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研究现状与展望(论文文献综述)
史柳晏,张帆,孙志成,安云飞,李峻,刘昭,隋宾艳,赵琨,刘跃华[1](2021)在《我国儿童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患者诊疗、医疗保障情况调查与疾病负担测算》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调查我国儿童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ID)患儿诊疗和医疗保障现状,并测算其疾病负担。方法首先分别通过主题框架法和归纳比较法定性分析医生和患者访谈结果和各地针对PID的医保政策,然后以灾难性卫生支出为指标定量分析从医保数据库中获得的疾病负担数据。结果在诊疗层面,患儿延迟诊断时间几个月甚至几年,诊断前每年花费10万以上。在医疗保障层面,部分省市将PID纳入门诊管理,患者治疗常用药物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报销比例大多在70%以上。在疾病负担层面,年均自付住院费用超过家庭消费支出的40%。结论我国PID患儿诊疗资源可及性差,延迟诊断现象普遍,医疗保障水平不足,治疗方案可负担性差,造成家庭灾难性卫生支出。
李亚文,陈欢,张宇,安云飞,唐雪梅,赵晓东,张志勇[2](2021)在《先天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静脉丙种球蛋白替代治疗114例现状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先天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静脉丙种球蛋白的治疗现状,为合理规范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988年1月至2020年4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就诊的114例先天性无丙种球蛋白患儿的基本信息、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治疗转归等情况,比较规律输注与不规律输注丙种球蛋白患儿临床表现的改善情况,分别将患儿分为无咳嗽、短期咳嗽与长期咳嗽组,慢性肺病与非慢性肺病组,关节炎与非关节炎组,分析各组起病年龄、诊断年龄、诊断耗时、首次丙种球蛋白年龄、每个月丙种球蛋白剂量、IgG谷浓度等指标,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t检验、方差分析或非参数检验。结果 114例患儿均为男性,起病年龄(22±18)月龄,确诊年龄(89±54)月龄,诊断延迟(63±46)个月,首次丙种球蛋白年龄(75±45)月龄。66例患儿随访至2020年4月,随访时间(54±41)个月, 42例(63.6%)规律输注,每个月丙种球蛋白剂量(538±105)mg/kg,IgG谷浓度(5.8±1.5)g/L,24例(36.4%)不规律输注。规律与不规律输注组患儿发热、咳嗽、鼻窦炎、腹泻、中耳炎、关节炎的改善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66例中61例(92.4%)输注前有发热,输注后发热次数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2,12)比0(0,1)次/年,Z=-6.436,P<0.01];60例(90.9%)治疗前有湿性咳嗽,治疗后36例有湿性咳嗽(54.5%),长期咳嗽(27例)、短期咳嗽(9例)与无咳嗽组(18例)相比,首次丙种球蛋白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7±51)比(64±41)比(63±42)月龄,F=3.554,P=0.035]。29例(43.9%)诊断慢性肺病,慢性肺病组(29例)比非慢性肺病组(37例)确诊年龄大[103(75,142)比47(31,68)月龄,Z=-3.486P<0.01]、诊断耗时长[91(55,129)比29(10,41)个月,Z=-4.386,P<0.01]、首次丙种球蛋白年龄大[103(75,144)比46(26,64)月龄,Z=-4.330,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2例(48.5%)诊断关节炎,关节炎组(32例)比非关节炎组(34例)诊断耗时长[(74±49)比(44±40)个月,t=2.600,P=0.010],首次丙种球蛋白年龄大[(98±51)比(58±39)月龄,t=3.420,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后患儿发热、鼻窦炎、腹泻、中耳炎等临床症状较前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但湿性咳嗽、慢性肺病、关节炎仍是突出临床问题,规范的丙种球蛋白治疗使得部分患儿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李亚文[3](2021)在《114例先天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IVIG替代治疗现状分析及Moesin缺陷病的免疫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114例先天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IVIG替代治疗现状分析目的:探讨先天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静脉丙种球蛋白的治疗现状,为此类疾病的合理规范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988年1月至2020年4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就诊的114例先天性无丙种球蛋白患者的基本信息、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治疗转归、家庭经济及医保报销等情况,比较规律输注与不规律输注丙种球蛋白患儿临床表现改善情况,分别将患儿分为无咳嗽、短期咳嗽与长期咳嗽组,慢性肺病与非慢性肺病组,关节炎与非关节炎组,分析各组起病时间、诊断时间、诊断耗时、首次丙种球蛋白时间、每月丙种球蛋白剂量、Ig G谷浓度等指标,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t检验、方差分析或非参数检验。经单因素分析后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14例患者均为男性,起病年龄(22.3±17.9)月龄,确诊年龄(89.3±53.7)月龄,诊断延迟(63.3±46.1)个月,首次丙种球蛋白时间(75.0±45.4)月龄。66例随访至2020年4月,平均随访时间(53.9±41.3)个月,42例(63.6%)规律输注,每月丙种球蛋白剂量(538.0±104.6)mg/kg,Ig G谷浓度(5.8±1.5)g/L,24例(36.4%)不规律输注。规律输注组与不规律组相比,患儿发热、咳嗽、鼻窦炎、腹泻、中耳炎、关节炎的改善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66例中61例(92.4%)输注前有发热,输注后发热次数明显减少[5.0(2.0,12.0)比0(0,1.0)次/年,(Z=-6.436,P<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0例(90.9%)治疗前有湿性咳嗽,治疗后36例有湿性咳嗽(54.5%),长期咳嗽(27例)、短期咳嗽(9例)与无咳嗽组(18例)相比,首次丙种球蛋白时间明显偏晚[96.6±51.4比64.0±40.8比63.4±42.0月龄(F=3.554,P=0.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9例(43.9%)诊断慢性肺病,慢性肺病组(29例)比非慢性肺病组(37例)确诊年龄晚[103.0(75,142.5)比47.0(31.0,68.0)月龄(Z=-3.486 P<0.0001)]、诊断耗时长[91.0(55.1,128.7)比29.5(10.3,41.5)个月(Z=-4.386,P<0.0001)]、首次丙种球蛋白时间晚[107.0±48.1比46.5(26.3,64.3)月龄(Z=-4.33,P<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4例中42例(36.8%)诊断关节炎,可联系32例,关节炎组(32例)比非关节炎组(34例)诊断耗时长[73.7±49.1比44±39.7个月(t=2.6,P=0.01)],首次丙种球蛋白时间晚[98.1±51.3比58.3±38.8月龄(t=3.42,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后患儿发热、鼻窦炎、腹泻、中耳炎等临床症状较前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但湿性咳嗽、慢性肺病、关节炎仍是突出临床问题,规范的丙种球蛋白替代治疗使得部分患儿病情得到有效控制。第二部分Moesin缺陷病的免疫特征研究目的:探讨1例MSN基因突变所致X连琐Moesin相关免疫缺陷病(X-MAID)的临床及免疫学特征,对X-MAID的免疫学特征进行补充。方法:收集1例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确诊的X-MAID患儿的基本信息、临床资料及外周血标本,western blot检测中性粒细胞、单个核细胞Moesin蛋白表达,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外周血各型细胞Moesin蛋白表达、淋巴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凋亡、中性粒细胞F-actin聚集功能,鲁米诺化学发光法检测中性粒细胞ROS功能。结果:先证者为2岁9月男性患儿,主要表现为反复上呼吸道病毒感染、脱发及顽固性湿疹,持续淋巴细胞减少,反复中性粒细胞减少,PID系列基因结果回示为MSN(c.511C>T p.Arg171Trp),突变来源于母亲。淋巴细胞增殖提示CD4+T、CD8+T及CD19+B细胞增殖减低,TRECs为每反应体系285(291.6-429.5)cells,蛋白印迹提示患儿PBMCs中Moesin蛋白表达明显减少,中性粒细胞中蛋白表达正常。流式细胞技术提示单核细胞、B细胞、中性粒细胞Moesin蛋白表达正常,CD4+T细胞蛋白表达减少、CD8+T、NK细胞不表达,随年龄增加,T细胞蛋白表达量渐下降,memory细胞较native细胞表达少。精细免疫分析提示T、B、NK细胞均有减少,其中TERMA CD8+T占比明显增加,骨髓穿刺提示淋巴细胞分化成熟未见异常,但CD3/CD28刺激培养72h后发现CD4+T、CD8+T细胞凋亡明显增加,FAS刺激培养16小时发现中性粒细胞凋亡明显增加,LPS刺激下中性粒细胞凋亡仍在增加。患儿中性粒细胞产生活性氧簇较正常人增强,F-actin解聚后,患儿中性粒细胞ROS较正常减低,中性粒细胞F-actin聚集不受Moesin蛋白的影响。结论:经临床表现、免疫功能筛查、蛋白功能检测确诊X-MAID患儿1例,为全球第11例病例,并扩展了该病免疫学表型:NK细胞不表达Moesin蛋白,X-MAID患儿淋巴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减少与细胞凋亡增加有关,中性粒细胞F-actin聚集功能不受影响,MSN突变下,可能存在其他途径参与中性粒细胞ROS关闭。
李瑛[4](2019)在《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的临床分析及基因诊断》文中研究表明目的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XLA)于1952年由美国海军Bruton医生首次报道,至今已有60余年,故又称Bruton病。国外单中心报道的XLA最多有1111例。根据国外发病率估算,我国至少有4000余例XLA患儿,国内上海、重庆、北京分别有174例,23例、17例的单次病例报道,其余以散发病例报道居多,西北地区报道相对很少。因此,国内仍有很大部分的XLA患儿未明确诊断,更未进行规范的静注人免疫球蛋白(IVIG)替代治疗。本研究通过对高度怀疑XLA的患儿行Bruton酪氨酸激酶(BTK)基因检测明确诊断,进而分析临床特点和基因突变的情况,以积累更多的病例丰富XLA的临床资料,提高西北地区广大基层儿科临床医师对XLA的认识。方法针对2016年9月-2018年9月西安市儿童医院风湿免疫科门诊及住院部就诊的反复感染的男性患儿,行相关免疫功能评估后筛选出高度怀疑XLA的患儿。征得家长同意后,采用Sanger测序技术进行BTK基因检测明确诊断。确诊后均规律行IVIG替代治疗和长期随访。最终收集XLA患儿的临床资料,如发病年龄、确诊年龄、临床表现、家族史、既往史、辅助检查,IVIG替代治疗、随访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XLA患儿的临床资料研究最初筛选出2680例反复感染的患儿,最终10例患儿纳入研究。10例患儿中8例来自陕西省,2例来自甘肃省。发病年龄中位数为25月(1072月),确诊年龄中位数为78.5月(25144月),诊断周期中位数为46月(15125月)。10例中9例(n=9,90%)肺炎,1例(n=1,10%)消化道感染。9例肺炎并发胸腔积液或肺不张2例(n=2,20%),合并血流感染3例(n=3,30%),合并继发性粒细胞减少症1例(n=1,10%),合并贫血3例(n=3,30%),合并中耳炎3例(n=3,30%),合并鹅口疮2例(n=2,20%),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1例(n=1,10%)。10例中除1例(n=1,10%)使用干扰素外,其它9例(n=9,90%)均使用三代以上头孢菌素或广谱抗菌药物治疗。5例(n=5,50%)使用两联抗菌药物,其中4例(n=4,40%)为头孢菌素类联合大环内酯类,1例(n=1,10%)肺炎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治疗中联合使用万古霉素和美罗培南。既往史其中8例(n=8,80%)平素体质较差,易患呼吸道感染;1例(n=1,10%)因患手足口病(HFMD)2次住院治疗;另外1例(n=1,10%)平素体质尚一般。8例体质较差中3例(n=3,30%)诊断XLA前分别有淋巴结、胸部、膝关节滑膜的手术史。2、XLA患儿免疫功能检查:血清IgG中位数0.33 g/L(0.333.05g/L)。血清IgM中位数0.16 g/L(0.040.24g/L)。血清IgA中位数为0.07g/L(0.040.24g/L)。外周血成熟B淋巴细胞缺如有9例(n=9,90%)。3、XLA患儿的基因检测结果:10例基因突变中错义突变6例(n=6,60%),移码突变2例(n=2,20%)、无义突变1例(n=1,10%)、剪接位点突变1例(n=1,10%)。10例(n=10,100%)变异均涉及外显子,分别为外显子2者1例(n=1,10%),外显子9者1例(n=1,10%),外显子12者1例(n=1,10%),外显子14者2例(n=2,20%),外显子15者2例(n=2,20%),外显子18者3例(n=3,30%)。基因突变位于BTK蛋白结构区段PH区(Pleckstrinhomolog)1例(n=1,10%),SH3区(Srchomolgy3)1例(n=1,10%),SH2区(Srchomolgy2)1例(n=1,10%),TK区(Kinase)7例(n=7,70%)。10例(n=10,100%)患儿母亲同时做了BTK基因相应外显子检测,其中9例(n=9,90%)患儿母亲携带致病基因,1例(n=1,10%)为自发突变。1例(n=1,10%)基因突变位点未见文献报道。1例(n=1,10%)患儿家庭同胞中有男性夭折病史。1例(n=1,10%)患儿家庭再次孕育子女,约孕26周时指导其母亲(BTK致病基因携带者)于外院行羊水基因检测,结果未发现BTK基因致病性变异。10例(n=10,100%)确诊后均行IVIG替代治疗,并规律随诊至今,患儿严重感染频次均显着减少,生活质量显着提高,家庭经济负担大幅度减轻。结论1、BTK基因检测显示:TK区7例突变,其中1例(c.1751-TTCTAGGGGTT)未见文献报道。2、对反复严重、特殊部位感染的男童,尤其有相关既往史、家族史的患儿,基层医师应当做到早期识别,积极行免疫功能筛查,必要时基因检测明确诊断。3、给予计划再次孕育子女的XLA患儿家庭常规进行遗传咨询,并指导行产前诊断,实现优生优育,减轻家庭经济负担。4、XLA患儿就诊并不限于免疫科,提高更多的儿科基层医师以及部分儿科亚专业(如耳鼻喉科、感染科、重症医学科)医师认识XLA,未来实现罕见病多学科协作诊疗机制。
陈欢[5](2019)在《93例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的临床表现及基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总结93例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基因检测结果。意在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早期识别和规范诊治水平,尽量减少慢性肺病、关节功能丧失等导致病人幼年夭折和致残的严重临床预后发生。方法:收集自1988至2018年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住院治疗,临床诊断为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的男性患儿临床资料和免疫学初筛检查结果,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析临床和实验室数据。结果:93例男性患儿来自90个不同家庭,均为汉族;病人分布于中国大陆的17个不同省市,其中29例(31.1%)来自四川省,23例(24.7%)来自重庆市,66例(70.6%)来自我国西部地区。93例患儿的平均诊断年龄为8.00±4.01岁,其中75例患儿通过病例查阅可获知起病年龄,平均为1.56±1.25岁。32例(34.4%)患儿具幼年反复感染或幼年夭折家族史。85例患儿行外周血CD19+B淋巴细胞占总淋巴细胞比例检测,CD19+B淋巴细胞占总淋巴细胞比例小于2者为83例,而其中51例患儿CD19+B淋巴细胞比例为O。1例患儿(p93)CD19+B淋巴细胞占总淋巴细胞比例为6%。92例患儿行血清中IgG水平检测,其中67例(72%)IgG<2g/L,25例(28%)患儿IgG>2g/L(13例患者检测前有输注丙种球蛋白,但输注具体时间不详)。IgA范围波动于0.01至0.793g/L,IgM范围波动于0.01-0.845g/L。93例患儿发生下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比例为94.6%,中耳炎发生比例为31.1%,关节炎发生比例为29.0%,皮肤感染比例为24.7%,消化道感染发生比例10.7%。部分患儿发生严重感染,18例败血症,15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1例结核性心包炎,2例骨髓炎。本组病例包含我国第1例XLA合并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患儿。93例患儿中65例(69.8%)完成BTK基因检测,其中有58(89.2%)发现BTK基因突变,包括55个不同的BTK基因突变。检测到的BTK基因突变包括错义突变,无义突变,移码突变,缺失突变,剪切位点突变,但未检测到插入突变,其中以错义突变最常见。在整个btk结构域均检测到BTK突变,以TK结构域最多见。错义突变患儿的平均起病年龄(1.46±1.17岁)要晚于其他类型的突变(1.11±1.09岁),错义突变的平均诊断年龄(8.63±3.89岁)要晚于其他类型的突变(7.14±3.52岁)。结论:93例临床诊断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患儿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呼吸道感染,其中下呼吸道感染患者比例为94.6%,其次为中耳炎。错义突变患儿的平均起病年龄及诊断年龄均晚于其他类型突变。我国XLA患儿的起病年龄与国外相近,但是诊断年龄明显较晚,提示儿科医师对本病的认识还有待提高。
丁星梅[6](2018)在《儿童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5例报告与基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总结5例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XLA)患儿的临床和免疫学特征及基因突变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给予积极有效治疗。方法:选择近两年我科室收治的高度疑似诊断XLA的5例男童为研究对象,进行规范病史采集和详尽的体格检查,在完成常规辅助检查的基础上,进行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及血清免疫球蛋白测定,采用二代基因测序技术对患儿及父母进行BTK基因测序,并对突变位点用一代测序进行验证。结果:(1)5例患儿均为汉族、男性。首次发病年龄最小1月,最大4岁;确诊年龄最小9月,最大12岁;自发病年龄至确诊年龄的时间跨度短则8个月,长则达9年;2例有可疑家族遗传病史。所有患儿易患呼吸道感染,表现为反复支气管炎或/和肺炎,发作频率为3-8次/年,间隔时间1月-3月不等。合并反复鼻炎、鼻窦炎2例,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1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2)体格检查显示,患儿体格发育情况一般,多偏消瘦,浅表淋巴结和扁桃体缺如,脾无肿大,心脏无异常,合并下呼吸道感染者肺部闻及干湿性啰音。(3)5例患儿外周血象无特征性变化,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和IgM)均广泛降低,外周血T淋巴细胞及亚群(CD3+,CD4+,CD8+,CD4+/CD8+)和自然杀伤细胞(CD16+CD56+)百分率无明显异常,而B细胞(CD19+)百分率显着降低(0.02%2.3%)。(4)基因测序显示5例患者的BTK基因均为半合子突变。5例突变中,2例为剪接突变(c.1349+5G>T,c.1632-1G>T),2例为错义突变(c.110T>C,c.1571C>A),1例为移码突变[c.1154delC;p(Pro385fs)]。基因类型和临床表型之间没有发现明显相关性。其中c.1632-1G>T和c.1571C>A两例突变类型在HGMD数据库中未见报道。结论:(1)男性患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外周淋巴结和扁桃体缺如为XLA主要临床表现,血清免疫球蛋白(包括IgG、IgA和IgM)广泛降低和B细胞(CD3-CD19+)缺乏为XLA重要实验室特征;(2)发现BTK基因突变是确诊依据,但基因突变类型与临床表型间无明显相关性;(3)2例BTK基因突变类型(c.1632-1G>T突变,c.1751C>A突变)在HGMD专业数据库中未见,为首次报道。
吴沛霖[7](2016)在《10例先天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的临床表现及基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分析10例先天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患儿的临床表现特点,基因诊断及随访情况。为进一步提高该病的临床诊治水平提供信息。方法:收集从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就诊的先天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患儿及亲属外周静脉血,使用RT-PCR检测的BTK基因或IGHM基因,同时进行DNA双向测序分析基因突变情况。收集相关临床资料,最后将整理后的病例信息登记于中国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关爱中心信息管理系统。结果:10例先天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患儿的平均起病年龄为1.58岁±1.55岁,平均诊断年龄为7.5岁±3.9岁。10例均有反复感染表现,免疫学检查均提示各种免疫球蛋白及B细胞数量显着降低。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n=9,9/10),其余依次为皮肤感染(n=4,4/10),中耳炎(n=3,3/10),关节炎(n=3,3/10),腹泻(n=2,2/10),鼻炎或鼻窦炎(n=2,2/10),脑膜脑炎(n=2,2/10),败血症(n=1,1/10),骨髓炎(n=1,1/10)。10例患儿中曾行胸部CT检查的有9例,其中6例胸部CT提示存在支气管扩张,6例胸部CT提示存在肺部炎症,2例胸部CT提示存在肺不张,2例胸部CT未见明显异常。对9例疑诊的男性患儿行BTK基因检测,发现9例均存在基因突变,其中6种为新型突变。9例BTK基因突变位于TK结构域最多,有3例。其次,位于PH结构域的2例,位于TH结构域的2例,位于SH2结构域的1例,1例跨越TH、SH3、SH2和TK结构域。对1疑诊的女性患儿行μ重链基因检测,发现其IGHM基因存在纯和无义突变(c.1069 C>T)。随访发现,10例患儿中有8例每月接受规范足量丙种球蛋白替代治疗,并同时口服复方磺胺甲恶唑片预防感染,2例未接受丙种球蛋白替代治疗,目前仍有反复感染表现。大部分患儿一般情况较好,感染次数均较前明显减少,免疫球蛋白基本维持在正常范围。10例患儿中,输注丙种球蛋白的费用占整个家庭收入比例大于50%的有9例,其中7例大于80%,2例家属表示IVIG替代治疗费远超其家庭总收入。10例患儿中仅1例患儿享受医保相关政策,输注丙种球蛋白的费用均占整个家庭收入比例小于10%。10例患儿中有9例家属表示暂不考虑行骨髓移植。结论:10例患儿均符合先天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的临床表现特点:反复感染,免疫学检查提示各类免疫球蛋白和B细胞数量显着降低。10例患儿的临床表现以呼吸道感染最常见。通过基因检测分析,10例患儿均明确基因诊断,其中发现6个BTK基因的新型突变,发现1个IGHM基因的新型突变。基因检测有助于明确诊断、发现携带者和遗传咨询。XLA患者的肺部并发症多见,临床医师需加强对其监测和管理。XLA可并发坏疽性脓皮病。抗体缺陷患者的IVIG替代治疗负担重,是导致其无法得到规范治疗的重要原因。
廖琨,宋红艳[8](2014)在《儿童重症监护病房中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回顾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回顾性研究单中心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中儿童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ID)的发病情况和临床特点。方法分析2000年1月至2012年4月北京儿童医院PICU中PID患儿的临床特点。结果原发性低丙种球蛋白血症明确1例,高度怀疑4例;起病年龄1132个月,平均36.4个月;入院主诉为发热伴上呼吸道症状为主;感染性疾病为脓毒血症4例(1例铜绿假单胞菌),肺炎4例(非主要表现),双侧化脓性中耳炎1例(铜绿假单胞菌),慢性腹泻病伴重度营养不良1例。高IgM综合征明确4例,其中1例为基因诊断,高度怀疑2例;起病年龄460个月,平均18.4个月;诊断年龄4186个月,平均62个月;入院主诉主要为咳嗽伴发热和腹泻;感染性疾病肺炎6例,1例重症肺炎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1例间质性肺炎伴呼吸衰竭。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SCID)明确9例,1例明确基因诊断为X-SCID;起病年龄27个月,平均4.1个月;入院主诉主要为咳嗽伴发热,其他为腹泻、肝脾大、面色黄;感染性疾病脓毒症6例(1例肝脓肿,1例怀疑肝脓肿),肺炎6例(1例伴ARDS,1例伴呼吸衰竭),腹泻2例(1例伴重度营养不良),中度营养不良1例。慢性肉芽肿病高度怀疑2例;平均起病年龄1个月;入院主诉发热、咳嗽、腹泻;感染性疾病为败血症2例,肺炎2例,感染性休克1例,多脏器衰竭1例。最近5年的检出率明显高于既往7年的检出率(20/2)。结论随着认识水平提高,PICU中PID的检出率明显提高。对重症感染患儿,需注意基础疾病PID的可能,针对原发病进行合理治疗可能会提高治愈率。
张金,贺建新,江载芳,刘钢[9](2013)在《单中心174例原发性免疫缺陷病临床预警症状的初步探讨》文中认为目的分析并总结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ID)患儿的临床感染特征和预警症状,了解预警症状对PID早期识别的应用价值。方法参考2011年免疫学会国际联合会(IUIS)PID分类委员会公布的方案、泛美免疫缺陷病组(PAGID)和欧洲免疫缺陷病协会(ESID)提出的PID诊断和分类标准,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000年10月至2011年11月病例检索系统检索出院诊断中含有上述PID分类疾病的病历,对于诊断低丙种球蛋白血症和联合免疫缺陷的患儿除外继发性免疫缺陷病,逐份查阅病历重新诊断,并做出明确、可以和可能诊断,以明确、可以诊断的病例进行预警症状的分析。结果①174例PID患儿进入分析,男女比例为4.4∶1,其中抗体缺陷为主的免疫缺陷101例(58.0%),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SCID)34例(19.5%),吞噬细胞功能缺陷19例(10.9%),定义明确的免疫缺陷综合征10例(5.7%),免疫失调性疾病10例(5.7%)。②75例(43.1%)存在反复呼吸道感染,以抗体缺陷为主的免疫缺陷最为常见,与SCID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卡介苗接种后异常反应在慢性肉芽肿病(CGD)中最多见,与抗体缺陷为主的免疫缺陷和SCI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腹泻病在定义明确的免疫缺陷综合征中较常见,败血症在SCID和CGD患儿中较常见,但PID各类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72例(41.4%)患儿存在营养发育落后,PID各类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淋巴结、肝和脾肿大以CGD和免疫失调性疾病最为常见;鹅口疮在SCID中常见,与抗体缺陷为主的免疫缺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肛周脓肿以CGD多见,与其他PID类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7例(61.5%)有明确微生物学证据。④PID患儿共电话随访到85例(48.8%),其中死亡28例(32.9%)。⑤124例为明确和可以诊断PID,其中106例(85.5%)具备≥2条预警症状。静脉应用抗生素清除病灶(96.0%)、体重不增或生长发育极度迟缓(41.1%)、反复呼吸道感染(41.9%)和PID家族史(22.6%)在不同类型PID中均占有较高的比例。结论预警症状对PID有着很好的提示作用,需要静脉应用抗生素清除病灶、体重不增或生长发育极度迟缓和PID家族史对PID有预警意义,中耳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和反复呼吸道感染在抗体缺陷为主的免疫缺陷中较为多见,深部脓肿、卡介苗接种后异常反应对CGD有预警意义。慢性反复发作性腹泻对PID预警作用值得进一步关注。
王淑玉,赵丽[10](2013)在《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并粒细胞缺乏症》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X linked agammaglobulinemia,XLA)的临床特点并分析误诊原因。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例XLA并粒细胞缺乏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例为3.5岁男性患儿,因咳嗽9 d、发热6 d入院。于出生后6个月开始反复发热,先后诊断为扁桃体脓肿、支气管炎、重症肺炎、脓毒血症、化脓性中耳炎、皮肤软组织感染、手足口病等,多次查血常规示粒细胞明显降低。本次入院经免疫球蛋白及T、B细胞亚群检查,确诊为XLA并粒细胞缺乏症,予人丙种球蛋白治疗后临床治愈出院。结论 XLA发病率低,临床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以便早期诊断并治疗。
二、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研究现状与展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研究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儿童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患者诊疗、医疗保障情况调查与疾病负担测算(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研究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我国PID患儿诊疗现状 |
2.2 我国不同地区PID医疗保障现状 |
2.2.1 门诊管理相关政策 |
2.2.2 PID常用药物IVIG医保报销政策 |
2.3 我国PID疾病负担和治疗可负担性 |
2.3.1 PID疾病负担测算 |
3 讨论 |
3.1 现状总结 |
3.2 建议 |
3.2.1 预防筛查阶段 |
3.2.2诊疗阶段 |
3.2.3 疾病管理阶段 |
(3)114例先天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IVIG替代治疗现状分析及Moesin缺陷病的免疫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名词对照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114例先天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IVIG替代治疗现状分析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Moesin缺陷病的免疫特征研究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文献综述 X连锁Moesin相关免疫缺陷病的临床及免疫学特征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4)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的临床分析及基因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2.文献回顾 |
2.1 XLA概述 |
2.1.1 起源 |
2.1.2 临床表现 |
2.1.3 实验室检查 |
2.1.4 基因检测 |
2.1.5 诊断及鉴别诊断 |
2.1.6 治疗 |
2.2 XLA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XLA诊治进展 |
2.2.2 B细胞及BTK相关研究 |
3.研究内容 |
4.资料与方法 |
4.1 研究对象 |
4.2 研究方法 |
4.3 标本采集及检测方法 |
4.3.1 血清IgG、IgM、IgA测定 |
4.3.2 T、B、NK淋巴细胞免疫分析检测 |
4.3.3 基因检测 |
4.4 实验数据整理 |
4.5 统计学分析 |
5.结果 |
5.1 临床特征 |
5.2 实验室结果 |
5.3 基因检测结果 |
5.4 治疗及随访 |
6.讨论 |
6.1 XLA临床分析 |
6.1.1 临床表现 |
6.1.2 治疗 |
6.2 XLA患儿基因分析 |
6.2.1 基因突变位点分析 |
6.2.2 基因型-表型分析 |
6.3 中长期慢性病管理 |
6.4 产前诊断(prenatal diagnosis, PND)及遗传咨询 |
6.5 罕见病多学科协作诊治 |
7.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5)93例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的临床表现及基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普通变异型免疫缺陷病的B淋巴细胞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6)儿童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5例报告与基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主要仪器 |
1.2 主要试剂 |
1.3 研究对象 |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免疫球蛋白与补体测定 |
1.4.2 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测定 |
1.4.3 基因突变筛查 |
2 结果 |
2.1 临床资料 |
2.1.1 首次发病及确诊时间 |
2.1.2 主要临床表现 |
2.2 常规免疫功能检测结果 |
2.3 BTK基因突变筛查结果 |
2.4 病例报告 |
2.4.1 病例1 |
2.4.2 病例2 |
2.4.3 病例3 |
2.4.4 病例4 |
2.4.5 病例5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发表论文 |
(7)10例先天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的临床表现及基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个案病例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9)单中心174例原发性免疫缺陷病临床预警症状的初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方法 |
1.1 PID诊断和分类标准 |
1.2 病历筛选原则 |
1.3 临床数据采集与定义 |
1.3.1 一般情况 |
1.3.2 家族史 |
1.3.3 常见感染性疾病[7, 8]症状、体征 |
1.3.4 合并症 |
1.3.5 预警症状 |
1.3.6 病原学 |
1.4 转归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PID病历筛选 |
2.2 PID重新诊断结果 |
2.3 PID类型与家族史 |
2.4 PID类型与发病和诊断年龄 |
2.5 PID感染疾病特征 |
2.6 PID主要体征 |
2.7 PID合并症 |
2.8 PID预警症状 |
2.8.1 PID各类型所包含的预警症状 |
2.8.2 PID各类型所包含的预警症状数目 |
2.9 PID病原学特点 |
2.1 0 PID转归 |
3 讨论 |
附录:15个PID的诊断标准 |
1 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 (XLA) |
1.1明确诊断 |
1.2可以诊断 |
1.3可能诊断 |
2普通变异型免疫缺陷 (CVID) |
2.1可以诊断 |
2.2可能诊断 |
3 X连锁高Ig M综合征 (XHIM) |
3.1 明确诊断男性, 血清Ig G水平≤相应年龄正常值 |
3.2 可以诊断男性, 血清Ig G水平≤相应年龄正常值 |
3.3 可能诊断男性, 血清Ig G水平≤相应年龄正常值2s, T细胞和B细胞数量正常, 并符合以下至少1项: (1) 血 |
4 Ig A缺乏症 (Ig AD) |
4.1 明确诊断 |
4.2 可以诊断 |
5 选择性Ig M缺乏症 (SIg MD) |
6 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 (SCID) |
6.1 明确诊断 |
6.2 可以诊断 |
7 X连锁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 (XSCID) |
7.1 明确诊断 |
7.2 可以诊断 |
7.3 可能诊断 |
8 WAS综合征 |
8.1 明确诊断 |
8.2 可以诊断 |
8.3 可能诊断 |
9 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 (AT) |
9.1 明确诊断 |
9.2可以诊断 |
9.3 可能诊断 |
1 0 Di George综合征 |
1 0.1 明确诊断 |
1 0.2 可以诊断 |
1 0.3 可能诊断 |
1 1 高Ig E综合征 (HIES) |
1 2 慢性肉芽肿病 (CGD) |
1 2.1 明确诊断 |
1 2.2 可以诊断 |
1 3 X连锁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 (XLP) |
1 3.1 明确诊断 |
1 3.2 可以诊断 |
1 3.3 可能诊断 |
1 4 Chediak-Higashi综合征 (CHS) |
1 5 家族性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 (FLH) |
(10)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并粒细胞缺乏症(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资料 |
2 讨论 |
四、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研究现状与展望(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儿童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患者诊疗、医疗保障情况调查与疾病负担测算[J]. 史柳晏,张帆,孙志成,安云飞,李峻,刘昭,隋宾艳,赵琨,刘跃华.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21(07)
- [2]先天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静脉丙种球蛋白替代治疗114例现状分析[J]. 李亚文,陈欢,张宇,安云飞,唐雪梅,赵晓东,张志勇. 中华儿科杂志, 2021(06)
- [3]114例先天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IVIG替代治疗现状分析及Moesin缺陷病的免疫特征研究[D]. 李亚文.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4]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的临床分析及基因诊断[D]. 李瑛. 西安医学院, 2019(11)
- [5]93例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的临床表现及基因分析[D]. 陈欢. 重庆医科大学, 2019(01)
- [6]儿童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5例报告与基因分析[D]. 丁星梅. 青岛大学, 2018(02)
- [7]10例先天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的临床表现及基因分析[D]. 吴沛霖. 重庆医科大学, 2016(02)
- [8]儿童重症监护病房中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回顾性研究[J]. 廖琨,宋红艳. 中国医刊, 2014(03)
- [9]单中心174例原发性免疫缺陷病临床预警症状的初步探讨[J]. 张金,贺建新,江载芳,刘钢.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2013(06)
- [10]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并粒细胞缺乏症[J]. 王淑玉,赵丽. 临床误诊误治, 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