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美基公司的钛白生产(论文文献综述)
曹丽[1](2017)在《钛铁矿碳热还原—氮化制备富钛料的基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攀西地区具有丰富的钛资源,由于通过选矿得到的钛铁矿精矿品位低,Ca、Mg含量高,不能作为氯化法生产钛白的原料。碳热还原-氮化法制备的富钛料在氯化工艺上能显着降低氯化温度、节约生产成本,保证整个氯化工艺顺行,能较好地满足氯化法生产钛白的原料要求。本课题以攀枝花钛铁矿为原料,对碳热还原-氮化法制备TiN、TiC以及Ti-C-N体系的富钛料进行了系统的基础研究。首先,对铁铁矿可能发生的碳氮化还原反应进行了热力学、配碳量及平衡组分等理论分析。然后,通过造球实验研究了钛铁矿内配碳球团造球工艺,得出了最佳造球工艺参数。并且,运用X射线衍射仪、光学显微镜等测试方法,系统地研究了钛铁矿碳热还原-氮化过程中温度、保温时间、氮气流速、配碳量等对氮化过程的影响。最后,采用数值模拟法分析了整个氮化反应系统,研究了不同氮气流量下反应器内部温度场的分布情况以及氮气流量对温度场的影响。研究表明,通过FeTiO3内配碳高温还原氮化过程热力学和平衡组分等分析得出:FeTiO3内配碳高温还原氮化制备TiN的路径为FeTiO3→TiO2→Ti3O5→TiN,温度控制在1250℃以下。制备TiC的路径为FeTiO3→TiO2→TiC,温度控制在1200℃左右,此温度下同时会发生FeTiO3→TiO2→Ti3O5→TiN;钛铁矿内配碳造球实验研究得出:钛铁矿内配造球工艺对成球影响因素最大的是PVA浓度。最佳造球工艺参数为PVA浓度为0.4%,加水量为4%,成球压力为5MPa;钛铁矿碳热-氮化实验研究得出:在反应初始阶段基本上是由TiO2生成TiC为主,C原子的含量在Ti N(C)体系中占主要部分。随着保温时间延长,钛铁矿中Ti被还原更彻底,同时生成的TiN(C)随保温时间延长,N原子在碳氮化体系中的含量增高。氮气流速从0.085m/s到0.17m/s时,钛铁矿碳氮化效果明显变好,氮气流速增加到0.21m/s时,体系中Fe2TiO5的还原受到抑制。并且,配碳量的增加能够明显提高Fe2TiO5的还原,配碳量增加至3.0时,还原氮化产物TiN(C)中Ti和C的含量增加,但产物中N的含量明显减少;钛铁矿碳热还原-氮化制备富钛料的数值模拟得出:在氮化实验过程中,氮气流速过大对整个坩埚内部氮气分布以及自由流动区域有较大的影响,导致局部区域氮气浓度不足,氮化效果不理想;在氮气高速区域,以入口位置为中心,一定直径的圆形区域(直径大小由流速确定)存在明显的低温区,温度由内向外增加,随着反应时间进行,整个坩埚内部温度场都会受到氮气进入而降低。
董自慧[2](2017)在《TiCl3水解法制备钛白工艺研究》文中指出钛白粉是一种重要的白色颜料。本课题通过单因素实验方法,借助XRD、SEM等检测手段,进行了三氯化钛水解法制备钛白的研究。具体内容如下:(1)水解条件是水解过程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水解产物的质量。本课题针对添加剂和水解时间,对水解过程进行了探索性研究。研究表明:随着添加剂(NH4)2SO4和K2SO4加入量的增加,水解产物粒度增大。添加剂氨水不利于水解产物粒度的控制。水解时间越长,水解产物粒度越大。(2)本课题研究了水解条件对水解产物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NH4)2SO4和水解时间对水解产物的影响规律与探索阶段相同。水醇比越大,水解产物粒度越小。三氯化钛浓度越大,水解产物粒度越小。纯三氯化钛溶液水解过程的较佳工艺参数:(NH4)2SO4为1 g,水醇比为5/1,三氯化钛浓度为10.87 g/L,水解时间为20 min,水解产物的平均粒度为100 nm。(3)基于水解原理分析,杂质离子影响水解产物颗粒长大。本课题研究了Fe2+、Mn2+、V5+对水解产物的影响规律。实验表明,随着杂质离子的加入,水解产物粒度变小,白度变差。含有杂质的三氯化钛溶液水解过程的较佳工艺参数:(NH4)2SO4为4g,水醇比为5/1,三氯化钛浓度为10.87 g/L,水解时间为20 min,水解产物平均粒度为90 nm,白度为72.1%。(4)煅烧条件直接影响煅烧产物的质量。本课题研究了煅烧温度和时间对产物的影响规律。实验表明,煅烧强度越大,煅烧产物粒度越大,晶型转化率越高,但白度值先升高后降低。煅烧过程较佳工艺参数:煅烧温度为750℃,煅烧时间为1.5 h,煅烧产物平均粒度为325 nm,TiO2含量为92%,白度为 86.7%,R 值为 18%。(5)对比杜邦公司部分R-960钛白涂料指标:平均粒度为350 nm,TiO2含量为89%,白度参考参比样。本课题制得的钛白粉指标:平均粒度为325 nm,TiO2含量为92%,白度为86.7%(标准白板为81.6%),R值为18%。
王玥[3](2016)在《钛白工艺设备技术进展》文中研究说明介绍了硫酸法钛白中的连续酸解、钛液浓缩、水解工序、隔膜压滤机等技术发展与应用情况。
向俊一[4](2015)在《云南钛精矿制备高品质人造金红石技术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氯化法钛白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但是我国在氯化法钛白生产中仍存在无法获得稳定的高品质人造金红石原料的问题。原料问题已经成为我国钛工业发展的瓶颈,要摆脱对进口矿的依赖,必须研究出适合我国钛铁矿为原料制备高品质人造金红石的生产技术。盐酸浸出法不仅可以有效的去除钛铁矿中的铁钙镁等杂质,获得高品质的人造金红石,而且盐酸可以循环使用,被世界各大生产厂家所采用。本论文围绕盐酸浸出云南钛精矿制备人造金红石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云南钛精矿原矿直接浸出时反应活性差,预氧化和预还原焙烧均可提高反应活性,但预还原矿和原矿浸出的粉化率均较高(75μm下的产品占3040%),而预氧化矿浸出的粉化率较低(75μm下的产品少于5%)。采用盐酸常压浸出工艺时,所需盐酸浓度较高(26%),浸出时间较长(一般至少需要7h),浸出产品TiO2品位低于91%。采用加压浸出工艺时,可以降低盐酸浓度,缩短浸出时间。实验表明,采用一段加压浸出工艺时,使用20%的盐酸,浸出产品TiO2品位稳定在92%左右,但液固比较大(8:1),并且浸出滤液中酸浓度较高(1213%),而铁离子浓度较低(44g/L),不利于废酸回收。采用盐酸两段加压浸出工艺,第一段利用第二段浸出液浸出,第二段采用20%的新酸,两段液固比均为5:1、浸出温度140℃、浸出压力0.175MPa、每段浸出时间4h,既可以获得高品位的人造金红石(TiO2品位可达93%),又可以降低液固比,降低浸出母液中的酸浓度(7%左右)和提高浸出母液中的铁离子浓度(75g/L)。盐酸浸出云南钛精矿原矿和氧化矿均受内扩散控制,原矿和氧化矿常压浸出活化能分别为为62.45kJ/mol和55.21kJ/mol,氧化矿加压浸出活化能为24.64kJ/mol。针对盐酸浸出云南钛精矿产生的粉化现象,通过对原料和浸出产物的分析,以及钛的溶解与水解规律的总结,提出了一种盐酸浸出云南钛精矿粉化控制机制。在浸出方式一定的条件下,降低粉化主要采用降低均相成核、增大异相形核水解的方法,使得矿粒不易破碎,降低以细小矿粒为异相核心的水解是降低粉化的关键。原矿浸出时,反应活性差,水解开始时间长。还原矿浸出时,大量的晶体和小颗粒矿被粉碎,水解很大一部分发生在这种小颗粒矿上,造成浸出产物细化。预氧化焙烧后的钛精矿矿粒强度较高,大量金红石微晶的出现降低了异相形核水解的自由能,浸出时以金红石微晶为核心进行水解,水解粒子呈团状逐渐向矿粒内部生长,抗粉碎强度较高,使得浸出产物粒度较大。
郝生财[5](2015)在《传统涂改液材料与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涂改液的国家,文献和实物资料表明,中国至迟从魏晋南北朝起,就已开始使用涂改液来掩盖、修正书写当中的错误。本文采用文献资料调研、实物资料调研、模拟实验和测试分析等综合分析法,利用超景深三维视频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仪和激光显微共聚焦拉曼光谱仪等分析仪器,对不同时期的涂改液样品进行显微形貌观察、材料成分无损分析和制作工艺探讨。结果表明:中国传统黄色涂改液中常使用雌黄(As2S3)作为遮盖剂,清代《古今图书集成》描润本中白色涂改液使用铅白(2PbCO3·Pb(OH)2)作为遮盖剂,现代白色涂改液使用钛白(TiO2)作为遮盖剂,其结构包含金红石型和锐钛型两种晶型。根据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以雌黄制作涂改液的详细记载,了解古人制作涂改液的材料及工艺技术,完成古代涂改液模拟实验,复原当时制作涂改液相关技术,并对模拟实验试制的雌黄涂改液进行干燥性、润湿性、遮盖力等相关性能测试。通过古今涂改液材料和技术的发展变化,梳理传统涂改液历史,借鉴传统材料和传统工艺,仿制传统雌黄涂改液,为研制新型“绿色”涂改液提供实验依据和数据参考。
沈小小[6](2013)在《国外主要钛白生产商发展概览及其对中国钛白企业的启示》文中认为介绍了目前全球钛白粉的产能、产量情况,国外七大钛白生产商的发展现状、市场动态信息,对中国钛白生产企业今后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张威[7](2008)在《两相流管式膜错流微滤的模型建立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对两相流管式膜错流微滤的膜污染过程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渗透通量强化效果最佳的弹状流的速度计算,揭示了引入气液两相流后膜管中混合流体的真实流动状况;首次将降膜液层速度分布计算与单颗粒模型相结合,建立了能计算出两相流错流微滤过程中不同时刻渗透通量的机理模型。并用两相流管式炭膜错流微滤钛白悬浮液的实验数据对其进行了验证,计算值与实验值符合较好。通过对膜污染过程的分析,本文将两相流管式膜错流微滤分为两个阶段:膜孔堵塞阶段以及滤饼层形成和发展阶段。研究表明,在膜孔堵塞阶段渗透通量迅速下降,且气液两相流对其影响不大,故采用标准堵塞模型对此过程进行模拟计算。在滤饼层形成和发展阶段,气体的通入使得混合流体在膜管中的流动状况较常规错流微滤过程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本文通过对弹状流中Taylor气泡、降膜液层和液弹的速度计算,较好地揭示了膜管中混合流体的真实流动状况。对于浸没在降膜液层中的滤饼层,为了求得作用在其最外层固体颗粒的液体速度,本文对降膜液层的速度分布进行了理论推导,得出了降膜液层中不同位置处液体速度的计算公式,从而能够准确地计算出作用在固体颗粒上的错流曳力。再将计算结果和单颗粒模型相结合,通过受力分析计算出不同时刻颗粒能够沉积的临界粒径,再计算出一定时间间隔内颗粒沉积质量、滤饼层厚度和比阻等参数,从而算出微滤过程的总阻力和渗透通量。将此计算过程循环即可得到两相流管式膜错流微滤过程中不同时刻的渗透通量。为了获得相同操作条件下的最大渗透通量,本文还实验考察了膜组件倾斜角度和混合流体流动方向对渗透通量的影响。并得出结论:当膜组件与水平成45°时稳定渗透通量最大,30°和60°时次之,但大于膜组件竖直放置时,膜组件水平放置时的稳定渗透通量最小;气液混合流体在膜组件中竖直向下流动时的渗透通量要大于竖直向上流动时。
岳宇[8](2006)在《炭膜处理二氧化钛悬浮液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钛白粉是一种重要的无机化工原料。目前,我国通常采用单一的硫酸法,生产钛白粉的整个工艺过程中,会产生含有TiO2微粒,偏钛酸的废液。钛白粉颗粒的流失,不仅严重地污染了环境,也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传统方法采用沉降法回收,回收效率低,回收成本高。因此,寻求一种高效节能环保的处理方法十分重要。采用膜法处理钛白废液,高效,节能 在制备煤基炭膜过程中,分析了煤粉的成分和膜的结构性能的表征;重点考察了两种粘结剂对煤基炭膜的孔径分布的影响。对分别采用两种粘结剂制成的炭膜处理二氧化钛悬浮液加以研究,从中确定较为适宜的炭膜来处理二氧化钛悬浮液。 本论文采用炭膜(B)处理二氧化钛悬浮液,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和文献调研,确定了适宜的膜微滤本体系的操作条件和污染膜的清洗方案。采用多目标优化的方法对微滤的操作条件进行优化,进而指导实验。炭膜(B)处理二氧化钛悬浮液适宜的操作条件:炭膜的平均孔径1.0μ m、操作压力0.10MPa、错流速率110L/h、料液的浓度0.5g/L。实验还研究了较优的污染膜的清洗方案为物理清洗和化学清洗交替使用。物理清洗的条件是:操作压力0~0.04MPa之间变动、错流速率250L/h以上、操作时间15min~20min。化学清洗方案为:饱和KHCO3溶液在低压和高流速下清洗。在这种方案下可以使污染的膜渗透通量恢复达到92%以上。对整个系统进行能量分析,得出系统的能耗和渗透通量比的关系式。采用非线形规划中的单纯形法对系统的能耗和渗透通量的比关系式进行优化。获得了较优的压力和流量。进而指导进一步的实验研究。 膜法微滤钛白废液可有效的解决废液给环境带来的污染问题。采用炭膜处理二氧化钛悬浮液,不但为炭膜回收钛白废液中的二氧化钛奠定基础,而且也促进了煤基炭膜在微滤中的应用
汪镜亮[9](2004)在《优质白色颜料——钛白》文中研究说明阐述了钛白颜料的性能及主要用途,分析和预测了未来的钛白市场。
吴思[10](2003)在《2003年上半年我国钛白工业经济形势分析》文中研究指明20 0 3年以来 ,我国钛白工业发展势头强劲 ,产量持续上升 ,价格稳中有升 ,效益普遍提高 ,市场需求旺盛。但也存在品种结构不合理、产品档次低的问题。
二、科美基公司的钛白生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科美基公司的钛白生产(论文提纲范文)
(1)钛铁矿碳热还原—氮化制备富钛料的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钛资源概论 |
1.2 含钛物料制备富钛料的研究进展 |
1.2.1 电炉熔炼法 |
1.2.2 选择氯化法 |
1.2.3 还原锈蚀法 |
1.2.4 盐酸浸出法 |
1.2.5 碳热还原法 |
1.2.6 TiN粉末的制备方法 |
1.3 钛铁矿内配碳高温碳热还原-氮化理论的研究进展 |
1.3.1 钛铁矿内配碳高温还原热力学的研究进展 |
1.3.2 钛铁矿内配碳高温强化还原的研究进展 |
1.4 数值模拟中基本模型的研究进展 |
1.4.1 流动模型 |
1.4.2 辐射传热模型 |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内容及技术路线 |
1.5.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5.2 研究的内容 |
1.5.3 研究的技术路线 |
2 钛铁矿碳热还原-氮化制备富钛料的理论研究 |
2.1 基于HSC Chemistry 6.0 热力学计算原理 |
2.2 钛铁矿内配碳高温氮化反应热力学分析 |
2.2.1 FeTiO_3-N_2-C体系碳热还原氮化的热力学分析 |
2.2.2 TiO_2-N_2-C体系碳热还原氮化的热力学分析 |
2.2.3 Ti_3O_5-N_2-C体系碳热还原氮化的热力学分析 |
2.2.4 Ti_2O_3(TiO)-N_2-C体系碳热还原氮化的热力学分析 |
2.2.5 主要杂质碳热还原氮化反应的热力学分析 |
2.3 钛铁矿内配碳高温氮化反应机理研究 |
2.3.1 钛铁矿内配碳高温氮化过程配碳量的计算 |
2.3.2 铁氧化物还原过程中碳量的计算 |
2.3.3 平衡组分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钛铁矿内配碳造球实验研究 |
3.1 实验材料及设备 |
3.1.1 钛铁矿 |
3.1.2 焦粉 |
3.1.3 粘结剂 |
3.1.4 实验设备 |
3.2 原料粒度分析 |
3.3 实验设计及步骤 |
3.3.1 实验设计 |
3.3.2 实验的主要步骤 |
3.4 单因素实验结果分析 |
3.4.1 PVA浓度对落下强度的影响 |
3.4.2 成球压力对球团落下强度的影响 |
3.5 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
3.5.1 实验数据计算 |
3.5.2 实验结果分析 |
3.6 球团冶金性能分析 |
3.6.1 落下强度 |
3.6.2 抗压强度 |
3.6.3 转鼓系数 |
3.7 本章小结 |
4 钛铁矿碳热还原-氮化实验研究 |
4.1 实验方案及研究方法 |
4.2 实验方案 |
4.3 本章小结 |
5 钛铁矿碳热还原-氮化制备富钛料的数值模拟 |
5.1 有限体积法求解模型方程的基本思想 |
5.2 数学模型 |
5.2.1 流动模型-k ?ε湍动模型 |
5.2.2 传热模型 |
5.2.3 流动传热耦合 |
5.3 几何模型及网格划分 |
5.4 边界条件和数值求解过程 |
5.5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5.5.1 氮化反应器内部速度场分析 |
5.5.2 氮化反应器内部速度场和温度场耦合数值模拟分析 |
5.5.3 不同氮化氮化条件下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2)TiCl3水解法制备钛白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钛化合物的性质 |
1.2.1 一氯氧化钛的性质 |
1.2.2 二氯氧化钛的性质 |
1.2.3 二氯化钛的性质 |
1.2.4 三氯化钛的性质 |
1.2.5 四氯化钛的性质 |
1.3 钛资源现状及其开发利用 |
1.4 钛白粉的性质 |
1.5 钛白粉的用途 |
1.5.1 钛白粉在涂料工业中的应用 |
1.5.2 钛白粉在塑料工业中的应用 |
1.5.3 钛白粉在造纸工业中的应用 |
1.5.4 钛白粉在其他行业中的应用 |
1.6 钛白粉的现状 |
1.6.1 钛白粉的市场分析 |
1.6.2 钛白粉的需求分析 |
1.7 钛白粉的生产工艺 |
1.7.1 硫酸法 |
1.7.2 氯化法 |
1.7.3 盐酸法 |
1.8 钛白粉生产工艺存在的问题 |
1.8.1 硫酸法存在的问题 |
1.8.2 氯化法存在的问题 |
1.8.3 盐酸法存在的问题 |
1.9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
1.9.1 本课题研究意义 |
1.9.2 本课题研究内容 |
第2章 实验方法 |
2.1 实验原料 |
2.2 实验仪器及装置 |
2.2.1 实验仪器 |
2.2.2 实验装置 |
2.3 实验分析方法 |
2.3.1 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SEM)分析 |
2.3.2 X-射线衍射(XRD)分析 |
2.3.3 白度仪分析 |
2.3.4 水解率的计算方法 |
2.3.5 钛的测定方法 |
第3章 TiCl_3溶液水解过程探索实验研究 |
3.1 引言 |
3.2 水解过程理论分析 |
3.2.1 水解原理 |
3.2.2 水解过程热力学分析 |
3.3 实验方案 |
3.4 实验步骤 |
3.5 探索实验部分 |
3.6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6.1 (NH_4)_2SO_4对水解产物的影响规律 |
3.6.2 K_2SO_4对水解产物的影响规律 |
3.6.3 (NH_4)_2SO_4用量对水解产物的影响规律 |
3.6.4 水解时间对水解产物的影响规律 |
3.6.5 氨水对水解产物的影响规律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TiCl_3溶液水解过程实验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原理 |
4.3 实验方案 |
4.3.1 纯TiCl_3溶液水解实验方案 |
4.3.2 含杂质的TiCl_3溶液水解实验方案 |
4.4 实验步骤 |
4.4.1 纯TiCl_3溶液水解实验步骤 |
4.4.2 含杂质的TiCl_3溶液水解实验步骤 |
4.5 纯TiCl_3溶液水解实验结果与讨论 |
4.5.1 (NH_4)_2SO_4用量对水解产物的影响规律 |
4.5.2 水醇比对水解产物的影响规律 |
4.5.3 TiCl_3浓度对水解产物的影响规律 |
4.5.4 水解时间对水解产物的影响规律 |
4.5.5 纯TiCl_3溶液水解过程的较佳工艺参数_ |
4.6 含杂质的TiCl_3溶液水解实验结果与讨论 |
4.6.1 MnSO_4的加入量对水解过程的影响规律 |
4.6.2 FeCl_2的加入量对水解过程的影响规律 |
4.6.3 NaVO_3的加入量对水解过程的影响规律 |
4.6.4 杂质MnSO_4、FeCl_2和NaVO_3对水解过程的影响规律 |
4.7 含有杂质的TiCl_3溶液水解产物粒度调节实验 |
4.7.1 含杂质的TiCl_3溶液水解过程的较佳工艺参数 |
4.8 含杂质的三氯化钛溶液水解产物分析 |
4.9 本章小结 |
第5章 水解产物煅烧过程实验研究 |
5.1 引言 |
5.2 煅烧机理 |
5.3 实验方案 |
5.4 实验步骤 |
5.5 煅烧质量评价 |
5.5.1 煅烧产物粒度的评价 |
5.5.2 煅烧产物白度的评价 |
5.5.3 煅烧产物晶型转化率的评价 |
5.6 实验结果和讨论 |
5.6.1 煅烧时间对钛白粒度和白度的影响 |
5.6.2 煅烧温度对钛白粒度和白度的影响 |
5.6.3 煅烧时间对钛白晶型转化率的影响 |
5.6.4 煅烧温度对钛白晶型转化率的影响 |
5.7 煅烧过程的较佳工艺参数 |
5.8 煅烧质量指标表征分析 |
5.9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钛白工艺设备技术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酸解工序 |
1.1 连续酸解与间接酸解介绍 |
1.2 两种酸解工艺优劣势比较如下 |
1.3 两种酸解工艺对比情况如下: |
2 钛液浓缩工序 |
2.1 传统浓缩方法介绍 |
2.2 国内双效浓缩技术 |
2.3 MVR(机械蒸汽再压缩技术) |
3 钛液水解 |
3.1 钛液水解方式 |
3.2 外加晶种的特点与优势 |
4 隔膜压滤机的应用 |
5 结语 |
(4)云南钛精矿制备高品质人造金红石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钛资源世界分布状况 |
1.2 富钛料的作用 |
1.3 富钛料的制备方法及研究进展 |
1.3.1 钛渣制备技术 |
1.3.2 人造金红石的制备方法 |
1.4 钛精矿盐酸浸出研究进展 |
1.4.1 矿物性质对浸出的影响 |
1.4.2 钛精矿粒度对浸出的影响 |
1.4.3 盐酸浓度对浸出的影响 |
1.4.4 液固比对浸出的影响 |
1.4.5 浸出温度对浸出的影响 |
1.4.6 浸出时间对浸出的影响 |
1.4.7 搅拌速率对浸出的影响 |
1.4.8 添加剂对浸出的影响 |
1.5 本课题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2 实验部分 |
2.1 实验材料及其物化性能 |
2.1.1 实验原料 |
2.1.2 仪器设备 |
2.1.3 实验试剂 |
2.2 实验研究方法 |
2.2.1 钛精矿预处理实验 |
2.2.2 常压酸浸实验 |
2.2.3 加压酸浸实验 |
2.2.4 浸出残渣煅烧实验 |
2.3 分析与检测 |
2.3.1 元素分析 |
2.3.2 物相和形貌分析 |
2.3.3 粒度分析 |
3 云南钛精矿预处理实验研究 |
3.1 云南钛精矿氧化焙烧热力学分析 |
3.2 云南钛精矿氧化焙烧实验研究 |
3.2.1 氧化焙烧温度的影响 |
3.2.2 氧化焙烧时间的影响 |
3.3 云南钛精矿氧化焙烧动力学实验研究 |
3.4 云南钛精矿氧化焙烧产物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云南钛精矿盐酸常压浸出实验研究 |
4.1 云南钛精矿盐酸浸出理论分析 |
4.1.1 云南钛精矿盐酸浸出热力学分析 |
4.1.2 云南钛精矿盐酸浸出动力学分析 |
4.2 未处理云南钛精矿盐酸常压浸出行为研究 |
4.2.1 盐酸浓度对云南钛精矿常压浸出的影响 |
4.2.2 浸出温度对云南钛精矿常压浸出效果的影响 |
4.2.3 液固比对云南钛精矿常压浸出效果的影响 |
4.2.4 浸出时间对云南钛精矿常压浸出效果的影响 |
4.3 预氧化焙烧云南钛精矿盐酸常压浸出行为研究 |
4.3.1 浸出温度对预氧化焙烧云南钛精矿盐酸常压浸出的影响 |
4.3.2 浸出时间对预氧化云南钛精矿盐酸常压浸出的影响 |
4.3.3 预氧化温度对云南钛精矿盐酸常压浸出的影响 |
4.4 云南钛精矿盐酸常压浸出产物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云南钛精矿盐酸加压浸出实验研究 |
5.1 预氧化云南钛精矿盐酸加压浸出行为研究 |
5.1.1 盐酸浓度对云南钛精矿加压浸出效果的影响 |
5.1.2 浸出温度对云南钛精矿加压浸出效果的影响 |
5.1.3 浸出时间对云南钛精矿加压浸出效果的影响 |
5.1.4 液固比对云南钛精矿加压浸出效果的影响 |
5.1.5 浸出段数对加压浸出效果的影响 |
5.2 不同预处理云南钛精矿盐酸加压浸出效果的比较 |
5.3 云南钛精矿盐酸加压浸出产物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云南钛精矿盐酸浸出动力学实验研究 |
6.1 未处理云南钛精矿盐酸常压浸出动力学研究 |
6.2 预氧化云南钛精矿盐酸常压浸出动力学研究 |
6.3 预氧化云南钛精矿盐酸加压浸出动力学研究 |
6.4 本章小结 |
7 云南钛精矿盐酸浸出粉化现象实验研究 |
7.1 钛精矿盐酸浸出粉化问题研究现状 |
7.2 钛精矿盐酸浸出粉化现象热力学分析 |
7.3 云南钛精矿盐酸浸出粉化率的控制研究 |
7.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5)传统涂改液材料与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第二章 我国涂改液起源、发展与演变 |
2.1 传统涂改液文献及实物资料 |
2.2 涂改液颜色的演变 |
2.3 涂改液制作材料与技术的演变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传统雌黄涂改液模拟实验研究 |
3.1 雌黄涂改液模拟实验理论依据 |
3.2 雌黄涂改液模拟实验及方法 |
3.3 雌黄涂改液模拟实验结果与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古今图书集成》描润本白色涂改液无损分析 |
4.1 《古今图书集成》描润本书页样品 |
4.2 实验仪器及参数 |
4.3 白色涂改液无损分析结果与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现代涂改液材料及制作技术研究 |
5.1 现代涂改液样品材料研究 |
5.2 现代涂改液制作技术讨论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及获奖情况 |
(7)两相流管式膜错流微滤的模型建立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无机膜分离技术 |
1.1.1 无机膜简介 |
1.1.2 炭膜简介 |
1.1.3 无机膜在处理钛白废液中的应用 |
1.2 微滤技术 |
1.2.1 微滤技术简介 |
1.2.2 微滤过程的膜污染问题 |
1.2.3 错流微滤机理模型 |
1.3 两相流技术在错流微滤中的应用 |
1.3.1 错流微滤中的两相流参数 |
1.3.2 两相流错流微滤机理模型 |
1.3.3 国外研究进展 |
1.3.4 国内研究进展 |
1.3.5 对前人工作的总结 |
2 实验部分 |
2.1 实验药品 |
2.2 实验材料 |
2.3 膜组件 |
2.4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5 实验流程及步骤 |
3 膜污染机理分析及模型的建立 |
3.1 膜污染机理分析 |
3.2 模型的建立 |
3.2.1 模型的基本假设 |
3.2.2 膜孔堵塞计算 |
3.2.3 弹状流结构分析与计算 |
3.2.4 降膜液层速度分布计算 |
3.2.5 滤饼层阻力计算 |
3.2.6 模型的计算流程 |
4 结果与讨论 |
4.1 模拟结果与讨论 |
4.1.1 气弹区速度分析与计算 |
4.1.2 降膜液层速度分布计算 |
4.1.3 浓差极化阻力的考察 |
4.1.4 校正因子的计算 |
4.1.5 渗透通量的模拟计算 |
4.1.6 微滤总阻力的模拟计算 |
4.2 膜组件倾斜角度和流体流动方向对渗透通量的影响 |
4.2.1 膜组件倾斜角度对稳定渗透通量的影响 |
4.2.2 混合流体流动方向对渗透通量的影响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符号说明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8)炭膜处理二氧化钛悬浮液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钦白粉生产工艺及反应式简介 |
1.2 钦白废液处理的研究进展 |
1.3 无机膜与炭膜 |
1.3.1 炭膜的研究进展 |
1.3.2 炭膜的分类 |
1.3.3 炭膜的制备 |
1.3.4 炭膜的性能 |
1.3.5 炭膜的液体膜的分离机理分离机理 |
1.3.6 炭膜在液体微滤方面的应用 |
1.3.7 炭膜在环境监测方面的应用 |
1.3.8 在其它方面的应用 |
1.4 膜的污染及其控制 |
1.4.1 无机膜污染的研究 |
1.4.2 膜污染的分析方法 |
1.4.3 减少膜污染的方法 |
1.4.4 炭膜的清洗 |
1.5 化工优化方法 |
1.5.1 最优化方法和问题概述 |
1.5.2 优化方法的基本概念 |
1.5.3 最优化问题的数学模型 |
1.5.4 无约束多变量问题最优化 |
1.5.5 matlab软件在膜过滤优化问题中的应用 |
1.6 化工优化方法 |
2 煤基管状炭膜的制备 |
2.1 制膜原料和成分分析 |
2.2 炭膜的制备 |
2.3 炭膜的表征 |
2.3.1 平均孔径和孔径分布的测定 |
2.3.2 孔隙率的测定 |
2.4 粘结剂对炭膜孔径结构性能的影响 |
3 实验部分 |
3.1 实验药品 |
3.2 实验原料 |
3.3 膜组件 |
3.4 实验的仪器及设备 |
3.5 实验流程及步骤 |
3.6 实验数据处理方法和检测手段 |
3.6.1 数据处理 |
3.6.2 实验所用检测仪器 |
4 炭膜(B)处理二氧化钛悬浮液实验结果与讨论 |
4.1 炭膜(B)使用基准的考察 |
4.2 炭膜(B)可行性的考察 |
4.3 适宜膜孔径的选择 |
4.4 操作条件的考察 |
4.4.1 适宜流量的选取 |
4.4.2 跨膜压差对渗透通量的影响 |
4.4.3 浓度的影响 |
4.4.4 温度的影响 |
4.5 污染膜的清洗和膜的恢复情况 |
4.5.1 低压错流去离子水清洗 |
4.5.2 化学清洗 |
4.5.3 物理清洗与化学清洗相结合 |
4.6 两种炭膜处理二氧化钦悬浮液实验比较 |
本章小结 |
5 炭膜(B)处理二氧化钛悬浮液的优化研究 |
5.1 能耗计算和压力、流量的选取 |
5.1.1 渗透通量的计算公式模拟 |
5.1.2 系统能耗计算 |
5.1.3 整个管路系统的能耗 |
5.2 优化过程 |
5.2.1 目标函数的确定 |
5.2.2 优化的数学模型 |
5.2.2 无约束多变量问题最优化 |
5.2.3 用 Matlab软件实现单纯形法求最优解 |
5.2.4 用 Matlab软件得到能耗和渗透通量比与压力、流量的三维图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符号说明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大连理工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9)优质白色颜料——钛白(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钛白颜料的主要性能 |
3 钛白的主要用途 |
3.1 在涂料中的应用 |
3.2 在塑料中的应用 |
3.3 在造纸中的应用 |
4 钛白的生产和价格 |
(1)厂商高度集中 |
(2)价格谋求上涨 |
(3)产能、产量及消耗量 |
5 钛白的市场展望 |
6 结语 |
(10)2003年上半年我国钛白工业经济形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产量持续上升, 产能极度分散 |
2 价格稳中有升, 效益普遍提高 |
3 市场需求旺盛, 品种结构不合理 |
3.1 经济发展带动钛白粉产量与需求量迅速增长 |
3.2 钛白粉档次低, 结构不合理 |
3.3 进出口情况和国内钛白粉市场容量 |
4 骨干企业做强, 支撑作用明显 |
四、科美基公司的钛白生产(论文参考文献)
- [1]钛铁矿碳热还原—氮化制备富钛料的基础研究[D]. 曹丽. 西华大学, 2017(03)
- [2]TiCl3水解法制备钛白工艺研究[D]. 董自慧. 东北大学, 2017(02)
- [3]钛白工艺设备技术进展[J]. 王玥. 山东工业技术, 2016(06)
- [4]云南钛精矿制备高品质人造金红石技术研究[D]. 向俊一. 西华大学, 2015(06)
- [5]传统涂改液材料与技术研究[D]. 郝生财. 北京印刷学院, 2015(03)
- [6]国外主要钛白生产商发展概览及其对中国钛白企业的启示[J]. 沈小小. 冶金丛刊, 2013(02)
- [7]两相流管式膜错流微滤的模型建立及研究[D]. 张威. 大连理工大学, 2008(08)
- [8]炭膜处理二氧化钛悬浮液的研究[D]. 岳宇. 大连理工大学, 2006(08)
- [9]优质白色颜料——钛白[J]. 汪镜亮. 稀有金属快报, 2004(08)
- [10]2003年上半年我国钛白工业经济形势分析[J]. 吴思. 中国涂料, 20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