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减少实测路基路面弯沉值误差的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张献民,刘小兰[1](2021)在《基于路表应变和基频的基顶当量回弹模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基于全车模型与弹性层状体系道路模型的动态响应,首先,确定了道路动态检测区域为距离轮胎-路面接触点0.4~0.8 m处;其次,分析该测试区域内面层模量、面层厚度和基顶当量回弹模量对路表应变和基频的影响规律,发现路表应变随着面层模量、面层厚度和基顶当量回弹模量的增加而减小,但基频随面层厚度的增加而降低,随面层模量和基顶当量回弹模量的增加而增长;然后,借助大量的数值模型建立了距离车轮不同位置处的路表应变拟合公式、道路基频拟合公式、基顶当量回弹模量拟合公式;最后,借助现场测试结果验证了本研究方法的适用性和可靠性,为道路工程的检测维护提供依据与参考。
姜鹏[2](2021)在《基于神经网络的沥青路面模量反算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结构层回弹模量是评价路面强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回弹模量与弯沉盆之间存在高度的非线性映射关系。理论上,回弹模量可以由弯沉盆数据反演计算得出。然而,模量的反演计算具有多变量、非线性等特点,是一项困难的工作。由于神经网络处理非线性动态数据的能力较强,同时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弯沉盆的几何参数在路面强度评估中有着不可或缺的补充作用,因此本文对比了一些常用的神经网络结构,选择其中最适合的结构并加以优化,通过贝叶斯正则化算法确定训练参数的迭代方向。以弯沉盆的各种几何参数为特征变量,将这些参数转化为综合主成分特征。为了使特征具有较强的可识别性,根据特征变量和目标变量的数据特征进行函数变换,改变输入参数和输出参数的空间分布,以优化建模效果。针对各个结构层回弹模量反演计算难度不同的情况,设计了逐层反算模式,先反算对输入变量最为敏感的土基模量,再将土基模量也作为输入参数之一,进而反算面层和基层的回弹模量。以神经网络预测的模量值作为初始理论值,对理论值进行调整迭代,直至正算得到的理论弯沉值接近实测值。试验结果表明,BP网络具有良好的拟合能力,贝叶斯正则化可以提高神经网络的泛化能力。弯沉盆形状参数作为输入变量的效果优于弯沉值,特征变换方法可以显着减小反算误差,逐步反算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优化反算效果,正算迭代法可以对神经网络预测的理论模量做出有效调整。试验方法为提高模量反算精度提供了新的思路。
吕秋臻[3](2021)在《冻土区机场跑道道面结构及复合土工膜地基变形特性研究》文中认为目前,越来越多的机场建立于冻土区之上,在冻融循环影响和动力荷载作用下,导致冻土区机场跑道短时间内出现大量病害,从而影响机场的正常使用。本文将依托于新疆某机场跑道工程,对机场跑道道面破坏形式进行统计,分析冻胀原因,从而提出解决病害的方法,并为后期冻土区机场跑道设计和评价标准提供参考。通过对研究现状的了解,发现评价冻土区机场跑道的指标主要两方面:一是道面结构的变形特性,二是跑道地基变形特性。本文通过建立HWD测试模型,获得不同工况下的弯沉数据,提出“改进的弯沉盆面积指数法”,经工程实测数据验证,具有较高的反演精度和效率,可用作机场道面结构性能评价的一种方法。通过建立冻土区地基模型和复合土工膜地基模型,对比有无复合土工膜对地基变形特征的影响,并找出布设最佳位置,为跑道加筋地基设计提供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产生冻土区机场跑道病害的主要原因有如下两个:一是在道面结构设计阶段,没有充分考虑地基反应模量和道面板弹性模量的实际大小,对于地基条件不好的区域没有进行强化,道面板厚度较小。二是地基中含有地下水且存在环境水的来源,冻融循环使得冻结层循环出现冻胀和融沉的周期变化。(2)建立HWD机场道面测试有限元模型,研究模拟结果发现:当道面板过厚或是过薄时,随着基顶反应模量的增大,模拟值和解析值在某一测点处的偏差会逐渐变大,因此,本文建议道面结构参数反演时较为适用的板厚为0.24-0.4 m。(3)对现有的弯沉盆面积指数法进行系统地误差分析,得出能够有效提高道面结构参数反演的两个措施:一是采用远端布设传感器且前端局部加密的布置方案,二是采用所有测点挠度值的平均值代替弯沉盆面积指数公式中指定测点的挠度值,考虑所有测点弯沉信息,从而降低测量误差对反演结果产生的影响。根据所得出的措施,基于弯沉数据库进行拟合分析,提出了“改进的弯沉盆面积指数法”,利用新疆某机场跑道工程的实测弯沉数据对本方法和已有的三种弯沉盆面积指数法进行误差计算和比较,发现本文提出的“改进弯沉盆面积指数法”反演精度要高于三者,且具有较高的反演效率,对于实际工程中道面参数反演和道面评价提供了新思路。(4)根据新疆某机场跑道工程情况,建立冻土区机场跑道地基模型,结合温克勒弹性地基梁模型进行理论分析可得出:竖向应力在飞机着陆两点达到最大,在中点处由于左右两点应力方向相反,相互抵消,所以应力值较低,而位于荷载施加点外侧的两个小突变是由于荷载作用引起土体挤压,两侧土体给予的约束应力造成。竖向位移在两荷载中点处达到最大值,由于机轮距离较近,瞬时冲击对道面造成挤压使得中点处产生应力叠加,竖向位移更大。(5)建立设置复合土工膜机场跑道地基模型,与普通地基下的地基应力和竖向变形作对比,可以发现:设置复合土工膜的地基在飞机冲击荷载作用下地基应力和地基竖向位移显着降低,从而起到保护道面不受破坏、延长路面寿命的作用。根据复合土工膜地基模型研究复合土工膜在不同布设深度情况下对地基竖向位移的影响,并确定了设置复合土工膜的最佳埋置深度为1.1 m,结合实际工程情况采取多措施加以应用。
王锐[4](2021)在《商洛地区强降雨环境下路面受损应急响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商洛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环境导致强降雨多发,是陕西省内典型的强降雨多发地区。为在发生强降雨时保证商洛地区公路、设施运行安全,在发生灾情、突发情况时积极响应,对商洛地区强降雨环境下路面受损的应急响应进行研究。本论文根据我国强降雨环境下路面受损应急响应和路面养护管理的现状,以商洛地区强降雨环境下路面受损养护管理应急响应时的决策优化问题为研究对象,在路面性能预测和评价基础上,分析商洛地区强降雨环境下路面养护需求,制定优选对策方案,建立路面养护管理应急响应优先模型和年度路面养护资金分配优化模型,并结合历年商洛地区强降雨环境下路面性能实测数据,选取适合的方法建立模型进行路面养护应急管理决策优化。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以下三个方面:(1)商洛地区强降雨环境下路面性能预测与评价。在路面结构性能评价时,针对商洛地区强降雨的特殊环境,从路面的功能需求和商洛市路网系统整体出发,提出一种适用于商洛地区强降雨环境的路面结构性能综合评价模型。在路面结构性能预测时,提出了一种马尔可夫概率预测模型与衰变模型相结合的组合预测方法,并给出了一种计算单指标属性测度的简化方法。(2)路面养护应急管理决策优化。商洛地区强降雨环境下路面受损养护应急管理决策优化是本研究的重点,目标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对商洛地区强降雨时的路面受损做到应急响应,制定的路面受损养护应急管理计划和年度路面养护资金分配方案。针对商洛地区构建强降雨环境下路面养护应急管理决策优化研究的主要框架。对各公路进行了养护需求分析并制定相适应的养护对策,利用灰色物元法对各路段进行养护优先排序决策。(3)资金限制下效果最优的养护决策优化。路面养护资金分配优化问题,将线性规划思想、多目标规划思想结合起来,建立了路面养护资金分配优化的项目多目标线性决策模型。进行全局优化,实现养护的优先排序和资金优化分配的目标。通过以上研究为商洛地区建立科学、高效的路面养护应急管理系统,为商洛地区公路主管部门和具体养护部门在强降雨环境下的路面受损应急响应管理决策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袁艺卿[5](2020)在《地聚合物注浆法快速处理路基路面病害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对道路工程的质量要求也不断提高。早期道路基层易出现脱空等破坏病害,其路面承载能力大打折扣,养护修补需求也呈现出激增趋势。而采用传统开挖补强工艺处置基层病害,周期长、成本高、对交通通行影响大。注浆加固技术利用“非开挖”、快速开放交通的优势,避免对道路进行翻挖,对路面结构产生影响,极大程度上减少道路修复对交通的影响。然而,现有注浆材料存在早期强度较低、收缩大等缺点,急需研究出适用于道路路基补强用注浆新材料。本研究拟研制早强型地聚合物注浆材料,用来修复城市路面路基病害。首先,以矿渣、粉煤灰、偏高岭土作为地聚合物注浆料的主要原材料,以水玻璃溶液、氢氧化钠作为地聚合物的碱激发剂,研究了碱激发剂的模数(1.4、1.6和1.8)、碱掺量(6%和8%)、水灰比(0.28、0.30和0.32)以及搅拌时间(3min、5min、10min)对地聚合物注浆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模数为1.6、碱含量为8%、水灰比为0.32、搅拌时间为3min时,制备的地聚合物注浆料具有良好的凝结时间、流动度、泌水率、抗压强度等性能,满足施工要求。其次,介绍了地聚合物注浆技术的工艺流程,重点分析了钻孔工序与注浆工序的施工要点和技术要求。通过理论计算和现场试验检测,以扬州市国展路为例,确定了路基注浆加固的注浆压力、布孔间距等关键施工参数,其中注浆压力为0.6MPa,注浆深度约80~120cm,注浆量70~120kg/m2,孔距150cm。而后,依托扬州国展路维修改造工程,研究了地聚合物注浆加固技术的实际应用效果。基于改造路段病害调查结果,确定了注浆路段和注浆施工方案;注浆加固后,采用动态弯沉仪和探坑观测法对注浆后的加固效果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采用早强型地聚合物注浆处置后,路面的承载力显着增强,抗压强度大幅提高,且明显超过现有无病害路面的路面承载力。此外,在注浆加固7d后,沥青路面病害修补部位的左右轮弯沉值有进一步的下降,但基本与1d弯沉值持平,表明本研究开发的早强型地聚合物注浆材料,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对道路产生有效的加固强化效果。最后,对改造路段的经济社会效益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传统开挖处治技术相比,采用地聚合物注浆加固技术对路面进行补强处置,封闭交通时间短,对交通干扰小,具有良好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应用前景广阔。
肖杜阳[6](2020)在《基于测量不确定度的长株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技术状况评定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近十几年来高速公路交通量的快速增长,沥青路面出现破损、车辙、龟裂、拥包等病害,严重威胁了路面行车安全。与此同时,沥青路面使用性能检测技术也在不断发展,越来越多自动化检测设备被应用于道路检测。然而在自动化路面病害检测中,研究者发现现有的沥青路面病害检测数据得到的评定结果与道路的实际使用情况存在差异。究其原因,在沥青路面使用性能的检测项目及报告中,并未引入测量不确定度,而是把现场检测所测得的检测值作为最终沥青路面技术状况指标评定的依据。当所测得的沥青路面技术状况指标结果接近于限定的临界值时,就会因为检测过程中产生的测量不确定性而导致检测结果遭受质疑。因此,需要更加客观、公正、准确地出具检测报告来满足用户需求。基于此,本文以长株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技术状况指标为分析对象,展开了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与应用研究。首先,本文通过多功能路况快速检测设备获得检测数据,运用测量不确定度理论,主要评定与分析了路面损坏、路面平整度、路面车辙、路面抗滑和路面结构强度等沥青路面技术状况指标的测量不确定度。其次,基于区间分析理论,根据指标的不确定性特征,以区间参数代替点参数进行区间计算,获得了可靠的区间结果。为了简化区间计算,本文基于区间运算规则提出了适用于沥青路面技术状况指标区间值的点运算法则,并且该运算可利用Excel工具实现。最后,基于灰色系统模型,以区间参数代替点参数,采用区间分析的运算法则,对路面状况指数PCI和行驶质量指数RQI进行了预测分析。其中,分析了 GM(1,1)模型矩阵条件数过大的原因,结合沥青路面技术状况指标PCI及RQI的数值特征,提出采用PCI及RQI的月衰减值来进行沥青路面使用性能的预测方法。通过对长株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近几年的PCI及RQI进行区间预测,结果表明,PCI及RQI的月衰减值区间预测的GM(1,1)模型,能有效降低矩阵的条件数,提高了预测精度。
郭本祺[7](2019)在《黑龙江省沥青路面综合养护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黑龙江省公路建设“三年决战”的大规模修筑过去近10个年头,黑龙江省大部分沥青路面进入养护维修阶段,黑龙江省高速公路管理局的主要工作方向也从建设转为养护。黑龙江省沥青路面养护工作是按照国家规范标准进行的,但国家规范是面向全国的,再加上经济有限,气候恶劣等问题,导致现黑龙江省现阶段的养护工作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导致养护资金浪费,沥青路面使用性能保持较差。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研究一套适用于黑龙江省的沥青路面综合养护技术,来延长沥青路面的使用寿命,确定合适的养护时机,合理利用养护资金。本文首先对黑龙江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进行全面的实地调查,包括:建设情况、修建时间、路面破损状况、路面使用性能指标数据、养护工作现状等。随后分析黑龙江省沥青路面未来的建设情况,及路面病害特征,养护工作存在问题。深入研究前期理论,将其运用在黑龙江省,提出黑龙江省沥青路面综合养护技术的概念。其次,分析黑龙江省沥青路面使用性能预测工作会出现的问题,选用遗传算法优化过的灰色神经网络组合模型作为预测模型,通过大量实测数据验证了模型对黑龙江省各单项路面使用性能指标预测的可行性。运用模型对各单项指标随使用年限的关系进行预测。再次,以G1011实测数据为背景,运用变异系数法,层次分析法,熵权法对黑龙江省沥青路面使用性能各单项指标的权重进行计算,得出最优结果。通过计算得到历年PQI值,通过灰色关联度法将所得结果耦合,得出黑龙江省沥青路面综合养护技术标准。最后,提出黑龙江省沥青路面养护分析工作的基本思路,通过五种统计学方法对各单项路面使用性能指标进行计算分析,得到各单项路面使用性能指标在不同养护阶段的养护阈值,并提出黑龙江省量路面综合养护技术的建议养护方案。
赵纯明[8](2019)在《复合道面结构参数分析理论与评价研究》文中认为随着越来越多的机场水泥混凝土道面接近或达到其设计使用年限并实施补强罩面等改造措施,水泥混凝土加铺沥青层的复合道面应用将越来越广泛。对于上述复合道面,目前一般简单等效为水泥混凝土或沥青道面两种结构形式之一,缺乏依据弯沉测试结果进行复合道面结构参数分析的理论与方法,也直接影响复合道面承载强度指标PCN值分析结果的合理性。基于上述背景,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取得的成果如下:首先,研究了沥青加铺层模量的弯沉盆斜率指数分析模型。根据机场复合道面结构,采用弹性层状体系理论研究了复合道面各结构层参数对弯沉盆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根据复合道面弯沉盆特点提出了描述弯沉盆形状的参数—斜率指数KD12。通过不同模量、厚度组合下的道面弯沉计算,建立了依据斜率指数KD12的沥青加铺层弹性模量分析模型,通过验证发现该分析模型计算值与实际值相差在3%以内。第二,复合道面异化弯沉盆的Sigmoid函数修复研究。通过对比复合道面弯沉数据与理论分析结果,发现由于沥青材料特点导致的弯沉盆异化带来的分析误差不可忽视,尤其是荷载盘中心弯沉值与理论值差异最高可达90%。在分析各类弯沉盆和曲线特点基础上,选择Sigmoid函数对复合道面弯沉值进行修正,采用此方法可将修正后的弯沉值误差控制在3%以内。同时在前面已算得沥青层模量基础上,提出了复合道面原水泥混凝土层弹性模量的分析方法。第三,综合前两方面的研究成果,提出单次加铺复合道面PCN值的评价流程。该流程为:(1)基于弯沉数据分析沥青加铺层模量、原水泥道面板模量以及基顶反应模量;(2)分别以沥青层内剪应力τk、原水泥道面板底弯拉应力σe为限制指标,试算评价机型满足相应疲劳方程、累计损伤因子的最大容许重量Gmax;(3)计算评价机型Gmax对应的ACN值,所得ACN值即复合道面的最终PCN值。第四,将本文研究成果应用于国内某机场复合道面的评价分析,将根据本文研究成果获取的道面PCN值与传统方法进行了对比,验证了本文研究内容的可行性。
宋波[9](2019)在《既有沥青路面结构评价与延寿设计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截至2018年年底,我国公路通车总里程为484.65万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4.26万公里。随着全国路网的基本建成,路网结构不断优化,干线公路逐步进入养护期,养护投入快速增长。据统计,2015年公路养护投资达到3389.9亿元。全国公路养护维修工程中,国、省干道大中修率在15%以上,每年公路路面大修养护里程达到50多万公里,大修养护费用达到数千亿元。沥青路面是我国公路路面的主要形式,在国省道干线路面中占90%以上。沥青路面的设计寿命一般为1015年,达到使用寿命后大部分需要结构性大修。搞好沥青路面大修养护特别是对结构性大修的科学决策,事关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事业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具有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意义。目前在沥青路面大修养护中,对既有沥青路面的利用价值没有开展系统地研究,尚未形成完善的沥青路面大修养护设计方法。由于在路面结构损伤检测方面缺技术,在路面结构评价上缺指标,在既有路面延寿设计上缺方法,传统的沥青路面大修养护管理方法,尚无法实现沥青路面的保值增值。本文以沥青路面典型病害和破坏特征为现象学基础,利用神经网络技术、无损检测技术、连续损伤力学理论、安定理论、传感器实时监测技术等研究理论和方法,在路面综合性能分类、结构状况检评、延寿设计指标和方法等方面开展了系统研究,初步形成了既有沥青路面结构分类评价和延寿设计方法,对于完善我国大修养护设计方法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基于过去30年的沥青路面历史数据,多特征、多维度对比分析路面基础数据。通过普通公路、高速公路典型结构力学分析,发现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结构性能普遍优于普通公路,基本具备了长寿命路面的基础。路面厚度对结构的疲劳寿命影响大于材料模量,可以建立基于统计的沥青面层厚度与结构使用寿命之间的函数关系。对于无结构性病害或出现轻微结构性病害的旧路,可以通过加铺沥青面层延长沥青路面的使用寿命,而无须采取翻修改造的大修处治方式。通过对北京市沥青路面大修工程主要病害调研,发现既有沥青路面大修的主要病害是网状裂缝,路面延寿设计必须以疲劳开裂作为控制指标,以保证沥青路面在“延寿期”内的结构安全。既有沥青路面受交通荷载、外界环境、材料老化等内外因素的耦合作用,通过沥青路面综合性能聚类分析,发现路面综合性能可以分类为四种不同模式。其中,A类和B类的沥青路面,是优质的材料、合理的结构、严格的质量控制、规范的预防性养护四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通过现代无损检测技术和有损测试技术结合,典型路段检测评价与验证,构建了多指标的既有沥青路面结构状态分类评价体系。针对探地雷达受系统带宽限制无法精准检测薄层路面厚度的问题,首次提出了基于探地雷达信号处理的沥青面层分层厚度检测方法,通过对雷达回波的迭代作谱峰搜索,重现雷达重叠信号,实现对不同沥青面层界面的区分,分层厚度估计最大相对误差小于5%;首次提出了路面结构损伤评价参数的两个新指标——路面损伤指数PDI和路面结构模量,再辅以高速公路的面层损伤指数SDI和基层损伤指数BDI,形成基于FWD弯沉盆数据的沥青路面损伤自动判别技术,其判定精度经现场验证,对于高速公路既有沥青路面的判别符合度达到89.88%,普通公路既有沥青路面判别符合度达到96.02%,符合度整体上可达到90%以上,为路面结构隐形病害诊断和分类评价提供了技术手段。基于半刚性基层三阶段性能演化规律和既有沥青路面综合性能的四种演变模式,提出了既有沥青路面结构状况的四分类方法,并建立了具体的评价标准和分类处治策略。对于结构状况良好的A和B类路面进行既有沥青路面延寿设计,基于控制路面结构的疲劳破坏和结构性车辙,以“半刚性基层疲劳损伤、加铺结构的安定荷载”为设计指标,以半刚性基层模量取值为重要设计参数,形成了既有沥青路面延寿设计方法。通过试验路的路用性能长期监测和传感器监测数据分析,验证了既有路面延寿期的结构安全和结构安定的目标。既有沥青路面延寿设计方法在精细化检测的基础上合理加铺沥青面层,可以有效延长路面使用寿命。该方法适用于在A类和B类路面的基础上延长结构使用寿命一倍以上,为路面保值增值提供了理论依据,有利于促进我国路面养护水平的提升。
谭倩倩[10](2019)在《川东丘岭地区倒装式沥青路面结构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级配碎石是散体材料,物理力学特性复杂,应力应变关系表现出明显的非线性特性,将级配碎石应用于沥青面层和半刚性基层之间作为过渡层、形成倒装结构,能够较好的解决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反射裂缝问题。本文针对级配碎石的非线性,采用弹性层状体系分析程序,分析了加入级配碎石的倒装结构的路面结构性能。论文依托遂广高速工程,统计分析川东丘岭地区沥青路面典型病害,发现川东地区主要以基层的反射裂缝病害为主,为解决病害,综合国内外经验,采用在半刚性基层中加入一层级配碎石过渡层的方法防止反射裂缝。论文通过室内三轴试验得到级配碎石回弹模量的本构模型;利用颗粒流程序PFC3D构建数值模型,通过不同围压情况下对级配碎石第一应力不变量和回弹模量的关系进行分析,拟合得到级配碎石数值模拟的本构模型。针对级配碎石的非线性,基于弹性层状体系理论,采用KENLAYER迭代程序对倒装结构两种本构模型的路表弯沉、面层层底拉应变、基层层底拉应力、底基层层底拉应力、路基顶面竖向压应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采用离散元法数值模拟能够较好的等效室内三轴试验结果。采用正交试验分析方法,基于极差分析,对不同结构参数对倒装基层沥青路面的弯沉盆影响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各结构层参数对弯沉盆影响程度的顺序,并对原半刚性基层和倒装结构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相关规律,为级配碎石过渡层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提供参考。
二、减少实测路基路面弯沉值误差的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减少实测路基路面弯沉值误差的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路表应变和基频的基顶当量回弹模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车路动态响应模型及验证 |
1.1 车路动态响应模型 |
1.2 车路动态响应模型验证 |
1.3 道路动态检测区域的确定 |
2 数值结果分析 |
2.1 应变与基顶当量回弹模量关系 |
2.2 基频与基顶当量回弹模量关系 |
3 工程应用 |
3.1 道路结构概况 |
3.2 试验仪器设备 |
3.3 试验方案与数据处理 |
4 结论 |
(2)基于神经网络的沥青路面模量反算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传统方法 |
§1.2.2 智能算法 |
§1.2.3 改进思路 |
§1.2.4 研究现状总结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神经网络结构调整 |
§2.1 神经网络原理 |
§2.1.1 BP神经网络原理 |
§2.1.2 Elman神经网络原理 |
§2.1.3 RBF神经网络原理 |
§2.1.4 GRNN神经网络原理 |
§2.2 神经网络的构建与对比 |
§2.2.1 样本及预处理 |
§2.2.2 神经网络的构建参数 |
§2.2.3 神经网络反算误差对比 |
§2.3 BP神经网络的参数优化 |
§2.3.1 训练算法优化 |
§2.3.2 隐层设计优化 |
§2.3.3 迭代次数优化 |
§2.4 不同层厚的适用性检验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样本特征转化 |
§3.1 几何特征的相关参数 |
§3.1.1 形状参数 |
§3.1.2 面积参数 |
§3.2 弯沉曲线的模式识别 |
§3.2.1 弯沉盆曲线聚类 |
§3.2.2 弯沉盆特征降维 |
§3.3 训练参数的特征变换 |
§3.3.1 回弹模量的特征变换 |
§3.3.2 弯沉盆参数的特征变换 |
§3.3.3 全变量的特征变换 |
§3.4 不同层厚的适用性检验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算法流程优化 |
§4.1 分步反算法 |
§4.1.1 分层反算法 |
§4.1.2 逐层反算法 |
§4.1.3 按数位反算法 |
§4.2 正算迭代法 |
§4.3 模型精度检验 |
§4.3.1 噪声处理能力检验 |
§4.3.2 不同力学模型的适用性检验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创新点 |
§5.2 主要结论 |
§5.3 进一步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3)冻土区机场跑道道面结构及复合土工膜地基变形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冻土区机场跑道道面结构变形特性研究现状 |
1.3 冻土区机场路基变形特性研究现状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主要创新点 |
1.6 技术路线图 |
第2章 冻土区机场跑道病害分析 |
2.1 引言 |
2.2 季节冻土特征 |
2.2.1 季节冻土的定义 |
2.2.2 季节冻土的形成原因 |
2.2.3 季节冻土的分布 |
2.3 影响季节冻土物理力学性质的主要因素 |
2.4 季节冻土的危害 |
2.5 新疆某机场跑道工程病害实例 |
2.5.1 工程概况 |
2.5.2 病害原因分析 |
第3章 基于弯沉值的机场道面结构参数理论研究 |
3.1 引言 |
3.2 弯沉盆面积指数法理论研究 |
3.2.1 温克勒地基模型介绍 |
3.2.2 弯沉盆面积指数法定义 |
3.3 国内外现有弯沉盆面积指数法 |
3.3.1 中国民航现用弯沉盆面积指数法 |
3.3.2 国外现有弯沉盆面积指数法 |
3.3.3 现有的改进弯沉盆面积指数法 |
3.4 HWD道面测试有限元模拟研究 |
3.4.1 软件编程原理 |
3.4.2 HWD道面测试有限元模型建立 |
3.4.3 验证模型可行性 |
3.5 现有弯沉盆面积指数法对比 |
3.6“改进弯沉盆面积指数法” |
3.6.1“改进的弯沉盆面积指数法”创新点 |
3.6.2 改进后弯沉盆面积指数Aw与相对刚度半径l的函数关系 |
3.6.3 改进后相对刚度半径l与弯沉系数w(l)的函数关系 |
3.7 工程实测数据验证 |
3.7.1 数据来源 |
3.7.2 工程实测数据验证结果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冻土机场地基应力应变研究 |
4.1 引言 |
4.2 冻土区机场跑道地基的数值模拟分析 |
4.2.1 几何模型建立 |
4.2.2 相关参数设置 |
4.2.3 物理场选择、边界条件及网格划分设置 |
4.3 冻土区机场跑道地基的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复合土工膜对冻土机场地基冻害控制的影响 |
5.1 有复合土工膜机场跑道地基的数值模拟分析 |
5.2 有无复合土工膜机场跑道地基的数值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
5.3 模型可行性验证分析 |
5.4 复合土工膜不同布设位置数值模拟分析 |
5.4.1 参数选定 |
5.4.2 数值模拟结果 |
5.5 现场应用及应用效果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不同工况下模拟弯沉值与理论弯沉值对比 |
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
致谢 |
(4)商洛地区强降雨环境下路面受损应急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强降雨路面受损应急管理研究现状 |
1.2.2 路面养护管理系统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2 商洛地区路面性能评价 |
2.1 商洛市公路概况调查 |
2.2 路面性能评价模型对比分析 |
2.3 商洛地区路面性能综合评价模型建立 |
2.4 商洛地区强降雨环境路面性能综合评价 |
2.5 本章小结 |
3 路面性能预测 |
3.1 常用路面性能预测模型对比分析 |
3.2 商洛地区路面性能预测模型建立 |
3.2.1 衰变模型建立 |
3.2.2 马尔可夫模型建立 |
3.2.3 单指标属性测度分析计算 |
3.3 商洛地区路面性能预测计算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路面受损养护对策选择 |
4.1 路面破损分类分级 |
4.2 路面典型养护措施归纳 |
4.3 路面养护需求分析与对策选择 |
4.4 商洛地区基年养护对策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路面养护管理系统的应急决策优化 |
5.1 应急决策的优化方法遴选 |
5.2 基于灰色物元法的路面养护优先排序 |
5.2.1 灰色物元模型的建立 |
5.2.2 路面养护应急管理排序计算 |
5.3 资金限制下效果最优的养护决策优化 |
5.3.1 项目决策多目标线性规划模型建立 |
5.3.2 商洛地区养护资金规划 |
5.4 路面受损应急措施 |
5.4.1 成立应急管理工作机构 |
5.4.2 制定强降雨前的应急工作计划 |
5.4.3 采取措施及检查落实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5)地聚合物注浆法快速处理路基路面病害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路基基层病害处置方法 |
1.2.2 地聚合物材料研究现状 |
1.2.3 地聚合物注浆法处理路面基层病害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地聚合物注浆材料制备及性能试验 |
2.1 原材料及初拟配合比 |
2.1.1 原材料 |
2.1.2 地聚合物注浆料初拟配合比 |
2.2 地聚合物注浆料制备工艺 |
2.3 材料性能试验方法 |
2.3.1 凝结时间 |
2.3.2 流动度 |
2.3.3 泌水率和膨胀率 |
2.3.4 抗压强度 |
2.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2.4.1 凝结时间 |
2.4.2 流动度 |
2.4.3 泌水率和膨胀率 |
2.4.4 抗压强度 |
2.4.5 搅拌时间对注浆料性能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3 地聚合物注浆施工工艺 |
3.1 注浆设计概述 |
3.2 注浆施工流程 |
3.2.1 注浆工艺分布施工流程 |
3.2.2 注浆工艺施工要点 |
3.3 注浆施工工艺参数 |
3.4 本章小结 |
4 注浆加固技术在扬州国展路维修改造工程的应用 |
4.1 国展路路改扩建工程项目概况 |
4.2 国展路路面病害调查及原因分析 |
4.2.1 路面病害调查 |
4.2.2 路面病害成因调查 |
4.3 地聚合物注浆处置施工方案设计 |
4.3.1 机动车道地聚合物注浆方案 |
4.3.2 注浆工艺参数计算与分析 |
4.3.3 注浆施工要求及质量要求标准 |
4.4 地聚合物注浆效果分析 |
4.4.1 承载力检测处置效果分析 |
4.4.2 探坑观测处理效果分析 |
4.5 效益分析 |
4.5.1 经济效益分析 |
4.5.2 社会效益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6)基于测量不确定度的长株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技术状况评定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沥青路面使用性能的研究现状 |
1.2.2 公路技术状况评定的研究现状 |
1.2.3 测量不确定度的研究现状 |
1.2.4 区间分析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测量不确定度与公路技术状况评定的基础理论 |
2.1 可靠性的基本理论 |
2.2 测量不确定度的发展与评定步骤 |
2.2.1 测量不确定度的概念 |
2.2.2 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步骤 |
2.3 公路技术状况的评定指标 |
2.3.1 公路路面使用性能评价指标体系 |
2.3.2 公路路面使用性能评价标准 |
2.3.3 公路路面使用性能评价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沥青路面技术状况指标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
3.1 长株高速公路路面概况 |
3.1.1 路面损坏状况指数PCI |
3.1.2 路面行驶质量指数RQI |
3.1.3 路面车辙深度指数RDI |
3.2 路面破损不确定度的评定 |
3.2.1 路面破损检测方法及分析 |
3.2.2 路面破损的检测分析 |
3.2.3 路面破损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 |
3.3 路面车辙不确定度的评定 |
3.3.1 路面车辙检测方法及分析 |
3.3.2 路面车辙的检测分析 |
3.3.3 路面车辙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 |
3.4 路面平整度不确定度的评定 |
3.4.1 路面平整度检测方法及分析 |
3.4.2 路面平整度的检测分析 |
3.4.3 路面平整度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 |
3.5 路面抗滑不确定度的评定 |
3.5.1 路面抗滑检测方法及分析 |
3.5.2 路面抗滑的检测分析 |
3.5.3 路面抗滑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 |
3.6 路面结构强度不确定度的评定 |
3.6.1 路面结构强度检测方法及分析 |
3.6.2 路面结构强度的检测分析 |
3.6.3 路面结构强度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沥青路面技术状况指标的区间计算 |
4.1 区间分析理论简介 |
4.1.1 区间的表示 |
4.1.2 区间的基本运算法则 |
4.2 沥青路面技术状况指标的区间取值方法 |
4.2.1 区间变量的测量不确定度理论 |
4.2.2 区间变量的概率统计方法 |
4.3 沥青路面技术状况指标区间参数的计算方法 |
4.3.1 基于概率统计方法的路面破损区间计算 |
4.3.2 基于测量不确定度理论的路面技术指标区间计算 |
4.4 基于点数值的沥青路面技术状况指标区间简化计算 |
4.4.1 区间运算转换为点数值运算法则 |
4.4.2 沥青路面技术状况指标区间值转化成点数值的计算 |
4.4.3 基于点数值的路面破损面积区间值计算实例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GM(1,1)模型的沥青路面性能区间预测与分析 |
5.1 沥青路面性能指标区间预测的GM(1,1)模型 |
5.2 GM(1,1)模型矩阵条件数偏大的原因 |
5.3 PCI及RQI区间不同衰减值的GM(1,1)模型矩阵条件数 |
5.3.1 基于PCI及RQI区间年衰减值的矩阵条件数 |
5.3.2 基于PCI及RQI区间月衰减值的矩阵条件数 |
5.3.3 基于PCI及RQI区间日衰减值的矩阵条件数 |
5.4 降低矩阵条件数的沥青路面使用性能区间预测模型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7)黑龙江省沥青路面综合养护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及分析 |
1.2.1 沥青路面使用性能评价研究现状 |
1.2.2 沥青路面使用性能预测研究现状 |
1.2.3 沥青路面养护决策研究现状 |
1.3 项目创新点 |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2 黑龙江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发展概况与养护现状 |
2.1 黑龙江省区域概况 |
2.2 黑龙江省高速公路建设现状及未来规划 |
2.2.1 建设基本情况 |
2.2.2 未来高速公路网规划 |
2.3 黑龙江省沥青路面养护工作现状 |
2.4 本研究与新规范的对比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黑龙江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实地调研方案与数据采集 |
3.1 黑龙江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实地调研方案 |
3.2 黑龙江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数据采集与处理 |
3.2.1 数据采集 |
3.2.2 数据处理 |
3.3 黑龙江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特征 |
3.3.1 路面结构层次及典型路面结构 |
3.3.2 路面损坏特征 |
3.4 黑龙江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使用性能变化规律 |
3.5 本章小结 |
4 黑龙江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性能评价体系与预测模型 |
4.1 黑龙江省沥青路面性能评价体系 |
4.1.1 现行的黑龙江省沥青路面性能评价体系 |
4.1.2 基于全周期的黑龙江省沥青路面评价体系 |
4.2 黑龙江省沥青路面使用性能预测模型 |
4.2.1 预测的难题与模型的选用 |
4.2.2 预测模型的建模 |
4.3 黑龙江省沥青路面使用性能预测模型的可行性验证 |
4.3.1 路面破损状况指数PCI验证 |
4.3.2 路面行驶质量指数RQI验证 |
4.3.3 路面车辙深度指数RDI验证 |
4.3.4 路面抗滑性能指数SRI验证 |
4.4 本章小结 |
5 黑龙江省沥青路面综合养护技术标准的建立 |
5.1 综合养护技术标准的组成 |
5.2 黑龙江省沥青路面性能指标随使用年限的变化规律 |
5.2.1 佳木斯至集贤段的路面性能指标与使用年限的关系 |
5.2.2 讷河至齐齐哈尔段的路面性能指标与使用年限的关系 |
5.2.3 哈尔滨至大庆段的路面性能指标与使用年限的关系 |
5.2.4 路面结构强度指数PSSI的预测 |
5.3 黑龙江省沥青路面PQI计算公式(三条代表性沥青路面) |
5.4 黑龙江省沥青路面使用性能评价中的权重值确定 |
5.4.1 变异系数法求权重系数 |
5.4.2 层次分析法求权重系数 |
5.4.3 熵权法求权重系数 |
5.4.4 权重系数确定 |
5.5 黑龙江省沥青路面综合养护技术标准的确定 |
5.5.1 三条代表性沥青路面的PQI分析 |
5.5.2 灰色关联分析法确定综合养护技术标准 |
5.6 本章小结 |
6 基于全周期的黑龙江省沥青路面综合养护方案 |
6.1 黑龙江省沥青路面综合养护工作的基本思路 |
6.2 黑龙江省沥青路面综合养护技术的各单项养护指标阈值 |
6.2.1 数据处理方法 |
6.2.2 各单项养护指标阈值计算方法 |
6.2.3 各单项养护指标阈值确定 |
6.3 黑龙江省沥青路面综合养护的新路阶段养护方案 |
6.4 黑龙江省沥青路面综合养护的过渡阶段养护方案 |
6.5 黑龙江省沥青路面综合养护的预防性养护阶段养护方案 |
6.6 黑龙江省沥青路面综合养护的矫正性养护阶段养护方案 |
6.7 黑龙江省沥青路面综合养护的改建阶段方案 |
6.8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复合道面结构参数分析理论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弯沉盆参数指标 |
1.2.2 弯沉盆数据修正 |
1.2.3 道面PCN值评价 |
1.3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加铺层模量的弯沉盆斜率指数分析模型研究 |
2.1 道面弯沉测试与分析原理 |
2.1.1 FWD的工作原理 |
2.1.2 弹性层状体系 |
2.1.3 BIASR计算程序 |
2.2 复合道面弯沉变形规律分析 |
2.2.1 结构层模量 |
2.2.2 结构层厚度 |
2.2.3 结构层层间结合状态 |
2.3 加铺层模量的弯沉盆斜率指数分析模型 |
2.3.1 沥青加铺层分析 |
2.3.2 沥青加铺层弹性模量分析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复合道面异化弯沉盆的Sigmoid函数修复研究 |
3.1 复合道面结构参数反演分析 |
3.1.1 弹性地基板理论 |
3.1.2 复合道面结构参数反演分析 |
3.2 复合道面及等效道面有限元模型 |
3.2.1 道面结构层参数 |
3.2.2 HWD荷载级位 |
3.2.3 有限元模型 |
3.3 异化弯沉盆的Sigmoid函数修复 |
3.3.1 复合道面弯沉盆与等效弯沉盆的差异 |
3.3.2 复合道面弯沉盆中心弯沉值的修正 |
3.3.3 原水泥混凝土板弹性模量的确定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复合道面PCN值分析模型的研究 |
4.1 复合道面PCN值控制要素分析 |
4.1.1 机场复合道面结构损坏类型 |
4.1.2 复合道面计算PCN值的指标选取 |
4.2 复合道面PCN值分析模型 |
4.2.1 复合道面PCN评价流程图 |
4.2.2 复合道面PCN值具体评价过程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复合道面PCN值分析模型检验与应用 |
5.1 工程概况 |
5.2 弯沉检测方法 |
5.3 弯沉测试结果分析 |
5.3.1 确定道面的有效厚度he |
5.3.2 HWD弯沉数据修正 |
5.3.3 道面结构参数计算分析 |
5.3.4 PCN值计算 |
5.4 分析结果验证 |
5.4.1 理论验证 |
5.4.2 PCN值比较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 |
6.2 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既有沥青路面结构评价与延寿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章 既有沥青路面结构延寿的可行性分析 |
2.1 既有沥青路面结构概况 |
2.2 沥青路面典型结构力学分析 |
2.2.1 力学分析模型 |
2.2.2 普通公路结构计算与分析 |
2.2.3 高速公路结构计算与分析 |
2.3 路面厚度与使用寿命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既有沥青路面综合性能聚类分析 |
3.1 既有沥青路面主要病害调研 |
3.2 路面性能演变的因素分析 |
3.3 沥青路面综合性能聚类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既有沥青路面结构综合检测方法 |
4.1 既有沥青路面厚度检测方法 |
4.1.1 GPR检测路面厚度工作原理 |
4.1.2 WRELAX时延估计算法 |
4.1.3 实验结果与验证 |
4.2 沥青路面结构状况综合检测方法 |
4.2.1 路面常用检测方法 |
4.2.2 既有沥青路面结构检测方法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既有沥青路面结构状况分类评价标准 |
5.1 既有沥青路面结构状况评价指标 |
5.1.1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设计理念 |
5.1.2 国内外结构评价指标分析 |
5.1.3 沥青路面结构状况评价指标 |
5.2 既有沥青路面结构状况分类评价标准 |
5.2.1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状态划分标准 |
5.2.2 既有路面结构状态评价标准 |
5.3 既有沥青路面结构状况检评与分类处治流程 |
5.3.1 沥青路面结构状况检测流程 |
5.3.2 既有沥青路面分类处治流程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既有沥青路面延寿设计方法研究 |
6.1 半刚性基层非线性疲劳损伤分析 |
6.2 基于安定理论的沥青加铺层设计 |
6.3 既有沥青路面延寿设计方法 |
6.4 既有路面延寿设计验证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川东丘岭地区倒装式沥青路面结构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背景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 |
1.2.1. 级配碎石过渡层防止反射裂缝的国内研究现状 |
1.2.2. 级配碎石数值模拟试验研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章 倒装式沥青路面结构特性的现场试验 |
2.1. 川东地区沥青路面的病害特征分析 |
2.1.1. 川东地区沥青路面典型病害调查 |
2.1.2. 病害成因分析及演变特点 |
2.2. 论文依托工程试验路情况 |
2.2.1. 工程概况 |
2.2.2. 气象特征 |
2.2.3. 交通量 |
2.2.4. 试验路结构 |
2.3. 试验路结构承载力的现场检测 |
2.3.1. FWD测试原理 |
2.3.2. 试验路现场测试的数据采集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动三轴试验的过渡层级配碎石动态模量分析 |
3.1. 基本原理 |
3.2. 试验设备 |
3.3. 试验过程 |
3.3.1. 试验步骤 |
3.3.2. 试验方法 |
3.4. 动三轴试验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离散单元法的级配碎石虚拟三轴试验分析 |
4.1. 离散元基本原理 |
4.1.1. 离散元理论基本思想 |
4.1.2. 基本假定 |
4.2. 离散元法计算原理 |
4.2.1. 离散元法的基本方程 |
4.2.2. 离散元中应力应变测量方法 |
4.2.3. 离散元法的基本求解过程 |
4.3. PFC3D软件简介 |
4.3.1. PFC3D软件特点 |
4.3.2. PFC中的接触本构模型 |
4.3.3. 模型参数的确定 |
4.3.4. 试验模型的数值集成 |
4.3.5. 模型加载过程 |
4.3.6. 级配碎石非线性特性分析 |
4.4 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分析 |
4.4.1. 级配碎石回弹模量本构模型 |
4.4.2. 级配碎石弯沉结果对比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沥青路面倒装结构敏感性分析 |
5.1. Kenlayer程序计算原理 |
5.1.1. 基本方程 |
5.1.2. Kenlayer的边界和连续条件 |
5.1.3. 本构关系 |
5.1.4. Kenlayer软件非线性分析方法 |
5.1.5. Kenlayer中非线性层的应力点位介绍 |
5.1.6. 级配碎石层厚度变化对设计指标的影响 |
5.1.7. 半刚性基层结构与倒装结构沥青路面比较分析 |
5.2. 各参数对弯沉盆影响综合分析 |
5.2.1. 倒装结构计算模型 |
5.2.2. 计算参数范围确定 |
5.2.3. 结构层参数对弯沉盆影响分析 |
5.3. 正交试验设计 |
5.3.1. 正交试验方案设计 |
5.3.2. 正交试验计算结果分析 |
5.3.3. 试验结果极差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四、减少实测路基路面弯沉值误差的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路表应变和基频的基顶当量回弹模量研究[J]. 张献民,刘小兰. 振动.测试与诊断, 2021(06)
- [2]基于神经网络的沥青路面模量反算方法研究[D]. 姜鹏.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2021(02)
- [3]冻土区机场跑道道面结构及复合土工膜地基变形特性研究[D]. 吕秋臻. 青岛理工大学, 2021
- [4]商洛地区强降雨环境下路面受损应急响应研究[D]. 王锐. 西安工业大学, 2021(02)
- [5]地聚合物注浆法快速处理路基路面病害应用研究[D]. 袁艺卿. 扬州大学, 2020(04)
- [6]基于测量不确定度的长株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技术状况评定与分析[D]. 肖杜阳. 长沙理工大学, 2020(07)
- [7]黑龙江省沥青路面综合养护技术的研究[D]. 郭本祺. 东北林业大学, 2019(01)
- [8]复合道面结构参数分析理论与评价研究[D]. 赵纯明. 中国民航大学, 2019(02)
- [9]既有沥青路面结构评价与延寿设计方法研究[D]. 宋波. 北京工业大学, 2019(03)
- [10]川东丘岭地区倒装式沥青路面结构行为研究[D]. 谭倩倩.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