传、避孕药、偏头痛等。本文主要对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脑梗死的机制进行综述。
郭梦舟,孟立娜[8](2017)在《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现状与进展》文中认为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refractory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RGERD)是指标准剂量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PPI)治疗8 wk后,烧心、反酸等反流症状完全无缓解或仅部分缓解的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研究显示,RGERD发生率占GERD的10%-40%,但病因繁复,临床对其认识不足.近年来,有关RGERD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不断深入,美国、亚太和我国亦更新了RGERD诊治共识意见,本文就RGERD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相关进展进行述评,旨在提高临床对RGERD的认识和管理.
陶一昕[9](2018)在《毛囊真皮鞘Wnt/β-catenin信号对于皮肤动态平衡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真皮鞘(Dermal Sheath,DS)是位于毛囊外根鞘(Outer root sheath,ORS)与真皮层之间的一层连接组织鞘,其间的间充质细胞,即是真皮鞘细胞。研究认为真皮鞘细胞是一类能够长期自我更新的真皮干细胞,参与毛囊再生过程中真皮毛乳头(Dermal papilla,DP)和真皮鞘的形成。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对于干细胞静态维持和激活以及组织动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人们对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怎样调节真皮鞘细胞及其子代的行为所知甚少。本研究中,我们发现在真皮鞘细胞激活β-catenin导致毛囊bulge干细胞微环境被破坏,毛囊上皮细胞发生重编程,在原有毛囊旁边形成了异位毛囊,且异位毛囊的dermal condensates(DC)细胞来自真皮鞘细胞和/或者其子代细胞,形成异位毛囊的过程模拟了胚胎期毛发发育过程。同时发现突变小鼠的皮肤发生了进行性的纤维化,Cell lineage tracing实验清晰显示纤维化的发生主要是由真皮鞘细胞贡献的。流式分选真皮鞘细胞进行基因表达谱分析,发现β-catenin激活小鼠中许多DC/DP标志基因表达上调,而与“细胞增殖”,“细胞迁移”及“胞外基质”相关的基因也大部分被上调,提示真皮鞘细胞自身参与了异位毛囊新生和纤维化形成。Wntless敲除实验排除了真皮鞘细胞通过分泌Wnt蛋白诱导异位毛囊的起始,基因表达谱分析发现Bmp,Fgf和Notch配体表达显着上升,提示β-catenin激活的真皮鞘细胞可能通过以上细胞因子诱导异位毛囊起始。对突变小鼠施加BMPR抑制剂LDN-193189、FGFR抑制剂NVP-BGJ398或Notch抑制剂DAPT,均显着性地减少异位毛囊的发生频率,进一步证实Wnt/β-catenin信号通过Fgf信号、Bmp信号和Notch信号调控了异位毛囊的形成。总的来说,我们的研究发现真皮鞘细胞中β-catenin激活后通过Bmp、Fgf、Notch信号诱导异位毛囊起始,同时导致真皮鞘细胞增殖与分化,造成纤维化的发生。我们的研究拓展了人们对于真皮鞘细胞具有高度的可塑性的认知,并且为人们理解Wnt/β-catenin信号是怎样控制真皮鞘细胞的行为提供了依据。
陈波[10](2017)在《脂肪干细胞辅助脂肪移植治疗局限性硬皮病的相关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分析脂肪移植治疗局限性硬皮病的相关影响因素,探讨脂肪干细胞(ADSCs)辅助脂肪移植治疗局限性硬皮病的可行性。方法:(1)21例脂肪标本:局限性硬皮病患者脂肪标本6例(未使用药物治疗),局限性硬皮病患者脂肪标本5例(曾使用药物治疗),正常脂肪患者脂肪标本10例,提取脂肪标本中的干细胞,分离培养,比较脂肪干细胞数量、形态、增殖能力及成脂能力。(2)激光散斑对比成像方法测定8例局限性硬皮病患者病变部位及正常对侧部位的血流情况。(3)取局限性硬皮病病变部位皮肤标本2例及非硬皮病患者皮肤标本2例,行成纤维细胞培养后与脂肪颗粒混匀后移植入裸鼠,观察脂肪的存活情况。(4)博来霉素硬皮病造模裸鼠18例,正常裸鼠18例,各分为三组:对照组,脂肪移植组,脂肪干细胞+脂肪移植组。术后1月取移植脂肪称重,取注射部位裸鼠皮肤免疫组化测定TGF-β 1及Ⅲ型胶原含量。结果:(1)21例患者脂肪干细胞形态学无差异,成脂能力无差异,流式细胞仪检测第3代患者脂肪干细胞的表面标志CD44+都是90%以上,无明显差异。但局限性硬皮病患者(行激素治疗)的干细胞数量较正常人及局限性硬皮病患者(未行激素治疗)明显减少,细胞生长曲线延迟。(2)局限性硬皮病患者病变部位血流灌注为92.69±22.04,正常对侧部位为95.70 ±20.43,局限性硬皮病病变部位与对侧正常部位血流灌注无明显差异。(3)局限性硬皮病患者成纤维细胞+脂肪移植后脂肪重量约68.24±19.20mg,正常人成纤维细胞+脂肪移植后脂肪重量约88.42±20.15mg。(4)正常裸鼠脂肪移植组脂肪重量102.97±17.87mg,脂肪干细胞+脂肪移植组脂肪重量135.05 ±27.28 mg,硬皮病裸鼠移植脂肪重量77.54±12.40mg,脂肪干细胞+脂肪移植组脂肪重量102.48 ±23.16 mg。脂肪干细胞+脂肪移植的存活率均较单纯的脂肪移植存活率高。(5)对于正常裸鼠,TGF-β 1含量对照组为939.34±216.92,脂肪移植组为974.98±470.18,脂肪干细胞+脂肪移植组为967.66±448.74,Ⅲ型胶原含量对照组为623.85±113.84,脂肪移植组为605.73 ±217.17,脂肪干细胞+脂肪移植为599.34±89.39。对于硬皮病裸鼠,TGF-β1含量对照组为1945.95 ±330.77,脂肪移植组为1418.86 ±376.82,脂肪干细胞+脂肪移植为1132.12±190.69,Ⅲ型胶原含量对照组为2629.39±746.62,脂肪移植组为1531.74±836.41,脂肪干细胞+脂肪移植为946.92±448.90。正常裸鼠经脂肪移植或脂肪干细胞+脂肪移植后TGF-β 1含量及Ⅲ型胶原含量无明显改变。但对于硬皮病裸鼠,脂肪移植或者脂肪干细胞+脂肪移植可降低硬皮病组裸鼠的TGF-β 1含量及Ⅲ型胶原含量,尤其是脂肪干细胞移植后效果更加明显。结论:(1)局限性硬皮病患者的脂肪移植不同于正常人群的脂肪移植,长期应用激素治疗病史及病变部位的微环境是影响硬皮病患者脂肪移植存活的关键因素,而局限性硬皮病患者的病变部位血供较正常侧无明显改变。(2)脂肪干细胞辅助脂肪移植不仅可提高脂肪存活率,同时还可减轻硬皮病裸鼠的皮肤胶原沉积。
二、硬皮病引起的内脏病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硬皮病引起的内脏病变(论文提纲范文)
(1)中医治疗硬皮病焦虑抑郁的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现代中医对硬皮病的认识 |
2 西医对硬皮病伴焦虑抑郁的发生机制认识 |
3 硬皮病伴焦虑抑郁的研究进展 |
4 硬皮病伴焦虑抑郁的辨证论治 |
4.1 兼气滞型 |
4.2 兼血瘀型 |
4.3 兼痰湿型 |
4.4 兼气血亏虚型 |
5 结语 |
(2)脂肪干细胞改善局限性硬皮病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对照 |
前言 |
第一章 局限性硬皮病患者脂肪保留比例的测定 |
一、材料与设备 |
二、实验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第二章 局限性硬皮病患者来源的血管基质成分的单细胞转录组分析 |
一、材料与设备 |
二、实验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第三章 脂肪干细胞在局限性硬皮病治疗中的作用机制 |
一、材料与设备 |
二、实验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全文总结 |
文献综述:脂肪移植治疗硬皮病—美学改善与治疗效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硬皮病患者拔牙围手术期的风险评估和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 硬皮病患者拔牙前的口颌功能评估 |
1.1 张口受限 |
1.2 牙周病 |
1.3 黏膜干燥 |
1.4 颞下颌关节紊乱 |
2 硬皮病患者拔牙前的器官功能评估 |
2.1 心血管系统 |
2.2 肾脏 |
2.3 肺 |
3 硬皮病患者拔牙前的药物影响评估 |
3.1 抗凝药物 |
3.2 微循环改善性药物 |
3.3 免疫抑制剂 |
4 硬皮病患者拔牙前生命指标管理 |
4.1 血压管理 |
4.2 心率管理 |
4.3 呼吸管理 |
4.4 血氧饱和度管理 |
(4)20MHz高频超声与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定量评估系统性硬皮病受累皮肤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1 前言 |
2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和分组 |
2.2 仪器与方法 |
2.2.1 仪器 |
2.2.2 超声检查方法 |
2.3 统计学分析方法 |
3 结果 |
3.1 对照组和SSc组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
3.2 两组各部位双侧杨氏模量值及厚度的比较 |
3.3 SSc组与对照组杨氏模量值及厚度的比较 |
3.4 SSc组近端指间关节与掌指关节的比较 |
3.5 比较高频超声与SWE在硬皮病皮肤受累中的诊断的效能 |
4 讨论 |
4.1 高频超声测量SSc组皮肤厚度 |
4.2 SWE测量SSc组皮肤硬度 |
4.3 SSc组近端指间关节与掌指关节的比较 |
4.4 高频超声对于SSc的诊断效能 |
4.5 SWE对于SSc的诊断效能 |
5 结论 |
创新性 |
参考文献 |
综述 影像学检查在系统性硬皮病中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5)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 诊断评估 |
2 鉴别诊断 |
2.1 动脉硬化性闭塞症 |
2.2 血栓栓塞性疾病 |
2.2.1 急性动脉血栓形成 |
2.2.2 动脉粥样硬化性栓塞 |
3 内科相关性疾病 |
3.1 多发性大动脉炎 |
3.2 结节性多发性动脉炎 |
3.3 硬皮病 |
3.4 抗磷脂综合征 |
3.5 木村病 |
4 解剖因素相关性疾病 |
4.1 胸廓出口综合征 |
4.2 小鱼际震荡综合征 |
5 其他疾病 |
(6)硬皮病治疗研究进展及治疗指南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1 硬皮病的分类 |
2 硬皮病治疗 |
2.1 一般治疗 |
2.2 药物治疗 |
2.2.1 抗炎及免疫调节治疗 |
2.2.1. 1 非甾体抗炎药 |
2.2.1.2糖皮质激素 |
2.2.1. 3 免疫抑制剂 |
2.2.2 血管病变的治疗 |
2.2.2. 1 系统性硬皮病相关肢端血管病变的治疗 |
2.2.2.2系统性硬皮病相关肺动脉高压的治疗 |
2.2.2. 3 系统性硬皮病相关心血管疾病的治疗 |
2.2.2. 4 系统性硬皮病相关肾危象的治疗 |
2.2.3 抗纤维化治疗 |
2.2.3. 1 系统性硬皮病相关皮肤纤维化的治疗 |
2.2.3. 2 系统性硬皮病间质性肺炎和肺纤维化的治疗 |
2.2.4 其他受累脏器的治疗 |
2.3 其他治疗方法 |
3 硬皮病治疗指南演变及比较 |
4 结语与展望 |
(7)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脑梗死的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SLE |
2 甲状腺疾病 |
2.1 甲亢 |
2.2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甲减) |
3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 |
4 类风湿关节炎 |
5 硬皮病 |
6 皮肌炎 |
7 结语 |
(8)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现状与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RGERD流行病学 |
2 RGERD的发病机制 |
2.1 抑酸不充分 |
2.2 非酸反流 |
2.3 食管高敏感 |
2.4 其他因素 |
3 RGERD的诊断流程及方法 |
3.1 上消化道内镜检查 |
3.2 动态反流检测 |
3.3 高分辨率食管动态测压 |
4 RGERD治疗策略 |
4.1 调整生活方式 |
4.2 药物治疗 |
4.2.1 优化PPI治疗: |
4.2.2 减少夜间酸突破: |
4.2.3 促动力药: |
4.2.4 反流抑制剂: |
4.2.5 神经调节剂: |
4.3 内镜及手术治疗 |
4.3.1 经腹腔镜Nissen胃底折叠术: |
4.3.2 磁珠Link抗反流术: |
4.3.3 内镜下治疗: |
4.4 中医中药 |
5 结论 |
文章亮点 |
背景资料 |
研究前沿 |
创新盘点 |
应用要点 |
同行评价 |
同行评议者 |
(9)毛囊真皮鞘Wnt/β-catenin信号对于皮肤动态平衡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章 研究背景介绍 |
1.1 真皮鞘简介 |
1.1.1 真皮鞘结构和细胞特性 |
1.1.2 真皮鞘的毛发诱导能力 |
1.1.3 真皮鞘及其子代细胞的可塑性 |
1.2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简介 |
1.3 Wnt/β-catenin信号在毛囊发育和毛发周期中的作用 |
1.3.1 毛囊的模式形成 |
1.3.2 毛发起始的调节机制及Wnt/β-catenin信号在毛发起始中的作用 |
1.3.3 毛发周期介绍 |
1.3.4 毛囊上皮干细胞和皮肤上皮组织动态平衡 |
1.3.5 Wnt/β-catenin信号对毛囊上皮组织动态平衡的调控 |
1.4 Wnt/β-catenin信号在皮肤纤维化的作用 |
1.4.1 皮肤纤维化及硬皮病介绍 |
1.4.2 信号通路的交互作用调控了皮肤纤维化发生 |
第二章 方法和材料 |
2.1 小鼠相关实验方法 |
2.1.1 实验动物饲养 |
2.1.2 实验小鼠 |
2.1.3 小鼠基因分型 |
2.1.4 小鼠毛发再生模型的建立 |
2.1.5 小鼠FGFR抑制剂给药 |
2.1.6 小鼠BMP抑制剂给药 |
2.1.7 小鼠Notch抑制剂给药 |
2.1.8 小鼠Tamoxifen给药方法 |
2.1.9 小鼠4-OHT给药方法 |
2.2 组织学实验方法 |
2.2.1 皮肤组织的冰冻切片 |
2.2.2 皮肤组织的石蜡切片 |
2.2.3 苏木素伊红染色 |
2.2.4 碱性磷酸酶染色 |
2.2.5 Masson`s trichrome染色 |
2.2.6 Picro Sirius Red染色 |
2.2.7 Herovici染色 |
2.2.8 X-gal染色 |
2.2.9 常规冰冻切片免疫组化 |
2.2.10 冰丙酮固定法冰冻切片免疫组化 |
2.2.11 石蜡切片免疫组化 |
2.2.12 BrdU pulse chase实验 |
2.2.13 Tunel实验 |
2.3 分子生物学实验方法 |
2.3.1 RNA抽提和反转录 |
2.3.2 Realtime PCR |
2.4 流式细胞术实验方法 |
2.4.1 小鼠皮肤真皮细胞单悬液的制备和抗体标记 |
2.4.2 流式分选小鼠皮肤真皮鞘细胞 |
2.5 Microarray芯片实验方法 |
2.5.1 Microarray芯片杂交 |
2.5.2 Microarray芯片数据处理 |
2.5.3 GO分析方法 |
2.6 试验材料 |
2.6.1 Realtime PCR引物 |
2.6.2 抗体使用信息 |
第三章 结果 |
3.1 由αSMA启动子驱动的Cre重组酶表达谱分析 |
3.1.1 αSMA基因在皮肤中的表达谱分析 |
3.1.2 αSMA-Cre转基因小鼠Cre重组酶的表达谱分析 |
3.2 真皮鞘内源性Wnt/β-catenin信号和真皮鞘来源的Wnt配体的作用 |
3.3 真皮鞘细胞激活β-catenin导致进行性皮肤纤维化 |
3.4 真皮鞘组成性激活β-catenin诱导异位毛囊外凸 |
3.5 真皮鞘组成性激活β-catenin扰乱毛囊上皮的稳态平衡 |
3.6 β-catenin激活后的DS细胞具有自主性地分化为致纤维化潜能的异常成纤维细胞 |
3.7 突变小鼠中皮肤纤维化和异位毛囊外凸的发生与Wnt配体的分泌无关 |
3.8 DS细胞中β-catenin激活后上调Bmps,Fgfs和 CTGF的表达,而药物抑制Bmp,Fgf信号减少异位毛囊外凸的发生 |
第四章 讨论 |
4.1 毛囊上皮细胞和DS细胞间信号通路交互调控了毛囊外凸的发生 |
4.2 DS到 DP细胞的转换 |
4.3 DS细胞的致纤维化潜能 |
4.4 DS参与维持毛囊上皮稳态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六章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脂肪干细胞辅助脂肪移植治疗局限性硬皮病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中英文对照 |
前言 |
参考文献 |
实验设计 |
第一部分: 脂肪移植治疗局限性硬皮病的影响因素分析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脂肪干细胞辅助脂肪移植治疗硬皮病裸鼠模型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结论 |
研究创新点 |
文献综述(一) 局限性硬皮发病机制及治疗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脂肪移植最新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硬皮病引起的内脏病变(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医治疗硬皮病焦虑抑郁的进展[J]. 蒋光芬,杨玉涛,马武开,宁乔怡,黄颖,姚血明,王璐,祝波. 贵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06)
- [2]脂肪干细胞改善局限性硬皮病的机制研究[D]. 王晨羽.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3]硬皮病患者拔牙围手术期的风险评估和处理[J]. 梁琼,付超.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1(06)
- [4]20MHz高频超声与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定量评估系统性硬皮病受累皮肤的初步研究[D]. 沈艳敏.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5]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J]. 张帆,郭建明,郭连瑞.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19(06)
- [6]硬皮病治疗研究进展及治疗指南演变[J]. 杨雪,邹和建. 药学进展, 2019(04)
- [7]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脑梗死的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 彭斐斐,陈梅玲. 中国当代医药, 2018(04)
- [8]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现状与进展[J]. 郭梦舟,孟立娜.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7(33)
- [9]毛囊真皮鞘Wnt/β-catenin信号对于皮肤动态平衡的影响[D]. 陶一昕.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 [10]脂肪干细胞辅助脂肪移植治疗局限性硬皮病的相关研究[D]. 陈波.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