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鸭黄曲霉毒素中毒诊断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熊金,黄奇奇[1](2021)在《一例犬黄曲霉毒素中毒病例的诊断报告》文中指出采用流行病学调查、临床基本诊断方法、血液检查、病例解剖及毒物分析的方法,对江西省九江市某犬场杜宾犬中毒的病例进行诊断与分析。结果显示:中毒犬白细胞升高,红细胞降低,红细胞压积降低,谷丙转氨酶升高,谷草转氨酶升高,白蛋白、总蛋白降低,总胆红素升高,肝脏、脾脏肿大,胃肠黏膜出血,黄曲霉毒素检测阳性。依此诊断该犬场发生的中毒是由于黄曲霉毒素引起肝脏损伤的黄曲霉毒素急性中毒。
李杨[2](2016)在《“复方柴芩颗粒”对黄曲霉毒素B1慢性中毒肉鸭CYP450酶的影响及其部分药理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试验主要观察“复方柴芩颗粒”对AFB1 (Aflatoxin B1,简写AFB1)引起的肉鸭肝损伤的部分药理作用,并从分子水平上探讨“复方柴芩颗粒”对AFB1慢性中毒时细胞色素P450酶的活性和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主要试验内容及结果如下:试验方法健康1日龄樱桃谷肉鸭126只,饲喂试验基础日粮6天,于第7天(肉鸭7日龄)时,随机选取21只肉鸭作为正常组,继续饲喂实验基础日粮。其余105只肉鸭,每天饲喂含40μg/kg AFB1的饲料,建立肉鸭AFB1慢性中毒模型,同时分为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复方柴芩颗粒”高剂量组、“复方柴芩颗粒”中剂量组、“复方柴芩颗粒”低剂量组,每组21只。本试验共六组,造模和用药同时进行,选取造模(用药)7 d、14 d和21 d为3个时间点,六个组每组分别随机选取7只肉鸭,取血和肝脏。检测血清氧化应激指标(SOD、MDA)、肝脏损伤标志性指标(AKP、GOT、GPT)、观察肝脏组织的病理变化。取2g肝组织制备肝微粒体,检测肝微粒体中CYP3A4、 CYP1A2和CYP2E1活性以及肝标本中CYP3A4、CYP1A2和CYP2E1蛋白表达水平。取黄豆粒大小的肝组织,用于检测CYP3A4、CYP1A2和CYP2E1 mRNA表达量。试验结果结果显示,同模型组相比,用药三个时间点“复方柴芩颗粒”高、中、低剂量组,血清中丙二醛(MDA)含量、碱性磷酸酶(AKP)、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活力显着降低(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显着升高(P<0.05);肝组织空泡化降低、胆管增生现象较轻。综合考虑投药14d,各项指标更接近正值。与模型组相比,“复方柴芩颗粒”三个治疗组用药7d和14 d,肝脏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酶系CYP3A4、CYP1A2和CYP2E1活性显着降低(P<0.05);用药21d“复方柴芩颗粒”三个治疗组CYP3A4、CYP1A2和CYP2E1活性升高(P<0.05),但与模型组相比差异不明显。与模型组相比,“复方柴芩颗粒”三个治疗组用药7d、14d和21d,肝脏CYP3A4、 CYP1A2和CYP2E1 mRNA相对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复方柴芩颗粒”三个治疗组用药7 d、14 d和21d,CYP3A4、CYP1A2和CYP2E1蛋白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用药7d和14d CYP3A4、CYP1A2和CYP2E1 mRNA相对表达量和蛋白表达量明显低于用药21d的表达量(P<0.05),且低剂量组数据显着高于高、中剂量组(P<0.05)。试验结论:1.“复方柴芩颗粒”能有效的防治肉鸭AFB1慢性中毒,主要通过调节肉鸭的抗氧化功能、提升肝功能来实现的。且投药14 d药效最好。所以综合考虑,优选出最佳用药方案,即低剂量用药14d。2.用药7、14d,“复方柴芩颗粒”能有效抑制由AFB]导致的CYP3A4、CYP1A2和CYP2E1活性升高的趋势,减少AFB1前体物质代谢激活,降低其化学性肝脏损伤达到保护肝脏的作用。用药21d CYP450活性升高,可能与“复方柴芩颗粒”本身具有升高CYP3A4、CYP1A2和CYP2E1活性的作用,但其诱导效果远远低于AFB1,且只是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显现出来有关。3.“复方柴芩颗粒”能有效抑制由AFB1引起的CYP3A4、CYP1A2和CYP2E1 mRNA相对表达量和蛋白表达量升高的趋势,从而减少AFB1前体物质代谢激活,降低AFB1引起的化学性肝脏损伤,进而达到保护肝脏的作用。但随用药时间增加,治疗组三种基因型表达量逐渐升高,进而证明“复方柴芩颗粒”本身很有可能具有一定的诱导CYP3A4、CYP1A2和CYP2E1的作用,但其诱导效果只是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显现出来。
李杨,高祝,荣茜,杨晓敏,张睿,李英伦[3](2016)在《复方柴芩颗粒对实验性黄曲霉毒素慢性中毒鸭CYP450酶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建立肉鸭黄曲霉毒素(AFB1)慢性中毒模型,设立正常组、AFB1模型组、亚硒酸钠组、中药高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和中药低剂量组,采用荧光定量PCR(RT-PCR)法和免疫蛋白印迹(Western-bolt)法检测肝标本中CYP3A4,CYP1A2,CYP2E1的mRNA和蛋白表达来探讨复方柴芩颗粒对鸭黄曲霉毒素慢性中毒肝脏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CYP450)酶系CYP3A4,CYP1A2和CYP2E1表达的影响,并借此深入探讨其解毒机制。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中药高、中、低3个剂量组用药7,14和21 d后肝脏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酶系CYP3A4,CYP1A2和CYP2E1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着降低。与模型组相比,中药高、中、低3个剂量组用药714 d,则CYP3A4,CYP1A2和CYP2E1蛋白表达量显着降低;用药21 d后高剂量组3种基因型蛋白表达量显着降低。研究表明,复方柴芩颗粒连续用药12周能有效地降低由鸭黄曲霉毒素慢性中毒引起的CYP1A2,CYP2E1,CYP3A4 mRNA相对表达量和蛋白表达量升高的趋势,但随用药时间增加,各组的CYP1A2,CYP2E1,CYP3A4 mRNA相对表达量和蛋白表达量逐渐升高。
李杨,高祝,荣茜,杨晓敏,张睿,李英伦[4](2016)在《复方柴芩颗粒对鸭黄曲霉毒素慢性中毒CYP450酶活性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建立肉鸭aflatoxin B1(AFB1)慢性中毒模型,设立正常组、模型组、亚硒酸钠组、复方柴芩颗粒(中药)高、中、低剂量组。造模后第7,14和21天处死肉鸭取肝,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肝标本中CYP3A4,CYP1A2和CYP2E1活性。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中药高、中、低剂量组用药7和14 d后肝脏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酶系CYP3A4,CYP1A2和CYP2E1活性显着降低;用药21 d后CYP3A4,CYP1A2和CYP2E1活性升高,但与模型组相比差异不明显。说明前期复方柴芩颗粒通过抑制CYP3A4,CYP1A2和CYP2E1活性,减少AFB1前体物质代谢激活,降低其化学性肝脏损伤达到保护肝脏的作用。而用药后21 d CYP450活性升高的原因可能是AFB1蓄积较多,需要更多的CYP450代谢AFB1。
齐新永,张维谊,沈莉萍,徐锋,王建,李凯航,周锦萍,刘佩红[5](2014)在《一例黄曲霉毒素污染饲料致鸭肝脏胆管癌的诊断》文中指出动物饲料中霉菌毒素污染有多方面的原因,最常见的是使用霉变原料来加工成饲料,导致饲料霉菌毒素超标。霉菌毒素对人和动物危害很大,其中鸭是对霉菌毒素比较敏感的动物之一,很多地方曾经报道过鸭霉菌毒素中毒病例〔12〕。鸭霉菌毒素中毒除了造成减产、死亡外,还会导致癌变。我们在2013年发现了1例黄曲霉毒素污染饲料致鸭肝脏胆管癌的典型病例,现报道如下:1材料和方法1.1现场调查上海郊区某养鸭场饲养樱桃谷蛋鸭3 000羽,
王瑞国[6](2009)在《黄曲霉毒素B1致雏鸭肝细胞DNA损伤的研究》文中认为黄曲霉毒素(AF)是毒性最强的一种天然毒素,易发生于温暖和潮湿地区,主要污染谷物及其他食品。其中,黄曲霉毒素B1(AFB1)是迄今所知最强的致肝癌物质之一,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划定为Ⅰ类致癌物。AFB1在肝细胞内代谢活化成具有高致癌活性的8,9-环氧AFB1(AFBO),AFBO能够与DNA分子共价结合形成AFB1-DNA加合物,继而造成各种形式的DNA损伤。彗星实验是检测DNA损伤的简单而敏感的方法,可以在单细胞水平上检测DNA单链和双链损伤、不完全修复位点、碱性不稳定位点和交联。本研究包括三个试验:(1)建立用于雏鸭DNA损伤检测的改良彗星实验方法。雏鸭经AFB1灌胃染毒,2 h后分离其肝细胞和全血细胞,通过改良彗星实验测定DNA损伤。结果显示,AFB1能够导致雏鸭肝细胞DNA损伤,表现为TailDNA%、尾长、尾矩、Olive尾矩等彗星参数的显着增加(P<0.05);所有处理组全血细胞DNA彗星图像几乎全部严重拖尾,无法用于彗星实验分析。试验表明,改良彗星实验能够作为检测AFB1遗传毒性的有力工具,雏鸭全血细胞由于大量有核红细胞的干扰不能作为彗星实验的细胞模型。(2)应用改良彗星实验较为系统的研究AFB1在不同染毒水平下致雏鸭肝细胞DNA损伤发生、加重、恢复的动态过程。96只雄性北京鸭雏鸭,随机分为16组,每组6只。雏鸭AFB1灌胃染毒后,分别于1h,2h,8h,24h和48h用彗星实验检测肝细胞DNA损伤。结果显示,雏鸭对于AFB1导致的肝细胞DNA损伤非常敏感,肝细胞DNA损伤程度与AFB1摄入量以及摄入时间有关。一次染毒2 h左右DNA损伤达到高峰,所有染毒组在Tail DNA%、尾长、尾矩、Olive尾矩等指标上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AFB1染毒剂量增加,DNA损伤程度加深、持续时间延长。试验表明,一次经口染毒AFB1 2h后雏鸭肝细胞DNA损伤达到高峰,此时DNA损伤程度与AFB1暴露之间的量效关系最为明显。AFB1致雏鸭肝细胞DNA损伤的效应非常强,低剂量(1/100 LD50)AFB1暴露就能够引起雏鸭肝细胞DNA发生显着损伤。试验还提示,雏鸭是研究AFB1遗传毒性的一个良好动物模型,彗星实验能够反映AFB1致雏鸭肝细胞DNA损伤的量效关系。(3)三种典型霉菌毒素吸附剂对AFB1致DNA损伤的缓解作用。试验设两个染毒梯度,即2.5μg AFB1/只和25μg AFB1/只,按照1 ml AFB1溶液添加30mg吸附剂的比例将AFB1溶液分别与3种吸附剂混合,经口灌胃雏鸭,2 h后改良彗星实验检测其肝细胞DNA损伤。结果显示:两种浓度AFB1染毒组与对照组相比在Tail DNA%、尾长、尾矩、Olive尾矩等四个彗星参数上均有差异显着(P<0.05),吸附剂具有降低DNA损伤的趋势,吸附剂的这种作用效果因吸附剂种类以及染毒剂量不同而显现出一定差异。结果表明,三种吸附剂A、B、C对于AFB1引起的雏鸭肝细胞DNA损伤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而且吸附剂B对其干预效果优于吸附剂A和C,后两者效果基本相同;吸附剂在AFB1较低染毒水平下干预效果较好,在较高的AFB1染毒水平下,吸附剂干预效果降低。
李娟娟[7](2009)在《霉菌毒素吸附剂对饲料中黄曲霉毒素B1吸附效果及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三种霉菌毒素吸附剂(吸附剂A:主成分为酵母细胞壁提取物;吸附剂B:主成分为水合铝硅酸钠钙盐;吸附剂C:主成分是酵母培养物及水合铝硅酸钠钙盐的复合物),通过体外试验和动物饲养试验,研究不同种类吸附剂对黄曲霉毒素B1(AFB1)的吸附效果,并通过等温吸附式和热力学函数研究,探讨吸附剂结合AFB1的特性。本研究共三个试验:试验一,体外试验研究。探讨了:⑴pH值为2.0、6.0、8.0的磷酸盐缓冲溶液(PBS溶液)、人工胃液和人工肠液环境下吸附剂对AFB1的吸附能力;⑵吸附剂对AFB1的结合速率;⑶吸附剂结合AFB1形成的复合体的稳定性。结果表明:⑴各种酸碱条件下吸附剂B的吸附能力最强,吸附剂C其次,吸附剂A最弱;⑵pH值为8.0条件下,吸附剂B在10 min内对AFB1吸附率达到97.69 %,且60 min内一直处在96.03 %以上,而吸附剂A、C在60 min内对AFB1的吸附率不稳定;⑶与吸附剂A、C相比较,体外条件下吸附剂B与AFB1形成的复合体解吸附率最低。结论:三种吸附剂在体外条件下对AFB1均有一定程度的吸附作用,吸附剂B的作用效果优于吸附剂A和吸附剂C。试验二,动物饲养试验。选择240只1日龄健康雄性AA肉仔鸡,随机分为8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饲养周期21 d,颈动脉放血后处死。统计采食量(FI)、平均日增重(ADG)、料重比(F: G),并检测血液、肝脏功能指标。结果表明:与基础组相比较,AFB1组(污染水平为98.8μg/kg)肉仔鸡FI、ADG显着下降,F:G显着增加(P<0.05);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OB)水平均显着下降(P<0.05);肝脏琥珀酸脱氢酶(SDH)活性、肝脏抗氧化指标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着降低,丙二醛(MDA)水平显着升高(P<0.05)。污染饲料中添加0.15 %的吸附剂B,显着改善了肉仔鸡生长性能,提高了血清蛋白水平、肝脏中SDH、SOD、GSH-Px等指标的活性,降低了MDA水平(P<0.05);而添加0.15 %的吸附剂A或C,效果不显着。结论:吸附剂A、B、C均能不同程度缓解AFB1对肉仔鸡生长性能和肝脏损伤方面的毒性作用;与吸附剂A、C相比较,吸附剂B更能有效的防止肉仔鸡AFB1中毒。试验三,吸附剂B结合AFB1特性的研究。在体外条件下,通过等温吸附方程和热力学函数研究,探讨吸附剂B对AFB1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吸附剂B对AFB1的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等温式,温度对吸附能力无显着影响。说明在本试验条件下,吸附过程主要是以化学吸附为主的单分子层吸附。综合上述试验,得出结论:经体外试验和动物试验研究,主成分为水合铝硅酸钠钙盐的吸附剂B对AFB1的吸附作用效果显着优于吸附剂A和C,经进一步的吸附特性研究,推测吸附剂对AFB1的吸附作用以化学吸附为主。结果提示,吸附剂B是一种对AFB1有效的吸附剂,能有效缓解肉仔鸡AF中毒情况的发生。
罗拉体,文仕康[8](2003)在《鸭黄曲霉毒素中毒诊断报告》文中提出通过对黄曲霉毒素中毒鸭的观察、分析和研究,从其发病经过,临床症状,解剖变化,显微镜检查,细菌分离等几个方面入手,客观地剖析了该病的病理特征,概况了该病的发作因素,提出了对该病的防治措施。
余景枫,余晓波,刘海超[9](1997)在《育肥猪黄曲霉毒素B1中毒的诊断报告》文中提出育肥猪黄曲霉毒素B1中毒的诊断报告余景枫余晓波刘海超(巴彦县兽医卫生防疫站·151800)(巴彦县畜牧站)(巴彦县榆树乡畜牧兽医综合服务站)1996年8月22日,我县西集镇镇办猪场的猪突然发生死亡。经猪场兽医连续用各类抗生素治疗和葡萄糖盐水、安那加耳...
李康然,姚惠娟,梁梅芳,吴发葵,徐蕴丽[10](1988)在《雏鸡黄曲霉毒素急性中毒》文中指出1986年某鸡场,分别饲养四批新汉雏鸡共3885只,4日龄发病,5日龄开始死亡,6、7、8日龄达死亡高峰,共死亡1281只,死亡率32.999。经剖检、组组学检查,饲料中黄曲霉毒素B1的分析及饲养试验等,确诊为急性黄曲霉毒素中毒。病鸡肝稍肿大,淡黄色或灰白色,组织学病变为肝细胞急性坏死过程,胞浆内出现数个空泡,胞核稍增大,核质浓染,部分核溶解。饲料中黄曲霉毒素B1含量为300ppb。本文尚对广西饲料中的黄曲霉毒素情况作了回顾与讨论。
二、鸭黄曲霉毒素中毒诊断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鸭黄曲霉毒素中毒诊断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一例犬黄曲霉毒素中毒病例的诊断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发病情况 |
2 实验室检测 |
3 诊断 |
4 讨论 |
(2)“复方柴芩颗粒”对黄曲霉毒素B1慢性中毒肉鸭CYP450酶的影响及其部分药理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常用符号及缩略语说明 |
第一部分 选题背景与文献综述 |
第一章 选题背景及研究目的 |
1. 选题背景 |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1. 黄曲霉毒素研究概述 |
1.1 黄曲霉素简介 |
1.2 黄曲霉毒素的肝毒性及毒性机制 |
1.3 生产中缓解黄曲霉素对动物毒性的方法 |
2. CYP450研究概述 |
2.1 药物代谢酶简介 |
2.2 CYP450简介 |
2.3 CYP450命名 |
2.4 CYP450作用 |
2.5 研究较多的CYP450类型 |
3. AFB1对CYP450影响 |
4. 中药对CYP450影响研究 |
4.1 中药有效成分黄酮类化合物对CYP450影响 |
4.2 中药有效成分萜类化合物对CYP450影响 |
4.3 中药有效成分呋喃香豆素类化合物对CYP450影响 |
4.4 中药有效成分多糖类化合物对CYP450影响 |
4.5 中药有效成分生物碱类化合物对CYP450影响 |
4.6 中药提取物对CYP450影响 |
4.7 中药有效成分酚类物质对CYP450影响 |
4.8 中药配伍对CYP450的影响 |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
第一章 “复方柴芩颗粒”对防治鸭黄曲霉毒素B1慢性中毒部分药理作用研究 |
1. 试验材料 |
1.1 主要药品与试剂 |
1.2 试验动物 |
1.3 仪器 |
2. 试验方法 |
2.1 AFB1慢性中毒模型建立 |
2.2 试验动物分组及饲养管理 |
2.3 样品采集处理 |
2.4 肉鸭抗氧化应激能力检测 |
2.5 肝脏损伤的三个标志性指标检测 |
2.6 肝组织病理组织学观察 |
2.7 实验基础日粮中AFB1的含量检测 |
2.8 统计学分析 |
3. 试验结果 |
3.1 各组抗氧化应激指标 |
3.2 肝脏损伤的三个标志性指标检测结果 |
3.3 肝组织病理学变化 |
3.4 基础日粮中AFB1含量 |
4. 讨论 |
4.1 “复方柴芩颗粒”对肝损三个标志性指标的影响 |
4.2 “复方柴芩颗粒”对抗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 |
4.3 “复方柴芩颗粒”对肝脏病理变化的影响 |
第二章 “复方柴芩颗粒”对鸭AFB1慢性中毒CYP450酶活性的影响 |
1. 试验材料 |
1.1 主要药品与试剂 |
1.2 试验动物分组及饲养管理 |
1.3 仪器 |
2. 试验方法 |
2.1 收集实验材料 |
2.2 肉鸭肝微粒体制备 |
2.3 CYP3A4、CYP1A2及CYP2E1活性检测 |
2.4 统计学分析 |
3. 试验结果 |
3.1 “复方柴芩颗粒”对AFB1慢性中毒鸭CYP3A4活性的影响 |
3.2 “复方柴芩颗粒”对慢性中毒鸭AFB1CYP1A2活性 |
3.3 “复方柴芩颗粒”对AFB1慢性中毒鸭CYP2E1活性 |
4. 讨论 |
第三章 “复方柴芩颗粒”对鸭AFB1慢性中毒CYP450酶表达的影响 |
1. 试验材料 |
1.1 主要药品与试剂 |
1.2 试验动物分组及饲养管理 |
1.3 仪器 |
2. 试验方法 |
2.1 样品的收集和处理 |
2.2 CYP3A4、CYP1A2、CYP2E1定量RT-PCR分析 |
2.3 CYP3A4、CYP1A2、CYP2E1免疫蛋白印迹分析 |
2.4 统计学分析 |
3. 试验结果 |
3.1 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 |
2.2 Western-blot结果 |
4. 讨论 |
第三部分 结论、创新与建议 |
1. 本研究主要结论 |
2. 本研究创新点 |
3.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图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3)复方柴芩颗粒对实验性黄曲霉毒素慢性中毒鸭CYP450酶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试验材料 |
1.1.1动物 |
1. 1. 2 试剂和药品 |
1. 1. 3 仪器和材料 |
1. 2 方法 |
1. 2. 1 分组及饲养管理 |
1. 2. 2 样品采集处理 |
1.2.3肉鸭肝微粒体制备 |
1. 2. 4 CYPs亚型药酶定量RT-PCR分析 |
1. 2. 5 CYPs蛋白表达 |
1.3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 1 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 |
2. 1. 1 复方柴芩颗粒对CYP3A4 m RNA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
2. 1. 2 复方柴芩颗粒对CYP1A2 m RNA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
2. 1. 3复方柴芩颗粒对CYP2E1 m RNA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
2.2 Western-blot结果 |
2. 2. 1复方柴芩颗粒对CYP3A4 蛋白表达的影响 |
2. 2. 2复方柴芩颗粒对CYP1A2 蛋白表达的影响 |
2. 2. 3复方柴芩颗粒对CYP2E1 蛋白表达的影响 |
4 讨论 |
(4)复方柴芩颗粒对鸭黄曲霉毒素慢性中毒CYP450酶活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 1 试验材料 |
1. 1. 1 动物 |
1. 1. 2 试剂和药品 |
1. 1. 3 仪器和材料 |
1. 2 方法 |
1. 2. 1 分组及饲养管理 |
1. 2. 2 样品采集处理 |
1. 2. 3 肉鸭肝微粒体制备 |
1. 2. 4 CYPs活性检测 |
1. 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 1 各组CYP3A4 活性 |
2. 2 各组CYP1A2 活性 |
2. 3 各组CYP2E1 活性 |
3 讨论 |
(5)一例黄曲霉毒素污染饲料致鸭肝脏胆管癌的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现场调查 |
1.2 病鸭剖检取样 |
1.3 细菌分离培养 |
1.4 病理组织学检查 |
1.5 饲料霉菌毒素的检测 |
2 结果 |
2.1 病鸭剖检 |
2.2 细菌分离 |
2.3 病理组织学观察 |
2.4 饲料霉菌毒素的检测 |
3 讨论 |
(6)黄曲霉毒素B1致雏鸭肝细胞DNA损伤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黄曲霉毒素的发现 |
1.2 黄曲霉毒素的产生 |
1.3 黄曲霉毒素的理化性质 |
1.4 黄曲霉毒素B_1在动物体内的分布和代谢 |
1.5 黄曲霉毒素B_1的毒性 |
1.5.1 抑制畜禽生长发育,导致代谢紊乱 |
1.5.2 肝脏及其他脏器损伤 |
1.5.3 对免疫系统的损伤 |
1.5.4 对繁殖功能的影响 |
1.5.5 对造血功能的影响 |
1.5.6 致癌性 |
1.5.7 遗传毒性 |
1.6 黄曲霉毒素B_1毒性作用分子机制 |
1.6.1 阻断呼吸链,抑制ATP产生 |
1.6.2 抑制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合成 |
1.6.3 对激素的影响 |
1.6.4 黄曲霉毒素B_1遗传毒性的分子机制 |
1.7 黄曲霉毒素B_1的解毒措施 |
1.7.1 物理法 |
1.7.2 化学法 |
1.7.3 微生物和酶工程法 |
1.7.4 吸附法 |
1.7.5 代谢干预法 |
1.8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彗星实验改良方法的建立与细胞模型的筛选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试剂 |
2.2.2 仪器设备 |
2.2.3 试液配制 |
2.2.4 实验动物与饲养 |
2.2.5 试验设计与分组 |
2.2.6 样品采集与细胞悬液制备 |
2.2.7 细胞成活率检查 |
2.2.8 改良彗星实验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彗星实验改良方法的结果 |
2.3.2 全血细胞彗星实验结果 |
2.3.3 肝细胞彗星实验结果 |
2.4 讨论 |
2.4.1 彗星实验改良方法的优点 |
2.4.2 雏鸭全血细胞不能作为彗星实验细胞模型 |
2.4.3 雏鸭肝细胞是理想的彗星实验细胞模型 |
2.5 结论 |
第三章 AFB_1对雏鸭肝细胞DAN损伤及相关生化指标的影响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剂 |
2.2.2 仪器设备 |
3.2.3 实验动物与饲养 |
3.2.4 实验设计与样品采集 |
3.2.5 检测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表观及解剖观察 |
3.3.2 生化指标 |
3.3.3 DNA损伤 |
3.4 讨论 |
3.4.1 雏鸭AFB_1中毒的表观与解剖临床变化 |
3.4.2 雏鸭部分生化指标变化及其与DNA损伤的关系 |
3.4.3 雏鸭肝脏细胞DNA损伤变化 |
3.5 结论 |
第四章 三种吸附剂降低AFB_1致雏鸭肝细胞DNA损伤的研究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吸附剂与试剂 |
4.2.3 实验动物与饲养 |
4.2.4 实验设计 |
4.2.5 改良彗星实验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三种吸附剂对2.5μg AFB_1染毒雏鸭肝细胞DNA损伤的影响 |
4.3.2 三种吸附剂对25μg AFB_1染毒雏鸭肝细胞DNA损伤的影响 |
4.4 讨论 |
4.4.1 三种吸附剂对AFB_1导致雏鸭肝细胞DNA损伤干预效果的比较 |
4.4.2 染毒剂量对吸附剂干预效果的影响 |
4.4.3 彗星实验检测DNA损伤作为吸附剂效果评价观测指标的探讨 |
4.5 结论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5.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5.2 本研究创新点 |
5.3 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7)霉菌毒素吸附剂对饲料中黄曲霉毒素B1吸附效果及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霉菌毒素及预防 |
1.1.1 霉菌及霉菌毒素 |
1.1.2 饲料中霉菌毒素的控制措施 |
1.1.3 霉菌毒素吸附剂的研究 |
1.2 黄曲霉毒素 |
1.2.1 黄曲霉毒素的种类与结构 |
1.2.2 黄曲霉毒素的理化性质 |
1.2.3 黄曲霉毒素的体内代谢 |
1.2.4 黄曲霉毒素的毒性作用 |
1.2.5 黄曲霉毒素的限量标准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吸附剂对黄曲霉毒素 B_1吸附能力的体外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不同酸碱条件下吸附剂结合AFB_1能力的研究 |
2.2.2 吸附剂结合 AFB_1 速率研究 |
2.2.3 不同酸碱条件对吸附剂- AFB_1复合体稳定性的影响 |
2.3 讨论 |
2.3.1 吸附剂B 对AFB_1具有良好的体外吸附效果 |
2.3.2 吸附剂A 对AFB_1的体外吸附效果较差 |
2.3.3 吸附剂C 对AFB_1的体外吸附效果较差 |
2.4 小结 |
第三章 吸附剂对黄曲霉毒素B_1吸附能力的体内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吸附剂对肉仔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
3.2.2 吸附剂对肉仔鸡肝脏蛋白质合成功能的影响 |
3.2.3 吸附剂对肉仔鸡肝脏酶活的影响 |
3.2.4 吸附剂对肉仔鸡肝脏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吸附剂对AFB_1吸附特性的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应用吸附等温式研究吸附剂B 结合AFB_1机制 |
4.2.2 温度对吸附剂B 结合AFB_1的影响 |
4.3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1 本研究主要结论 |
5.2 本研究主要创新点 |
5.3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8)鸭黄曲霉毒素中毒诊断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发病经过 |
2 临床症状 |
3 解剖变化 |
4 显微镜检查 |
5 细菌分离 |
6 诊断结果 |
7 防制措施 |
8 小结 |
四、鸭黄曲霉毒素中毒诊断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一例犬黄曲霉毒素中毒病例的诊断报告[J]. 熊金,黄奇奇. 江西畜牧兽医杂志, 2021(04)
- [2]“复方柴芩颗粒”对黄曲霉毒素B1慢性中毒肉鸭CYP450酶的影响及其部分药理作用[D]. 李杨. 四川农业大学, 2016(03)
- [3]复方柴芩颗粒对实验性黄曲霉毒素慢性中毒鸭CYP450酶表达的影响[J]. 李杨,高祝,荣茜,杨晓敏,张睿,李英伦. 浙江农业学报, 2016(02)
- [4]复方柴芩颗粒对鸭黄曲霉毒素慢性中毒CYP450酶活性的影响[J]. 李杨,高祝,荣茜,杨晓敏,张睿,李英伦. 浙江农业学报, 2016(01)
- [5]一例黄曲霉毒素污染饲料致鸭肝脏胆管癌的诊断[J]. 齐新永,张维谊,沈莉萍,徐锋,王建,李凯航,周锦萍,刘佩红. 上海畜牧兽医通讯, 2014(04)
- [6]黄曲霉毒素B1致雏鸭肝细胞DNA损伤的研究[D]. 王瑞国.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9(11)
- [7]霉菌毒素吸附剂对饲料中黄曲霉毒素B1吸附效果及特性研究[D]. 李娟娟.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9(10)
- [8]鸭黄曲霉毒素中毒诊断报告[J]. 罗拉体,文仕康.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06)
- [9]育肥猪黄曲霉毒素B1中毒的诊断报告[J]. 余景枫,余晓波,刘海超. 黑龙江畜牧兽医, 1997(08)
- [10]雏鸡黄曲霉毒素急性中毒[J]. 李康然,姚惠娟,梁梅芳,吴发葵,徐蕴丽. 广西农学院学报, 198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