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哈韩剧”看“哈韩”青年(论文文献综述)
赵颖[1](2019)在《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亚文化研究》文中认为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而文化是影响大学生发展的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有效纠正大学生亚文化的价值偏离倾向,引领大学生亚文化成为丰富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有益文化补充,是高校履行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任务的重要内容。大学生亚文化是指在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自发产生,并被特定大学生群体接受、践行,在一定场域中衍生发展的与主导价值具有一定偏离性的文化形态,是一定时间内特定大学生群体社会适应状况的文化表现形式。大学生亚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既有发展方向上的同向性也存在差异,在文化实践中既有合作又有竞争,大学生亚文化对大学生成长既有积极作用也有负面影响。当下最大的隐患是大学生亚文化通过其文化场域的封闭性和独立运转能力,屏蔽和脱离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身心发展、社会适应性乃至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造成负面影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不能忽视大学生亚文化的存在及其影响力,而且亟需与大学生亚文化建立起新的引领关系,通过一定的引领机制,把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文化资源优势转化成能够改善大学生亚文化场域发展形态的优质文化资本,促进大学生亚文化朝着积极方向健康发展。论文坚持从实际出发,以问题为导向,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建设理论为理论基础,借鉴国内外相关理论,综合运用辩证分析法、文献分析法等方法开展研究。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结合访谈和调研,对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及大学生亚文化等核心概念进行了明确界定,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亚文化的基本内涵。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亚文化在恢复发展校园文化、弘扬主旋律、引领大学生文化自信方面的实践经验,分析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亚文化在认识层面、实践层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揭示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亚文化面临的新机遇。论文突破了传统的“整合”“收编”思维定式,根据引领需要与规律设计构建了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亚文化的系统框架,分析了系统的要素、结构、功能和运行机制,提出了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亚文化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规律、着眼于改善大学生亚文化场域效应的深层的系统性引领策略:思想政治教育要从引领目标、引领原则、引领理念、引领路径等方面不断增强新时代引领大学生亚文化发展的新动力,巩固和加强引领关系;从大学生亚文化的文化结构入手搭建有效的引领实践平台,为大学生亚文化注入优质文化资本,引领大学生亚文化场域向积极效应转化;建设完善的引领评估反馈机制,不断提升高质长效引领效果;创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引领实践不断优化发展,加强引领保障。这些策略有机协调,形成合力,综合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亚文化健康发展。
赵颖[2](2019)在《大学生亚文化研究述评》文中研究指明大学生亚文化是国内学者的研究热点,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基本方略将大学生亚文化建设推向新高度,因此,有必要总结、综述大学生亚文化研究成果。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接新时代文化建设要求,凝练新的研究视角,转变新的研究思路,突出重点研究内容,构建系统的大学生亚文化建设策略,为推动文化繁荣兴盛注入创新力量。
张申际[3](2017)在《日剧在我国的网络传播及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日剧开始逐渐步入中国观众的视野,《排球女将》《血疑》《阿信》等早期的经典日剧在当时的中国观众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虽然海外电视剧开始大规模地引入内地,但由于当时网络不发达,因此早期的日剧在中国主要是通过电视来进行传播。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网络技术的日益发达,日剧在中国的主要传播渠道由电视逐渐向网络转移,互联网已成为日剧在中国大陆传播的新平台。因此,对于日剧在我国网络传播的研究具有独特的研究意义和研究价值。首先,本文总结了日剧的主要概况以及在我国的传播现状,对日剧的基本概况以及传播现状等作了详尽的概括,日剧常指日本的电视台在全天各个特定时段所播出的电视剧,它以娱乐为主旨,丰富观众们的生活世界,使人们得到放松和消遣。但另一方面,它更是精神的承载与体现。由于日剧在我国的电视传播受政治因素影响深厚,因此目前主要是通过网络进行传播。其次,本文阐述了日剧的网络传播形式,重点对作为主要传播源头的日剧字幕组、作为主要传播平台的视频网站、以及作为观众交流平台的社区论坛进行介绍。通过这样的传播链接,使得日剧形成了一个比较普遍稳定的传播模式,促使并影响潜在的受众接受传播,并将传播过程延续。日剧在我国的网络传播是一个多级扩散、逐级渗透的传播模式,形成了直线型的稳定结构。本文还对日剧通过网络传播所造成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从受众的文化接受行为入手,阐述了具体表现出的社会效应,包括积极的文化交流和消极的社会影响。积极的文化交流有哈日时尚的流行,日语学习的浪潮以及赴日旅游人数的增多;消极的社会影响包括过度追星影响正常生活,沉迷虚拟世界迷失自我。本文最后提炼出对日剧传播效应的反思,总结得出日剧传播效应产生的原因和我国电视剧输出的局限。主要通过对比来进行阐述,包括编剧地位、剧本质量;制作水平、作品口碑;演员职业道德、演技水平等;最后对创立民族文化品牌提出了更多的期待,希望我国电视剧能得以健康发展。
康菊芮[4](2017)在《日韩影视剧在华传播影响差异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哈日”“哈韩”族在中国已经形成一种现象,而日韩影视剧在华传播的影响无疑是造成这一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哈日”族逐渐走向了小众,“哈韩”族却走向了大众,不仅仅在青少年中有“哈韩”的现象,很多时候已经出现在中年人群体中。这样的差异性变化正是本论文开启研究日韩影视剧在华传播比较研究的重要缘起。影视艺术作为新型的大众化传播媒介,是当代最广泛、最具群众性的艺术。影视创作也是一项企业化和商品化生产运作的文化产业,是拥有极大经济效益的艺术商品。在日本,电视剧一开始就被认为是一种商品、娱乐品和通俗文艺,并且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而韩国电视剧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强势进入中国内地市场,也体现了国际市场环境下文化产业的商业运作特色。关注并研究日韩影视剧在中国的传播问题,以及传播影响的差异比较问题,无疑具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日韩影视剧在中国的传播“热”,以及现在日剧传播逐渐转“冷”韩剧不断大“热”,构成了中国大众文化中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本研究首先以“哈日哈韩”族的差异分析为基础谈起,分析当前日韩影视剧在中国传播影响的规律,即日韩影视剧对华传播所表现出的阶段性与差异性,紧接着就此呈现的现象来进一步分析其形成的意识形态、外交关系、经济、文化政策法规、传播内容、传播策略、受众接受差异等方面的原因,最后根据差异性比较的原因分析,为中国当代影视剧在跨文化语境下的对外传播提出有效的策略与启示。日韩影视剧在中国传播的影响形成的差异原因是本论文的研究重点,是为中日韩影视剧跨文化传播得出更多有价值的启示与策略,推动中日韩影视剧的更好发展的分析基础。日韩影视剧在中国的传播,客观上促进了影视剧的国际交流与中日韩之间的文化交流,更从深层次上引发我们对中国影视剧对外传播及大众文化发展、我国与他国的文化传播与交流、国际文化产业运作等系列问题的反思,由此凸显了本文的研究价值。
徐艳艳[5](2017)在《文化自信背景下青少年偶像崇拜及德育引导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如今在全球化进程加快的影响下,文化软实力作为综合国力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在国际竞争中逐渐凸显。文化自信是对本民族自身文化的自信心,是发展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基本前提。青少年是国家、民族和社会的未来接班人,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承载着未来社会发展的重任。偶像崇拜行为是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的流行现象,是青少年在这一阶段重要的精神文化。它在青少年思想价值观念建构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以中学生为主体的青少年,大多将影视娱乐明星作为自己崇拜的偶像,有些粉丝、追星族对于其偶像的崇拜到了执着、迷恋甚至狂热的程度。然而娱乐明星频繁爆出吸毒、出轨、嫖娼等各种恶劣行为,对青少年起着严重的负面影响。美剧、韩剧、日本的动漫等为代表的外来文化同样受到不少青少年热烈追捧,这些外来文化对我国青少年的行为方式、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导致一些青少年思想道德意识模糊、精神空虚、理想迷茫,其消极影响已引起家长、老师、社会的广泛担忧。所以,我们应该关注当前青少年的偶像崇拜现象,分析影响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因素,探讨怎样对待青少年的偶像崇拜现象,特别是探究在文化自信的背景下,如何利用德育引导青少年偶像崇拜行为,使青少年树立健康理性积极的偶像崇拜观,以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本文主要由五章构成:第一章,绪论,主要阐述选题缘由、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研究方法、研究创新点及不足;第二章,文化自信与青少年偶像崇拜,主要概括文化自信涵义与意义、偶像崇拜涵义、偶像崇拜的渊源与演变发展、青少年偶像崇拜类型及缘由、文化自信与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关系;第三章,我国当前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描述了青少年偶像崇拜的现状、青少年偶像崇拜的积极影响、青少年盲目偶像崇拜的消极后果及正确看待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应把握的几个原则;第四章,文化自信对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影响及价值,具体分析影响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因素及文化自信对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影响;第五章,文化自信背景下正确引导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德育路径探究,主要阐述了利用德育路径,培养与提升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及用德育引导青少年偶像崇拜的一些具体措施与对策。
沈茜,林升栋[6](2016)在《“韩流”缘何流行?——基于新浪微博的“网络志”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风靡中国近20年的"韩流",在互联网环境下实现了升级换代,不仅使"韩流"产品充斥着各大媒体平台,更是实现了文化产业和文化模式的全面输出。为了探究"韩流"的魅力所在,本研究借鉴网络志(netnography)研究方法,从受众视角出发,对受众在新浪微博相关话题页上的意见表达为切入点,来解读"韩流"。研究发现,新"韩流"是一种典型的"情"文化。它通过巧妙运用丰富多样的感官刺激"引人入胜",又以情感化的主题、情感化的表达和情感化的思维"以情动人"、"以情达意"。"韩流"文化在普世价值观的框架下,凭借着"平衡"的审美美感、适度的心理距离感、"以小见大"的"情"的质感,和贯穿于各种文化产品中的对"人"的关注与思考的文化理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特点,让受众在消费"韩流"时感受到了高度的"共创性"、熟悉感和自由感,进而获得心理和情感的极大满足。
王婉虹[7](2014)在《时尚剧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当代影视文化凭借其独特的传播与表现方式,成为了影响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的不可小觑的因素。时尚剧是当代影视文化的代表之一,它以时尚生活为题材,突出表现现代社会流行的生活风格、方式和品位。时尚剧所传递的流行、时尚文化往往牵动着青年大学生的神经,其影像中的拟态环境和偶像人物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受众群体。时尚剧通过电视剧的艺术形式展现了一个时代人们的价值追求、生活态度,它所传播的流传广泛、盛行一时的大众心理和社会行为,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当前时尚剧融合了现代社会生活理念和价值观念的最新因素,具有娱乐休闲性、开放前卫性和消费商业性的特征,它所传递的审美信息、价值信息和时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行为既有正面的导向作用也有反面的误导。时尚剧开放前卫的特性影响着当代大学生,他们的恋爱观念不再保守,趋向于自由、开放;偶像的示范作用也激励着青年大学生的斗志,传递着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潮流前卫的特性使大学生独立性行为和个性化行为增多。另一方面,在当前市场经济社会环境下,市场本身存在着的负面效应和消极因素,对大学生良好思想道德行为的形成已然具有不利影响,而相同价值信息传递的时尚剧在其中更是发挥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表现为思想方面,青年大学生表现出了物质化世俗化的婚恋倾向、非理性的消费观;行为方面,实用性与功利化行为突出、炫富性行为凸显。分析时尚剧对大学生双重影响的原因,既有大学生自身因素也有时尚剧本身因素。因此,本文从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保障时尚剧健康发展两个角度提出具体对策,通过强调教育者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加强对时尚剧积极因素的有效利用,化解时尚剧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保障时尚剧健康发展,建立完善由大学生和高校一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直接参与时尚剧审查监督评论的机制等,充分发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主体性。除导言和结语外,本文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对时尚剧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对时尚剧的特点和类型进行了分析概括;第二部分,通过查阅资料和借鉴相关调查研究,在对现有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的基础上,从思想和行为两个方面总结了时尚剧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第三部分,结合传媒学中“媒介与受众”、“使用与满足”等理论,从大学生自身因素和时尚剧本身因素两个角度,着重分析时尚剧对大学生受众群产生多种影响的原因;第四部分,在前面原因分析的基础上,从保障时尚剧健康发展和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两个角度提出具体对策。
雷涛[8](2014)在《韩剧热播中国之研究》文中认为1997年中央电视台第一部引进播放的韩国电视剧《爱情是什么》,在中国观众中产生轰动效应,之后韩剧在中国热播。一直以来业界和学界都十分关注韩剧热播中国这一现象背后深层的原因解析。同时,数字技术迅猛发展,受众接纳信息传播的手段与媒介呈多元化态势。新媒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也造就了人们新的文化吸纳模式,因此旧式媒介受众数目锐减。而国产电视剧竞争力不足,外加国外优质电视剧成功打入我国影视剧领域,导致我国国产电视剧收视率明显走低,大批观众流失的状况。因此在全球一体化愈演愈烈的今天,研究韩剧热播之原因,解析我国电视剧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有着十分现实的意义。本论文进行的是理论性的研究,主要采取的是综合收集资料,实证分析法和例证研究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从韩剧研究的理论情况出发,结合韩国影视剧在中国传播的实际情况,提出对韩剧热播的思考。借鉴这一研究领域已经出现的相关研究资料,利用笔者所在高校的资源优势,以及现代网络传播媒介的优势作用,大量考察最近几年国内热播的韩国影视剧,与从事相关研究的前辈们进行交流与讨论,从使自己对所研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加深。在此基础上,本论文从第二章开始,用三章十一小节的篇幅分别从中国观众的情感需求,心理因素以及韩剧热播的文化传播三个角度解析了韩剧热播中国的深层原因;韩剧是如何创造更多效益以实现经济价值;韩剧又是如何借助对社会传统文化的传承来实现社会价值的。文中除了应用各种相关理论阐释分析,更注重通过对韩剧三大类型剧种——家庭剧,历史剧以及偶像剧的样本分析增加结论的说服力与可信度。最后,分析完各类原因之后,本文在第五章分四小节分步探讨了韩剧热播引发的冷思考,并归纳、解析了国产电视剧目前的窘境及面临的问题,在结论部分简要回顾了韩剧热播的根本原因,借鉴韩剧热播给国产剧带来的启示,结合我国影视产业的实况,提出了国产剧如何走出国门,赢得繁荣的中肯建议及实现手段。
苏琳,谢冰[9](2013)在《“韩流”来袭30年——浅析韩国文化对外传播特点及现状》文中研究指明中韩双方自从1992年建交以来,两国在经济、文化等方面有着广泛的交流,特别是建交后第二年,就有韩国影视作品登陆大陆荧屏,到了90年代后期,韩剧以排山倒海之势走进千家万户,韩国流行音乐也异军突起,在中国掀起了一阵阵"韩流"。本文透过韩剧的热播和韩国冠名中国电视栏目等文化交流,来思考媒介的跨文化交流。
朴圭玉[10](2011)在《中韩家庭剧伦理文化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韩两国是邻国,有两千多年的交流历史。两国在地理位置上相互毗邻,在政治、经济、文化上也有不可割裂的联系。在两国交流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儒文化。在中国自孔子创立儒文化以来,在发展和壮大之后,又迅速地传播到韩国、日本等国家。韩国在对待中国的儒文化时,采取了接受、丰富和发展的态度,还能将其基本的思想保存完好,这样对待儒文化的态度使两国在文化交流中有了厚实的文化基础。两国文化由于来源相同,使得两国人民拥有相近的生活方式、审美取向和道德标准。中韩两国在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上有着相近之处,但在文化理解和传承方面也表现出很多的变化与不同。同源文化的传承加之对异国文化和生活情趣的好奇,韩国“文化立国”的主打产品——影视产品几乎不费吹灰之力便赢得了中国的市场份额。其中,以描述韩国普通家庭生活伦理为主要内容的“家庭剧”以其独特的风土民情和文化特质征服了数千万的中国观众。1997年央视首度播出韩国家庭剧《爱情是什么》之后,《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们》、《看了又看》、《人鱼小姐》和《加油,金顺》等大批韩国家庭剧纷纷进驻央视,甚至再三重播。韩国家庭剧就如同韩国的泡菜一样,以其平实的特质和独有的魅力开始吸引越来越多的中国电视观众。中国在近几年中也不断有经典的家庭剧出现,如《幸福攻略》、《蜗居》、《金婚》、《中国式离婚》、《牵挂》、《婚姻保卫战》、《父爱如山》等。有对亲情、爱情的反思;有对婚姻的重新诠释;有对现实生活的剥蚀;也有对健康、快乐人生的不断探索和追求……中国家庭剧内容精彩、主题深刻且耐人深思,但也有某些不足,如对传统文化传承的缺失,以及受某些快餐文化及收视率影响而打造的过于粗俗……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包含以下几个层面:一、中韩家庭剧中的伦理文化因素的分析。对于中韩家庭剧中的伦理文化因素的分析将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即共同性文化因素和差异性文化因素。以往的对两国电视剧的比较,大多基于叙事手法,情节结构等方面,却很少从文化层面,甚至是伦理文化层面进行分析和对比。笔者作为一名在中国留学的韩国人将从两国伦理文化因素入手,具体地分析两国家庭剧的异同,以便更清楚的认识到两国家庭剧繁盛的内在原因;二、在对家庭伦理关系的表现上,两国的家庭剧既有表面上的相同,又有其实质意义上的差异,传统意义上的夫妇、婆媳、父子关系虽到了当代,在两国不同的文化语境下都得到了重新建立,但其内理上的文化取舍却是不尽相同的。本研究将对这—问题做一重点论述;三、韩国家庭剧在中国的热播,一直是中国社会普遍关注的现象,这一现象的背后有其更深层次的伦理文化动因。无论是在韩国家庭剧的情节结构安排上,还是人物形象的塑造上,都得到了中国观众的青睐,同时,中国观众的口味也影响着韩国家庭剧的发展,两者之间相互碰撞又相互融合,其文化价值不容忽视;四、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中韩两国的家庭剧中更体现出了伦理文化的碰撞与融合,而且更带有自己的本土化特色。韩国家庭剧中的人物形象本色化、生活化,更愿意迎合接受群体的口味,相反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不强;中国家庭剧中的人物形象典型化、社会化,体现出了明显的反思意味,更加耐人寻味一些。五、中韩家庭剧的繁荣对民族文化建设的启示。通过对中韩家庭剧繁荣现状的反思,进而关注到其繁荣所带来的启示,提出相应的对于民族文化建设的建议,也是本文所着力展现的。传承着同源文化的中韩两国的当代家庭剧,因历史发展、叙事文本和内容构建的差异,在家庭的叙述空间、叙事倾向和家庭形象的表述上各具特色。鉴于中韩两国电视剧发展的蓬勃态势,将中韩两国的家庭剧从伦理文化层面单独列出来进行比较研究显然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不仅对中韩两国家庭剧进一步发展具有推动作用,而且对中韩两国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发展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作为一个韩国留学生,在中国留学的近十年时间,感同身受中韩家庭剧对两国文化交流和民间生活的重要影响,对中韩文化艺术交流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所以,笔者选择了中韩家庭剧为研究对象,以伦理文化比较为切入点,试图寻找其中蕴含的文化共性与民族差异性,以自己的浅见为中韩文化艺术交流尽一点微薄之力。
二、从“哈韩剧”看“哈韩”青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哈韩剧”看“哈韩”青年(论文提纲范文)
(1)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亚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情况 |
1.2.1 国外研究情况及分析 |
1.2.2 国内研究情况及分析 |
1.3 主要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核心概念阐释 |
1.4.1 思想政治教育引领 |
1.4.2 大学生亚文化 |
2 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亚文化的理论基础与理论借鉴 |
2.1 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亚文化的理论基础 |
2.1.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建设理论 |
2.1.2 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建设理论 |
2.2 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亚文化的理论借鉴 |
2.2.1 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学理借鉴 |
2.2.2 布迪厄场域相关理论借鉴 |
3 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亚文化的实践经验与反思 |
3.1 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亚文化的实践经验 |
3.1.1 恢复发展校园文化 |
3.1.2 提升大学生亚文化质量 |
3.1.3 引领大学生亚文化贴近主旋律 |
3.1.4 提升大学生文化素质增强文化自信 |
3.2 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亚文化仍存在的问题 |
3.2.1 传统的分类方式难以全面认识大学生亚文化的新特征新特性 |
3.2.2 传统引领大学生亚文化的实践未能完全渗透文化主体心灵 |
3.2.3 大学生亚文化自身发展的矛盾尚未彻底解决 |
3.2.4 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自觉尚不稳定 |
3.3 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亚文化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3.1 大学生亚文化干扰造成引领实践失效 |
3.3.2 思想政治教育对场域规律把握失真 |
3.3.3 思想政治教育引领的着力点失准 |
3.3.4 社会转型发展增加了引领的复杂度 |
3.4 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亚文化的新机遇 |
3.4.1 大学生亚文化主体可塑性强为接受引领提供成长内需 |
3.4.2 大学生亚文化场域的动态发展性为接受引领提供发展内需 |
3.4.3 大学生亚文化环境不断优化发展为接受引领提供外部条件 |
3.4.4 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创新发展为实现引领提供动力 |
4 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亚文化的系统作用机制 |
4.1 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亚文化的系统 |
4.1.1 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亚文化系统的要素 |
4.1.2 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亚文化系统的结构 |
4.2 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亚文化系统的功能和运行机制 |
4.2.1 提供引领动力的功能和运行机制 |
4.2.2 开展引领实践的功能和运行机制 |
4.2.3 评估反馈的功能和运行机制 |
4.2.4 系统优化的功能和运行机制 |
4.3 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文化系统的运行原则和效应 |
4.3.1 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亚文化系统的运行原则 |
4.3.2 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亚文化系统的基本效应 |
5 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亚文化的实践策略 |
5.1 增强新时代引领大学生亚文化的新动力 |
5.1.1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引领目标的牵引力 |
5.1.2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原则的保障力 |
5.1.3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引领理念的传导力 |
5.1.4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引领路径的达成力 |
5.2 搭建有效的引领实践平台 |
5.2.1 搭建有效的物质引领平台 |
5.2.2 搭建有效的行为引领平台 |
5.2.3 搭建有效的制度引领平台 |
5.2.4 搭建有效的精神引领平台 |
5.3 建设完善的引领评估反馈机制 |
5.3.1 确立科学的评估反馈原则 |
5.3.2 建立完善的评估指标体系 |
5.3.3 全面研判评估指标反馈评估结果 |
5.3.4 提高评估反馈能力加强评估反馈效果 |
5.4 创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引领的保障条件 |
5.4.1 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 |
5.4.2 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引领空间 |
5.4.3 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
5.4.4 增强引领环境的感染力 |
6 研究结论、创新点和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亚文化研究的调查问卷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大学生亚文化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学生亚文化研究视角的演变 |
(一)早期研究主要从外来文化视角开展 |
(二)多样化文化视角下研究转向更具体的应用性研究 |
(三)网络视角下的本土化研究 |
二、大学生亚文化主要研究内容概述 |
(一)界定大学生亚文化概念 |
(二)研究大学生亚文化内容形式成因及影响等内容 |
(三)探寻大学生亚文化建设策略 |
三、大学生亚文化研究的总体评价 |
四、大学生亚文化研究的几点启示 |
(3)日剧在我国的网络传播及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日剧在我国的传播现状 |
第一节 日剧基本概况 |
一、按播放档期分 |
二、按题材类型分 |
第二节 传播环境的转变 |
一、电视传播环境受政治因素影响 |
二、网络传播逐渐成为主流 |
第二章 日剧的网络传播形式 |
第一节 网络传播 |
第二节 主要传播源头:日剧字幕组 |
一、字幕组的活动过程 |
二、字幕组的发展历程 |
第三节 传播平台:视频网站和下载网站 |
一、视频网站 |
二、下载网站 |
第四节 观众交流平台:网络社区论坛 |
第五节 直线结构的传播模式及评介 |
第三章 日剧的网络传播影响 |
第一节“使用与满足”理论下的受众影响 |
一、文化的差异性引发受众兴趣 |
二、文化的接近性引起受众共鸣 |
第二节 日剧传播的社会效应 |
一、积极的文化交流 |
二、消极的社会影响 |
第四章 日剧网络传播效应的反思 |
第一节 日剧传播效应产生的原因 |
一、编剧地位较高,重视剧本质量 |
二、制作水平精良,重视作品口碑 |
三、演员职业道德素养高 |
第二节 国产剧输出传播的局限 |
一、编剧地位较低,剧本质量较差 |
二、制作水平较粗糙 |
三、演员职业道德素养有待提升 |
第三节 创立我国民族文化品牌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4)日韩影视剧在华传播影响差异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关于日韩影视剧研究的文献综述 |
1.2.2 国内关于影视剧对外传播的文献综述 |
1.2.3 国外关于日韩影视剧传播的文献综述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分析法 |
1.3.2 文本分析法 |
1.3.3 比较研究法 |
1.3.4 调查访谈法 |
1.4 研究价值 |
1.5 研究内容 |
2 从“哈日”“哈韩”族差异比较谈起 |
2.1 “哈日”“哈韩”族的形成与发展 |
2.1.1 “哈日”、“哈韩”的源起 |
2.1.2 “哈日”、“哈韩”族的发展 |
2.2“哈日”“哈韩”族的差异及原因分析 |
2.2.1 “哈日”“哈韩”族的差异 |
2.2.2 差异的原因分析 |
3 日韩影视剧在华传播影响的规律分析 |
3.1 日韩影视剧在华传播影响的阶段性 |
3.1.1 日剧在华传播的鼎盛时期 |
3.1.2 韩剧异军突起取代日剧影响进入全盛时期 |
3.2 日韩影视剧在华传播影响的差异性 |
3.2.1 影响范围差异 |
3.2.2 影响内容差异 |
3.2.3 影响效果差异 |
4 日韩影视剧在华传播影响差异的原因分析 |
4.1 外交关系原因 |
4.1.1 中日关系变化影响日剧传播 |
4.1.2 中韩关系平稳发展有利韩剧传播 |
4.2 经济发展原因 |
4.2.1 经济发展变化影响日剧在华传播 |
4.2.2 文化产业发展有利韩剧在华传播 |
4.3 文化差异原因 |
4.3.1 文化的民族性影响日剧在华传播 |
4.3.2 文化接近性有利于韩剧在华传播 |
4.4 政策法规原因 |
4.4.1 政策偏差阻碍日剧在华传播 |
4.4.2 政策扶持推动韩剧在华传播 |
4.5 传播内容差异影响 |
4.5.1 题材不同影响 |
4.5.2 剧集设置不同的影响 |
4.5.3 偶像明星打造的影响 |
4.6 传播策略差异影响 |
4.6.1 单一传播途径影响日剧在华传播 |
4.6.2 媒介融合策略有利于韩剧在华传播 |
4.7 受众接受差异影响 |
4.7.1 中国观众接受日剧有一定障碍 |
4.7.2 韩剧大众化更易被中国观众接受 |
5 启示与策略:跨文化视域下中国影视剧对外传播 |
5.1 跨文化视域下影视剧对外传播的内涵 |
5.2 跨文化视域下影视剧对外传播理念创新 |
5.2.1 树立文化交融理念 |
5.2.2 树立用户至上理念 |
5.2.3 树立品牌竞争理念 |
5.2.4 树立互联网思维理念 |
5.3 跨文化视域下中国影视剧对外传播的有效策略 |
5.3.1 大力发展扶持国产剧对外传播 |
5.3.2 强化用户意识与受众认同 |
5.3.3 培养影视剧制作与经营人才 |
5.3.4 积极进行国际合作 |
5.3.5 利用互联网进行整合传播 |
5.3.6 推动品牌建设与文化产业链发展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致谢 |
(5)文化自信背景下青少年偶像崇拜及德育引导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缘由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对比与评述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及不足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创新点 |
1.3.3 研究的不足 |
第2章 文化自信与青少年偶像崇拜 |
2.1 文化自信涵义与意义 |
2.1.1 文化自信的提出 |
2.1.2 文化自信的意蕴 |
2.1.3 文化自信与青少年的成长成才 |
2.2 偶像崇拜 |
2.2.1 偶像崇拜涵义 |
2.2.2 偶像崇拜的渊源与演变发展 |
2.2.3 青少年偶像崇拜的类型 |
2.2.4 青少年偶像崇拜的缘由 |
2.3 文化自信与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关系 |
2.3.1 文化自信要求正确看待和处理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 |
2.3.2 文化自信不排斥榜样的力量 |
2.3.3 盲目偶像崇拜与文化自信相背离 |
第3章 我国当前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 |
3.1 当前青少年偶像崇拜的现状 |
3.2 青少年偶像崇拜的积极影响 |
3.2.1 利于文化传播、社会教化 |
3.2.2 引导激励青少年成长 |
3.2.3 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 |
3.3 青少年盲目偶像崇拜的消极后果 |
3.3.1 自我丧失与价值取向扭曲 |
3.3.2 责任意识的缺失 |
3.3.3 妨碍社会秩序与危害公共安全 |
3.4 正确看待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应把握的几个原则 |
3.4.1 坚持辩证的观点与态度 |
3.4.2 教育与疏导为主的原则 |
3.4.3 文化自信培养与环境塑造相协调的原则 |
第4章 文化自信对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影响及价值 |
4.1 影响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因素分析 |
4.1.1 偶像是青少年的心灵鸡汤 |
4.1.2 社会影响与环境塑造是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催化剂 |
4.1.3 自身心理不成熟是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内在动力 |
4.2 文化自信有助于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偶像崇拜观 |
4.2.1 文化自信是青少年发展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
4.2.2 文化自信可以建构青少年真正的精神家园 |
4.2.3 文化自信可以筑牢择善而从和不盲从的心理防线 |
4.2.4 文化自信可以破除体制性障碍,营造社会正能量环境 |
第5章 文化自信背景下正确引导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德育路径探究 |
5.1 打造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提升偶像崇拜的道德认知 |
5.1.1 培养与提升青少年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 |
5.1.2 注重对文化自信情感的培养 |
5.1.3 发挥青少年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创造力 |
5.2 实施校园文化塑造工程,强化偶像崇拜的道德情感与实践 |
5.2.1 发挥榜样和正能量偶像的吸引力 |
5.2.2 提高对偶像道德是非的辨别力 |
5.2.3 形成对不良偶像的自觉抵制力 |
5.3 增强文化生态建设,净化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 |
5.3.1 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突出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 |
5.3.2 筑牢不良偶像崇拜的防火墙 |
5.3.3 强化社会公众人物的道德要求与引导 |
5.3.4 加强大众传媒的舆论导向作用的管理与监督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所获荣誉 |
致谢 |
(6)“韩流”缘何流行?——基于新浪微博的“网络志”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意义与背景 |
(一)“韩流”的升级换代与遍地开花 |
(二)新的传播形态与文化消费形态 |
(三)研究意义 |
二、文献回顾 |
(一)“韩流”定义的梳理 |
(二)国内学者研究回顾 |
(三)国外学者研究回顾 |
三、研究设计 |
(一)研究视角与研究对象 |
(二)研究目的与方法 |
(三)资料收集 |
四、研究发现 |
(一)收集资料的基本情况 |
(二)话题页中“韩流”内容与受众互动行为的特征 |
(三)“韩流”风情——柔“情”觅“意” |
五、研究局限与展望 |
(7)时尚剧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
1. 问题提出 |
2. 研究意义 |
(二) 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
1. 关于时尚文化与青年的研究 |
2. 关于电视剧与青年的研究 |
(三) 论文的创新点与研究方法 |
1. 论文的创新点 |
2. 论文研究方法 |
一、时尚剧概述 |
(一) 时尚剧的界定 |
(二) 时尚剧的特征 |
1. 娱乐休闲性 |
2. 开放前卫性 |
3. 消费商业性 |
(三) 时尚剧的类型 |
1. 社会生活时尚剧 |
2. 校园生活时尚剧 |
3. 家庭生活时尚剧 |
二、时尚剧对大学生影响状况的主要表现 |
(一) 时尚剧对大学生思想造成影响的主要表现 |
1. 时尚剧对大学生思想影响的积极表现 |
(1) 自由开放的恋爱观 |
(2) 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
2. 时尚剧对大学生思想影响的消极表现 |
(1) 物质化、世俗化的思想倾向 |
(2) 非理性的消费观 |
(二) 时尚剧对大学生行为造成影响的主要表现 |
1. 时尚剧对大学生行为影响的积极表现 |
(1) 独立性行为增多 |
(2) 个性化行为增强 |
2. 时尚剧对大学生行为影响的消极表现 |
(1) 实用性与功利化行为突出 |
(2) 炫富性行为凸显 |
三、时尚剧对大学生带来影响的原因分析 |
(一) 时尚剧对大学生带来积极影响的原因分析 |
1. 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分析 |
(1) 情感心理需求 |
(2) 增强自我认同与社会交往的需要 |
2. 时尚剧本身的原因分析 |
(1) 时尚娱乐形式更易接受 |
(2) 时尚个性化的内容迎合大学生需求 |
(3) 时尚剧可依托现代多样媒介载体 |
(二) 时尚剧对大学生造成消极影响的原因分析 |
1. 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分析 |
(1) 理性选择能力、是非辨别能力较弱 |
(2)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 |
2. 时尚剧本身的原因分析 |
(1) 过度商业化倾向 |
(2) 文化内涵的有所欠缺 |
四、有效利用时尚剧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建议 |
(一) 利用时尚剧积极因素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
1. 教育者要研究并走进大学生喜爱的时尚剧 |
2. 教育者要善于营造时尚个性的校园文化环境 |
(二) 应对时尚剧不利影响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
1. 强化大学生的影视审美教育 |
2. 以时尚剧为“抓手”推进大学生“三观教育”生活化 |
(三) 优化保障时尚剧健康发展 |
1. 提高时尚剧自身文化品位 |
2. 建立完善可直接参与的时尚剧监审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8)韩剧热播中国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韩剧概述及在中国的传播概况 |
1.1 韩剧类型 |
1.2 韩剧特征 |
1.2.1 特点一:编剧拍摄制作播出同时进行 |
1.2.2 特点二:韩剧体制彰显编辑核心地位 |
1.2.3 特点三:韩剧生活化,人性化为其成功要素 |
1.2.4 特点四:关注普通人所在意所奢望的生活 |
1.2.5 特点五:诸多韩剧情节设置套路化 |
1.3 韩国影视文化在中国的传播概况 |
第二章 韩剧风靡中国观众情感需求因素解析 |
2.1 父慈子孝,至亲至爱骨肉亲情 |
2.2 兄礼弟恭,血浓于水的手足深情 |
2.3 夫敬妻礼,善美兼具感人至深男女爱情 |
2.4 体现本色生活,真纯之上的真情 |
第三章 韩剧中国热播观众心理成因解析 |
3.1 韩剧体现人们求新创异的心理渴求 |
3.2 韩剧展现人们归属和爱的需求 |
3.3 韩剧对社会心理的认同——“使用与满足”的受众观 |
3.3.1 对纯真唯美的修饰 |
3.3.2 期望温情满足欢娱 |
3.3.3 “社会文化心理”得以满足 |
3.4 各电视台跟进,韩剧发展被推向高潮 |
第四章 韩剧在中国热播的文化传播分析 |
4.1 传统儒家文化的完美传承 |
4.1.1 韩剧中儒家文化的体现 |
4.1.2 韩剧的文化内涵解读 |
4.2 传统历史文化的细腻演绎 |
4.3 现代流行文化的唯美表现 |
4.3.1 人物塑造追求纯美 |
4.3.2 环境选择崇尚唯美 |
第五章 韩剧繁荣对中国国产剧发展之启示 |
5.1 韩剧繁荣引发的冷思考 |
5.2 中国国产电视剧面临的问题 |
5.3 韩剧对中国国产剧创作之启示 |
5.4 中国国产剧如何走出国门赢得繁荣 |
5.4.1 确立全球意识创立民族文化品牌 |
5.4.2 转变旧式观念迎来全新发展 |
5.4.3 练好自己内功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韩流”来袭30年——浅析韩国文化对外传播特点及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一、韩剧热播的内在动力 |
二、韩剧火爆中国荧屏 |
三、受众对韩剧的认同 |
四、“韩流”多元影响中国电视 |
五、结语 |
(10)中韩家庭剧伦理文化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中国家庭剧发展和研究概述 |
1.2 韩国家庭剧发展和研究概述 |
1.3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研究方法 |
第2章 中韩家庭剧伦理文化的传播与影响 |
2.1 "哈韩"之风的兴起与传播 |
2.2 韩剧形成跨国冲击波的动因 |
2.3 韩剧吸引中国受众的内在因素 |
2.4 韩剧的盛行与反思 |
第3章 中韩家庭剧所蕴含的伦理文化元素 |
3.1 中韩家庭剧共性的伦理文化元素 |
3.2 中韩家庭剧的差异性伦理文化元素 |
第4章 中韩家庭剧伦理文化价值观念的异同 |
4.1 中国:转型期的碰撞与冲突 |
4.2 韩国:传统观念与现代意识的融合 |
4.3 跨文化现象在韩国家庭剧中的表现 |
第5章 中韩家庭剧伦理关系的文化分析 |
5.1 对传统的弘扬与追求:伦理关系层面 |
5.2 道不完的热门话题:性别关系层面 |
5.3 中韩家庭剧中的伦理道德结构差异 |
第6章 中韩家庭剧中人物形象的审美比较 |
6.1 中国剧:"典型化"和社会化 |
6.2 韩剧:"本色化"和生活化 |
6.3 立体的饱满与复杂的单一 |
第7章 中韩家庭剧的繁荣对民族文化建设的启示 |
7.1 对传媒经济资源的重视和挖掘 |
7.2 创造韩国本民族的特色文化品牌 |
7.3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
结语: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理性主义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从“哈韩剧”看“哈韩”青年(论文参考文献)
- [1]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亚文化研究[D]. 赵颖.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8)
- [2]大学生亚文化研究述评[J]. 赵颖.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4)
- [3]日剧在我国的网络传播及影响研究[D]. 张申际. 广西师范学院, 2017(02)
- [4]日韩影视剧在华传播影响差异比较研究[D]. 康菊芮.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17(08)
- [5]文化自信背景下青少年偶像崇拜及德育引导路径研究[D]. 徐艳艳.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17(02)
- [6]“韩流”缘何流行?——基于新浪微博的“网络志”观察[J]. 沈茜,林升栋. 品牌研究, 2016(04)
- [7]时尚剧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 王婉虹. 天津师范大学, 2014(02)
- [8]韩剧热播中国之研究[D]. 雷涛.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4(08)
- [9]“韩流”来袭30年——浅析韩国文化对外传播特点及现状[J]. 苏琳,谢冰. 现代交际, 2013(03)
- [10]中韩家庭剧伦理文化比较研究[D]. 朴圭玉. 辽宁大学, 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