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干化学成分的研究

树干化学成分的研究

一、云衫针层孔菌化学成分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圳[1](2020)在《桑黄的化学成分及其抗神经炎症活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桑黄来源于多孔菌科(Polyporaceae)针层孔菌属(Phellinus)火木针层孔菌(P.igniarus)的子实体,主要化学成分有多糖、甾体、萜类、多酚类、脂肪酸等,桑黄的药理活性包括抗肿瘤活性、抗氧化与神经保护活性、降血糖活性、肝脏保护活性等。本研究以桑黄为研究对象,通过现代色谱分离技术,结合核磁共振谱、质谱等结构鉴定技术,系统的分离鉴定其中的化学成分,并对化合物进行抗神经炎症活性评价,为发现抗神经炎症先导化合物奠定坚实的基础。将桑黄药材粉碎后加甲醇回流提取,提取后加入乙酸乙酯进行萃取,然后采用大孔树脂AB-8、MCI CHP20P、silica gel、Toyopearl HW-40F、ODS、Sephadex LH-20等柱色谱以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纯化化合物。采用核磁共振谱、质谱等技术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解析。采用小鼠小胶质细胞株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抗神经炎症活性筛选。从桑黄醇提物中分离并鉴定了十九个单体化合物,包括五个新化合物:Phellinols A-D(1-4)、N-((5-phenyloxazol-2-yl)methyl)acetamide(5),十四个已知化合物:原儿茶醛(6)、(E)-4-(3,4-二羟基苯基)-3-丁烯-2-酮(7)、inoscavin A(8)、davallialactone(9)、interfungins A(10)、phelligridins F(11)、phelligridimer A(12)、原儿茶酸甲酯(13)、咖啡酸甲酯(14)、phellibaumins A(15)、(22E,24R)-麦角甾-7,22-二烯-3β-酮(16)、(22E,24R)-麦角甾-7,22-二烯-3β-醇(17)、2,2’-氧代双(1,4-二叔丁苯)(18)、1-O-β-D-吡喃葡萄糖基-2S,3R,4E,8E,2’R-2-N-(2’-羟基棕榈酰)-9-甲基-4,8-sphingadienine(19)。抗神经炎症活性评价发现,化合物7、8、12、14、18、19有明显的抗神经炎症活性。

李冉[2](2019)在《木蹄层孔菌和斑褐孔菌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木蹄层孔菌(Fomes fomentarius)是担子菌纲(Basidiomycetes)多孔菌目(Polyporales)多孔菌科(Polyporaceae)层孔菌属(Fomes)真菌,斑褐孔菌[Fuscoporia punctata(Fr.)Curnn]属于多孔菌科(Polyporaceae)褐孔菌属(Fuscoporia)。木蹄层孔菌与斑褐孔菌都是生长在阔叶树上,且具有多种药理活性的大型药用真菌。木蹄层孔菌的药用部位子实体在民间可治疗食道癌等疾病;斑褐孔菌已有报道显示具有治疗心律不齐等药理特性,但斑褐孔菌子实体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鲜有报道。为了深入认识这两种大型真菌药效物质基础,本课题研究了木蹄层孔菌和斑褐孔菌子实体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分离获得单体化合物,发现新颖化合物结构和筛选活性成分,为挖掘大型药用真菌中先导分子创制新药以及利用其资源开发产品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硅胶柱、反相ODS柱、Sephadex LH-20凝胶柱、半制备高效液相等色谱方法对药用真菌子实体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核磁波谱数据结合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结构。从木蹄层孔菌中分离得到1 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4-二羟基-3,5-二甲基苯乙酮(1)、3,4-二羟基苯甲酸乙酯(2)、4-(4-羟基苯基)-3E-丁烯-2-酮(3)、麦角甾-7,22-二烯-3β-醇(4)、麦角甾-7,22-二烯-3-酮(5)、1,5-2(3,4-二羟基苯基)-1,4-戊二烯-3-酮(6)、3,4-二羟基苯乙酮(7)、对羟基苯甲醛(8)、4-羟基苯乙酮(9)、3,4-二羟基苯甲醛(10)、4-(3,4-二羟苯基)-3E-丁烯-2-酮(11)。化合物6是首次从木蹄层孔菌中分离得到。从斑褐孔菌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原儿茶醛(12)、friedelin(13)、inonotusin B(14)、inoscavin C(15)、phellibaumin A(16)、phellifuropyranone A(17)、inoscavin A(18)、phelligridin D(19)、phellibaumin D(20)、邻苯二酚(21)、对羟基苯甲酸(22)、邻苯三酚(23)、对羟基苄叉丙酮(24)、1,6-dihydrocyclobuta[l,2-b:4,3-b’]dipyrrole-2,5-dione(25)。全部化合物都是首次从斑褐孔菌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5是新化合物。对分离鉴定后的化合物进行活性筛选:用PNPG法测定化合物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评估化合物的抗氧化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采用Ellman法测定化合物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采用96孔板微量法测定化合物的抑菌活性;采用PNPP方法测定化合物对蛋白酪氨酸磷酸酶(PTP-1B)的抑制活性。结果显示:木蹄层孔菌中化合物6、7、10具有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化合物1-11均有一定的清除DPPH自由基活性,化合物7清除率较高,达到71.99%;化合物1,3,6,7,11具有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化合物6能够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64 mg·L-1和128 mg L-1。斑褐孔菌中化合物14、15、17-19都表现出了较高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其IC50值分别为256.18、127.77、463.84、264.06、122.99μM;化合物15-17、19、20在清除自由基方面活性较好,IC50分别是30.45、227.82、32.90、25.79、6.71 μM。化合物14、15、17-20具有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化合物15的抑制率为32.41%;化合物14-16、19、20对蛋白酪氨酸磷酸酶(PTP-1B)具有抑制活性。

李冉,马青云,孔凡栋,谢晴宜,丁琼,赵友兴[3](2017)在《木层孔菌属真菌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木层孔菌属的化学成分类型主要有萜类、甾体、黄酮、酚类、呋喃、多糖等,具有抗肿瘤、免疫调节、降血糖、抗炎、保肝、抗氧化等生物活性。笔者对木层孔菌属真菌的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进行了综述,为木层孔菌属真菌资源的高值化产品开发和创新利用提供参考。

孙程亮[4](2015)在《桦剥管孔菌等四种高等真菌化学成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对四种高等真菌的子实体或者发酵液进行了化学成分研究。这四种高等真菌分别为桦剥管孔菌(Piptoporus betulinus)、大白口蘑(Tricholoma giganteum)和白边火木蹄孔菌(Pyrofomes albomarginatus)和有柄灵芝(Ganoderma gibbosum(Blume&T.Nees)Pat)。通过硅胶、RP-18、Sephadex LH-20等多种材料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现代波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从桦剥管孔菌(Piptoporus betulinus)发酵液中分离鉴定了14个化合物,它们分别是pipulinus A(1)、pipulinus B(2)、pipulinus C(3)、elaeicolasides B(4)、pipulinus D(5)、pipulinus E(6)、pipulinus F(7)、petulinus A(8)、苯乙醇鼠李糖苷(9)、cryptosphaerolide B(10)、rel-(1S,4S,5R,7R,10R)-10-desmethyl-11-euduemene(11)、10,11-epoxyguaian-13-ol(12)、(3R)-5-carbomethoxymellein(13)、对羟基苯乙醇(14)。化合物1-3,5-10为新化合物,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种真菌中分得。从大白口蘑(Tricholoma giganteum Massee)子实体中分离鉴定了12个化合物,它们分别为:亚油酸甲酯(15)、亚油酸(16)、麦角甾-4,6,8(14),22-四烯-3-酮(17)、麦角甾-5,7,22-三烯-3β-醇(18)、过氧麦角甾醇(19)、麦角甾-7,22-二烯-3β,5α,9α-三羟基-6酮(20)、麦角甾-7,22-二烯-3β,5α-二羟基-6酮(21)、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α,9α-四醇(22)、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9α-四醇(23)、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24)、3β-O-glucopyranosyl-5α,6β-dihydroxy-ergosta-7,22-diene(25)、脑苷脂D(26)。除化合物18和19外其余10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种真菌中分离得到。从白边火木蹄孔菌(Pyrofomes albomarginatus)发酵液中分离鉴定了6个化合物,它们分别是对羟基苯乙醇(14)、3,4-二羟基苯乙醇(27)、2,5-二羟基苯乙酸(28)、邻羟基苯乙酸(29)、2,5-呋喃二甲醇(30)、脑苷脂C(31)。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种真菌中分得。从有柄灵芝(Ganoderma gibbosum(Blume&T.Nees)Pat)发酵液中分离鉴定了4个化合物,它们分别是spirotryprostatin A(32)、大黄素-8-甲醚(33)、环(亮-缬)二肽(34)、pseurotin A(35)。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种真菌中分得。

谌亮,王玉平,许春莲,宋大鹏,尹爱武[5](2014)在《山桃根化学成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硅胶柱层析和重结晶方法对山桃根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分析鉴定得11个化合物,分别是:棕榈酸(palmitic acid,1a)、硬脂酸(stearic acid,2b)、β-谷甾醇(β-sitosterol,3c)、山柰酚(kaempferol,4d)、槲皮素(quercetin,5e)、二氢槲皮素(dihydroquercetin,6f)、柚皮素(Naringenin,7g)、山柰酚7-O-β-D-葡萄糖苷(Kaempferol-7-O-β-D-glucoside,8h)、槲皮素-7-O-α-L-鼠李糖苷(Quercetin-7-O-α-L-rhamnopyranoside,9i)、槲皮素-3,7-二-O-α-L-鼠李糖苷(quercetin-3,7-O-α-L-dirhamnopyranoside,10j)、胡萝卜苷(daucosterol,11k)。化合物1,4,6,9,11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王超仪[6](2013)在《“桑黄”的生药学鉴定及抗肿瘤活性的对比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对“桑黄”的生药学与抗肿瘤活性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旨在明确哪种“桑黄”能更有效的提高人体免疫机能、在预防疾病和治疗等方面起到良好的作用,为“桑黄”在实验研究领域,临床应用以及实现标准统一化打下了基础。本草考证表明,“桑黄”最早在汉代的《神农本草经》中记载为“桑耳”,在唐代甄权的《药性论》中才首次出现“桑黄”。作者认为中国“桑黄”,在分类上属于真菌界、担子菌门、绣革孔菌目、绣革孔菌科,主要包括来自Phellinus、 Inonotus及Fomitiporia等属的具有显着抗肿瘤活性的木腐菌子实体,包括火木层孔菌Phellinus igniarius (L.:Fr.) Quel.、瓦尼木层孔菌Phellinus vaninii Ljub.、鲍姆木层孔菌Phellinus baumii Pilat, Bull.、椭圆嗜蓝孢孔菌Fomitiporia ellipsoide B.K. Cui&Y.C. Dai及粗毛纤孔菌Inonotus hispidus(Bull.:Fr.)P. Karst.、Inonotus sanghuang Sheng H. Wu, T. Hatt.&Y.C. Dai等的子实体,并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真实性评价方面,对不同种“桑黄”进行了基源、性状、显微和理化鉴定,研究不同“桑黄”间的显着差异,为“桑黄”的物种资源提供了鉴定依据。有效性评价方面,选用H22荷瘤小鼠对6种不同“桑黄”的石油醚提取物进行了抗肿瘤体内实验。结果表明,粗毛纤孔菌、鲍姆木层孔菌、火木层孔菌和瓦尼木层孔菌的石油醚提取物以及黑壳木层孔菌石油醚提取物高剂量(100mg/kg)对肿瘤的抑制作用均大于40%;瓦尼木层孔菌石油醚提取物低剂量组(50mg/kg)的抑瘤效果最佳;其脾指数、胸腺指数均明显高于阳性组(P<0.01),IL-2的含量也明显高于阴性组和阳性组,能延长小鼠的生存期。另外选用H22荷瘤小鼠对6种“桑黄”的水提取物进行了抗肿瘤体内实验。结果表明,除鲍姆木层孔菌水提取物低剂量组外,所有组分的肿瘤抑制率均达到30%以上;椭圆嗜蓝孢孔菌水提取物高剂量组(1000mg/kg)的抑瘤效果最佳;肿瘤病理切片中,鲍氏层孔菌、瓦尼木层孔菌及亚玛木层孔菌抑瘤率高的剂量组肿瘤细胞形状和体积发生了变化,死亡细胞较多,弥散性分布,肿瘤细胞生长受到抑制。

梁伟,包海鹰[7](2011)在《山野木层孔菌子实体中抑制H22荷瘤小鼠肿瘤的活性成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采用梯度提取法对山野木层孔菌子实体进行提取,得到石油醚层、甲醇层及水层3种提取物及石油醚层中获得化合物4,6,8(14),22(23)-四烯-3-酮-麦角甾烷,并采用H22荷瘤小鼠进行体内抗肿瘤活性研究,以抑瘤率、免疫器官指数、免疫因子为指标检测抗肿瘤活性。结果表明,石油醚高剂量组(100mg/kg)、单体化合物中剂量组(7.5mg/kg)抑制率分别为62.21%、57.67%;脾指数、胸腺指数均高于对照组和环磷酰胺(CTX)组,白介素-2(IL-2)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和环磷酰胺(CTX)组(P<0.0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因此认为上述石油醚提取物和单体化合物对H22荷瘤小鼠肿瘤有抑制作用,并且均能改善小鼠的免疫功能。

梁伟[8](2011)在《山野木层孔菌化学成分及抗肿瘤活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对山野木层孔菌(Phellinus yamanoi)子实体进行了生药学、化学成分和抗肿瘤活性等方面的研究。生药学方面,运用组织解离法对P. yamanoi进行显微观察。结果表明,菌丝体系为二体系,菌丝有隔膜。生殖菌丝淡色,有横隔,直径为3.1-4.5μm;骨架菌丝占多数,黄褐色,厚壁并具有内腔,不分枝,弯曲,相互交织排列,直径为3.4-5.1μm。刚毛圆锥形,渐尖厚壁,大小40-60x6-10μm。孢子球形,褐色,表面光滑,厚壁,内有一个中等大小的油滴,大小为5-6x4-5μm。化学方面,将干燥的P. yamanoi子实体粉碎,依次使用石油醚、氯仿、丙酮、甲醇和水进行梯度提取,分别获得石油醚提取物、氯仿提取物、丙酮提取物、甲醇提取物及水层提取物。石油醚提取物分为结晶和上清两部分,结晶部分用乙醚反复重结晶得到化合物1,上清部分进行硅胶柱层析,以石油醚:乙酸乙酯(12:1和20:1)溶剂系统进行梯度洗脱得到组分1和组分3,组分1进行硅胶柱层析,以二氯甲烷:乙酸乙酯(35:1)溶剂系统梯度洗脱得到组分2,组分2进一步硅胶柱层析,以正已烷:丙酮(8:1)溶剂系统梯度洗脱得化合物3;组分3进行硅胶柱层析,以石油醚:丙酮(30:1)溶剂系统进梯度行洗脱得到组分4,组分4进一步硅胶柱层析,以正已烷:丙酮(30:1)溶剂系统梯度洗脱得化合物2。丙酮提取物进行硅胶柱层析,以石油醚:丙酮(50:1)溶剂系统进行梯度洗脱得到组分5,组分5进行硅胶柱层析,以二氯甲烷:甲醇(25:1)溶剂系统梯度洗脱得到组分6,组分6进一步硅胶柱层析,以石油醚:乙酸乙酯(4:1)得到组分7,组分7经乙醚反复重结晶得到化合物4所得化合物通过理化检识、核磁共振和质谱等分析鉴定,分别为麦角甾醇过氧化物、1-甲基-18-乙基-9-烯-1,18-二酯、4,6,8(14),22(23)-四烯-3-酮-麦角甾烷,3,7-二羟基-苯-7-丁烯酮,其中3,7-二羟基-苯-7丁烯酮是从该菌中首次获得。抗肿瘤方面,采用H22荷瘤小鼠对P. yamanoi子实体石油醚提取物、甲醇提取物、水层提取物及4,6,8(14),22(23)-四烯-3-酮-麦角甾烷进行体内抗肿瘤活性研究,以抑瘤率、免疫器官指数、免疫因子为指标检测抗肿瘤活性。结果表明,石油醚高剂量组(100mg/kg)、单体化合物中剂量组(7.5mg/kg)抑制率分别为62.21%、57.67%;脾指数、胸腺指数均高于对照组和CTX组,IL-2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和CTX组(P<0.01);TNF-a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由此说明P.yamanoi石油醚高剂量提取物为其抗肿瘤活性部位,4,6,8(14),22(23)-四烯-3-酮-麦角甾烷是其中活性成分之一。并且通过单体化合物与麦角甾醇及麦角甾醇过氧化物对抗肿瘤抑制作用和化学结构比较,初步确定环戊烷骈多氢菲的甾体母核及其共有的取代基可能是抑制肿瘤的有效结构之一。实验还设计了石油醚低剂量与环磷酰胺联合用药组。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CTX组的脾指数、胸腺指数和IL-2含量均明显下降(P<0.01),与CTX组相比,石油醚低剂量与环磷酰胺联合用药组的脾指数和胸腺指数显着增加(P<0.01),IL-2表达量显着升高(P<0.01),说明P.yamanoi石油醚提取物有一定的减轻环磷酰胺对免疫功能损伤作用,同时不影响其抑制肿瘤的效果。本文还研究了P. yamanoi石油醚提取物,甲醇提取物、水层提取物及单体化合物对肿瘤组织形态的影响。对照组的肿瘤细胞排列密集,体积大小不同;细胞形态无明显变形,呈圆球形,弥漫性分布;阳性对照组的肿瘤细胞体积变小,可见肿瘤细胞生长受到抑制,细胞变形,呈近圆锥形,可见坏死细胞;石油醚高剂量组(100mg/kg)肿瘤细胞体积明显变小,肿瘤细胞生长受到抑制,变形明显,近圆锥形细胞增多,坏死肿瘤细胞云集在一起,局部组织离散;石油醚低剂量组(50mg/kg)肿瘤细胞体积变化不明显,弥漫性分布;石油醚低剂量与CTX联合用药组的肿瘤细胞体积明显缩小,变形明显,瘤块中心有坏死细胞出现,坏死肿瘤细胞云集在一起,局部组织离散;甲醇提取物和水层提取物作用后,肿瘤细胞体积缩小,细胞生长受到抑制,细胞多变形,坏死细胞增多;化合物3低剂量组(3.5mg/kg)的肿瘤细胞形态变化不明显,细胞体积大小不一,近球形,细胞呈弥漫性分布;与对照组相比,化合物3中剂量组(7.5mg/kg)和高剂量组(15mg/kg)可发现肿瘤细胞生长受到抑制,细胞变形且体积缩小,可见坏死细胞,坏死肿瘤细胞云集在一起,局部组织离散。本文还应用MTT比色法检测单体化合物3对人肝癌细胞SMMC-7721和人乳腺癌细胞MCF-7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给药组的OD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化合物3对SMMC-7721和MCF-7细胞增殖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当剂量达到31.3μg/mL时,化合物3对人肝癌细胞SMMC-7721和人乳腺癌细胞MCF-7抑制率分别达到42.24%和37.97%,但各组剂量之间不存在效量关系。化合物3对人肝癌细胞SMMC-7721和人乳腺癌细胞MCF-7的半数抑制量IC50分别为43.08μg/mL,39.86μg/mL

吴秀丽,林生,朱承根,赵峰,于洋,岳正刚,刘波,杨永春,戴均贵,石建功[9](2011)在《火木层孔菌液体培养物的化学成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针层孔属火木层孔菌Phellinus igniarius液体培养物的化学成分并对其在多种体外药理模型上进行随机活性筛选。方法:分别对发酵液及菌丝体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以及反相HPLC柱色谱等分离方法进行分离纯化;运用光谱数据解析鉴定化合物结构;在细胞水平模型上,筛选化合物在肿瘤细胞毒、神经保护、肝保护、抗炎和抗H IV等方面的活性。结果:从发酵液和菌丝体2部分共分离鉴定了29个化合物,分别为3个倍半萜:3S,9R,10S-3-羟基-11,12-O-异丙基血苋烷烯(1),3S,9R,10S-3,11,12-三羟基血苋烷烯(2)和3S,4S,9R,10S-11,12,14-三羟基血苋烷烯(3);3个甾体:24R-麦角甾-4,6,8(14),22-四烯-3-酮(4),豆甾-7,22-二烯-3β,5α,6α-三醇(5)和麦角甾5,α8α-过氧-6,22-二烯-3β-醇(6);14个环二肽:环(L-脯氨酸-L-缬氨酸)(7),环(L-亮氨酸-D-脯氨酸)(8),环(L-亮氨酸-L-脯氨酸)(9),环(异亮氨酸-脯氨酸)(10),环(甘氨酸-亮氨酸)(11),环(苯丙氨酸-丝氨酸)(12),环(丙氨酸-脯氨酸)(13),环(丙氨酸-苯丙氨酸)(14),环(4-羟基-脯氨酸-苯丙氨酸)(15),环(L-苯丙氨酸-D-脯氨酸)(16),环(D-苯丙氨酸-D-脯氨酸)(17),环(6-羟基-脯氨酸-苯丙氨酸)(18),环(谷氨酰氨-脯氨酸)(19)和环(天冬氨酸-亮氨酸)(20);9个其他类化合物:乙酰氨基苯丙氨酸(21)、腺苷(22)、苯乙二醇(23)、邻-羟基苯乙醇(24)、苯甲酸(25)、对-甲氧基苯甲酸(26)、间-甲氧基苯甲酸(27)、十六烷酸(28)和3-吡啶羧酸(29)。化合物5和8在1×10-5mol.L-1时能够有效地抑制MPP+诱导的PC12-syn细胞损伤,相对保护率分别为90.3%和87.5%,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1×10-5mol.L-1浓度下,化合物12和18可较好地保护DL-半乳糖胺诱导的WB-F344细胞损伤,细胞成活率分别为25%和24%(双环醇作为对照,细胞成活率为24%)。结论:化合物129均为首次从针层孔属火木层孔菌液体培养物中分离鉴定;化合物5和8有神经细胞保护活性,化合物12和18具有肝细胞损伤保护活性,其他化合物在测试浓度下在以上筛选模型中未显示明确活性。

吕兆国[10](2011)在《一株八角莲内生真菌次生代谢产物的化学成分及紫贻贝HPLC化学指纹图谱研究》文中指出植物内生真菌是一个物种多样性十分丰富的微生物类群。由于长期生活在植物体内,内生真菌与寄主植物协同进化,并在演化的过程中建立起互惠共存、相互制约的共生关系。这种共生关系,使内生真菌与植物在化学成分上表现出一定的相同性和相似性。八角莲(D. versipellis)是小檗科(Berberidaceae)八角莲属(Dysoma)多年生草本植物,广泛分布于江西、湖北、湖南、贵州、四川等省区,是我国特有的药用植物。现从八角莲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的化学成分有木脂素类、黄酮类、醌类、甾醇类、氨基酸类等化合物;具有抗肿瘤、抗病毒、抗菌消炎等药理作用。但到目前为止,少见对其内生真菌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的研究报道。鉴于八角莲植物优良的药理学活性,为寻找抗肿瘤活性的单体成分,本文对一株位于八角莲根部的内生真菌进行了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运用薄层层析(TLC)、硅胶柱层析(CC)、凝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反相柱层析(ODS)和半制备高效液相(HPLC)等现代分离手段,从八角莲内生真菌次生代谢产物的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共分离得到了个22化合物,利用现代波谱技术:核磁共振(1D,2D NMR)、质谱(EI-MS、ESI-MS等)确定了其中16个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β-谷甾醇(1),胆甾醇(2),5α,8α-过氧化麦角甾-6,22-二烯-3β-醇(3),5α,8α-过氧化麦角甾-6,9,22-三烯-3β-醇(4),麦角甾-4,6,8(14),22-四烯-3-酮(5) , ganodemasides B(6) ,5a,6a-epoxy-3β-hydroxy-(22E)-ergosta-8(14),22-dien-7-one(7),豆甾醇(8),(Z)-豆甾-5,24(28)-二烯-3β-醇(9),正十六烷酸(10),(Z)-9-十八碳烯酸(11),9-Octadecenoic acid (Z)-,2-hydroxy-3-[(1-oxohexadecyl)oxy]propyl ester (12), 9-Octadecenoic acid (Z)-, 2-hydroxy-3-[(1-oxooctadecyl)oxy]propyl ester (13),十六烷酸单甘油酯(14),油酸单甘油酯(15),腺嘌呤核苷(16)。我国是一个海洋生物资源丰富的国家,将海洋生物用作药物的历史也由来已久。作为传统中药的一部分,海洋药物在质量控制上一直缺乏科学的检验手段。近年来,随着中药指纹图谱技术的出现,在阐明中药化学成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为解决中药质量控制带来了希望。紫贻贝(Mytilus edulis linnaeus)俗名海红、淡菜等,是我国传统的海洋药用生物。现代研究表明,紫贻贝富含氨基酸、多聚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等成分,不仅营养价值较高,而且具有降血压、防止动脉硬化、抗炎、增强免疫力等保健功能。本实验以采集于山东沿海不同地区的9批紫贻贝样品为研究对象,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通过色谱条件的优化、提取工艺的考察和系统适应性试验,建立了紫贻贝的HPLC化学指纹图谱,并标定了其中的13个共有峰。系统适应性试验的相对标准偏差值均小于5%,达到了指纹图谱建立的要求。并运用建立的紫贻贝的HPLC指纹图谱对未知样品进行鉴定,结果证明建立的紫贻贝HPLC化学指纹图谱可用于快速的定性物种鉴别。通过对传统中药紫贻贝的化学指纹图谱研究,首次建立了其HPLC化学指纹图谱,为进一步研究其药用有效成分和进行快速的真伪鉴别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二、云衫针层孔菌化学成分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云衫针层孔菌化学成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桑黄的化学成分及其抗神经炎症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桑黄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的概述
    1.1 桑黄的化学成分
        1.1.1 甾体与三萜成分
        1.1.2 吡喃酮类成分
        1.1.3 黄酮类成分
        1.1.4 多糖类成分
        1.1.5 其他成分
    1.2 桑黄的药理活性
        1.2.1 抗肿瘤活性
        1.2.2 抗氧化与神经保护活性
        1.2.3 降血糖活性
        1.2.4 肝脏保护活性
第二章 桑黄化学成分的研究
    2.1 实验材料
        2.1.1 仪器
        2.1.2 耗材和试剂
        2.1.3 实验药材
    2.2 实验流程
        2.2.1 桑黄萃取物的制备
        2.2.2 单体化合物的分离
    2.3 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2.3.1 新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2.3.2 已知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2.4 小结
第三章 桑黄的抗神经炎症活性评价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3 结果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4.1 总结
    4.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2)木蹄层孔菌和斑褐孔菌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附件
1 引言
    1.1 大型药用真菌资源及其天然产物研究
    1.2 木蹄层孔菌的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1.2.1 木蹄层孔菌中的主要化学成分
        1.2.2 木蹄层孔菌主要的生物活性
    1.3 褐孔菌属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1.3.1 褐孔菌属的主要化学成分
        1.3.2 褐孔菌属的主要生物活性
    1.4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技术路线图
2 木蹄层孔菌子实体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1 样品材料
        2.1.2 仪器设备与试剂
    2.2 提取与分离方法
        2.2.1 提取方法
        2.2.2 分离方法
        2.2.3 分离过程
    2.3 结构鉴定方法
        2.3.1 核磁共振
        2.3.2 质谱
        2.3.3 旋光度
        2.3.4 紫外吸收波长
        2.3.5 红外吸收波长
    2.4 活性测定的方法
        2.4.1 α-糖苷酶抑制活性
        2.4.2 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活性
        2.4.3 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
        2.4.4 抑菌活性
    2.5 木蹄层孔菌子实体结果与分析
        2.5.1 木蹄层孔菌子实体的化学成分
        2.5.2 化合物结构
        2.5.3 化合物6结构解析
        2.5.4 单体化合物的波谱数据
        2.5.5 木蹄层孔菌子实体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2.6 讨论与小结
3 斑褐孔菌子实体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1 样品材料
        3.1.2 仪器设备与试剂
    3.2 提取与分离方法
        3.2.1 提取方法
        3.2.2 分离方法
        3.2.3 分离过程
    3.3 化合物结构鉴定方法
    3.4 活性测定的方法
        3.4.1 α-糖苷酶抑制活性
        3.4.2 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活性
        3.4.3 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
        3.4.4 蛋白酪氨酸磷酸酶(PTP-1B)抑制活性
    3.5 斑褐孔菌子实体结果与分析
        3.5.1 斑褐孔菌子实体的化学成分
        3.5.2 化合物结构
        3.5.3 聚酮类化合物(化合物20)结构解析
        3.5.4 化合物25结构解析
        3.5.5 单体化合物的波谱数据
        3.5.6 斑褐孔菌子实体的生物活性
    3.6 讨论与小结
4 结论与创新点
    4.1 结论
    4.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附录
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
发表的文章
致谢

(3)木层孔菌属真菌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化学成分
    1.1 萜类
    1.2 甾体类
    1.3 黄酮类
    1.4 酚性等芳香类成分
    1.5 杂环类等其他成分
    1.6 多糖类
2 生物活性
    2.1 抗肿瘤活性
    2.2 免疫调节作用
    2.3 降血糖作用
    2.4 抗炎作用
    2.5 保肝作用
    2.6 抗氧化作用
3 展望

(4)桦剥管孔菌等四种高等真菌化学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化合物结构图
第一章 桦剥管孔菌化学成分研究
    1.1 菌种介绍
    1.2 仪器与材料
    1.3 提取与分离
    1.4 化合物的波谱数据与结构鉴定
    1.5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大白口蘑化学成分研究
    2.1 菌种介绍
    2.2 仪器与材料
    2.3 提取与分离
    2.4 化合物的波谱数据与结构鉴定
    2.5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白边火木蹄孔菌化学成分研究
    3.1 菌种介绍
    3.2 仪器与材料
    3.3 提取与分离
    3.4 化合物的波谱数据与结构鉴定
    3.5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有柄灵芝化学成分研究
    4.1 菌种介绍
    4.2 仪器与材料
    4.3 提取与分离
    4.4 化合物的波谱数据与结构鉴定
    4.5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高等真菌二萜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部分新化合物的NMR谱图
个人简介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桑黄”的生药学鉴定及抗肿瘤活性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桑黄”的研究概况
        1.1 “桑黄”名称及分类学研究
        1.2 化学成分方面的研究概况
        1.3 药理活性方面的研究概况
    第二章 “桑黄”的本草考证
        2.1 关于“桑黄”的名称
        2.2 关于“桑黄”的功效
        2.3 关于“桑黄”的分类
        2.4 关于“桑黄”的功效
        2.5 关于“桑黄”的分布
        2.6 小结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不同“桑黄”的真实性评价
        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2 研究方法
        1.3 实验结果
        1.4 小结与讨论
    第二章 不同“桑黄”的有效性评价(石油醚提取物体内抗肿瘤活性的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不同“桑黄”的有效性评价(水提取物体内抗肿瘤活性的研究)
        3.1 六种“桑黄”的水提取物的体内抗肿瘤实验
        3.2 六种“桑黄”水提取物对H_(22)小鼠肿瘤细胞Bax和Bcl-2蛋白表达影响
        3.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结论
        4.1 “桑黄”真实性评价
        4.2 不同“桑黄”的有效性评价(石油醚提取物体内抗肿瘤活性的研究)
        4.3 不同“桑黄”的有效性评价(水提取物体内抗肿瘤活性的研究)
        4.4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致谢

(7)山野木层孔菌子实体中抑制H22荷瘤小鼠肿瘤的活性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仪器和试剂
        1.1.1 实验材料:
        1.1.2 主要仪器:
        1.1.3 实验试剂及药品:
    1.2 供试药品的制备
    1.3 H22荷瘤小鼠实体瘤模型建立
    1.4 数据统计及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单体化合物、石油醚层、甲醇层及水层对H22荷瘤小鼠肿瘤的抑制作用
    2.2 单体化合物、石油醚层、甲醇层和水层对H22荷瘤小鼠免疫器官的影响
    2.3 单体化合物、石油醚层、甲醇层和水层对H22荷瘤小鼠血清中白细胞数、IL-2、TNF-α的影响
3 讨论

(8)山野木层孔菌化学成分及抗肿瘤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山野木层孔菌及其同属菌的研究概况
    1.1 化学成分的研究
    1.2 药理活性的研究
    1.3 小结与讨论
第二章 山野木层孔菌子实体的生药学研究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4 小结讨论
第三章 山野木层孔菌子实体的化学成分研究
    3.1 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
    3.4 小结讨论
第四章 山野木层孔菌子实体的药理活性研究
    4.1 体内抗肿瘤活性研究
    4.2 小鼠病理学研究
    4.3 体外抗肿瘤实验
    4.4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综合结论
    5.1 生药学方面研究
    5.2 化学方面研究
    5.3 抗肿瘤方面研究
    5.4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火木层孔菌液体培养物的化学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
2 真菌培养和提取与分离
3 结构鉴定
4 药理活性筛选

(10)一株八角莲内生真菌次生代谢产物的化学成分及紫贻贝HPLC化学指纹图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一株八角莲内生真菌次生代谢产物的化学成分研究
    前言
    第一章 八角莲属植物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概述
        1.1 八角莲属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1.2 八角莲属植物的药理学研究
        1.3 立题的目的与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八角莲内生真菌次生代谢产物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
        2.1 概述
        2.2 论文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
        2.3 化合物结构解析
        2.4 实验部分
        2.5 生物活性实验
        2.6 实验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紫贻贝 HPLC 化学指纹图谱研究
    前言
    第一章 中药指纹图谱技术概述
        1.1 指纹图谱技术的起源与发展
        1.2 中药指纹图谱的定义、特征及分类
        1.3 中药指纹图谱建立的意义和原则
        1.4 中药指纹图谱的研究现状
    第二章 紫贻贝 HPLC 化学指纹图谱的建立
        2.1 仪器试剂及药材
        2.2 色谱条件的建立
        2.3 提取工艺考察
        2.4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方法
        2.5 指纹图谱方法验证
        2.5.1 专属性试验
        2.5.2 耐用性试验
        2.5.3 精密度试验
        2.5.4 稳定性试验
        2.5.5 系统适用性试验
        2.6 指纹图谱的确立与应用
        2.6.1 参考指纹图谱的建立
        2.6.2 确定特征峰
        2.6.3 特征峰相对保留时间及相对峰面积的确定
        2.6.4 样品真伪的鉴别
        2.7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与展望
缩略语注释
附图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云衫针层孔菌化学成分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桑黄的化学成分及其抗神经炎症活性研究[D]. 张圳. 广东药科大学, 2020(01)
  • [2]木蹄层孔菌和斑褐孔菌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 李冉. 海南大学, 2019
  • [3]木层孔菌属真菌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J]. 李冉,马青云,孔凡栋,谢晴宜,丁琼,赵友兴. 热带生物学报, 2017(04)
  • [4]桦剥管孔菌等四种高等真菌化学成分研究[D]. 孙程亮.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5(04)
  • [5]山桃根化学成分研究[J]. 谌亮,王玉平,许春莲,宋大鹏,尹爱武.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4(10)
  • [6]“桑黄”的生药学鉴定及抗肿瘤活性的对比研究[D]. 王超仪. 吉林农业大学, 2013(S2)
  • [7]山野木层孔菌子实体中抑制H22荷瘤小鼠肿瘤的活性成分研究[J]. 梁伟,包海鹰. 菌物学报, 2011(04)
  • [8]山野木层孔菌化学成分及抗肿瘤活性研究[D]. 梁伟. 吉林农业大学, 2011(11)
  • [9]火木层孔菌液体培养物的化学成分研究[J]. 吴秀丽,林生,朱承根,赵峰,于洋,岳正刚,刘波,杨永春,戴均贵,石建功. 中国中药杂志, 2011(07)
  • [10]一株八角莲内生真菌次生代谢产物的化学成分及紫贻贝HPLC化学指纹图谱研究[D]. 吕兆国. 中国海洋大学, 2011(04)

标签:;  ;  ;  ;  ;  

树干化学成分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