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城市社区青少年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潘春萌[1](2021)在《社会工作介入城市社区青少年抗逆力培育的实践 ——以青岛市T社区“益成长、益励志”项目为例》文中认为
谢宇[2](2021)在《社区治理视域下的青少年劳动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劳动教育是青少年“五育并举”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学校是开展青少年劳动教育的主要渠道,家庭是劳动教育的有力补充,社会劳动教育是主要辅助,三者形成有机整体。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家庭是社区的基本单元。同时,社区作为青少年日常生活居住的主要场所,在青少年成长发展中有独特影响。基于社区治理共建共治共享的理想目标,社区治理与社区青少年教育相辅相成、互促互进。在完善社区治理体系、提升社区治理能力的过程中重视发展青少年劳动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当前社区治理视域下的青少年劳动教育这一课题尚处于摸索阶段,值得研究。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从扬州市X社区入手,调查分析社区治理和青少年劳动教育现状,试图找到通过完善社区治理结构,提升社区治理能力,从而更好地发挥社区对强化青少年劳动教育的作用。调查研究发现当前在社区劳动教育方面存在青少年自身积极性不高、教育工作效率不高、教育效果不理想、劳动氛围不浓厚、家庭参与意愿不强等现象。这些现象暴露出当前社区在劳动教育氛围、监督管理机制、劳动课程与实践场所、治理环境、劳动教育体系这五方面的不足。针对这些不足,提出对应的五项措施。一是通过加强社区劳动教育教师队伍来发挥教师教育力量,增强青少年的劳动价值认同;二是通过建立青少年劳动教育议事小组来发挥社区社会力量服务作用,健全社区青少年劳动教育监管机制;三是通过配备社区学院、增加劳动课程以及创新劳动活动来完善完善社区青少年劳动教育载体;四是通过宣传形式和宣传内容的创新与社区环境的优化来营造社区青少年劳动教育氛围;五是通过家庭劳动教育以及家庭参与社区劳动教育、家校联动来建设学校、家庭、社区、青少年“四位一体”的青少年劳动教育体系。
刘沣娇[3](2020)在《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西安某社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面临新问题。新时代就要有新气象、新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必须适应新任务、新形势,展现新气象、新作为。社区是人们居住生活的家园,也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领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2016年7月,习近平在社区考察时指出:“社区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社区工作要时时处处贯彻党的宗旨,让党的旗帜在社区群众的心目中高高飘扬,让社区广大党员在服务群众中发挥作用、展示良好形象。”这也为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当前,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组织职能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发展前景受限。而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和对象越来越复杂,思想多元且变动性强。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在信息化网络化发展的进程中教育方式方法创新还有待加强。要应对这一系列问题和挑战,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要以满足城市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宗旨,坚持并加强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社区组织在思政教育中的协同作用,提升先进党员和社区工作者的专业化水平,不断创新社区思政教育的内容与方法,完善基层组织管理运行机制,调动居民群众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来,提升社区居民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建设和谐美丽社区。
马明[4](2020)在《社会组织参与官渡区城市社区治理的路径研究》文中认为“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为新时代城市社区治理指出了前进的道路。随着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结构和利益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与此同时,社区越来越成为人们利益的共同体,社区治理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2018年,民政部“关于大力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的意见”提出社区社会组织发展,要以满足群众需求为导向,以鼓励扶持为重点和以能力提升为基础,从而使社会组织成为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有力支撑。”云南省政府“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实施意见”指出,“2020年,云南省要基本形成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政府主导的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因此,尝试从实践和理论上探究社会组织参与城市社区治理的路径,有利于更好地促进城市社区的发展。在创新构建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的国家政策和社会背景下,昆明市官渡区大力培育社会组织参与城市社区治理与服务,积极推进社区治理模式的转型。本研究通过对昆明市官渡区38个城市社区、35社会组织、396个城市社区居民进行调研,从社会组织发展的现状和官渡区城市社区治理以及社会组织参与官渡区城市社区治理的经验及路径进行探究。通过实地调查,笔者从宏观、中观、微观视角分析,发现社会组织参与官渡区城市社区治理主要是以“三社联动”为导向的“外引内培”模式。从整体视角出发,整合宏观、中观、微观三种不同层次的路径,笔者认为,社会组织参与官渡区城市社区治理应坚持五方面的发展趋势:坚持政府自上而下的购买,供需平台的搭建;坚持街道、社区“三社联动”工作站可持续的建设;坚持社区“自下而上”的“内培外引”的策略;坚持社会组织以社区需求为导向的“量身定做”的策略;坚持社会组织党建全覆盖及社区自组织的建设。社会组织参与官渡区城市社区治理以“三社联动”为导向的“外引内培”模式和社会组织参与官渡区城市社区治理应坚持的发展趋势都指向社区治理的核心主题:共治和共享。本文总结的官渡区探索模式适用于城市中心城区,另外,本文通过探索社会组织参与官渡区城市社区治理的路径,希望为提高城市社区治理效率、节约治理成本及推进西部地区城市社区共治共享的模式创建提供支持。
王全凤[5](2020)在《小组工作介入青少年社区参与能力提升的服务研究 ——以Y市X青少年社会工作项目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社区是青少年除家庭和学校之外接触最多的地方,是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场所。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友爱关怀的社区环境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起着重要作用。推进社区治理创新,构建富有活力和效率的新型基层社区治理体系是社区正在探索和突破的重要内容,青少年作为社区治理的参与主体之一,进行社区参与不仅能够促进青少年及其家庭对社区事务的关心、很好地进行社区治理参与,也为青少年的发展塑造一个有益的社区文化环境。同时,青少年的社区参与对提高青少年社会交往能力,培养青少年社区归属感、社会责任感,构建良好的朋辈群体支持网络等起着重要作用。但是由于青少年群体的年龄特征及当前我国社区发展现状,青少年虽然有较强的参与社区活动的意愿,但在实际的社区参与中存在着参与率低、参与层次低、被动参与为主等现实问题。小组工作作为社会工作常用的工作方法,具有针对小组成员共同需求,促进成员共同成长的功能,在青少年社区参与能力提升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它的基本工作程序是:小组活动初始,社会工作者就要引导小组成员一起制定共同的目标与规则,再按照小组活动的设计一步步地实施推进,利用小组动力促进小组成员社会功能转变与强化。本文在了解X项目青少年社区参与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工作的方法介入青少年社区参与能力提升,并对该小组进行了参与式行动研究。对小组活动的介入过程和内容不断进行反思和评估,发现该社区青少年社区活动参与的意识及频次、参与内容和层次、参与技能、参与过程中的角色转变等方面得到了普遍性的提高。笔者总结了小组工作在介入该社区青少年社区参与能力提升中的经验及不足,并对小组工作介入青少年社区参与提出普遍性参考建议,为小组工作开展相关实务提供借鉴。
龚倩[6](2020)在《社会工作参与城市社区儿童法治教育研究 ——以T社区“娃娃法庭”项目为例》文中提出培养公民法治素养、实施法治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途径,普法得从娃娃抓起,儿童期正是养成良好思维习惯的关键时期,法治教育必不可少。社会学习理论的三元交互论与社会工作“人在环境中”的价值理念高度契合,且社会学习理论在儿童教育中有着独特地位。笔者尝试将社会学习理论运用到社会工作实践中,并探索出社会工作在城市社区儿童法治教育的角色、优势及实践模式。社会工作服务是参与社区法治教育的一股新生力量。笔者基于对T社区的项目实践研究,以社会学习理论和社会工作价值理念为基础,以行动研究和半结构式访谈为研究方法,发现笔者在内的社会工作者充当典型的策划者、组织者、联络者、引导者、支持者和教育者等角色,且在儿童、家庭和社区层面发挥着一定的作用。此外,研究发现社会工作在参与到城市社区儿童法治教育中呈现出促进社区教育多元化发展和推动儿童社区参与的极大优势,但因社区教育等上层管理体系和运行规范不完善,社会工作自身项目管理、人员建设以及其他专业性限制问题,使得项目在实施中缺乏指导和规范以及相应的评估问责。最后笔者结合项目经验,在以“社区为本”和“社区参与”为价值理念以及社会工作理论和实务技巧的专业基础之上,搭建了以“政府、基金会、企业、社区”为购买方,社会组织为服务方的合作项目实务模式。总体而言,社会工作介入城市社区儿童法治教育的可推广性较强,社区可通过购买项目的方式引进社会工作人才,实施模式化的社区法治教育,使城市社区儿童法治教育朝着主体多元化、内容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吴涵[7](2020)在《基于说服式模型的城市社区老年人体力活动干预研究》文中认为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得知,我国60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远远超过联合国规定的人口老龄化划分标准。面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如何发挥体育对人口老龄化的积极作用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基于说服式模型为理论依据,构建城市社区老年人体力活动干预模型,对老年人体力活动动机、能力及水平进行干预,以达到转变老年人参与体力活动的动机、增强参与体力活动的身体能力,进而达到提高城市社区老年人体力活动水平和能力的效果,对促进社区健康老龄化氛围具有积极作用。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选取上海市杨浦区长海路街道市光路第二社区30名老年人作为实验对象,对其进行为期3个月的干预,干预手段以群体干预手段为主,个体干预手段为辅。群体干预形式有体育健康主题讲座、体育健康主题交流会、体育健康宣传册、体育训练课及运动监控。个体干预包括推荐适合的老年书籍、个体的动机访谈和记录健康日志,并针对受试者在群体干预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训练指导。实验结果如下:1)干预前后体力活动水平比较:干预前后老年人中高水平活动量、一周体力活动总量有明显提高,呈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老年人步行(低水平)活动量有明显变化,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老年人中高水平活动量、一周体力活动总量较干预前呈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男性老年人步行(低水平)活动量、中高水平活动量、一周体力活动总量较干预前有明显变化,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0-64岁、65-69岁的老年人一周体力活动总量有明显提高,呈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70岁以上的老年人一周体力活动总量有明显变化,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干预前后体力活动能力比较:干预后老年人体力活动能力较干预前均有提高,具体表现为耐力能力(p<0.01)、上肢力量能力(p<0.01)、下肢力量能力(p<0.01)、平衡能力(p<0.01)、上肢灵活性(p<0.01)、下肢灵活性(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干预前后体力活动动机比较:干预后老年人体力活动动机较干预前有明显转变,具体表现为由“增进健康、体质,社会交往,消遣娱乐”等抽象动机转变为“提高肢体平衡性、灵活性,提升睡眠质量,增强身体运动能力,减少身体不适感”等具体动机。结论:1)通过12周的体力活动干预,可以有效提高老年人体育认知,转变日常参与体力活动的动机,使其更趋向具体化,有利于日常体力活动的参与。2)通过12周的体力活动干预,可以有效改善老年人的心肺耐力、上下肢肌力、平衡能力以及关节灵活性,对提高老年人的各项身体素质有一定的积极作用。3)通过12周的体力活动干预,可以有效提高老年人的体力活动参与率和中等强度的体力活动量,对体力活动水平的提高有促进作用。建议:1)加强老年体育认知,明确行为动机2)丰富老年体育资源,降低技能要求3)完善社区体育服务体系,组织多元化老年体育活动
吕和武[8](2020)在《社区周边建成环境对儿童青少年交通性和休闲性身体活动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城市社区周边建成环境与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一个独具特色且意义深远的话题。统筹城市社区周边建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并兼顾促进城市儿童青少年的身体活动,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化发展中所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之一。因为,身体活动不足和静坐少动的生活方式已经成为当今慢性疾病发生的第一独立危险因素。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指数评估报告(2017)显示,社区环境的得分远低于学校环境,社区环境的支持作用明显不足,环境支持的失衡制约了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水平的提升。因此探究城市社区周边建成环境与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之间的关系,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故本研究主要基于新城市主义、城市精明增长、紧凑城市等理论,探究城市社区周边建成环境对儿童青少年交通性身体活动、休闲性身体活动的影响,并选取部分苏州市的儿童青少年作为样本,测量其身体活动,将测量结果与儿童青少年所在社区的建成环境特征进行匹配,一方面探索影响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的社区周边建成环境要素,另一方面,发现适宜儿童青少年从事身体活动的社区周边建成环境空间特征。研究方法:本文采用《国际体力活动问卷》(International Physical Activity Questionnaire,IPAQ)和《社区环境可步行性量表》(Neighborhood Environment Walkability Scale,NEWS)分别采集全国部分省份和地区儿童青少年的交通性身体活动、休闲性身体活动数据和社区周边建成环境的主观数据,建立社区周边建成环境与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之间的关系。利用在线地图、POI(point of interesting)数据、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数据获取方法,选取苏州市不同市区的传统社区、普通商品房社区、中高档型社区为案例社区,构建各社区周边建成环境的空间属性数据库。以ArcGIS10.2为平台,运用空间分析法(核密度分析方法、空间自相关法),分析案例社区1200m缓冲区内的餐饮、购物、生活、体育休闲、风景名胜、科教文化、医疗卫生、交通设施8大类日常服务设施的空间分布特征,用来验证社区周边建成环境与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之间的关系,发现适宜儿童青少年进行身体活动的社区周边建成环境空间特征。研究结果:(1)由于地理分布、城市建成环境、季节气候等因素,不同测试地域研究对象的身体活动水平差异比较大。我国儿童青少年的交通性身体活动和休闲性身体活动上在各个省份之间展现出不同的特点。儿童青少年的交通性身体活动和休闲性身体活动上呈现出男生多于女生的特点,并且各类身体活动整体上存在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2)单因素筛选出居住密度、访问性、步行设施与安全、美学、交通隐患、治安和阻碍7个因素是影响儿童青少年交通性身体活动的可疑影响因素,而多因素分析发现,居住密度、美学和性别对应的P值均<0.05,说明这三个因素与儿童青少年的交通性身体活动间具有显着相关性,且对应的影响系数分别为0.001、0.183均大于0,为正相关关系。男生的交通性身体活动明显高于女生的交通性身体活动水平。(3)单因素筛选出居住密度、访问性、步行设施与安全、美学和治安5个可能影响休闲性身体活动的可疑影响因素。而多因素分析发现,针对中等强度休闲性身体活动来说,居住密度、治安对应的P值均<0.05,说明这2个因素和中等强度休闲性身体活动间具有显着相关性,且对应的影响系数分别为0.001、0.123均大于0,为正相关关系。男生的中强度休闲性身体活动明显高于女生的中强度休闲性身体活动水平。针对高强度休闲性身体活动来说,居住密度、美学对应的P值均<0.05,说明这2个因素与儿童青少年的高强度休闲性身体活动之间具有显着的相关性,且对应的影响系数分别为0.001、0.171均大于0,为正相关关系。10-12、13-15岁年龄段对应的P值均<0.05,且对应的影响系数为-0.439、-0.276小于0,说明10-12、13-15岁年龄段的高强度休闲性身体活动明显低于16-18年龄段的高强度休闲性身体活动。男生的高强度休闲性身体活动明显高于女生的高强度休闲性身体活动水平。(4)从儿童青少年的交通性身体活动来看,Z社区>Y社区>W社区。从儿童青少年的休闲性身体活动来看,Z社区>Y社区社区>W社区。从社区环境可步行性来看,Z社区>Y社区>W社区。从社区周边建成环境的POI点数量来看,0-400m、400-800m、800-1200m这3个缓冲区内,均是Z社区>Y社区>W社区。从核密度以莫兰指数来看,Z社区各类POI点的分布相对集中,核密度与莫兰指数都比较高,路网密集,街道连通性好,各类公共交通设施齐全,安全性高。Y社区和W社区的核密度比较低,各类POI点的分布相对分散,且都集中于一隅,莫兰指数比较低。(5)Z社区儿童青少年的身体活动量较大,其空间特征是日常服务设施的业态丰富,社区设施的数量多且集聚程度高,社区服务功能完善,日常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合理,交通设施密集,社区步行网络的覆盖率高、居住密度大,且连续性好,可步行性水平高。Y社区和W社区的儿童青少年的身体活动量较小,其空间特征是日常服务设施的业态比较不丰富,社区设施的数量较少且集聚程度较低,社区服务功能有待进一步完善,日常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不合理,交通设施较少,社区步行网络的覆盖率不高、居住密度小、建设不足,步行指数水平较低,且连续性差,可步行性水平整体偏低。研究结论:(1)居住密度、美学是影响儿童青少年交通性身体活动的建成环境因素。男生、女生在交通性身体活动上存在显着性差异。总体而言,高居住密度、高美学度的社区周边建成环境有益于儿童青少年进行交通性身体活动。(2)居住密度、治安是影响儿童青少年中等强度休闲性身体活动的建成环境因素。居住密度、美学是影响儿童青少年高强度休闲性身体活动的建成环境因素。不同年龄段在高强度休闲性身体活动上存在显着性差异。男生、女生在高强度休闲性身体活动上存在显着性差异。总体而言,高居住密度、高美学度、治安良好的社区周边建成环境有益于儿童青少年进行休闲性身体活动。(3)儿童青少年交通性和休闲性身体活动比较多的社区具有城市精明增长的特征,主要表现为社区环境可步行性高、POI点的数量多,类型丰富且分布均匀,核密度比较大,空间自相关系数高。儿童青少年交通性和休闲性身体活动比较少的社区具有城市蔓延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其社区环境可步行性较低、POI点的数量少,类型较单一且分布不均匀,核密度比较小,空间自相关系数较低。(4)适宜儿童青少年从事交通性和休闲性身体活动的社区周边建成环境空间特征具有以下5个特征:社区周边建成环境的高居住密度开发、多功能的土地混合利用、社区周边建成环境的高访问性、社区周边建成环境的高可步行性、公交导向型土地发展模式。
谢海红[9](2020)在《资源依赖视角下社区组织生存困境研究 ——以南昌市J机构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在社区居民权益的维护、社区公共服务的参与、社会资源的引入,以及基层社会治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各地由于政策环境和公民社会意识等差异,社区社会组织在各地的发展存在差异化,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化差异。东部沿海地区发展明显优于中西部地区。南昌自2012年开始推进社区社会组织备案制,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区社会组织的快速发展,但社区社会组织依然普遍存在着资金短缺、资源单一、专业化程度偏低、公信力弱、缺乏竞争优势等发展困境。本文借助资源依赖的理论视角,分析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因素与困境,通过对南昌市J机构公益伙伴、政府干部、社区居民等地深入访谈,系统研究J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概况,对J社区社会组织生存困境及成因进行分析,反思J社区社会组织存在的问题,同时借鉴全国其他地区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的经验,从组织内部及外部政策倡导方面提出完善社区社会组织生存的策略。本文研究发现,南昌市J机构的生存困境主要表现为强依附政府、缺乏资金、能力欠缺等困境,造成该困境的原因,一方面是J机构与政府的关系没有理顺,另一方面是J机构自身定位不清晰、专业人才匮乏、品牌意识淡薄等。针对南昌市J机构的发展困境,笔者认为可以从两大方面去完善:一是从机构角度,对内要明晰机构定位、提升工作者专业素质、打造品牌项目,对外充分拓宽筹资渠道、与其他社区社会组织资源互通、增强与政府沟通和对话的能力;二是从政府管理角度,建立健全社区社会组织发展体制,统筹安排社区社会组织,加大资金投入,加强社区社会组织宣传。
白家维[10](2020)在《基于差异化需求的三原县中心城区社区公服设施优化策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不少城市社区公服设施的配置由于过去缺乏对社区居民差异性需求的研究,渐渐与不同社区居民的多元化需求显现出不适应,社区公服设施的供给能力不能满足居民的差异化的需求。在当前注重质量和品质的内涵式城市发展语境下,社区公服设施的品质的提升是其中重要一环。因此,本文针对当前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供给与居民差异化需求存在脱节的问题,选取三原县中心城区社区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基于居民差异化需求视角下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优化策略。研究主要包括居民差异化需求呈现、社区公服设施现状与居民差异化需求匹配性研究及社区公共服务优化策略研究三个部分内容。论文首先梳理当前国内外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研究现状,总结目前社区公服设施配置研究的相关研究成果,由此自定研究思路,并对当前我国社区公服设施规划从规划方法、标准解读和案例借鉴三个方面进行研究,进而对未来社区公服设施规划的趋势做出研判。其次,以三原县中心城区社区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三原县社区基本建设情况和社区特征,选取代表四种不同类型的典型社区进行重点研究,通过发放问卷和实地访谈获取居民对设施公服设施的使用情况和需求情况,总结不同类型社区之间居民差异化需求的典型特征,并对居民未来公服设施的需求进行研判;再次,结合当前社区公服设施的建设情况,分析设施供给现状与居民差异性需求的匹配性,并对造成当前供需关系现状的原因进行剖析。最后,在提出优化原则和优化路径前提下,从整体性和分类别两个角度对三原县中心城区社区提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优化策略。
二、浅谈城市社区青少年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城市社区青少年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2)社区治理视域下的青少年劳动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依据与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四、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社区治理和青少年劳动教育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一、社区治理相关概念 |
(一) 社区 |
(二) 社区治理 |
二、青少年劳动教育相关概念 |
(一) 劳动 |
(二) 劳动教育 |
(三) 青少年劳动教育 |
三、社区青少年劳动教育的理论基础 |
(一)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劳动教育思想 |
(二) 马克思列宁的劳动教育思想 |
(三) 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的劳动教育思想 |
第二章 社区实现青少年劳动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
一、社区治理架构的完善为青少年劳动教育提供保障 |
(一) 社区党组织助力青少年劳动教育把握政治方向 |
(二) 社会力量为青少年劳动教育提供辅助动力 |
(三) 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为青少年劳动教育提供活动宣传 |
二、社区治理基本能力的提升助力青少年劳动教育发挥主体作用 |
(一) 社区文化引领能力有利于营造劳动教育氛围 |
(二) 社区家庭参与能力有利于提供家庭教育支持 |
(三) 社区服务供给能力有利于培养劳动技能 |
三、青少年劳动教育的加强助力社区治理正向发展 |
(一) 青少年劳动教育有助于丰富治理资本 |
(二) 青少年劳动教育有助于提高居民参与 |
(三) 青少年劳动教育有助于打造治理格局 |
第三章 社区治理视域下的青少年劳动教育现状分析 |
一、社区治理视域下的青少年劳动教育现状调查 |
(一) 社区治理视域下的青少年劳动教育问卷调查设计 |
(二) 社区治理视域下的青少年劳动教育走访调查设计 |
(三) 社区治理视域下的青少年劳动教育现状的基本情况分析 |
二、社区治理视域下的青少年劳动教育现状面临的问题 |
(一) 青少年对劳动教育的价值和情感认同欠缺 |
(二) 社区组织开展青少年劳动教育的配合度不高 |
(三) 社区学院对青少年劳动教育的影响力不够 |
(四) 社区文化引领能力影响青少年劳动教育的正向体验 |
(五) 家庭劳动教育与社区治理脱节情况明显 |
三、社区治理视域下的青少年劳动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 社区劳动教育氛围营造不足 |
(二) 社区监督管理机制尚未完善 |
(三) 社区劳动课程和实践场所不充分 |
(四) 社区治理及环境整改不到位 |
(五) 社区劳动教育体系不健全 |
第四章 社区治理视域下实施青少年劳动教育的路径 |
一、社区实施青少年劳动教育路径的基本原则 |
(一) 确立育人导向 |
(二) 遵循教育规律 |
(三) 校社协同合作 |
(四) 活动因地制宜 |
二、社区治理视域下实施青少年劳动教育的路径 |
(一) 增强青少年劳动教育价值认同 |
(二) 健全青少年劳动教育监管机制 |
(三) 完善青少年劳动教育载体 |
(四) 营造青少年劳动教育氛围 |
(五) 构建四位一体的青少年劳动教育体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西安某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内容 |
1.3.1 基本思路 |
1.3.2 主要内容 |
1.4 研究方法、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创新点 |
第二章 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基础研究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城市社区 |
2.1.2 思想政治教育 |
2.1.3 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马克思的人学理论 |
2.2.2 中国共产党的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
2.2.3 国外有关城市社区教育的理论 |
2.3 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要求及意义 |
2.3.1 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
2.3.2 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 |
2.3.3 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
第三章 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以西安某社区为例 |
3.1 基于访谈基础的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现状分析 |
3.1.1 社区组织 |
3.1.2 社区工作者 |
3.2 基于问卷调查的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现状分析 |
3.2.1 调查问卷的编制与实施 |
3.2.2 调查问卷的信度与效度 |
3.2.3 调查数据分析 |
3.3 基于实地考察的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现状分析 |
3.3.1 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自然环境条件 |
3.3.2 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社会环境条件 |
3.3.3 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文化环境条件 |
第四章 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以西安某社区为例 |
4.1 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
4.1.1 教育主体:组织和工作者的职能和发展困境 |
4.1.2 教育客体:异质与多元下的动员和整合困境 |
4.1.3 教育方式方法:创新意识和理念更新困境 |
4.2 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思想意识层面:公共精神和主流价值观引领乏力 |
4.2.2 队伍层面:社会认同和激励机制不足 |
4.2.3 受众层面:对象急剧扩展且复杂化 |
4.2.4 管理层面:体制机制建设有待完善 |
第五章 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
5.1 在职能明确基础上发挥社区组织在思政教育中的协同作用 |
5.1.1 发挥城市社区党组织在思政教育中的政治引领作用 |
5.1.2 发挥居委会在促进居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社区文明程度中的作用 |
5.1.3 发挥物业管理公司在居民行为规范引导和小区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
5.2 在完善人才成长机制中提升社区思政教育队伍专业化水平 |
5.2.1 提升社区工作者的服务意识 |
5.2.2 完善人才选拔机制 |
5.2.3 优化培训教育机制 |
5.2.4 建立合理的晋升及激励机制 |
5.3 在动员居民参与中把握城市社区思政教育的精髓 |
5.3.1 以制度体系为基础,提高居民的参与意识 |
5.3.2 以网络为平台,开拓新的参与渠道 |
5.3.3 以群为媒介,调动各层次群体参与 |
5.4 在实践探索中实现社区思政教育内容的与时俱进 |
5.4.1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5.4.2 加强居民道德观教育 |
5.4.3 推行社区居民法治观教育 |
5.4.4 培育社区公共精神 |
5.4.5 提升居民的社区和城市认同感 |
5.5 在稳步提高中加强社区思政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创新 |
5.5.1 以互动式教育破解主体困境 |
5.5.2 以科学化教育提升任务实效 |
5.5.3 以网络化教育增进便利性 |
5.5.4 以文化育人提升社区软环境 |
5.5.5 以生活化场景增强教育亲和力 |
5.6 在综合平衡中完善社区思政教育运行机制 |
5.6.1 建立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联动机制 |
5.6.2 建立社区思想政治教育资金保障机制 |
5.6.3 建立社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机制 |
5.6.4 建立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动态监督机制 |
第六章 结论 |
6.1 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4)社会组织参与官渡区城市社区治理的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问题的缘起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关于社会组织参与城市社区治理研究现状及已有经验成果的研究 |
(二)社会组织参与城市社区治理的角色、关系、困境、对策研究 |
(三)社会组织参与城市社区治理的路径、模式研究 |
(四)关于社会组织的发展现状及社区治理多元化特点的研究 |
(五)文献简评 |
三、基本概念 |
(一)社会组织 |
(二)城市社区 |
(三)社区治理 |
四、理论工具 |
(一)治理理论中的社区治理理论 |
(二)社会资本理论 |
五、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实地研究法 |
(三)调查研究法 |
(四)比较研究法 |
六、研究过程 |
(一)研究对象 |
(二)统计分析 |
(三)研究工具 |
七、创新之处 |
(一)研究视角的创新 |
(二)选题的创新 |
(三)研究问题的创新 |
(四)应用价值的创新 |
第一章 社会组织参与官渡区城市社区治理的现状 |
一、官渡区社会组织的概述 |
(一)社会组织的特点 |
(二)社会组织内在发展动力 |
(三)社会组织外在发展动力 |
(四)社会组织的需求 |
二、官渡区党委政府针对社会组织的改革 |
(一)社会组织管理制度的变革 |
(二)社会组织的孵化与培育——官渡区社会组织孵化基地 |
(三)社会组织发展的资助政策措施 |
(四)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城市社区治理的政策措施 |
三、社会组织参与官渡区城市社区治理的概述 |
(一)社会组织参与官渡区城市社区治理的领域 |
(二)社会组织参与官渡区城市社区治理的方式 |
(三)社会组织参与官渡区城市社区治理的效果 |
(四)官渡区城市社区治理呈现多元合作治理模式 |
(五)官渡区城市社区治理的特点 |
(六)社会组织参与官渡区城市社区治理的困境 |
第二章 社会组织“自上而下”的参与实践 |
一、官渡区政府相关部门引导式的购买服务 |
(一)指引式的多元化类型服务购买 |
(二)竞赛式的社区营造与公益创投参与 |
(三)指定式的“福彩项目”特殊服务购买 |
二、官渡区政府社会组织孵化基地的平台搭建 |
(一)“外引内培”的四级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建设 |
(二)社会组织与城市社区的“供需平台”搭建 |
(三)激励式的社会工作者人才培养 |
三、官渡区党委政府党组织服务群众项目与社会组织党组织建设 |
(一)党组织服务群众项目:“中介式”的链接社会组织与社区 |
(二)党组织引领和社会组织党组织的建设与覆盖 |
第三章 社会组织“自下而上”的参与实践 |
一、“协同合作式”的官渡区三社联动工作站建设 |
(一)街道层面三社联动工作站的协同 |
(二)街道层面社会工作服务站的支持与合作 |
二、“公益带市场”:社区“三社联动”工作站与社区建设的“引进” |
(一)社区“三社联动”工作站的持续建设 |
(二)“品牌”社区建设及社区“品牌”的营造 |
(三)社会组织以社区需求为导向的“量身定做” |
三、官渡区社区自组织培育与社区居民志愿服务的建设 |
(一)“减负增效”式的社区自组织培育 |
(二)Y社区的“内生”:社区居民志愿服务的建设 |
第四章 社会组织参与官渡区城市社区治理的优化策略 |
一、社会组织参与官渡区城市社区治理的经验梳理 |
(一)“三社联动”工作站的体系搭建 |
(二)社会组织党建:“三同步两纳入,3+2”机制 |
(三)社会组织党建模式:“1234N”模式 |
(四)“外引内培”的社会组织孵化模式 |
二、社会组织参与官渡区城市社区治理的趋势 |
(一)社会组织参与官渡区城市社区治理的变化趋势 |
(二)社会组织参与官渡区城市社区治理的发展趋势 |
三、社会组织参与官渡区城市社区治理路径的优化 |
(一)社会组织融入官渡区城市社区治理的社区层面对策 |
(二)社会组织融入官渡区城市社区治理的社会组织层面对策 |
(三)社会组织融入官渡区城市社区治理的机制层面对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5)小组工作介入青少年社区参与能力提升的服务研究 ——以Y市X青少年社会工作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一) 国内研究 |
(二) 国外研究 |
(三) 文献评述 |
三、核心概念 |
(一) 社区参与 |
(二) 参与能力 |
(三) 小组工作 |
四、理论基础 |
(一) 参与式发展理论 |
(二) 社会学习理论 |
(三) 赋权理论 |
五、研究设计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青少年社区参与的基本情况与原因分析 |
一、社区及X项目基本概况 |
二、X项目点青少年社区参与现状分析 |
(一) X项目点青少年社区参与现状及需求 |
(二) X社区青少年社区参与特点 |
三、青少年社区参与现状的原因 |
(一)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
(二) 社区居委会工作视野的局限 |
(三) 受父母的观念的影响 |
(四) 青少年自身观念与能力基础的影响 |
第三章 小组工作在X项目青少年社区参与中的应用 |
一、小组方案设计 |
(一) 设计理念 |
(二) 小组准备 |
(三) 小组目标 |
(四) 小组工作评估方案 |
(五) 小组方案设计纲要 |
二、小组工作计划及开展 |
(一) 小组活动初期 |
(二) 小组活动中期 |
(三) 小组活动后期 |
(四) 小组活动结束期 |
三、小组活动评估 |
(一) 过程评估 |
(二) 成效评估 |
第四章 小组工作介入青少年社区参与能力提升的建议 |
一、以创新小组活动的方式增加青少年社区参与的机会与实践 |
二、根据青少年的特点与参与能力基础进行方案设计 |
(一) 小组活动方案需根据青少年特点进行充分的操作化 |
(二) 小组活动的设计应当兼具趣味性和学习性 |
三、建构良好的支持系统 |
四、妥善解决小组活动中的问题 |
总结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6)社会工作参与城市社区儿童法治教育研究 ——以T社区“娃娃法庭”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问题及目的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目的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四节 文献综述 |
一、社区教育相关研究 |
二、法治教育相关研究 |
第五节 研究设计 |
一、理论基础 |
二、概念界定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五、可行性 |
第一章 社区儿童法治教育现实性 |
第一节 社区法治教育发展理论依据 |
第二节 T社区现实情况 |
一、地理人口环境 |
二、法治教育优势资源 |
三、T社区法治教育问卷调查 |
第三节 娃娃法庭项目 |
一、项目背景 |
二、项目目标及内容 |
第二章 社区法治教育行动参与 |
第一节 模拟法庭——模仿性学习 |
一、活动计划 |
二、活动过程记录 |
三、活动总结与反思 |
第二节 法治游学——榜样的作用 |
一、活动计划 |
二、活动过程记录 |
三、活动总结与反思 |
第三节 法律宣讲——认知、行为、环境的交互影响 |
一、活动计划 |
二、活动过程记录 |
三、活动总结与反思 |
第三章 社会工作介入城市社区儿童法治教育实践经验 |
第一节 社会工作介入城市社区儿童法治教育成效 |
一、儿童层面服务成效分析 |
二、家庭层面服务成效分析 |
三、社区层面服务成效分析 |
第二节 社会工作介入城市社区儿童法治教育优势与不足 |
一、社会工作介入城市社区儿童法治教育优势分析 |
二、社会工作介入城市社区儿童法治教育存在问题 |
第三节 城市社区儿童法治教育实务模式及推广路径 |
第四节 提升社会工作参与社区法治教育成效建议 |
一、完善服务项目管理体系 |
二、发挥社工倡导作用 |
研究结论与反思 |
一、研究结论 |
二、社会工作专业反思 |
三、研究局限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致谢 |
(7)基于说服式模型的城市社区老年人体力活动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及背景 |
1.1.1 人口老龄化严峻,社会问题日益突出 |
1.1.2 体育参与促进健康老龄化的发展 |
1.1.3 上海市老龄化现状对老年人体力活动干预的需求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老年人 |
2.1.2 体力活动 |
2.1.3 说服式模型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1 健康行为促进理论及应用研究 |
2.2.2 体力活动的相关研究 |
2.2.3 老年人体力活动的相关研究 |
2.3 国外研究现状 |
2.3.1 健康行为促进理论及应用研究 |
2.3.2 说服式模型的相关研究 |
2.3.3 体力活动的相关研究 |
2.4 研究述评 |
3 研究对象及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实验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4 实验结果分析 |
4.1 实验对象特征 |
4.2 运动筛查结果分析 |
4.3 老年人体力活动动机变化分析 |
4.4 老年人体力活动能力变化分析 |
4.4.1 干预前后耐力数据比较分析 |
4.4.2 干预前后力量数据比较分析 |
4.4.3 干预前后平衡性数据比较分析 |
4.4.4 干预前后灵活性数据比较分析 |
4.5 老年人体力活动水平变化分析 |
4.5.1 老年人干预前后体力活动分类比较分析 |
4.5.2 不同性别老年人干预前后体力活动水平比较分析 |
4.5.3 不同年龄段老年人干预前后体力活动水平比较分析 |
4.6 实验结果讨论 |
4.6.1 干预前后老年人体力活动动机讨论 |
4.6.2 干预前后老年人体力活动能力讨论 |
4.6.3 干预前后老年人体力活动水平讨论 |
5 老年个案分析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7 研究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8)社区周边建成环境对儿童青少年交通性和休闲性身体活动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背景 |
1.2.1“健康中国”建设的需求 |
1.2.2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改变了儿童青少年的生活方式 |
1.2.3 中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水平亟待提高 |
1.2.4 社区周边建成环境与身体活动问题研究的紧迫性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相关概念 |
1.4.1 建成环境(built environment) |
1.4.2 交通性身体活动(Transportation-related physical activity) |
1.4.3 休闲性身体活动(Leisure physical activity) |
1.4.4 兴趣点(POI,Point of Interest) |
1.5 研究的理论框架 |
1.5.1 计划行为理论 |
1.5.2 城市精明增长理论 |
1.5.3 紧凑城市理论 |
1.6 研究内容 |
1.6.1 社区周边建成环境与儿童青少年交通性身体活动的关系研究 |
1.6.2 社区周边建成环境与儿童青少年休闲性身体活动的关系研究 |
1.6.3 社区周边建成环境影响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的个案分析 |
1.7 研究创新点 |
1.8 研究框架 |
2 文献综述 |
2.1 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的影响因素研究 |
2.1.1 个体因素 |
2.1.2 人际支持 |
2.1.3 社会及政策影响因素 |
2.1.4 环境因素 |
2.2 社区建成环境影响青少年身体活动的理论研究 |
2.3 社区建成环境影响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的评价方法研究 |
2.4 社区建成环境与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的关系研究 |
2.5 文献总结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社区环境可步行性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Arc GIS空间分析法 |
3.2.6 个案分析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4.1.1 调查对象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分析 |
4.1.2 不同测试省份研究对象交通性和休闲性身体活动水平的比较 |
4.1.3 不同测试省份各年龄段研究对象身体活动水平的比较 |
4.1.4 分析与讨论 |
4.2 社区周边建成环境与儿童青少年交通性身体活动的关系研究 |
4.2.1 儿童青少年交通性身体活动的特征分析 |
4.2.2 社区周边建成环境影响儿童青少年交通性身体活动的单因素分析 |
4.2.3 社区周边建成环境影响儿童青少年交通性身体活动的多因素分析 |
4.2.4 分析与讨论 |
4.2.5 小结 |
4.3 社区周边建成环境与儿童青少年休闲性身体活动的关系研究 |
4.3.1 儿童青少年休闲性身体活动的特征分析 |
4.3.2 社区周边建成环境与儿童青少年休闲性身体活动的单因素分析 |
4.3.3 社区周边建成环境与儿童青少年休闲性身体活动的多因素分析 |
4.3.4 分析与讨论 |
4.3.5 小结 |
4.4 社区周边建成环境影响儿童青少年交通性和休闲性身体活动的个案分析 |
4.4.1 案例社区周边建成环境空间数据的采集手段及分析方法 |
4.4.2 案例社区儿童青少年交通性和休闲性身体活动水平 |
4.4.3 案例社区周边建成环境的可步行性分析 |
4.4.4 案例社区周边建成环境POI空间分布特征 |
4.4.5 案例社区周边建成环境POI点的核密度分析 |
4.4.6 案例社区周边建成环境的空间自相关分析 |
4.4.7 适宜儿童青少年交通性和休闲性身体活动的社区周边建成环境特征探索 |
4.4.8 分析与讨论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 研究局限性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国际体力活动问卷(IPAQ) |
附录2 社区环境可步行性量表 |
附录3 苏州市POI点图 |
附录4 苏州市道路地图 |
附录5 苏州市POI点数据库 |
(9)资源依赖视角下社区组织生存困境研究 ——以南昌市J机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 |
1.4 研究方法 |
1.5 文献综述 |
第2章 南昌市J社区社会组织发展概况 |
2.1 成立背景 |
2.2 发展历程 |
2.3 组织架构 |
2.4 资金来源 |
2.5 服务范围与内容 |
2.6 运作成效 |
第3章 南昌市J社区社会组织的生存困境及成因 |
3.1 生存困境 |
3.1.1 强依附政府 |
3.1.2 缺乏资金 |
3.1.3 人才不足 |
3.1.4 社会公众认同度低 |
3.2 困境成因 |
3.2.1 与政府关系没理顺 |
3.2.2 发展定位不清晰 |
3.2.3 专业人才匮乏 |
3.2.4 品牌意识淡薄 |
第4章 南昌市J社区社会组织生存策略的完善 |
4.1 内部完善 |
4.1.1 增强与政府沟通和对话的能力 |
4.1.2 明晰机构定位 |
4.1.3 拓宽筹资渠道 |
4.1.4 提升工作者专业素质 |
4.1.5 打造品牌项目 |
4.1.6 与其他社区社会组织实现资源互通 |
4.2 外部调整 |
4.2.1 健全社区社会组织发展体制 |
4.2.2 统筹安排社区社会组织 |
4.2.3 加大资金投入 |
4.2.4 加强社区社会组织宣传 |
第5章 总结与讨论 |
5.1 总结 |
5.2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访谈记录编码表 |
附录2:访谈记录 |
致谢 |
(10)基于差异化需求的三原县中心城区社区公服设施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社会背景——19大以来民生问题已经上升到更高的层次 |
1.1.2 现状背景——我国当前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存在困境 |
1.1.3 机遇背景——三原县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面临提升与完善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完善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体系 |
1.2.2 实践意义——优化三原县中心城区社区公服设施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1.4.1 社区 |
1.4.2 社区公共服务设施 |
1.4.3 差异性需求 |
1.5 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框架 |
1.6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1.6.1 研究方法 |
1.6.2 研究内容 |
2 我国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现状 |
2.1 我国社区公服设施规划的基本方法 |
2.1.1 我国社区公服设施规划的思想内涵 |
2.1.2 我国社区公服设施规划的控制方法 |
2.1.3 我国社区公服设施规划的保障措施 |
2.2 社区公服设施规划标准解读和案例借鉴 |
2.2.1 国家标准解读 |
2.2.2 地方标准解读 |
2.2.3 案例借鉴 |
2.3 未来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思想研判 |
2.3.1 关注居民群体差异化的使用偏好和行为特征 |
2.3.2 注重社区差异化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条件 |
2.3.3 强调社区差异化的全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 |
2.3.4 强调多元化的设施运营和保障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3 三原县中心城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差异性需求研究 |
3.1 三原县中心城区社区整体发展概况 |
3.2 典型社区与调研方式的选取 |
3.2.1 典型社区选取原则 |
3.2.2 调研内容与调研方式 |
3.2.3 典型社区的概况 |
3.3 典型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差异化需求特征分析 |
3.3.1 园区型社区——北城社区公服设施差异化需求特征分析 |
3.3.2 单位型社区——车站社区公服设施差异化需求特征分析 |
3.3.3 商品房社区——南郊社区公服设施差异化需求特征分析 |
3.3.4 老城区社区——东关社区公服设施差异化需求特征分析 |
3.4 典型社区居民差异需求研判 |
3.4.1 居民差异化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
3.4.2 典型社区居民未来差异化需求判读 |
3.5 本章小结 |
4 三原县中心城区社区公服设施与差异化需求的匹配性研究 |
4.1 典型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现状 |
4.1.1 园区型社区——北城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现状 |
4.1.2 单位型社区——车站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现状 |
4.1.3 商品房社区——南郊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现状 |
4.1.4 老城区社区——东关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现状 |
4.2 典型社区公服设施建设情况与居民差异性需求的匹配性分析 |
4.2.1 项目配置的同质化与居民差异化的项目配置需求相冲突 |
4.2.2 项目层次类型的单一化与居民差异化的需求相冲突 |
4.2.3 项目布局的随意性与居民差异化的使用习惯相互冲突 |
4.3 三原县中心城区社区公服设施建设与差异性需求匹配现状解析 |
4.3.1 社区公服设施的更新速率与居民需求的变化速率存在滞后 |
4.3.2 社区公服设施规划与实施缺乏多方主体共同参与协作 |
4.3.3 社区公服设施配置缺乏对居民的差异性特征给予考虑 |
4.3.4 社区公服设施配置缺乏对居民需求的研判 |
4.4 本章小结 |
5 三原县中心城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优化策略 |
5.1 优化原则和路径 |
5.1.1 优化原则 |
5.1.2 优化路径 |
5.2 整体性优化策略 |
5.2.1 优化设施配置层级 |
5.2.2 完善设施分类项目 |
5.2.3 构建社区生活圈 |
5.2.4 校正设施配置规模 |
5.2.5 改进建筑内部空间设计 |
5.2.6 强化设施之间关联性 |
5.2.7 创新社区公服设施动态化更新机制 |
5.2.8 注重设施的后期运营和实施保障 |
5.3 园区型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优化策略 |
5.3.1 体现设施供给公平公正,全面完善居民基础保障 |
5.3.2 强调均衡多元,完善产城融合的公服设施生活圈 |
5.3.3 衔接居民钟摆出行特征,打造双核集中布局模式 |
5.3.4 关注社区居民就业,提供便民高效的就业服务 |
5.3.5 挖掘空间使用多样性,合理活化工业用地 |
5.4 单位型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优化策略 |
5.4.1 体现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加强弱势群体的人性化服务 |
5.4.2 强调步行可达,完善老年友好的公服设施生活圈 |
5.4.3 打造扁平化的公服设施布局模式 |
5.4.4 关注长者健康,塑造全面的医养体系 |
5.4.5 打造步行友好的交通体系,强调设施使用的连续性 |
5.4.6 唤醒居民社区记忆,活化社区老旧设施 |
5.5 商品房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优化策略 |
5.5.1 体现设施供给质量,补充高品质多样化的公服设施 |
5.5.2 强调共建共享,塑造活力共享的公服设施生活圈 |
5.5.3 整合设施服务资源,打造集中一站式的公服设施布局模式 |
5.5.4 提升设施服务层次,激发街道的交往功能 |
5.5.5 合理利用城市资源,转换社区公服设施功能 |
5.6 老城型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优化策略 |
5.6.1 凸显社区文化内涵,补充满老城社区居民需求的公服设施 |
5.6.2 强调灵活相融,塑造文化彰显的公服设施生活圈 |
5.6.3 塑造步行友好的街区格局,打造小集中大分散的布局模式 |
5.6.4 完善慢行交通空间,鼓励错峰共享停车位 |
5.6.5 发展嵌入式空间,灵活添补社区公服设施 |
5.7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6.2.1 研究不足 |
6.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图目录 |
表目录 |
附录一 |
致谢 |
四、浅谈城市社区青少年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1]社会工作介入城市社区青少年抗逆力培育的实践 ——以青岛市T社区“益成长、益励志”项目为例[D]. 潘春萌. 南宁师范大学, 2021
- [2]社区治理视域下的青少年劳动教育研究[D]. 谢宇. 扬州大学, 2021(09)
- [3]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西安某社区为例[D]. 刘沣娇.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0)
- [4]社会组织参与官渡区城市社区治理的路径研究[D]. 马明.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5)
- [5]小组工作介入青少年社区参与能力提升的服务研究 ——以Y市X青少年社会工作项目为例[D]. 王全凤. 山东大学, 2020(11)
- [6]社会工作参与城市社区儿童法治教育研究 ——以T社区“娃娃法庭”项目为例[D]. 龚倩. 湖南师范大学, 2020(11)
- [7]基于说服式模型的城市社区老年人体力活动干预研究[D]. 吴涵. 上海体育学院, 2020(01)
- [8]社区周边建成环境对儿童青少年交通性和休闲性身体活动的影响研究[D]. 吕和武. 上海体育学院, 2020(12)
- [9]资源依赖视角下社区组织生存困境研究 ——以南昌市J机构为例[D]. 谢海红. 江西财经大学, 2020(01)
- [10]基于差异化需求的三原县中心城区社区公服设施优化策略研究[D]. 白家维.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