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动画艺术史研究

20世纪中国动画艺术史研究

一、中国20世纪动画艺术史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佳楠[1](2021)在《金柏松动画理论研究》文中认为

牛旻[2](2021)在《新媒体视域下的现代漫画转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代漫画是一种综合性大众艺术,突破了传统讽喻漫画的叙事局限性,是造型艺术、镜头语法和叙事文本的同构体,其文化属性与审美机制具有特殊性与复杂性。随着新媒体时代来临,数字互联网改变了漫画符号的审美创造与符号消费机制,也改变了其文化参与和跨文化传播机制。在硕大无朋的“超真实”数字拟像世界和符号消费活动中,漫画图像叙事得以在大众文化层面实现泛化,不仅从亚文化靠近主流文化,也承担起更复杂的文化建构职能,在视觉维度以扁平化、风格化、碎片化的图像语言全面介入大众审美,还在数字图像符号消费逻辑的主导下融合了娱乐性与批判性,融合并改变了影视、广告、手机软件等多种图像叙事形态,以角色经济的形态推动着流行文化的视觉革新。本文以新媒体时代的现代漫画研究为主,兼及其形形色色的泛化形态,综合运用符号学、图像学、文化社会学和传播学方法,理论演绎、实证研究、比较研究和个案分析等相结合,全面厘清新媒体时代漫画的审美创造机制、符号消费机制和文化参与机制,进而探寻其在新媒体时代实现跨文化传播的策略与机制,寻找国产漫画凝构风格范式、阐释传统文化、建构时代精神、发挥社会功能的新路径。全文分为五章。第一章,尝试准确界定现代漫画的定义,在此基础上探索媒介载体与漫画形态的关系,为相关研究建立较为清晰的视角与框架。第二章,从图像学和文化社会学切入,从新媒体时代的漫画生产环境、图像叙事机制、文化拼贴手法和价值取向隐喻四个方面入手,全面分析现代漫画的审美创造机制转型,剖析其叙事机制的独立趋势,指出漫画中的商品性与审美性的同构,以及传统美学和时代精神的融合。第三章,采取符号学方法,从新媒体时代的阅读方式、符码再造与消费载体三个方面入手,分析现代漫画的符号消费机制转型,探明其在大众文化与审美意识建构中的符号编码与解码机制,揭示其符码消费中的弱编码、同构式解码、养成式消费等新特征;揭示现代漫画能在交互式阅读与符号消费中建构群体理性;分析基于现代漫画的视觉文化与概念文化的同构趋势。第四章,采用文化社会学方法,从新媒体时代的民众形象建构、国家形象建构和社会问题的审美化解决三个方面入手,探讨现代漫画的文化参与机制转型,探明漫画丰富的社会功能,揭示现代漫画正在使民众形象的建构从脸谱化想象变成多元化图解;揭示现代漫画正在使国家形象的建构从宏大的英雄主义叙事转向日常生活审美;具体分析现代漫画如何对“个人化”、异化等当代社会文化现象进行审美表征。第五章,从图像学和传播学切入,通过对比传统媒体时代和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环境,分析现代漫画在新媒体时代的跨文化传播机制转型,提出新媒体时代漫画在跨文化传播中的渠道多元、文化折扣弱化、主动介入全球文化景观建构和整合超媒介文本等新特征,据此探明基于现代漫画的文化认同机制,并对中国漫画的跨文化传播策略与路径进行分析与展望。

闫永亮[3](2020)在《徐景达动画艺术创作风格研究》文中提出徐景达(又名阿达)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着名的动画导演。他创作的动画艺术作品注重画面与音乐的结合,具有含蓄隽永、生动幽默、简洁朴拙和充满奇思妙想的特点。徐景达在动画艺术创作中所展现出的“电影化”的艺术创作思维,以及对电影视听语言的灵活运用,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对中国动画民族风格艺术创作道路探索的推进。更为重要的是,在艺术追求和学理内涵等层面上,他实现了对当时动画“中国学派”的推动和超越。论文以徐景达动画艺术创作风格为主旨,以史为凭,从动画电影视听语言的角度出发,以徐景达所创作的具有个人代表性的优秀动画影视作品为证,结合成长经历和创作环境,对其动画艺术创作风格中最具代表性的创作理念、创作题材、“电影化”艺术思维和导演艺术风格等方面进行梳理,分析研究、归纳揭示徐景达动画艺术风格的特征,以及其艺术风格形成的文化背景及社会环境等原因,探索徐景达动画艺术创作风格的独特魅力。完善徐景达动画艺术创作风格研究的科学知识体系,为当下国产动画的艺术创作提供思路和方法。首先,从时间线出发,对徐景达的成长经历、社会文化环境和创作背景进行研究,发现这些因素对其创作风格的形成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成为徐景达与动画“中国学派”在创作理念上和而不同的重要原因。其次,为探索徐景达动画艺术创作风格的特征,对其动画作品展开分析,解构出创作理念、创作题材和“电影化”艺术思维三大最具代表性的特点。创作理念包含对传统道德文化的秉持、对萨格勒布动画艺术风格的借鉴、对东西方艺术的兼并;创作题材包括解放思想的神话故事题材、奇思妙想的民间故事题材和富有哲理的现实故事题材;而“电影化”艺术思维则包括了多样性的叙事结构,散点透视、画面构图、时空关系、镜头语言运用和角色造型等视觉艺术表现,以及对角色音乐化和音乐音响化的听觉艺术表现。最后,在归纳徐景达动画艺术特征表现形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创作实践过程和动画影视作品,分析出其导演艺术风格中的独特构思和工作办法。其中导演构思具有去繁就简的特点;导演工作办法则是呈现出艺术民主的特点。然而,无论是对故事题材的选择、中西艺术的兼收,还是对电影语言的运用,都只是徐景达动画艺术风格的外部表现形式,而对民族文化心理的探索才是其内在精神实质。对徐景达动画艺术创作风格的研究,对当下中国动画的发展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有助于我们对中国动画“民族化”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做出正确思考。

宋哲琦[4](2020)在《《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文中认为《装饰》作为国内重要的艺术设计类核心期刊,从1958年创刊起,与中国设计共同成长,记录了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汇集了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以《装饰》作为展现学术思想、指导学科实践的平台。本文以《装饰》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期刊分析、文献分析、表格梳理、人物访谈等的研究方法,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内容侧重点将杂志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论述《装饰》与中国设计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并对20年来的杂志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更全面的阐述该杂志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背景下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对《装饰》、对中国设计文化、教育的作用与影响进行总结。

屈菁[5](2020)在《20世纪“中国学派”动画研究》文中提出“中国学派”动画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它包含源自于中华民族深沉文化内涵的故事内容,体现探索民族艺术之路的思想,具有鲜明的中国艺术表现语言,是由中国艺术家在特定阶段创作并在世界上获得较高认同的动画艺术创作。它既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也具有明显的未来指向性。本文从“历史”的视角观照“中国学派”动画,研究的重点主要为: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80年代末期,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为主体,其他时期具有相同风格的动画创作为延伸,以特伟、“万氏兄弟”、靳夕等人为核心而创作的一系列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特点的中国动画。本研究引入创作论、作品构成论、艺术接受论,结合心理学、传播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补充口述史及访谈资料,以图像分析法、比较研究法、要素分析法与归纳法对“中国学派”动画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通过对“中国学派”动画创作思想、创作团队、动画作品、接受群体的分析,检视自新中国成立初期兴起的“中国学派”动画三十余年来生产运作的基本模式,旨在研究在特定历史文化语境下,“中国学派”动画迅速崛起并取得较大成功的内在驱动力和外部助推力,以期对新时代中国动画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本研究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历史的角度对“中国学派”动画进行宏观的脉络梳理。回溯了“中国学派”动画兴起、形成、高潮与衰落的发展过程,并对“中国学派”动画两次高潮产生的原因、特征、表现进行了划分,以世界的角度分析了作者与作品的创作活动。第二部分对创作主体进行研究。将“中国学派”动画的主要创作者分为编剧、导演、绘制者三个部分,从三者各自在创作群体中所承担角色、创作的构思、心理特征方面研究分析,并从其呈现的艺术性、重要性,得出创作主体在“中国学派”动画中拥有的特性与共性。第三部分是对“中国学派”动画创作过程的研究。从创作主体的心理研究、创作过程研究、创作手法研究等方面,剖析了创作主体形成的心理特征、心理机制,以及创作过程中动因、构思与艺术表现三个阶段对动画实体性的表达与精神上的表达,分析了动画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写实与虚构的表现手法。第四部分主要为“中国学派”动画作品研究。对“中国学派”动画的作品构成、故事原型、艺术形象、风格特点进行分析,并以此探讨“中国学派”动画的艺术特色,以及其与同时代世界主要动画流派的相互影响。第五部分对“中国学派”动画的受众进行研究。从“中国学派”动画预期受众、现实受众与潜在受众进行分析,通过不同受众的接受心理、受众解读方式等,对“中国学派”动画的受众在传播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与影响进行了探讨。第六部分对“中国学派”动画生产运作模式及其影响进行了研究。从“中国学派”动画生产的上层规划、创作主体的努力、优质作品的产出等角度进行探讨。对中国动画发展的自我建构与认同,中国动画的艰难探索与多维突破给予反思。在对“中国学派”动画的产生背景、创作主体、创作过程、动画作品、受众群体的研究基础上,本文指出,“中国学派”动画在20世纪50年代末至80年代后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得益于其特殊的生产运作模式。具体而言,在中国特定的社会历史语境中成长壮大起来的“中国学派”动画,从作品构思、制作到发行放映各环节之间的相互配合与衔接,已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稳定的机制,构建了一个以国家文艺思想为顶层设计,国家财政拨款为后盾支持,专业合作团队为中坚力量,高质量作品为展示方式,少年儿童为受众主体,有上层规划、有制度保障、有专业组织、有明确目标、有巨大成效、有大众基础的自上而下、相互作用的“金字塔模式”。综合考察“中国学派”动画的成功经验,探索其发展的内在规律,反思其不足,对当代多元文化背景和全新技术环境下,中国动画在全球如火如荼的文化与商业竞争中树立民族自信,既能保持民族风格而具有面向世界的开放视野,更好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优秀文化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牛明慧[6](2020)在《“中国学派”动画角色研究 ——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作品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以“中国学派”为标志的国产动画、美术片在各类电影节上屡获殊荣。经过了多年的发展,“中国学派”的生产制作模式越来越独特,这也形成了一定的美学特征。其中,在动画角色设计上,设计者坚持“为儿童服务”的原则,并具有“寓教于人”的文化传统,是“中国学派”动画在角色造型上相对纯粹、题材正面的主要原因。同时其在主题创作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教化意识,导致“中国学派”在动画题材选择上比较狭窄,因此角色塑造时也相对单薄。从动画角色的艺术精神方面,“中国学派”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基础,使得整部动画都呈现出一种大气、质朴、厚重的意境。总而言之,“中国学派”的动画角色不仅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同时也具有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力量。“中国学派”动画主要是在计划经济时期成长并发扬,其运作环境非市场化、也非商业化。所以这也导致在时代发展、环境变化后,未能很好的适应,致使“中国学派”对作品缺乏包装意识,宣传力度小,对我国动画产业化的发展很不利。不过近年来,产业化发展的脚步越来越快。对文化创意的发展也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目前,我国文化产业的政策环境相对宽松,这也为“中国学派”动画的再次崛起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从整体上看,我们可以从“中国学派”动画角色入手,提高我国动画作品的质量,产生属于自己的角色IP,形成产业链,从而构建良好的商业化运作环境。总的来说,上世纪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作为“中国学派”动画的领军者,在1957年正式建厂后的美术片总产出达到了全国的80%,其最先研究在动画中使用民族风格,首次喊出“走民族风格之路”的口号。从我国民间美术形式中吸取灵感,如皮影戏、中国画、剪纸等,体会这些艺术所具有的传统思想,以此为基础开创了“中国学派”美术片。在本次研究中,将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中多部曾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经典角色作为切入点,以此为例,着重从1949-1965、1966-1976、1977-1999三个时间段来分析“中国学派”动画角色的发展历程和相应的时代背景,并对这些角色造型中的民族性进行发掘;后研究“中国学派”衰落的因素与现状并分析其创作的出路。

周蕊[7](2020)在《2015-2019年国产动画创作现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产动画自诞生起,至今已经历近百年岁月,从曾经的风光无限到跌至谷底,经历过大起大落,一切回到起点又重新开始。从2015年《大圣归来》起,我国的院线动画初次探索就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对于国产动画的从业者而言,既是一剂定心良药,又是一面指引前进方向的旗帜,动画的发展,自此开始了新的征程。本文尝试将国产动画自2015年作为一个发展的分界点,来进行动画创作方面的分析讨论,从当下动画的分类、叙事特征、对传统文化的表现、以及动画出现的新特征方面进行分析,努力寻找国产动画的创作规律,以期对我国的动画发展有所帮助。研究近五年国产动画的创作特征,就需要从当下国产动画的整体入手,本文的第一章即通过播放时长和播放渠道对当下国产动画进行了分类,并分别进行了关于其发展历程、现状、和大致特征的叙述。第二章讲述了国产动画的叙事特征,这也是研究动画创作特征的重点之一,对于叙事的结构、叙事模式、以及新产生的叙事空间的意义进行了分析阐释。第三章从当下动画对于传统文化的表现转型处入手,将传统美术片中的几大类型现如今的发展、传统元素在当下的使用、角色和场景造型的区别、以及关于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意境美”的新表达分别进行了表述。最后是从整体处入手,对近五年国产动画的转型进行分析,分别是数字技术对于动画本体意义的影响、大众审美的转向以及我国动画对于动画“真实性”问题的探索,分别从纪实动画和意识流动画两个方向的发展进行了分析讨论。本文旨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近五年国产动画的创作特征,以期对日后国产动画的创作有所贡献。

郭艳辰[8](2020)在《追光动画“四部曲”的中国性表征研究》文中指出伴随着全球化浪潮、新媒体技术崛起,不同国家间的角逐渐渐地由“硬实力”斗争转变为“文化软实力”的较量。中国性不仅有利于中国动画电影的对外传播、中华文化的软实力建设、传统美学风格的拓展,而且有利于中华文化的现代化再演绎。近十年,中国动画电影优秀作品层出不穷,但是,动画电影的中国性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和困境,这也是今后中国动画电影需要面对和亟需解决的。本文拔梳了中国性在中国动画电影发展史中的流变,并重点分析了追光动画公司出品的四部作品,在差别中剖析中国性在国产动画电影中的运用存在哪些表征和困境,旨在为我国动画电影产出更多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提供新的思路。具体来说,本文共分为四个章节,分别是:第一章是对动画电影中国性流变的拔梳,这一章不仅仅是对于相关史料和作品进行简单的描述,而且结合中国性在各时期文化语境中的表征加以仔细考察,即通过梳理、分析和研究,揭示中国性与动画电影的有机关系和中国性对于动画电影的重要性。第二章以追光动画公司的四部动画电影为例,分别是《小门神》(2016)、《阿唐奇遇》(2017)、《猫与桃花源》(2018)和《白蛇·缘起》(2019),这四部作品风格迥异,在内容、伦理和文化三个层面的中国性表征不尽相同。通过对个案的分析,可以看到,中国性不是简单的回归,而是在已有的中国性基础上进行解构创新,丰富时代内涵,促使中国动画电影能够走出国门。第三章首先从内生动力和外驱动力两个层面探析动画电影蕴含中国性的必然原因。动画电影中国性的塑造,既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也是动画电影面对市场全球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其次,在看到近十年中国动画电影取得的成绩背后,符号运用的失衡和普世价值的单一、电影文本原创性不高和固化思想严重、动画产业链条不完善等问题依然暴露无遗。第四章针对前文提出的动画电影中国性塑造的症结,从文化认同、电影文本和动画产业三个方面出发,着眼于中国动画电影未来的发展,指出中国动画电影既要从他国学习经验和技术,又要对传统文化、时代精神进行择善而从,努力打造中国动画品牌,增强文化自信。结语部分对整篇文章进行了总结和观点的提炼。动画电影的中国性由来已久,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动画电影需要在保有中国性的基础上,在内容、伦理、风格、文化等多方面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广泛投身于国际交流与合作之中,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强化自身力量,相信国产动画电影的未来一定是美好的。

孙悦[9](2020)在《数字媒介语境下中国原创动画的文化循环范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媒介日益成为当下艺术创作及其传播的主流形势,其广泛的渗透能力、高效的传播方式令当代社会文化艺术在方方面面都发生着深度的变革。在动画艺术领域,信息数据载体的跨领域统合,社会媒介的持续性介入,由此而形成新的工具、方法和认知,对原创动画艺术行为发生的全过程都产生了全面深入的影响;另一方面,高效快捷的传播与流通方式,不可避免的缩短了单一动画作品的生命周期。然而,我们如何有效利用数字媒介,从科学构建文化循环的视角,通过加强动画艺术全过程的运作与挖掘能力,在达到商业价值目标的基础上塑造其文化价值和传播价值,对于我国原创动画艺术的发展,乃至于民族文化产业的完善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以数字媒介为切入点,以推动和挖掘中国原创动画的文化价值、商业价值和传播价值为主要目标,在厘清原创动画艺术、传播媒介和受众回馈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探讨并系统的构建适宜当下中国原创动画的文化循环范式;本文拟在宏观的视野下着重研究其中设计创作、媒介管理、传播运行、受众回馈等文化过程中的整体运作范式;重点聚焦在数字媒介的影响下,这四大文化过程中分子系统的环节、要素、措施及其相互关联性,借助于相关案例研究,分析总结其操作规律和要点力图将其构建为适宜中国原创动画发展的完整文化循环系统。本文属于搭建复杂系统的基础研究类论文,其目的是为后续本课题在各分子系统上深入研究、构建框架打下基础。因此本文更多是以产业发展的视角,研究内容重点放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数字媒介影响下的中国原创动画文化循环范式系统构建。围绕文化循环理论体系的缘起与解读,探讨传统媒介与数字媒介下文化循环理论及其实践的不同特征。再结合中国原创动画的文化属性,进而研究其文化循环范式的系统构建。从分级系统的角度,分析其环节、要素、措施以及其中的关联作用。二是在文化循环的整体构架下,对“原创”这一命题有至关影响的设计创作、媒介管理、传播运行和受众回馈范式的研究。在设计创作范式方面,本文重点探讨在数字媒介语境下,中国原创动画从“题材选取”到“脚本理念”,从“角色设计”到“视听语言”等方面的范式和方法研究,尤其是对近年来中国原创动画题材脚本方面的案例与趋势,做了大量归纳总结性研究;在媒介管理和传播运行范式方面,主要是从动画产业发展的视角,探讨管理与传播的范式与路径。重点研究数字媒介下,中国原创动画的“版权与流通管理”“品牌经营”“传播网络结构”“传播运行机制”等核心问题,其中原创动画的品牌经营内容也是在笔者硕士阶段关于动画商业化运营研究基础上,结合数字媒介影响深化探讨的结论;在受众回馈范式方面,主要从数字媒介传播和文化属性的角度,探讨“媒体消费”“受众认同”和“受众反馈”的特征和侧重点,以及其对于媒介管理和设计创作等文化过程的影响和作用。在以上关于中国原创动画文化循环范式的研究中,本文同时侧重于四个文化过程及其分子系统的相互关联性和影响要素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各文化过程在如何不断的构建和流通中形成循环的综合作用,从而提升原创动画作品本身的意义建构,形成促进其传播扩张的巨大能量。为此,本文最终也探讨了数字媒介下文化循环的规律,并提出推动中国原创动画传播扩张的创新策略与建议。

胡晓[10](2020)在《基于新媒体背景下中国动漫人物绘画风格的研究 ——以中国水墨动画的发展与创新为例》文中提出在新媒体背景下孕育了许多与时代科技相关的艺术产物。在众多艺术形式中,动漫艺术是具备了视觉性、直观性、形象性的艺术效果,并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以及审美趣味。动漫艺术不仅可以跨越年龄、民族、种族、国界,而且它是一种在世界中通行的视听艺术。动漫是不分地域的的一种娱乐文化,它具备强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纵观中国的美术发展史,经历了新石器时代生活用具的彩陶装饰、青铜器时代的记录生活以及权力象征、战国帛画的“引魂升天”的思想、魏晋南北朝的人物画出现,其后五代山水,明末清初的文人士大夫绘画只为抒发情感、借物喻意。艺术的发展是伴随着时代的变迁、劳动工具的转变、媒体传播的发展。近现代出现了摄影技术,报纸媒体、互联网等等,所有的一切艺术生活都在慢慢改变。如今在新媒体环境下我们的日常生活方式极大的便捷,接触信息极其快速,而艺术发生的方式在新媒体技术下,大大的扩宽了艺术的创作界限。视听的、时空的艺术成为了流行,它们可以给人们提供更多的信息以及更强的视觉感受。本篇论文通过理解新媒体、分析新媒体技术对动漫产生的作用,以及探索中国动漫史、了解中国动漫人物绘画的几类风格,其中以理解中国水墨动画创作的基础上发展以及再创新国风动画,为中国动漫增添一份活力。论文主要从以下三个层面展开论述:一、新时代的产物新媒体动漫的概述。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中,新时代的到来,使得艺术形态发生了极大的转变。科技的进步不仅对新媒体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同时对动漫的发展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本文对梳理了新媒体相关的理论知识点以及整理动漫相关的概念,可以更加深入理解新媒体和动漫。最后分析在新媒体对中国动漫所产生影响。二、对中国动漫人物绘画风格的分析。整理动漫在中国的“前世与今生”的七个阶段,分析动漫人物绘画风格的概念以及中国动漫绘画风格的六种分类。三、新时代、新媒体、新创作——在“中国水墨风格动画”的启示下进行创作研究。以探究中国水墨风格动画和理解水墨风格动画的制作过程,对水墨风格动画作品进行分析。以此为启发再创作,符合新时代观众的喜好的审美趣味、添加中国古代传统绘画元素、具有中华民族特色故事情节的加入等。本文创新点主要是从中国水墨风格动画的角度引入当今社会对中华民族传统的人文元素、中国古代服装、中国古代小说、古代人物角色等的视角结合起来。在新媒体环境下,中国动漫人物绘画风格的呈现需要突出时代的特征,故本文为中国动漫人物绘画风格的发展与实践创新做出了相关的系统性的研究,为中国动漫在人物绘画风格方向提供了理论新视角。

二、中国20世纪动画艺术史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20世纪动画艺术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新媒体视域下的现代漫画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研究意义
    五、创新之处及存在的问题
第一章 媒体演化与漫画转型
    第一节 漫画与现代漫画
        一、漫画的基本特征
        二、现代漫画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前纸媒时代的漫画形态
        一、拟动态视效和讽喻主导的审美创造
        二、以记载生产活动为目的的文化参与
        三、路径狭窄单一的有限传播
    第三节 纸媒时代的漫画形态
        一、镜头叙事主导的审美创造
        二、以图解时代精神为目的的文化参与
        三、以纸本大众读物实现广泛传播
    第四节 新媒体时代的漫画形态
        一、交互性主导的多元审美创造
        二、以建构数字符号景观为目的的文化参与
        三、以全网即时通讯实现跨文化传播
第二章 新媒体与现代漫画的审美创造机制转型
    第一节 新媒体与现代漫画生产环境的转型
        一、日本漫画——从制作委员会模式到轻改竞争
        二、美国漫画——从亚文化视角到固化的商业模式
        三、中国漫画——从移植风格到寻求独立范式
    第二节 融合抽象与具象的图像叙事
        一、镜头语法的独立
        二、漫符形态的丰富
        三、世界景观的“超真实”化
    第三节 商品逻辑主导的文化拼贴
        一、商品性与审美性的合流
        二、大众文化的视觉符号拼贴
    第四节 故事文本隐含的价值生产
        一、对价值观念的融合与重建
        二、对传统美学的图解与再造
第三章 新媒体与现代漫画的符号消费机制转型
    第一节 阅读方式:从单向度阅读到交互阅读
        一、从图文分离到图文融合
        二、从凝神静观到交互阅读
    第二节 符码再造:角色形象主导的多元符号消费
        一、从强制编码到弱编码
        二、同构式解码与养成式消费
        三、群体理性的建构
    第三节 消费形态:从纸媒绘本到泛视觉文娱消费
        一、漫画与动画的融合及其符号消费机制
        二、漫画与影视剧的融合及其符号消费机制
        三、漫画与电子游戏的融合及符号消费机制
第四章 新媒体与现代漫画的文化参与机制转型
    第一节 民众形象的建构——从脸谱化想象到多元化图解
        一、他者建构的转型
        二、自我建构的转型
    第二节 国家形象的建构——从超级英雄到虚拟偶像
        一、从政治经济形象到文化形象
        二、从宏大主题阐释到日常生活审美
    第三节 社会问题的审美化解决
        一、对“个人化”社会问题的图解
        二、对现代都市异化与法治精神的阐释
第五章 新媒体与现代漫画的跨文化传播机制转型
    第一节 传统媒体时代的漫画跨文化传播
        一、前纸媒漫画时期
        二、报刊单页漫画时期
        三、现代漫画时期
    第二节 新媒体时代的漫画跨文化传播
        一、传播渠道多元拓宽,跨越贸易壁垒
        二、强化文化涵容功能,弱化文化折扣效应
        三、生成通识文化符号,介入全球文化景观建构
        四、整合超媒介文本,传播文化形象
    第三节 新媒体时代中国现代漫画的跨文化传播展望
        一、明晰定位——“国漫崛起”的商业口号与发展现状
        二、确立故事——“全龄”和“低幼”的题材取舍
        三、建构风格——重构“中国动漫学派”的可行性
        四、选择路径——多维度的漫画传播向度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徐景达动画艺术创作风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点
    1.5 概念界定
        1.5.1 艺术创作风格
        1.5.2 动画“中国学派”
第二章 徐景达动画作品及创作背景
    2.1 徐景达及其动画作品
    2.2 徐景达动画的创作背景
    2.3 与动画“中国学派”的和而不同
第三章 不断自我超越的动画艺术创作理念
    3.1 对传统道德文化的秉持
    3.2 对萨格勒布动画艺术风格的借鉴
    3.3 动画艺术创作的中西兼并
第四章 对动画艺术创作题材的挖掘及拓展
    4.1 解放思想的神话故事题材
    4.2 奇思妙想的民间故事题材
    4.3 富有哲理的现实故事题材
第五章 动画创作中“电影化”的艺术思维探索
    5.1 叙事结构的多样性
        5.1.1 传统戏剧化叙事结构
        5.1.2 开放式的叙事结构
    5.2 灵活多变的视觉艺术表达
        5.2.1 散点的透视关系
        5.2.2 新颖的画面构图
        5.2.3 巧妙的时空架构
        5.2.4 富含情感的镜头语言运用
        5.2.5 简洁朴拙的漫画造型
    5.3 戏剧化的听觉艺术表达
        5.3.1 角色音乐化
        5.3.2 音乐音响化
第六章 对当下中国动画“民族化”创新发展的启示
    6.1 对民族文化心理的探索
    6.2 去繁就简的导演构思
    6.3 艺术民主的导演工作方法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1 期刊论文类
        1.2.2 专着类
    1.3 研究的方法、思路
        1.3.1 研究的方法
        1.3.2 研究的思路
2 百花盛开的工艺美术发展(1958-1961)
    2.1 《装饰》创刊溯源
    2.2 《装饰》杂志风格主要视觉特点
        2.2.1 封面文字
        2.2.2 封面视觉图案
        2.2.3 内页版面设计
    2.3 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
        2.3.1 重新重视民间美术
        2.3.2 指导工艺美术创作
    2.4 为美化人民生活服务
        2.4.1 面向大众生活创作
        2.4.2 向西方世界开展学习
3 求索争鸣的设计萌芽(1980-1996)
    3.1 复刊时代背景
    3.2 《装饰》视觉元素的变化
        3.2.1 封面设计形式的探索
        3.2.2 封面主体立意的变迁
        3.2.3 内页版式的有序与变化
    3.3 工艺美术的变革
        3.3.1 “工艺美术“名词的局限
        3.3.2 “装饰热”的兴起
    3.4 现代化的新浪潮
        3.4.1 科技与艺术的大讨论
        3.4.2 现代设计的浪潮
    3.5 《装饰》步伐的“守”与“进”
4 对话世界文化自信的设计现代化(1997-2018)
    4.1 走入“全球化”
    4.2 《装饰》设计的多元化
        4.2.1 和谐的整体性
        4.2.2 现代感的民族美
        4.2.3 敢于尝试的创意美
        4.2.4 版式装饰的简洁美
    4.3 开放视野立足传统
        4.3.1 工艺美术的新发展
        4.3.2 设计批评的引入
        4.3.3 中国创造带来的思考
    4.4 面向时代关注当下
        4.4.1 设计的伦理学问题
        4.4.2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4.4.3 从设计艺术到设计科学
    4.5 《装饰》内容的“质”与“量”
5 总结
    5.1 从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
    5.2 从教育理论到学科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采访文字稿
附录二 《装饰》1958-2018杂志封面
附录三 《装饰》1958-2018文章整理
作者简介

(5)20世纪“中国学派”动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选题背景
    2.研究综述
    3.研究范畴及概念界定
    4.研究内容及方法
    5.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第一章 20世纪“中国学派”动画的兴起与发展
    1.1 序曲(1924-1948)
        1.1.1 孕育与铺垫
        1.1.2 战乱中的动画
    1.2 摸索与萌芽(1949-1954)
        1.2.1 技术的摸索
        1.2.2 “中国学派”动画的萌芽
    1.3 第一次创作高潮——民族之路的开创(1958-1965)
        1.3.1 迅速的成长
        1.3.2 表现与成因
        1.3.3 深远的影响
    1.4 中国动画的跌宕与复兴(1966-1987)
        1.4.1 跌宕与复苏
        1.4.3 再次辉煌
        1.4.4 改革浪潮的冲击
    1.5 衰落与机遇(1988-1999)
        1.5.1 挣扎后的凋零
        1.5.2 多重的困境
        1.5.3 探寻与机遇
    1.6 小结
第二章 “中国学派”动画的创作主体研究
    2.1 具有特色的动画导演
        2.1.1 导演在创作主体中的角色
        2.1.2 导演的审美理想
        2.1.3 导演的艺术观
    2.2 富有想象力的编剧
        2.2.1 编剧承担的角色
        2.2.2 编剧的取材意图
        2.2.3 编剧的艺术追求
    2.3 民族风格的绘制者
        2.3.1 绘制的角色
        2.3.2 绘制者的风格特点
        2.3.3 绘制者的重要性
    2.4 小结
第三章 “中国学派”动画创作研究
    3.1 创作心理
        3.1.1 创作主体的心理特征
        3.1.2 创作心理机制
    3.2 创作过程
        3.2.1 创作动因
        3.2.2 创作构思
        3.2.3 艺术表达
    3.3 创作手法
        3.3.1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
        3.3.2 写实与虚构相结合的手法
    3.4 小结
第四章 20世纪“中国学派”动画作品研究
    4.1 作品的构成
        4.1.1 丰富充实的内容
        4.1.2 相得益彰的形式
    4.2 故事原型
        4.2.1 神话原型
        4.2.2 民间原型
        4.2.3 寓言故事原型
    4.3 艺术形象
        4.3.1 差异化的定位
        4.3.2 综合性的塑造
        4.3.3 多方位的特点
    4.4 风格特点
        4.4.1 多样的构图方式
        4.4.2 丰富的色彩表现
        4.4.3 艺术风格
    4.5 同时代的世界动画
        4.5.1 欧洲的动画
        4.5.2 美国的动画
        4.5.3 日本的动画
    4.6 小结
第五章 “中国学派”动画的受众分析
    5.1 受众类型与特点
        5.1.1 预期受众
        5.1.2 现实受众与潜在受众
    5.2 接受心理分析
        5.2.1 受众心理动机
        5.2.2 受众解读方式
    5.3 受众在“中国学派”动画传播中的作用
        5.3.1 传播目的
        5.3.2 传播效果
    5.4 小结
第六章 “中国学派”动画生产运作模式及其影响
    6.1 “中国学派”动画生产运作模式构建
        6.1.1 国家政治推力与经济支持
        6.1.2 创作主体的动画理想与集体努力
        6.1.3 作品的民族风格与多样表达
        6.1.4 受众的明确定位与审美取向
    6.2 “中国学派”动画生产运作模式的影响
        6.2.1 中国动画发展的自我建构与自我认同
        6.2.2 中国动画的艰难探索与多维突破
    6.3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1949年——1999 年中国动画作品获奖统计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中国学派”动画角色研究 ——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作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的
    四、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中国学派”动画与角色设计
    一、“中国学派”概念界定
    二、角色设计对动画重要性
    三、角色设计类型分析
        (一)从动画风格角度
        (二)从应用材料分析
第三章 发轫与交融的“民族化”道路
    一、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成长历程
        (一)建国初期上海美影厂前身(1949——1956)
        (二)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正式建成(1957年)
    二、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动画角色形象发展趋势
        (一)动画类型多样化
        (二)角色设计民族化发展
第四章 桎梏下“模式化”的低潮
    一、电影发展背景
        (一)文革政治背景
        (二)创作低潮期
    二、文革时期动画角色设计特点
        (一)主题思想单一
        (二)“红光亮”的角色形象
    三、文革对中国动画发展影响
第五章 探索与博弈的“多元化”推进
    一、“中国学派”动画发展氛围
        (一)“探索性”的艺术氛围
        (二)传统文化延续发展
        (三)国外各种思潮涌现
    二、动画角色设计特点
    三、市场经济对动画角色设计的影响
        (一)市场经济下的文化环境
        (二)传统文化艺术短片遇冷
第六章 “中国学派”对中国动画角色发展的影响与启示
    一、“中国学派”衰落引出国产动画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主题重复,风格守旧
        (二)技术盲从,缺乏原创角色
        (三)“中国学派”与时代变化存在偏差
    二、“中国学派”对中国动画角色创作的出路启发
        (一)立足民族化,鼓励个性化
        (二)开拓新风格和新题材
        (三)加强国际融合,实现产业化发展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7)2015-2019年国产动画创作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价值
    四、研究问题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近五年国产动画产业现状研究
    1.1 国产院线动画电影的探索
        1.1.1 从《大圣归来》到《魔童降世》的探索历程
        1.1.2 国产动画题材选择与表现
    1.2 国产网络动画的发展
        1.2.1 日本动漫与中国网络动画发展
        1.2.2 主流视频网站的网络动画现状
    1.3 国产学院动画的成就
        1.3.1 “学院派动画”概念定义
        1.3.2 学院动画的奖项设立与评选
        1.3.3 近五年学院动画优秀作品分析
第二章 近五年国产动画的叙事研究
    2.1 叙事结构研究
        2.1.1 院线动画电影的叙事结构分析
        2.1.2 网络动画里的正邪对立结构
    2.2 角色与主题的叙事分析
        2.2.1 成长与非成长型角色研究
        2.2.2 主题的取舍与结尾的设置
    2.3 新叙事空间的探索
        2.3.1 3D建模动画的空间“真实性”表现
        2.3.2 融合当下生活方式的传统空间展示
        2.3.3 社会空间与魔幻空间的模式分析
第三章 国产动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挖掘
    3.1 技术影响下的传统动画形式变革
        3.1.1 水墨、剪纸、偶动画的变种
        3.1.2 当下动画对传统“中国元素”的挖掘
    3.2 造型特征研究
        3.2.1 动画人物角色造型研究
        3.2.2 中国风场景研究
    3.3 意境美的新式表达
        3.3.1 现代美的场景意境
        3.3.2 梦境般的情怀追求
第四章 国产动画的转型与拓展
    4.1 数字技术下的动画意义嬗变
        4.1.1 传统动画的本体意义
        4.1.2 3D动画的新虚拟“现实”
    4.2 动画的审美衍变
        4.2.1 国产动画的审美变迁
        4.2.2 大众的审美选择
    4.3 纪实动画与意识流动画的发展
        4.3.1我国当下的纪实类动画发展
        4.3.2 我国“意识流”动画的发展
结语——对当下动画创作与发展的总结思考
参考文献
数据统计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追光动画“四部曲”的中国性表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基本概念厘清
    三、研究现状综述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第一章 动画电影的中国性流变
    第一节 动画电影中国性的萌芽
        一、境外模仿与本土初探
        二、以救亡图存为时代内涵
        三、《铁扇公主》中国性的特点
    第二节 动画电影中国性的勃兴
        一、“中国学派”为中国性确立所作贡献
        二、类别多元化涵盖的中国性
        三、题材多维度蕴藏的中国性
    第三节 动画电影中国性的异化
        一、霜冻降临的社会境况
        二、革命色彩浓厚的艺术格调
    第四节 动画电影中国性的重拾
        一、传统元素的深度挖掘
        二、浅显老套的创作风格
    第五节 动画电影中国性的迷失
        一、本土文化认同感缺失
        二、盲目模仿之风盛行
第二章 追光动画“四部曲”的中国性表征
    第一节 内容的重构:中华文化的现代演绎
        一、古典文学的本事迁移:从单一回归到解构创新
        二、民间艺术的玄幻魅力:从元素套用到融为一体
        三、人物形象的多维打造:从平面单调到丰满立体
    第二节 伦理的重构:民族精神的内涵丰满
        一、童心哲学的再视:从规避低幼到重寻童心
        二、文以载道意志的创新:从强行灌输到双向编码
        三、自然生态观的化用:从少有涉及到自觉践行
    第三节 文化的重构:自我身份的认同
        一、古与今:立足传统,紧跟时代潮流
        二、中国与世界:汲取世界动画养分,推动国产动画走出去
        三、动画与其他艺术:融合多种艺术,共同进步
第三章 动画电影中国性彰显的原因及症结
    第一节 内生动力下中国性彰显的必然性
        一、动画电影中国性的文化基因
        二、动画电影中国性的人文因素
        三、动画电影中国性的内核
    第二节 彰显中国性的时代背景
        一、全球化冲击中的坚守之道
        二、自我身份与国家形象的创建
        三、政策扶持下的国漫崛起
    第三节 动画电影中国性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认同:普适价值观单一,文化符号运用失衡
        二、电影文本:固化思想严重,原创性不高
        三、动画产业:营运模式单一,中国特色产业链短缺
第四章 动画电影中国性的发展路径
    第一节 文化认同:彰显中国美学,提高文化自信
        一、彰显中华意韵的美学风格
        二、树立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第二节 电影文本:坚持传统叙事,立足当下语境
        一、完善中国性叙事体系
        二、把握中国价值输出方式
    第三节 动画产业:资源整合,打造中国品牌
        一、经典IP的再度演绎
        二、中国品牌的创新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近十年以来国产动画电影列表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9)数字媒介语境下中国原创动画的文化循环范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及背景
        1.1.1 我国由文化大国走向文化强国的战略需求
        1.1.2 数字媒介日益成为当下艺术传达的主要途径
        1.1.3 文化循环模式在艺术传播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1.1.4 中国原创动画需要探索适宜的文化循环模式
    1.2 课题研究的概念界定
        1.2.1 中国原创动画
        1.2.2 数字媒介语境
        1.2.3 文化循环范式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的意义
    1.4 课题研究的现状分析
        1.4.1 在艺术的数字媒介传播方面
        1.4.2 在中国原创动画的研究方面
        1.4.3 在艺术的“文化循环”研究方面
        1.4.4 研究现状综述
    1.5 课题研究的思路内容和方法
        1.5.1 研究的主要思路
        1.5.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3 研究的主要方法
        1.5.4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媒介演化及其对中国原创动画的影响分析
    2.1 大众媒体艺术的媒介演化背景
        2.1.1 大众媒介的出现与大众社会理论
        2.1.2 电子媒介的出现与文化传播理论
        2.1.3 数字媒介的出现与媒体融合理论
    2.2 媒介演化对原创动画的影响
        2.2.1 对原创机制的影响
        2.2.2 对制作技术的影响
        2.2.3 对受众体验的影响
        2.2.4 对传播方式的影响
    2.3 数字媒介下中国原创动画的现状
        2.3.1 中国原创动画中数字媒介应用现状
        2.3.2 中国原创动画的媒介发展SWOT分析
        2.3.3 数字媒介的影响要素总结
        2.3.4 中外原创动画发展路径比较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数字媒介下中国原创动画的文化循环范式构建
    3.1 数字媒介下原创动画的文化属性
        3.1.1 原创动画的互媒性
        3.1.2 原创动画的扩张性
        3.1.3 原创动画的参与性
    3.2 艺术传播领域的文化循环理论研究
        3.2.1 关于文化循环理论的解读
        3.2.2 传统媒介下的文化循环解析
        3.2.3 数字媒介下的文化循环解析
    3.3 中国原创动画的文化循环范式构建
        3.3.1 原创动画的文化循环适用性
        3.3.2 一级文化过程的构建与接合
        3.3.3 次级文化过程的构建与接合
        3.3.4 文化螺旋与第三重接合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文化循环中中国原创动画的设计创作范式
    4.1 中国原创动画的题材选取范式
        4.1.1 网络文学的选取路径
        4.1.2 现实题材的戏剧演绎
        4.1.3 数据信息的素材提取
        4.1.4 特色文化的类型挖掘
    4.2 中国原创动画的故事脚本理念
        4.2.1 系列化的故事网络
        4.2.2 贯通式的故事线索
        4.2.3 断点式的故事链条
    4.3 中国原创动画的角色设计方法
        4.3.1 原型构思与造型设定
        4.3.2 特征定位与特性塑造
    4.4 中国原创动画的视听语言构建
        4.4.1 数字媒介下的镜头语言
        4.4.2 数字媒介下的画面特征
        4.4.3 数字媒介下的听觉语言
    4.5 本章小结
        4.5.1 文化循环中的设计创作范式总结
        4.5.2 文化循环中的关联性分析
第五章 文化循环中中国原创动画的媒介管理范式
    5.1 中国原创动画的版权管理
        5.1.1 原创动画的版权建立
        5.1.2 原创动画的版权控制
        5.1.3 数字媒介的媒体转型
    5.2 中国原创动画的流通管理
        5.2.1 媒介管理中的网络化
        5.2.2 动画流通的发行手段
        5.2.3 动画流通的营销策略
    5.3 中国原创动画的品牌经营
        5.3.1 品牌授权模式
        5.3.2 品牌维护延伸
        5.3.3 品牌创意推广
    5.4 本章小结
        5.4.1 文化循环中的媒介管理范式总结
        5.4.2 文化循环中的关联性分析
第六章 文化循环中中国原创动画的传播运行范式
    6.1 中国原创动画的扩张类型
        6.1.1 网络文学与动画的双向循环模式
        6.1.2 “动游联动”跨界协作模式
        6.1.3 动画IP的跨媒介应用模式
        6.1.4 从虚拟到现实的沉浸体验模式
    6.2 中国原创动画的传播体系:数字媒介的传播网络结构
        6.2.1 数字媒介的传播网络转译过程
        6.2.2 数字媒介的传播网络构建
    6.3 中国原创动画的运行策略:数字媒介的传播网络运行机制
        6.3.1 组织系统创新
        6.3.2 动力机制创新
        6.3.3 调控机制创新
    6.4 本章小结
        6.4.1 文化循环中的传播运行范式总结
        6.4.2 文化循环中的关联性分析
第七章 文化循环中中国原创动画的受众回馈范式
    7.1 中国原创动画的媒体消费
        7.1.1 媒体消费中的文化需求
        7.1.2 媒体消费中的文化空间
        7.1.3 媒体消费中的文化素养
    7.2 中国原创动画的受众认同
        7.2.1 受众认同的个体身份
        7.2.2 受众认同的社群身份
    7.3 中国原创动画的受众反馈
        7.3.1 媒介消费中受众回馈的类型
        7.3.2 媒介消费中受众反馈现存的问题
        7.3.3 媒介消费中受众回馈的评价机制构建
    7.4 本章小结
        7.4.1 文化循环中的受众回馈范式总结
        7.4.2 文化循环中的关联性分析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1.1 文化循环范式:中国原创动画数字化运营的理想路径
        8.1.2 数字媒介下中国原创动画的文化循环运行机理
    8.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2009-2019年115 部中国原创动画作品名录
    附录 B:2013-2019 年主要实践作品简介

(10)基于新媒体背景下中国动漫人物绘画风格的研究 ——以中国水墨动画的发展与创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本文框架
        1.2.1 研究内容
        1.2.2 本文框架思路
    1.3 .研究方法及可能的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可能的创新点
2.文献综述
    2.1 .研究背景
        2.1.1 新媒体研究
        2.1.2 动漫绘画风格研究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3 .存在问题及难点
3.新时代的技术产物:新媒体、动漫
    3.1 .新时代的技术产物:新媒体
        3.1.1 媒体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3.1.2 “新媒体”的概念
        3.1.3 新媒体的特点
        3.1.4 新媒体的表现形式
    3.2 .新时代的技术产物:动漫
        3.2.1 中国动漫的概念
        3.2.2 漫画的概念
        3.2.3 动画的起源——(产生的条件)
    3.3 .新媒体技术对中国动漫产业的影响
        3.3.1 新媒体技术对动漫产业创作方式的影响
        3.3.2 新媒体技术对动漫产业传播方式的影响
4.中国动漫人物绘画风格演变与分析
    4.1 .中国动漫的“前世与今生”
        4.1.1 中国动漫的“前世”
        4.1.2 中国动漫的“今生”
    4.2 中国动漫人物绘画风格的分析
        4.2.1 中国动漫绘画风格的概念
        4.2.2 中国动漫人物绘画风格的分类
    4.3 .中国水墨风格动画的发展
        4.3.1 中国水墨风格动画的传统制作过程
        4.3.2 中国水墨风格动画的电脑制作过程
        4.3.3 中国水墨风格动画的作品分析
5.关于中国水墨风格动画的发展与创新
    5.1 .中国三维水墨风格动画的发展(技术方面)
    5.2 .新媒体背景下“水墨元素”国风动漫的发展(艺术方面)
    5.3 .新媒体背景下国风动漫的创新
6.结论
附录 :实践创作内容
附件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目录
后记

四、中国20世纪动画艺术史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金柏松动画理论研究[D]. 王佳楠. 西华大学, 2021
  • [2]新媒体视域下的现代漫画转型研究[D]. 牛旻. 湖北大学, 2021(02)
  • [3]徐景达动画艺术创作风格研究[D]. 闫永亮. 江南大学, 2020(01)
  • [4]《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D]. 宋哲琦. 浙江大学, 2020(12)
  • [5]20世纪“中国学派”动画研究[D]. 屈菁. 西北大学, 2020(07)
  • [6]“中国学派”动画角色研究 ——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作品为例[D]. 牛明慧.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7]2015-2019年国产动画创作现状研究[D]. 周蕊. 兰州大学, 2020(01)
  • [8]追光动画“四部曲”的中国性表征研究[D]. 郭艳辰. 西南大学, 2020(01)
  • [9]数字媒介语境下中国原创动画的文化循环范式研究[D]. 孙悦.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1)
  • [10]基于新媒体背景下中国动漫人物绘画风格的研究 ——以中国水墨动画的发展与创新为例[D]. 胡晓. 东华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20世纪中国动画艺术史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