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ENTOMOLOGIA SINICA VOLUME 8,2001 CONTENTS(论文文献综述)
孟艳蓉[1](2021)在《基于随机森林方法定量评估土地覆盖变化的生物物理驱动因子的重要性》文中研究说明土地覆盖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动态变化对黄土高原的生态平衡具有重要影响。了解土地覆盖变化的生物物理驱动因素对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生态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土地覆盖变化驱动力重要性评估的传统方法以统计学方法为主,重点关注人类活动的影响,忽略了人类活动以外的自然因子在土地覆盖变化中的作用,特别是利用传统统计学方法未能定量评估生物物理驱动因素的重要性。随机森林方法是机器学习方法中相对成熟的一种,具有学习速度快、多因子建模、能对输入变量重要性评分等优点,近年来该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生态学等多个领域。因此,利用随机森林方法定量评估生物物理驱动因子对土地覆盖变化的重要性,对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恢复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利用2001-2018年黄土高原的土地利用类型数据、年NDVI、温度、降水、蒸散数据以及坡度数据,以温度、降雨、蒸散和坡度因子作为模型输入变量,以土地覆盖类型作为输出变量,建立基于土地覆盖变化驱动力重要性评估的随机森林模型。系统地分析了2001-2018来黄土高原土地覆盖和自然因子的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布差异,分析了降水和气温等多个自然驱动因子对土地覆盖变化的影响,掌握自然驱动因子与土地覆盖变化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对于修复黄土高原植被、修复当地生态环境以及调节水资源再分配极其重要,将有助于土地覆盖变化驱动因子重要性定量评估的问题,为政府和相关管理部门的生态恢复工作提供科学参考。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2001-2018年,黄土高原NDVI值总体呈上升趋势,植被得到恢复,整体变绿。主要植被类型为草地和落叶林,主要作物类型为谷类作物。2.温度、降水、蒸散在黄土高原沿干旱区、半干旱区、半湿润区和湿润区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温度相较于降水和蒸散在18年中比较稳定。蒸散和降水稳定性差,大部分地区都表现出增加趋势,总体呈现暖干化趋势。3.基于关键的生物物理变量(如温度、降水、蒸散量和坡度)和土地覆盖类型,我们建立了随机森林模型。该模型模拟的结果相当好,在测试集上获得了超过0.8的精度,能够评估每个生物物理驱动因子的重要性。4.18年来在黄土高原和四个气候区,蒸散是最重要的驱动因素(IS>0.2),坡度的重要性最低(IS<0.05)。气温和降水的重要性表现出区域异质性。5.蒸散是影响黄土高原土地覆盖分布格局的重要生物物理驱动因子,主要受温度和水分的影响。在生态恢复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当地的温度、降水和地形,还要考虑土地覆盖类型的蒸散量。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过量的蒸散和不足的降水难以维持区域的水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郭宏洲[2](2020)在《某智能新风系统的物联网通信及数据分析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物联网发展,其重要应用智能家居也得到快速的发展。智能家居能为人们营造一个更加舒适、安全、高效的生活环境。某智能新风系统是用于净化空气的智能家居系统,其设备端对空气进行净化,同时对环境中的PM2.5等多项空气质量数据进行采集与上传,并能接收服务端的远程控制指令。智能家居硬件的智能化也对配套的软件平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某智能新风系统采集上传数据、接收服务端控制指令,要求实现服务端与设备端的双向通信。为了更好的发挥数据价值,需要对数据进行分析利用。本文对某智能新风系统的需求进行了细致分析,针对该智能新风系统的实际需求,设计并实现了某智能新风系统的物联网通信及数据分析平台。本文所述某智能新风系统的物联网通信及数据分析平台分为通信模块、数据分析模块、预测模块以及标注模块。通信模块是平台的基础模块,与设备端进行通信,接收并保存设备数据,记录设备操作。数据分析模块是平台的核心,对设备数据进行分析与可视化展示。作为扩展,预测模块基于历史数据对设备端的控制行为进行预测,以实现设备的智能控制。数据标注模块则为后续数据预测模块实现更多功能提供数据支持。技术实现上,本文所述系统基于Spring Boot框架进行开发,使用MQTT协议实现与设备端的双向通信。为了保证存取性能,同时兼顾存储容量,系统对于不同的数据分别采用了My SQL、Redis、Mongo DB三种数据库系统进行存储。数据预测模块中,基于Tenser Flow和scikit-learn实现并训练了决策树、DNN等模型,对设备状态进行预测。本文所述物联网通信及数据分析平台为某智能新风系统提供了定制化的服务端通信、数据分析、设备控制预测等功能服务,实现了服务端与设备端的双向通信,设备端可上传数据至服务端,服务端可发送控制指令至设备端。平台为设备管理人员提供对设备数据的直观可视化分析,减轻了设备的管理难度。预测模块对设备控制预测的准确率达到80%以上,设备的智能预测控制将增强设备的智能性,简化设备用户的操作,优化用户体验。
杨阳[3](2019)在《1986-2014年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建筑学科热点话题分布与转变》文中研究指明为提高我国基础研究水平,改变国家基础科研的资助方式,国务院于1986年2月14日批准成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许多学科在近几年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情况都做了统计以及研究趋势分析,但至今以科学基金项目为选题看建筑学科科学基金项目研究的热点话题分布、研究话题的演变以及演变过程中可能受到的影响因素等总体研究甚少,本文通过查询、检索1986-2014年建筑学科受资助项目的资助类别、资助金额、负责人、依托机构、题目、关键词,统计分析这些受资助项目的分布现状和学科发展动态。并通过自然语义分析法对搜集整理到的622项建筑学科科学基金项目的题目、关键词进行关键信息分析,共得到1218个学术词汇。在此基础上采用科学知识图谱方法,对高频学术词汇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分6个阶段分别描述建筑学科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热点,分析各阶段研究话题的群落布局,以期完成对建筑学科科学基金项目知识网络演化动态研究,最后以数据可视化形式描述自国家科学基金项目成立以来我国建筑学科科学基金项目研究热点演变过程。
张伟[4](2019)在《基于马尔可夫链的郑州地区降雨量预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降雨量是农业生产、水利建设及水文分析的重要参数,也是洪涝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准确预测降雨量,可为农业、水利等相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以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然而,降雨量的影响因素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导致降雨量在时间序列上具有复杂性、随机性等特征,使得准确预测降雨量成为一个难点。目前,存在多种降雨量预测方法,诸如,ARIMA预测法、经典关联分析法及多元线性回归法等等。其中,马尔可夫链的应用最为广泛,主要是因为马尔可夫链是一种重要的随机过程,具有无后效性,适用于降雨量的预测。但是,马尔可夫链对降雨量进行预测时,极值的预测效果不理想。针对此问题,本文构建了基于马尔可夫链、模糊集和灰色预测的降雨量预测模型,实现了对郑州地区的年降雨量及汛期降雨量的预测。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构建基于马尔可夫链和模糊集的降雨量预测模型。首先,使用均值-均方差分组法对降雨量数据序列进行分组,并确定降雨量数据对应的状态;然后,对降雨量状态序列进行马氏性检验,通过转移矩阵及权重求出降雨量预测区间;最后,使用模糊集理论中的级别特征值进行处理得到预测值。(2)构建基于马尔可夫链、灰色预测和模糊集的降雨量预测模型。首先,使用滑动平均法对降雨量数据进行处理,消除异常值,并对结果进行累加,得到新的数据序列;然后,利用新数据序列建立微分方程,通过运算得到参数值,从而得到预测函数及预测值;最后,通过比较预测值与实际值得到相对误差序列,并采用基于马尔可夫链和模糊集的模型对其处理,得到最终预测值。根据郑州地区1951年至2007年公开的降雨量数据资料,应用本文构建的降雨量预测模型,对2008、2009及2010年三年的降雨量进行预测,预测结果显示,模型对郑州地区的年降雨量及汛期降雨量的预测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准确性。
胡朝兴[5](2018)在《昆虫迁飞轨迹模型Flexpart-Insect构建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模拟昆虫虫群迁飞轨迹是研究迁飞昆虫源汇关系的重要手段,对实现迁飞性昆虫的监测预警具有重要意义。昆虫主动飞行行为对其迁飞轨迹及降落区域具有很大程度的影响。由于缺少专业的昆虫迁飞轨迹模拟平台,当前主流昆虫迁飞轨迹模拟鲜有将昆虫主动飞行为应用到迁飞轨迹模拟和虫群源汇关系研究中。本研究基于拉格朗日粒子扩散平台FLEXPART,将昆虫主要迁飞行为参数融入其中,开发了一款专业的昆虫迁飞轨迹模拟平台Flexpart-Insect,并将其应用到了多种迁飞性昆虫的轨迹分析中。主要研究结果如下:Flexpart-Insect模型分为四个模块:程序控制及气象数据处理、种群参数和行为参数初始化、飞行行为与气象因子互作以及虫群轨迹和落点输出。程序控制及气象数据处理模块基于FLEXPART程序,继承了其在程序稳定性、气象数据运算及粒子轨迹模拟方面的优势。种群参数和行为参数初始化模块中包括了昆虫的种类、飞行高度、空中虫群厚度、虫群数量、飞行速度和定向方位等参数,以及各参数对多种气象因子的响应阈值。昆虫飞行行为与气象因子互作模块中涉及了昆虫对光周期、降雨、温度及垂直气流的各种响应机制。虫群轨迹和落点输出模块可以同时输出虫群平均轨迹和昆虫个体落点。为适应不同应用场景,将Flexpart-Insect开发成了简单模式(Flexpart-Insect-Easy)和研究模式(Flexpart-Insect-Research)。简单模式主要适用于可直接获得空中迁飞行为参数时,方便与雷达监测数据结合使用。研究模式则适用于无法直接获取空中迁飞行为参数时的迁飞轨迹模拟。利用Flexpart-Insect简单模式对昆虫主要迁飞行为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可供将来更加准确地获取这些参数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对迁飞轨迹方位角影响较大的参数是飞行高度和定向方位角,对迁飞距离影响较大的是持续飞行时间、飞行高度和飞行速度。综合来看,迁飞时长和迁飞高度对昆虫迁飞轨迹的落点分布影响较大。将雷达观测到的迁飞行为参数融入Flexpart-Insect模型,模拟了几种主要迁飞性害虫的迁飞轨迹,定量化展示了虫群的降落分布模式,并分析了昆虫迁飞行为对轨迹落点分布的影响。对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稻纵卷叶螟等主动飞行能力较弱的昆虫,结合雷达观测到的高度分布与密度数据,模拟和展示了不同高度层虫群的轨迹落点,并分析了落点区域随持续飞行时长或再迁飞次数增加的变化。草地螟与甜菜夜蛾的飞行能力和定向能力较强,与随风飘荡的惰性粒子相比,其主动飞行行为明显改变了迁飞距离和轨迹方位角。尤其是在甜菜夜蛾跨海迁飞事件中,其主动飞行行为大大增加了跨海迁飞的成功率。综上所述,本研究开发了 Flexpart-Insect专业昆虫轨迹模拟模型,融合了多个昆虫迁飞行为参数,可以适用于不同应用场景。将来,随着空中生态系统雷达监测网的逐步建立,将雷达监测数据与昆虫轨迹模型结合,有望实现大范围空中生态系统动态监测和预警,为迁飞性害虫监测和空中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决策依据。
文雯[6](2018)在《福建省罗源湾互花米草时空分布格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自1980年引种以来,在我国沿海区域大肆扩张,对其生长区域的生态系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对互花米草的时空分布变化及其扩张特征进行研究能够为区域互花米草的预防与控制管理措施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互花米草在江苏、上海、福建以及浙江区域的扩张范围最大,福建省罗源湾是互花米草最早的试种区域,且是福建省内的分布面积最多区域之一。本研究以福建省罗源湾互花米草研究对象,采用1990~2016年间20期影像,探究互花米草自入侵以来在整个罗源湾区域的时空变化以及其在罗源湾不同子区域内的扩张过程,分析其扩张特征以及影响因素。此外,选取一系列景观指数分析互花米草景观格局变化,通过构建热效应贡献度指数、热单元权重指数以及区域热单元权重指数评价其区域热效应,并针对性地提出了该区域互花米草的防治建议。本研究的主要成果如下:(1)互花米草面积在研究区域的变化主要受养殖围垦、建设活动以及潮汐作用等因素的影响。通过对罗源湾整体区域以及各个子研究区域互花米草的面积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发现罗源湾区域互花米草在不同时段、不同区域内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所差异。子区域1、2、5在研究时段内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目前基本无互花米草的生长:子区域3主要受潮汐作用的影响,主要在滩涂高潮位带呈带状分布;子区域4为罗源湾区域互花米草扩张最具特征的区域,也是目前最主要的互花米草生长区域。(2)互花米草在研究区域内主要呈现出条带状扩张、在种群间隙扩张、沿潮沟扩展以及向海与向陆方向扩展等特点。互花米草在滩涂区域最先呈现小斑块状,斑块数量在高潮位带不断增加连成条带状,并以此向海方向推进,逐步达到滩涂中潮位带。受潮汐作用的影响,不再大幅度继续向前扩展,转而在种群内部间隙中生长,使其在区域内覆盖度逐步均一。此外潮沟内的潮水能够将盐水物质冲刷堆积至潮沟两侧,有利于互花米草在范围内生长,因此互花米草呈现出沿潮沟扩展的特征。(3)互花米草对区域的热效应与其扩张有着密切的关系。互花米草能够对区域热环境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对区域热贡献度随着其在研究区域内的不断扩张,面积范围逐渐变大而不断上升。研究区域内互花米草面积由1993年的2.4885km2,逐渐增加到2010年的7.5km2,其热贡献度也随之由3.21%上升达到29.48%。
朱纪元,李景科,高梅香,胡媛媛,张雪萍[7](2017)在《帽儿山红松人工林鞘翅目成虫群落小尺度空间异质性变化特征》文中研究表明空间异质性是群落空间格局形成的基础,也是物种共存的重要前提。基于地统计空间分析方法,研究20 m×20 m空间尺度上帽儿山红松人工林鞘翅目成虫群落及物种的空间自相关性及异质性分布格局。结果显示:5次调查共捕获鞘翅目成虫10科、42种、2721只个体,群落组成具有中等或较强的空间变异性和明显的时间变异性;Moran’s I系数表明群落及部分物种具有显着的空间自相关性,各调查月份接近甚至超过一半的物种不存在空间自相关性;群落及部分物种表现为异质性特征并在特定空间尺度内形成集群,且这种空间分异多由结构性因素或结构性因素和随机性因素共同调控;物种之间表现为具有复杂正的或负的空间作用关系,这种空间关联性的形成主要是结构性因素或随机性因素单一调控的结果,但简单Mantel检验并未发现物种之间存在显着的空间关联性;群落的空间格局梯度分布特征较明显,随着季节的变化(夏天到秋天)聚集物种数量的斑块复杂程度降低。本文旨在揭示鞘翅目成虫空间异质性的变化特征,为鞘翅目成虫群落物种构建机制研究奠定基础。
林曦[8](2016)在《中江县水稻螟虫发生特点及不同生育期水稻品种螟害差异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水稻螟虫是水稻的重要害虫。近年来,由于气候及耕作制度等发生变化,水稻螟虫发生出现了许多新特点。本文根据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水稻螟虫历年越冬特点、一代螟虫残虫量、不同生育期水稻品种螟害的调查情况以及不同杀虫剂防治水稻二化螟的防效差异,探讨中江县水稻螟虫发生特点,分析其原因。本研究获得了以下一些研究结论,以期为水稻螟虫预测预报及防治提供指导及理论依据。1.中江县越冬螟虫种群组成2005年之前以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为主,2006年发生改变,自2006年至2013年则主要以三化螟Tryporyza incertulas (Walker)为主(所占比率均大于50%),二化螟次之,大螟Sesamia inferens (Walker)最少;近年来,因机械化收割水稻面积逐年上升导致三化螟、二化螟所占比率差异缩小。越冬螟虫总量自2009年起至2013年整体呈下降趋势,其主要原因是全县广泛采取翻耕种植,稻草还田面积减少。2.中江县一代螟虫种群组成除2007年外,主要以二化螟为主,三化螟次之,大螟最少。自2008年起恰与越冬螟虫种群组成相反,形成该特点的主要原因是中江县5月下旬迎来大雨季节,更利于二化螟幼虫数量增长。3.中江县2007年至2013年水稻螟虫种群数量消长受多种环境因素及水稻生长相关因子共同作用影响。4.根据中江县不同生育期水稻品种螟害调查情况,可知生育期短的水稻品种更利于水稻螟害的发生,主要是因为其始穗期与三化螟卵孵盛期重合,导致利于螟虫钻蛀为害。5.不同杀虫剂防治水稻二化螟田间药效试验表明,采用30%甲氧虫酰肼·氯氟虫腙悬浮剂30~40g/667m2的中、高剂量防治二化螟效果最佳,破口抽穗期防治二化螟效果达84.81%~90.86%,二化螟低龄幼虫发生高峰期防治二化螟效果达到83.63%~94.42%。
何健[9](2016)在《基于时空与遗传信息的江苏省江滩钉螺分布规律研究》文中认为湖北钉螺是日本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决定着血吸虫病分布。江滩是江苏省钉螺的主要孳生环境,研究江滩钉螺分布规律与其影响因素,将为钉螺监测与控制提供科学参考,对于江苏省按期实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与消除目标至关重要。本研究在构建江苏省江滩钉螺时空分布、环境因子及基因数据库基础上,采用时空与遗传信息分析技术,分别从江滩钉螺时空分布特征、钉螺群体遗传结构及基因-环境交互作用等三个方面,多角度阐明江苏省江滩钉螺时空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首先,利用20012013年江苏省江滩钉螺空间数据库,采用全局、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及时空扫描方法,识别江苏省钉螺和阳性钉螺的时空分布特征。江滩钉螺占全省钉螺总面积的90%以上,江滩钉螺和阳性钉螺的面积、分布滩块数及密度均呈下降趋势(P<0.05)。江滩钉螺在20012012年(除2009年)呈全局空间聚集性;阳性钉螺在2001、20032007年呈全局聚集性分布,其他年份为随机分布。江滩钉螺局部热点区域20012007年主要集中在江苏省境内长江上游地区(南京、扬州等),20082013年在长江中游区域(镇江等);阳性钉螺局部热点区域20012003年主要集中在南京市和镇江市等,南京市2004年后开始消失,镇江市持续到2009年。20012013年江滩钉螺有2个高聚集区域,相对危险度均为1.19,一个在江苏省境内长江中上游,区域半径为14.46 km,聚集年份为20012005年;另一个在长江中游,区域半径为39.85 km,聚集年份为20012006年。阳性钉螺有1个高聚集区域,位于江苏省境内长江上游,区域半径37.81 km,相对危险度为3.00,聚集年份为20022007年。江苏省江滩钉螺呈空间聚集性分布,局部聚集区域则由江苏省境内长江上游向中游迁移。其次,利用微卫星DNA标记技术研究3个地理位置(北岸、江心洲、南岸)的13个江滩钉螺群体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状况,探讨江滩钉螺群体的遗传学特征。钉螺群体遗传多样性指标Na、Ho、He的范围分别为4.515,0.100.35,0.770.92,江心洲3个钉螺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指标均大于其余两组,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长江南岸(常州市新北区和镇江市丹徒区)的钉螺群体间遗传分化平均数与其他钉螺群体间差异较大,基于基因型频率的样本分化精确检验显示群体间遗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MOVA分析显示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钉螺个体间(69.32%);NJ和ME系统发育树均显示长江北岸和江心洲钉螺群体遗传关系较近,长江南岸钉螺群体与其他群体则较远。Mantel检验显示空间距离与Fst遗传距离无相关性。江苏省江滩钉螺群体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虽然江滩钉螺群体间未出现显着遗传分化,但在一定程度上仍表现为地理位置聚类。最后,利用Landsat遥感卫星图像和历史血吸虫病防治资料,建立20012013年钉螺孳生地的植被覆盖指数(NDVI)、湿度变化(Wetness)、是否灭螺等自然社会环境数据库,分别采用广义线性回归模型和GMDR模型探讨环境因素和基因-环境交互作用对钉螺分布的影响。自然环境因素(NDVI、Wetness)与社会因素(是否灭螺)之间无共线性,江滩钉螺广义线性回归方程包含了是否灭螺,Wetness两个自变量,阳性钉螺广义线性模型则包含Wetness变量。GMDR模型显示,江滩钉螺分布受基因-环境交互作用影响,最优模型为C22、T4-33及Wetness三因素交互模型,OR值为90.86;阳性钉螺分布受基因-基因交互作用影响,最优模型为C22、T4-33的两因素交互模型,OR值为13.07。环境因素可以影响江滩钉螺分布,开展灭螺可以有效控制钉螺增长,基因-基因及基因-环境交互作用可能是保持钉螺密度的一个因素。本研究在中小尺度上研究了20012013年江苏省江滩钉螺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发现江苏省江滩螺情整体上呈现显着下降趋势,其空间聚集区域呈现从江苏省境内长江上游向中下游转移趋势,提示应当关注中下游地区血吸虫病传播的风险。江滩的干湿交替是引起钉螺密度上升的重要因素,开展灭螺是控制钉螺较为有效的手段。虽然江滩钉螺群体间未出现显着遗传分化,但基因-基因和基因-环境交互作用对于钉螺分布的影响不容忽视,应深入研究多种因素联合作用下的钉螺分布规律。
赵姗姗[10](2015)在《MicroRNA对铁观音茶树干旱胁迫响应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干旱是在我国主要产茶区普遍发生的主要自然灾害,且茶树是一种叶用植物,其生长的健康与否直接影响茶叶的品质。愈来愈多的研究表明1nicroRNA (miRNA)在植物干旱胁迫响应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为研究miRNA对铁观音茶树干旱胁迫的相应机制,本文采用补水称重法,对干旱胁迫的铁观音茶树进行sRNA分离鉴定,对铁观音茶树不同程度干旱胁迫过程中的部分相关miRNA进行定量表达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铁观音茶树干旱胁迫过程中主要生化成分变化本研究采用补水称重法对盆栽铁观音茶苗进行正常供水(对照CK)、轻度干旱胁迫(T1)、中度干旱胁迫(T2)、重度干旱胁迫(T3)四组处理,研究发现,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增强,叶绿素a、叶绿素b及总叶绿素含量的下降,叶片光合速率减弱。干旱胁迫程度的加剧引发植物的膜质损伤,使植物叶片中MDA的含量增加,电解液外渗,电导率增强。当铁观音茶树遭受轻度干旱胁迫和中度干旱胁迫时,铁观音茶树叶片MDA含量略有增加,植物细胞电导率略微增强。当铁观音茶树遭受重度胁迫时,叶片中MDA含量及叶片电导率增加趋势明显。2 Solexa测序技术鉴定铁观音茶树干旱胁迫过程中的sRNA通过Tripure试剂提取得到的不同处理的不同干旱胁迫处理的铁观音茶树叶片总RNA满足Solexa测序要求,通过对干旱胁迫铁观音茶树叶片RNA样品进行miRNA测序,测序结果如下:(1)铁观音茶树正常水分、轻度胁迫、中度胁迫及重度胁迫四个处理的样品中分别获得15777773、13218397、14510362和13452128条clean read s序列,其所占总测序数据比例分别为99.86%、99.58%、99.59%、98.95%。获得的sRNA样品峰值为24nt,测序所得的数据质量较高。(2)基于茶树基因组数据的未知性,选用模式植物拟南芥基因组为参考基因组,同时与Genbank中已经公布的茶树基因信息及Rfam3等数据库比对,得到注释的miRNA比例分别为5.60%、7.35%、7.66%、15.78%。铁观音茶树干旱胁迫的四个样品中未知的sRNA数据庞大,miRNA的探究依旧存在大量的未知性。(3)为进一步鉴定茶树miRNA,进行铁观音茶树转录组测序,同时以铁观音茶树转录组为参考数据,鉴别茶树novel miRN A。结果表明:以铁观音茶树转录组为参考数据库比较分析后,在铁观音茶树不同干旱处理样品中共得到176条茶树miRNA序列信息,其中分属于5个家族的7条序列在miRBase数据库中可以得到相应注释信息,绝大多数为未知miRNA序列信息或铁观音茶树特有的miRNA信息。(4)在铁观音茶树干旱胁迫过程中绝大多数的miRNA处于低丰度状态,低丰度表达的miRNA数量庞大,同一家族中不同miRNA成员存在表达丰度差异,对调控同一靶基因的不同niRNA间同样也存在表达丰度的差异性。(5)依据铁观音茶树干旱胁迫过程中miRNA的差异表达情况,结合niRNA及其靶基因功能预测,推断出19个miRNA可能与铁观音茶树干旱胁迫存在密切相关性。其中包括12个conserved miRNA:csi-miR156/159a/165a-3p/166a/ 166g-3p/167d/2199/398/408b-5p/535a/6170/894,7个novel miRNA:csi-miR4/ 7/12/18/24/26/28。大多数预测得到的miRNA的靶基因为转录因子,调控目的基因在特定的时间与空间中表达。同时,在铁观音茶树干旱胁迫中的miRNA也在蛋白质合成及代谢、植物器官发育及形态建成等诸多生命活动中具有调控作用。3铁观音茶树干旱胁迫过程中相关miRNA的定量表达分析为研究miRN A在铁观音茶树干旱胁迫过程中的表达量差异,选用铁观音茶树正常供水(对照)、轻度干旱胁迫、中度干旱胁迫、重度干旱胁迫的四个处理的叶片总RNA为试验材料,对19个与铁观音茶树干旱胁迫相关的miRNA在干旱胁迫阶段的表达量情况分析后发现:csi-miR156、csi-miR398、csi-miR7均呈现“上升型”表达,在铁观音茶树的干旱胁迫中起正相关作用;csi-miR165a-3p、 csi-miR159a、csi-miR167d、csi-miR408b-5p及csi-miR6170、csi-miR5、csi-miR12、 csi-miR18、csi-miR26、csi-miR28在铁观音茶树干旱胁迫过程中均呈现“先升后降”的表达趋势;csi-miR166a、csi-miR166g-3p、csi-miR435a、csi-miR894、 csi-miR2199、csi-miR24均呈负相关作用。4 MiR166家族的靶基因克隆及定量表达分析本研究采用同源克隆法,得到miR166家族靶基因HD-ZipⅢ家族成员ATHN-14-like、ATHN-15-like基因片段,片段长度分别为1246bp及522bp。采用qPCR技术对ATHN-14-like、ATHN-15-like基因进行定量表达分析,同时比照miR166a、miR166g-3p在各处理样品中的定量表达情况后发现:(1)在铁观音茶树轻度胁迫、中度胁迫、重度胁迫三个样品中,miR166a及miR166g-3p的相对表达量均较正常供水样品呈现下降趋势时,HD-ZipⅢ家族ATHN-14-like、ATHN-15-like基因的相对表达量较正常水分样品则均呈现升高趋势。(2)当1niR166a、miR166g-3p在铁观音茶树不同处理的干旱胁迫中呈现负相关作用时,ATHN-14-like 及 ATHN-15-li ke基因在轻度胁迫及中度胁迫的相对表达量阶段呈现明显的增高趋势,其中ATHN-15-like在铁观音茶树遭受中度胁迫时的增高趋势最为显着。铁观音茶树干旱胁迫中HD-ZipⅢ ATHN-14-like、ATHN-15-like 与 miR166家族成员1niR166a、miR166g-3p之间的互作关系,表明miR166家族及HD-ZipⅢ可能参与了对铁观音茶树抗旱响应。
二、ENTOMOLOGIA SINICA VOLUME 8,2001 CONTENT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ENTOMOLOGIA SINICA VOLUME 8,2001 CONTENTS(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随机森林方法定量评估土地覆盖变化的生物物理驱动因子的重要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土地覆盖变化 |
1.2.2 黄土高原土地覆盖变化的驱动力 |
1.2.3 随机森林研究进展 |
1.3 现存研究的问题与不足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地理位置及区划 |
2.1.2 气候及植被特征 |
2.2 数据来源 |
2.2.1 气象数据 |
2.2.2 遥感数据 |
2.3 数据处理 |
2.4 统计学方法 |
2.4.1 稳定性分析 |
2.4.2 趋势分析 |
2.5 随机森林方法 |
2.5.1 随机森林方法概述 |
2.5.2 模型样本的选择 |
2.5.3 随机森林结构和参数的确定 |
2.5.4 随机森林训练和模拟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3.1 土地覆盖的时空分布格局 |
3.2 生物物理驱动力的时空分布格局 |
3.3 随机森林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
3.4 土地覆盖变化的生物物理驱动力的重要性 |
3.5 生物物理因子对土地覆盖的影响 |
3.6 模型的不确定性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4.1 主要研究结论 |
4.2 研究创新性 |
4.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某智能新风系统的物联网通信及数据分析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项目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技术 |
2.1 MQTT |
2.1.1 MQTT介绍 |
2.1.2 MQTT与其它协议的比较 |
2.1.3 ActiveMQ |
2.2 数据存储 |
2.2.1 MySQL |
2.2.2 MongoDB |
2.2.3 Redis |
2.3 机器学习 |
2.3.1 逻辑回归 |
2.3.2 决策树 |
2.3.3 随机森林 |
2.3.4 梯度提升决策树 |
2.3.5 深度神经网络 |
2.3.6 Wide&Deep |
2.4 其它技术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需求分析与系统设计 |
3.1 需求概述 |
3.2 需求分析 |
3.2.1 功能性需求 |
3.2.2 系统用例 |
3.2.3 非功能性需求 |
3.3 系统设计 |
3.3.1 系统总体设计 |
3.3.2 4+1视图 |
3.3.3 通信模块设计 |
3.3.4 数据分析模块设计 |
3.3.5 预测模块设计 |
3.3.6 数据标注模块设计 |
3.4 数据库设计 |
3.4.1 关系型数据库 |
3.4.2 非关系型数据库 |
3.4.3 缓存数据库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
4.1 通信模块 |
4.1.1 消息接收 |
4.1.2 消息发送 |
4.2 数据分析模块 |
4.2.1 设备数据分析 |
4.2.2 区域数据分析 |
4.2.3 设备监控 |
4.3 预测模块 |
4.3.1 数据准备 |
4.3.2 模型训练 |
4.3.3 预测服务 |
4.4 标注模块 |
4.4.1 添加标注任务 |
4.4.2 数据标注 |
4.5 系统运行展示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测试 |
5.1 系统准备 |
5.1.1 测试目标 |
5.1.2 测试环境 |
5.2 系统功能测试 |
5.3 模型评估实验 |
5.3.1 实验设计 |
5.3.2 实验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1986-2014年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建筑学科热点话题分布与转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社会发展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发展 |
1.1.2 研究目的:梳理学科动态 |
1.1.3 研究意义:现实意义与社会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现状 |
1.2.2 建筑学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现状 |
1.3 研究对象 |
1.4 研究内容及相应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路径设计 |
1.6 论文创新点 |
1.7 本文的局限性 |
第二章 建筑学科科学基金特点及现状 |
2.1 科学基金特点及整理发现 |
2.1.1 科学基金的特点 |
2.1.2 建筑学科科学基金特点 |
2.2 建筑学科科学基金发展现状 |
2.2.1 科学基金对建筑学科资助年度变化 |
2.2.2 建筑学科资助类型分布总览 |
2.2.3 主要资助项目类别的年度变化 |
2.2.4 科学基金项目负责人申请量研究 |
2.2.5 建筑学科国家基金项目负责人机构分布及其项目申请量分析 |
2.3 小结 |
第三章 建筑学科科学基金项目关键词、题名高频有效词概览 |
3.1 工作方法说明 |
3.1.1 数据采集 |
3.1.2 数据整理 |
3.1.3 分析方法 |
3.2 关键词、题名高频有效词概况 |
3.2.1 高频词统计分析 |
3.2.2 高频词演进趋势分析 |
3.3 高频词有效词相关性可视化分析 |
3.4 小结 |
第四章 建筑学科科学基金知识网络分布 |
4.1 1986-1990年建筑学科科学基金项目知识网络图谱 |
4.2 1991-1995年建筑学科科学基金项目知识网络图谱 |
4.3 1996-2000年建筑学科科学基金项目知识网络图谱 |
4.4 2001-2005年建筑学科科学基金项目知识网络图谱 |
4.5 2006-2010年建筑学科科学基金项目知识网络图谱 |
4.6 2011-2014年建筑学科科学基金项目知识网络图谱 |
4.7 小结 |
第五章 发展趋势总结与展望 |
5.1 建筑学科科学基金项目发展趋势总结 |
5.1.1 一般发展趋势 |
5.1.2 特殊话题的出现 |
5.1.3 学科交叉发展 |
5.2 建筑学科基础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4)基于马尔可夫链的郑州地区降雨量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论文组织结构 |
2 预测方法概述 |
2.1 定性分析预测法 |
2.2 定量分析预测法 |
2.2.1 时间序列分析预测法 |
2.2.2 因果分析预测法 |
2.3 马尔可夫理论概述 |
2.3.1 马尔可夫过程和马尔可夫链 |
2.3.2 马尔可夫链模型 |
2.3.3 马尔可夫的性质 |
2.4 灰色预测理论概述 |
2.4.1 灰色系统概念 |
2.4.2 灰色预测模型理论 |
2.4.3 GM(1,1)模型预测过程 |
2.5 模糊集 |
2.6 本章小结 |
3 基于马尔可夫链和模糊集的预测方法研究 |
3.1 加权马尔可夫链与模糊集预测流程 |
3.2 加权马尔可夫链与模糊集在郑州降水量预测中的应用 |
3.2.1 加权马尔可夫链与模糊集算法步骤 |
3.2.2 年降雨量预测 |
3.2.3 汛期降雨量预测 |
3.3 本章小结 |
4 基于灰色马尔可夫链和模糊集的预测方法研究 |
4.1 灰色加权马尔可夫链与模糊集预测流程 |
4.2 灰色加权马尔可夫链与模糊集在郑州降雨量预测中的应用 |
4.2.1 灰色加权马尔可夫链与模糊集算法步骤 |
4.2.2 年降雨量预测 |
4.2.3 汛期降雨量预测 |
4.3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昆虫迁飞轨迹模型Flexpart-Insect构建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昆虫迁飞源汇关系研究意义 |
1.2 昆虫迁飞源汇关系研究方法 |
1.3 昆虫迁飞轨迹模拟研究进展 |
1.4 昆虫迁飞轨迹模拟中的行为参数 |
1.5 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昆虫迁飞轨迹模型Flexpart-Insect构建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研究结果 |
2.3 分析与讨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Flexpart-Insect模型的迁飞行为参数敏感性分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研究结果 |
3.3 分析与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Flexpart-Insect应用——褐飞虱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研究结果 |
4.3 讨论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Flexpart-Insect应用——稻纵卷叶螟 |
5.1 材料与方法 |
5.2 研究结果 |
5.3 讨论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Flexpart-Insect应用——草地螟 |
6.1 材料与方法 |
6.2 研究结果 |
6.3 讨论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Flexpart-Insect应用——甜菜夜蛾跨海迁飞 |
7.1 材料与方法 |
7.2 研究结果 |
7.3 讨论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Flexpart-Insect应用——渤海湾白背飞虱迁飞动态 |
8.1 材料与方法 |
8.2 研究结果 |
8.3 讨论与分析 |
8.4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9.1 全文主要结论 |
9.2 论文主要创新点 |
9.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福建省罗源湾互花米草时空分布格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互花米草特征、入侵现状及其影响分析 |
2.1 生物入侵概述 |
2.2 互花米草相关特征 |
2.2.1 形态学特征 |
2.2.2 繁殖学特征 |
2.2.3 生态学特征 |
2.3 互花米草分布状况 |
2.3.1 互花米草在全球分布状况 |
2.3.2 互花米草在中国分布状况 |
2.4 互花米草对入侵地的影响 |
2.4.1 对生态的影响 |
2.4.1.1 对底栖动物、线虫及微生物的影响 |
2.4.1.2 对昆虫的影响 |
2.4.1.3 对鱼、蟹类及鸟类的影响 |
2.4.1.4 对其他植物的影响 |
2.4.2 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
2.5 互花米草成功入侵的生态学机制 |
2.6 互花米草防治措施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研究区域概况 |
3.1 自然环境概况 |
3.1.1 地理位置 |
3.1.2 气候条件 |
3.1.3 水文条件 |
3.1.3.1 陆域水文条件 |
3.1.3.2 海域水文条件 |
3.1.4 地形、地貌与地质特征 |
3.1.4.1 海岸地形地貌地质特征 |
3.1.4.2 海底地形地貌地质特征 |
3.2 社会经济概况 |
3.3 海洋生物及生态环境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互花米草扩张时空分布格局演变 |
4.1 遥感数据的选择及处理 |
4.1.1 数据选择 |
4.1.2 数据处理 |
4.1.2.1 几何校正 |
4.1.2.2 波段合成 |
4.1.2.3 影像裁剪与分类 |
4.1.2.4 分类结果精度评估 |
4.2 互花米草扩张过程分析 |
4.2.1 互花米草历年面积变化 |
4.2.1.1 互花米草在罗源湾整体区域面积变化 |
4.2.1.2 互花米草在罗源湾各研究子区域面积变化 |
4.2.2 互花米草在罗源湾区域的扩张特征 |
4.2.2.1 互花米草在高潮带呈带条带状扩展 |
4.2.2.2 互花米草在种群空隙间扩展 |
4.2.2.3 互花米草在洼地区域扩展缓慢 |
4.2.2.4 互花米草有沿潮沟扩展的趋势 |
4.3 互花米草滩涂景观时空演变特征 |
4.3.1 景观指数选择 |
4.3.2 景观指数变化分析 |
4.3.2.1 罗源湾整体区域互花米草的景观指数变化 |
4.3.2.2 区域4(巽屿——尖墩区)互花米草的景观指数变化 |
4.3.3 互花米草质心变化 |
4.3.3.1 罗源湾区域互花米草斑块质心移动 |
4.3.3.2 罗源湾区域互花米草斑块质心向海、陆移动距离 |
4.4 互花米草扩张影响因素分析 |
4.4.1 互花米草本身特性及生境的影响 |
4.4.2 区域自然条件的影响 |
4.4.2.1 气候条件的影响 |
4.4.2.2 水动力及风力条件的影响 |
4.4.3 丰富的营养物质 |
4.4.3.1 罗源湾各季度水质状况 |
4.4.3.2 罗源湾历年来水质、沉积物以及赤潮状况 |
4.4.4 人为因素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互花米草扩张对罗源湾区域热环境的影响 |
5.1 研究区域选择及数据来源 |
5.1.1 研究区域的选择 |
5.1.2 数据来源 |
5.2 地温反演计算方法——单通道算法 |
5.3 数据处理 |
5.3.1 辐射定标 |
5.3.2 亮温反演 |
5.3.3 地表比辐射率计算 |
5.3.4 大气水汽含量计算 |
5.4 反演结果与分析 |
5.4.1 不同时期影像地温反演结果比较 |
5.4.2 互花米草热效应评价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及防治建议 |
6.1 主要结论 |
6.2 防治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帽儿山红松人工林鞘翅目成虫群落小尺度空间异质性变化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
2 研究方法 |
2.1 数据采集 |
2.2 数据分析 |
2.2.1 鞘翅目成虫描述统计 |
2.2.2 空间自相关性分析 |
2.2.3 半方差函数分析 |
2.2.4 交叉方差函数分析 |
2.2.5 普通克里格空间插值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鞘翅目成虫群落的统计描述 |
3.2 鞘翅目成虫群落及物种的空间自相关性 |
3.3 鞘翅目成虫群落及物种的空间异质性 |
3.4 鞘翅目成虫物种的空间关联性及变化性 |
3.5 鞘翅目成虫群落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变化性 |
4 讨论 |
5 结论 |
(8)中江县水稻螟虫发生特点及不同生育期水稻品种螟害差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水稻螟虫种类与危害 |
1.2 水稻螟虫发生特点 |
1.2.1 螟虫越冬 |
1.2.2 种群变化 |
1.3 水稻螟虫发生危害与环境关系 |
1.4 防治方法 |
1.4.1 农业防治 |
1.4.2 抗虫品种 |
1.4.3 生物防治 |
1.4.4 物理防治 |
1.4.5 药剂防治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中江县水稻螟虫发生规律调查 |
2.1.1 调查时间与地点 |
2.1.2 调查方法 |
2.1.3 数据处理 |
2.2 不同生育期水稻品种螟害差异分析 |
2.2.1 材料 |
2.2.2 分析方法 |
2.3 几种杀虫剂防治水稻二化螟田间药效试验 |
2.3.1 供试材料 |
2.3.2 试验设计与方法 |
2.3.3 药效调查 |
2.3.4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水稻螟虫越冬存活情况 |
3.2 水稻一代螟虫发生情况 |
3.3 水稻螟虫与主要环境因子关系分析 |
3.4 不同水稻品种螟虫残虫量分析 |
3.5 不同水稻品种被害情况分析 |
3.6 不同杀虫剂防治水稻二化螟田间药效差异分析 |
4. 结论与讨论 |
4.1 中江县水稻螟虫发生特点 |
4.1.1 越冬螟虫种群组成 |
4.1.2 一代螟虫种群组成 |
4.1.3 螟虫种群数量与主要环境因子间关系 |
4.2 水稻生育期影响螟虫的发生与危害 |
4.3 不同杀虫剂防治水稻二化螟防效不同 |
4.4 中江县水稻螟虫预测及防治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基于时空与遗传信息的江苏省江滩钉螺分布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目的和内容 |
3. 技术路线 |
4.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江苏省江滩钉螺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数据收集与数据库构建 |
2.2 描述性分析 |
2.3 时空分析 |
3. 结果 |
3.1 描述性结果 |
3.2 空间自相关分析 |
3.3 时空聚集性分析 |
4. 讨论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基于微卫星标记的江苏省江滩钉螺群体遗传结构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样本采集 |
2.2 钉螺基因组提取 |
2.3 微卫星引物筛选和微卫星DNA扩增 |
2.4 微卫星DNA数据获得 |
2.5 微卫星DNA数据分析 |
3. 结果 |
3.1 微卫星DNA扩增结果 |
3.2 遗传多样性 |
3.3 群体遗传分化 |
4. 讨论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基于基因-环境因素的江苏省江滩钉螺分布规律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遥感图像获得和修正 |
2.2 遥感图像环境因素的提取 |
2.3 环境因素对钉螺分布影响 |
2.4 钉螺分布的基因-环境交互作用分析 |
3. 结果 |
3.1 自然环境及社会因素对钉螺分布的影响 |
3.2 基因-环境交互作用对钉螺分布的影响 |
4. 讨论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本研究主要结论 |
附录:硕士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10)MicroRNA对铁观音茶树干旱胁迫响应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 茶树抗性研究进展 |
1.1 茶树生物胁迫的研究进展 |
1.2 茶树非生物胁迫的研究进展 |
2 植物miRNA研究进展 |
2.1 植物miRNA的生物合成 |
2.2 植物miRNA的作用机理 |
2.3 植物miRNA的研究方法 |
2.4 MiRNA与植物抗性的应答调控 |
2.4.1 植物生物胁迫 |
2.4.2 植物非生物胁迫 |
3 MiR166家族的研究进展 |
4 本项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4.1 本项目研究的意义 |
4.2 本项目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铁观音茶树干旱胁迫过程中主要生理生化成分变化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试验材料 |
1.1.2 试验主要试剂 |
1.1.3 试验主要仪器 |
1.2 试验方法 |
1.2.1 叶片含水量及土壤含水量测定方法 |
1.2.2 叶片丙二醛含量测定方法 |
1.2.3 叶片叶绿素含量测定方法 |
1.2.4 叶片电导率测定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铁观音茶树干旱胁迫过程中叶片及土壤含水量变化 |
2.2 铁观音茶树干旱胁迫过程中叶片叶绿素含量变化 |
2.3 铁观音茶树干旱胁迫过程中叶片丙二醛含量变化 |
2.4 铁观音茶树干旱胁迫过程中叶片电导率变化 |
3 讨论 |
第三章 Solexa测序技术鉴定铁观音茶树不同干旱胁迫过程中的sRNA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试验材料 |
1.1.2 试验主要试剂 |
1.1.3 试验主要仪器 |
1.2 试验方法 |
1.2.1 铁观音茶树叶片总RNA的提取方法 |
1.2.2 铁观音茶树干旱胁迫过程中sRNA文库的构建及Solexa测序 |
1.2.3 铁观音茶树分水处理过程中sRNA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铁观音茶树叶片总RNA的质量检测 |
2.2 铁观音茶树干旱胁迫过程中sRNA的数据注释与分析 |
2.2.1 铁观音茶树干旱胁迫过程中sRNA的数据质量及长度分布 |
2.2.2 铁观音茶树干旱胁迫过程中sRNA公共及特有序列比对 |
2.2.3 铁观音茶树干旱胁迫过程中sRNA与分析数据库的比对 |
2.2.4 铁观音茶树干旱胁迫过程中sRNA的分类注释 |
2.3 铁观音茶树干旱胁迫过程中conserved miRNA数据分析 |
2.3.1 铁观音茶树干旱胁迫过程中conserved miRNA的差异分析 |
2.3.2 铁观音茶树干旱胁迫过程中conserved miRNA的靶基因预测 |
2.3.3 铁观音茶树干旱胁迫过程中conserved miRNA靶基因的GO功能预测 |
2.4 铁观音茶树干旱胁迫过程中novel miRNA的预测 |
2.4.1 铁观音茶树干旱胁迫过程中novel miRNA的首位碱基偏好性 |
2.4.2 铁观音茶树干旱胁迫过程中novel miRNA的差异分析 |
2.4.3 铁观音茶树干旱胁迫过程中novel miRNA的靶基因预测 |
2.4.4 铁观音茶树干旱胁迫过程中novel miRNA靶基因的GO功能预测 |
2.5 参考铁观音茶树转录组的sRNA数据分析 |
3 讨论 |
3.1 铁观音茶树与干旱胁迫相关miRNA数量较多 |
3.2 铁观音茶树与干旱胁迫相关的绝大部分miRNA为低丰度表达 |
3.3 铁观音茶树miRNA参与干旱胁迫的应答 |
第四章 铁观音茶树干旱胁迫过程中相关miRNA的定量表达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试验材料 |
1.1.2 试验主要试剂 |
1.1.3 试验主要仪器 |
1.2 试验方法 |
1.2.1 铁观音茶树叶片总RNA的提取与质量检测 |
1.2.2 铁观音茶树叶片sRNA的加尾与cDNA合成 |
1.2.3 铁观音茶树叶片miRNA qPCR引物设计 |
1.2.4 Roche LightCycler(?)480 qPCR扩增 |
1.2.5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铁观音茶树叶片miRNA qPCR引物的特异性和扩增效率分析 |
2.2 铁观音茶树干旱胁迫过程中conserved miRNA的定量表达分析 |
2.3 铁观音茶树干旱胁迫过程中novel miRNA的定量表达分析 |
3 讨论 |
3.1 铁观音茶树中存在与干旱胁迫协同变化的miRNA |
3.2 铁观音茶树novel miRNA与干旱胁迫具有相关性 |
第五章 MiR166家族的靶基因克隆及定量表达分析 |
1 MiR166家族的靶基因克隆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材料 |
1.1.2 实验方法 |
1.2 结果与分析 |
1.3 讨论 |
2 MiR166家族靶基因的定量表达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MiR166家族靶基因的引物特异性与扩增效率 |
2.2.2 MiR166家族靶基因的定量表达分析 |
2.3 讨论 |
2.3.1 ATHN-14-like及ATHN-15-like与miR166家族存在协同表达 |
2.3.2 ATHN-15-like在铁观音茶树中度干旱胁迫时的响应最为显着 |
第六章 总结 |
1 铁观音茶树干旱胁迫的主要生化成分变化 |
2 Solexa测序技术鉴定铁观音茶树干旱胁迫过程中的sRNA |
3 铁观音茶树干旱胁迫过程中相关miRNA的定量表达分析 |
4 MiR166家族的靶基因克隆及定量表达分析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参加的会议及项目情况 |
致谢 |
四、ENTOMOLOGIA SINICA VOLUME 8,2001 CONTENTS(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随机森林方法定量评估土地覆盖变化的生物物理驱动因子的重要性[D]. 孟艳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2]某智能新风系统的物联网通信及数据分析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 郭宏洲. 南京大学, 2020(04)
- [3]1986-2014年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建筑学科热点话题分布与转变[D]. 杨阳. 深圳大学, 2019(01)
- [4]基于马尔可夫链的郑州地区降雨量预测研究[D]. 张伟.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19(12)
- [5]昆虫迁飞轨迹模型Flexpart-Insect构建与应用[D]. 胡朝兴. 中国农业大学, 2018(12)
- [6]福建省罗源湾互花米草时空分布格局研究[D]. 文雯. 福州大学, 2018(03)
- [7]帽儿山红松人工林鞘翅目成虫群落小尺度空间异质性变化特征[J]. 朱纪元,李景科,高梅香,胡媛媛,张雪萍. 生态学报, 2017(06)
- [8]中江县水稻螟虫发生特点及不同生育期水稻品种螟害差异分析[D]. 林曦. 四川农业大学, 2016(04)
- [9]基于时空与遗传信息的江苏省江滩钉螺分布规律研究[D]. 何健. 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 2016(03)
- [10]MicroRNA对铁观音茶树干旱胁迫响应机制研究[D]. 赵姗姗. 福建农林大学, 20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