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型预制桩用于劲性水泥土墙基坑围护结构的计算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洪哲明[1](2021)在《渠式切割加固土内嵌装配式地下连续墙新型支护结构体系研发》文中提出渠式切割水泥土墙(Trench cutting Remixing Deep wall,即TRD)内插H型钢是一种较为常用的支护方式,本文在其施工原理的基础上引入建筑工业化要素,考虑当前国家大力倡导的绿色建筑概念,提出了一种更加环保更加便捷的新型基坑支护方法,即渠式切割装配式地下连续墙,又可称为TAD工法(Trench cutting Assembled Diaphragm wall)。TAD工法需要在预先开挖形成的水泥土槽内插入预制钢筋混凝土桩,再通过榫接等有效的连接措施将单独的预制桩连为整体,以期完整墙体能够发挥挡土、截水的作用,实现城市密集区深开挖支挡的微扰动目标。由于新工法尚未大规模应用,学术界和工程界对其挡土、止水及变形控制性能如何,尚未有完整的定论。论文以杭州大江东某试验场地开展的渠式切割装配式地下连续墙现场原位试验为基础,结合实测数据分析、有限元数值分析和理论分析等手段展开研究,以期为TAD工法的发展和应用提供指导和借鉴。(1)在杭州大江东某场地开展现场原位试验,通过现场监测深层土体位移、墙身弯矩、坑外地表沉降和地下水位变化等数据,研究TAD围护结构在开挖阶段所表现的承载性状变化规律。试验发现随开挖深度增大,墙身弯矩逐渐增大,且最大弯矩点不断下移,直至开挖面附近达到峰值。当TAD墙作支护结构时,在基坑开挖阶段可以有效地控制深层土体的位移和坑外的地表沉降,且对地下水位具有一定的隔绝效果。(2)基于现场原位试验的施工方案,采用PLAXIS-3D有限元软件建立了相关的计算模型,研究了围护结构刚度、水泥土墙厚度和顶部不同连接方式对TAD墙承载性能的影响,并针对TAD墙竖向拼接时较为脆弱的节点提出了针对性的优化结构和优化施工方法。研究发现当TAD墙体刚度越大时,开挖过程中围护结构的变形量越小,而弯矩值越大;在开挖过程中顶板连接可以减少墙身变形,并且使TAD墙体顶部弯矩的绝对值变化。当TAD墙作为支护结构时,基坑开挖阶段水泥土墙的厚度和强度对支护结构变形的影响较小,而当TAD墙作为地下室结构外墙时,在主体结构施工过程中,水泥土墙的厚度越厚,墙体变形越小,考虑TAD墙作为二墙合一结构时应综合考虑选取最优的水泥土墙厚度。(3)考虑TAD墙拼接过程中灌注混凝土的连接部位,提出了一种折减系数的计算方法,能够较简便地获得有限元软件中所需的刚度参数。在弹性地基梁法的基础上,同济启明星FRWS软件中运用该刚度参数计算,可以得出较为合理的计算值。TAD墙在地表空间有限的密建区有着较好的发展前景,应结合各地独特的土质条件,配备实时的信息化监测设备,在基坑工程中更科学安全地使用渠式切割装配式地下连续墙。
陈晨[2](2021)在《装配式预制围护桩墙标准化构件设计与性能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城市设施日益完善,城市空间也越来越拥挤,建筑物的兴建所遇到的基坑工程问题也成为当今工程界研究的课题之一。本文根据基坑的受力特性设计了一种新型基坑工程围护结构:装配式预制围护桩墙。因其特殊的截面形式,抗弯刚度更大、抗弯承载力更高、自重较轻,与水泥土桩(墙)组合使用不仅可以挡土、止水还可以大大减少桩体入土的阻力和挤土效应,提高施工的便捷性。与传统围护结构形式相比具有节约造价、质量可靠、施工省时、绿色环保、适应性高等特点。本文详细介绍了装配式预制围护桩墙的设计与制作过程及要求,对水平连接形式进行了改进,并设计一种燕尾槽自锁式竖向连接接头。给出了装配式预制围护桩墙在基坑工程围护结构中使用的设计计算方法,并以某科技楼基坑工程为例给出了详细计算过程。通过ANSYS有限元数值分析对设计的两种装配式预制围护桩墙进行了受力分析,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采用钢筋混凝土整体式建模对设计的空腹T型桩及燕尾槽预制围护桩墙进行了抗弯分析,分析结果与理论计算所得到的开裂弯矩及抗弯承载力相近,验证了设计计算方法的可行性;(2)在等截面积和荷载条件下,将空腹T型桩与工字形、矩形、圆形截面桩进行抗弯分析,对比发现空腹T型桩的抗弯能力远大于圆形截面桩,优于矩形截面桩,工字形截面桩抗弯能力与空腹T型桩基本相同,但空腹T型桩因其特殊的截面形式,受拉区可配置更多受拉钢筋,抗弯能力更高;(3)燕尾槽预制围护桩墙的截面空心率与桩身抗弯能力的关系是非线性的,在同等荷载条件下,36.9%截面空心率比31.9%截面空心率的桩身最大位移增加了约8%,而31.9%的截面空心率比26.9%截面空心率的桩身最大位移仅增加了约1.4%;(4)通过增加水泥土与预制围护桩墙组合结构受压侧水泥土墙厚度的方式来提高组合结构刚度可以有效减小桩体位移;(5)在保持内部预制围护桩墙尺寸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受压区水泥土厚度的增加,预制围护结构截面所占组合结构截面比重的降低,水泥土对组合结构刚度的提高就越多。图[53]表[8]参[51]
苏林林[3](2020)在《钢板桩及型钢水泥土搅拌桩在基坑支护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基坑工程的迅猛发展,涌现出一大批技术复杂的基坑工程项目,基坑开挖的规模和深度越来越大,基坑工程对支护结构的设计和施工技术的要求也更加严格。基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决定着基坑工程的成败,对整个基坑工程的顺利开展有着重要意义。根据现场施工条件及基坑特点,采用多种传统支护结构协同进行基坑支护的新型支护结构应用而生。文章以武汉琴台美术馆基坑工程为依托,创新型的采用单排钢板桩、双排钢板桩、单排型钢水泥土搅拌桩、双排型钢水泥土搅拌桩混合支护方式,通过有限元数值模拟对不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各支护结构的内力及变形规律。采用天汉软件和理论计算对各支护结构内力、变形进行验算,将现场监测值、模拟值、理论计算值对比分析,验证多种支护方式在同一基坑中协同工作的可行性。基坑工程施工完毕后,对钢材回收再利用的深基坑围护系统进行简述。主要内容如下:(1)简述了土压力理论及钢板桩、型钢水泥土搅拌桩支护结构设计参数计算理论。(2)根据《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和《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对支护结构的入土深度、基坑整体稳定性、基坑抗倾覆稳定性、基坑抗隆起稳定性进行计算;使用天汉软件计算支护结构的土压力、水平位移、弯矩、剪力,并验算基坑整体稳定性、抗倾覆稳定性、抗隆起稳定性,初步验证了支护结构在基坑开挖过程的运用效果。(3)借助有限元数值模拟软件建立基坑开挖模型,分析各支护结构的水平位移、弯矩等特征的变化规律;改变支护结构的影响因素(桩长、桩径等)的参数值,分析不同参数值下支护结构的内力和变形规律,并得出安全合理的参数范围值,对比分析后确定最佳参数值,既确保了基坑的安全,又能满足经济性要求。(4)对基坑开挖实施全过程监测。对桩顶位移、桩身倾斜、周边地表及建筑物位移和沉降、基坑内土体隆起等进行监测,能够实时了解基坑动态变形规律,从而信息化指导施工;将实际监测值和模拟值对比,分析基坑整体变化形式,找出数据差异化的原因,能够客观的反应出支护结构在实际运用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5)简述了型钢回收的意义并介绍了型钢拔出过程的作用机理,总结了影响型钢回收的因素和提高型钢回收率的措施,在实际工程运用中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多种支护方式在同一基坑工程中协同作业,将各支护方式的优点结合起来,共同承担外力、抵抗变形,确保支护结构发挥最大作用,保证了基坑稳定性。这种新型支护结构能降低施工难度、缩短工期、降低成本等,对基坑工程具有良好应用价值。
曾谊辉[4](2020)在《复杂地质条件下异形深基坑支护桩受力分析与优化》文中提出深基坑支护结构的稳定可靠是深基坑安全的重要保障,但在保证深基坑工程安全性的同时,还需兼顾其经济性,因此对深基坑支护结构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由于岩土体自身具有较强的复杂性和地域性,所以深基坑支护结构一直是基坑工程问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以犍为岷江特大桥14#墩拱座基坑工程为项目依托,针对拱形咬合桩支护结构这一种新的基坑支护结构型式进行研究。通过运用Midas GTS NX有限元软件建立了考虑渗流—应力耦合的分析模型,对基坑降水开挖过程进行模拟。并将计算结果与基坑施工现场监测数据进行对比,详细分析了基坑开挖过程中支护结构受力变形规律。随后在此模型基础上,分析了拱形咬合桩支护结构的设计参数对支护结构受力变形及基坑稳定的影响规律,以此为实现拱形咬合桩支护结构的优化设计提供依据。本文研究得到的主要成果如下:(1)基坑降水开挖过程中,拱形咬合桩支护结构受力变形总体较小。最大水平位移发生在拱冠处,支护结构上的水平位移从拱冠至拱脚由大到小分布。拱形咬合桩支护结构拱脚处支护桩受力较复杂,桩身弯矩存在多个反弯点。在开挖面以上,拱脚处支护桩的桩身最大弯矩均在深度-8.5m范围产生。在开挖面以下,最大弯矩发生位置不断下移,最终稳定在深度-19.5m范围。(2)基坑周围20m范围为降水开挖导致地表土体沉降的主要影响区,基坑周围地表沉降呈“勺”形分布。最大地表沉降发生位置与基坑有一定的距离,大约在拱形咬合桩支护结构拱冠后方约5.6m处。基坑降水开挖过程中,周围地表沉降总体较小,这说明拱形咬合桩支护结构可以较好地限制土体沉降变形。(3)改变桩顶连系梁刚度、拱脚处支护桩的桩身插入比对拱形咬合桩支护结构受力变形、基坑周围地表沉降及坑底隆起的影响均较小,因此在支护结构能达到强度要求的前提下,桩顶连系梁满足构造要求即可,桩身插入比也不宜设置过大。(4)咬合量、拱脚处支护桩的直径、矢跨比的变化对拱形咬合桩支护结构受力变形及基坑稳定的影响较为显着,因此对拱形咬合桩支护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应该将重点放在咬合量、拱脚处支护桩直径与矢跨比等参数上,针对不同的设计要求,可以采取合理的优化措施。
葛伟伟[5](2020)在《基于安全约束的深基坑土石方工程BIM参数化建模方法》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中逐渐出现了大量的中高层,甚至是超高层的建筑物,人们也越来越多的利用地下空间,市政工程规模不断扩大,比如地下商场以及地铁站等。无论是高层的建筑施工,还是利用底下空间等都需要涉及到规模较大的深基坑开挖工程。深基坑工程的突出特点是基坑在开挖过程中风险非常大,产生的后果将是毁灭性的。因此,从源头上加强深基坑在开挖之前的安全研究显得尤为必要,开挖过程中不断改进与完善作业方法,整体提高深基坑工程的安全系数,抓住核心的安全约束。利用BIM软件将核心安全约束参数化,在主要工序或者关键工序中,对工序的相关安全指标或者要求进行量化,使其具备可建模的条件,具有可视化的功能,因为对于一般简单的基坑来说,通过想象还能勉强理解,但是现在的基坑越来越深,越来越复杂,这时候BIM模型自动生成的、专门用来指导施工的复杂节点说明,就显得有为重要。
赵煜星[6](2018)在《水泥土内浇砼芯加劲墙在软土基坑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复合水泥土墙形式非常多样,较为常见的支护种类有型钢SMW工法桩、水泥土内插微形钢管桩、水泥土内插松木桩等,而本文主要研究水泥土内浇砼芯加劲墙在软土基坑中的应用研究。该复合挡墙由水泥土旋搅墙和(钢筋)混凝土内芯(砼芯)组成。其中水泥土旋搅桩是一种具有高强度、大直径、强切土能力综合特点的水泥土桩。具有类刚性桩的性质:桩径可达2m,桩长可达到32m;在含水量约80%的流塑状淤泥地层中,大于等于28d龄期的水泥土强度uq?1.5-2.0MPa。在要求“外无锚索、内无支撑”的基坑支护选型中具有很大的优势。但目前为止很少出现关于这种支护形式的研究,它的受力机理和设计方法还不够成熟,本文将结合前人关于复合加劲桩的研究成果,系统研究这种复合挡墙的变形、应力特性和实际工程应用效果,具体工作主要有以下几点:(1)运用MIDAS GTS NX有限元软件建立“水泥土旋搅墙”的三维模型,对比水泥土旋搅墙和普通水泥土墙的墙体变形和应力差别。并研究了嵌固深度、墙体宽度及水泥土弹性模量对水泥土墙旋搅墙的墙体变形、应力的影响。(2)在前述三维模型的基础上,建立“带压顶板的水泥土墙”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对比有无压顶板的影响。研究了嵌固深度、墙体宽度及水泥土弹性模量对带压顶板的水泥土墙的墙体变形、应力分布的影响(3)在上述三维模型的基础上,建立“带压顶板的水泥土内浇砼芯加劲墙”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对比有无内芯的影响,对影响组合支护结构作用效果的几个因素进行研究和分析,包括内芯中心距、水泥土弹性模量、内芯直径、墙体宽度等因素。(4)结合广州某实际工程项目,运用MIDAS GTS NX有限元软件对该工程进行仿真模拟,利用分析结果与实际监测数据对比,论证了模型分析的合理性,有限元分析对施工和设计有一定的参考意义经过研究发现,水泥土内浇砼芯加劲墙的支挡效果值得肯定,这种组合结构有效控制基坑变形,具有良好的受力性能。
李光华[7](2018)在《大直径水泥土加劲桩变形特性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广东软土地区基坑支护工程中,经过工程师对水泥土搅拌桩的改进创新,发展出了一种大直径水泥土旋喷搅拌桩。与普通水泥土搅拌桩相比,大直径水泥土旋喷搅拌桩具有一次性成桩直径大、强度高、抗渗能力好,切土能力强的特点。在大直径水泥土旋喷搅拌桩中浇筑一定长度的钢筋混凝土桩,再配合宽大压顶板形成了一种新的基坑支护结构。这种组合支护结构整体刚度大,对基坑变形控制效果明显,能够减少内支撑的使用和增大内支撑间距,具有良好的经济性,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鉴于目前对此种组合结构的研究比较少见,本文在已有水泥土复合挡墙的研究基础上,对大直径水泥土旋喷搅拌桩内浇混凝土灌注桩组合支护结构进行了研究,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根据此组合支护结构的特点,分析其与重力式水泥土挡墙、SMW工法作用机理及计算方法的差异,总结探讨了此组合支护体系的设计计算方法。(2)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此组合支护结构在基坑开挖条件下的工作性状,基于三维“地层-结构”模型,探讨了大直径水泥土旋喷搅拌桩长度、强度,内芯混凝土灌注桩长度、直径、与大直径水泥土旋喷搅拌桩相对位置等因素对基坑变形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组合桩中加劲桩的含芯率越小,水泥土旋喷搅拌桩的刚度贡献越大;当水泥土旋喷搅拌桩达到嵌固效果时,增长内芯混凝土灌注桩对控制基坑水平位移的作用不明显,由此可以适当截去内芯混凝土灌注桩的长度,节约造价。(3)参考已有的冠梁研究方法,建立三维数值模型模拟悬臂支护时的基坑开挖过程,探讨了压顶板宽度、厚度、跨度变化对基坑变形的影响规律,并分析了压顶板的变形特性。结果表明:压顶板能显着减小基坑顶部水平位移,增加压顶板宽度对基坑位移控制明显;压顶板的变形形态较为复杂,在和组合桩连接处及基坑开挖侧中部,应加强配筋。(4)将上述计算方法和数值模拟结果应用于实际基坑支护工程的设计,与原传统支护方案进行对比,验证此组合支护结构的优越性;并建立基坑整体有限元模型,将模拟计算结果与实际工程监测数据进行比较分析,验证分析的合理性和支护结构的有效性。
朱明星[8](2017)在《内插钢管重力式水泥土墙在软土基坑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一种复合水泥土墙围护结构,内插钢管重力式水泥土墙广泛运用于开挖深度为47m的软土基坑中。目前关于复合水泥土墙方面的研究多集中于型钢水泥土组合桩墙这类受弯体系,而对内插钢管重力式水泥土墙这类包含小刚度筋材的半刚性体系缺乏足够研究。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主要做了如下工作:(1)运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水泥土墙围护体系的平面应变模型,研究了墙体宽度、墙体弹性模量、基坑深度及坑顶超载等因素对水泥土墙体应力分布的影响,探索了水泥土墙体的材料破坏模式。研究表明,当水泥土墙体宽度较小时,墙体存在受拉区,受拉区的形状近似“劣弧弓”,主要分布在墙体坑外侧边缘附近,受拉区的范围与墙体宽度、基坑深度、坑顶超载等因素密切相关;当墙体宽度较大时,墙体基本不会出现受拉区,此时没有必要在搅拌桩内设置钢管。(2)在前述平面应变模型的基础上,建立内插钢管重力式水泥土墙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了钢管对基坑水平位移及墙体应力分布的具体影响,并对影响钢管作用效果的几个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在搅拌桩内设置钢管对控制基坑水平位移有一定效果,但效果并不明显;钢管的设置可大幅分担水泥土墙体横截面的拉力,本文算例按“隔一插一”形式布置的钢管,当基坑开挖结束时,钢管分担了墙体横截面约90%的拉力,分担效果十分显着,且这种分担效果与墙体的嵌固比和钢管中心距密切相关。(3)对钢管的应力进行分析,发现在内插钢管重力式水泥土墙围护体系中,钢管处于复杂的拉压应力状态,钢管的应力与其抗拉强度相比较低,本文算例按“隔一插一”形式布置的钢管其最大应力不足其抗拉强度的5%,钢管强度储备充足;在对内插钢管重力式水泥土墙围护体系进行设计时,应以水泥土墙的最大拉应力值为控制指标,确定钢管的中心距,实际工程建议每隔一根或两根搅拌桩布置一根钢管。
白冰[9](2014)在《插竹筋水泥土挡墙试验与数值模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克服水泥土重力式挡墙墙体厚、水泥土抗拉强度低等缺点,近些年兴起了小刚度劲性水泥土挡墙支护结构,即在水泥搅拌桩中插入小型钢、钢筋等筋材。考虑到竹材力学性能优良,且资源丰富,价格低廉,笔者尝试采用竹筋来代替小型钢或钢筋作为加筋材料,以期提高水泥土墙体的抗弯性能并节省工程造价。基于以上想法,本文对加竹筋水泥土挡墙的可行性进行先期理论性研究。首先通过竹筋抗拉试验、竹筋水泥土粘结强度试验等来获得竹筋水泥土的基本力学性能。然后通过竹筋水泥土模型梁抗弯试验研究了不同加载方式和配筋率对梁承载力的影响,并对组合梁的抗弯刚度、承载力等进行了计算推导。另外,借助有限元软件一方面对模型梁抗弯试验进行模拟对比,另一方面对实际工程中无筋与加筋水泥土挡墙的工作性能进行对比分析,并研究了插筋率、插筋位置等因素对其工作性能的影响,最后对竹筋水泥土挡墙的设计方法和工程应用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竹筋力学性能优良,其抗拉强度可以达到163MPa以上,可作为加筋材料。竹筋通过表面加砂处理可以明显提高竹筋与水泥土的粘结强度,且竹筋加砂处理后的粘结强度在水泥掺量高于20%时,基本可以达到钢筋混凝土的粘结强度水平。加竹筋使得素水泥土梁的承载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对于剪压破坏梁,承载力提高倍数为1.51.62倍,对于弯曲破坏梁,少筋时最大提高倍数为0.493倍,适筋和超筋时提高倍数为5.51~5.96倍。对于剪压破坏梁,加筋较素水泥土梁承载力提高有限,且增大配筋率并不能有效地提高梁的承载力。对于弯曲破坏梁,其抗弯承载力基本随着配筋率的增加而提高,当配筋率过高时,继续增加配筋率对提高梁承载力不明显。对模型梁的承载力、截面刚度、界限配筋率以及竹筋的延伸长度等进行了推导计算,经验证公式合理可行。梁的较优配筋率范围为0.467%0.654%。加竹筋可以提高基坑的开挖深度,减小墙体的最大水平位移并降低墙体的拉、压应力,且开挖深度越大,加筋对墙体最大水平位移和压应力的减少效果越明显,另外在墙体受压侧加筋作用不大。
戴炜健[10](2013)在《南沙某软土深基坑支护事故分析及优化设计》文中提出南沙地区位于穗港澳的几何中心,是广州未来发展的核心地区。该地区多为海陆交互相的软弱黏性土,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都较为复杂。深厚淤泥或淤泥质软土层已成为南沙地区基础工程和基坑工程中尤为突出的难题。本文主要针对南沙地区软土特性,紧密结合该地区工程实例,就基坑支护选型、基坑支护加固以及基坑支护优化方面展开分析,并提出合理的软土深基坑工程方案,为南沙地区同类工程提供参考,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如下:1.采用理正软件计算分析了南沙某基坑顶部边坡塌方原因,结果表明:(1)施工运土车辆产生的边坡顶部超载大大降低了边坡稳定安全系数;(2)地面积水渗入边坡表层土后,土体发生软化,粘聚力降低,边坡趋于不安全甚至失稳状态;(3)基坑土体超挖使支护结构整体稳定安全系数降低,不满足规范要求。2.对基坑原重力式水泥土墙支护方案进行了优化设计,结果表明:(1)增设两排水泥土搅拌桩使水泥土墙宽度达4.15m时,支护结构整体稳定安全系数达最大值为1.329;(2)提高水泥土墙嵌固深度至11.0m时,基坑各稳定性安全系数更为均衡;(3)当被动区加固体厚度增大时,支护结构最大水平位移明显减小,并在加固体厚度超过4m后趋于稳定;(4)顶部边坡放缓,卸除冗余土体可有效增强基坑支护稳定性。3.引入了双排桩支护方案,并与重力式水泥土墙支护方案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1)考虑被动区加固土影响时,双排桩支护方案各稳定性安全系数与重力式水泥土支护方案差别不大;(2)不考虑被动区加固土影响时,双排桩支护方案的抗倾覆稳定性、整体稳定性均明显优于重力式水泥土墙支护方案,桩身水平位移、弯矩以及所产生的地表沉降量均远小于重力式水泥土墙。
二、小型预制桩用于劲性水泥土墙基坑围护结构的计算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型预制桩用于劲性水泥土墙基坑围护结构的计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渠式切割加固土内嵌装配式地下连续墙新型支护结构体系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地下连续墙优化及稳定性分析 |
1.2.2 地下连续墙开挖性状分析 |
1.2.3 预制结构的应用 |
1.3 研究动态分析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第2章 渠式切割装配式地下连续墙现场原位试验研究 |
2.1 渠式切割装配式地下连续墙概况 |
2.1.1 定义介绍 |
2.1.2 施工步骤 |
2.2 原位试验概况 |
2.2.1 试验基坑介绍 |
2.2.2 工程地质条件 |
2.2.3 水文条件 |
2.3 试验方案 |
2.4 围护结构实测数据分析 |
2.4.1 深层土体水平位移分析 |
2.4.2 坑外地表沉降分析 |
2.4.3 实测内力分析 |
2.4.4 坑外水位变化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渠式切割装配式地下连续墙有限元分析 |
3.1 有限元分析方法 |
3.1.1 概况 |
3.1.2 常用本构模型介绍 |
3.1.3 本构模型选取 |
3.2 三维有限元数值模型 |
3.3 基于支护结构参数的有限元分析 |
3.3.1 墙体刚度的影响 |
3.3.2 连接方式的影响 |
3.3.3 水泥土墙强度及厚度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渠式切割装配式地下连续墙支护结构修正计算方法 |
4.1 基坑支护结构内力分析方法概述 |
4.1.1 极限平衡法 |
4.1.2 山肩帮男法 |
4.1.3 平面弹性地基梁法 |
4.2 修正基坑支护结构计算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新型施工方法的优化设计 |
5.1 TAD工法设计和施工要点 |
5.1.1 TAD工法特点 |
5.1.2 墙体设计要点 |
5.1.3 水泥掺量 |
5.1.4 构件连接 |
5.2 新型工法优化设计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合工程实例的探讨与分析 |
6.1 工程概况 |
6.1.1 项目简介 |
6.1.2 周边条件 |
6.1.3 地质条件 |
6.2 数据模型与分析 |
6.3 工程实例模拟与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2)装配式预制围护桩墙标准化构件设计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装配式基坑围护结构研究现状 |
1.2.1 型钢装配式围护结构研究现状 |
1.2.2 钢筋混凝土装配式围护结构研究现状 |
1.2.3 装配式预制围护桩墙水平接头的研究现状 |
1.2.4 装配式地下连续墙竖向接头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及路线 |
1.3.1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2 研究路线 |
2 装配式预制围护桩墙标准化构件的设计与制作 |
2.1 装配式预制围护桩墙标准化构件的接头设计 |
2.1.1 水平连接缝接头设计 |
2.1.2 竖向接缝连接设计 |
2.2 装配式预制围护桩墙标准化构件的截面设计 |
2.3 劲性复合空腹T型围护结构的设计 |
2.4 劲性复合燕尾槽预制围护墙的设计 |
2.5 装配式预制围护桩墙的制作(以空腹T型桩为例) |
2.5.1 空腹T型桩的模具设计 |
2.5.2 空腹T型桩的制作 |
2.5.3 装配式预制围护桩墙的制作要求 |
2.5.4 装配式预制围护桩墙的质量控制要点 |
2.6 本章小结 |
3 装配式预制围护桩墙在围护结构中的设计计算与理论 |
3.1 围护结构设计步骤 |
3.1.1 设计资料准备 |
3.1.2 截面等效计算 |
3.1.3 水平荷载计算 |
3.2 围护结构内力计算 |
3.3 抗弯承载力计算 |
3.4 抗剪承载力计算 |
3.5 预应力损失计算 |
3.6 桩身抗裂弯矩计算 |
3.7 吊装时混凝土法向应力验算 |
4 有限元分析 |
4.1 模型与单元 |
4.2 材料的本构模型及破坏准则 |
4.2.1 材料的本构模型 |
4.2.2 破坏准则 |
4.3 空腹T型桩模型分析 |
4.3.1 基本概况 |
4.3.2 材料性质 |
4.3.3 网格划分及约束 |
4.3.4 有限元结果分析 |
4.3.5 有限元计算与理论计算对比 |
4.3.6 与常规圆形、矩形、工字形截面桩的抗弯能力比较 |
4.4 燕尾槽预制围护墙模型分析 |
4.4.1 基本概况 |
4.4.2 材料性质 |
4.4.3 网格划分及约束 |
4.4.4 有限元结果分析 |
4.4.5 有限元计算与理论计算对比 |
4.4.6 截面空心率对抗弯能力的影响 |
4.5 水泥土与预制围护桩的共同作用分析(以燕尾槽预制围护墙为例) |
4.5.1 水泥土特性 |
4.5.2 燕尾槽预制围护墙与水泥土组合结构的工作原理 |
4.5.3 劲性复合燕尾槽预制围护墙有限元模型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工程实例 |
5.1 工程概况 |
5.2 围护结构设计计算 |
5.2.1 抗弯配筋计算 |
5.2.2 抗剪配筋计算 |
5.2.3 起吊验算 |
5.3 两种方案对比 |
5.4 围护结构施工要点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3)钢板桩及型钢水泥土搅拌桩在基坑支护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传统基坑支护类型 |
1.2.1 放坡开挖 |
1.2.2 土钉墙 |
1.2.3 地下连续墙 |
1.2.4 灌注桩排桩 |
1.3 钢板桩和型钢水泥土搅拌桩 |
1.3.1 钢板桩 |
1.3.2 型钢水泥土搅拌桩 |
1.3.3 钢板桩与型钢水泥土搅拌桩对比分析 |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钢板桩及型钢水泥土搅拌桩理论及计算方法 |
2.1 经典土压力理论 |
2.1.1 静止土压力 |
2.1.2 朗肯土压力理论 |
2.2 钢板桩支护结构的计算 |
2.2.1 悬臂式钢板桩计算方法 |
2.2.2 单撑(单锚)式钢板桩计算方法 |
2.2.3 多撑(多锚)式钢板桩计算方法 |
2.2.4 钢板桩型号的确定 |
2.3 型钢水泥土搅拌桩支护结构 |
2.3.1 型钢水泥土搅拌桩设计参数的确定 |
2.3.2 单排型钢水泥土搅拌墙稳定性验算 |
2.3.3 双排型钢水泥土搅拌桩结构设计计算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琴台美术馆工程基坑支护设计 |
3.1 琴台美术馆工程案例 |
3.1.1 工程概况 |
3.1.2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
3.1.3 琴台美术馆基坑支护方案 |
3.2 支护结构计算分析 |
3.2.1 基坑D1E段受力分析 |
3.2.2 基坑EE1段受力分析 |
3.2.3 基坑BC段受力分析 |
3.2.4 基坑AB段受力分析 |
3.3 天汉软件验算 |
3.3.1 软件介绍 |
3.3.2 型钢水泥土搅拌单排桩模拟计算结果 |
3.3.3 钢板桩模拟计算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钢板桩与型钢水泥土搅拌桩支护结构变形分析 |
4.1 关于MIDAS GTS NX |
4.2 MIDAS GTS NX功能特点 |
4.2.1 MIDAS GTS NX分析功能 |
4.2.2 MIDAS GTS NX建模分析操作流程 |
4.3 钢板桩与型钢水泥土搅拌桩支护结构变形分析 |
4.3.1 工程概况 |
4.3.2 拟采用的基坑支护方案 |
4.3.3 计算参数 |
4.4 模型建立 |
4.5 模拟计算过程 |
4.5.1 水平位移分析云图 |
4.5.2 竖向位移分析云图 |
4.6 模拟结果分析 |
4.6.1 单排钢板桩的位移和弯矩变化特征 |
4.6.2 双排钢板桩的位移和弯矩变化特征 |
4.6.3 单排型钢水泥土搅拌桩的位移和弯矩变化特征 |
4.6.4 双排型钢水泥土搅拌桩的位移和弯矩变化特征 |
4.6.5 土体沉降与隆起分析 |
4.7 双排桩间土体加固深度对支护结构的影响 |
4.8 型钢水泥土搅拌桩长度对支护结构影响 |
4.9 桩径对支护结构影响分析 |
4.10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坑监测与信息化施工 |
5.1 基坑监测方案 |
5.1.1 监测目的 |
5.1.2 监测原则 |
5.1.3 监测项目 |
5.1.4 监测设备 |
5.1.5 监测点位 |
5.1.6 监测预警 |
5.2 现场监测 |
5.2.1 桩顶水平、竖向位移监测 |
5.2.2 深层土体水平位移监测 |
5.2.3 周边地表、建筑物沉降监测 |
5.2.4 周边地表、建筑物裂缝监测 |
5.3 监测数据与模拟数据对比分析 |
5.3.1 支护桩水平位移对比分析 |
5.3.2 地表沉降对比分析 |
5.3.3 基坑隆起对比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型钢芯全回收的基坑围护技术 |
6.1 型钢回收 |
6.1.1 型钢回收的意义 |
6.1.2 型钢回收原理 |
6.1.3 型钢起拔过程 |
6.1.4 型钢起拔力计算 |
6.2 影响型钢回收的因素 |
6.3 提高型钢回收率的措施 |
6.4 实际工程中型钢回收率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复杂地质条件下异形深基坑支护桩受力分析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进展 |
1.2.1 基坑支护结构发展现状 |
1.2.2 基坑拱形支护结构的研究现状 |
1.2.3 基坑咬合桩支护结构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拱形咬合桩支护结构理论分析 |
2.1 拱轴线线形分析 |
2.2 咬合桩截面等效刚度转换 |
2.2.1 不考虑素混凝土桩作用的等效刚度转换 |
2.2.2 考虑素混凝土桩作用的等效刚度转换 |
2.3 拱形咬合桩支护结构计算相关理论 |
2.3.1 经典土压力计算理论 |
2.3.2 水土分算和水土合算 |
2.3.3 拱形咬合桩支护结构内力计算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14#墩拱座基坑施工现场监测分析 |
3.1 工程背景 |
3.1.1 项目概况 |
3.1.2 工程地质条件 |
3.1.3 工程水文条件 |
3.1.4 基坑支护结构设计 |
3.2 监测方案设计 |
3.2.1 监测目的 |
3.2.2 监测项目 |
3.2.3 监测频率 |
3.2.4 监测点布置 |
3.3 监测结果分析 |
3.3.1 桩体水平位移监测结果分析 |
3.3.2 周围地表沉降监测结果分析 |
3.3.3 地下水位监测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14#墩拱座基坑降水开挖数值模拟 |
4.1 Midas GTS NX有限元软件介绍 |
4.1.1 主要功能及特点 |
4.1.2 渗流-应力耦合分析原理 |
4.1.3 计算分析步骤 |
4.2 建立分析模型 |
4.2.1 基本假定 |
4.2.2 材料参数 |
4.2.3 模型尺寸 |
4.2.4 边界条件 |
4.2.5 分析工况 |
4.3 降水开挖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4.3.1 降水开挖渗流分析 |
4.3.2 基坑周围地表沉降分析 |
4.3.3 基坑坑底隆起位移分析 |
4.3.4 支护结构受力变形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拱形咬合桩支护结构优化设计分析 |
5.1 引言 |
5.2 咬合量的影响分析 |
5.3 连系梁刚度的影响分析 |
5.4 拱脚处支护桩直径的影响分析 |
5.5 拱脚处支护桩桩身插入比的影响分析 |
5.6 矢跨比的影响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后续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基于安全约束的深基坑土石方工程BIM参数化建模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BIM技术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2 BIM技术在深基坑土石方工程中的应用 |
2.1 BIM技术的基本理论 |
2.1.1 BIM技术的介绍 |
2.1.2 BIM技术的特征 |
2.2 BIM技术在深基坑土石方工程中的应用 |
2.2.1 BIM技术在土石方开挖中的安全应用 |
2.2.2 BIM技术在土石方开挖中的费用估算应用 |
2.2.3 BIM技术在土石方开挖中的进度应用 |
2.3 本章小结 |
3 深基坑土石方工程的安全约束 |
3.1 深基坑土方分块开挖的安全约束 |
3.1.1 设计图纸中后浇带的设置 |
3.1.2 土方分块的边长要求 |
3.1.3 分块约束参数归纳 |
3.2 深基坑土方分层开挖的安全约束 |
3.2.1 土方开挖分层厚度 |
3.2.2 基坑支护形式 |
3.2.3 分层约束参数归纳 |
3.3 深基坑土方开挖放坡的安全约束 |
3.3.1 土方开挖边坡比例 |
3.3.2 土质情况 |
3.3.3 放坡约束参数归纳 |
3.4 深基坑土方分块后开挖顺序的安全约束 |
3.4.1 土方限时开挖的要求 |
3.4.2 土方开挖先上后下的要求 |
3.4.3 土方开挖先深后浅的要求 |
3.4.4 土方对称开挖的要求 |
3.4.5 开挖顺序约束归纳 |
4 基于Free CAD的土方开挖参数化建模方法研究 |
4.1 引言 |
4.2 基于Free CAD的深基坑土方分块参数化建模 |
4.2.1 土方分块约束参数 |
4.2.2 约束参数代码编写 |
4.2.3 土方分块模型生成 |
4.3 基于Free CAD的深基坑土方分层参数化建模 |
4.3.1 土方分层约束参数 |
4.3.2 约束参数代码编写 |
4.3.3 土方分层模型生成 |
4.4 基于Free CAD的深基坑土方放坡参数化建模 |
4.4.1 土方放坡约束参数 |
4.4.2 约束参数代码编写 |
4.4.3 土方放坡模型生成 |
5 案例研究与应用 |
5.1 项目概况 |
5.1.1 基坑概况 |
5.1.2 围护概况 |
5.1.3 地质概况 |
5.2 新剧场深基坑土方开挖模型建立 |
5.2.1 土方分块开挖模型建立 |
5.2.2 土方分层开挖模型建立 |
5.2.3 土方放坡模型建立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水泥土内浇砼芯加劲墙在软土基坑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水泥土挡墙的研究现状 |
1.2.2 水泥土复合挡墙的研究现状 |
1.2.3 压顶板研究现状 |
1.2.4 主要存在的问题 |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二章 水泥土力学性能和水泥土加劲墙施工工艺 |
2.1 水泥土力学性能 |
2.1.1 水泥土硬化机理 |
2.1.2 水泥土无侧限抗压强度 |
2.1.3 水泥土弹性模量 |
2.1.4 水泥土抗拉强度 |
2.1.5 抗弯刚度等效 |
2.2 水泥土加劲墙施工工艺流程 |
2.2.1 大直径旋喷搅拌桩施工工艺 |
2.2.2 (钢筋)混凝土内芯施工 |
2.2.3 压顶板施工 |
2.2.4 基坑开挖 |
2.3 工程实例水泥土桩抽检芯样数据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水泥土旋搅墙三维有限元分析 |
3.1 引言 |
3.2 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2.1 模型假定 |
3.2.2 模型各参数的选取 |
3.3 三维标准模型的结果分析 |
3.3.1 墙体变形分析 |
3.3.2 墙体应力分析 |
3.4 水泥土旋搅墙和普通水泥土墙的对比 |
3.4.1 墙体变形的对比 |
3.4.2 墙体应力对比 |
3.5 影响水泥土墙作用的因素分析 |
3.5.1 墙体嵌固比影响 |
3.5.2 墙体宽度(旋搅桩直径)影响 |
3.5.3 水泥土弹性模量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带压顶板的水泥土墙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
4.1 引言 |
4.2 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4.2.1 模型假定 |
4.2.2 模型各参数的选取 |
4.3 三维标准模型的结果分析 |
4.3.1 墙体变形分析 |
4.3.2 墙体应力分析 |
4.4 水泥土墙和压顶板水泥土墙的对比 |
4.4.1 墙体变形的对比 |
4.4.2 墙体应力对比 |
4.5 影响带压顶板水泥土墙作用效果的因素分析 |
4.5.1 墙体嵌固比影响 |
4.5.2 墙体宽度的影响 |
4.5.3 水泥土弹性模量的影响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带压顶板的水泥土内浇砼芯加劲墙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
5.1 引言 |
5.2 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5.2.1 模型假定 |
5.2.2 模型各参数的选取 |
5.3 三维标准模型计算结果分析 |
5.3.1 墙体变形分析 |
5.3.2 墙体应力分析 |
5.3.3 混凝土内芯的应力分析 |
5.4 水泥土墙、压顶板水泥土墙和压顶板水泥土加劲墙的对比分析 |
5.4.1 墙体水平位移对比分析 |
5.4.2 墙体应力对比分析 |
5.5 影响压顶板水泥土加劲墙作用效果的因素分析 |
5.5.1 内芯中心距的影响 |
5.5.2 水泥土弹模的影响 |
5.5.3 内芯直径的影响 |
5.5.4 墙体宽度的影响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工程实例有限元与监测数据对比分析 |
6.1 工程概况 |
6.2 工程简介 |
6.2.1 工程地质概况 |
6.2.2 基坑支护方案设计 |
6.3 组合支护体系的整体模拟计算 |
6.3.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6.3.2 分析工况 |
6.4 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 |
6.4.1 水平位移结果分析 |
6.5 模拟结果和监测结果对比分析 |
6.5.1 水平位移结果 |
6.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7)大直径水泥土加劲桩变形特性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大直径水泥土旋喷搅拌桩简介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加筋复合水泥土挡墙的研究 |
1.3.2 压顶板(冠梁)的研究现状 |
1.3.3 研究现状评价 |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组合支护结构设计计算 |
2.1 引言 |
2.2 支护结构分析 |
2.3 设计理论 |
2.4 设计流程 |
2.5 大直径旋喷搅拌桩设计 |
2.5.1 宽度设计 |
2.5.2 长度设计 |
2.6 混凝土灌注桩设计 |
2.6.1 长度的确定 |
2.6.2 桩径和桩间距的确定 |
2.7 压顶板设计 |
2.8 组合结构稳定性验算 |
2.8.1 整体稳定性验算 |
2.8.2 抗倾覆稳定性验算 |
2.8.3 抗隆起稳定性验算 |
2.9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组合支护结构的变形影响因素分析 |
3.1 引言 |
3.2 模型的建立 |
3.2.1 地层本构模型的选取 |
3.2.2 三维接触面模型的选取 |
3.2.3 模型假定 |
3.2.4 模型参数 |
3.3 计算模型及工况 |
3.3.1 计算模型 |
3.3.2 施工工况 |
3.4 大直径旋喷搅拌桩组合支护结构的变形影响因素分析 |
3.4.1 大直径水泥土旋喷搅拌桩嵌固深度的影响 |
3.4.2 大直径水泥土搅拌桩强度的影响 |
3.4.3 混凝土灌注桩长度的影响 |
3.4.4 混凝土灌注桩桩径的影响 |
3.4.5 混凝土灌注桩相对位置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压顶板对基坑变形影响因素分析 |
4.1 引言 |
4.2 普通冠梁刚度的计算 |
4.3 模型参数与建立 |
4.3.1 计算模型 |
4.3.2 施工工况 |
4.4 压顶板刚度影响因素分析 |
4.4.1 压顶板宽度的影响 |
4.4.2 压顶板厚度的影响 |
4.4.3 压顶板跨度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工程实例分析 |
5.1 工程概况 |
5.1.1 工程概况 |
5.1.2 工程地质条件 |
5.1.3 水文条件 |
5.2 基坑支护设计 |
5.2.1 总体方案设计 |
5.2.2 组合桩设计 |
5.2.3 压顶板设计 |
5.2.4 内支撑设计 |
5.3 常规排桩内支撑方案与大直径水泥土搅拌桩组合支护方案对比 |
5.4 组合支护体系的整体模拟计算 |
5.4.1 模型参数的选取 |
5.4.2 有限元整体模型 |
5.5 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 |
5.5.1 支护桩位移 |
5.5.2 支护桩弯矩 |
5.5.3 支护桩应力 |
5.6 计算结果与监测数据对比分析 |
5.7 施工效果 |
5.8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8)内插钢管重力式水泥土墙在软土基坑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现状 |
1.2.1 水泥土挡墙的研究现状 |
1.2.2 复合水泥土围护墙的研究现状 |
1.2.3 水泥土墙侧向变形理论研究现状 |
1.2.4 存在的不足 |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有限元方法简介 |
2.1 有限单元法基本理论 |
2.1.1 连续介质有限元法 |
2.1.2 非线性有限元求解方法介绍 |
2.2 有限元软件简介 |
2.2.1 Mohr-Coulomb模型 |
2.2.2 ABAQUS中的接触面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重力式水泥土墙的二维有限元分析 |
3.1 二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1.1 模型假定 |
3.1.2 模型各参数的选取 |
3.2 二维标准模型的结果分析 |
3.2.1 墙体水平位移分析 |
3.2.2 墙体竖向正应力分析 |
3.2.3 墙体受力分析 |
3.3 影响墙体应力分布的因素分析 |
3.3.1 墙体宽度的影响 |
3.3.2 基坑开挖深度的影响 |
3.3.3 墙体弹模的影响 |
3.3.4 坑顶超载的影响 |
3.4 墙体的材料破坏形态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内插钢管重力式水泥土墙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
4.1 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4.1.1 模型假定 |
4.1.2 模型参数的选取 |
4.2 基坑变形分析 |
4.2.1 基坑水平变形分析 |
4.2.2 基坑隆起分析 |
4.3 墙体及钢管的应力分析 |
4.3.1 墙体的应力分析 |
4.3.2 钢管的应力分析 |
4.4 影响钢管作用效果的因素分析 |
4.4.1 墙体嵌固比的影响 |
4.4.2 钢管中心距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1 结论 |
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表 |
(9)插竹筋水泥土挡墙试验与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 |
1.2 加筋水泥土挡墙研究现状 |
1.2.1 加筋水泥土挡墙发展历程 |
1.2.2 加筋水泥土挡墙试验研究方法概述 |
1.2.3 加筋水泥土挡墙有限元分析概述 |
1.2.4 加筋水泥土挡墙设计方法研究现状 |
1.2.5 工程应用概述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特色 |
第2章 竹筋与水泥土的物理力学性能 |
2.1 竹筋顺纹抗拉试验 |
2.1.1 试验方案 |
2.1.2 加载方法 |
2.1.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2.2 水泥土物理力学性能试验 |
2.2.1 水泥土无侧限抗压试验 |
2.2.2 水泥土三轴试验 |
2.3 竹筋水泥土粘结强度试验 |
2.3.1 试验方案 |
2.3.2 试验现象分析 |
2.3.3 试验结果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竹筋水泥土模型梁抗弯试验 |
3.1 试验方案 |
3.1.1 试验目的 |
3.1.2 试验材料 |
3.1.3 试样制备 |
3.1.4 加载方法 |
3.2 试验现象分析 |
3.3 试验结果分析 |
3.3.1 模型梁抗弯承载力分析 |
3.3.2 弯剪破坏与弯曲破坏的转化分析 |
3.3.3 模型梁延性分析 |
3.4 截面抗弯刚度分析 |
3.4.1 开裂前截面刚度计算 |
3.4.2 开裂后截面刚度计算 |
3.4.3 截面刚度简化计算 |
3.5 竹筋延伸长度计算 |
3.6 模型梁正截面抗弯承载力计算 |
3.6.1 基本假定 |
3.6.2 公式推导 |
3.7 斜截面抗剪承载力计算 |
3.8 水泥土抗拉强度分析 |
3.8.1 模型梁开裂弯矩计算 |
3.8.2 水泥土抗拉强度计算 |
3.9 界限配筋率的推导 |
3.10 竹筋水泥土梁有限元分析 |
3.10.1 加筋水泥土梁分析特点 |
3.10.2 有限元建模 |
3.10.3 计算结果分析 |
3.10.4 梁承载力影响因素探讨 |
3.11 本章小结 |
第4章 竹筋水泥土搅拌桩挡墙有限元分析 |
4.1 ABAQUS 有限元软件简介 |
4.2 ABAQUS 接触面处理 |
4.2.1 接触本构关系 |
4.2.2 接触的实现 |
4.3 模型建立 |
4.3.1 几何模型介绍 |
4.3.2 材料力学参数 |
4.3.3 地应力平衡 |
4.3.4 基坑开挖的实现 |
4.3.5 单元类型 |
4.3.6 建模步骤 |
4.4 墙体无筋与加竹筋的对比分析 |
4.4.1 位移对比分析 |
4.4.2 墙体应力对比分析 |
4.4.3 竹筋应力分析 |
4.5 竹筋水泥土挡墙影响参数分析 |
4.5.1 不同插筋率影响 |
4.5.2 不同插筋位置影响 |
4.5.3 不同墙厚影响 |
4.5.4 不同水泥土刚度影响 |
4.5.5 不同墙身嵌入深度影响 |
4.5.6 不同插筋深度影响 |
4.6 工程实例对比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设计方法及应用探讨 |
5.1 设计流程 |
5.2 主要设计步骤 |
5.2.1 入土深度 |
5.2.2 截面设计 |
5.3 竹筋锚固验算 |
5.3.1 竹筋完全锚固验算 |
5.3.2 竹筋不完全锚固验算 |
5.4 工程应用探讨 |
5.4.1 竹筋插入的实现 |
5.4.2 竹筋布置方式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6.1 研究总结 |
6.2 需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南沙某软土深基坑支护事故分析及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软土及软土基坑工程 |
1.3 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
2 南沙软土深基坑工程概述 |
2.1 南沙软土概述 |
2.2 南沙软土深基坑工程概述 |
3 某软土深基坑工程事故分析 |
3.1 工程概况 |
3.2 地质概况 |
3.3 基坑支护方案分析 |
3.4 基坑支护事故分析 |
3.5 基坑支护加固方案 |
4 软土深基坑支护方案优化设计 |
4.1 软土深基坑支护方案优化 |
4.2 软土深基坑支护结构方案对比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小型预制桩用于劲性水泥土墙基坑围护结构的计算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渠式切割加固土内嵌装配式地下连续墙新型支护结构体系研发[D]. 洪哲明. 浙江理工大学, 2021
- [2]装配式预制围护桩墙标准化构件设计与性能研究[D]. 陈晨. 安徽理工大学, 2021(02)
- [3]钢板桩及型钢水泥土搅拌桩在基坑支护中的应用研究[D]. 苏林林. 湖北工业大学, 2020(12)
- [4]复杂地质条件下异形深基坑支护桩受力分析与优化[D]. 曾谊辉.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5]基于安全约束的深基坑土石方工程BIM参数化建模方法[D]. 葛伟伟. 上海交通大学, 2020(10)
- [6]水泥土内浇砼芯加劲墙在软土基坑中的应用研究[D]. 赵煜星.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1)
- [7]大直径水泥土加劲桩变形特性及应用研究[D]. 李光华.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1)
- [8]内插钢管重力式水泥土墙在软土基坑中的应用研究[D]. 朱明星.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7)
- [9]插竹筋水泥土挡墙试验与数值模拟研究[D]. 白冰. 华侨大学, 2014(03)
- [10]南沙某软土深基坑支护事故分析及优化设计[D]. 戴炜健. 暨南大学, 20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