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两项成果通过评审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两项成果通过评审

一、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两项成果通过评审(论文文献综述)

符海明[1](2021)在《Z研究院地质调查项目管理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的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项目是由财政投资、服务社会、成果共享的地质工作,不同于商业地质调查,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不服务于某些个体,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而是服务于国家战略性资源和社会公益性事业发展的需要,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为社会经济发展及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整装配套的基础地质资料和成果图件,对指导基础建设、生态文明发展、地质找矿和长期规划部署具有重要意义。基础性地质调查工作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行业规范已经基本完善,但时间也沉淀下来一些陈旧的工作流程和工作方法,项目实际实施中存在更新不及时的问题,难以与当前的信息化、大数据时代接轨。当今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如今地质调查项目的工作方法、技术装备、项目运行模式、资金配套等都应该与时俱进,因此地质调查项目的开展与实施要结合国家、地方政府在新形势下的迫切需求,运用现代管理学的相关理论对项目管理进行相应优化,一方面能提高劳动效能、实现预期成果,另一方面能够显着缩短项目周期,减少成果转化所需的时间,更好地服务社会。Z研究院是一直以从事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项目为主的科研单位,曾完成多个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项目,但面临新的社会需求和形势,原有的项目管理流程已经无法适应。本文以Z研究院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比较研究、案例研究、模糊聚类分析等方法,提取地质调查项目实施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运用问卷及访谈调查结合项目管理学理论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了梳理,发现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1)实施进度滞后问题;(2)资源管理不科学问题;(3)工作流程陈旧问题;(4)项目质量管理体系不完善问题。根据问题提出了地质调查项目的优化思路,以区域地质调查项目、矿产地质调查两种项目类型作为案例,分别设计了相应的优化方案,并制定了对应的实施计划和保障措施,主要优化内容包括:(1)流程优化,以流程再造理论为指导,重构了项目流程,提高了项目运行成效;(2)质量管理优化,通过把质量管理理论融入项目实施全过程中,解决了原质量管理模式存在的弊端;(3)资源管理优化,通过对团队建设、团队管理的优化,解决了项目分散作业、沟通不畅等问题;(4)成本管理优化,采用了价值链理论分析了项目各节点的成本构成,减少或整合价值较低的工作环节,提高项目效益。

张家瑞,宿虎,蒋文,李永胜,于晓飞[2](2020)在《甘肃崖湾-大桥金锑矿整装勘查区1∶50000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数据集》文中指出甘肃崖湾-大桥地区金锑矿整装勘查区1∶50 000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数据集包括:综合建造构造图、成矿要素图、预测要素图、预测成果图等。应用最新资料,对区内建造构造进行梳理。以金、锑矿为主要矿种,重点以"三位一体"找矿预测理论为基础,完成大桥金矿、坪定金矿、崖湾锑矿的研究,划分其成因类型、预测类型,总结区域成矿规律,建立区域预测模型,圈定最小预测区42个,金矿预测资源量560 774.59 kg,锑矿预测资源量737 241.43 t。数据集的建立反映了整装勘查区1∶50 000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的示范性成果,总结探索出其研究思路、工作方法、工作流程、预期成果及成果表达等内容,对该类型潜力评价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刘健,袁良军,谢小峰,李永胜,占朋才,谢兴友,叶飞,沈小庆[3](2020)在《贵州铜仁松桃锰矿盘信幅1∶50000矿产地质图数据库》文中研究表明贵州铜仁松桃锰矿盘信幅(H49E024005)1∶50 000矿产地质图数据库是以中国地质调查局《矿产地质调查技术要求(1∶50 000)》(DD2019–02)为标准,开展的新一代1∶50 000矿产地质调查工作系列成果之一。本次工作梳理了盘信幅调查区的岩石地层层序,厘定了39个填图单元,划分了8个建造类型,重点划分了5个成因相互关联的含锰建造填图单元。该数据库为MapGIS格式,数据内容主要由地理图层、建造构造图层、矿产地图层和整饰图层等组成,并包含150个岩石化探分析数据、333个一般岩矿分析数据、90个锆石U–Pb年龄数据、6条矿产地信息、2种矿床类型。该数据库以重点突出含矿建造、控矿构造和矿化蚀变信息为特色,为锰矿资源研究、能源勘探、矿产资源规划等提供基础资料。

吕晓岚,姚震,杨妮娜[4](2020)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扶贫思想 推进自然资源产业化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习近平扶贫思想"形"于知青经历和地方领导实践,"成"于担任党和国家的领导核心后,是新时代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党的十八大以来,自然资源系统深入贯彻习近平扶贫思想,立足行业优势,结合扶贫区发展需求,汇集各方力量,为脱贫攻坚战做出了突出贡献。地质调查处于自然资源产业链的最前端,通过"地质调查"+"产业"途径,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发掘资源优势与促进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得到了贫困地区群众与政府的广泛认可。通过"地质"+"产业"打造我国地质调查精准扶贫新引擎,做到精准扶贫产业化,从资源产业生态化角度考虑资源产业绿色发展。

江勇[5](2020)在《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地热产业发展财税政策模拟与选择》文中提出地热能是一种绿色低碳、可循环利用的清洁能源,包括浅层地热、水热型地热和干热岩。根据《中国地热资源调查报告》,中国大陆336个地级以上城市浅层地热能资源年可采量折合标准煤7亿吨,中国大陆水热型地热资源年可采量折合标准煤19亿吨,中国大陆干热岩资源初步估算资源量折合标准煤856万亿吨,可见,我国地热资源丰富。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地热产业已初步具有商业价值,具备战略性替代能源的属性。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初始投资高、不确定性大,政策支撑力度不足,抑制了地热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基于此,本文重点围绕浅层地热资源和水热型地热资源,针对地热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开展研究,以更好地促进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本研究取得的创新性成果主要包括:(1)以系统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地热产业发展财税政策研究的理论框架。以系统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公共政策理论为基础,分析地热产业发展系统结构、系统机制、系统目标,阐述地热产业发展政策依据和特点,提出了本文的理论框架,为更全面、更深入地刻画社会经济、能源环境、地热产业、政策之间的互动关系提供指导,克服了前人文献中地热产业研究主要针对单因素或部分因素影响的局限性。(2)基于地热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复杂系统关系分析,构建了地热产业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为深入挖掘地热产业、社会经济、能源环境、政策影响等因素之间的定量关系提供了手段。通过地热产业发展的运行机理分析,构建了地热产业发展的系统动力学定量化模型总体结构和社会、经济、能源、环境、地热和政策子系统,使得分析更深入和严密。(3)从政策理论需求和实践需求两个维度设计地热产业不同政策组合,克服了以往研究中就问题谈问题,或就地热产业发展中某一项政策开展研究,导致地热产业发展政策研究系统性不强,科学性不充分的问题。本文从政策理论需求角度,分析了地热产业发展所需要的政策工具和政策强度,从纵(政策强度)横(政策工具)两个方向分别作了政策需求分析;从政策的实践需求角度则运用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分析了现有单一政策和政策组合对地热技术水平、地热产业投资意愿等方面的效果,明确了现有政策的不足和问题。在此基础上,借鉴国外地热政策经验,对地热产业政策进行设计,克服前人研究中的局限性。(4)依据上述所设计政策方法,分别从全国层面和典型区域层面开展了政策效果模拟,根据能源、环境、经济多目标协调程度,综合考虑资源效应、减排效应和政府可支付能力,提出了国家层面和区域层面的财税政策组合建议。

崔明明[6](2020)在《Z单位地质调查项目预算执行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地质调查项目在落实国家重大战略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先行性、基础性作用。为支撑国家各项重大战略的实施,中央财政每年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地质调查工作,而在目前国家财政收入形势严峻,财政收支平衡压力突出的大背景下,做好地质调查项目的预算执行管理工作,使财政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显得尤为重要。Z单位近年来根据国家战略的调整,不断调整单位的业务方向,所承担的地质调查项目数量逐年增多,项目经费日益剧增。面对项目及经费总量的变化,Z单位预算执行工作中的一些问题也逐渐凸显。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统计分析法发现地质调查项目预算支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项目工作经费及结转经费执行进度缓慢、预算支出情况与项目野外工作规律不吻合、项目中科目之间执行不均衡、项目预算支出计划作用流于形式等。并运用项目管理理论、全面预算管理理论、中央部门预算项目支出预算管理要求等,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技术方案在编制时对其采用的工作手段论证不充分导致项目技术方案不落地;因预算编制审核人员素质等因素影响导致预算编制质量低;预算管理无事前预警、控制方面信息化系统;预算执行考核办法不健全等。最后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如做实项目技术方案;通过成立专门的预算管理工作小组来完善预算管理组织结构;完善预算执行考核办法;各管理服务部门各司其职为预算执行做充分保障;探索开发预算事前预警、控制的信息化系统等。

郭瑞[7](2020)在《中国高校智库评价研究》文中认为作为重要的决策咨询机构,高校智库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学的高校智库评价有助于检视高校智库建设中的问题,为高校智库的发展诊断号脉,明确标准及树立标杆,推动我国高校智库的良性互动及整体实力提升。我国对高校智库的评价处于初步探索阶段,评价主体单一及多元评价主体合作的缺失、评价工具理性不完善、评价指标体系科学性及共识度较低、评价结果的应用有待完善等问题制约了高校智库评价功能的发挥。因此,亟待完善高校智库评价及其体系精准把脉我国高校智库发展问题。2014年2月10日教育部印发《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对高校智库评价提出“改进科研评价”的指示。2015年1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强调深入实施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计划,推动高校智库的发展完善、学科优势发挥、管理体制改革及整体水平提升。以上文件为完善高校智库评价提供了顶层设计。本文在此背景下,立足于公共管理学、教育评估学,结合治理理论、第四代评估理论构建高校智库评价的理论分析框架,通过问卷调查实证挖掘高校智库评价中的问题,理论工具分析其制约完善的内在机理。理论分析框架下将科学高校智库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作为高校智库评价要素维度中的“序参量”,协同、整合高校智库评价中其他要素,共同促进高校智库评价问题的解决。最后基于建构的指标体系,抽样选取18所典型高校智库进行实证评估,分析评估结果来进行实证检验,并提出提升高校智库发展的对策建议。本文由绪论、四章、结束语六大部分组成。绪论部分,提出本文研究的立意和主旨。详细梳理学界对智库评价及高校智库评价研究的现状,对本文的核心概念高校智库、智库评价、高校智库评价的内涵进行解释和界定。阐述本文运用的理论分析工具治理理论及第四代评估理论。厘清本文的研究思路及方法,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创新和价值取向。第一章,详细阐述高校智库评价的要素维度和理论分析框架。首先,对高校智库评价涵括的主体维度、客体维度、工具维度、指标维度、结果维度等进行阐述。其次,通过治理理论、第四代评估理论来搭建高校智库评价的理论分析框架,对分析框架构建的前提高校智库评价制度环境的诱导、理论分析框架的构建及解析进行详细论述。理论分析框架的搭建为下文实证研究提供理论指导。第二章,本部分设计调查方案,探求高校智库评价中的问题及相关机理。首先,对问卷设计、抽样方案、样本数据等进行阐述分析。其次,探求高校智库评价各维度对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结果的影响程度以及各个要素维度间的“耦合”关系。通过要素维度的相关分析发现:评价主体多元化程度对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科学程度影响较大,说明多元化的评价主体能促进指标体系构建的科学性及共识性;评价工具中评价方式方法对评价指标科学程度的影响最大;评价制度完善程度对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和评价结果公信影响都较大;评价程序的完善对评价结果的公信影响较大,但对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科学性影响较小。最后,本部分通过问卷调查挖掘高校智库评价面临的诸如评价主体单一、评价指标体系针对性及科学性有待提升、评价工具理性不完善、评价结果应用不完善等问题,并通过理论分析制约其完善的机理。第三章,基于第二章高校智库评价中的问题及内在机理分析结合理论工具的指导,提出高校智库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科学高校智库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不是凭空而来,而是遵循《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中“改进科研评价”的政策导向及梳理智库评价、高校智库评价研究的基础上,关注政府部门、第三方评价机构、同行评议、高校智库、民众及社会等多元评价主体的价值诉求,完善评价工具的情况下,结合高校智库的功能和特征建构而成。其次,阐述指标体系设置的原则、初始集、问卷设计及相关描述性统计。复次,通过问卷调查对评价指标体系的取舍进行筛选、因子分析技术修正指标结构并对其进行赋权。最后,论述评价指标体系对高校智库的功能回应及对高校智库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对比分析。第四章,基于第三章构建的高校智库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科学抽样选取18所高校智库进行实证评估。在专家访谈的基础上制定评估表,详细说明评估标准及评分细则。分析18所高校智库的评价结果,挖掘样本高校智库存在的普遍性问题,通过评价指标体系的导向作用,提出高校智库提升的策略路径。结束语,对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进行归纳,对评价过程中指标体系及评估标准的应用,工具理性的完善,评价结果的应用,评价主客体诉求等进行总结和回顾。最后分析本文的研究不足,展望未来高校智库评价研究可能的研究焦点。本文的创新主要如下:1、基于治理理论、第四代评估理论建构高校智库评价的理论分析框架。目前学界较多运用知识管理理论、知识市场理论、公民参与理论、组织有效性理论来分析高校智库评价。本文运用治理理论、第四代评估理论搭建高校智库评价理论分析框架体系,对分析框架构建的前提和要件进行详细论述,将高校智库评价看做是评价主体维度、评价客体维度、评价指标维度、评价工具维度、评价结果维度等相互作用的系统工程,分析要素维度间的关系,基于治理理论中“序参量”对其他要素的协同、整合,决定系统的演变甚至结果的功能,以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作为高校智库评价中的“序参量”协同、整合其他要素维度,来发现和解决高校智库评价中的问题,以期探究高校智库评价系统的完善。2、研究视角及研究途径的创新。学界对高校智库评价的研究多关注指标体系的构建,对其他要素维度的研究和探讨关注较少,本文试图通过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以量化方式理性认知高校智库评价要素维度间的相关关系,探究评价主体维度、评价客体维度、评价工具维度、评价结果维度等,对高校智库评价指标构建的影响,挖掘各要素维度面临的问题,分析其制约完善的内在机理,以期达到显示、描述和推断被研究对象特征、趋势和规律性的相关目的,进而来论证高校智库评价研究的多维性和系统性,为高校智库评价中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证依据,这在当前的高校智库评价研究中较少出现。3、基于治理理论和第四代评估理论尊重、识别多元评价主体价值倾向,完善高校智库评价工具理性的导向下,建构高校智库评价指标体系。当前对高校智库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多基于单一评价主体的价值倾向而建立,而智库对于政府及社会影响程度的评判话语权实质应掌握在“用户手中”,“决策用户”的认可程度决定其价值的体现。本文通过文献梳理、问卷调查和相关访谈,尝试聚焦高校智库的用户主体如政府、媒体、社会公众、利益相关方,潜在评价主体中同行评议、第三方评价机构乃至高校智库本身等,他们对高校智库评价的价值理念,结合高校智库的功能和特征,建构涵括“学术影响力、社会影响力、政府影响力、智库的对外合作交流情况、智库的组织情况”等共34个指标在内的定量评价指标集,通过因子分析技术的修正,最终确定了涵括“智库投入及平台建设因子、智库政府及社会影响力因子、智库合作和对外交流因子、智库学术生产能力因子”五个一级评价指标及29个二级指标在内的定量评价指标体系。因子分析而得的定量指标结构能够回应高校智库的各项功能,为衡量高校智库各项影响力的实现提供可供参考的维度。为完善评价方式,经过问卷调查的筛选确定11个定性指标集来弥补定量指标的不足。4、系统分析高校智库评价结果、总结高校智库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往高校智库评价研究多关注评价结果的排名,较少关注评价结果的分析、总结及探讨。本文通过科学抽样对18所高校智库进行实证评估,分析样本高校智库在基础建设、运营管理、影响力实现等方面的情况,挖掘出样本高校智库在实体化建设及内部组织管理不完善,高校智库政府及社会影响力的实现程度较低,高校智库学科间的协同有待进一步深化等问题。并参考评价指标提出:深化高校智库的实体化建设,完善高校智库的支撑体系;完善高校智库成果发布与转化机制,提升高校智库政府及社会影响力;从学科、项目、人员等方面深化高校智库的协同,扩大对外合作和交流等对策和建议。

张茂省,刘江,董英,王尧,张戈,张新社,郭迟辉[8](2020)在《国土空间优化中的关键地质要素分析与“双评价”方法》文中研究说明新时期,地质分析理论在国土空间规划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为进一步优化关中盆地国土空间格局,从抓住关键因素、科学定量评价、阈值标准有据、结果可信适用的思路出发,该研究提出了基于木桶理论、风险理论和边际理论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简称"双评价")理论框架与技术方法,并应用于关中盆地的双评价实践工作中。基于木桶理论,识别关中盆地活动断裂、地质灾害、富硒土地、引汉济渭水资源等4项关键因素;基于边际理论,开展资源承载能力评价;基于风险理论,开展地质环境承载能力、国土空间适宜性和地质安全评价;在单因素评价的基础上开展综合评价;将综合评价结果与区域国土空间开发现状或规划结果做叠加分析,调整和优化区域发展"三区三线"。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木桶-风理-边际理论的双评价方法可行,评价结果可信:关中盆地87%的土地属于适宜农业生产和城镇化建设;尤其是引汉济渭工程使关中盆地成为承接东部人口和GDP发展的最佳地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中要珍惜集中连片分布的富硒土地,作为永久农田予以保护;禁止在活动断裂分布范围和地质灾害高危险区进行工程建设,以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为抓手,从源头防控地震与地质灾害风险。

孟洁,李晓蕾,孔昭煜,贾丽琼,齐钒宇[9](2020)在《地质科学数据的同行评议实践与思考》文中研究表明科学数据出版逐渐成为数据密集型科学发现的重要学术传播方式。数据出版质量的控制主要通过同行评议方法来确保,然而各个学科领域对于数据质量控制还没形成统一的标准,同行评议模式也没有达成共识。为了建立更加完善的地质科学数据同行评议过程,促进数据出版在国内的发展,本文总结国内外数据论文出版所采用的同行评议模式,结合地质科学数据出版所积累的实践经验,以此为未来数据出版同行评议工作提出思考。

黄跃[10](2020)在《滇东北乐马厂矿集区铅锌银矿综合信息成矿预测》文中提出滇东北地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扬子陆块区上扬子陆块康滇基底断隆带与扬子陆块南部碳酸盐台地二个四级构造单元内。是扬子地块西南缘之川-滇-黔铅锌多金属成矿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小江深断裂东侧滇东北坳陷盆地南部,展布于SN向小江深断裂带、NW向紫云-垭都深断裂带及NE向弥勒-师宗深断裂带所围成的“三角区”内,毗邻龙门山造山带、南盘江-右江增生弧型冲褶带及哀牢山墨江绿春造山带,因多阶段多期次构造叠加复合强烈、地质环境多变和成矿动力学机制复杂,成矿地质条件优越,不仅形成了我国独具特色的富锗铅锌多金属矿集区,而且造就了世界罕见的特高品位的大型-超大型富锗银铅锌多金属矿床,在川-滇-黔铅锌多金属成矿域具有典型性。本论文通过对前人地质成果资料的归纳、类比,尤其是对近年实施的矿产地质调查和专题研究所获成果资料的再认识,充分挖掘提取找矿有用信息,并结合典型矿床的现场调查、相关样品的系统分析,阐述了乐马厂矿集区内铅锌银矿成矿规律,建立了成矿与找矿模式,初步圈定了找矿有利靶区,为目前及今后找矿指出了方向。通过在研究区龙头山幅开展1:50000矿产地质专项调查,充分收集前人研究成果,结合典型矿床类比研究,通过重点追索,确定区内铅锌银矿含矿地层为震旦系上统灯影组(Z2dn)、泥盆系中统曲靖组(D2q),岩性为白云岩建造,其围岩蚀变与典型火德红铅锌矿、茂租铅锌矿相似,具碳酸盐化、硅化、黄铁矿化蚀变;铅锌银矿床产于北东向、北西向断裂带旁侧含矿地层中。结合区域铅锌矿产出特点,研究区内铅锌矿受地层、岩性、岩相、构造控制,矿产均分布于含矿地层白云岩层间破碎带中,矿体产出与地层产状基本一致或陡倾。通过对区域及区内铅锌银等矿床成矿规律的总结,认为区内构造经历了多期次叠加改造,铅锌银矿的形成与地层、构造、岩性、岩相关系密切,是多种成矿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研究区内主要矿产为铅锌、银。铅锌银矿产出层位与区域上一致,且与化探异常吻合较好。根据产出位置及特征,可分三个铅锌(银)矿带,即西部谓姑复式背斜区、中部龙头山背斜、乐马厂断裂带、东部火德红一带。根据前期已有成果,结合本次工作取得的成果和认识综合分析,在龙头山幅范围内初步圈出铅锌找矿远景区4个,即谓姑铅锌银铜找矿远景区、乐马厂银铅锌找矿远景区、火德红铅锌煤找矿远景区、乐红铅锌找矿远景区(Ⅵ),划分出铅锌、铜、银找矿靶区2处,均为B级靶区。即蒋家湾铅锌银找矿靶区(B类)、曹家渡-文家坪银铜多金属找矿靶区(B类)。研究区典型矿床(点)找矿潜力分析及成矿预测研究表明,乐马厂铅锌银矿集区深部找矿潜力较大,具备寻找中-大型矿床的基本条件。浅表以寻找构造蚀变破碎岩热液型、陡脉状断裂型为主,深部以寻找中低温热液型、沉积-改造型层控矿床为主,指明了该区今后的找矿方向和主攻类型。

二、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两项成果通过评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两项成果通过评审(论文提纲范文)

(1)Z研究院地质调查项目管理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流程再造理论
    2.2 项目进度管理理论
    2.3 项目成本管理理论
    2.4 项目资源管理理论
    2.5 项目质量管理理论
3 Z研究院概况及地质调查项目运行情况
    3.1 Z研究院概况
        3.1.1 单位组织结构
        3.1.2 单位人员情况
        3.1.3 单位财务情况
    3.2 项目运行环境分析
        3.2.1 外部环境分析
        3.2.2 内部环境分析
    3.3 Z研究院项目现状分析
        3.3.1 项目实施流程概述
        3.3.2 立项阶段主要流程
        3.3.3 设计阶段主要流程
        3.3.4 野外实施阶段主要流程
        3.3.5 综合研究及报告编写阶段主要流程
        3.3.6 验收及资料归档阶段主要流程
4 Z研究院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4.1 Z研究院地质调查项目中存在的问题
        4.1.1 项目管理存在的共性问题提取
        4.1.2 项目立项与设计阶段存在的问题
        4.1.3 项目实施阶段存在的问题
        4.1.4 项目验收阶段存在的问题
    4.2 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4.2.1 实施进度问题原因分析
        4.2.2 资源管理问题原因分析
        4.2.3 工作流程问题原因分析
        4.2.4 质量管理问题原因分析
    4.3 问题模糊聚类分析
        4.3.1 分析思路
        4.3.2 方法原理
        4.3.3 分析结果
5 Z研究院案例项目管理优化方案设计
    5.1 优化方案设计的思路
    5.2 案例1 某区域地质调查项目优化设计
        5.2.1 案例项目概况
        5.2.2 流程优化设计
        5.2.3 质量管理优化设计
        5.2.4 优化效果预测
    5.3 案例2 某矿产地质调查项目优化设计
        5.3.1 案例项目概况
        5.3.2 资源管理优化设计
        5.3.3 流程优化设计
        5.3.4 质量管理优化设计
        5.3.5 成本管理优化设计
        5.3.6 优化效果预测
6 Z研究院项目管理流程优化实施与保障
    6.1 优化方案实施保障措施
        6.1.1 加强项目负责人任用制度
        6.1.2 建立持续的项目流程优化机制
        6.1.3 建立技术更新与知识管理保障措施
        6.1.4 加强质量管理保障措施
        6.1.5 建立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员工激励措施
        6.1.6 加强项目资金运行管理体系
    6.2 优化方案实施计划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存在的问题与后续展望
        7.2.1 存在的问题
        7.2.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一 地质调查项目实施情况调查问卷
附件二 地质调查项目实施情况调查访谈

(4)贯彻落实习近平扶贫思想 推进自然资源产业化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习近平扶贫思想的形成过程
2 习近平扶贫思想的内涵与贡献
    2.1 习近平扶贫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和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理论
    2.2 习近平扶贫思想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3 习近平扶贫思想在地质调查领域的实践探索
    3.1 扶贫攻坚战对地质调查的要求
    3.2 地质调查支撑扶贫工作的实践
        3.2.1 地质调查支撑扶贫攻坚的途径方式
        3.2.2 地质调查支撑扶贫攻坚的实践探索
        3.2.3 2019年度地质调查扶贫成果
4 认识体会

(5)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地热产业发展财税政策模拟与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科学问题与研究内容
        1.2.1 科学问题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产业政策研究
        2.1.1 产业政策内涵
        2.1.2 产业政策的理论依据
        2.1.3 中国产业政策的演进
        2.1.4 产业政策的制定
    2.2 产业政策研究方法
        2.2.1 主要研究视角
        2.2.2 主要研究方法
    2.3 地热产业的政策研究
        2.3.1 地热产业政策工具
        2.3.2 地热产业政策研究方法
    2.4 评述
3 理论基础
    3.1 系统理论
        3.1.1 系统内涵
        3.1.2 系统基本特征
        3.1.3 系统基本规律
        3.1.4 系统科学方法论
    3.2 可持续发展理论
        3.2.1 可持续发展内涵
        3.2.2 可持续发展的内容
    3.3 公共政策理论
        3.3.1 外部性理论
        3.3.2 公共产品理论
    3.4 本文研究的理论框架
        3.4.1 地热产业发展系统结构、机制与目标
        3.4.2 地热产业发展政策的依据与特点
        3.4.3 理论框架
4.地热产业发展的运行机理
    4.1 地热产业发展特点
        4.1.1 地热产业发展现状
        4.1.2 地热产业链构成
        4.1.3 地热产业链作用机制
    4.2 地热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4.2.1 地热产业发展与社会发展
        4.2.2 地热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
        4.2.3 地热产业发展与能源替代
        4.2.4 地热产业发展与环境规制
        4.2.5 地热产业发展与政策支持
    4.3 财税政策对地热产业发展的影响
        4.3.1 财税政策对地热产业发展的作用关系
        4.3.2 财政政策对地热产业发展的效应模型构建
    4.4 地热产业发展的系统关系
        4.4.1 地热产业能源替代与经济增长、生态环境的关系
        4.4.2 地热产业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能源消费与及生态环境的关系..
        4.4.3 地热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政策导向及生态环境的关系
    4.5 本章小结
5 地热产业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5.1 总体结构
        5.1.1 模型结构
        5.1.2 系统动力学建模步骤
        5.1.3 模型假设和时间边界
    5.2 子系统的构建
        5.2.1 人口子系统的构建
        5.2.2 经济子系统的构建
        5.2.3 能源子系统的构建
        5.2.4 环境子系统的构建
        5.2.5 地热子系统的构建
        5.2.6 财税子系统的构建
    5.3 模型表达式推导与检验
        5.3.1 模型表达式推导
        5.3.2 模型检验
    5.4 本章小结
6 地热产业发展的政策设计
    6.1 政策理论需求分析
        6.1.1 政策的需求分析思路
        6.1.2 政策工具分析
        6.1.3 政策强度分析
    6.2 政策实践需求分析
        6.2.1 现有地热产业政策
        6.2.2 现有政策效果分析
    6.3 典型国家地热政策
        6.3.1 美国地热政策
        6.3.2 冰岛地热政策
        6.3.3 日本地热政策
        6.3.4 经验与启示
    6.4 地热产业发展政策框架设计
        6.4.1 政策工具设计
        6.4.2 政策强度设计
    6.5 本章小结
7 地热产业发展政策模拟与选择
    7.1 国家层面的模拟
        7.1.1 不同补贴情景的模拟
        7.1.2 不同税收情景的模拟
        7.1.3 不同碳价情景的模拟
        7.1.4 不同政策组合的模拟
    7.2 区域层面的模拟
        7.2.1 区域层面的情景设置
        7.2.2 北京市地热产业财税政策模拟
        7.2.3 吉林省地热产业财税政策模拟
        7.2.4 雄安新区地热产业财税政策模拟
    7.3 结果对比与政策选择
        7.3.1 国家层面政策对比与选择
        7.3.2 区域层面政策对比与选择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8.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附录1 系统动力学模型主要方程
附录2 区域地热产业政策

(6)Z单位地质调查项目预算执行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依据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法
        1.6.2 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理论基础
        2.1.1 项目管理理论
        2.1.2 全面预算管理理论
    2.2 中央部门项目支出预算管理概述
        2.2.1 中央部门预算项目的管理方式
        2.2.2 中央部门预算项目预算编制
        2.2.3 中央部门预算项目预算执行
    2.3 地质调查项目及预算管理相关概述
        2.3.1 地质调查项目概述
        2.3.2 地质调查项目预算管理相关要求
第3章 Z单位预算管理情况
    3.1 Z单位简介
    3.2 Z单位地质调查项目承担情况
    3.3 Z单位地质调查项目管理情况
    3.4 Z单位地质调查项目预算管理情况
        3.4.1 预算编制过程
        3.4.2 预算审查过程
        3.4.3 预算执行过程
第4章 Z单位地质调查项目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4.1 预算执行缓慢
        4.1.1 项目工作经费预算执行缓慢
        4.1.2 上年结转经费预算执行较缓慢
    4.2 项目预算支出与地质工作规律不吻合
    4.3 项目中科目之间预算执行不均衡
    4.4 项目实际支出与预算支出计划相差较大
第5章 Z单位地质调查项目预算执行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5.1 预算编制与审核环节
        5.1.1 项目技术方案不符合实际
        5.1.2 预算编制、审核人员存在能力短板
        5.1.3 预算编制不合理
    5.2 预算执行环节
        5.2.1 报账不及时,预算执行与业务推进不同步
        5.2.2 预算执行方面信息化建设滞后
    5.3 预算执行监督环节
        5.3.1 预算支出计划完成情况无相关考核办法
        5.3.2 结转资金预算执行情况未纳入考核范围
第6章 优化预算执行建议
    6.1 以提高预算编制质量为基础
        6.1.1 做实项目技术方案,为预算编制打好基础
        6.1.2 完善预算管理组织结构,成立预算管理工作小组
        6.1.3 加强预算编制审核方面学习培训
    6.2 多方发力,保证预算执行率
        6.2.1 强化以业务推进为基础推动预算执行进度的意识
        6.2.2 各项管理服务工作为项目预算推进做充分保障
        6.2.3 信息化建设为预算执行做强有力支撑
    6.3 完善预算执行考核办法
    6.4 坚持预算执行与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两手抓”
致谢
参考文献

(7)中国高校智库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选题意义
        (一) 选题缘起
        (二) 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 国内外智库评价研究的发展与聚焦
        (二) 我国高校智库评价研究的发展与聚焦
        (三) 研究文献评述及进一步扩展的空间
    三、核心概念
        (一) 高校智库
        (二) 高校智库评价的内涵
    四、理论分析工具
        (一) 治理理论及其应用阐述
        (二) 第四代评估理论及其应用阐述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六、研究内容与研究创新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创新
        (三) 本研究的价值取向
第一章 高校智库评价的要素维度及理论分析框架
    一、高校智库评价的要素维度与制度环境
        (一) 高校智库评价的要素维度
        (二) 高校智库评价的制度环境
    二、理论分析框架构建的前提
        (一) 制度环境的诱导
        (二) 治理主体协作的动力和基础
        (三) 治理主体的多元诉求和资源互赖
        (四) 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存在
    三、理论分析框架的构建与解析
        (一) 高校智库评价分析框架的构建
        (二) 高校智库评价分析框架的解析
第二章 高校智库评价的问题审视
    一、调研方案设计
        (一) 高校智库评价现状的问卷设计
        (二) 抽样方案与样本规模的估计
        (三) 问卷的发放与数据收集
    二、数据分析
        (一) 问卷的描述性统计
        (二) 问卷信度与效度检验
        (三) 要素维度的相关关系
    三、高校智库评价的问题表征
        (一) 高校智库评价主体单一,降低评价指标体系的共识性
        (二) 对高校智库分类评价不完善,降低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程度
        (三) 评价工具理性不完善,降低评价过程的公信力
        (四) 评价结果应用不完善,降低评价功能的有效性
    四、制约高校智库评价完善的内在机理
        (一) 多元评价主体协同与合作的缺失
        (二) 评价偏好不一致,价值冲突与价值均衡共存
        (三) 制度规范的缺失,弱化智库评价的共识性
        (四) 信息不对称,降低评价结果的科学及共享
第三章 高校智库评价的指标体系建构
    一、响应式聚焦,树立高校智库评价导向
        (一) 关注多元评价主体价值诉求
        (二) 完善评价工具理性
        (三) 遵循指标体系多维性及动态发展的规律
    二、确定指标体系选取的原则
        (一) 系统原则
        (二) 直接指标和间接指标及特殊指标互为补充的原则
        (三) 简明性原则
        (四) 可操作性原则
        (五) 公平、公正、公开原则
    三、指标体系初始集设置的阐释和说明
        (一) 指标体系建立的程序
        (二) 定量指标体系初始集的设置
        (三) 定性指标体系初始集的设置
    四、指标体系的问卷设计及相关描述性统计
        (一) 指标体系的问卷设计
        (二) 相关描述性统计
    五、指标体系的实证检验
        (一) 因子分析
        (二) 定量指标体系的信度与效度
        (三) 定量指标体系的修正
        (四) 定量指标体系的权重确定
        (五) 定性指标体系的筛选
    六、指标体系对高校智库的功能回应及高校智库评价指标体系的对比分析
        (一) 指标体系对高校智库的功能回应
        (二) 高校智库评价指标体系的对比分析
第四章 高校智库评价的实证评估
    一、评估标准的制定
        (一) 评估表的制定
        (二) 评估标准及评估细则
    二、基于18所高校智库的数据采集
        (一) 样本容量
        (二) 样本选取
        (三) 数据来源及描述性统计
    三、评估结果的比较及分析
        (一) 总分及一级指标得分分析
        (二) 二级指标得分分析
        (三) 三级指标得分分析
    四、高校智库面临的问题及提升的策略路径
        (一) 高校智库面临的问题
        (二) 高校智库提升的策略路径
结束语
    一、研究总结
    二、研究不足
    三、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高校智库评价现状的调查问卷
附录2: 高校智库评价指标体系的调查问卷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的论文情况及科研情况
后记

(8)国土空间优化中的关键地质要素分析与“双评价”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基于木桶-边际-风险的双评价原理与方法
    1.1 基于木桶理论的关键因素识别
    1.2 基于边际理论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
    1.3 基于风险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
2 双评价理论框架和技术路线
    2.1 双评价理论框架
    2.2 双评价技术路线
3 研究区概况与关键因素识别
    3.1 研究区概况
    3.2 优势资源环境因素识别
    3.3 环境问题和灾害风险因素识别
4 单因素评价
    4.1 基于活动断裂的承载能力评价与国土空间优化
    4.2 基于地质灾害的承载能力评价与国土空间优化
    4.3 基于有益元素的适宜性评价与国土空间规划优化
    4.4 基于引汉济渭水力工程的资源承载能力评价
5 综合评价与成果应用
6 结论

(9)地质科学数据的同行评议实践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外数据出版现状概述
    1.1 数据出版的主要模式
    1.2 数据期刊发展现状
2 同行评议
    2.1 国内外数据出版同行评议模式
        2.1.1《Geoscience Data Journal》
        2.1.2《Scientific Data》
        2.1.3《Earth System Science Data》
        2.1.4全球变化科学研究数据系统
    2.2 模式总结
3 地质科学数据出版同行评议实践
4 分析
5 结语

(10)滇东北乐马厂矿集区铅锌银矿综合信息成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1.2.1 区域研究现状
        1.2.2 研究区研究现状
        1.2.3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和主要工作
        1.3.1 研究内容
        1.3.2 主要工作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技术路线
    1.5 完成工作量及取得的主要成果
        1.5.1 完成工作量
        1.5.2 取得的主要成果
第二章 研究区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质概况
    2.2 区域物探、化探、自然重砂、遥感等特征
        2.2.1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2.2.2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2.2.3 重砂异常特征
        2.2.4 区域遥感影像特征
    2.3 区域矿产概况
        2.3.1 铅锌矿
        2.3.2 银矿
第三章 研究区地物化遥及典型矿床特征
    3.1 研究区地质特征
        3.1.1 地层
        3.1.2 岩浆岩
        3.1.3 变质岩
        3.1.4 构造
    3.2 研究区岩(矿)石密度、磁性、电性特征
    3.3 研究区地球化学特征
        3.3.1 地球化学场特征
        3.3.2 化探异常
        3.3.3 异常评序、优选及评价
    3.4 研究区遥感特征
    3.5 研究区典型矿床特征
        3.5.1 本次新发现矿产地特征
        3.5.2 典型矿床特征
第四章 研究区控矿因素、成矿规律研究
    4.1 控矿因素及找矿标志
        4.1.1 控矿因素
        4.1.2 找矿标志
    4.2 成矿规律
        4.2.1 区域矿产时空特征
        4.2.2 区域成矿构造特征
        4.2.3 区域成矿地质特征
        4.2.4 区域成矿作用特征
第五章 铅锌银矿床的成因与成矿模式
    5.1 矿床成因
        5.1.1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5.1.2 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特征
        5.1.3 成矿物质来源综述
    5.2 成矿模式
        5.2.1 研究区优势矿种及主要矿床类型
        5.2.2 “三位一体”成矿模式
第六章 研究区综合信息成矿预测
    6.1 矿产预测类型
    6.2 预测资源量
        6.2.1 预测工作流程
        6.2.2 预测工作区的圈定
        6.2.3 最小预测区的优选
        6.2.4 资源量的估算
    6.3 找矿靶区优选及特征
        6.3.1 远景区
        6.3.2 找矿靶区
    6.4 资源潜力评价
        6.4.1 “云南省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成果
        6.4.2 “云南乌蒙山区优势矿产资源综合调查评价”成果
        6.4.3 研究区找矿潜力分析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A.1 作者简介
    A.2 参与生产科研项目
    A.3 发表论文

四、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两项成果通过评审(论文参考文献)

  • [1]Z研究院地质调查项目管理优化研究[D]. 符海明.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2]甘肃崖湾-大桥金锑矿整装勘查区1∶50000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数据集[J]. 张家瑞,宿虎,蒋文,李永胜,于晓飞. 中国地质, 2020(S2)
  • [3]贵州铜仁松桃锰矿盘信幅1∶50000矿产地质图数据库[J]. 刘健,袁良军,谢小峰,李永胜,占朋才,谢兴友,叶飞,沈小庆. 中国地质, 2020(S2)
  • [4]贯彻落实习近平扶贫思想 推进自然资源产业化发展[J]. 吕晓岚,姚震,杨妮娜. 中国矿业, 2020(S1)
  • [5]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地热产业发展财税政策模拟与选择[D]. 江勇.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6]Z单位地质调查项目预算执行问题及对策研究[D]. 崔明明.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9)
  • [7]中国高校智库评价研究[D]. 郭瑞.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8]国土空间优化中的关键地质要素分析与“双评价”方法[J]. 张茂省,刘江,董英,王尧,张戈,张新社,郭迟辉. 地学前缘, 2020(04)
  • [9]地质科学数据的同行评议实践与思考[J]. 孟洁,李晓蕾,孔昭煜,贾丽琼,齐钒宇. 中国矿业, 2020(05)
  • [10]滇东北乐马厂矿集区铅锌银矿综合信息成矿预测[D]. 黄跃.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两项成果通过评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