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英才辈出的香港培正中学(论文文献综述)
张敏[1](2015)在《民国时期图书馆学期刊研究》文中提出民国初期,随着图书馆文化的“西学东渐”、近代图书馆事业和出版事业的蓬勃发展,图书馆学期刊应运而生。1915年12月创刊的《浙江公立图书馆年报》,是中国近代图书馆学期刊的肇始。此后至1949年,历经初创、兴盛发展、艰难发展、复苏恢复四个发展阶段,基于学术研讨、业务交流、国际合作、阐扬传统、藏书推介、沟通读者、理念宣传等缘由,全国各地陆续创办了164种图书馆学期刊。这些期刊,在地域上集中于苏浙沪及北京、广东等地,从编辑出版主体来看,主要有公立图书馆、私立图书馆、学校图书馆、图书馆协会和学会等类型。民国时期图书馆学期刊的刊载内容较为多元:一是对中国传统文献学和目录学的传承和拓展,王献唐等文献学家对此做出卓越贡献;二是对近代图书馆学理论与方法的译介与研讨,刘国钧和杜定友等由此奠定了“第一代图书馆学人”的学术地位;三是记载馆史和馆务报告,开展图书馆界动态信息交流;四是向社会灌输“读书救国”理念,推介图书,指导读书方法。受经费支绌、人员短缺、受众面窄、时局动荡等因素的困扰,多数图书馆学期刊存续时间不长、刊期不稳定,发行量较小,学术影响力有限,但也有若干种典型刊物存续时间较长、编辑出版规范,相对稳定地集聚了一批学者,在图书馆学史、图书馆学期刊史、图书馆学教育史乃至民国学术史、民国报刊史等领域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力。其中,最早创刊的《浙江公立图书馆年报》是图书馆学期刊初创期的代表性刊物。《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季刊》是民国时期唯一一所图书馆专门学校主办的图书馆学期刊,呈现出鲜明的教学与科研并重、教师学生校友共同编辑的特色。北平图书馆主办的《图书季刊》是中英双语文字出版的图书馆学期刊,不仅素以高学术水准的撰稿队伍着称,也推动了国内外图书馆学的学术交流。从历史作用来看,民国时期图书馆学期刊不仅保存了丰富的图书馆史及相关文化史的文献资源,传承了“爱国、爱馆、爱书、爱人”的图书馆精神,也推动了中国近代图书馆学学术团体的形成和图书馆学学科体制的确立。民国时期图书馆学期刊的发展历程与特点也为当代图书馆学期刊在功能指向、内容体例、优势发掘、学科传承等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赵厚勰[2](2006)在《雅礼会在华教育事业研究(1906-1951)》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雅礼会是上个世纪初由美国耶鲁大学的少数毕业校友所发起和推动的一个组织,其初衷在于通过来华开办教育和医疗事业,达到其传教的目的。但到后来,其宗旨改为以办理教育事业为主,不再强调宣教的目的。雅礼会进入中国以后,首先选定长沙为其活动地点,先后开办了雅礼大学、雅礼中学、湘雅医学院和湘雅护士学校,后来雅礼大学停办,又参与办理武汉的华中大学。雅礼会在华教育事业长达半个世纪之久,成为近代中国基督教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产生了不可磨灭的积极影响。 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学界对雅礼会在华的教育事业一直缺乏足够的研究,相比之下,国外学界则作过一些研究,但仍有可供进一步研究的空间。有鉴于此,笔者以雅礼会在长沙开办的主要教育机构(雅礼和湘雅)为研究对象,以雅礼学堂的创办(1906)为研究起点,以雅礼会撤离中国大陆(1951)为研究终点,主要关注雅礼会在华教育事业的专业化发展状况,同时,兼而研究与此相关的问题。希望通过这项研究,深化对近代中国基督教教育的认识,并为今人提供一定的启迪与借鉴。 本文首先研究了雅礼会成立的背景、经过及来华的初期工作,以揭示其在华教育事业之目的与性质。雅礼会诞生于美国耶鲁大学,其创立主要受到耶鲁大学的宗教传统、学生志愿海外传教运动以及“庚子教难”和彼得金殉难事件等的影响。它的诞生是耶鲁大学的宗教活动以及美国学生志愿海外传教运动达到顶峰的一种表现。虽然它后来转变为一个世俗化的机构,但它最初是作为一个差会组织而出现的。 与其他基督教学校一样,雅礼会在华的教育事业也经历了中国化、世俗化和专业化的历程。所谓中国化,又称本土化,是相对外来而言,指基督教学校本土色彩不断加强、外来色彩不断减弱的过程。所谓世俗化,是相对宗教而言,即基督教学校宗教色彩不断减弱、非宗教色彩不断加强的过程。所谓专业化,又称学术化,是指基督教学校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致力于教育自身专业发展的过程。本文对中国化和世俗化的进程与具体体现作了详细考察,并分析了它们对专业化的影响以及相互关系。它们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推进,互为因果。同时,它们各自也表现出一些与众不同的背景与特征。总的来看,雅礼会在华教育事业的中国化与世俗化较之一般基督教学校程度更甚,并对其专业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对雅礼会在华教育事业专业化的考察是本文的重点。本文分别考察了雅礼和湘雅的专业化,具体包括教学条件与办学情况、课程教学、师资状况、学生管理、经费问题等等。在考察这些内容的同时,本文注意分析其特点以及这些因素对学校发展的影响,并注意与同期其他基督教学校和国立及私立学校进行比较。由于以往对基督教中等教育和医学教育研究略显不足,因此
闫德明[3](2006)在《学校品牌个性的组织识别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学校之间的显性资源条件将逐步趋同,竞争的焦点将越来越集中在品牌形象上,因为只有品牌才是独一无二的、不可复制的无形资产,才是学校生命发展最强大而持久的动力之源和核心竞争力。良好的品牌形象可以为学校创造发展契机,优化和拓展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赢得更多更好的发展机遇。 学校品牌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并为公众认可、具有特定文化底蕴和识别符号的一种无形资产。学校是一个培养人的社会组织,因而,学校品牌是一种“着眼于人”、“崇尚个性”和具有“迟效评价”特点的品牌。本文从CIS的视角探讨学校品牌个性的形成。学校品牌个性指的是公众对学校一种拟人化的综合印象和整体评价,其实质是学校文化特质的一种具体展现。CIS是一种组织识别系统,它由理念识别系统、行为识别系统和视觉识别系统组成。这三个“系统”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所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对于每一所学校来说都是具体的、唯一的和个性化的,学校品牌个性就是由此而得以彰显的。 学校品牌理念识别系统是指学校为了引导公众正确认识和辨别学校品牌的个性形象,凸显自身的理想追求,在实践过程中经过长期的理性思考,不断地总结和提炼而形成的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延续性和指向性的观念体系。它是一个由众多不同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这些要素既彼此独立而又相互影响。它表现为两种知识形态: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学校品牌理念识别系统就是在这两类知识相互作用和相互转换(社会化、外在化、组合化和内在化)的过程中形成的。总结校长们的实践经验,构建学校品牌理念识别系统比较成功的策略有四种:在传承历史中超越,在反思实践中建构,在借鉴经验中创新,在验证理想中生成。 学校品牌行为识别系统是指学校为了引导公众正确认识和辨别学校品牌的个性形象,根据所秉承的办学理念和战略定位,对所开展的一切内外活动进行统筹策划和精心设计,从而形成一种整体协调、目标一致的活动序列和规范体系。在动态的表现形式上,它是一序列的内外活动;在静态的表现形式上,它一整套的制度规范。组织行为是角色预期与个性倾向相互作用的结果。对因果必然性的把握和对行为后果的评价,是形成相应行为规范的两个必要条件。处理学校外部关系的行为规范体系包括学校与政府的关系和学校与社会的关系两个板块;处理
宋培[4](2000)在《英才辈出的香港培正中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英才辈出的香港培正中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英才辈出的香港培正中学(论文提纲范文)
(1)民国时期图书馆学期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概念界定 |
三、学术史回顾 |
四、研究方法与基本框架 |
五、创新及不足 |
第一章 民国时期图书馆学期刊的产生与发展 |
第一节 民国时期图书馆学期刊产生的时代背景 |
一、图书馆文化的“西学东渐” |
二、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的兴起 |
三、中国近代出版事业的发展 |
第二节 从发刊词看民国时期图书馆学期刊的创刊缘由 |
一、民国时期图书馆学期刊的发刊词 |
二、民国时期图书馆学期刊的创刊缘由 |
第三节 民国时期图书馆学期刊的发展历程 |
一、民国时期图书馆学期刊的时间分布 |
二、民国时期图书馆学期刊的地域分布 |
三、民国时期图书馆学期刊的发展阶段 |
小结 |
第二章 民国时期图书馆学期刊的编辑出版 |
第一节 民国时期图书馆学期刊的刊名与刊期特点 |
一、民国时期图书馆学期刊的刊名特点 |
二、民国时期图书馆学期刊的刊期特点 |
第二节 民国时期图书馆学期刊的编辑出版者 |
一、公立图书馆出版的图书馆学期刊 |
二、私立图书馆出版的图书馆学期刊 |
三、学校图书馆出版的图书馆学期刊 |
四、图书馆协会和图书馆学会出版的图书馆学期刊 |
五、日伪机构出版的图书馆学期刊 |
第三节 民国时期图书馆学期刊的出版发行 |
一、民国时期图书馆学期刊的出版经费 |
二、民国时期图书馆学期刊发行概况 |
小结 |
第三章 民国时期图书馆学期刊研究主题 |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献学、目录学研究的继承与发展 |
一、省立图书馆馆刊对传统文献学研究的拓展 |
二、图书馆书目与目录学理论方法研究 |
三、文献学家、目录学家王献唐的学术贡献 |
第二节 中国近代图书馆学理论研究与探讨 |
一、国外图书馆学理论和方法的译介 |
二、《图书馆学季刊》对图书馆实务的理论探讨 |
三、“第一代图书馆学人”刘国钧、杜定友的学术成就 |
第三节 馆务汇报与图书馆界动态信息交流 |
一、记载馆史及馆务报告 |
二、揭示馆藏文献 |
三、交流和讨论图书馆界信息 |
四、图书馆界一线工作人员的撰述 |
第四节 读书理念的灌输与读书方法的指导 |
一、“读书救国”理念下的图书推介 |
二、读书方法的指导 |
小结 |
第四章 典型性期刊个案研究 |
第一节 图书馆学期刊的肇始——《浙江公立图书馆年报》 |
一、《浙江公立图书馆年报》编辑出版概况 |
二、《浙江公立图书馆年报》的内容与地位 |
三、《浙江公立图书馆年报》评价 |
第二节 专门学校期刊——《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季刊》 |
一、《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季刊》的编辑出版与发展阶段 |
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季刊》的传播特色 |
三、《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季刊》的历史价值 |
第三节 双语期刊——《图书季刊》 |
一、《图书季刊》的编辑出版 |
二、《图书季刊》的传播内容 |
三、《图书季刊》的历史意义 |
第四节 报社出版的图书馆学副刊 |
一、报社出版的图书馆学副刊创刊背景 |
二、报社出版的图书馆学副刊概览 |
三、民国时期报社出版的图书馆学副刊评析 |
小结 |
结语 |
一、民国时期图书馆学期刊的历史意义 |
二、民国时期图书馆学期刊研究的现实启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
附录 |
附录 1:民国时期中国图书馆学期刊名录 |
附录 2:民国时期外国主要图书馆学期刊目录 |
后记 |
(2)雅礼会在华教育事业研究(1906-1951)(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导论 |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
(一) 研究缘起 |
(二) 研究意义 |
二、学术史的回顾 |
(一) 关于雅礼会在华教育事业的研究 |
(二) 关于近代基督教教育史的研究 |
(三) 简短的结论 |
三、研究的主要问题与方法 |
(一) 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 |
(二) 理论与方法的选择和运用 |
四、关于基督教教育等概念及雅礼会在华各教育单位的性质问题 |
(一) 相关概念的梳理与探讨 |
(二) 雅礼会在华各教育机构的性质问题 |
第一章 雅礼会及其在华事业之缘起 |
第一节 雅礼会成立的背景与动因 |
一、耶鲁大学的宗教传统 |
二、学生志愿海外传教运动的影响 |
三、“庚子教难”与彼得金殉难 |
第二节 雅礼会的创立与初步工作 |
一、雅礼会的萌芽 |
二、“耶鲁国外布道协会”的正式成立及初步工作 |
第三节 工作场所的选择与雅礼学堂的开办 |
一、德士敦来华时湖南的大致情形 |
二、选定长沙及德士敦病逝 |
三、雅礼学堂的选址及开办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雅礼会在华教育事业的中国化与世俗化 |
第一节 调适与冲突:初期事件的考察 |
一、胡美的策略与雅礼医院的初步成功 |
二、雅礼开学之初的学生纪律事件 |
三、抢米风潮、辛亥革命与学潮事件 |
四、民族主义运动背景下的学生运动 |
五、复校与立案: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
第二节 中国化与世俗化的具体体现 |
一、中国化的具体体现 |
二、世俗化的具体体现 |
三、基督教色彩的终结:雅礼会离去和政府的接管与改造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雅礼会在华教育事业的专业化:中学与大学教育 |
第一节 雅礼中学与大学的教学条件与办学概况 |
一、前期的教学条件与办学概况(1906-1926) |
二、中学恢复后的教学条件与办学概况(1928—1951) |
三、简短的总结 |
第二节 雅礼中学与大学的课程教学 |
一、前期的课程与教学 |
二、中学恢复后的课程与教学 |
三、简短的总结 |
第三节 雅礼中学与大学的师资状况及特点 |
一、建校初期的师资困境及其解决办法 |
二、中学恢复后的师资状况 |
三、雅礼中学的中外教师群体及其特点 |
第四节 雅礼的学生管理及中学领导者的办学思想与实践 |
一、严格的学生管理 |
二、雅礼中学的领导人及其办学思想与实践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雅礼会在华教育事业的专业化:医学教育 |
第一节 湘雅的发展与办学概况 |
一、初创到停办时的发展与办学概况 |
二、恢复后至抗战迁校前的发展与办学概况 |
三、抗战时期至建国初期的发展与办学概况 |
第二节 经费问题与湘雅的发展 |
一、初创时期的校园建设与经费来源 |
二、恢复后至抗战迁校前的经费状况 |
三、抗战时期至建国初期的经费困难与应对策略 |
四、分析与总结 |
第三节 湘雅的课程、教学与师资状况及其特点 |
一、课程、教学与师资的发展概况 |
二、课程、教学与师资状况的总体特点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雅礼会在华教育事业的影响 |
第一节 对我国教育制度的影响 |
一、在教学内容方面的影响 |
二、在教学法及学校管理方面的影响 |
三、简短的总结 |
第二节 雅礼会在华教育事业的社会影响 |
一、学校自身的社会影响 |
二、毕业生的规模、流向与成就 |
本章小结 |
结语 |
一、总括性分析与基本结论 |
二、本文的主要贡献和不足及研究前景展望 |
附录 |
附录一:雅礼会在华各教育单位课程表 |
附录二:1951年前雅礼会在华机构历任教职员名录 |
附录三:主要中西人名对照表 |
主要参考文献 |
(3)学校品牌个性的组织识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品牌:教育研究的新视角 |
一、选题的缘由与意义 |
二、学校品牌研究综述 |
三、研究的视角与方法 |
四、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学校品牌个性与组织识别系统 |
一、学校品牌:一种以育人为目的的品牌 |
(一) 学校品牌的多维透视 |
(二) 学校品牌的教育特性 |
二、学校品牌个性:一种拟人化的印象与评价 |
(一) 学校品牌个性的内涵与外延 |
(二) 学校品牌个性的失落与回归 |
三、学校品牌个性塑造:一种组织识别(CIS)视角 |
(一) CIS的起源与发展 |
(二) CIS的普适性与独特性 |
第二章 学校品牌个性化理念识别系统的形成 |
一、关键词与切入口:学校品牌理念识别系统的的构成要素 |
二、内隐与外显:学校品牌理念识别系统的知识形态 |
三、策略与经验:学校品牌理念识别系统的实践智慧 |
(一) 在传承历史中超越 |
(二) 在反思现实中建构 |
(三) 在借鉴经验中创新 |
(四) 在验证理想中生成 |
第三章 学校品牌个性化行为识别系统的建构 |
一、组织行为的发生过程:盖茨尔斯的观点 |
二、行为规范的形成条件:规范论的视角 |
三、规范体系的文本呈现:外与内的结合 |
(一) 处理学校外部关系的行为规范体系 |
(二) 处理学校内部关系的行为规范体系 |
第四章 学校品牌个性化视觉识别系统的设计 |
一、视觉时代的学校品牌传播转向 |
二、学校品牌二维平面的视觉识别系统 |
(一) 基本要素序列 |
(二) 应用要素序列 |
三、学校品牌三维空间的视觉识别系统 |
(一) 规划的整体性 |
(二) 尺度的人文性 |
(三) 空间的多样性 |
(四) 场所的文化性 |
(五) 景观的生态性 |
代结语 一个实施方案的策划要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部分调查问卷 |
附录二: 部分访谈提纲 |
后记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目录 |
华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
四、英才辈出的香港培正中学(论文参考文献)
- [1]民国时期图书馆学期刊研究[D]. 张敏. 苏州大学, 2015(11)
- [2]雅礼会在华教育事业研究(1906-1951)[D]. 赵厚勰. 华中师范大学, 2006(02)
- [3]学校品牌个性的组织识别研究[D]. 闫德明. 华南师范大学, 2006(12)
- [4]英才辈出的香港培正中学[J]. 宋培. 国际人才交流, 2000(01)
标签:图书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