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纬平针织服装扭绞变形的机理及控制

棉纬平针织服装扭绞变形的机理及控制

一、棉纬平针织服装扭曲变形的机理及控制(论文文献综述)

赵计青[1](2019)在《棉纬平针织物防褶方法与机理研究》文中认为棉针织物由于具有良好的吸湿透气性、保暖性、延伸性,手感柔软、穿着舒适,而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棉针织产品在针织产品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份额,但棉针织物尤其是棉纬平针织物在染整加工中容易产生不易消除的“死褶”,即由织物组织结构不匀引起的褶皱,进而造成一次成品率大幅下降,影响产品的正常销售。针对棉纬平针织物防褶问题,印染企业多采用翻布、加去褶剂、气流染色机预处理、后整理、大量加柔软剂和冷压堆染色等方法解决,上述方法虽对褶皱消除具有一定作用,但效果不甚理想,且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能源和化学试剂,造成诸多浪费和环境污染,同时现有防褶方法的相关机理尚未明确,因此亟需探明棉纬平针织物的防褶机理,并且要找出更加科学经济实用的防褶方法。本课题的目的和意义是明确当前棉纬平针织物的防褶皱基本现状,研究影响棉纬平针织物褶皱形成因素,阐明棉纬平针织物褶皱形成原因及预防机理,构建行之有效的棉纬平针织物“死褶”预防方法,为提高棉纬平针织物布面平整度,提升棉纬平针织物成品一次成功率,降低企业生产加工成本,提供技术与理论支撑。本文首先研究一种规格的棉纬平针织物坯布的应力消除变化规律。影响针织物应力消除的主要因素是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同时溶液的温度、时间以及表面活性剂均对织物的应力消除程度产生影响。借助YG701N型全自动缩水率试验机,依据国家标准《纺织品实验用家庭洗涤和干燥程序》(GB/T 8629-2017)对实验的织物进行全松弛处理,用来确认实验所处理的织物已达到全松弛,即应力完全消除。实验结果显示,当织物经过85℃、50 g/L氢氧化钠溶液处理20 min后,可全面消除织物的应力。其次对棉纬平针织物产生“死褶”的原因进行分析和验证。实验结果显示,当棉纬平针织物坯布第一次入水时,直接在不均匀外力下进行湿态处理,会产生褶痕;在同样条件下,针织物在第一次入水时预先进行全松弛处理,消除应力,可以有效预防“死褶”的产生。最后拓展织物的类型,在控制线圈长度的条件下,以细度为29.2tex、14.6tex和14.6tex/2的纱线为原料,织成不同的棉纬平针织物;用细度为14.6tex的纱线,设定3种线圈长度织成不同的棉纬平针织物,进而分别研究对比纱线细度和线圈长度对织物应力消除程度和“死褶”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纱线细度和线圈长度通过织物紧密度来影响织物形成褶皱的程度:紧密度小,褶皱程度小;紧密度大,褶皱程度大。

路明娜[2](2018)在《苎麻赛络假捻纺的工艺及产品》文中研究说明现代针织面料的多样性和功能性对原料的结构和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常见的单面针织面料普遍存在纬斜现象,不仅影响了织物的外观及手感,还会缩短其使用寿命。苎麻纤维具有断裂强度大、挺括、凉爽、抗菌抑菌等特性,因此越来越受到市场的青睐。但苎麻纤维细长、粗硬,弹性模量大、弹性回复性差,特别是刚度大这一特点导致苎麻产品存在严重的纬斜现象。针对麻类针织产品纬斜严重的问题,本课题主要探究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在棉型设备上安装假捻器,选择大麻/棉30/70为原料试纺15tex细纱,分别采用集聚赛络假捻纺纱技术、集聚赛络纺纱技术纺纱,比较成纱性能,初步探究将假捻纺纱技术应用于麻纤维的可行性。(2)用赛络假捻纺纱技术进行苎麻长纤维的试纺,结合市场需求,选择使用量大且应用范围广的的48Nm、60Nm细纱进行试纺,探究最优工艺参数。(3)采用不同纺纱方式试纺48Nm、60Nm的苎麻细纱,测试细纱的对折扭结数、断裂强度、3mm以上的毛羽指数、条干均匀度等性能,用SPSS数理统计方法和极差分析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纺纱方式对细纱各项性能的影响是否显着。并对比不同纺纱方式下针织物的纬斜率。通过大量实验和分析,本课题得出以下结论:(1)48Nm苎麻细纱的最优工艺参数是捻系数为80,假捻器与前罗拉的速比为2.5,钢丝圈为G4,且捻系数越小,对折扭结数越少,残余扭矩越小。60Nm苎麻细纱的最优纺纱方案是喇叭口位置左移0.5cm,假捻器高度为1cm,假捻器与前罗拉的速比为2.5,钢丝圈号数为G2。(2)以大麻/棉30/70纺制15tex细纱,纺纱方式对其成纱的对折扭结数、3mm以上的有害毛羽数、条干均匀性均有显着影响。细纱线密度相同时,在保证强度满足正常生产的前提下,集聚赛络假捻纱与集聚赛络纱相比,集聚赛络假捻纱的设计捻度降低了16%,对折扭结数降低了约33%,3mm以上的有害毛羽数降低了约90%,条干CV值降低了约4.3%,而粗节、细节、棉结无显着差异。说明集聚赛络假捻纺纱技术的确可有效降低15tex的大麻/棉细纱的残余扭矩。(3)以苎麻为原料,设计捻度降低20%时,与赛络纱相比,48Nm赛络假捻纺的断裂强度提高了约4.2%,但不显着;3mm以上的毛羽指数显着降低,降低了9.6%;对折扭结数显着减少,减少了27.3%;条干均匀度提高了1%。赛络假捻纱的对折扭结数、毛羽指数、断裂强度、条干均匀性均优于赛络纱。与传统环锭纱相比,48Nm赛络假捻纱的断裂强度明显提高,提高了21.7%;毛羽指数显着降低,降低了12.8%;对折扭结数显着减少,减少了35.1%;但条干不匀率升高了0.8%。赛络假捻纱的对折扭结数、毛羽指数、断裂强度均优于赛络纱,但条干稍有恶化。(4)以苎麻为原料,设计捻度降低18.9%时,60Nm传统环锭纺由于断头率太高无法正常试纺,赛络纺、赛络假捻纺可正常试纺。与赛络纱相比,赛络假捻纱的断裂强度提高了约1.5%,但不显着;3mm以上的毛羽指数显着降低,降低了29.8%;对折扭结数显着减少,减少了31.7%;条干均匀度显着减小,减小了约6.58%。即赛络假捻纱的对折扭结数、毛羽指数、断裂强度、条干不匀率均优于赛络纱。(5)48Nm针织物纬斜率按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为赛络假捻纺、赛络纺、普通环锭纺,且赛络假捻纺织物的纬斜率比赛络纺低21.23%,比普通环锭纺织物低26.93%。综上所述,在相同的工艺条件下,苎麻赛络假捻纱的整体性能优于赛络纱和传统环锭纱。赛络假捻纱的毛羽指数更小,对折扭结数更少,针织物表面的线圈歪斜率更小,这说明赛络假捻纺能够有效地降低纱线的残余扭矩,改善针织物的纬斜现象。本课题将假捻纺纱技术应用于苎麻,可为未来更高支苎麻假捻纱的生产奠定基础,对生产高档苎麻针织物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王方方[3](2017)在《棉纬平针织物褶皱变形及其机理研究》文中认为棉纬平针织物在湿加工工艺中易产生褶皱,这不仅与棉纤维的自身结构有关,还与加工工艺条件有关,本论文主要研究棉纬平针织物褶皱变形及其机理。本课题从研究棉纱线在不同的溶液,不同的溶胀条件下的溶胀性能入手,首先分析棉纱线溶胀过程力学模型,建立了合理的棉纱线溶胀动力学方程,并以此方程为基础,进行棉纱线溶胀性能的分析,得出渗透剂JFC浓度为2.5g/L,棉纱线获得较高的平衡溶胀率。棉纱线在NaOH溶液中进行溶胀时,随着溶液浓度的增大,纱线平衡溶胀率增加,溶胀速率增大,当溶液浓度超过8%时,其溶胀性能显着提高;棉纱线在浓度一定的NaOH溶液中溶胀时,升高溶液温度,在溶液中添加电解质NaCl,增大棉纱线所受拉力,会使得棉纱线平衡溶胀率降低,溶液中加入渗透剂JFC有助于提高棉纱线溶胀率。在研究棉纱线的溶胀性能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溶胀条件对棉纬平针织物褶皱的影响,提出棉纬平针织物褶皱机理,并通过实验验证该机理,棉纱线溶胀引起织物内应力变化不匀,使得织物密度不匀,布面出现细小的褶皱。织物在JFC溶液溶胀时,由于渗透溶液浓度主要影响棉纱线溶胀速率,溶液温度主要影响其平衡溶胀率,适当升高溶液温度,降低溶液浓度,使得织物收缩率增大,尺寸稳定性得到提高,布面无褶皱。织物在NaOH溶液溶胀时,随溶液浓度增大,织物尺寸收缩率逐渐增大,织物在NaOH浓度为18%的溶液中溶胀40-50min时,织物获得良好的尺寸稳定性,织物布面不会产生褶皱。通过研究棉纬平针织物在不同的条件下溶胀后,织物不同部位尺寸收缩变化以及布面褶皱情况,得出“汗布褶”产生的原因:湿加工工艺中,密度较为稀松的棉纬平针织物,在无序外力作用下,纤维吸水溶胀,织物的不均匀收缩,组织结构发生了变化,布面产生了褶皱。并依据上述研究结果提出解决“汗布褶”的方法,使得织物经过充分的自由溶胀,尺寸收缩均匀致密,在后续加工中不会产生褶皱。

田娜娜[4](2016)在《相变材料在调温面料开发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近些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对自己的生活要求也在不断得提高,为了满足人们的特殊生活需求,各种功能性服装应运而生。在新兴功能服装中,“调温服装”是发展较快速而且较受欢迎的一类,它是将相变材料与织物相结合开发的一种功能性服装,服装中的相变材料可以根据周围环境温度的变化发生固-液或固-固的可逆变化,在这种变化过程中不仅伴有热量的吸放,而且是自动的、无限循环的,因此具有双向调温功能。调温服装有利于保持人体的表面温度,使人体穿着舒适的同时,还能减少空调损耗,这种服装是符合我们社会“低碳环保”要求。聚乙二醇是最具代表性的固-液型相变材料中的一类,可在冷热循环过程发生相变,因此有一定的调温区间。所以本课题选择以PEG作为相变材料用来开发智能调温面料。在研究过程中,首先对单一相变材料PEG-800(试剂)、PEG-1000(试剂)、PEG-1000(药用)、PEG-1500(试剂)的相变温度和相变焓进行DSC测试研究,通过分析DSC图谱得知试剂PEG-800的相变温度为47.7℃,相变焓为194.8J/g;试剂PEG-1000的相变温度为46.3℃,相变焓为151.9J/g;药用PEG-1000的相变温度为41.7℃,相变焓为176.7J/g;试剂PEG-1500的相变温度为45.8℃,相变焓为178.95J/g。通过施罗德公式计算得到不同PEG复合时的理论最低共熔点,经大量试验,最终确定选用药用PEG-1000与试剂PEG-1500作为单一相变材料用来制备相变温度范围在3133℃的复合相变材料,药用PEG-1000与试剂PEG-1500的最佳复配比为8:2。本课题研究重点是选用2D树脂作为交联剂,对涤/棉织物的交联工艺进行研究和分析。因为增重量对织物热活性影响较大,而2D树脂会使得织物强力下降,因此以织物增重率和强降率作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分析法对2D树脂用量、催化剂MgCl2·6H2O/柠檬酸摩尔分数比、焙烘温度、焙烘时间进行分析,通过正交试验分析,确定涤/棉织物的最佳交联工艺为:2D树脂30g/L,MgCl2·6H2O/柠檬酸(3g/L)摩尔分数比6:1,焙烘温度为140℃,焙烘时间为160s,浴比1:20。选择细度为18.4tex和14.7tex涤/棉混纺纱(65/35)为原料,在STOLL CMS530HP全自动电脑横机上编织出纬平针、1+1罗纹、罗纹半空气层、罗纹空气层、半畦编、畦编六种基本不同组织结构的针织面料。将编织出的织物采用前面研究确定的最佳交联工艺进行整理,制备出智能调温面料。对交联后的涤/棉织物的热活性、物理机械性能、热湿舒适性等进行测试。具体包括相变温度、相变焓、顶破强力、织物厚度、单位面积重量、透气性、透湿性、吸水性、保温性等。最后得出:整理后的织物能起到一定的调温作用,而且满足针织物服用性能的要求,因此适合开发具有调温功能的针织面料。图68幅,表32个,参考文献111篇

于保康[5](2016)在《针织用环锭纱线扭转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代针织面料的多功能化和高档化的发展趋势对针织物本身的结构和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常见的单面纬平针织面料中的线圈歪斜情况严重影响织物的外观,而且还会造成面料的裁剪浪费。针织物线圈歪斜产生的原因包括纱线性能、编织工艺、后整理技术等。研究表明纱线残余扭矩是造成织物线圈歪斜的关键因素,因此研究纱线扭矩的表征方法对于研究和改善针织物线圈歪斜性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的纱线扭矩测量方法较为复杂,测试费用较昂贵,且不适于在实际生产使用。近些年来,人们通过实验研究发现纱线湿扭结数可以间接表示纱线扭矩的大小,但这种表示方法缺少必要的理论依据。本课题在充分分析单纱和股线结构及其形成机理的基础上,运用能量分析法建立起单纱扭矩和股线扭矩的理论模型,并通过vB语言编写的程序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和分析。为探讨纱线线密度和纱线捻系数等纺纱工艺参数对环锭纱线性能(包括纱线扭矩、湿纽结数、强度、毛羽、条干均匀等)的影响,本课题还使用响应曲面法(RSM)进行实验设计,分析各项性能与纱线线密度和纱线捻系数之间的关系,并根据性能的要求对纺纱参数进行优化,找出纱线扭矩、湿纽结数及其他性能均满足性能指标要求的参数组合,为进一步研究分析纺纱参数与纱线扭矩及其它性能之间的关系打下基础。另外,纺纱参数对织物性能的影响也是本课题的一项研究内容。通过实验对纬平针织物的线圈歪斜、顶破、起毛起球、透气等性能进行优化。实验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下,使用线密度28tex-31tex,捻系数3.0 tpi/Ne1/2-3.2 tpi/Ne1/2参数组合纺制纱线,编织的纬平针织物能满足既定的性能要求。这在纺纱参数和织物性能之间建立起了联系,为根据织物性能选取原料参数提供了实验依据。

罗岳文[6](2016)在《UHMWPE纬编针织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使用纺织结构作为增强体的复合材料称为纺织复合材料,由于其成本低、质量轻等,现已广泛应用于安全防护等众多领域。纬编针织物作为纺织复合材料增强体的一种,赋予了复合材料很多优点:如成型性、悬垂性和延伸性较好,具有优良的抗冲击性能和能量吸收性能等;UHMWPE(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是继碳纤维、芳纶纤维后的第三代高强高模纤维,以其杰出的耐磨性、优异的抗冲击性和较低的摩擦系数而备受人们亲睐,是高性能复合材料优选的增强纤维。本课题对UHMWPE纤维纬平针织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并采用有限元的方法模拟其冲击性能,希望能为安全防护材料的进一步探讨提供一定的实验数据与理论参考。本课题采用UHMWPE复合长丝为实验原料,以纬平针组织织物作为增强体,首先研究了UHMWPE纤维在针织机上的织造工艺,编织出符合试验要求的纬平针织物。选取目前较先进的复合材料制备工艺VARTM(真空辅助树脂传递模塑成型技术)以及符合此工艺要求的低粘度、浸润性良好的环氧树脂为基体,采用垂直铺层方式成功制备出三种不同层数(即4、6、8层)的纬平针结构复合材料。其次,对不同层数的纬平针织复合材料进行力学性能测试,通过应力-应变曲线分析,结果表明:总体力学性能上,4层复合材料的承受能力最差,6层的次之,8层的最好,说明复合材料的层数对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影响较大。接着从试样的损伤情况以及扫描电镜微观图观察发现:复合材料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纤维有断裂且出现少量抽拔,有轻微的分层现象。还对复合材料进行了相同层数不同能量的冲击以及不同层数相同能量的冲击研究,发现相同层数下,随着冲击能量的增大试样破坏情况越严重;相同能量下,随着层数的增加,试样能够承受的冲击力也增大,即8层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最好。最后采用先进的有限元模拟技术、ANSYS Workbench软件对4层纬平针织复合材料进行低速冲击模拟,对模拟结果进行分析,与实验中的现象做比较,发现现象较吻合,有的损伤肉眼可以直接看到,然而有的损伤实际存在却不被发现,因此对复合材料的冲击进行模拟十分有必要,有限元模拟能够将冲击过程的损伤情况呈现出来,为进一步研究防护材料等工作起到了铺垫作用。

张爽,汤小白,吴惠英[7](2015)在《再生丝素溶液对针织物的改性整理》文中认为采用再生丝素溶液对针织物进行改性处理,测试织物整理前后平方米质量、厚度、吸湿性以及扭曲性的变化情况。测试结果表明:经过再生丝素溶液整理后的针织物密度较小的吸收丝素溶液的质量较多,平方米质量、厚度的变化较明显。丝素改性整理对织物的吸湿性有所增加,吸湿性有较大幅度的改善,织物的扭曲率降低,尺寸稳定性提高,实际穿着过程中不易发生变形。

孔繁贞[8](2013)在《保型性针织帽性能及工艺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人们对服饰配饰的重视和追求,针织帽作为针织服饰配饰的一个重要分支,在穿戴性方面的要求已由单一的保暖功能型逐渐向美观、健康、舒适、安全等多种功能型转变。从针织帽的工艺来看,可分为常规针织帽和定型针织帽两种。常规针织帽工艺简单、高效,具有延伸性、弹性好、舒适柔软等特点,但挺括性差,造型线条难以持久,且易钩丝。定型针织帽工艺美观、耐用,具有保型性好、造型线条持久等特点,但舒适性、柔软性有所下降,而且全成型产品容易造成上胶不匀,影响成品质量。课题研究的目的是利用现代新原料和工艺,探索一种既有一定的挺括性又能够保持针织产品舒适性的针织帽类产品的生产方法。本课题采用低熔点双组分涤纶长丝与主原料交织的方法,在不影响针织帽的湿热舒适性的条件下,利用低熔点纤维熔融粘结的特点,使其具有一定的保型性能的最佳工艺问题。本文从五个方面来研究了这个问题。(1)针织帽涂层定型工艺研究。此项研究主要是通过涂层浆的制作,织物涂层工艺及涂层织物性能的测试几个方面,系统全面的研究了涂层定型工艺,作为纤维热熔定型工艺的对照。(2)低熔点双组分涤纶长丝各项性能的研究。此项研究主要是通过实验,分析低熔点涤纶长丝纤维的横截面结构,热熔性能,低熔点双组分涤纶长丝间的表面粘结情况以及断裂拉伸强度,为接下来后整理工艺因素的确定做准备。(3)不同因素对低熔点涤/棉毛编织的纬平针织物的保型性能的研究。此项研究主要是通过实验,来测试不同因素(热定型温度、热定型时间、横机编织NP值、纱线线密度)对三种针织纬平针织物(不添加低熔点涤纶纱纬平针织物、合股纬平针织物、添纱纬平针织物)的脱散性、勾丝性、折皱回复角、抗弯刚度的影响,然后分析所测结果,再通过正交实验及极差分析分别确定表征保型性各个性能的最佳工艺。再应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的方法,最终得出针织物保型性的最佳定型工艺是:(定型温度:160℃;定型时间:120S;NP值:100)。(4)不同因素对低熔点涤/棉毛编织织物的湿热舒适性和机械性能的研究。此项研究主要是通过实验,来测试由不同因素(热定型温度、热定型时间、横机编织NP值、纱线线密度)对三种针织纬平针织物(不添加低熔点涤纶纱纬平针织物、合股纬平针织物、添纱纬平针织物)的透气性和拉伸断裂强度的影响,然后分析所测结果,再通过正交实验及极差分析来确定三种纬平针织物湿热舒适性和机械性能的最佳工艺是否与保型性的最佳工艺同一,且是否符合针织服装服用舒适性。实验表明:服用舒适性和保型性最佳工艺同一,且符合针织服用指数标准。(5)最佳工艺织物的服用性能与涂层织物服用性能对比研究。此项研究主要是通过实验,来测试经过不同定型工艺后整理过的织物的脱散性、勾丝性、折皱回复角、抗弯刚度、透气性和拉伸断裂强度,然后分析测试结果,得出各个定型工艺的优劣性。本文主要通过以上四个方面来研究新型低熔点涤纶纤维对针织帽保形性能、湿热舒适性的影响,探讨了一种兼具服用舒适与保型性的针织帽生产新工艺。

郭慧[9](2013)在《低扭复合纱的试制及其针织面料的研究》文中认为现代针织面料多功能化和高档化的发展趋势对针织物本身的结构和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常见的单面针织面料如纬平针织物中出现的纬斜现象不仅影响织物外观,而且会造成面料的裁剪浪费。造成纬斜的原因包括纱线性能、编织工艺和后整理技术等,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由纺纱过程中纱线的残余扭矩引起的。为了从根本上控制面料的纬斜,本课题从减小纱线的残余扭矩入手,设计了一种特殊结构的Sirofil低扭复合纱,并找出了最优的纺纱工艺参数配合;分析了低扭复合纱加捻三角区的受力情况,并对残余扭矩进行了理论推导,探讨了纱线残余扭矩减小和其他性能优化的机理;最后,采用纺制的低扭复合纱开发了低纬斜针织面料,并利用同参数的环锭纱开发面料进行性能对比测试与分析。探讨了成纱线密度、成纱捻度、芯纱预加张力和纤维须条与芯纱间距等四项纺纱工艺参数对复合纱性能的影响,经正交实验与分析得出本试验条件下,最优的纺制低扭复合纱的纺纱工艺参数为:成纱线密度为18.3tex,成纱捻度为100捻/10cm,芯纱预加张力为20cN,纤维须条与芯纱间距为12mm。分析了低扭复合纱的结构,其残余扭矩减小的机理在于,内部芯纱所受扭矩与外部复合纱所受扭矩一定程度的抵消,即纱线中各纤维的残余扭矩在纱线径向上的投影分量的方向不一致从而相互中和。低扭复合纱毛羽、强力和条干等其他性能优化的机理均与纱线的这种特殊结构有关。研究了低扭复合纱和环锭对比纱开发的单面针织面料的纬斜率、扭斜度、耐久性和芯吸性能,结果显示采用特殊结构的低扭复合纱开发的单面针织面料可以显着地降低面料的纬斜率和扭斜度,并且能优化面料的其他性能,提高面料的内在品质和外观质量。

孙倩茜[10](2012)在《纬编横机针织物悬垂变形影响因素的研究》文中提出针织面料在悬垂状态下的尺寸变形性能直接决定了穿着时针织服装的造型。研究纬编基本组织织物悬垂状态下的尺寸变化情况以及各项因素对针织物尺寸变化的影响情况,对针织服装企业根据所需达到服装造型选择合适的工艺对针织面料进行生产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论文中采用3种线密度的棉、羊毛和混纺纱,应用电脑横机编织纬编基本组织织物。并在编织时通过调节弯纱深度获得不同组织特性的针织物。下机经过干松弛处理后对针织物悬垂状态下横向尺寸和纵向尺寸进行测量。采用多元回归方程的方法对各因素与针织物悬垂尺寸变化率之间的关系建立数学模型。并对其应用加权相加法建立综合评价指标数学模型。试验结果表明,纱线线密度和织物总密度是影响针织物悬垂变形的主要因素,且纱线线密度影响更为显着。在其他因素一定时,随着纱线线密度和织物总密度的增加,针织物的悬垂尺寸变化程度会降低。未充满系数增加使针织物悬垂尺寸变化程度增加;随着面密度增加悬垂尺寸变化程度先上升后下降。3种组织中,罗纹组织织物悬垂变形程度最小,纬平针织物变形程度最大;3种纱线原料中,羊毛织物悬垂尺寸变化性程度最小,混纺织物悬垂尺寸变化程度最大。对织物进行湿松弛处理后对其悬垂变形性与干松弛织物做对比得出,针织物横向尺寸的回缩和纵向尺寸的伸长都是一个随时间逐步增大切增加趋势逐步放缓的过程,符合对数曲线的趋势走向。经湿松弛处理的针织物横向初始尺寸更宽而纵向初始尺寸更短,悬垂尺寸变化幅度更低,变化时间也更短。

二、棉纬平针织服装扭曲变形的机理及控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棉纬平针织服装扭曲变形的机理及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1)棉纬平针织物防褶方法与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棉纬平针织物褶皱的分类
    1.2 棉纬平针织物产生褶皱的原因
        1.2.1 棉纤维分子结构
        1.2.2 纬平针织物线圈结构
        1.2.3 棉纬平针织物生产过程
        1.2.4 影响织物褶皱的其他因素
    1.3 织物褶皱的消除方法
        1.3.1 褶皱预防工艺
        1.3.2 褶皱消除技术
    1.4 氢氧化钠溶液在棉纬平针织物前处理过程中的作用
        1.4.1 精练
        1.4.2 丝光和碱缩
    1.5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6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氢氧化钠溶液浓度对织物褶皱的影响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2.2.2 测试与表征
    2.3 氢氧化钠溶液浓度对针织物应力消除的影响
        2.3.1 氢氧化钠溶液浓度对针织物缩水规律的影响
        2.3.2 氢氧化钠溶液浓度对针织物应力消除的影响
    2.4 氢氧化钠溶液浓度对针织物褶皱的影响
    2.5 氢氧化钠溶液浓度对针织物褶皱影响的机理分析
        2.5.1 氢氧化钠溶液浓度对纱线膨胀程度的影响
        2.5.2 氢氧化钠溶液浓度对纱线纵向缩水率的影响
        2.5.3 氢氧化钠溶液浓度对纱线摩擦力的影响
    2.6 结论
第三章 外场条件对棉纬平针织物褶皱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3 溶液温度对针织物褶皱的影响
        3.3.1 溶液温度对针织物应力消除的影响
        3.3.2 溶液温度对针织物褶皱的影响
        3.3.3 溶液温度对针织物褶皱影响的机理分析
    3.4 处理时间对针织物褶皱的影响
    3.5 在溶液中添加JFC对针织物褶皱的影响
        3.5.1 在溶液中添加JFC对针织物应力消除的影响
        3.5.2 在溶液中添加JFC对针织物褶皱影响的机理分析
    3.6 结论
第四章 纱线细度和线圈长度对针织物褶皱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3 纱线细度对针织物褶皱的影响
        4.3.1 纱线细度对针织物应力消除的影响
        4.3.2 纱线细度对针织物褶皱的影响
        4.3.3 纱线细度对针织物褶皱影响的机理分析
    4.4 线圈长度对针织物褶皱的影响
        4.4.1 线圈长度对针织物应力消除的影响
        4.4.2 线圈长度对针织物褶皱的影响
    4.5 结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课题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苎麻赛络假捻纺的工艺及产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麻纤维
    1.3 假捻纺环锭单纱技术
    1.4 纬平针织物纵行歪斜现象
    1.5 研究内容
2 实验项目及测试仪器
    2.1 捻度测试项目
    2.2 断裂强度测试项目
    2.3 毛羽测试项目
    2.4 条干均匀度测试项目
    2.5 对折扭结数测试项目
    2.6 本章小结
3 大麻/棉假捻纺的实验探究
    3.1 原料
    3.2 实验方案
    3.3 纱线性能测试结果及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苎麻赛络假捻纺技术
    4.1 原料及工艺
    4.2 苎麻48N_m纱线正交试验
    4.3 苎麻60N_m纱线正交试验
    4.4 本章小结
5 苎麻不同纺纱方式的对比
    5.1 不同纺纱方式试纺48N_m苎麻纱
    5.2 不同纺纱方式试纺60N_m苎麻纱
    5.3 不同纺纱方式纬斜率的测试
    5.4 本章小结
6.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本课题不足
    6.3 课题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48N_m细纱强力测试数据
    附录2:48N_m细纱毛羽测试数据
    附录3:48N_m细纱条干测试数据
    附录4:60N_m细纱毛羽测试数据
    附录5:60N_m细纱条干测试数据
    附录6:60N_m细纱强力测试数据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棉纬平针织物褶皱变形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棉纤维结构
        1.2.1. 棉纤维素
        1.2.2. 天然杂质
    1.3 棉纤维润湿作用原理
    1.4 针织物练漂相关理论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6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棉纱线溶胀影响因素的研究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材料和设备
        2.1.2 实验方法及实验过程
    2.2 两种渗透剂渗透性能的对比
    2.3 棉纱线溶胀动力学模型及动力学方程
    2.4 渗透剂对棉纱线溶胀性能的影响
        2.4.1 渗透剂JFC浓度对棉纱线溶胀行为的影响
        2.4.2 渗透剂JFC温度对棉纱线溶胀行为的影响
    2.5 NAOH溶液对棉纱线溶胀性能的影响
        2.5.1 NaOH溶液浓度对溶胀性能的影响
        2.5.2 NaOH溶液温度对溶胀性能的影响
        2.5.3 NaOH溶胀时电解质对溶胀性能的影响
        2.5.4 NaOH溶胀时渗透剂对溶胀性能的影响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棉纬平针织物布面褶皱的影响因素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材料和设备
        3.1.2. 实验方法及实验过程
    3.2. 渗透剂JFC对棉纬平针织物布面褶皱的影响
        3.2.1. JFC溶液浓度对棉纬平针织物布面褶皱的影响
        3.2.2. JFC溶液温度对棉纬平针织物布面褶皱的影响
        3.2.3. JFC溶液处理时间对棉纬平针织物布面褶皱的影响
    3.3. NAOH溶液对棉纬平针织物布面褶皱的影响
        3.3.1. NaOH溶液的浓度对棉纬平针织物布面褶皱的影响
        3.3.2. NaOH溶液温度对棉纬平针织物布面褶皱的影响
        3.3.3. NaOH溶液的溶胀时间对棉纬平针织物布面褶皱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外力对棉纬平针织物尺寸变化及布面褶皱的影响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器材及设备
        4.1.2. 实验准备
        4.1.3. 实验过程
    4.2. 有序外力对棉纬平针织物尺寸收缩及布面褶皱的影响
        4.2.1. 未经前处理织物溶胀尺寸收缩及布面褶皱的变化
        4.2.2. 渗透剂溶液自由溶胀处理对织物溶胀尺寸收缩及布面褶皱的影响
        4.2.3. 浓碱液溶胀处理对织物溶胀尺寸收缩及布面褶皱的影响
    4.3. 无序外力对棉纬平针织物尺寸收缩及布面褶皱的影响
        4.3.1. 未经前处理织物溶胀尺寸收缩及布面褶皱的变化
        4.3.2. 水溶液自由溶胀处理对织物溶胀尺寸收缩及布面褶皱的影响
        4.3.3. 浓碱液溶胀处理对织物溶胀尺寸收缩及布面褶皱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棉纬平针织物褶皱机理及防褶方法
    5.1. 棉纬平针织物褶皱机理
    5.2. 棉纬平针织物防褶方法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相变材料在调温面料开发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
    1.2 相变材料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1.2.1 国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1.2.2 国内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1.3 智能调温面料未来发展前景
    1.4 相变材料的主要应用领域
        1.4.1 建筑材料的应用
        1.4.2 工业中的应用
        1.4.3 太阳能的应用
        1.4.4 纺织品的应用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6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拟解决问题
        1.6.1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6.2 本课题拟解决问题
2 相变材料的选择
    2.1 相变材料概述
        2.1.1 相变的分类及相变机理
        2.1.2 相变材料的分类及其性质
    2.2 调温纺织品的调温机理
        2.2.1 调温纺织品的相变温度
        2.2.2 调温纺织品的制冷和保温机理
    2.3 调温纺织品开发中相变材料的选用
        2.3.1 调温纺织品对相变材料需的要求
        2.3.2 聚乙二醇的概述
        2.3.3 聚乙二醇相变材料的选择
    2.4 本章小结
3 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
    3.1 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方法及特性
        3.1.1 加热共熔法及特性
        3.1.2 多孔介质法及特性
        3.1.3 溶胶凝胶法及特性
        3.1.4 微胶囊法及特性
        3.1.5 高分子聚合法及特性
        3.1.6 本课题制备复合相变材料方法的选择
    3.2 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
        3.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3.2.2 聚乙二醇相变行的表征方法及评价指标
        3.2.3 相变材料聚乙二醇的DSC实验测试
        3.2.4 单一PEG相变材料的DSC测试结果分析
    3.3 复合相变材料制备中理论最佳复配比的确定
        3.3.1 相变材料的理论溶液模型
        3.3.2 复合相变材料制备方案的确定
        3.3.3 试剂PEG-800 与试剂PEG-1000 理论复配比的计算
        3.3.4 试剂PEG-800 与试剂PEG-1500 理论复配比的计算
        3.3.5 试剂PEG-1000 与药用PEG-1000 理论复配比的计算
        3.3.6 药用PEG-1000 与试剂PEG-1500 理论复配比的计算
    3.4 复合相变材料实际相变温度的测试与分析
        3.4.1 复合相变材料实际相变温度的测试
        3.4.2 实验结果分析
    3.5 最终复合相变材料复配方案及其最佳配比的确定
        3.5.1 试剂PEG-800 与试剂PEG-1000 的复合
        3.5.2 试剂PEG-800 与试剂PEG-1500 的复合
        3.5.3 试剂PEG-1000 与药用PEG-1000 的复合
        3.5.4 药用PEG-1000 与试剂PEG-1500 的复合
    3.6 本章小结
4 智能调温面料交联沉积工艺的研究
    4.1 调温纺织品的开发方法
    4.2 交联剂的选择
        4.2.1 酰胺-甲醛类交联剂
        4.2.2 多元羧酸类交联剂
        4.2.3 乙二醛交联剂
        4.2.4 环氧化合物类交联剂
        4.2.5 本课题交联剂的最终选择
    4.3 涤/棉织物与2D树脂、PEG的反应机理
    4.4 涤/棉织物交联工艺的确定
        4.4.1 涤/棉织物实验准备
        4.4.2 涤/棉织物交联工艺的研究
        4.4.3 涤/棉织物交联反应工艺正交试验
    4.5 本章小结
5 智能调温面料的制备和研究
    5.1 智能调温面料的制备
        5.1.1 机号的选择
        5.1.2 组织结构的选择
        5.1.3 试样的前处理
        5.1.4 调温织物的制备
    5.2 智能调温面料的表征
        5.2.1 交联前后织物表面形态结构变化
        5.2.2 交联前后织物红外光谱分析
    5.3 组织结构和线密度对热活性的影响
        5.3.1 织物热活性测试
        5.3.2 不同组织结构和线密度的热活性测试结果
        5.3.3 不同组织结构和线密度热活性分析
    5.4 整理织物上交联PEG热活性参数的确定
    5.5 本章小结
6 智能调温面料性能研究
    6.1 交联反应后织物物理机械性能
        6.1.1 交联反应后织物的顶破强力
        6.1.2 交联反应后织物单位面积重量的变化
        6.1.3 交联反应后织物厚度的变化
    6.2 交联反应后织物热湿舒适性
        6.2.1 透气性
        6.2.2 透湿性
        6.2.3 吸水性
        6.2.4 保温性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清单
致谢

(5)针织用环锭纱线扭转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针织物的尺寸稳定性问题
    1.2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1.3 本课题研究的方法
第二章 纱线扭转性能研究综述
    2.1 纱线扭矩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
    2.2 纱线残余扭矩与纱线湿扭结数
    2.3 纱线扭矩的表征方法
        2.3.1 直接方法
        2.3.2 间接方法
第三章 纱线湿扭结数与扭矩之间关系的理论分析
    3.1 理论基础
        3.1.1 纱线扭矩理论基础
        3.1.2 湿扭结数与单纱扭矩的关系
    3.2 理论假设
    3.3 建模方法
    3.4 字母符号的定义
    3.5 理论分析
        3.5.1 股线结构的分析
        3.5.2 单纱扭矩分析
        3.5.3 股线扭矩分析
    3.6 理论模型验证
第四章 纱线参数优化
    4.1 响应曲面法及其在纺织中的应用
    4.2 实验设计
    4.3 纱线的制备
        4.3.1 原料
        4.3.2 纺纱设备及参数
        4.3.3 测试项目及测试仪器
    4.4 纱线性能测试结果及分析
        4.4.1 纱线对折湿扭结数
        4.4.2 纱线扭矩
        4.4.3 其他性能
        4.4.4 使用RSM分析方法优化纱线扭转性能
        4.4.5 实验验证
第五章 针织物的编织及歪斜性能测试
    5.1 织物的编织
        5.1.1 原料
        5.1.2 编织机器和参数
        5.1.3 试验的项目和测试仪器
    5.2 织物性能的测试与分析
        5.2.1 歪斜性能
        5.2.2 顶破性能
        5.2.3 起毛起球性能
        5.2.4 透气性
    5.3 使用RSM分析方法优化织物性能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6)UHMWPE纬编针织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主要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纬编针织复合材料的发展概况
        1.2.1 纬编针织复合材料的发展及性能特点
        1.2.2 纬编针织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研究
        1.2.3 纬编针织复合材料的应用领域
    1.3 UHMWPE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研究
        1.3.1 UHMWPE纤维的性能特点
        1.3.2 UHMWPE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研究
    1.4 纺织复合材料有限元研究
    1.5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5.1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2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UHMWPE纬平针织复合材料的制备
    2.1 UHMWPE纤维纬平针织物的编织
        2.1.1 实验原料的准备
        2.1.2 纬平针织物
        2.1.3 纬平针织物的编织
    2.2 UHMWPE纱线及树脂基体的力学性能
        2.2.1 UHMWPE纱线的力学性能
        2.2.2 树脂基体的力学性能
    2.3 UHMWPE纤维纬平针织复合材料的制备
        2.3.1 制备工艺及树脂体系
        2.3.2 复合材料的制备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UHMWPE纬平针织复合材料基本力学性能研究
    3.1 拉伸性能测试及分析
        3.1.1 拉伸试验方法
        3.1.2 实验结果及分析
        3.1.3 拉伸破坏形式的分析
    3.2 弯曲性能测试及分析
        3.2.1 弯曲测试试验方法
        3.2.2 实验结果及分析
        3.2.3 弯曲破坏形式的分析
    3.3 压缩性能测试
        3.3.1 压缩性能试验方法
        3.3.2 实验结果及分析
        3.3.3 压缩破坏形式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UHMWPE纬平针织复合材料冲击性能研究
    4.1 冲击性能试验与方法
    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 冲击破坏形式的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复合材料冲击性能的有限元模拟
    5.1 有限元分析方法简介
        5.1.1 有限元分析法
        5.1.2 ANSYS Workbench的介绍
        5.1.3 复合材料冲击性能的分析方法
    5.2 纬平针织物的几何模型建立
        5.2.1 基本假设
        5.2.2 纬平针几何模型的建立
    5.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5.4 复合材料冲击性能的有限元分析
        5.4.1 定义材料参数
        5.4.2 材料模型
        5.4.3 网格划分
        5.4.4 施加载荷及求解控制
        5.4.5 K文件的输出及结果求解
    5.5 有限元模拟结果分析
        5.5.1 有限元模拟结果
        5.5.2 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的对比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7)再生丝素溶液对针织物的改性整理(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
    1.1 织物规格
    1.2 再生丝素溶液的制备
    1.3 再生丝素溶液对针织物的改性整理
2 再生丝素溶液对针织物的改性整理
    2.1 测试方法
        2.1.1 质量变化
        2.1.2 吸湿性能测试
        2.1.3 扭曲性测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织物平方米质量和厚度变化
        2.2.2 吸湿性能测试分析
        2.2.3 织物扭曲性测试分析
3 结语

(8)保型性针织帽性能及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针织帽及其针织物保型性概述
        1.1.1 针织帽的分类及特点
        1.1.2 针织物保型性概述及研究现状
    1.2 国内外针织帽的研究现状
    1.3 定型针织帽涂层的分类和特点
        1.3.1 聚丙烯酸酯涂层胶(Polyacrylate 简称 PA)
        1.3.2 聚氨酯涂层胶(Polyurethane 简称 PU)
        1.3.3 有机硅(聚硅氧烷)类涂层胶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1.4.1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4.2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针织帽涂层定型工艺研究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仪器与药品
    2.3 涂层整理前准备
        2.3.1 棉/毛混纺织物编织
        2.3.2 针织物基本参数测试方法
        2.3.3 针织物的基本参数测试结果
    2.4 织物涂层工艺及性能测试方法
        2.4.1 涂层浆的配制
        2.4.2 织物涂层工艺
        2.4.3 织物脱散性测试方法
        2.4.4 织物的抗勾丝性测试方法
        2.4.5 织物的折皱回复角测试方法
        2.4.6 织物的抗弯刚度测试方法
        2.4.7 织物的透气性测试方法
        2.4.8 织物的断裂伸长率测试方法
    2.5 涂层织物基本参数和性能测试结果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纤维热熔定型工艺纱线结构性能研究及织物织造
    3.1 纤维热熔定型工艺初探
    3.2 低熔点双组分涤纶长丝结构性能研究
        3.2.1 实验材料及药品
        3.2.2 实验仪器
        3.2.3 涤纶长丝形态结构分析方法
        3.2.4 涤纶长丝热性能测试方法
        3.2.5 涤纶长丝拉伸性能测试方法
        3.2.6 涤纶长丝粘结性能测试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涤纶长丝形态结构分析
        3.3.2 涤纶长丝热性能分析
        3.3.3 涤纶长丝拉伸性能分析
        3.3.4 涤纶长丝粘结性能分析
    3.4 纤维热熔定型工艺针织物编织
        3.4.1 实验材料及药品
        3.4.2 实验仪器
        3.4.3 织物组织设计
        3.4.4 纤维热熔定型工艺添纱织物基本参数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纤维热熔定型工艺织物保型性能及服用性能研究
    4.1 实验材料
    4.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4 正交试验设计
    4.5 保型性结果与讨论
        4.5.1 织物脱散性研究
        4.5.2 织物勾丝性研究
        4.5.3 织物折皱回复性研究
        4.5.4 织物抗弯刚度研究
    4.6 针织物保型性模糊综合评价
        4.6.1 模糊评判的数学模型的建立
        4.6.2 模糊数学综合评价针织物保型性能
    4.7 服用性能结果与验证
        4.7.1 织物透气性研究
        4.7.2 织物断裂伸长率研究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纤维热熔定型工艺与涂层工艺织物性能对比
    5.1 实验部分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仪器及药品
        5.1.3 织物涂层工艺及性能测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织物脱散性研究
        5.2.2 织物抗勾丝性研究
        5.2.3 织物折皱回复性研究
        5.2.4 织物抗弯刚度研究
        5.2.5 织物透气性研究
        5.2.6 织物拉伸断裂强度研究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9)低扭复合纱的试制及其针织面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纬斜产生的原因
        1.1.1 纱线性能和织物设计
        1.1.2 编织过程
        1.1.3 印染加工
    1.2 针织物纬斜的控制及其研究现状
        1.2.1 传统控制方法
        1.2.2 新型改进方法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2 低扭复合纱的试制及性能研究
    2.1 复合纱的试制与性能测试
        2.1.1 原料
        2.1.2 纺纱参数
        2.1.3 试验项目及测试仪器
    2.2 复合纱性能测试结果与分析
        2.2.1 纱线对折扭结数
        2.2.2 纱线毛羽
        2.2.3 纱线条干匀度
        2.2.4 纱线拉伸性能
    2.3 纺纱参数的优化
        2.3.1 极差分析
        2.3.2 优化结果
        2.3.3 优化结果的验证
    2.4 低扭复合纱与传统环锭纱性能对比
        2.4.1 一般性能对比
        2.4.2 芯吸性能对比
    2.5 本章小结
3 低扭复合纱的结构及性能优化机理研究
    3.1 低扭复合纱的结构
        3.1.1 轴向纱线外观结构
        3.1.2 径向纤维分布结构
    3.2 加捻三角区的受力分析及低扭复合纱捻度形成与分析
    3.3 低扭复合纱的性能优化分析
        3.3.1 低扭复合纱残余扭矩减少机理
        3.3.2 低扭复合纱毛羽减少机理
        3.3.3 低扭复合纱增强机理
        3.3.4 低扭复合纱条干不匀改善机理
    3.4 本章小结
4 低纬斜针织面料的开发及性能研究
    4.1 低纬斜针织面料的设计
        4.1.1 纬平针织面料的设计
        4.1.2 单珠地针织面料的设计
    4.2 低纬斜针织面料的染整工艺
        4.2.1 工艺流程
        4.2.2 染色工艺
        4.2.3 后整理
    4.3 低纬斜针织面料的性能测试
        4.3.1 纬斜率
        4.3.2 扭度
        4.3.3 拉伸性能
        4.3.4 顶破性能
        4.3.5 耐磨性能
        4.3.6 抗起球性能
        4.3.7 芯吸性能
    4.4 低纬斜针织面料的性能测试结果与讨论
        4.4.1 面料参数
        4.4.2 纬斜率
        4.4.3 扭度
        4.4.4 拉伸性能
        4.4.5 顶破性能
        4.4.6 耐磨性和抗起球性能
        4.4.7 芯吸性能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纬编横机针织物悬垂变形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意义和目的
    1.2 织物悬垂变形性影响因素
        1.2.1 纱线几何性质
        1.2.2 织物组织结构特性
        1.2.3 横机弯纱深度
        1.2.4 后处理工艺
    1.3 尺寸稳定性研究
        1.3.1 针织物尺寸变化机理
        1.3.2 针织物尺寸稳定性理论研究
        1.3.3 针织物尺寸稳定性测试
    1.4 悬垂性
        1.4.1 织物悬垂性的影响因素研究
        1.4.2 织物悬垂性检测方法
    1.5 本课题研究内容
第2章 试验样品制备及测试
    2.1 试验准备
        2.1.1 纱线选择
        2.1.2 纱线前处理
    2.2 纱线性质测试
        2.2.1 纱线细测试
        2.2.2 纱线细度不匀测试
        2.2.3 纱线捻度测试
        2.2.4 纱线毛羽测试
    2.3 样品编织
        2.3.1 式样编织
        2.3.2 编织过程
    2.4 试验数据测量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悬垂尺寸变形影响因素分析
    3.1 多元回归方程分析模型
        3.1.1 多项式回归方法
        3.1.2 多元线性回归数学模型
        3.1.3 同一目标函数建立
        3.1.4 纬编针织物悬垂变形多元回归模型构建
    3.2 针织物回归方程拟合
        3.2.1 纬平针织物回归方程拟合
        3.2.2 罗纹织物回归方程拟合
        3.2.4 双反面织物回归方程拟合
        3.2.5 针织物悬垂尺寸变性性能综合评价
    3.3 针织物悬垂变形影响因素分析
        3.3.1 纱线线密度与织物总密度
        3.3.2 未充满系数
        3.3.3 面密度
        3.3.4 纱线原料与织物组织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松弛处理对针织物悬垂尺寸变化影响
    4.1 湿松弛标准与程序
        4.1.1 湿松弛标准
        4.1.2 洗涤步骤
        4.1.3 干燥程序
    4.2 松弛方式对针织物尺寸规格影响
        4.2.1 松弛方式对纬平针织物尺寸规格影响
        4.2.2 松弛放式对罗纹织物尺寸规格影响
        4.2.3 松弛方式对双反面针织物尺寸规格影响
        4.2.4 分析
    4.3 松弛方式对针织物悬垂尺寸变化的影响
        4.3.1 松弛方式对针织物悬垂尺寸变化率的影响
        4.3.2 松弛方式对针织物悬垂尺寸变化趋势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棉纬平针织服装扭曲变形的机理及控制(论文参考文献)

  • [1]棉纬平针织物防褶方法与机理研究[D]. 赵计青. 青岛大学, 2019(01)
  • [2]苎麻赛络假捻纺的工艺及产品[D]. 路明娜. 东华大学, 2018(01)
  • [3]棉纬平针织物褶皱变形及其机理研究[D]. 王方方. 青岛大学, 2017(02)
  • [4]相变材料在调温面料开发中的应用研究[D]. 田娜娜. 西安工程大学, 2016(04)
  • [5]针织用环锭纱线扭转性能的研究[D]. 于保康. 天津工业大学, 2016(02)
  • [6]UHMWPE纬编针织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研究[D]. 罗岳文. 天津工业大学, 2016(02)
  • [7]再生丝素溶液对针织物的改性整理[J]. 张爽,汤小白,吴惠英. 现代丝绸科学与技术, 2015(03)
  • [8]保型性针织帽性能及工艺的研究[D]. 孔繁贞. 浙江理工大学, 2013(08)
  • [9]低扭复合纱的试制及其针织面料的研究[D]. 郭慧. 武汉纺织大学, 2013(09)
  • [10]纬编横机针织物悬垂变形影响因素的研究[D]. 孙倩茜. 河北科技大学, 2012(05)

标签:;  

棉纬平针织服装扭绞变形的机理及控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