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促进优质油菜产业化经营的成功尝试(论文文献综述)
唐晓华,易靖,王虹[1](2017)在《重庆油菜产业发展潜力和对策探讨》文中提出重庆市2015年油菜种植面积为24.21万hm2,连续实现9连增,总产量46.4万t。充分挖掘油菜生产潜力,不仅关系到重庆农业发展,更关系到人民群众生活与社会稳定。在大量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当前重庆油菜产业在增产、提质和增效等方面的潜力进行了分析,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促进重庆油菜产业发展的建议对策:加大油菜优势生产区建设力度;加大油菜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力度;加强油菜综合价值开发;大力发展加工业,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
赵梅[2](2016)在《江西省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概念及理论在农业及农村领域的延伸,是整个社会经济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它的提出已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及学者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本文以中国革命老区江西莲花县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入挖掘莲花县农业发展历程和农业发展取得的成就,重点分析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典型模式与技术,对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定量评价,多方面、多角度地剖析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的优势和障碍因子,并提出了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策和措施。具体来看:(1)随着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莲花县农业生产的发展几经曲折,经历了5个不同的发展时期:(1)传统农业主导期(1949年前):莲花县土地为封建私有制,土地归个人所有。(2)农业发展转型期(1949-1977年):建立了农村合作社和人民公社、提高了农民知识和技术水平、改进了农田耕作制度。(3)现代农业发展初期(1978-1991年):恢复和扩大农村社队的自主权,恢复自留地、家庭副业、集体副业和集市贸易,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4)现代农业发展中期(1992-2005年):加大了政府政策支持,农业机械化进一步提高,农业逐步进行规划发展,农田耕作制度趋简,农业税费得到了改革。(5)现代农业发展新时期(2006-至今):主要呈现出产业化经营规模壮大、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休闲现代农业快速兴起等特点。近年来,莲花县农业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农业产业化结构不断优化、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基础设施稳步推进、生态环境建设效果良好、农业科技培训力度加大、农业相关政策扶持不断完善等,同时以“莲花”为主题打造当地特色产业。(2)该县资源非常丰富,一直以来都是以种植粮食为主的农业大县。通过调查发现,莲花县已经形成了多种典型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和技术,包括山地立体农业模式与技术、水体生态农业模式与技术、农-林-牧复合农业发展模式与技术、生态高值农业发展模式与技术和生态休闲观光农业模式和技术等。(3)本研究同时基于农业生产、农业经济、资源环境、农业科技和农村社会等5个方面,结合莲花县山多、森林覆盖率高的特点,通过实地调研并咨询当地相关农业专家的意见,构建了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应用单项指标评价和综合加权评价模型对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研究。从可持续发展单项指标评价值及其权重看,影响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有农业劳动生产率、农用土地生产率、农业总产值、农产品升级程度、农业机械总动力、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村贫困率和恩格尔系数。其中农业总产值、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发展较好,增长态势明显,是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主导因素;恩格尔系数虽有增长,但呈现波动性;农村贫困率是影响可持续发展水平的主体因子。从单项指标的评价值看,农业总产值、林业产值、农业劳动生产率、农民人均纯收入、资源承载能力和农业科技投资能力发展较好,增长态势明显。2010至2014年,它们分别增长了78.30%、55.08%、99.58%、100.94%、65.79%和74.14%。人均粮食产量、农业集约化程度、农业中间消耗生产率、农业机械总动力、教育文化投资率和恩格尔系数虽有一定的增长,但增长缓慢,年均增长率分别为5.42%、5.48%、8.75%、7.48%、4.78%和6.09%,且人均粮食产量和农业机械化总动力还出现波动性;农用土地产出率和农村贫困率出现波动性下降,呈不可持续性。莲花县可持续发展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度都处于较好的状态,均处于不断增长态势。与十一五末年(2010年)相比,2014年,莲花县可持续发展水平为137.19%,年均增长率达8.22%;可持续发展能力为128.71%,年均增长率为6.51%;可持续发展度为131.75%,年均增长率为7.14%。可持续发展水平要高于可持续发展能力,可持续发展度后劲需进一步加强。(4)本研究探讨了莲花县的自然条件和农业发展现状,同运用SWOT分析法对其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宏微观环境做了深入细致的分析,给出定量综合评价结果,为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结果为:(1)莲花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度适中、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生态环境良好,生物多样性丰富,植被覆盖率高,特别是全县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农业小气候资源丰富,适宜绿色山地蔬菜、各类特色水果、优质茶叶等多种作物生长;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使得农产品的质量档次和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方面有较大的突破;农业生产模式、经营方式等取得创新性发展等都对莲花县农业持续发展起着强劲的拉动作用。(2)发展势头良好的莲产业;逐渐显现的区位优势;快速崛起的农业合作社;积极、宽松的农业发展政策环境等为莲花县农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3)劣势与挑战:基础设施薄弱;耕地资源稀缺并持续减少;农业生态环境压力大;农业灾害频发;劳动力数量不足,素质较低;人才匮乏,技术落后;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弱化;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带动能力差等因素对现代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负面影响大。综上所述,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能力、发展度都处于不断整长态势,这主要还要归功于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的优势条件,但同时也存在很多阻碍发展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几点发展对策: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让透支的资源休养生息;拓展产业链条,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立足本地特色,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建立防灾减灾长效工作机制,加强防灾减灾技能教育普及;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培育农业产品品牌;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施富民工程,增强农民持续增收能力;加强农业科技服务,推进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建立健全有关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法规等。
陈静[3](2014)在《湖北省油菜产业发展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湖北省地处我国中部,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温光资源丰富,农业生产条件优越,非常适宜油菜生长,是我国最具油菜种植优势的区域之一。湖北省是我国最大的油菜主产省,一直以来其产量和种植面积居全国首位,均占全国总量的1/6。近年来,湖北油菜籽加工业发展迅速,加工能力居全国前列,但现有加工企业规模化发展面临较大限制,缺乏自主品牌,产品竞争力不强,湖北菜籽油产品在国内的认同度较低,难以匹敌沿海及国外油脂加工企业。双低菜籽油的营养保健价值十分有利于人体健康,被业界誉为“东方橄榄油”,湖北省油菜生产的双低化率居全国第一位,但湖北优质菜籽油多被作为调和油的一种成分加以利用,未能被社会公众和消费者充分认识,没有体现出应有的市场价值。在湖北油菜产业发展过程中,各地区根据不同的资源条件和市场优势,探索出了产业化经营的多种组织形式,但仍存在着企业带动能力弱、产业链条易断裂等问题。“世界油菜看中国,中国油菜看湖北”,作为国内油菜生产的“龙头”,探索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湖北油菜产业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潜力,期望能为湖北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油菜产业区建设提供一种思路,希冀能为中国油菜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份可资借鉴的案例。本文以湖北油菜的产业发展问题作为研究主线,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借助农业经济、产业经济、制度经济、博弈论、系统工程等学科的基本原理,从生产、加工、销售等多个层面对湖北油菜产业展开分析,以期深入剖析湖北油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共分为十个部分,各部分的安排如下:第一章是导言。本章主要介绍问题的提出、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的基本思路、研究框架、技术路线、研究方法及可能的研究创新与不足之处。第二章是农业(油菜)产业的基本理论。这一章着重阐述文章研究的理论基础如分工协作理论、产业组织理论、交易费用理论等,并对农业产业化的内涵、评判标准、局限性以及我国油菜产业发展概况等内容进行了探讨。第三章是湖北省油菜生产的历史变迁与基本事实。为了更准确地分析湖北油菜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需要首先弄清湖北油菜生产的基本状况,本章着力阐述了当前湖北油菜生产的演变历程、总量特征、地区分布、生产成本、科技进步贡献率等情况,重点分析了湖北省农户油菜生产的技术需求状况。第四章是湖北省油菜加工利用的基本概况。首先分析了湖北油菜的加工现状,接着分析了湖北油菜加工龙头企业发展状况,研究了小型加工厂的发展情况,最后研究了油菜加工利用的技术需求情况。第五章是湖北省油菜产品市场分析。本章首先分析了湖北省油菜的市场销售状况,并对目标市场按照地理、人口、心理、行为特征进行了细分,最后分析了湖北油菜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及市场绩效。第六章是湖北省油菜产业社会化服务水平研究。首先阐述了湖北省油菜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接着从农户满意度的角度分析了油菜产业社会化服务质量,最后指出了当前油菜产业社会化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七章是湖北省油菜产业化组织形式及发展模式。在分析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式及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湖北省油菜产业化发展的主要模式。第八章是湖北省油菜产业利益分配机制分析。油菜产业关系到政府、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和农民等多方利益主体,本章利用经济博弈模型,分析了油菜产业发展机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提出要在计划决策、服务机制、要素投入整合、利益分配、激励约束、组织制度等方面进行创新。第九章是湖北省油菜产业发展的整体绩效评价。首先研讨了农业产业评价指标体系设置的原则及构成,然后分析了衡量油菜产业水平的指标体系,最后评价了湖北省油菜产业发展的整体运行绩效。第十章是加快湖北省油菜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这一章主要阐述了湖北省油菜产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和总体思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湖北省油菜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邵明波,程尚明,汤勇,余顺波,高志宏,白俊霞,李风华,杜才富[4](2010)在《高油分黄籽双低杂交油菜订单农业产业化模式探讨》文中认为为促进高油分黄籽双低杂交油菜区域规模化种植的产业化发展,对高油分黄籽双低杂交油菜订单农业产业化模式进行了探讨。认为:在我国广大农村小油坊订单农业是行之有效的;高油分黄籽双低杂交油菜油研9号、10号、11号等是小油坊订单农业的首选品种,介绍了4种较为成功的小油坊订单农业模式。
杨学琴,严维宏[5](2010)在《和政县油菜生产现状及产业化发展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和政县油菜生产的现状入手,总结近几年来油菜产业发展的特点,分析制约因素,根据世界油菜产业发展的趋势,提出了和政县发展优质油菜及其产业化的方向和具体的建议措施。
吴彬彬[6](2008)在《江苏省油菜产业链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是世界上第一大油菜生产国。江苏是中国的油菜大省。江苏油菜产业对中国油菜产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江苏油菜产业创造的巨大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效益不容忽视。江苏油菜产业的发展涉及到油菜的育种,种植,加工,流通销售,社会服务等环节,江苏油菜产业面临的竞争也不只是单个企业的竞争,而是整合了油菜产业各个环节的整个产业链的竞争。根据分析,江苏油菜产业链各环节本身相对地不发达,各个环节间的联系也较为松散,整体的效率较低,同时产业链各主体的利益分配也存在不均衡的问题。如何结合江苏实际情况,提高油菜的种植,加工,流通销售环节的水平并把各环节有效的组织起来,提高江苏省油菜产业的发展水平,提升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是当前江苏油菜产业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在此背景下,本文从产业链角度,依据效率和公平的相关理论,阐述了江苏油菜产业链的发展现状,深入研究了产业链增值效益,产业链各相关主体的利益分配,行为方式以及产业链整体的效率和公平,找出其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的给出建议.因此,本论文的研究对于提高江苏油菜产业链的竞争力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本文在描述与分析过程中,将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综合运用了相关分析、对比分析等方法,通过对江苏油菜产业链各环节及整体效率和公平的研究,认清了江苏油菜产业链自身存在的问题,提出要提升江苏省油菜产业链的竞争力,应从环节调整和重构方面入手。生产环节上要提升油菜籽质量,走“双低油菜产业化”之路,抓好油菜生产基地建设。加工环节上要提升企业技术水平,培育油菜产品品牌。市场环节上要整合市场体系.产业链利益分配环节上要注意协调好利益分配关系。另一方面应从缩小整体差距入手,延伸产权改革领域,盘活产业一体化经营主体,发展中介组织,提升农户市场交易主体地位,规范油菜产业化的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切实保护农民合法权益,同时应充分利用WTO中的有关政策,提高油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本研究是把油菜业的发展研究纳入产业链的分析框架,从产业链构成各个环节和产业链整体两个维度研究江苏省油菜产业发展。可能的创新在于:(1)本文运用产业经济学和油菜作物生产加工科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对江苏油菜产业链进行系统的分析及对策研究,属于交叉研究范畴,这一选题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2)目前对江苏油菜产业链的效率和公平,特别是产业链中农户、龙头加工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利益分配机制及油菜产业链帕累托最优的研究在产业化研究领域中还嫌不足.本论文的研究将弥补这方面研究的不足.
刘春明[7](2008)在《我国油菜生产与生物柴油发展研究》文中指出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油菜产业的发展到了一个关键时期,迫切需要探索新的发展途径。同时开发生物质能源是解决全球能源危机的方向之一,当前世界各国对生物质能的研发非常重视。其中重要的一项分支就是以油料作物等可再生资源为原料制成的生物柴油。由于生物柴油是一种可替代石化柴油的清洁安全的新型燃料,具有优良的环保特性和可再生性,属理想的“绿色能源”,因而在能源危机的今天备受重视。选择油料产业与能源产业的交叉领域生物质能特别是生物柴油为契合点,研究油菜生产与生物柴油发展,不仅为解决能源危机提供了新的视角,而且对于保障能源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和制造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等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论文在阐述国际油菜产业的发展趋势基础上,分析了国际生物柴油的发展状况,结合当今我国油菜产业和能源需求的现状,指出我国油菜生产与生物柴油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在于油菜籽原材料的产量和价格两方面。进而在产业经济学、地理经济学、集群理论、系统动力学等理论指导下,针对这两个问题,运用博弈理论、系统基模等方法建立研究模型,对油菜产业的组织发展模式展开分析研究,探索可持续的油菜生产与生物柴油发展之路。并立足于油菜产业,解决生物柴油发展过程中的上游环节——原材料供给问题,以确保油菜生物柴油工业化生产的原料需求。最后,针对性提出了系列政策建议。论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导言。论述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及研究框架。研究油菜生产与生物柴油发展,对于保障能源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和制造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等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研究选择对油料产业同能源产业的交叉领域生物质能特别是生物柴油展开研究,探索可持续的油菜生产与生物柴油发展之路,立足于油菜产业的发展,主要解决的是生物柴油发展过程中的上游环节—原材料供给问题,确保油菜生物柴油工业化生产的原料需求。第二章:油菜生产与生物柴油发展研究的理论基础。阐述相应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产业发展理论与农业产业化理论、技术创新理论、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产业集群理论、政府行为相关理论。第三章:世界油菜产业与生物能源发展概述。描述世界油菜产业的发展概况与生物能源的基本发展态势。经过新中国建国50多年、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能源大国。但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特别是面向“十一五”及2020年,能源发展仍存在着许多深层次的问题,有些矛盾在新的形势下显得更加突出。主要表现为能源发展面临四大压力:能源供应的压力,能源需求的压力,能源节约的压力和能源环保的压力。油菜是我国发展生物柴油最理想的原料来源。大力发展油菜生物柴油,既能为我国能源安全战略做出重要贡献,也有助于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还有利于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但迄今为止,我国油菜生物柴油尚未大规模产业化。目前许多国家如美国、德国、法国、丹麦、意大利、爱尔兰和西班牙等对生物柴油采取了相应的扶持政策。第四章:我国油菜生产与生物柴油发展的现状分析。分析研究我国油菜生产与生物柴油发展的现实发展水平及存在的问题。我国生物柴油生产起步晚,给我们发展生物柴油工业带来了很大压力,同时也为我们创造了后发优势,使我们有机会借鉴其他国家成熟的生产技术和宝贵的推广经验,经过10多年的不断发展,生物柴油生产技术已基本成熟,。目前,制约油菜生物柴油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是原料成本较高,国外由于政府采取了税收减免、价格补贴等优惠政策,使得油菜生物柴油产业得以较快地发展。我国至今尚未针对生物柴油产业出台一套扶持、优惠和鼓励的政策办法,制约了我国油菜生物柴油产业的兴起与发展。第五章:我国油菜生产与生物柴油发展的组织模式分析。通过博弈分析推导出适合我国油菜产业采用的四种组织模式。油菜产业的发展要想达到能源化的原料供给保障要求,应采取生产要素结构升级、需求引导、相关产业支撑、推动产业内部与产业之间的竞争与协作等对策,充分发挥政府、产业和行业协会的作用,通过合理有效的发展模式,构建油菜产业集群,培育油菜产业的竞争优势,提高市场竞争力,抓住生物能源发展的有利契机,促进油菜产业新的发展。通过严谨的博弈分析表明,我国油菜产业可以有四类可供选择的组织发展模式,即集群发展模式,依托发展模式,带动发展模式,联合发展模式。第六章:我国油菜生物柴油的产业化与政策环境分析。针对我国油菜生物柴油进行了产业化分析与政策环境分析。我国生物柴油产业起步不久,且率先在民营企业实现。发展生物柴油,技术不是问题。真正制约生物柴油发展的关键是原料的供应。与国外相比,我国生物柴油的开发利用还处于初级阶段,未形成生物柴油的产业化;政府未对其实行扶持或优惠政策,更没有制定统一标准和实施产业化战略。为加快生物柴油的发展,使其在我国能源结构转变中发挥更大作用,尚需要通过应用试验来摸索生物柴油的使用性能,建立统一的产业规范(包括产品质量标准、应用体系等),宜积极探讨美国、欧洲等生物柴油产业规范在我国的适用性,在生物柴油产品推向市场的同时,逐渐改进完善,最终形成适用于我国的生物柴油的质量标准和产业规范。第七章:促进我国油菜生产与生物柴油发展的政策建议。根据前面章节的分析,针对性提出促进我国油菜生产与生物柴油发展的政策建议。主要包括促进油菜产业发展的合理布局政策、实行产业集群化经营、加强技术创新、加强质量监控、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等几方面。
彭可茂[8](2007)在《中国油菜产业—交易行为与合约选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在于揭示中国油菜产业的内在发展规律并为产业的发展提供政策依据。论文以新制度经济学为主要理论基础,采用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动态分析和静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以及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方法,对中国油菜产业进行综合研究。论文以中国油菜产业运作的交易费用和利益主体的合约选择行为切入点,通过SCP分析范式和交易成本、资产专用性、交易的不确定性、信息与合约的不完全性、交易频率等范畴,针对中国油菜产业的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各环节的问题与特征,研究了油菜产业的主体行为特征、制度变迁因果、组织结构演进与经济绩效提升的问题,分析了中国油菜产业的发展规律与趋势特征,探索了基于新制度经济学变量的影响中国油菜产业的产业组织形式、资源配置效率、经济绩效与福利效用的运作机理及实现途径。论文最后设计出了相关的对策与措施,为发展中国油菜产业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现实的政策决策参考。论文主要回答了以下一些问题:对当前中国油菜产业组织结构及其成因从制度角度做出解释。对中国油菜产业组织的运行绩效进行全面的实证分析,并从产业组织制度安排和产业主体行为选择方面剖析原因,进而提出关于油菜产业组织结构与产业运行绩效的一般性结论。对政府油菜产业相关政策的绩效进行评价,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相关的政策参考。在对油菜产业进行理论实证和经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以优化产业资源配置、提升主体绩效为目标,提出油菜产业组织制度创新的途经,构建高绩效的油菜产业市场运行组织模式,引导和推进油菜产业组织的创新和产业技术的升级。论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为导言,在明确研究目的和意义的基础上,提出研究的内容、所要回答的主要问题、论文的整体分析框架及研究方法,并介绍了主要创新点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二章为文献综述,首先明确了论文的一些主要概念,随后综述了国内外关于交易经济学与合约选择理论、产业组织理论、农业产业化研究进展等方面的文献,为研究工作铺垫了理论基础。第三章将自1949年以来的生产划分为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评述了各阶段的发展特征及其原因,阐释了技术进步特征和区域分布。进而以超对数随机前沿生产函数、CD生产函数和灰色关联理论模型为分析手段,对中国油菜的投入—产出进行了深入分析,测算了技术效率、科技进步贡献率、要素产出特性、规模效益、要素关联度及排序等,并比较了三种测算结果。最后,根据CD生产函数结论,预测了国内未来30年的产量。第四章以油菜产业的生产组织运作的合约模式为研究对象,以不同形式产业组织的合约选择所带来的绩效为主线,以湖北省油菜产业组织为案例,着重研究了“公司(+基地)+农户”型、“专业合作协会+企业+农户”型和“纵向一体化”型油菜产业组织,对不同的产业组织在存在基础、组织结构、利益联结方式、运行方式、运行绩效等方面做了对比研究,为油菜产业组织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第五章从植物油加工业的历史、现状与特征入手,在油菜加工行业的组织特性、竞争结构、市场结构、行业壁垒等方面分析了油菜加工行业组织结构。进而在研究行业企业行为的基础上,着重从行业经营绩效和行业规模经济这两个方面,深入研究了中国油菜加工业的交易行为与合约行为。行业经营绩效从全行业及区分产权的经营成果及资本运营绩效上展开研究;规模经济从全行业及区分产权的不同规模企业的主要经济效益指标进行统计与分析,为政策改进提供了思路。第六章首先从供需的角度测算并分析了居民食用植物油及菜籽油的消费状况与特征。其次,多角度地研究了居民食油购买行为特征。第三,运用扩展线性支出系统,通过求解中国城乡居民食油的各种需求弹性,揭示了城乡居民食油消费行为与制约因素之间的关系。第四,运用1998年~2004年的收入与消费数据,对城乡居民的消费行为、结构、趋势进行了实证分析和比对研究。最后,探讨了中国食油发展的发展方向,为及时调整食油的生产、加工、流通和外贸结构、满足居民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需求提供了依据。第七章是本文的研究结论和政策探讨。本章总结了油菜产业在如下方面的研究结论,包括:生产环节的资源配置效率、技术效率、科技进步贡献率等,及主要产业组织形式的绩效比较;加工环节的产业集中度、品牌市场占比、行业壁垒、不同产权的经营绩效、资本运营及规模经济;消费环节的购买行为介入度、品牌意识与偏好度、需求弹性、消费变动趋势等方面。在此基础上,从四个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针对油菜生产效率特征,提高生产资源配置效率的政策建议;针对油菜产业组织的行为与绩效特征,推行农业产业化的政策建议;针对油脂加工行业结构与行为特征,提高行业绩效的政策建议;针对居民食油消费行为特征,提高社会剩余的政策建议。本文可能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选题接触学科前沿,具有开创性。本文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以交易主体的交易行为和合约选择为核心,对中国油菜产业进行了系统的经济分析和发展对策研究,其选题接触学科前沿,具有开创性。第二,研究范畴有别于以往文献。本文以中国油菜产业的交易费用和合约选择为切入点,并将中国油菜产业分解为生产、加工及消费等环节,分别研究了中国油菜产业的产业组织结构与经济效率问题,从而明显地有别于以往文献的研究范畴。第三,构造了一个基于SCP分析与新制度分析相结合的农业产业组织绩效的研究范式。这一研究范式着力对引致“绩效”的产业结构及主体行为进行分析,并把研究重点放在影响农业经济运行“绩效”的制度变量之上,不仅使制度变量内生于经济运行分析当中,并在对农业产业组织绩效问题的研究方面实现了新古典研究范式与新制度方法的融合。第四,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注重实证和定量分析。本文运用动态分析和静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等多种研究方法,注重实证和定量分析,利用数据资料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模型的设定和运算,对中国油菜产业进行综合研究,并设计出相关的对策与措施。
马寿福,刁治民,吴保锋[9](2006)在《青海省油菜产业化现状及发展对策》文中研究说明油菜是青海省的特色资源之一。分析青海省油菜产业化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其发展对策。
冯泽蔚[10](2004)在《优质油菜发展概述与贵州优质油菜发展策略》文中提出概述国内外优质油菜发展状况 ,分析贵州油菜生产现状 ,提出贵州优质油菜发展建议
二、促进优质油菜产业化经营的成功尝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促进优质油菜产业化经营的成功尝试(论文提纲范文)
(1)重庆油菜产业发展潜力和对策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油菜产业发展潜力分析 |
1.1 规模潜力 |
1.2 增产潜力 |
1.3 品质潜力 |
1.4 市场潜力 |
1.5 综合利用潜力 |
2 当前油菜产业存在的问题 |
2.1 油菜主产区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 |
2.2 科技支撑还有待加强 |
2.3 推广机制落后, 服务能力差 |
2.4 油菜加工存在的问题 |
2.5 油菜机械化存在的问题 |
3 对策建议 |
3.1 加大油菜优势生产区建设力度 |
3.2 加大油菜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力度 |
3.3 加强油菜综合价值开发 |
3.4 大力发展加工业, 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 |
(2)江西省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资料来源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资料来源 |
1.4 技术路线 |
第2章 国内外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 |
2.1 农业可持续发展概述 |
2.1.1 提出 |
2.1.2 概念 |
2.1.3 特征 |
2.2 农业可持续发展基础理论 |
2.3 国内外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研究 |
2.3.1 中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 |
2.3.2 美国“低投入可持续农业”与“高效率可持续农业” |
2.3.3 日本“环保型可持续农业” |
2.3.4 德国“综合型可持续农业” |
2.3.5 其他国家的可持续农业 |
2.4 国内外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 |
2.4.1 国外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 |
2.4.2 国内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 |
第3章 莲花县农业发展历程与取得的成就 |
3.1 莲花县自然条件 |
3.1.1 区域位置 |
3.1.2 地形地貌 |
3.1.3 土壤植被 |
3.1.4 气候 |
3.1.5 水文 |
3.2 莲花县农业发展历程 |
3.2.1 传统农业主导期(1949 年以前) |
3.2.2 农业发展转型期(1949-1977 年) |
3.2.3 现代农业发展初期(1978-1991 年) |
3.2.4 现代农业发展中期(1992-2005 年) |
3.2.5 现代农业发展新时期(2006 年-) |
3.2.6 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 |
3.3 莲花县农业发展成就 |
3.3.1 农产品产量大幅增加 |
3.3.2 特色产业蓬勃发展 |
3.3.3 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
3.3.4 机械化水平提高 |
3.3.5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 |
3.3.6 农业产业化发展迅速 |
3.3.7 休闲旅游农业提升发展 |
3.3.8 生态建设稳步推进 |
3.3.9 农业科技培训力度加大 |
3.3.10 农业相关政策不断完善 |
3.4 小结 |
第4章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典型模式和技术 |
4.1 山地立体农业模式与技术 |
4.1.1 莲花县山地立体农业布局 |
4.1.2 莲花县立体农业经营实例 |
4.2 水体生态农业模式与技术 |
4.2.1 莲田生态系统 |
4.2.2 稻田生态系统 |
4.3 农-林-牧复合农业发展模式与技术 |
4.3.1 生猪产业主导的农-林-牧复合农业发展模式与技术 |
4.3.2 其他畜禽产业的农-林-牧复合农业发展模式与技术 |
4.4 生态高值农业发展模式与技术 |
4.4.1 绿色水稻农业模式 |
4.4.2 无公害蔬菜农业模式 |
4.4.3 高产油菜农业模式 |
4.4.4 优质茶叶农业模式 |
4.4.5 优质莲产业农业模式 |
4.5 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模式与技术 |
4.5.1 以莲为媒的生态休闲农业 |
4.5.2 其他生态休闲观光农业 |
4.6 小结 |
第5章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研究 |
5.1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5.1.1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定量评价的内涵 |
5.1.2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
5.1.3 莲花县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的结构 |
5.1.4 农业可持续发展支撑体系的结构 |
5.2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
5.2.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5.2.2 评价指标体系 |
5.2.3 数据来源及指标说明 |
5.2.4 指标权重的确定 |
5.3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定量评价 |
5.3.1 单项指标描述评价模型 |
5.3.2 综合评价模型 |
5.3.3 结果分析 |
5.4 小结 |
第6章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SWOT分析 |
6.1 优势(Strengths) |
6.1.1 农业气候资源丰富 |
6.1.2 生态环境优美 |
6.1.3 农业主导产业突出 |
6.1.4 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方面有较大突破 |
6.1.5 体制机制创新性发展 |
6.2 劣势(Weaknesses) |
6.2.1 基础设施薄弱 |
6.2.2 资源锐减 |
6.2.3 生态环境恶化 |
6.2.4 环境破坏 |
6.2.5 农业灾害频发 |
6.3 机遇(Opportunities) |
6.3.1 发展势头良好的莲产业 |
6.3.2 逐渐显现的区位优势 |
6.3.3 快速崛起的农业合作社 |
6.3.4 优越的创业环境 |
6.3.5 积极的农业发展政策环境 |
6.4 挑战(Threats) |
6.4.1 劳动力数量不足,素质较低 |
6.4.2 重视不够,资金贫乏 |
6.4.3 人才匮乏,技术落后 |
6.4.4 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工能力不足 |
6.5 小结 |
第7章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策与措施 |
7.1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 |
7.2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
7.2.1 人口战略 |
7.2.2 资源战略 |
7.2.3 环境战略 |
7.2.4 科技战略 |
7.2.5 法制战略 |
7.3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
7.3.1 拓展产业链条,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
7.3.2 基于当地自然资源禀赋,发展特色现代农业 |
7.3.3 建立防灾减灾机制,加强防灾减灾技能教育 |
7.3.4 增加扶持政策,促进龙头企业的发展 |
7.3.5 扩大农业宣传,培育农业商品品牌 |
7.3.6 建立农业基金,增加财政资金支持 |
7.3.7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整体生产能力 |
7.3.8 实施富民工程,增强农民持续增收能力 |
7.3.9 加强农业科技服务,推进农技推广体系改革 |
7.3.10 推进制度建设进程,构建完善的法律法规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3)湖北省油菜产业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图表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背景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述评 |
1.4 研究思路、论文框架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论文框架及技术路线 |
1.4.3 研究方法 |
1.5 可能的研究创新与不足 |
1.5.1 可能的研究创新之处 |
1.5.2 存在的不足之处 |
第2章 农业(油菜)产业化的基本理论 |
2.1 研究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理论 |
2.1.1 分工协作理论 |
2.1.2 产业组织理论 |
2.1.3 交易费用理论 |
2.2 农业产业化的基本概况 |
2.2.1 关于农业产业化的界定 |
2.2.2 农业产业化的产生与发展 |
2.2.3 农业产业化的评判标准 |
2.2.4 农业产业化的局限性 |
2.2.5 我国油菜产业概况 |
第3章 湖北省油菜生产现状分析 |
3.1 湖北油菜生产的演变历程 |
3.1.1 长期稳定增长,短期动态调整 |
3.1.2 耕地面积减少,油菜种植面积稳定增长 |
3.1.3 油菜总产与单产呈强线性关系 |
3.2 湖北油菜生产概况 |
3.2.1 总量特征 |
3.2.2 地区分布 |
3.2.3 湖北油菜生产的主要特征 |
3.3 湖北油菜生产的影响因素分析 |
3.3.1 变量与数据 |
3.3.2 理论与方法 |
3.3.3 实证结果及分析 |
3.4 湖北油菜生产成本状况分析 |
3.4.1 生产成本构成 |
3.4.2 生产成本变动及其结构变化 |
3.5 湖北油菜生产科技进步贡献率分析 |
3.5.1 研究方法 |
3.5.2 变量与数据 |
3.5.3 测算结果及分析 |
3.5.4 湖北油菜生产单要素贡献率分析 |
3.6 湖北农户油菜生产的技术需求分析 |
3.6.1 油菜种植户样本特征 |
3.6.2 油菜新品种的技术选择 |
3.6.3 油菜新技术推广方式的选择 |
3.6.4 技术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章 湖北省油菜加工利用分析 |
4.1 湖北油菜的加工现状 |
4.1.1 油脂加工企业概况 |
4.1.2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
4.2 湖北油菜加工龙头企业发展状况 |
4.2.1 龙头企业发展现状 |
4.2.2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
4.3 湖北油菜小型加工厂发展状况 |
4.3.1 湖北油菜小型加工厂发展现状 |
4.3.2 当前湖北油菜小型加工厂存在的原因 |
4.4 湖北油菜加工利用的技术需求分析 |
4.4.1 油菜产业标准化和食用油安全技术 |
4.4.2 油菜精深加工技术和综合利用技术 |
4.4.3 产业信息化技术和现代企业管理技术 |
4.4.4 油菜加工节本增效技术 |
第5章 湖北省油菜销售市场研究 |
5.1 湖北油菜的市场销售状况 |
5.1.1 油菜籽市场销售状况 |
5.1.2 加工产品市场销售状况 |
5.2 目标市场细分 |
5.2.1 地理细分 |
5.2.2 人口细分 |
5.2.3 心理细分 |
5.2.4 行为细分 |
5.3 市场结构分析 |
5.3.1 市场集中度 |
5.3.2 产品差异化 |
5.4 市场行为分析 |
5.4.1 投资策略 |
5.4.2 研发策略 |
5.4.3 产品经营策略 |
5.5 市场绩效 |
5.5.1 市场供需规模与供需缺口 |
5.5.2 行业利润与企业盈利水平 |
5.5.3 市场绩效的影响因素 |
第6章 湖北省油菜产业社会化服务水平研究 |
6.1 湖北油菜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
6.1.1 国家经济技术服务机构 |
6.1.2 龙头企业兴办的服务机构 |
6.1.3 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建立的服务机构 |
6.1.4 个人兴办的服务机构 |
6.1.5 合作、入股模式构建的服务机构 |
6.2 湖北油菜产业社会化服务质量 |
6.2.1 社会化服务需求程度分析 |
6.2.2 社会化服务满意度分析 |
6.3 湖北油菜产业社会化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7章 湖北省油菜产业化的组织形式及发展模式 |
7.1 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组织形式 |
7.1.1 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纵向一体化组织形式 |
7.1.2 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横向一体化组织形式 |
7.2 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模式 |
7.3 湖北油菜产业化发展的主要模式 |
第8章 湖北省油菜产业利益分配机制分析 |
8.1 油菜产业相关主体的利益博弈 |
8.1.1 企业与农户的博弈 |
8.1.2 中介组织与农户的博弈 |
8.1.3 政府与农户的博弈 |
8.1.4 政府与龙头企业的博弈 |
8.1.5 龙头企业之间的博弈 |
8.2 油菜产业发展机制存在的问题 |
8.2.1 产业利益联结机制较为松散 |
8.2.2 产业链主体激励与约束机制不足 |
8.2.3 油菜产业支持体系不够完善 |
8.3 油菜产业发展机制创新 |
8.3.1 计划决策与服务机制创新 |
8.3.2 要素投入整合机制创新 |
8.3.3 利益分配与约束机制创新 |
8.3.4 制度和组织机制创新 |
第9章 湖北省油菜产业化发展的整体评价 |
9.1 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
9.2 评价指标体系设置 |
9.2.1 规模体系 |
9.2.2 产业一体化体系 |
9.2.3 产业链体系 |
9.2.4 效益体系 |
9.2.5 社会化服务体系 |
9.2.6 其他相关体系 |
9.3 衡量油菜产业化水平的指标体系 |
9.3.1 油菜产业规模体系 |
9.3.2 油菜产业一体化体系 |
9.3.3 油菜产业链体系 |
9.3.4 效益体系 |
9.3.5 社会化服务体系 |
9.3.6 其他相关体系 |
9.3.7 油菜产业化水平变化值的度量 |
9.4 湖北油菜产业化水平的绩效分析 |
9.4.1 效率绩效分析 |
9.4.2 交易成本绩效分析 |
9.4.3 区域经济发展绩效分析 |
9.4.4 信息化绩效分析 |
9.4.5 城市化绩效分析 |
9.4.6 乡镇企业活力绩效分析 |
第10章 加快湖北省油菜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与对策建议 |
10.1 湖北油菜产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和总体思路 |
10.1.1 发展原则 |
10.1.2 总体思路 |
10.2 加快湖北油菜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
10.2.1 科学布局,推进板块基地建设 |
10.2.2 落实惠农政策,推动冬闲耕地开发 |
10.2.3 开展高产高效创建,推进产业技术创新 |
10.2.4 以品牌为导向,支持龙头企业推进精深加工 |
10.2.5 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培育消费市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和政县油菜生产现状及产业化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油菜是和政县主要的经济作物和唯一的油料作物 |
2 品种改良, 拓展用途是和政县油菜产业主攻的方向 |
3 限制和政县油菜产业化的主要因素 |
4 油菜产业化开发的主要措施与建议 |
4.1 成立油菜产业发展领导机构 |
4.2 提高认识, 广泛发动宣传 |
4.3 调整结构, 优化布局 |
4.4 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力度, 促进成果转化, 提高油菜生产的技术含量 |
4.5 积极开拓市场, 延伸产业链, 提高附加值 |
4.6 典型引路, 探索油菜产业化生产的最优模式 |
4.7 重视科技攻关, 研发新技术、新品种, 增加技术贮备 |
(6)江苏省油菜产业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四、研究内容、逻辑框架及研究方法 |
五、可能的创新及不足 |
六、相关概念说明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 |
一、成本交易经济学 |
二、网络理论 |
三、价值链理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对江苏油菜产业链各环节的分析 |
一、生产环节的分析 |
二、加工环节的分析 |
三、销售环节的分析 |
四、对社会服务环节的分析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江苏油菜产业链的整体效率与公平研究 |
一、江苏省油菜产业链的效率研究 |
二、江苏省油菜产业链的公平性研究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提高江苏省油菜产业链水平的对策建议 |
一、对江苏省油菜产业链构成环节的建议 |
二、提高江苏省油菜产业链整体效率和公平性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我国油菜生产与生物柴油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选题的意义 |
1.3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1.3.1 我国油料产业发展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生物柴油生产应用现状 |
1.3.3 我国生物柴油研究应用现状 |
1.3.4 生物柴油原料选择现状 |
1.4 本研究的思路、方法和可能的创新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可能的创新 |
2 油菜生产与生物柴油发展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产业发展理论与农业产业化理论 |
2.1.1 产业发展理论 |
2.1.2 农业产业化经营理论 |
2.2 技术创新理论 |
2.3 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 |
2.4 产业集群理论 |
2.4.1 外部经济理论 |
2.4.2 集聚经济理论 |
2.4.3 交易费用理论 |
2.4.4 新竞争理论 |
2.5 政府行为相关理论 |
3 世界油菜产业与生物能源发展概述 |
3.1 油菜产业的发展概况 |
3.1.1 世界油菜产业的发展历程 |
3.1.2 世界油菜的分布 |
3.1.3 油菜在世界油料作物中的地位 |
3.1.4 油菜品种改良 |
3.2 能源与生物能源 |
3.2.1 能源概况 |
3.2.2 生物能源与生物柴油 |
3.2.3 生物柴油现状概述 |
3.3 油菜生物柴油 |
3.3.1 油菜是发展生物柴油最理想的原料来源 |
3.3.2 油菜生物柴油是矿物柴油的良好替代品 |
3.3.3 油菜生物柴油产业发展现状 |
4 我国油菜生产与生物柴油发展的现状分析 |
4.1 我国油菜产业发展的现状 |
4.1.1 中国油菜产业生产概况 |
4.1.2 我国油菜产业的种植区域情况 |
4.1.3 我国油菜品种推广情况 |
4.1.4 我国油菜产业生产的总体评价 |
4.2 我国生物柴油的研究和生产现状 |
4.2.1 我国发展生物柴油的政策和科研准备 |
4.2.2 我国发展生物柴油产业的关键点 |
4.3 我国油菜生物柴油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4.4 发展我国油菜生物柴油产业的思考框架 |
4.4.1 思考框架 |
4.4.2 思考框架的可行性分析 |
4.5 合适的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是有效保障 |
5 我国油菜生产与生物柴油发展的组织模式分析 |
5.1 发展思路 |
5.1.1 油菜产业的发展应以创新为核心 |
5.1.2 集群发展是油菜产业提升竞争优势的有效组织形式 |
5.2 分析模型的构建与研究结论 |
5.2.1 建立博弈分析模型 |
5.2.2 博弈模型推导分析 |
5.2.3 研究结论 |
5.3 产业发展组织模式的选择 |
5.4 产业发展的四种组织模式 |
5.4.1 集群发展模式 |
5.4.2 依托发展模式 |
5.4.3 带动发展模式 |
5.4.4 联合发展模式 |
6 我国油菜生产与生物柴油发展的产业化及政策环境分析 |
6.1 产业化分析 |
6.1.1 中国加快生物柴油产业化进程 |
6.1.2 生物柴油产业化发展的障碍 |
6.1.3 生物柴油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
6.2 政策环境分析 |
6.2.1 我国开发生物质能的有利政策 |
6.2.2 国家为新能源搭起广阔舞台 |
6.2.3 我国发展能源油菜种植潜力大 |
6.2.4 高蓄能油菜助推生物柴油产业 |
6.2.5 我国发展油菜生物柴油的政策建议 |
7 促进我国油菜生产与生物柴油发展的政策建议 |
7.1 促进油菜产业发展的合理布局政策 |
7.2 实行产业集群化经营 |
7.3 加强技术创新 |
7.4 加强质量监控 |
7.5 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中国油菜产业—交易行为与合约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言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框架 |
1.5 论文结构 |
1.6 可能的创新 |
1.7 需要进一步加强的地方 |
2 文献综述 |
2.1 概念的界定 |
2.2 交易经济学与合约选择理论 |
2.3 产业组织理论 |
2.4 农业产业化理论 |
3 中国油菜生产发展特征与资源配置评价 |
3.1 中国油菜生产发展概况及原因 |
3.2 中国油菜生产发展的主要特征 |
3.3 中国油菜生产的分布与产业集中度分析 |
3.4 中国油菜生产的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测定 |
3.5 中国油菜生产的生产函数测定 |
3.6 中国油菜生产的生产要素关联分析 |
3.7 中国油菜生产的产量预测 |
4 中国油菜产业生产组织运作合约模式选择的效率比较 |
4.1 中国农业的产业组织的“结构-行为-绩效”分析 |
4.2 农业产业组织选择的影响因素 |
4.3 中国农民的生产与交易制度变迁分析 |
4.4 湖北省油菜产业概况及特征 |
4.5 契约型农业产业组织-“公司(+基地)+农户”型农业产业组织 |
4.6 “专业合作协会+企业+农户”型农业产业组织 |
4.7 “纵向一体化”型农业产业组织 |
5 中国油菜加工业的交易与合约分析 |
5.1 中国植物油加工业的发展与特征 |
5.2 中国油菜加工行业的产业组织结构研究 |
5.3 中国植物油脂加工行业的企业行为分析 |
5.4 中国植物油脂行业的经营绩效分析 |
5.5 中国植物油加工行业规模经济研究 |
6 中国油菜产品市场的消费特征与目标模式选择 |
6.1 中国居民食油及油菜产品的消费状况与特征 |
6.2 中国居民食油购买行为特征研究 |
6.3 消费者行为计量模型的确定与对需求弹性的测算 |
6.4 中国城乡居民食油消费趋势变动研究 |
7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致谢 |
附录: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9)青海省油菜产业化现状及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青海省油菜产业发展现状 |
1.1 优质油菜快速发展 |
1.2 优质高产攻关成绩斐然 |
1.3 农民种植油菜有利可图 |
2 青海油菜产业化发展的基础 |
2.1 成为我国北方春油菜主产区 |
2.2 拥有丰富的早熟、白菜型油菜种质资源 |
2.3 油菜品种高产、优质、绿色环保 |
2.4 油菜杂种优势研究取得较大进展 |
3 发展优质油菜生产势在必行 |
3.1 是适应农业市场化的需要 |
3.2 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促进养殖业发展的需要 |
3.3 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
4 发展油菜产业化的优势 |
4.1 气候优势 |
4.2 技术优势 |
4.3 产业优势 |
4.4 市场优势 |
4.5 经济优势 |
5 存在的主要问题 |
5.1 油菜籽品质生产水平整体不高, 产量波动较大 |
5.2 油料生产与价格波动大, 驾御市场的能力有限 |
5.3 优质菜籽的油脂加工严重滞后 |
5.4 加工产业发展滞后、副产品综合利用差 |
5.5 优质油菜籽品质检测方法体制落后 |
5.6 农业生产基础薄弱, 条件差 |
5.7 杂交油菜生产经营尚未形成规模 |
5.8 油菜收获过程中存在问题多 |
5.9 油菜副产品利用率不高 |
6 油菜产业化发展对策 |
6.1 落实政策, 多渠道争取资金 |
6.2 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示范带动 |
6.3 加强领导, 搞好服务 |
6.4 实现优质化生产, 提高菜籽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
6.4.1 普及应用优质高产品种。 |
6.4.2 实行一片一种规模种植, 保优栽培新格局。 |
6.5 大力发展杂交油菜 |
6.6 推广先进实用技术, 提高产量 |
6.7 加大种子生产力度, 确保大田生产用种需要 |
6.8 扶持龙头企业的建设和发展 |
6.9 运用现代生物技术 |
6.10 实行机械化生产 |
6.11 提高油菜利用价值 |
7 讨论 |
(10)优质油菜发展概述与贵州优质油菜发展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质量指标与利用价值 |
1.1 质量指标 |
1.2 利用价值 |
2 发展历程及现状 |
2.1 国外油菜发展状况 |
2.1.1 油菜在世界的分布 |
2.1.2 双低油菜发展历程 |
2.1.3 研究现状 |
2.2 国内油菜发展状况 |
2.2.1 生产状况 |
2.2.2 品种与质量 |
(1) 品种 。 |
(2) 种子品质。 |
(3) 菜籽品质。 |
2.3 油菜籽市场分析 |
2.3.1 世界油菜籽生产、贸易、消费同步增长 |
2.3.2 国内植物油和饼粕需求增长较快, 市场空间大 |
2.3.3 国内市场需求潜力大 |
3 贵州优质油菜生产现状与发展策略 |
3.1 贵州优质油菜生产与产业化发展现状 |
3.1.1 优质油菜品种多, 种子生产技术成熟 |
3.1.2 优质油菜种植范围广、规模大 |
3.1.3 油脂加工初具规模, 油菜市场建设开始起动 |
3.2 贵州优质油菜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
3.2.1 油菜籽品质较差, 难于形成品牌 |
3.2.2 优质油菜加工规模小, 加工技术落后 |
3.2.3 优质油菜籽品质检测方法不适应商品化、规模化发展需要 |
3.3 贵州优质油菜发展策略 |
3.3.1 树立品牌意识, 强化区域建设 |
3.3.2 树立质量意识, 强化质量监测 |
3.3.3 树立效益意识, 推广轻型技术 |
3.3.4 扶持龙头企业, 提倡产业化经营 |
3.3.5 树立广告意识, 宣传贵州油菜 |
四、促进优质油菜产业化经营的成功尝试(论文参考文献)
- [1]重庆油菜产业发展潜力和对策探讨[J]. 唐晓华,易靖,王虹. 南方农业, 2017(01)
- [2]江西省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 赵梅. 江西农业大学, 2016(05)
- [3]湖北省油菜产业发展问题研究[D]. 陈静. 华中农业大学, 2014(09)
- [4]高油分黄籽双低杂交油菜订单农业产业化模式探讨[J]. 邵明波,程尚明,汤勇,余顺波,高志宏,白俊霞,李风华,杜才富. 贵州农业科学, 2010(12)
- [5]和政县油菜生产现状及产业化发展对策[J]. 杨学琴,严维宏.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0(19)
- [6]江苏省油菜产业链研究[D]. 吴彬彬. 南京农业大学, 2008(08)
- [7]我国油菜生产与生物柴油发展研究[D]. 刘春明. 华中农业大学, 2008(02)
- [8]中国油菜产业—交易行为与合约选择研究[D]. 彭可茂. 华中农业大学, 2007(02)
- [9]青海省油菜产业化现状及发展对策[J]. 马寿福,刁治民,吴保锋. 安徽农业科学, 2006(11)
- [10]优质油菜发展概述与贵州优质油菜发展策略[J]. 冯泽蔚. 种子, 20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