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四种山野菜营养成分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振都,张奇,郑妍婕,孟繁磊,王井园,魏春雁[1](2021)在《吉林省9种山野菜中重金属污染风险评估》文中研究表明山野菜越来越多被食用,其质量安全问题不可忽视。通过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内梅罗指数法、目标危害指数法对吉林省9种山野菜中Cr、As、Cd、Hg和Pb污染程度及暴露人群健康风险进行评估。9种山野菜中5种重金属污染程度大小顺序为Cd>Cr>Pb>As>Hg,其中Cd、Cr和Pb样品超标率分别为8.26%, 2.48%和2.48%。野生山野菜中Cd、Cr、Pb存在轻度污染状况, As和Hg污染程度较安全,栽培山野菜中Cr、As、Cd、Hg和Pb污染程度均较安全。野生及栽培山野菜中Cr、As和Cd对暴露人群健康风险显着高于Hg和Pb。野生刺五加、野生蕨菜、野生柳叶蒿、野生荠菜、野生苣荬菜和野生小根蒜的综合目标危害指数大于1,对暴露人群存在健康风险。野生山野菜中5种重金属内梅罗指数和综合目标危害指数比栽培山野菜分别高20.34%~1 240%和17.33%~225%,对暴露人群健康危害风险更高。
邵琪锋[2](2020)在《修剪和外源物质对辽东楤木矮化及侧枝生长的影响》文中提出辽东楤木(Aralia elata(Miq.)Seem)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三省的林区中,日本、朝鲜、韩国以及俄罗斯等国家地区也有少量分布,是一种营养价值极其丰富的药食两用山野菜。由于现阶段辽东楤木在露地生产中栽培技术不成熟,顶芽顶端优势较强侧芽萌发率低,植株过高采摘难度大、单株产量低、越冬死亡等一系列问题,使辽东楤木资源急剧减少,严重影响农民的经济收入。因此,针对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以辽东楤木为供试材料,通过研究不同修剪方式和外源物质处理对辽东楤木矮化效果和矮化后侧枝生长的影响,旨在为辽东楤木的规模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指导。试验得到以下结论:(1)不同的修剪方式可以显着促进辽东楤木矮化及侧枝生长。修剪方式为11片叶时,留7片叶短截(D11L7);6片叶时摘心(Z3);留枝长度20 cm冬剪(W1)处理下,辽东楤木矮化效果显着优于其他处理。3种处理显着降低了辽东楤木株高,同时显着提高辽东楤木叶片中IAA氧化酶活性和过氧化物酶活性,有效地抑制叶片内源激素IAA、GA、ZR的合成,促进ABA合成。修剪方式为11片叶时,留7片叶短截(D11L7);6片叶时摘心(Z3);留枝长度40 cm冬剪(W3)时,辽东楤木侧枝萌发数量、侧枝生长速率、嫩芽单株产量较高,侧枝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及侧枝成熟度较高,侧枝内源激素IAA、GA、ZR含量较高。(2)适宜浓度的三碘苯甲酸可以有效促进辽东楤木矮化及侧枝的生长。150 mg/L三碘苯甲酸(T3)可以显着降低辽东楤木株高,植株茎粗、叶片数和叶面积显着增大,叶片中IAA氧化酶活性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升高,抑制叶片内源激素IAA、GA、ZR的合成,促进ABA合成。150 mg/L三碘苯甲酸(T3)处理下,辽东楤木侧枝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以及侧枝成熟度显着增加,侧枝内源激素IAA、GA、ZR含量较髙,ABA含量较低。(3)冬剪矮化后施用浓度为0.10 mg/L芸薹素内酯(B2W),辽东楤木侧枝生长速度和内源激素IAA、GA、ZR含量显着增加,ABA含量逐渐降低。三碘苯甲酸矮化后施用浓度为1200 mg/L矮壮素(C3T),辽东楤木侧枝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最高,侧枝成熟度最大。(4)侧枝的成熟度显着影响辽东楤木反季节生产中嫩芽的生长及品质,侧枝成熟度为3级时,其嫩芽的萌发率和单株产量增高,且嫩芽的相对生长速率随天数变化整体表现为慢-快-慢的趋势,符合“S”生长曲线规律,嫩芽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VC、多糖等营养成分含量以及次生代谢产物皂苷和黄酮的含量显着高于其他处理。综上所述,辽东楤木矮化的最佳措施为留枝长度20 cm冬剪(W1),促进辽东楤木侧芽萌发和侧枝生长的最佳措施为11片叶时,留7片叶短截(D11L7),促进辽东楤木侧枝成熟的最佳措施为三碘苯甲酸矮化后施用浓度为1200 mg/L矮壮素(C3T)。在反季节生产中应选择成熟度高、木质化程度良好的侧枝(3级),能够获得较高的经济价值。
刘汉兵[3](2020)在《短毛独活白粉病发生流行规律及防治措施的研究》文中指出短毛独活(Heracleum moellendorffii Hance)作为药食兼用山野菜,嫩茎、叶口味鲜美,富含维生素、蛋白质和多种氨基酸等营养成分,是黑龙江省林区常见山野菜种类之一。目前短毛独活面临野生资源少,采收困难,原生境被破坏等一系列问题,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因此很有必要进行短毛独活的人工栽培。近年来,在短毛独活人工栽培过程中,白粉病发生严重,降低了短毛独活的产量、品质,影响了其规模化生产。本研究通过调查露地栽培过程中短毛独活白粉病的发生流行动态及不同栽培措施对短毛独活白粉病发生及植株生长的影响,有助于了解短毛独活白粉病发生流行动态和有效防控白粉病发生的栽培措施,为有效防控短毛独活白粉病发生流行提供指导。试验结果如下:(1)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短毛独活白粉菌形态学特征,扩增白粉菌ITS区和28S区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形态学特征结合分子生物学分析,将侵染短毛独活的白粉菌鉴定为白粉菌属独活白粉菌(E.heraclei)。(2)室内环境试验表明温度为20~25℃,湿度为60%~80%,利于短毛独活白粉菌侵染。露地栽培条件下,可把短毛独活白粉病的时间发生流行划分为3个阶段,6月初至7月初为白粉病发生的初侵染期和指数增长期,持续时间约为20-30d;7月初至8月初为白粉病发生的盛发期,持续时间约为30d;8月初进入白粉病发生的衰退期。在短毛独活白粉病的空间流行中,病原菌一代传播区域为不规则区域,在东北方向和正南方向传播距离较远且发病严重,最远传播距离为3.12m;整个病情调查期,在东北方向传播距离最远,发病严重,最远传播距离为60.2m。寄主生长发育时期、温度、湿度、光照、风向和风速等关键气象因子极大影响了白粉病的发生流行。(3)较高土壤水分含量(60%~80%)与有机质含量(75g~100g/kg)互作可控制白粉病发生,普遍率和病情指数显着低于其他互作处理;该处理下,植株生长势强,叶片开展度、最大叶面积、自然生长高度和单株产量显着高于其他互作处理,且植株内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维生素C和香豆素含量显着高于其他互作处理。(4)初步确定短毛独活露地栽培中以株行距40cm×60cm的种植密度可以显着抑制白粉病的传播。与高种植密度处理(株行距20cm×60cm和30cm×60cm)相比,该种植密度下,植株白粉病发生较轻,普遍率、病情指数和病情增长量较低,植株冠层温湿度较高,光照较强,通风良好,利于控制白粉病的发生流行;另外,该种植密度下,植株生长势较强,单株产量较高,且利于植株内维生素C和香豆素等营养成分的积累。(5)玉米间作有效改善了短毛独活冠层微环境,提高了植株体内酚类物质含量和保护性酶活性,提高了植株抗性,对植株白粉病的发生流行有较好的防控作用,其中6:1间作模式下,植株白粉病发生最轻,生长势强,单株产量最高,植株内维生素C和香豆素等营养成分含量较高。(6)室内药剂筛选试验中,甲基硫菌灵1500mg/L、吡唑醚菌酯1500mg/L对短毛独活分生孢子萌发、分生孢子梗形成及菌丝生长有较好的抑制作用。田间进一步试验表明甲基硫菌灵1500mg/L和吡唑醚菌酯1500mg/L可有效防控短毛独活白粉病的发生流行,田间相对防效达69.81%和58.89%,且喷施2种药剂后,植株内POD、SOD、CAT和PAL保护性酶活性显着高于清水对照处理。
段红梅[4](2020)在《长白楤木嫩芽贮藏保鲜加工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长白楤木(Aralia continentalis Kitagwa),药名东北土当归,又名草本刺嫩芽、土当归、牛尾大活等,属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营养物质较丰富,属于一种珍贵的山野菜。长白楤木嫩芽,含有香椿、刺老鸦、芹菜和松子浓郁的混合香味,食后留有的余香令人难忘,是日本、韩国和朝鲜多年食用的着名山野菜,深受人们的青睐。长白楤木嫩芽因其生长具有季节性,食用周期较短,采后失水易腐烂,不易贮藏。为了提高采后长白楤木嫩芽的食用价值和商品价值,寻找适宜的保鲜方法对长白楤木嫩芽进行贮藏。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柠檬酸、VC、氯化钙和亚硫酸钠四种护色保鲜液对长白楤木嫩芽进行保鲜处理,通过单因素试验,测定失重率、感官评价、褐变度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等指标,得到单一护色保鲜液最佳浓度为:1.5%柠檬酸、1.1%VC、0.7%氯化钙以及0.15%亚硫酸钠,且筛选保鲜效果较好的柠檬酸、VC、氯化钙三种护色剂及浸泡时间组合,通过响应面试验,得到长白楤木嫩芽复合护色保鲜液最佳配方为:1.5%柠檬酸+1.1%VC+0.7%氯化钙,以最佳复合保鲜液浸泡15 min处理长白楤木嫩芽,得到感官评分为96.55±0.05分,且单一保鲜液明显没有复合保鲜液的保鲜效果好。在此配方下,该复合护色保鲜液能使长白楤木嫩芽色泽保持鲜绿色,延长贮藏货架期10 d左右,对长白楤木嫩芽保鲜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2)采用壳聚糖-魔芋粉复合保鲜液对长白楤木嫩芽的保鲜效果,分别以浓度为0.25%、0.5%、0.75%壳聚糖与0.4%魔芋粉复配制成保鲜液,对长白楤木嫩芽进行涂膜处理,4℃条件下贮藏,测定贮藏期间长白楤木嫩芽感官品质、失重率、腐烂率、叶绿素、类胡萝卜素、VC、还原糖、蛋白质、可滴定酸、丙二醛(MDA)、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氢酶(CAT)等理化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0.5%壳聚糖与0.4%魔芋粉复合保鲜液对贮藏期间长白楤木嫩芽保鲜效果最显着,使长白楤木嫩芽感官品质保持良好,明显降低长白楤木嫩芽的失重率、腐烂率,延缓叶绿素、类胡萝卜素、VC、还原糖、蛋白质、可滴定酸和MDA(1)含量的变化,抑制长白楤木嫩芽中POD活性、PPO活性、CAT活性,可使长白楤木嫩芽长达18 d的保鲜期。因此,0.5%壳聚糖与0.4%魔芋粉复合保鲜液在长白楤木嫩芽保鲜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3)以感官评分、亚硫酸盐含量、叶绿素含量和VC含量为评价指标,通过Box-Behnken设计-双响应面法,优化腌制长白楤木嫩芽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长白楤木嫩芽最佳腌制最佳复配为:食盐添加量为14%、碳酸钠添加量为0.15%、氢氧化钙添加量为0.35%、氯化钙添加量为0.06%。在此最佳腌制工艺条件下,长白楤木嫩芽感官评分为89.95±0.45分,叶绿素含量为0.984±0.003 mg/g,且腌制长白楤木嫩芽的颜色为鲜绿色,质地嫩脆,具有腌制菜的鲜香味,贮藏期长达6个月。
李佳宁[5](2019)在《辽东山区林下大叶芹、猴腿蹄盖蕨可持续利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于东北原始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国家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和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采伐等一系列措施,对林区经济的发展产生较大的限制,发展林下经济(山野菜)对解决林区经济问题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通过对辽东山区典型山野菜(大叶芹、猴腿蹄盖蕨)不同采收方式、不同采收强度的控制,对林下山野菜繁育与可持续利用的方法进行了深入探索,为区域林下资源利用及林区经济发展提供有了效的技术方法。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采收方式(割收与掰收)显着降低两种林型(落叶松人工林与天然次生林)下大叶芹株高生长量、生物量、结实量和实生苗数量,但却显着提高了林下大叶芹萌生苗数量;掰收处理在降低大叶芹株高生长量、生物量、结实量及实生苗数量,提高萌生苗数量影响优于割收处理。(2)不同采收方式显着降低落叶松人工林下猴腿蹄盖蕨株高生长量、生物量、结实量和孢子繁殖苗数量,但却显着提高林下猴腿蹄盖蕨萌芽苗数量;割收处理在降低林下猴腿蹄盖蕨的株高生长量、生物量、结实量及孢子繁殖苗数量,提高萌生苗数量等方面优于掰收处理。(3)随着采收强度、采收次数的增加,两种林型(落叶松人工林与天然次生林)下大叶芹的株高生长量、生物量、结实量显着下降。25%采收对各指标影响程度最小,100%采收影响最大。(4)随着采收强度、采收次数的增加,落叶松林下猴腿蹄盖蕨的株高生长量、生物量、孢子繁殖苗数均显着下降,25%采收影响最小,100%采收影响最大。(5)25%、50%、75%采收提高了林下大叶芹、猴腿蹄盖蕨(75%2次采收除外)的萌生苗数量。综上,对林下资源(大叶芹、猴腿蹄盖蕨)的采收,应依其生物学特性,科学、合理地选择采收方式与采收强度,这样才能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建议对大叶芹采收选择掰收方式,采收强度控制在25%左右,不宜超过50%;而对猴腿蹄盖蕨采收宜选择割收方式,采收强度同样控制在25%左右,不宜超过50%,同时不建议2次采收。
王炬[6](2019)在《即食山野菜加工关键技术及不同贮藏温度下品质变化的研究》文中指出山野菜是指自然生长在森林、深山以及草原等环境中未经人工栽培干预,可代替蔬菜进行食用的野生、半野生植物的统称。可食用的山野菜具有药用、保健功能,是一类药食同源的食品。本试验以刺老芽、老山芹、蕨菜三种山野菜为研究对象,研发三种即食山野菜产品,优化加工工艺,并研究三种麻辣味即食山野菜在不同贮藏温度下品质变化特性,为确定麻辣味即食山野菜最佳食用与贮藏时间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试验选取叶绿素铜钠盐、抗坏血酸、茶多酚浓度作为刺老芽、老山芹、蕨菜微波辅助护绿效果的影响因素,以山野菜叶绿素含量、感官评价值、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综合评价指标为响应值,通过Box-Behnken试验建立二次回归方程模型,分析三种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山野菜护绿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刺老芽护绿剂最佳配方为:叶绿素铜钠盐浓度为0.33 g/L、抗坏血酸浓度为1.24 g/L、茶多酚浓度为1.44 g/L;老山芹护绿剂最佳配方为:0.24 g/L叶绿素铜钠盐、0.91g/L抗坏血酸、1.31 g/L茶多酚;蕨菜护绿剂最佳配方为:0.34 g/L叶绿素铜钠盐、0.87 g/L抗坏血酸、1.62 g/L茶多酚。试验选取热水烫漂的方式降低山野菜内部过氧化物酶的相对活性,通过Box-Behnken试验建立二次回归方程模型,分析漂烫时间、温度、液料比三种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山野菜灭酶影响。结果表明,烫漂温度为97℃,烫漂时间为3.30min,料液比为1:29为即食山野菜的最佳的灭酶工艺。试验通过对比不同含水量的山野菜咀嚼度与在0℃条件贮藏90天时菌落总数的变化情况确定山野菜最佳含水量为22-24%。试验通过单因素、正交试验确定麻辣油最佳配方,麻辣油配方为:辣椒粉、麻椒粉比例为2:1,麻辣粉添加量为30%,花生油温度为150℃,花生油添加量为65%。麻辣味即食山野菜配方的研制中,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确定三种山野菜的最佳配方。麻辣味即食刺老芽的最优化配方为:35%麻辣油,2.0%食盐,2.0%白砂糖,腌制时间30min;麻辣味即食老山芹的最优化配方为:45%麻辣油,2.0%食盐,2.5%白砂糖,腌制时间30min;麻辣味即食蕨菜的最优化配方为:45%麻辣油,0.75%食盐添加量,2.5%白砂糖,腌制时间40min。试验设定0、4、25℃三种不同贮藏温度,研究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贮藏一定时间内,麻辣味即食山野菜的品质变化。试验测定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多糖、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TBARS)、硬度、咀嚼度、感官评价、菌落总数等指标,分别确定三种麻辣味即食山野菜的最佳贮藏时间。试验结果表明,麻辣味即食山刺老芽在0℃贮藏50天,4℃贮藏30天,25℃贮藏15天,为最佳贮藏时间。麻辣味即食山老山芹在0℃贮藏时,最佳贮藏时间是50天,4℃贮藏时,最佳贮藏时间是40天;25℃贮藏时,最佳贮藏时间是20天。麻辣味即食山蕨菜在0℃贮藏时,最佳贮藏时间是60天,4℃贮藏时,最佳贮藏时间是50天;25℃贮藏时,最佳贮藏时间是20天。此时麻辣味即食山野菜的营养物质含量较高,脂质氧化程度较低,损坏程度较低,酶相对活性较低,感官评价及质构指数得分较高,菌落总数较低。试验通过筛选贮藏期间理化、微生物、感官评价等变化指标,确定关键指示因子,分别建立三种山野菜的货架期预测模型,分别预测、验证其在0、4℃贮藏时的货架期。根据结果可知,麻辣味即食刺老芽产品在0、4℃贮藏下,货架期预测值分别为50、34天;麻辣味即食老山芹产品在0、4℃贮藏下,货架期预测值分别为54、44天;麻辣味即食蕨菜产品在0、4℃贮藏下货架期预测值分别为66、50天。对比货架期预测值与实际货架期发现,三种即食山野菜产品货架期预测值与实际货架期相对误差较小,说明预测模型较为准确。
朱秀娟,孙娜,陈文东,胡文斌,宫峥嵘[7](2019)在《陇南市常见可食用山野菜资源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陇南市常见的可食用山野菜资源,弘扬和丰富当地特色饮食文化,促进文化资源的产业化,通过实地调查和查阅相关资料,对陇南市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常见的可食用山野菜的种类、分布、营养成分、药用成分、可食部位以及食用方法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对山野菜的开发利用现状进行了综述,提出了山野菜资源的发展对策,以期为当地山野菜特色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葛丽丽[8](2019)在《山野菜营养面条的研制》文中研究指明以小叶芹、刺嫩芽、婆婆丁的汁液为辅料,加到小麦粉中,做成面条,研制出山野菜营养面条。对面条做感官评价,并测定其断条率和吸水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确定山野菜营养面条的最佳工艺配方。结果表明:以小麦粉质量为100%,添加小叶芹汁12%、刺嫩芽汁11%、婆婆丁汁6%,制得的面条综合分数最优,感官品质佳,断条率低,吸水率高。
王金华[9](2017)在《黑龙江省主要山野菜资源调查及分析》文中指出山野菜作为药食同源的一种新型蔬菜,近几年人们对其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因为人们长久以来对山野菜不合理的采挖,使其野生环境遭到较大破坏,造成山野菜种群分布密度、生存范围逐渐缩小,无限制采摘的后果势必造成某些野生资源匮乏。开展黑龙江省6个积温带12个有代表性林区的主要山野菜种类及其分布、自然生境、营养成分、生长发育等方面的调查研究,旨在摸清我省主要山野菜资源的分布状况,为建立黑龙江省主要山野菜资源信息系统及对山野菜的驯化、仿野生栽培等综合利用与保护山野菜资源提供科学依据。通过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在本次调查中,黑龙江省主要山野菜资源共有18科35属36种。包括老山芹、柳蒿、展枝唐松草、紫苏、黄花菜等草本山野菜33种;龙牙楤木和刺五加木本山野菜2种;五味子藤本山野菜1种。其中以菊科和百合科种类最多,分别占调查种类的22.2%和19.4%。(2)龙牙楤木、刺五加、老山芹、柳蒿和展枝唐松草5种山野菜的分布密集程度在一定范围内与积温呈正相关,与纬度和海拔呈负相关。(3)初步确定了在本次调查中5种山野菜生长的生境条件范围。老山芹、柳蒿、展枝唐松草、龙牙楤木、刺五加5种山野菜的积温范围为1900-2950℃;老山芹、柳蒿海拔分布范围较广为100-1450 m、展枝唐松草分布在海拔100-550 m之间;龙牙楤木、刺五加分布在100-700 m;这5种山野菜均喜欢生长在微酸性、营养含量丰富的土壤中。(4)自然生境条件影响5种山野菜的营养成分及有效成分的积累。在本研究范围内,龙牙楤木、刺五加、老山芹、柳蒿和展枝唐松草5种山野菜的脂肪、多糖和可溶性糖含量与积温呈负相关,可溶性蛋白含量与积温含量呈正相关。刺五加、老山芹、柳蒿和展枝唐松草的主要有效成分为黄酮,其含量与土壤中碱解N呈极显着负相关,此外,这四种山野菜的黄酮含量还分别与土壤速效K、速效P含量存在显着正相关性。龙牙楤木、刺五加和老山芹中含有特效活性物质—皂苷,龙牙楤木和刺五加的皂苷含量均与土壤全N含量呈极显着负相关,而老山芹皂苷含量与积温呈极显着正相关性。老山芹的香豆素类物质含量与全N和全P呈极显着负相关。(5)在同一栽培条件下,不同地区来源的山野菜其生育期有所差异。不同地区老山芹、柳蒿、刺五加的生育期相差不大,都在11天之内;不同地区展枝唐松草的生育期相差14天,其中东宁展枝唐松草生育期最长(为123天);龙牙楤木的生育期在134151天内,其中东宁、阿城龙牙楤木生育期最长(为151天)。(6)不同地区来源的龙牙楤木、刺五加、老山芹、柳蒿和展枝唐松草5种山野菜对同一栽培环境的适应性有所差异。以东宁地区5种山野菜的适应性最好,其萌芽期最早且各形态指标优于其他地区,其次为阿城、海林、七台河三个地区的山野菜。
王超[10](2017)在《仿野生生态环境对老山芹等四种山野菜生长的影响》文中认为刺五加(Acanthopanax senticosus(Rupr.et Maxim.)Harms)、龙牙楤木(Aralia elata(Miq.)seem.)、老山芹(Heracleum moellendorffii Hance)、柳蒿(Artemisia selengensis Turcz.ex Bess),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及华北,蒙古、朝鲜、俄罗斯西伯利亚及远东地区,由于现阶段四种山野菜的市场供应来自野生采集和少量的人工栽培,随着需求量的增加,农民的盲目采挖和不系统的人工栽培,导致四种山野菜资源量的减少和野生品质的下降,而山野菜的生境模拟栽培可以保持原有野生风味、对市场需求的满足和品质的提升、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价值和生态效益等。但是目前对刺五加、龙牙楤木、老山芹、柳蒿的生境模拟栽培尚处于空白阶段,包括生境、资源情况、分布规律,仿野生栽培和繁殖规律等研究尚未明确。本文以刺五加、龙牙楤木、老山芹、柳蒿为试验材料,在对四种山野菜主要生境因子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了影响山野菜生长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并通过对四种山野菜的生境模拟栽培,研究了四种山野菜生境模拟栽培方式对山野菜生长发育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影响山野菜生长的环境因子调查测定与相关性分析,透光率、土壤湿度、有机质含量与山野菜的生长表现为显着正相关。野生刺五加、龙牙楤木、老山芹、柳蒿适宜生境的土壤相对含水量范围分别为72.20%-82.93%、59.29%-69.01%、74.37%-83.46%、79.37%-90.52%;有机质范围分别为7.64%-11.85%、6.62%-10.01%、7.44%-8.35%、7.94%-9.05%;透光率范围分别为55.03%-64.47%、59.29%-69.01%、63.14%-74.68%、84.29%-92.78%。2.不同土壤水分模拟条件对四种山野菜生长和生理生化特性产生了不同程度影响。刺五加、龙牙楤木、老山芹、柳蒿的生长量和叶绿素含量均随着模拟土壤水分含量的升高而逐渐升高,分别在75%-85%、70%-80%、70%-80%、85%-95%相对含水量时达到最高值,显着高于45%-55%、50%-60%、50%-60%、55%-65%相对含水量处理,对生长的促进作用最明显;根据生长量和生理生化变化规律确定刺五加、龙牙楤木、老山芹、柳蒿最适宜进行生境模拟栽培的土壤相对含水量分别为75%-85%、70%-80%、70%-80%、85%-95%。3.不同有机质模拟条件显着影响了四种山野菜的生长状况和品质。刺五加、龙牙楤木、老山芹、柳蒿的生长量都随着有机质含量的升高而显着增加,且达到68.49g/kg有机质含量时增加幅度最显着,在98.49g/kg时与其差异不显着;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38.49g/kg时,四种山野菜叶绿素、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显着高于对照(20.73g/kg),刺五加总黄酮、老山芹粗纤维含量在68.49g/kg有机质含量时达到最大值,显着高于对照(20.73g/kg);综合考虑成本等因素进行有机质条件模拟试验时,有机质含量为68.49g/kg更适宜。4.不同的光照模拟条件显着影响了刺五加、龙牙楤木、老山芹的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变化。随着模拟光强的降低,刺五加、龙牙楤木、老山芹生长量逐渐升高,刺五加、龙牙楤木在55%遮光条件,老山芹在25%遮光时生长量最高;三种山野菜85%遮光条件下的叶绿素a、叶绿素b及叶绿素总量均显着低于其它处理,叶片保护酶活性及丙二醛、脯氨酸含量等抗逆性指标高于25%、55%遮光处理和不遮光对照;随着模拟光强的降低,刺五加、龙牙楤木、老山芹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减少,55%遮光下可溶性蛋白含量最高;55%的遮光条件更有利于刺五加、龙牙楤木、老山芹苗木的正常生长发育,85%遮光条件会严重抑制三种山野菜的生长。
二、四种山野菜营养成分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四种山野菜营养成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吉林省9种山野菜中重金属污染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样品采集 |
1.2 样品制备及检测 |
1.3 评价方法 |
1.3.1 单因子污染指数法 |
1.3.2 内梅罗指数法 |
1.3.3 目标危害指数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山野菜中5种重金属总体检出情况 |
2.2 不同山野菜的重金属污染程度评价 |
2.3 山野菜中重金属健康风险评估 |
3结论 |
(2)修剪和外源物质对辽东楤木矮化及侧枝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辽东楤木的研究进展 |
1.2.2 修剪对植物矮化效果及侧枝生长的影响 |
1.2.3 外源物质对植物矮化效果及侧枝生长的影响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设计 |
2.2.1 修剪对辽东楤木矮化效果及侧枝生长的影响 |
2.2.2 三碘苯甲酸对辽东楤木矮化效果及侧枝生长的影响 |
2.2.3 外源物质对矮化后辽东楤木侧枝生长的影响 |
2.2.4 辽东楤木矮化后侧枝成熟度对其反季节生产的影响 |
2.3 指标测定方法与数据处理 |
2.3.1 指标测定方法 |
2.3.2 数据处理 |
2.4 技术路线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修剪对辽东楤木矮化效果及侧枝生长的影响 |
3.1.1 修剪对辽东楤木形态指标的影响 |
3.1.2 修剪对辽东楤木矮化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
3.1.3 修剪对辽东楤木叶片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
3.1.4 修剪对辽东楤木侧枝生长指标的影响 |
3.1.5 修剪对辽东楤木侧枝营养成分含量的影响 |
3.1.6 修剪对辽东楤木侧枝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
3.1.7 修剪对辽东楤木侧枝成熟度的影响 |
3.1.8 修剪对辽东楤木侧枝光和参数指标的影响 |
3.2 三碘苯甲酸对辽东楤木矮化效果及侧枝生长的影响 |
3.2.1 三碘苯甲酸对辽东楤木形态指标的影响 |
3.2.2 三碘苯甲酸对辽东楤木矮化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
3.2.3 三碘苯甲酸对辽东楤木叶片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
3.2.4 三碘苯甲酸对辽东楤木侧枝生长指标的影响 |
3.2.5 三碘苯甲酸对辽东楤木侧枝营养成分含量的影响 |
3.2.6 三碘苯甲酸对辽东楤木侧枝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
3.2.7 三碘苯甲酸对辽东楤木侧枝成熟度的影响 |
3.2.8 三碘苯甲酸对辽东楤木侧枝光合参数指标的影响 |
3.3 外源物质对矮化后辽东楤木侧枝生长的影响 |
3.3.1 外源物质对矮化后辽东楤木侧枝生长速度的影响 |
3.3.2 外源物质对矮化后辽东楤木侧枝营养成分含量的影响 |
3.3.3 外源物质对矮化后辽东楤木侧枝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
3.3.4 外源物质对矮化后辽东楤木侧枝成熟度的影响 |
3.4 辽东楤木矮化后侧枝成熟度对其反季节生产的影响 |
3.4.1 侧枝的成熟度对辽东楤木嫩芽萌发的影响 |
3.4.2 侧枝的成熟度对辽东楤木嫩芽产量的影响 |
3.4.3 侧枝的成熟度对辽东楤木嫩芽营养成分和次生代谢物质含量的影响 |
4 讨论 |
4.1 修剪和三碘苯甲酸对辽东楤木矮化效果的影响 |
4.2 修剪及外源物质对矮化后辽东楤木侧枝生长的影响 |
4.3 辽东楤木矮化后侧枝成熟度对其反季节生产的影响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短毛独活白粉病发生流行规律及防治措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1.1 引言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1 短毛独活的研究进展 |
1.3.2 短毛独活白粉病的研究现状 |
1.3.3 白粉病防治措施的研究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设计 |
2.2.1 短毛独活白粉病发生规律的研究 |
2.2.2 土壤水分与有机质互作对短毛独活白粉病发生及植株生长的影响 |
2.2.3 种植密度对短毛独活白粉病发生及植株生长的影响 |
2.2.4 玉米间作对短毛独活白粉病发生及植株生长的影响 |
2.2.5 药剂处理对短毛独活白粉病的防控效果 |
2.3 指标测定方法与数据处理 |
2.3.1 指标测定方法 |
2.3.2 数据处理 |
2.4 技术路线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短毛独活白粉病发生规律的研究 |
3.1.1 短毛独活白粉病病原分离与鉴定 |
3.1.2 温度对短毛独活白粉病侵染过程的影响 |
3.1.3 湿度对短毛独活白粉病侵染过程的影响 |
3.1.4 短毛独活白粉病田间发生流行的研究 |
3.2 土壤水分与有机质互作对短毛独活白粉病发生及植株生长的影响 |
3.2.1 土壤水分与有机质互作对短毛独活白粉病病情发生的影响 |
3.2.2 土壤水分与有机质互作对短毛独活生长的的影响 |
3.3 种植密度对短毛独活白粉病发生及植株生长的影响 |
3.3.1 种植密度对短毛独活白粉病病情发生的影响 |
3.3.2 种植密度对短毛独活冠层环境的影响 |
3.3.3 种植密度对短毛独活生长的影响 |
3.4 玉米间作对短毛独活白粉病发生及植株生长的影响 |
3.4.1 玉米间作对短毛独活白粉病病情发生的影响 |
3.4.2 玉米间作对短毛独活植株冠层环境的影响 |
3.4.3 玉米间作对短毛独活植株内生理变化的影响 |
3.4.4 玉米间作对短毛独活生长的影响 |
3.5 药剂处理对短毛独活白粉病的防控效果 |
3.5.1 短毛独活白粉病对药剂敏感性效果的室内筛选 |
3.5.2 药剂处理对田间短毛独活白粉病的防控效果 |
4 讨论 |
4.1 关于白粉病菌源鉴定的方法 |
4.2 环境因子显着影响短毛独活白粉病发生 |
4.3 栽培措施可以调控作物白粉病的发生流行 |
4.4 白粉菌对药剂的抗性影响防治效果 |
4.5 关于杀菌剂在防治短毛独活白粉病中的效果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长白楤木嫩芽贮藏保鲜加工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长白楤木概述 |
1.1.1 长白楤木生物学特性 |
1.1.2 长白楤木营养成分及食用价值的研究 |
1.1.3 长白楤木生物活性成分的研究进展 |
1.1.4 长白楤木加工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
1.2 果蔬贮藏保鲜方法及研究进展 |
1.2.1 物理贮藏保鲜方法 |
1.2.2 化学贮藏保鲜方法 |
1.2.3 生物贮藏保鲜方法 |
1.3 腌制技术在蔬菜贮藏方面的研究进展 |
1.4 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
1.4.1 目的和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示意图 |
第2章 复合保鲜液对长白楤木嫩芽护色保鲜效果的研究 |
2.1 实验内容与方法 |
2.1.1 主要试剂及仪器 |
2.1.2 长白楤木嫩芽护色保鲜方法 |
2.1.3 单一最佳护色保鲜液 |
2.1.4 产品技术指标的测定 |
2.1.5 分析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单一护色保鲜液对长白楤木嫩芽贮藏品质的影响 |
2.2.2 优化筛选复合护色保鲜液对长白楤木嫩芽贮藏效果的影响 |
2.3 小结 |
第3章 壳聚糖-魔芋粉复合涂膜对长白楤木嫩芽保鲜效果的研究 |
3.1 实验内容与方法 |
3.1.1 主要试剂及仪器 |
3.1.2 长白楤木嫩芽保鲜处理方法 |
3.1.3 产品技术指标的测定 |
3.1.4 分析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复合涂膜对长白楤木嫩芽感官品质的影响 |
3.2.2 复合涂膜对长白楤木嫩芽失重率的影响 |
3.2.3 复合涂膜对长白楤木嫩芽腐烂率的影响 |
3.2.4 复合涂膜对长白楤木嫩芽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2.5 复合涂膜对长白楤木嫩芽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影响 |
3.2.6 复合涂膜对长白楤木嫩芽VC含量的影响 |
3.2.7 复合涂膜对长白楤木嫩芽还原糖含量的影响 |
3.2.8 复合涂膜对长白楤木嫩芽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3.2.9 复合涂膜对长白楤木嫩芽可滴定酸含量的影响 |
3.2.10 复合涂膜对长白楤木嫩芽MDA的影响 |
3.2.11 复合涂膜对长白楤木嫩芽POD活性的影响 |
3.2.12 复合涂膜对长白楤木嫩芽PPO活性的影响 |
3.2.13 复合涂膜对长白楤木嫩芽CAT活性的影响 |
3.3 小结 |
第4章 双响应面法优化腌制长白楤木嫩芽贮藏工艺 |
4.1 实验内容与方法 |
4.1.1 主要试剂及仪器 |
4.1.2 腌长白楤木嫩芽工艺流程 |
4.1.3 腌制长白楤木嫩芽的操作要点 |
4.1.4 产品技术指标的测定 |
4.1.5 单因素试验优化腌制工艺 |
4.1.6 腌制工艺条件的双响应面试验设计 |
4.1.7 数据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单因素试验结果与分析 |
4.2.2 双响应面试验结果分析 |
4.2.3 验证试验 |
4.3 小结 |
第5章 结论 |
5.1 结论 |
5.1.1 复合保鲜液对长白楤木嫩芽护色保鲜效果的研究 |
5.1.2 复合膜处理对长白楤木嫩芽品质的影响 |
5.1.3 双响应面法优化腌制长白楤木嫩芽贮藏工艺 |
5.2 创新点 |
5.3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5)辽东山区林下大叶芹、猴腿蹄盖蕨可持续利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林下经济现状 |
1.1.2 辽东山区林下山野菜 |
1.1.3 林下山野菜研究进展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试验样地概况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区自然概况 |
2.2 研究方法 |
2.2.1 样地概况 |
2.2.2 样地设置 |
第三章 过量采收对山野菜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
3.1 研究方法 |
3.2 数据处理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采收对大叶芹株高的影响 |
3.3.2 采收对大叶芹生物量的影响 |
3.3.3 采收对大叶芹结实量的影响 |
3.3.5 采收对大叶芹更新的影响 |
3.3.6 采收对猴腿蹄盖蕨株高的影响 |
3.3.7 采收对猴腿蹄盖蕨生物量的影响 |
3.3.8 采收对猴腿蹄盖蕨更新的影响 |
3.4 小结 |
第四章 采收方式对山野菜的生长、结实及更新的影响 |
4.1 采收方式对人工林下大叶芹生长、结实及更新的影响 |
4.1.1 研究方法 |
4.1.2 结果分析 |
4.2 采收方式对天然林下大叶芹生长、结实及更新的影响 |
4.2.1 结果分析 |
4.3 采收方式对人工林下猴腿蹄盖蕨生长及更新的影响 |
4.3.1 研究方法 |
4.3.2 结果分析 |
4.4 结论 |
第五章 采收强度对山野菜的生长、结实及更新的影响 |
5.1 采收强度对人工林下大叶芹生长、结实及更新的影响 |
5.1.1 研究方法 |
5.1.2 结果分析 |
5.2 采收强度对天然林下大叶芹生长、结实及更新的影响 |
5.2.1 结果分析 |
5.3 采收强度对人工林下猴腿蹄盖蕨生长及更新的影响 |
5.3.1 研究方法 |
5.3.2 结果分析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即食山野菜加工关键技术及不同贮藏温度下品质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1.1 山野菜概述 |
1.1.1 刺老芽简介 |
1.1.2 老山芹简介 |
1.1.3 蕨菜简介 |
1.2 山野菜加工产品现状 |
1.3 即食产品发展前景与研究现状 |
1.3.1 即食产品发展前景 |
1.3.2 即食产品研究现状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 研究内容 |
1.5.1 技术要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原料与试剂 |
2.1.2 仪器与设备 |
2.2 试验方法 |
2.2.1 山野菜营养成分的研究 |
2.2.2 麻辣味即食山野菜加工工艺的研究 |
2.2.3 麻辣味即食山野菜基本成分及微生物指标测定 |
2.2.4 不同温度贮藏下麻辣味即食山野菜品质变化的研究 |
2.2.5 试验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山野菜营养成分测定结果与分析 |
3.1.1 山野菜基本营养成分结果与分析 |
3.1.2 山野菜水解氨基酸结果与分析 |
3.1.3 山野菜总酚类及酚类物质含量分析 |
3.2 麻辣味即食山野菜加工工艺的优化 |
3.2.1 护绿工艺的优化 |
3.2.2 灭酶工艺的优化 |
3.2.3 脱水工艺的优化 |
3.2.4 麻辣味即食山野菜配方优化 |
3.3 麻辣味即山野菜基本理化指标及微生物结果分析 |
3.3.1 麻辣味即食山野菜基本理化质标及微生物结果 |
3.4 不同温度贮藏下麻辣味即食山野菜品质变化 |
3.4.1 不同温度贮藏下麻辣味即食山野菜营养成分的变化 |
3.4.2 不同温度贮藏下麻辣味即食山野菜酶活及生理特性的变化 |
3.4.3 不同温度贮藏下麻辣味即食山野菜脂质氧化特性的变化 |
3.4.4 不同温度贮藏下麻辣味即食山野菜感官特性的变化 |
3.4.5 不同温度贮藏下麻辣味即食山野菜质构特性的变化 |
3.4.6 不同温度贮藏下麻辣味即食山野菜微生物的变化 |
3.4.7 麻辣味即食山野菜货架期预测模型 |
4 讨论 |
4.1 优化关键工艺对即食山野菜品质的影响 |
4.2 不同贮藏温度贮藏下对即食山野菜品质的影响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陇南市常见可食用山野菜资源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陇南地区常见可食用山野菜资源 |
1.1 蕨菜 |
1.2 荠菜 |
1.3 香椿 |
1.4 核桃花 |
1.5 鱼腥草 |
1.6 乌龙头 |
2 山野菜开发利用现状 |
2.1 食用开发 |
2.2 药用开发 |
3 山野菜资源发展对策 |
3.1 合理采集, 资源保护 |
3.2 提高加工技术 |
4 结语 |
(8)山野菜营养面条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及设备 |
1.1.1 材料 |
1.1.2 设备 |
1.2 实验方法 |
1.2.1 面条加工的工艺流程 |
1.2.2 操作工艺要点 |
1.2.2. 1 山野菜汁的制取 |
1.2.2. 2 和面 |
1.2.2. 3 熟化 |
1.2.2. 4 压片和切条 |
1.2.2. 5 检测 |
1.2.3 单因素实验 |
1.2.4 正交实验 |
1.3 面条质量评价的测定方法 |
1.3.1 面条吸水率的测定 |
1.3.2 面条断条率的测定方法[6] |
1.3.3 面条的感官评价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山野菜汁的添加量对面条品质的影响 |
2.1.1 小叶芹汁添加量对面条品质的影响 |
2.1.2 刺嫩芽汁添加量对面条品质的影响 |
2.1.3 婆婆丁汁添加量对面条品质的影响 |
2.2 正交实验结果与分析 |
3 结论 |
(9)黑龙江省主要山野菜资源调查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野生植物资源的研究进展 |
1.2.2 环境对植物分布的影响 |
1.2.3 环境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1.2.4 中国山野菜研究的基本现状 |
1.2.5 黑龙江省山野菜研究的基本现状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2.1 黑龙江省主要山野菜资源种类、分布及自然条件的调查 |
2.2.2 自然生境对五种山野菜营养成分的影响 |
2.2.3 同一环境对不同地区5种山野菜物候期和形态指标的影响 |
2.2.4 相关指标的测定方法 |
2.2.5 数据处理方法 |
2.3 试验技术路线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黑龙江省主要山野菜资源种类、分布及自然条件调查与分析 |
3.1.1 调查地区的自然条件分析 |
3.1.2 黑龙江省主要山野菜的种类、分布的调查与分析 |
3.1.3 主要山野菜的分布与自然条件的相关性分析 |
3.1.4 主要山野菜的分布密集程度与自然条件的相关性分析 |
3.2 自然生境对五种山野菜营养成分的影响 |
3.2.1 自然生境对老山芹营养成分的影响 |
3.2.2 自然生境对柳蒿营养成分的影响 |
3.2.3 自然生境对展枝唐松草营养成分的影响 |
3.2.4 自然生境对龙牙楤木营养成分的影响 |
3.2.5 自然生境对刺五加营养成分的影响 |
3.3 同一环境不同来源的五种山野菜物候期和形态的调查与分析 |
3.3.1 同一环境不同来源的五种山野菜物候期调查与分析 |
3.3.2 同一环境不同来源的5种山野菜主要形态指标调查与分析 |
4 讨论 |
4.1 关于山野菜资源分布与自然生境关系的讨论 |
4.2 关于山野菜营养成分与自然生境相关性的探讨 |
4.3 关于不同来源的山野菜在同一环境下生长发育的探讨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仿野生生态环境对老山芹等四种山野菜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与趋势 |
1.2.1 四种山野菜资源情况研究进展 |
1.2.2 环境条件对山野菜生长影响研究进展 |
1.2.3 山野菜生境模拟栽培情况研究进展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2.1 四种山野菜自然生境调查 |
2.2.2 土壤水分条件模拟对四种山野菜生长的影响 |
2.2.3 土壤有机质条件模拟对四种山野菜生长的影响 |
2.2.4 光照条件模拟对三种山野菜生长的影响 |
2.2.5 相关指标测定方法 |
2.2.6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四种山野菜的生境调查与分析 |
3.1.1 自然生境条件对刺五加生长的影响 |
3.1.2 自然生境条件对龙牙楤木生长的影响 |
3.1.3 自然生境条件对老山芹生长的影响 |
3.1.4 自然生境条件对柳蒿生长的影响 |
3.2 水分条件模拟对四种山野菜生长的影响 |
3.2.1 水分条件模拟对刺五加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
3.2.2 水分条件模拟对龙牙楤木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
3.2.3 水分条件模拟对老山芹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
3.2.4 水分条件模拟对柳蒿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
3.3 土壤有机质条件模拟对四种山野菜生长的影响 |
3.3.1 土壤有机质条件模拟对刺五加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
3.3.2 土壤有机质条件模拟对龙牙楤木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
3.3.3 土壤有机质条件模拟对老山芹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
3.3.4 土壤有机质条件模拟对柳蒿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
3.4 光照条件模拟对三种山野菜生长的影响 |
3.4.1 光照条件模拟对刺五加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
3.4.2 光照条件模拟对龙牙楤木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
3.4.3 光照条件模拟对老山芹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
4 讨论 |
4.1 生境条件与山野菜生长和分布的相关性 |
4.2 土壤水分条件模拟对山野菜生长的影响 |
4.3 土壤有机质条件模拟对山野菜生长的影响 |
4.4 光照条件模拟对山野菜生长的影响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四种山野菜营养成分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吉林省9种山野菜中重金属污染风险评估[J]. 张振都,张奇,郑妍婕,孟繁磊,王井园,魏春雁. 食品工业, 2021(05)
- [2]修剪和外源物质对辽东楤木矮化及侧枝生长的影响[D]. 邵琪锋. 东北农业大学, 2020
- [3]短毛独活白粉病发生流行规律及防治措施的研究[D]. 刘汉兵.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4)
- [4]长白楤木嫩芽贮藏保鲜加工技术的研究[D]. 段红梅. 长春大学, 2020(01)
- [5]辽东山区林下大叶芹、猴腿蹄盖蕨可持续利用的研究[D]. 李佳宁.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2)
- [6]即食山野菜加工关键技术及不同贮藏温度下品质变化的研究[D]. 王炬. 东北农业大学, 2019(09)
- [7]陇南市常见可食用山野菜资源调查研究[J]. 朱秀娟,孙娜,陈文东,胡文斌,宫峥嵘. 安徽农学通报, 2019(10)
- [8]山野菜营养面条的研制[J]. 葛丽丽. 粮油食品科技, 2019(02)
- [9]黑龙江省主要山野菜资源调查及分析[D]. 王金华. 东北农业大学, 2017(04)
- [10]仿野生生态环境对老山芹等四种山野菜生长的影响[D]. 王超. 东北农业大学, 20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