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有可为的蔬菜防虫网覆盖栽培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李侃[1](2013)在《福建省设施园艺推广现状与发展对策分析》文中提出设施农业是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对于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提升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本文以福建省设施园艺的发展作为研究对象,侧重从经济学的角度对目前我省设施农业中的设施园艺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笔者通过对相关的地县进行调研并查阅相关文献,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近年来福建省设施园艺发展的规模、类型和取得的效益。提出了发展设施园艺对促进福建省农业现代化、农民增收、满足市民生活需要、生态环保等方面均有重要的作用。然而,通过调研,笔者发现当前制约福建省设施园艺发展的主要问题有:设施和装备水平较低、扶持政策不完善、土地流转不健全、技术支持能力较低、产业化、市场体系不配套等。据此,笔者针对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借鉴国内外发展经验,根据福建实际,提出以工业化理念发展设施园艺:1.以技术进步推动设施园艺发展;2.以新型经营主体支撑设施园艺发展;3.以产业集群促进设施园艺发展;4.以龙头企业带动设施园艺发展;5.以现代金融理念扶持设施园艺发展;6.构建营销体系服务设施园艺发展。
张真和,陈青云,高丽红,王娟娟,沈军,李中民,张雪艳[2](2010)在《我国设施蔬菜产业发展对策研究(上)》文中研究表明近30年来,我国设施蔬菜产业持续高速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实现了让全国人民从"有啥吃啥"到"吃啥有啥"的历史性跨越。本期"业界观察",几位专家学者对我国设施蔬菜产业发展对策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全面总结,指导性非常强。
张真和,陈青云,高丽红,王娟娟,沈军,李中民,张雪艳[3](2010)在《我国设施蔬菜产业发展对策研究》文中指出我国的主要农区,大多属于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气温显着低于世界同纬度地区,寒冷干燥;夏季,气温又显着高于世界同纬度地区,东部高温多雨,西部高温干旱。气候障碍,对蔬菜(含西瓜、甜瓜、草莓、食用菌)的生产、供应影响很大,冬春和夏秋蔬菜严重短缺的问题,曾长期困扰着全国大中城市各级领导和科技工作者。1978年我国开始改革开放,1985年全国农业告别了以统(派)购为核心的单一计划经济体制,为蔬菜产业打开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以塑料棚为主的设施蔬菜生产迅速发展,超时令蔬菜的供应期状况明显改善。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节能日光温室和遮阳网的大面积推广,攻克了冬春和夏秋"两个淡季"的蔬菜生产技术难题,让全国人民实现了从"有啥吃啥"到"吃啥有啥"的历史性跨越。
黄小燕[4](2009)在《安徽沿淮水涝灾害气候分析及棚室蔬菜避洪减灾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安徽沿淮地区地处暖温带和亚热带的过渡区,是水涝灾害频发的地区。水涝灾害不仅使人民财产遭受惨重的损失,而且打乱了正常的生活和生产,严重影响各项建设和经济发展。沿淮地区水涝灾害主要由梅汛期强降水造成的。梅雨期的长短,梅雨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着旱涝灾害的形成。本文根据沿淮地区梅汛期易遭水灾、无汛期适宜发展大棚蔬菜的特点,着重分析了安徽沿淮地区降水量基本特征、洪涝灾情特征、棚室蔬菜避洪种植热量资源特征、农业热量资源变化特征和无汛期蔬菜棚室光热资源特征,探讨了安徽沿淮地区无汛期棚室蔬菜作物高效避灾栽培的作用机理和栽培模式,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安徽沿淮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安徽沿淮地区棚室蔬菜作物避洪减灾高效种植的技术模式。研究结果可为农业洪涝易发区无汛期发展大棚蔬菜拓展思路,并为农村大棚蔬菜避洪减灾和高效栽培提供技术模式。现将本项研究的主要结果简述如下:1.安徽沿淮降水量的变化特征:以蚌埠站为例,沿淮地区夏季的降水量最大,占全年降水量的54%;冬季最小,仅占全年降水量的7%。各月平均降水量变化基本呈现明显的“单峰型”。2.安徽沿淮水涝灾情特征:受水涝灾害影响,沿淮11站历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农业经济损失和受灾面积都呈上升趋势。历年平均受灾面积为29511.0 hm2。其中阜南站受灾面积最大,蚌埠站最小。安徽省沿淮地区水涝受灾面积各站分布总趋势为自西向东的“降—升—降—升”W型。3.安徽沿淮热量资源的变化特征:以蚌埠站为例,分析沿淮地区近57a来年平均气温和四季平均气温变化,结果均呈上升趋势。无汛期积温多在2900℃~3500℃,平均积温为3207.8℃,历年无汛期积温及其五年滑动平均值变化总体呈波动增加趋势。4.安徽沿淮农业热量资源变化特征:分析沿淮地区蚌埠站历年来≥10℃的起止日期和积温的变化,结果发现起始日期有逐步提前趋势,而终止日期有逐渐推迟趋势,持续日数有逐渐延长趋势。蚌埠站历年活动积温及其五年滑动平均值变化总体呈波动增加趋势。5.安徽沿淮无汛期蔬菜棚室光热资源特征:棚室内气温白天的变化与棚室外气温的变化同步。棚内温度均高于棚外温度,不同材质的棚室其气温日变化幅度不同:春季,胖龙温室>钢架拱棚(双层膜)>钢架大棚(旧,单层膜)>室外;冬季,钢架大棚(新,单层膜)>钢架拱棚(双层膜)>室外。棚室内外气温日变化晴天为单峰型曲线。夜间棚内温度缓慢下降。最低温度出现在早晨7:00左右。棚室内光照强度均比露地光照强度弱。6.安徽沿淮棚室蔬菜作物避洪减灾高效的种植模式:①双层膜塑料大棚栽培模式:(秋)番茄—(春)辣椒;(秋)番茄—(春)芹菜—(春)黄瓜。②单层膜塑料大棚栽培模式:(秋)辣椒—(春)芹菜—苋菜;(秋)芹菜—(春)小白菜—(春)黄瓜;(秋)番茄—(春)芹菜—(春)小白菜—马齿苋;(秋)黄瓜—(春)辣椒—(春)黄瓜。这些种植模式的共同点是利用8月下旬至次年5月中旬的无汛期进行蔬菜作物棚室高效栽培,以实现避洪减灾,丰产丰收。
肖长惜[5](2007)在《中国蔬菜产业:生产、贸易与政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蔬菜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且不可替代的副食品,中国蔬菜产业经过20多年的迅速发展和扩张,已经形成相当大的产业规模,其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已经超过了10%,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应对WTO挑战的新形势下,蔬菜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开始成为农业尤其是外向型农业的发展重点。但是,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的新形势下,蔬菜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下、国际市场依赖程度和科技含量低等发展过程中问题也日益显现出来,严重制约了中国蔬菜产业的发展和“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本研究通过对中国蔬菜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变动趋势、世界蔬菜产业发展的经验借鉴以及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条件下中国蔬菜产业竞争力的研究,提供一个透视中国蔬菜产业发展的理论视角。然后,综合考虑相关蔬菜产业发展的来自于制度、技术等方面的内生及外生因素。立足于农业家庭经营这一基础,从经济学的角度,探索中国蔬菜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及其政策含义,初步形成中国蔬菜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分析框架,为中国蔬菜产业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政策决策参考。特别是在加入WTO后,中国蔬菜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问题变得日益重要起来,本研究在探索中国蔬菜产业国际竞争力现状、变动趋势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借鉴国外蔬菜产业发展的先进经验,对提升中国蔬菜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战略进行规划。本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为导论部分,总括性介绍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二章为课题的逻辑起点,从历史的角度对中国蔬菜产业发展的历程和现状进行评估,并对中国蔬菜产业发展的历史定位和产业障碍作出明确判断。第三章是对中国蔬菜市场从供给与需求两个方面,特别是农户的蔬菜消费行为进行一个整体性评估,他们是整个课题研究的基础。第四章运用数理和计量经济学方法,进行中国蔬菜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并对中国蔬菜产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所面临的国际政策和市场环境进行分析。第五章运用抽象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对蔬菜主要生产国的产业发展模式进行比较研究,试图为构建有中国特色的蔬菜产业化模式提供借鉴。第六章是在前几章分析的基础上,综合系统探讨中国蔬菜产业化经营发展的核心组成部分,他们是构建有中国特色的蔬菜产业化经营模式的基石,能为中国的蔬菜产业化发展提供组织、制度、科技和管理上的保障。研究的最终落脚点在于对宏观经济政策的指导意义,即第七章是在结论性述评的基础上,对中国蔬菜产业产业化和政策实施的良性耦合。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力图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1)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和分析方法对中国蔬菜产业发展进行全面、系统的经济分析和政策研究,属于经济学和园艺学(蔬菜)的交叉学科领域,这一选题具有一定创新意义,领域具有开拓性。(2)从中国蔬菜产业的资源优势和自然条件特色出发,对蔬菜产业进行经济研究,即对中国蔬菜的供给与需求、成本与效益、流通与贸易、比较优势与出口竞争力等重要经济问题进行实证分析,在研究内容上具有系统性;通过本项研究渴望初步形成“中国蔬菜产业经济学”的理论研究框架,力求开辟新学科生长点。(3)综合运用经济学、国际贸易学以及园艺学等的基本理论综合分析问题,结合计量经济模型、数理经济方法、统计工具、比较分析等多种方法,揭示有关蔬菜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变化规律,分析其内在的政策含义,例如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对中国蔬菜产业的供给特点进行分析,采用协整理论及单位根检验模型研究农户蔬菜的消费特点,以及对国际竞争力及比较优势的测算模型等。这在研究方法上具有特色和创新。(4)本研究的最终落脚点是中国蔬菜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在把握中国蔬菜产业发展的现实选择与未来走向的基础上,剖析WTO的制度框架对中国蔬菜产业发展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中国蔬菜产业发展的未来走向为我们提供了蔬菜产业发展的制度与技术选择,转轨经济的制度背景与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分析为中国蔬菜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战略框架与思路对策。
杨明[6](2006)在《铜山县蔬菜产业竞争优势分析及发展对策》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铜山县作为调查研究区域,以铜山县蔬菜产业作为调查研究对象,结合铜山县蔬菜产业发展的现状,明确了铜山县蔬菜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确定了设施蔬菜、食用菌、出口创汇蔬菜等3大特色基地,并提出了铜山县蔬菜产业发展的对策,为铜山县蔬菜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参考。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铜山蔬菜发展特点表现在:生产规模持续发展,均衡供应水平显着提高;设施规模不断扩大,茬口安排日趋成熟。区域特色基本形成,产业影响力逐步提升;科技水平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增强;流通体系基本形成,产品加工销售发展势头良好;蔬菜产业在农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显着;蔬菜安全质量控制、生产基地建设和产品认证取得良好成效。(2)铜山发展蔬菜产业的总体竞争优势主要表现在自然资源、区位条件、市场和规模、龙头企业带动及先发优势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表现在设施简陋、搭配不合理,增效潜力还没有完全发挥;蔬菜生产技术研发和推广比较滞后;蔬菜加工品出口市场单一,采后加工处理薄弱;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和农民合作组织的优势还需进一步发挥。市场流通体系还应完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还应加强;质量控制意识不强。(3)提出发展铜山蔬菜产业的基本策略:实施优质名牌战略,促进蔬菜标准化建设;加大对外开放和科教兴菜力度,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以蔬菜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延长产业链条,拓展优势农业产业的发展空间;加强蔬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以市场供求信息指导蔬菜生产;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推进蔬菜产业化经营;塑造新的蔬菜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机制,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以市场竞争力为标准及时调整结构;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的放矢地发展优势蔬菜产品,提高铜山蔬菜的整体水平。
尹怀富[7](2006)在《韭蛆无药化防控技术及应用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韭菜生产中韭蛆发生普遍、为害严重。目前生产中防治韭蛆的方法主要是采用化学防治,为了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生产者往往使用大量化学农药,甚至使用高毒残留期长的农药,造成产品和环境污染,也给人们的健康带来影响。为此,本试验分别利用地下滴灌控制水肥来维持土壤和沙子表层干燥,及覆盖防虫网,来探讨不同栽培方式对韭蛆的防控效果以及对韭菜生长、品质的影响。旨在采用非化学的方法防治韭蛆,达到韭蛆的无药化防控和韭菜安全生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沙培和土壤栽培韭菜过程中利用地下滴灌供应水分,使土壤或沙子维持表层干燥,能够抑制韭蛆成虫产卵,降低幼虫密度,减少对韭菜的为害。2.沙培方式中,利用营养液供给充足的矿质营养和水分,能够显着增加韭菜叶片中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同时促进韭菜株高和单株鲜重的增加,韭菜的产量比对照增加49.7%。3.覆盖20目、30目、50目防虫网均可对韭蛆成虫起到有效的隔离作用,越冬韭蛆虫口密度分别降低74.72%、94.85%和91.03%,对韭菜的为害降低46.53%、93.96%和81.04%。在3月中旬至11月下旬全程覆盖30目防虫网,冬季进行拱棚生产,可以完全控制韭蛆为害。4.覆盖30目防虫网,使网内的光照强度降低20%30%,土壤10cm地温降低。春季覆盖防虫网,减少了网内水分的蒸发,从而促进韭菜生长,韭菜产量比对照增加25.64%27.17%。在雨水季节覆盖防虫网,使韭菜产量降低;覆盖防虫网一年内韭菜总产量比对照增加2.11%。覆盖30目防虫网还能够促进韭菜分蘖,比对照增加7.60%12.18%。5.覆盖30目防虫网,韭菜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加7%29%,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分别增加12.5%、20.0%和12.5%,粗纤维含量降低7.6%,硝酸盐含量降低10.5%51.6%,能够使韭菜保持鲜嫩洁净,提高了商品性。
朱克为[8](2005)在《西安地区日光温室番茄病虫害无公害综合治理技术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日光温室番茄已成为西安市设施蔬菜的支柱产品,但由于是新兴产业,菜农生产管理水平有限,产品农药残留超标严重。本研究针对我市温室番茄病虫害无公害综合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抗病品种的筛选、实用易行的病虫害防治技术的试验,取得了以下结果: 1.筛选出了适合我地温室栽培的抗病新品种。与我市主栽的毛粉802、国粹1号、保冠1号等粉果型番茄相比,玛瓦、73-45、美国4号、太空1号等硬果型新品种表现出了较强的抗逆性。一是对我地温室番茄的主要病害灰霉病、叶霉病、晚疫病有很高的抗性;二是耐低温性好,抗冻害,适合我地冬季经常出现的持续低温、寡照、多雾的天气;三是耐贮运性好,商品期长,效益高;同时,都具有教高的产量和增产潜力大,与对照毛粉802比,上述四个品种增产率均达到15%以上。 2.确定了针对灰霉病和白粉虱两种主要病虫害的简单实用的无公害治理措施。定点喷雾法和阻隔法是防治灰霉病危害番茄果实最简单有效的方法。与常规的喷雾法和烟雾法相比,两者具有易于操作,费用低、防效高的特点。在生产采用中两者可结合烟雾法达到控制果实和茎叶发病的目的。 防虫网和黄板诱杀结合使用可有效期地控制白粉虱的危害,较常规药剂防治有很好的防效。在使用时应尽早动手,做到无“虫苗”入棚,无“虫棚”覆盖。使用黄板诱杀技术,一是选择粘性强、保湿性好捕虫胶;二是悬挂黄板时应高于植物生长点15cm,位置在靠近后墙1-1.5m处;三是当虫口密度达5头/株时,每667m2挂50块,1-2个月换一次板。在生产中以25cm×30cm的纸质板为好,黄板和防虫网控制白粉虱比常规药剂防治,具有费用低、效果好、无农药污染和残留等特点,对天敌安全,对人和环境无害。 生物制剂75%灭蝇胺可湿性粉剂、1.8%阿维菌素乳油及0.26%苦参碱水剂对白粉虱都有较好的防效。阿维菌素乳油、苦参碱水剂采用1000倍,灭蝇胺可湿性粉剂用5000倍浓度效果较好,持效期长。 3.提出了我市温室番茄病虫害综合治理的策略和技术措施。针对我市温室番茄病虫害发生的现状和特点,以抗病品种和培育无病虫壮苗为基础,将生态控制、农业防治及物理防治融为一体,优先选用生物防治,辅以高效、低毒、低残、无公害农药,最大限度减少化学农药施用。综合利用合理施肥、适时播种、科学
徐知函[9](2004)在《设施甜椒有机化土栽培基质的筛选及施肥量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针对造成我国可控环境条件下蔬菜产量低、质量差、效益低,难以进行长季节生产的关键问题,本试验以甜椒为代表蔬菜,从有机化土栽培基质的筛选,合理的配比,基质栽培条件下甜椒不同阶段的需肥特点,及越冬越夏长季节高产栽培技术等环节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改良设施内土壤环境的方法。初步确定了育苗和结果期的无机肥和有机肥的适宜用量。主要有以下研究结论。 以麦秸、玉米秸、白菜秸、菇渣、刨花等农产废弃物为基质材料,通过与洁净土壤混合成有机化土栽培基质栽培甜椒,效果上可以替代草炭和蛭石,并且优于常规土壤栽培。不同有机化栽培基质由于材料和配比不同,栽培效果有一定差异。经过研究几种配方对甜椒的生长、生理特性、品质和产量的影响,发现,麦秸+(大粪干+土壤)+玉米秸(4:3:3)、麦秸+(大粪干+土壤)+白菜秸(4:3:3)两种有机栽培基质表现较好,栽培中显着地提高了甜椒的生长、根系活力和叶片光合能力,大幅度减少了果实中硝酸盐含量,并且产量最高。整个生长期越冬,长达10个月,亩产量可达8024kg。 对4种不同配比的麦秸+玉米秸+洁净土壤+大粪干等辅料的有机化土栽培基质研究表明,基质配比为:麦秸:玉米秸:洁净土壤=5:5:3栽培甜椒效果最好,表现在促进提早进入生殖生长阶段、改善植株源库关系、防止叶片衰老、提高品质和产量等方面。此基质在定植后一个月内,温度比土壤高近2.5℃,适于早春提早定植。此配方的容重是0.32-0.43 g/cm3,孔隙度是0.71-0.75,适宜甜椒根系生长。此配比简单,原料丰富,成本低,适于推广给广大农民。 在有机基质草炭+蛭石(2:1)上进行对甜椒育苗期施肥量研究。甜椒苗于18天苗龄时自72孔穴盘分苗至10*10营养钵后,最适宜的施肥量为,按N、P2O5、K2O=1:1:1的比例,有效养分800g/m3。肥料用量为三元复合肥1500g/m3、尿素90g/m3和某种商品有机肥4000g/m3。在此施肥处理下,甜椒生长速率快、干物质积累速率快、幼苗素质好,分苗后30天定植于有机化土栽培基质麦秸:玉米秸:洁净土壤=5:5:3中,前期产量达3.9kg/m2。 在刚筛选出的有机化土栽培基质:麦秸:玉米秸:洁净土壤=5:5:3上进行甜椒结果期的施肥量的研究。定植后生长期共4个月零10天。适宜的追肥总量为N:27-33kg/667m2、P:2-2.2kg/667m2、K.12-15kg/667m2。在此施肥处理下,基质保温性好,甜椒吸收养分能力强,产量可达4375 kg/667m2,经济效益好。
晓宁[10](2004)在《蔬菜防虫网覆盖栽培,大有可为》文中提出 1 防虫原理 防虫网以人工构建的屏障.将害虫拒之网外.达到防虫保菜的目的。此外,防虫网反射、折射的光对害虫还有一定的驱避作用。应用这项技术,可以大幅度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性.真正体现“综合防治,预防为主”的方针。
二、大有可为的蔬菜防虫网覆盖栽培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有可为的蔬菜防虫网覆盖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福建省设施园艺推广现状与发展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案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内容 |
1.2.3 研究方法 |
1.2.4 研究思路 |
2 相关的概念和国内外设施园艺发展综述 |
2.1 设施农业 |
2.2 设施园艺 |
2.3 国内设施农业发展研究综述 |
3 国内外设施园艺发展现状和经验启示 |
3.1 国外设施园艺发展历史及现状 |
3.2 设施园艺先进国家的经验和启示 |
3.2.1 荷兰的设施园艺 |
3.2.2 以色列设施园艺 |
3.2.3 美国设施园艺 |
3.3 国内设施园艺发展历史及现状 |
3.4 国内设施园艺先进地区的经验和启示 |
3.4.1 山东省设施园艺 |
3.4.2 辽宁省设施园艺 |
4 福建省设施园艺推广发展现状 |
4.1 福建省推广设施园艺的优势 |
4.1.1 区位优势 |
4.1.2 经济社会优势 |
4.1.3 政策优势 |
4.2 福建省设施园艺发展现状 |
4.3 福建省主要设施园艺产业 |
4.3.1 设施蔬菜 |
4.3.2 设施菌菇 |
4.3.3 设施花卉 |
4.3.4 设施果木 |
4.3.5 设施林业 |
4.4 设施园艺的效益分析 |
4.4.1 社会效益 |
4.4.2 生产效益 |
4.4.3 经济效益 |
4.4.4 生态效益 |
4.4.5 成本效益 |
4.5 我省设施园艺发展特点 |
5 福建省设施园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5.1 设施及装备水平亟待提升 |
5.2 扶持政策亟待完善 |
5.3 土地流转机制亟待健全 |
5.4 技术支撑能力亟待加强 |
5.5 产业化水平亟待提高 |
5.6 市场体系亟待健全 |
6 发展福建省设施园艺的总体思路与措施 |
6.1 其他省市对设施农业的扶持措施 |
6.2 对福建省发展设施园艺的对策建议 |
6.2.1 总体思路 |
6.2.2 政策建议 |
7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我国设施蔬菜产业发展对策研究(上)(论文提纲范文)
1 发展成就 |
1.2 促进了城乡就业农民增收 |
1.3 提升了设施蔬菜产业地位 |
1.4 增强了质量安全保障措施 |
1.5 推进了设施蔬菜科技创新 |
2 主要特点 |
2.1 低碳节能国际领先 |
2.2 保护设施经济实用 |
2.3 集中发展分布趋优 |
2.4 果菜茬口类型较多 |
2.5 开发非耕地进展可喜 |
3 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
3.1 缺乏科学规划引导 |
3.2 冬春生产安全隐患大 |
(4)安徽沿淮水涝灾害气候分析及棚室蔬菜避洪减灾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概述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国内外洪涝灾害的研究概况 |
1.3.2 国内外棚室蔬菜的研究概况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4.3 研究特点和创新之处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试验处理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验数据采集 |
2.3 测定项目及使用仪器 |
2.3.1 气温的测定 |
2.3.2 空气湿度的测定 |
2.3.3 地温的测定 |
2.3.4 光照强度的测定 |
2.4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方法 |
2.4.1 相关分析 |
2.4.2 回归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安徽沿淮水涝灾害气候分析 |
3.1.1 安徽沿淮降水量的基本特征 |
3.1.2 安徽沿淮梅汛期降水的特征分析 |
3.1.2.1 安徽沿淮梅雨期的基本特征 |
3.1.2.2 安徽沿淮梅汛期雨量的基本特征 |
3.1.3 安徽沿淮梅汛期降水的地域差异特征分析 |
3.1.4 安徽沿淮水涝对农业的影响 |
3.1.5 安徽沿淮农业水涝灾期特征分析 |
3.1.6 安徽沿淮地区水涝灾情分析 |
3.2 安徽沿淮水涝灾害的成因分析 |
3.2.1 黄河夺淮恶果所致 |
3.2.2 特殊的地形 |
3.2.3 特殊的气候,暴雨集中、雨型恶劣 |
3.2.4 生态失衡人水争地 |
3.3 棚室蔬菜避洪种植农业气候特征分析 |
3.3.1 安徽沿淮热量资源的变化特征分析 |
3.3.2 安徽沿淮农业热量资源变化特征分析 |
3.4 安徽沿淮无汛期蔬菜棚室光热资源特征 |
3.4.1 棚室内气温变化特征 |
3.4.2 设施内光照的变化特征 |
3.5 蔬菜对环境温度的要求和反应 |
3.6 棚室蔬菜避洪减灾高效种植的机理与模式 |
3.6.1 棚室蔬菜避洪减灾高效栽培的机理分析 |
3.6.2 棚室蔬菜避洪种植的茬口安排 |
3.6.3 棚室蔬菜避洪减灾高效种植的技术模式 |
4. 结论 |
4.1 安徽沿淮水涝灾害气候特征 |
4.1.1 安徽沿淮降水量的基本特征 |
4.1.2 安徽沿淮地区水涝灾情特征 |
4.2 棚室蔬菜避洪种植农业气候特征 |
4.2.1 安徽沿淮热量资源的变化特征 |
4.2.2 安徽沿淮农业热量资源变化特征 |
4.2.3 安徽沿淮无汛期蔬菜棚室光热资源特征 |
4.3 安徽沿淮棚室蔬菜作物避洪减灾高效的种植模式 |
5.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中国蔬菜产业:生产、贸易与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一、中国蔬菜产业:一个蓄势待发的巨大产业 |
二、中国蔬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节 相关研究的简要综述 |
一、中国蔬菜产业竞争力的研究 |
二、中国蔬菜产业发展研究 |
第三节 基本思路、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 |
一、基本概念与范围的界定 |
二、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三、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
第二章 中国蔬菜产业发展:生产、贸易及路径选择 |
第一节 中国蔬菜生产的现状、机遇与挑战 |
一、发展现状 |
二、经济社会地位评价 |
三、面临的机遇 |
四、问题与挑战 |
第二节 中国蔬菜贸易的现状及基本格局 |
一、出口格局 |
二、进口格局 |
三、对国际蔬菜市场依存度与国际蔬菜市场需求趋势 |
第三节 中国蔬菜产业发展:障碍与选择 |
一、中国蔬菜产业发展障碍的制度分析 |
二、中国蔬菜产业发展的战略转变 |
第三章 中国蔬菜供需分析 |
第一节 中国蔬菜供给:生产特征与资源配置 |
一、前提假定 |
二、模型与推导 |
三、指标和样本数据 |
四、结果与简要分析 |
五、结论与启示 |
第二节 中国蔬菜市场需求分析 |
一、中国蔬菜消费需求现状分析 |
二、影响蔬菜消费需求的因素分析 |
三、结论与讨论 |
第三节 转型期中国农户蔬菜消费与收入的短期动态与长期均衡 |
一、前提界定 |
二、中国农户蔬菜消费与收入水平的长期均衡关系 |
三、中国农户蔬菜消费与收入水平的短期动态调整 |
四、中国农户蔬菜消费与收入水平的因果关系检验 |
五、结论与讨论 |
第四章 WTO框架下中国蔬菜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
第一节 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研究与测度方法 |
一、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
二、国际竞争力评价的理论、方法与实践 |
三、特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
第二节 蔬菜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
一、国际蔬菜贸易动态格局 |
二、蔬菜产业竞争力构成因素分析 |
三、结论与讨论 |
第三节 中国蔬菜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
一、中国蔬菜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的构建 |
二、中国蔬菜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 |
三、结论与讨论 |
第四节 WTO框架下国际蔬菜市场准入与贸易壁垒 |
一、WTO《农业协议》及其动态 |
二、技术贸易壁垒(Technical Barrier to Trade,TBT) |
三、中国蔬菜产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现实路径选择 |
第五章 国外蔬菜产业发展模式的比较与启示 |
第一节 美国蔬菜产业的产业化与现代化 |
一、生产过程的专业化 |
二、生产布局的优化、形成优势产业带 |
三、社会化的服务体系 |
四、一体化的流通服务体系 |
五、讨论与启示 |
第二节 日本蔬菜产业化的发展与启示 |
一、日本蔬菜的生产特点 |
二、流通形式、费用及规格标准 |
三、蔬菜产销中的政府行为 |
四、小结与讨论 |
第三节 欧盟蔬菜产业的生产与流通 |
一、注重研发创新,强调规模,保证企业高水平高效益的强势竞争 |
二、高效、合理的蔬菜流通体制 |
三、有效的政府支持 |
四、讨论与启示 |
第六章 蔬菜产业化经营 |
第一节 蔬菜产业化体系制度创新平台 |
一、蔬菜产业化面临的制度约束 |
二、蔬菜产业化经营的制度创新平台 |
三、讨论与启示 |
第二节 蔬菜产业化的技术创新平台 |
一、技术创新及农业技术创新简要介绍 |
二、技术创新:蔬菜产业化的关键 |
三、蔬菜产业化中的技术创新实践 |
第三节 蔬菜产业高效运转的资本投入与信息支持 |
一、资本投入是蔬菜产业化经营的重要生产要素 |
二、构建蔬菜产业化经营的多元投资体系 |
三、信息化与蔬菜产业化经营 |
四、蔬菜产业化经营中的信息支持 |
第四节 蔬菜产业良好运作的物流体系 |
一、农村物流与农业产业化 |
二、蔬菜产业化经营中农村物流的微观组织机制 |
三、以农村物流组织的发育来促进蔬菜产业化经营 |
第七章 中国蔬菜产业发展的政策性建议与对策 |
第一节 中国蔬菜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实现路径 |
一、新世纪中国蔬菜产业发展的目标定位 |
二、以蔬菜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推进蔬菜产业化向纵深发展 |
三、发挥地区比较优势,优化产业区域布局,实现规模经济效益 |
四、实施科技兴菜战略,建设蔬菜强国 |
第二节 WTO框架下的中国蔬菜产业发展的政策导向与选择 |
一、WTO短期内对中国蔬菜产业发展所形成的冲击 |
二、WTO对中国蔬菜产业发展的长期影响评估 |
三、充分利用WTO规则,同时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
第三节 中国蔬菜产业发展的未来方向与定位 |
一、绿色蔬菜产业 |
二、设施蔬菜产业 |
三、“外向型”蔬菜产业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铜山县蔬菜产业竞争优势分析及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国外蔬菜产业发展状况 |
2.我国蔬菜产业发展状况 |
3.江苏和徐州蔬菜产业发展情况 |
4.铜山蔬菜产业发展优势和思路 |
5.本论文研究问题的目的意义 |
第二章 铜山县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
1.产业规模逐年扩大,均衡供应水平显着提高 |
2.设施蔬菜规模不断扩大,茬口安排日趋成熟 |
3.蔬菜产业区域特色基本形成,影响力逐步提升 |
4.科技水平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增强 |
5.流通体系基本形成,农民组织初现规模,龙头企业作用日趋明显 |
6.在农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显着,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
7.蔬菜安全质量控制、基地建设和产品认证取得成效 |
8.本章结论 |
第三章 铜山县蔬菜产业竞争优势和主要问题分析 |
1.蔬菜产业总体优势分析 |
2.目前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蔬菜种类及其市场前景和竞争优势分析 |
3.存在的主要问题 |
4.本章结论 |
第四章 铜山县蔬菜产业的发展对策 |
1.铜山县蔬菜产业的发展思路 |
2.发展措施 |
3.保障支持体系 |
4.结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韭蛆无药化防控技术及应用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1 韭蛆发生与防治研究现状 |
1.1 生物学特性 |
1.2 生活史和发生规律 |
1.3 防治方法 |
1.3.1 化学防治 |
1.3.2 物理防治 |
1.3.3 生物防治 |
1.3.4 农业防治 |
2 防虫网覆盖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
2.1 防虫网规格及覆盖形式 |
2.2 防虫网对环境条件的影响 |
2.2.1 光照条件 |
2.2.2 温度 |
2.2.3 风速和网内湿度 |
2.3 防虫网对蔬菜病虫害的防治作用 |
2.4 防虫网覆盖对蔬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2.4.1 产量 |
2.4.2 产品经济性状和品质 |
3 地下滴灌及其特点 |
3.1 地下滴灌的应用特点 |
3.2 地下滴灌存在的问题 |
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一章 表层干燥对韭蛆发生、韭菜生长及品质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和试验方法 |
1.2 韭菜生长和营养品质指标测量 |
1.2.1 韭菜生长的测定 |
1.2.2 叶绿素含量测定 |
1.2.3 根系活力测定 |
1.2.4 硝酸盐及硝酸还原酶含量测定 |
1.2.5 可溶性蛋白含量测定 |
1.2.6 维生素C 含量测定 |
1.2.7 粗纤维含量测定 |
1.2.8 可溶性糖含量测定 |
1.2.9 矿质元素含量测定 |
1.3 韭蛆调查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表层干燥对韭蛆发生的影响 |
2.1.1 成虫发生 |
2.1.2 幼虫密度 |
2.1.3 韭蛆为害 |
2.2 表层干燥对韭菜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
2.2.1 韭菜生长 |
2.2.2 韭菜产量 |
2.3 表层干燥对韭菜硝酸还原酶活性和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
2.4 表层干燥对韭菜根系活力和色素含量的影响 |
2.5 表层干燥对韭菜品质的影响 |
2.6 表层干燥对韭菜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 |
第二章 防虫网覆盖对韭蛆发生、韭菜生长及品质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处理 |
1.1.1 不同规格防虫网防虫效果研究 |
1.1.2 覆盖30 目防虫网的防虫效果、对韭菜生长及其品质的影响 |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1.2.1 环境条件测定 |
1.2.2 韭菜生长生理及品质指标测量 |
1.2.3 韭蛆调查 |
2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规格防虫网的防虫效果 |
2.1.1 不同规格防虫网对韭蛆成虫的隔离效果 |
2.1.2 不同规格防虫网对韭蛆为害的影响 |
2.1.3 覆盖30 目防虫网对韭蛆发生的影响 |
2.2 防虫网覆盖对环境条件的影响 |
2.2.1 光照 |
2.2.2 土壤水分蒸发 |
2.2.3 气温和地温 |
2.3 防虫网覆盖对韭菜生长的影响 |
2.3.1 株高和假茎粗 |
2.3.2 叶片和新根数 |
2.3.3 产量和分蘖 |
2.4 防虫网覆盖对韭菜叶片色素含量和根系活力的影响 |
2.5 防虫网覆盖对韭菜硝酸盐含量和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 |
2.6 防虫网覆盖对韭菜营养品质的影响 |
2.6.1 品质 |
2.6.2 矿质营养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8)西安地区日光温室番茄病虫害无公害综合治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设施蔬菜病虫害防治研究状况 |
1.1.1 无公害防治及IPM技术 |
1.1.2 生物学技术 |
1.1.3 信息技术的应用 |
1.2 我国的研究状况 |
1.2.1 无公害生产 |
1.2.2 番茄育种技术 |
1.2.3 生物防治技术 |
1.2.4 信息技术的应用 |
1.3 我国在日光温室病虫害研究方面的差距 |
1.3.1 温室病虫害发生的基础性研究还不够系统 |
1.3.2 自然控制作用的研究 |
1.3.3 优化人为控制技术的研究 |
1.4 我地日光温室番茄病虫害发生及防治情况 |
1.4.1 我市日光温室番茄病虫害发生情况 |
1.4.2 无公害综合治理情况 |
1.4.3 无公害综合防治存在问题 |
1.5 论文设计思路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温室抗病品种试验 |
2.1.1 试验设计 |
2.1.2 数据调查及处理 |
2.2 主要病虫害无公害综合治理技术研究 |
2.2.1 不同施药技术防治灰霉病试验 |
2.2.2 黄板诱杀温室白粉虱试验 |
2.2.3 生物农药对温室白粉虱的防效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抗病品种筛选试验 |
3.1.1 病情测定结果 |
3.1.2 产量分析 |
3.1.3 推广种植情况 |
3.2 有害生物无公害综合治理技术研究 |
3.2.1 灰霉病不同施药技术试验 |
3.2.2 黄板诱杀温室白粉虱技术研究 |
3.2.3 生物农药对白粉虱的防效 |
3.3 无公害综合治理措施 |
3.3.1 农业防治 |
3.3.2 生物防治 |
3.3.3 生态防治 |
3.3.5 化学防治 |
第四章 结论 |
第五章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作者简介 |
(9)设施甜椒有机化土栽培基质的筛选及施肥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 国内外设施蔬菜栽培方式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
2 栽培基质的研究 |
3 选题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日光温室甜椒有机化土栽培基质的初步筛选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观测指标的测定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处理的主要理化性质及养分含量 |
2.2 不同处理基质的温度状况 |
2.3 不同处理对甜椒开花期的影响 |
2.4 不同处理对甜椒株高、茎粗的影响 |
2.5 不同处理对甜椒根系活力、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的影响 |
2.6 不同处理对甜椒产量和果实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
3 讨论 第三章 设施甜椒秸秆与洁净土混合基质配方的优化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设计 |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处理对甜椒开花座果的影响 |
2.2 不同处理基质的理化性状 |
2.3 不同处理对甜椒植株性状的影响 |
2.4 不同栽培方式下CO_2浓度变化情况 |
2.5 不同处理对甜椒生理指标的影响 |
2.6 不同处理对甜椒产量的影响 |
3 讨论 第四章 甜椒育苗期和结果期不同施肥量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实验设计 |
1.3 测定项目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育苗期施肥量试验 |
2.2 结果期施肥量试验 |
3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
四、大有可为的蔬菜防虫网覆盖栽培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福建省设施园艺推广现状与发展对策分析[D]. 李侃. 福建农林大学, 2013(05)
- [2]我国设施蔬菜产业发展对策研究(上)[J]. 张真和,陈青云,高丽红,王娟娟,沈军,李中民,张雪艳. 蔬菜, 2010(05)
- [3]我国设施蔬菜产业发展对策研究[A]. 张真和,陈青云,高丽红,王娟娟,沈军,李中民,张雪艳. 《中国设施农业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资料汇编, 2010
- [4]安徽沿淮水涝灾害气候分析及棚室蔬菜避洪减灾技术研究[D]. 黄小燕. 安徽农业大学, 2009(07)
- [5]中国蔬菜产业:生产、贸易与政策研究[D]. 肖长惜. 华中农业大学, 2007(02)
- [6]铜山县蔬菜产业竞争优势分析及发展对策[D]. 杨明. 南京农业大学, 2006(06)
- [7]韭蛆无药化防控技术及应用效果研究[D]. 尹怀富. 山东农业大学, 2006(12)
- [8]西安地区日光温室番茄病虫害无公害综合治理技术研究[D]. 朱克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5(05)
- [9]设施甜椒有机化土栽培基质的筛选及施肥量的研究[D]. 徐知函.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4(04)
- [10]蔬菜防虫网覆盖栽培,大有可为[J]. 晓宁.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