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汾河水库泥沙淤积变化看上游水保治理成效(论文文献综述)
赵巨仁[1](2020)在《谈谈汾河水库泥沙清理问题》文中指出汾河水库位于汾河上游娄烦县境内,总库容7.33亿m3,是一座以防洪、灌溉、供水为主,兼顾发电、旅游等综合应用的大(2)型水利枢纽工程。1958年动工兴建,1961年正式投入运行。由于坝控范围内水土流失严重,造成大量泥沙淤积。至2016年底,淤积库容3.87亿m3,占总库容52.8%。为排除水库淤积泥沙,保证供水安全,1967-1977年间,利用洪水进库实施异重流排沙,共进行了19次试验,总排沙量412.27万t,平均排沙比3.72%。从1988年开始,省委、省政府决定对库区上游的宁武、静乐、岚县、娄烦4县进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经过一二期工程建设,至2008年底已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 900 km2,起到了较显着的拦沙保库作用。根据国内外水库淤积清理技术,提出了宜选择机械运输清淤方法。
宋文君[2](2019)在《松塔水电站泥沙淤积分析与控制措施》文中认为松塔水电站位于潇河主干上游的松塔河段上,坝址控制流域面积1 174 km2,最大坝高62.6 m,总库容9 740万m3,死库容800万m3,泥沙淤积是影响工程效益发挥的重要因素之一。文章在对入库来沙的特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加快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步伐,采取拦泥淤地、整修梯田、植树造林、种植牧草等,减少泥沙淤积的综合治理措施。
陈少冰[3](2017)在《山西省多沙河流水库健康评价 ——以汾河水库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山西省地处气候干旱的内陆,水资源较为短缺,工业、农业及生活用水需求量大,水资源的不合理分配导致了生态问题的频繁发生。修建水库,蓄水调水,是人类开发利用江河资源、调节水资源时空矛盾的重要手段。多沙河流上修建水库对于水资源匮乏地区的水资源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但同时也因泥沙淤积带来了库容损失、淤积上延、下泄流量均一化、洪峰平坦化、下游河槽萎缩等诸多涉及水库自身和上下游河段的健康问题。明确多沙河流的健康内涵,分析评价其健康状况,探讨维持和恢复其健康状况的具体措施对多沙河流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以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大中型水库的特征及其与河流、生态系统的联系,将水库、河流、生态系统、社会服务作为一个相互影响的系统,提出新的水库健康基本概念,以多沙河流水库健康评价为目标层,构建以水库结构安全、河段健康、社会效益和区域生态系统四方面为准则层,包含大坝稳定指标、径流调节程度指标、防洪指标等20个指标的多沙河流水库健康评价体系,把汾河水库健康状态划分为理想状态、健康、亚健康、不健康、病变五个等级。通过咨询专家、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等计算指标权重,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历史资料等制定评价标准,构建模糊综合评价分析方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多沙河流水库健康评价模型;针对汾河水库具体特征,采用层次分析法,得出准则层对目标层和指标层对准则层的权重,最后算出指标层对目标层的权重。根据权重可知,对汾河水库健康影响最重要的是大坝稳定指标,其后依次是径流调节程度指标、防洪指标、工程质量指标、渗流安全指标、河道断流指标、供水保证率指标、下游过洪能力指标、水质污染状况指标、库区泥沙淤积指标。根据多沙河流水库健康评价模型,收集汾河水库多年实测资料,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汾河水库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为一向量:{0.217,0.142,0.187,0.230,0.226},分别对应于理想状态、健康、亚健康、不健康、病变五个健康等级,采用加权平均原则求隶属等级的方法来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汾河水库健康状况可确定为“亚健康”。其中库区泥沙淤积指标、径流调节程度指标、河道断流指标、下游过洪能力指标、富营养状况指标、库区植被指标、最小生态需水量指标健康状况差。分析汾河水库健康状况存在的泥沙淤积严重、过洪能力不足等健康隐患,并提出针对多沙河流的水库多目标水沙联合优化调度模型的治理保护政策,为维持多沙河流水库健康、水库区域生态恢复、水库管理、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武爱清,南洋,吕凯[4](2016)在《浅谈汾河水土保持中生物治理的理论与实践》文中研究指明汾河是黄河的第二大支流,是山西人民的母亲河。文章论述了治汾措施的理论依据以及采取水土保持、植树造林等措施,改善了汾河生态环境,保护了省城水源地,为农民增收精准脱贫,全面达小康创造了条件。
郭亚男[5](2013)在《岚河流域径流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在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干扰增强的大背景下,河川径流量发生了显着的变化,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并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认知流域径流的变化规律,分析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程度,对于缓解水资源危机、保护生态环境以及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结合导师的“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2BAB02B00)之专题“汾河入黄径流锐减原因分析”,选择岚河流域为汾河上游的典型研究区,开展岚河流域径流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的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分析了流域内各水文气象要素的基本特征。根据降雨、气温、蒸发等要素的多年实测资料,采用统计方法分析其变化特性。结果表明:降雨年内分配极不均匀,年际变化较大;年降雨量呈现下降的趋势,年均气温和年蒸发量均呈现增加的趋势。(2)研究了流域内径流变化的规律性。采用不均匀系数、集中度和集中期分析径流的年内分配特征,并综合运用随机理论、数理统计和小波分析方法,深入系统地分析了径流变化的趋势性、突变性和周期性,从而揭示了变化环境下岚河流域径流变化的规律性。结果显示:径流年内分配不均匀,主要集中在汛期;径流量总体呈现逐年显着减少的趋势,确定径流突变年份为1982年,存在着4年、8年和15年的多时间尺度变化周期。(3)构建了模拟人类活动影响时期天然径流量的BP神经网络模型。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遗传算法与BP神经网络模型相结合,采用基于遗传算法的BP神经网络模型模拟人类活动影响时期的天然径流量。结果表明:建立的模型模拟精度较高,合格率达到88.89%,可以作为径流模拟的一种新方法。(4)定量研究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岚河流域径流的影响。采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影响的分离评判方法,运用实测和模拟的径流资料,定量估算二者对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量分别是29.93%和70.07%。可知,人类活动是引起岚河流域径流减少的主要原因。
吴星权[6](2012)在《流域治理技术应用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针对我国流经黄土地区的流域泥沙淤积严重的情况,在介绍流域治理目的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治理实例,详细分析河口泥沙治理、水库防淤减淤、黄河流域水沙治理、河道淤积缓解等流域治理措施的应用效果,为实现泥沙的生态治理提供有益参考。
白兴全[7](2011)在《汾河流域水土保持治理实践与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土保持工作实施以来,对汾河流域影响重大,效益明显,对保护汾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和改善民生起到了重要作用。分析了水土保持工作实施过程中取得的主要经验及治理成效,提出了加强汾河流域水土保持工作的主要措施,为继续做好水土保持工作,采取可持续的科学战略方针和措施,构建惠及民生的生态经济区提供参考。
陈少林[8](2011)在《西部大开发的水利需求及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水资源是西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加快水利建设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基础。水土资源组合极端不均衡是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中最突出的矛盾。西部水资源总量占全国45.9%,而83%集中在西南部。西北地区干旱少雨,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总量的8%,资源型缺水问题突出。水利是支撑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统筹区域发展战略全局的重要基础。水利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命脉,尤其是对于水资源未能充分利用、水利建设落后的西部地区,水利建设状况直接关系到西部区域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良好的水利发展是西部大开发战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本论文遵循现代经济学研究范式,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规范与实证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匹配的基本模式,综合运用新古典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资源经济学、农业政策学和计量经济学等分析工具,从系统阐述水利发展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作用与地位入手,全面总结西部大开发十年来水利发展进程与现状,就我国东中西部地区水利发展进行区域比较与评价,运用数理模型实证预测今后十年西部大开发的水利需求,包括工业和农业的用水需求估算,结合西南大旱旱情以案例形式对高海拔区域水利欠账问题进行专题研究,最后给出今后十年我国西部大开发水利发展战略选择与政策建议。本论文研究的核心内容有以下几点:第一,对国外水利发展进行了系统的比较和分析,提出了国外水利发展政策对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有益借鉴和启示。美国、日本、以色列和印度的水利发展给本文如下启示:水利建设和发展以实现灌溉、防洪、抗旱以及饮用水投资均衡发展为根本立足点,以多元化水利筹资方式为战略着眼点,以加大水利科技投入为重要着力点,以充分利用水权与水价的杠杆调节作用为关键切入点。这些启示的获得,有助于破解制约我国水利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水利政策的制定提供指导性的建议,进而为实现我国水利良性发展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强大动力和政策保障。第二,第一次系统预测了未来十年西部大开发的水利需求。本文从西部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变动情况入手,利用Malmquist(曼奎斯特指数)方法分析西部各省(区、市)目前在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具体变动情况,再利用灰色系统关联来分别分析影响工业和农业用水量的主要因素,最后利用灰色预测GM(1,1)模型,预测今后十年西部大开发对水资源的需求情况。受制于直接测算水利需求在数据获取和技术分析方面均有一定难度,目前学术界对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水利需求预测几无涉猎。本文采用上述计量方法对西部大开发的水利需求进行估算是一次新的尝试。第三,以案例分析为突破口,系统全面的阐释了2010年西南大旱的成因及其教训。本文研究发现,西南大旱的发生,自然气象因素固然是其直接原因,但主观人为因素不可忽视。本次旱灾造成的巨大损失充分暴露出我国高海拔区域水利发展存在的严重问题——水资源丰富但却未能充分利用,即水利欠账太多。原本水资源储量丰富的云南寻甸县发生严重旱情的事实表明,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关注水生态保护和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各地应根据区域社会经济环境的特点,立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顺应人民群众的期望,完善抗旱非工程措施,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从根本上增强抗御干旱灾害的能力,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实可靠的水利支撑和保障。第四,提出了未来十年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水利发展战略。今后十年西部大开发水利发展总体战略应该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即西部水利事业应把以保护改善生态环境为根本点,以改善西部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生产条件为出发点,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节水技术,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西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一总体战略的指导下,本文进一步提出了生态保护战略、技术创新战略、人才建设战略和西电东送战略等具体战略措施,针对西北和西南地区不同的水利条件和发展取向分别给出了可操作性强的实施建议。
张建国,赵兴安[9](2010)在《水土保持措施对汾河水库泥沙淤积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山西省汾河水库1962~2008年淤积情况的分析结果表明:水库淤积量总体呈减小趋势。汛期降水量和来水量是造成水库淤积的主要原因,实施水土保持措施可减少水库淤积。
贾贺民[10](2010)在《汾河水库1962~2008年泥沙淤积情况分析》文中认为对汾河水库19622008年泥沙淤积状况分析结果表明:水库泥沙淤积量总体呈减小趋势。汛期降水量和入库水量是造成水库泥沙淤积的主要因素,实施上游水土保持项目对减小水库淤积具有显着作用。
二、从汾河水库泥沙淤积变化看上游水保治理成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汾河水库泥沙淤积变化看上游水保治理成效(论文提纲范文)
(1)谈谈汾河水库泥沙清理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 汾河水库概况及功能 |
2 水库淤积状况与综合治理 |
2.1 历年来水量与淤积量 |
2.2 库区淤积形态 |
2.3 水库淤积防治成效 |
3 水库历年排沙情况 |
3.1 运用过程自然排沙 |
3.2 异重流排沙情况 |
4 水库淤积清理技术 |
5 结论与分析 |
(2)松塔水电站泥沙淤积分析与控制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松塔水电站流域概况 |
2 水电站入库泥沙分析 |
2.1 坝址输沙量计算 |
2.2 级配组成 |
2.3 入库泥沙冲淤分析 |
3 水电站泥沙控制措施 |
3.1 布置导流泄洪排沙洞 |
3.2 采取合理有效的水沙调度运用方式 |
3.2.1 开展泥沙观测 |
3.2.2 采取合理有效的水沙调度运用方式 |
3.3 加快流域内的水土保持治理 |
4 结语 |
(3)山西省多沙河流水库健康评价 ——以汾河水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水库健康研究现状 |
1.2.2 水库健康的发展趋势 |
第二章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2.1 研究内容 |
2.2 研究方法 |
2.3 研究尺度 |
2.3.1 时间尺度 |
2.3.2 空间尺度 |
2.4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多沙河流水库健康评价的内涵与表征 |
3.1 山西省水库现状 |
3.2 水库的利与弊 |
3.3 水库健康的影响因素 |
3.4 水库健康的内涵 |
3.5 多沙河流水库健康的表征 |
第四章 多沙河流水库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1 汾河水库概况 |
4.2 水库健康评价指标 |
4.2.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
4.2.2 评价指标体系 |
4.3 水库健康评价指标标准 |
4.3.1 水库结构安全指标 |
4.3.2 河段健康 |
4.3.3 社会服务效益指标 |
4.3.4 区域生态系统指标 |
第五章 水库健康评价模型 |
5.1 层次分析法的构建 |
5.1.1 评价系统层次分析 |
5.1.2 构造判断矩阵 |
5.1.3 指标权重的确定 |
5.1.4 分层模糊评价 |
5.2 水库健康评价权重 |
5.2.1 判断矩阵的建立 |
5.2.2 水库健康各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
5.2.3 各层指标权重分析 |
第六章 汾河水库健康评价 |
6.1 各指标实测资料收集 |
6.1.1 水库结构安全指标分析 |
6.1.2 河道健康指标分析 |
6.1.3 社会服务效益指标分析 |
6.1.4 区域生态系统指标分析 |
6.2 水库健康模糊评价 |
6.2.1 汾河水库健康隶属度矩阵 |
6.2.2 汾河水库分层模糊评价 |
6.2.3 汾河水库健康总体评价 |
6.3 评价结果分析 |
6.3.1 水库总体健康状况分析 |
6.3.2 准则层健康分析 |
6.3.3 指标健康隶属度分析 |
6.4 存在问题及治理保护对策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5)岚河流域径流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河川径流变化规律的研究进展 |
1.2.2 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研究进展 |
1.2.3 人类活动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研究进展 |
1.2.4 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研究区概况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地形地貌 |
2.1.3 河流水系 |
2.1.4 水文气象 |
2.2 水利水保工程概况 |
2.3 社会经济概况 |
3 岚河流域径流变化规律研究 |
3.1 水文序列变化分析方法 |
3.1.1 水文序列趋势性分析方法 |
3.1.2 水文序列突变性分析方法 |
3.1.3 水文序列周期性分析方法 |
3.2 岚河流域水文气象要素变化特征分析 |
3.2.1 降水变化特性分析 |
3.2.2 气温变化特性分析 |
3.2.3 蒸发变化特性分析 |
3.3 岚河流域径流变化规律分析 |
3.3.1 径流年内分配特征分析 |
3.3.2 径流年际变化特征分析 |
4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影响的定量分析 |
4.1 岚河流域径流变化影响因素分析 |
4.1.1 气候因子对径流影响的定性分析 |
4.1.2 人类活动对径流影响的定性分析 |
4.2 人类活动影响时期天然径流量模拟的遗传算法BP神经网络模型 |
4.2.1 天然径流量模拟的BP神经网络设计 |
4.2.2 BP神经网络优化的遗传算法 |
4.3 人类活动影响时期天然径流量模拟计算 |
4.4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影响的定量分析 |
4.4.1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影响的分离评判方法 |
4.4.2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影响的定量分析结果 |
5 结论和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新见解 |
5.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6)流域治理技术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流域治理目的 |
2 流域治理技术 |
2.1 河口泥沙治理技术 |
2.2 水库防淤减淤技术 |
2.2.1 库区流域综合治理技术 |
2.2.2 水库减淤辅助技术 |
2.2.3 减淤关键措施 |
2.3 黄河流域水沙治理措施及应用实例 |
2.3.1 黄河流域水沙治理措施 |
2.3.2 治理措施应用实例 |
2.4 河道淤积缓解技术 |
2.5 示踪技术 |
3 流域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
4 结语 |
(7)汾河流域水土保持治理实践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流域概况 |
2 水土保持工作实践和成效 |
2.1 主要做法 |
2.2 治理成效 |
2.3 水土保持工作后续研究 |
3 几点启示 |
3.1 构建生态建设运营机制 |
3.2 做好水土保持布局工作 |
3.3 提升组织管理水平, 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
3.4 加大政策资金投入 |
(8)西部大开发的水利需求及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 导论 |
0.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0.2 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
0.3 研究的内容框架 |
0.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0.4.1 研究的主要方法 |
0.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0.5 研究的主要创新 |
1 水利发展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作用与地位 |
1.1 水利与西部大开发的关系 |
1.1.1 水资源与西部大开发的关系 |
1.1.2 水利发展与西部大开发的关系 |
1.2 水利发展对西部大开发的推动作用 |
1.2.1 水利发展推动西部地区建设良好生态环境 |
1.2.2 水利发展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增长 |
1.2.3 水利发展促进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 |
1.2.4 水利发展保障西部地区改善民生 |
1.2.5 水利发展推进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 |
1.3 水利发展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地位 |
1.3.1 水利发展在西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
1.3.2 水利发展在西部社会建设中的地位 |
1.3.3 水利发展在西部生态环境中的地位 |
1.3.4 水利发展在西部战略布局中的地位 |
2 西部大开发十年水利发展概况 |
2.1 西部地区水土资源状况 |
2.1.1 西北地区 |
2.1.2 西南地区 |
2.2 西部大开发水利发展10 年总体情况 |
2.2.1 前期规划夯实发展基础 |
2.2.2 骨干工程支撑西部发展 |
2.2.3 民生水利普惠人民群众 |
2.2.4 节水改造推进节水社会 |
2.2.5 水土保持改善生态环境 |
2.2.6 科技创新提供智力支持 |
2.3 西部大开发中水利发展存在的问题 |
2.3.1 调控能力不足与工程性缺水问题导致的水资源短缺 |
2.3.2 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加剧 |
2.3.3 防洪标准低,抗灾能力与监测预报预警能力不足 |
2.3.4 农田水利建设滞后,农业稳定增产的水利基础亟待加强 |
3 我国东中西部区域水利发展比较研究 |
3.1 东部地区水利十年发展概况 |
3.1.1 东部地区水利发展10 年总体情况 |
3.1.2 东部地区典型省份10 年水利发展情况 |
3.2 中部地区水利十年发展概况 |
3.2.1 中部地区水利发展10 年总体情况 |
3.2.2 中部地区典型省份10 年水利发展情况 |
3.3 西部地区水利十年发展概况 |
3.3.1 西部地区水利发展10 年总体情况 |
3.3.2 西部地区各省份10 年水利发展情况 |
3.4 东中西部地区水利发展比较 |
3.4.1 水利投资情况比较 |
3.4.2 水利发展政策的比较 |
3.4.3 东中部水利发展对西部水利建设的启示 |
4 国外水利发展情况及对西部水利发展的启示 |
4.1 美国水利发展情况 |
4.1.1 美国水资源概况 |
4.1.2 美国水资源管理结构 |
4.1.3 美国水利政策的特点 |
4.2 印度水利发展情况 |
4.2.1 印度水资源概况 |
4.2.2 印度水资源管理结构 |
4.2.3 印度水利政策存在的问题 |
4.3 以色列水利发展情况 |
4.3.1 以色列水资源概况 |
4.3.2 以色列水资源管理结构 |
4.3.3 以色列水利政策的特点 |
4.4 日本水利发展情况 |
4.4.1 日本水资源概况 |
4.4.2 日本的水资源管理结构 |
4.4.3 日本水利政策的特点 |
4.5 对我国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启示 |
4.5.1 以实现灌溉、防洪、抗旱以及饮用水投资均衡发展为根本立足点 |
4.5.2 以多元化水利筹资方式为战略着眼点 |
4.5.3 以加大水利科技投入为重要着力点 |
4.5.4 以充分利用水权与水价的杠杆调节作用为关键切入点 |
5 西部大开发的水利需求及影响因素分析 |
5.1 西部大开发对水利需求的特征分析 |
5.2 目前西部各省(市、区)水资源利用效率变动情况分析 |
5.2.1 研究方法的选择与确定 |
5.2.2 MALMQUIST 指数分析 |
5.2.3 西部各省(市、区)水资源利用效率变动情况分析 |
5.3 基于灰色关联的西部水资源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
5.3.1 灰色关联模型 |
5.3.2 西部地区用水需求量的灰色关联分析 |
5.4 西部地区用水量需求预测 |
5.4.1 灰色系统预测的基本分类 |
5.4.2 GM(1,1)预测模型 |
5.4.3 实证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高海拔区域水利欠账与西南大旱—云南寻甸教训与启示 |
6.1 西南大旱旱情回顾 |
6.2 寻甸基本县情及水情 |
6.2.1 基本县情 |
6.2.2 水资源概况 |
6.2.3 降雨概况 |
6.3 寻甸县水利发展现状 |
6.3.1 蓄水工程概况 |
6.3.2 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现状 |
6.3.3 防洪工程河道治理工程情况 |
6.3.4 农村饮水安全及农田小水利工程建设情况 |
6.3.5 水资源保护及水环境保护工程建设现状 |
6.3.6 引水工程概况 |
6.4 大旱至灾凸显的水利发展问题 |
6.4.1 水利“欠账”太多,远远滞后于现实需要 |
6.4.2 水利投资方向有问题,农田水利建设不受重视 |
6.4.3 社会抗灾减灾意识薄弱,抗旱非工程措施不完善 |
6.4.4 水土流失严重,水生态环境面临严峻挑战 |
6.5 特大干旱灾害带给人们的启示 |
6.5.1 应从战略上重视水利与水务工作 |
6.5.2 应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
6.5.3 应尽快完善抗旱非工程措施体系 |
6.5.4 应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 |
6.6 对策与建议 |
6.6.1 构建多主体、多渠道、多元化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机制 |
6.6.2 以工代赈,贮水于民 |
6.6.3 完善抗旱非工程性措施 |
6.6.4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
7 西部大开发的水利发展战略研究 |
7.1 西部大开发的水利发展总体思路 |
7.1.1 指导思想 |
7.1.2 基本原则 |
7.1.3 基本目标 |
7.2 西部大开发的水利发展战略选择 |
7.2.1 总体战略 |
7.2.2 具体战略 |
7.3 西部大开发的水利发展战略实施措施 |
7.3.1 西北地区水利发展措施 |
7.3.2 西南地区水利发展战略 |
7.4 实施建议 |
7.4.1 编制实施西部水利专项规划 |
7.4.2 建立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
7.4.3 探索多元化投资融资途径 |
7.4.4 创新西部水利发展机制 |
7.4.5 加大对西部水利工作的领导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9)水土保持措施对汾河水库泥沙淤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汾河水库以上流域水土流失及治理情况 |
1.1 汾河水库以上流域水土流失情况 |
1.2 汾河水库上游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情况 |
2 水土保持措施对水库泥沙淤积的影响 |
2.1 1962~2008水库淤积量变化分析 |
2.2 淤积量与水土保持的关系 |
3 结语 |
(10)汾河水库1962~2008年泥沙淤积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概 况 |
2 汾河水库1962~2008年泥沙淤积量变化分析 |
3 水库泥沙淤积影响因素分析 |
3.1 泥沙淤积量与降水量及来水量的关系 |
3.2 泥沙淤积量与水土保持关系 |
4 结 语 |
四、从汾河水库泥沙淤积变化看上游水保治理成效(论文参考文献)
- [1]谈谈汾河水库泥沙清理问题[J]. 赵巨仁. 山西水土保持科技, 2020(02)
- [2]松塔水电站泥沙淤积分析与控制措施[J]. 宋文君. 山西水利, 2019(03)
- [3]山西省多沙河流水库健康评价 ——以汾河水库为例[D]. 陈少冰. 太原理工大学, 2017(01)
- [4]浅谈汾河水土保持中生物治理的理论与实践[J]. 武爱清,南洋,吕凯. 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16(09)
- [5]岚河流域径流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 郭亚男. 郑州大学, 2013(11)
- [6]流域治理技术应用进展[J]. 吴星权. 农业科技与装备, 2012(09)
- [7]汾河流域水土保持治理实践与启示[J]. 白兴全. 山西水利, 2011(07)
- [8]西部大开发的水利需求及发展战略研究[D]. 陈少林. 中国海洋大学, 2011(06)
- [9]水土保持措施对汾河水库泥沙淤积的影响[J]. 张建国,赵兴安.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04)
- [10]汾河水库1962~2008年泥沙淤积情况分析[J]. 贾贺民. 黑龙江水专学报, 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