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挥横向联合优势 为企业发展服务(论文文献综述)
闫可[1](2021)在《联合促销模式下异业合作供应链运营决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异业合作,是指跨行业、市场、领域的企业,利用联合促销等手段,共同推广产品和品牌,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例如:厨电品牌方太与圣象地板开展“全民厨电+全民地板日”的活动、京东与爱奇艺推出联合会员等。但是,异业合作企业的运营决策发生了重大变化,不同形式的联合促销的可行性及盈利性也有待验证。部分研究探讨了异业合作对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积极影响,然而对于联合促销模式下,异业合作企业及供应链的运营决策研究还处在萌芽阶段,不能满足企业实施过程中科学决策的需要。本文重点围绕联合促销过程中的异业合作零售商、生产商、在线平台及供应链,考虑了联合促销形式,企业相互引流的行为,供应链渠道结构对异业合作供应链运营决策的影响。通过构建考虑上述现实因素的数学规划模型,针对联合促销模式下的定价、促销努力、服务水平、绿色投资等决策展开了研究。进一步比较分析了以下不同特点和现实情况下,联合促销的最佳决策和利润:(1)异业合作零售商的返券或不返券策略;(2)异业合作生产商的独立促销或联合促销策略;(3)异业合作在线平台的联合会员或独立会员策略;(4)异业合作在线平台实施联合促销的基础上,在线平台与竞争对手合作或竞争的策略;(5)异业合作供应链的分散式或集中式决策。得到了异业合作的企业实施联合促销的管理建议,推动供应链可持续发展。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构建了博弈模型来优化购物中心提供返券优惠时的运营决策问题。研究了异业合作零售商追求联合促销的动因,分析了联合促销对异业合作零售商、购物中心最优运营决策的影响。结果表明,存在返券优惠时,给消费者发放优惠券的零售商的产品零售价格、对联合促销的支出比较高。消费者在购物时使用优惠券来抵现的行为,会给零售商带来更多的消费者,提升零售商的利润。当返券优惠对消费者需求影响相对较大时,异业合作零售商更愿意接受购物中心提供返券优惠的行为。当返券优惠对消费者需求影响相对较小时,异业合作零售商都会减少对联合促销的投入,因为优惠券的发放可能会减少它们的利润。(2)建立了考虑3D打印成本的异业合作生产商联合促销决策模型。考虑3D打印成本、消费者引流、独立促销努力、联合促销努力对于异业合作企业最优策略和绩效的重要影响,优化了联合促销的盈利性及定价-促销努力决策。结果表明,与为独立促销活动付出的努力相比,企业愿意为联合促销活动付出更多的努力,主要取决于联合促销活动是否可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当3D打印成本相对较低时,随着联合促销活动对于需求影响不断增大,企业可以获得更高的利润。当3D打印成本相对较高时,产品生产成本以及促销活动的支出蚕食了企业的利润。(3)探索了考虑服务水平的联合促销模式下,异业合作在线平台定价及会员管理问题。对比分析了联合会员与独立会员策略,证明了零售价格帮助消费者筛选优质产品的作用。结果表明,当独立会员策略不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时,联合促销更有优势。消费者可以通过产品的零售价格,有效获取在线平台的服务水平信息。与合作伙伴相比,拥有更多消费者群体的在线平台具有流量优势,不太愿意为联合促销活动付出更多的努力。(4)构建了考虑替代品竞争的异业合作在线平台联合促销决策模型。研究了异业合作在线平台实施联合促销的基础上,在线平台与提供替代品的同业竞争对手合作还是竞争的问题。结果表明,当替代品深受消费者欢迎时,在线平台愿意增加对于联合促销的投入,提升消费者的购物体验。当替代品不那么受消费者欢迎时,为联合促销付出较少的努力就可以应对替代品带来的竞争威胁。在线平台选择与竞争对手,以及异业在线平台共同开展联合促销,主要取决于促销活动是否可以促进在线平台以更低的运营成本,获得更高的利润。(5)构建了考虑分散式、集中式渠道结构下,异业合作供应链联合促销决策模型。对比分析了制造商、零售商以及供应链的最优决策,探讨了在什么情况下实施联合促销更有优势。结果表明,与集中式供应链相比,当联合促销对消费者需求影响相对较大时,分散式供应链中的零售商通过降价的方式,可以进一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当联合促销对消费者需求影响相对较小时,提高价格来抵消绿色投资成本、促销成本是企业更好的选择。由于双重边际效应的影响,与分散式供应链相比,集中式供应链的联合促销投入以及利润都要更高。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1)揭示了联合促销模式下,异业合作推动供应链可持续发展的机理。考虑了不同特点和现实问题进行建模分析,丰富了联合促销以及异业合作的相关研究。(2)构建了考虑购物中心通过返券优惠作为联合促销的参与主体,异业合作零售商联合促销决策模型。改进了现有研究针对制造商与零售商通过联合促销,实现供应链协调的局限性。(3)建立了考虑服务水平的异业合作在线平台联合促销决策模型,证明了价格作为服务水平信号的作用。此外,考虑了替代品的竞争威胁,为联合促销模式下异业合作在线平台运营决策提供了理论参考。(4)构建了考虑3D打印成本、消费者引流的异业合作生产商联合促销决策模型。探讨了分散式、集中式渠道结构对于异业合作供应链运营决策的影响。从可持续的角度,丰富了联合促销模式下异业合作供应链的运营决策理论。
董少明[2](2020)在《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历史演进及发展模式(1984-2018)》文中认为并购重组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工具和手段,从过去国有企业激发活力,实现扭亏为盈和发展壮大,到当下国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和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并购重组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有必要从历史演进的大视角考察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演进的阶段性特征和历史规律,在历史演进的分析中重新认识当下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意义和作用,以更好的指导当下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改革实践。基于此,本论文尝试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相关理论知识,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遵循“理论分析——历史演进——实证研究——对策建议”的研究思路,对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进行研究。论文首先梳理了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相关文献、理论,从而奠定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之后,着重从历史演进的视角考察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发展的起步阶段(1984—1991)、转型阶段(1992-2002)和全面发展阶段(2003-2018),剖析各个阶段的背景、特点和成效;其次,论文对国有企业并购重组进行实证检验和绩效评价,总结了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成绩,剖析了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存在的问题和成因,并进一步构建计量回归模型实证检验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绩效的影响因素;最后,论文借鉴域外国家企业并购重组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顶层设计,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原则、目标和模式,厘析了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主体定位和政府作用,并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提升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绩效的对策建议,尤其要加强“顶层设计”,强调“法治企业”,构建完善的产权保护体系和破产清算体系,以及建立资本市场淘汰机制和建立稳定的失业保障体系。
陈旭[3](2019)在《YD科技医疗器械公司的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中国制造2025》都提及要加快医疗器械转型升级,以及各地推进实施的医疗改革和“两票制”政策,为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带来了极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新常态背景下,除了经济增长速度和方式的转变之外,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动力也发生了变化,经济发展动力需要创新增长点。新常态必将对中小医疗器械企业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中小医疗器械企业如何在新常态下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发展,取得更好的效益,这是众多中小医疗器械企业共同面对的问题。YD科技医疗器械公司是头桥镇的骨干企业,近年来发展速度明显缓慢,且营销业绩增长趋于下滑,出现这种状况主要是公司制定的发展战略内容粗线条比较空洞,不具有可操作性且难以贯彻实施,这严重制约了公司发展。要想在现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更大发展,继而提升YD科技医疗器械公司在行业内的竞争能力及地位,对公司的发展战略进行重新构建是现今YD科技医疗器械公司的领导层面临的紧迫课题。论文运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归纳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YD科技医疗器械公司为研究对象,从解决YD科技医疗器械公司发展战略方面存在的问题入手,通过构建全新的发展战略来解决YD科技医疗器械公司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以促进其可持续发展。论文首先对企业战略联盟、一体化战略、协同效应、战略选择理论等理论基础进行介绍,对PEST分析、SOWT和波特五力模型等竞争战略分析工具进行了介绍;其次以YD科技医疗器械公司为例,从公司概况、组织架构、生产产品、销售业绩、人力资源等五个方面对公司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对医疗器械行业面临的宏观环境和行业环境进行了阐述,并且对YD科技医疗器械公司所具有的优势、劣势,面临的机会和威胁进行了分析。最后进行了 YD科技医疗器械公司发展战略的构建,对YD科技医疗器械公司战略进行了选择,确定了公司总体战略定位,提出了公司具体发展战略,主要包括营销创新战略、产学研合作战略、创新联盟战略、精细管理战略、品牌塑造战略。在此基础上提出了 YD科技医疗器械公司发展战略的实施保障举措,发展战略的实施分为三个阶段逐步进行;保障举措分为组织体系保障、企业文化保障、人力资源保障、信息技术保障等四个方面。
卢文秀[4](2019)在《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共生关系的演化研究》文中提出目前,我国“小生产-大市场”的市场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农业产业链需求端信息难以高效准确传递到生产端,日益升级的农产品市场消费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使得农业供给侧结构性矛盾凸显。为缓解矛盾,国家大力号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受政策推力、农村拉力和内生动力的三重影响,资本等要素逐渐向农村和农业聚集。部分企业开始探索以“农业龙头企业+农户”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通过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促进了农户、农业的发展,实现了生产资源重新整合和组织模式重组。然而,部分企业与农户交易成本居高不下、违约行为频发、农业产业化经营绩效低下等现象仍然存在。究其原因,资本的逐利性和农户的有限理性,致使双方产生不同的利益诉求和价值取向,进而使得共生关系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发展态势。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共生关系作为一种新型农业组织模式,不仅对企业与农户的行为产生影响,关系到双方利益,还对农业产业化绩效产生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本文致力于研究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共生关系的演化,把握共生关系的演化机制和演化趋向,以期对提升农业产业化绩效、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所裨益。本文首先通过现实观察和相关文献梳理,得出当前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静态共生关系及共生特征,利用共生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分析二者共生关系演化的动因;其次,借助logistics模型刻画出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共生关系演化的动态过程,剖析共生关系演化的机制;最后,基于苏北花卉与农户共生发展的现实案例,探讨上述演化机制对二者共生关系演化的作用,并基于演化机制提出促进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共生关系演化的相关措施。研究表明:(1)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共生关系经历了从独立共存到二元主体参与的合作松散型共生关系,再到多元主体参与的横向紧密、纵向松散型共生关系,最后到多元主体参与的全紧密型共生关系的演化过程;(2)组织化程度和利益分配差异性是推动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共生关系演化的机制,一方面,农业龙头企业、农户双方不断调整组织结构,提高组织化程度,深化分工合作,实现了从单一商品契约到复杂关系契约的高级组织形态的演化;另一方面,随着双方的利益分配形态从契约型、合作型到股份合作型的转变,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分配差异性逐渐缩小,共生关系逐渐从松散到横向紧密、纵向松散,最后发展为全紧密型,稳定性逐渐增强,共生收益也逐渐增加。
徐玄玄[5](2016)在《企业产品创新失败项目挽救决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产品创新项目的高投入与高风险,使其处于高度的不稳定状况之中。国家对于创新的追求与产品创新失败项目的大量存在,是产品创新项目在发展的过程中呈现的两个鲜明特征。只有对产品创新失败项目实施挽救,才能有助于保持企业持续的产品创新,才能最大限度降低失败项目带来的损失,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企业的快速发展,增强国家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因此,研究产品创新失败项目的挽救,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本文沿着“企业产品创新失败项目挽救的基本理论——企业产品创新失败项目挽救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率先创新的产品创新失败项目挽救决策——基于跟随创新的产品创新失败项目挽救决策——企业产品创新失败项目挽救模式分析——企业产品创新失败项目挽救的支撑策略”的逻辑思路展开研究。综合运用文献综述法、问卷调查法、数学模型分析法和博弈论等方法,构建本论文的研究框架。全文具体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第1章在阐述企业挽救产品创新失败项目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国内外学者关于挽救产品创新失败项目的研究,提出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第2章在界定产品创新失败项目概念的基础上,阐述了产品创新失败项目的特征及其正效益和负效益,进而分析了企业产品创新失败项目挽救的内涵,从挽救的主体、产品创新失败项目的属性、挽救产品创新失败项目的时间、方法和模式等方面进行了论述,阐释了企业挽救产品创新失败项目的基本原则。第3章着重分析国家宏观环境、行业环境、企业内部环境和产品创新失败项目自身的情况,对失败项目的挽救具有重大的影响,进而影响其挽救的时间、挽救的方法和挽救的模式,最终影响挽救的绩效。运用调查问卷法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各因素对企业挽救产品创新失败项目的影响程度的大小,对企业挽救产品创新失败项目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第4章从经济效益的角度,建立数学分析模型,分析企业通过率先创新挽救产品创新失败项目的挽救时间和挽救方法的决策问题。第5章从经济效益的角度,建立数学分析模型,分析企业通过跟随创新挽救产品创新失败项目的挽救时间和挽救方法的决策问题。第6章利用博弈论的方法分析了企业与挽救产品创新失败项目的各参与主体间的关系,构建了非合作挽救模式、横向联合挽救模式、纵向联合挽救模式和网络联合挽救模式等四种挽救模式。第7章从人力资源的支持、财务资源的支持、物资资源的支持、技术资源的支持等四个方面,分析了企业挽救产品创新失败项目需提供的资源保障,以及可从外部获取的各项资源及其主要来源。第8章对全文进行总结并提出研究展望。论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构建了基于率先创新的产品创新失败项目挽救决策模型。模拟企业采取率先创新的方法挽救产品创新失败项目,竞争企业分别在引入期、成长期和成熟期参与市场竞争,计算三种不同的情况下企业可获得的不同收益,进而有助于企业在挽救时间和挽救方法上作出正确的判断。(2)构建了基于跟随创新的产品创新失败项目挽救决策模型。模拟企业采取跟随创新的方法挽救产品创新失败项目,企业分别在引入期、成长期和成熟期参与市场竞争,计算三种不同的情况下企业可获得的不同收益,进而有助于企业在挽救时间和挽救方法上作出正确的判断。(3)分析挽救产品创新失败项目的过程中政府、金融机构和相关企业等与企业之间的博弈问题,构建了非合作挽救模式、横向联合挽救模式、纵向联合挽救模式和网络联合挽救模式等四种挽救模式。企业只有在挽救产品创新失败项目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才能获取最大的效益。
方玉东,于永德[6](2008)在《我国农业科技组织的整合升级研究》文中指出在微观层面上,整合农业科技组织,促进组织结构合理化,扩大规模或联动效益,是提高农业科技组织运作效率的有效途径。农业科技组织的整合(优化升级或结构合理化),也叫实施一体化战略,可以通过横向或水平一体化、纵向或垂直一体化以及混合一体化,实施联合(不涉及产权转移)与并购(涉及产权转移)等推动一体化和科技组织整合升级进程。
刘庆印[7](2005)在《我国锻压设备产业组织分析及重构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锻压设备产业是机床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属基础性的装备产业,其先进性直接决定机械制造业的水平和竞争能力。随着对锻压设备需求的相关产业的迅猛发展,产业的价值空间不断被拓展,产业外的游离资本正在以各种形式寻求进入,而产业内的国有企业正面临着体制转换和产业调整,旧的产业格局已经被打破,新的产业格局尚未建立。本论文以我国锻压设备产业为研究对象,以产业组织理论中的SCP框架为分析工具,对产业的产业关联和市场结构、厂商行为以及组织绩效等产业的内部要素进行了分析,为提高锻压设备产业组织绩效和整体竞争力,增强对国民经济支撑保障能力,提出了我国锻压设备产业组织重构的战略构想。 本研究首先对影响锻压设备产业组织的需求市场进行了分析,利用产业关联的基本理论和回归分析法,揭示了农业装备制造业、钢铁工业以及汽车工业每增长1%,分别带动锻压设备产业增长1.71%、1.24%、和0.82%。随着农业基础地位的加强和钢铁、汽车产业的跳越式的发展,锻压设备市场规模的扩大将直接影响产业的规模结构、厂商行为和组织绩效。 对锻压设备产业组织的分析是问题研究的基础。通过统计数据的分析得出,锻压设备产业组织在市场结构上,表现为市场集中度偏低;在规模结构上,收入结构基本上是大、中、小企业各占三分;在产权结构上,股份制企业逐步居于主导地位;在厂商行为分析方法上,利用博弈豪泰林模型对锻压产品横向差异化研究表明,产品性能、服务及品牌横向差异程度越大,企业之间纳什均衡价格也越大;通过博弈模型对锻压产品以使用寿命代表的纵向差异化研究表明,企业之间在产品寿命上差异越大,两个企业均衡价格差异也会越大,在产品使用寿命上未差异化的两个企业,其价格只收取其边际成本。因此,追求差异化是锻压设备产业厂商采取的主要竞争策略。 对锻压设备产业组织绩效评判研究是本文的重点。通过对组织绩效与产权结构、规模结构、技术进步以及差异化竞争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揭示出了我国锻压设备产业组织绩效低下的主要因素。在对产业重点联系的47家企业2003年统计数据分析的基础上,设立了锻压设备产业20项绩效指标综合评价体系,应用降维的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锻压设备产业组织绩效综合评判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34家企业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了34家企业的规模结构、产权类型与绩效之间的关系,结果基本符合案例企业的实际情况。 提出从两个方面加强产业重构的策略是本研究的落脚点。为提高我国锻压设备产业组织绩效,本文提出了加强专业化协作,重塑产业价值链;加强横向联合,提高产业综合竞争力的策略构想。关于专业化协作,要发挥资源优势,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边际效率;关于横向联合,通过重组、兼并,扩大企业规模,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强产品研发能力。通过这种重构策略,将优化锻压设备产业组织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进而实现我国装备产业的现代化。
邓峰[8](2005)在《基于敏捷制造的虚拟企业CRM的管理逻辑和系统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在市场竞争激烈多变的情况下,各企业都把实现一对一营销、快速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放在首位,以求维持和提高顾客忠诚度,并赢得更多的客户。但是企业凭借自身力量难以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它必须联合一些拥有相关技术力量的企业,迅速组成动态联盟,共同满足客户需求。基于敏捷制造的虚拟企业CRM系统,是建立在以Internet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基础上的,它能促进不同企业之间的合作与集成,缩短个性化产品和服务的生命周期,增加企业与客户紧密接触的机会,使企业联盟真正地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 本文在综述了敏捷制造、虚拟企业、CRM的基础上,分析和阐述了基于敏捷制造的虚拟企业CRM的管理逻辑和作用,根据虚拟企业的组织形式,把虚拟企业CRM分为三种类型:横向联合虚拟企业的CRM、纵向联合虚拟企业的CRM、混合联合虚拟企业的CRM。横向联合的虚拟企业由同一行业具有不同竞争优势的企业组成,这种虚拟企业CRM系统是企业成员CRM系统的集成,协调企业的协调CRM系统负责成员企业CRM系统的集成和协作,成员企业的协作CRM系统完成虚拟企业CRM系统的部分功能。纵向联合的虚拟企业由供应链上的成员企业组成,这种虚拟企业CRM系统直接由供应链下游的企业组建,而不是各成员企业CRM系统的集成。混合联合的虚拟企业CRM系统是横向联合和纵向联合虚拟企业CRM系统的融合。 本文根据虚拟企业CRM系统的不同组成形式,分别对横向联合虚拟企业CRM系统和纵向联合虚拟企业CRM系统进行了系统分析和设计,提出了虚拟企业CRM系统成功实施的关键因素、方案和技术构架,并针对纵向联合的虚拟企业——云南铜业集团进行了案例分析,在多Agent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多Agent的云南铜业集团CRM系统的参考模型和结构。最后对虚拟企业CRM的发展进行了展望,分析了虚拟企业CRM系统与ERP、SCM等系统的集成,阐述了虚拟企业CRM系统与电子商务和协同商务的关系,分析了商业智能在虚拟企业CRM中的应用等。
秦学[9](2004)在《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机理、模式与协调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经济一体化、区域化成为当今世界的一大趋势,世界性、地区性的经济合作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集团化进程的加速,世界各国各地区近年来明显加快了旅游业区域合作的步伐,尤其以包括亚洲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最为突出。中国旅游业的国内国际合作也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近年来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广泛开展了旅游开发合作、旅游研究合作,国内的旅游业区域联合发展更是方兴未艾、一浪高过一浪。 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迈上快速发展之路,促使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不断扩大,旅游业在这样的背景下迎来了发展的春天。1984年中共中央提出发展旅游业“五个一起上”的方针政策,在经济发展、开放扩大、政策英明的综合作用下,20世纪80年代末期中国国内旅游形成了的以广东开放地区为先导、以江南繁盛之地为中心,神州大地、自南向北、由东往西的蓬勃发展之势。全国各地区的旅游业潜能和积极性被大大激发,各地旅游业出现了突破本地区、本系统、本行业界限,形成了跨行业、跨地区协作发展的良好开端和普及之势。进入90年代后,中国旅游业“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格局初步形成,国内各具特色、规模有别、层次不同的旅游区域层出不穷。这些旅游区域内各旅游经济主体(地方政府、企业、民间)之间开展了广泛深入的旅游业合作,合作形式多种多样,合作内容日益全面,合作机制日臻完善,合作效果越来越明显。 在国内各个旅游合作区域中,以广东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为主体的“粤港澳大珠江三角洲旅游区”是旅游业区域合作开展得最为成功的地区。粤港澳旅游区位于我国华南地区、中国和东南亚及南亚的过渡地带,处于极重要的战略位置。该区域以广东、香港和澳门三省(特区)为核心区域,辐射到周边的海南省、广西东南部、湖南和江西南部、福建西部,形成我国目前范围最大、旅游经济最发达的跨省(区)旅游合作区域。20世纪80年代中期三地提出的“粤港澳大三角旅游区”构想,形成三地旅游业合作的理论雏形;以1993年12月成立的“粤港澳珠江三角洲旅游联合推广机构”为标志,三地旅游业进入实质性合作阶段。特别是,90年代中后期港澳相继回归祖国,2003年广东与内地部分城市居民个人赴港澳旅游市场的开放,2004年内地与港澳两个CEPA的实施,“泛珠江三角洲”概念的提出,粤港澳三地的旅游业合作进入迅速提升“广(度)深(度)高(度)速(度)”的阶段。10年来,粤港澳三地旅游业通过密切合作、荣辱与共,已高度融为一体,成为国内最活跃、亚洲知名、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旅游区域。作为区域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已经形成,目前世界已有40多个国家500家旅行社销售这一旅游线路。“大珠江三角洲紧密整合型经济区”和“粤港澳旅游金三角”在国际上的影响和地位越来越重要。 本文根据以上背景,以粤港澳大珠三角地区为案例,全面探讨了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内在机理、合作模式、合作内容、协调机制与对策等深层次问题。粤港澳地区旅游业合作是世界旅游业区域合作的一个典型代表,因此论文首先按照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的逻辑顺序,对国内外旅游业跨区域合作进行全面的综述。论文在简要分析世界旅游合作的背景和总体格局后,重点分析了中国旅游业区域关系总体态势、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概貌以及国内旅游业跨区域合作典型案例,为人们展现了一幅中国区域旅游业合作的壮观图景,从中也可以了解到粤港澳旅游业合作的宏观背景。 在论文的第二部分,全面分析了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内在机理,首先分析了旅游业区域成长的一般规律,侧重分析区域旅游业的空间扩张以及由此引起的空间竞争与合作原理。接着深入探讨了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经济学理论、地理学原理、社会学和文化学原理和系统理论等理论机制,并从区域利益机制、微观动力机制、产业空间扩张机制几个方面探讨了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动力机制。随后对中国及粤港澳地区的旅游业区域合作的内在机理进行了实证分析,论文从中国旅游业区域差异及问题、中国旅游业中的“行政区经济”现象、中国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必要性与现实条件几个方面作了细致入微地分析;也对粤港澳三地旅游业合作存在的内在机理和动力机制作了深入探讨。使人们对粤港澳三地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渊源、对我国实施“一国两制”的伟大创举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论文第三部分,根据世界旅游业发展的实践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旅游业跨区域合作的模式,包括区域模式、合作主体模式、合作领域、合作内容、合作方式等,并以粤港澳地区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论文不仅系统回顾了粤港澳旅游业联合发展的历史和发展阶段,并且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对该地区的旅游业区域联合发展进行了全面归纳,总结出该地区旅游业联合发展的模式。 论文第四部分,着重探讨了旅游业区域合作的协调机制,首先分析了旅游业区域协调机制的特殊性,指出政府协调机制对旅游业区域联合发展的重要意义;继而对粤港澳大珠三角地区旅游业合作协调机制的演变历程及特点、本区域旅游业合作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障碍进行了详细
张林[10](2002)在《论民营企业的横向联合集团化管理》文中指出
二、发挥横向联合优势 为企业发展服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发挥横向联合优势 为企业发展服务(论文提纲范文)
(1)联合促销模式下异业合作供应链运营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标和意义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联合促销相关研究 |
2.1.1 纵向联合促销 |
2.1.2 横向联合促销 |
2.2 异业合作相关研究 |
2.3 平台型企业相关研究 |
2.3.1 平台服务供应链 |
2.3.2 平台型企业决策理论与方法 |
2.4 供应链管理相关研究 |
2.4.1 3D打印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
2.4.2 绿色供应链管理 |
2.5 研究现状评述 |
3 考虑返券优惠的联合促销模式下异业合作零售商运营决策 |
3.1 问题描述 |
3.2 考虑返券优惠的异业合作零售商联合促销决策模型 |
3.2.1 模型描述 |
3.2.2 模型构建 |
3.2.3 模型求解 |
3.3 策略对比分析:返券或不返券 |
3.4 数值实验 |
3.5 扩展模型 |
3.5.1 考虑非对称基本市场需求的模型 |
3.5.2 考虑非对称影响系数的模型 |
3.5.3 考虑上游制造商影响的模型 |
3.6 本章小结 |
4 考虑3D打印成本的联合促销模式下异业合作生产商运营决策 |
4.1 问题描述 |
4.2 考虑3D打印成本的异业合作生产商联合促销决策模型 |
4.2.1 模型描述 |
4.2.2 模型构建 |
4.2.3 模型求解 |
4.3 策略对比分析:联合促销或独立促销 |
4.4 数值实验 |
4.5 扩展模型 |
4.6 本章小结 |
5 考虑服务水平的联合促销模式下异业合作在线平台运营决策 |
5.1 问题描述 |
5.2 考虑服务水平的异业合作在线平台联合促销决策模型 |
5.2.1 模型描述 |
5.2.2 模型构建 |
5.2.3 模型求解 |
5.3 策略对比分析:联合会员或独立会员 |
5.4 数值实验 |
5.5 本章小结 |
6 考虑替代品竞争的联合促销模式下异业合作在线平台运营决策 |
6.1 问题描述 |
6.2 考虑替代品竞争的异业合作在线平台联合促销决策模型 |
6.2.1 模型描述 |
6.2.2 模型构建 |
6.2.3 模型求解 |
6.3 策略对比分析:合作或竞争 |
6.4 数值实验 |
6.5 本章小结 |
7 考虑不同渠道结构的联合促销模式下异业合作供应链运营决策 |
7.1 问题描述 |
7.2 考虑不同渠道结构的异业合作供应链联合促销决策模型 |
7.2.1 模型描述 |
7.2.2 模型构建 |
7.2.3 模型求解 |
7.3 策略对比分析:集中式或分散式决策 |
7.4 数值实验 |
7.5 扩展模型 |
7.6 本章小结 |
8 总结与展望 |
8.1 研究总结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证明过程 |
1 均衡解 |
1.1 无返券优惠下的均衡解 |
1.2 返券优惠下的均衡解 |
2 联合促销的影响 |
2.1 返券优惠下的最优策略 |
2.2 对比分析零售商1在返券与不返券之间的最优策略 |
2.3 对比分析零售商2在返券与不返券之间的最优策略 |
附录B 证明过程 |
1 命题4-1 的证明 |
1.1 独立促销模式下的均衡解 |
1.2 联合促销模式下的均衡解 |
2 命题4-2的证明 |
3 命题4-3的证明 |
4 命题4-4的证明 |
4.1 企业1的利润分析 |
4.2 企业2的利润分析 |
附录C 证明过程 |
1 命题5-1的证明 |
2 命题5-2和5-3的证明 |
2.1 对在线平台1的分析 |
2.2 对在线平台2的分析 |
3 命题5-4 的证明 |
3.1 对在线平台1的分析 |
3.2 对在线平台2的分析 |
4 命题5-5 的证明 |
4.1 对在线平台1的分析 |
4.2 对在线平台2的分析 |
附录D 证明过程 |
1 命题6-1的证明 |
1.1 模型1下的均衡解 |
1.2 模型2下的均衡解 |
2 命题6-2的证明 |
3 命题6-3的证明 |
4 命题6-4的证明 |
5 命题6-5的证明 |
附录E 证明过程 |
1 命题7-1的证明 |
1.1 海森矩阵 |
1.2 均衡解 |
2 命题7-2的证明 |
3 命题7-3的证明 |
4 命题7-4的证明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历史演进及发展模式(1984-201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三、文献评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第四节 主要创新点与研究不足 |
一、主要创新点 |
二、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一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范畴界定和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基本概述 |
一、研究范畴界定 |
二、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动因分析 |
三、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类型 |
第二节 企业并购重组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资本流动与资本集中理论 |
二、现代西方企业重组理论 |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
第二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之历史演进:起步阶段(1984-1991) |
第一节 起步阶段并购重组的背景 |
一、现实背景——国有企业普遍亏损 |
二、理论背景——对“两权分离”的认识突破 |
第二节 起步阶段并购重组的特点 |
一、企业兼并的目标转向自觉优化经济结构 |
二、交易的自发性与政府干预并存 |
三、兼并方式以承担债务式和出资购买式为主 |
四、局部产权交易市场开始兴起 |
第三节 起步阶段并购重组的地方探索 |
一、成都并购重组的特色和成效 |
二、武汉并购重组的特色和成效 |
三、保定并购重组的特色和成效 |
第三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之历史演进:转型阶段(1992-2002) |
第一节 转型阶段并购重组的背景 |
一、中国经济制度环境的变迁 |
二、企业重组受到政府高度重视 |
三、各类市场体系的建立 |
四、国企脱困和国企改革任务 |
第二节 转型阶段并购重组的特点 |
一、产权市场普遍兴起 |
二、企业并购的规模逐步扩大 |
三、政府积极参与引导 |
四、上市公司并购成为热点 |
五、部分中国企业开始参与跨国并购 |
六、外商并购国有企业成为新景观 |
第三节 转型阶段的并购重组成效 |
一、国企成功脱困 |
二、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
三、利用国内国外资本市场 |
第四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之历史演进:全面发展阶段(2003-2018) |
第一节 全面发展阶段并购重组的背景 |
一、中国融入全球化经济发展 |
二、鼓励混合所有制发展 |
三、法律法规逐步健全 |
第二节 全面发展阶段并购重组的特点 |
一、战略并购成为企业并购的重点 |
二、国企大型跨国企业的出现 |
三、以横向整合与纵向整合为主 |
第三节 全面发展阶段并购重组取得的成效 |
一、国企各项经济指标增长迅速 |
二、国有企业国际竞争力稳步提升 |
三、国有企业治理规范化 |
第五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制度演进:绩效、问题与成因 |
第一节 国企并购重组取得的辉煌成绩 |
一、优化了产业布局,提升了社会资源配置效率 |
二、提高了资产证券化率,促进了资本市场的发展 |
三、盘活了国有资产,提升了国有企业经营绩效 |
第二节 国企并购重组存在的问题 |
一、并购重组过程中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
二、并购支付方式和融资渠道单一 |
三、盲目规模扩张与多元化转型并存 |
四、标的公司资产质量差导致并购效率低下 |
五、并购双方缺乏深层次整合 |
六、海外并购重组困难重重 |
第三节 国企并购重组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
一、企业并购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
二、政府“缺位”和“越位”现象并存 |
三、中介机构和资本市场尚不发达 |
四、企业自身条件缺乏 |
第六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绩效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
第一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一、国有企业并购下政府与国企高管的行为动机分析 |
二、国企高管行为影响并购绩效的研究假设 |
第二节 变量选择和数据来源 |
一、变量选择 |
二、数据来源 |
第三节 数据描述性分析 |
一、主要变量统计描述 |
二、变量趋势分析 |
第四节 计量模型设定 |
一、实证基本模型设定 |
二、面板数据模型 |
第五节 实证结果分析 |
一、面板数据模型形式检验 |
二、计量模型估计及结果分析 |
第七章 域外国家企业并购重组的经验借鉴 |
第一节 美国企业并购重组的经验借鉴 |
一、美国企业并购重组概况 |
二、美国企业并购重组特点及经验借鉴 |
第二节 日本企业并购重组经验借鉴 |
一、日本企业并购重组概况 |
二、日本企业并购重组特点及经验借鉴 |
第三节 法德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经验借鉴 |
一、法德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概况 |
二、法德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特点及经验借鉴 |
第四节 发展中国家企业并购重组经验及教训 |
一、发展中国家企业并购重组概况 |
二、发展中国家企业并购重组特点及教训 |
第八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原则、目标与模式 |
第一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时代特征 |
一、通过调整结构来优化供给侧的重组方式 |
二、在重组中解决亏损企业与多余的产能 |
三、并购重组与混合所有制改革同步进行 |
第二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原则 |
一、最大限度地释放和激发国有企业竞争力 |
二、在国企并购重组中推进国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三、在国企并购重组中促进产能的优化配置 |
第三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目标导向 |
一、促进宏观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
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 |
三、服务“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 |
第四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模式 |
一、横向重组模式 |
二、纵向重组模式 |
三、混合重组模式 |
四、策略联盟重组模式 |
第九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主体定位与政府作用 |
第一节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主体分析 |
一、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不宜作为国企并购重组的主体 |
二、国有大型企业集团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凸显优势 |
三、市场在资源配置起决定作用 |
第二节 政府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作用 |
一、政府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正面效应 |
二、政府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负面效应 |
第三节 政府在国企并购重组中的角色定位 |
一、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政策引导者 |
二、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宏观调控者 |
三、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信息中介者 |
四、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服务者 |
五、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具体监督者 |
第四节 政府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制度创新 |
一、保持国有资产管理权的独立性 |
二、完善法律制度 |
三、营造公平竞争的并购重组环境 |
四、制定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战略规划和指导政策 |
第十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政策建议 |
第一节 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指导思想 |
一、深化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顶层设计 |
二、强化并购重组的理念共识 |
三、明确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指导思想与基本要求 |
第二节 强调“法治企业”,突出国企总法律顾问作用 |
一、全面打造法治企业 |
二、深化国有企业总法律顾问制度建设 |
第三节 构建完善的产权保护体系及破产清算体系 |
一、建立健全产权保护体系 |
二、构建破产清算体系 |
第四节 建立资本市场淘汰机制 |
一、加快证券市场的规范化发展 |
二、完善资本市场退市制度 |
三、健全资本市场推动并购重组的作用机制 |
第五节 建立稳定的失业保障体系 |
一、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发挥社会托底作用 |
二、加大失业救助力度,维护社会稳定 |
三、完善再就业服务保障机制,促进再就业 |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YD科技医疗器械公司的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创新之处 |
2 理论基础和分析工具 |
2.1 理论基础、战略选择理论 |
2.1.1 企业战略联盟理论 |
2.1.2 一体化战略 |
2.1.3 协同效应理论 |
2.1.4 战略选择理论 |
2.2 竞争战略环境分析工具 |
2.2.1 PEST分析 |
2.2.2 五力模型 |
2.2.3 SWOT分析 |
3 YD科技医疗器械公司发展的环境分析 |
3.1 公司发展现状 |
3.1.1 公司概况 |
3.1.2 组织架构 |
3.1.3 生产产品 |
3.1.4 销售业绩 |
3.1.5 人力资源 |
3.2 公司宏观环境PEST分析 |
3.2.1 政治和法律环境 |
3.2.2 经济环境 |
3.2.3 社会文化环境 |
3.2.4 技术环境 |
3.3 公司行业竞争环境五力模型分析 |
3.3.1 同行业竞争者 |
3.3.2 购买者能力 |
3.3.3 供应商能力 |
3.3.4 潜在新进入者 |
3.3.5 替代品的威胁 |
3.4 公司SWOT分析 |
3.4.1 优势 |
3.4.2 劣势 |
3.4.3 机会 |
3.4.4 威胁 |
4 YD科技医疗器械公司发展战略的构建 |
4.1 公司战略选择 |
4.1.1 基于SWOT模型的战略选择过程 |
4.1.2 战略选择结果 |
4.2 公司总体战略定位 |
4.2.1 核心价值、发展愿景及使命 |
4.2.2 战略目标 |
4.3 公司发展战略具体构建 |
4.3.1 营销创新战略 |
4.3.2 产学研合作战略 |
4.3.3 创新联盟战略 |
4.3.4 精细管理战略 |
4.3.5 品牌塑造战略 |
5 YD科技医疗器械公司发展战略实施的保障举措 |
5.1 YD科技医疗器械公司发展战略的实施阶段 |
5.2 YD科技医疗器械公司发展战略实施的保障具体措施 |
5.2.1 组织体系保障 |
5.2.2 企业文化保障 |
5.2.3 人力资源保障 |
5.2.4 信息技术保障 |
6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共生关系的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内容 |
1.2.3 研究方法 |
1.2.4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相关理论基础 |
2.1.1 共生理论 |
2.1.2 产业组织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互动关系的研究 |
2.2.2 农业产业化组织相关研究 |
2.2.3 共生理论相关研究 |
2.2.4 研究述评 |
第3章 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共生关系分析 |
3.1 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共生关系与特征 |
3.1.1 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共生关系 |
3.1.2 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共生特征 |
3.2 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共生关系演化的动因 |
3.2.1 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共生关系演化的内因 |
3.2.2 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共生关系演化的外因 |
第4章 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共生关系的演化过程与机制 |
4.1 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共生关系的演化过程 |
4.1.1 从独立共存到二元主体参与的合作松散型共生关系的形成 |
4.1.2 从二元主体参与到多元主体参与的横向紧密、纵向松散型共生关系 |
4.1.3 从多元主体参与的横向紧密、纵向松散型到全紧密型共生关系 |
4.2 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共生关系的演化机制 |
4.2.1 组织化程度对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共生关系演化的作用机制 |
4.2.2 利益分配对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共生关系演化的作用机制 |
第5章 苏北花卉与农户共生关系演化的案例分析 |
5.1 案例确定与分析框架 |
5.1.1 案例确定 |
5.1.2 案例分析框架 |
5.2 苏北花卉与农户共生关系的演化过程 |
5.2.1 从独立共存到二元主体合作松散型共生:“龙头企业+农户” |
5.2.2 从二元主体到多元主体横向紧密型共生:“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农户” |
5.2.3 从多元主体横向紧密型到全紧密型共生:“股份合作制一体化” |
5.3 组织化程度、利益分配对共生关系演化的作用机制 |
5.3.1 基于亲缘地缘关系提高横向组织化程度,构建共生关系 |
5.3.2 借助村企共建提高纵向组织化程度,创造共生收益 |
5.3.3 建立多重利益纽带,强化共生关系 |
第6章 促进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共生关系演化的对策 |
6.1 提高组织化程度,增强互补、协同效应 |
6.1.1 农户方面 |
6.1.2 企业方面 |
6.2 合理分配共生收益,促进多元主体全紧密型共生关系形成 |
6.2.1 搭建行业平台,畅通沟通机制 |
6.2.2 完善契约 |
6.3 营造共生环境,正向激励共生关系 |
6.3.1 完善政府服务配套、夯实共生发展基础 |
6.3.2 激发农民群体力量壮大共生参与主体 |
6.3.3 营造发展环境、提升共生活力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主要科研工作 |
(5)企业产品创新失败项目挽救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2章 企业产品创新失败项目挽救的基本理论 |
2.1 产品创新失败项目概念界定及特征 |
2.2 产品创新失败项目挽救的内涵 |
2.3 产品创新失败项目的可挽救性分析 |
2.4 产品创新失败项目挽救的基本原则 |
本章小结 |
第3章 企业产品创新失败项目挽救的影响因素分析 |
3.1 产品创新失败项目的状况对挽救的影响要素分析 |
3.2 产品创新失败项目挽救的环境要素分析 |
3.3 产品创新失败项目的挽救时间、方法和模式分析 |
3.4 产品创新失败项目挽救的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
3.5 产品创新失败项目挽救的影响因素实证检验 |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率先创新的产品创新失败项目挽救决策 |
4.1 率先创新的挽救成本分析 |
4.2 率先创新的市场总需求和产品边际收益分析 |
4.3 竞争对手在引入期进入市场的利润分析 |
4.4 竞争对手在成长期进入市场的利润分析 |
4.5 竞争对手在成熟期进入市场的利润分析 |
4.6 决策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跟随创新的产品创新失败项目挽救决策 |
5.1 跟随创新的挽救成本分析 |
5.2 跟随创新的市场总需求和产品边际收益分析 |
5.3 引入期进入市场的利润分析 |
5.4 成长期进入市场的利润分析 |
5.5 成熟期进入市场的利润分析 |
5.6 跟随创新的产品创新失败项目挽救案例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6章 企业产品创新失败项目挽救的模式分析 |
6.1 产品创新失败项目挽救主体的博弈分析 |
6.2 产品创新失败项目非合作挽救模式 |
6.3 产品创新失败项目横向联合挽救模式 |
6.4 产品创新失败项目纵向联合挽救模式 |
6.5 产品创新失败项目网络联合挽救模式 |
6.6 产品创新失败项目挽救模式案例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7章 企业产品创新失败项目挽救的支撑策略 |
7.1 产品创新失败项目挽救的人力资源支持 |
7.2 产品创新失败项目挽救的财务资源支持 |
7.3 产品创新失败项目挽救的物资资源支持 |
7.4 产品创新失败项目挽救的技术资源支持 |
7.5 产品创新失败项目挽救的外部支持 |
本章小结 |
第8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
8.1 全文总结 |
8.2 主要创新点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A 问卷调查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7)我国锻压设备产业组织分析及重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主要概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的主要目标、内容和技术路线 |
1.5 论文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二章 锻压设备产业关联分析 |
2.1 产业关联理论 |
2.2 锻压设备产业与农业装备制造业的关联分析 |
2.3 锻压设备产业与钢铁制造业的关联分析 |
2.4 锻压设备产业与汽车制造业的关联分析 |
2.5 锻压设备产业与其它产业的关联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锻压设备产业组织结构分析 |
3.1 锻压设备产业产权结构现状 |
3.2 锻压设备产业规模结构分析 |
3.3 锻压设备产业市场结构分析 |
3.4 锻压设备产业组织结构模式选择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锻压设备产业厂商行为分析 |
4.1 锻压设备产业的竞争环境 |
4.2 锻压设备产业厂商的主要竞争行为 |
4.3 锻压设备产品差异化的内涵与形式 |
4.4 锻压设备产业厂商行为的博弈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锻压设备产业组织绩效评价研究 |
5.1 锻压设备产业资源配置效率 |
5.2 不同产权结构的锻压设备企业的组织绩效 |
5.3 锻压设备产业规模结构与组织绩效 |
5.4 技术进步与产业组织绩效 |
5.5 锻压设备产业经营绩效综合评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锻压设备产业组织重构策略研究 |
6.1 锻压设备产业组织重构的目标和原则 |
6.2 锻压设备企业之间的专业化协作 |
6.3 锻压设备产业横向联合 |
6.4 我国锻压设备产业组织重构的策略选择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建议 |
7.3 进一步研究设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作者简介 |
(8)基于敏捷制造的虚拟企业CRM的管理逻辑和系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敏捷制造简介及研究现状 |
1.2.1 敏捷制造的产生 |
1.2.2 敏捷制造的特点 |
1.3 敏捷虚拟企业的定义 |
1.3.1 虚拟企业的概念 |
1.3.2 敏捷虚拟企业的主要特征 |
1.4 敏捷虚拟企业与信息技术 |
1.4.1 敏捷虚拟企业组建的关键信息技术 |
1.4.2 Agent技术简介 |
1.4.3 Agent的通讯层结构 |
1.4.4 敏捷虚拟企业的信息集成 |
1.5 CRM的产生和定义 |
1.5.1 客户关系管理的历史衍变 |
1.5.2 客户关系管理的定义 |
1.6 虚拟企业 CRM系统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
第二章 传统企业 CRM及基于敏捷制造的虚拟企业 CRM的管理逻辑及作用 |
2.1 传统企业客户关系管理概述 |
2.1.1 CRM原理 |
2.1.2 CRM系统的体系结构 |
2.1.3 CRM系统的一般功能 |
2.1.4 CRM系统的分类 |
2.1.5 传统企业 CRM系统的实施 |
2.1.6 CRM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 |
2.2 基于敏捷制造的虚拟企业 CRM的作用及特点 |
2.2.1 基于敏捷制造的虚拟企业 CRM的作用 |
2.2.2 基于敏捷制造的虚拟企业 CRM的特点 |
2.3 不同组织形式的虚拟企业 CRM的管理逻辑和信息流特点 |
2.3.1 横向联合虚拟企业的 CRM |
2.3.2 纵向联合虚拟企业的 CRM |
2.3.3 混合联合虚拟企业的 CRM |
第三章 虚拟企业 ORM的系统分析与设计 |
3.1 横向联合虚拟企业CRM的系统分析 |
3.1.1 横向联合虚拟企业 CRM系统的需求分析 |
3.1.2 横向联合虚拟企业 CRM系统的运作流程分析 |
3.1.3 横向联合虚拟企业 CRM系统的功能结构图 |
3.1.4 横向联合虚拟企业 CRM系统的流程图 |
3.1.5 横向联合虚拟企业 CRM系统各功能模块的流程分析 |
3.2 纵向联合虚拟企业 CRM的系统分析 |
3.2.1 纵向联合虚拟企业 CRM系统的需求分析 |
3.2.2 纵向联合虚拟企业 CRM与横向联合虚拟企业 CRM的区别 |
3.2.3 纵向联合虚拟企业 CRM系统的运作流程 |
3.2.4 纵向联合虚拟企业 CRM的系统分析 |
3.2.5 纵向联合虚拟企业 CRM系统各功能模块的流程分析 |
第四章 虚拟企业 CRM系统的实施 |
4.1 影响虚拟企业 CRM系统成功实施的因素 |
4.2 虚拟企业 CRM系统实施的重要环节 |
4.3 虚拟企业 CRM系统实施的步骤 |
4.4 虚拟企业 CRM系统的技术架构 |
第五章 基于 VE的云南铜业的 CRM系统的案例分析 |
5.1 云南铜业集团及客户管理概述 |
5.2 云南铜业集团客户关系管理模式的问题分析 |
5.3 云南铜业集团 CRM系统的需求分析 |
5.4 基于敏捷制造的云南铜业集团 CRM系统的业务流程分析 |
5.5 基于多 Agent的云南铜业 CRM系统的参考框架 |
5.6 云南铜业 CRM系统的技术架构 |
5.7 云南铜业集团 CRM系统实施的关键因素 |
第六章 虚拟企业 CRM系统的发展与展望 |
6.1 虚拟企业 CRM系统与现有系统的集成 |
6.1.1 横向联合虚拟企业 CRM系统与 CIMS的集成 |
6.1.2 纵向联合虚拟企业 CRM与 SCM、ERP的集成 |
6.2 虚拟企业 CRM系统与电子商务 |
6.2.1 虚拟企业 CRM系统与电子商务的集成 |
6.2.2 虚拟企业 CRM系统与协同商务 |
6.3 商业智能在虚拟企业 CRM系统中的应用 |
第七章 结论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9)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机理、模式与协调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研究综述--旅游研究进展及本文宗旨 |
一、 相关研究进展分析 |
1 国外旅游研究进展简述 |
2 中国旅游研究概要 |
二、 旅游研究的趋势展望 |
三、 本论文研究宗旨与研究范畴 |
1 本文的出发点和立论依据 |
2 论文研究思路与总体框架 |
3 研究方法与特色 |
第二章 背景综述--世界旅游业区域协作联合浪潮 |
一、 世界旅游业区域合作--背景、总体格局 |
1 世界旅游业区域合作组织 |
2 世界旅游业区域合作的总体格局 |
二、 典型案例--世界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实证分析 |
1 区域层次的旅游业合作框架 |
2 次区域旅游业合作状况 |
三、 中国的实际--国际国内旅游业区域联合发展总览 |
1 中国旅游业跨国(区域)联合发展概况 |
2 中国国内旅游业区域联合发展蓬勃形势 |
第三章 机理分析--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理论基础与动力机制 |
一、 基本概念与范畴 |
二、 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理论基础 |
1 经济学理论 |
2 地理学原理 |
3 社会学和文化学理论 |
4 系统论 |
三、 区域旅游业成长与空间扩张机制 |
1 区域旅游业成长的一般过程与阶段 |
2 区域旅游业空间扩张与旅游业区域竞争 |
3 旅游业空间演进之趋势--跨区域协作联合 |
四、 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动力机制 |
1 旅游业跨区域联合的区域利益机制 |
2 旅游业跨区域联合的微观动力机制 |
3 旅游产业空间扩张机制 |
第四章 实证分析--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内在机理的区域反映 |
一、 中国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内在机理 |
1 中国旅游业区域差异及问题分析 |
2 中国的旅游“行政区经济”剖析 |
3 中国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必要性 |
4 中国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现实条件 |
二、 粤港澳地区旅游业区域联合的内在机理分析 |
1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粤港澳地区旅游业区域联合的自然基础 |
2 人文历史的悠久性与传承性--粤港澳地区旅游业区域联合的文化渊源 |
3 经济发展的差异性与互补性--粤港澳地区旅游业区域联合的社会必然 |
第五章 模式探讨--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形态特征 |
一、 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模式的解析 |
1 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形态分析 |
2 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模式总结 |
二、 粤港澳地区旅游业联合发展概述 |
1 粤港澳地区旅游业联合发展历史回顾 |
2 粤港澳地区旅游业联合发展典型案例 |
三、 粤港澳地区旅游业联合发展模式探讨 |
1 粤港澳地区旅游业联合发展的内涵分析 |
2 粤港澳地区旅游业联合发展的模式探讨 |
第六章 协调机制及创新--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实施保障 |
一、 旅游业发展的区域协调机制分析 |
1 旅游业协调机制的特殊性 |
2 旅游业发展的政府调控机制简析 |
二、 粤港澳地区旅游业联合发展协调机制分析 |
1 粤港澳地区旅游业联合发展协调机制的演变轨迹 |
2 粤港澳地区旅游业联合发展协调机制评述 |
三、 粤港澳地区旅游业联合发展存在的问题与障碍 |
1 “一国两制”--粤港澳地区旅游业区域联合的硬性约束 |
2 “行政区经济”--珠江三角洲地区旅游业合作的最大障碍 |
3 “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广东旅游业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
4 现行协调机制:粤港澳旅游业联合发展中的不完善 |
四、 粤港澳地区旅游业联合发展协调创新机制探讨 |
1 粤港澳地区旅游业联合发展的区域创新机制--支持系统创新 |
2 粤港澳地区旅游业联合发展协调新机制探索 |
第七章 总结与思考 |
一、 本文主要观点总结 |
1 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内在机理方面 |
2 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形态模式方面 |
3 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协调机制方面 |
二、 粤港澳旅游合作区域未来走向的思考 |
1 无障碍旅游区--粤港澳大三角旅游区功能特征的未来定位 |
2 泛珠三角旅游区--粤港澳大三角旅游区空间成长的必然走向 |
3 世界级旅游区--粤港澳大三角旅游业合作与发展的最终目标 |
三、 中国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趋势之思考 |
1 中国国内旅游业区域合作趋势的思考 |
2 中国旅游业跨国(地区)合作前景 |
附图 |
参考文献 |
读博期间的科研论文及相关成果 |
致谢 |
(10)论民营企业的横向联合集团化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一、民营企业横向联合实现集团化管理的现实意义 |
1.扩大实力,应对加入WTO的形势 |
2.增加销售渠道,降低销售成本 |
3.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 |
4.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难度 |
5.有利于组织结构调整,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
6.为企业制度创新提供思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
二、民营企业横向联合实现集团化管理的途径 |
(一)优化横向联合组织结构的思路 |
(二)立体网络结构的内容 |
(三)优化民营企业横向联合集团的纵向组织结构—母子公司制结构 |
(四)横向联合集团内部投资的最优化 |
1.成本控制中心 |
2.利润中心 |
3.投资中心 |
三、民营企业横向联合集团管理的可行性 |
1.网络结构是民营企业联合的必然趋势 |
2.民营企业横向联合集团较易于构筑母子公司 |
四、发展民营企业横向联合集团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
1.以生产型企业为主导,销售服务型企业为补充 |
2.加大管理力度,壮大核心企业 |
3.实行“蚁兵战略”充分发挥民营企业作用 |
4.建立符合现代科学管理的母子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
5.适时组建财务公司 |
四、发挥横向联合优势 为企业发展服务(论文参考文献)
- [1]联合促销模式下异业合作供应链运营决策研究[D]. 闫可.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2]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历史演进及发展模式(1984-2018)[D]. 董少明.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0)
- [3]YD科技医疗器械公司的发展战略研究[D]. 陈旭. 扬州大学, 2019(06)
- [4]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共生关系的演化研究[D]. 卢文秀. 江苏大学, 2019(02)
- [5]企业产品创新失败项目挽救决策研究[D]. 徐玄玄. 武汉理工大学, 2016(05)
- [6]我国农业科技组织的整合升级研究[J]. 方玉东,于永德.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2)
- [7]我国锻压设备产业组织分析及重构策略研究[D]. 刘庆印. 中国农业大学, 2005(05)
- [8]基于敏捷制造的虚拟企业CRM的管理逻辑和系统分析[D]. 邓峰. 昆明理工大学, 2005(08)
- [9]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机理、模式与协调机制[D]. 秦学. 华东师范大学, 2004(04)
- [10]论民营企业的横向联合集团化管理[J]. 张林. 中国统一战线, 20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