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管结石临床诊治研究进展

肝胆管结石临床诊治研究进展

一、肝胆管结石临床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汪清志,陈斌[1](2021)在《经皮经肝胆道镜技术在肝胆管结石治疗中的认识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肝胆管结石病是一种外科常见的良性疾病,发病机理复杂多样,其临床治疗是临床医生棘手的难题之一,尤其是治疗后结石清除率低、复发率高等关键问题一直是临床上难以突破的瓶颈。经皮经肝胆道镜技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oscopy,PTCS)是一种与传统治疗思路不同的全新治疗手段,它的出现为肝胆管结石病的患者带来治愈的可能。现对PTCS在肝胆管结石的治疗进行综述。

王超[2](2020)在《腹腔镜左肝切除术中经左肝管残端胆道镜探查治疗肝胆管结石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腹腔镜左肝切除术中经左肝管残端胆道镜探查治疗肝胆管结石的安全性、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肝胆外科2016年1月2019年1月期间,收治的69例因肝胆管结石行腹腔镜左肝切除联合胆道镜探查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实行的手术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LHD组)与对照组(CBD组),其中观察组(n=36)行腹腔镜下左肝切除联合术中经左肝管残端(LHD)胆道镜探查取石术,对照组(n=33)行腹腔镜下左肝切除联合胆总管(CBD)切开胆道镜探查取石术及T管引流术。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残石、住院费用及各种相关并发症等。结果:观察组在手术时间(249.39±77.83 min vs 303.64±68.33 min)、术后住院时间(11.14±2.43天vs 12.58±2.25天)及总住院费用(54363.65±12203.81元vs 65778.59±11306.07元)上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七天白蛋白水平(35.17±3.30 g/L vs 32.36±3.98 g/L)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胆汁漏、肝衰竭、腹腔感染、切口感染的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9例患者中63例(91.3%)得到随访,所有随访患者均无结石复发,对照组发现残余结石2例,观察组未发现残余结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左肝切除术中经左肝管残端胆道镜探查是治疗肝胆管结石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不仅简化了手术流程,缩短了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而且避免了胆总管切开与T管留置带来的相关并发症,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并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翁曦[3](2020)在《Ⅰ至Ⅲ级胆管切开联合输尿管硬镜钬激光碎石在弥漫型肝胆管结石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背景:肝胆管结石病是我国常见的多发病,而弥漫型肝胆管结石病情更复杂,病变部位广泛,常伴随Ⅰ至Ⅲ级胆管狭窄、肝实质纤维化、肝脏形态比例失调、肝门内陷、结石弥散分布,导致手术显露困难,手术中出血量大,难以除尽结石。结合手术、内镜等技术及设备综合治疗弥漫型肝胆管结石病,则是当前临床研究的热点。目的:研究分析Ⅰ至Ⅲ级胆管切开联合输尿管硬镜钬激光术在弥漫型肝胆管结石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运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湖南省人民医院2016年3月至2019年10月的弥漫型肝胆管结石患者197例,手术后均复查全腹CT。95例行Ⅰ至Ⅲ级肝内胆管切开联合输尿管硬镜钬激光术患者纳入观察组,除输尿管硬镜进入肝内胆管联合钬激光碎石操作外,余手术操作与观察组相同的102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对照组术中视情况采用电子胆道镜探查胆管并结合取石网篮、液电碎石取除结石。统计分析两组患者在残石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长、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比较;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c2检验比较;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观察组术后残石率明显减少:[22.11%比34.31%,P=0.0403];观察组术中出血量相对减少:[(204.86±140.80)ml比(236.96±158.60)ml,P=0.067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手术时长缩短:[(6.28±1.23)h比(6.90±0.94)h,P<0.01];观察组手术后住院天数相对缩短:[(10.80±4.51)d比(11.51±5.05)d,P=0.150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在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分别为9例(9.47%)和22例(21.57%),P=0.0198。结论:切开Ⅰ至Ⅲ级胆管前提下,运用输尿管硬镜及钬激光碎石可进一步降低术后残石率并减少胆道出血术后并发症发生,提高了手术疗效。

张梦来[4](2020)在《吲哚菁绿排泄试验和Child-Pugh分级在肝胆管结石肝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吲哚菁绿(ICG)排泄试验在肝胆管结石手术术前评估中的价值以及吲哚菁绿15min滞留率(ICG-R15)、Child-Pugh分级在肝胆管结石肝切除术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01-01至2019-12-31南华大学附属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肝胆管结石患者110例,筛选出符合条件的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按Child-Pugh分级分为A级(n=74例)、B级(n=33例)、C级(n=3例);手术方式可以分为半肝范围内肝切除术、两个肝段范围内肝切除术和一个肝段范围内肝切除术(肝局部切除术)三种。手术前均已完善ICG排泄试验,根据所测的ICG-R15值的差异分为ICG-R15<10%(n=81例),10%≤ICG-R15<25%(n=20例),ICG-R15≥25%(n=9例)三组,行肝部分切除术后,统计学分析比较术后肝功能不全率、术后肝衰率的差异。结果:(1)将相同Child-Pugh A级、Child-Pugh B级内患者分为ICG-R15<10%,10%≤ICG-R15<25%,ICG-R15≥25%三组。三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hild-Pugh C级样本量少,未纳入一般资料统计。(2)比较ICG-R15<10%,10%≤ICG-R15<25%,ICG-R15≥25%三组术后肝功能不全率的差异,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Child-Pugh分级A级、B级、C级三组术后肝功能不全率的差异,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5)。(3)相同Child-Pugh A级时,ICG-R15分组间术后肝功能不全率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Child-Pugh B级时,ICG-R15分组间术后肝衰率两两比较的差异,ICG-R15<10%组,10%≤ICG-R15<25%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与ICG-R15≥25%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比较不同Child-Pugh分级的ICG-R15值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Child-Pugh A级ICG-R15<10%时,术后发生肝功能不全风险小,估计能耐受半肝范围内肝切除术。(2)Child-Pugh B级ICG-R15<10%和10%≤ICG-R15<25%时,肝切除术后肝衰风险明显较低,估计能耐受两个肝段范围内肝切除术。(3)Child-Pugh A级ICG-R15≥10%时,肝切除手术术后肝功能不全风险增加,Child-Pugh B级ICG-R15≥25%时,选择肝局部切除也应慎重。

谢伟选[5](2020)在《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合并胆管狭窄、肝内胆管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相关发生机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狭窄增生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可能发生机制的研究目的:通过研究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胆管炎和胆管狭窄局部微环境的变化,探讨肝内胆管结石后发生胆管狭窄过程中可能的参与机制。方法:收集肝内胆管结石伴胆管狭窄患者标本40例,作为狭窄增生组;同时收集因肝内胆管结石仅伴胆管炎症行肝切除术患者标本30例,作为炎症组。取同期因肝脏损伤行肝脏切除术患者肝组织标本20例,作为正常组。采用HE染色、Masson染色和免疫组化等技术分别检测标本成纤维细胞分布密度、炎症细胞浸润分级、胶原纤维增生情况、组织Survivin、TGF-β1、Caspase-3的阳性表达情况。结果:1、本组共纳入360例患者,全组患者入院时有腹痛不适189例,其中伴发热56例、黄疸87例、Charcot三联征34例。其中74例有既往胆道手术史,既往有1次胆道手术史患者共52例,既往有2次胆道手术史患者共22例。胆管狭窄患者共计76例,在收集的病例中占21.11%。肝内胆管结石位于肝右叶患者共计40例,肝内胆管结石位于肝左叶患者共计105例、胆管结石位于双侧肝叶患者共计9例,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患者共计206例。在纳入研究的360例患者中,行肝脏切除术患者228例,术后并发胆道感染19例,结石残余8例,结石复发11例,发生胆漏14例。2、狭窄增生组与炎症组病理比较:炎症组病理标本镜下可见部分胆管壁出现纤维化并开始增厚,部分胆管粘膜出现受损,少量胶原纤维增生,方向紊乱。在镜下视野下可见大量炎细胞广泛的浸润,炎细胞中主要包括淋巴细胞、极少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等,以粘膜下层、胆管壁腺体周围为主。狭窄增生组镜下可见胆管管壁纤维化严重,部分胆管壁增厚,厚薄不均,方向紊乱,可见增生的散乱胶原纤维。还可见密度增加的成纤维细胞,细胞核肥大,胆管黏膜上皮开始出现受损脱落,伴随广泛浸润的炎细胞,主要为大量淋巴细胞、少量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等。3、TGF-β1在以上三组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狭窄增生组52.50%、炎症组30.00%、正常组5.0%,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Survivin在以上三组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狭窄增生组65.00%、炎症组36.67%、正常组10.00%,狭窄增生组与炎症组,狭窄增生组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炎症组与正常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Caspase-3在以上三组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狭窄增生组32.50%、炎症组56.67%、正常组95.00%,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本实验通过肝胆管组织HE染色、Masson染色、免疫组化染色等方法发现肝内胆管结石合并的胆管炎和胆管狭窄增生之间微环境成分不同:炎症组可见部分胆管壁出现纤维化并开始增厚,部分胆管粘膜出现受损,少量胶原纤维增生,方向紊乱。在镜下视野下可见大量炎细胞广泛的浸润,炎细胞中主要包括淋巴细胞、极少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等,以粘膜下层、胆管壁腺体周围为主。狭窄增生组可见胆管管壁纤维化严重,部分胆管壁增厚,厚薄不均,方向紊乱,可见增生的散乱胶原纤维。还可见密度增加的成纤维细胞,细胞核肥大,胆管黏膜上皮开始出现受损脱落,伴随广泛浸润的炎细胞,主要为大量淋巴细胞、少量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等。2.TGF-β1、Survivin在肝内胆管狭窄增生组织中阳性表达率较高,两者呈正相关,Caspase-3在肝内胆管狭窄增生组织中阳性表达率较低,与前两者呈负相关,提示三者的表达及相互作用,可能在促进肝内胆管结石相关胆管狭窄的发生与发展起一定作用。第二部分TGF-β1、Survivin和Caspase-3在肝内胆管结石相关性肝内胆管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目的:通过研究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癌患者肝内胆管病理改变,探讨TGF-β1、Survivin和Caspase-3三种标志物的表达与肝内胆管癌组织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52例肝内胆管癌患者肝内胆管组织(肿瘤组)和30例肝内胆管结石仅合并慢性炎症患者肝内胆管组织(炎性增生组)及30例正常肝内胆管组织(正常组)中TGF-β1、Survivin和Caspase-3三种标志物的表达,比较每组三种标志物表达的差异,并分析三种标志物表达与肝内胆管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1.收集我院病理科2008至2019年术后病理诊断为肝内胆管癌的蜡块标本共52例,归为肿瘤组。肿瘤组患者中合并肝硬化8例,Hbs Ag阳性患者15例,发生淋巴结转移患者22例,合并血管侵犯12例。单因素分析显示肝内胆管癌患者术后预后与淋巴结转移情况、肿瘤分化情况、血管侵犯、肿瘤最大直径、R0切除、CA199、AFP、TGF-β1、Survivin及Caspase-3表达等因素有关(均P<0.05);与年龄、性别、肝硬化、Hbs Ag表达等因素无关(均P>0.05)。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表明是否R0切除、肿瘤分化情况、TGF-β1、Survivin及Caspase-3表达等因素是肝内胆管癌患者术后生存期的不良独立预后因素。2.TGF-β1在以上三组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肿瘤组73.08%、炎性增生组40.0%、正常组16.67%,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Survivin在以上三组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肿瘤组69.23%、炎性增生组43.33%、正常组16.67%,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4.Caspase-3在以上三组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肿瘤组42.31%、炎性增生组66.67%、正常组90.0%,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5.肝内胆管癌患者胆管组织中TGF-β1表达与Caspase-3蛋白呈显着负相关(r=-0.890,P<0.01),与Survivin呈显着正相关(r=0.917,P<0.01),Survivin与Caspase-3呈显着负相关(r=-0.894,P<0.01)。结论:1.TGF-β1、Survivin在肝内胆管细胞癌中阳性表达率较高,两者呈正相关,Caspase-3阳性表达率较低,与前两者呈负相关,三者相互作用,共同促进肝内胆管癌的发生与发展。2.TGF-β1、Survivin和Caspase-3阳性表达情况是影响肝内胆管结石相关肝内胆管癌患者术后生存时间的独立影响因素。监测肝内胆管细胞癌组织中TGF-β1、Survivin与Caspase-3的水平,有助于判断患者的预后。

梅璇[6](2019)在《福建地区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临床分析及与CFTR基因多态性关联研究》文中认为一、104例福建地区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患者临床分析目的:观察分析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Primiary Intrahepatic Lithiasis,PIL)的发病特点和临床特征。方法:以福建地区104例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病史资料及检验检查结果,观察分析该地区PIL发病特点、临床特征和高危因素。结果:104例PIL患者中,男性34例(32.69%),女性70例(67.31%),男女比例为1:2.04。平均年龄为59.32±14.35岁。发病率最高的年龄组为4160岁,有41例(占39.43%)。农村发病比例高于城镇。左右叶肝内胆管均有结石最多见,有55例(52.88%),其次是单纯肝左叶胆管结石32例(30.77%)和单纯肝右叶胆管结石17例(16.35%)。常见临床症状包括反复腹痛75例(72.12%)、反复发热42例(40.38%)、恶心和呕吐19例(18.27%)。66例(63.46%)采用手术、胆道镜等侵入性治疗,29例(27.88%)经历多次侵入性操作取石,结石手术治疗后最短复发时间为1个月。体重指数(χ2=13.628,P<0.05)、居住地(χ2=7.830,P<0.05)、结石部位(χ2=7.972,P<0.05)在PIL中的无感染与继发感染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⑴福建地区PIL发病高峰年龄为4160岁。女性为易感人群、肝左叶为结石易发部位。⑵体重指数、生活环境、结石分布位置为PIL继发胆道感染的影响因素。二、福建地区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与CFTR基因多态性关联研究目的:探讨CFTR基因常见的多态性与福建地区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发病的相关性。方法:以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原福州总医院)肝胆病中心2018年6月至2018年11月期间诊断的104例福建地区PIL患者为病例组研究对象,以同一地区12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人群,利用一代测序法对CFTR基因的M470V、TG-repeats、Poly-T三个多态性位点进行检测,应用遗传统计学方法分析三个位点的等位基因及其基因型与PIL发病的相关性。结果:TG-repeats、Poly-T位点上单倍体基因型和个体基因型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偏离H-W平衡的M470V位点通过校正后发现含有突变碱基G的基因型个体较AA纯合型个体发生PIL的风险增加(OR>1)。M470V位点上的AA、AG两基因型在病例组和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G-repeats、Poly-T两位点的单倍型和个体基因型及M470V位点上的GG基因型在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病例组当中M470V、TG-repeats、Poly-T三个位点常见基因型与我国其他地区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一致。结论:⑴CFTR基因M470V位点多态性与福建地区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发病风险显着相关,等位基因G是PIL发病的高危突变;⑵本研究中CFTR基因TG-repeats和Poly-T两个位点多态性与PIL发病风险无显着的相关性。

廖伟然[7](2019)在《肝胆管结石手术方式选择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 的]通过研究肝胆管结石(包括肝内外胆管结石)不同手术方式的术中、术后和随访情况之间的差异和相关性,为肝胆管结石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及依据。[方 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2018年9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肝胆管结石患者共174例,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结石分布位置将其分为两组。A组:结石局限于肝内胆管的患者,B组:肝内外胆管结石的患者。A、B两组中根据患者接受的手术方式分成不同亚组。A组中5个亚组分别对应:1组肝切除术组、2组肝切除术+胆道探查取石术组、3组肝切除术+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组、4组胆道探查取石术组、5组胆道探查取石+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组。B组中4个亚组分别对应:1组肝切除+胆道探查取石术组、2组肝切除术+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组、3组胆道探查取石术组、4组胆道探查取石+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组。收集各组不同手术方式的术中出血、术后肝功能、术后并发症及随访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为肝胆管结石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临床数据支持。[结 果]A、B两组中,不同手术方式发生术中大出血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中不同手术方式对术后肝功能各项指标的影响中,PT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项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中不同手术方式对术后ALT、AST、ALB影响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TBIL、PT影响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差异的项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后其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的不同手术方式在术后出血、胆漏、肺部感染发生的比较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组中不同手术方式发生切口感染和胸腹腔积液的比较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差异的项目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后其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中不同手术方式在术后结石残余情况的比较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后其相关性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不同手术方式的再次手术情况和治疗满意度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 论]1.肝切除术、肝切除+胆道探查取石术、肝切除+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胆道探查取石术、胆道探查取石+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均是治疗肝胆管结石的手术方式。2.局限于肝段或肝叶的肝胆管结石,肝外胆管正常者,可首选肝切除术。3.肝左右叶均有结石/或合并肝外胆管结石,无胆管狭窄者,可选择肝切除术+胆道探查取石术。4.肝左右叶均有结石/或合并肝外胆管结石,同时又存在胆管狭窄和/或Oddis括约肌功能障碍者,可选择肝切除术+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胆道探查取石术+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5.胆道探查取石术是急重症患者不能耐受较大手术时的选择,也适用于肝胆管结石不合并胆管狭窄及Oddis括约肌功能障碍者。

白彧,沈云志[8](2019)在《肝胆管结石患者的外科治疗研究现状》文中研究表明肝胆管结石为临床常见且多发疾病,具有病情复杂、复发率高等特点,且治疗难度较大,故该疾病治疗方式的选择一直是医学界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目前,临床上多采用肝胆管切开取石或联合肝部分切除等常规性外科手术治疗肝胆管结石患者。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腹腔镜、十二指肠镜、胆道镜等微创治疗方式正逐步被用于肝胆管结石患者的治疗中。现对肝胆管结石患者的外科治疗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董长城[9](2016)在《三维可视化技术指导胆道硬镜在复杂性肝胆管结石诊疗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肝胆管结石是我国胆道外科常见的疾病之一,尤其在长江流域、华南沿海地区、台湾等地较为多见。一般情况下,肝胆管结石病患者常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肝细胞和肝内胆管系统损伤,可能引起胆道和全身系统的严重并发症,是胆道非恶性疾病中引起死亡的常见原因。在所有的肝胆管结石病患者中,存在相当一部分患者为复杂性肝胆管结石病,他们的诊断和治疗过程更加困难。目前认为除去病人全身情况,因为其他系统疾病如心脏、肺、肾脏、糖尿病等构成胆道手术威胁外,存在以下病情者视为复杂肝胆管结石病:(1)肝胆道内因为结石存在而经历≥1次胆道手术,但肝内胆管仍然有结石残留、复发或反复胆管炎发作者,需要再次接受手术治疗。(2)患者既往已经接受过不适当的肝胆道手术,如各种不同类型的胆肠吻合术,术后存在吻合口狭窄从而需要再次进行手术者。(3)肝脏两叶的胆管内都存在弥漫分布的结石。(4)患者存在肝胆管结石病,同时合并有高位的胆道狭窄或者Caroli病。(5)患者有肝胆管结石病,同时合并有胆汁性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等。(6)肝胆管结石病病人合并有肝胆管细胞癌。复杂性肝胆管结石病常常会导致严重并发症,如肝脏萎缩一肥大综合征、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胆管细胞癌等。其基本病理改变是造成肝内胆管形成不同程度的狭窄和扩张,常合并胆道的机械性梗阻,继而引起胆道感染和肝实质的损害。由于这一病理本质与肝胆管结石、胆道狭窄等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会贯穿复杂性肝胆管结石病的病变全过程。因此规范合理的治疗复杂性肝胆管结石病是尤为重要的。近年来,对复杂性肝胆管结石的认识和诊治已经有了明显的进步。目前其诊断方法主要有B超、CT、MRI、MRCP、PTC和ERCP等影像学检查。这些传统影像学检查虽然有各自的优势,在诊断复杂肝胆管结石中有一定的指导价值但它们都不能清晰、完整地显示结石大小、形态、分布,胆管狭窄的部位程度、长度,尤其是对一些肝胆管结石合并胆汁性肝硬化、肝脏萎缩、肥大、门静脉高压症形成的情况下,诊断变得更加困难。随着数字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基于CT、MRI等断层影像资料的三维可视化技术已经受到肝胆外科专家及学者的重视。20世纪90年代以后迅猛发展起来的三维可视化技术为肝胆管结石病的精准诊疗带来了契机,虽然目前三维可视化技术已经开始广泛应用于肝胆胰外科疾病的诊疗中,但是在复杂性肝胆管结石的应用报道不多。目前,复杂性肝胆管结石的治疗理念已经逐步从治标过渡到治本,从单一的对症治疗达到全面的根治性治疗。但是,由于复杂性肝胆管结石病存在复杂的病因和病理生理改变,对每一名从事肝胆外科的临床医师而言,都是严峻的考验。临床实践证明,不可能采用一种单一的手术方式来应对不同类型的复杂性肝胆管结石病。针对每一例复杂性肝胆管结石患者,术者都应该做到术前的全面诊断,综合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联合治疗,以求达到去除病因,取尽结石,解除梗阻,通畅引流的最终治疗目标。基于上述问题,本研究第一部分在优化肝胆管结石亚毫米CT数据采集方法的基础上,将自主研发的自腹部医学图像三维可视化系统(Medical Image Three-Dimensional Visualization System, MI-3DVS,专利号:2008SR18798)应用到复杂性肝胆管结石的诊治中。通过构架肝脏影像的三维可视化和虚拟手术平台,建立肝胆管结石三维可视化模型,该图像模型可以对腹部脏器和血管进行放大缩小、透明显示等多种处理,从全方位多角度观察各种组织器官的结构。对于复杂性肝胆管结石病人,通过三维可视化图像模型了解结石在肝内的精确定位,以及大小、形态、数量等;胆管狭窄的部位、长度、程度;明确肝实质存在的病变,是否存在萎缩—肥大综合征;肝胆管系统和周围组织的相互关系;明确肝脏的血供类型和肝动脉、门静脉的变异类型等。通过进行个体化肝脏分段、体积计算,个体化三维可视化肝胆管结石病临床分型。根据个体化患者的不同实际情况,提出了三维可视化技术指导针对不同患者的相应手术方式,术中联合胆道硬镜辅予气压弹道碎石、取石术综合治疗复杂肝胆管结石病的方法。第二部分中,重点探讨了针对个体化患者采用三维可视化技术指导下腹腔镜联合胆道硬镜气压弹道靶向碎石、取石术在复杂性肝胆管结石病诊疗中的应用价值。为三维可视化指导复杂性肝胆管结石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临床依据。一、三维可视化技术指导不同手术方式联合胆道硬镜在复杂性肝胆管结石治疗中的应用研究目的1、研究MI-3DVS在复杂性肝胆管结石病中的诊断价值2、通过三维可视化指导不同手术方式联合胆道硬镜治疗复杂性肝胆管结石以提高复杂性肝胆管结石治疗效果,降低残石率、结石复发率、再手术率及手术并发症。材料和方法1.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3年10月间的39例复杂性肝胆管结石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了以CT为基础的三维可视化技术指导下不同手术方式联合胆道硬镜碎石、取石术。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此项研究。每位患者或者监护人都对三维重建、三维可视化分析和手术过程签署了知情同意书。2.设备和仪器3.CT数据的采集和存贮运用荷兰PHILIPS公司的64/256层螺旋CT采集肝胆管结石病人平扫期、动脉期和门静脉期的三期CT数据,参数具体设置和扫描方法见参考文献。运用CT机器自带的工作站进行三期数据的处理,从而可以获得高质量的亚毫米薄层CT数据。使用医院内部网络传输系统将CT数据传送至广东省数字医学临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HP刀片式服务器中,操作具体过程详见参考文献。4.基于CT图像的三维重建和三维可视化分析从数据中心(广东省数字医学临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HP服务器中导出患者高质量亚毫米薄层CT数据,利用MI-3DVS完成个体化患者的CT图像分割和三维可视化显示、分析。了解肝胆管结石的分布、大小和形态;胆管狭窄的部位长度、范围和程度;以及肝动脉、门静脉等的走形和可能存在的变异;进行三维可视化个体化肝脏分段和体积计算,明确结石分布的具体肝段。然后再通过一种力反馈工具(PHANTOM)来在手术前进行虚拟手术的实施,设计不同手术方案,反复演练,选择一种最优的手术方法,手术前为术者提供尽可能完备的诊断信息。5.实际手术的实施在三维可视化技术指导下,术中再运用胆道硬镜快速准确地找到肝内胆管结石,通过胆道硬镜用取石钳或取石网篮取出胆管内结石,必要时联合使用气压弹道碎石术粉碎较大而硬的结石,结石粉碎之后,通过高压冲洗和取石网篮将结石排出胆道。对于严重胆道狭窄的肝内胆管中不能使用胆道镜,或者患者存在肝叶的萎缩,或者临床怀疑合并胆管癌时,则要进行三维可视化技术指导下肝切除术。术者所有患者常规在胆总管内留置一根T型管,患者出院前进行T型管胆道造影或胆道镜检查,以便发现术后残留的结石和可能存在的狭窄。如果在肝内胆管未发现残留的结石和狭窄则在2个月内拔取T管。如果探测到有残留的结石,那么6周后通过T型管窦道进行二次胆道硬镜手术取石通过胆道造影,胆道镜检查或者二者同时检查可以评估是否完全清除结石。6.手术效果评价: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结石清除率,术后残石率、结石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和围手术期死亡率。7.统计学处理本课题仅做统计描述,不涉及统计学分析。8.术后随访对所有入选的患者,均进行了术后随访。随访检查包括腹部CT,T型管胆道造影,超声波检查,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胆红素,尿素氮,CEA,CA-199)等。患者在肝胆外科门诊定期随访。手术治疗后3个月内发现结石时,认为是结石残留,手术治疗3个月后发现结石时认为是复发结石病例。平均随访时间为13个月,范围波动在5-23个月。结果1.三维可视化图像模型可以清楚地显示肝内外组织结构,包括结石的定位、大小、形状、数量,胆道狭窄的部位和程度。通过对三维可视化图像模型进行放大,旋转,透明化等处理,从而用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视图来阐明组织结构的特征。为手术方式的选择和建立最佳的胆道硬镜路径提供关键信息。2.对复杂性肝胆管结石术前更加精确的诊断和术前仿真手术演练有助于制定更加安全、合理的手术方案,避免不必要的手术探查,有助于提高结石清除率,降低再手术率,手术并发症,提高手术治疗效果。结论三维可视化技术指导下不同手术方式(包括肝切除术、经皮经肝胆道硬镜取石术等)在诊治复杂性肝胆管结石时,术前诊断更明确、直观易懂;术中结石清除率高;手术并发症少且轻微。以CT为基础的三维可视化技术指导不同手术方式联合胆道硬镜气压弹道碎石、取石术可能是一种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复杂性肝内胆管结石病的模式。二、三维可视化技术指导下腹腔镜联合胆道硬镜治疗复杂性肝胆管结石临床分析目的探讨针对个体化患者采用三维可视化技术指导下腹腔镜联合胆道硬镜气压弹道靶向碎石、取石术在复杂性肝胆管结石病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1.研究对象选取我院2012年10月至2015年10月间,行三维可视化技术指导下腹腔镜联合胆道硬镜气压弹道靶向碎石、取石术的45名复杂性肝胆管结石病人资料。其中男性31例,女性14例,男女比例:2.21:1,年龄22~83岁,平均53.0岁,病程1月-10年。临床表现:7例(15.6%)无症状,经体检发现;38例(84.4%)有结石刺激症状,表现为上腹部疼痛不适、腹胀等;15例(33.3%)合并轻度黄疸。病史:12例(26.7%)既往有1-3次的胆道手术史。合并糖尿病2例(4.4%),合并胆汁性肝硬化1例(2.2%)。术前肝功能Child-Pugh分级:41例(91.1%)为A级,4例(8.9%)为B级。所有病人均签订知情同意书,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此项研究。2.设备和仪器同第一部分3.CT数据的采集和存贮同第一部分4.肝胆管结石病三维可视化构建、临床分型和手术规划从数据中心提取患者CT数据导入MI-3DVS中,构建肝脏、胆道系统、结石、血管系统等的三维可视化图像模型。详细了解如下内容:(1)结石的数量、大小和分布。(2)结石所在肝实质有无萎缩。(3)胆管狭窄的部位、程度和长度。(4)肝脏和胆道系统内是否存在肿瘤。(5)参照《肝胆管结石病诊断治疗指南》,进行三维可视化、个体化肝胆管结石病的临床分型;仿真手术,反复演练,最终确定最佳手术入路。将三维可视化图像模型、仿真手术的视频带入手术室,指导实际手术的实施。5.手术设备与操作器械(1)德国KARL STORZ 2D/3D腹腔镜系统。(2)德国Wolf F8/9.8cm硬质胆道镜。(3)气压弹道碎石机(JML-6型)、可调压输水泵。(4)日本奥林巴斯的电子胆道镜。(5)其他:取石钳、Cook网篮、胆道球囊扩张器、14-22F鞘管、8-16F扩张器等。6.实际手术操作的一般过程病人采用仰卧位,头高脚底,选择气管插管全身麻醉。(1)首先建立气腹,手术者、手术助手和台上器械护士均佩戴3D眼镜。从脐下穿刺孔置入腹腔镜,在剑突下,锁骨中线肋缘下左、右两侧置入穿刺器。(2)切除胆囊,打开胆总管,经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置入腹腔镜以观察Oddi括约肌功能,随后在胆总管下使用纱布条临时填塞。(3)将剑突下穿刺器拔除,经原穿刺孔置入胆道硬镜的鞘管到达胆管,通过胆道硬镜鞘管置入胆道硬镜,硬镜接可调压输水泵(冲洗液为温热的0.9%生理盐水),抵达目标胆管。在硬镜引导下放入气压弹道碎石仪,对于直径超过1cm的结石采用气压弹道碎石术,气压大小一般设置在0.2-0.4MPa范围内,可由输压泵自动调节。结石取出可以使用取石钳或Cook网篮,或者用水流冲洗将碎石沿硬镜鞘管冲出。对于胆管壁内疑似异常的组织,需钳夹获取多处胆管壁的标本进行术中快速病理检查。对于肝内的狭窄段胆管,可以采用软性扩张器扩张;对于扩张困难、瘢痕坚实的狭窄胆管,可先用电刀小心切开,然后进行扩张,待扩张完毕后放置超过狭窄段的胆管支撑管。(4)手术结束前,取出预留在胆总管下段的纱布条,随后再次探查肝内外胆道有无出血和结石残留。(5)术后常规留置T型管和腹腔引流管。7.手术评价指标(1)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结石清除率,术后残石率、结石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和围手术期死亡率。(2)实际手术方式与术前规划的符合情况。(3)手术中所见以及肝胆管结石分布是否与三维可视化图像模型一致。8.术后处理和随访采用CT扫描或直接胆道造影了解肝胆管结石残石率和复发率。术后2周行T管或胆管支撑管造影,再确定拔管时间。如作为分期手术放置T管或胆道支撑管,应根据分期手术的需要决定拨管时间。狭窄段胆管支撑管留置3-6个月。术后定期行CT扫描进行三维可视化分析,门诊随诊。9.统计学处理本部分不涉及统计学分析,仅作统计学描述。结果1.围手术期结果本组45例病人均成功施行了三维可视化技术指导下腹腔镜联合胆道硬镜靶向碎石、取石术,术中所见均与三维可视化图像模型吻合,实际手术方式与术前规划均一致。术中有39例(86.7%)通过胆道镜证实取尽结石,无残留。手术时间138.0±45.7(90~250)mins,术中出血41.8+25.4(10-100)ml,无围手术期死亡,无输血,无大出血。胆道损伤1例,经保守治疗后痊愈。2.术后随访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8.7±8.8(2~38)个月。有6例术中一期未取尽结石者,经窦道行手术治疗1-3次,基本取尽结石。有11例患者出现结石复发,行再次手术治疗。结论1.三维可视化技术为肝胆管结石病术前精准诊断的实现提供了新的方法2.采用三维可视化技术指导下腹腔镜联合胆道硬镜为个体化肝胆管结石病患者的手术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3.三维可视引导下经3D腹腔镜胆道硬镜靶向碎石术符合“去除病灶,取尽结石,矫正狭窄,通畅引流,防治复发,保护功能”的肝胆管结石治疗原则4.三维可视引导下经3D腹腔镜胆道硬镜靶向碎石术,为复杂性肝胆管结石的治疗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途径,是肝胆管结石数字化微创外科治疗的一种重要手术方式。

方驰华,方兆山,蔡伟,祝文,陶海粟,杨剑,范应方,刘军[10](2015)在《肝胆管结石三维可视化诊治平台构建及临床价值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肝胆管结石三维可视化诊治平台的构建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肝胆一科2008年1月至2015年4月符合纳入标准的112例肝胆管结石病人临床资料。(1)对肝胆管结石病人进行上腹部增强CT扫描,获取亚毫米CT数据,采用腹部医学图像三维可视化系统(MI-3DVS)构建三维可视化图像模型。(2)然后进行三维可视化分析,包括三维可视化脉管分型、三维可视化肝胆管结石临床诊断分型、三维可视化肝分段、虚拟肝切除术和体积计算。(3)术前评估、手术规划,制定合理的手术方式。(4)根据需要进行三维可视化肝脏3D打印,用于指导精准手术治疗。(5)疗效评估。结果 112例病人均构建了忠实于CT图像数据的三维可视化图像模型,能清晰显示结石的部位、分布,胆管狭窄的部位、程度,以及脉管的空间解剖关系;进行了肝动脉、肝静脉、门静脉的三维可视化分型、三维可视化肝胆管结石临床诊断分型、三维可视化肝分段。三维可视化肝脏3D打印模型可以从全方位展示病变与血管相互关系;三维可视化术前规划、三维可视化肝脏3D打印模型与实际手术一致。总手术残石率<3%、并发症发生率<5.6%、术后结石复发率<2.4%。结论肝胆管结石三维可视化诊治平台的构建,有助于提高结石清除率和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肝胆管结石治疗提供一个安全、精准、微创、高效的治疗措施,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二、肝胆管结石临床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肝胆管结石临床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经皮经肝胆道镜技术在肝胆管结石治疗中的认识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PTCS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1.1 适应证
    1.2 禁忌证
2 PTCS的操作方法
3 PTCS在肝胆管结石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4 PTCS的并发症
5 PTCS与腹腔镜技术在肝胆管结石治疗中的疗效对比
6 小结及展望

(2)腹腔镜左肝切除术中经左肝管残端胆道镜探查治疗肝胆管结石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资料和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手术方法
        2.2.1 左肝切除
        2.2.2 胆总管切开胆道镜探查
        2.2.3 经左肝管残端胆道镜探查
    2.3 观察指标
    2.4 术后处理
    2.5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第4章 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3)Ⅰ至Ⅲ级胆管切开联合输尿管硬镜钬激光碎石在弥漫型肝胆管结石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手术器械和有关设备
    2.3 手术方法
    2.4 观察指标
    2.5 统计学处理
第3章 结果
    3.1 患者术前临床资料
    3.2 手术结果
    3.3 临床疗效比较
    3.4 术后并发症比较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课题情况
致谢

(4)吲哚菁绿排泄试验和Child-Pugh分级在肝胆管结石肝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对照
第1章 前言
    1.1 肝胆管结石的一般发病机制
    1.2 肝胆管结石易感基因
    1.3 肝胆管结石的病理表现
    1.4 肝储备功能的临床应用
    1.5 肝胆管结石的手术治疗
第2章 资料及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ICG排泄试验操作方法
    2.3 Child-Pugh分级
    2.4 手术方式
    2.5 定义及标准
    2.6 统计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一般情况
    3.2 ICG-R15对术后肝功能的评估
    3.3 Child-Pugh分级对术后肝功能的评估
    3.4 Child-Pugh分级与ICG-R15 的关系
第4章 讨论
    4.1 ICG-R15值对术后肝功能代偿情况的评估
    4.2 Child-Pugh分级对术后肝功能代偿情况的评估
    4.3 相同Child-Pugh分级内患者评估术后肝功能代偿情况分析
    4.4 ICG-R15与Child-Pugh分级在评估术后肝功能代偿情况中的关系
    4.5 ICG-R15与Child-Pugh分级的影响因素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5)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合并胆管狭窄、肝内胆管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相关发生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狭窄增生临床病理特征及可能发生机制的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TGF-β1、Survivin和 Caspase-3 在肝内胆管结石相关性肝内胆管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综述 肝内胆管结石演变为肝内胆管癌胆管局部微环境的变化
    参考文献

(6)福建地区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临床分析及与CFTR基因多态性关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104例福建地区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患者临床分析
    前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福建地区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与CFTR基因多态 性关联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7)肝胆管结石手术方式选择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本次研究的不足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肝胆管结石患者的外科治疗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流行病学
2 发病机制
3 分型
4 非手术治疗
5 手术治疗
    5.1 常规手术
        5.1.1 肝叶 (段) 切除术
        5.1.2 胆管切开取石术
        5.1.3 肝移植术
        5.1.4 肝门胆管狭窄修复重建术
        5.1.5 胆道内、外引流术
    5.2 微创外科治疗
        5.2.1 纤维胆道镜
        5.2.2 腹腔镜
        5.2.3 十二指肠镜
6 术后残留、复发的防治
7 小结

(9)三维可视化技术指导胆道硬镜在复杂性肝胆管结石诊疗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三维可视化技术指导不同手术方式联合胆道硬镜在复杂性肝胆管结石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第二部分 三维可视化技术指导下腹腔镜联合胆道硬镜治疗复杂性肝胆管结石临床分析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不足与展望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10)肝胆管结石三维可视化诊治平台构建及临床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临床资料
2方法
3结果
4讨论

四、肝胆管结石临床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经皮经肝胆道镜技术在肝胆管结石治疗中的认识进展[J]. 汪清志,陈斌. 智慧健康, 2021(25)
  • [2]腹腔镜左肝切除术中经左肝管残端胆道镜探查治疗肝胆管结石的临床研究[D]. 王超. 南昌大学, 2020(08)
  • [3]Ⅰ至Ⅲ级胆管切开联合输尿管硬镜钬激光碎石在弥漫型肝胆管结石的临床应用[D]. 翁曦.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吲哚菁绿排泄试验和Child-Pugh分级在肝胆管结石肝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D]. 张梦来. 南华大学, 2020(01)
  • [5]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合并胆管狭窄、肝内胆管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相关发生机制的研究[D]. 谢伟选.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6]福建地区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临床分析及与CFTR基因多态性关联研究[D]. 梅璇.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 [7]肝胆管结石手术方式选择的临床研究[D]. 廖伟然.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6)
  • [8]肝胆管结石患者的外科治疗研究现状[J]. 白彧,沈云志. 医疗装备, 2019(07)
  • [9]三维可视化技术指导胆道硬镜在复杂性肝胆管结石诊疗中的应用研究[D]. 董长城. 南方医科大学, 2016(02)
  • [10]肝胆管结石三维可视化诊治平台构建及临床价值研究[J]. 方驰华,方兆山,蔡伟,祝文,陶海粟,杨剑,范应方,刘军.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5(09)

标签:;  ;  ;  ;  ;  

肝胆管结石临床诊治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