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企业用水要限额定量(论文文献综述)
吴正,田贵良,胡雨灿[1](2021)在《基于开放式水资源嵌入型CGE模型的税改政策经济影响与节水效应》文中提出水资源费改税是中国政府为促进水资源有效节约和可持续利用而实施的重要价格改革措施,政策实施的节水效应和经济影响是决定税改工作能否全国推广的重要依据之一。本文以首个水资源税改试点——河北省为例,在对标准社会核算矩阵(SAM表)进行拓展的同时,构建了开放式水资源嵌入型一般均衡模型(CGE),并设置了3种情景来模拟实施的水资源税改政策对河北省的经济运行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1)征收水资源税在短期内会对宏观经济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但从长期的角度来看,实施水资源税政策可以有效促进水资源的节约保护,提高企业对水资源的使用效率,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2)不同行业对水资源的依赖程度存在差异,因此差异化的水资源税改政策能更有效地达成节水目标,实现更理想的政策效果;(3)对水资源税进行转移支付可以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有效减轻征税所造成的福利损失,在实现理想的节水效果的同时减少对经济和社会的负面影响。最后提出各省在实施水资源税改政策时要从政策制定、政策执行和税收使用3个方面统筹协调的政策建议。
张廷山[2](2021)在《施工企业绿色施工标准化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及环境治理政策的推行,建筑业项目施工作为一个高消耗、投入大、污染重的行业势必要走绿色施工的道路,是我国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近年来,绿色施工和标准化管理逐渐成为建筑行业发展的新趋势,同时也是建筑业减少碳排放、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如何切实有效推行绿色施工和标准化管理,是目前亟待解决的管理性难题。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经验总结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建筑业企业绿色施工标准化管理理论进行了论述和研究,针对施工企业绿色施工过程中存在的规范不明确、标准不统一,因人员变动、经验不足等造成的实施过程中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系列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结合山东德建集团有限公司施工的山东省绿色施工科技示范工程项目,对绿色施工标准化管理应用现状、过程经验进行汇总、总结,为后续的深入应用提供实践依据。论文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内容:1.对绿色施工和标准化管理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理论以及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进行了简要介绍,指出了绿色施工和标准化管理研究的必要性,明确了绿色施工标准化管理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并对绿色施工标准化管理相关理论和总体框架进行了论述,阐述了建筑施工企业绿色施工现场管理标准化应用的相关理论基础。2.阐述了绿色施工标准化管理在东建德州花园项目的应用情况,对项目情况、应用设计及实施方案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对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的建设进行了详细介绍,并提出了该项目的绿色施工实施计划与目标。3.对东建德州花园项目的绿色施工标准化方案设计和相关施工组织方案设计进行了深入研究,规定了具体的预期目标和管理内容,包括“四节一环保”(节水、节地、节能、节材和环境保护)、“四新”技术应用方案及研究等等。阐述了项目在绿色施工标准化管理中的各项管理措施及应用效果。4.对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现场绿色施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因项目管理人员不固定、规范了解不全面造成的重复施工、重复操作进行了细致分析,针对当前存在的绿色施工目标不明确、措施不详细、设备设施利用率低、周转使用率低、管理成本费用高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制定了改进方案,简化了施工企业和项目部在绿色施工实施过程中的重复策划、重复设计,降低了落实过程中的潜在风险。为顺利开展绿色施工标准化管理,最终提升项目管理经济效益,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化发展明确了活动思路。5.对项目绿色施工标准化管理相关应用点的实际应用情况进行了阐述,详细叙述了节材、节地、节水、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在项目上是如何应用和开展活动的,对项目应用过程中的过程经验分析了不足,进行了总结、提升,形成了绿色施工标准化管理体系和对应的管理制度,为后续项目的绿色施工标准化施工管理提供了经验与依据。绿色施工标准化管理的措施和方法在东建德州花园项目上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实现了项目绿色施工的各项既定指标,提高了绿色施工管理效率,对建筑业企业推广应用绿色施工项目标准化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应用经验,有利于推动绿色施工在建筑领域的顺利发展。
王昕婷[3](2020)在《流域生态补偿标准量化研究 ——以长江流域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当前我国以水资源为主体媒介的流域存在着水资源生态产品与生态服务价值时空分布不均衡的问题。再加上无序开发流域资源、围湖造田等人为影响,水土流失、水体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时有发生,流域生态进一步恶化。生态补偿作为协调各方利益相关者关系、促进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手段,逐步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现阶段的生态补偿机制主要以财政转移支付为主,并逐渐由纵向财政转移向横向财政转移转变。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是促进流域生态保护和水污染外部成本内部化的有效经济政策工具。而确立生态补偿标准是构建生态补偿机制中的关键环节。因此,本文旨在建立一个公平、合理、分类、统一的大流域生态补偿量化标准。本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调研访谈、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通过阅读现有国内外有关流域生态补偿的文献,梳理出可能影响流域生态补偿标准的若干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流域生态补偿的量化标准。补偿标准主要由流域生态补偿标准的最低限额、上游地区涵养水源引起的保护补偿、上、下游地区竞争引起的水质水量污染赔偿三部分组成。补偿标准最低限额主要取决于生态损害直接成本和生态补偿系数。保护补偿需要核算上游地区水源涵养与保护的总成本(包括实际投入的保护金额和限制经济发展的机会损失),并按照下游地区享有的水资源服务功能的收益比例进行分摊。污染赔偿需要综合考虑过度利用水资源、超标排放污染物两方面,引入修正因子,根据地方政府的支付能力、支付意愿以及污染事件的特征实行差异化补偿,避免“一刀切”标准的出现。本文通过多元回归检验流域生态补偿量化标准的适用性以及与现实状况的相关性,并通过长江流域的案例分析验证标准的可行性与实践性。本文选取青海省验证上游地区保护补偿标准,研究发现下游各地区因青海省涵养保护水源而享有的收益远远大于其所应分担的治理投入,这种效益—成本分摊机制具有可持续性。本文分别选取四川省、江苏省验证水质、水量补偿标准,测算两地区对下游地区进行污染赔偿的资金分配情况。本文构建的兼顾水质、水量两重标准的分类、统一的大流域生态补偿量化标准以期能为长江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的完善提供思路。
田金娇[4](2020)在《水资源税的节水效应研究》文中指出水资源是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之一,中国的水资源总量丰富,但是淡水资源匮乏,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且污染问题严重。长期以来,政府通过征收水资源费的方式引导各用水主体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保护水资源,但在征收过程中,由于收费混乱、执法不严等原因,水资源费的保护力度微乎其微。作为水资源费的延伸和发展,水资源税的试点推广构成我国完善绿色税制的重要一环。自2016年河北省率先开展水资源“费改税”试点以来,改革的效果与问题并存。一方面,水资源税通过税收杠杆等作用调节用水需求,倒逼用水主体节约用水,同时利用地表水与地下水的税率差抑制地下水超采,推动供水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另一方面,目前,我国的水资源税征税标准低,尤其对农业用水和居民生活用水的优惠力度较大,在税制规则上弱化了对水资源使用量的调节作用,因此,探究水资源税的节水效应对于进一步完善水资源税制,加强中国水资源的管理和规划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以实证分析为主,采取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水资源税政策是否对水资源具有节水效应。本文的第一部分介绍了研究背景和方法,梳理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介绍创新点与不足。第二部分从理论基础、(水)资源税的绿色效应、国际经验借鉴和用水量的影响因素几个方面对国内外文献进行整理分析,为后文研究奠定基础。第三部分从水资源“费改税”的发展历程、现状以及税费比较几方面对中国的水资源费和水资源税政策进行梳理分析。第四部分阐释了水资源税对用水量和供水结构的影响机理。文章的第五部分和第六部分为水资源税政策对用水量及供水结构影响的实证研究部分。第五部分首先对有效样本适用双重差分法的条件进行检验,第六部分使用双重差分法实证分析水资源税的节水效应和对供水结构优化的影响,并通过使用部分样本重新估计的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第七部分为文章的结论和政策建议,通过对实证研究的结果进行分析,结合我国水情以及国际经验,提出进一步完善水资源税制的建议。本文的结论如下:我国现行的水资源税政策对于工业用水量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使得地下水供水量显着减少,基本达到节约用水和优化供水结构的政策意图。但是,水资源税在农业和生活领域的节水效应暂不明显,这与政府对农业和居民生活用水的政策优惠、农业水资源税计征难度大以及生活用水需求缺乏弹性相关。本文的创新之处有二,一是在内容上采用双重差分法定量分析水资源税对总用水量和分行业用水量的影响,同时通过对比分析和实证的方法定量分析水资源税对供水结构的影响,而以往研究主要围绕水资源税进行定性分析和问题阐述。二是选用的研究数据为16个省152个城市的市级数据,而现有文献对水资源税进行的少量定量研究一般主要选取省级数据,且主要选用河北省省级用水量相关数据进行简要分析。
张婷[5](2020)在《我国水资源税税率估算及税制优化策略 ——基于CGE模型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水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拥有量相对较低,且时空分布差异较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环境气候变化的影响,我国的用水需求量大幅度提高,因此如何有效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迫在眉睫。水资源税改革试点工作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途径,目前已从河北省扩展至了北京、天津、河南等九个省市(区)。本文通过对我国水资源税改革的主要依据、功能定位等综合分析后,结合我国水资源税试点地区运行现状和借鉴国际上开征水资源税的有益经验,采用CGE模型模拟估算出我国水资源税的最优税率,为优化我国水资源税税制提出合理化建议,进一步提高绿色税制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协调作用,本文主要结构安排如下:第一章理论部分,对我国水资源的现状进行了系统描述,具体分析了水资源的经济特性,进而引出水资源税的基本性质和征收原则,然后介绍公共品、外部性、资源地租等理论,探讨水资源税改革的理论基础,最后界定了我国开征水资源税的功能定位应该包括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完善现行资源税税制。在第二章我国水资源税费制度运行现状部分,先是具体分析了水资源费存在征收管理混乱、缺乏执法刚性、收费使用管理存在不足等问题,随后对我国水资源税改革试点的现状、取得的成效以及存在的不足进行了规范性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水资源税改革面临的问题,包括法律问题、制度问题以及技术问题。第三章实证研究部分,在这一部分本文构建CGE模型,引入生产模块和消费模块,依据市场出清的假设,构造均衡条件,以水资源税的税率作为外部冲击变量,分析不同税率对水资源消耗量和消费者效用造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首先,征收水资源税会对人均产出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同时会减少水资源的消耗量,且水资源消耗量的减少幅度远远大于人均产出的下降幅度;其次,征收水资源税会影响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具体而言会降低居民消费者的消费支出,增加政府消费者的消费支出;最后,在水资源税的税率从0上升到30%时,社会总效用会先上升后下降,在税率等于14%时,取得最大值,即本文所测得的最优税率为14%,结合我国试点地区的水资源税的税额标准,得出目前我国水资源税的税率设置过低,难以有效发挥水资源税的绿色税收功能的结论,同时也充分验证了水资源税改革的必要性。本文的第五章,是在前文理论分析、现状分析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借鉴第四章中俄罗斯、荷兰等国家水资源税的有益实践经验,为优化我国水资源税税制进行了税制要素设计,并提出了健全水资源税相关法律法规、加速推进水资源市场化制度的建立、强化部门间联动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等配套措施。
房开宏[6](2016)在《阶梯水价政策对我国城市居民用水需求影响》文中研究表明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也不断加速,伴随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人口的增长,我国城市面临的缺水问题更加突出:全国600多座城市中约400多座城市面临不同程度的缺水问题,其中110座城市严重缺水,用水形势十分严峻。为了更好的解决城市的供水危机,我国于1998年起提出实施城市水价改革并针对居民用水推行阶梯水价制度。经过10多年的努力,随着各地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和管理手段的不断成熟,现阶段我国已有约半数的城市顺利的实行了居民阶梯水价制度。然而,各地的改革存在时间上的差异,众多水价政策尚未发生变动的城市也逐渐将阶梯水价改革提上日程,因而探讨现阶段我国阶梯水价的实施对居民日常用水究竟造成何种程度的影响意义重大。本文以中国城镇居民调查数据库为基础,结合以城市为基本单位的水价信息,构建混合截面数据,从微观家庭层面比较了 2002到2009年间共计28个先后执行阶梯水价的中国城市与另外110座水价政策未发生变动的城市间居民用水需求的变化情况,并针对不同收入群体、不同政策年限进行了更为深入的讨论。研究结果表明阶梯水价政策的执行整体而言降低了我国城市居民3.31%的年用水需求,较为温和的政策效果或许与我国当前城市选择相对宽松的阶梯水价政策有关。从政策执行时长来看,阶梯水价政策效果随政策执行时间增长,每多执行一年将新增1.45%的抑制作用;而从不同收入群体来看,政策变动对于中间收入群体的用水需求影响显着。讨论不同城市的阶梯水价制度设计,我们仅发现阶梯数目设置的不同对于居民用水需求有显着的影响差异性。
绍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7](2015)在《绍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全面开展企业综合评价分类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文中研究表明绍政办发〔2015〕61号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单位:为加快建立健全要素资源优化配置新机制,经市政府同意,决定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开展企业综合评价分类管理工作,通过政府精准调控,倒逼经济转型升级。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重构绍兴产业、重建绍兴水城"战略部署,围绕"一二三四",落实
王慧玲[8](2013)在《区域取水许可总量控制及保障措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全球的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水文循环产生了重要影响,水资源已成为稀缺资源。针对我国水资源条件和社会发展的实情,按照水利部“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要求,通过取水许可总量控制,加强取用水的监督管理,可有效促进区域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改善水生态状况,实现经济社会和水资源之间协调发展。本文通过对取水许可总量控制的关键问题研究,在总结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地表及地下水资源,分析水资源可利用量总量,并引入水资源损耗量的概念,与之对比,在控制需水过快增长的情况下,适应水资源的承载力,同时得到区域取水许可控制总量目标值。在共享、系统、协调、经济、优先等原则的基础上对流域、省(直辖市、自治区)、地市、县四级取水总量进行控制,本文主要研究了省际水量分配方法。在将流域取水许可总量分配到各省时,主要以流域各省规划年社会经济合理需水量占流域总需水量的比重为基本系数,综合考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用水定额合理性、用水消耗等情况,对基本系数进行修正处理,最终得到各省取水许可总量控制分配系数。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及分配方案制定之后,要以一定的保障措施来保证成果的顺利实施,本文从行政、技术、经济、工程以及群众参与五个方面研究了总量控制保障措施。行政措施主要包括实行统一管理、严格取水许可的审批、加强立法、调整产业结构、建立考核问责制。技术措施主要是建立现代化的监督信息监测与采集网,完善水资源管理与监督信息系统及信息共享网络平台。经济措施主要有水权交易、调整水价、加大经费投入等。工程措施主要是通过安装水量计量设施、水质实时在线监测装置,改造城市供水管网,改进农业灌溉方式等控制用水总量。根据前述方法和原理,以淮河流域及山东半岛作为实例进行研究。流域地跨湖北、河南、安徽、江苏、山东五省。结合实际调查统计的资料,制定了淮河流域及山东半岛规划年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与流域五省水量分配方案。多年平均情况下,规划2015年淮河流域及山东半岛取水许可控制总量为464.5亿m3(仅包括地表和浅层地下取水),其中湖北省1.4亿m3,河南省103.9亿m3,安徽省110.3亿m3,江苏省139.8亿m3,山东省109.1亿m3。
易莉[9](2012)在《商品混凝土企业能耗限额及清洁生产评价系统的研究》文中认为在武汉地区多个商品混凝土站点能源审计的基础上,确定了能耗统计的边界条件,对某商品混凝土公司的用能系统、用能特点及用能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得出了能耗指标。通过对用电系统、用油系统、用水系统的适用节能技术的讨论,得出了不同用能系统的节能量及节能率。在数学归纳演绎法及统计学方法的基础上,讨论了能耗限额制定的数学方法,给出了商品混凝土企业的能耗限额的制定方法,得出了现有商品混凝土企业单位产品能耗限额限定值。结合节能潜力的分析结果,得出了商品混凝土企业单位产品能耗限额先进值。单位产品能耗限额值包括单项能耗限额、综合能耗限额以及系统能耗限额。其中,单项能耗限额值包括综合电耗限额值、综合油耗限额值及综合水耗限额值;主要工艺系统能耗限额值包括混凝土制作系统能耗限额值和半成品运输系统能耗限额值。以“温室气体盘查议定书”作为标准,从商品混凝土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划定碳排放边界条件,采用排放系数法,量化了商品混凝土企业各站点单方混凝土的碳排放量及碳排放总量;分别计算了各站点废水废渣总排放量;根据环境控制要求,给定了商品混凝土企业噪音、粉尘排放量、混凝土TVOC含量限值。根据企业清洁生产的原则要求,分别从定量评价指标和定性评价指标角度给出商品混凝土企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和内容,并给出各自的考核评分计算方法。以此为依据对商品混凝土企业清洁生产水平进行评价。
方丁[10](2012)在《论取水权的限制》文中指出自从《物权法》颁布以来,取水权就被明确规定在用益物权之中,那么作为财产权利的取水权已得到《物权法》及相关法律的确立和保护,这为建立我国的取水权制度提供了基础。最近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列为一项基本国策,2011年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提出要求“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这是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是基于我国国情、水情做出的现实选择。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笔者从限制的角度对取水权进行了研究,论文力图立足于我国的现实国情,从贯彻国家“对水资源实行最严格的管理制度”来思考取水权制度的完善问题。文章正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取水权概述。本章通过分析取水权的概念、构成、性质、意义等,形成了对于取水权的正确认识。第二章取水权限制的必要性。本章通过贯彻节约水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和我国“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背景,以及取水权与国家水资源所有权、其他相关民事权利关系的分析,阐述了目前对取水权限制的必要性。第三章取水权的公法限制。主要是从行政法的角度进行对取水权获得、行使和转让的限制进行分析。第四章取水权的私法限制。主要从民法的角度上,基于取水权的特殊性,就其权利行使范围和物权效力的限制进行了阐述。最后,总结行政法和民法对在取水权限制的配合关系。文章在研究方法上,将用从民法学与行政法学两个学科进行交叉研究。试图在下面几个地方实现创新:(1)在研究角度上有所开拓,即从限制的视角来研究取水权。(2)在方法上有突破公私法的学科局限,从民法学和行政法学两个方面进行交叉研究。(3)在观点上有一定新意,这反映为:较系统地梳理、总结了取水权的限制体系及方法,提出了依据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严格限制取水权的理念。
二、企业用水要限额定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企业用水要限额定量(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开放式水资源嵌入型CGE模型的税改政策经济影响与节水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文献述评 |
3 模型构建 |
3.1 开放式水资源嵌入型CGE模型结构 |
3.1.1 生产模块 |
3.1.2 贸易模块 |
3.1.3 收支模块 |
3.1.4 市场均衡模块 |
3.1.5 宏观闭合模块 |
3.2 SAM表编制与参数估计 |
3.2.1 河北省SAM表的构建 |
(1)河北省宏观SAM表的构建 |
(2)河北省详细SAM表的构建 |
(3)SAM表的平衡(1) |
3.2.2 省域开放式水资源嵌入型CGE模型的参数设定 |
3.3 情景设计与模拟 |
3.3.1 开放式水资源嵌入型CGE模型的求解与模型验证 |
3.3.2 CGE模型的情景设计 |
4 结果及分析 |
4.1 水资源税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
4.2 水资源税政策对不同行业的影响 |
(1)水资源税政策对各行业用水量的影响 |
(2)水资源税政策对各行业产出的影响 |
4.3 3种政策情景的对比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政策建议 |
(2)施工企业绿色施工标准化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绿色施工标准化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绿色施工标准化管理理论研究 |
2.1 绿色施工的定义及内涵 |
2.1.1 绿色施工的概念 |
2.1.2 绿色施工的意义 |
2.2 标准化管理的定义及内涵 |
2.2.1 标准化管理的概念 |
2.2.2 技术管理标准化 |
2.3 绿色施工标准化管理的内涵及价值优势 |
2.3.1 绿色施工标准化管理的定义 |
2.3.2 绿色施工标准化管理的优势和价值 |
2.4 绿色施工标准化管理的总体框架 |
第3章 绿色施工标准化管理项目应用 |
3.1 绿色施工项目相关情况 |
3.1.1 施工单位及绿色施工标准化实施背景 |
3.1.2 工程简介 |
3.1.3 结构工程概况 |
3.1.4 工程周边环境概况 |
3.2 绿色施工标准化设计 |
3.2.1 绿色施工环境影响要素分析 |
3.2.2 拟解决的绿色施工主要技术问题 |
3.2.3 绿色施工实施原则 |
3.2.4 绿色施工实施方式 |
3.2.5 绿色施工控制的目标 |
3.3 东建德州花园绿色施工标准化实施方案及管理制度 |
3.3.1 施工组织设计 |
3.3.2 绿色施工标准化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 |
第4章 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与环境保护标准化管理应用研究 |
4.1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方面的研究 |
4.1.1 基本要求 |
4.1.2 周转设施(材料) |
4.1.3 节材方面 |
4.2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方面的研究 |
4.2.1 基本要求 |
4.2.2 节水措施 |
4.3 节能与能源利用方面的研究 |
4.3.1 基本要求 |
4.3.2 能源节约 |
4.4 节地与施工用地保护方面的研究 |
4.4.1 基本要求 |
4.4.2 节地措施 |
4.5 环境保护方面的研究 |
4.5.1 扬尘控制 |
4.5.2 噪声与振动控制 |
4.5.3 光污染控制 |
4.5.4 污水控制 |
4.5.5 土壤保护 |
4.5.6 建筑垃圾控制 |
4.6 积极采用“四新”技术 |
4.6.1 大直径钢筋直螺纹机械连接技术 |
4.6.2 承插式脚手架的应用 |
4.6.3 基坑施工降水回收利用技术 |
4.6.4 预拌砂浆施工技术 |
4.6.5 WJ外模内置现浇混凝土复合保温施工 |
4.6.6 GH轻集料混凝土砌块 |
4.6.7 铝合金窗断桥技术 |
4.6.8 基坑施工封闭降水技术 |
第5章 绿色施工标准化管理效果及经验总结 |
5.1 绿色施工管理体系运营效果评价 |
5.1.1 绿色施工评价标准与规则 |
5.1.2 工程项目评价内容 |
5.2 绿色施工标准化管理先进经验总结 |
5.3 绿色施工标准化不足与分析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致谢 |
(3)流域生态补偿标准量化研究 ——以长江流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技术路线图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图 |
1.4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流域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 |
2.1.1 流域生态补偿的基本定义 |
2.1.2 流域生态补偿的主客体界定 |
2.1.3 流域生态补偿标准的核算方法 |
2.2 流域生态补偿的文献综述 |
2.2.1 国外文献回顾 |
2.2.2 国内文献回顾 |
2.2.3 评述与小结 |
第3章 流域生态补偿标准的构建 |
3.1 流域生态补偿标准的量化 |
3.1.1 流域生态补偿标准的最低限额 |
3.1.2 上游涵养水源引起的保护补偿 |
3.1.3 上、下游竞争引起的污染赔偿 |
3.2 流域生态补偿标准的可行性分析 |
3.2.1 描述性分析 |
3.2.2 回归分析 |
第4章 流域生态补偿标准的应用 |
4.1 长江流域生态概况 |
4.2 长江流域生态补偿现状 |
4.3 长江流域生态补偿标准 |
4.3.1 上游涵养水源引起的保护补偿 |
4.3.2 上、下游竞争引起的污染赔偿 |
4.3.3 流域生态补偿标准的最低限额 |
4.4 长江流域生态补偿建议 |
4.4.1 构建“区域公平、权责对等”的生态补偿机制 |
4.4.2 构建分类、统一的大流域生态补偿标准 |
4.4.3 构建水质、水量兼顾的流域生态补偿标准 |
4.4.4 构建补偿模式多元化、补偿方式多样化的补偿机制 |
第5章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水资源税的节水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概念界定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结构与安排 |
1.6 创新与不足 |
1.6.1 创新之处 |
1.6.2 不足之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资源税征税的理论研究 |
2.1.1 资源税的理论基础 |
2.1.2 资源税的功能定位 |
2.2 资源税的绿色效应研究 |
2.2.1 资源税的绿色效应 |
2.2.2 水资源税的节水效应 |
2.3 中国水资源税(费)的改革现状及对策研究 |
2.4 国外水资源税改革的经验借鉴 |
2.5 关于用水量的影响因素研究 |
2.5.1 农业用水量影响因素研究 |
2.5.2 工业用水量影响因素研究 |
2.5.3 生活用水量影响因素研究 |
2.5.4 总用水量影响因素研究 |
第3章 水资源税(费)改革的典型事实 |
3.1 中国水资源税(费)的改革历程 |
3.1.1 水资源费的实施及推广历程 |
3.1.2 水资源税的试点及推广历程 |
3.2 水资源费与水资源税的比较 |
3.2.1 水资源费与税的相同点 |
3.2.2 水资源费与税的不同点 |
3.3 水资源税的改革现状 |
第4章 水资源税对用水量和供水结构的影响机理 |
4.1 水资源税对用水量的影响 |
4.1.1 水资源税的杠杆效应 |
4.1.2 水资源税的心理效应 |
4.1.3 水资源税的资金供给功能 |
4.2 水资源税对供水结构的影响 |
4.2.1 水资源税的杠杆效应 |
4.2.2 水资源税的参照点效应 |
第5章 研究方法设计 |
5.1 用水量影响因素分析及变量选取 |
5.1.1 农业用水量的影响因素 |
5.1.2 工业用水量的影响因素 |
5.1.3 生活用水量的影响因素 |
5.1.4 河长制对于用水量的影响 |
5.2 样本选取及变量定义 |
5.2.1 样本选取 |
5.2.2 变量定义 |
5.3 数据描述性统计 |
5.3.1 描述性统计(一) |
5.3.2 描述性统计(二) |
5.4 同趋势检验 |
第6章 回归结果及解释 |
6.1 回归结果 |
6.1.1 水资源税对用水量的影响 |
6.1.2 控制变量对用水量的影响 |
6.2 稳健性检验 |
6.3 水资源税对供水结构的影响 |
6.3.1 供水结构变化趋势分析 |
6.3.2 水资源税对供水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7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
7.1 研究主要结论 |
7.2 进一步完善水资源税的政策建议 |
7.2.1 提高水资源税的征税标准,强化税收调节作用 |
7.2.2 改变水资源税的征管方式,合理使用税款 |
7.2.3 加强水资源税的宣传工作,优化纳税环境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5)我国水资源税税率估算及税制优化策略 ——基于CGE模型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二、文献述评 |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
四、创新点和不足 |
第一章 水资源税税制改革的理论分析 |
第一节 我国水资源税税制改革的依据 |
一、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及经济特性 |
二、水资源税的性质和征收原则 |
三、水资源税税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
第二节 水资源税的功能定位 |
一、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
二、有利于完善现行资源税税制,提高地方财政收入 |
第二章 我国水资源税费制度运行现状 |
第一节 现行水资源费制度存在的问题 |
一、制度制定差异大,征收管理混乱 |
二、缺乏制约手段,削弱执法刚性 |
三、水资源费使用管理体制存在不足 |
第二节 我国水资源费税改革试点 |
一、改革试点运行现状 |
二、改革试点取得的成效 |
三、改革试点存在的不足 |
第三节 水资源税税制改革面临的问题 |
一、水资源税税制改革面临法律问题 |
二、水资源税税制改革面临制度问题 |
三、水资源税税制改革面临技术问题 |
第三章 我国水资源税税率模拟及估算—基于CGE模型 |
第一节 CGE模型概述及制度基础 |
一、CGE模型概述 |
二、水资源CGE模型制度基础 |
第二节 CGE模型模块设计 |
一、生产模块 |
二、消费模块 |
三、均衡模块 |
第三节 模型参数估计 |
一、生产模块参数估计 |
二、消费模块参数估计 |
第四节 我国水资源税税率估算CGE模拟过程 |
一、CGE模型税率模拟 |
二、模拟结果分析 |
第四章 国际水资源税制经验借鉴与启示 |
第一节 国际水资源税的基本情况分析 |
一、立法情况 |
二、税制要素 |
三、税收优惠 |
四、水资源税的征管和使用 |
第二节 国际水资源税制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
一、水资源税的顺利征收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规 |
二、科学合理的制定税率 |
三、税收优惠的制定应以税改目标为导向 |
四、征税收入专款专用 |
第五章 我国水资源税税制优化策略 |
第一节 水资源税税制优化的可行性分析 |
一、对水资源征税具备政策基础和法律保障 |
二、部分省市(区)试点开征水资源税,为改革积累了经验 |
三、水资源保护力度增强,征税的现实条件成熟 |
第二节 水资源税税制优化应遵循的总体原则 |
一、清费立税原则 |
二、循序渐进原则 |
三、因地制宜原则 |
第三节 我国水资源税税制优化要素设计 |
一、纳税人和征税对象 |
二、计税依据和税率的选择 |
三、税收优惠的设置 |
四、水资源税的征管和使用 |
第四节 全面优化水资源税税制的相关配套措施 |
一、健全与水资源税相关的法律法规 |
二、加速推进水资源市场化制度的建立 |
三、加大水资源取水计量设施体系建设 |
四、强化部门间联动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 |
五、同步完善与水资源税相关的其他税种 |
六、逐步扩大水资源税改革试点范围 |
参考文献 |
(6)阶梯水价政策对我国城市居民用水需求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和研究意义 |
1.2.1 问题提出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 技术路线图 |
2 研究综述 |
2.1 政策影响评估概述 |
2.2 双重差分模型 |
2.3 阶梯价格下的需求价格 |
2.4 居民用水需求的影响因素研究 |
2.5 阶梯价格的绩效评定 |
2.6 综述小结 |
3 模型构建和数据处理 |
3.1 居民用水决策函数 |
3.2 实证模型构建 |
3.3 数据来源及处理 |
3.3.1 居民消费数据来源 |
3.3.2 城市水价数据来源 |
3.3.3 城市气象数据来源 |
3.3.4 数据汇总处理 |
3.3.5 阶梯水价样本描述 |
4 研究结果 |
4.1 阶梯水价政策影响 |
4.2 稳健性检验 |
4.2.1 起始年份设置变更 |
4.2.2 价格变量替换 |
4.3 政策的短期与长期影响 |
4.4 政策对不同收入群体的影响 |
4.5 阶梯水价政策设计对需求影响的差异性 |
5 研究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研究结论 |
5.2 主要政策建议 |
5.3 主要研究创新点 |
5.4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件:各地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阶梯水量建议值(吨/人*月)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8)区域取水许可总量控制及保障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综述 |
1.1 选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2 区域取水许可总量控制的关键问题 |
2.1 水资源管理体制 |
2.2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
2.3 取水许可与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
2.4 水权及水权交易理论 |
2.5 水文循环演变理论 |
3 区域取水许可总量计算方法分析 |
3.1 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制定方法 |
3.2 水资源量的计算 |
3.3 水资源可利用量分析 |
3.4 需水预测 |
3.5 供水预测 |
3.6 水资源损耗量分析计算 |
3.7 不在取水许可范围内的水量 |
4 区域取水许可总量控制与分配 |
4.1 取水许可总量控制的思路与方法 |
4.2 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的制定 |
4.3 水量的分配 |
5 取水许可总量控制保障措施 |
5.1 行政措施 |
5.2 技术措施 |
5.3 经济措施 |
5.4 工程措施 |
5.6 全民参与,提高节水意识 |
6 实例分析 |
6.1 研究区域概况 |
6.2 流域水资源量及开发利用状况 |
6.3 流域取水许可政策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6.4 流域取水许可总量计算 |
6.5 取水许可总量的多级控制与分配 |
6.6 取水许可总量控制的效果评价 |
6.7 取水许可总量控制的保障措施 |
7 结论及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9)商品混凝土企业能耗限额及清洁生产评价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1.1.1 商品混凝土发展现状 |
1.1.2 商品混凝土生产过程的能源消耗 |
1.1.3 商品混凝土生产过程的环境影响 |
1.2 论文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分析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方法 |
1.4.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企业能耗现状及节能潜力分析 |
2.1 武汉地区某商品混凝土企业概况 |
2.1.1 企业概况 |
2.1.2 企业工艺流程 |
2.2 武汉地区某商品混凝土企业用能情况 |
2.2.1 用能系统 |
2.2.2 用能现状 |
2.2.3 某站点用能特点 |
2.3 武汉地区某商品混凝土企业节能潜力分析 |
2.3.1 用电系统节能 |
2.3.2 用油系统节能 |
2.3.3 用水系统节能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企业能耗限额的制定 |
3.1 能耗限额制定方法 |
3.1.1 参数估计法 |
3.1.2 限额水平法 |
3.1.3 实测分析法 |
3.1.4 修正法 |
3.1.5 本文选用制定方法 |
3.2 商品混凝土企业能耗限额限定值 |
3.2.1 单项能耗限额限定值 |
3.2.2 综合能耗限额限定值 |
3.2.3 工艺系统能耗限额限定值 |
3.3 商品混凝土企业能耗限额先进值 |
3.3.1 单项能耗限额先进值 |
3.3.2 综合能耗限额先进值 |
3.3.3 工艺系统能耗限额先进值 |
3.4 企业能耗限额的管理 |
3.4.1 实施能耗限额管理的基础工作 |
3.4.2 实施能耗限额的重要环节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企业污染物排放量分析 |
4.1 碳排放分析 |
4.1.1 碳排放边界和类型 |
4.1.2 混凝土各组分排放 |
4.1.3 碳排放的量化与计算 |
4.1.4 减少碳排放的措施 |
4.2 废水、废渣排放 |
4.2.1 废水、废渣排放分析 |
4.2.2 废水废渣排放计算 |
4.3 其他排放指标 |
4.3.1 噪音排放 |
4.3.2 粉尘排放 |
4.3.3 其它排放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企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 |
5.1 清洁生产评价体系的概述 |
5.2 清洁生产评价体系的结构与内容 |
5.3 清洁生产评价指标的评价基准值及权度系数 |
5.4 清洁生产评价指标的考核评分计算方法 |
5.4.1 定量评价指标的考核评分计算 |
5.4.2 定性评价指标的考核评分计算 |
5.4.3 企业清洁生产综合评价指数的考核评分计算 |
5.4.4 清洁生产企业的评定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10)论取水权的限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取水权概述 |
1.1 取水权与水权 |
1.2 取水权的构成 |
1.3 取水权确立的意义 |
1.4 取水权的属性 |
2 取水权限制的必要性 |
2.1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与取水权限制 |
2.2 节约水资源与取水权限制 |
2.3 取水权的特殊性与取水权限制 |
2.4 取水权限制的制度安排现状 |
3 取水权的公法限制 |
3.1 取水权性质与范围的公法限定 |
3.2 取水权获得的公法限制 |
3.3 取水权行使的公法限制 |
3.4 取水权转让的公法限制 |
4 取水权的私法限制 |
4.1 取水权限制与遵守民法基本原则 |
4.2 物权对取水权行使效力的限制 |
4.3 其它相关民事权利对取水权行使范围的限制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企业用水要限额定量(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开放式水资源嵌入型CGE模型的税改政策经济影响与节水效应[J]. 吴正,田贵良,胡雨灿. 资源科学, 2021
- [2]施工企业绿色施工标准化管理研究[D]. 张廷山. 青岛理工大学, 2021(02)
- [3]流域生态补偿标准量化研究 ——以长江流域为例[D]. 王昕婷.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0(03)
- [4]水资源税的节水效应研究[D]. 田金娇. 山东大学, 2020(10)
- [5]我国水资源税税率估算及税制优化策略 ——基于CGE模型的分析[D]. 张婷.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6]阶梯水价政策对我国城市居民用水需求影响[D]. 房开宏. 南京大学, 2016(05)
- [7]绍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全面开展企业综合评价分类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J]. 绍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绍兴市人民政府公报, 2015(08)
- [8]区域取水许可总量控制及保障措施研究[D]. 王慧玲. 扬州大学, 2013(04)
- [9]商品混凝土企业能耗限额及清洁生产评价系统的研究[D]. 易莉. 武汉科技大学, 2012(06)
- [10]论取水权的限制[D]. 方丁. 华中科技大学, 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