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国报纸网络版并未影响传统订户(论文文献综述)
吴绍志[1](2020)在《用户与技术双驱动的《纽约时报》付费墙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迟强[2](2015)在《数字报纸付费墙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受总体经济增长缓慢、新兴媒体的冲击以及信息传播与获取方式的改变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我国报纸发行量、广告营收持续萎缩,读者大量流失,多项指标大幅下滑,报纸数字化转型的市场成效微弱,缺乏可持续盈利模式。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数字报纸的付费墙战略在广泛市场范围内取得初步成功,为我国数字报纸运营提供了借鉴和参考。数字化进程中付费墙战略是否适合中国报纸?是否能成为报纸新商业模式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付费墙战略报媒将会产生哪些变革与创新?正所谓知困而学,这些均构成了研究的起点。尤其值得重视的是,围绕付费墙构建的商业模式的研究价值绝不在于简单的模式照搬或技术性搭建,而在于背后整个报媒的市场化、数字化转型和互联网思维与运作。本文以数字报纸付费墙的构建与运营为主要研究主体,紧密观照、研讨中西方数字报纸的运营实践,将付费墙置于报媒商业模式的系统构建中,按照“理论综述”、“现状表现”、“原因与评价”、“学习借鉴”、“反思与构建”的研究思路进行。具体写作思路与内容遵循以下逻辑结构展开:1.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数字报纸发展与付费墙构建的研究。首先是对我国数字报纸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包括数字报纸初创期(1993—1998)、新闻网站的兴起(1999—2004)、数字报业与全媒体融合的探索(2005—2012)以及近年来报媒数字新产品的不断涌现。其次,对我国数字报纸付费墙构建现状进行梳理分析,主要包括以《温州日报》为代表的地方性报媒的尝试、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中央级报媒修订与调整的付费墙策略、财经类数字报纸付费墙实施情况以及报媒新产品的付费墙情况及运营表现。2.我国数字报纸付费墙构建中的问题与影响因素。本文认为,我国数字报纸付费墙构建中的问题主要可概括为五方面,一是网上信息产权保护意识不强,付费墙条件缺失;二是付费内容缺乏独特性与竞争力,难获读者认同认购;三是将付费墙概念等同于“付费订阅”,实施策略单一;四是数字报纸建构平台老旧,与其他融合性平台配合失误;五是推介手段单一,缺乏有效宣传策略。随后,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上对制约我国数字报纸付费墙构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3.西方数字报纸付费墙的发展及对中国报纸的启示。本部分内容首先对西方数字报纸付费墙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重点介绍了《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为代表的财经报纸以及《纽约时报》付费墙的尝试与成功。其次,探讨了西方数字报纸付费墙面临的挑战与发展趋势,最后以“5P”(用户洞察、新闻产品、内容呈现、价格策略、促销推广)为框架分析了对中国报纸的启示。4.我国数字报纸付费墙构建的战略与策略思考。付费墙不应只被视为是数字报纸的收入模型之一,围绕付费墙的适用问题以及如何构建,必须要有商业模式的整体架构支撑。本部分首先站在商业模式视角分析了数字报纸设置付费墙的战略环境、免费模式或付费模式的战略选择,并提出了构建付费墙的五大战略核心要素。最后,围绕产品和服务、目标用户、收入模型、价值评估和资源型平台这五大战略要素阐述了数字报纸付费墙的构建策略。在政策、市场、技术和资本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中国传媒业的发展呈现诸多走势和变局。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成熟和新媒体的不断涌现,特别是基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强大的整合功能和扩张性,报业迎来裂变、重组和创新的契机。对数字报纸付费墙的研究,是建立于好的新闻产品应该获得尊重和获取价值这一基本认知之上,旨在为报媒积极探寻基于新闻产品价值之上的多种盈利模式,由此力求带动整体报媒商业模式的创新与经营发展的变革性探索,为建立健全报媒准入和退出机制、科学配置报刊资源提供依据,从而提升报媒竞争力,推动报业与互联网等新兴产业近一步实现功能聚合、跨界整合,以实现打造新型主流媒体和新型媒体集团的发展目标。
张利平[3](2014)在《《华尔街日报》的媒介融合战略》文中研究指明媒介融合是近十年来出现的应对媒体剧变的最炙手可热的战略。报纸是传统媒体的代表,也是21世纪媒体的最大输家,由于互联网竞争者引领新闻商业化、大幅缩减广告成本,曾经定义美国新闻业的大城市日报面临其商业模式的崩溃,报业寒冬中的美国许多报纸媒体组织将“媒介融合”视为应对数字新媒体时代报媒不确定未来的最佳途径。作为世界一流的商业出版物,《华尔街日报》总付费发行量自2007年起迄今保持美国最大,日报在报业颓势明显的互联网时代中的骄人业绩发人深省。新时期的道琼斯公司和《华尔街日报》已经不是单纯的报纸,而是报纸、通讯社、网站、视频、APP应用、新闻信、杂志、专利数据库、会议等等在内的综合体。《华尔街日报》顺应时势,勇于迎接新媒体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探索报业媒介融合之道的战略值得深入研究。本文是对《华尔街日报》媒介融合战略的个案研究,运用传播学、媒介融合、战略管理和现代组织理论等理论资源,采用文献研究、内容分析、调查研究、历时研究等研究方法,对《华尔街日报》的媒介融合战略的分析、选择和实施进行了系统剖析。首先,文献综述梳理了关于媒介融合的现有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其中理论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构建媒介融合的理论框架、宏观上分析媒介融合的动因和微观上的融合新闻研究;而媒介融合实践研究的核心就是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媒体变革,具体可细分为宏观产业变革的总体性分析、中观产业融合渠道研究和微观媒体变革案例研究三大范畴,总体上国内外媒介融合的实践研究主要集中在“三网融合”背景下报纸、广播电视以及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融合研究。其次,论文历时梳理了《华尔街日报》创刊125年来媒介融合的发展历程,叙述了日报在前融合时期、克莱伦斯·巴伦时期、伯纳德·基尔格时期、华伦·菲利普时期、彼得·卡恩时期和鲁伯特·默多克时期的主要融合大事和融合特点。随后,论文从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技术环境四个方面分析《华尔街日报》媒介融合的外部战略环境,并用VRIO模型剖析日报的内部资源,得出《华尔街日报》的核心竞争力是其品牌、内容和受众,并在日报使命构想和SWOT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日报媒介融合战略的愿景目标,即“无处不在的《华尔街日报》”。接下来,论文从新闻融合战略和经济融合战略两方面论述了《华尔街日报》的媒介融合战略选择,其中新闻融合战略又分内容融合和终端融合,前者包括报道范围的融合拓展、内容多媒体呈现、强势视频战略、定制内容的增值服务、品牌内容的延伸和整合、用户生产内容、平台式融合、团队报道和融合记者报道和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融合九个方面的内容融合战略,后者包括无处不在的WSJ.com网站、视频终端、社交网络平台、移动终端四个方面的终端融合战略;《华尔街日报》的经济融合战略包括“付费墙”模式与免费模式的融合、全球广告销售网络及融合广告、平台广告销售战略、视频广告战略、原生广告战略、活动营销战略、数据库营销战略和多元化战略八个方面。随后,关于《华尔街日报》媒介融合战略的实施,论文首先论述了日报实施媒介融合战略的组织结构和采编流程,然后从组织制度、资源配置、知识管理和沟通交流四个方面阐述了日报媒介融合战略实施过程中的细节问题,最后介绍了《华尔街日报》的融合文化建设,包括责任型组织文化、学习型组织文化、合作型组织文化和开放型组织文化四种文化类型。此外,论文提炼出日报重要的融合理念一—在内容和技术的交叉点创造受众体验、从印刷第一,到数字第一,再到移动第一、数据和内容及经营的融合、融合打造独家新闻和实时新闻,并且运用李奇·高登的经典媒介融合模式和拉里·达利的“融合连续体”框架来检验《华尔街日报》媒介融合的全面性和深入度,得出的结论是日报的融合是全面的,日报的融合程度在逐步加深,但距离达利的“完全融合”仍然存在上升的空间。在此基础上,论文总结了《华尔街日报》媒介融合的趋势和不足。最后,论文提出了《华尔街日报》媒介融合战略对于中国大陆报纸的理念启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大陆报纸要重构融合型产品平台、重构融合型经营平台及建设新型主流媒体。
吕尚彬,迟强[4](2013)在《2010-2012年美国数字报纸付费墙研究述评》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全球范围内数字报纸付费墙的构建方兴未艾,其中起先锋和主导作用的当属美国报业。本文对2010-2012年美国数字报纸付费墙研究文献进行了回顾和分析,从付费墙模式、付费内容、受众和广告业务等方面加以综合性评述。研究发现,美国报纸付费墙正处于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并行的时期,早期认为付费墙将导致读者近一步放弃报纸的悲观性论断被《纽约时报》为代表的报业实践所打破,付费墙在广泛市场范围内取得成功的同时也促进了研究的近一步深入。最后,本文对今后付费墙研究进行了展望性分析。
常江[5](2012)在《付费墙:重建印刷媒体的权威性》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对中外报纸设立付费墙(payw all)的现状与效果进行详尽的考察,对付费的基本模式加以分析,尝试在媒介与社会变迁的框架内,对这一显着的媒介现象做出深入的考察。付费墙并非传统报业针对互联网平台发展起来的新的经营模式,而毋宁说是对传统报纸产业经济,乃至整个印刷媒体所代表的权威性、仪式感乃至精英主义思路的维护。付费墙的诞生和发展,折射出印刷媒体在新传播技术的冲击下重建自身独特性的努力。
毕磊[6](2012)在《美国报纸网络版是怎样收费的?》文中指出报纸网络版收费真是扭转报业收入下滑的支点吗?报纸网络版收费的模式中有哪些玄机?报纸网络版收费:不得已而为之?今年3月中旬,美国报业协会发布的一份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美国报纸行业的广告收入同比下降了7.3%,其中印刷广告收入同比下降9.2%。美国报业协会在该报告中称,美国
郁聪[7](2012)在《我国数字报纸发展历程与现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纸质报纸是印刷时代的产物,长期以来都是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重要来源。然而数字时代的到来让报纸发生了重大改变。20世纪90年代,我国报纸开始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新进行数字化创新,尝试与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的互动与融合,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突破了纸质的束缚,形成了新闻网站、多媒体数字报、手机报、阅读器版、APP版等多版本共同发展,横跨互联网、手机媒体的多元格局。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最新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去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13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8.3%,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56亿;在网民的网络应用行为方面,网络新闻以71.5%的使用率位居前列。2009年数字报纸创造了接近25亿元的整体收入,增长速度超过50%。数字报纸的开发不仅成为传统报业的共识,也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顺应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趋势,推进新闻出版业转型和升级”在去年被纳入《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数字报纸凭借自身优势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却也存在着一些难以回避的不足之处,面对不断演变的新闻出版业局势和技术环境,数字报纸在我国的发展仍需要长期不懈的探索。本文首先对当今数字报纸的内涵进行了辨析,探讨了数字报纸现存的主要版本以及分类,从新闻传播学角度分析了数字报纸较之于纸质报纸的优势以及先天不足,总结了报纸数字化的表现。然后将我国数字报纸的发展历程分为初步尝试阶段、网站发展阶段、深入互动阶段和移动阅读阶段进行了全程回顾,分析各个发展阶段的总体态势、特征、亮点以及不足之处。接着以数据分析法、观察法等手法,从数字报纸产业规模、受众规模、各版本的使用状况、新技术的应用、生存环境等方面考察我国数字报纸近两年的现状及最新进展。最后提出了当前我国数字报纸存在的主要问题:新闻内容的同质化、传统盈利模式失灵、Web2.0时代与微博的竞争、用户规模遭遇瓶颈。并结合国内外数字报纸发展的经验教训,对这四个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章平,徐小淇[8](2011)在《论《华尔街日报》数字化战略》文中研究说明如何借助数字化战略构筑竞争优势,已成当今世界报业面临的一个急迫现实课题。美国两份百年大报——150岁的《落基山新闻报》以及100多年的《基督教科学箴言报》,黯然退出报纸发行市场①,似乎从个案上证实了报纸终结论调的可能。但另一方面,百年名报《华尔街日
曾海芳[9](2011)在《美国报业的数字化发展研究 ——以《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今日美国》为考察对象》文中认为美国报业迄今经历了三百多年的历史发展,期间有辉煌亦有低谷。然而,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报业再次遭遇寒流的考验,究其原因,除了受经济危机与新媒体冲击的双重外因以外,深层原因是受众注意力的缺失引发的报纸产业链的失衡。为此,报纸必须借助与因特网的对接实现数字化转型,为受众提供新的服务从而重新赢得受众的注意力。本文选取三家知名美国大报《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和《今日美国》作为研究对象,从网络领域、移动领域和应对数字化发展的报业组织嬗变三大方向入手,分五章探讨美国报业的数字化发展进路和三大报的不同数字化发展特色,以期为中国报业的数字化进程提供可供借鉴的参考和启示。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回顾了此次美国报业危机的起源和影响,指出美国传统报纸正濒临生死存亡的边缘,巨大的生存压力迫使其不得不走上数字化发展的道路,以期能找到挽救报业的新途径。与此同时,资本对经济利益追逐的本性也决定了美国报业集团会不断地推陈出新,以最大程度地迎合受众需求从而获取利润的最大化。第二章从社会学和媒介经济学的视角解读了在新媒介环境下美国报业危机的现状和原因,以及新媒介形式给美国报业带来的新闻范式、记者工作方式以及人才结构和文化等方面的嬗变,认为引发目前美国报业寒流的深层原因是受众注意力的缺失引发的报纸产业链的失衡,对此报纸应当大胆进入新媒体领域,利用其优势与自身的特点的结合寻找新的赢利模式和竞争优势。第三章试图运用创新-扩散理论分析网络报纸在美国报界的创新扩散过程,以及美国三大报纸作为“早期的大多数”的采纳者的角色及其原因。循着这视角,本章还分析了美国三大报在再创新中的各自特色和网络运营模式,试图发现其与报纸自身定位与特点之间的关系。第四章从受众需求的视角出发,分析了手机作为移动媒体的代表对报纸、广播、电视乃至因特网等媒介的改进与补偿,以及移动服务的三个层次——通讯、移动网络和移动应用程序——与受众需求的关系。此外,本章还探讨了三大报纸在移动领域的各自发展进路与特点,考察了移动平台的传-受模式变迁,认为新模式具有去中心化、凸显受众地位和内容多元来源的特点。第五章从管理学权变理论的视角出发,分析了报业组织的特点,以及在数字化发展过程中报业组织结构调整的内因和外因,认为在当前报纸的数字化转型中,美国三大报进行组织结构调整的共同目的都是为了帮助确立“数字化发展为核心”的理念。结语部分总结了三大报纸在数字化发展道路中的五个关键词:定位转型、编辑室整合、创新、社交化路线和全能型报业人才,指出报纸与新媒介的融合既是当前中国与西方报业的生存需要,也是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尽管美国三大报的数字化发展均涉及到上述五个方面,但在具体操作和实践过程中三家报纸却因其定位不同而各有侧重,同理,中国报业的数字化发展在借鉴西方经验的同时,也应当根据自身特点和体制进行变通和创新。
吴信训,吴小坤,高红波,王建磊,李珠,靳子亭,江凌,宋超[10](2011)在《互联网与传统媒体融合趋势研究》文中认为互联网与传统媒体的融合趋势,现阶段主要反映在三大核心领域:一是互联网与传统电视媒体的融合趋势;二是数字报刊与传统报刊的融合趋势;三是手机电视、手机报纸呈现的媒体融合趋势——亦即"互联网、移动通信网与传统媒体的融合趋势"。本文即就此分三篇及结语共四个部分,对当前的互联网与传统媒体融合趋势进行论述。
二、美国报纸网络版并未影响传统订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美国报纸网络版并未影响传统订户(论文提纲范文)
(2)数字报纸付费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数字报纸研究综述 |
1.2.2 付费墙研究综述 |
1.3 关键概念界定 |
1.3.1 数字报纸 |
1.3.2 付费墙 |
1.3.3 商业模式 |
1.4 研究思路、理论工具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的总体思路 |
1.4.2 理论工具 |
1.4.3 研究方法 |
2 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数字报纸发展与付费墙构建 |
2.1 我国数字报纸发展历程 |
2.1.1 数字报纸初创期(1993—1998) |
2.1.2 新闻网站的兴起(1999—2004) |
2.1.3 数字报业与全媒体融合的探索(2005—2012) |
2.1.4 报媒数字新产品的不断涌现(2012至今) |
2.2 我国数字报纸付费墙构建现状 |
2.2.1 温州日报为代表的地方性报媒的尝试 |
2.2.2 《人民日报》构建与调整的付费墙策略 |
2.2.3 财经类数字报纸付费墙实施情况 |
2.2.4 “上海观察”为代表的报媒新产品的付费墙 |
3 我国数字报纸付费墙构建中的问题与影响因素 |
3.1 我国数字报纸付费墙构建中的问题 |
3.1.1 网上信息产权意识不强,新闻产品缺少保护 |
3.1.2 付费内容缺乏独特性与竞争力,难获读者认同、认购 |
3.1.3 将付费墙概念等同于“付费订阅”,实施策略单一 |
3.1.4 建构平台老旧,与其他融合性平台配合失误 |
3.1.5 推介手段单一,缺乏有效传播策略 |
3.2 制约我国数字报纸付费墙构建的影响因素分析 |
3.2.1 宏观层次分析:我国传媒制度管理与市场走向 |
3.2.2 中观层次分析:报媒与新媒体在新闻消费领域的竞合关系 |
3.2.3 微观层次分析:我国报媒具体付费墙策略 |
4 西方数字报纸付费墙的发展及其对中国报纸的启示 |
4.1 西方数字报纸付费墙的发展历程 |
4.1.1 《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等财经报纸率先设立付费墙 |
4.1.2 《纽约时报》付费墙的尝试与成功 |
4.1.3 其他地方性报纸付费墙的构建 |
4.2 西方数字报纸付费墙面临的挑战与发展趋势 |
4.2.1 西方数字报纸付费墙面临的挑战 |
4.2.2 西方数字报纸付费墙的发展趋势 |
4.3 西方数字报纸付费墙对中国报纸的启示 |
4.3.1 基于数据分析的用户洞察(People) |
4.3.2 积极创新有价值的新闻产品(Product) |
4.3.3 多元化平台之上的内容呈现(Presentation) |
4.3.4 自选套餐式的价格策略(Price) |
4.3.5 迎合目标用户体验需求的促销推广(Promotion) |
5 我国数字报纸付费墙构建的战略与策略思考 |
5.1 商业模式视角下数字报纸构建付费墙的战略思考 |
5.1.1 战略环境:传媒规制、版权管理的优化完善 |
5.1.2 战略抉择:免费模式还是付费模式 |
5.1.3 战略实施:构建付费墙模式核心要素 |
5.2 构建付费墙策略之一:优化产品和服务 |
5.2.1 理念认知升级:从次级产品到核心产品 |
5.2.2 产品形态创新:从数字报纸到报媒新产品 |
5.2.3 产品服务拓展:从新闻资讯到综合服务 |
5.3 构建付费墙策略之二:打造“用户为中心”的运营模式 |
5.3.1 定位目标用户,培养利基市场 |
5.3.2 重视用户参与、体验和协同式生产 |
5.4 构建付费墙策略之三:制定科学收入模型 |
5.4.1 付费墙模式的合作共建 |
5.4.2 并行不悖的广告营收新战略 |
5.4.3 积极构建多元化收入模型 |
5.5 构建付费墙策略之四:完善价值评估 |
5.5.1 需升级的出版质量评估 |
5.5.2 品牌价值评估 |
5.5.3 财务管理与资产价值评估 |
5.6 构建付费墙策略之五:打造资源型平台 |
5.6.1 复制式平台的升级改造 |
5.6.2 新创式资源型平台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3)《华尔街日报》的媒介融合战略(论文提纲范文)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问题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1.3 研究问题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关于媒介融合 |
1.2.2 关于《华尔街日报》和《华尔街日报》媒介融合 |
1.2.3 关于战略管理理论和现代组织理论 |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框架 |
2 《华尔街日报》媒介融合的发展历程 |
2.1 前融合时期(1882-1902年) |
2.2 班克罗夫特家族时代的融合(1902-2007年) |
2.2.1 克莱伦斯·巴伦时期(1902-1941年):专业化的开始 |
2.2.2 伯纳德·基尔格时期(1941-1967年):基尔格革命 |
2.2.3 华伦·菲利普时期(1967-1988年):菲利普扩张 |
2.2.4 彼得·卡恩时期(1989-2007年):数字化融合的发展 |
2.3 默多克时代的融合(2007年至今) |
2.3.1 《华尔街日报》的“默多克式进化” |
2.3.2 “无处不在的《华尔街日报》”融合战略 |
3 《华尔街日报》媒介融合的战略环境与使命愿景分析 |
3.1 《华尔街日报》外部战略环境分析 |
3.1.1 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
3.1.2 经济环境分析 |
3.1.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
3.1.4 技术环境分析 |
3.2 《华尔街日报》内部战略环境分析 |
3.2.1 《华尔街日报》的内部资源构成 |
3.2.2 《华尔街日报》资源的VRIO框架分析——日报核心竞争力 |
3.3 《华尔街日报》的使命和愿景 |
3.3.1 道琼斯和《华尔街日报》的使命构想 |
3.3.2 《华尔街日报》媒介融合战略的SWOT分析 |
3.3.3 《华尔街日报》媒介融合的愿景目标——“无处不在的《华尔街日报》” |
4 《华尔街日报》媒介融合战略的选择 |
4.1 《华尔街日报》的新闻融合战略 |
4.1.1 内容融合战略 |
4.1.2 终端融合战略 |
4.2 《华尔街日报》的经济融合战略 |
4.2.1 “付费墙”模式与免费模式的融合 |
4.2.2 全球广告销售网络及融合广告 |
4.2.3 平台广告销售战略 |
4.2.4 视频广告战略 |
4.2.5 原生广告战略 |
4.2.6 活动营销战略 |
4.2.7 数据库营销战略 |
4.2.8 多元化战略 |
5 《华尔街日报》媒介融合战略的实施 |
5.1 《华尔街日报》实施媒介融合战略的组织结构 |
5.1.1 新闻集团和道琼斯公司组织结构 |
5.1.2 《华尔街日报》的编辑部融合历程 |
5.1.3 《华尔街日报》的组织结构和采编流程 |
5.2 《华尔街日报》媒介融合战略的实施过程 |
5.2.1 组织制度 |
5.2.2 资源配置 |
5.2.3 知识管理 |
5.2.4 沟通交流 |
5.3 《华尔街日报》融合的组织文化建设 |
5.3.1 责任型组织文化 |
5.3.2 学习型组织文化 |
5.3.3 合作型组织文化 |
5.3.4 开放型组织文化 |
5.4 《华尔街日报》的融合理念和融合程度 |
5.4.1 《华尔街日报》的融合理念 |
5.4.2 《华尔街日报》的融合模式和融合程度分析 |
6 《华尔街日报》媒介融合战略对中国大陆报纸的启示 |
6.1 理念的启示 |
6.1.1 用户思维融合理念 |
6.1.2 平台思维融合理念 |
6.1.3 跨界思维融合理念 |
6.2 重构融合型产品平台 |
6.2.1 《华尔街日报》的融合型产品平台 |
6.2.2 融合型产品平台重构机制 |
6.3 重构融合型经营平台 |
6.3.1 员工平台 |
6.3.2 商务经营平台 |
6.3.3 受众平台 |
6.3.4 融合型经营平台重构机制 |
6.4 建设新型主流媒体 |
6.4.1 拥抱媒介融合思维和互联网思维 |
6.4.2 构建融合型平台生态圈 |
6.4.3 融合构建新型主流媒体 |
7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相关科研成果 |
后记 |
(4)2010-2012年美国数字报纸付费墙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背景和综述说明 |
二、付费墙模式研究综述 |
(一)付费墙运作模式研究 |
(二)付费墙支付模式研究 |
三、付费内容/产品研究综述 |
四、受众/用户研究综述 |
(一)受众/用户的支付意愿研究 |
(二)受众/用户的分布及价值评估研究 |
(三)受众/用户的阅读体验和满意度研究 |
五、付费墙与广告业务研究 |
六、结语 |
(6)美国报纸网络版是怎样收费的?(论文提纲范文)
报纸网络版收费:不得已而为之? |
报纸网络版收费模式探析 |
1.《洛杉矶时报》网收费模式。 |
2.《纽约时报》网收费模式。 |
3.《明星论坛报》网收费模式。 |
4.《华尔街日报》网收费模式。 |
5.《波士顿环球报》网收费模式。 |
(7)我国数字报纸发展历程与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同类课题研究文献综述 |
1.3.1 数字报纸的发展历程研究 |
1.3.2 数字报纸的发展现状研究 |
1.3.3 报业生存与数字化转型研究 |
1.4 研究对象、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方法 |
1.5 论文创新点 |
第2章 数字报纸概述 |
2.1 数字报纸 |
2.1.1 数字报纸相关概念辨析 |
2.1.2 数字报纸的分类 |
2.1.3 数字报纸的优势 |
2.1.4 数字报纸的不足 |
2.2 报纸的数字化 |
2.2.1 报纸的数字化 |
2.2.2 报纸数字化的表现 |
2.3 数字报纸兴起的背景 |
第3章 我国数字报纸发展历程回顾 |
3.1 初步尝试阶段(1993年-1995年) |
3.2 网站发展阶段(1996年-2002年) |
3.3 深入互动阶段(2003年-2006年) |
3.3.1 网站的发展 |
3.3.2 手机报的蓬勃发展 |
3.3.3 开发新型数字报纸 |
3.4 移动阅读阶段(2007年至今) |
3.4.1 新闻网站进一步发展 |
3.4.2 多媒体数字报“大跃进” |
3.4.3 向移动终端全面铺开 |
3.4.4 对户外公共终端的尝试 |
第4章 我国数字报纸现状分析 |
4.1 我国数字报纸的产业规模 |
4.2 数字报纸的用户分析 |
4.2.1 潜在用户规模 |
4.2.2 网民关于数字报纸的使用行为 |
4.3 各版本数字报纸的使用情况 |
4.3.1 新闻网站访问情况 |
4.3.2 多媒体数字报访问情况 |
4.3.3 手机报纸订阅情况 |
4.4 数字报纸的新技术及应用情况 |
4.4.1 APP版数字报纸——以iPad版为例 |
4.4.2 “3G”助力WAP版手机报升级 |
4.4.3 “二维码”新闻 |
4.4.4 云技术与“云报纸” |
4.5 数字报纸的生存环境 |
4.5.1 经济、政策环境 |
4.5.2 新闻网站转企改制、上市融资 |
4.5.3 国家对互联网信息服务的监督管础工作 |
4.5.4 三网融合趋势 |
4.5.5 数字出版产业基地的建设 |
第5章 我国数字报纸的现存问题及应对策略 |
5.1 现存问题 |
5.1.1 新闻内容同质化 |
5.1.2 传统盈利模式失灵 |
5.1.3 Web 2.0时代与微博的竞争 |
5.1.4 数字报纸用户规模遭遇瓶颈 |
5.2 应对策略 |
5.2.1 新闻内容同质化应对策略 |
5.2.2 盈利策略:优质内容及服务+合理收费策略 |
5.2.3 利用微博的传播优势,积极应对挑战 |
5.2.4 向其他媒体渗透,突破用户规模发展的屏障 |
第6章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
一、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二、参与课题情况 |
附录A 我国数字报纸大事年表 |
(8)论《华尔街日报》数字化战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数字化战略之历程:随技术创新与时俱进 |
二、数字化战略之核心:内容品质与价格策略 |
1. 新闻信息实时更新。 |
2. 市场行情披露。 |
3. 资讯和观点提供。 |
4. 具有专业品质的互动与社交。 |
三、数字化战略之本质:互补性运作 |
(9)美国报业的数字化发展研究 ——以《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今日美国》为考察对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美国报业危机与研究缘起 |
1. 美国报业危机回顾 |
2. 数字化:美国报业危机的转机 |
第二节 本研究的理论视角与研究方法 |
1. 本文的主要研究视角 |
2.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三节 相关问题的研究综述 |
1. 关于新媒体及其与传统媒体关系的研究 |
2. 关于报业的转型与变革的研究 |
3. 关于报纸数字化的研究 |
第二章 新媒介与传统报业的博弈 |
第一节 新媒介的崛起与传统报业的危机 |
1. 技术发展与媒介形态变迁 |
2. 新兴媒介对传统媒介的博弈与挑战 |
3. 新媒介环境中美国报业的衰退及原因 |
第二节 新媒介的冲击与美国报业的嬗变 |
1. 新闻范式:从层层把关到民主参与 |
2. 记者工作方式:从纸笔报道到全景式报网交叉 |
3. 人才结构与文化:从前喻文化到后喻现象 |
4. 新闻职业:从传统的职能划分到与数字化相关的新职业的兴起 |
第三节 美国报业嬗变的缩影:美国三大报的现状、特点与发展态势 |
1. 美国三大报的现状分析 |
2. 美国三大报的发展特点与态势 |
第三章 互联网生态中的报业创新 |
第一节 美国网络报纸的创新扩散分析 |
1. 报业的调整-渐进性创新 |
2. 报业数字技术的创新发展过程 |
3. 三大报网络报纸的创新与扩散分析 |
第二节 美国三大报网络版的再创新 |
1. 《纽约时报》:巧妙运用因特网的特性 |
2. 《华尔街日报》:充分发挥报网交互的优势 |
3. 《今日美国》:大胆彰显个性与报纸特色 |
第三节 三大报的网络运营模式 |
1. 市场逻辑与网络媒体的运营模式 |
2. 不同定位下三大报的网络运营模式分析 |
第四章 报业网络的移动化发展进路 |
第一节 移动媒体兴起的理论分析与发展概况 |
1. 移动媒体的补偿性优势 |
2. 移动服务的层次划分与受众需求 |
3. 美国移动市场的发展态势 |
第二节 三大报移动报纸的发展进路与特点 |
1. 《纽约时报》:致力于优化移动应用的技术先锋 |
2. 《华尔街日报》:中规中矩的多平台内容提供商 |
3. 《今日美国》:充满想象的创新开拓者 |
第三节 移动平台的内容生产模式 |
1. 内容生产在移动平台面临的挑战 |
2. 移动互联网的传-受模式分析 |
第五章 应对数字化发展的报业组织结构嬗变 |
第一节 报业组织结构嬗变的原因探析 |
1. 报业组织的特点与权变分析 |
2. 报业结构调整的内因和外因 |
第二节 基于数字化发展的整合之路 |
1. 《纽约时报》:编辑室整合与经营哲学之变 |
2. 《华尔街日报》:空间与文化的共同整合 |
3. 《今日美国》:定位转型之下的编辑室整合 |
第三节 其他的组织结构变迁 |
1. 《纽约时报》特色部门的组建 |
2. 默多克时代《华尔街日报》的人员变迁 |
3. 《今日美国》的拆分式二次重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四、美国报纸网络版并未影响传统订户(论文参考文献)
- [1]用户与技术双驱动的《纽约时报》付费墙模式研究[D]. 吴绍志. 上海财经大学, 2020
- [2]数字报纸付费墙研究[D]. 迟强. 武汉大学, 2015(01)
- [3]《华尔街日报》的媒介融合战略[D]. 张利平. 武汉大学, 2014(01)
- [4]2010-2012年美国数字报纸付费墙研究述评[J]. 吕尚彬,迟强. 国际新闻界, 2013(06)
- [5]付费墙:重建印刷媒体的权威性[J]. 常江. 新闻界, 2012(14)
- [6]美国报纸网络版是怎样收费的?[J]. 毕磊. 中国记者, 2012(05)
- [7]我国数字报纸发展历程与现状研究[D]. 郁聪. 武汉理工大学, 2012(11)
- [8]论《华尔街日报》数字化战略[J]. 章平,徐小淇. 新闻传播, 2011(08)
- [9]美国报业的数字化发展研究 ——以《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今日美国》为考察对象[D]. 曾海芳. 上海大学, 2011(07)
- [10]互联网与传统媒体融合趋势研究[A]. 吴信训,吴小坤,高红波,王建磊,李珠,靳子亭,江凌,宋超. 《世界传媒产业评论》第七辑,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