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胸腰段脊髓损伤的早期手术治疗

急性胸腰段脊髓损伤的早期手术治疗

一、急性胸腰段脊柱脊髓损伤的早期手术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刘波[1](2021)在《侧前方手术入路与前后联合入路融合术在治疗胸腰段结核的比较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结核仍然是危害全人类健康的传染病,脊柱结核是最常见的肺外结核,胸腰段是胸椎前凸和腰椎后凸的交界区。目前很多学者对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的手术入路未达成一致,本研究就是探讨对胸腰段结核患者应用侧前方手术入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通过青岛大学附属医院HIS系统回顾性分析诊断为胸腰段结核并采取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共54例,根据手术入路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其中28例行前后路联合入路手术为对照组(A组),26例行侧前方手术入路为实验组(B组)。我们收集了每位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既往病史、伴随疾病等一般资料。同时也收集两组患者住院期间的手术情况、住院情况、围手术期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并随访跟踪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变化、凸畸形矫正角度(Cobb角)、腰背部疼痛视觉评分(VAS评分)的变化,我们也跟踪了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的变化及神经功能改善情况(Frankel分级)的变化。将收集的临床信息及理化检查结果录入Excel表格中,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以α=0.05作为组间比较的检验水准。对于描述性统计量,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分类资料用例数和百分数(%)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两样本t检验,不满足条件的则用非参数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重复测量资料:采用重复测量分析模型,不满足球形假设时用Greenhouse-Geisser法校正。组内两两比较用LSD-t法。结果:1.侧前方入路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花费和住院时间均显着低于前后路联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随访跟踪两组患者的血沉、C反应蛋白和VAS评分发现,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呈现逐渐降低趋势,且组内四个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这说明两组患者术后炎症指标均有明显下降,患者术后疼痛也有明显缓解,证明两种手术均取得良好效果,但是这似乎无法说明那种手术入路更有优势。3.我们也在随访时测量了两组患者平片的Cobb角后发现,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相比于术前均有明显改善,且具有统计学差异,这证明两种手术均有明显的矫正后凸畸形的作用。但是,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Cobb角数值大于术后1个月的,且具有统计学差异,这可能是因为患者从术后1个月开始下地行走导致植骨塌陷,从而导致Cobb角增大。4.我们记录了每个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结果显示末次随访时Frankel分级较术前显着改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是组间每个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这说明两组手术患者神经功能均有明显改善。5.组间术后并发症比较,B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说明侧前方手术入路具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的优点。结论:侧前方入路具有手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花费低、并发症发生率低的优点,且可以获得与前后路联合手术相同的手术效果。该入路不进入胸腔和腹腔,同时允许同一切口进行内固定,是值得开展的手术方式。但能否替代前后路联合入路则还需要更长时间的长期随访及更大的样本量。

张鑫[2](2021)在《创伤性脊髓损伤减压时间窗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创伤性脊髓损伤的减压时间窗与神经功能恢复之间的关系仍存在争议。本研究是为了探索早期减压手术对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的疗效。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1966年至2021年3月)、Embase(1966年至2021年 3 月)、Web of Science(2021 年 3 月)、Cochrane 图书馆(2021 年 3 月)及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1979年至2021年3月)、维普信息数据库(1989年至2021年3月)、万方数据库(1982年至2021年3月)和中国知网(1999年至2021年3月)。对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行早期减压或延迟减压手术疗效进行比较研究分析。纳入不同时间节点(5小时、8小时、12小时、24小时、48小时、72小时及4天)定义的早期、延迟减压手术组。结果:29项研究符合纳入标准。在分别以8小时、24小时、72小时界定的早期、延迟减压手术组中,早期手术均能获得更好的ASIA分级改善率;8小时内减压颈髓损伤和胸腰髓损伤均能在早期减压手术中获得更好的ASIA分级改善率,但24小时内减压组只有胸腰髓损伤获得更好的ASIA分级改善;在对8小时内和8-24小时行减压手术治疗的对比中,8小时内减压能获得更好的ASIA分级改善。48小时内行早期减压组的术后ASIA运动评分提高率明显较延迟减压组高;以72小时界定早期、延迟减压手术对Frankel分级变化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8小时内减压组比延迟减压组有更短的住院时长;以24小时为减压时间节点的研究住院时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不同时间节点(8小时、24小时、72小时)定义的早期、延迟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延迟手术相比,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在早期行手术减压可以获得更好的神经功能恢复;8小时内减压的患者能比8-24小时减压患者获得更好的神经功能恢复;颈段脊髓损伤患者在8h以内行减压手术能获得更好的神经功能恢复,而胸腰段脊髓损伤无论在8小时内还是在24小时内减压都能获得较好的神经功能恢复;在8小时内行减压手术的患者住院时长更短;手术时机对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没有显着影响。

胡晨波[3](2021)在《椎间盘损伤对AO B2型胸腰段骨折后路手术疗效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骨折节段椎间盘损伤对AO B2型胸腰段骨折行后路内固定术的疗效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于2012年10月-2019年6月因AO B2型胸腰段骨折于我科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患者,并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胸腰段脊柱正侧位片、CT三维重建及MRI检查确定骨折分型及椎间盘损伤程度。疼痛程度测量包括腰痛VAS评分,神经功能评估采用ASIA分级,影像学测量包括胸腰椎后凸Cobb角,骨折节段局部后凸角,椎体前缘高度比值,椎间盘损伤程度采用Sander等人提出的的影像学分型。并对测量指标及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末次随访时间30.2±20.1个月。其中合并骨折节段椎间盘损伤患者17例,无椎间盘损伤患者21例。术前平均Cobb角16.78°±9.08°,术后平均Cobb角5.76°±7.89°,末次随访时平均Cobb角12.67°±12.79°。椎间盘损伤组和无椎间盘损伤组术前及术后Cobb角,局部后凸角及椎体前缘高度比值无统计学差异,椎间盘损伤组和无椎间盘损伤组末次随访时Cobb角(18.59°±13.74°vs8.16°±9.99°),局部后凸角(11.88°±8.83°vs 6.55°±4.89°)及椎体前缘高度比值(77.16%±18.07%vs 90.83%±9.26%)有统计学差异(p<0.05)。5例患者出现内固定失败并发症,椎间盘损伤组内固定失败发生率较无椎间盘损伤组有明显差异(29.4%vs 0,p<0.05)。结论:椎间盘损伤在AO B2型胸腰段骨折中常见但易被忽略。骨折节段椎间盘损伤可能影响脊柱稳定性,导致后路内固定术后后凸矫正丢失,甚至内固定失败。对于合并椎间盘损伤的AO B2型胸腰段骨折患者,椎间融合损伤节段可提高手术疗效,降低内固定失败的发生率。

郝定均,杨俊松,贺宝荣[4](2021)在《"十三五"期间我国脊柱脊髓损伤临床诊疗研究亮点与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以高处坠落伤及交通伤等高能量损伤为主要病因的脊柱脊髓损伤仍是当前我国脊柱创伤领域关注的焦点问题。脊柱脊髓损伤具有致残率高、并发症多、治疗棘手等特点,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十三五"期间,我国学者围绕脊柱脊髓损伤的精准化、微创化治疗,在分型诊断及治疗技术上进行了大量探索,创造性地提出"脊髓筋膜室综合征"及"脊髓损伤后微环境失衡"两项理论,制订6部国家级临床诊疗指南并发布3项专家共识,规范了我国脊柱脊髓损伤的临床诊疗实践。三项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代表了"十三五"期间我国脊柱创伤临床诊疗研究领域的最高水平。笔者主要从新技术与新理论、指南与共识及科技奖项等3个方面进行概述,重点展示我国"十三五"期间在脊柱脊髓损伤临床研究领域的亮点和进展。

马铮[5](2021)在《后路截骨矫形术治疗脊柱后凸畸形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经后路有限脊柱中后柱截骨治疗陈旧性椎体压缩骨折伴脊柱后凸畸形的研究目的:研究经后路有限中后柱截骨治疗陈旧性椎体压缩骨折伴脊柱后凸畸形病人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就诊于我院的25例陈旧性胸腰椎压缩骨折伴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行经后路有限脊柱中后柱截骨及椎间隙植骨融合。记录所有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末次随访时植骨区域是否融合及椎弓根螺钉稳定情况。对比所有患者手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脊柱矢状位平衡(SVA)。通过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价临床疗效。通过Frankel分级评估手术前后神经功能的改善。结果:手术前后凸Cobb角(30.88±7.04)°,脊柱SVA(34.12±4.68)mm,VAS评分(7.00±1.47),JOA评分(22.00±2.00),ODI指数(41.20±3.96)。随访时间平均24.84±1.31个月,术前2例神经损害患者Frankel分级由D级提高至E级,术后3个月时后凸Cobb角(7.96±2.34)°,脊柱SVA(20.64±3.77)mm,VAS评分(2.64±1.29),JOA评分(27.72±0.94),ODI指数(13.20±3.69);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8.16±2.67)°,脊柱SVA(20.40±3.79)mm,VAS评分(2.36±1.35),JOA评分(27.80±0.87),ODI指数(13.28±3.65)。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指标相比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结:对于陈旧性胸腰椎压缩骨折伴后凸畸形的患者,行经后路有限中后柱截骨矫形效果满意,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第二部分改良单侧后路椎体截骨术治疗先天性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畸形的研究目的:研究改良单侧后路椎体截骨术(MU-PVCR)治疗先天性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畸形病人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就诊于我院的22例先天性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行改良单侧后路全脊椎截骨和后路钉棒矫形固定以及前柱重建。记录所有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末次随访时螺钉稳定情况。对比所有患者手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脊柱矢状位平衡(SVA)。通过术前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价临床疗效。通过Frankel分级评估手术前后神经功能的改善。结果:手术前后凸Cobb角平均(86.55±18.07)°,脊柱SVA平均(51.32±8.18)mm,VAS评分平均(5.82±1.35),JOA评分平均(21.18±1.87),ODI指数平均(11.50±2.04)。随访时间平均26.14±1.55个月,术前6例神经损害患者Frankel分级由D级提高至E级,术后3个月时后凸Cobb角平均(39.86±9.13)°,脊柱SVA平均(30.86±4.98)mm,VAS评分平均(2.09±1.11),JOA评分平均(27.36±1.09),ODI指数平均(2.77±0.87);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平均(39.50±9.89)°,脊柱SVA平均(30.64±4.33)mm,VAS评分平均(1.86±0.83),JOA评分平均(27.41±1.09),ODI指数平均(2.41±0.73)。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相比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结:对于先天性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畸形的患者,行改良单侧后路全脊椎截骨术矫形效果满意,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第三部分后路椎体切除术联合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重度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合并后凸畸形目的:研究后路全脊椎截骨术(PVCR)联合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重度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合并后凸畸形病人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就诊于我院的26例重度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合并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行PVCR截骨联合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以及前柱重建。记录所有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末次随访时螺钉稳定情况。对比所有患者手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脊柱矢状位平衡(C7铅垂线与S1后上缘的水平距离,SVA)。通过术前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价临床疗效。通过Frankel分级评估手术前后神经功能的改善。结果:手术前后凸Cobb角平均(48.55±6.91)°,脊柱SVA平均(44.02±5.73)mm,VAS评分平均(6.53±1.51),JOA评分平均(11.26±2.72),ODI指数平均(59.02±5.71)。随访时间平均24.34±2.15个月,术前5例神经损害患者Frankel分级由D级提高至E级;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平均(9.53±3.82)°,脊柱SVA平均(18.35±3.51)mm,VAS评分平均(2.65±1.21),JOA评分平均(20.56±3.63),ODI指数平均(20.78±4.01)。末次随访时相比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结:对于重度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合并后凸畸形的患者,行PVCR截骨联合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可恢复脊柱序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孙克[6](2021)在《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联合椎间孔镜手术治疗伴有神经功能损害的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文中指出目的:评价行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的伴有神经功能损害的胸腰段爆裂骨折患者中,对术后后突骨块复位不良、神经功能损害症状改善不明显的病例,二期行椎间孔镜下椎管成形、神经减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19年9月我科行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的伴有神经功能损害的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患者,其中有7位术后神经功能症状改善不明显且均伴有后突骨块复位不良,对于这部分患者二期行椎间孔镜手术进行椎管成形、神经减压术。记录术前术后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矢状面后凸cobb角、脊髓损伤ASIA感觉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c数(Oswestry Dsability Idex,ODI)及并发症情况,并与同期收治的i n 25例行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椎板切除椎管减压的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患者进行比较,评价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联合椎间孔镜手术治疗伴有神经功能损害的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患者均获得随访。微创组患者VAS评分术前为9.2±0.8,术后一年为0.6±0.5,切开组术前为9.1±0.8,术后一年为2.0±1.0,两组手术前后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后一年两组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DI指数微创组患者术前为(90.3±8.0)%,术后一年为(4.8±1.8)%,切开组术前为(87.3±6.7)%,术后一年为(19.1±4.6)%,两组手术前后ODI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后一年两组ODI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伤椎前缘高度比值微创组患术前为(58.8±13.7)%,术后为(92.6±4.5)%,切开组患术前为(69.2±8.1)%,术后为(91.4±6.6)%,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矢状面后凸Cobb角术前为(13.2±7.6)°,术后为(-4.5±5.4)°,切开组患术前为(12.7±6.8)%,术后为(2.9±6.6)%,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值见Table1、2、3),脊髓损伤ASIA感觉评分最终随访均恢复至E级。所有患者术后均无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之前学者普遍认为微创经皮椎弓根内固定术对于胸腰段爆裂骨折适应症为:不伴神经功能损害症状、无需椎管减压且后突骨块小于椎管矢径三分之一的患者。而本研究通过联合间孔镜下椎管成形、神经减压技术解决了伴有神经功能损害的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患者行经皮椎弓根内固定术术后骨块复位不良、残留有神经功能损害症状的问题。本研究一定程度上扩大了胸腰段爆裂骨折的微创手术适应症,避免了伴有神经损害的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患者行创伤较大的传统开放减压术式,同样能满意恢复伤椎椎体高度,充分进行椎管减压,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同时较传统切开术式具有微创、术后恢复快等优势。

于金宝[7](2021)在《胸腰椎骨折的手术入路选择:传统入路与经Wiltse椎旁肌间隙入路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旨在介绍经Wiltse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方法,并与传统后路手术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方法进行比较。方法:共招募69例无神经损伤的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两种不同的入路椎弓根螺钉固定。其中传统后路入路开放手术34例,经Wiltse入路35例。比较两种方法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R值改善、Cobb角及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两组术后R值及Cobb角改善情况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但与传统后路入路开放手术方法相比,Wiltse入路手术方法在手术时间、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VAS评分改善等方面均有明显优势。结论:Wiltse入路技术可以在保证与传统后路入路开放手术达到相同的手术效果的前提下,应用于无神经损伤的单节段胸腰椎骨折的治疗,具有组织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康复时间短等优点。Wiltse入路技术操作学习曲线短,容易在各级医院推广。

李韬[8](2021)在《脊柱短缩保护脊髓血流灌注及脊髓差异蛋白质组学的相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 的]脊髓损伤有着极高的致残率,会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和巨大的经济负担。尤其,继发于脊柱外科手术的医源性脊髓损伤是一个灾难性事件,医源性脊髓损伤的发生是一个可能改变患者及医生一生的重要事件。而脊髓血流灌注的变化在脊髓损伤的原发损伤和继发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均扮演着极其重要角色。研究表明脊柱短缩可以降低脊柱矫形手术的神经并发症,同时脊柱短缩会影响正常脊髓组织的血流灌注。本研究建立了基于经后路全脊椎切除术(PVCR)的犬动物模型,对脊柱成角前或脊柱成角后进行脊柱短缩,以模拟临床PVCR矫形操作中的脊柱位移,探讨脊柱短缩对脊髓血流灌注的影响,及对一氧化氮和内皮素的影响;通过差异蛋白质组学的测定,以全景式地揭示其潜在的分子机制;再在临床应用PVCR并脊柱短缩治疗伴严重脊髓损伤的胸、腰椎骨折患者,以探讨脊柱短缩对临床患者损伤脊髓的血流灌注和神经功能改善的影响。[方 法]1.脊柱短缩在犬全脊椎切除脊柱成角后对脊髓血流灌注的影响:43只实验犬共纳入本研究,其中3只为空白对照组为0组,仅行PVCR手术而不施加任何干预。其余40只按实验设计和实验目的分为A、B两个大组。A组共20只实验犬进行不同程度脊柱短缩后再行脊柱成角40°。其中A1组:未行脊柱短缩,再成角40°;A2组:先行脊柱短缩达椎节高度1/4组,再成角40°;A3组:先行脊柱短缩达短缩椎节高度2/4组,再成角40°;A4组:先行脊柱短缩达短缩椎节高度3/4组,再成角40°。B组共20只实验犬,进行脊柱成角造成脊髓损伤后采取不同干预治疗。其中B1组:脊柱成角脊髓损伤后,行单纯脊柱复位;B2组:脊柱成角脊髓损伤后,单纯脊柱复位并甲强龙冲击治疗;B3组:脊柱成角脊髓损伤后,行脊柱复位后再行脊柱短缩达短缩椎节高度2/4;B4组:脊柱成角脊髓损伤后,行脊柱复位后再行脊柱短缩达短缩椎节高度2/4并甲强龙冲击治疗;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监测仪监测各组中实验干预各时相的脊髓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分析不同程度脊柱短缩后对脊柱成角下脊髓血流灌注的影响,及脊髓成角脊髓损伤后不同干预治疗方案对脊髓血流灌注的影响。2.脊柱短缩在犬全脊椎切除脊柱成角中对脊髓NO和ET-1表达的影响:取不同干预下的各组的脊髓组织标本,应用HE染色观察脊髓组织学;应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脊髓组织总一氧化氮浓度(NO);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脊髓组织内皮素-1(ET-1)浓度。分析不同程度脊柱短缩后对脊柱成角下脊髓组织、NO和ET-1的影响,及脊柱成角脊髓损伤后不同干预治疗方案对脊髓组织、NO和ET-1的影响。3.脊柱短缩与不短缩犬全脊椎切除脊柱成角的脊髓差异蛋白质学研究:取A1组与A3组,及B1组与B3组脊髓组织标本,应用TMT蛋白质组学技术分别检测两组间的蛋白数量,取差异倍数>1.3鉴定差异上调及下调蛋白。查阅生物信息数据库,对差异表达的蛋白的功能、定位及信号通路等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4.全脊椎切除并脊柱短缩治疗伴严重脊髓损伤的胸、腰椎骨折患者的术中脊髓血流灌注研究:纳入在本单位接收PVCR并脊柱短缩和单纯减压的伴严重脊髓损伤的胸、腰椎骨折患者。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基本信息、手术信息、影像学资料和术前及术后1年神经功能AISA分级。同时应用激光多普勒血流监测仪监测行PVCR并脊柱短缩组患者术中各时相脊髓血流灌注量,分析各时相脊髓血流灌注变化。[结 果]1.A组各亚组实验犬在进行不同程度短缩及成角后脊髓血流灌注较干预前均有下降,且统计学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中A4组和A1组血流灌注较A3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较A2组也有统计学差异(p<0.05)。A4组和A1组两组间血流灌注无统计学差异(p>0.05)。A3组脊髓血流灌注下降最少,仅下降10.6%。B组在给予4个亚组分别行脊柱成角脊髓损伤后,脊髓血流灌注较损伤前均有明显下降,均有统计学显着差异(p<0.05)。不同干预后脊髓血流灌注较损伤后均有明显回升,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各亚组间脊髓血流灌注回升存在差异,B3组和B4组回升最为明显,较B1组和B2组两两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B3组和B4组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B1组和B2组两组间回升后的脊髓血流灌注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2.无论在A组或B组实验动物,脊柱短缩2/4下组织学观察脊髓损伤程度最轻。0组NO值为29.3±3.3mmol/L。以0组为对照组,A组4各亚组NO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A3组与0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3组与0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以A4组NO升高最为明显,为45.3±4.2 mmol/L;其次为A1组,NO为41.6±4.1 mmol/L,两组NO值较A3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0组ET-1值为2.4±0.3 ug/g。与0组比较,除A3组ET-1下降外(2.3±0.2 ug/g),其他3组ET-1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其中A4组ET-1升高最为明显,为4.8±0.3 ug/g,其次为A1组,ET-1为3.9±0.2 ug/g。两组均较0照组明显上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0组相比,B组各亚组NO均有不同程度升高。B1组NO升高最为明显,为41.4±4.8 mmol/L;其次为B2组NO,为38.7±4.1 mmol/L,两组NO值与0组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以B3组和B4组NO升高较少,分别为为33.4±3.8 mmol/L和32.1±4.2 mmol/L,两组NO较0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以0组相比,B组各亚组ET-1均升高,且较0组升高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以B1组ET-1升高最为明显,为 4.5±0.6 ug/g;B4 组 ET-1 升高最少,为 3.2±0.4 ug/g。B1 组和 B2组ET-1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B3组和B4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B3组ET-1较B1组ET-1有统计学差异(p<0.05);B4组较B1组及B2组ET-1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3.A1组与A3组比较,结果发现上调蛋白有99个,下调蛋白有48个。上调蛋白主要参与的功能有:纤维蛋白、糖蛋白、触珠蛋白等;下调蛋白主要参与的功能有:胶原蛋白、氨基酸转运蛋白、纤颤蛋白等。根据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发现在未行脊柱短缩处理下激活比较明显的信号通路包括铁死亡、补体和凝血级联和血小板激活等信号通路。B1组与B3组比较,结果发现上调蛋白有72个,下调蛋白有175个。上调蛋白主要参与的功能有:蛋白聚糖连接蛋白、膜联蛋白、脂蛋白和组蛋白等;下调蛋白主要参与的功能有:乳转铁蛋白、膜联蛋白、载脂蛋白和髓磷脂碱性蛋白等。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发现了在未行脊柱短缩处理下激活比较明显的信号通路包括铁死亡、紧密链接和补体和凝血级联等信号通路。4.PVCR并短缩组最后共纳入病例17例,单纯减压组最后共纳入病例16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损伤机制,损伤类型没有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术前AISA分级等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比较两组患者,单纯减压组手术失血量、手术时间及固定融合节段均较PVCR短缩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脊椎切除后脊髓血流灌注较基线水平平均上升约123%,之后每次短缩均会伴有脊髓血流灌注的上升,第一次短缩较基线平均上升约140%,最后一次短缩较基线平均上升约159%。当终末固定手术结束时脊髓血流灌注较基线平均上升约149%。对比两组恢复率仍然可发现其差异有临床意义:PVCR短缩组平均恢复1.65级,而单纯减压组平均恢复1.25级。PVCR短缩组82%的患者至少1级恢复,而单纯减压组至少1级恢复的患者仅为75%。PVCR短缩组神经功能完全恢复占比29.4%;单纯减压组神经功能完全恢复仅占比18.8%。[结 论]1.适当的脊柱短缩可保护矫形过程中脊柱成角状态下的脊髓血流灌注;同时在发生脊柱成角导致的脊髓损伤时,除常规操作外可通过增加适当的脊柱短缩来改善脊髓血流灌注,以减轻脊髓缺血损伤。2.适当的脊柱短缩可以限制矫形中脊柱成角下脊髓局部NO和ET-1的过量释放,从而减轻脊髓损伤后的的继发病理生理过程而减轻脊髓损伤的程度。3.未短缩脊柱与缩短相比在脊柱成角情况下脊髓有明显的差异蛋白表达,差异蛋白主要富集在铁死亡信号通路和补体和凝血级联信号通路,这提示我们适当的脊柱短缩有益于避免脊髓神经细胞发生铁死亡,从而对脊髓起到保护作用。4.PVCR并脊柱短缩有利于改善胸、腰椎骨折损伤脊髓术中的血流灌注,同时能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曾艳平[9](2021)在《三种不同手术入路方式治疗脊柱交界区结核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提出背景:近几十年随着全球大量移民、HIV患者数量的增加及耐药菌株的传播,给全球结核病的防治带来了新的挑战。当前中国是全球结核病第二大国,患者数量占全球结核总数的17%,防控形势严峻。脊柱结核作为一种常见的肺外结核病,是骨与关节结核的最常见及最严重形式。该病不仅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不小负担,同时也加重了患者的社会和经济负担。脊柱交界区结核,是处于脊柱特殊区域的结核,其发生在脊柱应力过渡区,存在进展为脊柱后凸畸形并发截瘫的高风险,然而目前相关研究报道较少。脊柱交界区结核可分为:颅颈交界结核、颈胸交界结核、胸腰交界结核及腰骶交界结核,其中胸腰椎交界结核最为常见,颅颈交界结核最为少见。目前,脊柱交界区结核的治疗并无相关指南。一般认为,轻、中度脊柱交界结核可以通过保守治疗(即:抗结核化学疗法、全身营养支持、部分制动)达到治愈效果。对于合并脊柱不稳、神经功能损害、大面积椎旁脓肿、严重后凸畸形,以及耐药结核的患者,需要进行手术干预。外科手术根据入路的不同,可分为前入路手术、后入路手术及前后联合入路手术,且各手术方式有其适应症及优缺点。各脊柱交界区结核存在局部解剖结构、承力特点、病灶范围的不同,手术治疗方案尚无统一的共识及标准,而当前其手术治疗的相关研究少,严重影响着手术医生的决策。本研究通过三个部分研究三种不同手术入路方式治疗各脊柱交界区结核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各手术入路方式的适应症,以期能够帮助医道同仁选择合适的个体化手术治疗策略,为脊柱交界区结核的临床手术治疗和科研交流提供借鉴与参考。第一部分:三种不同手术入路方式治疗颈胸椎交界结核的临床疗效分析目的:评估三种不同手术入路方式治疗颈胸椎交界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在2004年9月至2019年9月期间行手术治疗的65例颈胸交界结核患者。根据手术入路的不同共分为三组:A组,前入路,共35例;B组,后入路,共18例;C组,前后联合入路,共12例。三组中共36例术前出现神经功能损伤。通过统计分析各组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的Cobb角、VAS、ASIA、NDI、JOA等指标,以评估各组的临床疗效。结果:A组平均年龄、随访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37.1±16.6 y、15.7±13.2 mon、21.4±9.7d,B组分别为26.4±12.9 y、21.8±13.0 mon、28.4±8.2 d,C组分别为31.3±15.9 y、23.4±12.8mon、26.3±6.8 d,各指标组间统计学上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各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A组分别为244.4±117.6 min、373.4±433.7 ml,B组为218.0±47.0 min、222.2±134.2 ml,C组为374.8±43.6 min、741.7±281.1 ml。三组中C组失血量最大,手术时间最长,与A组、B组相比,统计学上均有显着差异(P<0.05)。术前、末次随访的ESR分别为:A组,42.9±23.5 mm/h、9.7±5.6 mm/h;B组,45.9±29.1 mm/h、5.7±3.1mm/h;C组,61.3±27.2 mm/h、6.3±3.4 mm/h。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的Cobb角分别为:A组,15.7±10.6°、10.4±9.3°及11.0±7.7°;B组,19.8±7.7°、10.0±3.1°及11.0±3.2°;C组,13.8±5.3°、7.6±2.9°及8.3±2.8°。各组术后、末次随访的Cobb角明显改善,与各组术前相比,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伴神经功能损伤的患者大部分于末次随访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各组术后、末次随访的VAS评分与术前值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同样,各组术后、末次随访的JOA和NDI值,与术前相比,数值均有明显改善(P<0.05)。第二部分:三种不同手术入路方式治疗胸腰交界区结核的临床疗效分析目的:评估三种不同手术入路方式治疗胸腰交界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自2004年9月至2019年9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122例胸腰交界结核患者。根据手术入路的不同共分为三组:A组,前入路,共37例;B组,后入路,共57例;C组,前后联合入路,共28例。三组中共46例术前伴发神经功能损伤。通过统计分析各组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的Cobb角、VAS、ASIA等指标,以评估各组的临床疗效。结果:各组中,平均年龄、随访时间、住院时间,A组分别为35.5±13.6 y、20.3±13.0 mon、22.4±4.7d,B组为42.5±15.6 y、18.8±13.7 mon、19.8±8.3 d,C组为35.7±14.2 y、23.4±10.6mon、27.5±10.9 d。A组平均手术时间为332.7±91.6 min,B组为319.4±137.0 min,C组为434.8±121.4 min,结果显示三组中C组平均手术时间最长,与A组、B组相比,统计学上有显着差异(P<0.05)。A组术中失血量为923.8±421.3 ml,B组为967.5±813.5ml,C组为1157.1±994.6 ml。术前、末次随访的ESR分别为:A组,53.9±25.0 mm/h、9.5±5.6 mm/h;B组,46.1±27.6 mm/h、12.4±11.9 mm/h;C组,49.2±27.0 mm/h、11.6±10.6mm/h。各组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的Cobb角分别为:A组,22.8±8.8°、14.9±5.3°及18.3±6.3°;B组,21.5±10.8°、7.4±4.9°及10.3±5.4°;C组,23.4±14.7°、9.7±6.0°及12.8±7.6°。与术前相比,三组术后及末次随访的Cobb角有明显改善,差异显着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伴神经功能损伤的患者大部分于末次随访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三组术后、末次随访的VAS评分与术前值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第三部分:三种不同手术入路方式治疗腰骶交界区结核的临床疗效分析目的:评估三种不同手术入路方式治疗腰骶交界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4月至2020年4月期间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72例腰骶交界结核患者。根据手术入路的不同共分为三组:A组,前入路,共34例;B组,后入路,共25例;C组,前后联合入路,共13例。三组共19例术前伴神经功能损伤。通过统计分析各组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的Cobb角,VAS、ASIA等指标,以评估各组的临床疗效。结果:各组平均年龄、随访时间、住院时间,A组为37.4±13.3 y、16.6±14.8 mon、16.6±4.3d,B组为42.7±15.2 y、23.1±25.1 mon、26.3±6.8 d,C组为33.5±13.5 y、20.3±11.4 mon、23.6±7.6 d。各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A组为181.2±77.2 min、375.3±271.4 ml,B组为320.0±169.1 min、910.0±861.9 ml,C组为454.1±154.3 min、1046.2±598.1 ml,结果显示三组中A组术中失血量最少、手术时间最短,与B、C组相比,统计学上有显着差异(P<0.05)。术前和末次随访的ESR分别为:A组,48.1±28.2 mm/h和13.3±16.3mm/h;B组,39.6±25.3 mm/h和21.0±22.5 mm/h;C组,52.8±32.3 mm/h和21.0±28.9mm/h。各组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腰骶角分别为:A组,34.4±11.6°、36.7±6.5°及36.1±8.1°;B组,31.3±12.6°、34.6±7.8°及33.5±8.5°;C组,25.8±8.2°、34.3±6.8°及32.7±5.6°。而三组腰椎生理性前凸角(L1-S1)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分别为:A组,45.0±14.7°、48.5±13.2°及47.6±12.5°;B组,40.2±16.2°、45.0±12.4°及43.7±13.7°;C组,31.8±15.6°、37.2±13.6°及36.5±13.2°。与术前相比,三组术后及末次随访的腰骶角和腰椎生理性前凸角有明显改善,差异显着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部分伴神经功能损伤的患者在末次随访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三组术后、末次随访的VAS评分与术前值进行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1、前路、后路及前后路联合手术入路均可有效治疗颈胸椎交界结核,后入路适应症狭窄,应选择性使用,前后路联合入路手术时间长、失血量大、创伤大、手术技能要求较高,需严格把握其适应症,而前入路疗效好且其适应症较广;2、对于胸腰椎交界区结核,三种手术入路均能实现病灶的清除、脊髓及神经根的减压、脊柱的稳定及后凸畸形的矫正和维持,后入路手术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住院时间短及适应症广的特点,而对于前方巨大脓肿、多节段病变及严重后凸畸形的患者,建议采用前后路联合手术;3、前入路手术治疗腰骶椎交界结核,其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失血量少、住院时间短且其适应症广,而对于严重后凸畸形或前中柱破坏严重仅通过前路难以有效固定的患者,建议采用前后路联合手术,对于病灶位于后柱而无前方大脓肿的患者可采用后路手术;4、单靠任一手术入路不能治疗所有脊柱交界区结核患者,每种入路方案都有其适应症,应在合理的抗结核药物治疗基础上,制定出个体化手术治疗方案,手术入路的选择应根据病变范围、一般情况及术者的熟悉程度综合考虑。

权祯[10](2021)在《中医过伸复位联合PKP治疗双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生物力学有限元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基于真实的双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术前CT数据,及中医过伸复位手法联合PKP治疗术后的CT影响数据,依托于计算机辅助转化建模平台,重建T11-L2双节段OVCF的三维有限元生物力学模型,并通过有限元软件模拟轴向、前屈、后伸、左侧弯、右侧弯、左旋转及右旋转7种工况下的胸腰椎不同解剖结构所受到的等效应力值。重点研究双节段OVCF骨折术前及中医过伸复位联合PKP术后T12、L1压缩椎体、软组织及相邻椎体的生物力学影响,为临床上双节段胸腰椎压缩骨折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策略提供生物力学支撑。方法:1.筛选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脊柱外科住院的符合实验纳入标准的T11-L2脊柱胸腰段的双节段OCVF骨折患者1例,排除脊柱其他病患,使用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放射影像科的64排螺旋CT对患者的T11椎体上关节突至L2椎体下关节突解剖区域进行连续薄层扫描,扫描层厚0.625mm,通过医院放射影像科的交互性影像控制与转化平台将已扫描的CT影像数据进行有限元软件接口相容性格式转化,以DICOM格式保存。2.建立双节段OVCF骨折术前、中医过伸复位联合PKP治疗术后的脊柱胸腰段三维有限元模型,利用Mimics 19.0进行原始模型的提取与转化;Geomagic warp 2017软件进行特征去除、光顺、曲面实体拟合;Solidworks 2017软件进行零件结构的组装与附属结构生成;Ansys Workbench 17.0软件添加材料属性、边界条件、坐标及载荷设定及生物力学分析。3.脊柱胸腰段模型的生物力学分析:在验证有效的术前双节段三维有限元模型及中医过伸复位联合PKP治疗的术后三维有限元模型基础上,进行边界条件设定及力学加载,分别在T11椎体上终板施加500N轴向压缩载荷及7.5N·m扭矩,模拟人体的轴向、前屈、后伸、左侧屈、右侧屈、左旋转及右旋转7种运动状态,检测双节段OVCF骨折术前、术后骨折椎体、相邻椎体及邻近软组织的应力梯度弥散分布模态。结果:1.成功建立了符合脊柱胸腰段生物力学特性的T11-L2节段术前及术后的双节段OVCF骨折的三维有限元生物力学模型。基于患者的真实CT影响资料进行脊柱胸腰段模型的有效性验证,符合生物力学研究要求,可用于进行脊柱胸腰段T11-L2术前、术后双节段OVCF骨折的有限元分析。2.对术前双节段OVCF骨折及中医过伸复位联合PKP治疗术后的双节段OVCF骨折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进行了模拟人体生理载荷的力学加载试验,分别施加了相同的轴向载荷和弯曲、旋转扭矩,发现经过中医过伸复位联合PKP治疗后,T12、L1椎体的皮质骨、松质骨及邻近椎体终板的最大Von Mises等效应力峰值分布梯度及分布区域均发生了转移,术前应力集中于T12、L1椎体的椎体前缘,邻椎前缘的等效应力也相应增加,伤椎继续压缩骨折及邻椎骨折的趋势较为明显,经过中医过伸复位联合PKP治疗后。通过建立脊柱胸腰椎双节段椎体压缩骨折术前、和复位强化固定后三维有限元生物力学模型,发现脊柱骨折后术前与复位强化术后的生物力学分布规律和特性存在本质性差异。双节段椎体压缩骨折后脊柱整体的生物力学分布处于失衡状态,在轴向压缩、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及旋转工况下脊柱不同结构单元的生物力学应力分布极不均衡。在前屈弯腰活动状态下,L1椎体皮质骨应力最大为74.798Mpa,T12椎体松质骨最大应力为2.5816Mpa,T12-L1椎间盘最大应力为3.973Mpa,L1椎体的上终板最大应力为13.598Mpa,L1-2右侧关节突关节的最大应力为21.842Mpa。在后伸状态下,椎体皮质骨、松质骨、椎间盘、软骨终板及关节突关节受到的应力刺激均较小,分别为99.232Mpa、0.7807Mpa、3.973Mpa、3.2182Mpa及4.2637Mpa;其中,在后伸状态下,脊柱应力分布最小的单元区间分别位于L2椎体皮质骨、L2椎体松质骨、T11-12椎间盘、L1-2左侧的关节突关节。由此可见,椎体压缩骨折后,脊柱不同的结构单元在前屈状态下的应力刺激最大,强加不推荐压缩骨折后仍进行前屈弯腰,而在后伸活动状态下,脊柱不同结构单元的生物力学应力最小,这也间接证实了脊柱骨折后应用中医过伸复位治疗的生物力学安全性和可靠性。椎体压缩骨折经过中医过伸复位联合PKP治疗后,恢复了椎体高度,重建了脊柱的生物力学平衡,脊柱不同结构单元的生物力学刺激相比于术前显着降低,局部应力集中趋势得到缓解。前屈状态下,椎体皮质骨的最大应力由术前的99.232Mpa降低为术后的34.705Mpa;T12椎体松质骨的最大应力由术前的2.5816Mpa下降为术后的1.2085Mpa;T12-L1椎间盘的最大应力由术前的3.973Mpa降低为术后的2.0049Mpa;L1椎体的上终板由术前的13.598Mpa下降为术后的6.0292Mpa,因此,椎体压缩骨折后,经过过伸复位联合椎体强化治疗后重建了脊柱的生物力学形态,恢复了脊柱整体的生物力学失衡。结论:1.基于患者真实CT影像利用计算机辅助建模平台,能够较好的建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生物力学三维有限元模型,模型的有效性与可靠性强,适合生物力学分析需求。2.双节段椎体压缩骨折后脊柱胸腰段的整体生物力学稳定性失衡,脊柱结构单元局部应力集中现象十分凸显,尤其在前屈、轴向压缩及侧弯旋转过程中,脊柱胸腰段椎体、软骨终板、椎间盘及关节软骨退行性改变的趋势和风险加重;但在后伸活动状态下,胸腰段整体的结构单元应力分布较小,间接证实了脊柱双节段椎体压缩骨折发生后进行中医后伸复位手法的生物力学安全性。此外,胸腰段椎体、软骨终板、椎间盘及小关节等结构单元局部应力增高可能为压缩骨折后相邻椎体的骨折、腰椎的退行性改变及慢性的腰背部疼痛等临床现象提供了生物力学解释。3.双节段椎体压缩骨折后经过中医过伸复位联合椎体强化治疗后,脊柱胸腰段整体的结构单元的生物力学应力分布趋势均比术前减小,应力分布趋势更加均匀,重建了脊柱胸腰椎伤椎的解剖形态及生物力学稳定性,减缓了脊柱的退行性改变及伤椎邻椎再骨折风险,当然,更好的强化复位、伤椎复位程度与临床症状的关系仍然需要进一步考虑。

二、急性胸腰段脊柱脊髓损伤的早期手术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急性胸腰段脊柱脊髓损伤的早期手术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侧前方手术入路与前后联合入路融合术在治疗胸腰段结核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和方法
    1.1 收集患者资料
    1.2 纳入和排除标椎
    1.3 术前准备
    1.4 手术方法
    1.5 术后处理
    1.6 评价指标
    1.7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2.2 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ml)、手术时间(min)、术后引流量(ml)、住院费用(万元)、下地时间(天)对比
    2.3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 1 个月、术后 6 个月和末次随访时血沉(mm/h)变化
    2.4 两组患者手术前、术后 1 个月、术后 6 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的CRP指标对比
    2.5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Cobb角指标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2.6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ODI评分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2.7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VAS指标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2.8 A组和B组患者术前与末次随访时的Frankel分级
    2.9 两组间围手术期并发症的比较
3 讨论
    3.1 对目前结核病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诊疗特点等现状的讨论分析
    3.2 关于目前单纯前路和单纯后路手术治疗脊柱结核优缺点的讨论分析
    3.3 侧前方手术入路和前后联合入路优缺点的对比讨论分析
    3.4 结合本研究得出结论进行更深层次的讨论分析
    3.5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胸腰段脊柱结核的最新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词表
    侧前方手术入路典型病例
    前后联合入路入路典型病例
致谢

(2)创伤性脊髓损伤减压时间窗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材料和方法
2.结果
3.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脊髄损伤早期减压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椎间盘损伤对AO B2型胸腰段骨折后路手术疗效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胸腰椎骨折的诊治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5)后路截骨矫形术治疗脊柱后凸畸形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经后路有限脊柱中后柱截骨治疗陈旧性椎体压缩骨折伴脊柱后凸畸形的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改良单侧后路椎体截骨术治疗先天性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畸形的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后路椎体切除术联合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重度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合并后凸畸形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截骨矫形术治疗脊柱后凸畸形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联合椎间孔镜手术治疗伴有神经功能损害的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胸腰段爆裂骨折的治疗原则及最新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胸腰椎骨折的手术入路选择:传统入路与经Wiltse椎旁肌间隙入路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胸腰段椎体骨折的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脊柱短缩保护脊髓血流灌注及脊髓差异蛋白质组学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部分 脊柱短缩在犬全脊椎切除脊柱成角中对脊髓血流灌注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脊柱短缩在犬全脊椎切除脊柱成角中对脊髓NO和ET-1表达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三部分 脊柱短缩与不短缩犬全脊椎切除脊柱成角的脊髓差异蛋白质学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四部分 全脊椎切除并脊柱短缩治疗伴严重脊髓损伤的胸、腰椎骨折患者的术中脊髓血流灌注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脊髓血流灌注与脊髓损伤的动物实验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三种不同手术入路方式治疗脊柱交界区结核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abstract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三种不同手术入路方式治疗颈胸交界区结核的临床疗效
    2.1 背景
    2.2 材料和方法
    2.3 结果
    2.4 典型病例
    2.5 讨论
    2.6 小结
第三章 三种不同手术入路方式治疗胸腰交界区结核的临床疗效分析
    3.1 背景
    3.2 材料和方法
    3.3 结果
    3.4 典型病例
    3.5 讨论
    3.6 小结
第四章 三种不同手术入路方式治疗腰骶交界区结核的临床疗效分析
    4.1 背景
    4.2 材料和方法
    4.3 结果
    4.4 典型病例
    4.5 讨论
    4.6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一 耐药结核研究新进展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结核疫苗研发新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中医过伸复位联合PKP治疗双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生物力学有限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理论认识与研究背景
    1 脊柱解剖结构及胸腰段生物力学特性
    2 骨质疏松症及其骨折并发症
    3 中医过伸复位手法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溯源与应用
    4 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5 有限元分析在椎体压缩骨折中的潜在性应用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双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T11-L2 椎体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有限元分析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中医过伸复位联合PKP治疗双节段OVCF骨折术后的胸腰椎不同结构单元的模型建立与生物力学析
    1 引言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脊柱胸腰椎(T11-L2)双节段压缩骨折术前及复位强化术后脊柱不同结构单元的力学差异性分析
    1 双节段胸腰椎骨折术前和复位固定术后的椎体应力差异分析
        1.1 双节段胸腰椎骨折术前和复位强化术后椎体皮质骨应力差异
        1.2 双节段胸腰椎骨折术前和复位强化术后椎体松质骨应力差异
    2 双节段胸腰椎骨折术前和复位强化术后椎间盘应力差异分析
        2.1 双节段胸腰椎术前和复位强化术后椎间盘纤维环应力差异
        2.2 双节段胸腰椎术前和复位强化术后椎间盘髓核应力差异
    3 双节段胸腰椎骨折术前与术后的软骨终板应力差异分析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总结
文献综述 有限元分析在椎体强化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脊柱生物力学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研究生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附录1 伦理审查意见表
附录2 知情同意书

四、急性胸腰段脊柱脊髓损伤的早期手术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侧前方手术入路与前后联合入路融合术在治疗胸腰段结核的比较研究[D]. 刘波. 青岛大学, 2021(02)
  • [2]创伤性脊髓损伤减压时间窗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D]. 张鑫.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2)
  • [3]椎间盘损伤对AO B2型胸腰段骨折后路手术疗效的影响[D]. 胡晨波.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4]"十三五"期间我国脊柱脊髓损伤临床诊疗研究亮点与进展[J]. 郝定均,杨俊松,贺宝荣. 中华创伤杂志, 2021(04)
  • [5]后路截骨矫形术治疗脊柱后凸畸形的研究[D]. 马铮.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6]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联合椎间孔镜手术治疗伴有神经功能损害的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D]. 孙克. 承德医学院, 2021(01)
  • [7]胸腰椎骨折的手术入路选择:传统入路与经Wiltse椎旁肌间隙入路的临床疗效分析[D]. 于金宝.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8]脊柱短缩保护脊髓血流灌注及脊髓差异蛋白质组学的相关研究[D]. 李韬.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2)
  • [9]三种不同手术入路方式治疗脊柱交界区结核的临床疗效分析[D]. 曾艳平.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1(01)
  • [10]中医过伸复位联合PKP治疗双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生物力学有限元分析[D]. 权祯.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急性胸腰段脊髓损伤的早期手术治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