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谈大中型国有企业应收账款的控制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陈肖旭[1](2020)在《X公用环保公司经营效率评价及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餐饮文化的飞速发展以及饮食业规模的迅速扩大,城乡环境面临着巨大的餐厨垃圾处理压力。因此,餐厨垃圾处理行业的成熟化发展是社会进步的迫切需求。X公用环保公司(以下简称X公司)是珠三角某地级市的市属国有企业。2016年X公司通过国企重组,重点发展餐厨垃圾业务,成为X市唯一的餐厨垃圾清运处理企业。但由于公司对新业务营运经验不足,管理模式固化,缺乏经营效率管理方面的科学有效体系,导致近年来该公司的投入逐年增加,净利润却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为有效改善X公司的经营状况,本文通过建立经营效率评价分析体系,查找出导致企业资源投入产出配比失衡、资源利用率降低的影响因素,提出具体有效的措施以改善企业的经营状态。本文首先梳理了国内外企业经营效率的相关研究,并在分析政策背景、行业概况及公司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建立DEA-Tobit模型分两阶段对X公司经营效率进行测算,继而将其与同行业公司的经营效率进行对标分析。通过对内外部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剖析,查找出X公司经营效率现有问题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本文的研究分析表明,X公司在经营效率管理方面存在以下六方面问题:(1)股东暂借款对经营资金严重挤占;(2)固定资产配置方式过于单一,导致资产管理成本偏高;(3)资本注入与企业的生产经营需求不匹配;(4)国企薪酬制度固化严重;(5)科研能力未达到行业平均水平;(6)行政干预引发的严重负面效应。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具体的优化对策建议,旨在提升X公司经营效率及资源利用效率,改善企业的经营状态,对于餐厨垃圾处理企业经营效率评价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谷雨[2](2020)在《政府、商业银行、国有企业多管齐下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文中研究表明解决小微企业和科技创新型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是后疫情时期落实中央"六稳""六保"工作的重要举措。本文结合商业银行工作实务,从细化机制改革、促进要素流动和以大数据信息补链支持企业发展等角度,对政府、商业银行和国有企业在经济发展中如何发挥自身作用和优势,助力小微和科技创新型企业发展提出几点思考和建议。
崔嘉爽[3](2020)在《煤炭行业债转股政策绩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4年后,煤炭行业面临严重的债务危机。但是随着新一轮债转股政策的开启,煤炭行业迎来了新的机遇,因为实施债转股政策可以帮助企业降低财务风险,优化资本结构。煤炭行业成为了新一轮债转股政策实施企业数量最多的行业。但是煤炭行业实施债转股政策并非一帆风顺,政策是否适合实施及实施效果如何,不仅会受到具体政策条例的制约,还会受到企业自身因素的限制。所以在政策实施的每个阶段,需要考虑政策对煤炭行业的影响,同时更需要评价债转股政策效果。只有明确债转股政策对煤炭行业的具体影响效果,才能更好的完善政策,帮助煤炭行业利用政策更好的发展自己。为了对新一轮债转股政策做出科学评价,评价政策是否完成了煤炭行业预期的目标。首先,本文基于当前煤炭行业债转股实施的现状,以时间为轴线,对比了政策演变与煤炭行业对政策的反馈情况,初步分析债转股政策与煤炭行业的关联。然后,本文利用比较研究法,将煤炭行业、能源行业和实施债转股的煤炭企业三者数据进行对比,观察其在政策前后财务指标变化情况,通过静态对比方式得出政策对煤炭行业的影响,并提出相关假设,为后续动态模型研究作铺垫。接着,本文利用双重差分模型,动态分析政策与各个因素的关系,利用稳健性检验中的安慰剂分析法对模型的可靠性进行检验,利用主成分分析,得出煤炭行业在政策影响下控制组与实验组的综合绩效变化情况,利用综合绩效结果,对实施政策的煤炭行业进行分批次差分检验。研究结果显示,在政策的影响下,除了成长能力、营运能力不显着外,煤炭行业杠杆率水平降低了 4%,煤炭行业偿债能力、盈利能力、现金获取能力分别提升了 3%、3.3%、1.6%,得出了债转股政策对煤炭行业总体呈正面影响的结论,此外,安慰剂检验验证了方法选用的合理性;从行业综合绩效得分结果观察,实验组的综合绩效明显高于控制组的综合绩效,控制组可以带动整体综合绩效水平的提升;通过分批次差分发现,政策交互项系数在政策实施的后期才显示出显着性的特点,证实了政策的滞后性结论。依据研究结果,本文最后提出政策建议,期望政府可依据现状完善政策法规,期望企业可依据政策采取正确的应对方式。
王文豪[4](2020)在《民营企业GHSY预算管理改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国家支持性政策落地的同时,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在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中也遇到了融资困难、管理不规范等问题。2019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银保监会等多个部委频频发声和出台政策,在打破行业准入限制、解决融资难题、降低成本负担、优化营商环境等关键处着手,力图精准突破民企发展痛点。面对这些问题,外部环境得到改善的同时,民营企业自身内部管理如何改善也至关重要。民营企业必须要改善治理能力,实施预算管理,完善内部控制,保证在市场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本文基于国内外预算管理理论,分析民营企业推行预算管理的经验和教训。发现GHSY公司推行预算管理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对预算管理认识不到位;二是预算管理信息化建设落后;三是预算管理机构不完整;四是预算编制存在不合理,执行力度不足;五是公司资源未充分整合;六是考核和激励机制不完善。从控制理论、激励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等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详细剖析,并提出优化建议。根据GHSY公司的发展阶段及管理需求,将“依托资源,多元发展”的战略目标融入到预算管理体系中,利用目标分解、划分阶段考核来加强其可行性,通过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帮助企业实现最终目标。引入平衡计分卡利用非财务指标考核解决公司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不平衡等问题,通过非财务指标激励完善预算中编制、执行、控制和考核等流程的指标体系,提升预算管理在企业的执行力。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将平衡计分卡和预算管理相结合,可以有效弥补传统预算管理只关注财务指标的缺陷,提高了公司预算管理的效率。根据本文研究,为民营企业预算管理提出一些改善性建议。民营企业不同阶段,采用预算管理模式不同,企业以战略为导向的预算管理模式会不断完善;平衡计分卡、超越预算的业绩评价体系恰当的应用到民营企业的管理中,这些将会促进企业顺利实现其战略目标和经营目标。本文重点分析了民营企业构建预算管理的框架、方法及特定问题的解决措施等,对于预算卸责问题及其影响等涉及较少。
王泽云[5](2020)在《SJ公司内部控制体系优化研究》文中认为山西国资委自国家发布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相关指导意见后开始加大对山西省内大型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改进力度,这就要求这些国有企业开始改进各自的内控体系,在提高各自企业经济利润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护国有资产的安全。SJ公司作为大型国有焦煤企业,成立初期就有了一套符合公司实际情况的内部控制制度,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趋向成熟,但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因此,SJ公司仍需要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内控措施。本文以SJ公司为研究对象,以内部控制五要素为基础,通过问卷调查与实地访谈的方法分析研究SJ公司内部控制体系,在现有较为完善的制度上总结梳理了 SJ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一些问题,再结合公司实际情况,从业务层面选取资金活动、销售活动、采购活动以及固定资产管理中的业务进行内部控制流程分析,找出其中的关键控制点,并提出优化建议和保障措施。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从SJ公司选取主要业务流程,分析其中的关键控制点,依据控制目标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及相应的保障措施,与企业实际情况密切相关,从而对该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优化和健全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对我国焦煤企业内控的完善有借鉴意义。
李宝琳[6](2020)在《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A房地产公司财务风险评价研究》文中提出长期以来,土地财政收入成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口的重要来源。2018年中国GDP总值已超过90万亿元,而房地产行业增加值是59846亿元,约为全国总量的6.6%。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中国的房地产行业已经飞速发展20余年,在中央宏观调控影响下,无论是棚户区改造工程还是优化供给侧减少库存,房企都可谓名利双收,但经济的下行压力又给房企带来不可预见的各种风险。国有上市房企高层管理人员除了要适应国家政策来发展房地产业,也要因地制宜地制定各种预防房地产业财务风险的预案措施,有必要展开专门的针对性学习,从风险的原因出发,仔细研究防范风险的对策,建立长效防范风险机制,以达到长久治理,长期防范的效果。1997年和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其源头都是房地产行业,房地产行业自身“高负债、高杠杆”的特点深刻影响着经济深化改革的步伐。对房地产行业的财务风险评价能有效的降低房企发生财务危机的概率,也能因地制宜地健全防范措施。本文将从广义财务风险角度,将房地产行业的财务风险评价相关概念理论阐述清楚,而后选取A房地产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在了解其经营模式与财务状况后,运用财务报表分析与实地问卷考察相结合的方式讨论A公司的财务风险管理现状,将具体的财务绩效指标应用到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当中,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A公司进行财务风险评价,得出了具体的准则层、指标层评价结果。最后结合评价结果,为了帮助A公司防范财务风险,本文从三大方面提出适用于A公司的财务风险防范措施,分别从财务报表层面、内部环境、外部环境逐一提出建议,旨在为A公司防范财务风险给出针对性参考意见。不仅对于A公司的财务风险管理有很大帮助,也能对整个房产行业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对房企行业应对重大宏观调控的能力有一定参考价值。
王笑笑[7](2020)在《H饲料公司应收账款风险控制研究》文中认为应收账款作为企业一项重要的流动资产,把应收账款的风险控制到一个安全的范围,能否高效收回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现金流和最终利润。一般来言,公司应收账款风险控制的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为两方面:外部赊销商自身还款风险和公司自身应收账款风险管理。外部赊销商还款风险体现在数量有限,饲料行业的企业众多、竞争大;再者赊销商自身还款压力大,财务风险较高。这种数量和质量上的“不对等”使得赊销商有绝对的话语权,很多赊销商习惯了先拿货后付款,很难做到账款及时付清。就公司自身应收账款风险管理而言,主要是企业自身希望通过赊销这种信用方式抢占饲料市场份额,扩大销售,却因为应收账款信用政策的不完善,导致应收账款风险增加。分析应收账款风险产生的来源是那种,及时采取对应的解决方案,将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风险的破坏性降到最低,有利于促进企业应收账款能够顺利回收。H饲料公司属于临潼当地饲料行业的上游龙头企业。本人在H饲料公司财务部实习工作,通过实地调查问卷得知:主要风险因素集中在外部赊销商自身风险。因此对H饲料公司应收账款的风险控制需要主要从外部赊销商角度,辅之以完善信用账款制度为研究的对象。思路方面:首先分析H饲料公司的经营状况、再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分析应收账款管理现状、应收账款的质量状况,在此基础上分析应收账款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其次,通过实地的问卷调查得出H饲料公司应收账款风险来源主要是外部赊销商还款风险,运用最小偏二乘法对H饲料公司的最典型的赊销商通过模型的建立,对外部赊销商的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价。基于H饲料公司应收账款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根据应收账款风险控制整体风险控制的思路,结合H饲料公司企业历年应收账款相关财务数据资料研究设计出最大和最佳的信用管理规模的模型,并根据应收账款风险控制原理设计出H饲料公司应收账款风险控制事前、事中及事后三步控制方案。以期进一步提升H饲料公司应收账款风险控制水平。最后,在文章的结论中总结重点研究成果,同时提出本文的不足,希望能给H饲料公司及同行业公司些许在应收账款风险控制方面的借鉴帮助,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范月莹[8](2020)在《中小企业LZ公司内部控制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之后,中小企业发展速度非常迅猛,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力量。从企业的数量、贡献的GDP总量、解决就业人口的规模、分布的行业领域等方面来看,中小企业都占有较强的优势。但我们也注意到我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较短,中小企业普遍存在小而不精、多而不强的问题,发展的“质量”亟待提升。受制于中小企业的特点及其本身固有局限性,中小企业内部控制薄弱,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做大做强的瓶颈之一。完善的内部控制能帮助中小企业抵御风险、提升管理水平,助力其健康、稳定发展。为更好地研究和探讨如何完善中小企业内部控制这一命题,本文选择了本地的一家中小企业——LZ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案例研究。通过对该企业实地走访、访谈交流、收集相关资料等,了解案例企业的内部控制现状。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运用案例分析法,对LZ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逐一梳理,并对问题的成因进行了简要分析;针对发现的内部控制问题,为案例企业提供了优化建议,主要包括:完善重点业务控制活动、加强信息沟通、强化内部监督。最后,本文对研究结果进行了总结,并对今后进一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希望本文能为完善案例企业的内部控制尽绵薄之力,同时为其他同类型企业的内部控制实施和完善提供借鉴和参考。
黄慧微[9](2020)在《马克思信用理论视角下我国商业信用风险防范研究》文中指出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信用制度的支撑和促进作用。党的十八大提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要尽快建立符合本国国情的信用体系,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等领域建设,来规范市场经济的发展秩序,形成社会运行的良性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重要会议讲话中,将风险防范提高到新的高度,强调要在经济全局、系统中化解风险,“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近年全国工业企业应收账款数据显示,应收账款及其占流动性资产的比重逐渐增加,在经济转型调整的关键之年,多重因素叠加下,坏账风险也在相应提高;尽管商业票据融资业务尚不够成熟,但需求日益增加,使得商业票据业务在我国金融市场的份额不断提高,2016年票据风险事件爆出后,票据业务量开始持续减少,但2019年我国商业票据业务再次呈现集体非理性的快速扩张趋势,潜在风险极容易在企业和银行间传导,扩大风险范围。无论理论研究本身还是对现代金融危机实践的反思,马克思的货币、信用和危机理论都常常被当作一个系统、有机的分析框架。尽管其中对应资本主义的具体结论不能直接照搬到我国实践,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信用一般理论、资本积累、扩张以及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对分析和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商业信用风险依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且其中蕴含着不少前瞻性、现代性的观点和洞察力。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样面临市场自发调节下的各种失衡或失灵,更需要我们始终坚持坚持马克思宏观经济思想和信用理论的基本逻辑,继续创造性解决信用制度二重性下的各种现实问题。基于此,针对当前我国商业信用发展中的主要现实风险及潜在风险,依据马克思的商业信用循环条件,以商业信用与生产过剩、货币理论、经济周期之间的相互作用为理论支撑,本文采用平行式行文结构,从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投机风险三个方面探索我国商业信用风险的形成及防范。遵循马克思从抽象到具体、从本质到现象、从简单到复杂、从一般到特殊再到个别的逻辑顺序,剖析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信用风险的外在表现和产生的一般原因;坚持理论的实践性、开放性和发展性,探索信用基本理论与我国商业信用风险防范的具体应用相结合;为更契合当代商业信用风险特征,采用了金融学、行为经济学、演化经济学、财务管理等多学科交叉、综合分析。马克思的信用理论包含了信用产生及其作用、信用在生产、分配、消费等环节加速资本主义经济各要素间对立的机理和表象,在资本主义社会,这种对立最终的发展趋势便是彼此分离并以危机的形式趋于统一,且具有周期性。统一的过程中,部分则以具体信用风险形式呈现出来,商业信用风险便是其中之一。第一部分介绍了马克思信用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核心概念界定、信用制度的二重性以及马克思的信用思想逻辑分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下的“信用”范畴,形式上指以债权债务关系为核心的交易行为,是一种经济关系,从属于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商业信用则是社会再生产中以商品为借贷对象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具有商品让渡与价格实现分离、商品为对象、链条性的特征,风险也相应表现为锁链式扩散性、双向性、可转移性特点,但同样具备信用制度的二重性作用,即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在加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要素间的冲突。整理、归纳了商业信用扩张与风险形成相关理论,一是商业信用循环条件,即“1.产业资本家和商人的财富,即在回流延迟时他们所能支付的准备资本,2.这种回流本身”;二是商业信用扩张加剧和掩盖生产过剩的机理;三是商业信用对货币流通速度、流通数量的影响;四是归纳了经济周期中的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的共同作用及演变。梳理了习近平总书记风险治理思想中居于核心地位的金融风险防范框架,金融发展“回归本源”的论断正是对马克思关于货币、信用与危机基本理论的继承与发展。该部分也成为下文具体分析我国商业信用风险的直接理论依据。第二部分概括了我国商业信用产生、发展历程,重点分析了应收账款和商业票据的整体现状、新发展:应收账款方面,当前部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流动资金偏紧,呈现比较稳定的行业集中分布,应收账款保理、应收账款质押及应收账款证券化三种应收展账款融资模式快速发展趋势明显,并逐渐平台化;商业票据方面,业务经营以银行承兑汇票为主,票据市场的参与主体范围不断扩大,票据业务电子化水平显着提升,电子票据、数字票据带动票据融资业务增加,但随着国家逐步推进金融去杠杆和强化监管,票据市场进入调整、转型期,从而回归服务实体经济之本源。总体看,新常态下商业信用发展主要面临着突出的信用风险、不断增强的流动性风险、投机盛行三方面风险。第三部分从伦理维度分析了商业信用道德弱化下的信用风险及防范对策。成因:商业信用道德形态的不完备、道德契约的脆弱性;提出相应防范建议,即辩证看待马克思关于信用资本的道德批判,弘扬社会主义道德观体系下的诚信美德,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以强化对失信行为的惩戒,培育企业信用文化。从经济维度分析了商业信用风险评估、企业风险管理方面导致的信用风险,主张多渠道提高商业信用评估的科学性,全过程提高企业信用治理水平,完善社会征信服务系统。第四部分围绕马克思的商业信用循环条件分析流动性风险形成及防范。其中外部可支配的准备资本条件的分析综合了马克思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关于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关系的研究,同时结合经济周期原理,从部分产能过剩、产业比例失调、利润率下降、市场竞争压力分析了我国商业信用回流本身的风险。提出了优化外部准备资本配置、控制企业商业信用扩张边界、优化产业结构、构建公平、理性的市场竞争机制和环境的具体建议。第五部分为关于投机风险的分析,主要针对商业票据投机问题展开,也有部分兼具实体交易和金融衍生交易特征的投机风险形式。依据投机形成条件,从商业信用融资工具、供给、收益实现、有限理性等方面分析投机风险的形成。建议从完善商业票据融资市场供给、提升理性决策水平、强化制度、监管、服务一体化三方面抑制投机。第六部分总结、梳理了三种具体风险形成机理上的内在联系。主张整体中考量商业信用风险形成的各类因素;从防范措施中概括、提炼出我国商业信用风险防范的基本原则,即遵循经济规律、货币流通规律,科学化解风险;优化信用制度安排,调控政府行为边界;强化企业主体“志诚”的内在支撑。整体看,论文运用了马克思宏观经济思想、信用理论的研究方法和体系,又结合我国商业信用发展、经济转型的时期特征,把握信用杠杆和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的机遇,在创新发展中化解风险,在实践中继承、丰富马克思信用思想。
欧阳婉茹[10](2020)在《X建筑企业应收账款的内部控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建筑施工类企业总量由2008年的62370增加到了2018年的83213家,达到了33.41%的增幅。而企业数量的不断增长,也使得建筑企业间同行竞争变得激烈。并且,快速发展也造成了一些问题。快速发展需要与充沛资金相匹配。但是部分建设单位因信贷问题,资金不足或他因造成的项目资金不能够及时分配到建设单位,建设单位只能以垫付资金,继续推进建设。而随时间推移,大量的项目将以应收账款出现在企业的账表中。应收账款施工企业,尤其是建筑行业,其具有工期较长,工程量大的特点,应收账款被拖欠一直是施工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大量应收账款的存在,严重损伤了企业的资产灵活性,降低了其资金流动能力,这对公司的持续经营造成了危害。故加强应收账款的内部控制是建筑施工类企业在营运中必须考虑的事宜之一。首先本文从选题目的、意义、内容、方法、创新点等方面进行阐述,对目前的课题研究现状进行说明,且对相关应收账款的研究作出说明。其次分析了X建筑企业应收账款偏高的现状及造成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借助应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评价法相结合另外佐以COSO内部控制的框架体系,分别从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内部监督五个角度有针对性地去衡量企业内部应收账款产生的风险程度与内控质量。最后本文结合前面对X建筑企业财务信息与应收账款内部控制风险的分析从事前控制,事中跟踪、事后管理三方面,提出优化问题的途径,以期对提高同类建筑施工类企业应收账款内部控制效率有所裨益。
二、谈谈大中型国有企业应收账款的控制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谈大中型国有企业应收账款的控制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X公用环保公司经营效率评价及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1 经营效率的内涵 |
1.3.2 经营效率评价模型和方法 |
1.3.3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行业经营效率研究综述 |
1.3.4 文献综述 |
1.4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行业背景与公司概况 |
2.1 政策背景与行业环境分析 |
2.1.1 绿色环保产业的政策环境 |
2.1.2 垃圾处理行业环境分析 |
2.1.3 行业平均盈利水平及吸引力分析 |
2.2 公司发展概况 |
2.2.1 X公司基本情况介绍 |
2.2.2 X公司整体发展战略 |
2.3 公司经营现状与发展方向分析 |
2.3.1 X公司餐厨垃圾业务总体情况 |
2.3.2 X公司业务经营状况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X公司经营效率评价现状与 DEA-Tobit 效率评价体系的构建 |
3.1 X公司经营效率评价现状及局限性 |
3.2 DEA-Tobit 模型的适用性分析 |
3.2.1 符合模型运算要求 |
3.2.2 DEA模型对于单个企业应用的可行性 |
3.3 行业评价指标的研究和选取 |
3.4 行业样本的整理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X公司经营效率评价结果分析 |
4.1 第一阶段DEA模型测算结果与分析 |
4.1.1 技术效率分析 |
4.1.2 纯技术效率分析 |
4.1.3 规模效率分析 |
4.2 企业经营效率影响因素的投影分析 |
4.2.1 对于总资产及营业成本的投影分析 |
4.2.2 对于股东权益总额的投影分析 |
4.3 标杆企业的选取与对比分析 |
4.3.1 总资产投入分析 |
4.3.2 营业成本投入分析 |
4.3.3 股东权益总额投入分析 |
4.4 第二阶段 Tobit 模型相关指标测算与分析 |
4.4.1 回归分析指标的选取 |
4.4.2 Tobit模型的构建 |
4.4.3 Tobit模型测算结果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X公司的存在问题与优化对策 |
5.1 X公司的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
5.1.1 经营资金管理 |
5.1.2 固定资产管理 |
5.1.3 资源配置与利用 |
5.1.4 制度建设 |
5.1.5 科研能力 |
5.1.6 行政干预 |
5.2 X公司效率提升的优化建议 |
5.2.1 强化资金管理 |
5.2.2 提升固定资产管理水平 |
5.2.3 提升职工综合水平 |
5.2.4 采取SPC管理模式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2)政府、商业银行、国有企业多管齐下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导国有企业主动担当作为,细化机制改革,助力小微企业盘活存量资产,获得更加充分的金融支持,改善区域营商环境 |
(一)金融机构在支持小微企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
(二)建议国有企业主动担当作为,发挥自身独特优势,将机制改革进一步细化,为小微企业融资提供便利,改善小微企业营商环境 |
(三)具体操作方法与展望 |
二、推广应付账款同期限票据化,促进资本要素流动,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破解小微企业资金紧张、融资贵的难题 |
(一)资本要素流动受阻是小微企业资金紧张、融资成本高昂的重要原因 |
(二)通过同期限应付票据替代应付账款,以票据作为新的资本要素载体,切实缓解小微企业资金压力,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 |
(三)具体操作方法 |
1.在企业端引导付款人以应付票据替代应付账款 |
2.在银行端将用信主体和受信主体相分离,提供增信服务 |
三、架起要素在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流动的桥梁,探索使用桥隧模式破解“两高”企业融资难题,最大程度保全市场主体 |
(3)煤炭行业债转股政策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债转股政策研究 |
1.3.2 行业绩效评价研究 |
1.3.3 债转股对煤炭行业影响研究 |
1.3.4 文献述评 |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思路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思路 |
2 相关理论及政策现状 |
2.1 债转股政策及评价方法 |
2.1.1 债转股政策概况 |
2.1.2 债转股政策评价方法 |
2.2 债转股政策演变 |
2.2.1 中央政策演变 |
2.2.2 地方政策演变 |
2.3 债转股政策行业演变 |
2.3.1 非煤炭行业债转股政策演变 |
2.3.2 煤炭行业债转股政策演变 |
3 煤炭行业债换股前后财务绩效分析 |
3.1 债转股前后煤炭行业财务绩效变化分析 |
3.1.1 债转股前后煤炭行业偿债能力分析 |
3.1.2 债转股前后煤炭行业盈利能力分析 |
3.1.3 债转股前后煤炭行业营运能力分析 |
3.1.4 债转股前后煤炭行业成长能力分析 |
3.2 债换股政策前后煤炭行业现金流分析 |
3.2.1 债换股前后煤炭行业获取现金能力分析 |
3.2.2 债换股前后煤炭行业现金流动性分析 |
3.3 假设的提出 |
4 研究设计 |
4.1 双重差分模型简介及原理 |
4.1.1 双重差分模型简介 |
4.1.2 双重差分模型的原理 |
4.2 变量的选取 |
4.2.1 被解释变量 |
4.2.2 虚拟变量与控制变量 |
4.3 双重差分模型的构建 |
5 基于DID模型的实证分析 |
5.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5.2 实证检验 |
5.2.1 DID模型各变量求解 |
5.2.2 DID模型安慰剂检验 |
5.2.3 煤炭行业综合绩效主成分提取 |
5.2.4 DID模型描述性统计分析 |
5.2.5 DID模型分批次回归分析 |
5.3 DID模型结果分析 |
6 政策建议 |
6.1 对政府的建议 |
6.1.1 规范政策实施的审核、退出体系 |
6.1.2 继续坚持走“市场化、法制化”道路 |
6.1.3 引入信用审核体系,加强对企业后续监管 |
6.2 对企业的建议 |
6.2.1 加强企业治理结构改革,成立化解风险长效机制 |
6.2.2 制定长期目标,避免时滞性的影响 |
6.2.3 合理安排债务融资规模,理性划分债务与投资比例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4)民营企业GHSY预算管理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创新点 |
2 预算管理理论 |
2.1 预算管理基本概念 |
2.1.1 预算管理定义 |
2.1.2 预算编制方法比较 |
2.1.3 预算管理的职能 |
2.1.4 预算管理的作用 |
2.2 预算管理传统理论 |
2.3 预算管理行为理论 |
2.3.1 预算松弛 |
2.3.2 预算卸责 |
2.4 企业性质与预算管理 |
2.4.1 国有企业 |
2.4.2 民营企业 |
3 GHSY公司预算管理现状 |
3.1 公司基本情况 |
3.2 公司发展战略与预算管理 |
3.3 GHSY公司预算管理现状 |
3.3.1 建立预算管理制度 |
3.3.2 统一财务管理制度 |
3.3.3 预算组织管理部门 |
3.3.4 预算管理模式 |
3.3.5 预算编制 |
3.3.6 预算的执行、调整 |
3.3.7 预算的控制 |
3.3.8 预算的分析、考核与奖惩 |
3.4 GHSY公司实施预算管理的效果 |
4 GHSY公司推行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GHSY公司推行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4.1.1 对预算管理认识不到位 |
4.1.2 预算管理信息化建设落后 |
4.1.3 预算管理机构欠完善 |
4.1.4 预算编制存在不合理 |
4.1.5 预算执行力度不足 |
4.1.6 公司资源未充分整合 |
4.1.7 考核和激励机制不完善 |
4.2 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 |
5 GHSY公司预算管理改进建议 |
5.1 以企业战略发展为导向 |
5.2 组建预算管理信息系统 |
5.3 完善预算管理机构 |
5.4 完善预算编制方法,提高执行力 |
5.5 完善制度,整合资源 |
5.6 完善预算管理考核体系 |
6 主要研究结论及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的局限性 |
6.3 前景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SJ公司内部控制体系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内部控制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状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及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1.4 研究框架 |
2 内部控制理论综述 |
2.1 相关理论研究 |
2.2 内部控制的基本概念 |
2.3 内部控制的原则 |
2.4 内部控制的目标 |
2.5 内部控制的要素 |
2.5.1 内部环境 |
2.5.2 风险评估 |
2.5.3 控制活动 |
2.5.4 信息与沟通 |
2.5.5 内部监督 |
3 SJ公司内部控制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SJ公司概况 |
3.1.1 基本情况 |
3.1.2 财务及经营状况 |
3.2 SJ公司内部控制现状 |
3.2.1 SJ公司内部环境现状 |
3.2.2 风险评估现状 |
3.2.3 控制活动现状 |
3.2.4 信息与沟通现状 |
3.2.5 内部监督现状 |
3.3 SJ公司内部控制问题分析 |
3.3.1 内控环境方面 |
3.3.2 风险评估方面 |
3.3.3 控制活动方面 |
3.3.4 信息与沟通方面 |
3.3.5 内部监督方面 |
4 SJ公司内控业务流程优化 |
4.1 SJ公司内部控制优化设计思路 |
4.2 控制活动业务优化安排 |
4.3 资金控制优化 |
4.3.1 筹资管理 |
4.3.2 投资管理 |
4.4 采购控制优化 |
4.4.1 采购计划管理 |
4.4.2 供应商管理 |
4.4.3 采购价格管理 |
4.4.4 采购合同管理 |
4.4.5 采购验收管理 |
4.5 销售控制优化 |
4.5.1 销售计划管理 |
4.5.2 客户信用评价管理 |
4.5.3 销售合同订立管理 |
4.5.4 销售发货管理 |
4.5.5 应收账款管理 |
4.6 固定资产控制优化 |
4.6.1 固定资产采购管理 |
4.6.2 固定资产大中修管理 |
4.6.3 固定资产清查盘点管理 |
4.6.4 固定资产处置管理 |
5 SJ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的实施保障 |
5.1 完善内部控制环境 |
5.2 健全风险评估体系 |
5.3 规范信息与沟通系统 |
5.4 加强内部控制监督和考核机制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1.1 主要工作 |
6.1.2 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SJ公司内部控制现状调查 |
(6)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A房地产公司财务风险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状况 |
1.2.2 国内研究状况 |
1.2.3 文献评述小结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
1.4.1 技术路线 |
1.4.2 创新点 |
第二章 财务风险相关理论基础 |
2.1 财务风险的相关概念 |
2.1.1 风险及财务风险的界定 |
2.1.2 财务风险的分类 |
2.1.3 财务风险的成因 |
2.1.4 财务风险的特征 |
2.2 财务风险评价相关概述 |
2.2.1 财务风险识别 |
2.2.2 财务风险评价 |
2.2.3 财务风险防范 |
2.3 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评价概述 |
2.3.1 房地产企业定义及特点 |
2.3.2 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特点 |
2.3.3 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的分类 |
第三章 A公司财务风险的识别及成因分析 |
3.1 A公司简介 |
3.1.1 A公司基本情况 |
3.1.2 A公司组织架构 |
3.1.3 A公司财务现状 |
3.2 A公司财务风险识别 |
3.2.1 A公司盈利能力分析 |
3.2.2 A公司营运能力分析 |
3.2.3 A公司偿债能力分析 |
3.2.4 A公司发展能力分析 |
3.3 A公司财务风险成因分析 |
3.3.1 外部因素分析 |
3.3.2 内部因素分析 |
第四章 模糊综合评价法在A公司财务风险评价中的应用 |
4.1 A公司财务风险评价指标的选取 |
4.2 确定A公司财务风险评价指标权重 |
4.2.1 建立层次分析结构 |
4.2.2 专家打分构造判断矩阵 |
4.2.3 求出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得到最大特征根 |
4.2.4 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 |
4.2.5 构建评价指标权重表 |
4.3 A公司财务风险模糊综合评价 |
4.3.1 模糊综合评价法研究步骤 |
4.3.2 A公司财务风险模糊综合评价 |
4.3.3 A公司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
第五章 A公司财务风险的防范策略及措施 |
5.1 A公司财务风险防范具体措施 |
5.1.1 盈利能力风险防范措施 |
5.1.2 营运能力风险防范措施 |
5.1.3 偿债能力风险防范措施 |
5.1.4 发展能力风险防范措施 |
5.2 不断适应A公司财务风险面临的外部环境 |
5.2.1 从当前经济社会环境角度分析A公司财务风险 |
5.2.2 从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角度分析A公司财务风险 |
5.3 不断优化A公司财务风险的内部环境 |
5.3.1 优化企业的资金筹集方式,降低资金负债率 |
5.3.2 合理控制房地产开发成本,降低负债比率 |
5.3.3 适当控制存货数量,加强现金流量管理 |
5.3.4 增强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提高公司人员的专业素质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不足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学术成果 |
(7)H饲料公司应收账款风险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应收账款风险控制相关理论概述 |
2.1 应收账款基本理论 |
2.1.1 应收账款的含义 |
2.1.2 应收账款的成本 |
2.1.3 应收账款的作用 |
2.2 应收账款风险相关理论 |
2.2.1 应收账款风险的定义 |
2.2.2 应收账款风险形成的原因 |
2.2.3 应收账款风险的分类及表现形式 |
2.3 应收账款风险计量理论 |
2.4 应收账款风险控制相关理论 |
2.4.1 应收账款风险控制概述 |
2.4.2 应收账款风险控制内容 |
2.4.3 应收账款风险控制的流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H公司应收账款风险控制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H饲料公司简介 |
3.2 H饲料公司应收账款风险控制现状 |
3.2.1 公司应收账款风险职能部门日常管理 |
3.2.2 公司赊销流程 |
3.2.3 公司应收账款的信用政策 |
3.3 H饲料公司应收账款质量分析 |
3.3.1 H饲料公司应收账款规模分析 |
3.3.2 应收账款占重要财务数据指标的比例分析 |
3.3.3 应收账款账龄分析 |
3.3.4 应收账款周转率及周转天数分析 |
3.3.5 对应收账款赊销商的分析 |
3.4 H饲料公司应收账款风险控制制度有效性调查 |
3.4.1 H饲料公司应收账款风险控制制度有效性问卷调查 |
3.4.2 调查问卷(应收账款风险控制制度有效性)结果的分析 |
3.5 H饲料公司应收账款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3.5.1 相关管理部门职责混乱 |
3.5.2 赊销商信用管理政策不科学 |
3.5.3 现行的应收账款信用政策不完善 |
3.5.4 现行的应收账款收账政策不完善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H公司应收账款赊销商信用风险计量与结果评价 |
4.1 应收账款风险信用计量的方法选择 |
4.2 单因变量偏最小二乘回归风险识别体系构建 |
4.3 单因变量偏最小二乘回归的建模流程 |
4.4 H饲料公司应收账款的信用风险计量应用 |
4.4.1 财务参数的计算 |
4.4.2 非财务参数的计算 |
4.4.3 回归方程的构建运行 |
4.4.4 现有应收帐款回收率预测 |
4.4.5 最小偏二乘法计量信用风险的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H饲料公司应收账款风险应对 |
5.1 建立H饲料公司最大和最佳信用规模模型 |
5.1.1 最佳赊销额和最大信用规模 |
5.1.2 H饲料公司信用规模 |
5.2 H饲料公司应收账款风险控制应对策略 |
5.2.1 事前建立完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 |
5.2.2 事中加强应收账款风险的日常监测 |
5.2.3 完善事后应收账款监督体系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及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未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8)中小企业LZ公司内部控制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内部控制相关研究综述 |
二、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优化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论文创新与不足 |
一、论文创新 |
二、不足之处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内部控制基本理论 |
一、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和演进 |
二、内部控制的基本原理 |
第二节 中小企业的界定和特点 |
一、中小企业的界定 |
二、我国中小企业的特点 |
第三章 LZ公司业务活动内部控制概况 |
第一节 LZ公司基本情况 |
一、公司简介 |
二、公司股权结构和组织架构 |
三、公司员工情况 |
四、公司财务状况 |
第二节 LZ公司内部控制现状 |
一、内部控制环境方面 |
二、风险评估方面 |
三、控制活动方面 |
四、信息与沟通方面 |
五、内部监督方面 |
第三节 LZ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业务活动内部控制不完善 |
二、信息沟通不顺畅 |
三、监督不力 |
第四节 LZ公司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一、管理层疏于内部控制建设 |
二、风险意识薄弱 |
三、内部控制制度形式重于实质 |
四、缺乏专业人才 |
第四章 LZ公司业务活动内部控制优化策略 |
第一节 完善重点业务活动控制 |
一、资金活动 |
二、采购业务 |
三、销售业务 |
四、合同管理 |
第二节 加强信息沟通 |
一、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 |
二、完善内部信息传递机制 |
第三节 强化内部监督 |
一、建立内部控制评价机制 |
二、强化内部审计职能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马克思信用理论视角下我国商业信用风险防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 选题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四、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一) 重点 |
(二) 难点 |
(三) 创新点 |
第一章 马克思的信用理论 |
一、马克思信用理论核心概念界定 |
(一) 信用 |
(二) 商业信用 |
(三) 信用风险 |
(四) 商业信用风险的含义及特征 |
二、信用的作用 |
(一) 信用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
(二) 信用加速危机的爆发 |
三、商业信用的产生与发展 |
(一) 商业信用的产生 |
(二) 商业信用的发展 |
四、马克思商业信用风险形成理论 |
(一) 商业信用自身的界限 |
(二) 信用扩张与生产过剩 |
(三) 信用与货币流回规律 |
(四) 经济周期中的信用作用及演变 |
五、马克思信用理论的时代价值 |
(一) 对我国市场经济运行效率提升的指导价值 |
(二) 研究当代金融风险的重要理论支撑 |
(三) 对我国社会信用体系构建的指导意义 |
第二章 我国商业信用发展现状及主要风险 |
一、我国商业信用发展现状 |
(一) 发展概述 |
(二) 传统商业信用形式的发展现状 |
(三) 商业信用模式的新发展 |
二、当前商业信用发展中的主要风险隐患 |
(一) 信用风险突出 |
(二) 流动性风险增强趋势明显 |
(三) 投机活动难以有效遏制 |
第三章 信用风险形成及防范 |
一、信用风险形成 |
(一) 伦理维度的商业信用道德弱化成因 |
(二) 经济维度的信用风险成因 |
二、信用风险防范 |
(一) 强化商业信用伦理道德建设 |
(二) 提高商业信用风险评估的科学性 |
(三) 提高企业信用治理水平 |
(四) 完善征信服务系统 |
第四章 流动性风险形成及防范 |
一、流动性风险形成 |
(一) 企业所能支配的准备资本不足 |
(二) 回流本身的风险 |
二、流动性风险防范 |
(一) 优化外部准备资本配置 |
(二) 商业信用扩张以产业资本边界为限 |
(三)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四) 进一步构建公平、理性的市场竞争机制和环境 |
第五章 投机风险形成及防范 |
一、投机风险形成逻辑 |
(一) 商业信用基础工具及金融衍生品融合的风险 |
(二) 有限理性下的决策偏差 |
(三) 商业票据融资制度、监管机制不够完备 |
二、投机风险防范 |
(一) 完善商业票据融资市场供给 |
(二) 提升理性决策水平 |
(三) 制度、监管、服务一体化 |
第六章 系统把握三种商业信用风险的防范 |
一、贯彻习近平现代信用风险治理念和新时代经济思想 |
(一) 立足新时代的风险治理战略部署 |
(二) 金融风险治理 |
(三) 金融风险治理是对马克思信用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
二、整体考量商业信用风险形成因素 |
(一) 坚持马克思信用风险的基本立场 |
(二) 理顺商业信用风险成因的内在联系 |
三、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科学化解风险 |
(一) 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回归信用服务实体经济之本源 |
(二) 尊重货币流通规律,调控信用规模 |
四、优化信用制度安排,调控政府行为边界 |
(一) 优化相关信用制度安排,提高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 |
(二) 把握信用功能发挥中政府与市场合理边界 |
五、强化企业主体“志诚”的内在支撑 |
(一) 信用道德提升有助于信用风险与投机风险控制 |
(二) 流动性问题的解决为企业诚信提供物质保障和凝聚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10)X建筑企业应收账款的内部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 |
1.2.2 国内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研究的创新点 |
2 应收账款内部控制理论概述 |
2.1 COSO内部控制的定义和五要素 |
2.1.1 内部控制的定义 |
2.1.2 COSO内部控制的五要素 |
2.2 应收账款内部控制的目标和流程 |
2.2.1 应收账款内部控制的目标 |
2.2.2 应收账款内部控制的流程 |
2.3 应收账款内部控制的理论基础 |
2.3.1 风险管理理论 |
2.3.2 公司控制权理论 |
2.3.3 委托代理理论 |
2.3.4 应收账款内部控制的评价指标 |
3 X建筑企业应收账款的内部控制现状 |
3.1 X建筑企业应收账款内部控制情况 |
3.1.1 企业概况 |
3.1.2 企业组织结构介绍 |
3.1.3 企业销售与收款流程 |
3.1.4 X建筑企业应收账款内部控制实施情况 |
3.2 X建筑企业应收账款财务现状分析 |
3.2.1 应收账款结构分析 |
3.2.2 应收账款总额变化分析 |
3.2.3 应收账款营运能力分析 |
3.2.4 应收账款账龄情况分析 |
4 X建筑企业应收账款内部控制要素评价与分析 |
4.1 应收账款内部控制评价指标的确定 |
4.1.1 相关评价指标选择的原则 |
4.1.2 相关指标选择的方式 |
4.1.3 建立指标评价体系 |
4.1.4 相关模型流程 |
4.2 X建筑企业应收账款内部控制的影响因素评价分析 |
4.2.1 层次分析法及其计算过程 |
4.2.2 判别矩阵构建及确定权重 |
4.2.3 相关指标的模糊综合评价 |
4.3 应收账款内部控制结果的分析与评价 |
5 X建筑企业应收账款内部控制的优化方案和改进建议 |
5.1 应收账款内部控制的事前控制 |
5.1.1 加强企业信用管理 |
5.1.2 优化账款的管理制度,构建良好内控环境 |
5.2 应收账款内部控制的事中跟踪 |
5.2.1 建立科学合理应收账款考核办法 |
5.2.2 施工过程及时签证和回收进度款 |
5.2.3 部门之间信息沟通的优化 |
5.3 应收账款内部控制的事后管理 |
5.3.1 强化事后监督,降低账款收回难度 |
5.3.2 促进完工工程应收款的回收工作 |
5.3.3 增进工程回款管理的常态化,创建应收账款预警系统 |
6 结论及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指标体系权重问卷调查表 |
附录 B X 企业内部控制模糊隶属度调查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四、谈谈大中型国有企业应收账款的控制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X公用环保公司经营效率评价及优化研究[D]. 陈肖旭.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2]政府、商业银行、国有企业多管齐下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J]. 谷雨. 天津经济, 2020(11)
- [3]煤炭行业债转股政策绩效评价研究[D]. 崔嘉爽.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4]民营企业GHSY预算管理改进研究[D]. 王文豪.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5]SJ公司内部控制体系优化研究[D]. 王泽云.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6]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A房地产公司财务风险评价研究[D]. 李宝琳.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2)
- [7]H饲料公司应收账款风险控制研究[D]. 王笑笑.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1)
- [8]中小企业LZ公司内部控制优化研究[D]. 范月莹.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9]马克思信用理论视角下我国商业信用风险防范研究[D]. 黄慧微.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10]X建筑企业应收账款的内部控制研究[D]. 欧阳婉茹. 武汉轻工大学, 2020(06)
标签:财务风险论文; 应收账款风险论文;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论文; 应收账款管理论文;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