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四种草莓光合特性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徐超[1](2021)在《苗期高温对草莓生长发育和果实品质的影响机理及模拟研究》文中指出草莓种植以其周期短,见效快和经济效益高等优势已成为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高温是限制温室草莓生长发育和果实品质的主要环境因子。本研究以草莓品种“红颜”为实验材料,于2018年9月至2019年1月和2019年9月至2020年1月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农业实验站进行了不同温度(32/22°C、35/25°C、38/28°C和41/31°C;日最高温/日最低温)和不同持续天数(2d、5d、8d和11d)处理后的草莓苗的栽培实验,以28/18°C为对照。通过测定草莓叶片光合生理生化特性(光合特性和抗衰老特性)、生长发育数据(生育期、叶面积和各器官干物质)和果实内在品质(维生素C、可溶性糖、可滴定酸和花青苷),提取了草莓苗期的关键高温灾害指标,确立高温胁迫等级并构建了苗期高温对草莓生育期、干物质生产和分配以及果实品质的影响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苗期草莓高温胁迫等级的确定。随着温度的升高,持续时间的延长,叶绿素a(Chla)、叶绿素b(Chlb)、类胡萝卜素(Car)、光饱和点(LSP)、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表观量子效率(AQE)和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呈下降趋势,而光补偿点(LSP)和暗呼吸速率(Rd)呈上升趋势。高温阻碍PS II中心类囊体能量的传递(L-band为正值),加速PS I末端电子受体库的还原速率(WIP=0.5时所对应的半衰期较短),在处理第11d时,除32°C外,其他高温处理下的放氧复合物OEC均失活(K-band为正值)。各高温处理下活性氧物质(H2O2含量和O2·–产生速率)和丙二醛含量(MDA)随处理天数增加呈上升趋势,而抗氧化酶的活性(CAT、SOD和POD)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则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通过主成分分析提取Chla、Pmax、φ(Po),PIabs和MDA作为关键指标,并计算高温胁迫指数(Z),依据Z值大小将高温胁迫划分为轻度(2≥Z>1)、中度(3≥Z>2)、重度(4≥Z>3)和特重(Z>4)4个等级。2.苗期高温对草莓生育期影响的模拟。苗期轻度和中度高温可以促进草莓提前进入开花期、坐果期和采摘期,而重度和特重度高温则会使草莓进入上述关键生育期的时间推迟。与辐热积模型和有效积温模型相比,以生理发育时间为尺度的模型对草莓发育期的模拟更为精确,其模拟的草莓开花期、坐果期和采收期天数与实测值之间拟合方程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84、0.82和0.97,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1.39d、1.50d和1.56d,相对误差(RE)分别为2.27%、2.23%和1.57%。因此,生理发育时间模型可以准确预测草莓开花期、坐果期起止时间和初次采摘的时间。3.苗期高温对草莓叶面积指数影响的模拟。以生理发育时间为尺度,建立了苗期高温对叶面积指数影响的预测模型,并用独立的试验进行验证。该模型对叶面积指数的模拟值与实测值基于1:1线之间的R2为0.98,RMSE为0.04,RE为6.43%。因此,所构建模型可以准确的预测苗期高温后叶面积指数的动态变化。4.苗期高温对草莓地上干物质生产和分配影响的模拟。以生理发育时间为尺度,建立了苗期高温对地上干物质分配指数影响的预测模型。将该模型和叶面积指数模型与基于光合作用的SUCROS模型相结合,最终建立了苗期高温对草莓地上干物质生产和分配影响的预测模型,并用独立的试验进行验证。所建模型对地上总干物质的模拟值与实测值基于1:1线之间的R2为0.91,RMSE为1.38 g m–2,RE为11.49%。对叶、茎和果实干重的模拟值与实测值基于1:1线之间的R2分别为0.96、0.93和0.98,RMSE分别为6.62、10.84和11.07g m–2,RE分别为7.96%、11.42%和13.97%。因此,所构建模型可以准确的预测苗期高温后草莓地上干物质生产和分配。5.苗期高温对草莓综合内在品质影响的模拟。基于模糊数学法,采用熵权法确定苗期高温后草莓果实内在品质的权重次序为:可滴定酸(0.33)>花青苷(0.25)>维生素C(0.23)>可溶性糖(0.19)。模糊综合评价的得分显示,苗期轻度和中度高温处理下果实内在品质的综合得分较高(均大于0.6),重度和特重度高温处理下得分较低(0~0.6)。构建的模糊评价模型对草莓综合内在品质模拟值与实测值的R2为0.85,RMSE为0.01,RE为19.55%。因此,所构建的模型可以准确的预测苗期高温后草莓果实的综合内在品质。本文通过模拟草莓苗期的高温状况,提取关键生理生化指标,根据高温胁迫强度和持续天数等动态信息确定苗期草莓的高温胁迫等级,搭建了与气象服务系统的更好融合的桥梁。所构建的模型综合考虑了温度、辐射、光周期及高温胁迫因子的影响,可以预测苗期高温对温室草莓生育期、叶面积、地上器官干物质的生产和分配、果实品质的动态影响,模型机理性强,参数少且易获取,为定量评估高温天气事件对草莓生长发育和果实品质的影响奠定了模型基础。
张心娟[2](2020)在《草莓水培营养液配方筛选与正交试验优化》文中指出和传统土壤、基质栽培相比,营养液水培具有病虫害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少、高效集约产量高等优点。然而,目前针对水培草莓的营养液配方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以“章姬”(Fragariai×ananassa,Akihiime)草莓为试材,分别以七种营养液配方:Hoagland和Arnon配方、Hoagland和Snyde配方、日本山崎配方、日本园试配方、华南农业大学果菜类配方、北京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配方和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配方配制营养液进行水培试验。通过分析不同营养液配方水培草莓的生理指标、生长指标、果实性状指标和果实品质指标并进行初步筛选,结果如下:(1).在七种营养液筛选试验中,日本山崎营养液配方配制的营养液叶片净光合速率、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叶片氮含量最高,单果重最重、总产量最高,生长指标综合第二,花序总数、草莓果实品质综合第一,果实亮度、果实色泽程度均第一,且日本山崎配方综合第一。结合华南农业大学果菜类配方和北京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配方,进行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2).采用四因素三水平设计了正交试验表。试验因素及水平排列为A(四水硝酸钙mg/L)、B(硝酸钾mg/L)、C(磷酸二氢钾mg/L)、D(磷酸二氢铵mg/L)。九种试验方案分别为配方1(A1、Bl、C1、D1)、配方2(A1、B2、C2、D2)、配方 3(A1、B3、C3、D3)、配方 4(A2、B1、C2、D3)、配方5(A2、B2、C3、D1)、配方 6(A2、B3、C1、D2)、配方 7(A3、Bl、C3、D2)、配方 8(A3、B2、C1、D3)、配方 9(A3、B3、C2、D1)。(3).正交试验九种新配方中,生长指标综合第一的是配方4。果实品质指标综合第一的是配方5。开花最早、花序总数最多、株高冠幅叶面积、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最高、草莓总产量单果重最高的是配方8。配方8可为草莓早上市和产量提高提供试验基础。综上所述.:配方8是最适宜“章姬”草莓水培试验的营养液配方,其配方为:四水硝酸钙472g、硝酸钾303g、磷酸二氢钾100g、七水硫酸镁246.5g;七水硫酸亚铁21g、EDTA26g、硼酸2.85g、四水硫酸锰2.4g、七水硫酸锌0.16g、五水硫酸铜0.1g、四水钼酸铵0.0lg(每吨水)。
殷方鹏[3](2020)在《缓解草莓幼苗低温伤害的物质组合的筛选和验证》文中研究指明草莓(Fragaria ananassa)属于蔷薇科(Rosaceae)草莓属(Fragaria)多年生草本浆果,是目前果树保护地种植面积最大的水果,但不论是露地和设施栽培,草莓幼苗均易受低温冻害。本研究以‘章姬’草莓品种(Fragaria ananassa cv.Toyonaka)为实验材料,在低温环境(昼4±0.5℃;夜0+0.5℃)中,用硫氢化钠(NaHS)、亚硒酸钠(Na2SeO3)、甘油(C3H8O3)、氨基酸水溶肥的正交组合物喷洒,调查草莓幼苗的冷害指数、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和光合性能,筛选出较优组合,并将较优组合与理论最佳组合比较验证,筛选出最终的最优处理组合,主要结果如下:(1)硫氢化钠、亚硒酸钠、甘油、氨基酸水溶肥的所试组合均能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草莓幼苗抗冷性。(2)降低冷害指数最好的试验组合是A2B2C3D1(亚硒酸钠5 mg/L+硫氢化钠80mg/L+甘油5 ml/L+氨基酸水溶肥20 mg/L);各因素对冷害指数的影响由大到小依次是硫氢化钠>亚硒酸钠>甘油>氨基酸水溶肥,理论最优组合是A1B2C2D3(亚硒酸钠2.5 mg/L+硫氢化钠80 mg/L+甘油3 ml/L+氨基酸水溶肥60 mg/L)。(3)减轻低温下叶片细胞膜透性最好的试验组合是A2B2C3D1;各因素对相对电导率影响由大到小依次是硫氢化钠>甘油>氨基酸水溶肥>亚硒酸钠,理论最优组合是A1B2C2D1(亚硒酸钠2.5 mg/L+硫氢化钠80 mg/L+甘油3 ml/L+氨基酸水溶肥20 mg/L)。(4)在低温下降低叶片MDA含量最好的试验组合是A2B2C3D1;各因素对MDA含量的影响由大到小依次是硫氢化钠>甘油>亚硒酸钠>氨基酸水肥,理论最优组合为A2B1C3D1(亚硒酸钠5 mg/L+硫氢化钠40 mg/L+甘油5 ml/L+氨基酸水溶肥20 mg/L)。(5)维持低温下叶片光合性能最好的试验组合是A2B2C3D1;各因素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由大到小依次是硫氢化钠>甘油>亚硒酸钠>氨基酸水溶肥,理论最优组合A1B1C2D1(亚硒酸钠2.5 mg/L+硫氢化钠40 mg/L+甘油3 ml/L+氨基酸水溶肥20 mg/L)。(6)综合效果最好的试验组合为A2B2C3D1,综合效果最好的理论组合为A1B1C2D1,两组合进一步试验比较显示,提高草莓幼苗抗冷性综合效果最佳的组合为试验组合A2B2C3D1。
董晨星[4](2020)在《草莓种质资源生物学鉴定及对激素的反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草莓是重要的经济作物,在我国草莓的栽培面积和产量居于世界第一位。全世界草莓属植物24个种,然而在当今被用于广泛栽培的只有八倍体凤梨草莓,其它的均是野生或半野生的状态。在草莓的栽培选育过程中,部分优良性状逐渐丧失,产生了病害多、货架期短、口感品质下降、种子育苗周期长等一系列问题。种质资源含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是草莓高抗优质育种的重要保障。为了更有效地利用这些种质资源,筛选出具有优良遗传性状的父母本,本研究收集了19种野生草莓为材料并进行了表型性状,生理特性及果实品质的比较,同时针对草莓移栽、种子萌发、扩繁等生产中的重要问题做了相关的研究。试验结果如下:1.BMS088和BMS090生长势健壮,在株高和冠径上均优于其它品种。BMS103的表型比较特别,花色为黄色,果实为圆球形,且种子凸于果面。BMS102果实为白色,其它品种均为红色。BMS098的果型较大,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葡萄糖含量、半乳糖含量、果糖含量、木糖含量均较高,且柠檬酸和奎宁酸的含量也高,但苹果酸含量较低。还有一些品种的氨基酸含量较高,如BMS098、BMS096、BMS086、BMS090和BMS102的丝氨酸、天冬氨酸和苏氨酸含量均比较高,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2.生物刺激剂苗迪发在15天内的效果比后期效果更好,尤其是在促进根系生长方面,说明苗迪发具有特殊的功能,可以显着缓解移栽引起的应激性反应,提高移栽成活率。其它两种生物刺激剂阿卡迪安和碧沃350对地上组织生长的促进作用更为集中,后期更为明显。而普通的化学肥料根肥得对移栽后地上和地下组织生长均呈负效应,说明移栽显着减弱了根系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能力,施用化肥进一步增加了根系的负荷能力。3.激素在种子萌发和叶片再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同类型的激素行使的功能不同。使用200ppm的GA3处理48h的草莓种子发芽率最高,发芽率为73.33%。在草莓叶片的再生过程中,使用TDZ的效果要明显优于ZT,且TDZ在0.5-1mg/L,IBA在0.3mg/L时,愈伤数量最高,为85%。
郑爱英[5](2019)在《福建省四季草莓引种及其生长结果对昼夜温度的响应》文中研究指明目前我国草莓主要集中在11月次年4月上市,夏秋季节是草莓供应的空档期,大大制约了草莓产业的发展。四季草莓也叫日中性草莓,因其对光周期不敏感,即使在夏季只要温度适宜也可连续开花结果,栽培四季草莓是填补草莓生产空档期的有效手段。本试验引进‘蒙特瑞’‘圣安德瑞斯’‘波特拉’‘阿尔比’4个抗性较强的四季草莓优良品种。在人工气候室模拟不同昼夜温度,探究四季草莓生物学特性、光合特性、果实品质的变化,筛选四季草莓适宜的生长温度。并在福建省中高海拔山区引种试栽,对其生物学特性、花粉活力、果实品质进行观测研究,筛选适合福建省中高海拔山区栽培的四季草莓品种,为今后福建省四季草莓育种和栽培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在人工气候室对不同昼夜温度(25℃/16℃、28℃/19℃、30℃/21℃、33℃/24℃)四季草莓生长结果进行比较研究,试验结果显示:(1)生物学特性方面:随昼夜温度的升高,四季草莓株高、叶柄长、叶面积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昼夜温度超过30℃/21℃时,植株矮小、生长势下降,出现叶片卷曲现象。同时生长特性的差异也跟品种有关系,4个四季草莓品种中,阿尔比株高、叶面积显着低于其他三个品种,且叶片卷曲尤为严重,生长势差。(2)光合特性方面:不同的生长阶段,光合作用存在着差异。处理温度为25℃/16℃和28℃/19℃时,随着生长时间的延长,净光合速率(Pn)先增加后降低。处理温度为30℃/21℃和33℃/24℃时,随着生长时间的延长,Pn逐渐降低。当生长天数不超过35 d,随着昼夜温度的升高,Pn在30℃/21℃条件下达到最大值,在当生长天数超过35 d,随着昼夜温度的升高Pn逐渐下降。(3)果实品质方面:随着昼夜温度的升高,四季草莓单果重、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均呈逐渐降低趋势,但是总体差异不显着。昼夜温度在25℃/16℃下蒙特瑞、圣安德瑞斯2个品种果实大,花芽分化好,产量高。2.初步研究了4个草莓品种的高山引种表现,结果如下:(1)生物学特性方面:4个品种中,蒙特瑞、圣安德瑞斯田间性状表现较好,定植25 d后成活率均达到95%,且株高、叶柄长、叶面积均高于其它两个品种,生长势旺。波特拉和蒙特瑞结果期比圣安德瑞斯提前35 d,波特拉在温度高于28℃时,花粉活力明显高于其它两个品种。波特拉开花结果量多,产量高,是圣安德瑞斯的2倍,但畸形果率高达18.75%,蒙特瑞产量仅次于波特拉。圣安德瑞斯花芽分化相对较少,产量低,阿尔比未开花结果。蒙特瑞、圣安德瑞斯抗根腐病和灰霉病较强。(2)在果实品质方面:波特拉果实可溶性糖含量仅为3.15%,显着低于其它两个品种,可溶性固形物、Vc、蛋白质含量、硬度均最低,结果期烂果、畸形果多,果实品质差;圣安德瑞斯糖酸比可达5.56,显着高于其它两个品种,果实风味好,品质佳;蒙特瑞果实品质仅次于圣安德瑞斯,硬度是圣安德瑞斯的2倍,较耐贮藏。综合比较得出:在营养生长阶段,30℃/21℃条件下植株生长旺盛,光合作用强,在生殖生长阶段,25℃/16℃条件对植株的光合作用更有利。品种选择方面,蒙特瑞各方面表现良好,可作为当地的主推品种;圣安德瑞斯产量相对较低,但抗根腐病和灰霉病、红蜘蛛能力强,果实品质好;波特拉品种虽花芽分化好,但生长势一般,抗病虫害能力、果实品质较差。
陆军[6](2019)在《草莓的生产栽培模式研究及种质资源评价》文中提出草莓植株矮小,一般地面种植生长量大,管理技术要求高,生产的劳动强度很大。在劳动力成本日益上升的今天,如何采用省力化的栽培模式,提高生产效率是增加经济效益的保障。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采用高架栽培,应用S有限公司的粗基质和R有限公司的细基质,种植美国品种蒙特瑞和甜查理,将两种基质的组成成分进行分析,并结合草莓的生长情况和相关品质指标进行评价,以期为草莓的高效生产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为保证草莓植株充分的光照和通风条件,本文采用分层式框架,在框架上放置栽培容器。选择2种广泛应用并适合安徽本地的草莓高架栽培模式:A字型栽培模式和H型栽培模式,设计图纸,购买栽培槽和钢材,进行基地建设。经过相同的土肥水,病虫害管理,成功得到第一批成熟的果实。通过测定两种栽培模式下成熟时期两个草莓品种的叶片光合指标、叶绿素含量及草莓果实的单果重,纵横比,可溶性糖,可滴定酸,色差,可溶性固形物,硬度,以及果实的维生素C,进行种质资源评价。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1、A字型栽培架种植的草莓蒙特瑞的产量是H型栽培架种植的草莓蒙特瑞的产量的1.8倍2、通过对比,高架栽培草莓比普通土壤栽培草莓,至少节约人工成本50%以上,同时工人的劳动强度能有效地降低;同一品种,同一栽培基质下,成熟时期A字型栽培架草莓蒙特瑞的叶片叶绿素平均含量为H型栽培的1.13倍3、同一品种,同一栽培基质下,成熟时期A字型栽培架草莓蒙特瑞上中下栽培槽的叶片平均光合效率和H型栽培架中草莓蒙特瑞栽培槽中叶片平均光合效率、气孔导度差异均不显着。但是H型栽培架上草莓蒙特瑞叶片的蒸腾速率是A字型栽培架的1.05倍,且差异不显着4、同一品种,同一栽培基质下,成熟时期A字型栽培架草莓蒙特瑞上中下栽培槽果实的平均维生素C含量为H型栽培架中的1.94倍;结晶柠檬酸为0.87倍;可溶性糖为1.17倍;单果重为0.74倍;纵横比差异不显着;可溶性固形物为0.77倍;果实硬度为1.24倍5、同一品种甜查理,同一栽培粗基质下,成熟时期A字型栽培架草莓甜查理上中下栽培槽果实的平均维生素C含量为H型栽培架中草莓甜查理栽培槽果实的平均维生素C含量的1.09倍;结晶柠檬酸为0.95倍;可溶性糖为0.43倍;单果重为1.48倍;纵横比没有差别;可溶性固形物为1.01倍;果实硬度为0.90倍6、相比传统的种植草莓,架式栽培去除了土传病害、大大减少草莓生产过程中的病虫害、并减少了农药的使用,大大提高了草莓的品质和产量。7、立体式的栽培减少了草莓管理栽培的成本和也给草莓的采收提供了便利。
刘怡[7](2019)在《不同光质对草莓生理特性及果实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草莓是喜光植物,光照对草莓生长发育及果实品质的影响很大,其中光质是影响草莓生长发育和果实品质的重要条件。为探究在冬季弱光条件下的设施草莓补光措施,本试验以南方地区广泛栽培的草莓品种‘红颜’(Fragaria×ananassa cv.Benihoppe)为试材,在草莓果实转色期进行不同光质处理。测定草莓叶片的光合特性、叶绿素、SOD、POD、CAT活性、MDA含量,质膜相对透性,以及果实的色泽、可溶性糖、可滴定酸、抗坏血酸、可溶性蛋白、总酚、总黄酮、花青苷含量,明确不同光质对草莓叶片光合作用、抗氧化酶活性、果实品质的影响,进一步筛选出何种光质对设施草莓补光最佳。研究结果表明:蓝光与白光光强比例为1:1和1:3时,草莓净光合速率较高;蓝光有利于草莓叶片CAT活性的提高,在白光的基础上补充蓝光,有助于草莓抗氧化活性的增强;蓝光和白光的光强比例为1:1和1:3时,最有利于草莓果实着色;在白光的基础上增加蓝光可提高草莓果实可滴定酸和抗坏血酸的含量,并且有助于草莓果实抗氧化物质的合成与积累,随蓝光比例的增大,其抗氧化物质的含量也随之增高,但是可溶性糖含量较低;在白光的基础上增加红光可提高草莓果实可溶性糖的含量,但抗坏血酸、可滴定酸的含量较低。无论在白光基础上补充蓝光还是红光,其可溶性蛋白含量都显着高于对照。综合发现,蓝光与白光光强比例为1:3和蓝红白光强比例为1:1:2的光照条件,是最适合草莓果实转色期的光照条件。
丛岩[8](2019)在《灌溉施肥方式和施肥水平对草莓营养品质及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影响》文中指出为了探明草莓高效生产的水肥耦合模式,本研究以“新明星”草莓为试材,通过连续2年的大棚试验,设置灌溉施肥方式和施肥水平2个因素,灌溉施肥方式分别为:微润灌溉施肥方式(MI)和滴灌施肥模式(DI)。4个施肥水平分别为:高肥(FH)、中肥(FM)、低肥(FL)、无肥(FN)。采用完全组合设计,共8个处理,每个处理重复3次。主要研究不同灌溉施肥方式和施肥水平对草莓营养品质及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影响,取得了以下重要结论:(1)灌溉施肥方式对草莓果实中维生素C、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可溶性固形物、糖酸比以及可滴定酸含量影响显着;施肥水平对维生素C、可溶性糖、可滴定酸、糖酸比及可溶性固形物影响显着;两者交互作用对维生素C、可溶性蛋白、可滴定酸和糖酸比的影响显着(P<0.05)。(2)与DI相比,MI增加草莓产量不明显。MI增加草莓中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溶性糖含量分别为5.84%-7.63%和0.7%-9.48%,而降低可滴定酸含量4.17%-10.00%。FM提高草莓产量和改善营养品质,使果实中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蛋白、维生素C、可溶性糖含量较高。与DIFN相比,MIFM的维生素C、可溶性蛋白、可滴定酸和可溶性固形物增幅最大。(3)与DI处理相比,MI处理可提高土壤的水肥含量、土壤细菌数量、土壤酶活性(过氧化氢酶、酸性磷酸酶和脲酶),而降低土壤真菌和放线菌数量。与FN处理相比,增大施肥水平分别提高土壤养分(硝态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5.02%-27.43%,土壤微生物数量(细菌和放线菌)10.12%-43.61%,土壤酶活性5.95%-29.12%,而降低土壤真菌数量。(4)与DI处理相比,MI处理提高草莓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水分利用效率和光能利用效率日均值2.46%-11.52%,而减少胞间CO2浓度不明显。MIFM处理能显着改善草莓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并且能够获较大的水分利用效率和光能利用效率。因此,微润灌溉施肥方式与中肥水平组合(MIFM)能够改善草莓土壤微生态环境,同时获得最大的营养品质,为较优的灌溉施肥(水肥一体化)处理。
苏翰英[9](2019)在《丛枝菌根真菌与磷肥互作对连作草莓生长发育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草莓连作障碍是阻碍草莓生产的主要难题之一,而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能有效改善草莓的连作障碍。因此,本研究首先以不同栽培类型“红颜”草莓根系和根围土壤因子为研究对象,探寻不同栽培类型土壤对草莓菌根侵染率的影响,明确影响栽培地草莓菌根侵染率的土壤因子。在此基础上,以盆栽的形式,六年重茬土为基质,“红颜”草莓为试验材料,对其采用AMF和磷肥互作(2种AMF,4个磷梯度)处理,测定不同处理连作草莓的丛枝菌根侵染状况、生长指标、果实产量和品质、土壤酶活性等指标。主要结论如下:2、不同栽培条件下,草莓丛枝菌根侵染率显着差异,侵染率表现为露地>大棚>温室,调查区域露地草莓菌根侵染率最高,为41.59%。3、施磷量能够显着影响连作的草莓菌根侵染率。随着施磷量的增加,草莓菌根侵染率表现为先增后降的趋势,在施磷量50 mg/kg时3种菌剂处理方式草莓菌根侵染率最高,其中(灭菌重茬土+接种G.m+施磷量50mg/kg)处理菌根侵染率最高,为68.20%。施磷量50 mg/kg的草莓菌根侵染率显着大于施磷量为100 mg/kg的草莓菌根侵染率,施磷量为100mg/kg的草莓菌根侵染率显着大于施磷量为0 mg/kg和200 mg/kg的草莓菌根侵染率。4、接种AMF能够提高草莓的抗重茬能力,改善连作草莓的果实品质,缓解草莓连作障碍。无论是重茬土还是灭菌重茬土接种AMF均能够明显促进草莓的生长、提高草莓果实的糖酸比、提高草莓叶片的光合能力和根围土壤酶活性、提高SOD活性、降低MDA含量,灭菌重茬土接种效果明显要优于重茬土的接种效果,不同AMF的接种效果不同,接种G.m对连作草莓的促进效果最好,其次是G.m+G.e,最后是G.e。5、灭菌重茬土为基质,施磷量50 mg/kg+G.m对连作草莓的防治效果最明显。(灭菌重茬土+接种G.m+施磷量50mg/kg)处理的连作草莓各项指标在所有处理中最佳。综上,实际生产中推荐施磷量50 mg/kg+接种G.m配合太阳能灭菌来防治草莓的连作障碍。
胡定宇[10](2019)在《四川松潘高海拔地区草莓引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四川作为我国草莓重要产区,目前在生产栽培上以低海拔地区短日照草莓品种为主,品种优良种性退化、果实熟期短而集中(以冬草莓为主)、整体品质不优,制约了四川草莓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本试验通过在四川省阿坝州松潘县引进4个日中性草莓品种:‘Albion’(阿尔比)、‘Monterey’(蒙特瑞)、‘San Andreas’(圣安德瑞斯)、‘Portola’(波特拉),比较了不同品种在高海拔地区的物候期、植株生长、果实性状品质与产量等特性,研究了高海拔地区夏季冷凉气候下品种引进筛选与种苗繁育技术体系,结果如下。(1)松潘的生态气候条件适宜4个日中性草莓品种的生长,可以商业化生产夏秋草莓,能够产业化繁育子苗。(2)4个日中性品种适宜在松潘高寒干燥(海拔3200m)栽培,产量可达35602.8kg/hm2。松潘高寒湿润地区栽培的适宜品种为‘San Andreas’和‘Portola’,‘Albion’和‘Monterey’品种在高寒湿润地区果实可溶性固形物高于高寒干燥地区;温暖湿润地区栽培的适宜品种为‘Monterey’、‘San Andreas’和‘Portola’。(3)‘Albion’在高寒干燥地区和温暖湿润地区表现较好,果实性状好,TSS含量10.8%;植株长势较强、抗逆较强;在温暖湿润地区(海拔1312m)表现最好,果实5月30日成熟,采收期最长持续78d。(4)‘Monterey’在松潘高寒干燥地区、高寒湿润地区及温暖湿润地区的综合表现最优。植株长势强,叶面积可以达到16.68×15.76mm;果实性状优异,TSS含量10.5%;成熟早(海拔1312m的果实6月3日成熟),采收期长(最长持续时间158d);子苗质量好、繁殖系数较高(3.26)、抗逆性较强。(5)‘San Andreas’在3个海拔高度地区的综合表现比较均衡,植株长势强、果实性状好,平均单果重约33.35g,最大单果重达65.86g;子苗质量好,繁殖系数较高;在高寒干燥地区和高寒湿润地区的果实产量最高,分别达到2373.5kg/667m2和1655.1kg/667m2,在高寒干燥地区采收期长达163d;但在3个不同海拔高度地区的果实成熟较晚,抗逆性一般。(6)‘Portola’植株根茎在4个日中性品种中最粗,植株长势强、果实硕大(果实体积为49.73×41.3mm),抗逆性强,在遭遇极端暴雨气候时能保持较高的成活率;成熟期早(海拔1312m的果实5月30日成熟),采收期较短(持续时间最短为72d),TSS含量为7.7%8.4%,酸度大。(7)种苗繁育方面,日中性品种的子苗根茎粗度和鲜重明显比短日照品种大,短日照品种繁殖系数和单位子苗繁殖量比日中性品种高。日中性品种和短日照品种均适宜在温暖湿润地区的地区进行繁育,部分日中性品种也适宜在高寒湿润地区繁育。草莓子苗的繁育质量,在高海拔地区一定范围内随海拔升高,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子苗生长和花芽分化,苗木质量较好。但海拔过高,温度降至最低适宜温度之下,子苗质量明显下降。
二、四种草莓光合特性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四种草莓光合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苗期高温对草莓生长发育和果实品质的影响机理及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高温对植物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机理 |
1.2.2 植物对高温胁迫的响应机理 |
1.2.3 温室作物生长发育模型 |
1.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实验设计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设计 |
2.2.1 人工控制实验 |
2.2.2 温室栽培实验 |
2.3 测定内容和方法 |
2.3.2 光合特性的测定 |
2.3.3 活性氧物质的测定 |
2.3.4 保护酶活性的测定 |
2.3.5 MDA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 |
2.3.6 果实内在品质测定 |
2.3.7 作物生长发育数据的收集 |
2.3.8 温室气象数据的获取 |
2.4 数据的处理 |
第三章 高温对温室草莓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机理 |
3.1 高温对温室草莓光合特性影响 |
3.1.1 高温对草莓叶片光合色素的影响 |
3.1.2 高温对草莓叶片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
3.1.3 高温对草莓叶片光响应曲线的影响 |
3.2 高温对温室草莓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
3.2.1 高温对叶绿素荧光动力曲线的影响 |
3.2.2 高温对单位PSII反应中心活性(QA处在可还原态时)的影响 |
3.2.3 高温对PSII反应中心能量分配或量子产量的影响 |
3.2.4 高温对PSII反应中心综合性能的影响 |
3.3 高温对温室草莓活性氧物质的影响 |
3.4 高温对温室草莓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
3.5 高温对温室草莓MDA和可溶性蛋白的影响 |
3.6 高温对温室草莓胁迫等级的构建 |
3.6.1 温室草莓光合生理生化指标与高温处理天数的相关性分析 |
3.6.2 温室草莓高温下光合生理生化指标的主成分分析 |
3.6.3 温室草莓高温胁迫等级构建 |
3.7 讨论与结论 |
3.7.1 讨论 |
3.7.2 结论 |
第四章 高温对温室草莓发育进程影响及模型模拟 |
4.1 模型的描述 |
4.1.1 生理发育时间模型 |
4.1.2 辐热积模型 |
4.1.3 有效积温模型 |
4.2 高温对温室草莓发育期的影响 |
4.3 高温下温室草莓生育期的模型模拟研究 |
4.3.1 高温下草莓各生育期的模型建立 |
4.3.2 模型的验证 |
4.5 讨论与结论 |
4.5.1 讨论 |
4.5.2 结论 |
第五章 高温对温室草莓干物质生产影响及模型模拟 |
5.1 高温对温室草莓叶面积指数的影响和模拟 |
5.1.1 高温对草莓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
5.1.2 高温下草莓叶面积指数的模拟 |
5.1.3 模型的验证 |
5.2 高温对温室草莓干物质生产的影响和模拟 |
5.2.1 高温对草莓地上总干物质量的影响 |
5.2.2 高温下地上总干物质生产的模拟 |
5.2.3 模型验证 |
5.3 讨论与结论 |
5.3.1 讨论 |
5.3.2 结论 |
第六章 高温对温室草莓干物质分配的影响及模型模拟 |
6.1 高温对温室草莓地上器官干物质分配的影响和模拟 |
6.1.1 高温对草莓地上器官干物质分配指数的影响 |
6.1.2 高温下地上器官干物质分配的模拟 |
6.1.3 模型验证 |
6.2 讨论与结论 |
6.2.1 讨论 |
6.2.2 结论 |
第七章 高温对草莓果实品质影响的模糊综合评价及模型模拟 |
7.1 高温对温室草莓内在品质的影响 |
7.1.1 高温对草莓果实维生素C的影响 |
7.1.2 高温对草莓果实花青苷的影响 |
7.1.3 高温对草莓果实可溶性总糖的影响 |
7.1.4 高温对草莓果实可滴定酸的影响 |
7.2 温室草莓果实综合内在品质评价方法 |
7.2.1 建立模糊评判的矩阵 |
7.2.2 评价指标的归一化处理 |
7.2.3 评价指标的权重 |
7.2.4 综合评判结果 |
7.3 高温下草莓综合内在品质评价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
7.3.1 高温下草莓综合内在品质评价模型的构建 |
7.3.2 模型验证 |
7.4 讨论与结论 |
7.4.1 讨论 |
7.4.2 结论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论文创新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2)草莓水培营养液配方筛选与正交试验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1.1 无土栽培理论基础 |
1.1.1 无土栽培的生产应用 |
1.2 无土栽培的现状与展望 |
1.2.1 欧美无土栽培现状 |
1.2.2 亚洲无土栽培概况 |
1.2.3 中国无土栽培的发展及现状 |
1.3 常见的水培技术方式 |
1.3.1 深液流技术 |
1.3.2 营养液膜技术 |
1.3.3 雾培技术 |
1.3.4 静止式水培技术 |
1.4 无土栽培的发展前景 |
1.5 营养液水培的研究及进展 |
1.6 水培营养液EC值、pH值研究 |
1.6.1 营养液的电导率(EC)值 |
1.6.2 营养液的酸碱度 |
1.6.3 营养液的更换 |
1.7 草莓无土栽培的研究进展 |
1.8 草莓的生物学特性 |
1.8.1 生长特性 |
1.8.2 草莓的生长环境 |
1.9 草莓及其营养 |
1 引言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技术路线图 |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试验草莓品种 |
2.1.2 试验用品 |
2.1.3 试验药品 |
2.2 试验方法 |
2.2.1 确定营养液配方 |
2.2.2 草莓各项指标的测定方法 |
2.2.3 试验设计 |
2.2.4 营养液配制技术 |
2.2.5 营养液配制注意事项 |
2.2.6 试验地点 |
2.2.7 草莓定植 |
2.2.8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营养液筛选结果 |
3.1.1 八种处理对草莓成活率的影响 |
3.1.2 八种处理对草莓营养生长指标的影响 |
3.1.3 八种处理对章姬草莓生育期的影响 |
3.1.4 八种处理对草莓植株开花数和花序的影响 |
3.1.5 八种处理对草莓总产量和单果重以及果形的影响 |
3.1.6 八种处理对草莓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
3.1.7 八种处理对草莓色差的影响 |
3.1.8 八种处理对草莓果实品质的影响 |
3.1.9 八种处理下草莓生长指标的综合评价 |
3.1.10 八种处理草莓果实品质的综合评价 |
3.2 正交试验法优化草莓营养液配方 |
3.2.1 十种处理对草莓成活率的影响 |
3.2.2 十种处理对草莓株高、冠幅、叶面积的影响 |
3.2.3 十种处理对章姬草莓生育期的影响 |
3.2.4 十种处理对草莓植株开花数和花序的影响 |
3.2.5 九种配方对草莓根冠比的影响 |
3.2.6 十种处理对草莓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
3.2.7 九种配方对草莓根茎叶鲜重和根长的影响 |
3.2.8 十种处理对草莓色差指标的影响 |
3.2.9 十种处理对草莓总产量和单果重以及果形的影响 |
3.2.10 十种处理对草莓果实品质的影响 |
3.2.11 十种处理章姬草莓生长指标的综合评价 |
3.2.12 十种处理章姬草莓果实品质的综合评价 |
4 讨论 |
4.1 营养液配方的筛选 |
4.2 不同营养液配方对草莓生长的影响 |
4.2.1 七种营养液配方对草莓生长的影响 |
4.2.2 正交试验九种营养液配方对草莓生长的影响 |
4.3 不同营养液配方对草莓果实品质的影响 |
4.3.1 七种营养液配方对草莓果实品质的影响 |
4.3.2 正交试验九种营养液配方对草莓果实品质的影响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录 水培结果图示 |
(3)缓解草莓幼苗低温伤害的物质组合的筛选和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低温胁迫对植物的影响 |
1.1.1 低温胁迫对植物生物膜的影响 |
1.1.2 低温胁迫对植物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1.1.3 低温胁迫对植物光合作用作用的影响 |
1.1.4 低温胁迫对植物渗透调节系统的影响 |
1.2 几种物质对植物抗冷性的影响 |
1.2.1 硫氢化钠对植物抗冷性的影响 |
1.2.2 硒对植物抗冷性的影响 |
1.2.3 甘油对植物抗冷性的影响 |
1.2.4 氨基酸对植物抗冷性的影响 |
1.3 草莓低温伤害和抗冷性 |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试剂及浓度范围 |
2.3 试验设计与方法 |
2.3.1 几种物质的正交组合对草莓幼苗低温伤害的影响 |
2.3.2 初选优异组合与理论最优组合对草莓幼苗冷害的影响 |
2.4 测定指标及方法 |
2.4.1 冷害指数的测定 |
2.4.2 相对电导率的测定 |
2.4.3 丙二醛(MDA)含量的测定 |
2.4.4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2.4.5 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的测定 |
2.4.6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测定 |
2.4.7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测定 |
2.4.8 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的测定 |
2.4.9 O_2(?)和H_2O_2含量的测定 |
2.4.10 光合参数的测定 |
2.4.11 脯氨酸含量的测定 |
2.5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几种物质的正交组合对草莓幼苗低温伤害的影响 |
3.1.1 正交组合物对草莓幼苗冷害指数的影响 |
3.1.2 正交组合物对低温下草莓幼苗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
3.1.3 正交组合物对低温下草莓幼苗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3.1.4 正交组合物对低温下草莓幼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1.5 正交组合极差分析及缓解草莓幼苗冷害优异组合 |
3.2 初选优异组合与理论最优组合对草莓幼苗冷害的影响 |
3.2.1 两种组合对低温下草莓幼苗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
3.2.2 两种组合对低温下草莓幼苗丙二醛含量和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3.2.3 两种组合对低温下草莓幼苗光合能的影响 |
3.2.4 两种组合对草莓幼苗冷害指数的影响 |
4 讨论 |
4.1 几种物质的正交组合对草莓幼苗低温伤害的影响 |
4.2 初选优异组合与理论最优组合对草莓幼苗冷害的影响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草莓种质资源生物学鉴定及对激素的反应(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草莓种质资源的研究进展 |
1.1.1 草莓属植物的起源 |
1.1.2 草莓种质资源概况 |
1.1.3 存在问题 |
1.1.4 种质资源的研究意义 |
1.2 草莓移栽后生根缓苗的研究进展 |
1.3 不同激素处理对草莓种子萌发和叶片再生的影响 |
1.3.1 草莓种子萌发的研究进展 |
1.3.2 草莓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 |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野生草莓种质资源的筛选与鉴定 |
2.1.1 试验材料 |
2.1.2 测定内容与方法 |
2.1.2.1 草莓植株形态指标的测定 |
2.1.2.2 草莓叶片光合特性的测定 |
2.1.2.3 草莓果实性状和品质的测定 |
2.1.3 数据分析 |
2.2 生物刺激物对草莓移栽复壮的影响 |
2.2.1 试验材料 |
2.2.2 测定内容与方法 |
2.2.2.1 草莓叶片光合特性测定 |
2.2.2.2 根系生长测定 |
2.2.2.3 地上部生长测定 |
2.2.3 数据分析 |
2.3 不同激素处理对草莓种子萌发和叶片再生的影响 |
2.3.1 不同处理对草莓种子萌发的影响 |
2.3.1.1 试验材料 |
2.3.1.2 测定内容与方法 |
2.3.2 不同处理对草莓叶片再生的影响 |
2.3.2.1 试验材料 |
2.3.2.2 测定内容与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野生草莓种质资源的筛选与鉴定 |
3.1.1 野生草莓植株形态特征差异 |
3.1.2 野生草莓的光合特性差异 |
3.1.3 野生草莓的叶片色素含量 |
3.1.4 野生草莓的果实性状和品质差异 |
3.1.4.1 野生草莓的果实性状差异 |
3.1.4.3 野生草莓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 |
3.1.4.4 野生草莓的初生代谢物含量 |
3.1.5 杂交 |
3.2 生物刺激物对草莓移栽复壮的影响 |
3.2.1 不同生物刺激物对移栽后草莓根系的影响 |
3.2.2 不同生物刺激物对移栽后草莓叶片光合效能的影响 |
3.2.3 不同生物刺激物对移栽后草莓地上部和地下部生长的影响 |
3.2.4 不同生物刺激物对草莓移栽后的生长恢复有不同的调节作用 |
3.3 不同激素处理对草莓种子萌发和叶片再生的影响 |
3.3.1 不同处理对草莓种子萌发的影响 |
3.3.1.1 低温处理对草莓种子发芽的影响 |
3.3.1.2 GA3 处理对草莓种子发芽的影响 |
3.3.1.3 低温和GA3 互作对草莓种子发芽的影响 |
3.3.2 不同激素配比对草莓叶片再生的影响 |
3.3.2.1 ZT与 NAA、IBA、GA3 组合的再生比较 |
3.3.2.2 TDZ与 NAA、IBA、GA3 组合的再生比较 |
3.3.2.3 ZT与 TDZ对草莓叶片再生作用的比较 |
4.讨论 |
4.1 野生草莓种质资源的筛选与鉴定 |
4.2 生物刺激物对草莓移栽复壮的影响 |
4.3 不同激素处理对草莓种子萌发和叶片再生的影响 |
4.3.1 不同激素处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
4.3.2 不同激素处理对草莓叶片再生的影响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5)福建省四季草莓引种及其生长结果对昼夜温度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略缩词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引言 |
2 草莓的分类 |
3 草莓生产现状 |
3.1 世界草莓生产现状 |
3.2 我国草莓生产现状 |
3.3 我国四季草莓生产现状 |
4 温度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4.1 温度对植物生长特性的影响 |
4.2 温度对植物光合特性的影响 |
4.3 温度对植物果实品质的影响 |
4.4 温度对四季草莓生长结果的影响 |
5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5.1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5.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福建省草莓生产现状调查 |
1 调查方法 |
1.1 调查时间及地点 |
1.2 调查方法 |
1.3 调查内容 |
2 调查结果 |
2.1 福建省草莓种植面积和产量调查 |
2.2 福建省草莓种种植区分布 |
2.3 福建省草莓主栽品种 |
2.4 福建省草莓种植模式 |
2.5 福建省草莓批发、采摘平均售价比较 |
3 调查总结 |
3.1 存在的问题 |
3.2 拟解决措施 |
第三章 昼夜温度对四季草莓生长结果的影响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试验设计 |
1.2.2 生物学指标测定 |
1.2.3 光合参数测定 |
1.2.4 果实品质测定 |
1.3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昼夜温度对四季草莓植株性状的影响 |
2.2 昼夜温度对四季草莓生育期的影响 |
2.3 昼夜温度对四季草莓光合特性的影响 |
2.3.1 昼夜温度对四季草莓净光合速率(Pn)的影响 |
2.3.2 昼夜温度对四季草莓蒸腾速率(Tr)的影响 |
2.3.3 昼夜温度对四季草莓胞间CO_2 浓度(Ci)的影响 |
2.3.4 昼夜温度对四季草莓气孔导度(Gs)的影响 |
2.4 昼夜温度对四季草莓果实品质的影响 |
3 讨论 |
3.1 昼夜温度对四季草莓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
3.2 昼夜温度对四季草莓光合特性的影响 |
3.3 昼夜温度对四季草莓果实品质的影响 |
4 小结 |
第四章 福建省四季草莓引种比较试验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点 |
1.2 试验材料 |
1.3 试验方法 |
1.3.1 成活率统计 |
1.3.2 植株性状测定 |
1.3.3 物候期观察 |
1.3.4 花粉活力测定 |
1.3.5 产量测定 |
1.3.6 抗病虫性调査 |
1.3.7 品质指标测定 |
1.4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品种四季草莓生物学特性比较 |
2.1.1 不同品种四季草莓成活率比较 |
2.1.2 不同品种四季草莓植株性状比较 |
2.1.3 不同品种四季草莓物候期比较 |
2.1.4 不同品种四季草莓花粉活力比较 |
2.1.5 不同品种四季草莓产量比较 |
2.1.6 不同品种四季草莓抗病虫害比较 |
2.2 不同品种四季草莓果实品质比较 |
2.2.1 不同品种四季草莓外观品质比较 |
2.2.2 不同品种四季草莓果实硬度比较 |
2.2.3 不同品种四季草莓理化品质比较 |
3 讨论 |
3.1 生物学特性 |
3.2 果实品质 |
3.3 综合评价 |
4 小结 |
第五章 四季草莓山地高效栽培技术总结 |
1 栽培管理 |
1.1 品种选择 |
1.2 园地选择 |
1.3 土壤准备 |
1.4 起垄 |
1.5 定植 |
2 肥水管理 |
2.1 施肥 |
2.2 水分 |
3 植株管理 |
4 病虫害防治 |
5 采收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1 结论 |
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草莓的生产栽培模式研究及种质资源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草莓的生物学特征 |
1.2. 种苗选择 |
1.2.1. 品种特性分类 |
1.2.2. 栽培模式分类 |
1.3. 科学施肥和施用农药 |
1.3.1. 草莓需肥和吸肥特点 |
1.3.2. 草莓适宜施肥量 |
1.3.3. 草莓适宜施肥时间 |
1.3.4. 草莓科学施肥技术保障 |
1.3.5. 合理施用农药 |
1.4. 定植 |
1.4.1. 定植前种苗的修剪 |
1.4.2. 定植前种苗的消毒 |
1.4.3. 定植操作 |
1.4.4. 定植要点 |
1.5. 定植后的管理 |
1.5.1. 水分管理 |
1.5.2. 光照管理 |
1.6. 苗前期管理 |
1.6.1. 水肥管理 |
1.6.2. 植株整理 |
1.6.3. 及时植保 |
1.7. 苗中期管理 |
1.7.1. 水肥管理 |
1.7.2. 植株整理 |
1.7.3. 及时植保 |
1.8. 苗后期管理 |
1.8.1. 水肥管理 |
1.8.2. 及时植保 |
1.8.3. 地膜覆盖 |
1.8.4. 促进花芽分化的措施 |
1.9. 现蕾期管理 |
1.9.1. 温度、水分管理 |
1.9.2. 植株管理 |
1.9.3. 及时植保 |
1.9.4. 放置峰箱 |
1.10. 花期管理 |
1.10.1. 温度管理 |
1.10.2. 湿度管理 |
1.10.3. 光照管理 |
1.10.4. 水肥管理 |
1.10.5. 植株整理 |
1.10.6. 及时疏除弱花弱蕾 |
1.11. 果实生产期管理 |
1.11.1. 幼果期管理 |
1.11.2. 膨果期管理 |
1.11.3. 转色期管理 |
1.11.4. 成熟期管理 |
1.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12.1. 草莓的休眠和促成栽培 |
1.12.2. 中国草莓生产现状 |
1.13. 国内外草莓立体栽培的一些模式 |
1.13.1. 草莓传统的架式栽培技术 |
1.13.2. 柱状立体式栽培技术 |
1.13.3. 墙体栽培技术 |
2. 引言 |
2.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2.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2.2.1. 研究内容 |
2.2.2. 技术路线 |
2.3. 课题来源 |
3. 材料与方法 |
3.1. 试验材料 |
3.2. 试验设计 |
3.3. 试验方法 |
3.3.1. 草莓物候期的观测和管理 |
3.3.2. 草莓果实形态指标的测定和重量测定 |
3.3.3. 叶绿素含量测定 |
3.3.4. 草莓植株光合参数测定 |
3.3.5. 草莓果实有机酸含量测定 |
3.3.6. 草莓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测定 |
3.3.7. 草莓果实可溶性糖含量测定 |
3.3.8. 草莓果实色差测定 |
3.3.9. 草莓果实硬度 |
3.3.10. 草莓果实的维生素C含量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基质选择与成分分析 |
4.1.1. 基质选择 |
4.1.2. 基质成分分析 |
4.2 制作草莓架 |
4.2.1. H型草莓架设计制作 |
4.2.2. H型草莓架安装规程 |
4.2.3. A字型草莓架设计制作 |
4.2.4. 安装滴灌设施和铺银黑薄膜 |
4.2.4.1. 安装滴灌 |
4.2.4.2. 铺地膜 |
4.3. 不同处理模式对草莓叶片中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4.3.1. 不同基质对草莓叶片中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4.3.2. 不同栽培模式对草莓叶片中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4.3.3. 不同的草莓品种的草莓叶片中叶绿素含量的差异 |
4.4. 不同处理对草莓光合特性的影响 |
4.4.1. 不同处理对草莓叶片光合速率的影响 |
4.4.2. 不同栽培模式对草莓气孔导度的影响 |
4.4.3. 不同栽培模式对草莓蒸腾速率的影响 |
4.5. 草莓果实品质分析 |
4.5.1. 草莓果实的单果重 |
4.5.2. 草莓果实的纵横比 |
4.5.3. 草莓果实的色差 |
4.5.4. 草莓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 |
4.5.5. 草莓果实的硬度 |
4.5.6. 草莓果实的可溶性糖含量 |
4.5.7. 草莓果实的有机酸含量 |
4.5.8. 草莓果实的维生素C含量 |
5. 讨论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件1 |
附件2 |
附件3 |
附件4 |
附件5 |
作者简介 |
(7)不同光质对草莓生理特性及果实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1 课题的提出与前人的研究进展 |
1.1 文献综述 |
1.1.1 自然光的光谱特性与光的信号 |
1.1.2 光质对植物的影响 |
1.1.3 LED光源在现代农业上的应用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与试验设计 |
2.1.1 试验材料 |
2.1.2 光质处理 |
2.1.3 数据分析 |
2.2 测定方法 |
2.2.1 草莓植株光合作用相关指标测定 |
2.2.2 草莓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及细胞膜稳定性相关指标测定 |
2.2.3 草莓果实着色及品质测定 |
2.2.4 果实抗氧化物质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光质对草莓植株光合作用相关指标的影响 |
3.1.1 不同光质对草莓叶片光合作用相关系数的影响 |
3.1.2 不同光质对草莓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2 不同光质对草莓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及细胞膜稳定性相关指标的影响 |
3.2.1 不同光质对草莓SOD活性的影响 |
3.2.2 不同光质对草莓POD活性的影响 |
3.2.3 不同光质对草莓CAT活性的影响 |
3.2.4 不同光质对草莓MDA含量的影响 |
3.2.5 不同光质对草莓叶片质膜相对透性的影响 |
3.3 不同光质对草莓果实着色及品质的影响 |
3.3.1 不同光质对草莓果实着色的影响 |
3.3.2 不同光质对草莓果实品质的影响 |
3.4 不同光质对草莓果实抗氧化物质的影响 |
3.4.1 不同光质对草莓果实花青苷含量的影响 |
3.4.2 不同光质对草莓果实总酚含量的影响 |
3.4.3 不同光质对草莓果实总黄酮含量的影响 |
4 讨论 |
4.1 不同光质处理对草莓叶片光合特性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4.2 不同光质处理对草莓叶片抗氧化酶系及相关指标的影响 |
4.3 不同光质处理对草莓果实品质的影响 |
4.4 不同光质处理对草莓果实抗氧化物质的影响 |
5 结论 |
6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8)灌溉施肥方式和施肥水平对草莓营养品质及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2.1 灌溉对草莓生理特性及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影响 |
1.2.2 施肥对草莓生理特性及土壤微环境的影响 |
1.2.3 水肥耦合对草莓生理特性及土壤微环境的影响 |
1.2.4 灌溉对草莓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
1.2.5 施肥对草莓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
1.2.6 水肥耦合对草莓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
1.3 论文主要内容 |
1.4 本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点与材料 |
2.2 试验设计方案 |
2.3 技术路线 |
2.4 试验测定项目及方法 |
2.4.1 土壤微生态环境的测定 |
2.4.2 光合特性的测定 |
2.4.3 草莓产量及营养品质 |
2.5 数据处理方法 |
第三章 水肥耦合对草莓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影响 |
3.1 水肥耦合对草莓土壤含水率的影响 |
3.2 水肥耦合对草莓土壤养分的影响 |
3.2.1 土壤硝态氮含量 |
3.2.2 土壤速效磷含量 |
3.2.3 土壤速效钾含量 |
3.3 水肥耦合对草莓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
3.3.1 土壤细菌数量 |
3.3.2 土壤真菌数量 |
3.3.3 土壤放线菌数量 |
3.4 水肥耦合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3.4.1 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 |
3.4.2 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 |
3.4.3 脲酶活性 |
3.5 分析与讨论 |
3.6 小结 |
第四章 水肥耦合对草莓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
4.1 水肥耦合对草莓叶片光合日变化的影响 |
4.1.1 净光合速率 |
4.1.2 蒸腾速率 |
4.1.3 气孔导度 |
4.1.4 胞间CO2浓度 |
4.1.5 叶片水分利用效率 |
4.1.6 光能利用效率 |
4.2 光合特性日均值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章 水肥耦合对草莓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5.1 水肥耦合对草莓产量的影响 |
5.2 水肥耦合对草莓营养品质的影响 |
5.3 草莓营养品质主成分分析 |
5.4 分析与讨论 |
5.5 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 |
6.2 仍然需要解决的问题与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
附录B 试验附图 |
(9)丛枝菌根真菌与磷肥互作对连作草莓生长发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防治草莓连作障碍的主要方式及研究进展 |
1.1.1 农业防治 |
1.1.2 化学防治 |
1.1.3 生物防治 |
1.2 丛枝菌根真菌在防治草莓连作上的应用前景 |
1.2.1 AMF对草莓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进展 |
1.2.2 AMF草莓化感物质和微生物结构的影响进展 |
1.2.3 AMF提高草莓抗病性的研究进展 |
1.2.4 AMF提高草莓耐盐碱能力的研究进展 |
1.2.5 AMF在抗重金属胁迫方面的研究进展 |
1.2.6 AMF在耐旱性方面的研究进展 |
1.2.7 AMF提高草莓抗连作方面的研究 |
1.3 土壤因子对草莓丛枝菌根侵染率的影响 |
1.4 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露地和保护地栽培草莓丛枝菌根侵染率的比较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样地及试验材料概况 |
2.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1.4 数据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草莓丛枝菌根侵染率比较分析 |
2.2.2 草莓不同生育期地温变化分析 |
2.2.3 不同栽培类型草莓土壤因子比较分析 |
2.2.4 草莓菌根侵染率与根围土壤因子相关性分析及逐步回归分析 |
2.3 讨论 |
2.4 结论 |
第三章 不同施磷处理下AMF对连作草莓生长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设计 |
3.1.3 样品采集 |
3.1.4 植株形态指标及生物量的测定 |
3.1.5 菌根侵染率测定 |
3.1.6 土壤酶活性测定指标与方法 |
3.1.7 生理指标的测定和方法 |
3.1.8 草莓果实品质测定和方法 |
3.1.9 数据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施磷水平下接种AMF对草莓菌根侵染率的影响 |
3.2.2 不同施磷水平下接种AMF对连作草莓生长状况的影响 |
3.2.3 不同施磷水平下接种AMF对连作草莓生理指标的影响 |
3.2.4 不同施磷水平下接种AMF对连作草莓根围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3.2.5 不同施磷水平下接种AMF对连作草莓果实品质的影响 |
3.3 讨论 |
3.3.1 不同施磷水平下接种AMF对连作草莓菌根侵染率的影响 |
3.3.2 不同施磷水平下接种AMF对连作草莓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3.3.3 不同施磷水平下接种AMF对连作草莓生长影响 |
3.3.4 不同施磷水平下接种AMF对连作草莓生理指标的影响 |
3.3.5 不同施磷水平下接种AMF对连作草莓果实品质的影响 |
3.4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10)四川松潘高海拔地区草莓引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日中性草莓研究进展 |
1.2 我国高海拔及冷凉地区草莓研究进展 |
1.2.1 北方高海拔及冷凉地区草莓产业概况 |
1.2.2 云南高海拔地区草莓产业概况 |
1.2.3 四川高海拔地区草莓产业概况 |
1.3 草莓繁殖研究进展 |
1.3.1 分株繁殖 |
1.3.2 组织培养 |
1.3.3 匍匐茎繁殖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松潘不同海拔地区草莓引种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地概况 |
2.1.2 材料 |
2.1.3 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高寒干燥地区日中性草莓引种研究 |
2.2.2 高寒湿润地区日中性草莓引种研究 |
2.2.3 温暖湿润地区日中性草莓引种研究 |
2.2.4 温暖湿润地区日中性草莓光合特性研究 |
2.2.5 不同海拔高度地区草莓引种研究 |
2.3 讨论与小结 |
2.3.1 讨论 |
2.3.2 小结 |
第三章 松潘高海拔地区草莓繁育特性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地概况 |
3.1.2 材料 |
3.1.3 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海拔高度地区气温比较 |
3.2.2 不同品种草莓繁育特性研究 |
3.2.3 海拔高度对草莓种苗繁育特性影响 |
3.3 讨论与小结 |
3.3.1 讨论 |
3.3.2 小结 |
第四章 松潘高海拔地区草莓产业发展分析与建议 |
4.1 松潘草莓产业发展分析 |
4.1.1 优势 |
4.1.2 劣势 |
4.1.3 机遇 |
4.1.4 威胁 |
4.2 发展建议 |
4.2.1 因地制宜三产融合 |
4.2.2 联合科研单位提升科技含量 |
4.2.3 发展草莓产品深加工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四种草莓光合特性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苗期高温对草莓生长发育和果实品质的影响机理及模拟研究[D]. 徐超.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1)
- [2]草莓水培营养液配方筛选与正交试验优化[D]. 张心娟.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4)
- [3]缓解草莓幼苗低温伤害的物质组合的筛选和验证[D]. 殷方鹏.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1)
- [4]草莓种质资源生物学鉴定及对激素的反应[D]. 董晨星.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0)
- [5]福建省四季草莓引种及其生长结果对昼夜温度的响应[D]. 郑爱英. 福建农林大学, 2019(04)
- [6]草莓的生产栽培模式研究及种质资源评价[D]. 陆军. 安徽农业大学, 2019(05)
- [7]不同光质对草莓生理特性及果实品质的影响[D]. 刘怡. 四川农业大学, 2019(12)
- [8]灌溉施肥方式和施肥水平对草莓营养品质及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影响[D]. 丛岩.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9]丛枝菌根真菌与磷肥互作对连作草莓生长发育的影响[D]. 苏翰英.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3)
- [10]四川松潘高海拔地区草莓引种研究[D]. 胡定宇. 西南科技大学, 20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