吲哚菁绿血管造影在眼病诊断中的应用

吲哚菁绿血管造影在眼病诊断中的应用

一、吲哚青绿血管造影在眼病诊断中的运用(论文文献综述)

赵英迪[1](2021)在《吲哚青绿对人眼离体囊膜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的吲哚青绿(ICG)溶液对人眼离体囊膜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的影响。方法 随机对照实验研究。本研究选择2020年6月至2021年1月于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眼科就诊,并且诊断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患者。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术中行连续环形撕囊术取出前囊膜。其中110片囊膜为单纯浸泡组,随机分为五组,分别为A组阴性对照组、B组5%葡萄糖组(5%GS组)、C组0.5%ICG组、D组1.5%ICG组、E组2.5%ICG组。其中A组的囊膜不做任何处理,B、C、D、E四组的囊膜行相应药物处理3分钟。药物处理后的囊膜行台盼蓝染色和伊红染色,同时利用显微镜拍摄、观察,并通过Image J图像分析软件对所得图像进行处理,对囊膜上死亡、脱落、存活LECs面积占比进行计算。并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LECs的微观结构改变。剩余90片囊膜为联合冲洗组,随机分为五组,分别为a组阴性对照冲洗组、b组5%葡萄糖冲洗组(5%GS冲洗组)、c组0.5%ICG冲洗组、d组1.5%ICG冲洗组、e组2.5%ICG冲洗组。各组分别用瓶高为70厘米的平衡盐溶液持续冲洗每组相应药物处理后的囊膜1分钟。行台盼蓝染色和伊红染色,对囊膜上死亡、脱落、存活LECs面积占比进行计算。分别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非参数检验比较单纯浸泡组和联合冲洗组的死亡、脱落、存活LECs面积占比。再用t检验对比两组的死亡、脱落、存活LECs面积占比。结果 1.单纯浸泡组:A、B、C、D、E五组囊膜上死亡LECs面积占比分别为(15.98±1.18)%、(20.85±1.65)%、(22.93±1.33)%、(25.82±1.70)%、(33.11±2.16)%,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548,P=0.000);脱落LECs面积占比分别为(14.72±3.07)%、(22.39±1.97)%、(26.32±2.12)%、(34.69±1.84)%、(38.85±2.16)%。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36.786,P=0.000);存活LECs面积占比分别为(69.30±3.73)%、(56.75±1.51)%、(50.74±2.13)%、(39.49±1.69)%、(28.04±2.58)%,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4.007,P=0.000)。2.联合冲洗组:a、b、c、d、e五组囊膜上死亡LECs面积占比分别为(17.51±1.32)%、(20.32±0.97)%、(25.77±1.39)%、(26.52±1.75)%、(25.54±3.37)%,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3.059,P=0.011);脱落LECs面积占比分别为(19.08±2.40)%、(25.64±1.77)%、(30.72±1.95)%、(44.27±3.00)%、(58.73±4.32)%。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6.520,P=0.000);存活LECs面积占比分别为(63.42±2.49)%、(54.04±1.84)%、(43.51±2.63)%、(29.21±2.40)%、(15.73±1.61)%,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5.710,P=0.000)。3.两组对比:单纯浸泡组、联合冲洗组囊膜上平均死亡LECs面积占比分别为(24.60±9.03)%、(23.76±9.2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20,P=0.536)。单纯浸泡组、联合冲洗组囊膜上平均脱落LECs面积占比分别为(28.80±11.96)%、(37.53±18.5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49,P=0.000)。单纯浸泡组、联合冲洗组囊膜上平均存活LECs面积占比分别为(46.60±16.05)%、(38.71±18.7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31,P=0.003)。4.电子显微镜检查(1)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查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离体囊膜LECs形态大多正常,细胞质丰富,细胞器结构正常,细胞核结构完整清晰。0.5%ICG溶液作用3分钟后,仅部分细胞表现出轻度水肿,部分细胞器水肿、增大,细胞核结构完整。1.5%ICG溶液作用后大量LECs结构被破坏,细胞器空泡变性严重,细胞核结构不完整。2.5%ICG溶液作用后大部分LECs结构辨认不明,细胞质、细胞核等结构破坏严重。随着ICG溶液浓度的升高,细胞被破坏的程度增加。(2)扫描电子显微镜检查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离体囊膜LECs排列规则,呈沙丘状起伏,LECs之间和细胞与囊膜之间连接紧密,随着ICG溶液浓度的升高,LECs之间和细胞与囊膜之间连接越来越松散,间隙扩大程度加重,脱落的LECs增多,裸露的囊膜增加。结论1.ICG可增加人眼离体囊膜LECs的死亡、脱落,减少LECs的存活,且呈浓度依赖性。2.ICG可以降低人眼离体囊膜LECs的黏附力,并且呈浓度依赖性。3.对人眼离体囊膜进行冲洗,可利用水流的力量增加LECs的脱落,减少残留在囊膜上有活性的LECs。

王莎莎[2](2020)在《多光谱视网膜成像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技术在非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检查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OCTA)和多光谱视网膜成像(MSI)技术在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型糖尿病合并NPDR患者59例118眼,均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MSI及OCTA检查。观察并记录所有患眼在FFA、OCTA和MSI图像中微动脉瘤、硬性渗出、棉绒斑、出血4种眼底病变的影像学特征,以FF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OCTA和MSI两种无创检查方法与FFA比较对上述眼底改变检出的一致性。结果OCTA,MSI与FFA对NPDR患眼视网膜微动脉瘤,硬性渗出,视网膜出血检出无明显差异(均P>0.05),而对视网膜棉绒斑检出存在差异性(均P<0.05)。OCTA,MSI与FFA对NPDR患眼视网膜微动脉瘤检出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值分别为0.783和0.815),OCTA敏感度,约登指数均小于MSI(敏感度分别为98.02%,99.01%;约登指数分别为74.49%,75.48%),OCTA特异度等于MSI(均为76.47%);对视网膜硬性渗出检出OCTA、MSI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值分别为0.836和0.891),OCTA敏感度,特异度,约登指数均小于MSI(敏感度分别为94.59%和95.95%;特异度分别为88.64%和93.81%;约登指数分别为83.23%和89.13%);对视网膜棉绒斑检出,OCTA具有较差的一致性,MSI一致性一般(Kappa值分别为0.192和0.467),OCTA敏感度,特异度,约登指数均小于MSI(敏感度分别为75.00%和83.33%;特异度分别为66.98%和87.50%;约登指数分别为41.98%和70.83%);对视网膜出血检出OCTA一致性一般,而MSI具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值分别为0.684和0.906),OCTA敏感度,特异度,约登指数均小于MSI(敏感度分别为93.41%和96.70%;特异度分别为74.07%和96.30%;约登指数分别为67.48%和93.00%)。结论OCTA和MSI诊断NPDR患眼微动脉瘤和硬性渗出均有较高的临床价值,MSI对诊断视网膜出血有更高的临床价值。但OCTA和MSI诊断棉绒斑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性较低。

刘颖[3](2020)在《基于全场时域光学相干层析成像术的眼底血管造影术》文中研究表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常见眼科疾病的进展多呈不可逆性,严重者可致失明。早发现早干预,是减少因病致盲病例的主要手段。已有研究表明:病变引起眼底血管的异常,要早于组织结构的改变。因此,通过监测眼底血管系统,可实现对疾病的早发现。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术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术是眼科疾病诊断的金标准,但二者需注射造影剂,可能会引起不良反应,且需要较长准备时间。近年发展起来的光学相干层析血管成像术(OCT angiography,OCTA)是一种基于光学相干层析成像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的新型血管造影技术,其无需注射造影剂,而是基于运动对比机制来获取血管信息,具有无创、高分辨率、快速和层析等优点,能提供与当前金标准相当的血管造影效果。鉴于OCTA在眼科疾病评估方面的巨大应用前景,本项目提出开展OCTA技术研究。眼底血管在横截面上呈网络状分布,能够提供丰富的信息;而在纵截面上则为不规则间断分布,可观察的信息极为有限。因此,对眼底血管系统的观察以横截面内为主。但现有的OCTA多建立在频域OCT基础上,其获取血管分布需经历“纵向1D—纵向2D—3D—横向2D”的过程,存在过程复杂、数据量大和难以实时等问题。全场时域OCT技术采用面照明和面探测的方式成像,可直接获取横向2D信息,与眼底血管分布完美匹配。因此,本课题提出发展基于全场时域OCT技术的眼底血管造影术,该技术能以较高分辨率观察微细血管,所得图像不同像素点间无相互跳变,因此结果更准确。本课题研究了全场时域OCTA理论和造影算法,设计和搭建了一套眼底血管造影实验系统,并通过实验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为后续人眼OCTA研究提供了参考。本课题的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分析了OCTA理论,研制了一套全场时域OCTA实验系统,并给出了系统各参量的选择依据和设计说明。系统在组织中的理论横向分辨率和纵向分辨率分别约为4.5μm和1μm。2.研究了硬件的同步控制原理,提出了硬件外部触发结合软件设置的方法,来实现信号采集、参考镜扫描和相位调制之间的同步,并在文中详细介绍了同步控制的逻辑,最后通过成像实验验证了其可行性。3.研究了相关映射算法,提出使用结构相似性计算相关系数,来获得相邻两帧图像的差异,从而提取血管信息,并通过实验验证了其可行性。4.在搭建的系统上开展了相关实验工作。通过对硬币条纹和模拟眼底血管成像,得到了不同层的硬币条纹结构和清晰的血管,证明了本系统具有层析功能并可以进行血管成像。

李传睿[4](2020)在《脉络膜皱褶检测在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诊治中的作用》文中提出第一部分多模式影像检测脉络膜皱褶在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诊断中的作用目的:使用多模式影像学检查方法检测脉络膜皱褶(choroidal folds,CF),评估其在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Vogt-Koyanagi-Harada syndrome,VKH)诊断及与其他后葡萄膜炎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3年2月至2020年1月于苏北人民医院就诊的后葡萄膜炎患者纳入研究,共46例83只眼。其中VKH组21例42只眼,非VKH组25例41只眼。所有患者均行血清学感染指标、免疫指标、裂隙灯、直接检眼镜、眼底彩色照相、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nce angiography,FFA),部分患者同时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眼底红外照相及眼底自发荧光检查。对比分析在FFA、OCT、眼底红外照相及自发荧光检查中,VKH组患者与非VKH组患者出现脉络膜皱褶、视盘旁多发针尖样高荧光等改变、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皱褶、内界膜(internal limiting membranes,ILM)波浪样改变等表现的眼数的比例,并计算用FFA、OCT、眼底红外照相及自发荧光检测脉络膜皱褶诊断VKH综合征的敏感度及特异度。结果:(1)FFA中,VKH组患者表现为脉络膜皱褶(P=0.022)、视盘旁多发针尖样高荧光(P=0.014)、晚期多湖样荧光积存(P=0.000)表现的眼数明显高于非VKH组患者。FFA中脉络膜皱褶诊断VKH的敏感度为45%,特异度为80%。VKH组中脉络膜皱褶的数目为2-10条,形态分布表现为典型的从视盘放射状发出,而非VKH组的脉络膜皱褶数目为1-8条,形态分布有放射状、横行、斜行及环黄斑中心的同心圆分布。(2)OCT中VKH组患者中具有RPE皱褶(P=0.000)、ILM波浪样改变(P=0.035)、神经上皮层脱离(P=0.000)表现的眼数明显高于非VKH组患者。OCT中RPE皱褶诊断VKH的敏感度为85%,特异度为82%;ILM波浪样改变诊断VKH的敏感度为35%,特异度为94%。(3)眼底红外照相检查中,VKH组中具有脉络膜皱褶的眼数明显高于非VKH组(P=0.001),诊断VKH的敏感度为55%,特异度为100%。VKH组患者眼底红外照相中的脉络膜皱褶(条带状强红外反光)与FFA图像中的脉络膜皱褶(条带状弱荧光)具有明显的对应关系。眼底自发荧光检查中,VKH组有3只眼具有脉络膜皱褶(条带状细弱荧光),而非VKH组没有脉络膜皱褶,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8)。其中脉络膜皱褶诊断VKH的敏感度为19%,特异度为100%。结论:多模式影像学检测脉络膜皱褶有助于VKH综合征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其中OCT、眼底红外照相检测出脉络膜皱褶诊断VKH综合征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均高于FFA,而且简便无创,更有优势。第二部分有无脉络膜皱褶的VKH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对比研究目的:对比研究有脉络膜皱褶与无脉络膜皱褶的VKH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差异。方法:本研究选取2013年2月至2019年12月在苏北人民医院就诊的VKH患者纳入研究。研究对象20例40只眼。由两名经验丰富的眼科医生分成CF组和无CF组,其中CF组9例18只眼,无CF组11例22只眼。所有患者均行裂隙灯、直接检眼镜、眼底彩色照相、FFA检查。统计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初次就诊时的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治疗后末次随访BCVA、是否复发、是否加用免疫抑制剂等资料,分析两组患者年龄、病程、视力预后之间的差异。结果:(1)在VKH组患者中具有脉络膜皱褶的患者平均年龄更大(P=0.001),首次就诊时病史更长(P=0.027)。两组性别无统计学差异(P=0.642)。(2)CF组与无CF组治疗后BCVA均较各自治疗前BCVA提高(P=0.000),具有统计学差异。但两组患者之间的治疗前BCVA(P=0.086)、治疗后BCVA(P=0.946)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3)CF组复发率(66.7%)高于无CF组(36.4%),但未显示统计学意义(P=0.057)。CF组2例4只眼、无CF组1例2只眼因复发加用免疫抑制剂治疗,两组之间是否加用免疫抑制剂,无统计学差异(P=0.381)。结论:VKH组患者中具有脉络膜皱褶的患者平均年龄更大,病程更长,有更易复发倾向。无论是否具有脉络膜皱褶,VKH患者治疗后视力均提高,两组之间治疗前BCVA、治疗后末次BCVA及是否需要加用免疫抑制剂治疗无明显差别。

王楠[5](2020)在《急性期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中视网膜脉络膜病变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急性期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Vogt-Koyanagi-Harada Syndrome,VKH)患者的视网膜脉络膜毛细血管的血管密度及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的变化趋势,进一步探索其与视力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病例为2017年7月到2019年1月于我院就诊急性发作期患者19人(35只眼),来诊即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等检查。治疗先给予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500mg日1次静脉用药3天后,改为口服醋酸泼尼松片(1.0-1.5mg/kg/d),视病情变化逐渐减量;视局部病变严重程度,可增加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5mg球后注射和(或)1%醋酸泼尼松龙滴眼液及0.1%溴芬酸钠滴眼液日4次滴眼。于治疗开始后1、2、3及6个月复诊,行BCVA、OCT、OCTA检查,分别记录基线和各随访点LogMAR BCVA,计算视网膜浅层(SCP)、深层毛细血管网(DCP)及脉络膜毛细血管(CC)的血管密度,同时测量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CT)。患者首次就诊的各项指标均作为基线值,分别与治疗开始后的各随访点数据进行比较。结果:LogMAR BCVA由基线时的0.665±0.198,逐步降低至治疗后1个月的0.399±0.131、2个月的0.248±0.079、3个月的0.149±0.066及6个月的0.060±0.06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SCP血管密度由基线时的47.5±2.5%,逐步增加至治疗后1个月的51.1±0.8%、2个月的52.0±0.6%、3个月的52.5±0.6%及6个月的52.7±0.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DCP血管密度由基线时的50.2±4.1%,逐步增加至治疗后1个月的56.6±1.1%、2个月的56.7±0.8%、3个月的57.5±0.8%及6个月的57.9±0.8%,除1、2个月间比较外,余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CC的血管密度由基线时的61.6±2.2%,逐步增加至治疗后1个月的65.1±0.8%、2个月的65.7±0.7%、3个月的66.1±0.7%及6个月的66.0±2.0%,除3、6个月间比较外,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SCT由基线时的744.914±27.935μm,逐步降低至治疗后1个月的669.540±36.114μm、2个月的576.000±40.141μm、3个月的450.286±34.569μm及6个月的350.94±35.96μm,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基线时的logMAR BCVA与SCP(r=-0.960)、DCP(r=-0.876)及CC(r=-0.966)血管密度呈现显着的负相关性(P值均<0.001),与SCT呈现显着的正相关性(r=0.929,P<0.001)。SCT与SCP(r=-0.882)、DCP(r=-0.795)及CC(r=-0.874)的血管密度与呈现显着的负相关性(P值均<0.001)。结论:应用本治疗方案后VKH患者视力显着提高;VKH患者治疗后,可改善急性期VKH患眼中视网膜脉络膜血管血流障碍;SCT可作为衡量脉络膜炎症、血流状态及评估视力的一个敏感指标;视网膜脉络膜各层血管密度分析为深入认知、无创评估以及监测VKH病变机制和预后提供了有效手段。

陈倩,孙兴怀[6](2019)在《中国眼科诊断技术70年的发展》文中指出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眼科诊断技术的发展与科技进步的脚步息息相关。70年间我国眼科诊断技术在视功能检查、影像诊断技术、超声诊断技术以及放射学技术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进步,在很多方面已达到国际水准。(国际眼科纵览,2019, 43:217-222)

梁雪英,陈艳花,粱彩红[7](2019)在《造影剂不同注入速度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联合吲哚菁绿血管造影检查中的效果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联合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中,造影剂不同注入速度对检查结果、成像质量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12月于我院眼科确诊或疑似视网膜病变患者120例作为观察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等分为A组、B组和C组,A组造影剂注射速度为4 ml/s,B组造影剂注射速度为5 ml/s,C组造影剂注射速度为6 ml/s,其他检查条件均相同。观察3组患者的检查结果、图像质量及不良反应。结果 3组患者病变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B组患者的图像质量明显优于A组和C组(P <0. 05),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A组和C组(P <0. 05)。结论在相同条件下行造影检查,造影剂注射速度为5 ml/s时可得到较好的图像质量,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封传[8](2019)在《合欢皮提取物对高糖环境下HRCECs增殖及VEGF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索在高糖环境下合欢皮提取物(Acacia julibrissin extract,AJE)是否对体外培养的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Human retinal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HRCECs)的增殖及其VEGF表达有影响,以此为依据进一步明确合欢皮提取物是否可用于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相关病变。方法:于体外建立高糖环境来培养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并用细胞免疫荧光法予以鉴定;通过预实验确定合欢皮提取物实验浓度后,利用MTT比色分析法研究不同浓度合欢皮提取物对HRCECs增殖的作用;利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明确不同浓度合欢皮提取物对HRCECs中VEGF表达的影响。结果: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在高糖环境的培养下由于不同浓度合欢皮提取物的干预,其细胞增殖水平会受到不同程度地抑制。具体表现有:1、根据MTT比色法数据结果分析得出:1)在同一培养时间下,低糖组HRCECs数量相对于高糖组是明显减少的,P<0.05,在统计学上具有差异;2)HRCECs经过24h、48h培养后,不同浓度合欢皮提取物(10μg/ml、20μg/ml、30μg/ml、40μg/ml)+高糖组不同组别之间两两比较,HRCECs细胞抑制率随着合欢皮提取物浓度升高而增加,结果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但HRCECs经过72h培养后,不同浓度合欢皮提取物(10μg/ml、20μg/ml)+高糖组两组之间的吸光度值在统计学上无明显差异,浓度为(30μg/ml、40μg/ml)合欢皮提取物+高糖组两组间吸光度值亦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因此在接下来的实验中选取24h及48h培养时间段进行研究;2、应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本实验不同分组HRCECs中VEGF的表达情况:1)HRCECs无论是经过24h还是48h培养后,高糖组HRCECs中VEGF的表达量都高于低糖组,其蛋白条带灰度值数据分析结果具有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HRCECs在同一培养时间下,不同浓度合欢皮提取物(10μg/ml、20μg/ml、30μg/ml、40μg/ml)+高糖组不同浓度分组间两两比较,HRCECs中VEGF的表达量随着合欢皮提取物浓度升高而降低,结果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高糖环境能够促使体外培养的HRCECs增殖及其VEGF表达增加;高糖环境下培养的HRCECs增殖受不同浓度AJE的抑制,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其规律呈浓度依赖性;同时不同浓度的AJE干预下可下调HRCECs中VEGF的表达。

韩珺琳[9](2019)在《nAMD和PCV危险因素及PCV影像学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究新生血管性老年性黄斑变性(nAMD)和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发病相关的危险因素,并将nAMD与PCV的危险因素进行对比分析。将PCV在光动力激光(PDT)联合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后,评估用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联合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对PCV随诊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5年6月至2018年12月的病人资料。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分为患病组和对照组。患病组共262例,其中nAMD患者182例,男性104例,女性78例。年龄5089岁,平均年龄(71.714±8.388)岁。PCV患者80例,男性49例,女性31例。年龄5089岁,平均年龄(67.351±6.327)岁。采用同年龄阶段的无老年相关性黄斑疾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共168例,男性72例,女性96例。年龄5089岁,平均年龄(67.440±11.878)岁。受试者均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眼底照相、OCT、OCTA等检查。详细记录患病组及对照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冠心病、风湿病、肿瘤史、家族史、哮喘等基本情况,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将入院后抽取静脉血的患者纳入下一步研究,检测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并进行统计分析。另外,将2015年6月至2018年12月于我院诊断PCV的患者纳入研究,患者按照常规剂量行光动力激光(PDT)疗法,短期内再联合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随访3-24月。分析比较PCV治疗前后平均视力、平均中央视网膜厚度(CRT)、息肉病灶(polyps)以及异常分支血管网(BVN)的变化。结果1.nAMD组、PCV组及对照组在性别、年龄及环境危险因素的比较nAMD组与对照组相比,nAMD患者年龄更大,男性更多,吸烟者更多见,且更易有高血压病史及家族史。PCV组与对照组相比,PCV组患者更易是男性和吸烟者,且不易患中风、冠心病。nAMD组与PCV组相比,nAMD患者年龄相对更大,且更易有超重的体重指数。2.nAMD组、PCV组血脂的比较nAMD组TG升高占32.00%;TC升高占29.33%;LDL升高占26.67%;HDL下降占9.33%。PCV组TG占30.00%;TC升高占33.33%;LDL升高占33.33%;HDL下降占3.33%。在nAMD中,HDL下降的人数与LDL、TC、TG、上升的人数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02,P=0.001,P=0.001)。在PCV中,HDL下降的人数与LDL、TC、TG上升的人数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06,P=0.006,P=0.012)。3.PCV在PDT联合抗VEGF治疗后视力及CRT的变化PCV眼PDT联合抗VEGF治疗后,3、6、12、24月平均视力均提高,平均CRT均下降。治疗前平均视力为(0.50±0.40)logMAR,治疗后24个月平均视力为(0.44±0.37)logMAR,两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CRT为(601.89±183.88)μm,治疗后24个月平均CRT厚度为(457.54±207.80)μm,两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PCV患眼联合治疗前后BVN面积变化比较PCV患眼联合治疗前后OCTA上的BVN面积,治疗前(0.916±0.215)mm2,治疗后3、6、12、24月的面积分别为(0.823±0.286)mm2、(0.909±0.312)mm2、(1.121±0.389)mm2和(1.672±0.230)mm2。将治疗后3、6、12、24月的BVN面积进行对比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nAMD的危险因素包括较大年龄、男性、吸烟史、高血压病史和家族史,而吸烟和男性是PCV的危险因素。HDL下降在nAMD、PCV中的发病机制,可能与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中不同。典型的PCV病变,在PDT联合抗VEGF治疗后,能安全有效地显着改善和稳定PCV患者的视力、降低CRT、促进polyps消退。无创、快速和可重复的OCTA联合OCT可作为PCV联合治疗后评估其病情的有临床价值的随诊技术。

卢尹悦[10](2019)在《OCTA在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视网膜血流密度的定量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血管成像技术(OCTA)观察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PACG)视网膜血流的特征,并探讨血流因素在APACG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横断面病例对照研究。收集我院确诊的有单侧眼发作病史的APACG患者30人60眼(包括急性发作组30眼,临床前期组30眼)和健康志愿者30人30眼(健康对照组),按入组标准进行两组病例对照研究:急性发作眼30眼和对侧临床前期组30眼的对照、临床前期组30眼和正常对照组30眼的对照。所有受试者均行眼轴、眼压、超声生物显微镜(UBM)、视野以及OCTA黄斑区及视乳头区血流密度检测。采用分频幅去相关血流成像(SSADA)对视乳头及浅层、深层黄斑区域视网膜血流密度(VD)、神经纤维层厚度(RNFL)、神经节细胞复合体(GCC)进行定量测量,研究急性发作组视网膜VD特征,比较两病例对照组上述各区域的血流参数和结构参数,研究相关因素对VD的影响,评估各参数对APACG的诊断能力。结果:急性发作组的视盘旁毛细血管VD与年龄、发作天数和视野平均偏差值(MD)的绝对值呈负相关,而与RNFL、GCC呈显着正相关,黄斑区VD与年龄无明显相关,但浅层黄斑区VD与GCC和RNFL呈显着正相关,与MD绝对值呈显着负相关。急性发作组视盘旁区中,颞侧象限的VD最高,浅层黄斑区旁中心凹中,鼻侧象限的VD最高。两组病例对照组的视盘和黄斑区各VD都明显有明显差异(P<0.05),但黄斑区近中心凹总体VD下降的程度与旁中心凹总体VD下降的程度大致相同(P>0.05)。在对急性发作组的诊断能力上,浅层黄斑区各VD参数、视盘旁VD和RNFL的受试者曲线下面积(AUC)均>0.900,且比较三者的AUC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而GCC、深层黄斑区各VD参数的AUC均<0.75;在诊断临床前期眼的能力上,浅层黄斑区各VD的AUC均>0.940,深层黄斑区各VD的AUC均<0.900,且比较二者的AUC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而视盘旁VD、GCC、RNFL的AUC均<0.700。结论:APACG视乳头黄斑束所在区域的视网膜VD较高,且与MD绝对值、RNFL和GCC有明显相关性。APACG急性发作眼视盘旁和黄斑区的VD均随着MD绝对值的升高而降低,且RNFL和GCC越厚,VD就越高,其中视乳头VD还随着年龄的增加、发作天数的延长而逐渐降低。临床前期组和正常对照组相比,视乳头及黄斑区域VD也出现普遍性下降,且在临床前期组和正常对照组的比较中发现VD的改变早于RNFL和GCC的改变,提示VD可能是APACG的发病机制和预测因素,可以作为今后筛查APACG的一项有效的指标。而急性发作组与临床前期组相比也发现视盘及黄斑区域VD的普遍下降,且浅层黄斑及视盘旁区VD、RNFL在诊断APACG的能力上大致相当,可作为辅助APACG诊断的一项指标。

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在眼病诊断中的运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吲哚青绿血管造影在眼病诊断中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1)吲哚青绿对人眼离体囊膜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1.1 研究对象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1.4 实验药物配制
    2 方法
        2.1 研究对象的选择
        2.2 囊膜取材与分组
        2.3 台盼蓝染色和伊红染色方法
        2.4 面积占比计算方法
        2.5 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查方法
        2.6 扫描电子显微镜检查方法
        2.7 统计学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吲哚青绿在眼科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2)多光谱视网膜成像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技术在非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检查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主要检查方法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2.3 知情告知
    2.4 眼科检查及信息记录
    2.5 仪器设备及药品
    2.6 眼底检查指标
    2.7 检测项目及方法
    2.8 阅片分析
    2.9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的患者FFA,MSI,OCTA的图像特征
    3.2 NPDR患眼FFA、OCTA及 MSI眼底病变检出一致性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检查及诊断技术的进展
    参考文献

(3)基于全场时域光学相干层析成像术的眼底血管造影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血管造影在眼底疾病诊断上的价值
        1.1.1 人眼眼底血管结构
        1.1.2 疾病在眼底血管上的病变表征
        1.1.3 常用的血管造影方法
    1.2 OCT技术介绍
        1.2.1 时域OCT技术
        1.2.2 频域OCT技术
        1.2.3 全场OCT技术
    1.3 OCTA技术综述
        1.3.1 OCTA技术的数据处理方法
        1.3.2 OCTA技术发展
    1.4 本文的选题背景及主要内容
第2章 全场时域OCTA基本理论
    2.1 全场时域OCTA理论
    2.2 信号处理方法
    2.3 性能参数
        2.3.1 纵向分辨率
        2.3.2 横向分辨率
        2.3.3 景深与成像深度
        2.3.4 动态范围与灵敏度
第3章 全场时域OCTA系统设计
    3.1 光学系统设计
        3.1.1 光源
        3.1.2 探测器选择
        3.1.3 相移实现
        3.1.4 层析的实现
        3.1.5 实验系统搭建
        3.1.6 系统参数
    3.2 控制系统设计
    3.3 血管造影方法
    3.4 入射人眼光功率安全计算
    3.5 眼底血管模型设计
第4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4.1可行性验证实验
    4.2眼底血管模型实验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存在问题
    5.3 今后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脉络膜皱褶检测在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诊治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多模式影像检测脉络膜皱褶在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诊断中的作用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有无脉络膜皱褶的VKH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对比研究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脉络膜皱褶在 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中临床表现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符号说明
致谢

(5)急性期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中视网膜脉络膜病变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材料
        2.1.1 研究对象
        2.1.2 VKH诊断标准
        2.1.3 VKH分期标准
        2.1.4 .纳入及排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检查方法
        2.2.2 治疗方法
        2.2.3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基本情况
    3.2 LogMAR BCVA的变化情况
        3.2.1 各随访点的LogMAR BCVA与基线值比较
        3.2.2 各随访点的LogMAR BCVA间比较
    3.3 SCP血管密度的变化情况
        3.3.1 各随访点的SCP血管密度与基线值比较
        3.3.2 各随访点的SCP血管密度间比较
    3.4 DCP血管密度的变化情况
        3.4.1 各随访点的DCP血管密度与基线值比较
        3.4.2 各随访点的DCP血管密度间比较
    3.5 CC血管密度的变化情况
        3.5.1 各随访点的CC血管密度与基线值比较
        3.5.2 各随访点的CC血管密度间比较
    3.6 SCT的变化情况
        3.6.1 各随访点的SCT与基线值比较
        3.6.2 各随访点的SCT间比较
    3.7 基线时的logMAR BCVA、SCP、DCP、CC血管密度及SCT相关性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前言
    1. 病因
    2. VKH 的诊断
    3. VKH 治疗
    4. 并发症及其治疗
    5.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造影剂不同注入速度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联合吲哚菁绿血管造影检查中的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检查前准备
        1.2.2 FFA+ICGA同步造影操作流程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3组患者检查结果比较
    2.2 3组患者成像质量比较
    2.3 3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3 讨论

(8)合欢皮提取物对高糖环境下HRCECs增殖及VEGF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实验材料
第三章 实验方法
第四章 实验结果
第五章 实验讨论
第六章 实验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9)nAMD和PCV危险因素及PCV影像学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nAMD和 PCV危险因素分析
    1.1 对象和方法
        1.1.1 入组对象
        1.1.2 病例分组
        1.1.3 测量方法及使用设备
        1.1.4 危险因素的赋值
        1.1.5 统计分析方法
    1.2 结果
        1.2.1 各组人口的基本情况
        1.2.2 nAMD、PCV及对照组在性别、年龄的比较
        1.2.3 nAMD、PCV及对照组间环境危险因素的对比分析
        1.2.4 nAMD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1.2.5 nAMD患病组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Wald后退法)
        1.2.6 PCV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1.2.7 PCV患病组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Wald后退法)
        1.2.8 nAMD 组、PCV组血清血脂分析
        1.2.9 nAMD组与PCV患病组血脂对比
    1.3 讨论
二、PCV的治疗及影像学观察
    2.1 研究对象
        2.1.1 入选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1.3 采集受试者信息及使用设备
        2.1.4 ICGA及 FA联合造影对PCV的诊断标准
        2.1.5 OCTA及 OCT对 PCV的诊断标准
        2.1.6 PCV的联合治疗
        2.1.7 48只PCV患眼联合治疗前的测量指标
        2.1.8 48只PCV患眼联合治疗后随访的测量指标
        2.1.9 统计学方法
    2.2 结果
        2.2.1 基线特征
        2.2.2 治疗前后病灶在OCTA的比较
        2.2.3 治疗前后BCVA及 CRT比较
        2.2.4 治疗后polys完全消退比率变化
        2.2.5 治疗前后BVN面积变化
        2.2.6 治疗情况比较
    2.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术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OCTA在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视网膜血流密度的定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的比较
    2.2 急性发作组视乳头和黄斑区域的视网膜血流密度特征
    2.3 影响视网膜血流密度的相关因素
    2.4 黄斑区血流密度特征的比较
    2.5 视盘区血流密度特征的比较
    2.6 血流密度、结构参数等对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诊断能力比较
3.讨论
4.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吲哚青绿血管造影在眼病诊断中的运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吲哚青绿对人眼离体囊膜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影响[D]. 赵英迪.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2]多光谱视网膜成像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技术在非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检查中的应用[D]. 王莎莎.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4)
  • [3]基于全场时域光学相干层析成像术的眼底血管造影术[D]. 刘颖.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2020(08)
  • [4]脉络膜皱褶检测在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诊治中的作用[D]. 李传睿.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5]急性期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中视网膜脉络膜病变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研究[D]. 王楠.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
  • [6]中国眼科诊断技术70年的发展[J]. 陈倩,孙兴怀. 国际眼科纵览, 2019(04)
  • [7]造影剂不同注入速度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联合吲哚菁绿血管造影检查中的效果观察[J]. 梁雪英,陈艳花,粱彩红.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9(10)
  • [8]合欢皮提取物对高糖环境下HRCECs增殖及VEGF表达的影响[D]. 封传. 南华大学, 2019(01)
  • [9]nAMD和PCV危险因素及PCV影像学观察[D]. 韩珺琳.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10]OCTA在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视网膜血流密度的定量分析[D]. 卢尹悦.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标签:;  ;  ;  ;  ;  

吲哚菁绿血管造影在眼病诊断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