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种通用的分布式实时数据显控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唐照琦[1](2021)在《一种双通道高速数据采集系统的软件设计》文中认为随着仪器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和集成电路系统复杂度的提高,对高速数据采集系统的数据采集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的要求逐渐提升。为了实现数据采集系统软件对功能越来越完善、系统指标越来越高的数据采集系统的灵活控制,数据采集系统所搭配的软件程序也需要不断地更新完善。数据采集系统软件需要正确快速的对用户发出的指令进行响应处理,并且拥有更快的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能力。利用计算机可以快速进行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的能力,然后将数据进行分析计算,最后在软件界面中的波形显示区进行实时同步显示。本文基于某分布式光纤测试系统课题,在对课题所研制硬件平台功能的分析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双通道高速数据采集系统软件,通过该软件用户可以建立上位机与数据采集系统之间的联系,开启系统的采集工作,通过设置通道控制参数、触发控制参数、累加控制参数,实现对数据采集系统的控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双通道高速数据采集系统软件的需求,首先需要一个用户界面,该界面为用户提供命令参数设置、波形显示的功能,命令参数主要包含通道控制参数、触发控制参数和累加控制参数。用户在设置完各项命令参数之后,上位机将对应的控制字发送到基于FPGA器件的各功能端口,实现对数据采集系统的通道、触发和数据累加等控制。(2)数据采集系统与上位机之间的通信联系是基于UDP协议实现的。用户打开网络连接后,数据采集系统将处理完的数据通过以太网传至上位机,故根据网络IP地址和端口号,实现软硬件之间双向数据的交换,下传数据为硬件各部分的控制参数,上传数据包含双通道采集累加数据和环境温度数据。(3)设计了两种数据接收方式,一种为双通道累加平均数据接收方式,这种数据接收方式在数据采集时对数据进行次数可控的多次累加平均处理,从而消除白噪声。另一种数据接收方式是双通道对应点相除数据接收方式,接收对应点相除数据时,通道1无效,数据由通道2输出。本文完成了双通道高速数据采集系统的软件设计,并在数据采集系统硬件平台上完成调试与验证,软件运行稳定,达到了预期目标。
闫文[2](2020)在《社交与信息网络中的数据挖掘研究》文中提出人工智能被认为是引爆新一代科技革命的核心技术和关键力量之一。数据挖掘作为其中关键的技术,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本论文围绕“社交与信息网络中的数据挖掘研究”这一课题通过对社交网络、信息网络和智能交通网络等当下应用最为广泛、功能日益丰富和结构愈发复杂的应用场景进行深入研究,对其中存在的推荐系统分布式算法、矩阵分解的Map Reduce框架、无人车的智能控制和网络免疫策略等关键问题,借助数据挖掘、大数据分析的分布式优化与处理和机器学习等技术与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的方案设计,并通过真实数据集上的仿真进一步验证了所提方案与算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本论文的具体研究内容和主要贡献如下:(1)针对社交网络中推荐系统的分布式算法问题,提出了一种含有相似度约束的低复杂度分布式推荐系统设计方案。首先,引入了一种含有相似度约束的矩阵分解模型,以充分挖掘推荐系统中诸如内容、情景和信赖的朋友等额外信息的潜力。其次,提出了基于交替方向乘子法(Alternating Direction Method of Multipliers,ADMM)的分布式算法并给出了闭式解,以减轻服务器计算负载,提供隐私保护。此外,采用数值分析中的优化方法,充分挖掘问题的特殊结构,降低计算复杂度。最后,基于真实数据集上的仿真,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2)针对信息网络中矩阵分解的Map Reduce框架问题,提出了一种异步分布式矩阵分解方案及定制的Hadoop Map Reduce框架。首先,以ADMM为基础设计异步的分布式框架,解决同步的分布式实现中不同服务器间等待超时的问题。其次,提出了一种通用的共轭梯度(Conjugate Gradient,CG)算法,减少两种不同类型矩阵求逆的三次方复杂度。此外,提出了Hadoop平台上,在一个Map Reduce作业中实现所有迭代过程的定制框架,以充分利用矩阵分解的特殊结构,降低其传统Map Reduce框架中频繁产生作业所带来的开销。最后,通过真实数据集上的仿真结果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同时也讨论并分析了仿真中相关因素的影响。(3)针对智能交通网络中无人车的智能控制问题,提出了一种挖掘司机分心行为的无人车纵向速度控制方案。首先,该方案考虑无人车与人类驾驶车辆的交互,设计了一个整合了司机分心监测、车对车信息交换(Vehicle-to-Vehicle,V2V)和无人车速度控制的协作框架。其次,通过模型预测控制(Model Predictive Control,MPC)策略建模为可行的优化问题,设计了应对司机分心行为的无人车智能控制策略。此外,分析了在保持交通性能前提下协作框架可以带来的安全增益。最后,进行了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的司机分心监测实时性评估的对照实验,以及无人车智能控制策略在避让分心司机和减少追尾碰撞方面的仿真实验,表明了该协作框架可以增大安全区域,减少追尾碰撞,提升整个智能交通网络的安全性。(4)针对信息网络中的网络免疫策略问题,提出了一种控制最坏情况下的网络传播的网络免疫方案。该方案针对具有图结构的信息网络,通过设计算法对边分配固定总预算的免疫干预措施来控制网络中感染的传播。首先,将控制最坏情况下的网络传播建模为一个有约束的、针对免疫干预部署和初始传播源选取的最小-最大优化问题。该问题为一个NP-hard的双层混合整数优化问题,且目标函数没有显式表达式,故而采用了无导数优化和随机优化中的工具,通过内层最大化问题和外层最小化问题交替迭代进行求解。具体而言,在内层循环中,使用加权度折扣(Weighted Degree Discount,WDD)方法选取影响力最大化问题的初始传播源集合;在外层循环中,使用了两种方法:一种是基于采样的同步扰动Nelder-Mead(Sample-Based Simultaneous Perturbation Nelder-Mead,SBSP-NM)算法,另一种是同步扰动随机近似(Simultaneous Perturbation Stochastic Approximation,SPSA)算法。最后,通过在人工合成数据集和三个更大规模的真实数据集上的仿真,验证了算法的计算可行性和在控制感染传播方面的有效性。
兰丽娜[3](2019)在《物联网资源管理服务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物联网将物理世界网络化、信息化,对传统的分离的物理世界和信息空间实现互连和整合,目标是达到更透彻的感知,更全面的互联互通和更深入的智能化,代表未来网络的发展趋势。目前,大量多源异构的物联网感知设备大多采用专用的接入方式和专门的应用系统进行互通,形成竖井式应用模式。这种竖井式应用模式造成大量的感知资源和数据难以共享和重用,物联网应用服务之间互联互通困难,难以实时动态协同,难以支持大规模的更智能化的物联网应用服务。本文针对物联网资源管理、物联网服务提供等关键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取得如下成果:1.针对物联网服务提供面临的感知信息按需分发及异构服务系统间的服务协同执行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事件驱动的面向服务的物联网服务体系架构(EDSOA)。该架构融合事件驱动架构(EDA)和面向服务架构(SOA),基于消息总线实现感知信息的按需分发,基于事件驱动实现服务动态协同执行。该架构中消息总线采用易扩展的分布式基于主题的发布订阅消息系统,消息的发布和接收都采用Push方式,保证消息传送的实时性和保序性。该架构基于隐式的事件链驱动服务执行,相比传统SOA基于预先编排的请求响应服务流程执行更灵活,能较好地适应动态变化的物联网环境。最后通过一个物联网应用系统一智慧城市道路井盖监控系统验证了该架构的有效性,并通过实验证明了在并发服务执行上EDSOA架构比传统SOA架构执行速度更快,具有性能上的优势。2.针对物联网竖井式应用模式带来的资源共享困难,以及异构感知设备统一接入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边缘计算的物联网异构感知设备统一接入平台。该接入平台部署在临近感知设备的网络边缘,以支持物联网应用的快速响应,并为敏感数据提供有效的隐私保护。提出了一种通用的基于本体的物联网资源描述模型,为云计算中的物联网应用提供异构感知设备的一致视图。基于该模型,提出了一种异构感知设备自适应接入方法,为智能化程度不同的感知设备提供统一的接入、控制和管理。该接入平台将物联网的竖井式应用模式转变为水平式应用模式,支持物联网应用对感知设备和资源的共享和重用。最后通过一个智慧城市道路井盖监控系统应用案例验证了资源描述模型和自适应接入方法的有效性,并通过实验证明了该接入平台具有良好的性能以及采用边缘计算的性能优势。3.针对物联网实时监控应用大数据处理中的事件可重构和实时处理性能两个关键问题,提出了一种通用的复杂事件处理(CEP)机制。首先提出了一种包括原始事件、简单事件和复杂事件的形式化的分级复杂事件模型,降低了复杂事件建模的复杂度。该模型支持复杂的时间和空间语义,支持以编程的方式灵活定义复杂事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边缘计算的CEP系统架构。该系统部署在终端感知设备与云端应用之间的网络边缘,为局域数据处理提供更快的响应。该系统将复杂事件定义映射到CEP规则逻辑脚本,可及时检测出潜在的异常事件。该CEP机制具有通用性,适用于各种异构感知设备和CEP引擎。通过两个物联网监控应用实例验证了复杂事件模型的有效性,并通过实验证明了该机制可显着提升CEP系统整体性能。4.针对物联网时间序列数据实时处理要求,提出了一种轻量级的嵌入式时序内存数据库(TSMMDB)。首先,基于业务模型提出了一种树形的物联网感知数据模型,叶子节点采用基于时间、资源、度量的三维表结构,索引采用多层嵌套的红黑树。数据存储按照时间进行分割,同一个文件中包含数据和相应的索引信息,并采用灵活的数据局部性内存分配机制,获得更好的实时处理性能。然后,提出了定制的虚拟堆和虚拟堆内存分配器,基于共享内存,将物理内存页面在进程间共享,使得应用程序可以在自己的进程空间中访问整个数据库中的数据,不再受限于传统的数据库进程间通信方式。内存数据库的数据对象,基于内存映射机制自动实现对象持久化。进一步,提供基于大粒度锁的数据访问并发控制机制。该内存数据库数据存取算法具有较好的时间复杂度,实验结果表明该内存数据库相比传统的内存数据库和基于磁盘的关系数据库具有更好的性能。
秦玉函[4](2018)在《嵌入式实时多处理系统的通信中间件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嵌入式实时多处理系统由于其精简快速的软硬件处理模式,在国防军事、可穿戴设备和智能家居等领域具有很广泛的适用性。基于高速信号处理背景,在嵌入式多处理系统研究探索一个高效可靠的软件模型和有效的中间件技术显得尤为必要。本文针对嵌入式多处理系统,设计了一个开放式软件架构,并重点研究作为软件框架支撑的通信中间件的设计与实现。本文首先研究分析并行计算的基本思想和大数据软件平台。从中探索一种适用于嵌入式多处理系统的软件架构模型,并对主流的通信中间件相关技术:DDS数据分发服务、MQ消息队列的原理和特点进行探究。然后着重介绍了软件架构的分层模型、各层次的功能特性、以及模块化的构件开发概念。接下来重点研究软件架构中,通信中间件技术的设计原理与具体实现。本文在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上,设计并实现了提供发布订阅功能的通信中间件。根据主题发现方式将通信中间件分为分布式和中心化两种实现方式,并着重介绍其关键技术。通信中间件能够直接支持共享内存、Rapid I/O和TCP/IP三种链路协议,为用户提供统一的发布订阅接口。最后在嵌入式多处理平台下对通信中间件在系统中的应用进行测试。结果表明,两种通信中间件具有各自特点,能够充分利用嵌入式多处理平台资源,支持不同的底层链路协议,建立正确的主题连接关系和进行高速数据传输,能够达到预期要求。
苏杰[5](2014)在《航海模拟训练仿真系统集成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航海模拟训练仿真系统是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船舶驾驶模拟训练系统功能拓展项目”工作的集成、应用。论文围绕基于HLA的航海模拟训练仿真系统的集成和应用,在分析航海模拟系统组成、功能基础上,构建了航海模拟训练仿真系统的仿真架构。立足各子系统功能、工作流程,应用面向对象的分析设计思想,采用UML用例描述了航海模拟训练仿真模型。对整个仿真系统联邦的设计、开发和实现过程进行了理论探讨,开发了联邦的FOM/SOM表,提出了系统集成及在RTI接口上的可扩展性,并特别对视景仿真建模、渲染关键技术和OSG-RTI接口设计、联邦开发、实现作了深入研究,解决了视景仿真逼真度、模型精细度以及仿真训练可重用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航海模拟训练仿真的应用框架。采用三维仿真技术,基于运筹学优化算法,建立了运用多属性决策知识的评价体系对航海模拟训练仿真平台的测量工况方案进行评价与优化,并对航海模拟训练仿真系统的实现、应用及仿真效果做了详细介绍。航海模拟训练仿真系统的集成和应用,为海上测控提供了一个低成本、低风险,扩展性强、交互性强的训练手段和平台。该系统在测量船上应用效果显着,对相关的仿真系统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和意义。
刘祥[6](2012)在《面向水下平台的显控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基于“十二五”重大保障建设项目大型非标水下试验平台项目,平台四角由锚固定,每个锚由绞车控制收放,以对平台进行调平;利用牵引绞车牵引平台上的小车,使小车在平台导轨上达到指定速度以完成指定试验。该试验平台工作于水下150米海底环境,要想实时观测水下平台的工作状态成为了必须解决的难题。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为水下试验平台开发必需的显控系统。本显控系统是水下试验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基于网络的分布式系统。本课题研究的水面显控系统是水下试验平台的数据处理中心和监控显示系统。该研究为整个试验平台的实时正确操控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详细的论述及研究:1)介绍了显控系统的硬件体系结构,为显控系统设计了两种网络通信方案:Profibus串口通信和以太网通信。综合分析比较了两者之间的特点。2)设计了显控系统的软件结构,将显控系统软件分为前台显示和后台数据管理两部分;按照功能将其分为了网络通信模块、数据处理模块、实时三维仿真模块和后台数据管理模块。3)开发了显控系统前台显示系统,以TCP/IP通信为基础,实现了稳定的网络通信。设计了一种多线程方法,成功解决了通信和数据处理的读写冲突。详细阐述了利用VC++和OpenGL建立实时的三维仿真;并设计了一种算法——“中点逼近法”,以解决由于程序时钟和数据传输时钟的不一致而产生的“数据真空”问题,保证了仿真数据的连续性。4)开发了显控系统的后台数据管理系统软件,以数据库编程为基础,实现了后台数据的历史查询、仿真再现、过期管理、数据备份等功能。最后进行了模拟试验,得到了理想的仿真效果,并且后台数据管理系统工作稳定。结果表明该系统为水下平台工作状态的实时观测提供了一种高效途径。
何志华[7](2011)在《分布式卫星SAR半实物仿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分布式卫星合成孔径雷达(SAR)是将卫星编队和星载SAR技术有机结合的新体制天基雷达系统,该系统能够获得比多SAR简单组网更多的功能和更高的性能,是全天候、全天时、高效率获取全球高精度无缝隙地面三维数字高程信息(DEM)的优选手段,成为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热点。但由于该系统关键技术多、系统集成测试复杂、各误差源间存在紧密的耦合关系,仅通过全数字仿真验证已不能完全满足分布式卫星SAR系统集成验证要求,而采用分布式卫星SAR半实物仿真验证技术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本文瞄准分布式卫星SAR半实物仿真这一前沿迫切课题,围绕“信号协同误差建模”、“半实物回波模拟”和“半实物试验应用”这三个半实物仿真关键技术问题展开研究。各章具体内容安排如下:第二章研究了分布式卫星SAR信号协同层面相位和时间同步方法,以及信号同步误差的误差模型及其对InSAR性能的影响。分析了相位同步误差对InSAR性能的影响;建立了直达波和双向脉冲交换这两种基于同步信号传递的相位同步方法的补偿相位信号模型,对比分析了各类剩余相位误差的特性和量级;研究了乒乓双站模式下的相位同步处理方法,提出一种在回波域利用相关处理直接进行相位同步处理的方法;研究了时间同步误差对干涉测绘带损失、双站SAR成像和InSAR测高的影响;研究了基于GPS驯服高稳晶振的时间同步方法;建立了通道频域幅相模型及其干涉信号模型,研究了通道一致性误差对干涉相位偏差和标准差的影响。第三章研究了分布式卫星SAR数字回波信号高精度高效仿真方法。提出一种分布式卫星SAR数字回波信号高精度快速仿真算法,将回波信号表示成发射信号与场景调制信号的卷积,采用升采样技术确保回波信号仿真精度,通过将场景调制信号降采样到雷达工作采样频率保证了半实物回波模拟过程可在模拟器上实时实现,该算法具有模型适用性广、回波仿真精度高、回波计算效率高的优点;提出回波仿真计算量概念,可用于定量评估回波仿真算法性能和硬件计算能力;研究了基于时空分解的并行回波高性能计算方法和基于GPU加速的回波高性能计算方法。第四章针对分布式卫星SAR半实物仿真验证需求,完成了双通道回波信号模拟器的设计与实现。完成了回波模拟器的总体设计,完成了射频子系统、中频子系统、数字处理部分和显控软件的设计与实现,最终完成回波模拟器研制;提出一种基于相关加窗的模拟器高精度幅相特性估计方法,能够有效抑制闭环数据中噪声和杂散的影响;研究了复系数FIR滤波器设计及优化方法,可根据估计出的幅相特性设计出复FIR滤波器系数;完成了复系数FIR滤波器的FPGA实时实现。经测试回波模拟器的工作模式和通道幅相特性达到对回波模拟器的指标要求。第五章研究了分布式卫星SAR相位、时间同步与通道一致性误差的半实物仿真与评估。给出半实物仿真系统中数字仿真系统的体系结构和实物仿真系统的组成;提出了一种基于数据分析的半实物误差特性提取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不同设备连接方案的半实物误差隔离和溯源试验评估方法,设计了分布式卫星SAR相位同步误差半实物验证试验,测试得到相位同步误差对干涉测高的影响,验证了双向脉冲交换相位同步方法的工程可行性;设计了分布式卫星SAR时间同步误差半实物验证试验,测试得到时间同步误差对干涉测高的影响,验证了基于GPS驯服高稳频率源的时间同步方法的工程可行性;设计了分布式卫星SAR通道一致性误差半实物验证试验,测试得到通道一致性误差对干涉测高的影响。
杨卫风[8](2011)在《现代飞机模拟显控系统软件开发》文中研究表明飞机显示控制系统是航空电子系统的一个很重要的子系统,负责显示和控制机上其他电子设备通过总线传输过来的数据信息,对飞行员的作战能力和减轻飞行员的工作负荷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飞机显示控制系统也是航空电子系统实现综合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核心与关键。因此,促进显示控制系统的发展与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但显示控制系统显示信息量庞大、数据更新快、控制逻辑复杂、实时性等特点使得对真实显示控制系统的研究既耗费人力物力,又耗费时间。而采用软件开发技术开发的模拟显示控制系统,能够模拟座舱显示控制系统的所有功能。模拟显控系统将信息显示在屏幕上,用屏幕代替航空仪表,在使用上更方便,可移植性好。模拟显示控制既能用于航空电子系统的调试,也可作为飞行模拟器的显示控制系统。另外,本系统也可以作为一套教学设施,为需要掌握现代飞机显示控制系统知识的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平台。本课题以某型号飞机为模板,整理和研究该型号飞机的显示符号、信息意义以及数据信息来源,并开发出一系列飞机显示画面。这些显示画面采用虚拟原型应用系统VAPS(Virtual Application Prototyping system)开发,主要为主飞行显示画面PFD (Primary flight display)、导航显示画面ND(Navigation display)和发动机指示和机组警告系统EICAS(Engine indication and crew alert system)画面,每种画面对应着起飞、爬升、降落等飞行过程以及各种按钮操作的信息变换与更新。本课题创新点为:通过研究显示画面的意义以及控制逻辑,自定义了数据通信协议。自定义的通讯协议,增大了显示信息控制的灵活性,同时降低画面逻辑控制的难度,提高开发效率。本课题采用命名管道实现模拟显示控制系统与其他子系统间的数据交互,当模拟显示控制系统接收到外部数据源发送的管道消息时,首先会按照自定义数据通信协议解析管道消息,然后依据解析后的数据内容对指定显示画面进行控制,同时判断接收消息是否需要向外部数据源反馈信息,如果需要就将相应信息通过管道发送给外部数据源。通过与外部数据源的联合测试,模拟显示控制系统接收数据源发送的数据时,能够依据管道消息内容,及时、正确地更新画面信息;依据数据内容正确的设置信息符号的属性;能够模拟显示控制系统的控制功能,且具有实时性。
韩丽丽[9](2010)在《基于DDS体系结构的构件组装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软件产业已成为推动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增长的中坚力量,也是维护国家独立自主的强有力保障。如何提高软件的生产效率,延长软件的生命周期,增强软件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已经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主要从DDS体系结构及基于构件的开发方法两个方面并结合相关项目对上述的问题进行研究。本文首先对DDS(数据分发服务)模型和基于构件开发方法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研究。其次在分布式体系结构(DDS)下对构件模型进行研究,提出一个适应该体系结构的构件模型――数据驱动构件模型(DDCM),并给出其具体的形式化规约;在此基础上,本文运用Petri网的基本理论,对顺序、选择、并行和循环四种构件组装机制进行形式化描述,给出基于层次Petri网的DDCM构件组装框架,同时对其进行了可靠性验证。最后本文通过具体的构件组装支撑环境――集成设计系统,从实用的角度验证了基于DDS体系结构的构件组装机制在对应用软件的设计和快速实现方面所具有的优势。本文的工作针对目前面向分布式体系结构的软件开发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重要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对于推进构件模型和构件组装机制的研究,对于解决分布式体系结构和构件组装技术相融合所面临的实际性问题,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任强[10](2009)在《保护模式下的雷达实时显控系统设计》文中提出随着现代雷达技术的发展,对雷达系统处理的精度、实时性、可靠性、可维护性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而雷达显控系统作为雷达终端的核心,在雷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显控系统的实时性能,更是雷达系统设计者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本文旨在DOS操作系统的基础上,利用保护模式接口,根据具体需要,设计出能够实现文件和内存管理、中断处理、I/O(Input and Output)处理、网络通信和图形化界面的雷达显控系统,以满足雷达系统的高精度、高实时性、高可靠性和高可维护性的要求。鉴于此,本文分析了保护模式和图形显示的基本原理,介绍了保护模式的国际规范,重点分析了软件设计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难点,针对具体情况给出了解决方案,并在保护模式DJGPP开发环境下,给出了雷达显控系统的实现方法,最终完成了DOS保护模式下的雷达显控系统设计。
二、一种通用的分布式实时数据显控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种通用的分布式实时数据显控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一种双通道高速数据采集系统的软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软件总体方案设计 |
2.1 硬件平台介绍 |
2.2 软件系统需求分析 |
2.2.1 控制需求 |
2.2.2 数据传输与处理需求 |
2.2.3 其他需求 |
2.3 软件总体框架及方案 |
2.3.1 系统设计流程 |
2.3.2 用户层软件设计方案 |
2.3.3 系统控制设计方案 |
2.3.4 数据传输设计方案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软件显控界面设计 |
3.1 LabVIEW开发环境搭建 |
3.2 采集系统软件主控机制设计 |
3.2.1 生产者/消费者架构 |
3.2.2 主控机制实现 |
3.3 软件用户界面设计 |
3.3.1 命令参数设置区设计 |
3.3.2 波形显示设计 |
3.3.3 双通道数据采集与绘图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软件功能模块设计 |
4.1 软件驱动器设计 |
4.2 参数配置模块设计 |
4.2.1 双通道参数配置设计 |
4.2.2 采集系统触发控制设计 |
4.3 数据通信模块设计 |
4.3.1 UDP协议简介 |
4.3.2 基于UDP协议的数据传输 |
4.4 温度测量模块设计 |
4.4.1 芯片测温原理分析 |
4.4.2 温度测量数据读取 |
4.5 其他模块设计 |
4.5.1 文件保存模块设计 |
4.5.2 幅度校正模块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软件运行及结果测试 |
5.1 采集系统软件主界面显示 |
5.2 模块功能验证 |
5.2.1 通道控制验证 |
5.2.2 触发控制验证 |
5.2.3 温度测量验证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社交与信息网络中的数据挖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本论文专用术语与数学符号的注释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数据挖掘概述及在社交与信息网络中的挑战 |
1.2.1 数据挖掘 |
1.2.2 大数据分析的分布式优化与处理 |
1.2.3 机器学习 |
1.2.4 数据挖掘在社交与信息网络中的挑战 |
1.3 社交与信息网络中的数据挖掘研究进展 |
1.3.1 社交网络中推荐系统的分布式算法 |
1.3.2 信息网络中矩阵分解的MapReduce框架 |
1.3.3 智能交通网络中无人车的智能控制 |
1.3.4 信息网络中的网络免疫策略 |
1.4 研究内容及安排 |
第二章 社交网络中含有相似度约束的推荐系统分布式算法 |
2.1 引言 |
2.2 问题建模与描述 |
2.2.1 矩阵分解 |
2.2.2 含有相似度约束的矩阵分解问题 |
2.2.3 ADMM |
2.3 基于ADMM的分布式算法 |
2.3.1 物品聚类及评分矩阵切分 |
2.3.2 局部变量和一致性约束建模 |
2.3.3 ADMM的求解流程 |
2.3.4 相似度项的处理 |
2.3.5 闭式解的计算 |
2.4 低复杂度优化设计 |
2.4.1 递归分块的矩阵求逆 |
2.4.2 修正的线性方程求解算法 |
2.4.3 块Gauss-Seidel方法 |
2.5 仿真结果与分析 |
2.5.1 实验设计和度量 |
2.5.2 在真实数据集上的评估 |
2.6 本章小结 |
2.7 附录 |
2.7.1 注1的证明 |
2.7.2 命题1的证明 |
2.7.3 命题2的证明 |
2.7.4 命题4的证明 |
第三章 信息网络中矩阵分解的定制MapReduce框架实现 |
3.1 引言 |
3.2 问题建模与描述 |
3.3 基于ADMM的异步分布式算法 |
3.4 基于CG的低复杂度算法 |
3.4.1 两种Kronecker结构的矩阵求逆 |
3.4.2 CG算法 |
3.4.3 基于CG的低复杂度算法 |
3.4.4 算法的理论分析 |
3.5 定制的MapReduce框架实现 |
3.5.1 MapReduce编程模型 |
3.5.2 定制的MapReduce框架实现 |
3.6 仿真结果与分析 |
3.6.1 数据集和评估度量 |
3.6.2 比较和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智能交通网络中挖掘司机分心行为的无人车智能纵向速度控制 |
4.1 引言 |
4.2 问题建模与描述 |
4.3 无人车智能速度控制避让分心司机 |
4.3.1 车辆模型 |
4.3.2 风险评估 |
4.3.3 可信度评估 |
4.3.4 整合风险和可信度到速度控制中 |
4.3.5 安全约束 |
4.3.6 持续可行性分析 |
4.3.7 MPC建模优化问题 |
4.4 协作框架的优势分析 |
4.5 仿真结果与分析 |
4.5.1 分心监测的实时评估 |
4.5.2 无人车的纵向速度控制 |
4.6 本章小结 |
4.7 附录 |
4.7.1 推论3证明 |
4.7.2 定理2的证明 |
第五章 信息网络中控制最坏情况下的网络传播的网络免疫策略 |
5.1 引言 |
5.2 问题建模与描述 |
5.3 求解最小-最大问题的算法 |
5.3.1 固定免疫干预求解内层优化问题 |
5.3.2 固定初始传播源集合求解外层优化问题 |
5.3.3 最小-最大问题的求解 |
5.3.4 算法的复杂度分析 |
5.4 仿真结果与分析 |
5.4.1 数据集描述 |
5.4.2 人工合成数据集上的结果 |
5.4.3 真实数据集上的结果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工作总结 |
6.2 未来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3)物联网资源管理服务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1.3 论文主要工作和创新点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研究综述 |
2.1 本章引言 |
2.2 边缘计算 |
2.2.1 边缘计算与云计算的比较 |
2.2.2 主要研究项目 |
2.2.3 边缘计算在物联网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
2.3 服务系统架构 |
2.3.1 EDSOA架构 |
2.3.2 物联网服务组合方式 |
2.3.3 发布订阅消息系统 |
2.4 复杂事件处理 |
2.4.1 通用参考架构 |
2.4.2 复杂事件模式匹配 |
2.4.3 相关工作与挑战 |
2.5 物联网异构感知设备的统一接入 |
2.5.1 物联网资源描述方法 |
2.5.2 物联网资源模型相关工作 |
2.5.3 物联网统一接入相关工作 |
2.6 内存数据库 |
2.6.1 内存数据库研究现状 |
2.6.2 内存数据库面临的挑战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物联网服务系统体系架构研究 |
3.1 引言 |
3.2 物联网服务新特征 |
3.3 物联网服务系统面临的技术挑战 |
3.4 物联网服务系统架构 |
3.4.1 基于隐式的事件链驱动的EDSOA服务执行模式 |
3.4.2 基于EDSOA的物联网服务系统架构 |
3.5 发布订阅消息系统 |
3.5.1 消息系统架构 |
3.5.2 类Push方式接收消息 |
3.5.3 消息系统性能实验 |
3.6 应用案例 |
3.6.1 系统架构 |
3.6.2 定义服务和发布订阅事件 |
3.6.3 性能测试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边缘计算的物联网异构感知设备统一接入平台 |
4.1 引言 |
4.2 基于边缘计算的三层计算模型 |
4.3 物联网感知设备接入平台 |
4.3.1 接入平台总体结构 |
4.3.2 基于本体的资源描述模型 |
4.3.3 感知设备自适应接入方法 |
4.4 应用案例和性能评估 |
4.4.1 应用案例 |
4.4.2 性能评估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面向物联网实时监控的通用复杂事件处理机制研究 |
5.1 引言 |
5.2 物联网事件模型 |
5.2.1 原始事件 |
5.2.2 简单事件 |
5.2.3 复杂事件 |
5.2.4 复杂事件定义实例 |
5.3 复杂事件处理系统 |
5.3.1 系统架构 |
5.3.2 原始事件处理模块 |
5.3.3 复杂事件处理模块 |
5.3.4 系统特点分析 |
5.4 性能评估 |
5.4.1 时间相关复杂事件与时间无关复杂事件处理性能比较 |
5.4.2 时间相关复杂事件处理参数的性能分析 |
5.4.3 包含简单事件处理的复杂事件处理系统性能提升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面向物联网时间序列数据的内存数据库研究 |
6.1 引言 |
6.2 物联网感知数据模型 |
6.3 数据存储策略 |
6.4 TSMMDB系统总体结构 |
6.5 TSMMDB系统设计 |
6.5.1 虚拟堆与虚拟堆内存分配器 |
6.5.2 数据库对象的持久化设计 |
6.5.3 基于共享内存的进程间通信机制 |
6.5.4 数据局部性内存分配机制 |
6.5.5 基于大粒度锁的并发控制机制 |
6.5.6 应用程序的内存地址空间规划 |
6.5.7 数据存取算法复杂度分析 |
6.6 性能评估 |
6.6.1 实验设置 |
6.6.2 TSMMDB与传统数据库的性能比较 |
6.6.3 TSMMDB系统资源占用率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总结和创新点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成果 |
(4)嵌入式实时多处理系统的通信中间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 |
2 相关技术研究 |
2.1 软件架构模型 |
2.1.1 并行计算的基本思想 |
2.1.2 面向大数据的软件平台 |
2.2 DDS数据分发服务 |
2.2.1 DDS的原理 |
2.2.2 DDS的编程模型 |
2.2.3 DDS的典型实现 |
2.3 MQ消息队列 |
2.3.1 消息队列技术原理 |
2.3.2 AMQP标准协议 |
2.4 本章小结 |
3 软件系统的体系架构 |
3.1 分层的软件架构 |
3.1.1 构件层 |
3.1.2 通信隔离层 |
3.1.3 通信链路层 |
3.1.4 操作系统层 |
3.1.5 硬件层 |
3.2 构件层的分类 |
3.2.1 计算构件(Calculate Component) |
3.2.2 管理构件(Manage Component) |
3.3 软件开发流程 |
3.4 本章小结 |
4 分布式通信中间件 |
4.1 发布订阅层 |
4.1.1 发布订阅层的原理设计 |
4.1.2 发布订阅层的软件实现 |
4.2 消息队列层 |
4.2.1 消息队列层的原理设计 |
4.2.2 消息队列层的软件实现 |
4.3 分布式通信中间件的特点 |
4.4 本章小结 |
5 中心化通信中间件 |
5.1 发布订阅层 |
5.1.1 中心化的主题发现模型 |
5.1.2 通信状态的汇总与监控 |
5.2 消息队列层 |
5.2.1 单次拷贝的缓存策略 |
5.2.2 多缓冲区的并行使用 |
5.2.3 数据的保护策略 |
5.3 中心化通信中间件的特点 |
5.4 本章小结 |
6 通信中间件的实验测试 |
6.1 分布式的通信中间件 |
6.1.1 发布订阅初始化 |
6.1.2 典型拓扑的传输 |
6.2 中心化的通信中间件 |
6.2.1 发布订阅初始化 |
6.2.2 典型拓扑的传输 |
6.3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5)航海模拟训练仿真系统集成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来源、背景及意义 |
1.1.1 课题来源 |
1.1.2 课题背景 |
1.1.3 课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内容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2 航海模拟训练仿真系统功能设计 |
2.1 航海模拟训练仿真训练系统需求分析 |
2.1.1 航海模拟训练仿真系统功能特性 |
2.1.2 航海模拟训练仿真系统设计目标 |
2.2 高层体系架构(HLA)概念研究 |
2.3 航海模拟训练仿真系统总体设计 |
2.3.1 航海模拟训练仿真系统总体功能设计 |
2.3.2 航海模拟训练仿真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
2.4 航海模拟训练仿真系统详细设计 |
2.4.1 导演监控子系统 |
2.4.2 综合显控子系统 |
2.4.3 电子海图子系统 |
2.4.4 导航雷达子系统 |
2.4.5 视景仿真子系统 |
2.5 航海模拟训练仿真系统数据交互分析 |
2.6 小结 |
3 基于HLA的航海模拟训练仿真系统联邦设计 |
3.1 基于HLA航海模拟训练仿真联邦设计与集成 |
3.1.1 航海模拟训练仿真联邦成员设计 |
3.1.2 航海模拟训练仿真剧情想定设计 |
3.1.3 航海模拟训练仿真联邦结构集成 |
3.2 航海模拟训练仿真联邦概念模型 |
3.2.1 联邦概念模型 |
3.2.2 对象模型模板 |
3.3 航海模拟训练仿真联邦开发 |
3.3.1 航海模拟训练仿真联邦对象类和交互类的设计 |
3.3.2 航海模拟训练仿真联邦开发 |
3.3.3 航海模拟训练仿真联邦RTI实现 |
3.4 小结 |
4 视景仿真联邦开发与实现 |
4.1 视景仿真联邦设计需求 |
4.2 视景仿真联邦构建 |
4.2.1 视景仿真联邦模块组成 |
4.2.2 视景仿真联邦成员设计 |
4.3 视景仿真联邦开发 |
4.3.1 视景仿真联邦建模关键技术 |
4.3.2 视景仿真联邦渲染关键技术 |
4.4 基于HLA的视景仿真联邦实现 |
4.4.1 视景仿真联邦数据库实现 |
4.4.2 视景仿真联邦开发过程 |
4.4.3 视景仿真联邦开发实例 |
4.5 小结 |
5 航海模拟仿真训练系统的应用 |
5.1 航海模拟训练仿真系统的应用设计 |
5.1.1 航海模拟训练仿真系统应用目标 |
5.1.2 航海模拟训练仿真系统应用流程 |
5.2 测量工况方案优化实现 |
5.2.1 测量工况优化方案模型构建 |
5.2.2 测量工况优化方案指标体系建立及指标分析 |
5.2.3 测量工况优化方案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
5.2.4 测量工况优化指标获取及规范化处理 |
5.2.5 测量工况优化方案TOPSIS法模型 |
5.2.6 任务算例实现 |
5.3 航海模拟训练仿真系统的应用实现 |
5.3.1 航海模拟训练仿真系统界面 |
5.3.2 航海模拟训练仿真应用功能模块 |
5.4 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前景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面向水下平台的显控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概述 |
1.1 课题来源及意义 |
1.2 课题相关研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平台显控系统原理 |
2.1 显控系统方案及功能 |
2.2 显控系统硬件体系结构 |
2.3 显控系统的软件结构及开发环境 |
2.4 本章小结 |
3 显控系统软件开发 |
3.1 数据通信 |
3.2 实时数据处理 |
3.3 实时三维仿真 |
3.4 线程调度 |
3.5 本章总结 |
4 显控系统数据管理系统 |
4.1 数据管理系统功能结构 |
4.2 数据库设计 |
4.3 数据管理系统编程实施 |
4.4 本章总结 |
5 模拟试验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分布式卫星SAR半实物仿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分布式卫星SAR 半实物仿真关键技术 |
1.2.1 半实物仿真系统构成 |
1.2.2 半实物仿真关键技术 |
1.3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
1.3.1 分布式卫星SAR 系统研究现状 |
1.3.2 分布式卫星SAR 信号协同问题研究现状 |
1.3.3 分布式卫星SAR 半实物仿真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信号同步方法、误差建模与影响分析 |
2.1 引言 |
2.2 相位同步方法与同步误差 |
2.2.1 频率源相噪建模与离散仿真方法 |
2.2.2 相位同步误差对InSAR 性能的影响分析 |
2.2.3 基于同步信号传递的相位同步方法误差分析 |
2.2.4 乒乓双站模式相位同步处理方法 |
2.3 时间同步方法与同步误差 |
2.3.1 时间同步误差模型 |
2.3.2 时间同步误差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分析 |
2.3.3 基于GPS 驯服高稳晶振的时间同步方法 |
2.4 通道一致性误差 |
2.4.1 信号模型 |
2.4.2 对干涉相位偏差的影响分析 |
2.4.3 对干涉相位标准差的影响分析 |
2.4.4 数值仿真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分布式卫星SAR 数字回波信号仿真 |
3.1 引言 |
3.2 分布式卫星SAR 数字回波信号仿真建模 |
3.2.1 回波信号仿真模型 |
3.2.2 信号同步误差仿真模型 |
3.2.3 回波信号仿真流程 |
3.3 回波信号高精度快速仿真算法 |
3.3.1 快速算法原理 |
3.3.2 快速算法误差分析 |
3.4 回波信号仿真高性能计算方法 |
3.4.1 回波仿真计算量分析 |
3.4.2 回波仿真并行计算方法 |
3.4.3 回波仿真GPU 加速计算方法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双通道回波信号模拟器的设计与实现 |
4.1 引言 |
4.2 回波模拟器研制难点与指标要求 |
4.2.1 回波模拟器研制难点 |
4.2.2 回波模拟器对外接口和指标要求 |
4.3 回波模拟器的设计与实现 |
4.3.1 总体设计 |
4.3.2 射频子系统设计与实现 |
4.3.3 中频子系统设计与实现 |
4.3.4 数字处理部分设计与实现 |
4.3.5 显控软件设计与实现 |
4.4 回波模拟器通道幅相误差实时校正方法 |
4.4.1 一种新的幅相特性估计方法 |
4.4.2 复系数FIR 滤波器设计及优化方法 |
4.4.3 复系数FIR 滤波器的FPGA 实时实现 |
4.5 回波模拟器测试 |
4.5.1 两种工作模式的测试 |
4.5.2 通道幅相特性测试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分布式卫星SAR 半实物仿真与评估 |
5.1 引言 |
5.2 半实物仿真系统体系结构 |
5.2.1 数字仿真系统体系结构 |
5.2.2 实物仿真系统组成 |
5.3 半实物仿真试验方法 |
5.3.1 分布式卫星SAR 半实物仿真试验方法 |
5.3.2 一种基于数据分析的半实物误差特性提取方法 |
5.3.3 半实物误差隔离和溯源方法 |
5.4 信号同步误差的半实物仿真与分析 |
5.4.1 相位同步误差的半实物试验验证 |
5.4.2 时间同步误差的半实物试验验证 |
5.4.3 通道一致性误差的半实物试验验证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8)现代飞机模拟显控系统软件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依据、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模拟显控系统的发展 |
1.2.2 模拟显示界面开发平台现状 |
1.3 课题主要任务 |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2章 现代飞机显控系统的概述 |
2.1 现代飞机显控系统介绍 |
2.2 显控系统显示画面的分析 |
2.3 显控系统功能描述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模拟显控系统软件开发总体方案 |
3.1 模拟显控系统的概述 |
3.2 模拟显控系统的功能分析 |
3.3 模拟显控系统软件开发方案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模拟显控系统软件设计 |
4.1 初始化模块 |
4.2 显示画面模块设计 |
4.2.1 显示画面开发平台 VAPS 介绍 |
4.2.2 显示界面整体设计 |
4.2.3 PFD 显示画面设计 |
4.2.4 ND 显示画面设计 |
4.2.5 EICAS 显示画面的设计 |
4.3 通信模块设计 |
4.3.1 通信格式设计 |
4.3.2 通信方式 |
4.4 显示画面控制模块设计 |
4.4.1 PFD 画面信息控制 |
4.4.2 ND 画面信息控制 |
4.4.3 EICAS 画面信息控制 |
4.4.4 显示信息属性设置 |
4.5 数据处理模块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模拟显控系统软件的集成 |
5.1 模拟显控系统软件的集成 |
5.2 模拟显控系统软件仿真效果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论文发表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9)基于DDS体系结构的构件组装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与来源 |
1.2 研究现状 |
1.2.1 软件体系结构的研究现状 |
1.2.2 构件组装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解决的核心问题 |
1.3.1 关注的问题 |
1.3.2 本文的工作 |
1.4 本文的篇章结构 |
第2章 相关技术 |
2.1 分布式软件体系结构 |
2.1.1 DDS 体系结构 |
2.1.2 DDS 体系结构建模元素 |
2.1.3 DDS 体系结构描述 |
2.2 构件模型 |
2.2.1 DCOM |
2.2.2 CORBA |
2.2.3 EJB |
2.2.4 三种构件模型的比较 |
2.3 构件组装技术 |
2.3.1 构件组装分类 |
2.3.2 构件组装方法 |
2.3.3 构件组装机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DDS 构件模型(DDCM) |
3.1 DDCM 的组成 |
3.1.1 DDCM 中的构件(Component) |
3.1.2 DDCM 对构件关系的描述 |
3.1.3 DDCM 中的连接子(Connector) |
3.1.4 构件与连接子的区别 |
3.2 对构件行为的描述 |
3.2.1 构件中行为元素的描述 |
3.2.2 构件与各行为元素之间的关系 |
3.3 对连接子行为的描述 |
3.3.1 连接子中行为元素的描述 |
3.3.2 连接子中各行为元素之间的关系 |
3.4 构件之间交互流程 |
3.5 DDCM 中构件组装配置方法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Petri 网的DDS 构件组装机制研究 |
4.1 现有构件组装机制 |
4.2 DDCM 中构件组装机制的描述 |
4.2.1 Petri 网描述的DDCM |
4.2.2 构件网相关性质 |
4.2.3 Petri 网描述的构件组装机制 |
4.3 层次Petri 网描述构件的组装框架 |
4.3.1 对组装框架的定义 |
4.3.2 组装框架实例描述 |
4.3.3 组装框架的可靠性分析 |
4.4 构件部署与运行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构件组装支撑环境实现 |
5.1 集成设计系统的总体架构 |
5.2 构件组装部署子系统 |
5.2.1 对探测海底任务的组装 |
5.2.2 对探测海底任务的部署分发 |
5.3 对集成设计系统的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10)保护模式下的雷达实时显控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雷达显控系统的国内外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内容安排 |
第二章 DOS 保护模式的基本原理 |
2.1 操作系统启动过程 |
2.2 实模式的基本原理 |
2.3 保护模式原理与切换过程 |
2.4 保护模式下的内存管理 |
2.4.1 利用BIOS 功能调用进行内存“块移动” |
2.4.2 保护模式下的内存管理 |
2.5 保护模式下的中断处理 |
2.6 保护模式下的I/O 操作和PCI 驱动 |
2.7 保护模式接口DPMI 及其程序设计概要 |
2.7.1 保护模式接口DPMI |
2.7.2 保护模式程序设计概要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DOS 保护模式下雷达显控系统的概要设计 |
3.1 雷达显控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
3.2 雷达显控系统的显示原理 |
3.3 雷达显控系统中的显示模块设计 |
3.3.1 雷达综合显示 |
3.3.2 控制、状态面板显示区域设计 |
3.3.3 雷达数据的分层显示 |
3.4 雷达显控系统中的控制模块设计 |
3.4.1 网络控制模块 |
3.4.2 接口控制模块 |
3.5 雷达显控系统的处理流程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雷达显控系统设计中的关键技术 |
4.1 保护模式下的实时显示技术 |
4.1.1 双缓冲技术 |
4.1.2 页交换技术 |
4.1.3 直接访问显存地址技术 |
4.1.4 雷达显示的三种技术比较 |
4.2 坐标转换以及死区、盲区处理 |
4.2.1 坐标转换 |
4.2.2 坐标转换带来的死区/盲区问题 |
4.2.3 结合死区/盲区处理的坐标转换表生成算法 |
4.3 雷达余辉显示 |
4.3.1 余辉原理及其作用 |
4.3.2 余辉处理算法 |
4.4 提高实时性的其它相关方法 |
4.4.1 取消虚拟内存管理 |
4.4.2 鼠标处理 |
4.4.3 优化绘图算法 |
4.4.4 显示模式选择 |
4.5 雷达局域网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DOS 保护模式下雷达显控系统的详细设计 |
5.1 保护模式下的DJGPP 开发环境 |
5.1.1 利用DJGPP 进行内存管理 |
5.1.2 I/O 操作和PCI 驱动 |
5.1.3 中断处理 |
5.1.4 集成设计环境RHIDE |
5.2 利用图形引擎ALLEGRO 设计显示界面 |
5.2.1 利用ALLEGRO 绘图 |
5.2.2 ALLEGRO 资源文件的建立 |
5.2.3 利用ALLEGRO 实现定时器 |
5.3 利用DJGPP 和ALLEGRO 设计软件的步骤 |
5.4 雷达实时显控系统的软件组成 |
5.5 基于双缓冲和直接访问显存的雷达综合显示实现 |
5.5.1 消除死区和盲区的坐标转换表的生成算法 |
5.5.2 基本绘图函数的实现 |
5.5.3 PPI 区域的分层显示处理 |
5.5.4 余辉处理 |
5.6 基于IPX/SPX 协议的网络实现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仿真及结果分析 |
6.1 雷达显控系统的仿真环境 |
6.2 雷达显控系统的技术指标 |
6.3 雷达显控系统开发环境的安装 |
6.3.1 DOS 操作系统的安装 |
6.3.2 DJGPP 和ALLEGRO 的安装 |
6.4 雷达显控系统各主要模块的仿真及其结果 |
6.4.1 虚拟内存的打开和关闭 |
6.4.2 死区、盲区处理 |
6.4.3 一次/二次点迹显示 |
6.4.4 余辉显示 |
6.4.5 局域网通信模块 |
6.4.6 系统实时性分析 |
6.5 本章总结 |
第七章 结束语 |
7.1 论文工作总结 |
7.2 研究前景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一种通用的分布式实时数据显控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一种双通道高速数据采集系统的软件设计[D]. 唐照琦.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2]社交与信息网络中的数据挖掘研究[D]. 闫文. 东南大学, 2020
- [3]物联网资源管理服务关键技术研究[D]. 兰丽娜. 北京邮电大学, 2019(02)
- [4]嵌入式实时多处理系统的通信中间件技术研究[D]. 秦玉函. 浙江大学, 2018(12)
- [5]航海模拟训练仿真系统集成及应用研究[D]. 苏杰. 南京理工大学, 2014(02)
- [6]面向水下平台的显控系统研究[D]. 刘祥. 华中科技大学, 2012(07)
- [7]分布式卫星SAR半实物仿真关键技术研究[D]. 何志华.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1(07)
- [8]现代飞机模拟显控系统软件开发[D]. 杨卫风. 南昌航空大学, 2011(01)
- [9]基于DDS体系结构的构件组装机制研究[D]. 韩丽丽.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0(05)
- [10]保护模式下的雷达实时显控系统设计[D]. 任强.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