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良正畸致前牙脱落1例报道(论文文献综述)
张尽忠[1](2021)在《17例牙根发育完成的自体恒牙移植的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在17例牙根发育完成的自体恒牙进行移植的过程中,术中尽可能规避相关风险因素,观察其术后1-5年的临床疗效,是否能够获得高的成功率和存留率。同时对年龄、性别、供牙颌位以及受植区炎症是否对自体牙移植的成功率产生影响进行进一步探索,并对自体牙移植术的细节问题进行探讨和论述,以期为自体牙移植术的临床推广提供参考。方法纳入2015-2020年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牙体牙髓病科行自体恒牙移植治疗且随访观察12个月以上的17位患者,术后1月、3月、6月、1年,以后间隔1年复查,行临床及影像学检查。分别从性别、年龄、供牙区颌位及受植区有无根尖炎症判断其预后影响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并绘制生存曲线,单因素比较使用Log-Rank分析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研究共完成牙根发育完全的自体恒牙即刻移植17例,涉及移植牙共有17颗,其中选用第三磨牙16颗,上颌前磨牙1颗,为腭侧异位的25。男性7例,女性10例,年龄20-56岁,平均年龄(33.9±13.1)岁,平均观察时间为(29.0±14.3)个月。随访期间,1例因移植术后牙周炎症无法控制而脱落,余牙均存留于口腔中,总存留率为94.12%。因末次随访存在病变而不属于成功病例的移植牙共3颗,其中1颗存在深牙周袋,1颗出现牙颈部外吸收,1颗出现牙根外吸收,5年累积成功率为69.9%。性别、年龄、供牙区颌位以及受植区根尖炎症因素对牙根发育完成的自体牙移植预后均无显着影响(P>0.05)。结论:1.牙根发育完成的自体恒牙移植替代不可保留患牙的临床疗效较佳。2.自体牙移植术前合理评估,术中规避风险因素,可以提高移植的成功率。
吴佩蓉,张志彬[2](2019)在《固定式垫联合上颌前方牵引器治疗恒牙早期前牙反牙合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固定式牙合垫联合上颌前方牵引器治疗恒牙早期前牙反牙合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笔者医院2016年1月-2017年6月治疗恒牙早期前牙反牙合的26例患者,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13例,采用上颌前方牵引器治疗;观察组:13例,采用固定式牙合垫联合上颌前方牵引器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时间、随访复发率及X线头影测量硬组织标志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随访复发率(0.00%)明显低于对照组(30.7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上牙槽座角(SNA角)及下牙槽座角(SNB角)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SNA角及SNB角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上下牙槽座角(ANB角)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ANB角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固定式牙合垫联合上颌前方牵引器治疗恒牙早期前牙反牙合,具有治疗时间短、随访复发率低、改善患者容貌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洪煜锐,包年香,林家智[3](2018)在《氧化锆一体桩核在深覆盖上前牙修复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应用CAD/CAM氧化锆一体桩核修复上前牙唇向倾斜、深覆盖的效果。方法选取48例72颗上前牙因唇向倾斜,伴有深覆盖来我院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用CAD/CAM氧化锆一体桩核、上遮色瓷铸造钴铬合金桩核修复,通过改变桩核方向,改变牙冠排列,从而改善覆盖,提高修复后的美学效果。结果修复后2年,前牙深覆盖得到较好改善,牙根及桩稳固,牙冠与周围的牙协调,且边缘适合性好,钴铬合金组1例牙龈唇侧轻度炎症,其它牙龈健康。CAD/CAM氧化锆组修复效果较好,患者更满意。结论 CAD/CAM氧化锆一体桩核修复能较好改善上前牙唇向错位导致深覆盖,美学效果好。
赵佳丽[4](2018)在《两种阻萌器的临床应用对比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观察佩戴两种阻萌器患儿的缺牙间隙维持状况、早萌恒牙的阻萌效果及余留牙体牙周的健康状况及其脱落情况,分析探讨两种阻萌器的临床特点及疗效,为临床医生进行阻萌装置的选择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1、依据纳入标准选取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口腔医院综合科60例共60颗第一乳磨牙无法保留或已拔除一周的患儿,并将其随机分为基托式阻萌器组与钢丝阻萌器组。2、拔牙后一周取模型,测量间隙的大小,后送至加工厂指定同一名技师制作阻萌器;一周内佩戴于患儿口内,并于佩戴前及佩戴后的1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时临床观察继承恒牙萌出情况,并分别测量患侧带环基牙、乳尖牙与同颌对侧乳尖牙、第一、二乳磨牙的菌斑指数,牙龈指数,及带环基牙与同颌对侧第二乳磨牙的探诊深度;同时3,9,12个月时拍X线片观察继承恒牙的萌出高度及牙根发育情况,当牙根发育至二分之一及以上可去除阻萌器并取模测量间隙。整个观察过程中分别记录两组阻萌器的脱落次数。3、整理资料并对相关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两组男女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第一乳磨牙缺失颌位无统计学差异(P>0.05);3、阻萌器的阻萌效果(1)临床检查继承恒牙萌出状况:钢丝组观察至12月时共有20例继承恒牙萌出达2级水平,且其均与阻萌装置紧密接触;基托组中均未看到恒牙萌出于口内。(2)X线根尖片上继承恒牙的位置:3个月时所有病例继承恒牙位置比佩戴前均明显升高,且多数已上升至近阻萌装置水平。9,12个月复查显示继承恒牙位置与3个月时比较变化较小。4、佩戴阻萌器对牙周的影响(1)两组患儿佩戴阻萌装置前组内比较PLI,GI及PD患侧与健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基托组与钢丝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儿佩戴阻萌器后患侧PLI,GI及PD均高于患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佩戴阻萌器1个月时,基托组的菌斑指数明显高于钢丝组(P<0.05),牙龈指数及探诊深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佩戴3个月,6个月,9个月及12个月时,基托组的菌斑指数、牙龈指数及探诊深度都明显高于钢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在为期一年的观察中,基托组脱落4例,钢丝组脱落11例,两组的脱落情况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两种阻萌器均可有效阻止继承恒牙过早萌出后与对牙合建立咬合关系,但基托式阻萌器的阻萌作用优于钢丝式阻萌器。2、阻萌器的佩戴会对口腔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基托式阻萌器比钢丝式阻萌器对牙周状况和口腔卫生的影响相对较大,因此建议对口腔卫生状况差的患儿应谨慎使用基托式阻萌器。3、基托式阻萌器的脱落率相对较低,因此当带环基牙固位不良时,建议使用基托式阻萌装置。
李鸿艺[5](2018)在《BSSRO与USSRO治疗偏突颌畸形后髁状突移位的三维评价及生物力学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偏突颌畸形(asymmetric mandibular prognathism)是下颌骨发育过度伴有不对称的牙颌面畸形,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骨性颌面部畸形,临床表现为下颌前突,双侧颜面不对称。双侧下颌骨升支矢状劈开术(Bilateral Sagittal Splint Ramus Osteotomy,BSSRO)是治疗下颌发育过度畸形包括偏突颌畸形在内的主要外科术式。同时,有研究指出支持单侧下颌骨升支矢状劈开术(Unilateral Sagittal Splint Ramus Osteotomy,USSRO)也可有效的矫正下颌骨偏颌畸形并具有较好的效果,同时使得手术并发症发生几率减少一半。但是,USSRO有可能导致手术对侧关节的过度旋转,局部应力增高,进而引发关节紊乱等疾病,因此USSRO在临床上的应用较为有限。对BSSRO的临床研究及三维有限元分析研究已较完善,而对USSRO对关节的影响及其有限元研究还较为有限。因此在本研究中,我们拟对BSSRO及USSRO治疗偏突颌畸形患者术后的髁状突位移的三维变化进行了对比研究,探讨USSRO的手术适应症,并建立了BSSRO/USSRO矫治偏突颌畸形颞下颌关节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对颞下颌关节结构在生理运动状态下应力的分布及变化趋势进行了生物力学分析。为USSRO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1.选用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19例于本院行SSRO手术治疗偏突颌畸形的患者,行BSSRO者12例,行USSRO者7例,男性4例,女性15例,年龄最小18.9岁,最大33.4岁,平均23.9±3.8岁,采集其术前与术后的三位螺旋CT数据,导入Mimics软件进行颞下颌关节结构的三维重建,对ANB角、下颌偏斜度、双侧下颌后退距离、双侧髁状突的三维平移、三维旋转角度进行测量及对比分析,同组患者术前术后及同组患者左右侧下颌对比使用配对t检验,BSSRO组与USSRO组间比较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2.选取行BSSRO/USSRO治疗偏突颌患者的患者各一例,在Mimics等软件中根据其三维螺旋CT重建上颌骨、下颌骨、牙齿、关节盘和颞下颌韧带等结构的三维模型,通过逆向软件处理模型,划分网格,赋材质并导入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中,定义边界条件及荷载条件。3.使用上一步建立的BSSRO/USSRO治疗偏突颌畸形的颞下颌关节三维有限元,研究开口度(Inter-incisal distance,IID)从0mm状态运动到开口度8mm状态关节盘的Von Mises应力变化,每2mm进行模拟。IID为0时设为闭合紧咬,闭口肌群加力;IID为2mm,4mm,6mm,8mm时闭口肌群松懈,开口肌群加力。求解计算得到关节盘、髁状突、颞下颌韧带移动过程中的应力分布情况和最大主应力值。结果1.所有1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无并发症。所有患者术前术后ANB角改善明显(-2.87±1.85°VS 1.12±2.56°,P=0.00),BSSRO组与USSRO组术前ANB角、术后ANB角、ANB角变化量无明显差异。所有患者下颌偏斜值术后明显改善(5.16±2.98mm VS 1.07±0.55mm,P=0.00),USSRO组术前下颌偏斜值明显大于BSSRO组(4.06±1.62mm VS 7.04±3.89mm,P=0.03),下颌偏斜值变化量明显大于BSSRO组(2.97±1.75mm VS5.99±4.30mm,P=0.04)。非偏斜侧下颌后退值显着大于非偏斜侧下颌后退值(4.95±1.94mm VS 8.31±2.64mm,P=0.00),BSSRO组偏斜侧下颌后退值明显大于USSRO组偏斜侧下颌后退值(5.90±1.69mm VS 3.33±1.07mm,P=0.00),USSRO组后退比例明显小于BSSRO组(0.46±0.16 VS 0.70±0.14,P=0.00)。BSSRO组与USSRO组髁状突在XYZ轴上的平移量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BSSRO组非偏斜侧髁状突在矢状面向前旋转,USSRO组非偏斜侧髁状突在矢状面有向前旋转的倾向(P>0.05),两组矢状面旋转无统计学差异。在冠状面上,BSSRO组非偏斜侧髁状突向内旋转(P<0.05),偏斜侧无变化,USSRO组非偏斜侧髁状突向内旋转(P<0.05),而偏斜侧髁状突向外旋转(P<0.05)。两组偏斜侧对比有统计学差异,而非偏斜侧对比无统计学差异。在横断面上,BSSRO与USSRO组双侧髁状突都发生了明显内旋(P<0.05),BSSRO组偏斜侧髁状突比USSRO组内旋更明显,而两组在非偏斜侧无差异。2.联合应用Mimics、Abaqus等系列软件,成功建立了包含上颌骨-颅骨复合体、下颌骨、牙、关节盘、颞下颌韧带的BSSRO/USSRO术式矫治偏突颌畸形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根据患者实际肌肉横截面积推算肌肉力量进行加载,具有较好的几何精确性和力学性能仿真性。3.在闭合紧咬状态下,术前关节盘最大应力为压应力,非偏斜侧最大应力大于偏斜侧最大应力,双侧关节盘最大应力随开口度增大而增大,BSSRO/USSRO术后两侧关节盘最大应力接近。术前非偏斜侧与偏斜侧髁状突应力主要存在于髁状突顶部,前方受拉应力,后方受压应力,闭合紧咬状态至IID=8mm时,非偏斜侧应力始终大于偏斜侧应力,BSSRO/USSRO术后双侧髁状突承受应力接近,闭合紧咬状态至IID=8mm时,非偏斜侧颞下颌韧带所承受拉应力大于偏斜侧,BSSRO/USSRO术后双侧颞下颌韧带应力接近。结论1.USSRO具备良好的临床实用性,根据本实验的结果,我们认为偏斜侧后退距离小于3mm,偏斜侧后退值与非偏斜侧后退值比例小于0.4的偏突颌畸形患者可行USSRO,对临床工作具有指导意义。2.首次成功构建了BSSRO/USSRO矫治偏突颌畸形术前术后的颞下颌关节结构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具有较好的几何精确性和力学性能仿真性,模拟在闭口、开口生理运动状态下,初步分析关节盘、髁状突、颞下颌韧带的应力分布,结果可直观的显示上述结构的应力分布及变化趋势,为进一步开展BSSRO/USSRO对颞下颌关节区域的生物力学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张少溥[6](2018)在《手术暴露联合正畸牵引倒置中切牙对其牙根发育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利用口腔锥形束CT(CBCT)了解替牙期上颌埋伏阻生倒置中切牙的发育情况,通过治疗前后的影像观察,分析埋伏阻生倒置中切牙牵引治疗前后的牙根发育,对照正常同名牙的牙根进行治疗效果评价,分析治疗的效果和意义。材料方法选取14名811岁上颌中切牙埋伏阻生患者进行外科手术暴露,采用直丝弓矫正器开辟间隙,并对患牙进行正畸牵引治疗,利用CBCT测量治疗前后的牙根长度、根管壁厚度,并观察牙根弯曲程度,比较阻生牙牵引前后、阻生牙与对照同名牙牙根发育的差异。结果经外科暴露手术和正畸牵引联合治疗后,14颗阻生牙均达到牵引成功的标准,上颌埋伏阻生的中切牙牙根继续发育,没有出现根尖吸收和停止发育的情况。1、牙根长度的变化:牙齿治疗前埋伏牙牙根长度(9.36±1.86)mm,对照同名牙牙根长度(12.64±0.78)mm,两组比较p<0.05;牙齿经过外科暴露和正畸牵引联合治疗后埋伏牙牙根长度(11.69±1.16)mm,对照同名牙牙根长度(13.06±0.74)mm,两组比较p<0.05;经过联合治疗埋伏阻生的上颌中切牙牙根长度增加了(2.33±1.28)mm,p<0.05。2、根管壁厚度的变化:牙齿治疗前埋伏牙根管壁厚度(2.06±0.12)mm,对照同名牙根管壁厚度(2.12±0.15)mm,两者比较p>0.05;牙齿经过外科暴露和正畸牵引联合治疗后埋伏牙根管壁厚度(2.29±0.19)mm,对照同名牙根管壁厚度(2.35±0.18)mm,两组比较p>0.05。3、上颌埋伏阻生中切牙在治疗前牙根长度不及对照的同名牙,在经过外科暴露手术联合正畸牵引矫治治疗后埋伏牙的牙根长度较治疗前增加,冠根比也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在治疗结束后对比研究埋伏牙和对照同名牙的牙根长度,埋伏牙的牙根长度仍短于对照的同名牙。在治疗结束后两组的根管壁厚度均有所增加,但在治疗前两组的根管壁厚度没有统计学差异,治疗结束后对比两者其根管壁厚度的差异仍没有统计学差异。替牙期牵引治疗可能无法改变原有的牙根弯曲,牵引后牙齿原有的弯曲没有消失,而新发育的牙根在牵引过程中形成新的弯曲。结论替牙期患者的上颌埋伏阻生倒置中切牙经外科暴露联合正畸牵引矫治能获得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牙根可继续发育,有积极的治疗意义。
赵崟竹[7](2016)在《两种牙周夹板治疗前牙晚期牙周炎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牙周病是造成牙齿松动的主要原因,临床上最常使用的治疗手段是牙周夹板。本实验的目的是评价Super-bond C&B粘接夹板的性能;初步了解Super-bond C&B粘接系统作为牙周夹板在固定由晚期牙周炎所致松动牙的临床效果及其对牙周组织的影响。方法:选择自2014年11月至2015年10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门诊就诊的因晚期牙周炎导致牙齿松动患者。纳入标准如下:(1)由晚期牙周炎引起的牙齿松动,前牙至少一颗牙松动Ⅱ-Ⅲ度,影响患者进食美观,且患者强烈要求保留患牙;(2)经过牙周基础治疗1月后,病情控制良好,口腔卫生保持良好,可以积极配合整个治疗过程,且依从性良好,可以按时复诊。排除标准:(1)需治疗的松动牙列有牙齿缺失者或牙齿间距过大超过1mm;(2)不能积极配合治疗者;(3)妊娠哺乳期妇女。所有符合条件的患者共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35-70岁,平均年龄51.2岁。将3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即实验组(Super-bond C&B粘接夹板组)和对照组(钢丝-树脂夹板组),每组15例。1、牙周基础治疗:对就诊患者进行牙周基础治疗,如龈上洁治、龈下刮治及根面平整术,进行冲洗上药,严格控制牙周炎症,防止疾病的发展。对患者进行口腔宣教。2、治疗后一个月进行复诊,口腔卫生良好且牙周炎症控制良好者,进行牙周夹板固定。将30例患者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行Super-bond C&B粘接夹板和钢丝-树脂夹板治疗。3、复查维护:每3个月复查维护一次,对牙周夹板的使用情况进行记录。临床检查患者的牙周状况,记录松动牙菌斑指数(PLI)、出血指数(BI)、牙周探诊深度(PD)和松动度(TM)。记录患者对牙周夹板的主观评分。4、统计分析: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本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的牙周状况与患者对牙周夹板的满意程度评分进行配对t检验。实验组与对照组夹板临床疗效评价进行卡方检验。结果:1、患者经基础治疗1个月后,两组患牙BI、PLI均有很大程度的改善(P<0.01);但患牙TM及PD变化不明显(P>0.05)。牙周夹板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牙TM较固定前显着提高(P<0.001);两组患牙PD较固定前有所缓解(P<0.05);对照组PLI显着升高(P<0.01);两组BI较固定前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固定前后BI值无变化。2、两组牙周夹板对于治疗重度牙周炎所致松动牙疗效相仿(P<0.05)。3、实验组牙周夹板的美观度与舒适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1.对于不同条件的病例,应选择合适的牙周夹板;2.牙周夹板延长了松动牙的工作时间,且能有效的控制牙周组织炎症的发展;3.对于适合的病例,Super-bond C&B牙周夹板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且美观舒适性良好,优于钢丝-树脂牙周夹板;4.按期复诊及自我菌斑的控制,对于松牙固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刘家蠧,林汤毅,侯伟,陈文静[8](2015)在《上颌中切牙水平埋伏阻生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上颌中切牙埋伏阻生是错牙合畸形中治疗的难点。由于上颌中切牙位于口腔的正前方,对患者的美观及功能具有重要影响,上颌中切牙缺失常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心理压力。由于颌骨内埋伏牙位置不当,不能萌出到正常咬合位置,临床常表现为萌出间隙不足、缺牙两侧牙齿的牙轴倾斜、邻牙牙根吸收、牙弓形态异常等,影响患者的面部容貌[1]。本文报告1例上颌乳中切牙外伤后根尖周炎导致的继承恒牙水平向埋伏阻生,探讨其治疗方法及其相
丁双英,江玉凤,孔凡芝,佘鹏[9](2008)在《前牙龈下断根经正畸牵引后修复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前牙断根至龈下经正畸牵引后的烤瓷桩冠修复方法。方法:选择26例前牙共30颗经完善根管治疗后,采用正畸牵引方法牵出牙根至龈上0.5cm或平齐龈缘,再固定3个月后行烤瓷桩冠修复。结果:30颗除1颗发生根折,1颗牙根松动,另有一颗有明显炎症外,其余牙修复效果均较满意。结论:前牙龈下断根行正畸牵引后再修复既保留了常规应拔除的牙根又可获得较好的功能和美学效果。
刘冉冉[10](2018)在《埋伏阻生前磨牙的回顾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分析正畸患者前磨牙埋伏阻生的患病率,进一步丰富埋伏阻生牙的流行病学资料。通过常规拍摄的全口曲面断层片及头颅定位侧位片并结合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对埋伏阻生第二前磨牙的基本患病情况、病因、阻生位置特点等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治疗埋伏阻生前磨牙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6年12月来烟台市口腔医院正畸科4位医生处就诊的2239名正畸患者的病例资料、全口曲面断层片及头颅定位侧位片,排除替牙期病历143份,排除无曲面断层片或病例记录65份,共得到有效正畸患者的病历资料2031份。选择已确诊的53名有前磨牙埋伏阻生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全口曲面断层片、头颅定位侧位片及结合临床病例资料对埋伏阻生前磨牙的流行病学特点进行分析。根据纳入标准,以确诊的61颗埋伏阻生第二前磨牙为研究对象,通过全口曲面断层片及头颅定位侧位片对埋伏阻生第二前磨牙的阻生方向、阻生位置特点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正畸患者埋伏阻生前磨牙的患病率为2.6%;女性患者为35名,男性为18名,女性:男性为1.94:1,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66颗埋伏阻生的前磨牙中,埋伏阻生第二前磨牙为61颗,埋伏阻生第一前磨牙数为5颗,第二、第一前磨牙之比为12.2:1。上颌埋伏阻生前磨牙:下颌埋伏阻生前磨牙为1.06:1,这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上颌左侧较右侧前磨牙埋伏阻生多见,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颌左侧较右侧前磨牙埋伏阻生多见,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前磨牙埋伏阻生人数为44名,占总患病人数的83.02%。导致前磨牙埋伏阻生的病因以牙萌出间隙不足最为常见,其次为各种原因引起的乳牙滞留,全身因素引起的前磨牙埋伏阻生最为少见。2.第二前磨牙埋伏阻生的患病率为92.4%。以上颌第二前磨牙为多见,上颌埋伏阻生第二前磨牙:下颌埋伏阻生第二前磨牙为1.26:1。在埋伏阻生方向上,近中阻生的第二前磨牙发生率显着高于远中阻生和垂直阻生的第二前磨牙(P<0.0001)。远中阻生和垂直阻生的第二前磨牙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水平方向上第二前磨牙以近中阻生最多见;在垂直方向上高位阻生的第二前磨牙占2/3,中低位阻生的第二前磨牙占 1/3。结论:1.1-2个埋伏阻生前磨牙在正畸患者中较为常见;2.牙弓间隙不足是引起前磨牙埋伏阻生的主要病因;3.第二前磨牙在近中方向上埋伏阻生较常见,且近中阻生的第二前磨牙更易发生水平向阻生;4.在垂直方向上以难治疗的低位埋伏阻生前磨牙少见。
二、不良正畸致前牙脱落1例报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良正畸致前牙脱落1例报道(论文提纲范文)
(1)17例牙根发育完成的自体恒牙移植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部分病例展示 |
附录2 个人简历 |
致谢 |
综述 畸形根面沟解剖形态和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2)固定式垫联合上颌前方牵引器治疗恒牙早期前牙反牙合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排除标准 |
1.2.1 纳入标准: |
1.2.2 排除标准: |
1.3 治疗方法: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治疗时间及随访复发率情况: |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NA角及SNB角情况: |
2.3患者治疗前后ANB角情况: |
3 讨论 |
(3)氧化锆一体桩核在深覆盖上前牙修复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研究对象 |
1.3 方法 |
1.3.1 拍数码照及制作诊断蜡型 |
1.3.2 牙体准备 |
1.3.3 根管桩备 |
1.3.4 桩核粘固及牙体预备 |
1.3.5 全冠的粘固与完成 |
1.4 疗效评价标准 |
2 结果 |
3 讨论 |
(4)两种阻萌器的临床应用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
1.2 实验器械 |
1.3 治疗前准备 |
1.4 拔除病变的第一乳磨牙 |
1.5 制作阻萌装置 |
1.6 阻萌器的佩戴 |
1.6.1 牙周指标的基线测量及记录 |
1.6.2 阻萌装置的试戴 |
1.6.3 阻萌器的粘结 |
1.7 定期复查 |
1.8 装置的拆除 |
1.9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二组男女性别比较 |
2.2 第一乳磨牙缺失颌位 |
2.3 阻萌效果 |
2.4 牙周健康状况检测结果 |
2.5 阻萌装置的脱落情况 |
2.6 间隙保持效果 |
3 讨论 |
3.1 乳牙早失后间隙维持及阻萌的意义 |
3.2 不同阻萌装置的临床效果评价 |
3.3 阻萌装置对口腔环境的影响 |
3.4 阻萌器的脱落原因分析及对策 |
3.5 不足与展望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图 |
致谢 |
在学期间参与的科研课题与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5)BSSRO与USSRO治疗偏突颌畸形后髁状突移位的三维评价及生物力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语对照 |
前言 |
第一章 应用BSSRO与USSRO治疗偏突颌畸形后髁状突位移的三维对比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二章 BSSRO/USSRO纠正偏突颌畸形的颞下颌关节生物力学三维有限元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6)手术暴露联合正畸牵引倒置中切牙对其牙根发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及中英文对照索引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上颌埋伏中切牙的临床诊断和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典型病例 |
个人简历 |
致谢 |
(7)两种牙周夹板治疗前牙晚期牙周炎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上颌中切牙水平埋伏阻生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病例资料 |
2讨论 |
2.1病因 |
2.2诊断 |
2.3治疗方法 |
2.3.1活动矫治器配合直丝弓矫器治疗 |
2.3.2开拓间隙,评估牵引位置 |
2.3.3根据患者埋伏牙位置设计牵引装置 |
2.3.4外科开窗助萌 |
2.4唇侧及腭侧埋伏阻生 |
2.5临床总结 |
2.5.1埋伏牙治疗的时机 |
2.5.2诊断及正畸治疗计划制定 |
2.5.3外科开窗治疗 |
2.5.4正畸牵引 |
2.5.5保持及预后 |
2.5.6正畸牵引疗效的评判标准 |
(9)前牙龈下断根经正畸牵引后修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2 疗效评判标准 |
3 结果 |
4 讨论 |
(10)埋伏阻生前磨牙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实验一 正畸患者前磨牙埋伏阻生的流行病学情况 |
1.1 材料和方法 |
1.2 结果 |
1.3 讨论 |
1.4 结论 |
实验二 埋伏阻生第二前磨牙的X线特点分析 |
2.1 材料和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结论 |
2.5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四、不良正畸致前牙脱落1例报道(论文参考文献)
- [1]17例牙根发育完成的自体恒牙移植的回顾性分析[D]. 张尽忠.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2]固定式垫联合上颌前方牵引器治疗恒牙早期前牙反牙合疗效观察[J]. 吴佩蓉,张志彬. 中国美容医学, 2019(03)
- [3]氧化锆一体桩核在深覆盖上前牙修复的临床观察[J]. 洪煜锐,包年香,林家智. 泰山医学院学报, 2018(07)
- [4]两种阻萌器的临床应用对比研究[D]. 赵佳丽. 山西医科大学, 2018(01)
- [5]BSSRO与USSRO治疗偏突颌畸形后髁状突移位的三维评价及生物力学分析[D]. 李鸿艺. 广西医科大学, 2018(12)
- [6]手术暴露联合正畸牵引倒置中切牙对其牙根发育的影响[D]. 张少溥. 郑州大学, 2018(12)
- [7]两种牙周夹板治疗前牙晚期牙周炎的疗效观察[D]. 赵崟竹. 大连医科大学, 2016(06)
- [8]上颌中切牙水平埋伏阻生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J]. 刘家蠧,林汤毅,侯伟,陈文静.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8)
- [9]前牙龈下断根经正畸牵引后修复的临床研究[J]. 丁双英,江玉凤,孔凡芝,佘鹏. 中国美容医学, 2008(10)
- [10]埋伏阻生前磨牙的回顾性研究[D]. 刘冉冉. 滨州医学院, 20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