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我国集装箱办理站的现状及发展规划(论文文献综述)
江雨星[1](2021)在《需求响应集装箱班列时刻表优化及Benders分解算法》文中研究表明铁路集装箱运输继承了铁路运输和集装箱运输的双重优势,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制定合理的铁路集装箱班列时刻表是铁路集装箱运输组织的重要工作。随着“一日一图”列车运行组织模式的实行,集装箱班列时刻表的确定,不仅需要根据铁路集装箱办理站和邻接线路的技术条件,还要综合考虑当日集装箱货物的数量和到达办理站的时刻,即所制定的班列开行计划尽可能适应货物运输的需求特征。本文依据时变的货运需求,考虑集装箱货物和班列在时间和数量方面的匹配,集成停站方案、列车越行和机车周转等不同因素,建立需求响应的集装箱班列时刻表优化模型,设计求解问题的Benders分解算法。主要内容如下:(1)集装箱直达班列时刻表优化。以集装箱货物在办理站的停留时间最小为优化目标,构建了班列时刻表优化的二次0-1规划模型。通过对目标函数的线性化并补充相应的线性不等式,得到了等价的0-1线性规划模型。根据模型特点,采用了Benders分解方法进行求解,将原问题分解为优化班列时刻表主问题,以及确定货物与班列匹配子问题,通过求解子问题不断产生主问题的割平面。(2)途中有装卸的集装箱班列时刻表优化。对于可在途经办理站停留装卸集装箱的班列,在停站方案给定的基础上,依据各批集装箱货物的出发站、目的站和到达时刻,以集装箱货物装车唯一性、班列承运箱数、集装箱装卸作业时间和发车间隔等为约束,构建了集装箱班列时刻表优化的数学模型。运用Benders分解算法求解,在主问题中添加有效不等式避免出现不可行解,以提高算法效率。(3)集装箱班列时刻表和停站方案协同优化。分析了停站方案与时刻表的关联性,以及停站方案对货物与班列匹配的影响。以集装箱货物在办理站停留时间和途中运输时间最短为目标,构建需求响应的班列时刻表与停站方案协同优化模型,设计Benders分解算法进行求解,实现了对集装箱班列时刻表、停站方案和集装箱货物分配同时优化的目的。(4)客货共线下集装箱班列时刻表优化。在客货共线运行环境下,集装箱班列时刻表制定是在旅客列车时刻表已定且不变的基础上进行。考虑集装箱货物到达时刻、列车越行、停站时间和安全间隔等约束,建立需求响应的集装箱班列时刻表的优化模型,运用Benders分解方法求解,并设计遗传算法求解含有大量整数变量的主问题模型,将得到的满意解代入子问题中产生割平面,通过算例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5)集装箱班列时刻表和机车周转协同优化。综合考虑集装箱运输费用和机车运用费用,建立了集装箱班列时刻表和机车周转协同优化模型。设计Benders分解算法求解,并将子问题分离为3个独立的子问题,以产生多个不聚合割平面同时加入到主问题中,更为有效的限制主问题解空间,通过算例验证模型与算法的正确性。
杨菊花[2](2020)在《运输结构合理化背景下铁路快捷货物运输组织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交通运输系统由多种运输方式构成,只有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才能降低物流成本,实现全社会运输收益最大化。其具体的实现指标之一是各种运输方式完成全社会旅客和货物运输任务的分担率,即运输结构是否合理。当前我国公路运输完成货运量的比率为74%,是铁路完成总量的7.83倍,这样的运输结构显然是不合理的。此外,通过大量调研当前货物运输的需求发现,时效性成为了托运人满意度的主要指标,因此将提高铁路快捷货物运输比重的具体措施界定为本文的研究主题,以期为铁路部门开行新的快捷货运产品提供切实可行的研究基础。托盘,作为国内外快捷货物运输中最常用的载运工具之一,得到了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业界也提出了“物流托盘化”和“托盘化的集装单元”等概念。本文结合铁路货场托盘使用的现状,基于1100×1100mm标准托盘,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尺寸可拉伸的环保材质托盘,运用Solidworks软件针对轻木,PE高密度塑料和塑木这三种常用材质的托盘进行静载荷和动载荷有限元分析,说明托盘拉伸不同长度后的允许载荷量,并对比尺寸拉伸前后托盘在铁路运输常用运载工具的载盘效率,弥补标准托盘规格既定后无法满足运输包装繁杂货物集装化需求的不足,为包裹等货物提供有效的集装器具和实现其在快捷运输中的机械化装卸奠定基础。鉴于铁路载重能力大,货物运输组织复杂的特点,将铁路快捷货物运输划分为运量不充足和运量充足两种情况。在运量不充足时,考虑旅客列车行李车运能虚糜的实际情况,提出一种新的运输模式,即带时间窗的多包裹多列车接取送达(MPMT-PDTW),以最小的成本实现包裹的快捷运输,同时最大限度地利用旅客列车行李车的剩余运能。在包裹利用托盘等集装器具实现集装化的前提下,考虑叉车的作业效率,行李车的有限承载能力、固定的站停时间等多重约束,将服务质量(Qo S)定义为旅客列车快捷运输的评价标准。该种快捷运输模式的特点是不需要考虑运输成本最小化,且其途中的装卸作业不影响旅客列车的正常开行。实例证明,对此问题设计的贪婪随机自适应搜索算法(GRASP),能够很好地为各客运站的包裹快运提供切实可行的分配方案。铁路快捷运输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产品系列,但是针对集装箱的快捷产品无法满足运输需求,如港口的集装箱内陆集疏运问题,铁路运输占比过低。因此,本文提出开行旅客列车化的铁路集装箱集疏运专列,鉴于当前客运列车“一日一图”的运行模式,需对3-5日的货运量进行预测。考虑铁路货运量时间序列的波动性和复杂性特点,提出一种新的综合分解集成预测方法VMD-FK-FK。为了降低实际数据的复杂度,采用变分模态分解(VMD)作为数据预处理(KELM)模块,将观测数据分解为若干个模态分支。采用果蝇优化算法(FK)的核极限学习机构建预测模块,预测各个模态分支。基于另一个果蝇优化算法建立集成策略,将每个模态分支的预测结果集成得到最终预测结果。实验结果表明,与其他基准模型相比,本文提出的分解集成方法可以在不同的评价标准下取得最佳的预测性能。基础数据的准确预测为铁路编制旅客列车化的集装箱集疏运专列开行方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于港口的运作有别于铁路,很多具体数据分散于各船公司及其代理人。为了得到不同站点的集疏运量,本文首先对港口不同年度和月度的集装箱吞吐量进行了K-均值聚类处理;其次为确定专列开行去向,利用“抓大放小”的思想,运用Arc GIS对港口400公里范围内的辐射区域进行划分;然后利用GDP占比,以上海港为例,确定其辐射区域内的集装箱集疏运办理站,并将聚类处理后的数据分摊到各办理站,据此采用VMD-FK-FK方法可得到各办理站的预测数据。在此基础上建立多目标规划模型,设计改进的NSGA-Ⅱ算法进行求解,实现专列运行时间最短与运输收益最大化的目标。运用MATLAB编程得到上海港预测日的集疏运专列开行方案的非支配可行解集,结果表明专列的开行不仅能够有效的缓解港口的集疏运矛盾,为铁路部门带来可观的运输收益,同时使得港口的集疏运结构趋于合理。
夏阳[3](2020)在《铁路集装箱客运化运输系统运输组织研究》文中认为我国铁路既有货运系统采用“组织型”模式,行车组织以“充分利用铁路运输设备能力、提高移动设备运用效率”为目标,这种模式较好地解决了我国能源、原材料等大宗货物以及少量高附加值货物的长距离运输问题,但剩余大量的零散高附加值货物因需要通过技术站多次改编中转送达,导致运输时效性较差。然而,近年来,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货运需求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高附加值货物的运输需求量快速增长。这类货物重量轻、体积小、批数多,多为适箱货物,对运输安全和快速性要求较高,便于进行集装箱运输。在此背景下,铁路集装箱运输将在我国货物运输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但目前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的市场竞争力较差,市场占有率远远低于公路运输。因此,优化铁路集装箱运输组织,提高铁路集装箱运输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分析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组织模式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建立一套全新的铁路集装箱运输系统——铁路集装箱客运化运输系统(简称新型集装箱运输系统),并对新型集装箱运输系统的关键技术、运输组织理论框架及列车开行方案进行了深入研究,旨在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铁路集装箱运输问题解决方案。本文的研究内容如下:(1)在理论研究方面,本文抓住集装箱运输组织对象单一、组织方式便捷的特点,根据我国路网规模、技术水平、货物运输需求特征,提出了新型集装箱运输系统,同时对新系统的集装箱列车客运化开行、网络化运输、站场设计改造及设备资源配置四项关键技术进行了详细研究。在此基础上,为保障新型集装箱运输系统取得良好的运营效果,本文从集疏运模式、运输组织计划、车站工作组织、管理信息系统、运输产品设计及“箱位”客票化六个方面展开研究,为新系统构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运输组织理论框架。(2)在优化建模方面,本文针对新型集装箱运输系统列车开行方案优化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提出了分阶段优化的方法框架,即将列车开行方案优化问题分解为线路优化和频率设置以及列车停站方案优化两个子问题。然后,针对线路优化和频率设置问题,分别构建了新型集装箱运输系统运营前期和中后期场景下的数学优化模型。前者以运输企业广义成本(包含开通线路的固定成本、开行列车的可变成本以及集装箱中转成本)最小为目标函数,考虑了箱流守恒、箱流中转、箱流运到期限及列车开行频率等约束,属于混合整数线性规划模型;后者考虑能力约束的影响,在优先确定箱流运输物理径路的基础上,以运输成本和箱流总换乘次数最小为目标,属于多目标整数规划模型。两个模型均采用了基于“备选集”的建模思路,同时在进行集装箱配流时,规定了集装箱运输物理径路和运输方案的唯一性。最后,针对列车停站方案优化问题,以所有列车的总停站次数最小为目标,考虑箱流守恒、列车停站、列车能力以及列车“上座率”约束,构建了混合整数线性规划模型,其中列车“上座率”约束能够追踪每一列车的能力利用率,为创新约束。(3)在算法设计和案例分析方面,本文兼顾了模型求解的效率和质量。对于新型集装箱运输系统运营前期场景下的优化模型,本文设计了自适应大邻域搜索启发式算法进行求解,同时以一个包含17个节点的运输网络为案例进行分析,验证了模型和算法的可行性。此外,对列车运行速度参数和编组辆数进行了灵敏度分析,并选取了箱流输送量、列车平均开行频率、列车“上座率”、直达箱流率、送达速度、运到期限六个评价指标对获得结果进行了评价分析,通过与既有货运系统进行对比分析,证明了新型集装箱运输系统在箱流输送量、列车平均开行频率、箱流送达速度、运到期限等指标方面变现更优,但同时也牺牲了部分的资源利用效率;对于新型集装箱运输系统运营中后期场景下的优化模型,本文首先采用线性加权和法将模型转化为单目标模型,再调用Cplex求解器进行求解,最后以一个包含51个节点的运输网络为例进行分析,得到了双目标问题的近似帕累托边界;对于列车停站方案优化模型,本文通过调用Cplex求解器进行求解,并设计了两个案例对模型的可行性进行测试。首先,以一条简单的假设线路为例,对停站方案、箱流分配方案及列车“上座率”之间的具体关系进行分析;其次,以中欧班列连云港-阿拉山口通道为案例,对最小“上座率”要求?和列车装载能力C参数进行了灵敏度分析。图56幅,表24个,参考文献155篇。
申经伟[4](2020)在《基于改进布谷鸟算法的港口群海铁联运网络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加快了全球贸易一体化进程,从而也促进了集装箱运输业务的急速增长,以港口为核心、以集装箱为载体的运输体系正逐渐成为国际货物运输过程中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为了更好地融入全球供应链体系,我国港口企业进行了大规模的资源整合,加速了区域港口群一体化进程,在省级层面成立了众多港口集团。尽管港口群一体化改革的深入,打破了长期以来的制度壁垒,然而我国的海铁联运模式起步较晚,海铁联运占比较低,存在货源范围小、铁路班列开行的组织模式单一等问题。因此,优化港口群的集装箱海铁联运班网络,可以加快运输速度,提高服务质量,满足市场需求,同时可以统筹港口间协调发展,互补发展,对我国港口建设综合运输体系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本文参考了国内外关于港口群集装箱海铁联运的研究情况,介绍了港口群相关概念,当前我国区域港口群一体化的背景及特点。分析了海铁联运网络结构,操作流程,开行铁路集装箱班列的组织内容及优化目标。然后根据客户在港口群与内陆腹地间运输需求,考虑运输时间窗因素,以铁路承运人视角,建立以总体运输费用最少为优化目标的集装箱港口群铁路班列网络运输模型。介绍布谷鸟搜索算法,并对其搜索过程进行改进,利用经典函数加以对比检验,通过改进布谷鸟算法求解模型。最后以“大窑湾港—鲅鱼圈港”为港口群,辽宁省为内陆腹地范围,以历史实际运输量为OD需求,模拟客户时间窗要求,进行实例分析,得出班列网络运行方案,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闵晓雪[5](2020)在《基于陆海国际运输网络的中欧班列启运港布局优化》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与欧洲及沿线国家经贸往来的迅速发展以及中欧班列的常态化运营,列班取得了显着成绩,众多城市纷纷开行了中欧班列,并通过班列补贴吸引货源。随之而来的班列过度依赖政府补贴,盲目扩大揽货半径,城市间、陆海间无序竞争等问题日益严重。目前海运以其成本较低的优势还是占据着优势地位,在陆上运输处劣势的情况下,亟需进一步提升陆上运输的竞争力,优化班列组织效率,对中欧班列启运港进行布局优化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将海运因素、班列补贴因素引入到对中欧班列启运港布局优化中,首先,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描述了中欧班列启运港的定义与功能,分析了启运港选址的影响因素、原则和特点,提出了陆海运输情况下的启运港布局优化构想;然后,进行网络各关键节点的选择,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用于筛选启运港备选集,构建陆海国际运输网络并设定路阻函数;之后,综合考虑启运港布局后的成本、补贴以及服务水平等因素,建立了双层多目标规划的启运港布局优化模型,模型上层建立站在政府的角度以最小化运营成本、最小化班列补贴影响和最大化服务水平为决策目标的多目标规划模型,模型下层站在内陆货主的角度建立用户平衡分配模型,在上层模型决策下的陆海国际运输网络上进行流量分配,并将各路段的流量反馈给上层模型,论文采用NSGA-Ⅱ算法和F-W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最后,进行实证分析,探究所构建的陆海国际运输网络下的中欧班列启运港布局方案,并对班列补贴参数进行分析。本文从实际角度以定量的方法对中欧班列启运港进行布局优化,为我国中欧班列发展建设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提出的中欧班列启运港规划模型可行有效,可为中欧班列启运港布局规划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杨育龙[6](2019)在《包神铁路集装箱运输组织优化研究》文中提出集装箱运输是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方向,其具备绿色、环保、安全、高效、快捷等特点,是铁路货运和现代物流发展的重要方向。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并注重增长质量而非数量,全社会运输需求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以煤炭、矿石等为主的铁路大宗货物运输需求下滑趋势逐渐显现出来,而以零散非煤品为主的货物运输需求在不断增加,给铁路运输带来了严峻挑战。在铁路运输能力接近饱和情况下,以大宗货物为主的运输组织方式已不能完全满足货运市场需求,特别是零散非煤货物市场运输,造成铁路货运量增长明显低于社会物流整体增长水平,市场份额逐年下降。因此,为了促进包神铁路集装箱系统的建设和完善集装箱运输发展,从而提高包神铁路集装箱运输的运输效率,提升其货运量及市场份额,论文从国内外铁路集装箱运输发展现状出发,分析了包神铁路集装箱运输系统环境,对包神集装箱系统边界进行研究,在保证运营安全的前提下,提出了以提升集装箱运输组织效率为切入点的优化研究。具体内容如下:本文从研究背景出发,介绍了国内外集装箱运输的发展现状,引出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从包神铁路集装箱运输基础设施技术条件入手,介绍了包神铁路的基本概况;对包神铁路集装箱办理站的现状进行分析,针对其存在的问题制定了改进措施,并提出敖包沟物流园区建设规划方案;同时,简单分析了包神铁路箱货匹配方案。对包神铁路运输能力做简要的分析,结果显示目前运输能力富余;以此为前提,分别从运营管理、装车组织、运输组织、运价体系建设和信息系统建设5方面对包神铁路集装箱运输组织现状进行分析,找出现状存在的不足。以运输组织效率为优化目标,分别从优化运行图编制、提高调度指挥水平、压缩中转作业停留时间、优化调车机车配置和运用以及科学布局集装箱办理站等方面出发,针对现有不足相应的提出一系列优化措施。在提出优化集装箱运输组织措施的基础上,利用德尔菲法构建了运输组织评价体系,利用AHP-熵权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分别对优化前后的运输组织进行效果评价对比,从而验证本文提出的集装箱运输组织优化方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麻硕展[7](2019)在《基于SWOT定量分析模型的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集装箱运输是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方向,也是铁路货运重要的运输方式。在增加铁路货运能力、降低物流运输成本及提高国内和国际运输效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各行业企业为响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积极优化自身结构,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影响下我国和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不断增加,同时,中国制造能力的增强促进了我国商品的进出口及集装箱适箱率的提升,贸易市场对铁路集装箱运输的需求也不断上升,为铁路集装箱运输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但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顺应不断增长的运量需求,用战略的眼光来谋划未来铁路集装箱运输的发展;如何优化原有功能,把握和顺应经济新常态,提供更多高效的服务,成为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有效解决制约铁路集装箱运输发展的问题,才能充分发挥铁路集装箱运输优势,因此寻求铁路集装箱运输的发展战略至关重要。本文以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的发展为研究对象,对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的发展战略展开研究。首先系统的分析了国内外铁路集装箱运输发展现状,通过比较分析找出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存在的问题;运用SWOT定性分析法对铁路集装箱运输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环境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SWOT定量分析模型确定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的发展方向及战略模式;采用三次指数平滑预测法对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未来5年的发送量进行预测,并对预测的结果进行分析;最后,综合以上分析,提出了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发展的战略制定以及策略选择。
赵祎[8](2019)在《随机环境下集装箱海铁联运系统建模与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一带一路”伟大战略构想的提出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集装箱海铁联运凭借其高效、安全、便捷、可靠等优势己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助力。因此,对于集装箱海铁联运系统中的发展规划、运输组织和运营管理问题的研究将显得尤为重要。集装箱海铁联运是集多种交通方式于一体的多式联运网络系统。该系统在确定性环境条件下,不仅可削弱单一运输方式在运输时效、运输距离和运输费用等方面的劣势和限制,而且可实现多种交通运输方式之间的优势互补,有效地降低运输费用,提高运输效率。但是,在不确定性随机干扰较大的环境条件下,由于运输网络系统的可靠性受到挑战,采用传统确定型运输组织方法己很难保证能获得理想的多式联运效果。因此,在我国当前竞争激烈的货运市场条件下,如何针对不确定性随机干扰的特点,通过构建多式联运网络系统的随机型运输组织模型及优化算法,制定可靠高效的运输组织和运营管理方案,是当前备受关注的一个重大前沿研究课题。为给决策者能在随机环境下制定合理、高效、可靠的海铁联运运输方案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支持,本文对随机环境下集装箱海铁联运系统的建模与优化问题进行了选题研究。论文以出口货物形成的重箱流和沿海港口腹地网络的空箱流为研究对象,重点对随机环境下集装箱海铁联运箱流径路优化问题、集装箱海铁联运空箱调运优化问题和集装箱海铁联运服务网络设计问题的模型及算法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集装箱海铁联运运输组织特点和不确定因素分析。首先,在既有研究基础上,总结归纳出集装箱海铁联运系统定义、系统构成和组织流程,以国内外主要港口为例对集装箱海铁联运发展现状进行详细阐述。其次,对铁路集装箱运输组织形式、集装箱港站中转换装衔接模式和海上集装箱运输组织形式进行深入分析。最后,从班列运输时间、港站中转换装时间、班轮运输时间和需求供给这几个方面剖析了集装箱海铁联运系统中的不确定性,并进一步从形成原因和表现形式这两个角度对各个不确定因素进行研究。(2)随机环境下集装箱海铁联运箱流径路优化研究。通过对集装箱海铁联运箱流径路优化问题的运输时效性、运输可靠性和费用构成三方面特性进行分析,以出口货物形成的重箱流为研究对象,同时考虑集装箱班列、班轮运输时间和集装箱中转换装时间的随机性,构建了集装箱海铁联运箱流径路优化的随机机会约束0-1整数规划模型,并针对随机时间参数,提出了集装箱货物运到期限机会约束。求解策略上,本文设计了整合随机模拟技术、多层前向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的混合启发式算法用于模型求解,选取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港口腹地至新加坡的集装箱海铁联运网络进行实例验证,并从经济性和服务水平的角度,分析了随机时间参数和机会约束置信水平对送达延误惩罚费用、总费用和货物送达准点率的影响变化规律。(3)随机环境下集装箱海铁联运空箱调运多阶段决策优化研究。在对集装箱海铁联运空箱调运产生原因、组织特点和费用构成三方面分析的基础上,以沿海港口腹地网络的空箱流为研究对象,构建了集装箱海铁联运空箱调运优化的随机机会约束非线性整数规划模型。模型以最大限度地追求空箱调运费用和碳排放费用构成的期望加权总费用最小化为优化目标,同时考虑调运数量、调运径路和租箱策略,并针对随机空箱需求和随机空箱供给提出了节点空箱流量机会约束。求解策略上,本文设计了基于动态规划方法的整合样本均值近似方法(SAA)和两阶段禁忌搜索算法的混合启发式算法用于模型求解,选取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港口腹地集装箱海铁联运网络进行实例验证,并深入分析了不同费用权重组合、单位租箱费用、随机空箱需求和随机空箱供给对空箱调运方案及相关费用的影响变化规律。(4)随机环境下集装箱海铁联运服务网络设计研究。立足于集装箱海铁联运服务网络设计的问题特性,以出口货物形成的重箱流和沿海港口腹地网络的空箱流为研究对象,同时考虑集装箱班列、班轮运输时间、集装箱中转换装时间以及集装箱运输需求的随机性,构建了集装箱海铁联运服务网络设计的两阶段随机机会约束规划模型。模型提出了能力机会约束和集装箱货物运到期限机会约束,以实现在随机环境下对服务选择、服务径路和服务频率的综合优化。求解策略上,本文设计了整合SAA方法和蚁群算法的混合启发式算法用于模型求解,并深入探究了随机运输时间、随机中转换装时间、随机运输需求、机会约束置信水平和样本容量对服务网络设计方案及相关费用的影响变化规律。
张明磊[9](2019)在《基于轴辐式网络的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布局优化》文中认为全国交通运输结构调整的环境下,铁路集装箱运输得到了新一轮的发展,因此集装箱的大面积推广以及现有运输模式的转变成为新时期发展的核心。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正处于飞速推进,但是由于铁路运输的时效性以及服务水平,导致其整体的竞争力低下,在此情况下对全国铁路集装箱运输网络进行优化,形成以中心站为枢纽的铁路集装箱运输轴辐式网络,以期提升整体的运输效率及服务水平,进而提升集装箱运输的吸引力。中心站的合理布局,对整合铁路集装箱运输、降低整体运输成本、提升运输效率以及服务水平具有巨大影响。为研究我国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布局优化,通过现有办理站作业能力以及运输规模分析,构建铁路集装箱中心站选址指标评价体系,运用相关数据进行评价,得出铁路集装箱中心站选址备选集,为后续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布局提供研究基础。针对由中心站备选集构成的集装箱运输网络,综合考虑中心站布局后的建设成本、运输成本以及时间成本的影响,构建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布局优化模型。最后,以我国2017年铁路集装箱运输数据为基础,求解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布局优化模型,得出不同的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布局方案,并引入相关评价函数,对结果进行方案比选,得出最优方案。
常空[10](2019)在《不确定条件下铁路集装箱空箱调运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阶段我国货物运输结构不合理,公路占比过大,铁路货运无法发挥中长距离优势。铁路集装箱运输由于其运输安全、方便货物装卸、简化包装、适合多式联运等优点是未来铁路货运发展的方向,但空箱调运问题却始终制约着铁路集装箱运输的发展,在导致空箱调运的诸多因素中,铁路集装箱运输系统中的不确定因素是空箱调运产生的根本原因。随着铁路货运的市场化改革,铁路集装箱运输系统中不确定因素逐渐增强,故对影响铁路集装箱运输的不确定因素进行研究,在不确定条件下制定空箱调运方案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为此在对铁路集装箱运输中的不确定因素如空箱供应需求不确定性、空箱运输时间不确定性、集装箱货物组织形式不确定性、离散性异常等不确定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本文研究在不确定条件下优化铁路集装箱空箱调运方案。首先,针对铁路集团间宏观空箱调运方案,由于铁路集团间制定宏观空箱调运方案时供应需求量均采用预测量,误差存在导致传统确定性条件下空箱调运方案不可行,无法有效解决问题。故以各铁路集团的预测供应需求量作为净需求量,依据预测的误差合理设定扰动范围,应用两阶鲁棒优化方法,根据决策者的保守程度,选择不同的风险偏好来制定空箱调运方案,同时制定补偿措施,寻求不确定条件下铁路集团间宏观调整方案最优性和可行性之间的平衡。算例表明虽然为防范不确定性付出了“鲁棒的代价”,但不确定性发生时能降低空箱调运的总费用。其次,针对铁路集团内各集装箱办理站间实时动态空箱调运方案,由于实时需求量不确定性较强,时效性要求高,故建立两阶段优化模型,第一阶段采用模糊库存管理模型对模糊环境下各集装箱办理站空箱库存进行管理,确定各集装箱办理站最优空箱调运量和最优缺箱量;第二阶段采用含时间窗的鲁棒优化模型,研究制定不确定空箱运输时间下各集装箱办理站间的实时调运方案。算例表明,模糊库存管理降低了空箱调运的总费用,说明了对空箱进行库存管理的必要性;而不确定空箱运输时间会提升空箱调运的总费用,恰恰说明了保证空箱准时运输的重要性。
二、浅谈我国集装箱办理站的现状及发展规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我国集装箱办理站的现状及发展规划(论文提纲范文)
(1)需求响应集装箱班列时刻表优化及Benders分解算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铁路集装箱运输组织 |
1.2.2 货物列车运行图 |
1.2.3 需求响应列车时刻表 |
1.2.4 列车时刻表综合优化 |
1.2.5 Benders分解算法 |
1.3 现有研究评述 |
1.4 论文创新点 |
1.5 研究内容 |
2 集装箱直达班列时刻表优化 |
2.1 集装箱班列运输组织 |
2.1.1 集装箱班列运输组织过程 |
2.1.2 集装箱班列类型 |
2.1.3 集装箱班列客运化 |
2.2 问题分析 |
2.2.1 问题描述 |
2.2.2 集装箱货物需求 |
2.2.3 构模假设 |
2.2.4 集装箱货物与班列匹配关系 |
2.3 模型构建 |
2.3.1 符号定义 |
2.3.2 目标函数 |
2.3.3 约束条件 |
2.4 模型的线性化 |
2.5 Benders分解算法 |
2.5.1 Benders分解算法概述 |
2.5.2 子问题模型建立 |
2.5.3 主问题模型建立 |
2.5.4 有效不等式 |
2.6 求解算例 |
2.6.1 小规模算例 |
2.6.2 大规模算例 |
2.6.3 比较分析 |
3 途中有装卸的集装箱班列时刻表优化 |
3.1 问题分析 |
3.1.1 问题描述 |
3.1.2 集装箱货物需求 |
3.1.3 班列在途经站的装卸作业 |
3.2 模型构建 |
3.2.1 符号定义 |
3.2.2 目标函数 |
3.2.3 约束条件 |
3.3 模型的线性化 |
3.4 Benders分解算法 |
3.4.1 子问题模型建立 |
3.4.2 主问题模型建立 |
3.4.3 有效不等式 |
3.5 求解算例 |
3.5.1 大规模算例 |
3.5.2 不同停站时间实验比较 |
4 集装箱班列时刻表和停站方案协同优化 |
4.1 问题分析 |
4.1.1 问题描述 |
4.1.2 停站方案对时刻表的影响 |
4.1.3 停站方案对货物与班列匹配的影响 |
4.2 模型构建 |
4.2.1 符号定义 |
4.2.2 目标函数 |
4.2.3 约束条件 |
4.3 模型的线性化 |
4.4 Benders分解算法 |
4.4.1 子问题模型建立 |
4.4.2 主问题模型建立 |
4.5 求解算例 |
5 客货共线下集装箱班列时刻表优化 |
5.1 问题分析 |
5.1.1 问题描述 |
5.1.2 列车越行分析 |
5.2 模型构建 |
5.2.1 符号定义 |
5.2.2 目标函数 |
5.2.3 约束条件 |
5.3 模型的线性化 |
5.4 Benders分解算法 |
5.4.1 子问题模型建立 |
5.4.2 主问题模型建立 |
5.4.3 求解主问题模型的遗传算法 |
5.4.4 算法流程 |
5.5 求解算例 |
6 集装箱班列时刻表和机车周转协同优化 |
6.1 问题分析 |
6.1.1 问题描述 |
6.1.2 集装箱班列时刻表和机车周转关系 |
6.2 模型构建 |
6.2.1 符号定义 |
6.2.2 目标函数 |
6.2.3 约束条件 |
6.3 模型的线性化 |
6.4 Benders分解算法 |
6.4.1 子问题模型建立 |
6.4.2 主问题模型建立 |
6.4.3 算法流程 |
6.5 求解算例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2)运输结构合理化背景下铁路快捷货物运输组织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当前货物运输结构现状分析 |
1.2 国内外铁路快捷货物运输发展现状分析 |
1.2.1 国内铁路快捷货物运输发展现状分析 |
1.2.2 国外铁路快捷货物运输发展现状分析 |
1.3 国内外快捷货物运输研究现状分析 |
1.3.1 国内外快捷货物运输载体研究现状分析 |
1.3.2 国内外包裹快捷运输研究现状分析 |
1.3.3 国内外集装箱运输研究现状分析 |
1.3.4 国内外货运量预测研究现状分析 |
1.4 研究内容、创新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主要内容 |
1.4.2 本文创新点 |
1.4.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2 新型可伸缩托盘的设计 |
2.1 托盘概述 |
2.1.1 托盘的分类和材质 |
2.1.2 托盘的使用现状分析 |
2.1.3 托盘标准化 |
2.2 新型可伸缩托盘的设计 |
2.2.1 可伸缩托盘结构设计 |
2.2.2 可伸缩托盘的其他说明 |
2.2.3 基于Solidworks的载荷量分析 |
2.2.4 可伸缩托盘总结 |
2.3 本章内容小结 |
3 运量不充足情况下包裹集装件的铁路快捷运输 |
3.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3.2 旅客列车行李车开展包裹集装件快运基础问题分析 |
3.2.1 旅客列车行李车概述 |
3.2.2 包裹集装件装卸机械的作业时间确定 |
3.3 旅客列车行李车开展包裹集装件快运问题建模 |
3.3.1 问题描述 |
3.3.2 问题分析 |
3.3.3 问题建模 |
3.4 旅客列车行李车开展包裹集装件快运问题求解 |
3.4.1 GRASP概述 |
3.4.2 GRASP的构建阶段 |
3.4.3 GRASP的本地搜索阶段 |
3.5 算例及计算结果 |
3.5.1 算例基础数据 |
3.5.2 算例分配方案结果及分析 |
3.6 本章内容小结 |
4 铁路货运量预测方法研究 |
4.1 铁路货运量预测的意义 |
4.2 铁路货运量预测新方法 |
4.2.1 预测方法概述 |
4.2.2 数据分解参数的设定 |
4.2.3 果蝇优化算法(FOA) |
4.2.4 核极限学习机 |
4.2.5 优化的核极限学习机 |
4.2.6 混合算法框架 |
4.3 铁路货运量预测实例效果评价标准 |
4.3.1 数据描述 |
4.3.2 效果评价标准 |
4.4 铁路货运量预测实验设计 |
4.4.1 实验设计一 |
4.4.2 实验设计二 |
4.4.3 实验设计三 |
4.4.4 预测结果分析 |
4.5 本章内容小结 |
5 旅客列车化港口集装箱集疏运专列开行方案 |
5.1 开行港口集装箱集疏运专列可行性分析 |
5.1.1 铁路在我国港口集装箱集疏运中的现状分析 |
5.1.2 提高铁路港口集装箱集疏运比重的意义 |
5.1.3 当前铁路运输能力利用率分析 |
5.2 旅客列车化集装箱集疏运专列概述 |
5.2.1 专列开行特点 |
5.2.2 专列开行需注意的问题 |
5.3 港口吞吐量数据处理和集疏运站点选择 |
5.3.1 上海港年吞吐量数据处理 |
5.3.2 港口400 公里辐射范围内城市划分 |
5.3.3 港口辐射范围内集疏运办理站OD吞吐量确定 |
5.4 旅客列车化集疏运专列开行方案多目标规划建模 |
5.4.1 多目标规划模型基本描述 |
5.4.2 多目标规划模型构建 |
5.5 求解算法 |
5.5.1 解的编码,解码和约束条件的处理 |
5.5.2 改进的NSGA-Ⅱ算法 |
5.6 上海港旅客列车化集装箱集疏运专列开行方案实例 |
5.7 本章内容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3)铁路集装箱客运化运输系统运输组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铁路集装箱运输优化 |
1.2.2 列车开行方案优化 |
1.2.3 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2 铁路集装箱客运化运输系统及关键技术研究 |
2.1 铁路集装箱客运化运输系统的提出 |
2.1.1 铁路集装箱运输组织模式分析 |
2.1.2 铁路集装箱客运化运输系统概念分析 |
2.2 集装箱列车客运化开行技术 |
2.3 网络化运输技术 |
2.4 站场设计改造技术 |
2.4.1 集装箱设备前置化 |
2.4.2 装卸线不挂网 |
2.5 设备资源配置技术 |
2.5.1 箱型选择分析 |
2.5.2 装卸设备配置 |
2.6 实施方案与发展策略研究 |
2.6.1 基于既有运输资源的实施方案 |
2.6.2 发展策略 |
2.6.3 经济性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3 运输组织理论框架研究 |
3.1 集疏运模式研究 |
3.2 运输组织计划研究 |
3.2.1 基本内容 |
3.2.2 箱流预测 |
3.2.3 列车开行方案 |
3.2.4 列车运行图 |
3.2.5 车底运用计划 |
3.2.6 日常工作计划 |
3.3 车站工作组织研究 |
3.3.1 车站作业内容及流程 |
3.3.2 国际集装箱作业组织 |
3.4 管理信息系统设计 |
3.5 运输产品设计理论 |
3.6 “箱位”客票化理论 |
3.7 本章小节 |
4 快速集装箱列车开行方案优化研究 |
4.1 编制流程 |
4.2 运营前期场景下列车开行方案编制 |
4.2.1 假设与符号说明 |
4.2.2 模型构建 |
4.2.3 求解算法 |
4.2.4 案例分析 |
4.3 运营中后期场景下列车开行方案编制 |
4.3.1 分阶段编制方法 |
4.3.2 方法特点描述 |
4.3.3 案例分析 |
4.4 方案评价 |
4.4.1 评价指标设置 |
4.4.2 评价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快速集装箱列车停站方案优化研究 |
5.1 问题描述 |
5.2 模型构建 |
5.2.1 假设与符号说明 |
5.2.2 优化模型 |
5.3 案例分析 |
5.3.1 小规模测试案例 |
5.3.2 大规模实际案例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论文主要结论 |
6.2 论文主要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OD 箱流数据 |
附录B OD箱流数据 |
附录C 区段里程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基于改进布谷鸟算法的港口群海铁联运网络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情况 |
1.2.2 国内研究情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组织结构 |
2 区域一体化港口群概述 |
2.1 港口群的形成与特点 |
2.1.1 港口群的形成 |
2.1.2 传统港口群主要特点 |
2.2 区域一体化港口群的形成 |
2.2.1 时代背景 |
2.2.2 产生原因 |
2.3 区域一体化港口群发展现状 |
2.3.1 整合模式及其优劣性 |
2.3.2 运营特点 |
2.3.3 发展目标 |
3 集装箱港口群海铁联运网络构建 |
3.1 集装箱海铁联运系统概述 |
3.1.1 集装箱海铁联运网络构成基本要素 |
3.1.2 集装箱海铁联运业务流程 |
3.1.3 集装箱海铁联运的特点 |
3.2 集装箱港口群海铁联运网络描述 |
3.2.1 港口群海铁联运需求分析 |
3.2.2 集装箱港口群海铁联运网络 |
3.2.3 铁路集装箱运输组织模式 |
3.2.4 集装箱港口群海铁联运班列组织内容 |
3.3 集装箱港口群海铁联运班列网络优化 |
3.3.1 海铁联运班列组织原则 |
3.3.2 优化目标 |
4 港口群海铁联运班列优化模型及求解 |
4.1 模型建立 |
4.1.1 假设条件 |
4.1.2 符号说明 |
4.1.3 模型构建 |
4.2 布谷鸟算法 |
4.2.1 理论概述 |
4.2.2 莱维飞行更新 |
4.2.3 弃巢更新 |
4.2.4 改进布谷鸟算法 |
4.3 仿真与分析 |
5 实例分析 |
5.1 港口群区域概况 |
5.2 数据收集 |
5.2.1 试验数据 |
5.2.2 基础数据 |
5.3 求解结果及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5)基于陆海国际运输网络的中欧班列启运港布局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中欧班列相关研究 |
1.2.2 选址问题研究 |
1.2.3 多目标规划模型研究 |
1.2.4 小结 |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结构 |
2 中欧班列启运港概述 |
2.1 中欧班列启运港定义及功能 |
2.1.1 启运港的定义 |
2.1.2 启运港的功能 |
2.2 中欧班列启运港选址原则及影响因素 |
2.2.1 中欧班列启运港的选址原则 |
2.2.2 中欧班列启运港选址的影响因素 |
2.3 中欧班列启运港选址的特点 |
2.4 陆海运输情况下启运港布局问题分析 |
3 陆海国际运输网络构建 |
3.1 陆海国际运输网络起讫点的选择 |
3.2 陆海国际运输网络关键节点的选择 |
3.2.1 启运港备选集选取 |
3.2.2 港口节点集选取 |
3.3 陆海运输网络连接及路阻函数的设定 |
4 中欧班列启运港布局模型构建及算法设计 |
4.1 问题描述 |
4.2 模型构建 |
4.2.1 上层模型 |
4.2.2 下层模型 |
4.3 算法介绍及求解步骤 |
4.3.1 NSGA-Ⅱ算法主要思想 |
4.3.2 染色体编码 |
4.3.3 种群初始化 |
4.3.4 适应度值计算 |
4.3.5 遗传算子设计 |
4.3.6 F-W算法主要思想 |
4.3.7 求解步骤 |
5 中欧班列启运港布局实证分析 |
5.1 研究实例概况 |
5.2 数据收集 |
5.3 结果分析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启运港备选集提取得分表 |
附录B 各节点编号 |
附录C 各起讫点间路径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6)包神铁路集装箱运输组织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铁路集装箱发展概述 |
1.2.1 国外铁路集装箱运输发展现状 |
1.2.2 国内铁路集装箱运输发展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2 包神铁路集装箱运输基础设施技术条件分析 |
2.1 包神铁路公司概况 |
2.2 包神铁路集装箱办理站发展规划分析 |
2.2.1 办理站基础设施现状分析 |
2.2.2 集装箱办理站规划方案 |
2.3 包神铁路集装箱箱货匹配性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包神铁路集装箱运输组织现状分析 |
3.1 包神铁路运输能力分析 |
3.2 包神铁路集装箱运营管理分析 |
3.2.1 运营管理现状 |
3.2.2 装车组织分析 |
3.2.3 运输组织分析 |
3.2.4 运价体系建设 |
3.2.5 信息系统建设 |
3.3 本章小结 |
4 包神铁路集装箱运输组织效率优化措施研究 |
4.1 优化运行图编制质量 |
4.2 提高调度指挥水平 |
4.2.1 抓好分界口组织 |
4.2.2 优化集装箱装车站空车配送机制 |
4.3 压缩集装箱中转作业停留时间 |
4.3.1 组织集装箱班列直达运输 |
4.3.2 改善车站设备情况 |
4.3.3 优化作业站组织 |
4.4 优化机车配置和运用 |
4.5 优化集装箱办理站布局调整 |
4.5.1 构建先进的多式联运枢纽 |
4.5.2 提高货场设备设施水平 |
4.5.3 大力发展以集装箱为重点的多式联运 |
4.6 本章小结 |
5 包神铁路集装箱运输组织优化效果评价 |
5.1 铁路集装箱运输组织评价原则 |
5.2 评价方法选择及指标体系建立 |
5.2.1 评价方法选择 |
5.2.2 AHP-熵权法介绍 |
5.3 指标体系建立及权重确定 |
5.3.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5.3.2 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
5.3.3 指标权重确定过程 |
5.4 包神铁路集装箱运输组织优化对比评价 |
5.4.1 评价指标隶属度划分 |
5.4.2 模糊评价矩阵构建分析 |
5.4.3 运输组织优化效果对比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熵权法程序主要源代码 |
附录二 专家调查问卷 |
(7)基于SWOT定量分析模型的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
1.2.1 国外研究概述 |
1.2.2 国内研究概述 |
1.2.3 研究评述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4 论文的创新点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概述 |
2.1 铁路集装箱运输相关概述 |
2.1.1 铁路集装箱运输的概念 |
2.1.2 铁路集装箱运输的特点 |
2.1.3 铁路集装箱运输货源组织形式与条件 |
2.2 相关分析理论与方法概述 |
2.2.1 经济发展新常态 |
2.2.2 SWOT定量分析模型 |
2.2.3 三次指数平滑预测法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铁路集装箱运输发展现状分析 |
3.1 国外铁路集装箱运输发展现状 |
3.1.1 美国 |
3.1.2 德国 |
3.1.3 印度 |
3.1.4 俄罗斯 |
3.2 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发展现状 |
3.2.1 运输设施设备 |
3.2.2 营销服务模式 |
3.2.3 铁水联运系统 |
3.2.4 货物运输能力 |
3.3 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存在的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发展SWOT分析 |
4.1 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发展优势分析(S) |
4.1.1 中心站位置优越 |
4.1.2 运价相对优惠 |
4.1.3 运输网络发达 |
4.1.4 绿色环保节能 |
4.2 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发展劣势分析(W) |
4.2.1 营销队伍薄弱 |
4.2.2 装卸设备落后 |
4.2.3 综合服务落后 |
4.2.4 运价机制僵化 |
4.2.5 信息化程度低 |
4.3 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发展机遇分析(O) |
4.3.1 国家政策的支持 |
4.3.2 经济高质量发展 |
4.3.3 运输市场广阔 |
4.3.4 外贸潜力巨大 |
4.4 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发展威胁分析(T) |
4.4.1 外部竞争激烈 |
4.4.2 适箱货源装箱率低 |
4.4.3 外资进驻压力 |
4.4.4 人员流动大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发展战略分析 |
5.1 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发展SWOT定量分析 |
5.1.1 选取战略关键因素 |
5.1.2 因素评分 |
5.1.3 建立判断矩阵 |
5.1.4 确定因素权重 |
5.1.5 选择战略类型 |
5.2 我国铁路集装箱发送量发展预测 |
5.2.1 铁路集装箱指标体系的建立 |
5.2.2 我国铁路集装箱发送量发展动力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发展战略及策略选择 |
6.1 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发展战略制定 |
6.1.1 战略思想 |
6.1.2 战略原则 |
6.1.3 战略目标 |
6.2 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发展策略选择 |
6.2.1 加强多式联运 |
6.2.2 优化集装箱场站布局 |
6.2.3 提高技术装备水平 |
6.2.4 建立灵活的价格体系 |
6.2.5 健全市场营销机制 |
6.2.6 培养建设专业人才队伍 |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铁路集装箱运输发展的关键因素赋分征询表 |
附录B 铁路集装箱运输发展的关键因素权重专家评判问卷 |
致谢 |
(8)随机环境下集装箱海铁联运系统建模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箱流径路优化研究现状 |
1.2.2 空箱调运优化研究现状 |
1.2.3 服务网络设计研究现状 |
1.2.4 既有研究评述 |
1.3 论文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框架及技术路线 |
2 集装箱海铁联运系统特性分析 |
2.1 集装箱海铁联运系统概述 |
2.1.1 集装箱海铁联运系统定义 |
2.1.2 集装箱海铁联运系统发展现状分析 |
2.2 集装箱海铁联运系统运输组织特点分析 |
2.2.1 铁路集装箱运输组织特点分析 |
2.2.2 海上集装箱运输组织特点分析 |
2.2.3 集装箱港站中转换装衔接特点分析 |
2.3 集装箱海铁联运系统不确定因素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随机环境下集装箱海铁联运箱流径路优化研究 |
3.1 集装箱海铁联运箱流径路优化问题描述 |
3.2 随机环境下集装箱海铁联运箱流径路优化模型 |
3.2.1 模型假设 |
3.2.2 模型参数 |
3.2.3 模型构建 |
3.3 算法设计 |
3.3.1 随机模拟技术分析 |
3.3.2 估计不确定函数的多层前向神经网络设计 |
3.3.3 基于遗传算法的混合启发式算法设计 |
3.4 实证研究 |
3.4.1 算例分析 |
3.4.2 灵敏度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随机环境下集装箱海铁联运空箱调运多阶段决策优化研究 |
4.1 集装箱海铁联运空箱调运优化问题描述 |
4.2 随机环境下集装箱海铁联运空箱调运多阶段决策优化模型 |
4.2.1 模型假设 |
4.2.2 模型参数 |
4.2.3 模型构建 |
4.3 算法设计 |
4.3.1 多阶段空箱调运问题的动态规划方法设计 |
4.3.2 基于SAA方法的随机空箱调运优化模型确定性转化 |
4.3.3 求解转化模型的两阶段禁忌搜索算法设计 |
4.4 实证研究 |
4.4.1 算例分析 |
4.4.2 灵敏度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随机环境下集装箱海铁联运服务网络设计研究 |
5.1 集装箱海铁联运服务网络设计问题描述 |
5.2 随机环境下集装箱海铁联运服务网络设计优化模型 |
5.2.1 模型假设 |
5.2.2 模型参数 |
5.2.3 模型构建 |
5.3 算法设计 |
5.3.1 基于SAA方法的随机服务网络设计优化模型确定性转化 1015.3.2 求解转化模型的蚁群算法设计 |
5.3.2 求解转化模型的蚁群算法设计 |
5.4 实证研究 |
5.4.1 算例分析 |
5.4.2 灵敏度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论文研究成果 |
6.2 论文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基于轴辐式网络的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布局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相关研究综述 |
1.2.1 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研究 |
1.2.2 选址研究 |
1.2.3 轴辐式网络研究 |
1.3 研究内容 |
1.4 组织结构 |
2 铁路集装箱运输系统概述 |
2.1 铁路集装箱运输需求分布 |
2.2 铁路集装箱运输网络构成 |
2.2.1 集装箱办理站 |
2.2.2 集装箱运输班列 |
2.3 基于铁路的集装箱轴辐式网络 |
2.3.1 轴辐式网络与铁路集装箱运输 |
2.3.2 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布局 |
3 铁路集装箱中心站选址原则与备选集提取方法 |
3.1 铁路集装箱中心站选址原则 |
3.2 铁路集装箱中心站选址的评价指标体系 |
3.3 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备选集提取 |
4 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布局优化模型构建及求解 |
4.1 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布局优化模型构建 |
4.1.1 问题描述 |
4.1.2 模型假设 |
4.1.3 符号说明 |
4.1.4 模型构建 |
4.1.5 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布局优化模型 |
4.2 模型求解及方法 |
4.2.1 ILP模型 |
4.2.2 Lingo及求解优势 |
5 实证分析 |
5.1 研究区域及数据 |
5.2 结果分析 |
5.3 方案比选分析 |
5.3.1 考虑运输能力的方案比选 |
5.3.2 考虑区域经济的方案比选 |
5.3.3 布局方案建议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中心站备选集提取得分表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10)不确定条件下铁路集装箱空箱调运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铁路集装箱空箱调运 |
1.2.2 海运、多式联运集装箱空箱调运 |
1.2.3 铁路空车调配 |
1.2.4 不确定条件下空箱调运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和目标 |
1.3.3 技术路线 |
第2章 铁路集装箱流转与空箱调运问题分析 |
2.1 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发展概述 |
2.1.1 发展过程和特点 |
2.1.2 发展现状 |
2.2 铁路集装箱运输结构 |
2.2.1 集装箱办理站结构 |
2.2.2 集装箱业务管理结构 |
2.2.3 空箱调运指挥结构 |
2.2.4 空箱调运组织方式 |
2.3 铁路集装箱流转过程 |
2.3.1 发送作业 |
2.3.2 到达作业 |
2.3.3 日常管理 |
2.4 空箱调运问题分析 |
2.4.1 空箱调运产生原因 |
2.4.2 空箱调运的解决措施 |
2.4.3 空箱调运组织的核心问题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铁路集装箱运输不确定性分析与不确定优化方法 |
3.1 铁路集装箱运输不确定性分析 |
3.1.1 空箱需求不确定 |
3.1.2 运输时间不确定 |
3.1.3 集装箱货物交接方式不确定 |
3.1.4 集装箱货运组织形式不确定 |
3.2 不确定优化方法 |
3.2.1 模糊优化 |
3.2.2 鲁棒优化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不确定供应需求条件下铁路集装箱空箱调运鲁棒优化研究 |
4.1 问题描述与假设 |
4.1.1 问题描述 |
4.1.2 问题假设 |
4.2 模型建立与推导 |
4.2.1 参数与变量说明 |
4.2.2 模型建立与转化 |
4.3 模型求解 |
4.3.1 算法原理 |
4.3.2 求解流程 |
4.4 算例分析 |
4.4.1 算例描述 |
4.4.2 需求预测 |
4.4.3 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模糊供应需求不确定运输时间条件下铁路集装箱空箱调运优化研究 |
5.1 问题描述与假设 |
5.1.1 问题描述 |
5.1.2 问题假设 |
5.2 模型建立与推导 |
5.2.1 参数与变量说明 |
5.2.2 模型建立与转化 |
5.3 算例分析 |
5.3.1 算例描述 |
5.3.2 求解过程 |
5.3.3 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总结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四、浅谈我国集装箱办理站的现状及发展规划(论文参考文献)
- [1]需求响应集装箱班列时刻表优化及Benders分解算法[D]. 江雨星.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1)
- [2]运输结构合理化背景下铁路快捷货物运输组织方法研究[D]. 杨菊花.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3]铁路集装箱客运化运输系统运输组织研究[D]. 夏阳.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4]基于改进布谷鸟算法的港口群海铁联运网络优化[D]. 申经伟.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5]基于陆海国际运输网络的中欧班列启运港布局优化[D]. 闵晓雪.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6]包神铁路集装箱运输组织优化研究[D]. 杨育龙.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1)
- [7]基于SWOT定量分析模型的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发展战略研究[D]. 麻硕展. 大连交通大学, 2019(08)
- [8]随机环境下集装箱海铁联运系统建模与优化研究[D]. 赵祎.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9]基于轴辐式网络的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布局优化[D]. 张明磊.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6)
- [10]不确定条件下铁路集装箱空箱调运优化研究[D]. 常空.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