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完善地震安全评价报告评价体系

进一步完善地震安全评价报告评价体系

一、进一步完善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评审制度(论文文献综述)

郝旭东[1](2021)在《“放管服”改革以来内蒙古抗震设防协同管理研究》文中认为2015年以来,“放管服”改革的工作被各级政府不断推进,内蒙古自治区抗震设防管理的相关工作产生了很大的转变。一方面使得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更加规范,建设工程审批效率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企业投资成本也相应的降低,另一方面由于取消了抗震设防的事前审批事项,监管方式也自然而然由事前监管的模式转向事中事后监管,监管模式的转变给抗震设防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新的挑战。再加上2018年机构改革后,市县基层抗震设防管理体制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导致基层抗震设防要求落实与监管部门出现了履职不到位的情况,加重了抗震设防领域存在问题的严重性。而怎么解决这些问题,怎么重建抗震设防监管机制,怎么厘清政府各部门职责,是当下自治区面临的共同问题。本文通过对内蒙古自治区抗震设防管理跨部门协同问题进行研究,针对如何理顺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抗震设防管理部门的管理体制、重建抗震设防监管机制开展研究,基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原因、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分析,建立研究框架,尝试提出通过跨部门协同解决实际问题的对策建议。本文首先对内蒙古自治区抗震设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并且指出了管理问题带来的非预期后果,通过分析得出横向、纵向部门职责分工不明确、协同机制不完善就是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最后借鉴了其他省份的管理经验,从跨部门协同的结构性安排、法律法规规制、标准协同、机制运行等几个方面给出了解决建议。

周健[2](2021)在《场地剪切波速模型建模及其在中国场地分类和场地VS30地图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场地土层对地震动的放大效应研究是地震工程学中一个重点的研究课题。土层的剪切波速是表征不同场地土层对地震动放大效应的最常用参数。国际上,常用土层近地表30m深度范围内的时间平均剪切波速作为描述土层性质的主要参数(VS30)。在实际的工程应用中,尤其是地震区划、地震保险等大尺度的应用中,逐点测量场地土层的VS30是不现实的;在衰减关系拟合等应用中,很多地震台站也因种种原因缺失了台址的VS30数据。这时就需要应用模型拟合所需场点的VS30。有两类这样的模型:一类是利用场点原址的未能穿透30m深度的钻孔外推VS30值,称为VS30外推模型;另一类是利用该场点其他容易获得的参数如地形坡度、地质时代等估计场点的VS30值,称为VS30拟合模型。自2000年以来,多国学者均针对这两类模型的研发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产生了很多应用型的成果。但之前的研究存在以下局限性:1)VS30外推模型只利用钻孔的波速剖面进行外推,没有利用钻孔的其他有用信息;2)绝大多数VS30拟合模型没有考虑样本的空间信息,得出的VS30地图在有钻孔的位置的估计值和实际测量值是不一致的;3)开发模型时没有考虑所采用的样本的有偏性和空间成簇性。本文汇编了中国大陆1万余个工程场地钻孔,形成了工程场地钻孔数据库。本研究建立了新的多参数的VS30外推模型。新模型利用了钻孔的地形坡度、地质时代和土类等信息,提高了VS30外推的精度。研究建立了新的基于地形坡度的VS30拟合模型,新模型以协同克里金法为理论基础,实现了在有样本点的位置模型估计结果和样本点一致。经过与其它基于地形坡度的VS30拟合模型的比对,新模型的性能优于原有模型。提出了一种数据变换方法,该方法可对样本数据相对于样本总体的有偏性进行度量;还提出了一种数据空间解簇方法,该方法可用于克里金方法的半变异函数拟合,对具有空间成簇性的样本进行空间解簇。此外,本研究还对地形坡度、地质时代和土类等3个参数对土层波速剖面的影响进行了系统分析,得出了规律性的认识;对已有的VS30外推模型的性能进行了比对和分析,得出了规律性的认识;对中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场地分类的方案尤其是II类场地的分类方案在数据实证的基础上进行了评述;提出了当前常用的采用外部数据建立本地VS30拟合模型的方法是存在较大风险的看法;提出了一个新的钻孔数据库数据结构。在应用角度,本文应用上述理论方法,建立了中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场地类别的定量化转换关系,绘制了中国大陆地区场地VS30地图。

延安市人民政府[3](2018)在《延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延安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延政发[2018]14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我市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试点市,《延安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经市委常委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报经国家住建部审核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白顶有,牛百勇,谭玉娥,范增节[4](2018)在《省级地震部门地震安全性评价强制性评估事项研究与行政管理对策》文中提出为贯彻落实国务院行政审批事项改革要求,深化防震减灾事业改革,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对地震部门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进行了深入调研和探索。通过对地震安全性评价改革过程的梳理和对相关部门强制性评估事项现状及政策的调研,分析了强制性评估事项的形势和特征,对地震部门地震安全强制性评估事项的后续管理提出了对策建议。

张穹,罗华春[5](2017)在《以法律法规为依托 提升我国防震减灾能力和水平》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前言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保证社会主义建设各项事务有法可依,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防震减灾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基础性、公益性事业,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防震减灾法律法规是我国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加快防震减灾事业发展,

郎爱云[6](2016)在《地震安全性评价改革之法律评析》文中指出目次一、地震安全性评价改革前的立法规定与法律关系构造二、地震安全性评价改革对市场的冲击与财政投入问题三、地震安全性评价改革后国家层面的立法调整四、地震安全性评价改革后地方层面的立法调整五、地震安全性评价立法的系统衔接2015年10月,国务院发布《关于第一批清理规范89项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发布,《决定》指出,"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的审定及抗震设防要求的确定""不再要求申请人提供地

谭华清[7](2016)在《新疆公路建设专项评价(估)费专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公路专项评价是公路建设项目立项、验收阶段的支持性依据。公路造价文件编制办法已明确将专项评价费用计入公路项目投资。由于公路行业差异,以及行业主管部门颁布的专项评价费标准属于政府指导价格,具体实施时普遍采用市场投标价,实际费用较收费标准折减幅度较大,收费标准的应用效果较差。部分评估专项无具体收费标准,目前只能采用实物工作量计算,计算方法各异,采用的收费定额也不一致;而且,部分工作内容无费用定额,只能参考目前市场价格。因此,很有必要将各专项评价费归纳成综合指标,使得在实际操作中具有客观、统一的依据。论文运用实物量测算、相关部委文件研读、和对相关省市充分调研相结合的方法;同时采用数理分析方法,寻找市场价格与取费标准之间的数据差异规律,作为类比成果。通过专项费用统计,结合作者参加的新疆公路专项评价费研究专题工作,进行了专项评估费综合指标研究与实证分析。首先,对行业部门审批的专项评价法规依据和审批程序进行分析,归纳得出专项评价的工作内容,以及确定费用组成;第二,确定计算方法,摘取有效的收费定额进行测算;第三,通过广泛市场调研和统计分析,将测算结果与市场价格水平综合比较,结合公路行业的特点进行调整,制定配套的专项评价综合指标。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有:确定了专项评估的工作内容,统一了费用测算的计算方法,定位了市场价格水平,在上述基础上制定综合指标。在公路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阶段使用综合指标,减少了以往估价的随意性,使得费用的计取更加规范,为公路造价行业主管部门批复此项费用提供依据,为专项评估招标定价提供参考依据。研究内容系统、完整,便于综合指标在使用过程中的完善和修改。

汪一鹏,宋方敏[8](2015)在《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中常见问题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对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中的常见问题进行了归纳和分析,着重指出了场址近场区断裂活动时代鉴定中控制性剖面缺失、测年数据应用不当、浅层人工地震探测方法的有效使用、钻孔探测的质量控制与孔间距、高密度电法的局限性等问题,强调应重视活动断裂活动性质、滑动速率、破裂分段和古地震事件等参数的获取;对场址范围活动断裂勘查和其他地震地质灾害评价中的若干问题也做了讨论;在发震构造判定和潜在震源划分中的一些不合理做法用实例做了论证。本文对提高今后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水平提出了建议。

方印,兰美海,李庆锋,王凯,褚洪光[9](2012)在《论我国《防灾减灾法》的立法起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制定《防灾减灾法》具有深刻的背景和重大立法意义;我国《防灾减灾法》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我国可以借鉴我国《物权法》的起草经验去制定《防灾减灾法》。可以考虑我国《防灾减灾法》的框架体系由九章构成,在借鉴有关研究成果与立法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可以提出我国《防灾减灾法》的立法建议稿(草案)。

方印,兰美海,李庆锋,王凯,褚洪光[10](2011)在《论我国《防灾减灾法》的立法起草》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制定《防灾减灾法》具有深刻的背景和重大立法意义;我国《防灾减灾法》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我国可以借鉴我国《物权法》的起草经验去制定《防灾减灾法》。可以考虑我国《防灾减灾法》的框架体系由九章构成,在借鉴有关研究成果与立法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可以提出我国《防灾减灾法》的立法建议稿(草案)。

二、进一步完善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评审制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进一步完善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评审制度(论文提纲范文)

(1)“放管服”改革以来内蒙古抗震设防协同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3.研究评述
    (三)研究思路、内容框架和方法
        1.研究思路和内容
        3.可能的贡献与局限性
一、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阐述
    (一)基本概念阐释
        1.抗震设防
        2.地震安全性评价
        3.地震烈度
    (二)相关理论
        1.政府监管理论
        2.跨部门协同理论
二、内蒙古抗震设防管理现状
    (一)提高抗震设防管理水平的必要性
    (二)“放管服”改革前的抗震设防管理体制
        1.“放管服”改革前的抗震设防管理机构设置
        2.“放管服”改革前的抗震设防管理机构职责
        3.“放管服”改革前的抗震设防的监管
        4.“放管服”改革前的抗震设防执法机制
    (三)“放管服”改革以来的抗震设防管理
        1.抗震设防管理“放管服”以来行政审批改革的背景和主要措施
        2.抗震设防管理“放管服”以来机构改革的主要措施
        3.抗震设防管理“放管服”改革的成效
三、“放管服”改革以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抗震设防存在的问题
        1.抗震设防要求落实监管不到位
        2.抗震设防工作遭到弱化
    (二)抗震设防管理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1.抗震设防管理部门间政策的横向不协同
        2.现有跨部门协同架构作用不明显
        3.抗震设防管理部门与非抗震设防管理部门之间的横向协同缺乏
        4.上下级抗震设防管理部门之间的纵向协同缺乏
        5.未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
四、其他地区抗震设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一)其他地区抗震设防管理体制和机制设置模式
        1.河南省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规制模式
        2.河北省建设工程竣工联合验收和模式
        3.河北省基层市县地震部门或者机构设置模式
    (二)启示
        1.法律可操作性强可以明确政府和市场边界
        2.抗震设防联合竣工验收是事中监管的最后一道“防火墙”
        3.联合发文机制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法律的缺陷
        4.有序的行政管理体制可以推动履职尽责
五、抗震设防管理跨部门协同对策建议
    (一)加强跨部门结构性安排的协同
        1.优化现有跨部门横向协同机构的运行
        2.合理设置抗震设防纵向管理机构
    (二)加强抗震设防政策法规和技术规范的协同
        1.多部门合作完善现有地震安全性评价规章
        2.加强一般建设工程强制性标准衔接
    (三)加强跨部门协同程序性的运行机制建设
        1.跨部门协同事项的认定
        2.跨部门协同机制的启动
        3.跨部门协同的具体形式
    (四)完善跨部门协同配套措施
        1.构建统一的审批监管平台
        2.建立建设工程施工图数字化联合审查系统
        3.建立监管信息共享管理制度
        4.培育协同意识
        5.提升协同能力
六、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场地剪切波速模型建模及其在中国场地分类和场地VS30地图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背景与基础
    1.1 概述
    1.2 土层V_(S30)拟合模型
        1.2.1 Wills等人的基于地质时代的V_(S30)模型(WEA2000模型,WC06模型,WEA15,模型)
        1.2.2 Wald&Allen的基于地形坡度的V_(S30)模型(WA07模型)
        1.2.3 Yong的基于综合地形的V_(S30)模型(YEA12模型)
        1.2.4 Thompson的基于克里金方法的V_(S30)模型(TEA14模型)
        1.2.5 其他模型
    1.3 土层V_(S30)外推模型
        1.3.1 Boore于2004年发表的模型(B04)
        1.3.2 Boore等人于2011年发表的模型(BEA11)
        1.3.3 Midorikawa和Nogi于2015年发表的模型(MN15)
        1.3.4 戴志军等人于2013年发表的模型(DEA13)
        1.3.5 王海云和王苏阳于2015年发表的模型(WW15)
    1.4 钻孔剪切波速的不确定性问题
        1.4.1 波速量测不确定性
        1.4.2 钻孔位置的空间不确定性
    1.5 国内土层剪切波速模型相关的研究进展
        1.5.1 V_(S30)拟合模型的建模领域
        1.5.2 V_(S30)外推模型的建模领域
        1.5.3 场地钻孔波速剖面性质的研究
        1.5.4 工程场地依据剪切波速的分类方法及其与国外抗震规范的比对
        1.5.5 已有V_(S30)拟合模型在中国的应用
第二章 钻孔数据和数据处理
    2.1 概述
    2.2 数据预处理
        2.2.1 钻孔的坐标精定位
        2.2.2 钻孔的剖面准确性核查
        2.2.3 钻孔数字化的准确性核查
    2.3 钻孔数据库的数据特点
        2.3.1 钻孔数量大
        2.3.2 钻孔分布质量高
        2.3.3 钻孔位置精度高
        2.3.4 钻孔的剖面信息量大
        2.3.5 多类附加参数保证了对钻孔信息的完整描述
        2.3.5.1 记录了钻孔的量测方式
        2.3.5.2 记录了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和报告完成单位的多种信息
    2.4 钻孔数据和其数据结构
        2.4.1 目前国内其他钻孔数据库的数据结构
        2.4.2 某商用巨灾模型数据库的数据结构模式
        2.4.3 本数据库的数据结构
        2.4.3.1 钻孔数据库的数据结构设计原则
        2.4.3.2 钻孔数据库的数据结构概述
    2.5 空间数据
        2.5.1 钻孔数据中的空间数据
        2.5.1.1 BHINFO表
        2.5.1.2 GEOCODE表
        2.5.2 空间地图
        2.5.2.1 30弧秒精度的全球DEM地图
        2.5.2.2 1:150万全国地质图
        2.5.2.4 行政区划地图
        2.5.2.5 全球水系地图
        2.5.3 二级空间地图
    2.6 钻孔数据库给后续研究带来的便利
        2.6.1 数据详尽程度的优势
        2.6.2 数据空间分布上的优势
        2.6.3 统一的数据格式的优势
第三章 一种新的多参数V_(S30)外推模型
    3.1 概述
        3.1.1 建立一个新的V_(S30)外推模型的意义
        3.1.2 本章的论述结构
    3.2 不同坡度、地质时代和土类的钻孔的波速剖面特征
        3.2.1 不同坡度钻孔的波速剖面特征
        3.2.2 不同地质时代钻孔的波速剖面特征
        3.2.3 不同土类钻孔的波速剖面特征
    3.3 基础模型的选择
        3.3.1 已有模型的适用性和优劣性的定性分析
        3.3.2模型的定量比较方法
        3.3.3 已有的5个模型的定量比较结果
        3.3.3.1 比较结果
        3.3.3.2 比较结果的分析
        3.3.4 基础模型的选择
    3.4 多参数V_(S30)外推模型构建
        3.4.1 建模流程和模型的命名规则
        3.4.2 模型的评估方法
        3.4.3 单坡度值模型
        3.4.4 单地质时代值模型
        3.4.5 单土类值模型
        3.4.6 单坡度值-单地质时代值模型和单坡度值-单土类值模型
    3.5 模型的选择流程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协同克里金算法和地形坡度的V_(S30)拟合模型
    4.1 概述
    4.2 本章中应用的数据
    4.3 基于协同克里金法的SCK模型
        4.3.1 克里金法
        4.3.2 SCK模型
        4.3.3 SCK模型的优势
    4.4 数据变换方法
    4.5 数据的空间解簇方法
    4.6 模型的性能比较
        4.6.1 本研究SCK模型的性能
        4.6.2 WA07模型的性能
        4.6.3 WA07-CN模型的性能
        4.6.4 YEA12模型的性能
        4.6.5 YEA12-CN模型的性能
        4.6.6 TEA14S-CN模型的性能
        4.6.7 模型间的加权性能比较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V_(S30)外推模型的应用——中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工程场地类别的对比分析和换算关系研究
    5.1 概述
    5.2 中美建抗规的场地类别划分标准说明
    5.3 中国建抗规中覆盖层厚度D和等效剪切波速V_(se)对场地分类的影响
    5.4 中国建抗规与美国建抗规场地类别的转换关系
        5.4.1 中国场地类别各子类与美国场地类别的关系
        5.4.2 中国场地类别换算美国场地类别
        5.4.3 美国场地类别换算中国场地类别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V_(S30)拟合模型的应用——中国大陆场地V_(S30)地图
    6.1 半变异函数拟合
        6.1.1 模型半变异函数形式
        6.1.2 V_(S30)的半变异函数
        6.1.3 地形坡度的半变异函数
        6.1.4 V_(S30)和地形坡度的交叉半变异函数
    6.2 SCK模型计算
    6.3 中国大陆场地V_(S30)地图
    6.4 海南场地V_(S30)地图的比较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和创新点
    7.1 本研究的主要成果
    7.2 本研究的创新点
        7.2.1 V_(S30)拟合模型建模部分
        7.2.2 V_(S30)外推模型建模部分
        7.2.3 中美建抗规场地类别换算关系部分
        7.2.4 中国大陆场地V_(S30)地图部分
        7.2.5 钻孔数据库建库部分
    7.3 本研究成果的价值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在学期间研究成果及发表文章

(4)省级地震部门地震安全性评价强制性评估事项研究与行政管理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整体情况
    1.1 地震安全性评价与行政审批
    1.2 地震安全性评价改革
2 地震安全性评价改革和强制性评估事项调研情况
    2.1 对地震部门调研情况
        (1) 地震安全性评价范围的实际确定原则。
        (2) 省 (区) 地震局所属事业单位承揽安评业务情况。
        (3) 安评第三方技术审查机构设置情况。
    2.2 对其他部门调研情况
    2.3 地震安全性评价强制评估工作中的问题
3 强制性评估事项的改革形势和行政管理特征分析
    3.1 强制性评估事项的改革形势
    3.2 强制性评估的行政管理特征
4 省级地震安全性评价强制性评估管理模式及流程
5 对策建议
    5.1 科学划分部门监管职责、加快修法进程
    5.2 亟需制定全国统一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具体目录
    5.3 探索获取安全性评价机构信息途径, 开展信用评价管理
    5.4 重点监管安全性评价机构运营的正规性和技术工作的规范性
    5.5 注重技术规范体系和顾问专家团队建设
    5.6 对技术报告审查采取“谁主张谁付费”原则
    5.7 加强执法模式研究和执法队伍建设

(7)新疆公路建设专项评价(估)费专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小结
第二章 调研工作
    2.1 调研方法和工作路线
    2.2 调研情况
        2.2.1 工作过程
        2.2.2 专项评估费计取的执行情况
        2.2.3 取费情况
        2.2.4 调研要素
    2.3 计价法规调研概要
        2.3.1 专项评估费计价依据
    小结
第三章 专项评价(估)专题与基本建设程序对应关系
    3.1 公路工程基本建设程序
    3.2 立项、设计、施工、交竣工对所涉专题报告的要求
    3.3 各专项评估(价)专题审批的法律依据
        3.3.1 环境影响专项审批
        3.3.2 建设用地专项审批
        3.3.3 文物影响评估报告审批
        3.3.4 建设项目选址审批
        3.3.5 水土保持方案审批
        3.3.6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备案登记
        3.3.7 矿产压覆审批
        3.3.9 地震安全性评价审批
        3.3.10 施工期的环保、水保监测及监理
        3.3.11 竣工验收阶段的环保、水保专项验收
        3.3.12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编制及评估费
    小结
第四章 环境影响评价费
    4.1 环境影响评价费的费用组成
        4.1.1 评价费
        4.1.2 评估费
        4.1.3 审查费
        4.1.4 公众参与费用
        4.1.5 遥感监测及航片、卫星图片解读
        4.1.6 总费用
    4.2 公路环境影响其他费用
        4.2.1 环境保护专项监理费
        4.2.2 环境影响验收报告编制费
        4.2.3 评价专题费
    小结
第五章 水土保持评估费
    5.1 水土保持方案的目的和意义
    5.2 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原则
    5.3 水土保持方案收费标准
        5.3.1 水土保持方案编制费
        5.3.2 水土保持监理费
        5.3.3 水土保持监测费
        5.3.4 水土保持设施竣工验收技术评估报告编制费
        5.3.5 水土保持技术文件技术咨询服务费
    5.4 新疆公路建设项目计取现状及标准测算
        5.4.1 计取现状
        5.4.2 公路建设项目计费标准测算
    5.5 新疆地区水土保持评估费工作内容及计取算法
        5.5.1 水土保持方案编制费
        5.5.2 水土保持监理费
        5.5.3 水土保持监测费
        5.5.4 水土保持设施竣工验收技术评估报告编制费
        5.5.5 水土保持技术文件技术咨询服务费
        5.5.6 汇总费用
    小结
第六章 地震安全性评价费
    6.1 工作内容
    6.2 地震安全性评价的依据
    6.3 地震安全性评价费现状
    6.4 新疆地震安全性评价费计算方法
        6.4.1 工作内容所涉及收费标准的收集
        6.4.2 新疆地震安全性评价费计算方法
    小结
第七章 地质灾害评估费
    7.1 地质灾害评估的定义及分类
        7.1.1 地质灾害评估的定义
        7.1.2 地质灾害评估的基本任务
        7.1.3 地质灾害评估的分类
        7.1.4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级
        7.1.5 地质灾害评估对项目工程的影响分析
        7.1.6 关于地质灾害评估相关的法律法规
    7.2 地质灾害评估费用
        7.2.1 相关行业执行情况
        7.2.2 相关省及行业标准执行情况
    7.3 标准测算及建议
    小结
第八章 压覆矿产资源评估费
    8.1 压覆矿产资源的定义及意义
    8.2 压覆矿产资源评估工作主要内容
        8.2.1 评估工作主要内容
        8.2.2 评估工作方法
    8.3 压覆矿产资源矿评估报告编写及费用
        8.3.1 压覆矿产资源矿评估报告编写
        8.3.2 新疆压覆矿产资源情况评估项目预算参考标准
        8.3.3 铁路建设工程压覆矿藏评估费(铁建设【2010】151号)
        8.3.4 压覆矿产资源专项评估综合费用标准
    小结
第九章 建设项目选址服务费
    9.1 建设项目选址审批的法律依据
    9.2 审核、审批权限
    9.3 审批流程
    9.4 需要提交的申请材料
    9.5 建设项目选址报告编制内容(建议)
    9.6 建设项目选址报告收费依据及标准
    9.7 新疆地区的项目规划选址服务费
        9.7.1 建设项目选址报告编制费(视情况发生)
        9.7.2 建设项目选址意见咨询服务费
    小结
第十章 文物勘察费
    10.1 建设项目考古经费预算的法律依据
    10.2 在基本建设各阶段围绕考古工作应履行的工作程序及其内容
    10.3 配合基本建设发生的考古经费预算的组成部分
        10.3.1 考古调查费
        10.3.2 考古勘探费
        10.3.3 考古发掘费
    10.4 建设项目考古经费预算的计算标准现况的分析
        10.4.1 代表性省区目前预算标准
        10.4.2 代表性省区目前预算标准比较情况
    10.5 新疆地区的建设项目考古经费预算的计算标准的建议
        10.5.1 考古调查费
        10.5.2 考古勘探费
        10.5.3 文物保护经费计算标准示例
    小结
第十一章 道路安全评价费
    11.1 道路安全评价的定义
    11.2 道路安全评价的法律依据
    11.3 道路安全评价费现状
        11.3.1 其他省市道路安全评价费
        11.3.2 中石油行业安全评价收费标准
        11.3.3 新疆道路安全评价费计算方法
        11.3.4 道路安全评价费总费用
    11.4 方法测算
    小结
第十二章 土地预审报告编制费
    12.1 审批依据及权限
    12.2 土地预审报批阶段程序(提交资料的内容)
        12.2.1 铁路建设项目土地预审流程
        12.2.2 重庆市土地预审应提交资料的内容
        12.2.3 广西省土地预审应提交资料的内容
        12.2.4 辽宁省土地预审应提交资料的内容
        12.2.5 云南省土地预审应提交资料的内容
        12.2.6 新疆土地预审应提交资料的内容
    12.3 土地预审报告编制费计算依据
        12.3.1 目前土地预审费用计算标准现状
        12.3.2 目前土地预审费用计算思路
        12.3.3 土地预审费用测算内容
    小结
第十三章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编制及评估费
    13.1 基准计算标准
        13.1.1 建设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分析报告的基准收费标准
        13.1.2 建设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的基准收费标准
        13.1.3 现阶段部分建设项目的基准收费标准
    13.2 分档调整系数
        13.2.1 社会稳定风险敏感程度调整系数
        13.2.2 根据项目所经过区域情况确定的调整系数
        13.2.3 根据项目的规模和征地拆迁工作量等具体情况确定的调整系数
    小结
结论
    1 主要结论
    2 论文创新点
    3 论文的不足之处及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8)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中常见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关于断层最新活动时代的鉴定
2关于发震构造的判定
3关于潜在震源区划分
4关于工程场地地震地质灾害勘查和评价
5关于地震烈度的换算
6其他
7对今后工作的建议

(9)论我国《防灾减灾法》的立法起草(论文提纲范文)

一、序
二、关于我国《防灾减灾法》的立法背景及重要意义
    (一)我国《防灾减灾法》的立法背景
    (二)我国制定《防灾减灾法》的重要意义
三、我国《防灾减灾法》应该具有的主要功能
    (一)我国《防灾减灾法》作为一般法的规范性功能
    (二)我国《防灾减灾法》作为防灾减灾基本法的体系构建统领性功能
    (三)我国《防灾减灾法》作为防灾减灾综合法的法制化功能
四、关于我国《防灾减灾法》的起草思路
    (一)我国物权法制定过程的回顾及其启示
    (二)我国《防灾减灾法》的立法起草建议:物权法立法经验的借鉴与超越
五、关于我国《防灾减灾法》的基本框架及主要内容
六、关于我国《防灾减灾法》的立法建议稿

四、进一步完善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评审制度(论文参考文献)

  • [1]“放管服”改革以来内蒙古抗震设防协同管理研究[D]. 郝旭东.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2]场地剪切波速模型建模及其在中国场地分类和场地VS30地图中的应用[D]. 周健.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2021(02)
  • [3]延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延安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J]. 延安市人民政府. 延安市人民政府政报, 2018(09)
  • [4]省级地震部门地震安全性评价强制性评估事项研究与行政管理对策[J]. 白顶有,牛百勇,谭玉娥,范增节. 高原地震, 2018(01)
  • [5]以法律法规为依托 提升我国防震减灾能力和水平[J]. 张穹,罗华春. 城市与减灾, 2017(02)
  • [6]地震安全性评价改革之法律评析[J]. 郎爱云. 经济法学评论, 2016(01)
  • [7]新疆公路建设专项评价(估)费专题研究[D]. 谭华清. 长安大学, 2016(02)
  • [8]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中常见问题研究[J]. 汪一鹏,宋方敏. 震灾防御技术, 2015(01)
  • [9]论我国《防灾减灾法》的立法起草[A]. 方印,兰美海,李庆锋,王凯,褚洪光. 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防灾减灾——2012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 2012
  • [10]论我国《防灾减灾法》的立法起草[J]. 方印,兰美海,李庆锋,王凯,褚洪光. 人口.社会.法制研究, 2011(00)

标签:;  ;  ;  ;  ;  

进一步完善地震安全评价报告评价体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