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用户评价房屋”活动反映了什么?

“百万用户评价房屋”活动反映了什么?

一、“百万用户评住宅”活动反映了什么?(论文文献综述)

陈德忠[1](2021)在《基于充电行为的电动出租车充电站选址优化及推荐算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范围推广普及电动出租车,是实现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和国家“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电动出租车不仅需要持续改进新能源技术,提升续航里程,更需要在合理的运营区域内提供充足的公共充电设施。基于电动出租车用户的大数据分析,来进行有效的充电站布局和充电策略优化,对于满足电动出租车及时充电需求、推动电动出租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如何分析和刻画电动出租车充电行为,来支持充电站的布局优化依然存在诸多难点。例如,如何挖掘和预测电动出租车的实际充电需求?如何将充电行为纳入到传统的充电站布局优化模型?差异化的充电兴趣点(Point of Interest,POI),是否会影响用户的充电行为?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将通过上海市电动出租车的大数据分析,深度刻画电动出租车充电行为,揭示影响充电行为和充电需求的关键要素;进而,采用两阶段混合整数规划模型,对充电站进行布局优化。同时,本文进一步提出了基于隐语义模型改进组间效应的充电推荐算法,设计了基于用户协同过滤相似度的用户充电策略、基于K-means的用户充电策略以及最终的用户充电推荐策略。从而,为提升电动出租车的高效使用和城市低碳出行提供支持。具体而言,本文开展了如下具体的研究工作。(1)基于充电订单数据的用户行为特征和充电站运营特征研究首先,根据文献等相关研究,建立电动出租车司机充电行为和充电站运营的描述属性指标;然后,以上海市为例,通过充电站的订单数据,生成司机与充电站的指标数据;最后,利用聚类算法将不同的出租车司机与充电站进行分类,并分析不同类别的电动出租车司机充电行为特征和不同充电站的运营特征,为后续的充电站选址优化和推荐算法设计提供支持。(2)基于用户充电评价数据的充电站服务需求主题挖掘研究电动出租车司机在使用平台进行充电的过程中,产生和积累了大量的服务评价信息,这些信息主要是针对充电站的服务缺陷进行投诉或抱怨。本文将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评价文本进行规范化处理,并利用LDA主题算法提取、挖掘评论内容中的服务缺陷主题词,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3)考虑用户需求的充电站选址布局研究对于充电站的整体布局和优化,除了传统的路径和位置规划外,还要充分考虑用户的实际需求以及现有充电站的运营状态。本文主要在前两章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充分考虑电动出租车司机的实际充电需求,结合现有充电站的运营状态以及路径、位置等相关要素,对现有充电站布局进行优化调整。(4)基于隐语义模型改进组间效应的用户充电推荐研究利用第三章收集的充电站数据和用户数据。前者包括充电站ID、充电站地理位置、充电速度等信息,而后者包含了用户ID、用户平均充电时长、兴趣点等数据。进而,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隐语义模型的推荐算法,该算法可以有效预测电动出租车用户对不同充电站的偏好,使得推荐更加合理有效。(5)基于评分机制的用户充电推荐策略电动出租车司机对充电站周边环境的兴趣点评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充电站的总评分产生影响。从而,改变其他用户对充电站的整体印象。当在营充电站处于正常运作状态时,充电站评分将成为吸引电动出租车司机进行充电的主要影响因素。基于此,本文进一步提出了基于用户协同过滤相似度的用户充电策略、基于K-means的充电策略,以及最终的用户充电推荐策略。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1)提出了基于两阶段整数规划的充电站选址优化模型。第一阶段的目标是在满足充电站数量限制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满足所有电动出租车用户的出行需求。第二阶段的目标是在综合考虑位置、价格、环境、服务体验限制的基础上,满足区域内所有用户的充电需求,最小化运营成本。基于此,本文使用Python语言在Cplex和Doclpex环境下,对第一阶段模型自建了一种新算法。该算法属于启发式方法,结合多方面实际情况,选择使用Matlab调用intlinprog函数进行算例分析。同时,进行了实际的案例分析,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和适用性。(2)提出了基于隐语义模型改进组间效应的充电推荐算法。本文改进了原有的隐语义模型,提出了融入用户历史充电行为、用户类型和行车速度的组间效应模型。利用该模型,可以更加精准地预测电动出租车用户对不同充电站的偏好值,并结合用户当前位置和剩余电量数据匹配得到候选充电站,从而给出更加合理有效的充电站推荐结果。通过加入用户组和充电站组的组间效应模型可以实现对用户偏好更为精确的预测,使得推荐更加合理有效。(3)提出了基于评分机制的用户充电推荐策略。本文考虑电动出租车司机对充电站的评论行为,针对目前充电站用户评分混乱难以选择的问题,提出了基于POI加权的矩阵分解协同过滤推荐算法。由于充电站周边POI加权评分数值差异过大,影响到用户评论信息的主导性,本文对其进行均值修正后并获取最终预测评分,从而对充电站用户进行推荐。同时,通过Foursquare数据集在精确率和召回率两项统计指标上,对比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并考虑了用户年龄对充电行为的影响,基于K-means算法对不同年龄段的用户进行了评分估计,并以评分估计结果作为标准对同一年龄组的用户进行精准推荐。

王坤[2](2021)在《健康住区视角下北京老旧小区公共空间优化设计研究 ——以西城区展览路街道为例》文中研究指明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让人们开始反思日常生活的住区空间与健康的关系。住区公共空间是人们日常接触最多的户外空间,对于小区居民的健康影响程度颇深。北京市老旧小区在既有住区中占比高,是既有住区的重要组成。由于建设年代久远,无论是空间环境的“脏、乱、差”还是空间功能的单一,老旧小区中的公共空间都暴露出与现代生活需求极不匹配的突出矛盾。自2012年至今,北京市对老旧小区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造,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改造工作重点依然集中在完善物质空间配套设施,对居民更高层次的需求在空间中的设计应对未曾充分关注,导致改造成果与居民满意度之间存在一定差距。现阶段老旧小区改造需要遵循“健康”的设计理念,从一个个独立空间的整理提升转向作为重要城市社会空间的优化探讨。因此,本文从健康住区视角对北京市老旧小区公共空间的改造设计策略提出思考并进行探讨。目前我国已有健康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框架,但多针对现代规划理念下的既有住区或新建小区,对人口老龄化更严重、用地矛盾与空间脆弱性更为突出的老旧小区空间改造策略研究尚不深入,缺乏可操作性策略。本文试图基于已有的健康住区相关规范指标及健康相关理论分析健康空间特性和要素配置,结合北京老旧小区空间现状的普遍问题和特有问题,归纳公共空间健康优化原则和策略。文章的主体结构包含以下四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章,绪论。首先基于“健康住区”的相关理念,界定了本研究中“健康住区”的概念,概括梳理目前对健康住区相关理念和理论的研究与实践,明确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与框架。第二部分即第二章,本文的相关研究基础和理论支撑。在解释了“健康”的概念内涵与老旧小区公共空间的联系后,基于国内既有的评价指标和标准,明确住区健康空间的特性和空间配置要素。第三部分即第三章,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对北京市西城区展览路街道老旧小区公共空间现状进行调研整理,总结分析公共空间的健康问题并作出健康性评价。第四部分是文章的第四章和第五章,二者为并列章节,分别从空间健康功能和健康设施两个层次,分别找出引发现状健康问题的原因,针对性地提出健康空间优化的原则和策略,结合实证将策略应用于具体的改造设计中,提升可操作性和实践意义。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首先就论文所研究的问题给出了学术观点和实践性策略,对研究结论进行了总结;其次说明了研究成果存在的不足之处;最后对论文的后续研究指出了方向。

高文田[3](2020)在《“互联网+”背景下的物业服务企业O2O模式研究:提升路径、机制设计和评价体系》文中认为“互联网+”背景下,“互联网+”正在深刻改变物业服务行业的发展面貌,而O2O模式作为“互联网+物业”的新模式,正在为物业服务行业和企业的发展提供新的、颠覆性的解决方案和推动力量;同时考虑到竞争力理论及其实证评价本身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争议部分,本文并不期望能够建立一个包罗万象的竞争力理论及其评价体系和框架。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在于从“互联网+”的视角,以价值链分析为基本工具,对“互联网+物业”的发展趋势进行规范性理论分析和探讨,然后从提升路径、机制设计和评价理论方面,对“互联网+”背景下物业服务企业O2O模式进行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1)梳理了国内物业服务企业经营流程和服务内容,分析了传统物业服务存在着发展不平衡和发展不充分的问题。同时,通过对已有“互联网+物业”发展实践的分析和研究,研究显示,“互联网+物业”是互联网技术应用的产物,并且适应不同物业服务企业实际经营管理的需要,社区O2O是“互联网+物业”的具体是实现形式。物业服务企业不断创新管理模式和服务内容,采用O2O模式,整合线上线下资源,打通各个环节的通路,通过O2O的模式,不仅为业务带来了便利,也大大提高了物业管理行业的管理效率,拓宽了收益渠道。(2)通过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上对“互联网+”影响和推动物业服务行业发展深层规律的探讨,认为“互联网+”背景下物业服务企业竞争力提升应主要致力于“三维八化”,其中“三维”指技术进步、模式升级和流程再造,“八化”则指分别从属于“三维”的八个方面,分别是从属于技术进步的管理网格化和服务智能化,以及从属于模式升级的企业规模化、竞争跨界化、业务多元化、用户平台,从属于流程再造的服务专业化和治理现代化。“三维八化”构成“互联网+物业”的主要发展方向。(3)分析了双寡头企业面临社区居民O2O偏好和政府物业新技术政策规制下的Stackelberg博弈模型,并对双寡头企业O2O行为选择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物业新技术的发展对于O2O,结果显示物业新技术的发展对企业的O2O转型升级都具有积极性的指导意义;物业O2O政策下,分析了不同契约模型下社区达到最优决策时,物业价格、社区居民偏好和参与成本系数对平台上线的参与率的影响及社区协调决策;基于物业服务企业发展社区O2O而需要进行流程再造的需求,企业面临着online平台搭建(自建或与委托第三方)以及运营模式(自运营与委托第三方)的决策,本节分别对自建且自运营、委托建设且自运营、自建且委托运营、委托建设且委托运营四种模式进行建模,并进行相应的数值分析。(4)研究紧扣“互联网+”时代趋势,系统运用价值链分析方法,构建了一个由2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和27个三级指标构成的物业服务企业竞争力评价体系。本文以75家主要物业服务企业2019年的公开资料为基础,对该竞争力评价体系进行了实证验证。与现有的以“中国物业服务百强企业评价研究”为代表的竞争力评价研究成果相比,由于本文的评价方法以价值链理论为根本依据,在评价指标的选取上也密切结合“互联网+”背景,在逻辑上更加具有内在一致性,因而评价结果具有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本文的可能创新点包括:(1)物业服务企业竞争力提升理论模型。本文主要从探讨“互联网+”提升物业服务企业竞争力的内在逻辑入手,构造了一个“互联网+”背景下物业服务企业竞争力提升理论模型,系统分析了“互联网+”背景下物业服务企业竞争力提升的主要路径,提出了物业物业服务企业“三维八化”体系,并给出一个评价物业服务企业竞争力的基于O2O模式的“互联网+”发展框架。(2)物业服务企业O2O模式发展的机制设计。从互联网技术政策规制角度,研究物业服务企业面临社区居民的O2O行为选择;在物业服务企业实施O2O技术条件下,分析完全合作、完全不合作和成本分摊三种契约模型的社区居民选择和物业服务企业行为策略;在流程再造的需求下,对物业服务企业自建且自运营、委托建设且自运营、自建且委托运营、委托建设且委托运营四种模式进行分析。(3)物业服务企业O2O模式的评价体系。O2O模式作为“互联网+物业”的新模式,正在为物业服务行业和企业的发展提供新的、颠覆性的解决方案和推动力量,同时考虑到构建基于价值链的物业服务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在某一方面刻画物业服务企业的特征,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在于从“互联网+”的视角,以价值链分析为基本工具,对“互联网+物业”的发展趋势进行规范性理论分析和探讨。本论文包含图22幅,表17个,参考文献120篇。

杜海龙[4](2020)在《国际比较视野中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类文明进入生态文明,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载体也进入崭新阶段。伴随着世界城镇化发展,城市人口需求面临的挑战不断增加,绿色生态化成为全球城镇化发展趋势。中国的城镇化是一场引领全球的规模最大、速度飞快的城镇化,当前中国的城镇化已经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这项运动不仅决定着中国的历史进程,更深刻影响着21世纪人类的发展。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秩序迎来历史转折,全球治理体系正发生深刻变革,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全球首要挑战之一,绿色生态城市成为全球城镇化发展的理想目标。建立绿色生态城市的标准体系,为全球城市绿色生态化发展提供中国范式和标准引领,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事关人类共同命运。本文系统梳理了绿色生态城市的相关概念,辨析了绿色生态城市的内涵,论述了绿色生态城市的基本特征,完善了绿色生态城市的理论体系,并初步构建了“绿色生态城市系统模型”。基于绿色生态城市系统模型设计了ESMF比较矩阵,依托矩阵对英国、美国、德国、日本及中国的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开展了全面系统化的比较,寻求借鉴与启示。通过总结我国绿色生态城区发展现状及现存问题,结合我国城市发展新变化、新城新区新需求、城市更新领域等多方面的新挑战,明确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的优化方向。在完善理论工具、全面比较借鉴和充分发掘问题三项基础工作之后,集合生态学、城市学和系统学的工具模型建立了绿色生态城区“钻石”评价模型,对我国现有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在价值导向、体系结构、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四方面进行了优化,并通过典型案例验证了相关评价模型和评价体系优化的适用性。全文共七章,内容介绍如下:第一章:结合人类文明发展,中国及全球城镇化发展阶段,当今世界格局巨变等现实需求,论述了开展绿色生态城市标准体系建设的必要性。综述了国内外绿色生态城市及其评价标准的研究现状,明确了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技术路线。第二章:对绿色生态城市相关概念进行梳理,就绿色生态城市的内涵与基本特征进行辨析,论述了绿色生态城市的理论基础,应用系统工程的方法论从目标准则、结构组织、运行机制三个维度构建了“绿色生态城市系统模型”。第三章:在“绿色生态城市系统模型”的基础上,从层次分析出发设计构造了ESMF比较矩阵,从宏观环境、评价体系、机制保障和模式特征四个维度对英国BREEAM Communities,美国LEED-ND、LEED-Cities and Communities,德国DGNB UD,日本CASBEE UD、CASBEE Cities,中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GBT51255-2017展开全面系统化对比,通过比较研究寻求启示与借鉴,用于指导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的优化。第四章:全面总结我国绿色生态城区发展现状及现存问题,结合我国城市发展的主体、模式和逻辑变化的时代背景,深入剖析我国新城新区建设和城市更新领域对绿色生态城区发展提出的新挑战,以问题和挑战为导向明确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的优化方向。第五章:提出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的优化原则和优化目标,建立了绿色生态城区“钻石”评价模型。在现有国家评价体系基础上,补充完善了“城区治理”、“生活质量”、“创新智能”和“过程管理”四方面评价内容;在评价方法上细化城区类别与指标权重;在评价结果的表达上,提供了直观的得分罗盘图、钻石模型雷达图。第六章:以中新天津生态城等城区为实例,验证以上评价内容的补充完善、评价方法的优化提升和“钻石”评价模型的适用性。第七章:总结了本文的主要工作,并展望绿色生态城区建设及评价标准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许霖峰[5](2020)在《开放视角下中国居住区设计控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城市建设迎来由增量走向提质的新常态下,居住区广泛封闭化导致的城市问题日益凸显且亟待解决。如何应对居住区与城市间的隔离发展,使其由封闭走向开放,是居住区研究与实践长期关注却未能有效攻克的难题。已有研究不乏立足开放视角的探索,以针对居住区个体从设计层面展开的研究为主,但居住区在城市整体运作中至关重要的参与作用,和设计控制对设计及其产出过程的潜在影响均未受到应有重视。为此,从城市维度,立足开放视角展开居住区设计控制研究,在应对封闭问题并提升城市空间生活品质方面尤为关键。通过设计控制应对居住区封闭问题,需要从认识两者间的关联入手。借助梳理居住区设计控制发展历程,发现早期对国外理论的引荐,为设计控制植入脱离于城市“自体完善”的基因,其后施行长达25年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进一步面向全国普及了内向分级式的设计控制框架,基于此框架居住区逐步形成稳定的封闭姿态,由此证实居住区封闭化发展与设计控制密切相关。同时,《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提出了全新的设计控制框架,标志着居住区与城市统筹融合发展的新开端。在明确关联的基础上,需进一步从设计控制方面挖掘封闭问题的症结。现存问题成因在于五方面:技术标准重容量轻空间,导致空间管控不足、缺乏内外协调、结构有失多样;规划管理重指标轻实效,造成居住区管控精度低、设计审查不到位、制衡机制不健全;开发商重利益轻效益,致使空间产出标准化、高度配比资本化、边界处理领地化;居住者重个人轻邻里,加剧交往意识减退和封闭认同;从业者重产出轻品质,引致在地观和整体观缺失。这些本质源于设计控制在技术标准上的单一,管理制度上的不足,以及分别对开发商、居住者、从业者在设计咨询、宣传教育和后职业教育上的欠缺。认知开放的关键是深入本土居住现实,从居住区与城市的关系入手。通过实证研究方法,对全国16个居住区展开调研,发现从城市整体维度出发,单纯从交通、空间、资源各单一维度将居住区对外开放,无法重构居住区与城市隔离发展的二元化关系,更不能全面应对封闭问题。对居住区开放的认知需要以尊重本土居住国情为根本前提,迎合城市未来发展的价值取向,从物质空间、设施资源、建管环境和居住观念多个维度分层次解读与建构,挖掘出开放视角应包含“多维开放”和“相对开放”两层递进的内涵。以确立开放视角为基础,可进一步搭建居住区设计控制的理论框架,框架经对现行设计控制的适应性调整后得出。基于现行设计控制在运作中呈现出的过程局部化、主体分垒化、内容自体化特征,融入开放视角的设计控制需要向过程全程化、主体协同化、内容统筹化转变。由此,可建立开放视角下居住区设计控制的框架,包含全程贯通的过程层、协同联动的主体层、统筹兼顾的要素层、刚弹兼备的保障层。设计控制框架构成层次的导控基于应用操作层面,从空间、过程维度入手。空间维度重点围绕要素层展开:通过居住区道路交通系统的复合化织补,增强与城市公共交通、慢行系统和道路网格的衔接渗透与有序融合;借助功能设施系统的整体化调配,融入城市整体功能结构,有层次地提升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居住生活多元性;借由公共空间系统的双向化营造,对外强化与城市公共空间网络的融合搭接,对内满足居民的交往活动与精神颐养;利用建筑组群系统的调和化塑形,在不失自身空间特色的前提下,达成与周边城市风貌和空间形态的共生。以此为基础,依托保障层,透过控制、激励、引导三种手段将设计要点转化为导控内容,形成开放视角下居住区设计控制的“要素导控工具箱”。过程维度以保障层为支撑,围绕过程层和主体层展开。先透过国家和地方两级法规的搭建,为设计控制过程在开放视角下运作提供法制保障框架。再借助政产学研用合作机制、四会议事机制和平台会审机制,强化多主体多专业在全过程中的共同决策与协同,并在增强程序的同时提高设计审查力度。还可采取面向开发商提供全过程设计咨询、针对管理者和从业者开展继续教育、面对居民进行宣传教育等多种弹性手段,加强对过程运作的支持。上述刚性与弹性手段的组合即为开放视角下居住区设计控制的“过程管理工具箱”。两种工具箱双管齐下,将以应对居住区建设管理的现实困境为前提,从城市层面系统化地推动居住区与城市的统筹融合发展,在有效推进居住区开放进程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姚珏[6](2020)在《徽州民居木雕艺术研究》文中认为明清时期是徽州民居木雕艺术的鼎盛期,它以独特的静态形制和动态活动而成为中国木雕艺术的经典之一,并体现出徽州先人的伦理观念、族群民俗、生态意识、信仰传统、艺术品格等文化形态,具有吉祥审美的象征符号意义和传承表达的基本特征。它以遮与露、高与敞、闭与通、隔与透的对照点画天井、厅堂、门窗、栏杆等处的木雕静态存在,以及民居木雕在制与用、造与赏、传与承等方面的动态活动。徽州民居木雕艺术就装饰母题而言,明代民居木雕以本土艺术为主,室内外木雕多为祥物,颇具汉唐之风,简洁大气;清代室外木雕多为镇宅之象,室内多为祥和之物,细密繁缛。就风格类型而言,徽州民居木雕艺术具有均衡开合、饱满律动、虚实相生、质朴本色等基本特征。徽州民居木雕图式内容分为意象表达为主,佐以符号隐喻。徽州民居木雕艺术的意象表现大多形成意境组合,或由一系列单个“心象”组合成多个迭加的审美想象意境。民居木雕艺术源自徽州人对“木”塑造立体“心”象,反映宅主们对“木”与“人”的关系的思考,以及对思考结果的文化表达。民宅主人的主观情思寄托于具体的客观物象,观者与宅主意同象异,各见其趣。徽州民居木雕艺术具有深广的文化内涵和汇集着多路的文化信息,它包容着祖制家教、士族名门的礼制文化,阴阳相承、除凶纳吉的民俗文化,崇儒廉正、外朴内华的仕商文化,以及时空对应、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等,并以行善积德、孝仁祥和、近福远祸、光宗耀祖、繁衍兴旺、富贵有余等为表达的主题。历史上名门望族的隐逸造就了徽州地域的传奇,徽商经济的支撑促进了民居木雕艺术的繁盛,文人的纷纷介入使得善鉴书画的徽商在民居木雕设计中获得更多的灵感,文人体系融入庶民文化,俗雅相乘,自然、社会、历史和人伦文化被组织在民居木雕艺术的结构图式中,使现实世界和精神境界呈现在一个画面上,同时明清工匠艺人在“工”和“术”方面的手艺传承和不断精进,得以使徽州民居木雕艺术日益精湛,终成经典。近些年来,由于民居木雕艺术信仰的错位,传承密码的缺失,过度的开发性修复,以及异地重建之风的兴盛,使得徽州民居木雕艺术的传承困难重重。徽州人曾利用民居木雕艺术创造“桃花源”式的家园,舒缓精神压力,寄托热爱生命与生活的审美理想,以及借助艺术教化族人后代的做法等,至今依然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其浓郁的文化特色和深厚的民族情感已经深深融入国人的血脉之中,依然推动着当今的乡村美化和城市建设。

谷伟[7](2019)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公共政治的重塑 ——乔纳森·弗兰岑悲剧现实主义小说的文化政治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在当代美国文坛,乔纳森·弗兰岑是堪与唐·德里罗、E.L.多克特罗等前辈文坛巨匠相比肩的年轻一代小说家。作为悲剧现实主义文学的倡导者,弗兰岑在创作中借助人物动荡的生存体验来折射宏观社会文化危机,培植穿透虚幻表象洞悉复杂现实的认知潜能。中后期代表作《纠正》《自由》与《纯洁》引爆了读者的抢购狂潮,获得批评界的高度关注。然而,三部小说在捕捉公众集体想象的同时,也遭到一些学者的批评,认为弗兰岑政治意识的锐度在减弱。这些批评声音所固守的是后现代主义立场,默认小说的能动性在于激进的形式实验,认为复归描摹家庭生活的现实主义就是向霸权投诚。而且,多数批评局限于单一小说文本,既无法立体呈现弗兰岑的创作全貌,亦使小说值得挖掘的文化政治维度无法获得充分讨论。据此,论文聚焦《纠正》《自由》与《纯洁》三部作品,细致分析弗兰岑对当代公共政治危机不同侧面的表征,挖掘其对重振公共领域的反思,勾勒弗兰岑中后期创作的主旨脉络,揭示其强烈的文化焦虑和时代关注,全面呈现其深层的文化政治意识,展现悲剧现实主义的核心理念。论文从文化研究的跨学科视野入手,在对小说进行贴合文本语境的具体阐释中,借鉴诸多当代理论家的思想锋芒,包括弗雷德里克·詹姆逊的认知图绘理论、大卫·哈维的空间正义理论、劳伦·勃朗特的情感依恋思想、贝尔纳·斯蒂格勒的技术哲思、哈特与奈格里的诸众理论等,透过理论洞见来赋予论文更为深入的剖析视角。论文全篇共分五个部分,包括绪论、主体三章与结语。第一章(绪论)勾勒了弗兰岑的创作生涯,梳理了国内外研究现状,探究了各时期的学界评论重心,归纳了对悲剧现实主义小说文化政治维度的理解缺憾。在对悲剧现实主义进行认知图绘的基础上,绪论指出论文旨在捕捉弗兰岑文学创作的总体脉络,聚焦其对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公共政治的反思,随后概述了论文的结构框架。第二章从《纠正》对技术消费主义的批判入手,分析了晚期资本主义超空间中公共政治的衰微困境与重振策略。本章重点讨论了生物精神病学诊疗机制的物质主义逻辑,指出其摧毁了主体的内在世界,进而破坏了认知定位能力与共同体视野。《纠正》中的兰伯特夫妇及其三个子女的生命都以不同方式被吸纳到技术消费主义的霸权宰制中。弗兰岑通过再现兰伯特一家摆脱技术消费幻象的挣扎历程,指出抵抗霸权需要重拾历史意识,恢复生命存在的故事时间深度;重塑认知定位,洞悉个体动荡苦难与集体福祉保障的瓦解密切相关;重构社群意识,构筑他者关爱的“情感空间”,形塑扞卫集体福祉的至善共同体。第三章从《自由》对美国政治势力的全谱分析入手,探究了新自由主义霸权下的公共政治危机。《自由》以帕蒂与沃尔特夫妇、好友理查德、儿子乔伊等人物的爱恨离合为主轴展开叙述。小说中诸多人物受到新自由主义霸权的深刻影响:或如沃尔特等自由主义者投身“士绅化”等基于身份政治的文化抗争,却因白人精英身份,落入多重结构困境;或如理查德等文化左派诉诸朋克亚文化的对抗实践,却囿于激进颠覆的边缘立场,日益孤立大众;或如帕蒂与儿子乔伊受到右翼势力的情感操控,执着依恋物欲自由观,无视日常生活的苦难。藉由再现人物的霸权抗争,弗兰岑指出重振公共政治需要重塑认知图绘,洞悉新自由主义摧毁集体福祉的扩张逻辑,把握多元资本权力关系的聚合点;重拾历史意识,回溯美国自由共识中的非理性威胁,顺势把握自由信仰的另类策略;重整扞卫共同性的诸众联盟,摒弃无效的激进边缘立场,藉由爱来构筑共同体意识,进而统合奇异多元的诸众力量。第四章从《纯洁》对生命权力的反思入手,探究了数字资本霸权的公共政治危机。小说藉由女孩碧普找寻生父的历程,逐步揭开碧普父母与以阿桑奇为原型的网络揭秘英雄安德烈亚斯·沃夫的复杂纠葛,再现了资本主义藉由数字技术重构意识感知与精细调控人口的生命宰制。此外,小说分别从伦理与心理机制溯源,揭示出数字网络生命宰制与资本权力扩张的伴生关系,探究了数字网络对公共领域的巨大破坏力:一方面透过建构虚拟安全幻象,数字网络摧毁了个体基于他者认同的社会人格身份,消解了复杂现实和深度交流;另一方面透过操控物性持存工业体系,数字网络宰制了传承世代经验象征符码的前个体储备,破坏了“个性化”进程,在摧毁主体独一心理结构的同时,消弭了多元包容的至善共同体。通过对碧普走出虚拟安全幻象的曲折探索,弗兰岑指出重振公共政治需要重塑历史意识,洞悉技术理性架空人类的启蒙辩证法逻辑,把握数字资本瓦解国家政治架构的趋势;重构认知定位,建立认知数字资本权力的微缩模型,揭示权力运作的对立框架来悬置权力机制;重建社群意识,推动大众透过思辨来洞悉数字资本宰制生命的危机,进而直面社会现实和人际交往,敞开创造新世界的行动潜能。第五章(结语)探究了悲剧现实主义小说的能动性,指出弗兰岑意图重塑卢卡奇论及的“总体性”意识。在《纠正》《自由》与《纯洁》中,弗兰岑从多维度把脉诊断了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危机的复杂症候,在不同时期聚焦了公共政治危机的不同重心,持续调整和完善认知图绘、历史意识与社群连接的行动策略,旨在总体把握资本系统的错综现实,寻求重振公共政治的良方。

喻博[8](2019)在《大规模拆除废弃物产生量预测及资源化潜力研究 ——以深圳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更新在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和提高城市竞争力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拆除废弃物。拆除废弃物的粗放式管理不仅会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还会给城市环境治理造成巨大的压力。因此,如何有效管理大规模城市更新过程中产生的拆除废弃物已成为现阶段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拆除废弃物产生量的准确预测和资源化潜力的科学评估被认为是有效开展废弃物管理的重要前提条件。然而,由于缺乏基础数据和信息技术的支撑,导致现有的研究并不能快速、准确以及高效的预测大规模拆除废弃物的产生量和估算其资源化潜力。本文首先系统地总结了现有拆除废弃物产生量的预测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运用单位建筑面积产量法可有效预测大规模城市更新过程中拆除废弃物的产生量,并构建了基于单位建筑面积产废率和总建筑面积的产生量预测模型。接着,本文又系统地归纳了这两项基础数据指标的获取方法,提出基于现场测量以及现有行业标准数据可准确地测算拆除废弃物的单位建筑面积产废率,基于图像识别技术和Google Earth可快速且准确地获取既有建筑的总建筑面积。然后,本文对深圳市范围内的36家拆除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企业开展实地调研以及对51位主要利益相关者进行半结构化访谈,厘清了拆除废弃物资源化的主要路径和关键环节,并明确了各主要路径和关键环节所涉及的关键信息和基础数据指标。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拆除废弃物固定式处理流向模型和移动式处理流向模型,并分别建立了基于“经济效益”的非惰性拆除废弃物资源化潜力估算模型和基于“质量守恒”的惰性拆除废弃物资源化潜力估算模型。最后,本文以深圳市509个城市更新项目为例,预测了深圳市大规模城市更新过程中拆除废弃物的产生量、组成成分以及比例,并估算了其资源化潜力。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建筑类型、结构类型既有建筑的单位建筑面积产废率不同;对于建筑类型而言,旧城区最大(1369.51kg/m2),城中村次之(1254.66kg/m2),旧工业区最小(1114.86kg/m2);对于结构类型而言,框架结构最大(1312.03kg/m2),其次为框剪结构(1214.91kg/m2)和砖混结构(1212.09kg/m2)。(2)拆除废弃物组成成分包括混凝土、砖砌块、砂浆、钢筋、铝材、瓷砖、塑料、石材、玻璃、铜材和木材。(3)拆除废弃物资源化处理方式主要分为固定式处理和移动式处理,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存在较大的差异。(4)不同种类拆除废弃物,其资源化潜力不同。(5)深圳市城市更新过程中预计共产生拆除废弃物49.42百万吨,其中混凝土最多,为24.07百万吨、其次为砖砌块15.85百万吨,而后砂浆和钢筋,分别为4.89百万吨和1.79百万吨,这四种废弃物占总量的94.28%;非惰性拆除废弃物的资源化潜力高达21298.55百万元,惰性拆除废弃物的资源化潜力为可生产再生砖18.39百万吨、再生砂浆7百万吨、轻质墙板4.2百万吨以及再生骨料28.32百万吨。本研究有助于提升大规模拆除废弃物产生量预测及资源化潜力估算方法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同时,本研究所提出的大规模拆除废弃物产生量预测方法、单位建筑面积产废率测算方法、既有建筑总建筑面积获取方法以及拆除废弃物资源化潜力估算方法可以作为通用性方法应用于其他区域。本研究测算的各项基础数据指标可用于深圳市或其他相似区域的研究。此外,研究结果还有助于指导政府部门规划拆除废弃物资源化企业和填埋场的数量、地点和规模,为制定因地制宜的拆除废弃物管理政策提供基础数据和决策支持。

王慧越[9](2019)在《深圳市民用建筑空调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与应用研究》文中指出作为建筑部门能耗及环境影响的主要产生源之一,空调系统在带来舒适环境的同时,也会因能耗和制冷剂的使用及释放,而造成间接或直接的环境影响。以深圳市为例,近年来,该地区户均空调保有量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5倍。而随着深圳市人口及建筑规模的持续稳定增长,民用建筑空调用量也会不断增加。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地评估深圳市民用建筑空调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而提出切实可行的减排措施,是目前深圳市建筑领域节能减排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首先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阐明了民用建筑空调使用过程中产生环境影响的主要因素。其次,通过实地调研估算了深圳市民用建筑的单位面积空调能耗数据;进而结合全市建筑面积统计数据,从宏观层面估算了民用建筑的空调能耗总量。同时,本文基于动态存量-流量分析方法,量化分析了全市空调制冷剂的使用特征、释放量及其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本文选取碳排放作为环境影响评价指标,构建了基于生命周期分析(LCA)的民用建筑空调(能耗和制冷剂释放)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并进一步基于情景分析法预估了全市民用建筑空调的减排潜力。研究结果表明:(1)近年来深圳市空调使用量及相应能耗呈现快速增长趋势,2017年全市民用建筑空调能耗量已达96亿kWh(±5亿kWh),约占民用建筑总能耗的39%;从区域分布角度来看,福田区和宝安区的空调能耗量相对较高,约占全市总量的29%和24%;(2)此外,各类空调制冷剂的释放量也持续增加,2017年达到1,480吨(±108吨)。(3)相应地,全市民用建筑空调使用阶段的碳排放当量从2005年的605万吨CO2-eq(±32万吨CO2-eq)增长到2017年的1,087万吨CO2-eq(±64万吨CO2-eq),空调能耗和制冷剂释放产生的碳排放比例约为3:1。(4)再者,基于情景分析结果表明:按当前的发展模式和增长速度,全市民用建筑空调的碳排放当量将会持续增长并在2030年达到1,723万吨CO2-eq;而不同力度的减排措施(如持续优化能源结构、提升空调能效、实现碳氢制冷剂替换并降低制冷剂的泄漏量等)可产生显着的减排效果;在最优模式下,其累计减排量可达6,450万吨CO2-eq(2018-2030年)—约为挪威2017年全国碳排放量的两倍。本研究可为深圳市建筑节能减排和低碳城市建设确定重点工作方向,并提供数据支撑及决策建议,同时也为温室气体减排研究提供新视角。

潘红玉[10](2019)在《房价波动影响产业转型升级的机理及对策研究 ——以制造业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和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但中国制造业在产品质量水平和产业技术水平方面还面临较大的压力。影响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因素有很多,包括体制机制约束、行业同质竞争、技术研发能力、人才培育、融资约束等,而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不断升高的房价。房价的不断上涨,对制造业行业的发展和制造企业的生产经营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房地产价格的上涨带动了上下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有利于制造业产业的转型与升级,提升制造业整体效率。另一方面,高房价意味着房地产行业的高利润,资本的逐利性吸引了更多的贷款和社会投资进入房地产行业,甚至部分制造业市场主体转投房地产业。制造产业投资下降和融资约束的影响,造成制造业缺乏在生产投资和创新研发方面的投入,不利于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我国制造业的高速发展以国内低廉的劳动力以及巨大的人口红利为基础,近些年由于房地产价格一直处于不断上涨的阶段,促使制造业企业相关的生产要素价格和制造业企业的劳动力成本持续不断上升。如此一来,那些靠低成本生存的制造业无法承担高房价带来的高成本,他们会选择转移和搬离。那么,这种转移和搬离究竟会为城市产业的发展带来何种结果,或许会导致城市产业的“空心化”。亦或者是能够为城市高附加值产业链向上攀升腾出更多的发展空间(由于房地产价格较高的地方往往是大城市,其具有优秀的人才和完善的基础设施,会吸引更多的制造业企业纷纷向大城市聚集,且这些企业一般情况下都属于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的企业),每一个城市或者每一个地区的房地产价格水平、制造业升级水平都是不一样的,存在着差异性。那么房地产价格的波动是否会影响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如果有影响,其影响效应的大小如何。此外,房地产价格的上涨会直接增加劳动力的生活成本,然而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存在一种这样的现象,即使房地产价格水平非常的高,仍然有大量的劳动力不断流入与流出,那么劳动力流动对制造业升级将产生怎样的影响。进入新时代,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亟需进一步推进制造业提质增效,破除转型升级过程中的障碍,首先必须厘清房价波动、劳动力流动在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作用及影响机制。尽管国内已有学者对制造业转型升级与房价波动方面做了较多研究,包括房价波动与调控政策、房价波动与宏观经济、影响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因素、房价波动引起的制造业集聚与转移等等,但是对于房价波动是怎样影响制造业转型升级以及房价波动如何通过劳动力流动影响制造业转型升级缺乏深刻系统的研究。因此,本文以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为背景,深入剖析房价波动、劳动力流动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机制,将对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构建房地产长效发展机制,进一步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回顾了关于房价波动的成因、房价波动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产业升级、房价波动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以及房价波动对制造业产业升级影响的相关研究,以产业升级理论、劳动力流动理论、房地产经济理论以及新经济地理理论等相关理论为基础,将房价因素纳入新经济地理学的核心-边缘模型,说明房价差异会对制造业的升级水平产生影响。接着从成本驱动的角度出发论述了房价波动影响劳动力流动及制造业升级的内在逻辑,指出了房价波动无论是通过影响生产成本还是生活成本,其价格的上涨都显着影响制造业产业升级。再从质量效益、创新能力、信息技术和绿色发展4个方面构建了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测算其综合指数。基于熵权法对指标权重进行确定,利用2007-2016年29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对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变化趋势以及各省市异质性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影响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因素依次是创新能力、质量效益、绿色发展和信息技术,这说明制造业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当前最主要的还是依赖制造业的创新能力;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水平呈稳步上升趋势,为后续制造业转型升级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中国各省市区制造业升级水平存在明显差异,总体而言,东部地区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水平指数高于中西部地区。从房价波动与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发展现状分析可知中国的房价收入比在不同省市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结构性问题突出,表现出了“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制造业产值、制造业劳动力情况、R&D经费投入情况以及制造业产品贸易进出口整体表现为上涨趋势,但制造业在国内的发展存在明显的行业和地区差异;房价波动与制造业升级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但并不是单纯的正相关或负相关关系,房价波动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存在阶段差异。在对房价波动直接引致制造业升级的内在机制进行实证分析时,首先对两者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再定量分析房价波动对制造业升级的线性和非线性影响,并分区域讨论了相对房价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效应。实证结果表明,在样本数据期内,滞后期被解释变量与当期被解释变量变动方向相同,解释变量参数估计结果与理论推导的结论基本一致。即相对房价波动与制造业转型升级之间呈现出倒U型关系,当相对房价不断上涨时,制造业升级水平也会呈现出在拐点之前上升,拐点之后下降的趋势。研究结果为房地产过度繁荣所产生的负面效应提供了新的证据,为房价波动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联系提供了中国案例。在劳动力流动作为中间变量的房价驱动间接引致制造业升级的内在机制方面,从空间视角进行研究,分析了房地产价格和制造业产业升级在空间上的相互依赖性。还在考虑地理区位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的基础上构建了邻接权重矩阵、地理距离矩阵以及经济距离矩阵,基于这三个不同角度构建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分析房价波动对我国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我国房价水平和制造业产业升级存在显着的空间相关性,具有高水平区域集中、低水平区域聚集的特点;我国房价波动对劳动力流动存在显着的非线性影响,房地产价格与制造业产业相对就业率呈倒U型库兹涅茨曲线关系;现阶段我国整体的房价水平对制造业产业升级产生了强烈的空间冲击效应,相对房价升高,促使制造业产业由低端价值链向高端价值链攀升,实现了产业升级。但北京、上海两地间房价波动与制造业产业升级之间的关系早已经跨入倒U型曲线的右边;制造业相对就业率的提升,都有利于提高制造业相对产值,而房价的上涨最终都将导致劳动力的流出,随着劳动力的持续外溢,最终将不利于制造业产业升级。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本研究认为政府应把区域位置因素和经济发展因素纳入制造业升级相关政策的框架之中,要因地制宜、因城制宜的制定房价分类调控政策,将制造业产业发展政策、劳动力流动政策、房价调控政策纳入统一政策体系,实现制造业产业发展、劳动力流动和房价调控的有机结合,进一步促进制造业产业的转型与升级。

二、“百万用户评住宅”活动反映了什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百万用户评住宅”活动反映了什么?(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充电行为的电动出租车充电站选址优化及推荐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技术路线和章节结构
        1.3.1 技术路线
        1.3.2 论文架构
    1.4 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新能源车相关研究
        2.1.1 充电行为
        2.1.2 充电特征
        2.1.3 消费者画像
        2.1.4 文献评述
    2.2 充电站选址优化相关研究
        2.2.1 充电站选址的复杂性分析
        2.2.2 充电站选址的影响因素
        2.2.3 充电站选址建模与求解
        2.2.4 文献评述
    2.3 充电站相关研究
        2.3.1 充电站评价
        2.3.2 充电站特点
        2.3.3 充电站画像技术
        2.3.4 文献评述
    2.4 充电站充电个性化推荐相关研究
        2.4.1 充电调度策略
        2.4.2 个性化推荐主要考虑因素
        2.4.3 推荐系统相关技术
        2.4.4 文献评述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订单数据的电动出租车充电行为和运营特征研究
    3.1 研究背景
    3.2 数据来源
    3.3 电动出租车司机充电行为分析
        3.3.1 个体司机数据描述
        3.3.2 司机充电次数分析
        3.3.3 司机充电时段选择分析
        3.3.4 充电选择与充电费用的相关性分析
        3.3.5 电动出租车充电行为分类
    3.4 充电站运营特征分析
        3.4.1 单体充电站的数据描述
        3.4.2 站点使用频率热力图
        3.4.3 充电站运营状态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评价数据的电动出租车充电站服务需求主题挖掘
    4.1 研究背景
    4.2 算法设计
        4.2.1 文本预处理
        4.2.2 困惑度计算
        4.2.3 LDA主题分析
        4.2.4 共词技术
    4.3 实验结构
        4.3.1 文本数据集
        4.3.2 构建位置布局文本挖掘模型
    4.4 实验结果和讨论
        4.4.1 共词模型构建及其可视化
        4.4.2 讨论
    4.5 研究结论
    4.6 本章小结
5 考虑电动出租车用户需求的充电站选址布局
    5.1 研究背景
    5.2 电动出租车充电需求模型
        5.2.1 第一阶段参数设置
        5.2.2 第一阶段目标函数
        5.2.3 第一阶段约束条件及解释
        5.2.4 第二阶段参数设置
        5.2.5 第二阶段目标函数
        5.2.6 第二阶段约束条件及解释
    5.3 算例分析
        5.3.1 数据描述
        5.3.2 求解混合整数规划
    5.4 研究结果
        5.4.1 第一阶段求解
        5.4.2 第二阶段求解
        5.4.3 一二阶段结果比较
    5.5 政策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基于隐语义模型改进组间效应的电动出租车用户充电推荐
    6.1 研究背景
    6.2 充电站推荐影响因素
    6.3 隐语义模型
        6.3.1 模型定义
        6.3.2 损失函数
    6.4 GROUP SPECIFIC模型
        6.4.1 模型介绍
        6.4.2 目标函数
        6.4.3 优化方法
    6.5 推荐框架流程
        6.5.1 组间效应模型
        6.5.2 二段式推荐框架
        6.5.3 匹配部分
        6.5.4 排序部分
        6.5.5 推荐案例分析
    6.6 本章小结
7 基于评分机制的电动出租车用户充电推荐策略
    7.1 研究背景
    7.2 基于用户协同过滤相似度的用户充电策略
        7.2.1 总体策略
        7.2.2 基于矩阵分解的协同过滤算法
        7.2.3 基于POI的加权优化
        7.2.4 附带POI加权的矩阵分解协同过滤推荐
    7.3 基于K-MEANS的用户充电策略
        7.3.1 总体策略
        7.3.2 对K值选择
        7.3.3 初步估计推荐
        7.3.4 欧式距离优化估计推荐
    7.4 用户充电推荐应用
        7.4.1 用户推荐建议
        7.4.2 用户推荐方案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健康住区视角下北京老旧小区公共空间优化设计研究 ——以西城区展览路街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研究背景
        1.1.1.建设首都功能核心区的需要
        1.1.2.“健康中国2030”与老旧小区综合整治的落实
        1.1.3.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安全保障能力
    1.2.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研究目的
        1.2.2.研究意义
    1.3.相关概念界定
        1.3.1.健康住区
        1.3.2.老旧小区
    1.4.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
        1.4.1.研究对象
        1.4.2.研究范围
    1.5.国内外研究现状
        1.5.1.健康住区视角下城市公共空间研究及实践进展
        1.5.2.北京老旧小区公共空间改造研究与实践进展
        1.5.3.研究评述
    1.6.研究思路与框架
        1.6.1.研究方法
        1.6.2.研究思路与框架
2.健康住区与老旧小区公共空间优化内容构建
    2.1.“健康住区”的多层级解读与老旧小区公共空间
        2.1.1.自然生态机能健康
        2.1.2.空间与人的生理健康
        2.1.3.空间与人的心理健康
        2.1.4.健康住区与老旧小区公共空间优化的关联性
    2.2.现行健康住区相关指标体系梳理及分析
        2.2.1.健康城市建设指标对比分析
        2.2.2.健康社区标准及指标体系
        2.2.3.健康住宅中的户外空间
        2.2.4.其他国内相关社区建设标准
    2.3.健康住区视角下住区公共空间特性
        2.3.1.安全保障性
        2.3.2.增益促进性
    2.4.健康住区视角下老旧小区公共空间配置要素
        2.4.1.自然空间
        2.4.2.应急空间
        2.4.3.运动空间
        2.4.4.休闲空间
        2.4.5.交往空间
        2.4.6.健康教育空间
    2.5.本章小结
3.健康住区视角下北京老旧小区公共空间现状调查
    3.1.北京老旧小区空间分布特征及空间改造概况
        3.1.1.北京老旧小区数量及空间分布特征
        3.1.2.现阶段北京老旧小区整治内容及健康性评价
    3.2.调研对象选择、数据获取与整理
        3.2.1.案例选取
        3.2.2.老旧小区分类与特征
        3.2.3.调研对象选取
        3.2.4.调研方法
        3.2.5.问卷设计
    3.3.居民活动及健康需求分析
        3.3.1.调研对象的一般资料描述性统计
        3.3.2.居民自评健康状况调研结果及分析
        3.3.3.居民对公共空间的现状满意度及健康需求调研
        3.3.4.居民空间质量感知偏好调查
    3.4.健康住区视角下展览路街道老旧小区公共空间现状
        3.4.1.健康空间现状
        3.4.2.健康设施现状
    3.5.北京老旧小区公共空间现状分析及整体性健康评价
        3.5.1.老旧小区公共空间及改造工作现状的健康性评价
        3.5.2.北京老旧小区公共空间特有问题
        3.5.3.不同布局形式老旧小区健康优化可操作性评价
    3.6.本章小结
4.健康住区视角下北京老旧小区公共空间优化原则及设计策略
    4.1.引发老旧小区公共空间现状健康问题的背后原因研究
        4.1.1.空间面积的客观限制使健康优化难度加大
        4.1.2.现行健康住区规范在老旧小区操作性不足
        4.1.3.清单式改造对居民改造意愿偏好关照不足
    4.2.老旧小区公共空间健康优化原则
        4.2.1.绿地功能化原则
        4.2.2.设计差异化原则
        4.2.3.需求协调性原则
    4.3.老旧小区健康功能空间优化策略
        4.3.1.保障空间基底
        4.3.2.丰富活动空间
        4.3.3.挖掘小微空间
    4.4.本章小结
5.健康住区视角下北京老旧小区空间设施要素优化原则及设计策略
    5.1.引发设施要素现状健康问题的背后原因研究
        5.1.1.缺少统筹精细设计
        5.1.2.小区改造思维惯性
        5.1.3.后期运维管理不善
    5.2.老旧小区空间设施健康优化原则
        5.2.1.系统统筹原则
        5.2.2.多样配置原则
        5.2.3.活化利用原则
    5.3.老旧小区空间设施健康优化策略
        5.3.1.补绿色基础设施短板
        5.3.2.增生活基础设施种类
        5.3.3.创运动休闲设施形式
        5.3.4.借标识引导设施智慧
    5.4.本章小结
6.结论与展望
    6.1.研究结论
    6.2.研究创新与不足
        6.2.1.研究创新
        6.2.2.研究不足
    6.3.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3)“互联网+”背景下的物业服务企业O2O模式研究:提升路径、机制设计和评价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论文架构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方法
    1.3 论文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互联网+”研究现状
        2.1.1 ”互联网+”的基础研究
        2.1.2 ”互联网+”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2.1.3 ”互联网+”对物业服务企业的影响研究
    2.2 企业价值链理论的研究现状
        2.2.1 企业价值链基础理论研究
        2.2.2 物业服务企业价值链研究
    2.3 企业竞争力理论的研究现状
        2.3.1 企业竞争力的资源学派
        2.3.2 企业竞争力的能力学派
        2.3.3 企业竞争力的综合研究
    2.4 企业竞争力评价理论的研究现状
        2.4.1 企业竞争力评价方法研究
        2.4.2 物业服务企业竞争力评价研究
    2.5 O2O理论和实践研究现状
        2.5.1 O2O商业模式发展趋势
        2.5.2 O2O商业模式业务元素分析
        2.5.3 O2O在物业服务企业的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 传统物业服务的“互联网+”转型
    3.1 物业服务内容
        3.1.1 物业服务企业的基本活动
        3.1.2 物业服务企业的辅助活动
    3.2 传统物业服务存在的问题
        3.2.1 物业服务企业发展不平衡问题
        3.2.2 物业服务企业发展不充分问题
    3.3 互联网+物业的O2O模式转变
        3.3.1 “互联网+物业”的服务模式转变
        3.3.2 “互联网+物业”的O2O模式
    3.4 本章小结
4 “互联网+”背景下物业服务企业竞争力提升路径研究
    4.1 “互联网+”的技术经济特征和对竞争力的主要影响
        4.1.1 “互联网+”的技术经济特征
        4.1.2 “互联网+”对融合企业竞争力提升的主要影响
    4.2 “互联网+”背景下物业服务企业竞争力提升的基本逻辑
        4.2.1 “互联网+”推动物业服务企业技术进步的基本逻辑
        4.2.2 “互联网+”促进物业服务企业商业模式升级的基本逻辑
        4.2.3 “互联网+”推动物业服务企业流程再造的基本逻辑
    4.3 “互联网+”背景下物业服务企业竞争力的提升路径
        4.3.1 推动物业服务企业技术进步
        4.3.2 促进物业服务企业商业模式升级
        4.3.3 加快物业服务企业流程再造
    4.4 本章小结
5 物业新技术要求对物业O2O行为选择的影响
    5.1 物业新技术要求与竞争发展
    5.2 问题描述与假设
    5.3 模型构建与求解
        5.3.1 MSI模式
        5.3.2 MSII模式
        5.3.3 MSIII模式
    5.4 结果对比与分析
    5.5 研究结论
    5.6 本章小结
6 物业O2O模式分析与机制设计
    6.1 问题描述与假设
    6.2 模型建立与求解分析
        6.2.1 完全合作契约模型
        6.2.2 完全不合作契约模型
        6.2.3 参与成本分担契约模型
    6.3 三种契约模型比较分析
        6.3.1 三种契约模型下的比较分析
        6.3.2 社区协调契约设计
    6.4 数值仿真
        6.4.1 价格和参与度上限对平台上线的参与率的影响
        6.4.2 价格和参与度上限对社区收益的影响
        6.4.3 价格和参与度上限对协调机制影响
        6.4.4 社区居民偏好和参与成本系数对平台上线的参与率的影响
        6.4.5 社区居民偏好和参与成本系数对社区收益的影响
        6.4.6 社区居民偏好和参与成本系数对协调机制影响
    6.5 研究结论
    6.6 本章小结
7 O2O模式下物业服务企业流程再造策略分析
    7.1 问题描述与假设
    7.2 模型建立与求解分析
        7.2.1 自建且自运营
        7.2.2 委托建设且自运营
        7.2.3 自建且委托运营
        7.2.4 委托建设且委托运营
    7.3 模型比较分析
        7.3.1 模式一VS模式二
        7.3.2 模式一VS模式三
        7.3.3 模式一VS模式四
    7.4 数值仿真
    7.5 研究结论
    7.6 本章小结
8 物业服务企业O2O模式竞争力的评价
    8.1 物业服务企业竞争力评价理论方法
        8.1.1 企业竞争力评价的价值链分析逻辑
        8.1.2 基于价值链的物业服务企业竞争力评价的主要维度
    8.2 物业服务企业O2O模式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8.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8.2.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权重确定
        8.2.3 评价方法及其特点
    8.3 物业服务企业O2O竞争力评价实证分析
        8.3.1 数据来源和处理方法
        8.3.2 物业服务企业竞争力评价结果
        8.3.3 物业服务企业竞争力提升的影响因素
    8.4 本章小结
9 结论与展望
    9.1 全文总结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互联网+”背景下物业服务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网格
附录 B
附录 C 已上市主要物业服务企业基本情况
表索引
图索引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国际比较视野中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现状
    1.4 名词界定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7 本文创新
第2章 绿色生态城市理论研究及系统模型
    2.1 概念梳理
    2.2 内涵辨析
    2.3 特征论述
    2.4 理论基础
    2.5 系统模型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国际比较研究
    3.1 ESMF比较矩阵
    3.2 英国BREEAM Communities
    3.3 美国LEED ND、LEED Cities and Communities
    3.4 德国DGNB UD
    3.5 日本CASBEE UD、CASBEE Cities
    3.6 中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
    3.7 宏观环境与评价体系的比较小结
    3.8 机制保障比较
    3.9 模式特征比较
    3.10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绿色生态城区发展现状与挑战
    4.1 我国绿色生态城区发展现状
    4.2 我国绿色生态城区现存问题
    4.3 我国绿色生态城区现实挑战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优化
    5.1 评价体系现存问题
    5.2 评价体系优化思路
    5.3 钻石评价模型
    5.4 评价体系结构
    5.5 评价内容优化
    5.6 评价方法优化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评价体系优化实证
    6.1 中新天津生态城案例验证
    6.2 其他比较案例验证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创新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中新天津生态城国标(GBT51255-2017)评价验证
后记
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工作

(5)开放视角下中国居住区设计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拟解决的研究问题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设计控制的相关研究
        1.3.2 开放视角下居住区的相关研究
        1.3.3 核心概念及研究范围界定
        1.3.4 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第2章 我国居住区的设计控制历程
    2.1 1950年代理论引导下的居住区设计控制
        2.1.1 内向向心功能布局的启蒙
        2.1.2 大尺度街区单元模式缘起
        2.1.3 组团与分级式结构的雏形
        2.1.4 中国特色三级结构的形成
    2.2 1980-90年代标准化主导的居住区设计控制
        2.2.1 标准定额首度出现
        2.2.2 标准化倾向的显现
        2.2.3 标准化实践的推广
        2.2.4 国家规范首次确立
    2.3 2000年初十年标准化基础上的细化深化
        2.3.1 国家规范更新调整
        2.3.2 因地制宜的标准化
        2.3.3 国家级标准的新增
    2.4 2010年后趋向多元化的居住区设计控制
        2.4.1 国家级标准全面丰富
        2.4.2 居住区规范二次修订
        2.4.3 居住区设计标准更新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我国居住区建设管理的现存问题与成因
    3.1 技术标准重容量轻空间
        3.1.1 控制要素欠缺空间管控
        3.1.2 界内约束有失内外协调
        3.1.3 内容模板化流失多样性
    3.2 规划管理重指标轻实效
        3.2.1 控规管控定位低精度
        3.2.2 空间设计审查不到位
        3.2.3 管理制衡机制不健全
    3.3 开发企业重利益轻效益
        3.3.1 固化品类标准化产出
        3.3.2 以利润决定高度形态
        3.3.3 推崇封闭边界领地化
    3.4 城市居民重个人轻邻里
        3.4.1 邻里间交往意识减退
        3.4.2 对封闭认同日渐加固
    3.5 从业人员重产出轻品质
        3.5.1 程式化取代在地创作
        3.5.2 欠缺设计整体观培养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居住区开放的误区与再认知
    4.1 对居住区开放的现状解读
        4.1.1 居住区开放热议对开放的认识解析
        4.1.2 对居住区开放认识的实证研究检验
    4.2 关于居住区开放的认识误区
        4.2.1 采取小街区将获得开放
        4.2.2 无边界隔离能实现开放
        4.2.3 设施共享即可达成开放
    4.3 城市发展趋势预判下居住区开放的价值观转变
        4.3.1 品质提升转型下开放的融合观
        4.3.2 社会公平导向下开放的共赢观
        4.3.3 社会共治格局下开放的协作观
        4.3.4 智慧升级推动下开放的安居观
    4.4 全新价值体系下开放视角的再解读
        4.4.1 多维的开放
        4.4.2 相对的开放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开放视角下居住区设计控制框架
    5.1 我国居住区设计控制的承载体系探析
        5.1.1 规划管理体系
        5.1.2 规划管理程序
        5.1.3 规划管理手段
    5.2 我国居住区现行设计控制的解读
        5.2.1 控制过程局部化
        5.2.2 控制主体分垒化
        5.2.3 控制内容自体化
    5.3 开放视角下居住区设计控制框架的构成
        5.3.1 全程贯通的过程层
        5.3.2 协同联动的主体层
        5.3.3 统筹兼顾的要素层
        5.3.4 刚弹兼备的保障层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开放视角下居住区设计控制要素建构与导控
    6.1 兼具渗透性与有序性的道路交通复合化织补
        6.1.1 小尺度街区编织细致网格
        6.1.2 级配结构组织层进式交通
        6.1.3 一体同构叠织化慢行网络
    6.2 多元性与层次性并重的功能设施整体化调配
        6.2.1 混合组配复合型功能布局
        6.2.2 分权调理轴带式设施布局
    6.3 融合性与特异性共存的公共空间双向化营建
        6.3.1 逆向拓展外联内嵌式布局
        6.3.2 双轨合塑内源生长型景观
        6.3.3 分梯度渐进活化街道空间
    6.4 共生性与丰富性兼并的建筑组群调和化塑形
        6.4.1 内外协调过渡式建筑肌理
        6.4.2 区间化错落调配高度形态
        6.4.3 分步塑造特色化立面造型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开放视角下居住区设计控制过程运作与管理
    7.1 两级法规搭建法制保障框架
        7.1.1 法规层面为开放赋予依据的定位解析
        7.1.2 规范性文件明确开放指向与实施要求
        7.1.3 技术标准强化空间引导以及运作质量
    7.2 三级机制合力强化共同决策
        7.2.1 政产学研用合作机制牢固多元参与基础
        7.2.2 四会议事机制增强程序与贯彻共识并举
        7.2.3 平台会审机制强化专业协同和空间审查
    7.3 弹性手段复合加强过程支持
        7.3.1 多途径面向开发企业提供全程设计咨询
        7.3.2 多层次针对管理及从业者开展继续教育
        7.3.3 多形式面对居住者展开宣传引导与推广
    7.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徽州民居木雕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目的和创新点
第一章 徽州民居木雕艺术的发展演变
    第一节 明清前徽州木雕的载体与历史演进
        一、徽州木雕的载体——徽州民居
        二、明清前民居木雕的演变简况
    第二节 明清徽州民居木雕艺术的鼎盛
        一、徽州明清民居木雕艺术鼎盛缘由
        二、明清徽州民居木雕艺术流变和传播
    第三节 徽州民居木雕艺术馆藏案例
        一、本地博物馆案例
        二、异地的馆藏
    小结
第二章 徽州民居木雕艺术的静态形制与动态活动
    第一节 徽州民居木雕艺术的静态形制
        一、徽州民居木雕艺术静态呈现
        二、徽州民居木雕艺术形制理念
    第二节 徽州民居木雕艺术的动态活动
        一、徽州民居木雕艺术的制与造
        二、徽州民居木雕艺术的赏与用
    第三节 徽州民居木雕艺术形制案例
        一、家族群居形制
        二、独居民宅形制
    小结
第三章 徽州民居木雕艺术装饰类型与风格
    第一节 徽州民居木雕艺术的装饰类型
        一、动植混合类
        二、戏文叙事类
        三、诗句意境类
        四、宗教信仰类
        五、吉祥装饰类
        六、数字阴阳类
    第二节 徽州民居木雕艺术的装饰特征
        一、意象表现
        二、符号隐喻
    第三节 徽州民居木雕艺术的装饰风格
        一、均衡开合
        二、饱满律动
        三、虚实相生
        四、质朴本色
    小结
第四章 徽州民居木雕艺术体现的文化内涵
    第一节 徽州民居木雕艺术中的礼制文化
        一、祖制家教
        二、士大夫名门
    第二节 徽州民居木雕艺术中的民俗文化
        一、阴阳观念
        二、驱凶纳吉
    第三节 徽州民居木雕艺术中的仕商文化
        一、廉商元素
        二、外朴内华
    小结
第五章 徽州民居木雕艺术的维护与传承
    第一节 当代徽州传统民居木雕艺术的现状与维护
        一、徽州民居木雕艺术的现状
        二、徽州民居木雕艺术的维护
    第二节 徽州民居木雕艺术传承前景
        一、从核心走向陪衬
        二、从信仰走向理性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一、图录
    二、访谈记录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7)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公共政治的重塑 ——乔纳森·弗兰岑悲剧现实主义小说的文化政治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创作生涯与作品简介
    1.2 国内外弗兰岑研究综述
    1.3 弗兰岑的悲剧现实主义文学观
    1.4 研究思路
    1.5 结构框架
第二章 《纠正》:技术消费主义霸权的救赎
    2.1 深度模式消亡与认知定位困境
        2.1.1 生物精神病学的物质主义逻辑
        2.1.2 心理时间的外在空间化:精神分裂感
        2.1.3 生物精神病学诊疗的技术消费资本逻辑
        2.1.4 晚期资本主义超空间的认知困境
    2.2 主体死亡与共同体意识崩解
        2.2.1 主体之死的原因:心灵维度的抹杀
        2.2.2 临床抑郁症的羞耻感机制溯源
        2.2.3 技术消费主义的霸权宰制
    2.3 对技术消费主义霸权的抵抗
        2.3.1 恢复生命存在的故事时间
        2.3.2 重塑认知图绘
        2.3.3 铸就共同体的“情感空间”
    2.4 小结
第三章 《自由》:左翼自由派公共政治的重塑
    3.1 自由主义共识的溃败
        3.1.1 自由主义与身份政治的联盟历程
        3.1.2 士绅化进程:自由派多元文化抗争的伦理与现实冲突
        3.1.3 边缘与底层的夹击:自由派多元文化抗争的龃龉困境
    3.2 文化左派边缘抵抗策略的溃败
        3.2.1 颠覆性与真实性的文化实践
        3.2.2 颠覆性与真实性的内爆崩解
        3.2.3 后现代主义文化左派的现实危机
    3.3 右翼新自由主义社会霸权的宰制
        3.3.1 情感结构与自由观的文化变迁
        3.3.2 新自由主义对个人主义的吸纳
        3.3.3 新自由主义对消极自由观的吸纳
        3.3.4 情感依恋:情感结构宰制的深层运作
    3.4 左翼自由派的公共政治重塑
        3.4.1 形塑多元资本权力的伦理认知图绘
        3.4.2 重构自由共识的历史维度
        3.4.3 激活扞卫共同性的诸众联盟
    3.5 小结
第四章 《纯洁》:数字时代生命权力的抵抗
    4.1 数字时代生命权力的新趋势
        4.1.1 生命权力在身体规训界面的拓张
        4.1.2 生命权力在群体调节界面的拓张
    4.2 公共领域衰微的溯源
        4.2.1 公共领域衰微的外在伦理溯源
        4.2.2 公共领域衰微的深层心理机制
    4.3 数字网络霸权的救赎
        4.3.1 开启对数字网络技术的历时反思
        4.3.2 建构对数字资本权力的认知模型
        4.3.3 再创爱的平等共同体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语
    5.1 “总体性”意识的重构
    5.2 文化政治策略的能动探索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8)大规模拆除废弃物产生量预测及资源化潜力研究 ——以深圳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综述
        1.2.1 预测拆除废弃物产生量的研究
        1.2.2 测算单位建筑面积产废率的研究
        1.2.3 获取总建筑面积的研究
        1.2.4 拆除废弃物资源化管理的研究
        1.2.5 研究现状评述
    1.3 问题的提出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及方案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案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概念阐述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阐述
        2.1.1 城市更新
        2.1.2 拆除废弃物
        2.1.3 资源化潜力
    2.2 图像识别技术
        2.2.1 技术简介
        2.2.2 方法与原理
    2.3 Google Earth
        2.3.1 数据源
        2.3.2 界面环境
        2.3.3 主要功能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拆除废弃物产生量预测模型
    3.1 产生量预测模型
    3.2 单位建筑面积产废率的测算
        3.2.1 研究对象的确定
        3.2.2 测算方法和步骤
        3.2.3 测算结果及与现有研究对比
    3.3 总建筑面积的获取
        3.3.1 获取方法和步骤
        3.3.2 数据库的建立
        3.3.3 误差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拆除废弃物资源化潜力评估模型
    4.1 样本量的选取与基础数据的收集
    4.2 拆除废弃物流向模型
        4.2.1 固定式处理流向模型
        4.2.2 移动式处理流向模型
    4.3 拆除废弃物资源化潜力估算模型
        4.3.1 非惰性拆除废弃物资源化潜力估算模型
        4.3.2 惰性拆除废弃物资源化潜力估算模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案例研究
    5.1 案例简介
    5.2 产量预测
        5.2.1 单位建筑面积产废率
        5.2.2 总建筑面积
        5.2.3 预测结果
    5.3 资源化潜力评估
        5.3.1 非惰性拆除废弃物资源化潜力
        5.3.2 惰性拆除废弃物资源化潜力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
    6.1 研究成果
    6.2 创新点
    6.3 局限性和后期研究建议
        6.3.1 局限性
        6.3.2 后期研究建议
附件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10个城市更新项目的基本信息
    附录二 “单位建筑面积产废率”现场测算记录表
    附录三 旧工业区既有建筑单位建筑面积产废率
    附录四 城中村既有建筑单位建筑面积产废率
    附录五 旧城区既有建筑单位建筑面积产废率
    附录六 深圳市拆除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企业再生产品种类明细
    附录七 深圳市2010-2017年拆除重建类城市更新项目基本信息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成果
    学术论文
    学术竞赛
    申请专利
    申报项目

(9)深圳市民用建筑空调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空调能耗与节能分析研究现状
        1.2.2 空调制冷剂释放影响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小结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民用建筑定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4.4 技术路线
第2章 深圳市民用建筑空调能耗分析
    2.1 空调能耗量分析方法
        2.1.1 空调能耗量估算方法
        2.1.2 数据来源
        2.1.3 调研方法
    2.2 居住建筑空调能耗特征分析
        2.2.1 居住建筑调查对象特征分析
        2.2.2 居住建筑逐月用电量特征分析
        2.2.3 居住建筑空调能耗计算方法
        2.2.4 居住建筑空调能耗特征分析
    2.3 公共建筑空调能耗特征分析
        2.3.1 公共建筑逐月用电量特征分析
        2.3.2 公共建筑空调能耗数据计算方法
        2.3.3 公共建筑空调能耗特征分析
    2.4 深圳市民用建筑空调能耗总量估算
        2.4.1 居住建筑空调能耗量
        2.4.2 公共建筑空调能耗量
        2.4.3 民用建筑空调能耗量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深圳市民用建筑空调制冷剂释放量分析
    3.1 制冷剂释放量分析方法
    3.2 空调器动态存量-流量分析
        3.2.1 制冷剂替代情景模拟
        3.2.2 空调寿命分布曲线
        3.2.3 居住建筑空调存流量计算
        3.2.4 居住建筑空调动态存量分析
    3.3 深圳市民用建筑空调制冷剂释放量估算
        3.3.1 居住建筑空调制冷剂释放量
        3.3.2 公共建筑空调制冷剂释放量
        3.3.3 民用建筑空调制冷剂释放量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深圳市民用建筑空调环境影响评价
    4.1 基于LCA的空调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4.2 深圳市民用建筑空调环境影响评价结果分析
    4.3 基于情景预测的深圳市民用建筑空调环境影响分析
        4.3.1 关键影响因素识别
        4.3.2 情景假设与参数设置
        4.3.3 结果讨论
        4.3.4 减排效果评价
    4.4 政策建议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和建议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局限性与展望
        5.3.1 研究局限性
        5.3.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房价波动影响产业转型升级的机理及对策研究 ——以制造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意义、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目的
    1.2 相关文献回顾与述评
        1.2.1 关于房价波动的文献回顾
        1.2.2 关于产业升级的文献回顾
        1.2.3 关于房价波动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文献回顾
        1.2.4 关于房价波动影响制造业产业发展的文献回顾
        1.2.5 文献述评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房价波动影响制造业产业升级的理论基础与机理分析
    2.1 房价波动影响制造业产业升级的理论基础
        2.1.1 产业升级理论
        2.1.2 劳动力流动理论
        2.1.3 房地产经济理论
        2.1.4 新经济地理理论
    2.2 房价波动影响制造业产业升级的机理分析
        2.2.1 房价波动影响制造业产业升级的模型推导
        2.2.2 房价波动影响制造业产业升级的传导机制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制造业升级水平综合指数的测算
    3.1 引言
    3.2 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测度方法
        3.2.1 以制造业产业结构高度化衡量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水平
        3.2.2 以制造业产业结构合理化衡量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水平
        3.2.3 构建指标体系评价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水平
    3.3 制造业转型升级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3.1 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3.3.2 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指标体系
        3.3.3 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指标说明
    3.4 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水平的测度
        3.4.1 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水平的整体评价
        3.4.2 分省市区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水平综合指数的测度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房价波动与制造业产业升级的现状与特征
    4.1 我国房价波动的现状分析
        4.1.1 房价的内涵及其指标的选取
        4.1.2 房价收入比现状分析
        4.1.3 房价波动的区域差异
    4.2 制造业产业发展状态
        4.2.1 制造业产值情况
        4.2.2 制造业劳动力情况
        4.2.3 制造业R&D经费投入情况
        4.2.4 制造业产品贸易进出口情况
    4.3 房价波动对劳动力流动及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影响
        4.3.1 我国房价波动与劳动力流动的相关性分析
        4.3.2 我国房价波动与制造业产业升级的相关性分析
        4.3.3 房价波动与制造业产业升级的空间分布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房价波动影响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实证分析
    5.1 引言
    5.2 房价波动与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因果关系检验
        5.2.1 单位根检验与面板协整检验
        5.2.2 格兰杰因果检验
    5.3 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5.3.1 计量模型设定
        5.3.2 变量选取
    5.4 实证研究
        5.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4.2 单位根检验
        5.4.3 分地区房价波动影响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房价波动、劳动力流动与制造业产业升级——基于空间计量模型分析
    6.1 引言
    6.2 空间计量模型介绍与构建
        6.2.1 空间相关性检验介绍
        6.2.2 构建空间权重矩阵
        6.2.3 构建空间计量模型
    6.3 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6.3.1 变量选取
        6.3.2 数据来源
        6.3.3 数据的处理与检验
    6.4 实证分析
        6.4.1 空间自相关检验
        6.4.2 经典计量模型估计结果
        6.4.3 空间回归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不足之处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附录B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百万用户评住宅”活动反映了什么?(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充电行为的电动出租车充电站选址优化及推荐算法研究[D]. 陈德忠.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2]健康住区视角下北京老旧小区公共空间优化设计研究 ——以西城区展览路街道为例[D]. 王坤. 北京建筑大学, 2021(01)
  • [3]“互联网+”背景下的物业服务企业O2O模式研究:提升路径、机制设计和评价体系[D]. 高文田.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6)
  • [4]国际比较视野中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优化研究[D]. 杜海龙. 山东建筑大学, 2020(04)
  • [5]开放视角下中国居住区设计控制研究[D]. 许霖峰.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6]徽州民居木雕艺术研究[D]. 姚珏. 东南大学, 2020(01)
  • [7]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公共政治的重塑 ——乔纳森·弗兰岑悲剧现实主义小说的文化政治策略研究[D]. 谷伟. 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 2019(02)
  • [8]大规模拆除废弃物产生量预测及资源化潜力研究 ——以深圳市为例[D]. 喻博. 深圳大学, 2019(09)
  • [9]深圳市民用建筑空调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与应用研究[D]. 王慧越. 深圳大学, 2019(09)
  • [10]房价波动影响产业转型升级的机理及对策研究 ——以制造业为例[D]. 潘红玉. 湘潭大学, 2019(11)

标签:;  ;  

“百万用户评价房屋”活动反映了什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