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永不腐蚀的塑料涂料(论文文献综述)
王静[1](2020)在《聚丙烯无纺布负载纳米粒子插层增韧碳纤维复合材料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了解决碳纤维/环氧树脂(CF/EP)复合材料的“层间失效”现象,提高其层间断裂韧性,增强综合性能,本文通过插层增韧的方法对CF/EP复合材料进行了增韧改性。首先,采用液相沉积-空气氧化法制备了针状磁性羟基氧化铁(FeOOH)纳米粒子,并用γ-(甲基丙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70)对FeOOH进行表面化学改性。借助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振动样品磁强计(VSM)、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等仪器分析了纳米粒子的表面官能团、表面形貌、磁性能和原子结合能等的变化;然后,以聚丙烯无纺布(PPNWF)为插层基底膜材料,导电炭黑(CB)和FeOOH为负载纳米粒子,通过浸润法制备负载不同纳米粒子的PPNWF插层膜材料。分析了FeOOH不同负载量(2.9 g/m2、9.6 g/m2、16.5 g/m2、21g/m2、30.5 g/m2)、改性剂和磁场以及CB与CB促分散剂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不同配比(1:1、3:2、3:1)对纳米粒子@PPNWF插层膜表面形貌的影响;最后,以CF为增强纤维材料,EP为聚合物基体材料,通过手工涂覆的方法成功制备了纳米粒子@PPNWF/CF/EP复合板。研究了不同FeOOH@PPNWF插层膜对CF/EP复合板层间断裂韧性的影响,系统考察了后处理温度(80℃、150℃和180℃)与压力(0 MPa、3 MPa和5 MPa)等制备工艺条件对CB@PPNWF/CF/EP复合板层间断裂韧性和导电性能的影响,同时借助SEM研究了复合板的断裂形貌,并研究了相关的增韧机理。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FeOOH@PPNWF/CF/EP复合板的制备与研究。经液相沉积-空气氧化法成功制备了长350-600 nm,直径60-80 nm的针状磁性FeOOH纳米粒子,而且,随着FeOOH负载量的提高,CF/EP复合板的Mode I和Mode II层间断裂韧性均呈现先提高后降低的趋势。当FeOOH的负载量为21 g/m2时,复合板的层间性能最优,相对于无插层CF/EP复合板,FeOOH@PPNWF/CF/EP复合板的层间韧性GIC(1.06 k J/m2)和GIIC(3.65 k J/m2)分别提高了96%和103%。这归因于FeOOH纳米粒子充分浸润于EP基体中,同时提高了EP的界面粗糙度,解决了EP基体质脆的缺点,而且FeOOH纳米粒子与PPNWF纤维的拔出、断裂、桥接等行为,形成协同效应,显着增强了CF/EP的层间断裂韧性。(2)改性后FeOOH@PPNWF/CF/EP复合板的制备与研究。FeOOH经KH570表面化学改性后,FeOOH与EP基体之间的界面相互作用有所增强,从而诱导了EP基体发生更加明显的塑形形变和裂纹偏转。在磁场作用下,针状FeOOH纳米粒子沿裂纹生长方向以钉扎形式有序排列在EP基体与CF和PPNWF纤维之间,更进一步促使裂纹偏转,提高层间断裂韧性。经KH570改性的FeOOH@PPNWF/CF/EP复合材料的Mode I层间韧性(1.48 k J/m2)显着提高了174%,Mode II层间韧性(3.83 k J/m2)显着提高了113%。经磁场诱导后,FeOOH@PPNWF/CF/EP复合材料的Mode I层间韧性GIC(1.62 k J/m2)提高了200%,Mode II层间韧性GIIC(3.76 k J/m2)提高了109%。(3)CB@PPNWF/CF/EP复合板的制备与研究。CB粒子和PPNWF因为协同作用,增韧机理主要包括CB对EP基体韧性的增强,CB粒子的界面脱粘,CB粒子对PP/EP界面的增强,PP纤维的桥接、拔出与断裂等。而且,CB粒子在复合板层间起到桥接导电通路的作用,显着改善了因绝缘材料PPNWF插层膜造成复合板层间导电性下降的问题。而后处理温度和压力的不同,对于CF/EP复合板导电性能和层间断裂韧性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且均存在最优条件,使CB@PPNWF/CF/EP复合板层间韧性和导电性能相对较好。在后处理温度为80℃、压力为3 MPa的条件下,经过CB@PPNWF插层改性后,CF/EP复合板的层间韧性GⅠC(1.18 k J/m)提高了115%,且层间体积电阻率(52.54?·cm)降低了11.9%。
周龙[2](2020)在《碳酸二甲酯在铜基催化剂上分解行为研究》文中指出甲醇氧化羰基化法合成碳酸二甲酯(DMC)是绿色的合成工艺,具有热力学有利、原子利用率高、原料廉价易得等优点。但该工艺在生成DMC同时会生成等摩尔的H2O,而DMC是酯类化合物,容易发生水解反应生成甲醇和CO2,限制了DMC收率的提高。可以通过在反应过程中引入吸水剂原位除水,但由于吸水剂对水的吸附量有限,因此在连续反应过程中作用有限。而若能从催化剂本身出发,降低其催化DMC水解反应活性,从而减小水对催化剂和甲醇氧化羰基化反应的影响,提高甲醇转化率和DMC收率,则有一定的实用价值。Cu/AC催化剂是优良的甲醇氧化羰基化反应催化剂,国内外学者仅研究了铜基催化剂对DMC水解反应的影响,而忽略了反应气氛、Cu物种和载体对铜基催化剂催化DMC分解/水解反应的影响。因此,本文以反应气氛和铜基催化剂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反应气氛中铜基催化剂上DMC分解/水解反应条件进行了考察,并通过BET、XRD、TEM和In-Situ FTIR等表征对分解/水解反应前后Cu/AC催化剂进行了分析,推导出DMC分解/水解生成甲醇和CO2的反应机理,主要结论如下:(1)常压条件下,DMC分解反应存在两条路径,一是分解生成DME和CO2,该反应不受催化剂及反应气氛的影响;二是分解生成甲醇和CO2,该反应与催化剂中低价态Cu物种及反应气氛密切相关。O2气氛下,Cu0/AC和Cu0/Si O2催化剂的DMC分解率较N2气氛下显着提高,产物中甲醇和MF含量均提高;而Cu2+/AC催化剂产物中甲醇含量与N2气氛中结果基本相同,证明低价态Cu物种可以促进DMC分解生成甲醇。O2气氛下,低价态Cu/AC催化剂失活的主要原因是活性Cu物种(Cu0&Cu+)发生氧化,高价态Cu/AC催化剂分解活性减弱。(2)3 MPa高压条件下,DMC分解不会生成DME,只生成CH3OH、MF和CO2。单纯AC和Si O2载体以及Cu2+/AC催化剂,无论在N2气氛还是O2气氛下,均不会明显加快DMC的分解速率;而Cu0/AC和Cu+/AC催化剂在O2气氛下催化DMC分解速率较N2气氛下显着增加,且气氛中O2含量越高,DMC分解率也越高。另外,随着催化剂中低价态Cu物种负载量的增加,DMC分解率提高,产物甲醇含量提高,进一步证明低价态Cu物种促进DMC分解生成甲醇。(3)结合原位红外和质谱结果可知,吸附态DMC在较低温度和常压下很容易直接分解生成DME和CO2。而高温下,吸附态DMC分子中C-O键断裂,形成中间物MMC和-CH3O,MMC不稳定很容易分解为CO2和-CH3,而-CH3O在反应过程中会被Cu0/AC催化剂表面氧物种逐步氧化脱氢形成-CH2O和-CHO,解离的氢与Cu0/AC催化剂表面氧结合形成-OH,且随着温度上升,-CH3O、CH2O、-CHO和-OH含量均持续增加,最后催化剂表面的-CH3/-CH3O和-OH反应生成CH3OH。(4)表面具有酸碱性的AC载体DMC水解活性较强,表面中性的Si O2载体无水解活性,载体水解活性与反应气氛无关。负载Cu0物种后,少量O2存在,Cu0/AC催化剂的DMC水解活性显着提高,但在N2气氛和CO气氛中,Cu0/AC催化剂的DMC水解率较AC载体显着降低。进一步对比Cu、Zn、Fe和Ni金属负载AC催化剂在N2气氛和O2气氛中DMC水解活性,发现只有铜基催化剂水解活性与反应气氛有关,铜基催化剂在DMC水解反应中起到独特催化作用。O2气氛下,低价态(Cu0&Cu+)Cu/AC催化剂的DMC水解率远高于高价态(Cu2+),并随着低价态Cu物种负载量的提高,DMC水解率增加,产物中甲醇含量增加,低价态Cu物种可以促进DMC水解反应的进行。(5)通过对反应前后Cu/AC催化剂表征分析发现,O2气氛中低价态Cu/AC催化剂具有较高水解活性,与催化剂织构性质、Cu物种的落位及尺寸和催化剂表面酸碱性基本无关,仅与反应气氛中O2和反应前Cu物种价态有关。可能是因为低价态Cu物种氧化过程中,生成了能促进DMC水解的氧自由基,进而加快了水解反应进行。
张婉仪[3](2020)在《城市公共艺术的材料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公共艺术是环境艺术中十分重要的设计领域,并且随着艺术领域的不断发展与广泛宣传,在对城市公共空间进行美化时对于优质的公共艺术作品的需求越来越大。公共艺术作品的创作离不开制造材料,没有材料,艺术创作就不能实际出现在城市之中。优质的公共艺术作品更加离不开合适的材料选择,材料将影响其在人类视觉之中的色彩效果与造型效果。人类从视觉中所观察到的事物对于人类心理、生理都会具有影响,人类处于一个空间之中是否舒适、感觉是否和谐都受空间之中的每一个事物影响。如若其中有一处设计明显缺乏合理性,亦或是在外观上出现令人类视觉感受不适的效果,那它的存在就是不恰当的、破坏空间秩序的。当然,这里所指的空间秩序被破坏仅指这种破坏会产生负面效果,具有创新的、带给人们新鲜感的个性化设计,不属于这里的“破坏”范畴。基于材料对于艺术作品呈现效果的影响很大,不同的外在效果对于人类心理、生理的影响也有明显差异,因此,笔者针对在城市公共空间中所设置的艺术作品材料进行具体研究,并结合时代需求进一步探究材料对造型手法的影响、与艺术形态的关系,以及从材料色彩与人类情感之间的联系出发,讨论有关材料色彩对城市空间的色彩结构的影响。本文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公共艺术材料,在文中共分8个章节进行论述。第1章是论文的绪论部分,将对于本课题的选题背景、研究现状、对象和方法作基本介绍,并且提出论文中的创新点与挑战,最后说明对于该课题的研究意义与目的;第2章将对论文中几点具体研究对象作出基础概念解读,包括材料的发展、公共艺术常用材料的基本性能、艺术中的形态语言与形态意味以及城市中艺术色彩的重要意义;第3章为课题研究主体的第一部分即城市公共空间中的材料涉及表现,本章节是对公共艺术材料的具体分类展开论述并论述公共艺术与材料的关系,最后提出不同城市空间的环境对于材料选择的影响因素;第4章是研究主体的第二部分,也是对于材料与造型的展开论述,本章不仅从大的造型形态中进行研究,并且研究了材料的肌理和质感;第5章是研究主体的第三部分,有关公共艺术材料与色彩之间的关系,从人类视觉效果和情感效果上具体分析;第6章是主体研究的最后一部分,本章节顺应时代的需求,提出当代艺术应该紧密结合科学技术,不仅提出需要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并且应该重视设计中的自然文化诉求;第7章是设计实践部分,共三组设计作品,介绍了从设计灵感到制作的过程;第8章是结论部分,在该部分针对整个研究课题作出总结,并说明研究中的约束限制,提出未来展望。
刘丽华[4](2019)在《过渡金属参与含炔基全氟烷基化合物合成反应研究》文中指出因氟元素的特殊性质,使得含氟有机化合物在生命医药和材料化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其中含炔基全氟烷基化合物,因全氟链的亲脂性、强吸电子性,炔基的多官能团转化性,在诸多领域有广泛的应用。然而,目前含炔基全氟烷基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存在氟化试剂昂贵、条件苛刻等缺点,本文拟从廉价简单的原料出发,重点研究含炔基全氟烷基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并给出合理的反应机理。本文具体包含两个部分:一、成功实现了银参与端炔烃的全氟烷基化反应。该反应使用廉价的全氟碘代烷做氟源,反应添加剂少,条件温和,产率高,有一定的底物适用性,对不同长度的全氟烷基链均适用。本章对该反应的机理进行研究并给出合理的反应机理。二、发展了铜催化炔丙基磷酯的全氟烷基化反应。该反应以炔丙基磷酯为底物,全氟烷基锌试剂为氟源合成sp3碳全氟烷基化合物。该反应条件温和,反应体系简单只需加铜催化剂既可达到很高的产率,不论是芳香烃底物还是烷烃底物都有很好的适用性,且对各种长度的全氟链都兼容。本章给出了合理的机理猜想。
李保庆,郭艳平,区雪连[5](2017)在《佛山市陶瓷废渣高附加值资源化路径的探讨》文中指出佛山陶瓷是佛山市重要的经济产业,该行业产生的陶瓷废渣富含SiO2、Al2O3、CaO等有用成分,具备生产建材的基本条件,开发高附加值产品综合利用技术具有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意义。探讨了陶瓷废渣制备微晶玻璃、发泡陶瓷、陶瓷微粉、陶粒、陶瓷过滤材料等高附加值产品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提出了高附加值综合利用先进技术的深入开发和应用,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支持和企业技术的开发。
麦妮卡(Melnyk Tetiana)[6](2012)在《自然主义批评视域下的托尔斯泰与德莱赛—《复活》与《嘉莉妹妹》的比较研究》文中指出自然主义是一种文艺思潮和流派。自然主义文学作为西方文学的一个流派产生于19世纪下半叶的法国,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传至欧美和世界各国。自然主义文学是西方现实主义文学发展到极致蜕变的产物,也是生物学、遗传学等科学理论影响文学创作的结果。自然主义思潮持续的时间并不长,成就基本只局限于文学领域,尽管“自然主义”一词本身来自绘画艺术领域。本文在理论层面探讨德莱赛和托尔斯泰的作品中的自然主义的因素,这是论文立意所在。针对美国和俄国自然主义研究,论文试图在自然主义视域内,以“决定论”、“遗传缺陷”与“实验方法”这些概念为基本分析工具,在对研究进行梳理和批判的基础之上,关照文学自然主义现实,提出存在于《复活》和《嘉莉妹妹》中的自然主义因素,进而对之进行理论建构。
宋凯[7](2011)在《山西某大厦结构加层加固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在建筑业高速发展之后,我国必将迎来既有建筑的维修、改造和加固高峰期。本课题主要以山西某大厦为了满足加层和建筑功能改变的需要而对原结构和基础加固的工程实例,应用PKPM和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结构在加固前后实际荷载作用下的性能进行了科学的计算分析和对比,讨论了外包角钢法加固柱在考虑套箍作用下的承载力提高和筏板-独立基础共同工作下的受力分析,并对本工程的检测鉴定和加固设计所使用的几种加固方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本文主要的工作内容如下:1、总结现有的建筑结构加固方法以及加固改造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等;2、以山西某大厦加层改造工程为例,应用PKPM设计加固改造方案、并对改造后的结构进行规范规定的计算分析。重点介绍本工程中所使用的加大截面法和外包角钢法加固混凝土柱,碳纤维片材加固混凝土梁等。结合规范,指出外包角钢法现有设计方法的不足,并应用ANSYS对该法加固柱的承载力进行合理的计算分析;3、结合实测沉降值与PKPM的计算沉降值,给出独立基础简化为加厚筏板的合理模型,以满足规范要求。用ANSYS建立筏板-独基的模型,分析该模型的受力特点和内力分布。
郭永翔[8](2009)在《用于塑料薄膜表面改性的水性涂料及其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塑料制品的普及,塑料薄膜作为各种形态塑料制品中用量最大的一种,产量也日益增大。作为一种承印材料,因其具有轻盈透明、防潮抗氧、气密性好、有韧性耐折、表面光滑等优点而广泛应用于包装、印刷、广告等行业。但塑料薄膜表面张力低,很难在其表面进行印刷、喷涂和粘附等工艺。为了推广其使用,需要根据实际需要对不同的薄膜产品进行表面改性,提高薄膜的表面张力,但传统的塑料改性方法对塑料薄膜而言操作性和普适性不强,故通过在塑料薄膜表面添加涂层的改性方法对于改善塑料薄膜表面性能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中,水性涂料因其对环境污染程度低、加工简易等特点成为涂层原料的首选。本文结合生产实际需要,选定一种合适的水性树脂作为基料,配以不同的固化体系,使得到的涂料固化后能形成有一定强度的网状交联结构的涂膜,以达到塑料薄膜表面印刷的实用要求。然后通过对几种用于塑料薄膜表面改性的水性涂料配方进行了如耐水性、耐沸水性、耐乙醇性、附着力、铅笔硬度和表面张力等实用性能的测试。再结合各配方中成膜树脂、固化剂、成膜助剂和溶剂的作用分析,得出了最佳配方的理论分析。最后通过正交试验法,从多种不同的配比中优选出最合理优化的配方,使涂料最终能达到规模化的工业生产要求。此研究对于解决塑料薄膜印刷难题、弥补国内塑料薄膜用水性涂料空白具有重要意义,也是符合环保大势所趋的一项课题。
姜鹏飞[9](2008)在《好利洁公司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烟台市好利洁水性涂料有限公司(简称:好利洁公司)是一家由烟台市公路局控股的中型涂料企业,专业从事水性涂料的技术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自1996年成立以来,用了近八年的时间从事涂料的水性技术科研开发、研究及市场调研,国内首家成功突破了水性涂料技术的“瓶颈”,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公司运营已达十年之久,虽有了一定的市场规模和品牌知名度,但是由于涂料市场本身的特点和企业自身问题,至今仍是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企业发展步履艰难。没有制定和实施持续的、明确的、有针对性的战略是其经营不佳的致命弱点。因此如何根据中国涂料市场的特点、现有的资源及优势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生存和发展的路子,已成为好利洁公司急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针对好利洁公司的实际情况,应用战略管理理论的经典概念和方法,如迈克尔·波特的基本竞争战略、PEST分析、SWOT分析、价值链分析、五种竞争力量模型等,并结合一些最新观点,如经营理念、企业资源观等,对好利洁公司进行了战略论证,在此基础上,应用大战略矩阵和TOWS矩阵制定出具体的备选战略方案,并运用QSPM矩阵(定量战略计划矩阵)对备选战略方案进行优选,得出最佳战略。最后,从产品开发、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战略实施对策。本文的研究对好利洁公司尽快走出困境将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由于好利洁公司所面临的问题在国内中小型涂料企业(包括合资和国有涂料企业)中具有普遍性,因此,本文的研究对其它中小型涂料企业摆脱困境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国信[10](2004)在《美研制成金属防腐蚀塑料涂料》文中研究表明
二、永不腐蚀的塑料涂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永不腐蚀的塑料涂料(论文提纲范文)
(1)聚丙烯无纺布负载纳米粒子插层增韧碳纤维复合材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纳米粒子及插层材料 |
§1.2.1 导电炭黑 |
§1.2.2 羟基氧化铁 |
§1.2.3 插层材料 |
§1.3 CF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层压板的成型工艺 |
§1.3.1 手糊成型 |
§1.3.2 模压成型 |
§1.3.3 树脂传递成型 |
§1.3.4 热压罐成型工艺 |
§1.4 CF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层间韧性的研究进展 |
§1.4.1 CF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层间性能 |
§1.4.2 CF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层间增韧方法 |
§1.4.3 CF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层间增韧机制 |
§1.5 课题研究背景及主要内容 |
§1.5.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5.2 课题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二章 PPNWF插层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原料及试剂 |
§2.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
§2.2.3 实验技术路线及过程 |
§2.2.4 测试与表征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FeOOH纳米粒子表面形貌分析 |
§2.3.2 FeOOH@PPNWF插层膜表面形貌分析 |
§2.3.3 CB纳米粒子表面形貌分析 |
§2.3.4 CB@PPNWF插层膜表面形貌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FeOOH@PPNWF/CF/EP复合材料制备与性能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原料及试剂 |
§3.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
§3.2.3 实验技术路线及过程 |
§3.2.4 测试与表征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FeOOH@PPNWF/CF/EP复合板Mode I断面SEM分析 |
§3.3.2 FeOOH@PPNWF/CF/EP复合板DCB实验分析 |
§3.3.3 FeOOH@PPNWF/CF/EP复合板Mode Ⅰ层间韧性分析 |
§3.3.4 FeOOH@PPNWF/CF/EP复合板Mode II断面SEM分析 |
§3.3.5 FeOOH@PPNWF/CF/EP复合板Mode II层间韧性分析 |
§3.3.6 FeOOH@PPNWF/CF/EP复合板增韧机理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CB@PPNWF/CF/EP复合材料制备与性能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原料及试剂 |
§4.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
§4.2.3 实验技术路线及过程 |
§4.2.4 测试与表征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CB@PPNWF/CF/EP复合板导电性能分析 |
§4.3.2 CB@PPNWF/CF/EP复合板断面SEM分析 |
§4.3.3 CB@PPNWF/CF/EP复合板DCB实验分析 |
§4.3.4 CB@PPNWF/CF/EP复合板Mode Ⅰ层间韧性分析 |
§4.3.5 CB@PPNWF/CF/EP复合板增韧机理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5.1 本文工作总结 |
§5.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2)碳酸二甲酯在铜基催化剂上分解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碳酸二甲酯生产工艺路线 |
1.3 铜基催化剂在甲醇氧化羰基化反应中研究现状 |
1.4 碳酸二甲酯分解反应研究进展 |
1.4.1 无水条件下碳酸二甲酯分解行为研究 |
1.4.2 有水条件下碳酸二甲酯分解行为研究 |
1.5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化学试剂和气体 |
2.2 实验装置 |
2.3 催化剂制备及性能评价 |
2.3.1 催化剂制备 |
2.3.2 催化剂评价 |
2.3.3 反应生成物分析方法 |
2.3.4 评价指标及计算方法 |
2.3.5 催化剂表征 |
第三章 铜基催化剂和反应气氛对DMC分解反应影响 |
3.1 高压条件下DMC分解反应研究 |
3.1.1 反应气氛和载体影响 |
3.1.2 Cu物种价态和负载量影响 |
3.1.3 氧含量和反应时间影响 |
3.2 常压条件下DMC分解反应研究 |
3.2.1 反应气氛和载体影响 |
3.2.2 Cu物种价态和负载量影响 |
3.2.3 DMC空速影响 |
3.3 原位红外表征分析及DMC分解机理推导 |
3.3.1 DMC分解原位红外-质谱表征分析 |
3.3.2 DMC分解反应机理推导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铜基催化剂和反应气氛对DMC水解反应的影响 |
4.1 反应气氛影响 |
4.2 载体影响 |
4.3 负载金属影响 |
4.4 Cu物种价态和负载量影响 |
4.4.1 价态影响 |
4.4.2 负载量影响 |
4.5 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影响 |
4.5.1 反应时间 |
4.5.2 反应温度 |
4.6 催化剂表征分析 |
4.6.1 催化剂织构性质分析 |
4.6.2 催化剂价态和形貌分析 |
4.6.3 催化剂酸碱性和表面官能团分析 |
4.6.4 DMC水解反应机理推导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城市公共艺术的材料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选题背景及研究现状 |
1.1.1 课题选题背景 |
1.1.2 课题研究现状 |
1.2 研究对象及范围 |
1.3 研究方法 |
1.4 课题研究的创新点与挑战 |
1.4.1 课题研究创新点 |
1.4.2 课题研究挑战 |
1.5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1 课题研究目的 |
1.5.2 课题研究意义 |
1.6 课题研究框架和思维导图 |
第2章 概念解读 |
2.1 公共艺术 |
2.2 公共艺术材料 |
2.2.1 公共艺术材料的历史与发展 |
2.2.2 材料的基本性能 |
2.3 艺术中的造型语言与形态意味 |
2.4 公共艺术色彩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城市空间中公共艺术材料的设计表现 |
3.1 公共艺术材料分类 |
3.1.1 硬质材料 |
3.1.2 软质材料 |
3.2 公共艺术中的绿色材料与应用 |
3.2.1 绿色材料的定义 |
3.2.2 绿色材料的使用准则 |
3.3 材料与空间环境 |
3.4 公共艺术与不同材料的关系 |
3.5 地理位置选择对材料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材料与公共艺术形态 |
4.1 公共艺术形态外部的材料质感 |
4.1.1 材料的肌理美 |
4.1.2 材料的质地美 |
4.2 公共艺术材料与造型的关系 |
4.2.1 公共艺术造型的基本元素 |
4.2.2 材料对于造型体量的影响 |
4.2.3 环境因素对材料形态的影响 |
4.3 公共艺术材料在造型中的趣味运用手法 |
4.3.1 异化材料固有属性 |
4.3.2 不同材料的结合使用 |
4.3.3 废弃物品在公共艺术中的改造使用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材料与公共艺术色彩 |
5.1 色彩视觉研究 |
5.1.1 光与色 |
5.1.2 色彩的情感效果 |
5.2 材料与色彩的关系 |
5.2.1 材料优先于色彩 |
5.2.2 材料发展对色彩的影响 |
5.3 材料对城市色彩环境结构的影响 |
5.3.1 地方材料与城市色彩的关系 |
5.3.2 公共艺术表皮的色彩选择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现代科技对公共艺术材料的影响 |
6.1 优势与影响 |
6.2 未来发展的时代趋势 |
6.2.1 艺术中的自然观文化诉求 |
6.2.2 对城市生态的可持续作用 |
6.2.3 高技术手段的充分利用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使用特定材料进行城市空间中的公共艺术设计实践 |
7.1 设计前期调研与规划 |
7.1.1 设计场地的选择与调研 |
7.1.2 材料的选择与调研 |
7.2 设计实践一——“守护”系列作品 |
7.2.1“守护 1.0”设计方案 |
7.2.2“守护 2.0——初生”设计方案 |
7.3 设计实践二——“山石”系列作品 |
7.3.1 设计灵感来源 |
7.3.2 材料与环境 |
7.3.3 制作过程 |
7.3.4 设计小结 |
7.4 设计实践三——“楚”系列作品 |
7.4.1 设计灵感来源 |
7.4.2 材料与环境 |
7.4.3 制作过程 |
7.4.4 设计小结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
附录A 设计作品图片补充 |
(4)过渡金属参与含炔基全氟烷基化合物合成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1.1 氟化学的重要性 |
1.1.2 全氟烷基化合物的重要性 |
1.1.3 炔基化合物的重要性 |
1.1.4 含炔基全氟烷基化合物合成研究的重要性 |
1.2 全氟烷基化合物的经典合成方法介绍 |
1.2.1 铜参与的全氟烷基化 |
1.2.2 钯参与的全氟烷基化 |
1.2.3 自由基机理的全氟烷基化 |
1.3 选题思路 |
第二章 过渡金属参与sp碳全氟烷基反应研究 |
2.1 研究现状及课题设计 |
2.2 实验过程与结果讨论 |
2.2.1 优化反应条件 |
2.2.2 炔基底物适用性考察 |
2.2.3 全氟碘代烷试剂的适用性考察 |
2.2.4 反应机理的研究讨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过渡金属催化sp~3碳全氟烷基化反应研究 |
3.1 研究现状及课题设计 |
3.1.1 烯丙位全氟烷基化研究现状 |
3.1.2 炔丙位全氟烷基化研究现状 |
3.2 实验过程与结果讨论 |
3.2.1 优化反应条件 |
3.2.2 炔丙基磷脂底物适用性考察 |
3.2.3 全氟烷基锌试剂的适用性考察 |
3.2.4 反应机理的研究讨论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实验相关操作步骤及产物结构表征 |
4.1 实验相关仪器和试剂 |
4.1.1 实验所需相关试剂 |
4.1.2 实验所涉及相关仪器 |
4.2 第二章中所涉及的相关实验操作及相关化合物的表征 |
4.2.1 端炔烃全氟烷基化模板反应的实验操作步骤 |
4.2.2 部分端炔烃底物的合成实验操作步骤 |
4.2.3 第二章化合物表征 |
4.3 第三章中所涉及的相关实验操作及相关化合物的表征 |
4.3.1 炔丙基全氟烷基化模板反应的实验操作步骤 |
4.3.2 炔丙基磷酯底物的合成实验操作步骤 |
4.3.3 全氟烷基锌试剂的合成实验操作步骤 |
4.3.4 第三章化合物表征 |
第五章 全文总结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的学术活动和成果情况 |
(5)佛山市陶瓷废渣高附加值资源化路径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高附加值产品现状 |
2.1 微晶玻璃高附加值产品 |
2.2 发泡陶瓷高附加值产品 |
2.3 陶瓷微粉高附加值产品 |
2.4 陶粒高附加值产品 |
2.5 多孔陶瓷过滤材料高附加值产品 |
3 高附加值综合利用发展趋势 |
3.1 节能降耗,提高综合利用率 |
3.2 立足市场,开发更多新型产品 |
4 建议 |
5 总结 |
(6)自然主义批评视域下的托尔斯泰与德莱赛—《复活》与《嘉莉妹妹》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绪论 |
第一节 自然主义文学的发展和特点 |
第二节 自然主义文学在美国和俄国的情况 |
第一章 托尔斯泰和德莱赛的文艺观 |
第一节 两位作家对当时社会的态度 |
1.1 托尔斯泰对当时俄国社会的态度 |
1.2 德莱赛对当时美国社会的态度 |
第二节 托尔斯泰和德莱赛的文艺观 |
2.1 道德问题 |
2.2 艺术是社会的必要条件 |
2.3 “真正艺术”的观念和真实感 |
第二章 《复活》和《嘉莉妹妹》两部谴责社会小说 |
第一节 情节解构与细节的作用 |
第二节 两部作品中的自然主义因素 |
2.1 揭示社会“疾病” |
2.2 实验方法与决定论 |
2.3 “遗传问题”的创作处理 |
第三章 人物在环境和自然之间的斗争 |
第一节 典型在自然主义中的作用 |
第二节 气质对行为的影响 |
2.1 卡秋莎与嘉莉的忧郁个性 |
2.2 个性指导下的行为 |
结论 |
阅读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问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
致谢 |
(7)山西某大厦结构加层加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加固技术方法概述 |
1.2.1 加大截面加固法 |
1.2.2 改变传力路径法 |
1.2.3 预应力加固法 |
1.2.4 外包型钢加固法和粘贴钢板加固法 |
1.2.5 喷射混凝土技术加固法 |
1.2.6 纤维复合材料加固法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加固研究现状 |
1.3.2 国内加固研究现状 |
1.4 现阶段建筑结构加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山西某大厦的鉴定及上部结构加固 |
2.1 引言 |
2.2 工程概况 |
2.3 原结构检测鉴定概述 |
2.3.1 检测和鉴定的概念 |
2.3.2 本次检测鉴定的目的和依据 |
2.3.3 原结构的检测鉴定内容 |
2.4 主框架结构的加固方案及计算分析 |
2.4.1 加固方案可行性分析 |
2.4.2 原结构现状 |
2.4.3 主框架加固方案 |
2.4.4 主框架结构加固后的建模分析 |
2.5 详细构造方案分析 |
2.5.1 柱截面新旧混凝土结合部处理 |
2.5.2 二次加固柱外包角钢及缀板 |
2.5.3 梁碳纤维加固处理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山西某大厦的基础加固 |
3.1 引言 |
3.2 地质勘查概况 |
3.2.1 勘探点布置 |
3.2.2 工程地质剖面图 |
3.2.3 勘查结论与建议 |
3.2.4 地基基础加固可行性分析 |
3.3 基础加固方案 |
3.3.1 原基础结构形式 |
3.3.2 原基础的筏板加固方案 |
3.4 筏板-独立基础共同工作分析 |
3.4.1 单独筏板基础计算分析 |
3.4.2 筏基-独基共同工作简化假设 |
3.4.3 筏基-独基简化模型计算 |
3.5 筏板-独立基础的ANSYS建模分析 |
3.5.1 模型定义 |
3.5.2 参数定义 |
3.5.3 模型求解 |
3.6 小结 |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8)用于塑料薄膜表面改性的水性涂料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1.1 塑料的定义与分类 |
1.1.2 塑料的表面特性 |
1.1.3 塑料的表面改性方法 |
1.1.4 用于塑料表面的涂料 |
1.2 国内外水性涂料的发展现状 |
1.2.1 水性涂料行业发展现状 |
1.2.2 塑料用水性涂料研究现状 |
1.3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意义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原料 |
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3 水性涂料的制备 |
2.3.1 水性涂料的配方设计 |
2.3.2 水性涂料的制备工艺 |
2.3.3 水性涂料的涂覆工艺 |
2.4 水性涂料的性能测试 |
2.4.1 耐水性测试 |
2.4.2 耐沸水性测试 |
2.4.3 耐乙醇性测试 |
2.4.4 附着力测试 |
2.4.5 铅笔硬度测试 |
2.4.6 表面张力测试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水性涂料的配方分析 |
3.1 成膜树脂的作用分析 |
3.2 固化剂的作用分析 |
3.2.1 异氰酸酯的反应机理与结果分析 |
3.2.2 氨基树脂的反应机理与结果分析 |
3.3 成膜助剂作用分析 |
3.4 溶剂作用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水性涂料的配方优化 |
4.1 正交试验法概述 |
4.2 配方优化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好利洁公司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好利洁公司战略研究的必要性 |
1.2 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好利洁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2.1 宏观环境分析 |
2.2 中国涂料行业环境分析 |
2.3 好利洁公司行业结构分析 |
第三章 好利洁公司内部环境分析与 SWOT 分析 |
3.1 好利洁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3.2 好利洁公司SWOT 分析 |
第四章 好利洁公司战略论证与战略选择 |
4.1 战略管理理论概述 |
4.2 好利洁公司战略论证与战略选择 |
第五章 好利洁公司战略实施对策 |
5.1 产品开发策略 |
5.2 市场营销策略 |
5.3 加强财务管理的计划性 |
5.4 优化人力资源管理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永不腐蚀的塑料涂料(论文参考文献)
- [1]聚丙烯无纺布负载纳米粒子插层增韧碳纤维复合材料研究[D]. 王静.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2020
- [2]碳酸二甲酯在铜基催化剂上分解行为研究[D]. 周龙.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7)
- [3]城市公共艺术的材料分析研究[D]. 张婉仪.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9)
- [4]过渡金属参与含炔基全氟烷基化合物合成反应研究[D]. 刘丽华. 合肥工业大学, 2019(01)
- [5]佛山市陶瓷废渣高附加值资源化路径的探讨[J]. 李保庆,郭艳平,区雪连. 佛山陶瓷, 2017(04)
- [6]自然主义批评视域下的托尔斯泰与德莱赛—《复活》与《嘉莉妹妹》的比较研究[D]. 麦妮卡(Melnyk Tetiana). 吉林大学, 2012(10)
- [7]山西某大厦结构加层加固分析[D]. 宋凯. 太原理工大学, 2011(08)
- [8]用于塑料薄膜表面改性的水性涂料及其性能研究[D]. 郭永翔. 华南理工大学, 2009(S2)
- [9]好利洁公司战略研究[D]. 姜鹏飞. 天津大学, 2008(09)
- [10]美研制成金属防腐蚀塑料涂料[J]. 国信. 轻工机械, 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