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严重脓毒症治疗药物重组人活化蛋白C(论文文献综述)
周醒,谢剑锋,杨毅[1](2022)在《脓毒症相关凝血功能障碍的机制及药物治疗进展》文中认为脓毒症相关凝血功能障碍是脓毒症患者的常见并发症, 一旦发生, 往往累及其他器官功能, 发展为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 导致病死率显着增加。如何及时发现并治疗脓毒症相关凝血功能障碍、延缓疾病发展进程一直是脓毒症领域的研究重点。然而脓毒症相关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复杂, 主要包括促凝、抗凝、纤溶及内皮功能障碍等, 目前尚未完全阐明。本文针对脓毒症相关凝血功能障碍的不同发生机制及各种潜在的治疗药物进行了阐述。
刘玉新,向弘利[2](2021)在《脓毒症药物治疗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脓毒症是一种由病原体和(或)全身炎症反应引起的、可能致命的全身性疾病,常伴发于创伤、烧伤和外科手术等,病情凶险、发生率高、病死率高。2016年发布的"脓毒症3.0概念",将脓毒症定义为机体对感染的反应失调而导致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近几十年来,学者们围绕脓毒症炎症反应、免疫和靶向治疗等领域进行了系统研究,已经有大量治疗脓毒症的药物通过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进行了评估。除了极少数药物,这些脓毒症药物治疗结果均以失败告终,目前尚无特异性的有效药物。本文对脓毒症患者炎症反应、免疫和药物治疗等领域的发展和面临的挑战进行了系统性综述,旨在为脓毒症临床药物治疗提供新思路和策略。
胡艳晶[3](2021)在《应用大黄治疗脓毒症性凝血病的回顾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单中心回顾性分析应用大黄治疗的脓毒症性凝血病(sepsis‐induced coagulopathy,SIC)患者和未应用大黄治疗的脓毒症性凝血病患者的病例,进行对照研究,探讨大黄对脓毒症性凝血病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本研究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8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238例脓毒症患者,严格按照纳入标准(符合SIC诊断标准的脓毒症患者,即脓毒症患者根据SIC评分系统评分,总得分≥4分)和排除标准(年龄<18岁,临床数据缺失,存在的先天凝血功能障碍、慢性肝肾功能不全,长期口服抗凝药物),经整理后,最终共40例脓毒症性凝血病患者纳入本研究。收集这40例脓毒症性凝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SOFA评分、DIC评分、SIC评分、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估Ⅱ(APACHEⅡ)评分、感染部位(包括肺及呼吸系统,腹部及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和其他)、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90d预后、ICU住院时间和患者用药前、用药后第1天、第3天、第5天、第7天的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C反应蛋白(C Reaction Protein,CRP)、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原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血浆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ibrin Degradation Products,FDP)、D-二聚体(D-dimer,DD)、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m,TEG)指标,按照是否接受大黄治疗将脓毒症性凝血病患者分为大黄治疗组(n=20)和对照组(n=20),并应用SPSS22.0对选取的这40例脓毒症性凝血病患者的年龄、性别、SOFA评分、DIC评分、SIC评分、APACHEⅡ评分、收缩压、90d预后、ICU住院时间和患者用药前、用药后第1天、用药后第3天、用药后第5天、用药后第7天的WBC、PLT、CRP、PT、APTT、FIB、TT、FDP、DD和TEG指标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大黄治疗组和对照组的脓毒症性凝血病患者的90d生存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年龄、SOFA评分、DIC评分、SIC评分、APACHEⅡ评分、感染部位、收缩压、90d预后、ICU住院时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用药前,大黄治疗组和对照组的WBC、PLT、CRP、PT、APTT、FIB、TT、FDP、DD和TEG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用药后第1d,大黄治疗组和对照组的WBC、PLT、CRP、PT、APTT、FIB、TT、FDP、DD和TEG指标也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用药后第3 d,大黄治疗组患者的FIB水平[(2.92±0.99)g/L]和血栓弹力图检测的MA值(TEG-MA)[(57.8±6.0)mm]显着高于对照组患者的FIB水平[(2.14±1.01)g/L]和TEG-MA值[(49.3±9.2)mm](P<0.05),其他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第5 d,大黄治疗组患者的TEG-MA值[(59.5±9.0)mm]显着高于对照组患者第5 d的TEG-MA值[(46.9±16.4)mm](P<0.05),其他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第7d,大黄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凝血指标、弹力图指标、感染指标和血小板计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广义估计方程(generalized estimating equation,GEE)是对纵向数据按时间顺序对个体重复测量的一种高级统计学方法。本研究应用GEE综合分析显示在时间和治疗方式的交互影响下大黄治疗组的PT[14.8(12.9-17.9)s]、APTT[34.4(30.1-41.6)s]、TT[15.9(14.4-17.2)s]、FDP[13.7(8.1-26.9)μg/m L]、DD[4.6(2.5-7.8)μg/m L]、R[7.7(6.5-10.3)min]、K[2.3(1.8-3.8)min]、Angle[58.9(48.6-66.1)°]、WBC[11.1(7.8-15.9)×109/L]、PLT[90.0(64.8-182.8)×109/L]、CRP[90.7(43.3-150.3)ng/d L]与对照组的PT[15.7(13.8-17.7)s]、APTT[35(31.3-42.4)s]、TT[17(15.1-18.5)s]、FDP[11.5(6.8-23.9)μg/m L]、DD[3.9(2.4-7.2)μg/m L]、R[8.0(6.2-9.8)min]、K[2.7(1.8-4.5)min]、Angle[54.6(44.8-63.9)°]、WBC[10.2(6.9-15.6)×109/L]、PLT[90.5(48.0-137.3)×109/L]、CRP[83.4(53.8-126.9)ng/d L]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大黄治疗组的FIB水平[(2.76±0.93)g/L]和TEG-MA值[(56.45±9.99)mm]明显高于对照组的FIB[(2.29±0.89)g/L]和TEG-MA值[(50.15±12.89)mm](P<0.05)。结论:大黄可以改善脓毒症性凝血病患者纤维蛋白原水平和血小板功能,但不影响脓毒症性凝血病患者的90d生存率。
董天皞,刘燕,李宝齐,赵星宇,董凯[4](2020)在《脓毒症相关性凝血病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脓毒症作为一种由感染导致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异常和自身组织损伤而出现的一种威胁生命的状况,是重症监护病房(ICU)的常见疾病之一。在脓毒症病程发展过程中,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炎性介质、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等多种因素在诱导炎症反应的同时,激活患者机体的凝血功能。凝血系统的过度激活可能对宿主机体造成伤害,致脓毒症相关性凝血病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发生,进而发展为危及生命的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大大增加了患者的死亡风险。如何及时纠正脓毒症相关性凝血病与凝血功能障碍,有效改善患者预后,也成为了脓毒症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主要对重组人活化蛋白C(rhAPC)、重组人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rhsTM)、抗凝血酶ⅢI(ATⅢ)、重组组织因子途径抑制剂(rTFPI)、肝素和血必净注射液等脓毒症相关性凝血病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程振兴[5](2020)在《循环组蛋白与急重症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病机制相关性的研究》文中提出背景: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是指机体受到休克、创伤、感染、烧伤等严重打击后,短时间内同时发生两个或两个以上器官或系统功能障碍或衰竭、不能维持自身的生理功能,从而影响机体内环境稳定的临床综合征。依受损器官数量差异,MODS患者病死率维持在30%-100%之间。MODS的特征是多个脏器同时、而非依次发生功能障碍,MODS的介质至今仍未明确。凝血激活、微循环衰竭、缺氧以及细菌毒素都被认为是MODS的潜在介质,但其真正作用尚未得以充分证明。正常情况下,位于细胞核内的组蛋白(histones)是DNA包装、基因调控过程所必需的结构性蛋白质;在多种原因导致的细胞损伤过程中,细胞核内的染色质分解后将组蛋白释放到细胞外形成胞外组蛋白(extracellular histones)。若机体在短时间内发生广泛性组织损伤或细胞死亡,随即产生的大量胞外组蛋白进入血液循环即为循环组蛋白(circulating histones)。目的:胞外组蛋白会损伤单器官。本研究将阐述循环组蛋白是否以第二次打击的方式介导创伤、急性胰腺炎、脓毒症等原发性急重症时MODS的发生与发展,与此同时我们还对急重症模型小鼠的高浓度循环组蛋白的来源进行初步探讨。方法:总体来说,我们主要通过将临床研究、体外实验以及建立创伤、急性胰腺炎和脓毒症等急重症动物模型相结合的方式阐明循环组蛋白在临床常见急重症时MODS发生与发展中的作用;通过体内、外实验对脓毒症模型小鼠高水平循环组蛋白的来源进行初步探讨。1.循环组蛋白在急重症患者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WB)检测最终纳入的420名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急重症患者入院时血浆组蛋白状况并通过一定方法换算出各自相应的血浆组蛋白浓度;检测纳入病人的肝、肾功能、心肌肌钙蛋白T(cTnT)、氧合指数等多脏器功能指标,及时采集病人入院时的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评分、入院后48h-72h的MODS发生情况以及住院后28天内的病死情况等临床数据,统计分析循环组蛋白浓度与急重症患者上述各项临床数据之间的关系。另外采集10名健康献血者的血液以分离血浆或血清用于相关的体外实验。2.胞外组蛋白对多种器官来源细胞的毒性作用首先,分别使用添加不同剂量小牛胸腺组蛋白后的健康人血清、含不同浓度组蛋白的急重症患者血清处理人源性内皮细胞系EA.hy926,选择抗组蛋白单链抗体(anti-histone single chain variable fragment,ahsc Fv)、非抗凝肝素(non-anticoagulant heparin,Heparin)作为胞外组蛋白拮抗剂;然后,使用含高浓度循环组蛋白的急重症患者血清处理以下不同器官来源细胞以进一步观察循环组蛋白对组织细胞的非特异性毒性作用:小鼠心肌细胞(HL-1)、原代人肺支气管-肺泡上皮细胞(HSAEp C)、人永生化肝细胞(THLE-3)及原代人肾皮质上皮细胞(HRCE)。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上述处理后各种细胞的PI阳性率(细胞死亡率),以判断胞外组蛋白的细胞毒性作用。3.循环组蛋白在急重症模型小鼠MOD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选择野生型C57BL/6j以建立各类急重症的小鼠模型。采用重物自由落体撞击并控制撞击次数法建立轻、中、重三种不同损伤程度的小鼠肢体闭合性创伤模型;通过腹腔注射4次、12次雨蛙素以及胆总管逆行注射胆酸盐法(taurocholate,TCL)诱导轻、中、重三种不同胰腺损伤程度的小鼠急性胰腺炎模型;选择在结扎75%长度的盲肠后制造两个或四个肠内容物溢出穿刺孔的方式建立小鼠次重度、重度盲肠结扎后穿孔(cecal ligation and puncture,CLP)模型;以静脉注射ahsc Fv或肌肉注射Heparin干预以上各模型小鼠,评价抗组蛋白治疗能否减轻这些小鼠的多脏器功能损伤。以WB法检测急重症模型小鼠的血浆组蛋白浓度,通过检测血浆ALT、BUN、cTnT来反映各模型小鼠肝、肾功能及心肌损伤情况,通过显微镜下肺组织(H&E染色)损伤评分法评估各模型小鼠肺损伤情况;经H&E染色、抗激活型Caspase-3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各模型小鼠心、肝、肺、肾、肠、胸腺、脾脏等多脏器组织病理学特点;统计分析上述急重症模型小鼠循环组蛋白水平与多器官损伤之间的相关性,评价抗组蛋白治疗对重度CLP模型小鼠建模后72h生存率的影响。4.急重症模型小鼠的循环组蛋白来源的初步探讨为判断胸腺、脾脏对小鼠脓毒症时循环组蛋白来源的贡献,除常规使用WT C57BL/6j小鼠建模外,我们还要用到WT BALB/c小鼠及缺乏胸腺的BALB/c nude小鼠,同时需在以上小鼠完成脾脏切除术后再进行诱发脓毒症的相应处理。由于在脾脏切除术后继续对实验小鼠进行CLP操作会造成额外的损伤,进而可能影响脓毒症的自然发病过程;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依然在细菌性脓毒症的病因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定量细菌腹腔注射法建立小动物脓毒症模型具有操作简便、效果明显且稳定的特点,我们故在此通过腹腔注射大肠杆菌K-12的方式对脾脏切除后的C57BL/6j小鼠诱发脓毒症。由于缺乏胸腺的BALB/c nude小鼠自身具有免疫缺陷性,这些小鼠的经细菌性腹膜炎(CLP术或腹腔注射大肠杆菌)导致脓毒症的病程可能不利于揭示循环组蛋白水平的变化特点,在此情况下使用造模成分明确且效果可靠、即腹腔注射LPS成为诱导BALB/c nude小鼠发生脓毒症的首选替代方法。将凋亡标记蛋白Annexin-V与荧光素m-Cherry联合形成Annexin-V/m-Cherry耦合物,因此在近红外激发光下m-Cherry的荧光强度标志着凋亡信号的强弱。通过近红外成像技术比较脓毒症模型小鼠在静脉注射m-Cherry/Annexin-V后多脏器的荧光强度;腹腔注射大肠杆菌K-12后的C57BL/6j小鼠在不同时间点接受皮下注射泛Caspases抑制剂Z-VAD-FMK;向健康的C57BL/6j小鼠尾静脉注射小牛胸腺组蛋白以探讨高浓度的循环组蛋白是否会引起脾细胞发生过度凋亡;经H&E染色、抗激活型Caspase-3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各种方式处理后小鼠的多脏器组织病理学特点;比较野生型BALB/c、BALB/c nude及脾脏切除后的BALB/c nude小鼠在接受腹腔注射LPS后40h左右的生存率。目前人们普遍认为细胞坏死而并非细胞凋亡过程能够释放组蛋白到细胞外。糖皮质激素不仅是引发淋巴细胞凋亡的典型信号,也是临床通过诱发凋亡治疗骨髓瘤、白血病等恶性血液肿瘤的常用化疗药物。为明确细胞在发生凋亡过程中是否会直接释放组蛋白到细胞外,我们在体外实验中先采用水溶性糖皮质激素处理人B淋巴细胞系Daudi细胞、人T淋巴细胞系Jurkat细胞,然后经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种细胞的凋亡情况,通过WB法检测并比较细胞培养上清中组蛋白H3的含量变化情况。结果:1.循环组蛋白在急重症患者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总体看来,所有纳入ICU的急重症病人入院时循环组蛋白浓度[24.7(8.0,46.7)μg/ml]明显高于健康献血者[1.3(0,2.1)μg/ml]。按病因对纳入病人分类后可见,重度创伤、重症胰腺炎、脓毒症患者入院时循环组蛋白水平较其他病种患者的显着升高,但这三种疾病患者之间循环组蛋白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pearman秩相关性检验表明,纳入病人入院时循环组蛋白水平与肝功能[ALT(rs=0.545;P<0.0001)]、肾功能[BUN(rs=0.496;P<0.0001)]、呼吸功能[Pa O2/Fi O2(rs=-0.360;P=0.015)]损伤以及心肌损伤标志物[c Tn T(rs=0.607;P<0.01]升高之间均存在正相关性;入院伴发MODS或住院28天内死亡病人的入院时循环组蛋白浓度明显偏高{[30.1(7.3,63.2)μg/ml vs.10.8(4.3,30.1)μg/ml;P<0.0001]、[32.7(14.4,66.9)μg/ml vs.20.1(6.7,40.5)μg/ml;P<0.0001]}。另外,纳入病人入院时循环组蛋白浓度不仅能预测入院后48h-72h之间MODS发生情况,还有助于推断病人住院后28天病死率。2.胞外组蛋白对多种器官来源细胞的毒性作用健康人血清在加入外源性组蛋白后会对人内皮细胞系EA.Hy926产生剂量依赖性的毒性作用,当用组蛋白浓度≥30ug/ml的病人血清处理EA.hy926细胞后,其存活率也显着降低;与此相反,用胞外组蛋白拮抗剂ahsc Fv或Heparin处理均可显着降低胞外组蛋白对EA.Hy926内皮细胞的毒性作用。用含50μg/ml小牛胸腺组蛋白的健康人血清或组蛋白含量也超过50μg/ml的急重症病人血清处理不同器官来源的细胞(小鼠心肌细胞、人肝细胞、人肾皮质上皮细胞和人支气管-肺泡上皮细胞)后,这些细胞的存活率均明显下降。3.循环组蛋白在急重症模型小鼠MOD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循环组蛋白的浓度—时间曲线表明,中度创伤、次重度CLP及TCL胰腺炎模型小鼠的循环组蛋白浓度峰值时间分别为建模后8h、16h、16h;各类疾病模型小鼠在各达峰时间的循环组蛋白浓度随病情加重而升高。经相关性分析后发现,各类疾病模型小鼠的循环组蛋白浓度与受损的肝功能(ALT)、肾功能(BUN)及升高的肌钙蛋白I(cTnT)、肺组织损伤评分得分(lung injury score,LIS)均呈正相关;ahsc Fv、Heparin抗组蛋白治疗能显着改善重度创伤、重度CLP及TCL胰腺炎模型小鼠的ALT、BUN、cTnT、LIS等受损脏器功能指标;其中,无论在建模前还是建模后开始抗组蛋白治疗,重度CLP模型小鼠的72h存活率均得以显着改善。多脏器组织切片抗激活型Caspase-3免疫组化检测发现,重度创伤、重度CLP及TCL胰腺炎模型小鼠的胸腺与脾脏存在细胞过度凋亡现象。4.急重症模型小鼠的循环组蛋白来源的初步探讨经腹腔注射适量大肠杆菌K-12能成功诱导野生型C57BL/6j小鼠发生脓毒症,同时细菌注射后10h循环组蛋白浓度达到较高水平(322.8±100.6μg/ml),此后其值持续升高,峰值时间约在注射细菌后16h左右(478.2±166.4μg/ml),且在24h仍处于高水平(424.8±154.1μg/ml)。多脏器近红外成像结果表明,从腹腔注射细菌后4h开始,C57BL/6j小鼠胸腺与脾脏的凋亡信号已明显升高,其中胸腺的凋亡信号一直持续升高到注射细菌后24h,脾脏凋亡信号高峰时间是细菌注射后8h;脏器组织切片H&E染色与抗激活型Caspase-3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腹腔注射大肠杆菌后24h左右C57BL/6j小鼠的胸腺与脾脏淋巴细胞数大幅减少,两者均存在大面积细胞凋亡现象,而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均未见明显的实质细胞凋亡;统计学分析发现,脓毒症模型小鼠的脾脏凋亡细胞数目与循环组蛋白浓度升高呈正相关(r=0.78;P<0.001)。将一定剂量的小牛胸腺组蛋白经尾静脉注射到C57BL/6j小鼠体内,循环组蛋白升高水平与小鼠发生严重脓毒症时相似,但免疫组化检查结果并未显示脾脏淋巴细胞凋亡增加,据此推断模型小鼠脾脏与胸腺细胞凋亡是循环组蛋白的来源,而不是循环组蛋白作用结果。皮下注射泛Caspases抑制剂Z-VAD-FMK能阻断细胞凋亡,循环组蛋白浓度也相应降低,提示细胞凋亡促进了循环组蛋白浓度的升高。我们还发现,脾脏切除后的C57BL/6j小鼠再经腹腔注射大肠杆菌K-12诱发脓毒症时,其循环组蛋白水平较未切除脾脏组显着降低(137.4.57±31.2μg/ml vs.53.8±21.8μg/ml;P<0.001);与WT BALB/c nude小鼠比较(84.57±13.51μg/ml),胸腺缺失(BALB/c nude小鼠)(33.49±7.59μg/ml)或胸腺缺失联合脾脏切除(BALB/c nude小鼠+脾脏切除术)(13.47±3.27μg/ml)能有效降低经腹腔注射LPS诱发脓毒症时的循环组蛋白水平并显着改善建模后实验小鼠的40h存活率。体外培养的Daudi细胞(B淋巴细胞系)、Jurkat细胞(T淋巴细胞系)均随氢化可的松剂量依赖的、不同程度的细胞凋亡(Annexin V+),蛋白质免疫印迹法也证实未经糖皮质激素处理的淋巴细胞上清未见明显的组蛋白H3条带,而糖皮质激素处理的两种淋巴细胞上清液存在氢化可的松剂量依赖的、浓度高低不等的组蛋白H3。结论:1.重度创伤、重症胰腺炎及脓毒症等急重症患者入院时的高水平循环组蛋白与MODS进展及不良预后密切相关。2.添加外源性组蛋白后的健康人血清或含高水平循环组蛋白的急重症患者血清均对多器官来源的细胞产生由组蛋白介导的、非细胞特异性的毒性作用;抗组蛋白处理能有效抑制这种细胞毒性效应。3.在实验小鼠发生重度创伤、TCL胰腺炎(重症胰腺炎)、重度CLP(重度脓毒症)等多种原发性急重症后,循环组蛋白通过直接作用、以第二次打击的方式同时损伤多个脏器从而参与介导了MODS的发生与发展;抗组蛋白治疗有效改善以上急重症模型小鼠的MODS,显着提高重度脓毒症模型小鼠的存活率。4.胸腺与脾脏是脓毒症模型小鼠高水平循环组蛋白的重要来源,具体机制主要涉及脓毒症时胸腺与脾脏细胞的过度凋亡。
梁明[6](2020)在《血必净对脓毒性休克患者炎症反应及预后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联合应用血必净治疗脓毒性休克,探讨血必净对脓毒性休克患者炎症反应及预后的影响,以分析血必净对脓毒性休克患者的临床疗效。寻找临床上更有效的治疗措施,从而改善脓毒性休克患者的预后,提高生存率。方法本研究选取2019年1月-2019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ICU)收治的80例诊断为脓毒性休克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血必净组(n=40)和对照组(n=40)。两组患者均严格按照2016年国际脓毒性休克诊治指南治疗;血必净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血必净注射液100ml,每日两次静脉滴注,连用7天。详细记录所有患者的基线资料如:性别、年龄、感染部位、APACHE Ⅱ评分、SOFA评分、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等;治疗前(t0)和治疗开始后第3天(t3)、7天(t7)、10天(t10)的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肝素结合蛋白(HBP)等炎症因子及APACHEⅡ评分,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各指标间的差异。根据患者预后计算28天病死率,并比较两组间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住院总花费等差异。最后根据患者的生存情况,将患者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血必净对脓毒性休克的治疗效果,指导选择最佳治疗方案。结果(1)入组的80例研究病例中,男性55例(68.75%),女性25例(31.25%),其中死亡29例(36.25%),存活51例(63.75%)。年龄为20-74岁,平均年龄(58.66±12.84)岁;血必净组40例中,年龄为20-71岁,平均年龄(59.38±12.12)岁;对照组40例中,年龄为21-74岁,平均年龄(57.95±13.64)岁。感染来源分别为肺部29例(36.25%)、腹部24例(30%)、血流15例(18.75%)、尿路7例(8.75%)和其他5例(6.25%)。(2)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等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患者入ICU首个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中性粒细胞比值(NEU%)、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白蛋白(ALB)、总胆红素(STB)、肌酐(C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PCT、CRP、IL-6、HBP、乳酸(Lac)等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着治疗的开始和持续,炎症因子(PCT、CRP、IL-6、HBP)及APACHEⅡ评分均逐渐下降,t0时PCT、CRP、IL-6、HBP、APACHEII评分分别为:[PCT(ng/ml):3.03(0.55,18.22)比2.74(0.94,10.93)、CRP(mg/L):146.67(56.43,261.90)比193.33(35.87,273.15)、IL-6(pg/ml):98.39(27.33,400.20)比65.00(28.47,228.65)、HBP(pg/ml):181.05(81.55,309.50)比 146.35(83.33,242.35)、APACHEⅡ评分:17.53±6.47比 18.08±7.18]。与对照组比较,血必净组t7时IL-6、HBP、APACHE Ⅱ评分明显降低[IL-6(pg/ml):66.20(16.34,163.71)比79.81(23.95,178.64),HBP(pg/ml):95.59(45.23,157.37)比 132.98(73.90,162.05),APACHE Ⅱ评分(分):11.06±5.12比15.99±6.78,均P<0.05],tl0时PCT、CRP、IL-6、HBP和APACHE Ⅱ评分均明显降低[PCT(ng/ml):1.14(0.20,3.39)比 1.31(0.68,4.21),CRP(mg/L):66.32(19.46,115.81)比89.16(20.52,143.76),IL-6(pg/ml):31.90(13.23,138.74)比 166.30(42.75,288.10),HBP(pg/ml):62.45(29.17,96.51)比 112.33(58.70,143.96),APACHE Ⅱ评分(分):8.34±3.18比13.29±5.9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根据患者预后,两组之间病死率及总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住院总花费P值分别为0.006、0.000、0.049,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将所有患者重新分组,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对患者基线资料及入ICU首个实验室指标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有WBC、NEU%、CRP、Lac、APACHE Ⅱ评分、IL-6、HBP(均P<0.05),对上述指标进一步行Logistic回归分析示IL-6、CRP、APACHE Ⅱ评分为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1)联合血必净治疗脓毒性休克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减轻机体炎症反应,从而减少机械通气时间、缩短ICU住院时间、减少住院总花费。但并不能降低脓毒性休克患者死亡率。(2)IL-6、CRP、APACHE Ⅱ评分为影响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陈柳舟[7](2020)在《联合检测凝血指标及炎症因子对脓毒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判断价值》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联合检测脓毒症患者的凝血指标及炎症因子,判断其对脓毒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价值。方法:纳入2018年09月至2020年01月入住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ICU并且符合脓毒症3.0诊断标准的患者72例,根据感染严重程度分为脓毒症组、脓毒症休克组;根据患者是否出现过凝血功能障碍(APTT>60s或INR>1.5,)及凝血功能障碍至观察终点时是否得到纠正将患者分为无凝血功能障碍组、凝血功能障碍组、凝血功能障碍纠正组;又根据28天生存情况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另外选取年龄及性别均匹配的健康志愿者20例作为对照组。采取入院后第1、3、7天的外周静脉血,采用免疫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降钙素原(PCT),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患者白介素(IL)-6、白介素(IL)-8的浓度,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测定血小板(PLT)及凝血功能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D-二聚体(D-D),并记录对应时间的血小板、胆红素、肌酐、血压、尿量等临床数据计算评定24 h内序贯器官衰竭(SOFA)评分;记录患者28天内存活情况。结果:1.脓毒症患者(脓毒症组、脓毒症休克组)第1、3、7天的PCT、IL-6、IL-8、APTT、PT、INR、D-D及SOFA评分均显着高于对照组(均P<0.05),而PLT低于对照组(P<0.05);2.凝血功能障碍组及凝血功能障碍纠正组的炎症指标(PCT、IL-6、IL-8)及SOFA评分均显着高于无凝血功能障碍组,IL-6、IL-8在第1、3、7天具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以第3、7天的差异更为显着(P<0.001),而PCT在第3、7天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凝血功能障碍组的死亡率显着高于无凝血功能障碍组、凝血功能障碍纠正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3.脓毒症死亡组第1、3、7天的PCT、IL-6、IL-8、APTT、PT、INR、D-D及SOFA评分均显着高于存活组,而PLT明显低于存活组,APTT、D-D、PCT、IL-6、IL-8在第1、3、7均具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PLT、PT、INR在第3、7天具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4.PCT(r=0.416,P<0.001)、IL-6(r=0.611,P<0.001)、IL-8(r=0.483,P<0.001)及APTT(r=0.472,P<0.001)、PT(r=0.353,P<0.05)、INR(r=0.423,P<0.05)、D-D(r=0.635 P<0.001)与SOFA评分呈正相关,PLT(r=-0.360,P<0.05)与SOFA评分均呈负相关;通过ROC曲线分析第1、3、7天的炎症指标(PCT、IL-6、IL-8)预测脓毒症患者出现凝血功能障碍的AUC分别为0.623(95%CI:0.488-0.758,P=0.076),0.687(95%CI:0.558-0.817,P<0.05),0.737(95%CI:0.617-0.856,P<0.05),0.957(95%CI:0.911-1.000,P<0.001),0.949(95%CI:0.904-0.994,P<0.001),0.933(95%CI:0.880-0.985,P<0.001),0.894(95%CI:0.817-0.972,P<0.001),0.936(95%CI:0.883-0.988,P<0.001),0.897(95%CI:0.828-0.966,P<0.001);5.通过ROC曲线分析凝血指标、炎症因子及联合检测因子对脓毒症患者预后评估(P值<0.05)的AUC分别为APTT(AUC=0.652)、D-D(AUC=0.987)、PCT(AUC=0.559)、IL-6(AUC=0.721)、IL-8(AUC=0.738)、APTT+PCT(AUC=0.678)、APTT+IL-6(AUC=0.749)、APTT+IL-8(AUC=0.758)、D-D+PCT(AUC=0.989)、D-D+IL-6(AUC=0.987)、D-D+IL-8(AUC=0.988);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SOFA评分(HR=1.326,95%CI:1.122-1.566,P=0.001)、凝血功能障碍(P=0.03)为影响脓毒症患者28天死亡风险的独立因素。结论:1.脓毒症患者机体炎症反应剧烈及凝血系统紊乱,炎症因子和凝血指标能在一定程度上反应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而联合检测因子对脓毒症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明显高于单独检测指标;2.PCT、IL-6、IL-8等炎症因子可能成为早期监测脓毒症患者病程中是否会出现凝血功能紊乱的生物标志物,本研究发现第1天IL-6的预测价值最高;3.存在凝血功能障碍将会提高脓毒症患者的28天死亡率,而SOFA评分及凝血功能障碍为影响脓毒症患者28天死亡风险的独立因素;
冯娜娜,朱晓丹,李静,李华茵,宋元林[8](2015)在《重症肺炎和脓毒血症抗凝治疗的时机和策略》文中研究指明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是感染性疾病患者死亡最常见的病因之一,病死率可达30%[1],而入住ICU后的重症CAP的病死率可高达58%[2],脓毒性休克患者的病死率可达50%以上[3]。随着抗生素耐药率的增加,病死率增高,而且即使应用新型抗生素也无法显着改善患者的预后,故需要进一步研究辅助治疗
宋元明[9](2014)在《生脉注射液联合归脾汤加减治疗脓毒症血证(脓毒症凝血功能紊乱)气不摄血型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研究背景:脓毒症是严重感染、休克、创伤、内外科重症患者常见且严重并发症,目前,它已经成为ICU死亡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成为医学界关注的首要问题。脓毒症凝血功能紊乱贯穿于脓毒症病理发展的整个过程中,而且是脓毒症病理发展过程及DIC.MODS发生发展的重要环节。近年来,现代医学对脓毒症各阶段的治疗仍存在一定的困惑,包括抗菌药物、内毒素抗体、外毒素抗体、肿瘤坏死因子-α抗体等的治疗均未得到明显的效果;还有抗凝疗法、免疫疗法、扩张微循环、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等的治疗收效也甚微,甚至还加速了脓毒症病程的进展,最终引发DIC,导致病死率逐年上升。西医治疗脓毒症凝血功能紊乱方面除了活化蛋白C外,其他尚无明确的循证医学证据。在西药治疗疗效欠佳的情况下,越来越引发了我们对中药治疗的探索,通过应用中医中药来改善脓毒症患者的凝血功能紊乱成了我们研究的重点。针对这些情况,本研究基于临床实验开展此方面的工作。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对生脉注射液联合归脾汤加减治疗脓毒症凝血功能紊乱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为今后中西医结合治疗脓毒症血证提供新思路。研究方法:观察2012年6月-2013年12月期间入住西苑医院ICU符合入选标准的46例脓毒症凝血功能紊乱的住院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对其分为两组,治疗组(24例)为生脉注射液合归脾汤加减加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22例)为单纯西医常规治疗。分别观察并记录患者入组前及治疗第5天、第10天体温、呼吸频率、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APTT,PT,TT)、潜血试验、C-反应蛋白、APACHEⅡ评分、中医症状积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从而判断中药对脓毒症凝血功能紊乱方面的影响情况;此外,记录患者28天病死率,研究中药与预后的关系。研究结果:(1)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第5天比较,体温、呼吸频率、血小板、凝血功能、C-反应蛋白、潜血试验转阴例数,APACHEⅡ评分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症状积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第10天比较,体温、呼吸频率、血小板、APACHEⅡ评分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凝血功能、c-反应蛋白、潜血试验转阴例数,中医症状积分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组在治疗第5天、第10天分别与治疗前比较,体温、呼吸频率、凝血功能、APACHEⅡ评分、中医症状积分指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C-反应蛋白、潜血试验转阴例数在治疗第5天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第10天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对照组在治疗第5天、第10天分别与治疗前比较,血小板、中医症状评分指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温、凝血功能、C-反应蛋白、APACHE Ⅱ评分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呼吸频率在治疗第5天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第10天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28天病死率比较,治疗组死亡率25%,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生脉注射液、归脾汤加减治疗脓毒症血证气不摄血型患者,可以改善临床症状,降低APACHE Ⅱ评分及中医症状评分,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2.对于实验室相关指标,治疗组凝血四项、潜血试验转阴例数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说明生脉注射液联合归脾汤加减对纠正凝血功能紊乱,增加潜血试验转阴例数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可能与阻断脓毒症凝血功能紊乱的病程进展有关。3.两组患者28天病死率比较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说明生脉注射液联合归脾汤加减对患者的预后有一定的改善作用,能够降低死亡率。4.患者C-反应蛋白指标的变化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生脉注射液联合归脾汤加减对降低患者炎性反应方面有一定的作用。
苏磊,彭娜[10](2012)在《脓毒症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药物治疗》文中研究指明脓毒症是外科病人常见的并发症,其实质是失控的炎性反应和凝血紊乱,二者相互影响可导致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进一步发展可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尽管祛除病因是治疗脓毒症DIC的根本策略,但在原发病未控制时,药物治疗仍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针对脓毒症DIC的药物治疗研究,尤其是抗凝和抗炎药物的基础及临床试验不断进行,凝血监测手段的进步亦推动了药物治疗的研发及应用。
二、严重脓毒症治疗药物重组人活化蛋白C(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严重脓毒症治疗药物重组人活化蛋白C(论文提纲范文)
(2)脓毒症药物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脓毒症药物治疗的现状和发展 |
1.1 皮质类固醇 |
1.2 LPS抗体 |
1.3 TLR4和TNF拮抗剂 |
1.4 IL-1β拮抗剂 |
1.5 靶向PAF的药物 |
1.6 靶向凝血级联反应的药物 |
1.7 增强免疫反应的药物 |
2 脓毒症药物治疗的瓶颈问题 |
2.1 药物活性问题 |
2.2 治疗持续时间 |
2.3 患者群体异质性 |
2.4 脓毒症动物模型问题 |
3 脓毒症药物治疗前景与展望 |
(3)应用大黄治疗脓毒症性凝血病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汉缩略词注释表 |
引言 |
历史回顾 脓毒症性凝血病的诊疗进展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与分组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分组标准 |
1.6 实验方法 |
1.7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大黄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基础资料比较 |
2.2 生存分析 |
2.3 大黄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感染指标和血小板计数比较 |
2.4 大黄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凝血指标比较 |
2.5 大黄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的FDP和DD指标比较 |
2.6 大黄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弹力图指标比较 |
2.7 大黄治疗组与对照组广义估计方程GEE分析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4)脓毒症相关性凝血病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rh APC |
2 rhs TM |
3 AT III |
4 r TFPI |
5 肝素 |
6 血必净注射液 |
7 结语 |
(5)循环组蛋白与急重症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病机制相关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循环组蛋白在急重症患者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
1.1 材料与方法 |
1.2 结果与分析 |
1.3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胞外组蛋白对多种器官来源细胞的毒性作用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循环组蛋白在急重症模型小鼠MOD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急重症模型小鼠的循环组蛋白来源的初步探讨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本章小结 |
全文讨论 |
全文结论 |
本研究创新之处(详见学术成果之已发表论着2) |
文献综述 细菌 DNA、免疫细胞死亡与脓毒症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致谢 |
(6)血必净对脓毒性休克患者炎症反应及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1 引言 |
2 资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脓毒症的治疗新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致谢 |
(7)联合检测凝血指标及炎症因子对脓毒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判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纳入及排除标准 |
2.分组 |
3.数据采集 |
4.检测方法 |
5.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脓毒症患者与对照组基线数据的比较 |
2.脓毒症患者与对照组各变量的比较 |
3.无凝血功能障碍组、凝血功能障碍组及凝血功能障碍纠正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
4.无凝血功能障碍组、凝血功能障碍组及凝血功能障碍纠正组炎症指标的比较 |
5.PCT、IL-6、IL-8 对脓毒症患者出现凝血功能障碍的预测价值 |
6.脓毒症患者生存组与死亡组一般情况比较 |
7.脓毒症患者生存组与死亡组各变量比较 |
8.PLT、APTT、PT、INR、D-D、PCT、IL-6、IL-8 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
9.凝血指标、炎症因子及联合检测对脓毒症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 |
10.各变量、凝血功能状态及SOFA评分对脓毒症患者28天死亡的影响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凝血功能紊乱与脓毒症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生脉注射液联合归脾汤加减治疗脓毒症血证(脓毒症凝血功能紊乱)气不摄血型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现代医学在脓毒症凝血功能紊乱方面的研究进展 |
1 脓毒症方面的基本概念 |
2 脓毒症的流行病学研究 |
3 脓毒症发病机制研究回顾 |
4 脓毒症凝血功能紊乱发生机制研究 |
5 西医治疗进展 |
6 展望 |
综述二 中医在血证方面的研究进展 |
1 有关血证的概述 |
2 古代医家对血证病因病机的认识 |
3 血证的治疗 |
4 现代老中医治疗血证经验 |
5 中药方剂及制剂治疗脓毒症血证的研究 |
6 展望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实验研究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临床观察 |
4 统计学处理 |
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讨论 |
1 脓毒症凝血功能紊乱的认识 |
2 关于气不摄血证的选取 |
3 方药的选取 |
4 疗效评价 |
结论 |
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中医证候积分表 |
附录二:APACHEⅡ评分系统 |
附录三:随机数字列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脓毒症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药物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传统抗凝药物的研究进展 |
1.1 肝素及低分子肝素 |
1.2 抗凝药物的监测及剂量调整 |
2 具抗炎和抗凝双重效应的药物 |
2.1 重组人类活化蛋白C (rhAPC) |
2.2 血栓调节蛋白a (TMa) |
2.3 抗凝血酶Ⅲ(AT-Ⅲ) |
2.4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 |
3 抗纤溶及促凝治疗 |
四、严重脓毒症治疗药物重组人活化蛋白C(论文参考文献)
- [1]脓毒症相关凝血功能障碍的机制及药物治疗进展[J]. 周醒,谢剑锋,杨毅. 中华内科杂志, 2022(02)
- [2]脓毒症药物治疗进展[J]. 刘玉新,向弘利. 创伤外科杂志, 2021(11)
- [3]应用大黄治疗脓毒症性凝血病的回顾性研究[D]. 胡艳晶.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脓毒症相关性凝血病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J]. 董天皞,刘燕,李宝齐,赵星宇,董凯. 现代药物与临床, 2020(07)
- [5]循环组蛋白与急重症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病机制相关性的研究[D]. 程振兴. 东南大学, 2020
- [6]血必净对脓毒性休克患者炎症反应及预后的影响[D]. 梁明. 郑州大学, 2020(02)
- [7]联合检测凝血指标及炎症因子对脓毒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判断价值[D]. 陈柳舟.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8]重症肺炎和脓毒血症抗凝治疗的时机和策略[J]. 冯娜娜,朱晓丹,李静,李华茵,宋元林.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5(03)
- [9]生脉注射液联合归脾汤加减治疗脓毒症血证(脓毒症凝血功能紊乱)气不摄血型的临床疗效观察[D]. 宋元明.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9)
- [10]脓毒症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药物治疗[J]. 苏磊,彭娜.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