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SBS新型加氢催化剂(论文文献综述)
李宇辉[1](2021)在《二氯二茂钛用于丁苯共聚物SBS加氢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选用二氯二茂钛(Cp2Ti Cl2)作为丁苯嵌段共聚物加氢催化剂,用活性胶分别进行了催化剂用量、压力、温度对加氢效果的影响研究,得到了较好的加氢条件。用二氯二茂钛作加氢催化剂、催化剂用量为0.4 mmol/100 g聚合物时,二烯烃段加氢度可大于98%。
张素瑜[2](2021)在《星形丁二烯类聚合物的分子结构设计及其氢化》文中研究说明星形支化聚合物因其特殊的结构与性质而被广泛应用,因此基于星形支化结构的丁二烯聚合物的合成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首先结合活性阴离子聚合方法和偶联改性技术,选取四氢呋喃(THF)、乙基四氢糠基醚(ETE)及双四氢糠丙烷(DTHFP)为调节剂,二乙烯基苯(DVB)为偶联剂,成功设计并合成两种星形支化结构的丁二烯类聚合物,即高1,2-结构星形支化聚丁二烯(S-g-PB)及以聚苯乙烯为规整支链的星形支化结构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S-g-SBS)共聚物。后续采用对甲苯磺酰肼(TSH)/三正丙胺(TPA)体系对两种聚合产物中PB链段中的不饱和双键进行加氢生成对应的氢化产物星形支化氢化聚丁二烯(S-g-H-PB)及星形支化SEBS(S-g-SEBS),利用氢核磁共振(1H-NMR)、红外光谱(FTIR)、凝胶渗透色谱(GPC)等手段对氢化前后聚合物进行化学结构、分子量及分布表征,并测定氢化产物的氢化度,使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及热重分析仪(TGA)对两者进行热力学性能表征,并探究氢化产物在成品油改性剂方面的应用。结果表明,S-g-PB分子量可控,且1,2-结构可达70%以上。S-g-SBS中聚丁二烯链段1,2-结构在30%~70%间可控。S-g-SBS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与熔体黏度均随结合苯乙烯含量及PB链段中1,2-结构含量的增加而提高。与相似分子结构参数的线形SBS相比,S-g-SBS的熔体黏度明显更低。TSH/TPA体系可对星形支化丁二烯聚合物进行高效加氢,S-g-H-PB氢化度可达95%以上,S-g-SEBS氢化度可达98%以上。氢化反应可明显改善聚合物的热稳定性,且氢化产物在成品油改性方面具有一定效果。
戴璐[3](2020)在《功能化聚丁二烯液体橡胶及其嵌段共聚物的合成》文中研究表明液体橡胶被称为“未来橡胶”,它具有良好的流动性,易于加工成型。末端带有活性基团的遥爪液体橡胶可以通过末端基团进行固化,广泛用于粘合剂、密封胶、涂料、浇注弹性体、改性剂和橡胶产品等方面。端羟基聚丁二烯液体橡胶(HTPB)、端羧基聚丁二烯液体橡胶(CTPB)和端环氧基液体橡胶(ETPB)是三种重要的遥爪聚丁二烯液体橡胶,应用广泛。目前,工业上生产遥爪聚丁二烯液体橡胶的方法以自由基聚合和阴离子聚合为主。这两种聚合方法的缺点是难以实现对聚丁二烯分子链微观结构的调控,从而限制了遥爪聚丁二烯液体橡胶的应用范围。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对材料性能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进一步调控液体橡胶微观结构、获得性能优异的液体橡胶产品变得尤为重要。本课题以聚丁二烯液体橡胶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功能化聚丁二烯液体橡胶的合成和改性,并探究了其在热塑性弹性体领域的应用。具体的研究内容为:(1)从端羟基聚丁二烯出发,合成了以高顺式聚丁二烯为软段的三嵌段共聚物;(2)进一步从聚丁二烯嵌段共聚物制备了氢键键合超分子弹性体。(3)顺丁橡胶氧化裂解制备端羧基聚丁二烯和端羧基聚乙烯;(4)以端羧基聚丁二烯为原料,制备了端环氧基聚丁二烯(ETPB),并探究了 ETPB交联弹性体的力学性能与结构之间的关系。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以顺丁橡胶氧化裂解法制备的高顺式HTPB作为大分子引发剂,通过辛酸亚锡[Sn(Oct)2]催化的ε-己内酯(ε-CL)开环聚合制备了聚己内酯-b-聚丁二烯-b-聚己内酯三嵌段共聚物(CBC)。通过改变聚合反应时间,合成了 一系列PCL链段长度不同的CBC。以不同分子量的高顺式HTPB作为引发剂,合成了一系列具有不同聚丁二烯链段长度的CBC。利用HTPB末端羟基与2-溴代异丁酰溴(BBiB)的反应,将高顺式HTPB转化为了端基为溴原子的聚丁二烯(BiB-PB-BiB)。用BiB-PB-BiB引发苯乙烯进行ARGETATRP聚合,合成了聚苯乙烯-b-聚丁二烯-b-聚苯乙烯三嵌段共聚物(SBS)。反应可控性好,所制备的SBS分子量分布较窄。(2)以HTPB作为大分子引发剂,通过ε-己内酯/D,L-丙交酯的开环聚合反应,分别制备了 CBC/LBL三嵌段共聚物。然后,用2-脲基-4-[1H]-嘧啶酮(UPy)基团对所得三嵌段共聚物进行末端功能化,得到超分子多嵌段共聚物UCBC和ULBL。通过改变共聚物的组成,可以调控所得超分子热塑性弹性体(TPEs)的力学性能。接着,探究了聚丁二烯分子链的微结构对超分子弹性体力学性能的影响。(3)通过顺丁橡胶氧化断链制备ATPB,并通过ATPB末端醛基的选择性氧化反应,制备了具有高顺式-1,4-结构含量的端羧基聚丁二烯液体橡胶,为实现对端羧基聚丁二烯液体橡胶分子链微结构的调控提供了 一种新的思路。所制备的CTPB具有高顺式结构,玻璃化转变温度很低(-103℃)。作为对照,通过在链转移剂存在下的开环易位聚合法制备了端羧基聚环辛二烯(CTPCOD)。CTPB、自由基聚合端羧基聚丁二烯(FCTPB)和CTPCOD三种样品经过加氢后,制备了三种具有不同分子链结构的端羧基聚乙烯:CTPE、FCTPE和L-CTPE。探究了三种端羧基聚乙烯的分子链微结构差异对其热性能的影响。通过改变顺丁橡胶的环氧率,可以实现对CTPB和CTPE分子量大小的调节,它们可以作为新型先进材料的原料。(4)以CTPB和FCTPB作为原料,利用分子链末端羧基与缩水甘油发生酯化反应,制备了端环氧基聚丁二烯(ETPB),并对ETPB和FETPB的分子结构和分子量进行了表征。接着,利用ETPB末端环氧基团与氨基、巯基之间的反应,分别采用季戊四醇四-3-巯基丙酸酯(PETMP)、聚酰胺650(PA650)和胱胺(Cystamine)作为固化剂,将ETPB进行固化交联,制备了 ETPB交联弹性体。通过断裂伸长率测试和DMA测试对弹性体的力学性能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以胱胺作为固化剂所得弹性体的断裂伸长率最长,综合力学性能最好。对于ETPB1-3,随着ETPB分子量的增加,ETPB-cystamine弹性体的断裂伸长率增加,断裂强度下降。在室温下,FETPB胱胺固化弹性体的力学性能好于ETPB弹性体,而ETPB弹性体则在-100℃低温条件下依然处于橡胶态,适合低温环境使用。
王东方[4](2020)在《基于月桂烯的苯乙烯类热塑性弹性体的合成与结构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月桂烯作为一种生物基链状单萜烯,具有和异戊二烯、丁二烯相似的化学结构,通过阴离子聚合将月桂烯引入到苯乙烯类热塑性弹性体中,可开发功能性的弹性体,进一步提高月桂烯的应用价值;此外,对含月桂烯这种长侧链结构的聚合物研究,可以进一步完善弹性体材料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首先,在无调节剂的条件下设计合成不同月桂烯含量的苯乙烯-异戊二烯/月桂烯-苯乙烯热塑性弹性体(SIMS)。结果表明:月桂烯的含量由0增加到19.8%,3,4-PM结构由7.5%降低至5.6%,3,4-PI结构约为10%;DSC结果表明:SIMS玻璃化转变温度稳定在-66℃;随月桂烯的增加,SIMS损耗因子会出现先增高后减小的趋势,当月桂烯含量为11.3%时,达到最大值1.15;SIMS拉伸强度先升高后降低,其断裂伸长率逐渐增加,邵氏硬度逐渐降低。对SIMS采用镍系催化加氢得到了 HSIMS。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催化条件下,随月桂烯含量增加,HSIMS的加氢度逐渐降低,但总体加氢度均在96.7%以上;微观结构变化规律与SIMS一致;HSIMS的玻璃化转变温度逐渐增高,且均比未加氢的玻璃化转变温度高。随月桂烯含量的增加,HSIMS的损耗因子峰值会出现先增高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当月桂烯含量为7.6%时,损耗因子峰值达到最大值1.45;随月桂烯含量的增加,HSIMS的拉伸强度逐渐降低,断裂伸长率逐渐增加,邵氏硬度逐渐降低。设计合成了苯乙烯-月桂烯/丁二烯-苯乙烯热塑性弹性体(SBMS)并对其微观结构与性能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SBMS中1,2-PB结构含量随月桂烯含量的增加先从11.2%降低至9%,之后基本稳定;月桂烯含量从0增加到70%,SBMS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从-97.3℃增加到-67.4℃。少量月桂烯的加入使得SBMS的断裂伸长率大幅增加,但随月桂烯的含量进一步增加,SBMS的拉伸强度先增加后降低,断裂伸长率逐渐降低,邵氏硬度亦逐渐降低。采用镍系催化体系对SBMS加氢制备了 HSBMS。研究结果表明:月桂烯含量从9.1%增加至39.3%,HSBMS的总体加氢度在94.5%以上,其中丁二烯加氢度在97%以上,而月桂烯的加氢度从98.3%降至83.4%。加氢后玻璃化转变温度从-66.6℃增加至-36.6℃。随月桂烯含量的增加,HSBMS损耗因子峰值变化不明显,拉伸强度逐渐降低,断裂伸长率增加不明显,邵氏硬度变化不明显。最后,采用茂钛催化体系对SBMS加氢制备了部分氢化产物PHSBMS。结果表明:月桂烯含量从10%增加至52.2%,总加氢度从93.7%降至68%,其中丁二烯加氢度维持在95%左右,月桂烯的加氢度从84.3%降至11.6%。加氢后玻璃化转变温度从-70.5℃增加至-40.2℃。随月桂烯含量的增加,PHBMS损耗因子峰值逐渐增加,拉伸强度逐渐降低,断裂伸长率逐渐增加,邵氏硬度逐渐降低。
孟繁志[5](2019)在《苯乙烯系热塑弹性体阴离子交换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指出碱性阴离子交换膜燃料电池(AEMFCs)因具备燃料选择范围广、制造成本低和燃料渗透率低等优点,被认为是最具发展潜力的燃料电池之一。阴离子交换膜(AEMs)作为AEMFCs的核心组件,其性能优劣直接决定着AEMFCs未来的发展前景。性能优异的AEMs必须具备高离子电导率及良好的耐碱稳定性/尺寸稳定性,然而高离子电导率通常需要高离子交换容量(IEC),这往往会使膜具有较高的吸水率和溶胀度,严重时会造成AEMs的破裂。因此,如何获得兼具高离子电导率和优异尺寸稳定性的AEMs是目前所面临的难点之一。本论文针对这一问题设计并制备了几种综合性能良好的AEMs,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首先采用活性阴离子聚合合成低分子量聚苯乙烯(hPS),并对其与聚(苯乙烯-b-(乙烯-co-丁烯)-b-苯乙烯)(SEBS)分别进行氯甲基化;之后将不同质量比的两者进行溶液共混后加入交联剂并采用溶液浇铸法制膜;最后通过非均相季铵化和碱化反应成功制得一系列SEBS/hPS复合型AEMs,并对其结构和性能进行了测试表征,以探究hPS含量对AEMs微相结构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hPS含量的增加,AEMs中PS相的尺寸逐渐增加,使得离子传输通道得以拓宽,离子电导率随之增加,此外AEMs的吸水率、溶胀度、机械强度和耐碱稳定性也随之增加。(2)以线型聚(苯乙烯-b-丁二烯-b-苯乙烯)(SBS)为起始材料,利用常压催化加氢法制得相应的氢化SBS(HSBS),而后通过一系列功能化反应制得综合性能良好的线型HSBS基AEMs,并对其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主要探究晶体结构对AEMs机械性能和尺寸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晶体结构的引入,线型HSBS在80℃左右出现了结晶熔融峰,且其结晶度在18.421.7%,这使得基于HSBS的AEMs具有比SEBS基AEMs更为优异的机械性能和尺寸稳定性。此外,晶体结构能够显着提高AEMs的耐碱稳定性,而且其还可以通过影响AEMs的微相分离结构来改变离子传输性能。(3)以高分子量的星型SBS为起始材料,利用(2)中所述方法制得两种星型HSBS基AEMs,并对其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以探究星型支化结构对AEMs微相结构以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星型HSBS的分子量较高,故星型HSBS基AEMs具有比线型HSBS基AEMs更为优异的机械性能和尺寸稳定性。此外,星型支化结构不仅能够为离子提供更加高效的传输通道,提高离子的传输效率,还可以显着提高AEMs的耐碱稳定性。
张川琦[6](2018)在《茂金属体系催化SBS、SIS和SIBS加氢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催化加氢对于改善SDS的力学性能和抗老化性能具有重要意义。相比于传统Ziegler催化剂,茂钛催化剂具有加氢活性高、加氢条件温和、催化剂用量低以及不需要脱催处理等优点。目前常用茂钛催化剂的加氢效率和加氢复现性都不十分理想,本文尝试了多种不同结构与组成的茂钛体系催化SBS、SIS和SIBS加氢,并研究了加氢产物的相关结构与性能。首先,本文研究了 ETE和DMTHFA对SBS微观结构的影响,并观察了“双茂钛/氢化锂/芳香酯”体系、“双茂钛or单茂钛/三苯甲基锂”体系以及“双茂钛/烷基铝/硅酸酯”体系对SBS加氢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相比于醚类调节剂ETE,胺类调节剂DMTHFA对SBS的1,2-PB%具有更高的调控能力,而且1,2-PB%主要决定于路易斯碱在整个胶液体系中的浓度,而与活性种浓度和调节剂的R值无关;在较为温和的加氢反应条件下,“双茂钛/烷基铝/硅酸酯”体系的2h加氢度达到了 99%,兼具高活性和高温稳定性,这是因为烃氧基锂化合物(由硅酸酯类化合物与氢化锂反应原位制备)倾向于插入钛铝闭锁结构破坏原络合态,从而增大了钛金属中心的裸露机会,进而显着提高硅酸酯体系的加氢活性;因此本文还设计了 IPA-Li、BHT-Li和乙氧基锂三种“双茂钛/烷基铝/烃氧基锂”体系,其2h加氢度都达到了 99%,证明硅酸酯体系的加氢反应机理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双茂钛/烷基铝/烃氧基锂”体系的最佳氢化条件为:加氢温度高于75℃、氢气压力高于1.50MPa、钛金属含量为O.11mmol/100gSBS、铝钛比高于4.80/1、乙氧基锂/Ti高于6.0/1。胶液体系黏度过大以及加氢温度、铝钛比和乙氧基锂/Ti过低均不利于加氢。然后,本文还采用了“双茂钛/氢化锂/芳香酯”体系,“双茂钛/三苯甲基锂”体系以及“双茂钛/烷基铝/硅酸酯”体系催化SIS加氢。研究发现:茂钛催化.剂因为SIS甲基的空间位阻和1,4-PI的σ-π超共轭作用而难以催化SIS加氢;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均得出:四种结构单元的加氢活性顺序为:1,2-PB>1,4-PB>3,4-PI>1,4-PI。根据四种结构单元不同的加氢活性,本文先设计合成了 SIBS,并采用“双茂钛/烷基铝/乙氧基锂”体系催化加氢以制备选择性氢化PB和3,4-PI结构单元的新型加氢聚合物HSIBS。由于Bd的竞聚率远高于Ip,且路易斯碱会增大其竞聚率差异,因此本文主要通过控制Ip的进料速率高于Bd来实现二者的无规共聚。DSC分析发现:所有SIBS在0℃以下只有一个Tg,表明其中间软段没有出现明显的PB嵌段。最后,本文主要分析了 SEBS和HSIBS的结晶性能和机械性能。研究发现:Ip%和侧基含量的升高降低了聚合物链的立构规整性,等规度越低越不利于结晶;Ip%和侧基含量的升高增大了分子链的刚性,聚合物的链段运动能力变差,因而提高了 Tg;加氢改性显着提高了聚合物的拉伸强度,并且大大降低了聚合物的强度损失率W,极大改善了聚合物的力学性能和抗老化性能。
张娜娜[7](2014)在《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加氢催化剂的制备及小试工艺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对茂钛催化剂催化SBS加氢反应体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掌握了二氯二茂钛催化剂的制备技术,制得批量二氯二茂钛催化剂;在在远离市场主体,受交通限制的条件下,使用成品SBS胶体做加氢实验。考察了成品胶活化处理的条件,并在加氢过程中加入n-BuLi作为引发剂,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得到了与新鲜胶SBS相近的加氢度。论文主要由以下五部分组成:第一章文献综述本章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展开综述:(1)聚苯乙烯-聚乙烯-聚丁烯-聚苯乙烯(SEBS)的结构与特征:主要介绍了SEBS的分子链上,不饱和双键加氢后嵌段中的丁二烯部分已被完全氢化,与SBS相比显示出的优良性能;(2) SEBS的研究意义及应用:主要介绍了SEBS良好的耐候性、耐热性、耐压缩变形性和优异的力学性能及在市场中的应用情况;(3) SBS的合成技术:这部分综述了SBS的合成方法及其优缺点;(4) SBS加氢技术:这部分主要介绍了SBS的两种加氢方法,重点介绍了茂金属催化剂在SBS加氢中的广泛应用;(5) SBS加氢机理:介绍了π-络合物机理和阳离子活性中心机理;(6) SEBS的研究现状:介绍了SEBS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第二章二氯二茂钛的制备及催化性能研究首先采用连续二段蒸馏法合成了高纯度的二氯二茂钛催化剂,利用1H-NMR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其次,以其为催化剂催化成品胶SBS和新鲜胶SBS进行加氢反应,考察了其催化加氢性能,并与工业催化剂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自制催化剂的性能优于工业催化剂;成品胶SBS的活性很低,要提高其加氢度,在实验前必须对其进行活化处理。第三章SBS的制备及预处理研究首先对SBS胶的制备条件进行了研究。考察了各种因素对原料胶制备过程的影响。其次考察了溶剂中的水、洗胶方式及干燥方式对SBS加氢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溶剂中的水、SBS胶中的添加剂和防腐剂及SBS的干燥方式对提高SBS的加氢度都有影响。要提高SBS的加氢度,实验必须对成品胶进行预处理:即溶剂重蒸除水、SBS洗胶除杂、SBS真空烘干。第四章SBS加氢条件的优化及小试工艺的确定本章以自制的二氯二茂钛为催化剂,通过溶剂除水、洗胶除杂质及干燥除甲醇制备成的高活性SBS为原料,首先考察了无活化过程的SBS加氢,结果表明无活化过程时SBS的加氢度只有25.0%。接着,对SBS加氢活化条件进行了优化,考察了反应过程H2压力对加氢性能的影响、活化过程中H2压力对加氢性能的影响、n-BuLi用量对加氢性能的影响、活化时间对加氢性能的影响及催化剂用量对加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催化剂加氢度的两个主要因素是有无活化过程和催化剂的用量,其中最主要的是活化过程; SBS加氢反应的最佳工艺条件是:活化过程中H2压力为1.5MPa,活化时间为3h,反应过程中H2压力为2.5MPa,n-BuLi的用量为3mL,催化剂用量为20mL,在此条件下,产品SBS的加氢度为92.0%。第五章自制催化剂与工业催化剂的加氢性能对比研究本章以岳阳石化的工业催化剂作为SBS的加氢反应催化剂,在最佳工艺条件、无活化过程和催化剂用量减半三种条件下,将自制催化剂与岳阳石化的工业催化剂的催化加氢性能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进一步表明,活化过程仍然是影响SBS加氢度的最重要的因素;在相同的反应条件下,工业催化剂的加氢度为85.0%,自制催化剂的加氢度为92.0%,自制催化剂的催化性能优于工业催化剂,为以后工业应用奠定基础。
蒋国强,范娜,丁富新[8](2013)在《共轭双烯聚合物选择性加氢反应器技术进展》文中指出对以橡胶、弹性体为代表的含共轭双烯聚合物进行烯属双键的选择性加氢,可显着提高聚合物的稳定性;加氢反应器和反应工艺是制约加氢度和产率的关键技术之一。该文综述了目前共轭双烯聚合物选择性加氢反应器的技术进展,包括以机械搅拌反应器、鼓泡反应器、外循环反应器为代表的全混流型反应器;以填料塔和静态混合管式反应器为代表的平推流型反应器;以及各种反应器的组合技术、特殊操作方式。结合加氢体系的流体力学特征和反应动力学特征,分析了制约加氢度和产率的关键问题,总结了进一步提高加氢度和产率、降低能耗物耗的潜在途径。
王继璋[9](2007)在《钌配合物催化丁苯嵌段共聚物(SBS)氢化研究》文中提出由热塑性丁苯嵌段共聚物SBS经过选择加氢可制得新型改性弹性体SEBS,它比SBS具有更优良的稳定性、耐热性、耐紫外线和耐氧化性能、优异的电器绝缘性和柔韧性。是国际上公认的用途广泛的新型弹性体材料。在本课题组已发现的钌化合物[Ru(COD)Cl2]n与三苯基膦原位形成的催化剂对SBS加氢具有很高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基础上。本论文将该催化剂用于SBS的加氢反应,系统考察了膦钌比、SBS本身的微观结构、反应温度、氢气压力、催化剂浓度以及溶剂对加氢度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在PPh3/Ru=2(摩尔比)、T=140℃,p(H2)=5.0 MPa,[C=C]/Ru=10000(摩尔比),t=6.0 h的优化条件下,SBS的氢化度可达98.0%以上;分时段变温加热措施能有效提高加氢度,缩短反应时间,避免凝胶现象;调节混合溶剂极性和溶度参数以适应高聚物SBS的溶解,可以有效提高SBS的加氢度。催化剂选择性好,没有发现苯乙烯段中苯环被加氢现象。对氢化产物中残留金属钌的分析,建立了可靠的样品处理方法;对通过乙醇沉淀后得到固体氢化产物测定结果表明,残留金属钌小于2.5 ppm。上述结果具有很好的工业应用前景。
刘卅,郭建维[10](2006)在《SEBS制备方法新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综述了SEBS的各种制备方法。重点介绍了近年来各种均相和非均相催化SBS加氢体系的最新进展,并对其工业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
二、SBS新型加氢催化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BS新型加氢催化剂(论文提纲范文)
(1)二氯二茂钛用于丁苯共聚物SBS加氢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实验部分 |
1.1 原材料 |
1.2 SBS加氢催化剂的特点 |
1.3 加氢实验步骤 |
1.4 实验步骤 |
1.4.1 SBS基础胶的合成 |
1.4.2 加氢催化剂的制备 |
1.4.3 加氢试验步骤 |
1.4.4 分析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基础胶终止方式对加氢效率的影响 |
2.2 二氯二茂钛与丁基锂配比对SBS加氢反应的影响 |
2.3 催化剂用量对SBS加氢效率的影响 |
2.4 催化剂用量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
3 结语 |
(2)星形丁二烯类聚合物的分子结构设计及其氢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二烯烃类聚合物氢化方法 |
1.1.1 溶液加氢法 |
1.1.2 乳液加氢法 |
1.1.3 氢化物母体法 |
1.2 活性阴离子聚合 |
1.2.1 活性阴离子聚合概述 |
1.2.2 丁二烯的活性阴离子聚合 |
1.3 星形聚合物 |
1.3.1 星形聚合物概述 |
1.3.2 星形聚合物的合成方法 |
1.3.3 星形聚合物的性能与应用 |
1.4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内容 |
2 星形支化氢化聚丁二烯的合成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原料及精制 |
2.2.2 实验方法 |
2.2.3 分析与测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星形支化聚丁二烯的设计与合成 |
2.3.2 星形支化氢化聚丁二烯的制备与表征 |
2.3.3 成品油减阻剂的应用探索 |
2.4 本章小结 |
3 星形支化SEBS的合成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原料及精制 |
3.2.2 实验方法 |
3.2.3 分析与测试 |
3.3 结果讨论 |
3.3.1 苯乙烯大分子单体的设计与合成 |
3.3.2 星形支化SBS的设计与合成 |
3.3.3 星形支化SEBS的制备与表征 |
3.3.4 化妆品油凝胶应用探索 |
3.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3)功能化聚丁二烯液体橡胶及其嵌段共聚物的合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研究内容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遥爪聚丁二烯液体橡胶介绍 |
2.1.1 遥爪聚合物 |
2.1.2 遥爪液体橡胶 |
2.1.3 遥爪聚丁二烯液体橡胶 |
2.2 端羟基聚丁二烯液体橡胶 |
2.2.1 端羟基聚丁二烯的合成 |
2.2.2 端羟基聚丁二烯的应用 |
2.3 端羧基聚丁二烯液体橡胶 |
2.3.1 端羧基聚丁二烯的合成 |
2.3.2 端羧基聚丁二烯的应用 |
2.4 端环氧基聚丁二烯液体橡胶 |
2.4.1 端环氧基聚丁二烯的合成 |
2.4.2 端环氧基聚丁二烯的应用 |
2.5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3章 以高顺式聚丁二烯为软段的三嵌段共聚物的制备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原料耗材 |
3.2.2 高顺式端羟基聚丁二烯(HTPB)的制备 |
3.2.3 聚己内酯-b-聚丁二烯-b-聚己内酯(CBC)三嵌段共聚物的制备 |
3.2.4 BiB-PB-BiB大分子引发剂的制备 |
3.2.5 聚苯乙烯-b-聚丁二烯-b-聚苯乙烯(SBS)三嵌段共聚物的制备 |
3.2.6 测试与表征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聚己内酯-b-聚丁二烯-b-聚己内酯(CBC)三嵌段共聚物的制备和表征 |
3.3.2 聚苯乙烯-b-聚丁二烯-b-聚苯乙烯(SBS)三嵌段共聚物的制备和表征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聚丁二烯嵌段共聚物制备氢键键合超分子弹性体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原料耗材 |
4.2.2 CBC/LBL三嵌段共聚物的合成 |
4.2.3 UPy双端官能化CBC/LBL的合成 |
4.2.4 羟基封端PLA (HTPLA)的合成 |
4.2.5 UPy双端官能化PCL/PLA/PB的合成 |
4.2.6 UTPB/UPCL和UTPB/UPLA共混样品的制备 |
4.2.7 结构与性能表征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UPy双端官能化CBC/LBL的合成和表征 |
4.3.2 热性能 |
4.3.3 力学性能 |
4.3.4 可回收性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顺丁橡胶氧化裂解制备高顺式端羧基聚丁二烯液体橡胶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原料耗材 |
5.2.2 CTPB的制备 |
5.2.3 端羧基聚环辛二烯(CTPCOD)的制备 |
5.2.4 端羧基聚乙烯(CTPE)的制备 |
5.2.5 结构与性能表征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端羧基聚丁二烯的制备和表征 |
5.3.2 端羧基聚乙烯的制备 |
5.3.3 热性能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端环氧基聚丁二烯液体橡胶的合成 |
6.1 实验部分 |
6.1.1 原料耗材 |
6.1.2 端羧基聚丁二烯(CTPB)的制备 |
6.1.3 酰氯封端聚丁二烯(ClTPB)的制备 |
6.1.4 端环氧基聚丁二烯(ETPB)的制备 |
6.1.5 ETPB固化交联制备聚丁二烯弹性体 |
6.2 结果与讨论 |
6.2.1 酰氯封端聚丁二烯(ClTPB)的制备 |
6.2.2 端环氧基聚丁二烯(ETPB)的制备 |
6.2.3 ETPB弹性体的制备和表征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4)基于月桂烯的苯乙烯类热塑性弹性体的合成与结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负离子聚合 |
1.1.1 负离子聚合及其进展 |
1.1.2 二烯烃衍生物阴离子聚合进展 |
1.2 SBS、SEBS热塑性弹性体概述 |
1.2.1 SBS热塑性弹性体简介及研究进展 |
1.2.2 SEBS热塑性弹性体简介及研究进展 |
1.3 SIS、SEPS热塑性弹性体概述 |
1.3.1 SIS热塑性弹性体简介及研究进展 |
1.3.2 SEPS热塑性弹性体简介及研究进展 |
1.4 月桂烯的聚合及应用 |
1.4.1 月桂烯的来源与性质 |
1.4.2 基于月桂烯的弹性体研究进展 |
1.5 课题的立论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原料试剂 |
2.1.1 原料的参数及规格 |
2.1.2 试剂的纯化 |
2.2 实验方法 |
2.2.1 实验装置预处理 |
2.2.2 热塑性弹性体的合成 |
2.2.3 热塑性弹性体的催化加氢 |
2.3 聚合物表征 |
2.3.1 相对分子质量及分布 |
2.3.2 微观结构表征 |
2.3.3 DSC热性能分析 |
2.3.4 熔融指数 |
2.4 热塑性弹性体的性能测试 |
2.4.1 标准样的制备 |
2.4.2 动态力学测试 |
2.4.3 力学性能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3.1 苯乙烯-月桂烯/异戊二烯-苯乙烯(SIMS)的合成与结构性能研究 |
3.1.1 SIMS的合成与表征 |
3.1.2 SIMS的玻璃化转变温度 |
3.1.3 动态力学性能 |
3.1.4 力学性能 |
3.1.5 小结 |
3.2 氢化苯乙烯-月桂烯/异戊二烯-苯乙烯(HSIMS)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
3.2.1 HSIMS的合成与表征 |
3.2.2 HSISM的玻璃化转变温度 |
3.2.3 动态力学性能 |
3.2.4 力学性能 |
3.2.5 小结 |
3.3 苯乙烯-月桂烯/丁二烯-苯乙烯热塑性弹性体(SBMS)合成与结构性能研究 |
3.3.1 SBMS的合成与表征 |
3.3.2 SBMS的玻璃化转变温度 |
3.3.3 动态力学性能 |
3.3.4 力学性能 |
3.3.5 小结 |
3.4 氢化苯乙烯-丁二烯/月桂烯-苯乙烯热塑性弹性体(HSBMS)合成与结构性能研究 |
3.4.1 HSBMS合成与表征 |
3.4.2 HSBMS的玻璃化转变温度 |
3.4.3 动态力学性能 |
3.4.4 力学性能 |
3.4.5 小结 |
3.5 部分氢苯乙烯-丁二烯/月桂烯-苯乙烯热塑性弹性体(PHSBMS)的合成与结构性能研究 |
3.5.1 PHSBMS的合成与表征 |
3.5.2 PHSBMS的玻璃化转变温度 |
3.5.3 动态力学性能 |
3.5.4 力学性能 |
3.5.5 小结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与导师简介 |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5)苯乙烯系热塑弹性体阴离子交换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燃料电池 |
1.1.1 燃料电池概述 |
1.1.2 燃料电池的特点 |
1.1.3 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 |
1.1.4 燃料电池的分类 |
1.2 聚合物电解质燃料电池 |
1.2.1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
1.2.2 阴离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
1.3 阴离子交换膜 |
1.3.1 阴离子交换膜的导电机理 |
1.3.2 阴离子交换膜面临的问题 |
1.3.3 阴离子交换膜的研究近况 |
1.4 本课题立项依据及研究内容 |
1.4.1 立项依据 |
1.4.2 研究内容 |
2 实验材料及性能表征方法 |
2.1 实验设备及实验材料 |
2.1.1 实验设备 |
2.1.2 实验材料 |
2.2 性能表征方法 |
2.2.1 凝胶渗透色谱(GPC) |
2.2.2 核磁共振波谱(1H-NMR) |
2.2.3 红外光谱(FT-IR) |
2.2.4 差式扫描量热(DSC) |
2.2.5 吸水率(WU)和溶胀度(SR) |
2.2.6 离子交换容量(IEC) |
2.2.7 离子电导率(σ) |
2.2.8 机械性能 |
2.2.9 热失重(TGA) |
2.2.10 小角x射线衍射(SAXS) |
2.2.11 原子力显微镜(AFM) |
2.2.12 透射电镜(TEM) |
2.2.13 耐碱稳定性 |
3 SEBS/hPS复合型阴离子交换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3.1 前言 |
3.2 实验过程 |
3.2.1 实验原料预处理 |
3.2.2 低分子量h PS的合成 |
3.2.3 氯甲基化SEBS(CM-SEBS)的合成 |
3.2.4 氯甲基化h PS(CM-hPS)的合成 |
3.2.5 SEBS/hPS复合型阴离子交换膜的制备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聚合物的结构表征 |
3.3.2 膜的IEC、WU、SR和 σ |
3.3.3 膜的机械性能 |
3.3.4 膜的热稳定性 |
3.3.5 膜的微相结构表征 |
3.3.6 膜的耐碱稳定性 |
3.4 本章小结 |
4 结晶型阴离子交换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4.1 前言 |
4.2 实验过程 |
4.2.1 实验原料预处理 |
4.2.2 氢化SBS(HSBS)的制备 |
4.2.3 氯甲基化HSBS(CHSBS)的制备 |
4.2.4 结晶型阴离子交换膜的制备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聚合物的结构表征 |
4.3.2 膜的IEC、WU、SR和 σ |
4.3.3 膜的热稳定性和机械性能 |
4.3.4 膜的微相结构表征 |
4.3.5 膜的耐碱稳定性 |
4.4 本章小结 |
5 具有星型支化结构的结晶型阴离子交换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5.1 前言 |
5.2 实验过程 |
5.2.1 实验原料预处理 |
5.2.2 星型HSBS的制备 |
5.2.3 星型HSBS的氯甲基化 |
5.2.4 具有星型结构的结晶型阴离子交换膜的制备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聚合物的结构表征 |
5.3.2 膜的IEC、WU、SR和 σ |
5.3.3 膜的热稳定性和机械性能 |
5.3.4 膜的微相结构表征 |
5.3.5 膜的耐碱稳定性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6)茂金属体系催化SBS、SIS和SIBS加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阴离子聚合 |
1.2.1 阴离子聚合的历史回顾 |
1.2.2 活性阴离子聚合的特点 |
1.2.3 阴离子聚合体系的组成 |
1.2.4 锂系聚合物的发展历程 |
1.3 苯乙烯类热塑性弹性体(TPS) |
1.3.1 TPE的分类及其应用现状 |
1.3.2 TPS的发展历程 |
1.3.3 TPS的合成 |
1.3.4 TPS微相分离机理 |
1.4 茂金属催化剂 |
1.4.1 加氢催化剂的分类及其特点 |
1.4.2 茂金属催化剂的种类、特点及应用 |
1.4.3 加氢反应机理 |
1.4.4 加氢反应后处理 |
1.5 论文选题的立论及目的 |
2 实验部分 |
2.1 原料规格及其来源 |
2.2 试剂的纯化与合成 |
2.3 实验器材前处理 |
2.4 茂金属催化剂的配制 |
2.5 基础胶的合成 |
2.5.1 SBS和SIS的合成 |
2.5.2 SIBS的合成 |
2.6 活性聚合物的终止方式 |
2.7 加氢反应操作 |
2.7.1 聚合及加氢反应设备 |
2.7.2 加氢反应操作步骤 |
2.8 聚合物表征 |
2.8.1 核磁共振氢谱分析(~1H-NMR) |
2.8.2 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 |
2.8.3 DSC热性能分析 |
2.9 力学性能分析 |
2.9.1 标准试件的制备过程 |
2.9.2 机械性能测试和老化实验 |
2.10 碘量法测定加氢度 |
3 结果与讨论 |
3.1 多种茂钛体系的设计制备及其催化加氢行为研究 |
3.1.1 “双茂钛/氢化锂/芳香酯”催化体系 |
3.1.2 多种茂钛催化剂的加氢行为对比研究 |
3.1.3 二氯二茂钛/三异丁基铝/含硅第三组分催化体系的加氢研究 |
3.1.4 双茂钛/三烷基铝催化体系的创新 |
3.2 SBS、SIS以及SIBS的设计合成及其加氢行为研究 |
3.2.1 SBS的设计合成及其加氢行为研究 |
3.2.2 SIS的设计合成及其加氢行为研究 |
3.2.3 SIBS的设计合成及其加氢行为研究 |
3.3 SEBS和HSIBS的结构及其性能研究 |
3.3.1 SEBS和HSIBS的结晶性能分析 |
3.3.2 SEBS和HSIBS的力学性能及其老化性能分析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与导师简介 |
附件 |
(7)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加氢催化剂的制备及小试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西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作者信息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SEBS 的结构与特征 |
1.2 SEBS 的研究意义 |
1.3 SEBS 的加工方法 |
1.4 SEBS 的市场应用 |
1.5 SEBS 合成技术 |
1.5.1 三步加料法 |
1.5.2 两步混合加料法 |
1.5.3 二步加料法 |
1.5.4 偶联法 |
1.6 SBS 加氢技术研究 |
1.6.1 非催化加氢 |
1.6.2 催化加氢 |
1.7 SBS 加氢机理研究 |
1.7.1 π-络合物机理 |
1.7.2 阳离子活性中心机理 |
1.8 本论文的立题背景和研究的主要内容 |
1.8.1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1.8.2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1.8.3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二氯二茂钛的制备及催化性能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原料 |
2.2.2 实验仪器 |
2.2.3 催化剂的制备 |
2.2.4 实验方法 |
2.2.5 加氢度的测定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催化剂的表征 |
2.3.2 催化剂性能的考察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SBS 胶的制备及预处理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原料 |
3.2.2 实验仪器 |
3.2.3 高活性 SBS 的制备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溶剂中水对加氢性能的影响 |
3.3.2 SBS 中杂质对加氢性能的影响 |
3.3.3 干燥方式对加氢性能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SBS 加氢条件的优化及小试工艺的确定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原料 |
4.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4.2.3 原料与催化剂的获得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无活化过程的 SBS 加氢 |
4.3.2 反应过程 H_2压力对加氢性能的影响 |
4.3.3 SBS 加氢活化条件的优化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自制催化剂与工业催化剂的加氢性能对比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实验原料 |
5.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5.2.3 实验方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最佳工艺 |
5.3.2 无活化过程 |
5.3.3 催化剂用量减半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硕士阶段发表研究论文及参加科研项目情况 |
致谢 |
(8)共轭双烯聚合物选择性加氢反应器技术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共轭双烯聚合物液相加氢体系的流体力学和反应动力学特征 |
1.1 液相加氢反应的动力学特征 |
1.2 聚合物溶液的流动特性 |
2 全混流反应器 |
2.1 机械搅拌反应器 |
2.1.1 批式操作 |
2.1.2 半连续操作 |
2.1.3 连续操作 |
2.2 非机械搅拌反应器 |
2.2.1 鼓泡反应器 |
2.2.2 外循环反应器 |
3 平推流反应器 |
3.1 填料塔反应器 |
3.2 静态混合管式反应器 |
4 反应器组合 |
4.1 全混流反应器的串联 |
4.2 全混流反应器和平推流反应器的组合 |
5 总结及展望 |
(9)钌配合物催化丁苯嵌段共聚物(SBS)氢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SEBS的氢化研究进展 |
1.2.1 SBS的非催化加氢 |
1.2.2 SBS的催化加氢 |
1.3 选题背景和研究内容 |
2 实验部分 |
2.1 引言 |
2.2 试剂 |
2.3 催化剂[Ru(COD)Cl_2]_n的制备 |
2.4 SBS的催化加氢 |
2.5 加氢度的测试、分析与计算 |
2.5.1 试样表征 |
2.5.2 SBS及 SEBS微观结构分析 |
2.6 结果与讨论 |
2.6.1 膦钌比(TPP/Ru)对加氢度的影响 |
2.6.2 不同微观结构的 SBS的加氢反应结果 |
2.6.3 加氢度与反应温度的关系 |
2.6.4 氢气压力对加氢度的影响 |
2.6.5 反应时间与氢化度的关系 |
2.6.6 氢气消耗与时间的关系 |
2.6.7 [C=C]/[Ru](摩尔比)对加氢度的影响 |
2.6.8 溶剂对加氢度的影响 |
2.7 小结 |
3 氢化产物中金属钌的分析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试剂、仪器及工作参数 |
3.2.2 样品处理 |
3.2.3 ICP-AES分析 |
3.3 结果与讨论 |
3.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录 A |
(10)SEBS制备方法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SBS非催化法加氢 |
2 SBS催化加氢 |
2.1 非均相催化加氢 |
2.2 均相催化加氢 |
2.2.1 Ziegler型催化剂 |
2.2.1.1 Ziegler-Natta催化剂 |
2.2.1.2 茂金属催化剂 |
2.2.2 贵金属络合物催化剂 |
四、SBS新型加氢催化剂(论文参考文献)
- [1]二氯二茂钛用于丁苯共聚物SBS加氢的研究[J]. 李宇辉. 化工管理, 2021(27)
- [2]星形丁二烯类聚合物的分子结构设计及其氢化[D]. 张素瑜.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3]功能化聚丁二烯液体橡胶及其嵌段共聚物的合成[D]. 戴璐. 浙江大学, 2020(05)
- [4]基于月桂烯的苯乙烯类热塑性弹性体的合成与结构性能研究[D]. 王东方.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5]苯乙烯系热塑弹性体阴离子交换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孟繁志.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2)
- [6]茂金属体系催化SBS、SIS和SIBS加氢研究[D]. 张川琦. 北京化工大学, 2018(02)
- [7]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加氢催化剂的制备及小试工艺研究[D]. 张娜娜. 西北师范大学, 2014(08)
- [8]共轭双烯聚合物选择性加氢反应器技术进展[J]. 蒋国强,范娜,丁富新. 精细化工, 2013(04)
- [9]钌配合物催化丁苯嵌段共聚物(SBS)氢化研究[D]. 王继璋. 大连理工大学, 2007(02)
- [10]SEBS制备方法新进展[J]. 刘卅,郭建维. 合成材料老化与应用, 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