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美操教学与实践中的音乐计时

健美操教学与实践中的音乐计时

一、健美操教学和练习中的音乐时序(论文文献综述)

教育部[1](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潘越[2](2020)在《健美操练习对小学生身体协调性的作用研究》文中认为时代在变化,社会在进步。小学生的身体发育水平也在不断发展的社会中有了很大变化,但就目前情况而言,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并没有与其身体发育呈现同步的现象,在小学生身体发展关键时期进行相应的发展措施对于小学生的身体发育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如果我们能够抓好在小学生发展身体的关键时期进行有效的身体练习,那对于小学生未来的身体发育将有着重大的帮助。健美操是一项集音乐、动作为一体的运动项目,项目本身具有的动作特点是对称性、重复性、趣味性、连续性、艺术性、观赏性;因健美操运动项目动作个性鲜明,所以近几年健美操运动在各个学校迅速开展,普及度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人体的基本发展能力之一就是协调能力,因为协调能力可以说是人体的各种能力的一种综合性的表现。协调能力细分可以分为好多细小的能力,他主要包括人的反应、平衡、变换、连贯、空间感知以及节奏的能力。文章通过搜索“协调能力”、“健美操”、“小学生”、“敏感期”等关键词,在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馆等热门数据库中查阅相关小学生身体协调能力的提高以及健美操特点的相关文献;并通过专家访谈了解关于健美操教学、协调能力、体育测量与评价等相关方便的知识;通过了解发现7-10岁是发展小学生协调能力的敏感期,因此本文通过对7-10岁年龄组的120名学生进行了为期四个月,每周训练两次,一次35分钟的测试,为了更好的能够证明健美操训练能够对7-10岁年龄组学生的协调能力有所提高,先行对120名无任何健美操学习基础的学生进行相关测试,然后再进行教学再测试,最终得出数据,并通过数理统计法对于最终结果进行缜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经过短时间的健美操学习对于7-10岁小学生的反应能力、变换能力、节奏能力中可以看到,P值分别是P=0.07、P=0.07、P=0.08;通过数据我们可以得知短期的健美操练习对于7-10小学生的反应能力、变换能力以及节奏能力没有显着性的提高。2、四个月的健美操训练之后对于7-10岁小学生的平衡能力、反应能力、连贯能力、变换能力、节奏能力以及空间感知协调能力可以看出,P值均小于等于0.05,这也就证明了健美操练习可以提高7-10岁小学生的协调能力。当然协调能力的提高需要在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健美操练习中一步一步不断的去积累、去逐渐发展中。3、通过对于九项测试成绩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动作协调能力测试项目是由不同的因子所构成的,它包含了平衡能力、反应能力、连贯能力、变换能力、节奏能力、空间感知协调能力等各个因子,各个测试项目的测验结果也表明,儿童动作协调能力的提高与其身体的生长发育没有同时提高,在经过长时间的健美操练习之后,数据表明,儿童测试的成绩的增长并没有跟其生长年龄呈同步增长的现象,因此,成绩的增长幅度与其年龄的增长不完全呈线性关系。4、通过对九项测试成绩的分析,数据表明7-10岁这个年龄组的男女儿童在各项测试成绩中都出现了性别上的差异。平衡性、节奏性、手眼非位移操作方面的协调能力相比于男生而言,女生更具有优势,反之,男童的优势更多的是体现在某些体能性、快速位移活动、定向以及对物体的控制性方面。从我们身体的运动活动的认知上我们进行划分的话,女童更倾向于活动的被动性和场依存性,而男童更倾向于活动的自主性和场独立性。

岳建军[3](2015)在《高水平男子竞技健美操运动员A组难度动作核心区肌肉用力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竞技健美操运动是一项固定组合多元动作结构的评分类项目,需要全身多关节协同参与,而核心区肌肉力量对于全身上下肢力量传递、肢体动作支撑以及各个轴向旋转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不把握难度动作核心区肌肉用力特征,会导致实践中力量训练低效和盲目性问题,进而运动员在完成A组难度动作的成功率和质量难以得到保证。研究方法: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数理统计、实验测试等研究方法,借助摄像机(120f/s)、侧角器、倾斜仪、Telemyo 2400DTS 16通道无线遥测表面肌电系统(采样频率1500Hz)等实验仪器,进行肌电信号、角度、视频同步采集,先后测试了6名男子竞技健美操健将级运动员,对A组难度动作核心区肌肉用力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1)运动员完成控文森俯卧撑动作主要用力肌肉踢腿阶段是右侧腹斜肌,背腿阶段是胸大肌、右侧腹斜肌和右侧竖脊肌;右侧肌肉明显比左侧肌肉用力大,右侧腹斜肌在踢腿阶段率先达到用力峰值,胸大肌在撑起最高点达到用力峰值;踢腿阶段比背腿阶段对核心区肌肉力量协调性要求更高,核心区肌肉用力协作方式个性化特征明显。(2)单臂单腿后倒俯卧撑主要用力肌肉是右侧胸大肌与左侧背阔肌,左侧背阔肌的振幅峰值出现在身体下探最低端,左右侧肌肉出现“非均衡偏载”的用力现象。身体后倒的速度对动作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需要选择适当的支撑点。(3)运动员完成俯卧撑腾空转体360°成俯撑动作俯卧推起阶段主要用力肌是胸大肌与腹直肌,左侧胸大肌与右侧腹肌对转动惯量产生起到重要的作用;腾空转体阶段腹斜肌和背阔肌对身体旋转起到关键作用。落地俯撑阶段各个肌肉贡献均衡,共同收缩维持核心区稳定。腹斜肌在腾空转体阶段用力达到峰值,部分队员胸大肌由于预激活,出现在落地前瞬间。其它肌肉峰值时间个体差异明显。(4)运动员完成提臀腾起转体180°俯卧推起阶段十块肌肉贡献比重较大的是胸大肌,腹斜肌激活程度较深;腾空屈体阶段主要贡献肌肉是腹直肌与腹斜肌,激活程度较深的是腹斜肌,左右侧背阔肌用力呈现“非均衡偏载”现象;落地成文森阶段贡献比重较大的是胸大肌与右侧腹斜肌,同时也是激活程度较深的肌肉,右侧胸大肌用力过程变化较大。腹背侧相关肌肉共同收缩,维护躯干的稳定。胸大肌在推离地面末期达到峰值,右侧腹斜肌在文森踢腿阶段达到峰值,其它肌肉峰值时间个体差异明显。(5)运动员完成分切转体180°成俯撑动作俯卧推起阶段和腾空分腿阶段腹直肌、腹斜肌、胸大肌占据较大贡献比重,腹斜肌激活程度较深。落地俯撑阶段腹直肌与竖脊肌共同收缩维持核心区的稳定性,除胸大肌和腹直肌外,其它肌肉均出现左右侧非均衡性用力现象。身体推离地面末期和落地前期各肌肉达到峰值。(6)运动员完成锐角支撑转体180°成俯撑动作支撑阶段右侧背阔肌贡献比重较大,背阔肌左右侧积分肌电值有显着差异,激活程度较深的是腹斜肌与背阔肌。腾空转体阶段主要用力肌肉是右侧腹斜肌、左侧腹直肌、右侧背阔肌;落地俯撑阶段腹直肌与竖脊肌共同收缩维持核心的稳定性。腹斜肌与背阔肌在腾空转体时肌力达到峰值,竖脊肌肌力在落地俯撑阶段达到峰值。(7)运动员完成双腿全旋动作左手单支撑阶段左背阔肌与腹斜肌力量的大小对于身体摆动的幅度与高度具有重要贡献,激活程度较深,左右侧肌肉积分肌电值具有非常显着差异性。左侧背阔肌在左手单支撑阶段身体侧摆前期用力是最大的,而在侧摆过程中用力是逐渐变小,逐渐过渡到其它肌肉上,在左右换手瞬间达到峰值,其它肌肉峰值时间个体差异明显。双手背支撑阶段竖脊肌贡献比重较小,背阔肌激活程度较高。(8)运动员完成托马斯成文森双手正支撑阶段左侧胸大肌与左侧腹斜肌贡献比重较大;左手单支撑阶段主要贡献肌肉是左侧背阔肌和腹斜肌,而且左右侧肌肉非均衡性用力特征明显,激活程度较深;双手背支撑阶段左侧背阔肌与腹斜肌起到主要作用。右手单支撑阶段腹斜肌与背阔肌占据较大的比重,背阔肌左右侧用力差异显着;第二次双手正支撑阶段腹斜肌占据较大的贡献比重,同时激活程度也较深,肌肉用力比较均衡,左右侧背阔肌共同收缩对于身体旋转精确度和稳定性具有重要贡献。(9)运动员完成直升飞机成文森动作旋腿仰卧阶段主要用力肌是右侧腹斜肌,双腿摆动的幅度与速度不同,也导致各个肌肉贡献比重和激活程度的显着差异。顶转阶段贡献最大的是左侧背阔肌,用力最大的时刻出现在腾空转体瞬间,同时左侧胸大肌也达到振幅峰值。其它肌肉峰值时间个体差异明显。研究结论:(1)俯卧撑组中完成控文森俯卧撑动作应该注重右侧腹斜肌、胸大肌和右侧竖脊肌力量练习,完成单臂单腿后倒俯卧撑需要加强右侧胸大肌和左侧背阔肌力量练习。同时针对两个动作用力个性化和左右侧肌肉“非均衡偏载”用力特征,应加强相应一侧肌肉力量练习,并且进行个性化训练。(2)俯卧撑腾起组三个动作胸腹侧肌肉对于推起速度和转动幅度具有重要贡献,远大于背侧肌肉;腾空阶段腹直肌和腹斜肌肌肉力量对空中动作的幅度与稳定性贡献比重较大,胸大肌预激活有利于躯干缓解来自地面的冲击力,维护躯干稳定;落地阶段核心区肌肉协作方式个性化特征明显,总体上腹背侧相关肌肉群共同收缩,形成弹性的刚体。(3)运动员完成锐角支撑转体180°成俯撑动作应注重腹斜肌、背阔肌力量训练,腹斜肌与背阔肌需要动用较大的力量。右侧背阔肌爆发力的大小对于提臀高度具有重要影响,转体阶段主要作用肌肉是右侧腹斜肌和右侧背阔肌,部分运动员胸大肌落地前预激活,需要用力较大;落地俯撑阶段腹直肌与竖脊肌共同收缩控制身体稳定。(4)全旋组动作单臂支撑阶段,靠近支撑臂一侧的背阔肌与远离支撑臂一侧的腹斜肌总是形成一个主要“共同协同收缩”系统,以组建一个临时的核心区刚体,为肢体的转动提供稳定平台。背阔肌在左右换手瞬间用力最大,对躯干加速具有重要作用。托马斯转体360°成文森动作第二次双手正支撑阶段左右侧腹斜肌共同收缩对于控制身体空间位置具有重要作用。(5)直升飞机成文森动作旋腿仰卧阶段运动员双腿摆动的幅度与速度不同,也导致各个肌肉贡献比重、激活程度、用力峰值的显着差异,顶转阶段需要注重左侧背阔肌力量训练,保持核心区肌肉等长收缩状态,能够增加核心区的稳定性。

梅景景[4](2011)在《河南省高校健美操教师教学方法的运用现状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健美操是在音乐伴奏下,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有氧运动为基础,达到增进健康、塑造形体和娱乐目的的一项体育运动。健美操的运动形式给人以热情奔放和生机勃勃的感受,并能达到健身健美和健心的效果,通过健美操的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方面,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所以很受教师和学生的喜爱。在健美操的教学当中,教学方法是将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联系起来的阶梯,方法得当,则事半功倍,方法不得当,则事倍功半,这说明了教学方法的重要性。本文通过对河南省高校健美操教师教学方法的运用情况进行调查,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建议,希望能为健美操教学事业的发展提供一点理论依据。本研究以河南省健美操教师教学方法的运用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健美操教师在动作掌握各阶段教学方法的运用情况进行调查,通过统计和分析,得出结论,并给出建议。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河南省高校健美操教师队伍年龄结构趋向年轻化,女性教师所占比例较大,教龄集中在3-5年和6-8年,职称集中在讲师和助教之间,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有待提高。在对健美操教学方法的认知上大部分教师比较理解健美操教学方法的概念和意义,比较清楚健美操教学方法的分类和内容、应用要求以及选择依据。2、河南省健美操教师对健美操教学方法的使用呈现出不均衡的现状,多元化使用教学方法的能力较差,有待进一步提高。健美操教师对一些方法比较偏爱,使用率较高,如讲解法、定向与领先、强化概念法、竞赛激励法等;其它方法则被忽略,使用率较低,如口头汇报、多媒体教学、外力帮助法、“异步”教学法、符号速记法、发现教学法等。3、健美操教师队伍中经常对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和创新的人数较少。

李海雁[5](2011)在《变奏—表象法对大学生健美操动作技术质量及节奏感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健美操运动横跨体育、文艺,集舞蹈、体操、音乐与一体,它以身体动作为内容,以艺术创造为手段,以音乐节奏为中心的全身各关节各部位的节律运动。健美操运动是通过动作间隔长短、力量的强弱、速度的快慢、幅度的大小、能量的增减等各种动作要素的组合展现出人体动作的健、力、美的审美效果。但在多年的实践教学中,常规的教学方法学生不能较好的掌握和运用健美操的基本技术,体现不出健美操的“健”与“美”来,随着高校不断发展的脚步,我们的体育教学方法也要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本文采用的变奏-表象法就是把心理活动训练运用到健美操的教学当中,在教师完整的动作示范后,通过语言暗示和不断变化的节奏为背景引导学生主动在大脑中重现合理规范的动作要领和方法,使感知的动作伴随着变化的节奏在大脑中重现和想象,从而加速动作技术的完全掌握和形成,以期提高动作的完成质量。本文选取内蒙古农业大学2008级健美操选项课女生为实验对象,共90人,研究方法采用教学分组实验法,将学生随机分为三组,变奏-表象组、恒定节奏-表象组和表象组,通过一学期15周的教学实验,采用《动作表象问卷》心理量表和节奏测试对三组学生进行实验前后的一般表象能力和节奏感测试,并对学期末学生健美操评分进行统计分析。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对变奏-表象组、恒定节奏-表象组和表象组三组进行动作技术质量对比,实验组成绩明显优于两个对照组。2、对健美操动作进行变奏-表象能力测试,前后差异比较,实验组表象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的表象能力。3、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节奏感对比,前后出项显着差异,,实验组明显高于两个对照班。4、变奏-表象法结合传统教学方法明显优于常规的教学方法,是提高并优化健美操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之一。5、变奏-表象法和实际练习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实际练习。

王芳平[6](2010)在《高校健美操教学与音乐素质教育》文中研究说明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的全面要求,作为体育教育的健美操教学活动也应逐步发挥其全面素质教育的功能。通过对音乐素质重要性和其对健美操教学效果的影响的阐述,对健美操教学和音乐素质教育有更全面的认识。不仅音乐素质的优劣影响着健美操教学效果,同时健美操教学对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也起到积极的作用,两者具有相关性和统一性。

祁红[7](2010)在《合肥市普通高校学生健美操综合运动能力现状分析及培养研究》文中提出在终身体育理论模式中,高校体育无疑是中间环节,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其目的与任务与社会体育紧密相连,具有显着的基础功能和终身效益。大学生具有全面的、扎实的文化科学知识,精力充沛,其身心处于全面发展阶段,是培养体育健身意识和体育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因此,教会学生“学会发展”是高校体育教师需要思考的课题。健美操融体操、舞蹈、音乐为一体,以有氧运动为基础,以其独特的魅力在众多传统体育项目中脱颖而出,更以其鲜明的节奏感和强烈的时代感等特点,深受大学生的喜爱。在高校健美操选项课的教学中,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运动技能,还要培养他们良好的体育健康意识、浓厚的学习兴趣及教会他们科学的体育锻炼的方法,使其综合运动能力得以提高,有效的为课余锻炼、自我健康保健及健身指导提供保障。普通高校学生健美操综合运动能力主要包括基础体能能力、专项体能能力、模仿和记忆能力、观察分析纠正错误能力、准确把握音乐能力、创编能力、自合能力和自我锻炼能力等。本课题采用了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文献资料法等方法,研究结果表明:1.教学是培养学生健美操综合运动能力的核心,学生各项能力的提高都是在教师的教学中实现的。教师要重视教学,在教学中要科学地、合理地安排教学计划,灵活用教学手段,以实现教学效果最大化。2.教学大纲是培养学生健美操综合运动能力的关键,学生各项能力的训练和检测都需要在大纲中体现,大纲要体现健美操教学的有序性和连续性。3.健美操理论知识以及音乐知识的讲授可以为学生在今后的健美操锻炼提供理论支撑,因此在健美操选项课的大纲中要增加健美操理论课的比例,4.教师应重视学生在健美操知识和学习经历的积累,让学生学会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和调节,重视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觉锻炼、协作帮助的能力。

张谊,温超[8](2010)在《肇庆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健美操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通过对肇庆工商职业技术学院2008级学生学习健美操兴趣的情况调查,了解到普通大学生健美操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健美操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建议及改进方法,以利于提高健美操课的教学质量。

刘浩[9](2010)在《竞技健美操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文中认为竞技健美操运动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有理论的积淀与支撑,体能对于竞技能力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文献资料、观察访谈、逻辑分析、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结合竞技健美操运动发展实践,以国际规则的演变为切入点,在分析项目及技术特征基础上,研究了竞技健美操体能的概念、结构、要素、分类及特殊属性;通过对优秀竞技健美操运动员体能相关指标的统计学分析,总结其体能特征;在此基础上,对体能训练的概念、科学理论基础、训练原则、训练内容、方法手段等内容进行了理论上的提炼,初步完成了竞技健美操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主要结论包括:1竞技健美操体能是以人体形态结构和机能为基础,以专项化的运动素质连续、高强度、能动、综合、特异地表现复杂成套动作的运动能力。2竞技健美操体能的特殊属性包括专项特异性、运动素质要求的全面性、高度的核心部位控制能力、体能与技能的紧密融合与可控性、动态性与阶段性、非衡互补性、评估的复杂性。3竞技健美操体能在运动素质上表现为:以快速力量或静力性力量表现起跳、转体、落地、支撑、落地成俯撑、平衡、姿态控制的能力;以主动性柔韧表现踢腿、旋腿、劈腿、动作幅度控制能力;以无氧供能为主的混合供能的成套动作耐力;以动作、移动速度为基础的音乐应答、全场移动能力及高度的协调能力。运动素质是竞技健美操体能各要素中的核心要素,可概括为“柔韧是基础、力量是关键、技术是根本、耐力是保证”。4通过因子分析方法对竞技健美操运动素质指标做了因子分析,提取了6个因子,所提取因子的累积贡献率达到80.541%;分别为能量系统因子、协同力量因子、腹部力量因子、上肢力量因子、下肢力量因子、背部力量因子。5竞技健美操体能训练是促进一般体能向专项体能的转移过程,其重点在于提高难度动作体能和成套耐力体能。在整体控制方法上宜采用程序训练方法,难度体能训练方法体系可划分基础能力训练方法、技术质量提高方法、形成技术的方法;操作手段上应遵循内在难度动作技术链发展规律,以核心基础动作要求为起点,循序渐进地发展与目标难度匹配的专项运动素质,提高体、技能储备并实现相互间的正向迁移。力量素质训练是关键内容,训练中要以不同的负荷结构,实现多个部位从最大力量到快速力量的转变,成套耐力体能训练以发展糖酵解供能的无氧耐力方法为主,体能训练贯穿于周期安排的各个阶段并各有侧重。

屈洪波,林何凤[10](2009)在《对太原市艺术职业院校健美操音乐选配与应用的调查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音乐是"心灵的体操",音乐也被称为健美操的灵魂,它有陶冶情操,给人启迪,催人奋进向上的积极作用。健美操与音乐和谐地结合在一起,更能够使这项运动充分地发挥出其特有的激情、活力及优美的独特魅力,并达到健身育人的教学目的。因此解决好健美操教学音乐的选配与应用是健美教学面临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文章通过对正在学习健美操课程的太原市在校艺术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从调查中发现该类大学生对健美操非常喜爱。同时研究表明音乐是构成健美操教学体系的重要构成因素。针对研究的结论提出:音乐与动作要和谐统一、相互配合。健美操教学适合艺术职业院校开展,为健美操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健美操教学和练习中的音乐时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健美操教学和练习中的音乐时序(论文提纲范文)

(2)健美操练习对小学生身体协调性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健美操运动的特点
        1.1.2 协调能力对于小学生身体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小学生身体协调发展的关键期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关于协调性的定义
        2.1.2 关于健美操的定义
    2.2 国内外协调性的研究现状
        2.2.1 国外关于协调性的研究现状
        2.2.2 国内关于协调性的研究现状
    2.3 健美操与协调性相关的研究现状
3、研究对象及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实验法
        3.2.4 对比法
        3.2.5 数理统计法
4、结果与分析
    4.1 实验组和普通组协调能力测试项目的正态性检验
    4.2 实验前相关协调能力测试项目的差异性对比
        4.2.1 实验前低年级组(7-8 岁)和实验前高年级组(9-10 岁)协调能力测试项目的差异性对比
        4.2.2 实验前男生跟实验前女生协调能力测试项目的差异性对比
    4.3 实验后相关协调能力测试项目的差异性对比
        4.3.1 实验组(实验后的数据)与对照组(实验前的数据)协调能力测试项目的差异性对比
        4.3.2 实验后男生与实验后女生相关协调能力测试项目的差异性对比.
        4.3.3 实验后低年级组7-8 岁与高年级组9-10 岁相关协调能力测试项目的差异性对比
    4.4 实验组组内相关协调能力的差异性分析
        4.4.1 平衡能力的分析
        4.4.2 反应能力的分析
        4.4.3 连贯能力的分析
        4.4.4 变换能力的分析
        4.4.5 节奏能力的分析
        4.4.6 空间感知协调能力的分析
5、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健美操练习影响小学生身体协调性访谈提纲
致谢
教案

(3)高水平男子竞技健美操运动员A组难度动作核心区肌肉用力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核心区肌肉力量对专项竞技能力贡献的重要性
        1.1.2 核心区肌肉力量训练的专项化
        1.1.3 核心区肌肉力量对竞技健美操A组难度动作影响
        1.1.4 竞技健美操运动员核心区肌肉力量训练现状
        1.1.5 肌电用于分析肌肉用力的可靠性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创新与特色
    1.4 研究假设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6 文献综述
        1.6.1 竞技健美操专项力量研究
        1.6.2 动力学及其在竞技健美操专项中研究
        1.6.3 运动学及其在竞技健美操专项中研究
        1.6.4 肌电学及其在竞技健美操专项中研究
        1.6.5 核心区肌肉力量与核心稳定性研究
    1.7 竞技健美操专项核心区肌肉力量理论基础
        1.7.1 竞技健美操专项体能特征
        1.7.2 竞技健美操专项力量研究
        1.7.3 竞技健美操专项核心区肌肉力量
        1.7.4 竞技健美操核心区肌肉力量训练手段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数理统计法
        2.2.3 观察法
        2.2.4 访谈法
        2.2.5 实验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控文森俯卧撑
        3.1.1 踢腿阶段
        3.1.2 背腿阶段
        3.1.3 小结
    3.2 单臂单腿后倒俯卧撑
        3.2.1 后倒阶段
        3.2.2 推起阶段
        3.2.3 小结
    3.3 俯卧撑腾空转体360°成俯撑
        3.3.1 俯卧推起阶段
        3.3.2 腾空转体阶段
        3.3.3 落地俯撑阶段
        3.3.4 小结
    3.4 提臀腾起转体180°成文森
        3.4.1 俯卧推起阶段
        3.4.2 腾空屈体阶段
        3.4.3 落地文森阶段
        3.4.4 小结
    3.5 分切转体180°成俯撑
        3.5.1 俯卧推起阶段
        3.5.2 腾空分腿阶段
        3.5.3 落地俯撑阶段
        3.5.4 小结
    3.6 锐角支撑转体180°成俯撑
        3.6.1 锐角支撑阶段
        3.6.2 腾空转体阶段
        3.6.3 落地俯撑阶段
        3.6.4 小结
    3.7 双腿全旋
        3.7.1 左手单支撑阶段
        3.7.2 双手背支撑阶段
        3.7.3 右手单支撑阶段
        3.7.4 小结
    3.8 托马斯转体360°成文森
        3.8.1 双手正支撑阶段
        3.8.2 左手单支撑阶段
        3.8.3 双手背支撑阶段
        3.8.4 右手单支撑阶段
        3.8.5 双手正支撑阶段
        3.8.6 成文森阶段
        3.8.7 小结
    3.9 直升飞机成文森
        3.9.1 旋腿仰卧阶段
        3.9.2 顶转阶段
        3.9.3 小结
4 训练启示
    4.1 A组难度动作核心区肌肉用力特征总体分析
    4.2 A组难度动作核心区肌肉力量训练应注意的事项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4)河南省高校健美操教师教学方法的运用现状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现状
        1.2.1 健美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
        1.2.2 健美操教学方法创新的研究
        1.2.3 教育理论在健美操课中的应用研究
        1.2.4 不同健美操教学方法之间的比较研究
        1.2.5 对健美操教学方法种类的研究
        1.2.6 对健美操教学方法应用要求的研究
        1.2.7 教学方法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法
        2.2.2 调查法
        2.2.3 数理统计法
        2.2.4 逻辑分析法
3 结果分析与讨论
    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3.1.1 运动技能教学方法的内容
        3.1.2 健美操教学方法的概念和内容
        3.1.3 其它教学方法
        3.1.4 小结
    3.2 河南省高校健美操教师基本情况调查及现状分析
        3.2.1 健美操教师职称与学历现状
        3.2.2 健美操教师年龄和教龄现状
        3.2.3 健美操教师男女比例现状
        3.2.4 健美操教师对健美操教学方法的认知情况
    3.3 河南省高校健美操教师在动作掌握各阶段教学方法的运用现状及分析
        3.3.1 在粗略掌握动作阶段健美操教师教学方法的运用现状与分析
        3.3.2 在改进与提高动作阶段健美操教师教学方法的运用现状与分析
        3.3.3 在巩固与运用自如阶段健美操教师教学方法的运用现状与分析
        3.3.4 小结
        3.3.5 河南省高校健美操教师在健美操课中其它教学方法的运用现状与分析
    3.4 河南省高校健美操教师对教学方法的创新情况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附录 B
致谢

(5)变奏—表象法对大学生健美操动作技术质量及节奏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文献综述
        1.2.1 高校健美操教学方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1.2.2 有关健美操教学效果评价的研究
        1.2.2.1 健美操基本技术动作质量的评价
        1.2.2.2 有关节奏感的研究
        1.2.3 健美操教学对节奏感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1.2.4 变奏-表象训练
        1.2.4.1 关于表象训练的理论研究现状及国内的研究现状
        1.2.4.2 变奏-表象法的界定与综述
    1.3 研究假设
        1.3.1 变奏-表象的结合能够提高学生的动作表象能力
        1.3.2 变奏-表象法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技术动作质量
        1.3.3 变奏-表象法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音乐节奏感
2 实验设计
    2.1 实验对象与分组
        2.1.1 测量法
        2.1.2 教学分组实验法
    2.2 实验时间
    2.3 教学内容安排
    2.4 实验步骤
    2.5 教学方法设计
        2.5.1 认知健美操的音乐节奏
        2.5.2 表象法操作
        2.5.3 对照组和实验组教学操作
        2.5.4 实验班变奏—表象法操作
    2.6 实验过程控制
        2.6.1 实验对象的控制
        2.6.2 教学实施阶段控制
        2.6.3 实验教学评价
3 结果分析与讨论
    3.1 变奏表象法训练对大学生表象能力的影响
    3.2 变奏-表象训练对健美操动作质量的影响
    3.3 实施变奏-表象法对学生节奏感的影响
4 结论
    4.1 结论
    4.2 研究局限
5 致谢
6 注释与参考文献
7 附录
8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高校健美操教学与音乐素质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1 音乐素质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性
    1.1 音乐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与途径
    1.2 音乐素质教育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
    1.3 音乐素质教育对学生身心健康的促进作用
2 音乐素质对健美操教学效果的影响
    2.1 激发学生学习健美操的兴趣
    2.2 提高学生对健美操技术的掌握程度
    2.3 延缓和减轻疲劳
    2.4 促进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3 健美操教学对音乐素质的培养作用
    3.1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3.2 提高学生的基本音乐常识
    3.3 提高学生节奏感

(7)合肥市普通高校学生健美操综合运动能力现状分析及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
        2.1.1 健美操
        2.1.2 能力和运动能力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关于健美操运动能力的研究
        2.2.2 关于健美操表现力的研究
        2.2.3 关于健美操音乐素养的研究
        2.2.4 关于健美操创编能力的研究
        2.2.5 关于健美操合作学习能力的研究
    2.3 小结与论文框架
        2.3.1 小结
        2.3.2 论文基本框架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普通高校学生健美操综合运动能力结构
    4.2 合肥市普通高校学生健美操综合运动能力的现状
        4.2.1 基础体能能力
        4.2.2 专项体能能力
        4.2.3 模仿和记忆能力
        4.2.4 观察分析纠正错误能力
        4.2.5 准确把握音乐能力
        4.2.6 创编能力
        4.2.7 自合能力
        4.2.8 自我锻炼能力
    4.3 普通高校学生健美操综合运动能力的培养
        4.3.1 基础体能能力
        4.3.2 专项体能能力
        4.3.3 准确把握音乐能力
        4.3.4 模仿和记忆能力
        4.3.5 观察分析纠正错误能力
        4.3.6 创编能力
        4.3.7 自合能力
        4.3.8 自我锻炼能力
5 结论和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附录
    附录1:专家效度检验
    附录2: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3:教师问卷
    附录4:学生问卷
参考文献
致谢

(8)肇庆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健美操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观察法
        2.2.3 访谈法
        2.2.4 逻辑分析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学生对健美操课程认知情况
    3.2 男生健美操学习动机分析及应对措施
        3.2.1 男生健美操学习动机水平偏低的情况分析
        3.2.2 男生学习健美操的教学措施
    3.3 女生健美操学习的应对措施
        3.3.1 教学手段要多样化
        3.3.2 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3.3.3 选择合适的音乐
    3.4 采用程序教学法、模式教学法提高健美操教学质量
4 结论

(9)竞技健美操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选题依据
    1.2 文献综述
        1.2.1 体能概念的演变及研究历程
        1.2.2 健美操体能及训练相关文献综述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任务
        1.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2 研究的主要任务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的技术路线
3 结果与分析
    3.1 竞技健美操国际规则的变化与比较
        3.1.1 十年来历届国际规则的特点
        3.1.1.1 FIG1997—2001版国际规则特点
        3.1.1.2 FIG2001—2004版国际规则特点
        3.1.1.3 FIG2005—2008版国际规则变化特点
        3.1.1.4 FIG2009—2012版国际规则变化特点
        3.1.2 国际规则变化的比较分析与发展趋势
        3.1.2.1 成套动作分值评分的变化
        3.1.2.2 国际规则不同难度系数的难度动作数量及比例变化
        3.1.2.3 动作完成质量与标准不断得到重视和提高
        3.1.3 本章小结
    3.2 竞技健美操项目特征与技术特征分析
        3.2.1 竞技健美操项目特征分析
        3.2.2 竞技健美操技术动作的一般分析
        3.2.2.1 竞技健美操运动技术定义与基本特征
        3.2.2.2 竞技健美操成套动作的内容结构及完成要求
        3.2.3 本章小结
    3.3 竞技健美操体能研究
        3.3.1 体能概念研究
        3.3.1.1 体能概念的内涵
        3.3.1.2 体能概念的外延
        3.3.1.3 体能概念的语境
        3.3.2 竞技健美操体能的属性
        3.3.3 竞技健美操体能的结构要素、功能与分类
        3.3.3.1 竞技健美操体能的结构与要素
        3.3.3.2 竞技健美操体能的分类
        3.3.4 优秀竞技健美操运动员身体形态特征
        3.3.5 竞技健美操供能特征
        3.3.6 竞技健美操运动素质分析
        3.3.6.1 力量素质
        3.3.6.2 柔韧素质
        3.3.6.3 速度素质
        3.3.6.4 耐力素质
        3.3.6.5 协调素质
        3.3.7 竞技健美操运动素质指标的因子分析
        3.3.8 本章小结
    3.4 竞技健美操体能训练的方法与特点
        3.4.1 竞技健美操体能训练的概念、目的和意义
        3.4.2 竞技健美操体能训练中的基本原理
        3.4.2.1 遗传与青少年生长发育规律
        3.4.2.2 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原理
        3.4.2.3 机体负荷适应与能量代谢恢复机制
        3.4.3 竞技健美操体能训练的基本原则
        3.4.4 竞技健美操体能训练的内容与方法
        3.4.4.1 竞技健美操体能训练内容
        3.4.4.2 竞技健美操体能训练的整体控制方法
        3.4.4.3 竞技健美操难度动作体能的训练方法
        3.4.4.4 竞技健美操专项素质的训练方法与手段
        3.4.4.5 竞技健美操体能训练各周期安排特点
        3.4.5 本章小结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5 致谢
6 参考文献
7 附录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健美操教学和练习中的音乐时序(论文参考文献)

  • [1]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2]健美操练习对小学生身体协调性的作用研究[D]. 潘越.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3]高水平男子竞技健美操运动员A组难度动作核心区肌肉用力特征研究[D]. 岳建军. 华东师范大学, 2015(10)
  • [4]河南省高校健美操教师教学方法的运用现状与分析[D]. 梅景景. 河南大学, 2011(08)
  • [5]变奏—表象法对大学生健美操动作技术质量及节奏感的影响[D]. 李海雁. 北京体育大学, 2011(10)
  • [6]高校健美操教学与音乐素质教育[J]. 王芳平.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10(10)
  • [7]合肥市普通高校学生健美操综合运动能力现状分析及培养研究[D]. 祁红. 华东师范大学, 2010(02)
  • [8]肇庆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健美操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 张谊,温超. 运动, 2010(07)
  • [9]竞技健美操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的研究[D]. 刘浩. 北京体育大学, 2010(05)
  • [10]对太原市艺术职业院校健美操音乐选配与应用的调查与分析[J]. 屈洪波,林何凤. 科学之友(B版), 2009(08)

标签:;  ;  ;  ;  ;  

健美操教学与实践中的音乐计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