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螟性诱剂在预报技术中的应用

玉米螟性诱剂在预报技术中的应用

一、玉米螟性诱剂在预测预报技术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姜玉英,刘杰,曾娟,夏冰,陆宴辉[1](2021)在《中国棉花害虫测报:70年回顾》文中指出棉花害虫是威胁我国棉花生产的重要有害生物类群,文章回顾了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棉花害虫测报技术体系的发展历程,即20世纪50—70年代棉花害虫测报技术的起步和发展,80—90年代棉花害虫测报技术体系的建立与完善,2000年以来棉花害虫测报技术手段的创新与升级,重点总结了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übner)和盲蝽等主要害虫在成虫诱集工具、田间虫量调查方法、发生期与发生程度预报和信息传输技术等方面的进步与完善,展望了未来推进智能化监测工具、大区监测手段和大数据预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前景。

雷云飞[2](2021)在《江津区水稻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试验示范》文中指出

商泽宇[3](2021)在《基于菌糠载体引诱小地老虎颗粒剂的组分研究》文中认为目前,采用常规喷施杀虫剂的方法防治小地老虎的效果并不理想。颗粒剂作为地下害虫常用防治手段,因其具有其他剂型不可比拟的优势备受关注。本研究将具备引诱性的植物性挥发物质,刺激取食的非挥发性物质,高效药剂与合适的载体进行混合,制备具有引诱、缓释、持效兼具肥效的新型引诱颗粒剂,旨在为小地老虎的防治提供新途径。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采用培养皿法和二项叶碟法,测定了不同龄期的小地老虎幼虫对菌糠和烟末的室内行为反应。结果表明,菌糠对小地老虎各龄期幼虫引诱率显着高于烟末。小地老虎幼虫对2种农业废弃物的取食选择性试验中,小地老虎5龄幼虫对菌糠的取食选择指数最高,为0.39。2.采用浸叶法测定了乙虫腈和茚虫威两种药剂对小地老虎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茚虫威、乙虫腈对小地老虎3龄幼虫的胃毒毒力均较高,乙虫腈LC50值为0.64 mg/L,茚虫威LC50值为3.44 mg/L。3.采用“Y”型嗅觉仪测定了小地老虎幼虫对6种植物挥发物单体,及筛选的挥发单体与2种杀虫剂混合物的室内趋性行为。结果表明,0.1μl/m L的(Z)-3-己烯-1-醇对试虫引诱率最高,为62.12%。两种药剂混合物引诱率均低于(Z)-3-己烯-1-醇。两种药剂混合物中(Z)-3-己烯-1-醇·乙虫腈引诱率略高于(Z)-3-己烯-1-醇·茚虫威,但两者差异不显着。4.采用二项叶蝶法测定了小地老虎5龄幼虫对蔗糖、淀粉+酵母粉(1:1)、专用引诱剂(澳劲特)、肌醇、L-半胱氨酸等6种非挥发性物质的取食选择行为。结果表明,6种物质中,肌醇和蔗糖对小地老虎的取食行为具有显着影响,其中蔗糖在浓度为25 g/L时小地老虎取食性指数最高,为0.744;肌醇在浓度为5 g/L时小地老虎取食性最高,为0.738,但小地老虎对不同浓度的蔗糖和肌醇的取食行为均不受浓度梯度的影响。可以看出,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蔗糖和肌醇可对小地老虎取食行为表现出较好的促进作用。5.采用挤压制粒法制备了1%乙虫腈引诱颗粒剂,并对颗粒剂的各项质量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颗粒剂各项质量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菌糠对乙虫腈的吸附能力及其缓释性能。结果表明,菌糠对乙虫腈原药最大吸附量为2.75mg/g,制得的引诱颗粒剂相较于乙虫腈原药具有较好的缓释性能。

许竟文[4](2020)在《日龄和交配状态对亚洲玉米螟雌蛾生殖适合度与雄蛾内生殖系统特征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为解决农药过量使用带来的抗药性及环境风险问题,基于性信息素的害虫绿色防控技术已在害虫预测预报和防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作为玉米的最重要害虫,其严重危害已成为影响玉米高产优质和国家粮食安全的主要因素,一直是生产上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利用亚洲玉米螟性信息素监测该虫成虫种群动态已得到广泛应用,但亚洲玉米螟性信息群集诱杀效果尚未得到认可。这与亚洲玉米螟雌雄蛾交配规律及性诱剂诱捕的雄蛾交配状态不明有关。因此,本论文在明确亚洲玉米螟雄蛾交配状态和日龄对雌蛾配偶选择和生殖适合度影响的基础上,揭示了交配状态和日龄对亚洲玉米螟雄蛾内生殖器特征的影响,明确了亚洲玉米螟雄蛾日龄和交配行为与精巢大小的关系,田间验证了应用性信息素诱集的亚洲玉米螟交配状态和日龄,为亚洲玉米螟性信息素预测测报和绿色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在配偶双向选择试验中,交配日龄和交配经历显着影响交配成功率(χ2=4.442,df=1,P=0.035)。面对新羽化和羽化48 h的雄蛾时,61.90%的雌蛾选择与新羽化雄蛾交配;面对交配过48 h后和羽化后48 h未交配雄蛾时,57.69%的雌蛾选择与未交配的雄蛾交配;面对新羽化交配过和交配后48 h的雄蛾时,13.64%的雌性个体选择刚交配过的雄蛾,显着小于50%(χ2=11.636,df=1,P<0.001)。与交配后48 h雄蛾交配的雌蛾寿命最长,与新羽化未交配的雄蛾交配后的雌蛾寿命最短;有交配经历的雄蛾和新羽化雄蛾显着延长了雌蛾的产卵期(P<0.05)。2.亚洲玉米螟雄蛾内生殖系统包括精巢、输精管、复射精管、储精囊、附腺、单射精管六个部分,根据管壁缢缩单射精管可分为5段(PS1-PS5),其中PS1段和PS5段交配前后变化显着,用管内液体亮度值和背景亮度值的比代表单射精管内液体透明度情况。根据液体亮度的区别,PS1段和PS5段又可分为PS1a、PS1p、PS5a、PS5p四部分。未交配的雄蛾单射精管PS1段呈透明状态,PS5段有白色液体,日龄对单射精管内液体亮度值无明显影响。交配后PS1和PS5段亮度值变化显着。随着交配后时间的增加,液体亮度逐渐恢复,但各部分恢复的速度不同。交配后68 h单射精管内液体状态恢复到未交配状态,但PS5段偶尔会保留一段间隙(gap),如果间隙消失PS5p的长度大于1 mm,与未交配雄蛾存在差异。3.亚洲玉米螟雄蛾精巢大小与体型大小无关,交配经历和日龄均对亚洲玉米螟雄蛾精巢的大小均存在显着影响。随日龄增加,精巢直径和体积显着减小(P<0.001)。有交配经验的雄蛾随日龄的增加精巢直径和体积缩小速度大于未交配雄蛾。4.田间性信息素诱集亚洲玉米螟雄蛾的交配状态调查发现,50.59%的雄蛾表现出未交配生殖系统特征,49.41%的雄蛾表现出未交配生殖系统特征,其中交配后1-3 d的雄蛾占总诱蛾量的34.84%,交配后超过3 d雄虫占13.78%,交配后不超过1 d的雄蛾占0.78%。信息素集群诱杀亚洲玉米螟雄蛾的防治效力有待提高。性信息素诱集到亚洲玉米螟雄蛾的精巢体积较大,显着大于1-3日龄雄蛾精巢,与室内0日龄雄蛾精巢体积相近。性信息素诱集的雄蛾日龄较低,交配能力强,能减少田间雄蛾多次交配的比例。

车晋英,陈华,陈永明,王风良,卢鹏,朱加萍,张海波,肖留斌,姜春义,金玲,朱展飞,张芳[5](2020)在《4种不同性诱剂对玉米草地贪夜蛾诱集作用》文中研究表明为准确掌握草地贪夜蛾成虫发生动态,筛选对当地种群专一性强、灵敏度高的性诱剂,对深圳百乐宝生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BLB)、宁波纽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NK)、江苏宁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NL)、南京新安中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XAZL)4个厂家生产的草地贪夜蛾性诱剂在江苏盐城市大丰区进行田间诱捕效果试验,探讨草地贪夜蛾性诱剂的使用技术。结果表明:4种不同性诱剂诱芯对草地贪夜蛾的诱集效果存在明显差异。BLB诱芯和NL诱芯可以有效监测草地贪夜蛾成虫田间发生动态,羽化高峰期明显,且峰值日期一致,NK诱芯诱集的成虫虫峰不明显,XAZL诱芯零星诱到成虫,无明显成虫高峰;BLB诱芯监测期内日均诱蛾量、最高单次诱蛾量、总诱蛾量均显着高于其他3种诱芯,其总诱蛾量达136.75头,分别是NL诱芯、NK诱芯、XAZL诱芯的1.47倍、4.76倍、10.52倍;通过对BLB诱芯进行持续30 d和持续60 d的诱捕对比试验,发现BLB诱芯1~30 d内诱捕性能稳定,诱蛾量大,31~60 d内日均诱蛾量、最高单次诱蛾量、总诱蛾量均有所下降且达显着水平,尤其是50 d后诱捕量下降明显。结果表明:BLB诱芯的诱蛾量大,能够明显反映出草地贪夜蛾的羽化高峰期,符合测报要求,更适合本地区草地贪夜蛾的监测,使用该诱芯时建议30 d更换1次。

胡代花[6](2019)在《中国水稻二化螟性信息素研究及应用新进展》文中认为二化螟是水稻的重要害虫,应用性信息素防治二化螟具有高效、低毒、无污染、不伤益虫等优点,顺应和谐植保理念,对推动绿色水稻生产及保证食品质量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近年来二化螟性信息素组分的化学合成、诱芯研发、田间应用技术、植物挥发物与性信息素协同作用、性信息素与赤眼蜂等防治技术相容性以及温度和Cd2+胁迫对二化螟性信息素通讯系统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和展望,旨在为性信息素应用于二化螟预测预报和防治二化螟提供借鉴。

马继芳,石爱丽,王永芳,徐新龙,董志平,董立[7](2019)在《利用性诱剂监测与防控谷田玉米螟危害的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性诱剂诱芯在谷田玉米螟监测及危害防控中的应用效果和使用技术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玉米螟专用性诱剂诱芯灵敏度高于测报灯,可以较早监测到谷田玉米螟始发期,对确定防治适期并及时防控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在诱捕器选择上,干式诱捕器与水盆诱捕器诱蛾效果相当,且明显高于三角形诱捕器,干式诱捕器替代传统水盆诱捕器用于谷田玉米螟防控更为简便、可行,每667 m2放置6个能达最佳防控效果,防效88.71%。

刘万才,黄冲[8](2018)在《我国农作物现代病虫测报建设进展》文中研究表明2000年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全国各级植保部门抓住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大力推进现代植保体系建设,在新型测报工具研发应用、信息系统建设、预报发布方式创新等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取得了明显进展。尤其是开发应用了重大病虫害远程监测物联网,实现了对田间作物长势、病虫害种类和数量,以及农田小气候的远程实时监测;开发了害虫性诱实时监控系统和病害实时预警系统,实现了对性诱剂敏感害虫以及对马铃薯晚疫病、小麦赤霉病的远程实时监测;建成和应用了全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数字化监测预警系统,实现了农作物病虫测报信息采集规范化、报送网络化、处理自动化、预报展示可视化;创新实施"电视—广播—手机—网络—明白纸""五位一体"现代病虫预报发布模式,极大地提高了预报信息的传输速度和覆盖面。但当前也面临一些问题:一是气候异常、耕作制度和人类活动的变化导致病虫害暴发、重发频率提高,而测报体系又面临严重的人手不足、保障不力等问题;二是生态绿色安全农产品生产对病虫测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是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优势特色园艺作物将成为大产业,但技术贮备不足;四是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发展,迫使加快技术革新。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下一步推进现代测报建设的对策:一是加强网点建设,推进测报装备自动化;二是加快信息平台建设,推进测报手段信息化;三是创新预报方式,推进预报发布多元化;四是加强技术研究,推进预测方法模型化;五是简化测报方法,推进测报调查实用化;六是加强体系建设,推进测报队伍专业化。

刘莉,卫雅斌,张小龙,李彦青,张巧丽,刘杰,张晓[9](2018)在《性诱剂在河北省玉米主要害虫测报上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为发展多种农作物害虫测报监测工具,应用飞蛾类通用型性诱监测器和水盆诱捕器,研究了性诱剂对河北省玉米田5种主要害虫(小地老虎、亚洲玉米螟、二点委夜蛾、棉铃虫、粘虫)进行预测预报的效果。结果表明:性诱剂对5种害虫均有一定的诱集效果,其中,对小地老虎、棉铃虫和二点委夜蛾诱集效果好,蛾峰清晰,能反映出田间虫量的消长变化情况,可用于这3种害虫的预测预报,具有进一步推广应用的价值。性诱剂对玉米螟和粘虫的诱集量较少,不能完全反映出田间虫量的消长变化,需进一步优化诱芯的诱集性能。

王胜梅[10](2018)在《油松毛虫性诱技术优化及其幼虫空间格局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油松毛虫(Dendrolimus tabulaeformis Tsai et Liu)是松林的重要害虫之一。该虫为我国北方油松林的本土害虫,每年大面积的发生,给松林生存和生态建设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性引诱剂作为防治和监测油松毛虫成虫的主要手段已被广泛应用于林间。但是,性引诱剂的林间应用技术并不完善;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理想的方法去评估它的性诱效果。另外,油松毛虫幼虫是主要的危害虫态,猖獗发生时将针叶取食殆尽,需要配合化学防治;而幼虫空间格局的研究将为有效使用化学农药提供重要的指导意义。基于此,本文对油松毛虫性诱技术林间优化、性诱技术效果评估和幼虫空间分布格局进行研究,具体结果如下:1、在对四种形状诱捕器的诱虫量研究中发现大船型诱捕器的诱虫量最大。在对三种颜色诱捕器的诱虫量研究中发现黑色诱捕器的诱虫量最大;而绿色诱捕器与黑色诱捕器之间差异性不显着性。在对三种悬挂高度诱捕器的诱虫量研究中发现悬挂高度为1.7m的诱捕器诱虫量最大。将不同诱捕器形状、颜色、悬挂高度三个因素利用正交试验方法进行了组合试验,发现诱虫量最大的是悬挂高度为1.7m的、绿色的、大船型诱捕器。在诱捕半径实验中发现,诱芯的诱捕半径为35 m,但此处的诱捕器诱虫量极少。在诱芯残效实验中发现油松毛虫性引诱剂诱芯的持效期可达24 d。2、通过实验室解剖结果,确定了油松毛虫雄成虫交尾前后生殖系统的差异。根据油松毛虫雄成虫交尾前后生殖系统形态的对比结果,判断出林间诱捕得到的未交尾雄成虫数占解剖总数的74.5%。这说明,性引诱剂诱捕减少了油松毛虫雄成虫数量,降低了其交尾概率。3、通过调查油松毛虫幼虫的空间分布格局发现,其幼虫呈聚集分布,且多分布于油松树冠中、下层。幼虫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依赖性,且随着受害程度的增加空间依赖范围也相应增加。用Kriging插值法生成的空间分布图显示幼虫在空间分布上具有几个明显的聚集中心;而且,在该试验调查的样地内,聚集中心多分布在林分郁闭度较大的斜坡上,幼虫由林地斜坡向整个林地扩散。

二、玉米螟性诱剂在预测预报技术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玉米螟性诱剂在预测预报技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棉花害虫测报:70年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棉花害虫测报技术回顾
    1.1 20世纪50—70年代:棉花害虫测报技术的起步和发展
    1.2 20世纪80—90年代:棉花害虫测报技术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1.3 2000年以来:棉花害虫监测预警手段创新与升级
2 棉花害虫预测预报技术的展望
    2.1 推进智能化监测工具的研发与应用
    2.2 推进大区域监测手段的创新与应用
    2.3 推进大数据预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3)基于菌糠载体引诱小地老虎颗粒剂的组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小地老虎
        1.1.1 形态特征
        1.1.2 生物学特性及生活史
        1.1.2.1 生物学特性
        1.1.2.2 生活史
        1.1.3 发生现状与防治
        1.1.3.1 分布危害与大发生原因
        1.1.3.2 防治方法
    1.2 小地老虎引诱剂研究现状
        1.2.1 食诱剂
        1.2.2 性诱剂
    1.3 植物挥发性物质对昆虫行为的影响及在害虫防治中的应用
        1.3.1 植物性挥发物质的种类与特征
        1.3.2 植物挥发性物质室内生物测定方法
        1.3.3 植物挥发性物质对昆虫行为的影响
        1.3.3.1 植物挥发物对昆虫寄主定位、取食、交配产卵的引诱作用
        1.3.3.2 植物挥发物对昆虫寄主定位、取食、交配产卵的驱避作用
        1.3.4 植物挥发性物质在害虫防治中的应用
    1.4 植物非挥发性物质对昆虫行为的影响及在害虫防治中的应用
        1.4.1 植物非挥发性物质的种类与特征
        1.4.2 植物非挥发性物质室内生物测定方法
        1.4.3 植物非挥发性物质对昆虫行为的影响
        1.4.4 植物非挥发性物质在害虫防治中的应用
    1.5 颗粒剂研究现状
    1.6 菌糠研究现状
    1.7 乙虫腈、茚虫威研究现状
    1.8 本课题选题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和试剂
        2.1.1 供试药剂
        2.1.2 供试农业废弃物
    2.2 试验主要仪器
    2.3 供试虫源
    2.4 试验及统计方法
        2.4.1 小地老虎对农业废弃物的趋性和取食性选择测定方法
        2.4.1.1 小地老虎不同龄期幼虫对2种农业废弃物的趋性行为测定方法
        2.4.1.2 小地老虎5龄幼虫对2种农业废弃物的取食选择性行为测定方法
        2.4.2 两种药剂对小地老虎的室内毒力测定
        2.4.3 小地老虎幼虫对6种植物性挥发性物质及其与2种化学农药混合物的行为反应测定方法
        2.4.3.1 小地老虎3龄幼虫对6种挥发物质的趋性行为测定方法
        2.4.3.2 小地老虎3龄幼虫对挥发性物质与杀虫剂混合物的行为反应
        2.4.4 小地老虎5龄幼虫对蔗糖等6种物质的嗜食性测定方法
        2.4.5 引诱颗粒剂的制备以及性能测定方法
        2.4.5.1 颗粒剂的制备方法
        2.4.5.2 颗粒剂质量测定方法
        2.4.5.3 颗粒剂吸附性能及缓释性能的测定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小地老虎对农业废弃物的趋性和取食性选择
        3.1.1 小地老虎不同龄期幼虫对2种农业废弃物的趋性行为
        3.1.2 小地老虎5龄幼虫对2种农业废弃物的取食选择性行为
    3.2 两种药剂对小地老虎的毒力测定结果
    3.3 小地老虎幼虫对6种植物性挥发性物质及其与2 种化学农药混合物的行为反应
        3.3.1 小地老虎3龄幼虫对6种挥发物质的趋性行为
        3.3.2 小地老虎3龄幼虫对挥发性物质与杀虫剂混合物的行为反应
    3.4 小地老虎5龄幼虫对蔗糖等6种物质的取食选择行为
        3.4.1 小地老虎5龄幼虫对不同浓度蔗糖的取食选择行为
        3.4.2 小地老虎5龄幼虫对不同浓度肌醇的取食选择行为
        3.4.3 小地老虎5龄幼虫对不同浓度酵母粉:淀粉(1:1)的取食选择行为
        3.4.4 小地老虎5龄幼虫对不同浓度澳劲特的取食选择行为
        3.4.5 小地老虎5龄幼虫对不同浓度专用引诱剂的取食选择行为
        3.4.6 小地老虎5龄幼虫对不同浓度L-半胱氨酸的取食选择行为
    3.5 颗粒剂的制备以及性能测定
        3.5.1 颗粒剂质量测定结果
        3.5.2 标准曲线的建立
        3.5.3 填料吸附性能的测定结果
        3.5.4 颗粒剂缓释性能的测定结果
4 讨论
    4.1 菌糠作为载体的应用前景
    4.2 植物挥发性物质在小地老虎幼虫综合防治中的应用前景
    4.3 非挥发性物质在小地老虎幼虫综合防治中的应用前景
5 结论
6 创新之处及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6.1 创新之处
    6.2 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4)日龄和交配状态对亚洲玉米螟雌蛾生殖适合度与雄蛾内生殖系统特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昆虫交配行为
        1.1.1 多次交配行为
        1.1.2 延迟交配行为
        1.1.3 性选择和精子竞争
        1.1.4 昆虫性信息素应用
    1.2 昆虫内生殖系统
        1.2.1 内生殖系统在鳞翅目害虫测报中应用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亚洲玉米螟雄蛾交配状态和日龄对雌蛾配偶选择和生殖适合度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虫
        2.1.2 雌蛾对不同日龄和交配状态雄蛾的配偶选择
    2.2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亚洲玉米螟雄蛾交配状态和日龄对雌蛾配偶选择影响
        2.3.2 亚洲玉米螟雄蛾交配状态和日龄对雌蛾寿命影响
        2.3.3 亚洲玉米螟雄蛾交配状态和日龄对雌蛾产卵量影响
        2.3.4 亚洲玉米螟雄蛾交配状态和日龄对子代孵化率影响
        2.3.5 亚洲玉米螟雄蛾交配状态和日龄对雌蛾产卵前期影响
        2.3.6 亚洲玉米螟雄蛾交配状态和日龄对雌蛾产卵期影响
    2.4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日龄和交配状态对亚洲玉米螟雄蛾内生殖器特征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虫
        3.1.2 亚洲玉米螟雄蛾内生殖系统解剖
        3.1.3 不同日龄和交配状态雄蛾内生殖系统特征
        3.1.4 数据采集
        3.1.5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亚洲玉米螟内生殖系统结构
        3.2.2 日龄对亚洲玉米螟雄蛾单射精管内液体影响
        3.2.3 交配对亚洲玉米螟雄蛾单射精管内液体影响
    3.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亚洲玉米螟雄蛾日龄交配行为与精巢大小的关系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虫
        4.1.2 日龄对亚洲玉米螟雄蛾精巢大小影响
        4.1.3 交配和日龄对亚洲玉米螟雄虫精巢大小的影响
        4.1.4 精巢测量
        4.1.5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亚洲玉米螟体型对精巢大小的影响
        4.2.2 日龄对雄蛾精巢的体积影响
        4.2.3 交配对雄蛾精巢体积的影响
    4.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田间性信息素诱集的亚洲玉米螟雄蛾交配状态和精巢大小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田间性信息素诱集亚洲玉米螟雄蛾
        5.1.2 成虫解剖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田间性信息素诱集的亚洲玉米螟雄蛾交配状态
        5.2.2 田间性信息素诱集亚洲玉米螟雄蛾精巢大小
    5.3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结论
    6.1 亚洲玉米螟雄蛾交配状态和日龄对雌蛾配偶选择和生殖适合度影响
    6.2 日龄和交配状态对亚洲玉米螟雄蛾内生殖器特征影响
    6.3 亚洲玉米螟雄蛾日龄和交配行为与精巢大小的关系
    6.4 田间性信息素诱集的亚洲玉米螟雄蛾交配状态和精巢大小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5)4种不同性诱剂对玉米草地贪夜蛾诱集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不同性诱剂诱芯对草地贪夜蛾的田间诱集作用
        1.2.2 性诱剂诱芯对草地贪夜蛾的有效诱捕时间试验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性诱剂对草地贪夜蛾的田间诱集作用
    2.2 不同性诱剂诱芯对草地贪夜蛾的有效诱捕时间
3 结论与讨论

(6)中国水稻二化螟性信息素研究及应用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二化螟性信息素的化学合成及诱芯的研发
    1.1 二化螟性信息素的化学合成
    1.2 性信息素诱芯的研发
        1.2.1 诱芯剂量及配比
        1.2.2 诱芯载体
        1.2.3 诱芯存贮温度及存贮时间
        1.2.4 诱芯缓释技术
2 二化螟性信息素的田间应用
    2.1 诱捕器的田间应用技术
        2.1.1 诱捕器类型
        2.1.1.1 诱捕器类型及应用效果
        2.1.1.2 诱捕器与诱芯的组合实用效果
        2.1.2 诱芯设置个数
        2.1.3 诱芯摆放方式
        2.1.4 诱捕器设置密度
        2.1.5 诱捕器颜色及悬挂高度
    2.2 二化螟性信息素田间防治效果
    2.3 性信息素指导化学药剂施用
    2.4 植物挥发物与性信息素协同作用
    2.5 性信息素与其他生物/物理防治技术的相容性
        2.5.1 生物农药与二化螟性信息素的协同作用
        2.5.2 赤眼蜂与二化螟性信息素的协同作用
    2.6 温度及重金属Cd2+胁迫对二化螟性信息素通讯行为的影响
        2.6.1 温度对二化螟性信息素通讯行为的影响
        2.6.2 Cd2+对二化螟雄蛾性信息素定向行为的影响
3 展 望

(7)利用性诱剂监测与防控谷田玉米螟危害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性诱剂在谷田玉米螟监测与防控中的应用
        1.2.2 不同类型诱捕器的诱捕效果
        1.2.3 诱捕器的最佳设置密度
        1.2.4 不同诱捕器、诱芯组合的诱蛾量及防控效果
        1.2.5 田间防效调查
2 结果与分析
    2.1 性诱剂诱芯对谷田玉米螟的诱测效果
    2.2 不同诱捕器诱蛾效果比较
        2.2.1 诱捕器类型与诱蛾量
        2.2.2 诱捕器类型与防效
    2.3 诱捕器设置密度与诱蛾效果比较
        2.3.1诱捕器密度与诱蛾量
        2.3.2 诱捕器密度与防效
    2.4 不同诱芯与诱捕器组合的诱蛾量及防控效果比较
3 讨论

(8)我国农作物现代病虫测报建设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病虫监测工具自动化研发应用取得重要进展
    1.1 自动虫情测报灯等新型测报工具在应用中不断升级, 初步完成了重大病虫实时监控物联网技术改造
    1.2 重大害虫性诱测报工具研发解决了多项关键技术, 已全面开始推广应用
    1.3 重大病害实时监测工具在预测模型研究的基础上, 通过开发预测因子实时采集设备, 进行了大范围的示范和推广应用
    1.4 各类移动采集自动计数设备不断开发, 实用性逐步提高, 有望在田间数据采集中推广应用
2 病虫测报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水平全面提升
    2.1 全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数字化监测预警系统已投入使用8年, 在病虫测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1.1 测报数据上报
        2.1.2 数据分析处理
        2.1.3 图形化展示预警
        2.1.4 监测防控咨询
        2.1.5 业务考核管理
    2.2 省级农作物病虫测报信息系统建设同步推进, 初步实现了与国家系统互联, 在推进重大病虫监测预警信息化建设方面功不可没
        2.2.1 省级测报信息系统建设基本概况
        2.2.2 远程预警防控指挥系统
        2.2.3 网络会商系统
        2.2.4 模拟模型预测系统
    2.3 病虫测报信息化建设成效显着
        2.3.1 实现了测报数据报送网络化, 加快了信息传输速度
        2.3.2 实现了测报信息分析智能化, 提升了快速反应能力
        2.3.3 实现了数据库建设标准化, 建成国家数据库
3 病虫预报多元化发布取得新进展
    3.1 创新预报方式
        3.1.1 重大病虫警报电视预报
        3.1.2 重要病虫预报手机平台发布
        3.1.3 全部预报信息专用网站发布
    3.2 预报创新主要成效
        3.2.1 信息发布快捷, 时效性强
        3.2.2 信息覆盖面广, 到位率高
        3.2.3 信息展示直观, 实用性强
        3.2.4 信息长期保存, 查询性强
        3.2.5 信息受众广泛, 影响力强
4 病虫测报业务建设取得新成果
    4.1 建立业务年报制度
    4.2 大力开展测报交流活动
    4.3 坚持培训制度
    4.4 积极开展测报技术研究
    4.5 大力开展测报国际合作
5 发展思路与对策

(9)性诱剂在河北省玉米主要害虫测报上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性诱剂对小地老虎成虫的诱集效果
        2.1.1 诱蛾量和诱蛾天数
        2.1.2 发生动态
        2.1.3 诱芯专一性
    2.2 性诱剂对玉米螟成虫的诱集效果
        2.2.1 诱蛾量和诱蛾天数
        2.2.2 发生动态
        2.2.3 诱芯专一性
    2.3 性诱剂对二点委夜蛾成虫的诱集效果
        2.3.1 诱蛾量和诱蛾天数
        2.3.2 发生动态
        2.3.3 诱芯专一性
    2.4 性诱剂对棉铃虫成虫的诱集效果
        2.4.1 诱蛾量和诱蛾天数
        2.4.2 发生动态
        2.4.3 诱芯专一性
    2.5 性诱剂对粘虫成虫的诱集效果
        2.5.1 诱蛾量和诱蛾天数
        2.5.2 发生动态
        2.5.3 诱芯专一性
3 结论与讨论

(10)油松毛虫性诱技术优化及其幼虫空间格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松毛虫的相关研究
        1.1.1 松毛虫的种类及分布
        1.1.2 松毛虫的危害特点
        1.1.3 松毛虫的防治方法
        1.1.4 油松毛虫的相关研究
    1.2 松毛虫性信息素研究
        1.2.1 其他松毛虫性信息素研究
        1.2.2 油松毛虫性信息素研究
    1.3 性引诱剂的应用
        1.3.1 在其他昆虫防治上应用
        1.3.2 在松毛虫防治上应用
    1.4 性引诱剂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4.1 防治应用
        1.4.2 性信息素大面积推广
        1.4.3 性信息素鉴定
        1.4.4 其他
    1.5 昆虫空间格局的研究
        1.5.1 昆虫空间格局的研究方法
        1.5.2 地统计学在昆虫空间分布格局的应用
        1.5.3 油松毛虫幼虫空间分布格局的以往研究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出发点
    1.7 研究的总体思路与主要内容
2 油松毛虫性引诱剂的应用技术优化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材料
        2.2.1 诱芯
        2.2.2 诱捕器
        2.2.3 油松毛虫雄成虫
        2.2.4 其他工具
    2.3 试验方法
        2.3.1 不同形状诱捕器的诱虫量比较
        2.3.2 不同颜色诱捕器的诱虫量比较
        2.3.3 不同悬挂高度诱捕器的诱虫量比较
        2.3.4 将不同诱捕器形状、颜色、悬挂高度组合及其诱虫量比较
        2.3.5 油松毛虫诱芯的残效期
        2.3.6 油松毛虫诱芯的诱捕半径
        2.3.7 数据统计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不同形状诱捕器的诱虫量比较
        2.4.2 不同颜色诱捕器的诱虫量比较
        2.4.3 不同悬挂高度诱捕器的诱虫量比较
        2.4.4 不同组合诱捕器的诱虫量比较
        2.4.5 油松毛虫诱芯的持效期
        2.4.6 油松毛虫诱芯的诱捕距离
    2.5 小结与讨论
        2.5.1 小结
        2.5.2 关于不同形状诱捕器的诱虫量讨论
        2.5.3 关于不同颜色诱捕器的诱虫量讨论
        2.5.4 关于不同悬挂高度诱捕器的诱虫量讨论
        2.5.5 关于不同组合诱捕器的诱虫量讨论
3 油松毛虫性诱技术诱捕效率评价
    3.1 试验地概况
    3.2 试验材料
        3.2.1 试验工具
        3.2.2 室内饲养昆虫
        3.2.3 林间诱捕昆虫
    3.3 试验方法
        3.3.1 实验室解剖观察交尾前后松毛虫雄成虫生殖系统
        3.3.2 林间诱捕到的松毛虫雄成虫交尾与否的解剖观察
    3.4 结果与分析
        3.4.1 实验室解剖交尾前后松毛虫雄成虫生殖系统图比较
        3.4.2 林间诱捕到的松毛虫雄成虫交尾与否的统计分析
    3.5 小结与讨论
4 油松毛虫幼虫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4.1 试验地概况
    4.2 试验材料
    4.3 试验方法
        4.3.1 标准地内每棵树的横纵坐标调查
        4.3.2 标准地内每棵树的幼虫虫口调查
        4.3.3 数据处理与分析
    4.4 试验结果与分析
        4.4.1 标准地的基本情况统计
        4.4.2 油松毛虫幼虫的垂直分布
        4.4.3 油松毛虫幼虫的空间分布分析
    4.5 小结与讨论
        4.5.1 小结
        4.5.2 讨论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1.1 关于油松毛虫性引诱剂的应用技术的优化
        5.1.2 关于油松毛虫性诱技术诱捕效率评价
        5.1.3 油松毛虫幼虫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5.2 讨论
        5.2.1 油松毛虫性引诱剂的应用技术的优化
        5.2.2 油松毛虫性诱技术林间诱捕效率评价
        5.2.3 油松毛虫幼虫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1
导师简介2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四、玉米螟性诱剂在预测预报技术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棉花害虫测报:70年回顾[J]. 姜玉英,刘杰,曾娟,夏冰,陆宴辉. 植物保护学报, 2021(05)
  • [2]江津区水稻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试验示范[D]. 雷云飞. 西南大学, 2021
  • [3]基于菌糠载体引诱小地老虎颗粒剂的组分研究[D]. 商泽宇. 山东农业大学, 2021
  • [4]日龄和交配状态对亚洲玉米螟雌蛾生殖适合度与雄蛾内生殖系统特征的影响[D]. 许竟文.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8)
  • [5]4种不同性诱剂对玉米草地贪夜蛾诱集作用[J]. 车晋英,陈华,陈永明,王风良,卢鹏,朱加萍,张海波,肖留斌,姜春义,金玲,朱展飞,张芳. 植物保护, 2020(02)
  • [6]中国水稻二化螟性信息素研究及应用新进展[J]. 胡代花. 江苏农业学报, 2019(03)
  • [7]利用性诱剂监测与防控谷田玉米螟危害的初步研究[J]. 马继芳,石爱丽,王永芳,徐新龙,董志平,董立. 农业灾害研究, 2019(03)
  • [8]我国农作物现代病虫测报建设进展[J]. 刘万才,黄冲. 植物保护, 2018(05)
  • [9]性诱剂在河北省玉米主要害虫测报上的应用研究[J]. 刘莉,卫雅斌,张小龙,李彦青,张巧丽,刘杰,张晓. 河北农业科学, 2018(01)
  • [10]油松毛虫性诱技术优化及其幼虫空间格局研究[D]. 王胜梅.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标签:;  ;  ;  ;  ;  

玉米螟性诱剂在预报技术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