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1例

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1例

一、应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1例(论文文献综述)

宋建广,韩玉[1](2021)在《二代动脉导管封堵器介入治疗儿童小型动脉导管未闭的效果》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二代动脉导管封堵器(ADOⅡ)介入治疗儿童小型动脉导管未闭(PDA)的效果。方法抽取2018年2月至2020年7月威海市中心医院收治的小型PDA患儿82例,均经影像学和心电图检查确诊,给予ADOⅡ介入治疗。术中术后造影观察封堵器位置、残余分流情况,术后1 d、1个月、3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评估封堵效果。结果 82例患儿术中均成功封堵,手术成功率为100%。术后造影显示1例患儿仍有少量残余分流,术后24 h复查分流消失。术后24 h及术后1、3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显示82例患儿PDA均顺利闭合,未见封堵器脱落等并发症。结论 ADOⅡ对儿童小型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成功率高,术后残余分流较少。

孙仕涵[2](2021)在《经皮介入封堵术治疗低体重动脉导管未闭的即时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讨论体重低于6kg患儿行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术的术后即时疗效与安全性。方法:统计2011年1月至2019年8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单纯行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术患儿共1636例,其中体重≤6kg患儿共123例,记录病例的一般情况、术前心脏超声、血常规、尿常规、心电图、术中动脉导管未闭直径、主动脉压力、肺动脉压力、术后心脏超声、心电图、血常规、尿常规结果,封堵器厂家、类型、大小、输送鞘直径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处理、转归情况,临床资料结果均以计数和计量资料表示,所有计量资料使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及百分比表示,采用卡方检验低体重患儿与体重>6kg患儿手术成功率之间有无显着差异,采用秩和检验比较不同体重等级之间血小板减少、溶血、降主动脉狭窄、左肺动脉狭窄、封堵器移位、残余分流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2011年1月至2019年8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共1636例病例行单纯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术。其中体重≤6kg患儿共123例,男性37例,女性86例,年龄6.9±2.9(0.67-17)月,体重5.4±0.7(2.5-6.0)kg,21例为早产儿,胎龄为34.1±2.6(28-36.6)周,超声所示动脉导管最窄处直径5.6±1.9(1.5-10)mm。体重≤6kg的患儿中手术成功共119例,手术成功率为96.7%,体重大于6kg患儿共1513例,手术成功1491例,手术成功率98.5%,二者成功率基本相同。低体重患儿中4例封堵失败,1例因术中封堵器移位转外科行封堵器取出术及PDA结扎术,1例因术中出现室颤,放弃封堵,1例因术中出现血压心率下降,未释放封堵器;1例术后1天复查超声提示降主动脉狭窄,随访观察至术后第3天超声仍提示有降主动脉狭窄且经保守治疗后心力衰竭仍无明显好转,故急诊行外科手术取出封堵器。119例介入封堵成功的患儿术后3天内出现严重并发症发生6例,发生率为5%,其中严重血小板减少3例,溶血2例,心包积液1例经处理后均好转。分析低体重患儿中各个并发症的发生率在不同体重等级之间是否有统计学差异,仅降主动脉狭窄、左肺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在不同体重等级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对于体重≤6kg患儿,行经皮介入封堵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是一种即时有效且安全的治疗方式。

杨鹏辉[3](2021)在《经皮介入封堵术与经胸结扎术治疗婴幼儿巨大动脉导管未闭的疗效对比》文中指出目的:对比经皮介入封堵术与经胸结扎术治疗婴幼儿巨大动脉导管未闭(PDA)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1月1日至2020年1月1日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治疗的婴幼儿巨大PDA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介入(经皮介入封堵术)组与结扎(经胸结扎术)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输血率、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入住率、并发症发生率及超声心动图资料。结果:共纳入66例婴幼儿巨大PDA患者。介入组35例,男8例,女27例,年龄2.6~36.0(10.5±7.6)月,体质量4.5~14.0(6.7±1.9)kg,超声下PDA直径5.7~11.0(7.8±1.4)mm;结扎组31例,男8例,女23例,年龄1.8~36.0(13.8±12.0)月,体质量3.0~14.0(7.5±2.9)kg,超声下PDA直径6.0~11.9(8.5±1.4)mm。介入组成功封堵31例(88.6%),其中4例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PAH)的患者在行封堵试验时发生心率、血压及血氧饱和度骤降,均转外科手术治疗;结扎组成功结扎31例(100.0%),两组手术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组与结扎组术后24小时总并发症发生率、严重并发症发生率、非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2.9%(29例)vs 74.2%(23例)、22.4%(4例)vs 0%(0例)、71.4%(25例)vs 74.2%(23例)],两组上述各项指标间对比均无显着性差异(P均>0.05)。术后24小时介入组发生残余分流16例(45.7%),结扎组发生残余分流2例(6.4%),介入组显着高于外科组(P<0.05),术后3月介入组存在残余分流2例(5.7%),结扎组残余分流均消失,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1月、术后3月、术后6月及术后12月的总并发症发生率、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及非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均无显着差别(P均>0.05)。介入组术前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缩短分数(LVFS)、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分别为(69.8±5.7)%、(39.1±4.2)%、(37.5±6.5)mm、(23.1±4.5)mm,结扎组术前LVEF、LVFS、LVEDD、LVESD分别为(70.1±5.6)%、(39.4±4.5)%、(37.5±6.8)mm、(22.5±4.1)mm。介入组术前LVEF、LVFS、LVEDD、LVESD较结扎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24小时、术后1月、术后3月LVEF、LVFS较术前均明显降低(P均<0.05),术后6月、术后12月LVEF、LVFS较术前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两组患者术后24小时、术后1月、术后3月、术后6月及术后12月LVEDD较术前均明显降低(P均<0.05),介入组术后24小时LVESD较术前无明显变化(P>0.05),结扎组术后24小时LVESD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两组患者术后1月、术后3月术后6月及术后12月LVESD较术前均明显降低(P均<0.05)。介入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12h内输血率、PICU入住率均明显低于结扎组[(45.1±23.2)min vs(62.2±14.9)min、9(5,13)d vs 17(15,26)d、14.3%(5例)vs 64.5%(20例)、0%(0例)vs 29.0%(9例)](P均<0.05)。结论:经皮介入封堵术与经胸结扎术均可安全有效地治疗婴幼儿巨大PDA,短-中期效果良好。且经皮介入封堵术输血少、手术时间短、住院时间短。因此,针对婴幼儿巨大PDA而言,可优先考虑经皮介入治疗。

马新平,李青,赵娟[4](2020)在《ADOⅡ封堵器治疗特殊类型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疗效》文中指出目的:探讨ADOⅡ封堵器治疗特殊类型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应用ADOⅡ封堵器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15例患儿。术中根据造影结果、心脏彩超结果选择合适的ADOⅡ封堵器。术后第1天行心脏彩超及心电图检查,如无异常及并发症,术后第2天出院。出院后1、3、6及12个月门诊随访。结果:15例患儿手术时间(42.12±18.57)min,X线曝光时间(3.39±2.16)min。造影结果显示:长管型13例,漏斗型1例,不规则型1例。动脉导管最窄处直径(1.82±0.26)mm,长约(9.83±1.36)mm。主动脉发育良好无缩窄。封堵前后分别行升主动脉至降主动脉连续测压,未见明显压差。所有患儿均成功置入ADOⅡ封堵器。其中,12例即时造影完全封堵,3例少量残余分流。术后24h心脏彩超检查显示,封堵器位置、形态正常。主动脉血流速度及肺动脉血流速度均在正常范围,3例患儿残余分流消失。12例患儿完成1年随访,1例患儿术后3月后再无随访。2例患儿完成6月随访。随访结果良好。结论:ADOⅡ封堵器对婴幼儿中小型、长管状或不规则型PDA有比较好的封堵效果,但由于本研究所选病例数较少,研究结果有一定局限性,可在今后工作中通过扩大样本研究数量,增加结果的准确性。

左超,陈智,肖云彬,杨美玉,王野峰,王祥,王丹[5](2020)在《低体重长管型动脉导管未闭非常规封堵器选择策略及效果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总结低体重长管型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患儿使用非常规封堵器介入治疗的效果,为此类患儿选择有效介入治疗方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于湖南省儿童医院行介入封堵治疗的低体重长管型(直径≥3 mm) PDA患儿临床资料,根据选择的封堵器类型分为肌部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封堵器和二代Amplatzer PDA封堵器,总结两组患儿的病例特点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5例低体重长管型(直径≥3 mm) PDA患儿,年龄4.0(2.0~7.5)个月,平均体重(4.85±1.15) kg;采用肌部VSD封堵器9例,平均体重(5.32±1.17) kg,PDA长度和直径分别为(9.71±1.50) mm和(5.03±1.00) mm。术前平均心胸比为(0.65±0.03),术后心胸比为(0.61±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P=0.04)。3例发生残余瘘,2例出现降主动脉狭窄,5例血小板降低。采用二代Amplatzer PDA封堵器6例,平均体重(4.15±0.75) kg,PDA长度和直径分别为(8.0±0.50) mm和(3.67±0.82) mm;术前平均心胸比为(0.61±0.03),术后平均心胸比为(0.58±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P=0.04)。4例发生残余瘘,1例出现降主动脉狭窄。无一例发生左肺动脉狭窄或封堵器移位、脱落等情况。结论低体重粗长管型动脉导管未闭通过肌部VSD封堵及二代Amplatzer PDA封堵器,均能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且能最大限度保护血管;肌部VSD封堵器更适用于动脉导管直径≥5 mm以上患儿,但术后血小板降低发生率较高;二代Amplatzer PDA封堵器适用于动脉导管直径3~5 mm的患儿,需警惕残余瘘及左肺动脉狭窄的发生。

周冀玮[6](2020)在《儿童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治疗疗效及中长期随访》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儿童动脉导管未闭(PDA)介入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及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4年1月1日至2019年1月1日行介入封堵治疗的PDA患儿的临床资料,并比较其封堵前后及1年随访的变化。结果:共收集1408例患儿,中位数月龄27.0(2.0215.0)月,男482例、女926例,介入成功封堵1 404例(99.72%),PDA直径术前超声测值为3.3(0.118)mm,主动脉造影测值2.2(0.118)mm,所用封堵器直径大小为(8.47±2.52)mm,术后24小时内超声心动图提示残余分流125例(8.88%),血小板(PLT)减少21例(1.49%),心律失常31例(2.20%),溶血2例(0.14%),动脉血栓3例(0.21%),假性动脉瘤4例(0.28%),右髂总动脉破裂1例(0.07%),右肾挫裂伤1例0.07%),封堵器移位4例(0.28%),降主动脉狭窄1例(0.07%),肺动脉狭窄1例(0.07%),三尖瓣前瓣腱索断裂1例(0.07%)。术后1、3、6、12月随访病例情况:78例术后发生残余分流病例完成12月期随访,12月期随访时2例仍有微量残余分流,其余病例残余分流消失;20例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病例随访中,2例失访,1例I°房室传导阻滞(Atrioventricular block,AVB)仍为P-R高值,其余病例均在12月期内恢复正常;1例三尖瓣前瓣腱索断裂伴中-重度反流,12月期随访时,三尖瓣反流减轻,心功能正常。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女性、肺动脉收缩压(PASP)、封堵器直径为术后发生残余分流的独立危险因素;PASP高、存在残余分流为术后发生PLT减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儿童PDA介入治疗安全性及有效性较好,PDA内径较大、合并中重度肺动脉高压(PAH)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需尽早行介入治疗。

刘力达[7](2020)在《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940例儿童动脉导管未闭的疗效与安全性评价和随访》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搜集在山东省立医院小儿心脏科行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的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手术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价应用经导管介入封堵术治疗儿童PDA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寻找常见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为而儿童PDA的介入治疗提供一定的临床经验。方法选择1998年12月至2020年1月期间在山东省立医院小儿心脏科行经导管介入封堵术的940例PDA患儿为研究对象,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临床和随访复查资料,通过电话了解并发症转归情况。对获得的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1.行经导管介入封堵术的PDA患儿共940例,其中934例封堵成功,手术成功率为99.4%。940例患儿中,女性620例,男性314例,年龄2.5月~17.5岁,平均3.56±3.16岁,体重4.4~73kg,平均15.85±9.78kg。术前超声心动图测得PDA最窄处直径1.0~12.5mm,平均3.36士 1.60mm;术中造影测得PDA最窄处直径0.4~12mm,平均2.81±1.58mm;根据造影结果对PDA分类,漏斗型267例(267/934,28.62%),窗型 20 例(20/934,2.13%),管型 640 例(643/934,68.40%),复杂型1 例(1/940,0.1]%),细长型 PDA6 例(6/934,0.74%)。共使用第一代 PDA 封堵器 777枚(777/934,83.19%),直径4~24mm,平均为6.92±2.48mm;第二代PDA封堵器77枚(77/934,8.25%),直径3~6mm,平均为3.90±0.60mm;弹簧圈62枚(62/934,6.64%),直径 5~6mm,平均为 5.10±0.30mm;其他封堵器 19 枚(19/934,2.02%)。PDA类型、直径和患儿年龄、体重对手术成功率均无影响(P均>0.05)。2.通过线性回归模型分析,PDA最窄处直径的术前超声心动图测量值和术中造影测量值线性正相关,超声测量值略大于造影测量值,得到的回归方程为:造影测量值(mm)=0.78×超声测量值+0.20(r=0.787 P=0.000)。3.通过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封堵器直径与PDA最窄处直径的相关性,对第一代PDA封堵器,封堵器直径(mm)=1.40 X PDA直径造影测量值+2.68(r=0.828 P=0.000),除PDA最窄处直径外,封堵器直径与患儿年龄具有相关性,低龄患儿封堵器选择时可适当偏大;对第二代PDA封堵器,封堵器直径(mm)=1.03×PDA直径造影测量值+2.56(r=0.680 P=0.000)。4.封堵成功的934例患儿中,术后一周内发生近期并发症共137例,发生率为14.67%,无一例患者死亡。其中,严重并发症5例(5/934,0.54%),主要并发症26例(26/934,2.78%),轻微并发症106例(109/934,11.35%)。严重并发症中,2例为封堵器脱落,均由心外科手术取出;1例为封堵器移位导致主动脉狭窄,超声测封堵器两侧压差30mmHg,保守治疗;2例为三尖瓣腱索断裂导致三尖瓣中重度反流,患儿分别于术后4个月、5个月由心外科行三尖瓣成形术修复。主要并发症中,血小板减少症15例(15/934,1.61%),血管并发症8例(8/934,0.86%),交界性心律2例(2/934,0.21%),继发溶血的残余分流1例(1/934,0.11%),穿刺部位血肿1例;除1例假性动脉瘤和1例髂外动静脉瘘经外科手术修复,1例残余分流再次行介入封堵闭合外,其余均保守治疗后痊愈。轻微并发症中,穿刺部位血肿1例;残余分流105例,其中微小残余分流67例,分流束宽<1mm,细小残余分流38例,分流束宽1~2.1mm,残余分流均在术后6个月内自然消失。不同年龄、体重的患儿间并发症发生率存在差异(P均<0.05),6月以下、6月~1岁、1~3岁和3~6岁患儿严重和主要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0%、7.41%、4.76%、2.21%,6岁以上患儿无主要并发症发生;4~8kg、8~15kg患儿严重和主要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1.58%、4.20%,15kg以上患儿仅出现1例主要并发症。5.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残余分流的危险因素为体重低、肺动脉高压及PDA直径大(P均<0.05)。相较超过≥15kg患儿的患儿,4~8kg、8~15kg的患儿发生残余分流的OR值分别为5.27、2.39;肺动脉高压、PDA直径大的OR值分别为1.61、1.36。6.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血小板减少症的危险因素为术后发热、残余分流及封堵器直径大(P均<0.05),其OR值分别为13.37、12.71、2.04。7.940例患儿中311例完成随访,总随访例率为33.09%。随访时间为1个月~18年,中位随访时间12个月。根据手术时间,在1998~2015、2015~2017、2017~2018,201 8~2019,2019~2020年进行介入封堵治疗的患儿,随访率分别为13.71%,41.46%,38.16%,83.164%,82.76%。随访至术后1周后未再出现新发并发症。8.患儿术前左心房、左心室均明显扩张,各年龄组间对比,1岁以下组患儿术前左心房、左心室扩张程度更明显,12岁以上组患儿术前左心室扩张程度更明显(P均<0.05)。术后24小时患儿左心房、左心室均较封堵前大幅缩小。术后1个月时,各年龄组患儿左心房内径平均值略高于正常范围,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平均值可达到正常范围。术后1年时,45%的患儿左心房大小可恢复正常,85%以上的患儿左心室大小可恢复正常,各年龄组患儿左心房、左心室的相对大小没有统计学差异,存在左心房、左心室扩张的患儿比例没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1.本中心940例经导管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术成功率99.4%,不同年龄或体重的患儿手术成功率没有明显差异;严重并发症发生率0.54%,无一例患儿死亡。这表明儿童动脉导管未闭经导管介入封堵术成功率高,疗效确切,并发症发生率低,可作为儿童动脉导管未闭的首选治疗方案。2.超声心动图测量值与PDA直径线性正相关,测量结果通常略大,造影测量值(mm)=0.78X超声测量值+0.20,适用于PDA的术前评估。3.封堵器直径与PDA直径线性正相关,对第一代PDA封堵器,封堵器直径(mm)=1.40 X PDA直径造影测量值+2.68;对第二代PDA封堵器,封堵器直径(mm)=1.03 X PDA直径造影测量值+2.56。4.儿童动脉导管未闭经导管介入封堵术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14.67%,严重和主要并发症发生率为3.32%,随访至术后1周后未再出现新发并发症。并发症包括封堵器脱落或移位、三尖瓣腱索断裂、血小板减少症、假性动脉瘤、血栓形成、交界性心律、溶血、残余分流和穿刺部位血肿。发生封堵器脱落的患儿,应立即经介入或外科手术取出封堵器。发生三尖瓣腱索断裂的患儿,可出现进行性加重的三尖瓣反流,应尽早行外科手术治疗。发生残余分流的危险因素为体重低、肺动脉高压及PDA直径大。发生血小板减少症的危险因素为术后发热、残余分流及封堵器直径大。5.小于1岁患儿的严重和主要并发症发生率为3~6岁患儿的3.3倍,4~8kg患儿的严重和主要并发症发生率为8~15kg患儿的2.8倍。若情况允许,年龄1岁以下、体重8kg以下的患儿应在定期复查的前提下,尽量于年龄超过1岁、体重不低于8kg后接受介入封堵治疗。6.患儿术前左心房、左心室均明显扩张。术后24小时左心房、左心室均较封堵前明显缩小。术后1个月时,各年龄组患儿左心房内径平均值略高于正常范围,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平均值可达到正常范围。术后1年时,近半数患儿左心房大小可恢复正常,大多数的患儿左心室大小可恢复正常,各年龄组患儿恢复情况没有显着差异。

杨思慧[8](2020)在《基于心导管检查结果对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分级治疗结果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治疗缺乏统一标准。目的对93例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的治疗结果进行分析,为今后此类患者的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9年4月确诊为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患者。根据肺血管阻力指数(PVRI)分为“PVRI<4 Wood.m2”组、“4 Wood.m2≤PVRI≤8 Wood.m2”组和“PVRI>8 Wood.m2”组。分别对三组的治疗方法和随访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研究组共93例,男36例、女57例;中位年龄51月;心功能Ⅰ级19例、Ⅱ级38例、Ⅲ级33例、Ⅳ级3例;心胸比0.60±0.06;中位经皮血氧饱和度98%;肺动脉收缩压83.99±20.50mmHg、平均压59.64±16.34mmHg;中位PVRI5.86Wood·m2;中位Rp/Rs 0.34;中位Qp/Qs 2.37;急性肺血管扩张试验阳性率10.91%。2、“PVRI<4 Wood·m2”组35例,34例直接关闭缺损,93.94%随访预后好。3、“4 Wood·m2≤PVRI≤8 Wood·m2”组共31例。“手术”组26例。随访“预后好”组13例(13/26,50%),“预后差”组13例(13/26,50%)。“药物-手术”组共5例。“手术”组Rp/Rs(0.37±0.13)较“药物-手术”组(0.62±0.22)低。“药物-手术”组术后随访预后好者5例(5/5,100%)。“药物-手术”组预后好率(5/5,100%)较“手术”组(13/26,50%)高(P=0.032)。4、“PVRI>8 Wood.m2”组共27例,直接关闭缺损15例,随访14例,失访1例。随访58.33%患者预后好。采用“药物-手术”治疗方法5例,随访100%患者预后好。5、本研究术后残留肺动脉高压共15例。12例患者口服靶向药物治疗,随访肺动脉压力均下降。结论心导管检查及肺动脉造影对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的病情评估、治疗方案选择具有重要意义。肺血管扩张试验阳性标准在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中的阳性率为10.910%。对于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若“PVRI<4 Wood.m2”,可直接行手术关闭缺损;若“PVRI≥4 Wood.m2”,“药物-手术”治疗方法或可成为临床上的新一种治疗模式。靶向药物可降低先天性心脏病术后肺动脉高压。

常谦[9](2019)在《成人动脉导管未闭不同手段评估肺动脉高压的临床意义》文中指出[目 的]分析成人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并肺动脉高压患者的心脏杂音、心脏超声估测肺动脉压力、右心导管测得肺动脉压力和肺血管阻力的相关性及成人PDA试封堵的临床意义。探讨成人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特征,提供合并中、重度肺动脉高压成人PDA患者介入治疗的可能性及可靠性,使患者得到合理的治疗。[方 法]抽取2018年6月至2019年3月由我院心内科收治的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成人PDA患者的病例资料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共入选38例病例,其中年龄36.41 ± 10.53岁,女性27例,男性1 1例,身高159.2±6.26cm,体重54.94±7.44kg,所有病例术前均行心脏听诊体检、超声心动图、右心导管、主动脉弓部造影等相关试验检查,证实动脉导管未闭存在者。1.分析成人PDA心脏杂音性质与右心导管所测得真实肺动脉压力的关系。2.分析成人PDA心脏彩超与右心导管分别测得肺动脉压力的关系。3.分析心脏彩超估测肺成人PDA动脉压力与右心导管估测成人PDA的肺血管阻力的关系同时排外左心功能不全疾病。4.分析成人PDA肺动脉压力下降幅度。[结 果]对38例成人PDA研究病例行试封堵检查,2例病例分别因试封堵后分流较大和试封堵后肺动脉例升高而放弃封堵,其他病例均成功行封堵治疗,最终入选病例为36例。1.心脏杂音性质与右心导管肺动脉压力相关性分析:r=0.778、P<0.05,r有统计学意义,两者存在正相关关系,即:随着杂音性质从持续性杂音组、双期杂音组、单期杂音组、无杂音组依次变化,肺动脉压力有正相关增加的趋势。2.心脏彩超与右心导管所测肺动脉压力T检验比较:T=-1.729、P=0.093,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认为经胸心脏彩超与右心导管所测肺动脉收缩压对比无差异;心脏彩超与右心导管所测肺动脉压力相关性比较:总体组、轻度组、中度组相关系数r分别为0.918、0.678、0.750,P值均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重度组相关性为:r=0.598、P=0.052,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认为总体组、轻度组、中度组心脏彩超与右心导管测出肺动脉压力存在正相关关系,重度组心脏彩超与右心导管测出肺动脉压力无相关关系。3.心脏彩超所测肺动脉压力与肺小血管阻力相关性比较:总体心脏超声肺动脉压力与肺小血管阻力相比较r=0.79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心脏超声肺动脉压力和肺小血管阻力相比较r分别为0.398、0.077、0.221,P值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认为总体心脏超声肺动脉压力与肺小血管阻力存在正相关关系,其余分组间心脏超声肺动脉压力与肺小血管阻力无统计学意义。4.试封堵后肺动脉压力下降幅度分析:本研究入选36例病例封堵前经右心导管测得肺动脉收缩压为66.33±32.29mmHg,试封堵后经右心导管测得肺动脉压力为41.13±17.84mmHg,封堵前后压力下降值为22.19±17.07mmHg,肺动脉收缩压下降31.48±13.05%,封堵后肺动脉收缩压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5)。其中13例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试封堵后肺动脉收缩压下降幅度为35.53±16.56mmHg 且全部降低 20%或30mmHg 以上。[结 论]1.合并PAH的成人PDA患者杂音性质改变可作为初筛时预测肺动脉高压及程度的初步判断。2.尽管心脏超声估测肺动脉压力与右心导管测得压力呈正相关,但是成人PDA合并PAH患者右心导管检查尤其是肺血管阻力的评估对临床此类患者意义重大。3.右心导管肺血管阻力测定是排外同时合并左心功能疾病成人PDA患者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临床此类患者治疗评估及选择治疗手段有重要临床意义。4.成人PDA伴PAH但仍行封闭术的患者,术中进行试封堵观测压力变化具有重要预后价值。

沈娟[10](2019)在《96例小儿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临床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总结Ⅲ度房室传导阻滞(Ⅲ°AVB)患儿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08.4-2018.10住院96例Ⅲ°AVB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指标、治疗及转归等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收集96例Ⅲ°ABV,男45例,女51例,年龄2月-15岁4月(平均5.79±4.11岁)。先天性Ⅲ°ABV16例(16.7%),获得性Ⅲ°AVB80例(83.3%),后者病因包括爆发性心肌炎52例(65%),先心开胸术后20例(25%),内科介入封堵术后3例(3.8%),射频消融术后2例(2.5%)、中毒3例(3.8%)。临床表现以呼吸道(29.2%)和消化道(28.1%)症状最常见,阿斯发作31例(32.3%),其中以爆发性心肌炎最多见(71.0%)。28例(35%)获得性Ⅲ°AVB通过药物治疗恢复窦性心律,18例(22.5%)在药物联合临时起搏器治疗下恢复窦律,13例(16.3%)植入永久起搏器,1例室间隔缺损介入术后Ⅲ°AVB在家属要求下转外科手术取出封堵器并行外科修补术,1例地高辛中毒患儿经治转为I°AVB,1例先心开胸术后转为II°AVB;另18例仍为Ⅲ°AVB,家长不愿安装永久起搏器而出院;先天性Ⅲ°AVB(CCAVB)1例因阿斯发作植入永久起搏器,余15例无临床症状出院。结论:小儿Ⅲ°AVB以后天获得性多见,爆发性心肌炎为最常见的原因;药物联合心脏临时起搏器治疗可使大部分后天获得性Ⅲ°AVB恢复窦性心律;先天性Ⅲ°AVB安装永久起搏器为最终治疗方法。

二、应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1例(论文提纲范文)

(2)经皮介入封堵术治疗低体重动脉导管未闭的即时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定义
    1.5 .封堵器材料
    1.6 .手术方法
    1.7 .资料收集
    1.8.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 低体重行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术患儿一般情况
6kg患儿手术成功率比较'>2.2 低体重患儿手术成功率与体重>6kg患儿手术成功率比较
    2.3 手术成功的低体重患儿并发症发生率分析
    2.4 手术失败病例分析
3.讨论
4.局限性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术后的急性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治疗规范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3)经皮介入封堵术与经胸结扎术治疗婴幼儿巨大动脉导管未闭的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手术方式
        1.2.1 经皮介入封堵术
        1.2.2 经胸结扎术
    1.3 超声心动图检查
    1.4 随访计划
    1.5 观察指标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比较
    2.2 手术成功率
    2.3 手术时间
    2.4 住院时间
    2.5 术中及术后12小时内输血率
    2.6 PICU入住率
    2.7 手术并发症发生率
    2.8 超声心动图资料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巨大动脉导管未闭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4)ADOⅡ封堵器治疗特殊类型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ADOⅡ封堵器及型号选择
        1.2.2 手术方法
    1.3 随访
2 结果
    2.1 术中造影结果
    2.2 术后封堵效果
    2.3 随访结果
3讨论

(5)低体重长管型动脉导管未闭非常规封堵器选择策略及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手术方法和过程
    三、相关检查与数据采集
    四、统计学处理
结果
    一、采用肌部VSD封堵器行封堵术患儿的临床特征及预后
    二、采用二代Amplatzer PDA封堵器行封堵术患儿的临床特征及预后
讨论
    一、二代Amplatzer PDA封堵器的优点及注意事项
    二、肌部VSD封堵器的优点及注意事项

(6)儿童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治疗疗效及中长期随访(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术后并发症及处理
3 讨论
    3.1 残余分流
    3.2 血小板减少
    3.3 心律失常
    3.4 封堵器脱落、移位
    3.5 溶血
    3.6 三尖瓣腱索断裂
    3.7 降主动脉及肺动脉狭窄
    3.8 血管损伤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7)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940例儿童动脉导管未闭的疗效与安全性评价和随访(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第3章 结果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及录用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基于心导管检查结果对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分级治疗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先天性心脏病相关性肺动脉高压的定义和分期
    1.2 先天性心脏病相关性肺动脉高压发生机制
    1.3 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治疗方法
        1.3.1 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手术指征
        1.3.2 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手术方法
        1.3.3 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靶向药物治疗
    1.4 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预后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经皮血氧饱和度
    2.4 心导管检查方法
    2.5 急性肺血管扩张试验(AVT试验)
    2.6 封堵试验
    2.7 经导管介入封堵缺损手术方法
        2.7.1 经导管室间隔缺损堵闭术
        2.7.2 经导管动脉导管堵闭术
        2.7.3 经导管房间隔缺损堵闭术
    2.8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研究组临床资料
        3.1.1 研究组一般资料
        3.1.2 研究组基础状态下心导管检查参数
    3.3 “4 Wood·m~2≤PVRI≤8 Wood·m~2”组
        3.3.1 “4 Wood·m~2≤PVRI≤8 Wood·m~2”组临床资料
        3.3.2 “预后好”组和“预后差”组随访资料
        3.3.3 “手术”组和“药物-手术”组治疗前资料比较
        3.3.4 “药物-手术”组临床特征
        3.3.5 “手术”组和“药物-手术”组随访资料
8 Wood·m~2”组'>3.4 “PVRI>8 Wood·m~2”组
8 Wood·m~2”组临床资料'>3.4.1 “PVRI>8 Wood·m~2”组临床资料
8 Wood·m~2”组的治疗方式及随访结果'>3.4.2 “PVRI>8 Wood·m~2”组的治疗方式及随访结果
第四章 讨论
    4.1 心导管检查的必要性
    4.2 急性肺血管扩张试验的应用
        4.2.1 急性肺血管扩张试验阳性率
        4.2.2 急性肺血管扩张试验意义
    4.3 直接关闭缺损的治疗效果
        4.3.2 “4 Wood. m~2≤PVRI≤8 Wood.m~2”组
8 Wood.m~2”组'>4.3.3 “PVRI>8 Wood.m~2”组
    4.4 先天性心脏病术后肺动脉高压的靶向药物治疗
    4.5 “药物-手术”的治疗效果
        4.5.1 “4 Wood. m~2≤PVRI≤8 Wood. m~2”组
8 Wood.m~2”组'>4.5.2 “PVRI>8 Wood.m~2”组
    4.6 论文的不足之处及展望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9)成人动脉导管未闭不同手段评估肺动脉高压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96例小儿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应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二代动脉导管封堵器介入治疗儿童小型动脉导管未闭的效果[J]. 宋建广,韩玉. 中国实用医刊, 2021(16)
  • [2]经皮介入封堵术治疗低体重动脉导管未闭的即时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D]. 孙仕涵.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3]经皮介入封堵术与经胸结扎术治疗婴幼儿巨大动脉导管未闭的疗效对比[D]. 杨鹏辉.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4]ADOⅡ封堵器治疗特殊类型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疗效[J]. 马新平,李青,赵娟. 山西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学报, 2020(06)
  • [5]低体重长管型动脉导管未闭非常规封堵器选择策略及效果分析[J]. 左超,陈智,肖云彬,杨美玉,王野峰,王祥,王丹.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2020(10)
  • [6]儿童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治疗疗效及中长期随访[D]. 周冀玮.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
  • [7]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940例儿童动脉导管未闭的疗效与安全性评价和随访[D]. 刘力达. 山东大学, 2020(10)
  • [8]基于心导管检查结果对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分级治疗结果分析[D]. 杨思慧.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9]成人动脉导管未闭不同手段评估肺动脉高压的临床意义[D]. 常谦.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6)
  • [10]96例小儿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临床分析[D]. 沈娟. 重庆医科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1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