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松香和松香酯乳液制备的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曹晓瑶[1](2020)在《松香活性基团的改性及其在废纸脱墨浆中的施胶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综述了林产品松香的提取,对松香在造纸行业的应用进行了总结概述,并对其中应用较广、优势较明显的阳离子松香乳液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列举了阳离子乳化松香胶的制备方法,松香官能团(如羧基)的改性,以及阳离子乳化松香胶在废纸脱墨浆中的应用实例。
谢琴妍[2](2020)在《紫外固化丙烯酸酯压敏胶及其氢氧化铝阻燃的研究》文中认为本文采用紫外光固化技术合成了一种丙烯酸酯预聚体并制备了增粘树脂改性丙烯酸酯压敏胶和氢氧化铝(ATH)填料改性丙烯酸酯压敏胶。研究了多种单体和树脂组分对压敏胶性能的影响,探讨氢氧化铝与丙烯酸的协同阻燃机理。首先,实验比较了不同丙烯酸酯单体合成的丙烯酸酯预聚体性能,预聚体的180°剥离强度在钢片上可达到18.2N/25mm,初粘强度为10号钢球,透光率可达90%以上。同时通过动态流式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傅立叶红外光谱图(FT-IR)、热重分析(TGA)以及黏度计表征了预聚体的各项性能。其次,实验比较了不同稀释单体和不同增粘树脂对丙烯酸酯压敏胶性能的影响,制备了一种在PE膜上的180°剥离强度可达31N/25mm,在PET板材上的180°剥离强度可达27.4N/25mm,在钢片上的180°剥离强度可达42.7N/25mm的高剥离强度压敏胶。通过动态流式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傅立叶红外光谱图(FT-IR)、热重分析(TGA)以及邵氏硬度计表征了高剥离强度压敏胶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基团结构、热稳定性以及硬度,发现丙烯酸异冰片酯(IBOA)和碳五树脂的加入都会增加压敏胶的Tg和热稳定性,IBOA的加入会增加压敏胶的硬度。利用电子拉力机、胶带初粘强度测试仪和持粘强度测试仪测试了压敏胶的粘结强度,结果发现IBOA和增粘树脂的加入会使压敏胶的180°剥离强度和初粘强度先增后减,持粘强度下降。最后,实验将ATH填料与丙烯酸酯树脂共混,制备了一种阻燃丙烯酸酯压敏胶。通过TGA和热重-红外联用分析(TG-IR)实验发现ATH填料的加入会使压敏胶的初始热分解温度和最终温度的残炭率变高。再利用垂直燃烧测试实验研究了压敏胶的阻燃性能,结果证明了ATH和AA含量的增加都能改善丙烯酸酯压敏胶的阻燃性能,在二者占比适当时,复合压敏胶的垂直燃烧等级能达到V-0级,并使用扫描电镜(SEM)观察压敏胶的残炭形貌分析了其阻燃机理。然后使用电子拉力机和邵氏硬度计测试了阻燃压敏胶的180°剥离强度和硬度,结果表明当阻燃压敏胶的垂直燃烧等级为V-0级时,压敏胶的180°剥离强度最高可达19.3N/25mm;同时随着填料含量的增加,压敏胶的180°剥离强度逐渐下降,而硬度逐渐上升。
叶翠茵[3](2020)在《松香浸渍改性对茶秆竹性能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针对茶秆竹圆竹存在的浸渍改性的渗透和固着等问题,利用松香作为改性剂,采用真空高压浸渍填充的工艺,对经过碱预处理的茶秆竹圆竹进行改性的处理。并采用电子显微镜(SEM)、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仪(XRD)、氮吸附(BET)等仪器分析技术对茶秆竹改性前后的结构、尺寸稳定性以及化学成分进行表征,研究松香及改性松香的分布状态、与竹材的结合方式及作用机理。主要研究如下:(1)茶秆竹圆竹的竹青、竹肉与竹黄的细胞类型影响竹材的渗透性与润胀性。竹青系统包含表皮、下皮以及皮层结构,而表皮层上,长形细胞、硅质细胞与栓质细胞均匀分布,呈纵向排列。由于植硅体与蜡质层的存在使得竹青的渗透性较差;竹肉处导管的纹孔呈长扁椭圆状以及短扁椭圆状,属于单纹孔结构;此外,薄壁细胞具有丰富的纹孔,呈圆形,壁薄腔大,该细胞类型的渗透性和润胀性相对较好。而纤维细胞上的纹孔十分稀少,壁厚腔小,因此该细胞的渗透性较差;竹黄外表面细胞呈月牙形,是多壁层结构,呈横向排列,渗透性也不佳。(2)经过碱处理后的茶秆竹接触角减小,渗透性有所提高。在80℃,6%碱处理下,茶秆竹的渗透性最大,接触角为84°(比未处理样品下降了50%);6%碱处理后的竹青蜡质层消失,竹肉处的纤维细胞出现许多纳米级的孔隙,薄壁细胞的细胞壁发生了皱缩现象,细胞角隅处出现了开裂;而竹黄细胞也在碱处理后发生一定的变形。经过碱处理后的纤维素构型依然为I型,而部分半纤维素的木聚糖和葡甘露糖发生了降解反应,而木质素的愈创木基含量也有所减少;随着碱浓度的增加,纤维发生一定的膨胀,随后非结晶区发生一定的降解,因而纤维素的相对结晶度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3)松香浸渍改性与环氧树脂松香浸渍改性对茶秆竹圆竹的尺寸稳定性与疏水性都有提升作用,通过40 s的动态接触角的变化实验发现,环氧树脂改性松香对于茶秆竹的疏水改性效果更好,比未处理材的接触角降低了32.3%。并且环氧树脂改性松香浸渍后的茶秆竹圆竹的吸水率在吸水实验的第12天比30 wt%松香浸渍的吸水率更低,效果更好。松香与竹材成分间化学反应活性较差,通过红外光谱发现两者之间并没有形成共价键,以物理填充为主,因此对松香浸渍改性的效果和抗流失性不利。而通过环氧树脂化学改性松香,环氧环断裂打开,并与竹材的羟基发生了加成反应,从而与竹材形成共价键,促使松香在竹材内牢固固着,提高了圆竹的各项性能。
李苑麟[4](2020)在《枞酸、左旋海松酸和两种松香酯的氧化过程研究》文中提出松香是一种重要的可再生林产资源,化学组成中含有多种树脂酸。松香酯为松香与单元或多元醇酯化而成的产物,是被广泛应用的松香改性树脂。然而由于松香中的树脂酸分子中含有共轭双键,具有较高的反应活性,容易发生氧化反应,使得松香产品的性能降低,限制其诸多应用领域。因此,松香、松脂的氧化反应,一直以来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课题。为了提高松香及其改性树脂产品生产质量,减少和避免生产、储存和运输过程发生氧化反应致使产品质量下降,有必要开展树脂酸和改性松香酯的氧化过程研究,了解氧化反应规律,为松香产品热稳定性评估、抗氧化技术开发等提供理论基础。本文以松香树脂酸中两种代表性成分:枞酸及左旋海松酸、最常用的两种松香酯:松香甘油酯(GER)及松香季戊四醇酯(RPE)为研究重点,开展了相关的氧化过程热稳定性工艺研究。研究内容及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枞酸热稳定性和氧化过程特性采用热重分析仪(TG)研究了枞酸在氧气氛围下的热分解特性和分解动力学。通过自行设计的小型密闭压力容器试验(MCPVT)装置研究了枞酸氧化反应特性。利用碘量法跟踪测定了枞酸氧化反应的过氧化值生成规律,分离表征了枞酸氧化生成的初级过氧化物的结构,并测定了其热分解特征参数。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氧化产物,探索氧化途径。TG实验结果表明,在308 K时出现了枞酸与氧气结合增重现象,枞酸在氧气气氛中的失重为一个台阶,热分解的起始温度随升温速率的增大而增大,峰温随升温速率的增大而向高温方向移动。采用Kissinger法和FWO法计算了枞酸在氧气中的热分解动力学,Kissinger法得到的活化能Ea为96.59 k J·mol-1,指前因子A为1.23×108 s-1。由FWO法计算的活化能模型区间包含Kissinger法计算的值,FWO法所得活化能随着反应进度α的提升(0.1到0.9),总体趋势上升。碘量法分析结果指出,枞酸非常容易发生氧化反应生成过氧化物。在343 K以下的氧化过程中可以形成浓度较高的过氧化物;当反应7 h时过氧化值最高可达到21.77 mmol·kg-1。生成的初级氧化产物经MS、NMR和IR等表征,它是7-氢过氧基-13-枞-8(14)-烯酸。该过氧化物热分解的DSC特征参数:放热起始温度(T0)为353.94 K,分解热(QDSC)为545.37 J·g-1。MCPVT实验和氧化产物分析结果表明,在348 K以上过氧化物分解后,枞酸氧化过程会出现放热峰,自由基池的释放会加速自由基的快速氧化,通过加速氢提反应消耗大量氧气。当温度达到枞酸熔点(448 K)时,首次在枞酸中发现了二次氧化过程;枞酸氧化过程中产生了复杂的异构化、脱羧、氧化产物,主要有脱氢枞酸、新枞酸、7-氧代脱氢枞酸、7-甲氧基脱氢枞酸、2-脱氧酮基枞酸、12-甲氧基枞酸和去甲基枞-8,11,13-三烯。由此,枞酸氧化反应经历三个阶段:1.初级氧化阶段,主要是枞酸与氧气结合生成枞酸过氧化物;2.枞酸过氧化物发生快速热分解反应,产生大量活泼自由基;3.枞酸氧化反应的终止期,伴随大量二级氧化产物的形成。(2)、左旋海松酸热稳定性和氧化过程特性采用热重分析仪(TG)研究了左旋海松酸在氧气氛围下的热分解特性和分解动力学。通过自行设计的小型密闭压力容器实验装置(MCPVT)研究了左旋海松酸氧化反应特性。利用碘量法跟踪测定了左旋海松酸氧化反应的过氧化值变化。研究了左旋海松酸过氧化值的生成规律,测定了其过氧化物的热分解特征参数。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氧化产物,探索氧化途径。TG实验结果表明,在303 K时出现了左旋海松酸与氧气结合增重现象,左旋海松酸在氧气气氛中的失重为一个台阶,热分解的起始温度随升温速率的增大而增大,峰温随升温速率的增大而向高温方向移动。采用Kissinger法和FWO法计算了左旋海松酸在氧气中的热分解动力学,Kissinger法得到的活化能Ea为104.20 k J·mol-1,指前因子A为5.16×108 s-1。由FWO法计算的活化能模型区间包含Kissinger法计算的值,FWO法所得活化能随着反应进度α的提升(0.1到0.9),总体趋势上升。碘量法分析结果指出,左旋海松酸非常容易发生氧化反应生成过氧化物。在323 K以下的氧化过程中可以形成浓度较高的过氧化物;当反应2 h时过氧化值最高可达到30.44 mmol·kg-1。左旋海松酸过氧化物的薄层色谱法(TLC)分析表明左旋海松酸氧化产生多种过氧化物,左旋海松酸过氧化物放热起始温度(T0)为375.37 K,分解热(QDSC)为338.75 J·g-1。MCPVT实验和氧化产物分析结果表明,在325 K以上过氧化物分解后,左旋海松酸的氧化过程会发生放热过程,自由基池的释放会加速自由基的快速氧化,通过加速氢提反应消耗大量氧气。当温度达到左旋海松酸熔点(423.15 K)时,首次在左旋海松酸中发现二次氧化过程。左旋海松酸氧化过程中产生了复杂的产物,主要为脱氢枞酸、枞酸、长叶松酸、新枞酸、7-氧代脱氢枞酸、7-乙烯基-1,2,3,4,4a,4b,5,6,7,9,10,10a-十二氢1,4a,7-三甲基-7,15-海松二烯-18-菲1-甲酸和1,2,3,4,4a,9,10,10a-八氢-6-甲氧基-1,4a-二甲基-7-(1-乙基)-菲-1甲酸。左旋海松酸氧化反应经历三个阶段:1.初级氧化阶段,主要是左旋海松酸与氧气结合生成左旋海松酸过氧化物;2.左旋海松酸过氧化物发生快速热分解反应,产生大量活泼自由基;3.左旋海松酸氧化反应的终止期,伴随大量二级氧化产物的形成。(3)、抗氧剂对枞酸和左旋海松酸氧化反应的影响采用MCPVT测定在氧气氛围下枞酸和左旋海松酸与氧气作用行为,考察4种抗氧剂对氧化反应的影响,评价抗氧剂的抗氧化效果。结果表明,随着枞酸或左旋海松酸质量的增加,枞酸或左旋海松酸氧化反应的放热峰逐渐增大,当枞酸和左旋海松酸质量为4.8 g时,它们的最大放热温升△T分别达到25.1 K和16.8 K。在枞酸和左旋海松酸中添加抗氧剂时,显着提高它们的初始氧化反应温度,并且放热温升值△T明显减小。说明了抗氧剂具有稳定枞酸和左旋海松酸作用,减慢氧化反应速度。其中,4种抗氧剂对枞酸抗氧化效果的优劣顺序为:维生素E>抗氧剂1010>BHT>茶多酚;4种抗氧剂对左旋海松酸抗氧化效果的优劣顺序为:BHT>抗氧剂1010>维生素E>茶多酚。(4)、松香甘油酯(GER)和松香季戊四醇酯(RPE)光氧化反应研究采用自行设计的一种气固光氧化反应装置,测定GER和RPE在空气中的氧化反应,探索GER和RPE的耐候性。通过在空气中对无紫外辐照、365nm、254 nm紫外辐射下GER和RPE氧化反应研究,获得两种松香酯的光氧化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在室温下的空气中,GER和RPE可以在254 nm紫外辐照下被氧化,而在室温下无紫外辐照或365 nm紫外辐照下则没有观察到氧化反应发生。GER的光氧化过程为假一级动力学,在实验条件下活化能(Ea)与I的对数具有线性关系:Ea=-3.575ln I+34.943;RPE的光氧化过程也是假一级动力学,在实验条件下Ea与I的对数具有线性关系:Ea=-4.937ln I+45.565。GER和RPE在其光氧化过程中会形成高水平的过氧化物。温度(T)和光强(I)的增加会通过加速过氧化物的形成而使得GER与RPE不稳定。
周文雅[5](2020)在《丙烯酸酯胶粘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认为丙烯酸酯类热熔胶是日常生活中较为常用的胶粘剂,该种热熔胶具有较高的粘结强度和剪切强度,其抗氧化性和耐候性均良好。本文基于丙烯酸酯类热熔胶发展现状以及浸蜡纸箱粘接和废纸回收中胶粘物质去除等问题,进行了大量实验和研究工作,主要研究结果包括:(1)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甲基丙烯酸月桂酯(LMA)、乙酸乙烯酯(VAc)和丙烯酸为共聚单体,过硫酸钾为引发剂,采用半连续乳液聚合的方法制备了可再分散丙烯酸酯热熔胶。石蜡复合乳化剂Op-10与Span-80的比值为0.55/0.45时,石蜡乳液可后续复合乳液的制备。当LMA、正十二烷基硫醇(NDM)和N-(丁氧基甲基)丙烯酰胺的含量分别为9%、0.8%以及0.3%时,反应转化率可达95.59%,聚合物热性能和粘结强度优异。加入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和松香继续改善热熔胶的熔融流动性和粘附性,DOP与松香含量分别为基体聚合物质量的7.5%和6%时,可再分散丙烯酸酯热熔胶热稳定性优异,熔融黏度低,粘结强度高,再分散效果良好,应用于纸制品粘接和纸箱封箱时,可以减少纸制品回收时胶粘剂难于处理等问题,实现纸制品的高效回收。(2)以VAc、MMA、丙烯酸和丙烯酸丁酯为共聚单体,过硫酸钾为引发剂,采用半连续乳液聚合的方法制备了可用于浸蜡纸箱封箱的低温热熔胶。当石蜡乳液含量为10%时,复合乳液较为稳定,聚合物熔融流动性适宜。MMA含量为5.2%时,反应转化率较高,聚合物剥离强度可达55N/25mm,剪切强度较高。加入DOP改善对热熔胶粘结强度和熔融黏度,DOP含量为基体聚合物质量的10%时,所制备的低温热熔胶综合性能优良,可应用于浸蜡纸箱的封箱粘接。低温热熔胶具有优异的粘接强度,应用时避免蜡纸箱钉合造成箱内物品损坏。(3)绘制了两种热熔胶的工艺流程图,并分别进行物料衡算和成本核算,根据与市售热熔胶比较,本实验制备的两种低温热熔胶价格合理,综合性能优异,具有市场竞争力。
任杰[6](2020)在《基于RAFT乳液聚合的松香改性丙烯酸酯嵌段共聚物的制备及其在水性压敏胶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丙烯酸酯乳液制备工艺简便、生产成本低、对环境污染小,已被广泛应用于胶黏剂等领域。为了进一步提高丙烯酸酯乳液压敏胶的综合性能,尤其是对聚乙烯、聚丙烯等难粘材料的粘结性,往往在丙烯酸酯乳液压敏胶加入增粘树脂(松香等)来改善压敏胶与被粘物之间的润湿性,从而提高其初粘性和剥离强度。国内拥有非常丰富的松香资源,采用松香及其衍生物对丙烯酸酯乳液压敏胶进行改性,不仅为松香及其衍生物的研究利用开辟了新思路,而且为提高丙烯酸酯乳液压敏胶的综合性能提供了新的方法和理论依据,从而扩大了丙烯酸酯乳液压敏胶的应用领域。本文以RAFT乳液聚合制备松香改性丙烯酸酯乳液压敏胶为研究目标,设计并制备了一系列结构可控的 Poly(nBA-random-DAEMA)无规共聚物、PSt-b-Poly(nBA-random-DAEMA)-b-PSt嵌段共聚物,并将其作为丙烯酸酯乳液压敏胶的基础树脂,并研究了松香基单体(Dehydroabietic Ethyl Methacrylate,DAEMA)的共聚加入对丙烯酸酯乳液压敏胶的宏观胶黏性能的影响,获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通过RAFT乳液聚合成功设计合成了 一系列Poly(nBA-random-DAEMA)无规共聚物、PSt-b-Poly(nBA-random-DAEMA)-b-PSt嵌段共聚物,实验最终制得的共聚物转化率大于90%且乳液稳定性较好,共聚物的实际分子量与理论分子量基本吻合,而且分子量分布较窄,其中无规共聚物PDI<2,嵌段共聚物PDI<3.6。2、在松香改性丙烯酸酯乳液成膜过程中,当润湿剂surfynol 104E的加入量为总乳液的0.13wt%时,乳液的表面张力从72mN/m降低至52mN/m,此时乳液开始呈现出对PET薄膜的润湿性能;采用室温干燥或高温干燥的成膜方式,对最终所成干膜的宏观胶黏性能的影响不大。3、研究了 DAEMA对三嵌段共聚物SBAS宏观胶黏性能的影响。SBAS乳液压敏胶的剥离强度随着DAEMA嵌段含量的增加而得到显着提高。当DAEMA的嵌段含量为3.33wt%时,压敏胶的剥离强度达到8.9 N/24mm,较改性前的剥离强度提高1.4倍;而初粘性随着DAEMA嵌段含量的增加基本维持在3#左右,持粘性均大于2h。4、研究了 DAEMA对均聚物PnBA宏观胶黏性能的影响。PnBA乳液压敏胶的持粘性和剥离强度随着DAEMA嵌段含量的增加均得到显着提高。当DAEMA的嵌段含量为6.67wt%时,压敏胶的持粘性达到5m58s,较改性前的持粘性增加5m21s,压敏胶的剥离强度达到2.4 N/24mm,较改性前的剥离强度提高1.2倍;而初粘性随着DAEMA嵌段含量的增加基本维持在9#左右。5、研究了 DAEMA对SBAS和PnBA混合物宏观胶黏性能的影响。无论是将DAEMA嵌段加入SBAS,还是PnBA,随着总乳液中DAEMA的质量分数的增大,丙烯酸酯乳液压敏胶的初粘性未发生显着变化,持粘性和剥离强度却有所增加。当DAEMA在SBAS中的嵌段含量为2.67wt%,在PnBA中的嵌段含量为5wt%时,制备得到的丙烯酸酯乳液压敏胶的持粘性达到7m22s,较改性前的持粘性增加4m30s,剥离强度达到3.2N/24mm,较改性前的剥离强度提高0.6倍。6、将DAEMA与商用松香增粘树脂对丙烯酸酯乳液压敏胶的改性效果进行了对比,发现DAEMA的共聚改性效果要优于松香增粘树脂的共混改性。松香增粘树脂经常被用来改善链段的活动性,从而增加初粘性,与松香增粘树脂的改性效果不同,DAEMA的共聚改性不仅仅提高了压敏胶的初粘性,还显着提高了压敏胶的持粘性和剥离强度,最终制得的压敏胶综合性能更加优异,这可能得益于分子级别共混结构对压敏胶性能的显着影响。
丘雨玲[7](2020)在《乙基纤维素-松香基共聚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利用生物质资源制备聚合物材料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纤维素和松香作为地球上储量丰富的可再生资源,具有环境友好、储量丰富、可降解的特点,已被广泛用于制备各种功能性聚合物材料。为了进一步实现纤维素、松香等生物质资源的高值化利用,本文分别选用纤维素、松香、油脂等资源,通过酯化、逐步聚合物及点击化学等手段,依据纤维素和松香分子的结构特点和性能,制备了一系列纤维素-松香接枝共聚物,并将其应用于环氧树脂固化剂及紫外吸收材料。通过酯化反应将马来海松酸接枝到乙基纤维素(EC)骨架上制备了一种乙基纤维素马来海松酸酯(EC-g-MPA),然后采用环氧大豆油(ESO)对其进行改性和内增塑,制备了一种全生物基复合膜(EC-g-MPA-ESO)。通过FT-IR、1H NMR和UV-vis对EC-g-MPA的结构进行了表征,证实马来海松酸已成功接枝到EC分子上。DSC分析发现,由于环氧大豆油的内增塑作用,EC-g-MPA-ESO复合膜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仅为15℃,表明该复合膜具有较好的韧性;并且当ESO用量(以EC-g-MPA质量计)达到20%时,复合膜的拉伸强度达到最大值12.07 MPa;循环拉伸测试表明EC-g-MPA-ESO的弹性恢复系数随着伸长率的增加而增加,当伸长率达到80%时,复合膜的弹性恢复系数可以达到54.6%,表明EC-g-MPA-ESO具有优异的回弹性,可作为一种弹性体材料。同时,紫外吸收性能研究表明,松香的引入使得该复合膜表现出优异的紫外吸收特性,有望应用于紫外吸收和可降解薄膜材料的领域。采用乙基纤维素马来海松酸酯(EC-g-MPA)作为高分子酸酐类环氧树脂固化剂,然后与油脂基环氧树脂进行固化反应制备了一系列的生物质基环氧树脂聚合物。通过FT-IR对固化后的环氧树脂的化学结构进行了研究,证实了固化反应的发生。采用非等温DSC对固化体系的固化动力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提高升温速率可以增加固化速率,固化度逐渐降低。采用Kissinger方程计算得到该固化体系的活化能为73.94 kJ/mol,固化体系的指前因子(A)为1.27×106 s-1;采用Crane方程可算出该固化体系的反应级数为0.9,表明该固化反应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热力学性能研究表明,增加固化剂含量可以提高固化树脂的玻璃化转温度,而且固化后的树脂热稳定性明显提升。机械性能研究表明随着固化剂EC-g-MPA含量的增加,固化产物的机械强度逐渐增加,可以通过调整固化剂含量制备具有不同机械性能的环氧聚合物。该固化剂可作为一种新型的全生物质基酸酐类环氧固化剂,并可用于替代或部分替代石油基固化剂,对实现生物质资源的高值化利用具有重要研究价值。通过将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和点击化学反应相结合制备一类衍生自乙基纤维素(EC),脂肪酸和松香的可持续的紫外吸收共聚物。在该制备过程中,首先将叠氮化物接枝到EC的骨架上。然后,通过ATRP法制备了一系列定义明确的带有末端炔烃的聚(甲基丙烯酸十二烷基酯)(PLMA)。最终,在EC-N3和PLMA、DAPE之间通过点击化学反应制备了一系列纤维素-松香接枝共聚物(EC-(g-DAPE)-g-PLMA)。采用FT-IR、1H NMR和GPC对EC-(g-DAPE)-g-PLMA的化学结构进行了确认。DSC测试表明,纤维素-松香接枝共聚物具有两个独立的热转变,热稳定性能分析表明,松香和PLMA的引入可以大大提高纤维素-松香接枝共聚物的热稳定性。静态接触角研究表明,这些纤维素-松香接枝共聚物表现出优异的疏水性。并且由于引入松香,这些EC-松香接枝共聚物表现出优异且稳定的UV吸收能力,在连续UV照射1h或加热至100℃0.5h后仍保持优异的UV吸收能力。这些纤维素-松香接枝共聚物可用作紫外线吸收材料,并体现出很好的应用价值。
沈骏文[8](2020)在《基于ATR红外光谱-小波变换方法的松香增粘树脂PCA-聚类分析方法》文中指出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模式识别等化学计量学方法再次在各个领域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其中如何将新兴的计算机技术和传统的仪器分析技术进行结合并展开实际应用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松香增粘树脂在各种压敏胶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是压敏胶中除主体橡胶弹性体外的另一个最重要的组成,目前尚无结合模式识别方法和ATR-红外光谱方法对松香增粘树脂进行聚类鉴别的报道。本文使用ATR红外光谱法对松香增粘树脂进行红外分析,使用简化的压片制样方法进行制样,用ATR-FTIR对松香增粘树脂进行了红外光谱的采集,建立了使用小波分解-主成分-聚类分析法进行松香增粘树脂分类的方法,分别对数据预处理方法、小波分解方法、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参数进行了确认。确定最优的数据预处理方法为归一化法;最优的小波分解方式为使用sym8、coif5小波分解的d2细节信号作为光谱变量;主成分数选择为六个时聚类结果最佳。最终建立了用于松香增粘树脂聚类分析的模型,sym8小波分解-曼哈顿距离-离差平方和法、sym8小波分解-欧几里得距离-类平均法以及coif5小波分解-欧几里得距离-离差平方和法的聚类分析准确率最高,达到86.96%。该方法不仅可以对松香增粘树脂的种类进行判别,对不同厂家的增粘树脂也可以进行辨别。相较于未经处理的数据直接进行聚类分析,其准确率为60.87%,经过本文所述模型处理后的数据聚类分析准确率达到86.96%,本文所述方法可以大幅提高松香增粘树脂的聚类分析准确度。
翟兆兰,高宏,商士斌,宋湛谦,凌清华,周光平[9](2018)在《水溶性松香树脂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分别对水溶性松香树脂的制备和应用进行了综述,重点介绍由松香和改性松香(马来松香、丙烯松香和富马松香)制备水溶性松香树脂的方法,以及水溶性松香树脂在水性油墨、水性涂料等方面的应用,并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杨凯[10](2018)在《离子型丙烯酸酯共聚物大分子表面活性剂在造纸施胶上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前在造纸行业除了个别卫生用纸,其他纸种都需要经过施胶这道工序来增强纸张的抗水性和物理强度等性能。造纸浆内施胶是在造纸的浆料中加入一种造纸添加剂,达到增强纸张的抗水性和物理强度的目的,浆内施胶常用的有高分散松香胶和其他中性施胶剂。目前国内大多数厂家为了乳液的稳定性,常混合小分子乳化剂乳化或者阳离子淀粉糊化制得松香胶,其存在生产工艺复杂等诸多问题。且小分子乳化剂会减小施胶剂与纤维的结合力,带来造纸施胶度低等其他问题。且质过硬过碱,对胶料液的稳定性和施胶度都受到很大的影响,因此高分散性乳液松香胶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改进,其中高分子高分散乳化剂的制备至关重要。表面施胶是指将已经成型的纸或纸板通过涂布机给纸面增加一层抗水性薄层胶料,表面施胶多用于人民币、高级书写纸等高档纸张,表面施胶和浆内施胶一样可以增强纸的物理强度、书写性能等。烷基烯酮二聚体(AKD)是目前最常用的表面施胶剂,但AKD与水容易发生水解反应,但施胶有效反应为酯化发应,水解反应会降低乳液稳定性和有效性,因此AKD不适宜作为长期储存的表面施胶剂,这严重的限制了AKD作为表面施胶剂的发展。开发一种高含固量且长久保持活性的AKD中性施胶剂,是本课题研究的另一重要内容。本论文主要工作及结果如下:(1)根据实际的应用需求,设计出阳(阴)丙烯酸分散乳化剂的合成方法,阳离子单体为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DM),阴离子单体为丙烯酸(AA),最佳反应条件为:搅拌速率175r/min,引发剂的用量为0.5%,反应温度95℃,反应时间为4h,中和度0.8,得到的阳离子聚合物平均转化率为78.8%,阴离子聚合物的平均转化率为81.3%。由红外光谱图和核磁共振图谱可知,阳(阴)离子丙烯酸酯共聚物的主要官能团和结构特征符合预期设计的结构分子式,确定实验所得产物为目标产物;通过对期分子量的测定分子量分布也较窄,产物热重分析也符合预期目标产物。采用逆转法得到了固含量30%的阳(阴)离子松香胶乳液。研究了不同比例下乳液粒经、静止稳定性、离心稳定性、表面张力、乳液粘度的变化,确定乳化剂与松香的最佳用量比1:1。对最佳条件下的阳(阴)松香胶乳液进行测试,得出乳液的固含量为30%,粒经介于100nm300nm,乳液粘度约为440cp流动性较好,且乳液稳定性良好,常温室内半年不会分层。(2)对施胶工艺影响因素进行探讨优化:浆料种类、松香与乳化剂最佳配、松香胶料用量、Al2(SO4)3用量、阳离子聚酰胺多胺环氧氯丙烷(PAE)用量、p H范围、正反施胶等。阳离子松香施胶剂,自身显阳离子,可与纤维静电吸附结合,其最佳工艺条件阳离子为:胶料用量1%,Al2(SO4)3用量4%,PAE用量0.025%;阴离子为胶料用量1%,Al2(SO4)3用量4%,PAE用量0.05%,p H5.57。对不同纸浆的施胶度和物理性能进行测试,得出棉浆纸张的施胶度和物理性能提升最大,还对有发展前途较好叶木浆纸张有很好的改善作用。通过对浆内正、反施胶、纸张SEM、纸张物理性能测试比较,得出反向施胶优于正向施胶,方向施胶还可以解决硬水施胶度低和泡沫影响等。阳离子松香胶自身带有正电荷可与纸张纤维自行结合,可降低阳离子留着剂和硫酸铝的用量,降低工业生产成本。最终得到的阴离子松香胶最高施胶度可达50.9sec,阳离子最高施胶度可达48.7sec,施胶性能较好于市售中性松香胶。本文采用逆转法制到阳离子AKD乳液。乳液自身带有正电荷,这能增强AKD在纸张纤维表面的留着,减小填料的用量。通过研究AKD乳液浓度对AKD的水解速率影响,将固含量提高到60%时,能有效解决AKD工业难存储的问题,使用时再进行兑水稀释,添加稀释范围:轻度施胶浓度为0.05%、重度施胶为0.1%。通过对纸张物理性能的测试,AKD施胶剂能有效的增强纸张的物理性能,且对纸张的抗水能力提升较高。通过SEM观察胶料在纸张纤维分布情况,胶料在纸样纤维表面的覆盖率较高,胶料分布比较均匀,对纤维的孔隙填充较好。
二、松香和松香酯乳液制备的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松香和松香酯乳液制备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松香活性基团的改性及其在废纸脱墨浆中的施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松香的施胶机理 |
2 松香施胶剂的造纸行业应用历程 |
2.1 白色松香胶料制备 |
(1)熬胶: |
(2)乳化 |
(3)稀释 |
2.2 马来松香胶的制备 |
3 造纸用阳离子乳化松香胶 |
3.1 阳离子乳化松香胶的特点 |
3.2 阳离子乳化松香胶的制备 |
3.2.1 松香主要成分树脂酸C19H29COOH的改性机理 |
(1)松香系活性基团中烯烃的性质: |
(2)松香系活性基团中羧基的性质: |
3.2.2 阳离子乳化松香胶的制备方法 |
4 结语 |
(2)紫外固化丙烯酸酯压敏胶及其氢氧化铝阻燃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丙烯酸酯PSA的研究进展 |
1.2.1 丙烯酸酯PSA聚合方式的研究进展 |
1.2.2 丙烯酸酯PSA中组成单体的研究进展 |
1.3 紫外光固化的研究进展 |
1.3.1 紫外光固化机理 |
1.3.2 紫外光固化体系的研究进展 |
1.3.3 紫外光固化配方的研究进展 |
1.4 改性丙烯酸酯树脂的研究进展 |
1.4.1 有机树脂改性丙烯酸酯树脂 |
1.4.2 无机材料改性丙烯酸酯树脂 |
1.5 课题的研究意义、研究内容以及创新点 |
1.5.1 课题的研究意义 |
1.5.2 课题的研究内容 |
1.5.3 课题的创新点 |
第二章 实验设计与实验实施方法 |
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
2.1.1 实验药品 |
2.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2 实验方案设计 |
2.2.1 预聚物合成实验方案设计 |
2.2.2 紫外光固化丙烯酸酯PSA的实验方案设计 |
2.3 性能测试及表征方法 |
2.3.1 溶液黏度 |
2.3.2 透光率 |
2.3.3 粘结强度 |
2.3.4 红外光谱(FI-IR)分析 |
2.3.5 热重(TGA)分析 |
2.3.6 DSC分析 |
2.3.7 SEM形貌分析 |
2.3.8 热重与红外联用(TG-IR)分析 |
2.3.9 垂直燃烧等级 |
第三章 UV光固化丙烯酸酯预聚体的合成和性能分析 |
3.1 丙烯酸酯预聚体的合成反应机理 |
3.2 丙烯酸酯预聚体的合成步骤 |
3.3 反应时间对黏度的影响 |
3.4 链转移剂对黏度的影响 |
3.5 光引发剂的影响 |
3.6 性能与分析 |
3.6.1 傅里叶红外光谱图 |
3.6.2 热稳定性分析 |
3.6.3 DSC分析 |
3.6.4 粘结性能 |
3.6.5 透光率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UV光固化高剥离强度丙烯酸酯PSA的制备及表征 |
4.1 UV固化高剥离强度丙烯酸酯PSA的合成 |
4.2 性能与分析 |
4.2.1 傅里叶红外光谱图 |
4.2.2 DSC分析 |
4.2.3 热稳定性分析 |
4.2.4 粘结性能 |
4.2.5 硬度 |
4.2.6 固化时间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UV光固化阻燃丙烯酸酯PSA的合成及表征 |
5.1 阻燃丙烯酸酯PSA的制备 |
5.2 性能与分析 |
5.2.1 热稳定性分析 |
5.2.2 热重-红外联用分析 |
5.2.3 垂直燃烧等级 |
5.2.4 SEM表面形态 |
5.2.5 180°剥离强度 |
5.2.6 硬度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3)松香浸渍改性对茶秆竹性能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竹材介绍 |
1.3 松香特点及松香改性进展 |
1.4 竹材改性技术以及研究进展 |
1.5 论文研究内容与意义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意义 |
1.6 技术路线图 |
1.7 项目支持与经费来源 |
2 茶秆竹竹青、竹肉以及竹黄结构 |
2.1 引言 |
2.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2.1 原料选取 |
2.2.2 试件的制备 |
2.2.3 试验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竹青表面与细胞结构 |
2.3.2 竹肉细胞与结构 |
2.3.3 竹黄细胞与结构 |
2.4 本章小结 |
3 茶秆竹碱预处理 |
3.1 引言 |
3.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材料 |
3.2.2 试验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松香改性茶秆竹圆竹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材料 |
4.2.2 试验方法 |
4.2.3 实验与表征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增重率 |
4.3.2 改性后竹材的性能变化 |
4.3.3 松香改性茶秆竹圆竹的化学分析 |
4.3.4 机理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1.1 茶秆竹竹青、竹肉与竹黄的细胞类型研究 |
5.1.2 碱预处理对茶秆竹圆竹渗透性的提升机制 |
5.1.3 松香以及改性松香对茶秆竹圆竹性能增强机理 |
5.2 研究创新点 |
5.3 展望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在读期间获得成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枞酸、左旋海松酸和两种松香酯的氧化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引言 |
1.1 枞酸简介 |
1.1.1 枞酸的理化性质 |
1.1.2 枞酸的应用研究 |
1.1.3 枞酸的氧化反应研究 |
1.2 左旋海松酸的简介 |
1.2.1 左旋海松酸的理化性质 |
1.2.2 左旋海松酸的应用研究 |
1.2.3 左旋海松酸的氧化反应研究 |
1.3 松香酯简介 |
1.3.1 松香酯的合成 |
1.3.2 松香酯的应用研究 |
1.3.3 松香酯的氧化反应研究 |
1.4 有机化合物的自动氧化反应 |
1.4.1 自由基 |
1.4.2 自动氧化机制 |
1.4.3 过氧化物的分析方法 |
1.4.4 抗氧化剂及抗氧化活性评价 |
1.5 课题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1.5.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5.2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3 研究特色与创新性 |
第二章 枞酸氧化过程的热稳定性研究 |
引言 |
2.1 实验仪器与实验试剂 |
2.1.1 实验仪器 |
2.1.2 实验试剂 |
2.2 实验方法 |
2.2.1 枞酸制备 |
2.2.2 枞酸在氧气氛围下热分解特性 |
2.2.3 小型密闭压力容器的设计 |
2.2.4 枞酸的等温氧化反应 |
2.2.5 枞酸过氧化物浓度测定 |
2.2.6 枞酸过氧化物的制备与分离 |
2.2.7 枞酸过氧化物的结构表征 |
2.2.8 枞酸过氧化物的热分解特性 |
2.2.9 枞酸在MCPVT中的氧化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枞酸在氧气中的热分解过程及动力学 |
2.3.2 枞酸等温条件下氧化过程的压力行为 |
2.3.3 枞酸过氧化物的生成与稳定性 |
2.3.4 枞酸过氧化物的分离 |
2.3.5 枞酸过氧化物的分子结构 |
2.3.6 7-氢过氧基-13-枞-8(14)-烯酸的热分解特性 |
2.3.7 枞酸阶梯升温下的氧化行为 |
2.3.8 枞酸氧化产物及可能途径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左旋海松酸氧化过程的热稳定性研究 |
引言 |
3.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3.1.1 实验仪器 |
3.1.2 实验试剂 |
3.2 实验方法 |
3.2.1 左旋海松酸制备 |
3.2.2 左旋海松酸在氧气氛围下热分解特性 |
3.2.3 小型密闭压力容器的设计 |
3.2.4 左旋海松酸的等温氧化反应 |
3.2.5 左旋海松酸过氧化物分析 |
3.2.6 左旋海松酸过氧化物的热分解特性 |
3.2.7 左旋海松酸在MCPVT中的氧化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左旋海松酸在氧气中的热分解过程及动力学 |
3.3.2 左旋海松酸等温条件下氧化过程的压力行为 |
3.3.3 左旋海松酸过氧化物的分析 |
3.3.4 左旋海松酸过氧化物的热分解特性 |
3.3.5 左旋海松酸阶梯升温下的氧化行为 |
3.3.6 左旋海松酸的氧化产物和可能途径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枞酸、左旋海松酸热稳定性及抗氧化研究 |
引言 |
4.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4.1.1 实验仪器 |
4.1.2 实验试剂 |
4.2 实验方法 |
4.2.1 不同质量枞酸、左旋海松酸氧化反应过程热稳定性 |
4.2.2 4种抗氧化剂对枞酸、左旋海松酸抗氧化效果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枞酸质量对氧化反应过程热稳定性的影响 |
4.3.2 左旋海松酸质量对氧化反应过程热稳定性的影响 |
4.3.3 抗氧化剂对枞酸的抗氧化效果 |
4.3.4 抗氧化剂对左旋海松酸的抗氧化效果 |
4.3.5 抗氧剂对枞酸和左旋海松酸的抗氧化共同特性和差别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松香甘油酯和松香季戊四醇酯的光稳定性 |
引言 |
5.1 实验仪器和试剂 |
5.1.1 实验仪器 |
5.1.2 实验试剂 |
5.2 实验方法 |
5.2.1 气固光氧化反应装置设计 |
5.2.2 光氧化反应 |
5.2.3 过氧化物浓度测定 |
5.2.4 氧化动力学计算 |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5.3.1 GER氧化特性 |
5.3.2 254nm紫外辐照下GER氧化动力学 |
5.3.3 RPE氧化特性 |
5.3.4 254nm紫外辐照下RPE氧化动力学 |
5.3.5 GER过氧化值分析 |
5.3.6 RPE过氧化值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论文主要创新点 |
6.3 存在的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丙烯酸酯胶粘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热熔胶的概述 |
1.2 热熔胶的研究进展 |
1.2.1 聚氨酯(PU)热熔胶 |
1.2.2 聚酰胺(PA)热熔胶 |
1.2.3 乙烯类热熔胶 |
1.2.4 热塑性橡胶类(SIS、SBS)热熔胶 |
1.2.5 聚酯(PET)热熔胶 |
1.3 丙烯酸酯热熔胶的研究进展 |
1.4 乳液聚合反应 |
1.5 纸制品回收中的胶粘剂问题 |
1.6 浸蜡纸箱的粘接问题 |
1.7 课题研究意义与内容 |
1.7.1 本课题研究意义 |
1.7.2 本课题研究内容 |
2 可再分散丙烯酸酯热熔胶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2.1 前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试剂 |
2.2.2 实验仪器 |
2.2.3 石蜡乳液的制备 |
2.2.4 可再分散丙烯酸酯热熔胶的制备 |
2.3 测试与表征 |
2.3.1 石蜡乳液稳定性测试 |
2.3.2 熔融温度的测定 |
2.3.3 粘接强度的测定 |
2.3.4 热熔胶热稳定性测试 |
2.3.5 熔融黏度的测定 |
2.3.6 凝胶渗透色谱(GPC)分析 |
2.3.7 热熔胶分散性能测试 |
2.3.8 反应转化率测试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复合乳化剂配比对石蜡乳液稳定性的影响 |
2.4.2 洗涤次数对聚合物分散效果的影响 |
2.4.3 LMA对聚合物热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
2.4.4 NDM对聚合物分子量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
2.4.5 NBMA对聚合物热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
2.4.6 DOP对热熔胶热性能和粘结强度的影响 |
2.4.7 松香对热熔胶粘接强度的影响 |
2.4.8 可再分散热熔胶的应用 |
2.5 本章小结 |
3 低温热熔胶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试剂 |
3.2.2 实验仪器 |
3.2.3 石蜡乳液的制备 |
3.2.4 低温热熔胶的制备 |
3.3 测试与表征 |
3.3.1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FTIR) |
3.3.2 复合乳液粒径分析(DLS) |
3.3.3 乳液稳定性分析 |
3.3.4 熔融温度的测定 |
3.3.5 粘接强度的测定 |
3.3.6 热熔胶热性能测试 |
3.3.7 熔融黏度的测定 |
3.3.8 反应转化率测试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石蜡乳液对乳液及聚合物熔融流动性的影响 |
3.4.2 MMA含量对聚合物热性能和剥离强度的影响 |
3.4.3 DOP含量对热熔胶力学性能和热性能的影响 |
3.4.4 聚合物结构表征与热熔胶的应用 |
3.5 本章小结 |
4 物料衡算 |
4.1 物料衡算的概述 |
4.2 可再分散丙烯酸酯热熔胶的物料衡算 |
4.2.1 可再分散丙烯酸酯热熔胶的工艺流程图 |
4.2.2 物料衡算 |
4.3 低温热熔胶的物料衡算 |
4.3.1 低温热熔胶的工艺流程图 |
4.3.2 物料衡算 |
4.4 热熔胶参数对比 |
5 结论 |
5.1 结论 |
5.2 本实验创新性 |
5.3 论文的不足之处 |
6 展望 |
7 参考文献 |
8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9 致谢 |
(6)基于RAFT乳液聚合的松香改性丙烯酸酯嵌段共聚物的制备及其在水性压敏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本文研究内容 |
2 文献综述 |
2.1 RAFT乳液聚合 |
2.1.1 可控/活性自由基聚合 |
2.1.2 RAFT自由基聚合 |
2.1.3 乳液聚合 |
2.1.4 RAFT乳液聚合 |
2.2 丙烯酸酯嵌段共聚物的制备 |
2.3 压敏胶的改性研究进展 |
2.3.1 压敏胶的作用机理 |
2.3.2 压敏胶的宏观性能指标 |
2.3.3 丙烯酸酯压敏胶的改性 |
2.3.4 松香及其衍生物改性丙烯酸酯压敏胶 |
3 松香改性丙烯酸酯嵌段共聚物的设计合成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原料及精制 |
3.2.2 表征方法 |
3.2.3 小分子RAFT试剂的合成 |
3.2.4 双亲性大分子RAFT试剂的合成 |
3.2.5 松香基单体DAEMA的合成 |
3.2.6 RAFT乳液聚合制备Poly(nBA-random-DAEMA)无规共聚物 |
3.2.7 RAFT乳液聚合制备PSt-b-Poly(nBA-random-DAEMA)-b-PSt嵌段共聚物 |
3.3 本章小结 |
4 松香改性丙烯酸酯嵌段共聚物在水性压敏胶中的应用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玻璃化转变温度测试 |
4.2.2 表面张力测试 |
4.2.3 TEM测试 |
4.2.4 宏观胶黏性能测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相形态 |
4.3.2 乳液成膜过程的研究 |
4.3.3 松香基单体DAEMA对三嵌段共聚物SBAS宏观胶黏性能的影响 |
4.3.4 松香基单体DAEMA对均聚物PnBA宏观胶黏性能的影响 |
4.3.5 松香基单体DAEMA对SBAS和PnBA混合物宏观胶黏性能的影响 |
4.3.6 松香基单体DAEMA与商用松香增粘树脂的改性效果对比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7)乙基纤维素-松香基共聚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项目支持 |
1.2 纤维素基功能高分子研究现状 |
1.2.1 纤维素结构 |
1.2.2 纤维素改性 |
1.2.3 乙基纤维素在功能性高分子材料中的研究现状 |
1.3 纤维素-松香聚合物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
1.3.1 松香结构及其改性简介 |
1.3.2 纤维素-松香共聚物研究进展 |
1.4 生物基环氧树脂固化剂的研究进展 |
1.4.1 环氧树脂固化剂简介 |
1.4.2 生物质环氧树脂固化剂简介 |
1.4.3 生物质酚醛类固化剂 |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1.5.3 创新点 |
2 功能性乙基纤维素-松香复合膜的合成与性能表征 |
2.1 前言 |
2.2 实验 |
2.2.1 材料与仪器 |
2.2.2 分析与表征 |
2.2.3 乙基纤维素马来海松酸酯的制备 |
2.2.4 EC-g-MPA-ESO膜的制备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EC-g-MPA的结构分析 |
2.3.2 EC-g-MPA膜的结构和性能 |
2.3.3 热性能分析 |
2.3.4 力学性能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乙基纤维素-松香的酸酐类环氧固化剂的固化及性能研究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材料与仪器 |
3.2.2 分析与表征 |
3.2.3 EC-g-MPA的制备 |
3.2.4 EC-g-MPA-环氧树脂膜的制备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EC-g-MPA-环氧树脂膜的制备 |
3.3.2 固化动力学分析 |
3.3.3 热力学性能分析 |
3.3.4 力学性能分析 |
3.4 结论 |
4 ATRP与点击化学相结合制备乙基纤维素-松香紫外吸收聚合物 |
4.1 前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4.2.2 分析与表征 |
4.2.3 乙基纤维素叠氮化合物(EC-N_3)的合成 |
4.2.4 脱氢松香炔丙基酯(DAPE)的合成 |
4.2.5 采用ATRP法制备PLMA |
4.2.6 通过点击化学合成EC-松香接枝共聚物EC-(g-DAPE)-g-PLMA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乙基纤维素叠氮化合物(EC-N_3)的合成 |
4.3.2 通过点击化学合成EC-松香接枝共聚物EC-(g-DAPE)-g-PLMA |
4.3.3 EC-松香接枝共聚物EC-(g-DAPE)-g-PLMA的热性能 |
4.3.4 EC-松香接枝共聚物的紫外线吸收性能 |
4.3.5 EC-松香接枝共聚物的疏水性 |
4.4 结论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致谢 |
(8)基于ATR红外光谱-小波变换方法的松香增粘树脂PCA-聚类分析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化学计量学与分析化学 |
1.2 松香及其衍生物简介 |
1.2.1 改性松香 |
1.2.2 松香及其衍生物在压敏胶工业上的应用 |
1.2.3 松香及其衍生物的其他应用 |
1.2.4 松香衍生物鉴别研究现状 |
1.3 红外光谱-模式识别分析方法 |
1.3.1 模式特征 |
1.3.2 模式识别的分类 |
1.3.3 模式识别系统 |
1.3.4 红外光谱分析简介 |
1.3.5 ATR-红外光谱 |
1.3.6 红外光谱定性判别分析 |
1.3.7 红外光谱-模式识别研究现状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目的 |
第2章 ATR-红外光谱法测定松香增粘树脂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主要实验仪器与实验装置 |
2.2.2 实验样品 |
2.2.3 ATR红外分析条件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松香增粘树脂红外光谱预处理 |
3.1 引言 |
3.2 数据预处理试验方法 |
3.2.1 数据归一化 |
3.2.2 多元散射校正 |
3.2.3 标准正态变量变换(SNV) |
3.2.4 位移校正(去中心化) |
3.3 实验样品 |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4.1 光谱预处理讨论 |
3.4.2 标准偏差分析 |
3.4.3 预处理光谱聚类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松香增粘树脂红外光谱信号变换 |
4.1 引言 |
4.2 试验原理和实验方法 |
4.2.1 小波变换分析技术 |
4.3 实验样品 |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4.1 小波分解层选择 |
4.4.2 信号变换聚类分析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松香增粘树脂红外光谱主成分-聚类分析 |
5.1 引言 |
5.2 实验原理及实验方法 |
5.2.1 主成分分析 |
5.2.2 聚类分析 |
5.3 实验样品 |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5.4.1 主成分分析结果 |
5.4.2 主成分-聚类分析结果 |
5.5 与SIMCA-P聚类分析方法的对比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水溶性松香树脂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水溶性松香树脂的制备 |
1.1 由双键改性制备水溶性松香树脂 |
1.1.1 马来松香改性 |
1.1.2 丙烯松香改性 |
1.1.3 富马松香改性 |
1.2 由羧基改性制备水溶性松香树脂 |
2 水溶性松香树脂的应用 |
2.1 在水性油墨中的应用 |
2.2 在水性涂料中的应用 |
2.3 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
3 结语与展望 |
(10)离子型丙烯酸酯共聚物大分子表面活性剂在造纸施胶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造纸松香施胶剂 |
1.1.1 造纸松香施胶剂发展 |
1.1.2 目前造纸松香施胶剂状况 |
1.2 阳离子分散松香胶 |
1.2.1 阳离子松香胶特点 |
1.2.2 阳离子松香胶的制备 |
1.2.3 阳离子松香胶施胶机理 |
1.3 阴离子分散松香胶 |
1.3.1 阴离子松香胶特点 |
1.3.2 阴离子松香胶的制备 |
1.3.3 阴离子松香胶施胶机理 |
1.4 表面施胶剂 |
1.5 丙烯酸酯共聚物高分散乳化剂 |
1.5.1 阳离子丙烯酸酯共聚物高分散乳化剂(CA) |
1.5.2 阴离子丙烯酸酯共聚物高分散乳化剂(AA) |
1.6 本课题研究意义、研究内容 |
1.6.1 研究意义 |
1.6.2 研究内容 |
2 离子型丙烯酸酯共聚物高分散乳化剂的合成 |
2.1 引言 |
2.2 实验 |
2.2.1 实验原料 |
2.2.2 实验仪器 |
2.2.3 阴离子丙烯酸酯共聚物高分散剂合成方案 |
2.2.4 阳离子丙烯酸酯共聚物高分散剂合成方案 |
2.2.5 实验可控因素优化确定 |
2.3 结构表征 |
2.3.1 分子量分布(GPC) |
2.3.2 红外光谱(FT-IR) |
2.3.3 核磁共振(NMR) |
2.3.4 热重测试(TGA)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阳(阴)离子丙烯酸树酯分子量分布表征 |
2.4.2 阳(阴)离子丙烯酸树酯的红外分析 |
2.4.3 离子型丙烯酸树酯的核磁共振谱图 |
2.4.4 离子型丙烯酸树酯的热重分析 |
2.5 小结 |
3 离子型高分散松香胶的制备 |
3.1 引言 |
3.2 实验 |
3.2.1 实验原料 |
3.2.2 实验仪器 |
3.3 离子型高分散松香胶的制备 |
3.4 乳液测试 |
3.4.1 乳液粒径、Zeta电位 |
3.4.2 乳液pH |
3.4.3 乳液固含量 |
3.4.4 乳液分散性 |
3.4.5 乳液稳定性 |
3.4.6 乳液表面张力 |
3.4.7 乳液粘度 |
3.5 结果与讨论 |
3.5.1 乳液性能 |
3.5.2 乳化剂用量对乳液粒径的影响 |
3.5.3 乳化剂用量对乳液稳定性、表面张力、粘度的影响 |
3.5.4 乳化剂用量对施胶度的影响 |
3.6 小结 |
4 离子型高分散松香胶应用与测试 |
4.1 引言 |
4.2 实验 |
4.2.1 实验原料 |
4.2.2 实验仪器 |
4.2.3 实验方案 |
4.3 纸张样品的测试方法 |
4.3.1 施胶度 |
4.3.2 撕裂度 |
4.3.3 抗张指数 |
4.3.4 环压指数 |
4.3.5 耐破度 |
4.3.6 扫描电镜 |
4.3.7 纸张接触角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不同纸浆对施胶度的影响 |
4.4.2 浆料pH对浆内施胶的影响 |
4.4.3 不同施胶方法对施胶度的影响 |
4.4.4 不同施胶方法对纸张物理性能的影响 |
4.4.5 纸张浆料对施胶后纸张物理强度的影响 |
4.4.6 纸张浆料对填料留着率的影响 |
4.4.7 助留剂PAE对浆内施胶的影响 |
4.4.8 助留剂PAE对Zeta的影响 |
4.4.9 纸张接触角 |
4.4.10 不同纸样的扫描电镜 |
4.4.11 同类产品的比较 |
4.5 小结 |
5 表面施胶剂AKD的乳化及应用 |
5.1 引言 |
5.2 实验 |
5.2.1 实验原料 |
5.2.2 实验仪器 |
5.2.3 实验方案 |
5.2.4 乳液表征 |
5.3 测试及表征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AKD的水解对造纸施胶度的影响 |
5.4.2 AKD的施胶浓度对造纸施胶度的影响 |
5.4.3 AKD施胶对纸张物理强度的改变 |
5.4.4 纸张接触角 |
5.4.5 不同纸样的扫描电镜 |
5.5 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进一步工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松香和松香酯乳液制备的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松香活性基团的改性及其在废纸脱墨浆中的施胶应用研究[J]. 曹晓瑶. 造纸科学与技术, 2020(05)
- [2]紫外固化丙烯酸酯压敏胶及其氢氧化铝阻燃的研究[D]. 谢琴妍.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3]松香浸渍改性对茶秆竹性能的影响研究[D]. 叶翠茵.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4]枞酸、左旋海松酸和两种松香酯的氧化过程研究[D]. 李苑麟. 广西大学, 2020
- [5]丙烯酸酯胶粘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周文雅. 天津科技大学, 2020(08)
- [6]基于RAFT乳液聚合的松香改性丙烯酸酯嵌段共聚物的制备及其在水性压敏胶中的应用[D]. 任杰. 浙江大学, 2020(03)
- [7]乙基纤维素-松香基共聚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 丘雨玲.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20
- [8]基于ATR红外光谱-小波变换方法的松香增粘树脂PCA-聚类分析方法[D]. 沈骏文. 华东理工大学, 2020(01)
- [9]水溶性松香树脂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J]. 翟兆兰,高宏,商士斌,宋湛谦,凌清华,周光平. 生物质化学工程, 2018(03)
- [10]离子型丙烯酸酯共聚物大分子表面活性剂在造纸施胶上的应用[D]. 杨凯. 陕西科技大学, 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