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网络系统解决实际成本核算的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丛野[1](2021)在《与电力现货市场协同的输电定价理论与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的新一轮电改将“有序推进电价改革,理顺电价形成机制”作为“形成主要由市场决定能源价格的机制”这一目标的重点任务之首。输电价格作为电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格水平与结构不仅影响终端电价水平,还会与电力现货市场价格相互协同、相互掣肘,共同影响市场交易价格乃至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电力现货市场环境下的输电价格体系设计和机制选择需要与电力现货市场价格机制协同,在保障输电成本公平分摊的同时,共同促进市场竞争的公平与效率。然而,我国新一轮输配电价改革先于现货市场建设,输电价格机制和电力现货市场价格形成机制缺乏统筹设计和协同。欧美等电力现货市场先行国家虽存在着输电价格机制与电力现货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协同的、各具特色的实践,但相关的学术研究少见,难以为我国的电价改革提供理论指导。为此,本文在“与电力现货市场价格机制协同”的核心理念引领下,以促进成本公平分摊,提高电力现货市场竞争公平与效率为问题导向,构建了“影响机理分析—协同机制研究—定价模型设计”的研究框架;借助电力现货市场仿真模型等分析工具,针对我国电力现货市场机制下的输电价格体系和输电价格形成机制,进行系统、深入的理论研究,为建立、健全我国电力现货市场环境下的输电价格体系与定价机制提供理论支撑。本文主要创新性研究工作归纳如下:(1)提出了计及电力现货市场竞争公平与效率的输电定价机制量化评价方法,揭示了输电价格影响电力现货市场竞争公平与效率的机理,验证了二者存在协同关系。从分析电力现货市场竞争公平与效率的内涵出发,研究输电价格对电力现货市场竞争公平与效率的影响机理,建立评价输电价格机制对电力现货市场竞争公平与效率影响的指标体系。为实现评价指标的计算,论文提出了基于“电源投资时序及选址预测模型”、“基于电力需求弹性系数的节点负荷增长模型”以及“计及输电价格的电能量现货市场生产成本仿真模型”等的评价指标计算方法。(2)以共用网络输电价格机制与电力现货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协同为核心,提出与电力现货市场协同的分区输电定价机制优化设计模型。从电能量现货市场价格与输电价格在提供位置信号的协同机理研究出发,采用电能量现货市场生产成本仿真方法,分析单时段/多时段、环网/辐射网、阻塞/无阻塞系统环境下电能量现货市场价格形成机制与输电定价机制在提供位置信号方面的协同关系,明确应用分区输电定价机制的条件;结合(1)中提出的公平性评价指标,提出基于“基于粒子群算法的分区输电定价机制设计双层优化模型”的关键核价参数优化方法。(3)以价格结构协同为核心,提出基于数据驱动的发电厂标杆接入价定价模型。从促进接入价与共用网络输电定价机制协同出发,提出不同接入价回收模式和定价方式的选择方法;结合发电厂接入工程的特点,提出基于“核价标杆的选择”、“分档价格的优化”和“回收年限的选择”等三个维度的标杆接入价机制设计方法。在“核价标杆的选择”中,提出单位公里和单位兆瓦公里输电线路投资标杆;在“分档价格的优化”中,设提出数据驱动的分档接入价优化定价模型;在“回收年限的确定”中,应用经营期方法,通过调整回收年限的方式降低同组内标杆接入价产生的交叉补贴问题。(4)以价格形式协同为核心,提出面向电力现货市场的专项工程两部制输电价格双层优化模型。从经济学理论和电力现货市场竞价原理出发,分析专项工程电量输电价格对跨省区电力交易产生的社会总福利,以及受端电力现货市场竞争效率的影响;建立基于一维搜索算法的专项输电工程两部制电价双层优化模型,以此确定两部制电价中通过电量电价回收专项工程年准许收入的比例之上限。论文上述研究成果可为电力现货市场环境下我国输电价格体系的设计、输电价格机制的选择提供理论与方法指导,通过输电价格机制与电力现货市场价格机制的协同,促进输电成本公平分摊,提高电力现货市场竞争的公平与效率。
翟梦瑜[2](2021)在《复杂条件下城市生态环境及经济系统均衡优化管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急剧膨胀,城市内部的物质代谢和城市间的资源交换呈现出不平衡的状态,现代城市“病”问题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如何解析城市系统管理多过程、多要素、多重不确定性的复杂特征,量化各过程与要素间的互动效应,表征多维风险对不同尺度城市系统的影响,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之间的制约关系,已成为制约城市系统管理方案有效性的关键和管理者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做好城市系统复杂性辨识和优化管理等相关方面的工作迫在眉睫。因此,本研究的研究目标是针对中国典型城市和多区域城市群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考虑能源、环境、经济、水资源和气候之间的制约关系,提供全链条的“数据收集-现状评估-风险识别-责任预判-决策管理”系统评价和城市综合管理方法体系。具体地,本文通过13个案例研究,解释上述城市系统复杂性辨识、责任划分和集成管理等问题。城市代谢系统多要素复杂性辨识方面:1)考虑不同能源使用形式(一次能源、二次能源)的广东省能源代谢系统的动态分析,探索广东省城市能源代谢的问题和解决方案;2)通过回顾性分解(1997-2017年)和前瞻性预测(2035年),从供应端、生产端和消费端回顾能源代谢变化并预测广东省未来能源系统发展风险;3)识别水利工程对长江经济带各部门用水变化的影响,以提供水利工程发展的社会经济基础;4)采用自上而下的网络分析方法对中国三废问题的管理问题提出前瞻性的建议,以实现废水、废气、废渣的集成优化管理;5)面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挑战,制定不同视角(供应、生产、消费)下中国地区产业级别的具体碳排放清单。多区域城市代谢模拟与环境责任划分方面:1)根据中国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及环境现状进行区域间的创新聚类,识别区域贸易中存在的环境不平等问题;2)以南方电网为例,模拟随着大规模电力运输而转移的碳减排责任的具体分配问题;3)模拟国家电能替代政策的干预下,输电网络体现的跨区域碳排放转移问题;4)量化隐藏在食物中的虚拟水的跨区域转移,以实现中国实体水和虚拟水的综合管理;5)考虑变化的气候条件下,中国地区的能源、水和空气污染物的复杂关系,并探究三者的协同治理方式。多尺度城市系统集成管理方面:1)模拟广东省阶梯碳税政策对本省和全国各省份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的影响;2)分析中国碳政策(两阶阶梯碳税政策)和社会政策、经济政策对系统的交互效应;3)探究贸易战背景下,考虑环境约束情境下的未来中国能源系统管理方案。综上,本文通过引入城市代谢的概念,整合投入产出分析、生态网络分析、多元统计分析、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和能源系统优化模型,构建了涵盖城市、多区域与国家三个尺度的城市系统管理模型,探讨了城市系统管理面临的环境保护、经济发展、气候变化与水资源利用等问题,提出了适用于不同尺度城市系统清洁、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模式,结果能够为产业结构调整及相关政策制定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
解嘉彬[3](2020)在《新电改背景下S省分电压等级输配电定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电力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对我国社会经济稳定发展有着重要保障作用。电价作为电能商品的价格,通常在反映其价值的同时,还具有较强的政治属性。为此世界各国的电力行业都处于政府严格监管范围,我国电价同样作为国家经济宏观调控手段,呈现极强的政策管制属性。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明确提出“管住中间、放开两头”的改革路径,而输配电价作为整个电力产业价格链条的中间环节,自然成为新电改进程的核心与研究重点。目前我国尚处于输配电价改革初期,虽然初步建立了省级电网输配电定价机制,将电网企业的收益模式由购销价差逐步转变至“准许成本加合理收益”,但分电压等级输配电价、政策性电价交叉补贴等问题依然没有妥善解决;单纯核定的省级电网输配电价,已无法满足电力市场化深入发展的要求。因此研究构建合理的分电压等级输配电定价模型,促进电力市场有序发展,成为电力行业内外的迫切需求。基于此,本文根据国际主流国家相关经验,结合我国输配电价改革实际,开展分电压等级输配电定价研究;依据输配电成本分摊及定价的相关理论,以“准许成本加合理收益”的输配电准许收入核定方式为基础,按照我国电压等级的划分维度,采用“先功能化归集准许收入,再根据电能传输路径分电压等级逐级传导”的方式,构建分电压等级输配电定价模型。最后通过选取S省2016-2018年电量、成本、收入等信息为样本,对电价模型进行实例验证。本文以我国输配电价改革相关政策规则为基础,结合电网企业现行财务核算及电能统计模式,构建了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相对合理可行的分电压等级输配电定价模型,为政府监管部门科学合理完善输配电定价机制提供了一定参考。
龚雅玲[4](2019)在《“互联网+”驱动物流业创新发展的传导路径及其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物流业是国民经济中具有基础性、综合性、复合性、延伸性的支柱型产业,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突出的作用。然而我国物流业大而不强、成本高、效率低等问题对我国物流业进一步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因此,顺应世界各国推进“互联网+”行动,我国物流业亟需以“互联网+”为驱动力,实现物流业高质量的创新发展。在缺乏“互联网+”对产业创新发展作用机制研究的背景下,分析“互联网+”驱动物流业创新发展的内在机理,提出科学的物流业创新发展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基于上述背景,本文的主要工作在于:首先介绍文章的理论基础和选题意义、界定主要概念,并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及总结,确定研究命题、逻辑起点。其次,构建“互联网+”驱动物流业创新发展传导路径的理论分析框架,以“互联网+”的“网络化、智能化、智慧化、协同化”作为切入点,分层展开分析,揭示“互联网+”驱动物流创新发展的替代效应、渗透效应、学习效应、协同效应。再次,构建单一路径下和复合路径下的数理模型,证明“互联网+”通过发挥替代效应、渗透效应、学习效应、协同效应促进物流业创新发展的路径的存在性,然后运用面板协整、GMM估计等计量方法,测度与比较“互联网+”替代效应、渗透效应、学习效应、协同效应的方向、大小,从实证上验证“互联网+”驱动物流业创新发展的路径的有效性和客观性。最后,基于“互联网+”的四个效应,分析具体物流服务企业创新发展实践,并给出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本文研究发现,“互联网+”驱动物流业创新发展的内在机理是以互联网设施、互联网技术、互联网思维、互联网平台为中间体,通过资本替代、技术渗透、思维学习、平台协同的传导机制,共同作用于物流业,发挥“互联网+”的替代效应、渗透效应、学习效应、协同效应,驱动我国物流业创新发展。其中,“互联网+”的技术应用和人力资本投入依然是驱动我国物流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而且“互联网+”的设施投入和平台建设对物流业产值增长和物流管理增效的作用在逐年增大、不容忽视。具体而言:(1)在单一路径下,本文通过构建增长核算模型、技术进步偏向模型、理论模型、协同度模型分别从数理上证明了四条传导路径的存在性。研究认为,“互联网+”实现了物流设施网络化,通过互联网设施资本投入对物流基础设施资本投入的替代,产生替代效应,优化了要素投入结构,提升了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有效地释放了物流业的资本及人力投入,改变了物流活动的生产方式与产出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提升潜在的产出能力,即提升了其对物流业产值的贡献度;“互联网+”实现了物流技术智能化,通过互联网技术广泛应用于物流业组织结构、服务对象、运输方式、配送方式、服务内容、服务过程、物流管理等方面,产生渗透效应,优化物流业组织方式和业务流程,提升物流运作管理水平,信息分享和倍增的同时,推动物流业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和劳动偏向型技术进步;“互联网+”实现了物流服务智慧化,通过互联网思维学习创新物流企业运营、服务及管理等理念,产生学习效应,促使物流从业者学习、消化和吸收成熟的技术知识和管理经验,提升人力资本水平,提高物流业创新能力和产出能力;“互联网+”实现了物流管理协同化,通过互联网平台集聚供需双方需求信息,产生协同效应,促使组织间知识共享、协作,降低信息不对称,提高组织效率,促进互联网平台与物流组织管理的协同。在复合路径下,本文综合考虑四种效应共同发挥作用构建Hamilton优化模型,通过FBA分析及其数值模拟证明了“互联网+”替代效应、渗透效应、学习效应、协同效应的发挥,可以促进物质资本积累、人力资本积累、技术创新及自身推进积累,最终促进物流业产值增长、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实现物流业绿色化、高质量创新发展。(2)采用计量模型以及我国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互联网+”的不同效应和综合效应,即在加速要素资本积累、促进技术进步、提升创新能力、提高组织效率及其综合作用下,“互联网+”能够降低物流业成本,促进物流业产值增长、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研究认为:(1)“互联网+”替代效应十分明显,表现为互联网设施投入对物流业产值增长的贡献,其对物流业产值的贡献率均值达到49.4%,随着“互联网+”与物流业的不断融合,其平均贡献率呈现持续增长趋势。(2)“互联网+”渗透效应表现为互联网技术对我国物流业技术进步的影响,互联网资源水平和互联网普及水平对我国物流业技术进步均有正向影响,短期内互联网资源水平对物流业技术进步有显着的促进作用,长期内互联网普及水平对物流业技术进步有负向影响,原因在于互联网资源水平和普及水平发展不协调而造成物流业技术进步的停滞。(3)“互联网+”学习效应表现为互联网思维学习对物流业绩效的影响,对互联网知识的学习,能够提升人力资本水平,进而促进物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然而这种学习效应具有明显的滞后性,未滞后与滞后一阶、滞后二阶的物流企业盈利能力指标具有差距,滞后二阶之后的作用更为显着,即“互联网+”学习效应前期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后期会表现出更显着的推动作用。(4)“互联网+”协同效应表现为互联网平台与物流组织管理的协同度,其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但协同水平不高,协同的正面效应不大;相比互联网平台系统能力,物流组织管理系统能力较弱的。(5)我国物流业发展规模增长幅度缓慢,产业效率在不同省份的效率值和分布态势不同,环境和随机因素是阻碍区域物流业效率提升的重要因素。基于此背景,我国物流业应借助资本优化、理念创新、技术改造升级、环境保护等一系列方式,推行有针对性的产业发展策略和空间规划体系,从而有效引导自身发展的转型升级。通过描述性统计以及构建静态和动态面板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得出“互联网+”综合效应对物流业创新发展成本、规模、质量均有显着影响,其通过互联网设施、互联网技术、互联网人力资本、互联网平台的共同作用,促使物流业成本降低、产值增长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此外,政府支持度和环境因素对物流业产值和全要素生产率也具有显着的正向作用。“互联网+”能够降低环境污染,需连同物流业绿色化运行,一并实现我国物流业低成本、高规模、高质量的创新发展。(3)运用上述数理和实证分析结论,分析具体物流服务企业的创新实践,发现“互联网+”是物流业实现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研究认为,在“互联网+”替代效应、渗透效应、学习效应和协同效应的影响下,顺丰速运公司在资源建设、技术应用、人才培育以及组织管理方面以重资产运营、信息化运营、人力资源优势、精细化管理的方式实现创新发展,其中,“互联网+”学习效应和协同效应未得到充分发挥和表现。为实现顺丰进一步降本增效,提高盈利能力、成长能力,需加大信息技术人才的培育和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设,以更高的效率和服务质量服务消费者,进一步推动以“互联网+”为驱动力的物流业创新发展。现有“互联网+”与物流业的关系研究,主要运用定性分析,针对互联网信息技术等单一要素或物流业商业模式、管理模式等某几个方面,基于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等单个作用机制展开。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将“互联网+”内生化为物流业创新发展的驱动力,综合考虑多个作用要素,运用数理分析和实证分析,在单个路径、复合路径下分别构建数理模型和计量模型,以此研究“互联网+”驱动物流业创新发展的传导机制。最后,将研究结果应用于案例分析,为我国物流业信息化建设服务。因此,与国内外同类研究相比,本研究在以下三方面有所创新:一是扩大了“互联网+”驱动物流业创新发展的研究视角,突破了“互联网+”的研究范式,从设施网络化、技术智能化、服务智慧化、管理协同化四个视角出发,关注“互联网+”与物流业的深度联系,探索“互联网+”驱动物流业创新发展的路径。现有的研究大部分关注“互联网+”本身或“互联网+”在具体行业、具体产业的某一方面的影响,本文提出“互联网+”驱动创新的研究除了关注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外,还需要关注互联网设施,以及互联网平台。结合我国物流业实践,系统地研究了“互联网+”作为驱动力对物流业创新发展的影响。二是构建并求解了Hamilton优化模型,深刻揭示了“互联网+”促进物流业创新发展的传导机制。本文通过将“互联网+”的替代效应、学习效应、渗透效应和协同效应纳入内生经济增长框架,构建促进物质资本累积的替代效应方程、促进技术创新的渗透效应方程、提升人力资本累积的学习效应方程和“互联网+”累积推进的协同效应方程,联立后建立Hamilton优化模型并进行FBA求解及数值模拟,从数理上证明了“互联网+”驱动物流创新发展的路径的存在性。三是厘清了“互联网+”驱动物流业创新发展的替代效应、渗透效应、学习效应和协同效应,实证上选取多维度指标测度了四个效应的方向、大小。现有的研究仅是本质内涵界定与定性分析,实证研究几乎没有。本文指出“互联网+”渗透效应和学习效应对物流业创新发展规模、质量的绩效弹性显着,“互联网+”替代效应对物流业产值贡献在逐年增大,而且“互联网+”协同效应对物流管理效率的提升作用不容忽视,最终共同作用于物流业创新发展,从实证上验证了“互联网+”驱动物流业创新发展的路径的有效性和客观性。
李红霞[5](2019)在《EY公司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创新发展,全国各地建筑工程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建筑施工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演越烈,并且市场物价日渐上涨,工程施工主要因素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设备费等逐年攀升,在这样的建筑市场环境大背景下,EY公司的工程项目施工成本能否得到有效的控制,关系到EY公司能否在建筑施工领域中保持领先位置。从近几年企业的利润情况分析,EY公司每年净利润相对营业额度来说相对偏低,可见其项目管理存在待优化的空间。本论文基于EY公司管理现状,认为解决施工成本控制问题是其实现公司治理的重要突破口之一。实现更高的企业利润率,进行有效的施工成本控制,生产出质量高、工期短、造价低的建筑产品,是EY公司当下重中之重的事情。文章以EY公司工程项目施工实际为依托,致力于探索和分析其在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存在漏洞和不足,以及由此引起工程项目施工成本的增加,对需要控制的环节加以必要的补充。论文给出成本控制问题主要集中在思想认识、项目组织管理、技术质量控制、经济管理以及工程造价等方面。经分析,认为成本控制项目内部控制体系待健全、施工成本控制方法待升级、权责利在成本控制中结合不紧密和成本控制分析落实不够等是主要成因。依据问题,论文进行了施工成本优化控制优化策略,综合运用了项目管理、工程经济学、和建设项目评估等多种学科理论和方法,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从项目经理责任制下施工成本控制、通过技术策划实现施工成本优化、对施工过程控制三个方面给出了施工成本控制策略。致力于打造项目经理责任制度、技术方案优良、施工成本过程管控工作机制。
王鑫[6](2019)在《基于价值链的电子商务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研究 ——以苏宁易购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电子商务行业的快速发展,物流在电子商务企业运营中的地位越发重要。但是物流成本控制中的不足成为许多电子商务企业快速发展的瓶颈。本文尝试通过价值链分析方法对苏宁易购的物流成本控制情况进行分析,采用估时作业成本法归集物流成本,在识别增值活动方面运用数据包络分析量化作业效率。根据发现的问题从不同物流活动的角度提出物流成本控制措施,以期为电子商务企业物流成本控制提供参考。本文首先回顾了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总结了电子商务企业物流成本普遍存在的问题:物流成本核算体系不健全,效益背反;物流模式不合理,配送成本高;逆向物流成本控制难。对下文数据分析采用的估时作业成本法和数据包络分析进行介绍,分析其对于电子商务企业的适用性。本文根据价值链理论将苏宁易购的物流活动分解,对各个环节物流成本的控制情况进行分析。本文发现,在采购物流环节,采购成本控制效果不理想,对供应商议价能力减弱。在仓储物流环节,仓库租金持续上升造成资金压力,仓储资源利用率相比于行业内标杆企业存在明显差距。在配送物流环节,在研发投入上要逊色不少。在逆向物流方面,配送质量差强人意导致逆向物流成本居高不下,信息技术不完整、专业人才不足增加了控制逆向物流的难度。随后以苏宁易购自建物流体系下具有代表性的Z物流中心为例,通过估时作业成本法对其2017年的物流成本进行核算归集。根据计算结果,订单处理作业、采购作业和运输作业的产能利用率较低,出库作业和逆向物流作业的产能利用率稍高但是仍需改善。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苏宁易购采购环节、存储环节、配送环节、逆向物流环节成本控制存在不足。在求得1-12月物流成本后,采用数据包络分析计算量化作业效率,根据计算结果,从不同时期来看5、10、12月物流效率偏低;从物流作业的角度来看,采购环节、仓储环节、配送环节、逆向物流环节的成本配置与理想数值偏离较多,反映出这4个环节的物流成本控制有待提高,与估时作业成本法的计算结果大体一致。最后针对苏宁易购物流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采购环节建议根据经营情况采用不同采购机制;仓储环节提出合理规划仓储设施、提高现代化技术水平;配送环节建议采用信息技术管控配送物流以及建立价值链管理体系;逆向物流环节提出提升员工专业水平、加强信息化建设、规范退换货政策。
汪珉祯[7](2018)在《基于BIM和挣值法的公路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基础交通建设在和谐社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战略意义增强,国家由“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但目前交通建设的发展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项目信息管理滞后、传统设计方法不合理、成本管理效率低下、设计变更难度大等。由于公路施工项目具有工期长,工程量大且施工技术复杂等特点,施工企业在这种情况下怎样利用先进管理技术改进生产方式,整合资源,积极借助信息化的管理平台实现项目成本动态有效管理,对于施工企业长远生存发展具有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参考国内外相关成果,总结了 BIM技术及挣值管理法的理论探索创新,探讨了 BIM技术结合传统挣值管理法在公路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工作中应用面对的挑战、思路及可行性,尝试用BIM技术转变传统挣值管理法的工作量获取方式,以此提高成本数据获取的精确度。首先,研究BIM技术、公路施工成本管理及挣值法的相关理论及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BIM技术的内涵和价值优势,施工成本构成因素、动态控制基本原理及主要控制方法,以及挣值法的基本原理、主要分析指标。其次,文章构建了 BIM技术联合挣值法的公路施工项目成本动态控制模型,结合模型的构建原理、5DBIM公路模型构建过程等内容,对BIM技术公路成本动态控制系统的改进方案进行阐述。最后,通过L市JY公路FM桥梁工程展开案例分析,创建该项目基于BIM与挣值法的成本动态控制模型,分析应用BIM联合挣值法的成本绩效与原设计计划成本绩效之间的差异,项目的挣值绩效水平,并对项目的成本偏差进行纠偏。该案例的引入验证了 BIM技术联合挣值管理方法在公路施工成本管理中的可行性和实用性。本文的研究成果有利于提高公路施工施工企业的成本动态管理水平,也为后续的研究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
李阳[8](2018)在《网络环境下制造型企业的成本控制研究 ——以H集团为例》文中认为互联网已经渗透到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很多人不可或缺的生活工具。在这个新的经济时代中,越来越多的企业将互联网络技术应用到企业运营活动中,以提高运转效率并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制造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其规模和产值日益提升,但同时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其中,企业的成本控制问题尤为显着,成为影响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问题。因此,剖析制造型企业在网络环境下的成本控制模式,研究网络工具对此类企业成本控制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为我国制造型企业网络化成本控制的研究提供理论与实践借鉴。本文旨在研究我国制造型企业网络化成本控制问题,分析其传统成本控制模式的缺陷,探寻网络在企业采购、生产、管理、营销中所发挥的作用,并以H集团为例,探索网络环境下相关网络工具的具体使用方法,包括搭建电子商务平台,将网络化运营常态化,利用网络增强品牌影响力等,从而更深刻的了解网络工具在成本控制中的巨大作用和影响力。论文研究可为制造型企业网络化成本控制的研究提供借鉴,也可以为制造型企业探索和发展网络系统提供思路。全文共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并阐述相关研究方法;第二部分论述了网络环境下制造型企业成本控制的相关理论综述;第三部分分析网络对制造型企业成本控制的作用,以及现阶段所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提出网络环境下制造型企业成本控制的强化措施;第五部分以制造型企业H集团为例,分析其在网络环境下日常运营模式的改变,以及网络在其成本控制中的巨大作用;第六部分为总结。
苏耀东[9](2018)在《氢气平衡与优化技术在齐鲁石化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针对齐鲁石化氢气系统运行现状,采用氢夹点技术深入分析氢气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进行氢气供用网络优化,在此基础上构建以产耗平衡监控、成本核算、管网模拟、调度优化为核心的氢气平衡与优化系统,实现对氢气生产、输送及消耗过程的全面管控,为降低氢气系统的运营成本提供有力支撑。基于氢夹点分析开展供用网络优化,可有效降低炼油厂PSA系统的提纯负荷,减少耗氢装置不必要的氢损耗,获得显着的经济效益。通过产耗监控能及时发现氢气系统产耗不平衡、异常排放等情况。产耗成本核算可在线计算出产氢、耗氢成本。管网模拟可实现氢气管网任意管段氢气流量、流速、压降等指标的软测量。调度优化模块以用氢成本最低为目标给出优化调度方案,实现以耗定产,有效降低氢气运行的成本。
王路[10](2018)在《我国多元产权跨省输电共用网络定价方法研究》文中指出为推进新一轮电改,促进清洁、低碳能源消纳,中国开展了包括跨省跨区输电价格和省内输配电价的改革。我国能源分布不均匀,跨省输电网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中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现阶段针对我国跨省输电资产产权归属和投资运营主体不同的情况,亟待研究和设计相对稳定、公平透明的跨省输电价格,为完善我国跨省输电定价机制提供理论支撑。本文在梳理输电定价理论基础上,深入研究了国内外输电定价经验,将理论、经验和我国实际相结合设计了我国跨省输电共用网络定价方法。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研究美国PJM、澳大利亚和巴西三个典型国外电力市场多元产权输电网的资产情况和定价机制,同时分析了我国跨省输电网络产权和定价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国外输电网又分为跨区联络线和区域输电网,分别对两类输电资产的投资情况、准许收入核算、定价方法和输电收益结算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提炼出输电网产权多样化对定价的影响,将其定价思想应用于我国跨省输电共用网络的定价机制设计中。二是设计适用于我国多元产权跨省输电共用网络的定价方法模型,并利用IEEE24节点模型进行验证和分析。首先确定按输电网功能进行定价的基本思想,考虑了输电网为未来负荷需求增长而预留一定容量的超前投资功能;讨论了不同功能对应不同成本费用的承担对象;在具体定价方法中,考虑输电线路的稳定限额容量、不同运行状态下的潮流特点和N-1安全准则要求,选取多个负荷场景确定各类费用所占比例,根据回收成本、提供经济信号和公平性原则,采用潮流追踪法、峰荷责任法和基于会计成本的邮票法对各类费用进行定价;在计价方式方面讨论了采用输电价格和可靠性价格相结合的合理性。最后通过算例的测算,将测算结果在各区域间进行横向对比,并与传统定价方法进行纵向对比,验证了该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二、用网络系统解决实际成本核算的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网络系统解决实际成本核算的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与电力现货市场协同的输电定价理论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和面临的问题 |
1.2.1 我国输配电价机制的发展沿革 |
1.2.2 我国电力现货市场建设情况 |
1.2.3 电力现货市场价格形成机制 |
1.2.4 输电定价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现状 |
1.2.5 与现货市场协同的输电定价理论与方法研究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框架 |
第2章 计及电力现货市场竞争公平与效率的输电定价机制量化评价方法 |
2.1 引言 |
2.2 输电价格对电现货市场竞争公平性的影响分析及量化评价指标设计 |
2.2.1 输电价格对电力现货市场竞争公平性的影响分析 |
2.2.2 输电价格对现货市场竞争公平性影响的量化评价指标设计 |
2.3 输电价格对现货市场竞争效率的影响分析及量化评价指标设计 |
2.3.1 输电价格对电力现货市场竞争效率的影响分析 |
2.3.2 输电价格对电力现货市场竞争效率影响的量化评价指标设计 |
2.4 现货市场机制下输电定价机制量化评价指标计算方法设计 |
2.4.1 计算方法概述 |
2.4.2 电源投资时序及选址预测模型 |
2.4.3 基于电力需求弹性系数的节点负荷增长模型 |
2.4.4 计及输电价格的电力现货市场生产成本仿真模型 |
2.4.5 长期指标的计算方法 |
2.5 实例分析 |
2.5.1 算例基础 |
2.5.2 输电价格对电力现货市场竞争公平性的影响分析 |
2.5.3 电量输电价对市场短期竞争效率的影响分析 |
2.5.4 系统阻塞情况与现货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对输电价格机制选择的影响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与电力现货市场协同的分区输电价格双层优化设计模型 |
3.1 引言 |
3.2 电价中的位置信号及电价机制分析 |
3.2.1 电价位置信号的含义及类别 |
3.2.2 提供位置信号的电力现货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分析 |
3.2.3 提供位置信号的输配电价机制 |
3.2.4 电价信号及电价提供位置信号的特点分析 |
3.3 电能量现货市场价格与输电价格的协同作用分析 |
3.3.1 节点电价在促进现货市场公平竞争方面的适用性分析 |
3.3.2 节点边际电价与分区输电定价的协同作用分析 |
3.4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分区输电价格双层优化设计模型 |
3.4.1 双层优化模型描述 |
3.4.2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分区输电定价优化模型 |
3.4.3 基于长期边际成本定价的分区输电定价模型 |
3.5 算例分析 |
3.5.1 算例基础 |
3.5.2 仿真结果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数据驱动的发电厂标杆接入价定价模型 |
4.1 引言 |
4.2 接入价回收模式及定价方式的选择 |
4.2.1 接入价回收模式的选择分析 |
4.2.2 接入价定价方式的选择分析 |
4.3 接入价定价的三维度因素设计 |
4.3.1 接入价核价标杆的选择 |
4.3.2 基于k均值聚类算法的发电厂标杆接入价定价模型 |
4.3.3 接入价回收年限的确定 |
4.4 实例分析 |
4.4.1 核价标杆的选择 |
4.4.2 回收年限的确定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面向电力现货市场的专项工程两部制输电价格双层优化模型 |
5.1 引言 |
5.2 专项工程输电价格对电力现货市场交易的影响分析 |
5.2.1 经济学理论分析电量输电价格对现货市场交易的影响 |
5.2.2 现货市场竞价原理分析电量输电价格对现货市场交易的影响 |
5.3 专项输电工程两部制电价双层优化模型 |
5.3.1 双层优化模型描述 |
5.3.2 基于一维搜索算法的专项工程电量电价优化模型 |
5.3.3 计及电量输电价格的多时段电能量与备用联合经济调度模型 |
5.4 实例分析 |
5.4.1 算例基础 |
5.4.2 计算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复杂条件下城市生态环境及经济系统均衡优化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城市代谢概念的历史与演变 |
1.2.2 城市代谢的核算与模型方法发展 |
1.2.3 城市系统的范围研究 |
1.2.4 城市系统的管理研究 |
1.3 问题提出 |
1.4 研究内容 |
1.5 论文结构 |
第2章 城市代谢系统多元复杂性协同识别 |
2.1 问题阐述: 系统复杂性特征分析 |
2.2 研究方法 |
2.2.1 投入产出分析 |
2.2.2 生态网络分析 |
2.2.3 多元统计分析 |
2.3 案例一: 基于不同能源使用形式的广东省动态能源投入产出分析 |
2.3.1 引言 |
2.3.2 模型建立 |
2.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2.3.4 主要结论 |
2.4 案例二: 未来能源系产业级预测与互动风险评估 |
2.4.1 引言 |
2.4.2 模型建立 |
2.4.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2.4.4 主要结论 |
2.5 案例三: 水利工程影响下的长江经济带各部门用水变化分析 |
2.5.1 引言 |
2.5.2 模型建立 |
2.5.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2.5.4 主要结论 |
2.6 案例四: 基于逐步聚类假设提取模型的中国三废治理 |
2.6.1 引言 |
2.6.2 模型建立 |
2.6.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2.6.4 主要结论 |
2.7 案例五: 中国地区三视角多层次产业级的具体碳排放清单 |
2.7.1 引言 |
2.7.2 模型建立 |
2.7.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2.7.4 主要结论 |
2.8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多区域城市代谢模拟与环境责任划分 |
3.1 问题阐述: 环境不平等分析 |
3.2 研究方法 |
3.2.1 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 |
3.2.2 网络平衡方法 |
3.2.3 多元统计分析 |
3.3 案例一: 集群规模下的区域贸易中存在的环境不平等分析 |
3.3.1 引言 |
3.3.2 模型建立 |
3.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3.3.4 主要结论 |
3.4 案例二: 南方电网碳排放转移轨迹下的具体环境责任分配 |
3.4.1 引言 |
3.4.2 模型建立 |
3.4.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3.4.4 主要结论 |
3.5 案例三: 电能替代政策干预下的输电网络中体现的跨区域碳转移 |
3.5.1 引言 |
3.5.2 模型建立 |
3.5.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3.5.4 主要结论 |
3.6 案例四: 中国地区隐藏在食物中的虚拟水的跨区域转移研究 |
3.6.1 引言 |
3.6.2 模型建立 |
3.6.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3.6.4 主要结论 |
3.7 案例五: 气候变化条件下中国能源,水和空气污染物关系的经济模拟 |
3.7.1 引言 |
3.7.2 模型建立 |
3.7.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3.7.4 主要结论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全系统交互式生态环境经济均衡优化管理 |
4.1 问题阐述: 城市系统管理 |
4.2 研究方法 |
4.2.1 系统优化模型 |
4.2.2 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 |
4.3 案例一: 阶梯碳税清单下的多级区域均衡联动响应分析 |
4.3.1 引言 |
4.3.2 模型建立 |
4.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4.3.4 主要结论 |
4.4 案例二: 碳政策对中国社会经济和环境系统影响的交互均衡分析 |
4.4.1 引言 |
4.4.2 模型建立 |
4.4.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4.4.4 主要结论 |
4.5 案例三: 贸易战背景下的未来中国电力系统管理 |
4.5.1 引言 |
4.5.2 模型建立 |
4.5.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4.5.4 主要结论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贡献与创新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荣誉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新电改背景下S省分电压等级输配电定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2.1 主要研究内容 |
1.2.2 本文的创新点 |
1.2.3 技术路线图 |
2 输配电定价理论基础与方法研究 |
2.1 输配电价的功能与特点 |
2.1.1 输配电价的功能 |
2.1.2 输配电价的特点 |
2.1.3 输配电定价的基本原则 |
2.2 输配电价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
2.2.1 马克思主义商品价格理论 |
2.2.2 管制经济理论 |
2.2.3 福利经济学理论 |
2.3 输配电定价方法 |
2.3.1 输配电成本的分摊方法 |
2.3.2 输配电成本分摊方法比对分析 |
2.4 输配电价的管制方式研究 |
2.4.1 投资回报率管制 |
2.4.2 价格上限管制 |
2.4.3 收入上限管制 |
2.4.4 管制方式比对分析 |
2.5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5.1 国外研究综述 |
2.5.2 国内研究综述 |
2.6 本章小结 |
3 我国输配电价的发展历程及问题分析 |
3.1 我国电力价格改革的发展阶段 |
3.2 我国电力价格体系现状 |
3.2.1 上网电价 |
3.2.2 输配电价 |
3.2.3 销售电价 |
3.3 新一轮输配电价改革概况 |
3.3.1 新一轮输配电价改革进展情况 |
3.3.2 改革后输配电价执行情况 |
3.3.3 新一轮输配电价改革取得的成效 |
3.4 新电改对输配电定价机制的影响分析 |
3.4.1 新电改对输配电价定价机制的影响 |
3.4.2 当前我国输配电价体系尚存问题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准许收入功能化归集的分电压等级输配电定价方法研究 |
4.1 输配电定价目标 |
4.2 传统购销价差模式下的输配电价 |
4.3 输配电价改革后我国省级电网输配电准许收入的核定 |
4.3.1 准许成本 |
4.3.2 合理收益 |
4.3.3 税金 |
4.3.4 平均输配电价水平 |
4.4 分电压等级输配电定价现状及问题分析 |
4.4.1 分电压等级输配电定价现状 |
4.4.2 分电压等级输配电定价存在的困难 |
4.5 分电压等级输配电定价方法研究 |
4.5.1 基于功能化归集的分电压等级输配电准许收入 |
4.5.2 基于准许收入逐级传导的分电压等级输配电定价 |
4.6 分电压等级输配电定价方法评价 |
4.7 本章小结 |
5 分电压等级输配电价测算——以S省电网企业为例 |
5.1 S省电力价格现状及分析 |
5.1.1 S省电力价格现状 |
5.1.2 S省电力价格水平情况分析 |
5.2 S省输配电准许收入测算 |
5.2.1 输配电准许成本核定 |
5.2.2 输配电准许收益核定 |
5.2.3 税金及附加的测算 |
5.2.4 输配电准许收入的核定 |
5.3 S省分电压等级输配电准许收入归集 |
5.3.1 分电压等级资产与折旧的归集 |
5.3.2 分电压等级输配电成本的分摊与归集 |
5.3.3 分电压等级准许收益与税金的分摊归集 |
5.4 分电压等级输配电价测算 |
5.4.1 输配电准许收入逐级传导 |
5.4.2 分电压等级输配电价测算 |
5.5 S省分电压等级输配电价评价 |
5.6 S省输配电价改革的有关建议 |
5.6.1 关于分电压等级输配电价核定与实施 |
5.6.2 关于S省电网企业适应改革优化经营管理策略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6.2.1 研究不足 |
6.2.2 未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互联网+”驱动物流业创新发展的传导路径及其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来源 |
1.2 研究目标与意义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与创新点 |
1.4.1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2 创新点 |
1.5 论文架构 |
1.6 本章小结 |
2 主要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
2.1 主要概念的界定 |
2.1.1 “互联网+”的界定 |
2.1.2 物流业的界定 |
2.1.3 物流业创新发展的界定 |
2.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2.2.1 “互联网+”的相关文献研究 |
2.2.2 物流业创新发展的相关文献研究 |
2.2.3 “互联网+”与物流业关系的相关文献研究 |
2.3 本章小结 |
3 “互联网+”驱动物流业创新发展的理论基础与传导路径 |
3.1 “互联网+”驱动物流业创新发展的理论基础 |
3.1.1 互联网经济理论 |
3.1.2 产业创新系统理论 |
3.1.3 新古典经济学理论 |
3.2 “互联网+”驱动物流业创新发展的外在表征 |
3.2.1 “互联网+”→物流设施网络化 |
3.2.2 “互联网+”→物流技术智能化 |
3.2.3 “互联网+”→物流服务智慧化 |
3.2.4 “互联网+”→物流管理协同化 |
3.3 “互联网+”驱动物流业创新发展的传导路径 |
3.3.1 基于“互联网+”资本替代传导机制的路径 |
3.3.2 基于“互联网+”技术渗透传导机制的路径 |
3.3.3 基于“互联网+”思维学习传导机制的路径 |
3.3.4 基于“互联网+”平台协同传导机制的路径 |
3.4 本章小结 |
4 不同传导路径下“互联网+”驱动物流业创新发展的数理分析 |
4.1 单一路径下“互联网+”驱动物流业创新发展的路径求证 |
4.1.1 “互联网+”替代效应的增长核算模型构建 |
4.1.2 “互联网+”渗透效应的技术进步偏向模型构建 |
4.1.3 “互联网+”学习效应的理论模型构建 |
4.1.4 “互联网+”协同效应的协同度模型构建 |
4.2 复合路径下“互联网+”驱动物流业创新发展的路径求证 |
4.2.1 “互联网+”综合效应的模型假定 |
4.2.2 “互联网+”综合效应的Hamilton优化模型构建 |
4.2.3 “互联网+”综合效应的社会最优均衡FBA |
4.3 本章小结 |
5 驱动物流业创新发展的“互联网+”不同效应的实证检验 |
5.1 基于增长核算模型的“互联网+”替代效应的分析检验 |
5.1.1 模型设定 |
5.1.2 变量选择与数据描述 |
5.1.3 互联网设施对物流业产值增长的替代效应检验 |
5.2 基于技术进步偏向模型的“互联网+”渗透效应的分析检验 |
5.2.1 模型设定 |
5.2.2 变量选择与数据描述 |
5.2.3 互联网技术对物流业技术的渗透效应检验 |
5.3 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互联网+”学习效应的分析检验 |
5.3.1 模型设定 |
5.3.2 变量选择与数据描述 |
5.3.3 互联网思维对物流业人力资本的学习效应检验 |
5.4 基于协同度模型的“互联网+”协同效应的分析检验 |
5.4.1 模型设定 |
5.4.2 变量选择与数据描述 |
5.4.3 互联网平台对物流业管理的协同效应检验 |
5.5 本章小结 |
6 驱动物流业创新发展的“互联网+”综合效应的实证分析 |
6.1 物流业发展诊断分析 |
6.1.1 物流业规模分析 |
6.1.2 物流业效率分析——基于三阶段DEA模型 |
6.2 “互联网+”对物流业创新发展成本影响的实证分析 |
6.2.1 互联网发展的统计分析 |
6.2.2 社会物流总费用的统计分析 |
6.2.3 “互联网+”→物流业成本降低的统计分析检验 |
6.3 “互联网+”对物流业创新发展规模影响的实证分析 |
6.3.1 模型设定 |
6.3.2 变量选择与数据描述 |
6.3.3 面板单位根检验 |
6.3.4 “互联网+”→物流业产值增长的计量分析检验 |
6.4 “互联网+”对物流业创新发展质量影响的实证分析 |
6.4.1 模型设定 |
6.4.2 变量选择与数据描述 |
6.4.3 面板单位根检验 |
6.4.4 “互联网+”→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计量分析检验 |
6.5 本章小结 |
7 “互联网+”驱动物流业创新发展效应的案例分析 |
7.1 基于顺丰速运公司的创新发展环境分析 |
7.1.1 外部环境分析 |
7.1.2 内部环境分析 |
7.2 “互联网+”驱动顺丰速运公司创新发展的效应分析 |
7.2.1 替代效应分析 |
7.2.2 渗透效应分析 |
7.2.3 学习效应分析 |
7.2.4 协同效应分析 |
7.3 “互联网+”驱动顺丰速运公司创新发展的经验总结 |
7.4 本章小结 |
8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政策建议 |
8.2.1 加大“互联网+”的设施投入加快物流基础设施信息化建设 |
8.2.2 加快“互联网+”的技术融合推动物流技术进步 |
8.2.3 创新“互联网+”的思维学习完善物流人才培养机制 |
8.2.4 整合“互联网+”的平台资源创新物流管理模式 |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5)EY公司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项目施工成本控制相关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施工成本管理相关文献 |
1.2.2 国内施工成本管理相关文献 |
1.3 框架结构和研究方法 |
1.3.1 框架结构 |
1.3.2 研究方法 |
2 相关理论综述 |
2.1 施工成本控制的基础理论 |
2.1.1 施工成本的内容 |
2.1.2 施工成本分类 |
2.2 施工成本控制方法 |
2.2.1 施工成本控制动态影响分析 |
2.2.2 价值工程基本理论 |
2.2.3 赢得值法基本理论 |
3 EY公司A项目施工成本控制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3.1 EY公司概况 |
3.1.1 基本情况 |
3.1.2 项目管理与职责分配 |
3.2 EY公司A项目施工成本控制组织框架 |
3.2.1 项目介绍 |
3.2.2 项目组织结构 |
3.2.3 项目管理部门 |
3.2.4 项目工程分类 |
3.2.5 项目显着特点 |
3.3 EY公司A项目施工成本控制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3.3.1 施工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
3.3.2 施工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
3.4 施工成本控制外部影响因素 |
3.4.1 国家政策因素对施工成本控制的影响 |
3.4.2 市场因素对施工成本控制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4 EY公司A项目施工成本控制优化策略 |
4.1 施工成本优化策略 |
4.1.1 建立项目经理责任制 |
4.1.2 依托相关理论进行技术优化 |
4.1.3 施工过程中成本控制策略 |
4.2 施工成本优化策略具体实施 |
4.2.1 项目经理责任制下施工成本优化实施 |
4.2.2 价值工程选择A项目重点控制对象 |
4.2.3 赢得值法对A项目施工过程进行控制 |
4.2.4 实施工程过程中成本控制 |
4.3 与策略配套的保障措施及预计效果 |
4.3.1 建立施工成本控制考核机制 |
4.3.2 预计效果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研究生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2 EY 公司成本控制调查问卷 |
(6)基于价值链的电子商务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研究 ——以苏宁易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概念界定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2章 研究现状及理论基础 |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 研究现状评述 |
2.3 电子商务企业物流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
2.3.1 物流成本核算体系不健全及效益背反 |
2.3.2 物流模式不合理及配送成本高 |
2.3.3 逆向物流成本控制难 |
2.4 物流成本控制理论 |
2.4.1 物流成本冰山理论 |
2.4.2 第三利润源理论 |
2.5 估时作业成本法在物流成本控制的应用 |
2.5.1 估时作业成本法概述 |
2.5.2 估时作业成本法的适用性分析 |
2.5.3 估时作业成本法的物流成本模型构建 |
2.6 数据包络分析在物流成本控制的应用 |
2.6.1 数据包络分析概述 |
2.6.2 数据包络分析的适用性分析 |
2.6.3 数据包络分析的物流成本模型 |
第3章 苏宁易购物流成本控制现状 |
3.1 苏宁易购简介 |
3.2 苏宁易购的物流价值链拆解 |
3.3 苏宁易购价值链活动分析 |
3.3.1 采购环节 |
3.3.2 仓储环节 |
3.3.3 配送环节 |
3.3.4 逆向物流环节 |
第4章 苏宁易购物流成本控制分析 |
4.1 估时作业成本法在苏宁易购的应用 |
4.1.1 确定作业中心和各级作业 |
4.1.2 确认和计量耗用的资源 |
4.1.3 单位作业消耗时间 |
4.1.4 计算单位产能成本及分摊成本 |
4.1.5 计算各作业中心的产能利用率 |
4.2 对物流成本的数据包络分析 |
4.2.1 确定物流成本作业库 |
4.2.2 确定输入输出指标 |
4.2.3 数据运算 |
4.2.4 运算结果分析 |
第5章 苏宁易购物流成本控制完善建议 |
5.1 采购物流成本控制措施 |
5.2 仓储物流成本控制措施 |
5.3 配送物流成本控制措施 |
5.4 逆向物流成本控制措施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基于BIM和挣值法的公路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公路项目成本管理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外BIM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挣值管理研究现状 |
1.2.4 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成本管理相关理论分析 |
2.1 BIM概述 |
2.1.1 BIM的概念 |
2.1.2 BIM的技术内涵 |
2.1.3 BIM的价值优势 |
2.1.4 常用的BIM软件 |
2.2 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基本理论 |
2.2.1 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的概念 |
2.2.2 施工项目成本的构成因素 |
2.2.3 施工项目动态控制的基本原理 |
2.2.4 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基本方法 |
2.3 挣值法的理论及指标 |
2.3.1 挣值法的基本原理 |
2.3.2 挣值法主要指标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BIM联合挣值法的公路成本控制模型构建 |
3.1 基于BIM技术的公路成本控制模型设计原理 |
3.1.1 BIM算量优势分析 |
3.1.2 BIM成本核算流程对比 |
3.1.3 BIM联合挣值法的模型原理 |
3.2 公路项目5DBIM模型构建 |
3.2.1 5DBIM模型基本原理 |
3.2.2 5DBIM模型的建模过程 |
3.2.3 5DBIM模型的公路项目模型构建 |
3.3 基于BIM技术的公路项目动态成本控制系统 |
3.3.1 动态成本控制概念 |
3.3.2 动态成本控制流程 |
3.4 项目应用BIM技术的挣值管理改进方案设计 |
3.4.1 静态管理 |
3.4.2 动态管理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案例分析 |
4.1 JY公路项目选取原则及其概况 |
4.1.1 选取原则 |
4.1.2 工程概况 |
4.1.3 工程数量 |
4.2 JY公路联用BIM技术与挣值法的施工管理分析 |
4.2.1 基于BIM模型的项目5D数据读取 |
4.2.2 基于BIM模型的项目动态施工成本 |
4.3 JY公路基于挣值法的动态成本控制分析 |
4.3.1 项目挣值绩效分析 |
4.3.2 项目成本纠偏预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网络环境下制造型企业的成本控制研究 ——以H集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目的 |
第三节 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综述 |
第一节 概念界定与解析 |
一、成本与成本控制 |
二、制造企业成本控制理论 |
第二节 成本控制技术及理论方法 |
一、各阶段成本控制技术 |
二、成本管理相关理论 |
第二章 网络对制造型企业成本控制的影响及存在问题分析 |
第一节 互联网络对制造型企业成本控制的作用分析 |
一、采购环节 |
二、生产环节 |
三、管理环节 |
四、营销环节 |
第二节 网络环境下制造型企业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
一、采购阶段 |
二、生产阶段 |
三、管理阶段 |
四、营销阶段 |
第三章 网络环境下制造型企业成本控制的强化措施 |
第一节 加强制造型企业的网络意识,提高其网络化建设的认知 |
一、提高各级管理层对网络化建设的认知 |
二、注重网络化人才队伍的培养和教育 |
第二节 明确网络发展规划,健全网络运作机制 |
一、制定企业网络化建设总体规划 |
二、建立健全有效的网络化运作机制和实施标准体系 |
三、提高制造型企业的网络知识能力和网络成本控制能力 |
四、加强网络系统建设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确保系统建设有的放矢 |
第四章 网络环境下H集团成本控制案例研究 |
第一节 H集团变革前成本控制模式与存在问题分析 |
一、控制模式 |
二、问题分析 |
第二节 网络环境下H集团的成本控制改进措施与效果 |
一、网络环境下H集团的成本控制改进措施 |
二、网络环境下H集团的成本控制效果 |
第三节 案例总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我国多元产权跨省输电共用网络定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理论研究现状 |
1.2.1 国内输电定价理论研究现状 |
1.2.2 国外输电定价理论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输电定价理论研究 |
2.1 定价原则 |
2.2 定价基础理论 |
2.3 定价方法 |
2.3.1 邮票法 |
2.3.2 峰荷责任法 |
2.3.3 潮流追踪法 |
2.3.4 兆瓦公里法 |
2.3.5 分配系数法 |
2.4 计价方式 |
2.4.1 单一制电量电价 |
2.4.2 单一制容量电价 |
2.4.3 两部制电价 |
第3章 国内外实践现状 |
3.1 美国PJM |
3.2 澳大利亚 |
3.3 巴西 |
3.4 中国 |
3.5 国际经验总结及其在我国的适用性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我国跨省输电共用网络定价方法设计 |
4.1 输电功能分类及费用承担对象 |
4.1.1 基本思想 |
4.1.2 输电费用承担对象 |
4.2 准许收入核算 |
4.3 不同功能输电费用分摊方法 |
4.3.1 输电费用按功能分类 |
4.3.2 各类输电费用分摊方法 |
4.4 价格形式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我国跨省输电共用网络定价方法测算及分析 |
5.1 原始数据 |
5.2 测算结果 |
5.2.1 输电费用按功能分类结果 |
5.2.2 潮流追踪法分摊费用结果及合理性分析 |
5.2.3 各省输电费及输电价格 |
5.3 测算结果分析 |
5.3.1 各省间分摊输电费用横向对比 |
5.3.2 与传统文献定价方法纵向对比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的项目 |
致谢 |
四、用网络系统解决实际成本核算的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与电力现货市场协同的输电定价理论与方法研究[D]. 丛野.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2]复杂条件下城市生态环境及经济系统均衡优化管理[D]. 翟梦瑜.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
- [3]新电改背景下S省分电压等级输配电定价研究[D]. 解嘉彬.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4]“互联网+”驱动物流业创新发展的传导路径及其效应研究[D]. 龚雅玲. 江西财经大学, 2019
- [5]EY公司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控制研究[D]. 李红霞.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1)
- [6]基于价值链的电子商务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研究 ——以苏宁易购为例[D]. 王鑫.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19(01)
- [7]基于BIM和挣值法的公路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研究[D]. 汪珉祯. 长沙理工大学, 2018(07)
- [8]网络环境下制造型企业的成本控制研究 ——以H集团为例[D]. 李阳.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1)
- [9]氢气平衡与优化技术在齐鲁石化的应用[J]. 苏耀东. 计算机与应用化学, 2018(04)
- [10]我国多元产权跨省输电共用网络定价方法研究[D]. 王路.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