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熏洗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158例疗效分析

中药熏洗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158例疗效分析

一、中药熏洗配合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158例疗效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朝磊[1](2021)在《常规针刺联合督脉灸治疗风寒阻络证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采用常规针刺联合督脉灸的方法治疗风寒阻络证神经根型颈椎病,观察和探讨该治疗方法对风寒阻络证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为在临床上采用针刺联合督脉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实践提供依据,为疗效评价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以期推广督脉灸在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本次研究的对象均来源于2019年11月至2020年11月于湖北中医药大学国医堂针灸科就诊的患者,同时满足拟定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共计6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常规针刺联合督脉灸组)以及对照组(常规针刺组),常规针刺治疗取穴颈椎夹脊(双)、天柱(双)、大椎、风门、风府、后溪(患侧)、合谷(患侧)、外关(患侧)、曲池(患侧)。两组均一周开展2次治疗,2周为作为一个疗程,总共治疗2个疗程。分别在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2个疗程后,统计比较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田中靖久症状量表》评分、NPQ量表及VAS疼痛评分,来系统观察两种治疗方法间的疗效差异,进而综合对两种治疗手段进行临床评价。结果:1.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病程长短和治疗前临床症状评分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资料具有可比性。2.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疗效评定显示均有效果,计算临床总体疗效显示,前者经过2个疗程治疗后的有效率达到96.67%,后者2个疗程治疗后有效率为86.67%,加入督脉灸后的治疗有效率优于常规针刺组。3.两组治疗前中医证候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资料具有可比性;经过一个疗程治疗后,与同组治疗前相比,两组中医证候评分均降低(P<0.05),表明两组均能有效改善CSR患者的中医证候情况;经过连续两个疗程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评分进一步降低(P<0.05),表明治疗时间越长,改善效果越明显;经过一个疗程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中医证候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经过两个疗程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中医证候评分更低(P<0.05),常规针刺联合督脉灸在改善中医证候上效果更好。4.两组治疗前田中靖久症状量表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资料具有可比性;经过一个疗程治疗后,与同组治疗前相比,两组田中靖久症状量表评分均升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经过连续两个疗程治疗后,两组田中靖久症状量表评分进一步升高(P<0.05),表明两种治疗均能改善临床症状,治疗疗程越长,改善越明显;经过一个疗程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田中靖久症状量表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经过两个疗程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中医证候评分更高(P<0.05),常规针刺联合督脉灸组治疗效果更好。5.两组治疗前NPQ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资料具有可比性。经过一个疗程治疗后,与同组治疗前相比,两组NPQ评分均降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经过连续两个疗程治疗后,两组NPQ评分进一步降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经过一个疗程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NPQ评分中颈痛与睡眠、每日持续时间、阅读与看电视、工作与家务、社交活动项无明显差异(P>0.05),其余项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经过两个疗程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NPQ评分更低,除颈痛与睡眠、社交活动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余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对颈痛与睡眠和社交活动的其他项治疗效果比对照组改善更明显。6.针刺联合督脉灸组与常规针刺组在治疗前比较,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1疗程和治疗2疗程后,两组疼痛评分分别与治疗前比较,VAS疼痛评分均降低(P<0.05),表明两组均能有效改善CSR患者的疼痛情况。且疗程越长,CSR患者的疼痛情况越显着;治疗完成后,两组疼痛评分比较,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意义(P<0.05),说明针刺联合督脉灸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常规针刺组。结论:常规针刺配合督脉灸治疗风寒阻络证神经根型颈椎病,能有效地改善该病疼痛及神经根性放射症状,有效率较高,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督脉灸疗法可以作为针灸疗法的有益补充,两者联合应用,效果更好。

何炳坤[2](2021)在《不同体位颈牵引治疗有颈椎不稳趋势的神经根型颈椎病短期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不同体位颈牵引治疗有颈椎不稳趋势的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短期疗效的差异,为保守治疗有颈椎不稳趋势的CSR提供个性化牵引参考。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06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骨科门诊或住院部90例明确诊断为有颈椎不稳趋势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A组观察组45例(结合颈椎动力位X线片,判断颈椎不稳趋势方向分别采用屈曲位或后伸位牵引组)及B组对照组45例(常规中立位牵引组),随访过程中,A组脱落2例,B组脱落4例,最终A组纳入43例(男17例,女26例),B组纳入41例(男性19例,女性22例),整体年龄范围20-55岁,A组的平均年龄为(38.84±9.73)岁,平均病程为(15.58±4.41)月,平均BMI指数(23.49±2.45);B组的平均年龄为(37.68±10.05)岁,平均病程为(14.61±4.81)月,平均BMI指数(23.66±2.35),有颈椎不稳趋势的节段及例数:A组:C3,10例、C4,16例、C5,15例、C6,6例。B组:C2,1例、C3,9例、C4,15例、C5,14例、C6,7例。结果两组性别、病程、年龄、BMI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前VAS评分、NDI评分及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评分相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3天、7天、14天、1个月、3个月的VAS评分、NDI评分及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时间点的VAS、ND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评分大于治疗前;两组内治疗后3天、7天VAS、NDI及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评分与治疗后14天、1个月、3个月两两比较,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内治疗后14天、1个月、3个月的VAS、NDI及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评分两两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4天,VAS、NDI评分最低,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评分最高。组间比较:A组治疗前的VAS、NDI及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评分与B组治疗前相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3>0.05),具有可比性。A组治疗后3天、7天、14天的VAS、NDI及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评分与B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A组在治疗后3天、7天、14天的VAS、NDI评分比B组低,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评分比B组高。A组治疗后1个月、3个月的VAS、NDI及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评分与B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颈椎动力位X线片指导下进行屈曲位、过伸位及常规中立位颈牵引均能有效改善有颈椎不稳趋势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2、与常规中立位颈牵引相比,屈曲位或过伸位牵引治疗有颈椎不稳趋势的神经根型颈椎病短期疗效(3天、7天及14天)更好,患者能更快缓解症状,并快速投入工作及日常生活中。3、治疗14天后,二者的疗效随着时间的推移均逐渐降低。

许闻泽[3](2021)在《基于正交设计运动针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优化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析运动针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选穴规律;在此基础上进行临床试验,采用正交设计法观察远端取穴(后溪穴、中渚穴)、局部手法(阻力针法、平补平泻法)、针刺时机(<4周、4-12周)三因素两水平不同组合方案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筛选出基于以上不同因素水平的运动针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优化方案,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1通过计算机、手工检索,收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 Knowledge Service Platform,WANFANG DATA)、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 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ournal Database,VIP)三大数据库中所有公开发表的(截止到2020年4月15日)运动针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建立运动针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取穴的Excel数据库,分析总结取穴规律。2采用预先设计的远端取穴(后溪穴、中渚穴)、局部手法(阻力针法、平补平泻法)、针刺时机(<4周、4-12周)三因素两水平的正交设计方案L8(27),将符合纳排标准的4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8组,各组患者在常规治疗一致的基础上分别进行治疗。治疗后分别记录各组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NPQ颈痛量表(Northwick Park Neck Pain Questionnaire,简称NPQ%量表);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20分法,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文献研究(1)共纳入26篇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涉及腧穴32个,其中十四经穴30个,经外奇穴2个,应用总频次59次,其中使用频次最高的前两个腧穴分别是后溪穴(12次)和中渚穴(9次)。(2)所选腧穴共涉及13条经脉,包括12条正经和1条奇经(督脉),其中手太阳小肠经(13%),手太阴肺经(13%)、手少阳三焦经(10%)、手阳明大肠经(10%)选用频率较高。(3)腧穴选用多以特定穴为主,使用频数达36个,其中以输穴使用频率最高(31%),其次是八脉交会穴(17%)。2临床试验(1)运动针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2周后,各组在VAS评分、NPQ%评分和20分法评分均有所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从VAS评分结果看,整个治疗过程中各因素影响的主次关系为:针刺时机>远端取穴>局部手法,针刺时机是影响疼痛强度的最显着因素,且小于4周的临床效果最佳。针刺远端取后溪穴,局部采用阻力针法,针刺时机<4周时,对改善疼痛强度效果最好。(3)从NPQ%评分结果看,针刺时机是影响NPQ%评分的最显着因素,小于4周优于4-12周。阻力针法在早期治疗中影响较大,治疗1周后远端取穴的影响大于局部手法。(4)从20分法结果看,影响20分法评分的最优组合为远端选取后溪穴,局部采用阻力针法,针刺时机<4周。从整体来看,局部手法对20分法评分的的影响最为显着,且阻力针法优于平补平泻法。结论1文献研究运动针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多采用循经取穴的原则,以特定穴为主,输穴为最,常使用的腧穴为后溪穴和中渚穴。2运动针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优化方案为在辨证取穴的基础上远端选取后溪穴或中渚穴,局部采用阻力针法,针刺时机在4周以内。

史永超[4](2021)在《夹脊穴针刺联合腰椎斜扳手法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夹脊穴针刺联合腰椎斜扳手法治疗的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探讨中医联合治疗方案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自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伤科门诊就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相关病历资料,依照纳入、排除标准最终筛选出85例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患者在治疗期间所接受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42例)、对照组(43例)。两组患者均进行为期10次的腰椎斜扳手法治疗及针刺治疗,对照组针刺时选取肾俞、大肠俞等腧穴;观察组针刺腧穴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以L3-L5双侧夹脊穴。收集每个患者在接受治疗前、治疗结束及治疗结束后1月时的VAS评分、JOA腰痛评分、中医证候积分、中医单一症状积分和足底红外热成像温差情况,使用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及JOA腰痛评分改善率评价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研究中收集的所有数据资料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 21.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一般病历资料(性别、年龄、病程)以及治疗前的各项研究观察指标,包括VAS评分、JOA腰痛评分、中医证候积分、中医单一症状积分与足底红外热成像温差数据经统计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2.经过10次的治疗,两组患者的VAS评分、JOA腰痛评分、中医证候积分以及中医单一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在治疗结束及治疗结束后1月时的主要观察指标改善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经过10次的治疗,两组患者的足底红外热成像温差较治疗前均有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温差改善效果更为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种治疗方式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整体疗效:(1)JOA腰痛改善率情况: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5.2%和90.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证候疗效评价: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8.1%和69.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夹脊穴针刺联合腰椎斜扳手法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确切,能够改善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VAS评分、JOA腰痛评分、中医证候积分、中医单一症状积分以及足底红外热成像温差;能够显着改善患者的冷痛感以及腰椎功能,与未选取夹脊穴针刺联合腰椎斜扳手法治疗者相比疗效更优。

岳瑞珍[5](2021)在《热敏灸对AD模型大鼠Aβ转运代谢功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本研究以Aβ1-42诱导的AD模型大鼠为对象,用艾灸的方法,观察艾灸热敏与否对AD模型大鼠认知行为、海马神经元的形态、Aβ代谢转运酶的影响,探讨热敏灸对AD模型大鼠的干预效果及作用机制。研究方法本实验研究采用雄性SD大鼠为对象,适应3d后,将其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A组),假手术组(B组),其余予以Aβ1-42进行诱导来造模。AD模型建立方法:使用3%戊巴比妥钠对大鼠进行麻醉,麻醉后剃除其位于颅顶部位的毛发以便后续进一步手术,再采用脑立体定位仪固定大鼠脑部,并用碘伏对大鼠的伤口消毒,将其皮下肌肉组织与皮毛分离后,用洁净的干棉球拭去其残留血迹,将其颅骨中线及前囟暴露。参照包新民《大鼠脑立体定位图谱》,侧脑室注射位点以前囟为基点,后移0.8mm,中线旁开1.2mm,以牙科钻钻开颅骨,用10μL微量注射器自脑表面垂直向下进针4 mm,回针1mm,预留一定的注射空间,左右两侧分别缓慢注入5μL的Aβ1-42(含5μg Aβ1-42),5min内注射完毕,注射后留针5min以保证溶液充分弥散后缓慢撤针。手术尾声时以骨蜡密封手术所造成的骨窗,并随即以青霉素在其局部进行喷洒以达到消毒的目的,最终将事先分离的皮肤进行缝合。值得注意的是,在整个手术过程内,接受手术的大鼠体温应当保持在36.5-37.5℃的恒定范围之内。通过水迷宫实验进一步筛选出造模成功的AD模型大鼠,并将其分为AD模型组(C组),阳性对照组(G组),其余大鼠给予艾灸治疗。艾灸组每天艾灸1次,每次艾灸40分钟;阳性对照组每天给予药物1次;治疗共持续28天。根据艾灸热敏程度自然分为艾灸热敏组(D组)、艾灸不热敏组(E组)、艾灸迟发热敏组(F组)。艾灸热敏组(D组):艾灸治疗过程中平均尾温升高>1℃;在采取艾灸手段对AD模型大鼠进行治疗之前,按照实验大鼠腧穴图谱中的定位,事先将大鼠“大椎”穴处的毛发剃去。整个治疗过程之中,将艾条(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规格:直径1cm,长12cm,)垂直悬空于“大椎”穴约3 cm的高处予以温和灸,1次/日,每次持续灸40min,共28天。同时将室温控制于25±2℃的恒定温度。艾灸开始前,大鼠被置于特制鼠笼中安静30分钟。用医用红外额温计(调为物温模式)分别在艾灸准备开始前及艾灸开始后每5分钟测量一次大鼠中段的尾温,直至第40分钟,艾灸结束。大鼠尾温为同一时间点3次测量的平均温度。艾灸不热敏组(E组):艾灸治疗过程中平均尾温升高≤1℃;操作步骤与艾灸热敏组相同。艾灸迟发热敏组(F组):艾灸治疗过程中前7天平均尾温升高≤1℃,后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逐渐出现平均尾温升高>1℃;操作步骤与艾灸热敏组相同。阳性对照组(G组):给予模型大鼠多奈哌齐0.5mg/kg/d腹腔注射。在28d疗程结束后,以水迷宫法对每组大鼠的行为学展开观测。并采取HE组织切片染色法对每组大鼠海马区的神经元形态与排列情况进行观测。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中α-分泌酶、β-分泌酶、γ-分泌酶含量。同时采用Western Blot法对每组大鼠海马组织中的IDE、NEP、ECE-1、ACE2、LPL、Apo E、LRP1、RAGE和RAP蛋白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研究结果1.水迷宫法观测结果:假手术组大鼠与对照组相比,水迷宫逃避潜伏期、第六天穿越次数、平台象限时间占比均无显着差异。与模型组相比,艾灸热敏组第1~5d的逃避潜伏期降低明显,第六天水迷宫穿越次、平台象限时间占比均显着升高,结果同阳性对照组;艾灸不热敏组与艾灸迟发热敏组大鼠水迷宫逃避潜伏期变化无统计学意义,艾灸迟发热敏组大鼠水迷宫第六天水迷宫穿越次数与平台象限时间占比显着性升高,艾灸不热敏组大鼠水迷宫平台象限时间占比显着升高。与艾灸不热敏组比较,艾灸热敏组的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第六天水迷宫穿越次数和平台象限时间占比均显着性升高,而艾灸迟发热敏组逃避潜伏期无明显改变,第六天水迷宫穿越次数和平台象限时间占比均显着性升高。2.HE组织切片染色法观测结果:对照组与假手术组大鼠的海马神经元及其胶质细胞未出现异常现象且其排列均匀整齐,细胞质丰富,无间质出血,无坏死。而AD模型组大鼠的脑组织出现严重损伤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其神经元细胞的排列出现一定程度上的紊乱,且其细胞形态出现严重的肿胀及变形,同时神经元大量丢失,严重者出现神经元大量死亡,并伴随有部分细胞核出现溶解、固缩的现象。与AD模型组大鼠相比,进行治疗后,各组大鼠的脑组织损伤出现减轻的现象,其中艾灸热敏组和阳性对照组减轻明显,脑组织形态较正常,无炎细胞浸润,排列整齐;迟发热敏组的细胞紊乱和炎症细胞浸润程度也有所减轻;艾灸不热敏组无明显改善。HE半定量评分显示:与模型组相比,艾灸热敏组、艾灸迟发热敏组与阳性对照组大鼠脑组织HE半定量评分显着下降,艾灸不热敏组大鼠脑组织HE半定量评分变化无统计学意义。与艾灸不热敏组比较,艾灸热敏组和艾灸迟发热敏组大鼠脑组织HE半定量评分显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艾灸热敏组优于艾灸迟发热敏组。3.ELISA法测定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脑海马组织中α-分泌酶、β-分泌酶、γ-分泌酶含量均显着升高;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热敏组、艾灸迟发热敏组和阳性对照组大鼠脑组织中β-分泌酶、γ-分泌酶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α-分泌酶的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而艾灸不热敏组α-分泌酶无升高,β-分泌酶、γ-分泌酶无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艾灸不热敏组比较,艾灸热敏组α-分泌酶的含量明显升高,β-分泌酶、γ-分泌酶含量明显降低;艾灸迟发热敏组β-分泌酶含量明显降低,γ-分泌酶含量下降无统计学意义。4.WB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大鼠比较,假手术组的大鼠海马组织中的NEP、IDE、ECE-1、ACE2、LPL、Apo E、LRP1、RAGE和RAP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无显着变化,而模型组中IDE、NEP、ECE-1、Apo E、ACE2和LRP1蛋白表达下降明显,RAGE和RAP蛋白的表达水平均呈现出显着的升高现象。而与此同时,LPL蛋白表达水平并无呈现出明显的变化趋势。较之于AD模型组大鼠,艾灸热敏组、艾灸迟发热敏组和阳性对照组的NEP、IDE、ECE-1、ACE2、Apo E和LRP1蛋白的表达水平均呈现出显着的升高现象,且海马组织中RAP、和RAGE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下降,艾灸不热敏组的大鼠脑海马组织中NEP、ECE-1、ACE2、LPL、Apo E、LRP1和RAP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无显着变化,IDE表达显着升高,RAGE表达显着降低。与艾灸不热敏组比较,艾灸热敏组和艾灸迟发热敏组NEP、ECE-1、ACE2、Apo E、LRP1蛋白表达水平均显着升高,RAP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下降,而RAGE蛋白表达下降不明显,艾灸热敏组IDE蛋白表达明显升高,艾灸迟发热敏组IDE蛋白表达升高不明显。结论1.热敏灸干预能够提高AD模型大鼠的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2.热敏灸干预能提高AD模型大鼠的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可能与其改善AD模型大鼠海马区神经元及胶质细胞的排列结构和形态有关。3.热敏灸干预能提高AD模型大鼠的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可能与其升高AD模型大鼠海马组织中α-分泌酶的含量,降低β-分泌酶、γ-分泌酶含量从而使Aβ沉积减少有关。4.热敏灸干预能提高AD模型大鼠的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可能与其调节Aβ转运代谢相关蛋白有关。

张金丽[6](2021)在《针刺联合刺络拔罐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观察、比较、分析针刺联合刺络拔罐法与常规针刺法在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气滞血瘀证)方面的临床疗效差异,探讨针刺联合刺络拔罐法的临床疗效价值,探索研究针灸治疗颈椎病更有效的治疗方法,以提高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针刺联合刺络拔罐组)和对照组(常规针刺组)各36例。实验组针刺取穴:颈夹脊、风池穴、大椎穴、肩井穴、天宗穴、曲池穴、手三里穴、合谷穴、外关穴、后溪穴;刺络拔罐取穴:新设穴、阿是穴;对照组针刺取穴:颈夹脊、风池穴、大椎穴、肩井穴、天宗穴、曲池穴、手三里穴、合谷穴、外关穴、后溪穴。两组针刺治疗每日进行1次,每周共进行5次,10次治疗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刺络拔罐治疗每周共进行2次,4次治疗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于治疗前、后对患者病例报告、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等信息进行记录,并对两种治疗方法的安全性及疗效进行综合评价分析。两组治疗前、后各项数据均采用SPSS 26.0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差异。结果:(1)实际完成病例患者共70例,其中实验组(针刺联合刺络拔罐组)36例,对照组(常规针刺组)34例,脱落2例,两组病例在治疗前资料(性别、年龄、病程及疗效评价指标)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可进行比较。(2)VAS评分比较:疗程结束后两组VAS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组内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后两组VAS评分比较实验组(2.75±0.69)<对照组(3.15±0.78),组间比较(P<0.05)。结果表示两种方法均可以减轻CSR患者疼痛症状,但针刺联合刺络拔罐疗效更好。(3)NDI评分比较:实验组及对照组治疗前后NDI评分比较(P<0.01),说明两种疗法均能明显改善患者颈椎功能障碍。两组治疗后NDI评分比较(P<0.05),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说明联合使用刺络拔罐法比单纯针刺疗法更能改善颈椎功能障碍对患者日常生活的影响。(4)颈椎病症状量表20分法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评分比较(P<0.01),疗程结束后两组组间比较(P<0.05),有显着性差异。说明两种疗法对于改善CSR患者的疼痛与麻木症状、缓解感觉及肌力等体征、提高工作及生活能力均有显着疗效,但实验组评分提升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说明实验组疗效更优。(5)综合疗效评价: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实验组(94.44%)>对照组(85.29%),Z=-0.69,(P<0.05),有显着统计学差异。表明针刺联合刺络拔罐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气滞血瘀证)疗效明显优于常规针刺法,联合疗法疗效更优。(6)安全性评价:患者治疗过程中无特殊不适,整体治疗过程相对安全,极少数患者出现滞针及皮下血肿等情况,无晕针、断针等不良事件发生,经常规处理后可继续治疗。结论:通过对文献综述研究,认识到神经根型颈椎病属中医“痹症”范畴,主要指肢体关节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的病症。筋脉痹阻、气滞血瘀是其重要病机,并贯穿整个病程中。中医传统疗法中针刺具有通调气血、舒利经筋、缓解挛急的作用。刺络拔罐具有祛瘀通闭、除恶血、疏导局部经络气血的作用。经临床观察研究发现,针刺联合刺络拔罐疗法在缓解患者颈部疼痛症状、改善颈椎功能障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疗效明显优于常规针刺治疗。尤其在缓解疼痛方面部分患者可起“即时疗效”。该疗效可能与针刺联合刺络拔罐改善患者颈部血液微循环、消除水肿、炎症等神经根性反应,改善神经根缺血、缺氧状态相关,但仍需进一步客观指标的临床实验研究证明。安全性观察方面,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及副作用。针刺联合刺络拔罐法首先能减轻颈椎病患者颈部不适症状,其次从“气滞血瘀”理解,该疗法充分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能从根本上改善气滞血瘀状态。整个治疗过程都贯穿将整体和局部共同治疗的核心思路,以辨病辩证治疗,寻找联合治疗的优化组合,在诸多针灸治疗方法中为其他证型、分型颈椎病探索出一种新的诊疗思路、高效的治疗方法。

王楠[7](2021)在《三痹汤治疗寒湿痹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及其镇痛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临床骨科较常见疾病,以腰痛甚至腿痛为主要症状,其中腿部疼痛麻木为突出的椎间盘压迫坐骨神经所致。本病的治疗以保守为主,西医通过消炎止痛、脱水消肿、营养神经等对症治疗,可明显缓解症状,但易反复,且长期服药会对身体产生负面影响。重症的LDH则只能采取手术处理。中医药因为具有疗效明显、价格亲民、无明显毒副作用等优点成为治疗LDH的优选方法。三痹汤作为常用经方可用于因风寒湿邪痹阻所引起的一类疾病,临床广泛用于骨科疾病的治疗,但是其治疗LDH伴坐骨神经痛的具体临床疗效及止痛机制尚不清楚。故本研究首先通过临床观察,明确三痹汤治疗LDH(寒湿痹阻型)的临床疗效,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疾病提供新的方法。其次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究三痹汤治疗LDH及坐骨神经痛的可能分子机制。最后通过制作CCI模型(慢性神经压迫模型)明确三痹汤水提液的止痛机制。通过临床及基础实验,可明确三痹汤疗效及机制,以期为临床治疗LDH及其引起的疼痛提供参考。第一部分:临床观察目的:通过临床观察探究三痹汤治疗寒湿痹阻型LDH伴坐骨神经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通过严格的纳排标准共纳入90例LDH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为单纯对照组、中药组及治疗组,每组30例患者。对照组采用单纯西药治疗(以止痛加营养神经为主),中药组采用三痹汤口服治疗,治疗组则以对照组为基础,加用三痹汤,三组疗程均为4周。观察三组治疗前后VAS评分、ODI评分的变化情况,观察节点分别为治疗2周、治疗4周及停药4周,通过Macnab评价标准进行疗效评价,治疗过程中记录有无不良反应。结果:三组患者一般资料相互比较在统计学上无差异,基线可比(P>0.05)。治疗前三组患者各项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意义,基线可比(P>0.05)。服药2周,三组各VAS评分及ODI评分较前有所降低,比较在统计学上存在差异(P<0.05)。服药4周,对照组优良率为66.67%,中药组优良率为73.08%,治疗组为78.57%。服药4周,各量表评分进一步降低,与服药2周时相比,差异在统计学上存在意义(P<0.05)。服药4周,腰部VAS评分及ODI评分组间比较在统计学上无意义(P>0.05),而腿部VAS评分,治疗组与单纯对照组相比,差异在统计上存在意义(P<0.05)。服药4周时对照组优良率达81.48%,中药组为84.62%,治疗组为92.86%,在统计学上无差异(P>0.05)。停药4周与服药4周相比,腰部VAS评分方面,治疗组与单纯对照组相比,在统计学上具有差异(P<0.05)。腿部VAS评分方面,治疗组与单纯对照组相比,在统计学上差异存在意义(P<0.05),中药组与单纯对照组相比,在统计学上差异存在意义(P<0.05)。ODI评分方面,治疗组与单纯对照组相比,差异在统计学上具有意义(P<0.05)。疗效评价方面,对照组优良率为66.67%,中药组为88.46%,治疗组为92.86%,三组比较,差异在统计学内存在意义(P=0.024)。三组患者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仅中药组及治疗组出现1例服药后腹泻患者,自行调整后均已康复。结论:三痹汤可有效降低LDH伴坐骨神经痛患者的腰腿部疼痛,改善腰椎功能,临床疗效确切,治疗过程安全可靠。不仅如此,三痹汤在缓解腿部疼痛时更具优势,且药效持久。本方在停药4周仍可保持较高疗效,值得临床推广与普及。第二部分:网络药理学研究目的:探讨三痹汤治疗LDH及坐骨神经痛的药理学机制。方法:通过TCMSP数据库筛选出三痹汤中有效成分及药用靶点,随后以Uniprot库为基础,将已获得的靶蛋白名称转换成Gene Symbol。从GeneCards和OMIM数据库中对LDH的靶点进行检索并进一步筛选。通过EXCEL筛选得到药物-疾病共同靶点并进行Venn图的绘制。使用Cytoscape3.7.0软件,构建药物与疾病有效成分-靶点网络图;使用STRING数据库构建作用靶标的蛋白互作网络并用R3.6.3软件进行相应分析;使用“clusterProfiler”R包对药物所筛重要靶点行GO分析及KEGG分析,通过R软件对结果进行处理分析。结果:筛选得到药对活性成分291个,药物疾病共有靶点194个;通过药物-疾病成分靶点网络图得到常用中药成分为beta-sitosterol,sitosterol,kaempferol,Mairin,quercetin;关键靶点为 PTGS2,NCOA2,PTGS1,ESR1。共有靶点PPI网络得到度值≥36的节点,为STAT3,MAPK1,JUN,MAPK3及AKT1 5个潜在靶点;GO分析共得到富集条目2821条,其中生物过程2522条、分子功能126条及细胞组成173条(P<0.05);KEGG富集得到IL-17信号通路、TNF通路等171条通路(P<0.05)。结论:三痹汤成分较多,靶点丰富,可通过多种通路发挥抗炎、免疫应答、细胞凋亡、代谢、抗肿瘤、抗病毒、抗动脉硬化等作用,从而达到治疗LDH及坐骨神经痛的目的。第三部分:基础实验研究目的:探讨三痹汤水提液缓解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机制。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6只,分别为对照组、造模组、低三痹汤组、高三痹汤组及加巴喷丁组。对照组不造模,其余组进行CCI模型的制造,术后第一天开始灌胃,低剂量组及高剂量组给予不同剂量的三痹汤水提液,模型组给予正常蒸馏水,加巴喷丁组给予加巴喷丁水溶解剂。术后第1、3、5、7、9、1 1、13天分别于灌药后2小时行小鼠造模侧机械缩足阈值(MWT)及热辐射潜伏期(TWL)测量。小鼠行为学最终完成后断头处死,取造模侧L4-L6 DRG(背根神经节),通过Q-PCR、Western blot、Ca2+成像技术检测组织及细胞中TRPV1的表达及活性。结果:动物行为学实验表明三痹汤水提液可明显降低CCI模型小鼠对机械痛及热敏痛的刺激反应。Q-PCR及Western blot表明三痹汤可降低CCI模型鼠DRG中TRPV1 mRNA及蛋白的表达。钙离子成像技术结果表明三痹汤可对CCI小鼠DRG神经元TRPV1活性产生影响。结论:三痹汤可能通过降低TRPV1的表达及活性来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

牛永涛[8](2021)在《加味三痹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及其有效成分川续断皂苷Ⅵ抑制椎间盘退变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加味三痹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研究目的:观察加味三痹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研究方法:本试验将80例来源于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骨伤科门诊在2020,06-2020,12期间就诊的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40例。实验组给予加味三痹汤治疗,对照组给予西乐葆治疗。于治疗前、治疗后2周及4周3个访视点行VAS评分以及JOA评分评价疗效。研究结果:本次研究中,实验组因自行停药脱落3例,对照组因自行停药脱落2例,实际完成75例,其中实验组37例,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8例,患者的年龄均值为43.22±13.91岁,患者病程均值为24.00±30.25月;对照组38例,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20例,患者的年龄均值为43.68±12.75岁,患者病程均值为16.03±28.10月。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以及病程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组前两组患者VAS及JOA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入组以前—般情况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周及4周后,VAS评分以及JOA评分评价两种药物疗效时发现,实验组及对照组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腰腿痛症状均有明显改善;而实验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未发现明显差异。研究结论:加味三痹汤能有效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症状。第二部分 加味三痹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网络药理学研究研究目的:探讨加味三痹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网络药理学机制研究方法:使用TCMSP及TCMID数据库对加味三痹汤中的君药及臣药(续断、独活、杜仲、牛膝、川芎、细辛、延胡索、秦艽以及僵蚕)药效成分及其药效靶点进行筛选,然后用Uniprot数据库将获得的靶蛋白转换成Gene Symbol名称。通过GeneCards和OMIM数据库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靶点进行进一步检索筛选。通过EXCEL筛选得到药物-疾病共有靶点,然后将共有靶点行Venn图的绘制。通过Cytoscape3.7.0软件构建有效成分-靶点网络图。通过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并用R 4.1.0软件分析。对药物筛选的重要靶点通过“clusterProfiler”R包进行GO以及KEGG分析。最后用R软件处理并分析结果。研究结果:筛选得到加味三痹汤的君药及臣药的有效成分100种,药物-疾病共同靶点79种。从药物-疾病靶点图得到的主要药效成分有槲皮素(quercetin)、山奈酚(kaempfer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黄芩素(Wogonin)、β-胡萝卜素(β-carotene)等89种。主要靶点前五名有PTGS2(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成酶2)、PTGS1(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成酶1)、ESR1(雌激素受体1)、NOS2(一氧化氮合酶2)、CASP3(胱天蛋白酶3)。通过PPI网络图获得度值>58的节点有TNF(肿瘤坏死因子)、IL-6(白介素6)、VEGF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TP53(肿瘤抑制基因53)及AKT1(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1)。通过GO分析获得富集条目1996条,细胞组成47条、生物过程1854条、分子功能95条。通过KEGG富集获得139条信号通路。研究结论:加味三痹汤君药及臣药中的成分及靶点较多,并可通过多种信号通路调控抗炎、免疫应答、抗氧化、组织代谢以及细胞凋亡等起到治疗LDH的作用。第三部分:川续断皂苷Ⅵ促进HMSC向髓核样细胞分化抑制大鼠尾椎间盘退变研究目的:探讨川续断皂苷Ⅵ促进人间充质干细胞向髓核样细胞分化抑制大鼠尾椎间盘退变机理研究方法:通过实时定量PCR以及免疫荧光检测髓核细胞表型基因COL2A1、aggrecan、PAX1表达情况,观察川续断皂苷Ⅵ对人间充质干细胞向髓核样细胞分化的促进作用。通过Western blot检测p-ERK1/2和p-smad2/3的表达,观察川续断皂苷Ⅵ对ERK1/2及smad2/3通路的影响。通过H-E染色以及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川续断皂苷Ⅵ干预后的人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尾椎间盘退变的抑制作用。研究结果:1.川续断皂苷Ⅵ能促进人间充质干细胞向髓核样细胞分化;2.川续断皂苷Ⅵ能促进人间充质干细胞向髓核样细胞分化可能与激活了 ERK1/2以smad2/3信号通路有关;3.川续断皂苷Ⅵ干预后的人间充质干细胞能抑制大鼠尾椎间盘退变。研究结论:川续断皂苷Ⅵ能够促进人间充质干细胞向髓核样细胞分化抑制大鼠尾椎间盘退变。

单东[9](2021)在《自拟颈痛方治疗气滞血瘀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旨在客观评价自拟颈痛方治疗气滞血瘀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性与安全性,为其临床推广运用提供依据。方法:从2020年6月-2020年11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中医院骨伤科就诊患者中,依据诊断标准、纳入标准以及排除标准,共选取80例气滞血瘀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将选取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40例予自拟颈痛方口服,对照组40例予颈痛颗粒口服。两组治疗均以2周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记录的患者VAS评分、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评分以及NDI评分,并对患者进行安全性观察。治疗结束后,依据疗效评定标准,对比分析两组治疗的临床疗效。结果:1.经过2个疗程的治疗,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2.5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7.50%,两组对比,P<0.05。2.治疗后,治疗组的VAS评分、颈椎病症状评分、NDI评分与治疗前相比,P值均<0.05。3.治疗后,对照组的VAS评分、颈椎病症状评分、NDI评分与治疗前相比,P值均<0.05。4.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VAS评分、颈椎病症状评分、NDI评分对比,P值均<0.05。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有不良反应发生。结论:1.自拟颈痛方与颈痛颗粒均可改善患者的症状体征,恢复患者的颈椎功能。2.自拟颈痛方治疗气滞血瘀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优于颈痛颗粒,且无明显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杨润[10](2020)在《棍操干预青少年颈椎生理曲度和颈痛的机理及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棍操对青少年颈椎生理曲度改变及颈痛改善的疗效。方法选取符合诊断、纳入标准的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推拿二科门诊青少年患者138例,随机分为牵引组34例、推拿组34例、锻炼组35例、棍操组35例,四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牵引组患者采用颈椎牵引治疗,推拿组患者行颈椎推拿治疗,锻炼组患者选取颈部后伸肌群进行功能锻炼,棍操组患者采用棍操康复锻炼。各组患者均在治疗2个月后观察临床疗效及颈椎生理曲度、疼痛(VAS评分)改变情况。结果1.各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的结果四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各组治疗前后颈椎生理曲度改变情况比较的结果四组患者治疗前颈椎生理曲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者治疗后颈椎生理曲度改善情况均优于本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牵引组与推拿组治疗后颈椎生理曲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棍操组、锻炼组治疗后颈椎生理曲度改善情况优于推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棍操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锻炼组(P<0.05)。3.各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的结果各组患者治疗前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均优于本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棍操组、推拿组、锻炼组三组治疗后VAS评分均优于牵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推拿组、棍操组治疗后VAS评分优于锻炼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棍操组与推拿组治疗后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各组治疗前后NPQ评分比较的结果各组患者治疗前NPQ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均优于本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棍操组、推拿组、锻炼组三组治疗后NPQ评分均优于牵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推拿组、棍操组治疗后NPQ评分优于锻炼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棍操组与推拿组治疗后NPQ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棍操治疗青少年颈痛有明显疗效。2.棍操对青少年颈椎曲度的恢复有很好作用。

二、中药熏洗配合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158例疗效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药熏洗配合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158例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常规针刺联合督脉灸治疗风寒阻络证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略缩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2.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1.一般资料比较
    2.临床疗效评定的比较
    3.两组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4.两组《田中靖久症状量表》评分比较
    5.两组颈痛量表 NPQ 情况比较
    6.两组VAS疼痛评分比较
    7.安全性评估
讨论
    1.祖国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与探讨
    2.现代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与探讨
    3.证型选择依据及针刺取穴依据
    4.督脉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中西医理论探讨
    5.“治未病”思想在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中的应用
    6.研究结果分析
    7.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中医外治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中医症候积分
附录二 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
附录三 颈痛量表
附录四 VAS疼痛评分
致谢

(2)不同体位颈牵引治疗有颈椎不稳趋势的神经根型颈椎病短期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概述
        1.1 西医对颈椎病的认识
        1.1.1 颈椎病的概念及发病率
        1.1.2 颈椎病的发病因素与病理生理
        1.1.3 颈椎病的分型
        1.2 中医对颈椎病的认识
        1.2.1 颈椎病的中医辨病分析
        1.2.2 颈椎病的病因病机
        1.2.3 颈椎病的中医辨证分型
        1.3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西医认识
        1.3.1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
        1.3.2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西医治疗
        1.4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中医认识
        1.4.1 神经跟型颈椎病的辨病分析
        1.4.2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病机及辨证分型
        1.4.3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中医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2 研究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样本来源
        2.3 临床资料
        2.3.1 诊断标准
        2.3.2 纳入标准
        2.3.3 排除标准
        2.3.4 脱落标准
        2.3.5 知情同意
        2.4 研究方法
        2.4.1 一般资料
        2.4.2 治疗方法
        2.4.3 观察指标
        2.4.4 疗效评定
        2.4.5 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观察组与对照组基线资料比较
        3.2 两组患者各时间点VAS评分比较
        3.3 两组患者各时间点NDI评分比较
        3.4 两组患者各时间点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评分比较
        3.5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4 讨论
        4.1 颈椎生物力学平衡条件及颈椎不稳发生的机制
        4.2 动力位X线片是早期辨别颈椎不稳趋势的重要依据
        4.3 不同体位颈牵引治疗有颈椎不稳趋势的CSR的理论依据
        4.4 颈椎动力位X线片指导下进行不同体位颈牵引的疗效分析
    5 本研究存在的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基于正交设计运动针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优化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运动针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取穴的文献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来源
        1.2 检索策略
        1.3 排除标准
    2 数据处理
        2.1 数据库建立
        2.2 统计学方法
        2.3 纳入标准
    3 检索结果
        3.1 文献信息统计
        3.2 腧穴频次分析
        3.3 腧穴所属经脉分析
        3.4 特定穴频数分析
    4 小结
第二部分 基于正交设计运动针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试验
    1 研究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终止标准
        1.6 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案
        2.3 研究指标
        2.4 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基线水平比较
        3.2 临床研究结果
        3.3 安全性评价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
    2 中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
    3 正交设计是研究针刺疗法的有效途径
    4 运动针法的探讨及主穴的选取
    5 神经根型颈椎病因素水平的选择依据
        5.1 远端取穴
        5.2 局部手法
        5.3 针刺时机
    6 结果分析
        6.1 VAS评分结果分析
        6.2 NPQ%评分结果分析
        6.3 20 分法评分结果分析
    7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夹脊穴针刺联合腰椎斜扳手法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讨论
    1 关于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认知
    2 本研究治疗方法的理论依据
    3 本研究的结果分析
    4 本次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热敏灸对AD模型大鼠Aβ转运代谢功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祖国医学对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现状
        1.阿尔茨海默病的概念
        2.阿尔茨海默病的病因病机
        3.阿尔茨海默病的针灸治疗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现状
        1.阿尔茨海默病的概念
        2.阿尔茨海默病的病因及致病机理
        3.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
        4.阿尔茨海默病的西医治疗
    第三节 热敏灸研究现状
        1.热敏灸理论研究现状
        2.热敏灸基础研究现状
        3.热敏灸临床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实验研究
    第一节 水迷宫测定造模研究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水迷宫测定AD大鼠造模结果
    第二节 热敏灸对Aβ_(1-42)诱导的AD模型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与分析
    第三节 热敏灸对AD模型大鼠海马区形态学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与分析
        3.小结
    第四节 热敏灸对AD模型大鼠脑组织中α-分泌酶、β-分泌酶、γ-分泌酶含量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与分析
        3.小结
    第五节 热敏灸对AD模型大鼠脑海马组织中Aβ代谢及转运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与分析
        3.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分析与讨论
    1 动物模型的选择依据
    2 治疗方法的选择依据
    3 艾灸时间的选择依据
    4 穴位的选择依据
    5 热敏灸干预AD模型大鼠Aβ转运代谢的机制探讨
    6 不同组别之间治疗结果的差异及分析
    7 影响实验的因素及其控制方法
    8 本研究的创新性
    9 研究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6)针刺联合刺络拔罐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对照
前言
一、资料与方法
    (一)病例资料
    (二)诊断标准
        1、西医诊断标准
        2、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三)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五)剔除与脱落标准
    (六)研究方法
    (七)治疗方法
        1、实验组(针刺联合刺络拔罐组)
        2、对照组(常规针刺组)
        3、治疗周期
        4、意外情况预防处理方案
    (八)观察指标
        1、制定病例报告表
        2、安全性指标
        3、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4、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
        5、颈椎病症状量表20 分法
    (九)疗效评价标准
    (十)统计学分析
二、研究结果
    (一)治疗前资料比较
    (二)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三)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DI评分比较
    (四)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椎病症状量表20 分法评分比较
    (五)两组患者治疗后综合疗效比较
三、讨论
    (一)祖国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
        1、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概念
        2、中医病因病机
        3、中医治疗
    (二)现代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
        1、病因
        2、发病机制
        3、西医治疗
    (三)针刺联合刺络拔罐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气滞血瘀证)的选题依据
        1、气滞血瘀证的理论依据
        2、刺络拔罐疗法作用机制
    (四)针刺联合刺络拔罐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气滞血瘀证)的选穴依据
        1、针刺选穴依据
        2、刺络拔罐选穴依据
    (五)针刺联合刺络拔罐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气滞血瘀证)的疗效分析
        1、基本资料分析
        2、治疗前后组内观察指标分析
        3、治疗后两组间观察指标分析
        4、综合疗效分析
    (六)安全性观测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研究概述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附录6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课题
致谢

(7)三痹汤治疗寒湿痹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及其镇痛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1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及流行病学研究
        1.2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机制
        1.3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保守治疗
        1.4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
    2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祖国医学研究进展
        2.1 中医病因病机
        2.2 中医治法方药
        2.3 中医其他疗法
        2.4 综合疗法
    3 三痹汤的理论渊源及研究进展
        3.1 三痹汤来源
        3.2 三痹汤的组成及药理作用
        3.3 三痹汤在骨科中的研究进展
    4 TRPV1通道研究进展
        4.1 TRPV1概述
        4.2 TRPV1的分布
        4.3 TRPV1与疼痛
        4.4 TRPV1在骨科疾病中的研究
    5 总结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选择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或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对照组治疗
        2.3 中药组治疗
        2.4 治疗组治疗
        2.5 评价节点选择
    3 观察指标与疗效指标
        3.1 观察指标
        3.2 疗效指标
        3.3 不良反应情况
    4 统计方法
    5 研究结果
        5.1 一般资料分析
        5.2 观察性结果分析
        5.3 疗效性结果分析
    6 不良反应情况统计
    7 讨论
第三部分 网络药理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腰椎间盘突出症伴坐骨神经痛靶点搜集
        1.2 三痹汤中药成分及靶点搜集
        1.3 共有靶点筛选及Venn图绘制
        1.4 药物疾病成分-靶点网络的构建
        1.5 共有靶点PPI网络构建及柱状图绘制
        1.6 共有靶点GO功能分析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
    2 结果
        2.1 三痹汤活性成分筛选与相应靶点信息
        2.2 三痹汤药物与疾病靶点预测
        2.3 药物-疾病成分靶点网络的构建
        2.4 药物疾病共有靶点PPI网络构建及柱状图分析
        2.5 GO功能分析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
    3 讨论
第四部分 实验研究
    1 三痹汤水提液的制备
        1.1 实验材料
        1.2 三痹汤水提液制备
    2 三痹汤水提液对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小鼠行为学的影响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4 讨论
    3 三痹汤水煎剂(SBDW)对神经病理痛模型小鼠DRG神经元TRPV1表达的影响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
        3.4 讨论
    4 三痹汤水提液(SBDW)对神经病理痛模型小鼠DRG神经元TRPV1活性的影响
        4.1 实验材料
        4.2 实验方法
        4.3 实验结果
        4.4 讨论
第五部分 分析讨论
    1 研究结果分析
    2 谢林教授从络病学说治疗LDH经验
        2.1 病因病机
        2.2 辨证论治
        2.3 方药详解
        2.4 病案举隅
        2.5 总结
结语
    1 结论
    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
附录
    附录1 VAS评分量表
    附录2 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
    附录3 ODI评分
    附录4 三痹汤活性成分筛选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一、文章发表
    二、课题研究
致谢

(8)加味三痹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及其有效成分川续断皂苷Ⅵ抑制椎间盘退变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药诊治腰椎间盘突出症研究进展
        1 中医内治
        2 中医外治
        3 中医内外兼治
        4 小结
    综述二 腰椎间盘突出症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 椎间盘的形态学
        2 椎间盘生物化学
        3 免疫学研究
        4 生物力学
        5 流行病学
        6 非手术治疗
        7 手术治疗
        8 生物学治疗
        9 小结
    综述三 间充质干细胞向髓核分化研究进展
        1 常用髓核细胞鉴定表型
        2 MSC向髓核分化方式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加味三痹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设计类型
        1.2 研究对象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试验方法
        1.7 观察指标
        1.8 不良反应
        1.9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疗效评价
        2.3 不良反应
    3 讨论
        3.1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病因病机分析
        3.2 加味三痹汤立方依据及组方特点
        3.3 加味三痹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分析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网络药理学研究加味三痹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网络药理学研究
    1 材料及方法
        1.1 LDH靶点搜集
        1.2 加味三痹汤君药及臣药有效成分以及靶点搜集
        1.3 药物-疾病共同靶点筛选及Venn图绘制
        1.4 药物-疾病靶点网络构建
        1.5 共同靶点PPI构建及绘制柱状图
        1.6 GO功能分析共有靶点
        1.7 KEGG通路富集分析
    2 结果
        2.1 加味三痹汤君药及臣药活性成分及对应的靶点
        2.2 加味三痹汤君药及臣药与LDH靶点预测
        2.3 构建药物成分-疾病靶点网络
        2.4 加味三痹汤-LDH共有靶点PPI网络图解析
        2.5 GO功能分析共有靶点
        2.6 KEGG通路富集分析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实验研究 ASA Ⅵ促进HMSC向髓核样细胞分化抑制大鼠尾椎间盘退变
    1 细胞活力试验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2 ASA Ⅵ促进HMSC获得NP细胞表型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3 ASA Ⅵ对ERK1/2及smad2/3信号通路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4 ASA Ⅵ干预HMSC抑制大鼠尾椎间盘退变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不足与展望
英文缩略词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9)自拟颈痛方治疗气滞血瘀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中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
        1.1 中医学关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论述
        1.2 中医病因病机
        1.3 中医治疗进展
    2 西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
        2.1 概述
        2.2 西医发病机制
        2.3 西医治疗进展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案
    3 观察指标与疗效评定
        3.1 观察指标
        3.2 疗效评定
    4 统计方法
    5 研究结果
        5.1 一般资料比较
        5.2 疗效指标比较
        5.3 临床疗效比较
        5.4 不良反应报告
        5.5 研究结果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 确立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自拟颈痛方相关分析
        2.1 方药组成
        2.2 方药解析
        2.3 现代药理学研究
    3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棍操干预青少年颈椎生理曲度和颈痛的机理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选择
        1.2.1 诊断标准
        1.2.2 纳入标准
        1.2.3 排除标准
        1.2.4 剔除和脱落标准
        1.2.5 病例脱落或剔除后的处理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2.2 观察指标和测量方法
    2.3 安全性评价与不良事件处理
    2.4 统计学处理
    2.5 课题研究所需用的主要仪器设备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结果
    3.2 四组患者治疗前颈椎生理曲度、VAS评分、NPQ评分对比
    3.3 四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
    3.4 四组患者治疗前后以及各组间颈椎生理曲度改变情况比较的结果
    3.5 四组患者治疗前后以及各组间VAS评分比较的结果
    3.6 四组患者治疗前后以及各组间NPQ评分比较的结果
4 讨论
    4.1 祖国医学对青少年颈痛、颈椎生理曲度变直的认识
    4.2 现代医学对青少年颈痛、颈椎生理曲度变直的认识
    4.3 棍操理论基础
    4.4 牵引、推拿、康复锻炼对青少年颈椎生理曲度改变的特点
    4.5 棍操的优势
5 结论
6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B
    附表
        附表1
        附表2
附录 C
致谢
个人简介

四、中药熏洗配合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158例疗效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常规针刺联合督脉灸治疗风寒阻络证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D]. 李朝磊.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不同体位颈牵引治疗有颈椎不稳趋势的神经根型颈椎病短期疗效观察[D]. 何炳坤.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
  • [3]基于正交设计运动针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优化方案研究[D]. 许闻泽.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夹脊穴针刺联合腰椎斜扳手法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D]. 史永超.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热敏灸对AD模型大鼠Aβ转运代谢功能的研究[D]. 岳瑞珍.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针刺联合刺络拔罐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研究[D]. 张金丽.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1
  • [7]三痹汤治疗寒湿痹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及其镇痛机制研究[D]. 王楠.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加味三痹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及其有效成分川续断皂苷Ⅵ抑制椎间盘退变机理研究[D]. 牛永涛.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自拟颈痛方治疗气滞血瘀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D]. 单东.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10]棍操干预青少年颈椎生理曲度和颈痛的机理及临床研究[D]. 杨润.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中药熏洗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158例疗效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