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怎样清理村级财务(论文文献综述)
许美剑[1](2021)在《扎实推进村级财务清理检查——以浙江省临海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浙江省临海市通过专项检查,摸清了全市村级财务管理现状。本文概括总结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如制度制定不及时、执行欠到位、工程项目管理乏力、民主决策滞后等。同时就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以利于新形势下监管机制建设。
易雪辉,朱蓉,林蓉,高淑芳[2](2021)在《“互联网+精准扶贫代理记账”模式探讨——基于四川甘孜州的调研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四川省甘孜州全面推广"互联网+精准扶贫代理记账"模式取得显着成效。本文通过实地调研,总结了甘孜州实施"互联网+精准扶贫代理记账"模式的主要做法和经验,该模式的基本特征以及在村级财务管理方面取得的成效,同时也指出了其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分析了相关原因,最后提出进一步完善"互联网+精准扶贫代理记账模式"实施的对策建议。
刘君行[3](2020)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问题研究 ——以平谷区夏各庄镇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村集体所拥有的资金、资产和资源被统称为村级集体“三资”,为村集体成员共同所有。“三资”管理对于保障社会民众公共利益,促进农村基层经济社会发展稳定和党风廉政建设具有重要作用。2018年,农业农村部提出为构建扶贫脱贫的长效机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需推进农村集体产权改革,更需做好村级集体“三资”管理,做强集体经济。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经营机制符合时代要求,要在村集体试点“三变”运行机制与实现形式。但在村级经济发展,集体积累持续增多的同时,村级“三资”监控不严、责任不清、产权归属不明等问题愈发明显,限制了农村集体社会经济进步。为强化村级“三资”管理,探寻符合村级“三资”管理新方向。本文以国内外村级“三资”管理研究及委托代理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寻租理论为指导,总结了我国目前“三资”存在体量大、区域差异大、整体运营良好等现况,归纳了现代“三资”管理模式具有规章健全、分配合理、监管严密等特点。夏各庄镇地处北京近郊,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起步较早,“三资”管理效果明显,具有一定典型代表性。本文选取夏各庄镇“三资”管理为具体研究对象,在对全镇15个村全面清产核资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各村“三资”管理的现况,经研究发现,虽然夏各庄镇各村的“三资”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资源利用、资产交易、资金支出,管理制度、架构、监督等方面仍存在诸多漏洞。通过问卷调查及从管理主体、管理机制、管理过程等多角度研究分析,认为管理主体之间的利益博弈、培训力度的不足、制度缺位及环境差异等是导致“三资”管理问题的根本原因。论文在最后,借鉴了国内“三资”管理的成功案例,提出了为最大限度缓解矛盾纠纷,避免农民权益受到损害,发展集体经济、助推乡村振兴,活用闲置“三资”、提高管理者能力、强化监管及完善相关规章法制等方法等是优化“三资”管理的重要途径。
洪伟[4](2020)在《村级财务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基于A县各村审计结果》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政策措施的深入实施,国家对“三农”问题的持续高度重视,各种财政优惠政策不断向基层倾斜,中央、省、市、县大量财政惠农资金下拨到村一级,村级财务管理也愈发复杂,伴随着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说专项惠农补助资金未专款专用、公款私存并挪作他用、骗取套取上级补助资金等,在农村甚至整个社会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出现这些问题很大原因是村级财务管理不规范造成的,因此规范和完善村级财务管理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主要是以A县近六年村级财务审计报告为分析基础,总结审计过程中发现的村集体资金管理、村级工程项目管理、村级会计核算、村级财务公开、村级财务监管等五方面的问题,结合走访交谈,剖析村级财务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思想认识不到位、财会人员队伍建设不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缺乏有效监督与问责机制,针对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规范和完善村级财务管理五方面建议:提高村级财务管理的思想认识、稳定和加强村级财务人员队伍、完善村级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深化村级财务公开、完善村级财务管理监督和问责机制。
陈欣[5](2020)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廉政风险防控研究 ——以江西省D县为例》文中认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资产、资金、资源)是基层社会治理的核心领域,也是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维护基层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环节。近些年,随着“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和基层反腐倡廉工作的的深入开展,D县内发生的农村集体“三资”领域腐败案件不断增多,部分村干部利用职权借机捞取利益,损害村集体利益,暴露出D县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廉政风险防控领域存在的管理不规范、监督不严格等诸多问题。因此,开展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廉政风险防控问题研究,既是深入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现实需要,也是推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的内在要求,更是巩固党在基层执政基础的有力保障。本文首先介绍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廉政风险防控有关概念及内部控制理论、村民自治理论、协同治理理论。随后,介绍了 D县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廉政风险防控现况、做法及成效。接着,总结了 D县农村“三资”管理廉政风险防控中存在的管理制度不到位、村务公开不到位、民主监督不到位、监管职责不明晰等问题,并分析形成原因。随后,阐述了各地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经验做法并提出经验借鉴,通过村民自治理论、协同治理理论、内部控制理论的视角,提出完善体制机制、发挥村民监督作用、加强政府部门间合作的对策建议。
魏菁楠[6](2020)在《山东省Z镇村级债务现状及化解研究》文中认为村级债务的大规模存在,不仅损害国家、村集体和农民的利益,而且严重影响村级组织的日常自治活动。从实际工作中发现,凡是存在较大规模村级债务的村级组织,村两委班子整体实力普遍不强,村级组织软弱涣散,甚至处于瘫痪状态,由此诱发干群矛盾尖锐、干部队伍的不稳定等一系列社会问题。Z镇是典型的农业乡镇,大部分村庄村级组织收入种类少,且规模不大,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全镇总体村级债务总量大,构成复杂,债务化解难度逐渐变大。目前,本镇在严格村级债务管理、化解村级债务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有效减少了村级债务存量、控制了新增债务。在此基础上,深入思考村级债务的成因,深刻分析化解债务遇到的新问题,逐步化解村级原有债务、防止新增债务,进而最终彻底解决困扰村级发展、影响社会稳定的村级债务问题,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村级债务及化解现状、村级债务成因及化解存在问题、村级债务化解措施三个方面。本人通过查阅Z镇财经中心有关村级债务的基础材料,同时设计村级组织和农户两种调查问卷进行调查访谈,获取了大量村级债务以及村级债务化解的第一手材料。在此基础上,利用文献研究、定量分析和统计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有关村级债务现状、成因、化解等相关问题进行汇总和分析,以期取得较为可靠、具备可操作性的研究成果。通过数据分析和调查访谈发现,造成村级债务的原因,一是经济因素,主要指项目制背景下资金不配套、发展壮大村级组织经济收入方式不足;二是体制因素,主要指村级组织事权和财权不对等、压力型政治体制下的举债激励过度;三是监管因素,主要指内部管理措施不到位、外部监督机制不健全。目前,化解村级债务存在的主要问题,则表现在村级组织收入有限、服务思想滞后、债务化解方式单一、缺乏上级支持等。针对存在的问题,化解村级债务的重点应当放在化解债务存量和减少债务增量两个方面,具体措施则主要是增加村级组织经济收入、提升村级组织服务水平、制定灵活化解计划、上下联动多方合力等。
王荣[7](2020)在《现代国家建构视野下村民自治制度的发展 ——以吉林省梨树县北老壕村为个案》文中认为村民自治起源于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是现代中国民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历史上,乡村一直在国家控制体系中居于不可替代的地位,所谓天下未稳农村先稳,天下未乱农村先乱。怎么处理好国家与乡村的关系,是古今中外所有国家都要审慎应对的问题。当前,对村民自治而言,由于现实环境、历史条件的变化,这项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当初的设计者们未能预料的新情况、新现象和新问题。对此,学界多从共时性的角度,对这项制度的现实困境进行分析,并尝试提出各自的解决方案。然而,村民自治从历史传统、孕育产生、发展嬗变到效能提升,自有其内在的发展逻辑和演进规律,这个逻辑与规律,又始终离不开国家的影响。因此,只有将历时性与共时性、宏观与微观结合起来,既立足村庄,又跳出村庄看自治,才能形成较为深刻、完整的认识。从现代国家建构理论来看,村民自治经历了一个由传统中国的“化国家为天下”转为近代以来的“化天下为国家”,继而在现代国家建构的框架下,随着“民族—国家”与“民主—国家”建设进程而孕育、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民主—国家”建设步伐加快,村民自治从最初的地方性探索开始,逐步具备了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等民主的制度要素,并形成了统一模式向全国推广。但是,具备了民主的制度要素,并不意味着就具备了相应的民主效能。相反,当前村民自治面临着效能不足的普遍困境,民主的实践机制不能因地制宜、不断创新。因此,必须对民主的制度要素与民主的实践机制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在自治单元、自治载体和自治形式等方面探索新模式、新方法和新路径,找出让制度要素真正落地生根、有效贯彻实施的方法和机制。
谢倩[8](2019)在《湘潭县1983-1987年整党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全面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党和国家工作重心发生转移,中国共产党各项任务发生根本性改变,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挑战。一方面,党和国家开展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广大党员干部遭受资本主义腐朽思想侵蚀的危害有所增加;另一方面,“文化大革命”和“左”倾错误思想对党和国家的影响还未完全肃清,党在思想、作风、组织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为了解决党内存在的问题,为国家改革开放各项事业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中共中央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1983-1987年整党。此次整党以统一思想、整顿作风、加强纪律、纯洁组织为主要任务,采取自上而下,分期分批的整党方法。1983年10月中共十二届二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整党的决定》,党中央决定于1983年11月开始整党。为贯彻落实国家整党政策,大力改善湘潭县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促进全县经济发展,中共湘潭县委在党中央整党工作指示下,于1985年5月全面开展整党工作,并采取了系列整党举措:如对农村基层党员开展学习党中央整党文件教育,彻底清理“三种人”,从根本上促进全县党风根本好转,将整党工作与加强乡镇企业经营管理工作和加强基层治保、调解组织建设工作相结合等。中共湘潭县委通过系列举措使整党成效不仅局限于党组织内部,同时扩大到湘潭县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并取得了良好成效。本文以湘潭县1983-1987年整党为研究对象。在对湘潭县全面开展整党的背景进行全面分析之后,从湘潭县全面开展整党的动员、全面铺开和整党的结束全面把握湘潭县1983-1987年整党全过程。在此基础之上,对湘潭县1983-1987年整党进行评价并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是党一切工作的重心,从微观角度上来看,湘潭县1983-1987年整党是在党中央全面开展整党工作的部署下展开,其整党工作对湘潭县党组织建设和全县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从宏观角度上来看,其整党经验对当前促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对中国共产党形象构建和当时改革开放的启动也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郑文武[9](2019)在《山东省D镇5村村级债务问题研究分析》文中认为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处于滞后的状态,村级债务为解决农村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资金短缺,实现农村资金资源的合理配置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客观上改进了农村人居生活环境和生产方式,提升了农民幸福生活指数,促进农村地区乃至全国社会经济发展。村级债务这种行为远超出了筹资模式的范畴,对广大农村社会地区深刻的政治意义。D市D镇地处华北平原鲁西北地区,是以农业为主导的典型地区。作者在该乡镇从事农村经营管理工作,选取全镇境内具有代表性的5个自然村作为调查研究对象,通过借鉴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成果,结合当地上级部门相关政策,借助资料研究、实地访谈、调查走访等方法,运用系统论、村级债务、公共产品理论等相关理论,对该地区的村级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进行调研,以取样村庄集体经济收入、债务规模、结构、用途等作为研究主要内容,在政策和经济的角度分析村级债务产生原因背景,通过访谈村干部、村民、债权人、乡镇政府等不同角色,分析其在村级债务成因中所起到的不同作用。本文作者运用系统理论进行分析,横向比较得出以下结论:(1)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将集体产权盘活运用放入市场,发展高标准现代农业,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弥补县乡两级政府财力;(2)统筹城乡发展,不断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总量,加强对地方财政资金尤其是专项资金的审计,引进社会资本对农村地区公益事业的投资;(3)强化村级财务管理,严格村级财务公开手续,制定债务核销计划,将民主监督和民主决策纳入财务管理;(4)尊重农民意愿,为基层农村地区减负,不盲目高标准建设,地方农村商业银行对村集体进行无抵押贷款授信,金融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
陈迎[10](2019)在《惠州市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完善,是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乡村振兴战略践行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当前农村迫切需要的综合性改革工作。对于有着广阔农村地区的惠州来说,乡村振兴是一项历史性任务。惠州市采取系列应对方案,有效提高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能力。建立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工作体系,健全制度加强监督,建立市、镇街、村三级网络监管平台等措施,规范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实现了农村集体“三资”数据的动态监管及村务公开信息化,保障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推进了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本文以广东省惠州市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情况为研究对象,以委托代理理论、内部控制理论作为理论支撑,采取文献研究、实地调查、案例分析等方法,归纳总结惠州市在提高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水平的主要做法及收效,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制约管理效益的种种因素,提出相应完善管理的对策建议。通过分析研究,得出结论如下:一是惠州市农村“三资”管理仍存在需要改善方面:制度建设缺乏创新,管理工作不规范,管理监督力度不足,管理队伍及业务人员素质不高;二是惠州市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出现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思想认识不够,管理制度不完善,惩处力度不足,专业人才引入和培养不足;三是要有效落实政府部门职责、完善管理制度、健全监督体系、强化队伍建设,从而不断完善惠州市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同时,通过研究探讨,以期促进惠州市及其他等地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改善,提供借鉴。
二、怎样清理村级财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怎样清理村级财务(论文提纲范文)
(1)扎实推进村级财务清理检查——以浙江省临海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村级财务清理现状 |
二、财务清理存在问题 |
(一)制度规范完善不及时 |
(二)制度执行欠到位 |
1. 固定资产管理松弛。 |
2. 应收款催交不及时。 |
3. 存在坐支现象,易形成账目混乱和资金挪用。 |
4. 村级集体资产资源管理松散,易滋生腐败现象。 |
5. 信息公开不及时。 |
6. |
(三)工程项目管理乏力 |
1. 村级工程项目未公开招投标。 |
2. 工程项目实施中存在潜在风险。 |
(四)民主决策滞后,影响社会稳定 |
(五)队伍不稳定,影响监管质效 |
(六)清理审计问题整改不力 |
三、对策建议 |
(一)强化制度规范 |
(二)加大检查监督力度 |
(三)探索实践新形势下监管机制建设 |
1. 探索公开模式。 |
2. 探索中介代理服务。 |
(四)加强学习总结经验 |
(2)“互联网+精准扶贫代理记账”模式探讨——基于四川甘孜州的调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互联网+精准扶贫代理记账”模式实施情况 |
(一)甘孜州基本州情 |
(二)甘孜州村级财务管理概况 |
(三)推行“互联网+精准扶贫代理记账”的主要做法及经验 |
二、“互联网+精准扶贫代理记账”模式基本特征 |
三、“互联网+精准扶贫代理记账”模式取得的显着成效 |
(一)村级财务基础工作质量大幅提升 |
(二)村级财务监督控制能力得到显着提升 |
(三)强化了政府治理向村集体延伸的功效 |
四、“互联网+精准扶贫代理记账”实施的问题及原因 |
(一)该模式仍与村民自治的法理存在一些冲突 |
(二)该模式服务村级财务的质量有待提升 |
(三)村级财会队伍建设出现新问题 |
(四)村级财务运行效率并未得到有效提升 |
五、“互联网+精准扶贫代理记账”模式实施完善建议 |
(一)正确定位乡镇财政所,聚焦财政监管和业务指导 |
(二)突出村集体自主地位,强化自治意识和能力培育 |
(三)代理机构实行市场竞争选择,提升服务村级财务水平 |
(3)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问题研究 ——以平谷区夏各庄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4.1 国外研究综述 |
1.4.2 国内研究综述 |
1.4.3 文献评述 |
1.5 研究内容和方法、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5.3 技术路线 |
2 相关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
2.1.2 农村集体“三资” |
2.1.3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 |
2.1.4 农村集体“三资”的“三变”机制 |
2.2 相关理论 |
2.2.1 公共选择理论 |
2.2.2 寻租理论 |
2.2.3 委托代理理论 |
3 我国农村集体“三资”管理 |
3.1 我国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历程 |
3.1.1 初步形成时期 |
3.1.2 飞速发展时期 |
3.1.3 基本确立时期 |
3.2 我国农村集体“三资”现状 |
3.2.1 农村集体“三资”总量大 |
3.2.2 农村集体“三资”区域差异大 |
3.2.3 农村集体“三资”整体经营情况良好 |
3.3 我国优化“三资”管理的实践 |
3.4 “三资”现代管理模式的特点 |
3.4.1 健全的“三资”制度建设 |
3.4.2 合理的“三资”分配方式 |
3.4.3 立体的“三资”监管网络 |
3.4.4 综合的“三资”发展手段 |
4 夏各庄镇农村集体“三资”管理 |
4.1 研究区域概况 |
4.1.1 数据来源 |
4.1.2 夏各庄镇区位及自然环境 |
4.1.3 夏各庄镇农业发展现状 |
4.1.4 夏各庄镇基础设施与社会环境 |
4.2 夏各庄镇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现状 |
4.2.1 夏各庄镇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改革历程 |
4.2.2 夏各庄镇农村集体“三资”总领与结构 |
4.2.3 夏各庄镇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办法与成效 |
4.3 夏各庄镇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出现的问题 |
4.3.1 村级集体资金管理问题 |
4.3.2 村级集体资产管理问题 |
4.3.3 村级集体资源管理问题 |
4.3.4 村级“三资”管理制度不规范 |
4.3.5 村级“三资”管理架构不完善 |
4.3.6 村级“三资”监管缺位 |
4.4 夏各庄镇“三资”管理满意度调查 |
4.4.1 信度分析 |
4.4.2 因子分析 |
4.4.3 实证分析 |
4.4.4 分析结论 |
4.5 夏各庄镇村级“三资”管理问题原因分析 |
4.5.1 主观认识存在偏差 |
4.5.2 村级发展资金短缺 |
4.5.3 政策法律缺乏完善 |
4.5.4 委托代理博弈失衡 |
4.5.5 管理人员培训不足 |
4.5.6 环境、资源存在差异 |
5 优化村级“三资”管理的对策建议 |
5.1 完善集体“三资”管理制度 |
5.1.1 资金管理合理化 |
5.1.2 资产管理安全化 |
5.1.3 资源管理精细化 |
5.2 改进集体“三资”管理配套政策建议及创新 |
5.2.1 健全“三资”法律政策 |
5.2.2 提高“三资”管理能力 |
5.2.3 创新“三资”监管方式 |
6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访谈提纲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4)村级财务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基于A县各村审计结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文献综述 |
1.4 研究思路 |
1.5 研究方法 |
1.6 可能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1.6.1 可能的创新点 |
1.6.2 不足之处 |
2 村级财务管理相关理论及目前A县村级财务管理现状 |
2.1 村级财务管理概念、重点及特点 |
2.1.1 村级财务管理概念、重点 |
2.1.2 村级财务管理的特点 |
2.2 理论基础 |
2.2.1 委托代理理论 |
2.2.2 内部控制理论 |
2.2.3 集权与分权理论 |
2.3 目前A县村级财务管理现状 |
2.3.1 管理模式 |
2.3.2 管理制度法规 |
2.3.3 监督机构 |
3 A县村级财务审计背景介绍及村级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3.1 A县村级财务审计背景介绍 |
3.2 A县村级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3.2.1 村集体资金管理方面 |
3.2.2 村级工程项目管理方面 |
3.2.3 村级会计核算方面 |
3.2.4 村级财务公开方面 |
3.2.5 村级财务监管方面 |
4 村级财务管理问题原因分析 |
4.1 思想认识不到位 |
4.2 财会人员队伍建设不完善 |
4.3 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
4.4 缺乏有效监督与问责机制 |
4.4.1 民主监督流于形式 |
4.4.2 政府审计监督乏力 |
4.4.3 会计监督缺位 |
4.4.4 责任追究不到位 |
5 国内村级财务管理经验与启示及加强A县村级财务管理的对策建议 |
5.1 国内村级财务管理经验与启示 |
5.1.1 江苏省灌南县新安镇村级财务管理经验与启示 |
5.1.2 广东省肇庆市黄岗镇河旁村村级财务管理经验与启示 |
5.2 加强A县村级财务管理的对策建议 |
5.2.1 提高村级财务管理的思想认识 |
5.2.2 稳定和加强村级财务人员队伍 |
5.2.3 完善村级财务内部控制制度 |
5.2.4 深化村级财务公开 |
5.2.5 完善村级财务管理监督和问责机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廉政风险防控研究 ——以江西省D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廉政风险防控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评述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创新之处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农村集体“三资” |
2.1.2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 |
2.1.3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廉政风险防控 |
2.2 理论基础 |
2.2.1 内部控制理论 |
2.2.2 村民自治权力理论 |
2.2.3 协同治理理论 |
2.3 上述理论的相关性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
第3章 江西D县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廉政风险防控现状 |
3.1 江西D县基本情况介绍 |
3.2 江西D县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廉政风险防控建设现状 |
3.2.1 江西D县农村“三资”管理组织体制 |
3.2.2 江西D县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廉政风险防控的主要做法 |
3.3 江西D县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廉政风险防控工作成效 |
3.3.1 规范了农村“三资”管理 |
3.3.2 减少了腐败行为 |
3.3.3 促进了农村和谐稳定 |
第4章 江西D县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廉政风险防控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4.1 江西D县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廉政风险防控存在的问题 |
4.1.1 管理制度不完善的风险 |
4.1.2 村务公开不到位的风险 |
4.1.3 民主监督不到位的风险 |
4.1.4 监管职责不明晰的风险 |
4.2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廉政风险防控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
4.2.1 思想认识有偏差 |
4.2.2 基础工作不扎实 |
4.2.3 监管主体不到位 |
4.2.4 体制机制不通畅 |
第5章 国内其他地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经验借鉴 |
5.1 国内其他地区做法 |
5.1.1 威海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经验做法 |
5.1.2 朔州市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经验做法 |
5.1.3 泰兴市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经验做法 |
5.2 经验借鉴 |
5.2.1 加强村务公开 |
5.2.2 加强民主决策 |
5.2.3 建立联动机制 |
5.2.4 创新监管方式 |
5.2.5 健全管理制度 |
第6章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廉政风险协同防控建议 |
6.1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廉政风险防控中加强政府部门间协同 |
6.1.1 明确农村集体“三资”监管职责 |
6.1.2 构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网络 |
6.1.3 完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程序 |
6.1.4 强化制度执行力度 |
6.2 发挥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廉政风险防控中村民监督作用 |
6.2.1 提高村民参与治理能力 |
6.2.2 健全民主决策机制 |
6.2.3 加强村务公开力度 |
第7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山东省Z镇村级债务现状及化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第2章 概念界定和相关理论 |
2.1 概念界定 |
2.1.1 村级债务 |
2.1.2 村级债务化解 |
2.2 相关理论 |
2.2.1 公共产品理论 |
2.2.2 公共财政理论 |
2.2.3 财政转移支付 |
第3章 山东省Z镇村级债务及债务化解现状 |
3.1 Z镇概况 |
3.2 Z镇村级债务现状分析 |
3.2.1 账龄分析 |
3.2.2 债权人构成分析 |
3.2.3 债务用途分析 |
3.3 Z镇村级债务化解现状分析 |
3.3.1 村级债务化解总体情况 |
3.3.2 Z镇债务风险化解分析 |
第4章 Z镇村级债务及债务化解问卷调查 |
4.1 村级债务化解调查问卷的设计 |
4.2 基于村委会问卷的村级债务化解分析 |
4.2.1 村庄基本情况分析 |
4.2.2 村级债务情况分析 |
4.2.3 村级债务化解情况分析 |
4.3 基于农户问卷的村级债务化解分析 |
4.3.1 农户债务情况分析 |
4.3.2 农户债务化解情况分析 |
第5章 Z镇村级债务成因及化解存在的问题 |
5.1 Z镇村级债务成因 |
5.1.1 经济因素 |
5.1.2 体制因素 |
5.1.3 管理监督因素 |
5.2 Z镇村级债务化解中存在的问题 |
5.2.1 村级组织经济收入规模有限 |
5.2.2 村级组织服务思想滞后 |
5.2.3 村级债务化解方式过于单一 |
5.2.4 村级债务化解缺乏上级支持 |
第6章 Z镇村级债务化解措施 |
6.1 增加村级组织经济收入 |
6.1.1 灵活方式增加村级组织经济收入 |
6.1.2 加大项目扶持和资金扶持力度 |
6.2 培养和提升村级组织的服务水平和服务思想 |
6.2.1 村级组织内部村干部的培养和提升 |
6.2.2 完善内外部监督管理 |
6.3 制定方式灵活的村级债务化解计划 |
6.3.1 根据债务归属实行“一债一策”的债务化解方式 |
6.3.2 根据债务账龄实行有计划的年度债务化解计划 |
6.4 多方合力,关注重视村级债务化解 |
6.4.1 市级以上各级主管部门全面指导债务化解工作 |
6.4.2 乡镇一级农经管理部门做好村级债务化解培训工作 |
6.4.3 村级组织自觉客观做好债务清查化解工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现代国家建构视野下村民自治制度的发展 ——以吉林省梨树县北老壕村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问题意识与研究缘起 |
1.2 研究现状与研究综述 |
1.3 研究方法、基本思路与文献基础 |
1.3.1 研究方法 |
1.3.2 基本思路 |
1.3.3 文献基础 |
1.4 样本个案:村庄概况 |
第二章 化国家为天下:自治的传统与底色 |
2.1 化外之区:中华帝国的边缘 |
2.1.1 作为朝贡国的汉代“扶余国” |
2.1.2 作为羁縻州的唐代“渤海国” |
2.1.3 辽金元明清时期地方管理的加强 |
2.2 移民之地:多姓村庄的融铸 |
2.2.1 第一波移民浪潮:清初的招民放垦 |
2.2.2 第二波移民浪潮:乾嘉时期的禁关令与流民的“闯关东” |
2.2.3 第三波移民浪潮:清末的弛禁与民国的屯垦 |
2.2.4 北老壕多姓村庄的形成 |
2.3 关外之乡:熟人社会的形成 |
2.3.1 地缘关系与身份认同 |
2.3.2 亲属关系与社会网络 |
2.3.3 村庄习俗与乡民性格 |
第三章 化天下为国家:“民族—国家”视野下自治的试验 |
3.1 从清末到民国:近代地方自治的尝试 |
3.1.1 清末新政时的城镇乡自治 |
3.1.2 民国初期的地方自治 |
3.1.3 日据时期的殖民统治 |
3.2 社会主义改造:国家对乡村秩序的动员性整合 |
3.2.1 土地改革运动 |
3.2.2 农业合作化运动 |
3.2.3 基层等额选举 |
3.3 人民公社体制的成型:国家权力的全面渗透 |
3.3.1 “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 |
3.3.2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
3.3.3 “民主办社”的实施效果 |
第四章 民主的制度要素:“民主—国家”视野下村民自治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
4.1 体制的转型:乡村社会的秩序重构 |
4.1.1 人民公社体制废除时的社会失序 |
4.1.2 自生自发的村民自治 |
4.2 压力的转换:“海选第一村”的诞生背景 |
4.2.1 整党运动:“海选”的政治背景 |
4.2.2 基层矛盾:“海选”的内生动力 |
4.2.3 整顿干部:“海选”的直接动因 |
4.3 制度的转轨:“海选第一村”的正式诞生 |
4.3.1 “三不原则”的提出 |
4.3.2 “海选程序”的确定 |
4.3.3 从地方到全国:“海选”模式的推广 |
第五章 民主的实践机制:“民主—国家”视野下村民自治制度的困境 |
5.1 自治与他治:农业税时代“双重压力”下的村民自治 |
5.1.1 行政规制自治:村委会有限的公共财务权 |
5.1.2 行政预留空隙:村委会充分的矛盾调解权 |
5.1.3 行政指导自治:对农业生产的引导和管理 |
5.1.4 行政覆盖自治:农村计划生育的强制实施 |
5.2 无作为与不合作:后税费时代的村干部和村民 |
5.2.1 “村财乡管”和村庄财政空壳 |
5.2.2 村委会职能不全和村务管理不善 |
5.2.3 自治主体缺位和农户参与冷漠 |
5.3 不规范与低效能:当前村民自治制度运作的挑战 |
5.3.1 民主选举不规范 |
5.3.2 民主决策不充分 |
5.3.3 民主管理不理想 |
5.3.4 民主监督不到位 |
第六章 小结与展望 |
6.1 自治的单元:“大传统”还是“小传统” |
6.2 自治的载体:传统宗族组织还是现代合作组织 |
6.3 自治的主体:村干部还是村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湘潭县1983-1987年整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来源及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
四、主要创新点和难点 |
第1章 湘潭县1983-1987 年整党的背景 |
1.1 党中央全面整党的工作部署 |
1.1.1 党中央整党任务的提出 |
1.1.2 党中央对整党工作的部署 |
1.2 湖南省整党工作的具体安排 |
1.3 整党开展前湘潭县党的组织状况和党员思想状况 |
1.3.1 受“文化大革命”和“左”倾思想的影响较深 |
1.3.2 20 世纪80 年代湘潭县党组织状况 |
1.3.3 湘潭县基层干部对整党的态度 |
第2章 湘潭县1983-1987 年整党的动员 |
2.1 从思想上做好整党动员 |
2.1.1 组织全县学习上级整党文件 |
2.1.2 加强党员教育,层层训练骨干 |
2.2 从基层党组织上做好整党动员 |
2.2.1 改善全县领导班子结构 |
2.2.2 做好清理“三种人”的工作部署 |
2.3 从整顿党的作风上做好整党动员 |
2.3.1 部署党风大检查各项工作 |
2.3.2 全面开展党风自查 |
2.3.3 全县党风根本好转的规划 |
第3章 湘潭县1983-1987 年整党的全面铺开 |
3.1 第一批整党:县直机关整党工作开展 |
3.1.1 组织全县党员学习整党文件 |
3.1.2 整党与推动全县党风问题根本好转相结合 |
3.1.3 切实加强落实全县地下党工作 |
3.1.4 对照检查与整改验收——以湘潭县县委办公室为例 |
3.1.5 清理“三种人”,做好组织处理和党员登记 |
3.2 第二批整党:全县区、镇、乡整党工作开展 |
3.2.1 组织学习中央整党文件,培训农村党员 |
3.2.2 促进全县党风问题全面好转 |
3.2.3 农村整党与切实抓好基层团组织建设相结合 |
3.2.4 对照检查和集中整改 |
3.2.5 整党验收与成效 |
3.2.6 组织处理和党员登记 |
3.3 第三批整党:村级整党工作的开展 |
3.3.1 村级整党前的准备工作 |
3.3.2 村级整党的全面铺开——以青山桥镇为例 |
3.4 整党的继续推进与结束 |
3.4.1 村级整党与加强妇代会建设相结合 |
3.4.2 村级整党与加强乡镇企业经营管理相结合 |
3.4.3 村级整党与加强基层治保、调解组织建设相结合 |
3.4.4 整党的结束 |
第4章 湘潭县1983-1987 年整党的评价与启示 |
4.1 整党的评价 |
4.1.1 整党的特点 |
4.1.2 整党成效 |
4.2 整党的启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和承担的科研任务 |
(9)山东省D镇5村村级债务问题研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我国村级债务形成的几个历史阶段 |
1.2.2 国外对相关理论实践的研究 |
1.2.3 国内关于村级债务研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3.4 研究思路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
2.1 相关概念 |
2.1.1 村级债务 |
2.1.2 负债 |
2.1.3 转移支付 |
2.1.4 一事一议制度 |
2.2 理论基础 |
2.2.1 公共产品理论 |
2.2.2 地方政府职能 |
2.2.3 系统论 |
第3章 取样村庄村级债务现状 |
3.1 D镇及取样村庄情况简介 |
3.2 村级债务分析 |
3.2.1 村级债务阶段分析 |
3.2.2 村级收入情况 |
3.2.3 村级债务的构成 |
3.2.4 村级债务的用途 |
3.3 村级债权 |
3.4 村级财务管理现状及不足 |
第4章 村级债务成因分析 |
4.1 村级债务成因背景分析 |
4.1.1 政策原因 |
4.1.2 经济原因 |
4.2 村级债务成因角色访谈 |
4.2.1 访谈背景 |
4.2.2 村干部访谈实录 |
4.2.3 村民访谈实录 |
4.2.4 债权人访谈实录 |
4.2.5 乡镇干部访谈实录 |
第5章 关于化解和防控村级债务的建议 |
5.1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扩大镇村两级财政收入 |
5.2 加大对村级公益事业发展的扶持力度 |
5.3 制定债务核销计划强化村级债务管理 |
5.4 为基层农村地区减负明确村委会职能 |
第6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0)惠州市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概述 |
1.3.2 国内研究概述 |
1.3.3 文献述评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5 创新之处 |
2 相关概念和基础理论 |
2.1 相关概念 |
2.1.1 农村集体“三资”的概念 |
2.1.2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概念 |
2.1.3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模式 |
2.2 理论基础 |
2.2.1 委托代理理论 |
2.2.2 内部控制理论 |
3 惠州市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状况分析 |
3.1 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
3.2 农村集体“三资”状况 |
3.3 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主要做法 |
3.3.1 政府相关政策 |
3.3.2 具体做法 |
3.4 惠州市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取得的成效 |
3.4.1 有效规范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 |
3.4.2 实现了动态监管及村务公开信息化 |
3.4.3 较好地保障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
3.4.4 进一步推进了农村基层民主建设 |
4 惠州市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4.1 存在的问题 |
4.1.1 制度建设缺乏创新 |
4.1.2 管理工作不规范 |
4.1.3 管理监督力度不够 |
4.1.4 管理队伍及业务人员素质不高 |
4.2 原因分析 |
4.2.1 思想认识和法律意识淡薄 |
4.2.2 内部控制制度缺乏约束力 |
4.2.3 各职能部门履行职责不到位 |
4.2.4 专业人才引入和培养不足 |
5 博罗县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案例 |
5.1 博罗县基本情况 |
5.2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做法与成效 |
5.3 经验与启示 |
6 完善惠州市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对策建议 |
6.1 有效落实政府部门职责 |
6.1.1 提高思想认识 |
6.1.2 强化政府职能 |
6.2 完善管理制度 |
6.2.1 完善规范农村集体资金管理制度 |
6.2.2 完善规范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制度 |
6.2.3 完善规范农村集体资源管理制度 |
6.2.4 完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信息化建设 |
6.3 健全监督体系 |
6.3.1 加大违规行为惩处力度 |
6.3.2 强化民主监督 |
6.3.3 加强审计监督 |
6.3.4 建立价值评估体系标准 |
6.4 强化队伍建设 |
6.4.1 加强组织领导 |
6.4.2 加强培训教育 |
6.4.3 严格考核聘任机制 |
7 结论与讨论 |
7.1 主要结论 |
7.2 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四、怎样清理村级财务(论文参考文献)
- [1]扎实推进村级财务清理检查——以浙江省临海市为例[J]. 许美剑. 中国农业会计, 2021(03)
- [2]“互联网+精准扶贫代理记账”模式探讨——基于四川甘孜州的调研分析[J]. 易雪辉,朱蓉,林蓉,高淑芳. 财会通讯, 2021(13)
- [3]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问题研究 ——以平谷区夏各庄镇为例[D]. 刘君行.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4]村级财务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基于A县各村审计结果[D]. 洪伟.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1)
- [5]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廉政风险防控研究 ——以江西省D县为例[D]. 陈欣. 南昌大学, 2020(01)
- [6]山东省Z镇村级债务现状及化解研究[D]. 魏菁楠.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12)
- [7]现代国家建构视野下村民自治制度的发展 ——以吉林省梨树县北老壕村为个案[D]. 王荣.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8]湘潭县1983-1987年整党研究[D]. 谢倩. 湘潭大学, 2019(02)
- [9]山东省D镇5村村级债务问题研究分析[D]. 郑文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3)
- [10]惠州市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研究[D]. 陈迎.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