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成药保济丸挥发性化学成分 (I)(论文文献综述)
马亚男[1](2021)在《木香炮制前后成分变化及对小鼠胃肠运动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优化超声辅助法提取木香挥发油工艺。(2)探究木香及其炮制品的成分和药效差异,以期扩大木香临床用药种。(3)基于网络药理学预测中药木香治疗胃肠运动障碍性疾病的分析机制,为深入研究其分子机制提供基础。方法和结果:(1)采用超声辅助提取木香挥发油,通过单因素和Box-Behnken响应面法设计实验,以木香挥发油得油率为评价指标,最后确定最佳超声提取工艺为:料液比为1:21,温度50℃,时间36 min。经过对最佳工艺进行试验验证,得到挥发油平均得油率为5.60%(RSD为1.17%),与理论预测值5.70%无显着差异,说明响应面法能够准确筛选出超声辅助提取法最佳提取工艺参数。(2)按药典方法测定木香不同炮制品中木香烃内酯和去氢木香内酯的含量,木香及其不同炮制品中木香烃内酯和去氢木香内酯含量高低排序均为生品>纸煨品>麸炒品>清炒品>麸煨品。木香炮制后,与生品木香相比较,其香烃内酯和去氢木香内酯含量都有所降低,但不同的炮制方式其含量降低的程度有所差异。(3)采用顶空进样技术结合GC-MS法对木香及其不同炮制品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分别鉴定出生品木香挥发性成分48种,占总检出物的94.67%;炒木香52种,占93.98%;麸炒木香41种,占96.42%;麸煨木香37种,占96.00%;纸煨木香46种,占94.26%。这表明木香经过炮制后,其挥发性成分种类产生变化。其中它们共有的成分仅有16个,包括β-榄香烯、α-紫罗酮、α-姜黄烯、β-紫罗酮、糠醛、环己烯、1-十五烯、等成分,但它们相对质量分数大小不一,这表明这些成分的含量在等量样品的情况下有所变化或减少或增加。采用GC-MS分析木香不同炮制品的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分别鉴定出生品木香有35种,占挥发油总量的93.58%;清炒木香40种,占94.64%;麸炒木香34种,占93.38%;麸煨木香41种,占95.48%;纸煨木香31种,占85.31%。木香及其炮制品有17个共有化学成分,包括β-榄香烯、7,8-二氢紫罗兰酮、反式石竹烯、α-紫罗酮、香叶基丙酮、α-姜黄烯、榄香醇、石竹素、桉叶-4,11-二烯、β-桉叶醇、去氢木香内酯和木香烃内酯等成分。木香的主要活性成分是去氢木香内酯和木香烃内酯,四个炮制品中去氢木香内酯成分含量相比生品都有所降低,不同炮制品降低程度不同;木香烃内酯含量相比生品都有所减少,其清炒品减少较多。综合看来,木香不同炮制方法对木香的挥发性成分是有一定影响,对揭示炮制规律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4)以胃排空率和小肠推进率作为指标,考察木香不同炮制品对小鼠不同状态下胃肠运动的作用。在给以木香不同炮制品治疗后,在正常状态下,清炒品、麸炒品对小鼠胃排空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它炮制品则没有显着作用;生品、清炒品、麸炒品能促进小鼠小肠推进。采用阿托品致小鼠抑制状态下胃肠运动模型,除清炒品外,其余木香生品和其炮制品均有拮抗阿托品抑制胃排空的作用。除麸炒品外,其余木香生品和其炮制品均能拮抗阿托品抑制小肠推进的作用。采用新斯的明致小鼠兴奋状态下胃肠运动,木香各炮制品都有拮抗新斯的明的兴奋胃肠运动的作用,但作用差异大,在相同剂量下,生品木香的胃残留率最大,小肠推进率最小,这表明与其炮制品相比,木香生品的拮抗新斯的明的兴奋胃肠运动的作用较强。(5)采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探究木香治疗胃肠运动障碍性疾病的潜在机制,结果筛得到2,4-Hexadiene,3,4-dimethyl-,(E,Z)-、Ambrosin和Methyl betulinate等97个化学成分是木香的作用活性成分;得到木香治疗胃肠运动障碍性疾病的关键作用靶点185个,其中包含AKT1、ALB、IL6、CASP3、SRC、TNF、MAPK1、CXCL8、HRAS、PTGS2、JUN、MMP9、IL1B、ESR1、HSP90AA1、TLR4、KDR、MTOR、APP、MMP2和IL2等21个核心关键靶点。木香治疗胃肠运动障碍性疾病涉及到包括RNA聚合酶II启动子转录的正调控、调节细胞增殖、脂多糖介导的信号通路、免疫反应、炎症反应在内的10个生物过程,核、细胞外空间、高尔基体和膜筏4个细胞组分,血红素结合和激酶活性2个分子功能。涉及到的KEGG通路有雌激素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癌症途径、PI3K-Akt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VEGF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等69条KEGG通路,其中涉及的22条相关疾病通路。结论:(1)超声辅助法可适用提取木香挥发油,且具有设备简单、操作方便等优点,因此超声提取木香挥发油具有一定价值。(2)木香经过犯火炮制后,使其成分的组成和含量发生变化,或减少或增加,这导致木香生品和炮制品不同的药效物质基础;但在抑制和兴奋状态下的胃肠运动,生品木香的作用效果更好些。(3)木香治疗胃肠运动障碍性疾病的作用机制可能是由多个中药木香的化学成分共同作用,多个作用靶点、多个生物过程和多个通路共同起作用。体现了中药及其复方治疗疾病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特点,体现了中医药治疗疾病的整体观念。
骆宇燊,杨红兵,陈成,刘毅,卢金清,江汉美,李锦周[2](2019)在《HS-SPME-GC-MS联用分析中成药保济丸挥发性成分》文中认为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保济丸中的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利用HS-SPME-GC-MS法从中成药保济丸中分析出29种挥发性成分,验证了其中15种成分,相对含量占保济丸总挥发性成分的46.47%,其中含量最高的为十二碳烷(12.63%),其次为茅苍术醇(6.79%)、百秋李醇(4.80%)、石竹烯(3.66%)等。
张永昕[3](2017)在《一测多评法对补中益气丸中多种成分含量测定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现行的《中国药典》2015年版中规定补中益气丸质量标准要求,主要是显微鉴别、对其中的药味当归、甘草及陈皮进行薄层定性鉴别,定量鉴别为以黄芪甲苷为指标的蒸发光散射检测其含量,为补中益气丸规范要求的提高提供参考。本文在《中国药典》2015年版的基础上对补中益气丸的薄层鉴别和含量测定两部分进行提高研究,探讨补中益气丸单个处方成分同时检测多个组分的分析法,并对其方法学的考察方式进行探讨分析;同时摸索补中益气丸的指纹图谱,建立其高效液相色谱法的指纹图谱共有模式。方法:1.本试验对补中益气丸中的八味药进行薄层鉴定,增加了升麻、黄芪、柴胡、白术、党参的薄层鉴别研究。2.采用一测多评法,建立补中益气丸中橙皮苷、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异阿魏酸、甘草苷、阿魏酸、甘草酸铵六种成分间的相对校正因子的测定法,并建立其方法学的考察模式,并且运用外标法检测补中益气丸12批次中上述6种成分的含量。3.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探讨了补中益气丸的指纹图谱,将测定所得各样品的HPL C图谱导入中药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软件,利用软件获得其图谱的共有模式,依据共有模式对各批次样品进行相似度评价。结果:1.薄层鉴别结果显示陈皮、甘草、当归的薄层鉴别与《中国药典》2015年版的规定相符;新增的黄芪、升麻、柴胡供试品色谱上与相应的对照品或对照药材色谱对应位置上显相同颜色或荧光斑点,色谱方法专属性强、重现性良好;而白术、党参的薄层鉴别方法有待进一步优化。2.完成了通过一个成分对补中益气丸中多种成分的测定。所建立的方法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精密度、稳定性以及重复性为补中益气丸的质量标准建立快速、有效、便利的检验方法奠定基础。12批产品中6种成分用一测多评法进行测定,实测值与计算值间显着性P分别为(0.18,0.50,0.22,0.40,0.59),均大于0.01,无显着性差异。3.建立的补中益气丸的指纹图谱共有模式方法简单、准确、重复性好。所得色谱图基线平稳,峰形好,峰数多,色谱峰分布均匀,多数色谱峰已达到了基线分离。同一企业不同批次水丸与生成的对照指纹图谱相似度平均值为0.97,均在0.95以上,与国家对药材指纹图谱研究技术要求的规定相一致。结论:本文新增的黄芪、升麻、柴胡薄层鉴别方法可为完善补中益气丸的质量标准提供参考。新建的一测多评法简易、高速、重复性好,为补中益气丸质量检测规范的建立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以保障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为本制剂的定量检测开辟一条新思路。建立的补中益气丸的指纹图谱可有效控制不同批次补中益气丸的真伪优劣,对本制剂的质量控制与标准的提升具有重大意义。
赵妍[4](2016)在《基于HPLC/DAD(ELSD)/MS技术的中药复方制剂舒糖络颗粒指纹图谱质量评价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药品质量是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的重要保障。中药复方制剂的成分复杂,传统的单一指标质控方法,已经不能代表中药复方制剂的质量优劣。建立较为全面的中药复方制剂质量控制方法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指纹图谱技术是世界公认的能全面综合控制中药质量的有效手段,它具有信息量大、特征性强、指标多的特点,我国已将该项技术纳入中药注射剂质量标准中,本课题现将该项技术引入中药复方口服固体制剂—舒糖络颗粒的质量研究,借助HPLC/DAD(ELSD)/MS的技术建立了舒糖络颗粒的药材-中间体-终产品的指纹图谱质量评价体系,为舒糖络颗粒临床应用提供了安全、有效的保障。舒糖络颗粒由葛根、黄连、生地、凌霄花、鬼箭羽组成,研究中我们针对这几种药所含成分的不同特点,首先分别采用HPLC-DAD(ELSD)技术分别对各味药材、药材经工艺加工后、中间体和终产品颗粒进行系统的色谱峰研究,找出共有峰确认其成分的药材归属,建立舒糖络颗粒中各味药材、药材经工艺加工后、中间体和终产品颗粒HPLC-DAD(ELSD)指纹图谱。在此基础上,我们又采用了 HPLC-MS技术对各指纹图谱中所获得共有峰的碎片离子进行进一步的结构解析,把对指纹图谱研究从数量研究上升至质量研究,从而为该指纹图谱评价体系的研究提供更加全面、科学的技术支撑。葛根研究结果:葛根药材、葛根药材经工艺加工后经确认均可得到11个(组)共有峰,中间体和颗粒的指纹图谱则可得到15个(组)共有峰。所测得5批药材、药材经工艺加工后、中间体和颗粒的HPLC-DAD指纹图谱的相似度均大于0.9,表明葛根药材、葛根药材经工艺加工后、中间体和颗粒终产品的质量均一、稳定;峰的药材归属显示,葛根药材在经工艺加工后、中间体和颗粒终产品中均有相对应的11个(组)成分得到保留,整个颗粒的制备过程对葛根药材成分的保留情况较好;MS鉴定结果显示,4个环节所共同保留的成分分别为葛根素-4’-O-葡萄糖苷或大豆素-7,4’-二葡萄糖苷、3’-羟基葛根素、3’-羟基葛根素芹菜糖苷、葛根素、3’-甲氧基葛根素、葛根素芹菜糖苷或7-木糖基-葛根素、葛根素芹菜糖苷或7-木糖基-葛根素、大豆苷、葛根苷D、芒柄花苷和大豆苷元。颗粒中间体和颗粒终产品所共同保留的其他几个成分分别为没食子酸、5-(α-D-glucopyranosyloxymethyl)-2-furancarboxaldehyde、毛蕊花糖苷、药根碱或非洲防己碱。黄连研究结果:黄连药材、黄连药材经工艺加工后、中间体和颗粒经确认均可得到7个(组)共有峰。所测的各批的黄连药材、黄连药材经工艺加工后、中间体和颗粒的HPLC-DAD指纹图谱的相似度均大于0.9,表明黄连药材、黄连药材经工艺加工后、中间体和颗粒终产品的质量较为均一稳定;峰的药材归属显示,黄连药材在经工艺加工后、中间体和颗粒中均有7个(组)成分得到归属,但中间体和颗粒终产品中所保留的各成分的量要明显少于原药材和药材经工艺加工后,黄连中的成分损失主要发生在同方中的其他药材共同煎煮、浓缩、干燥制成中间体的过程中;MS鉴定结果显示,4个环节所共同保留的成分为木兰花碱、thalifendine或berberastin、药根碱或非洲防已碱、表小檗碱、黄连碱、巴马汀和小檗碱。中间体和颗粒所共同保留的其他3个成分,分别为葛根素、大豆苷和大豆苷元。生地研究结果:生地药材、生地药材经工艺加工后、中间体和颗粒经确认分别可得到14个、14个、13个和13个共有峰。所测的各批的生地药材、生地药材经工艺加工后、中间体和颗粒的HPLC-DAD指纹图谱的相似度均大于0.9,表明生地药材、生地药材经工艺加工后、中间体和颗粒终产品的质量较为均一稳定;峰的药材归属显示,生地药材经工艺加工后有14个成分得到保留、在中间体和颗粒终产品中均有3个成分得到保留,生地中成分的丢失主要发生在同方中的其他药材共同制成中间体的过程中;MS鉴定结果显示,4个环节所共同保留的成分为5-羟甲基糠醛、毛蕊花糖苷和异毛蕊花糖苷。中间体和颗粒所共同保留的其他成分,分别为没食子酸、3’-羟基葛根素、葛根素、3’-甲氧基葛根素、葛根素芹菜糖苷或7-木糖基-葛根素、葛根素芹菜糖苷或7-木糖基-葛根素、大豆苷、葛根苷D、芒柄花苷和大豆苷元。凌霄花研究结果:凌霄花药材、凌霄花药材经工艺加工后、中间体和颗粒经确认分别可得到7个、5个、9个和9个共有峰。所测的各批的凌霄花药材、凌霄花药材经工艺加工后、中间体和颗粒的HPLC-ELSD指纹图谱的相似度结果表明,凌霄花药材、凌霄花药材经工艺加工后、中间体和颗粒终产品的质量较为均稳定;峰的药材归属显示,凌霄花药材经工艺加工后有5个成分得到保留,在中间体和颗粒中均有2个成分得到保留,整个制备工艺对凌霄花中成分的保留情况较差;MS鉴定结果显示,凌霄花药材、药材经工艺加工后、中间体、粒共同保留的成分为毛蕊花糖苷和异毛蕊花糖苷。中间体和颗粒所共同保留的其他成分,分别为没食子酸、葛根素、3’-甲氧基葛根素、大豆苷、葛根苷D、芒柄花苷和大豆苷元。鬼箭羽研究结果:鬼箭羽药材和鬼箭羽药材经工艺加工后经确认可以分别得到14个和9个共有峰。所测的各批的鬼箭羽药材、鬼箭羽药材经工艺加工后的HPLC-DAD指纹图谱的相似度较好,表明鬼箭羽药材、鬼箭羽药材经工艺加工后的质量较为均一稳定;峰的药材归属显示,鬼箭羽药材经工艺加工后共有6个成分得到保留。由于鬼箭羽药材成分的响应较低,鬼箭羽中成分被其他药材成分所掩盖,无法进行指认。MS鉴定结果显示,鬼箭羽药材、药材经工艺加工后、中间体、颗粒共同保留的2个成分为没食子酸和儿茶素或表儿茶素的二聚物。中间体和颗粒另外所含相对应的11个成分,分别为3’-羟基葛根素、葛根素、3’-甲氧基葛根素、葛根素芹菜糖苷或7-木糖基-葛根素、大豆苷、染料木苷、染料木素7-O-β-D-呋喃芹糖基-((1→6)-O-β-D-吡喃葡萄糖苷、毛蕊花糖苷、异毛蕊花糖苷、大豆苷元和小檗碱。
黄科,徐才兵[5](2015)在《进口天然药物优势及对我国中成药发展的借鉴意义》文中指出中成药源于我国传统医药文化,其市场前景广阔。本文通过分析已在我国注册备案的进口天然药物,了解到日本、德国、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天然药物原材料更优、检验标准更严、制剂工艺更稳定、主要物质含量控制更好,并建议我国中成药应加强检验检测技术的建设、提高生产水平、优化工艺配置、发挥自身优势,为中成药服务社会,走向世界提供一些参考。
梁锦杰,吴燕红,张燕梅,罗裕,刘静,朱盛山,黄娟萍,蔡延渠[6](2014)在《中药制剂稳定性研究中含量测定的问题分析》文中提出本文旨在揭示中药制剂稳定性研究中含量测定存在的问题,为控制制剂质量、保证药物疗效、科学进行稳定性研究提供参考。通过检索2000年以来国内有关中药制剂稳定性含量测定研究的文献报道,对其内容进行分类总结。并从稳定性研究法规、含量测定指标成分以及测定方法发展趋势三方面综述了中药制剂稳定性研究的概况,从指标成分的选择、样品前处理、仪器分析方法等方面对制剂稳定性研究中含量测定的存在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可为中药制剂稳定性研究提供参考。目前制剂标准的制定偏重于制剂工艺,为了指标成分达标,通过各种工艺使其富集,造成了考核指标与临床疗效脱节的现象,使稳定性考察意义大大降低。所以,开展中药制剂的药效物质研究,减少用药的不安全性,完善中药制剂稳定性含量测定研究,需要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上,吸收先进的方法与技术手段,进行多方面的理论探讨和实验研究,以控制中药制剂的质量。
李雪青[7](2014)在《金佛手挥发性成分及精油生物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研究内容共有四个部分,分别是利用超声波辅助-水蒸气蒸馏法(UAHD)和超临界CO2萃取法(SFE-CO2)提取佛手精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分析精油成分;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和GC-MS法提取和分析佛手自然香气成分,并与精油化学成分进行比较;通过对亚铁离子还原能力(FRAP)、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和超氧自由基(O2-·)清除能力的测定综合评价佛手精油抗氧化活性;通过对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MFC)的测定综合评价佛手精油抑菌活性。主要结论如下:采用单因素及响应面分析法得到UAHD法提取佛手精油的最优工艺条件:超声时间为60min,蒸馏时间为4h,料液比为1:9.5,此条件下精油得率为0.57%,有效的提高了精油的得率。采用SFE-CO2法和UAHD法提取佛手精油,通过GC-MS法对两种提取方法得到的佛手精油进行化学成分分析。UAHD法提取的精油主要成分以萜烯类为主,主要化学成分为D-柠檬烯(60.44%)和γ-松油烯(20.28%);SFE-C02法萃取的精油主要成分以酸类为主,主要化学成分为亚油酸(65.61%)、棕桐酸(12.56%)和柠檬油素(10.52%)。在化学成分和相对含量上,两种提取方法所得的佛手精油均存在明显的差别。利用HS-SPME法萃取佛手自然香气成分,共检出41种化合物,其中D-柠檬烯(34.81%)、β-石竹烯(9.91%)、α-香柑油烯(8.33%)、γ-松油烯(5.54%)、α-松油醇(5.53)、β-红没药烯(5.51%)、β-荜澄茄油烯(2.82%)、甘香烯(2.27%)和间伞花烃(2.51%)为主要成分。与佛手精油化学成分相比,HS-SPME法提取的香气成分比精油化学成分复杂,但主要香气成分与精油化学成分基本一致。另外,研究发现佛手香气的总体特征以果香和木香为主,UAHD法提取得到的佛手精油保留了佛手良好的香气特征。本文选取UAHD法提取的佛手精油进行抗氧化和抑菌实验。采用FRAP、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超氧自由基(C2-·)清除能力的测定综合评价佛手精油抗氧化活性,均表现出一定的抗氧化活性。佛手精油的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较强,其次为FRAP和超氧自由基(O2-·)清除能力。本文以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藤黄微球菌和酵母菌为供试菌,通过测定MIC和MBC/MFC值,得出佛手精油对微生物的抑菌活性表现为: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酵母菌>藤黄微球菌=枯草芽孢杆菌。通过不同浓度佛手精油对5种供试菌抑菌活性的研究得出,佛手精油对5种供试菌的抑菌活性都是随着精油浓度的升高而增大,不同菌种增大的速率不同,在较高浓度下均能达到完全抑制菌种生长的效果,在较低浓度下对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最为明显,然后依次是藤黄微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酵母菌、枯草芽孢杆菌。
温金莲,郭丽冰,周清,唐睿,梁泽铭,王景芳,朱盛山[8](2011)在《保济丸中葛根素的含量测定及灭菌方法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建立保济丸中葛根素含量的测定方法,评价几种灭菌方法的优劣。方法:以甲醇-水(30∶70)为流动相,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50 nm,柱温30℃,用RP-HPLC测定经各种灭菌方法处理的保济丸中葛根素的含量与未经灭菌处理的保济丸中葛根素的含量。结果:葛根素在4.212~84.24 mg.L-1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9),平均回收率98.18%,RSD 0.44%。湿热蒸汽灭菌方法在4种灭菌方法中属最优法。结论:定量测定方法简便、快速、灵敏、结果准确、重复性好,可作为保济丸的质量控制标准。
李润萍,朱盛山,邬威尧,蔡延渠,苏志伟[9](2010)在《保济丸中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近年来保济丸中化学与药理研究进展,为今后保济丸的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查阅近十年保济丸的相关着作与文献,从保济丸抑菌、抗炎、镇痛、止泻及对胃肠道功能具有双向调节等现代药理作用与其对应单味药、药对的主要化学成分的研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研究发现保济丸中抑菌、抗炎成分超过9种,镇痛与止泻及对胃肠道功能紊乱有调节作用的化学成分超过5种,复方中增强药理作用的药对共9对。结论:研究结果表明保济丸的现代药理作用与化学成分的研究与其传统中医临床疗效相对应,有利于保济丸的进一步开发与利用。
李海燕[10](2008)在《香葛正气胶囊的药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香葛正气胶囊是广州中医药大学新药研发中心研制的复方制剂,由广藿香、厚朴、丁香、白术、陈皮、紫苏叶、葛根、桔梗、茯苓、大腹皮、生姜、甘草、大枣等十三味中药组成,具有化湿健脾,宽胸消胀的功效。用于治疗脾胃湿盛引起的不思饮食,胃寒腹痛,脘腹胀满,恶心呕吐,吞酸嗳气。本论文对有关香葛正气胶囊中各单味药的化学成分、含量测定和药理学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对该方的制剂工艺、质量标准、制剂稳定性进行了研究。1.建立了香葛正气胶囊制剂工艺。根据临床用药特点及药物的性质,确定剂型为胶囊剂。采用正交试验对复方的提取工艺进行优选。广藿香、厚朴、丁香、白术、生姜、紫苏叶、陈皮的超临界提取工艺:以超临界萃取物的得率为指标,优选超临界萃取工艺为萃取温度45℃,萃取压力26MPa,萃取时间3h。葛根、桔梗、甘草、大腹皮、大枣及超临界萃取药渣的醇提工艺:以醇提总固物得量为指标,优选乙醇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用6倍量60%乙醇回流3次,每次1小时。干燥工艺研究结果显示,加入相当于总固形物10%的β-CD,可使喷雾干燥顺利进行。成型工艺研究结果表明,最优干压制粒参数为:进料速度48rpm,压辊转速30rpm,制粒速度30rpm;临界相对湿度约71.8%;药粉制成颗粒后,其吸湿率性和流动性均有很大改善,故选择将药粉制颗粒后再装胶囊;取1号胶囊分装,平均装量约为0.37g。2.建立了制剂的质量标准与控制方法。为控制香葛正气胶囊的产品质量,进行了有关香葛正气胶囊质量标准的研究,运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了成品中丁香酚、厚朴酚、和厚朴酚的含量;采用薄层色谱法对方中广藿香中所含百秋李醇、葛根中所含葛根素、陈皮中所含橙皮甙及白术进行了鉴别;运用气相色谱法对方中广藿香、白术、紫苏叶进行了定性鉴别研究。实验表明,所建立的薄层色谱鉴别方法薄层斑点清晰,重现性好,阴性对照无干扰。对所建立的气相色谱含量测定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方法学考察,空白均无干扰:线性关系考察表明:丁香酚在62.5~500μg·ml-1范围内呈线性,回归方程为Y=13346X+274.29,相关系数(r)为0.9995;厚朴酚在18.75~150μg·ml-1范围内呈线性,回归方程为Y=3106.4X-232.75,相关系数(r)为0.9991;和厚朴酚在20~160μg·ml-1范围内呈线性,回归方程为Y=3288.7X-6.0714,相关系数(r)为0.9994。丁香酚、厚朴酚、和厚朴酚测定,重复性试验测定结果RSD依次为2.04%、1.63%、1.87%,平均回收率依次为100.72%、100.05%、99.94%,RSD分别为1.03%、1.06%、1.06%。3.考察了制剂的稳定性按照新药中药质量稳定性研究的技术要求,将模拟市售包装的香葛正气胶囊三批样品,置室温条件进行初步稳定性考察,时间为三个月,结果表明本制剂在3个月内质量稳定。本文所建立的香葛正气胶囊制剂工艺合理可行,所建立的质量标准可多方位有效控制制剂质量。
二、中成药保济丸挥发性化学成分 (I)(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成药保济丸挥发性化学成分 (I)(论文提纲范文)
(1)木香炮制前后成分变化及对小鼠胃肠运动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引言 |
1 木香的现代研究 |
1.1 木香的品种概述 |
1.2 木香挥发油提取工艺 |
1.2.1 水蒸气蒸馏法 |
1.2.2 超临界流体CO_2萃取法 |
1.2.3 溶剂回流提取法 |
1.2.4 其它提取方法 |
1.3 木香的化学成分 |
1.4 药理作用 |
1.4.1 抗炎作用 |
1.4.2 抗肿瘤作用 |
1.4.3 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
1.4.4 解痉镇痛作用 |
1.4.5 抗变异链球菌作用 |
1.4.6 其它药理作用 |
1.5 讨论 |
2 中药木香炮制方法文献研究 |
2.1 资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2.2.1 木香古代炮制方法论述 |
2.2.2 现代木香炮制方法概述 |
2.2.3 木香炮制注意事项 |
2.3 讨论 |
3 木香挥发油超声辅助提取工艺优化 |
3.1 仪器与材料 |
3.1.1 仪器 |
3.1.2 材料 |
3.2 方法 |
3.2.1 木香挥发油的提取 |
3.2.2 得油率的计算 |
3.2.3 单因素分析 |
3.2.4 响应曲面法优化超声辅助提取工艺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单因素分析 |
3.3.2 Box-Behnken试验设计 |
3.4 讨论 |
4 木香及其炮制品初步比较研究 |
4.1 实验材料 |
4.1.1 实验试剂 |
4.1.2 木香及其炮制品制备 |
4.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4.2.1 薄层鉴别研究 |
4.2.2 指标性成分含量测定 |
4.3 讨论 |
5 木香及其炮制品的化学成分研究 |
第一节 木香及其犯火炮制品的挥发性成分 |
5.1 实验材料 |
5.2 实验方法 |
5.2.1 木香及其犯火炮制品制备 |
5.2.2 顶空GC-MS分析 |
5.3 结果 |
5.3.1 木香及其犯火炮制品挥发性成分GC-MS分析 |
5.3.2 木香及其犯火炮制品挥发性成分聚类分析 |
5.4 讨论 |
第二节 木香及其炮制品的挥发油成分分析研究 |
5.5 实验材料 |
5.6 实验方法 |
5.6.1 木香及其炮制品制备 |
5.6.2 木香及其炮制品挥发油提取 |
5.6.3 挥发油成分分析 |
5.7 结果 |
5.8 讨论 |
6 木香及其炮制品对小鼠不同状态下胃肠运动的影响研究 |
6.1 实验材料 |
6.1.1 实验动物 |
6.1.2 木香及其炮制品制备 |
6.1.3 实验药物及试剂 |
6.1.4 实验仪器 |
6.1.5 营养性半固体糊的制备 |
6.2 实验方法 |
6.2.1 木香及其炮制品对正常小鼠胃肠运动的影响 |
6.2.2 木香及其炮制品对阿托品抑制小鼠胃肠运动的影响 |
6.2.3 木香及其炮制品对新斯的明兴奋小鼠胃肠运动的影响 |
6.2.4 统计学方法 |
6.3 实验结果 |
6.3.1 木香及其炮制品对正常小鼠胃肠运动的影响 |
6.3.2 木香及其炮制品对阿托品抑制小鼠胃肠运动的影响 |
6.3.3 木香及其炮制品对新斯的明兴奋小鼠胃肠运动的影响 |
6.4 讨论 |
7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木香治疗胃肠运动障碍性疾病的机制 |
7.1 材料与方法 |
7.1.1 木香的化学成分及其对应的靶点获取 |
7.1.2 胃肠运动障碍性疾病对应的靶点 |
7.1.3 木香治疗胃肠运动障碍性疾病关键靶点的获取 |
7.1.4 构建木香-成分-关键靶点-胃肠运动障碍性疾病网络图 |
7.1.5 Gene ontology(GO)生物功能过程和KEGG代谢通路富集 |
7.2 结果 |
7.2.1 木香的化学成分及其对应的靶点获取 |
7.2.2 DGIM对应的靶点的获取 |
7.2.3 木香-成分-关键靶点-胃肠运动障碍性疾病网络图 |
7.2.4 Gene ontology(GO)生物功能过程和KEGG代谢通路富集 |
7.3 讨论 |
结论 |
文献 |
个人简介 |
(2)HS-SPME-GC-MS联用分析中成药保济丸挥发性成分(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药材 |
1.1.2 仪器 |
1.2 试验方法 |
1.2.1 试验准备 |
1.2.2 顶空固相微萃取法 |
1.2.3 GC-MS分析条件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3)一测多评法对补中益气丸中多种成分含量测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一、补中益气丸的研究现状 |
(一)补中益气丸的处方组成及功效 |
(二)补中益气丸处方药的研究概况 |
(三)补中益气丸的药理研究进展 |
(四)补中益气丸的质量研究现状 |
二、国内外中药质量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一)中成药质量控制的变化 |
(二)中成药质量标准控制分析技术 |
三、一测多评法及其应用 |
(一)一测多评法的特点及优势 |
(二)一测多评法的研究现状 |
四、小结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一节 补中益气丸薄层色谱鉴别研究 |
一、仪器与试药 |
(一)仪器 |
(二)试剂 |
二、方法与结果 |
(一)黄芪的TLC鉴别 |
(二)党参的TLC鉴别 |
(三)甘草的TLC鉴别 |
(四)陈皮的TLC鉴别 |
(五)当归的TLC鉴别 |
(六)白术的TLC鉴别 |
(七)柴胡的TLC鉴别 |
(八)升麻的TLC鉴别 |
第二节 补中益气丸一测多评法的研究 |
一、仪器与试药 |
(一)仪器 |
(二)试药 |
二、方法与结果 |
(一)方法的建立 |
(二)含量测定方法学考察 |
(三)一测多评法耐用性和系统适应性评价 |
(四)一测多评法与外标法结果比较研究 |
第三节 补中益气丸的指纹图谱研究 |
一、实验仪器与试药 |
二、方法与结果 |
(一)溶液的制备 |
(二)色谱条件 |
(三)方法学考察 |
(四)补中益气丸指纹图谱及技术参数 |
(五)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 |
结语 |
一、讨论 |
(一)补中益气丸的薄层鉴别 |
(二)一测多评法测定补中益气丸中多成分的含量 |
(三)补中益气丸指纹图谱分析方法的建立 |
二、结论 |
三、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4)基于HPLC/DAD(ELSD)/MS技术的中药复方制剂舒糖络颗粒指纹图谱质量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中药指纹图谱的简介 |
2.中药指纹图谱常用的分析方法 |
3.指纹图谱技术对中药质量评价方面的应用 |
3.1 在中药材方面的应用 |
3.2 在中药注射剂方面的应用 |
3.3 在其他中药制剂方面的应用 |
第二部分 舒糖络颗粒的指纹图谱研究 |
第一章 舒糖络颗粒中葛根指纹图谱的研究 |
1.葛根药材指纹图谱的研究 |
1.1 仪器和试药 |
1.1.1 仪器 |
1.1.2 试药 |
1.2 方法与结果 |
1.2.1 色谱条件的确立 |
1.2.2 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的选择 |
1.2.3 参照物的选择 |
1.2.4 葛根药材指纹图谱方法学的考察 |
1.2.5 指纹图谱的测定及相关参数 |
1.3 讨论 |
1.3.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1.3.2 流动相的组成优化 |
1.3.3 波长的选择 |
1.3.4 葛根药材指纹图谱 |
2.葛根药材经工艺加工后的指纹图谱的研究 |
2.1 仪器和试药 |
2.1.1 仪器 |
2.1.2 试药 |
2.2 方法与结果 |
2.2.1 色谱条件 |
2.2.2 葛根药材经工艺加工后的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2.3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2.2.4 葛根药材经工艺加工后指纹图谱方法学的考察 |
2.2.5 指纹图谱的测定和相关技术参数 |
2.3 讨论 |
3.舒糖络颗粒中间体葛根指纹图谱的研究 |
3.1 仪器和试药 |
3.1.1 仪器 |
3.1.2 试药 |
3.2 方法与结果 |
3.2.1 色谱条件 |
3.2.2 舒糖络颗粒中间体葛根指纹图谱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3.2.3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3.2.4 舒糖络颗粒中间体葛根指纹图谱阴性对照溶液的制备 |
3.2.5 舒糖络颗粒中间体葛根指纹图谱方法学考察 |
3.2.6 指纹图谱的测定和相关技术参数 |
3.3 讨论 |
4.舒糖络颗粒葛根指纹图谱的研究 |
4.1 仪器和试药 |
4.1.1 仪器 |
4.1.2 试药 |
4.2 方法与结果 |
4.2.1 色谱条件 |
4.2.2 舒糖络颗粒葛根指纹图谱的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4.2.3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4.2.4 舒糖络颗粒葛根指纹图谱的阴性对照溶液的制备 |
4.2.5 舒糖络颗粒葛根指纹图谱方法学考察 |
4.2.6 指纹图谱的建立和参数测定 |
4.2.7 葛根药材成分的归属 |
4.3 讨论 |
5.HPLC-MS对葛根药材相关性的研究 |
5.1 仪器和试剂 |
5.1.1 仪器 |
5.1.2 试药 |
5.2 方法与结果 |
5.2.1 色谱条件 |
5.2.2 质谱条件 |
5.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5.2.4 混合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5.2.5 HPLC-MS检测结果 |
5.2.6 质谱解析和各峰的匹配结果 |
5.3 讨论 |
第二章 舒糖络颗粒中黄连指纹图谱的研究 |
1.黄连药材指纹图谱条件的研究 |
1.1 仪器和试药 |
1.1.1 仪器 |
1.1.2 试药 |
1.2 方法与结果 |
1.2.1 色谱条件的确立 |
1.2.2 参照物的选择 |
1.2.3 黄连药材指纹图谱方法学的考察 |
1.2.4 指纹图谱的测定和相关技术参数 |
1.3 讨论 |
1.3.1 流动相的组成优化 |
1.3.2 黄连药材指纹图谱的检测波长 |
1.3.3 黄连药材指纹图谱 |
2.黄连药材经工艺加工后的指纹图谱的研究 |
2.1 仪器和试药 |
2.1.1 仪器 |
2.1.2 试药 |
2.2 方法与结果 |
2.2.1 色谱条件 |
2.2.2 黄连药材经工艺加工后的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2.3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2.2.4 黄连药材经工艺加工后指纹图谱方法学的考察 |
2.2.5 指纹图谱的测定和相关技术参数 |
2.3 讨论 |
3.舒糖络颗粒中间体黄连指纹图谱的研究 |
3.1 仪器和试药 |
3.1.1 仪器 |
3.1.2 试药 |
3.2 方法与结果 |
3.2.1 色谱条件 |
3.2.2 舒糖络颗粒中间体黄连指纹图谱的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3.2.3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3.2.4 舒糖络颗粒中间体黄连指纹图谱的阴性对照溶液的制备 |
3.2.5 舒糖络颗粒中间体黄连指纹图谱方法学考察 |
3.2.6 指纹图谱的测定和相关技术参数 |
3.3 讨论 |
4.舒糖络颗粒黄连指纹图谱的研究 |
4.1 仪器和试药 |
4.1.1 仪器 |
4.1.2 试药 |
4.2 方法与结果 |
4.2.1 色谱条件 |
4.2.2 舒糖络颗粒黄连指纹图谱的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4.2.3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4.2.4 舒糖络颗粒黄连指纹图谱的阴性对照溶液的制备 |
4.2.5 舒糖络颗粒黄连指纹图谱方法学考察 |
4.2.6 指纹图谱的测定和相关的技术参数 |
4.2.7 颗粒中黄连药材成分的归属 |
4.3 讨论 |
5.HPLC-MS对黄连药材相关性的研究 |
5.1 仪器和试药 |
5.1.1 仪器 |
5.1.2 试药 |
5.2 方法与结果 |
5.2.1 色谱条件 |
5.2.2 质谱条件 |
5.2.3 溶液的制备 |
5.2.4 混合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5.2.5 HPLC-MS检测结果 |
5.2.6 质谱分析和各峰的匹配结果 |
5.3 讨论 |
第三章 舒糖络颗粒中生地指纹图谱的研究 |
1.生地药材指纹图谱的研究 |
1.1 仪器和试药 |
1.1.1 仪器 |
1.1.2 试药 |
1.2 方法与结果 |
1.2.1 色谱条件的确立 |
1.2.2 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的选择 |
1.2.3 参照物的选择 |
1.2.4 生地药材指纹图谱方法学的考察 |
1.2.5 指纹图谱的测定和相关技术参数 |
1.3 讨论 |
1.3.1 波长的选择 |
1.3.2 供试品溶液制备 |
1.3.3 生地药材指纹图谱 |
2.生地药材经工艺加工后的指纹图谱的研究 |
2.1 仪器和试药 |
2.1.1 仪器 |
2.1.2 试药 |
2.2 方法与结果 |
2.2.1 色谱条件 |
2.2.2 生地药材经工艺加工后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2.3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2.2.4 生地药材经工艺加工后指纹图谱方法学的考察 |
2.2.5 指纹图谱和相关的技术参数 |
2.3 讨论 |
3.舒糖络颗粒中间体生地指纹图谱的研究 |
3.1 仪器和试药 |
3.1.1 仪器 |
3.1.2 试药 |
3.2 方法与结果 |
3.2.1 色谱条件 |
3.2.2 舒糖络颗粒中间体生地指纹图谱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3.2.3 舒糖络颗粒中间体生地指纹图谱阴性对照溶液的制备 |
3.2.4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3.2.5 舒糖络颗粒中间体生地指纹图谱方法学考察 |
3.2.6 指纹图谱和相关的技术参数 |
3.3 讨论 |
4.舒糖络颗粒生地指纹图谱的研究 |
4.1 仪器和试药 |
4.1.1 仪器 |
4.1.2 试药 |
4.2 方法与结果 |
4.2.1 色谱条件 |
4.2.2 舒糖络颗粒生地指纹图谱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4.2.3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4.2.4 舒糖络颗粒生地指纹图谱阴性对照溶液的制备 |
4.2.5 舒糖络颗粒生地指纹图谱方法学考察 |
4.2.6 指纹图谱和相关的技术参数 |
4.2.7 颗粒中生地药材成分的归属 |
4.3 讨论 |
5.HPLC-MS对生地药材相关性的研究 |
5.1 仪器和试药 |
5.1.1 仪器 |
5.1.2 试药 |
5.2 方法与结果 |
5.2.1 色谱条件 |
5.2.2 质谱条件 |
5.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5.2.4 混合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5.2.5 HPLC-MS检测结果 |
5.2.6 质谱分析和各峰的匹配结果结果 |
5.3 讨论 |
第四章 舒糖络颗粒中凌霄花指纹图谱的研究 |
1.凌霄花药材指纹图谱的研究 |
1.1 仪器和试药 |
1.1.1 仪器 |
1.1.2 试药 |
1.2 方法与结果 |
1.2.1 色谱条件的确立 |
1.2.2 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的选择 |
1.2.3 参照物的选择 |
1.2.4 凌霄花药材指纹图谱方法学的考察 |
1.2.5 指纹图谱和相关技术参数 |
1.3 讨论 |
1.3.1 凌霄花产地 |
1.3.2 检测方法选择 |
1.3.3 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选择 |
2.凌霄花药材经工艺加工后的指纹图谱的研究 |
2.1 仪器和试药 |
2.1.1 仪器 |
2.1.2 试药 |
2.2 方法与结果 |
2.2.1 色谱条件 |
2.2.2 凌霄花药材经工艺加工后的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2.3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2.2.4 凌霄花药材经工艺加工后指纹图谱方法学的考察 |
2.2.5 指纹图谱和相关的技术参数 |
2.3 讨论 |
3.舒糖络颗粒中间体凌霄花指纹图谱的研究 |
3.1 仪器和试药 |
3.1.1 仪器 |
3.1.2 试药 |
3.2 方法与结果 |
3.2.1 色谱条件 |
3.2.2 舒糖络颗粒中间体凌霄花指纹图谱的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3.2.3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3.2.4 舒糖络颗粒中间体凌霄花指纹图谱的阴性溶液的制备 |
3.2.5 舒糖络颗粒中间体凌霄花指纹图谱方法学考察 |
3.2.6 指纹图谱的测定和相关的技术参数 |
3.3 讨论 |
4.舒糖络颗粒凌霄花指纹图谱的研究 |
4.1 仪器和试药 |
4.1.1 仪器 |
4.1.2 试药 |
4.2 方法与结果 |
4.2.1 色谱条件 |
4.2.2 舒糖络颗粒凌霄花指纹图谱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4.2.3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4.2.4 舒糖络颗粒凌霄花指纹图谱阴性溶液的制备 |
4.2.5 舒糖络颗粒凌霄花指纹图谱方法学考察 |
4.2.6 指纹图谱和相关技术参数 |
4.2.7 颗粒中凌霄花药材成分的归属 |
4.3 讨论 |
5.HPLC-MS对凌霄花药材相关性的研究 |
5.1 仪器和试剂 |
5.1.1 仪器 |
5.1.2 试剂 |
5.2 方法与结果 |
5.2.1 色谱条件 |
5.2.2 质谱条件 |
5.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5.2.4 混合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5.2.5 HPLC-MS检测结果 |
5.2.6 质谱解析和各峰的匹配结果 |
5.3 讨论 |
第五章 舒糖络颗粒中鬼箭羽指纹图谱的研究 |
1.指纹图谱条件的研究 |
1.1 仪器和试药 |
1.1.1 仪器 |
1.1.2 试药 |
1.2 方法与结果 |
1.2.1 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的选择 |
1.2.2 色谱条件的确立 |
2 指纹图谱的测定 |
2.1 仪器和试剂 |
2.2 方法与结果 |
2.2.1 色谱条件 |
2.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2.3 阴性对照溶液的制备 |
2.2.4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2.2.5 鬼箭羽药材指纹图谱的测定 |
2.2.6 鬼箭羽药材经工艺加工后的指纹图谱 |
2.2.7 舒糖络中间体鬼箭羽指纹图谱的测定 |
2.2.8 舒糖络颗粒鬼箭羽指纹图谱的测定 |
3.HPLC-MS对鬼箭羽药材相关性的研究 |
3.1 仪器和试药 |
3.1.1 仪器 |
3.1.2 试药 |
3.2 方法与结果 |
3.2.1 色谱条件 |
3.2.2 质谱条件 |
3.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3.2.4 混合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3.2.5 HPLC-MS检测结果 |
3.2.6 质谱解析和各峰的匹配结果 |
3.3 讨论 |
第三部分 总结和展望 |
1.总结 |
1.1 舒糖络颗粒中葛根药材指纹图谱的研究 |
1.2 舒糖络颗粒中黄连药材指纹图谱的研究 |
1.3 舒糖络颗粒中生地药材指纹图谱的研究 |
1.4 舒糖络颗粒中凌霄花药材指纹图谱的研究 |
1.5 舒糖络颗粒中鬼箭羽药材指纹图谱的的研究 |
2.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5)进口天然药物优势及对我国中成药发展的借鉴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进口天然药物分析 |
1.1产地统计 |
1.2品种及剂型统计 |
2亚洲进口天然药物特点 |
2.1原材料质优,检验标准严格 |
2.2处方相似,质量有别 |
3德国、法国等进口天然药物特点 |
3.1工艺先进,质量可控 |
3.2主要物质含量准确,依从性好 |
3.3适应证明确 |
4我国中成药改进意见 |
4.1加强质量标准的设定 |
4.2探索新的检验方法 |
4.3发展标准提取物模式 |
4.4推行GAP,应用先进设备、技术,发扬传统中药优势 |
4.5推动文化交流,提高国际知名度 |
(6)中药制剂稳定性研究中含量测定的问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药制剂稳定性研究的概况 |
1.1 中药制剂稳定性研究法规 |
1.2 稳定性研究含量测定由单一指标趋向多指标成分 |
1.3 含量测定分析方法更加简便、快速和精密 |
2 含量测定存在问题的分析 |
2.1 含量测定指标成分的选择问题 |
2.1.1 没有遵循中药配伍原则 |
2.1.2指标成分缺乏特征性 |
2.1.3不重视不稳定成分的考察 |
2.1.4 指标成分考虑单一 |
2.1.5 指标成分选择不具体 |
2.1.6 对照品的缺乏 |
2.2 含量测定样品前处理及其分析方法的问题分析 |
2.2.1 提取方法的问题 |
2.2.2 纯化处理问题 |
2.2.3 溶剂的萃取问题 |
2.2.4 溶剂的挥发问题 |
2.2.5 分析方法灵敏度低 |
2.2.6 分析方法针对性单一 |
3 结语 |
(7)金佛手挥发性成分及精油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重要名词缩写 |
第一章 绪论 |
1.1 佛手生物学概况 |
1.1.1 佛手概述 |
1.1.2 佛手的生物形态 |
1.2 佛手成分的研究概况 |
1.2.1 佛手中挥发性成分研究 |
1.2.2 佛手中黄酮类成分研究 |
1.2.3 佛手中香豆素类成分研究 |
1.2.4 佛手中多糖及其他成分研究 |
1.3 植物挥发性成分提取方法 |
1.3.1 水蒸气蒸馏法 |
1.3.2 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法 |
1.3.3 固相微萃取法 |
1.3.4 亚临界水提法 |
1.3.5 有机溶剂萃取法 |
1.3.6 压榨法 |
1.4 植物挥发性成分检测方法 |
1.4.1 气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GC-MS) |
1.4.2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
1.4.3 红外光谱法(IR) |
1.4.4 紫外光谱法(UV) |
1.4.5 其他方法 |
1.5 植物精油生物活性及其应用 |
1.5.1 植物精油抗氧化作用研究 |
1.5.2 植物精油抑菌作用的研究 |
1.5.3 植物精油抗癌、抗肿瘤作用的研究 |
1.5.4 植物精油抗炎镇痛作用的研究 |
1.5.5 植物精油其他作用的研究 |
1.6 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1.6.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6.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佛手精油提取及化学成分分析 |
2.1 材料与仪器 |
2.1.1 实验原料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超声波辅助-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佛手精油的单因素试验 |
2.2.2 响应面分析法优化提取佛手精油 |
2.2.3 超临界CO_2萃取法提取佛手精油 |
2.2.4 佛手精油化学成分分析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3.1 超声波辅助-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佛手精油的单因素分析 |
2.3.2 响应面法优化超声波辅助-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佛手精油工艺试验 |
2.3.3 佛手精油提取率及形态比较 |
2.3.4 佛手精油化学成分分析结果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佛手自然香气成分提取及分析 |
3.1 材料与仪器 |
3.1.1 实验原料 |
3.1.2 主要试剂 |
3.1.3 主要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法萃取佛手挥发性成分 |
3.2.2 佛手香气成分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HS-SPME法萃取佛手香气成分分析 |
3.3.2 佛手香气成分与精油化学成分比较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佛手精油抗氧化活性研究 |
4.1 材料与仪器 |
4.1.1 实验原料 |
4.1.2 主要试剂 |
4.1.3 主要仪器 |
4.2 实验方法 |
4.2.1 佛手精油对亚铁离子还原能力的测定 |
4.2.2 佛手精油对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 |
4.2.3 佛手精油对超氧自由基(O_(2-·))清除能力的测定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佛手精油对亚铁离子还原能力的测定 |
4.3.2 佛手精油对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 |
4.3.3 佛手精油对超氧自由基(O_(2-·))清除能力的测定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佛手精油抑菌活性研究 |
5.1 材料与仪器 |
5.1.1 实验原料及菌种 |
5.1.2 主要试剂 |
5.1.3 主要仪器 |
5.2 实验方法 |
5.2.1 灭菌 |
5.2.2 培养基的配制 |
5.2.3 菌种活化及菌悬液的制备 |
5.2.4 佛手精油及其主要成分最小抑菌浓度(MIC)的测定和最小杀菌浓度(MBC/MFC)的测定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不同浓度佛手精油对供试菌的抑菌活性 |
5.3.2 佛手精油及其主要成分最小抑菌浓度(MIC)的测定和最小杀菌浓度(MBC/MFC)的测定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保济丸中葛根素的含量测定及灭菌方法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 |
2 方法与结果 |
2.1 溶液的制备 |
2.1.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2.1.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1.3 野葛阴性对照溶液的制备 |
2.2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
2.3 方法学研究 |
2.3.1 标准曲线绘制 |
2.3.2 精密度试验 |
2.3.3 稳定性试验 |
2.3.4 重复性试验 |
2.3.5 加样回收率试验 |
2.4 样品含量测定及不同灭菌方法评价 |
3 讨论 |
(9)保济丸中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抑菌 |
1.1 广藿香 |
1.2 厚朴 |
1.3 菊花 |
1.4 白芷 |
1.5 苍术 |
1.6 蒺藜 |
1.7 薄荷 |
1.8 天花粉 |
2 抗炎成分 |
2.1 茯苓 |
2.2 薄荷 |
2.3 白芷 |
2.4 化橘红 |
2.5 广藿香 |
2.6 苍术 |
2.7 厚朴 |
2.8 蒺藜 |
2.9 菊花 |
3 镇痛成分 |
3.1 广藿香 |
3.2 白芷 |
3.3 薏苡仁 |
3.4 薄荷 |
3.5 化橘红 |
4 止泻,对胃肠道功能紊乱有调节作用 |
4.1 木香 |
4.2 苍术 |
4.3 神曲 |
4.4 薏苡仁 |
4.5 厚朴 |
4.6 薄荷 |
4.7 白芷 |
5 总结与讨论 |
(10)香葛正气胶囊的药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中医药治疗脾胃病概况 |
第二章 香葛正气胶囊各单味药研究进展 |
1.广藿香的研究进展 |
2.陈皮的研究进展 |
3.茯苓的研究进展 |
4.甘草的研究进展 |
5.厚朴的研究进展 |
6.桔梗的研究进展 |
7.白术的研究进展 |
8.葛根的研究进展 |
9.丁香的研究进展 |
10.大腹皮的研究进展 |
11.紫苏叶的研究进展 |
12.生姜的研究进展 |
13.大枣的研究进展 |
第二部分 实验部分 |
第一章 香葛正气胶囊制剂工艺研究 |
1.处方 |
2.生产工艺 |
3.工艺流程图 |
4.香葛正气胶囊制备工艺的研究 |
4.1 剂型的选择与提取工艺路线的设计 |
4.2 原料质量鉴定 |
4.3 超临界提取工艺研究 |
4.4 葛根、桔梗、甘草、大腹皮、大枣及超临界萃取药渣醇提工艺研究 |
4.5 干燥工艺研究 |
4.6 成型工艺研究 |
5.中试研究 |
第二章 香葛正气胶囊质量标准的研究 |
1.香葛正气胶囊的质量标准草案 |
2.香葛正气胶囊的质量标准研究起草说明 |
2.1 定性鉴别实验 |
2.2 含量测定 |
2.3 质量检查 |
2.4 讨论 |
第三章 香葛正气胶囊初步稳定性实验 |
第三部分 结语 |
1.结果 |
2.结论 |
3.存在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四、中成药保济丸挥发性化学成分 (I)(论文参考文献)
- [1]木香炮制前后成分变化及对小鼠胃肠运动的影响研究[D]. 马亚男.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HS-SPME-GC-MS联用分析中成药保济丸挥发性成分[J]. 骆宇燊,杨红兵,陈成,刘毅,卢金清,江汉美,李锦周. 湖北农业科学, 2019(22)
- [3]一测多评法对补中益气丸中多种成分含量测定研究[D]. 张永昕.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06)
- [4]基于HPLC/DAD(ELSD)/MS技术的中药复方制剂舒糖络颗粒指纹图谱质量评价体系研究[D]. 赵妍.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6)
- [5]进口天然药物优势及对我国中成药发展的借鉴意义[J]. 黄科,徐才兵. 中国医药导报, 2015(35)
- [6]中药制剂稳定性研究中含量测定的问题分析[J]. 梁锦杰,吴燕红,张燕梅,罗裕,刘静,朱盛山,黄娟萍,蔡延渠.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4(12)
- [7]金佛手挥发性成分及精油生物活性研究[D]. 李雪青. 浙江工业大学, 2014(05)
- [8]保济丸中葛根素的含量测定及灭菌方法评价[J]. 温金莲,郭丽冰,周清,唐睿,梁泽铭,王景芳,朱盛山.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1(23)
- [9]保济丸中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李润萍,朱盛山,邬威尧,蔡延渠,苏志伟.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0(11)
- [10]香葛正气胶囊的药学研究[D]. 李海燕.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