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CORBA和Mobile Agent的分布式网络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熊敏[1](2008)在《基于CORBA和移动Agent的异构环境通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Internet应用的不断普及,在各个智能建筑子系统自身不断发展的同时,由于长期各自相对独立的发展,造成了各子系统在系统平台和软件架构上的异构,其资源形成信息孤岛的问题已经呈现,因此加强智能建筑信息资源的共享是当前建筑智能化技术发展中的关键问题之一。本课题根据这种状况,提出了一个基于CORBA和移动Agent的中间件,最终把该中间件运用于智能建筑信息管理系统中。在分布式异构环境下,CORBA技术和移动Agent技术具有互补性:一方面,移动Agent技术可在应用集成、互操作以及重用性上弥补CORBA的不足;另一方面,有着强灵活性扩展和安全性保障并屏蔽底层平台的CORBA规范又为移动Agent在自主移动性、迁移方式和安全性等实现上提供一个理想的基础结构。本论文将两者技术结合起来,研究基于CORBA标准规范的移动Agent智能建筑管理系统框架,实现对整个楼宇系统有一个全局、及时和详细的了解。首先构建CORBA对象模型,用IDL语言生成客户端的桩和服务器端框架,构建出一个完整的ORB通信机制。在对象进行ORB通行时,自动将定义好的接口实例化,为全局用户提供统一方法,透明地访问和操作分布在各个子系统的异构数据库。这种通信采用的是C/S模式下基于请求/应答方式,若要获取某种服务,客户必须先调用远程对象的方法,之后保持网络问的连通,以进行客户与远端服务器间的数据传输和信息交换。实验证明,CORBA虽然实现了异构对象系统之间的互操作,但必须长时间占据网络资源,在实时操作和遇到流量瓶颈时就显出不足之处。所以,我们加上移动Agent技术,在分布式对象进行通信时,发出服务请求的代码通过Agent在网络中移至数据所在节点上,执行并完成指定功能,这期间,调用和被调用节点间的通讯连接只需在移动和返回结果时保持。实现了的Agent分别是接口Agent,入口Agent和查询Agent,其中具有可移动性的是查询Agent。它与其他Agent的通信是建立在之前构建的ORB通信机制当中,只有在它进行移动时,ORB才需要保持网络间的连通。从而灵活地实现了分布式异构数据库系统间的互访和互操作。
倪凯[2](2008)在《普适环境中M/S体系结构多主体中间件研究与实践》文中认为地理信息系统(GIS)从诞生开始,其发展就与计算机科学紧密联系,也可以说计算机科学的发展推动着地理信息科学的发展。伴随计算环境的变化,GIS也经历了主机计算、C/S计算、B/S计算这几个发展阶段。目前,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的发展,使人类正在进入以移动互联网为中心的移动信息时代,传统的计算方式必须改变,一种新的计算体系结构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随着无线通讯网络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移动通信设备已经大量普及,人们需要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访问所需的信息,空间信息移动服务结合空间信息服务和移动定位服务里两方面的技术,对传统地理信息系统提出了挑战。空间信息移动服务是处在可变环境中的信息服务,设备在空间上是移动的,在时间上是移动的,并且在移动的过程中随时需要获取新的空间信息。空间信息移动服务主要涉及到无线通信技术、嵌入式技术、计算机技术、空间信息技术等几个方面,因此,要实现空间信息移动服务必须有相应的技术和理论作为前导。主体技术人工智能和计算机软件领域的一种新兴的技术,是计算机科学的研究重点之一,也是分布式计算系统的研究重点。主体是在分布式环境下持续自主运行的计算实体,具有主动性、交互性、反应性、自主性等特点,一方面,主体技术为全面准确地研究分布计算系统提供了合理的概念模型,另一方面,主体技术为空间信息移动服务的建设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概念和方法。本文立足于主体技术应用于空间信息移动服务,通过对主体的结构模型分析,建立基于多主体中间件,为空间信息移动服务提供一种智能化的解决方案。论文的核心是对M/S体系结构多主体中间件的体系结构、计算模型进行了探索与实践。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M/S体系结构的提出:在普适计算环境理论的基础上,论文全面分析了GIS计算环境的变化,依据普适GIS内涵,我们提出M/S体系结构的概念,该计算结构是普适计算环境下一种全新的软件架构,是基于无线网络的B/S体系结构扩展,主要由移动终端、无线互联网络,服务器组成,该结构包含移动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和移动定位技术,可以实现灵活、复杂的分布式计算。(2)多主体中间件模型:通过对多主体系统的体系结构的分析,论文对多主体之间的合作求解进行了分析讨论。基于多主体技术,及其合作求解的基础上,我们设计一个多主体中间件模型,对其结构、逻辑层次、工作流程等进行分析,同时,依据FIPA国际标准,对该多主体中的接口、通信、协作等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并实现。该多主体中间件模型为中间件的系统构造带来了一种新的思维模式。(3)移动GIS四层结构模型:针对移动GIS中移动客户端的特点,无线互联网通讯结构,以及移动GIS逻辑事物的内容及关系,参考OSI网络协议参考模型,我们提出一个移动GIS四层结构,该结构顶层是客户应用层,中间是由功能应用层和业务逻辑层组成,底层为数据层。该结构规范M/S体系结构各层的业务关系,确定了每一层的功能逻辑。在本文中,中间层通过智能主体中间件来实现。(4)反应式主体结构:论文通过对主体的知识和信念进行讨论,分析了比较流行的主体结构及程序框架,针对传统反应式主体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反应式的主体模型,该反应式主体最大的特点是本身拥有行为规则,拥有知识库与推理机对信息进行分析与过滤,可以实现反应式主体的自学习与自适应。(5)移动巡检应用实践:电力巡检管理是一个大型的信息化系统,它包括桌面和移动两大场景,包括GIS、GPS、PDA嵌入式开发、异构数据管理等多种新兴技术。本文通过对移动GIS模型结构的分析,设计了基于M/S体系结构的移动巡检框架,通过我们研究的多主体中间件,实现了系统的定位服务、移动服务和应用服务,对电力巡检管理及移动GIS应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基于多主体的空间信息移动服务是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其研究与发展不仅对传统观念和传统技术带来极大的冲击,同时也将对地理信息系统、分布式计算、移动互联网等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本文对普适环境中M/S体系结构多主体中间件进行了研究和相关实践,其中疏漏、偏颇之处在所难免,敬请不吝指正。
寇丽君[3](2006)在《基于Mobile Agent的异构数据集成系统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软件agent技术是为了解决复杂、动态、分布式智能应用而提供的一种新的计算手段。移动agent是特殊的可以有效的节省网络资源的agent,随着分布式应用系统在规模、复杂程度、分布空间等方面的迅速增长,分布式应用系统对网络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研究建立在项目组自主研发的基于CORBA的分布式异构数据集成原型系统SORE(Simplified Object Repository)的基础上,但是由于CORBA要用到大量的网络调用,会产生一个结构虽好,运行性能却较差的模型,为了突破CORBA固有的这一缺陷,为集成后的系统提供更好的网络运行性能,借鉴国内外目前的相关技术和研究成果,结合移动agent与CORBA技术,设计了一种基于移动agent的改进的M-SORE原型系统,旨在为异构数据集成系统中提供高性能、高可用性的网络服务。 实验证明:设计和实现的M-SORE系统能够与原有的基于CORBA的SORE系统无缝衔接,系统稳定性较好,对复杂的网络环境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当网络不稳定或者网络带宽不足时,系统仍能可靠、高效运行。 本文主要包括七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论文的选题背景意义以及主要的研究内容:第二部分分析移动agent技术的研究现状及优势;第三部分全面分析应用IBM Aglet进行编程的核心:迁移机制和消息机制等;第四部分分析SORE系统,采用移动agent的意义,最后给出了结合移动agent的改进的M-SORE体系结构设计;第五部分详细分析了结合移动agent的方案并且讨论了模型中ARB总线的详细内容;第六部分M-SORE原型系统实现,为了证明可行性,进行了实验,介绍实验过程并给出实验结果。第七部分结论与展望。客观的评价本论文中提出的方法的优点与不足,并指出未来的工作。
肖波[4](2005)在《基于Mobile Agent的分布式网络管理系统的研究》文中认为当前网络正朝着大型、分布和异构的方向发展,不同的网络设备有不同的运行特征,网络环境正变得越来越复杂,覆盖的地域越来越大,由此带来的故障高、性能低下、资源分配复杂和安全性差等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而基于平台的集中式网络管理系统难以满足大型分布式异构网络对网络管理系统的要求。分布式网络管理需要在网管系统中设立多个管理者;通过这些管理者间的相互协调,能有效、及时地对网络资源进行监视、解释和控制。分布式网络管理是当前网络管理研究的热点。 本文先介绍网络管理的基本概念,分析集中式网络管理系统的特点及局限性,然后从网络管理的功能分布化、功能动态化和实体自治化三个方面探讨分布式网络管理系统的优点和发展趋势、系统对分布式计算平台的要求和分布式计算平台的发展现状。通过对面向对象的分布式计算平台和基于Mobile Agent的计算平台的分析比较,提出了采用Mobile Agent技术能够很好地支持分布式网络管理系统的发展的观点。论文论述了Mobile Agent的结构和系统实现所采用的关键技术。在已有平台基础上实现了利用Mobile Agent技术监测网络运行状态和采集SNMP参数的两个网管应用实例,并对实验结果及Mobile Agent技术对网络负载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与分析表明,利用Mobile Agent技术的网络管理较之传统的C/S方式的网络管理具有更好的系统性能和发展的潜力。
郭楠[5](2005)在《分布式网络自管理模型及相关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网络向大规模、异构方向快速发展,传统网络管理无法满足网络发展的需要,分布式网络管理成为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本文在对分布式网络的特点及现有分布式网络管理技术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当前存在的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目标是为大规模、异构网络提供一个分布式、自治的网络管理模型,基于分布式管理结构对网络进行自动、自主、自适应的管理。本文从体系结构和管理机制入手,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成果: (1) 分布式网络自管理模型 在分布式网络管理中,网络节点数量多、种类多样,传统的“管理员密集”模式要求管理员必须对网络资源和管理策略有准确、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根据网络的实际情况及时地调整和更新管理任务。这种依靠管理员主观决策和手工介入的管理模式导致了网络管理的低效率和高出错率等问题,给日常网络管理和运营带来了障碍。本文提出一个分布式网络自管理模型,从自动初始化和动态自管理两个方面实现对网络自动、自主和自适应的管理。提出基于管理站分层、管理任务分布的网络管理体系结构,不仅适应了网络管理的层次化要求,而且提高了管理域的自适应管理能力;在实现自动初始化的过程中,提出管理定位服务这一关键技术,在多管理域、多管理者协同工作的管理结构中为网络节点自动定位管理域和管理者,并根据节点属性为其配置初始管理任务;在实现动态自管理的过程中,提出基于事件驱动的管理任务调度机制,管理者根据管理对象发出的事件动态地为被管节点扩展管理任务,以避免由于运行大量静态任务造成系统负载过大的问题,实现管理任务的动态自适应调整。模型减少了管理员手工介入和主观决策的负荷,提高了网络管理的自治性和管理效率。 (2) 分布式可伸缩事件关联机制 传统事件关联技术无法有效满足分布式网络管理的需求,本文提出一种分布式可伸缩事件关联机制—DSEC,采用先分布再集中的关联模式与自适应可伸缩的关联关系。定义了本地关联和网络关联两个过程,首先由设备进行本地关联,
董相均[6](2005)在《基于CORBA的移动网管配置管理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移动通信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新增网络设备的不断增加,对于网络管理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如何构建一个功能强大、性能可靠、运行高效、可拓展性好的移动通信网络管理系统已经越来越受到关注。配置管理在网络管理中处于最为重要的位置。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一套移动网络配置管理系统。 本文在简要的阐述了电信管理网(TMN)的概念、体系结构和管理功能后,设计并实现了一套基于TMN的移动网络配置管理系统,该系统是基于CORBA的多层C/S软件结构,大体上讲分为三个部分:客户端子系统、业务服务器子系统和网元适配子系统。其中客户端子系统主要负责用户的界面操作,为用户提供图形操作界面,也称为GUI子系统,GUI子系统是用户操作网管系统的唯一入口;业务服务器子系统是提供业务功能实现的核心部分,它实现所有的用户可做操作,并且完成记录数据库的功能,业务服务器与客户端之间通信基于CORBA总线;网元适配子系统是业务服务器与网元之间一个层次,类似一个中间件的结构,它负责屏蔽各种网元通信的差异性,使业务服务器对不同网元的接口一致,网元适配层与业务服务器之间也是基于CORBA总线。 本文提出了两点设计思想: 一是提出了一种采用移动代理技术设计网络配置管理系统的方法。将移动代理应用在网管系统与被管理网元之间的交互上,通过不同的移动代理类型,来完成不同的配置管理任务。首先,简要阐述移动代理的设计模型和工作流程;然后详细论述了网络配置管理系统的设计方法和移动代理在其中的应用;最后,将移动代理与简单的管理者/代理模式进行比较,说明基于移动代理的优点。 二是提出了一种协议性的交互语言——HML语言(Human-Machine Language,人机交互语言)。通过这种协议语言,使得基于移动代理交互模型的安全问题得到了一些改善。本文详细论述了HML语言的设计初衷、设计方法,并在第五章中通过举例来论述HML语言在系统中的实现。 本文还对移动中间件技术进行了论述。首先,简要阐述中间件技术的概念及应用;其次,论述移动中间件的相关内容;最后,给出了使用移动中间件的分布式应用模型。本文还提及了一些相关的关键技术,如XML和ACE。
彭德巍[7](2004)在《移动Agent中间件平台及其测试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Agent是指分布式系统或协作系统中能持续自主发挥作用的计算实体,它具有自主性,交互性,反应性,主动性,可移动性,合理性等特征。其中可移动性Agent以其自主性、节约网络带宽、平台无关性等优势受到大家特别的关注,目前已经有大量这方面的研究,并且提出了一些移动Agent平台。但从目前的研究情况看,移动Agent本身的应用并未如预期的那样理想。诸多的问题阻碍了基于移动Agent系统的广泛应用,其中安全性问题,集成问题,互操作问题是最大的影响。要想提出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并非易事。将移动Agent技术和其它已经成熟的技术相结合,利用成熟技术的市场优势,弥补自身的不足,尽快成为业界的主流,占据市场的主导地位,是移动Agent技术发展的一个策略和趋势。 CORBA(Common Object Request Broker Architecture)是OMG(Object Management Group)提出的一套分布式对象技术标准。CORBA没有从根本上脱离RPC(远程过程调用)的局限,只能将数据移动到计算端。但CORBA有其独特的优越性,ORB(Object Request Broker)是CORBA的核心,它作为转发消息的中间件,实现了对象间的无缝集成和互操作,具有平台无关性、安全性、可重用性、集成遗留系统等优点,而且CORBA/IIOP具有强大的技术和市场优势,尤其是在解决遗留系统的互操作问题上。如果移动Agent能够作为CORBA对象或服务器进行调用或提供服务,使CORBA具有将计算移动到数据端的功能,将会极大地提高CORBA应用系统的效率和灵活性,那么我们能够很容易解决移动移动Agent与遗留系统的互操作以及在遗留系统中引入移动Agent的问题。 标准的建立是移动Agent技术走向成熟的前提,也是目前解决移动Agent系统之间互操作问题主要方法。目前,商业化和实验性的移动Agent系统多达近百种之多,这些系统在体系结构和系统实现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严重阻碍了移动Agent系统的互操作和移动Agent技术的推广。为此,很多公司向OMG(Object Management Group)提交了有关移动Agent的规范建议书。其中最有影响的是Open Group、IBM、General Magic等多家单位和公司共同提出的“移动Agent系统互操作草案”MASIF(Mobile Agent System Interoperability Facility),它可以看作是目前移动Agent系统的一个标准。MASIF定义了Agent系统之间、以及Agent系统与原有非Agent系统(1egacy system)之间的接口MAFAgentSystem和MAFFinder,它主要从移动Agent系统的命名、移动Agent系统类型和定位、移动Agent的移动以及移动Agent的管理等几个方面制订了一系列标准。但MASIF也存在着如下的不足之处:它没有有关语言互操作的内容,MASIF只限于用相同语言实现的移动Agent系统间的互操作;另外,MASIF也没有不同区域间的移动Agent定位机制以及安全互操作等内容进行标准化。Agent的另一个标准化组织智能物理Agent基金FIPA(Foundation of Intelligent Physical Agent)组织也在致力于Agent技术和互操作规范的制定和推广,使不同公司和组织开发的Agent系统进行最大限度的互操作,与OMG不同的是,该组织制定的规范主要针对智能Agent系统。该组织已经开发出FIPA97、FIPA97 V2.0、FIPA2000等一系列规范,目前仍在不断的修正和推出新的规范。
许德刚,易虹[8](2004)在《CORBA和Mobile Agent在分布式网络管理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新技术在网络管理中的应用,网络管理在其实现结构上产生很多新的变化。CORBA和移动代理(Mobile Agent)技术是新型的分布计算技术,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本文简述了在网络管理中运用分布结构的优势,同时对CORBA和移动代理的定义、特点、应用范围着重进行了论述,并且综合分析了在分布式网络管理中使用移动代理技术是当前的发展趋势。
黄锴[9](2004)在《移动Agent在CORBA中的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CORBA和移动Agent都是当前热门的分布式对象技术。CORBA的优点在于其成熟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移动Agent的优点在于其对环境的适应性和能自主迁移的特点。把移动Agent的特点加入到CORBA当中,可以极大地提高CORBA对象的移动性和灵活性。 本文在CORBA和移动Agent的结合方面作了一些工作,给出了可移动CORBA对象的概念。可移动CORBA对象具有移动Agent的特点,它可以自主地在节点之间移动。 在可移动CORBA对象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结合移动Agent的CORBA负载平衡模型。此模型具有简单、移植性好等特点,提高了负载平衡系统的动态适应能力。
崔强[10](2004)在《基于CORBA的智能式分布系统的研究》文中认为CORBA技术因其出色的跨平台、多语言支持等特性成为分布式应用系统的开发平台和支撑框架,在电信、制造、金融等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CORBA存在着一些固有的缺陷,其中有一点就是没有从根本上脱离基于ORB的远程对象方法调用的局限,只能将数据移动到计算终端。移动Agent是近年来人工智能、分布式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它的主要特点就是能够自主地从网络中的一个节点移动到另一节点并继续运行。 本文进行CORBA与移动Agent的整合,就是对这个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在文中先介绍了相关的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整合CORBA和移动Agent的研究,使得对象同时具有CORBA和移动Agent的特性,使得系统效率和灵活性得到提高。
二、基于CORBA和Mobile Agent的分布式网络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CORBA和Mobile Agent的分布式网络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CORBA和移动Agent的异构环境通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实际意义 |
1.2 本课题国内外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和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CORBA和移动Agent相关技术概述 |
2.1 智能建筑信息管理 |
2.2 CORBA |
2.3 移动Agent |
2.3.1 Agent及移动Agent |
2.3.2 移动Agent系统的基本特性分析 |
2.3.3 移动Agent系统中的关键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分布式系统CORBA对象模型设计 |
3.1 分布式异构数据库系统 |
3.2 构建CORBA对象模型 |
3.2.1 对象模型的架构分析 |
3.2.2 对象模型数据处理过程 |
3.2.3 对象模型的实现 |
3.3 CORBA对象间的通信机制 |
3.4 安全机制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结合移动Agent的CORBA对象模型改进 |
4.1 概述 |
4.2 移动Agent系统开发平台 |
4.3 结合移动Agent的对象模型的工作流程 |
4.4 CORBA对象模型移动性的实现 |
4.4.1 移动Agent接口及其实现 |
4.4.2 客户端 |
4.5 安全机制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可移动CORBA对象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 |
5.1 模拟的智能建筑信息管理系统 |
5.1.1 系统设计 |
5.1.2 移动Agent的设计及实现 |
5.2 系统运行界面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2)普适环境中M/S体系结构多主体中间件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1.1.1 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 |
1.1.2 GIS面临的挑战 |
1.1.3 普适计算环境的产生 |
1.2 空间信息移动服务与主体 |
1.2.1 空间信息移动服务 |
1.2.2 主体与GIS |
1.2.3 主体的研究内容 |
1.2.4 移动主体的研究 |
1.3 研究目标与意义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意义 |
1.3.3 拟解决关键问题 |
1.4 论文内容及结构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普适计算与GIS计算结构 |
2.1 普适计算 |
2.1.1 普适计算的概念 |
2.1.2 普适计算的特点 |
2.2 普适GIS |
2.2.1 GIS是发展的 |
2.2.2 GIS与普适计算 |
2.2.3 普适GIS的研究内容 |
2.3 GIS计算环境的演变 |
2.3.1 主机计算结构 |
2.3.2 C/S计算结构 |
2.3.3 B/S计算结构 |
2.4 M/S体系结构的提出 |
2.4.1 M/S计算结构 |
2.4.2 M/S计算结构特征 |
2.4.3 移动主体计算 |
2.4.4 地理信息动态服务 |
2.5 本章小结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三章 智能主体结构设计 |
3.1 主体的概念 |
3.1.1 主体的定义 |
3.1.2 主体的属性 |
3.2 主体的心智 |
3.2.1 主体的思维 |
3.2.2 主体的抽象模型 |
3.3 主体的结构 |
3.3.1 慎思型主体 |
3.3.2 反应型主体 |
3.3.3 BDI主体 |
3.3.4 层次主体 |
3.4 一种反应式主体设计 |
3.4.1 主体结构模型 |
3.4.2 主体计算结构 |
3.5 本章小结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多主体系统及其合作协商 |
4.1 多主体系统 |
4.1.1 多主体系统概念 |
4.1.2 多主体系统特征 |
4.1.3 多主体系统结构 |
4.2 主体逻辑 |
4.2.1 主体逻辑描述 |
4.2.2 主体信念逻辑 |
4.3 MAS合作求解 |
4.4.1 识别协作 |
4.4.2 形成团队 |
4.4.3 产生计划 |
4.4.4 团队行动 |
4.4 主体通信语言 |
4.4.1 KQML |
4.4.2 ACL |
4.5 本章小结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五章 移动主体及其开发平台 |
5.1 移动主体的概念 |
5.1.1 移动主体的定义 |
5.1.2 移动主体的特征 |
5.1.3 移动主体系统的结构 |
5.1.4 MA地理信息服务 |
5.2 移动主体标准化 |
5.2.1 MASIF规范 |
5.2.2 FIPA标准 |
5.3 移动主体关键技术 |
5.3.1 迁移机制 |
5.3.2 通信机制 |
5.3.3 安全机制 |
5.4 移动主体开发平台 |
5.4.1 JADE简介 |
5.4.2 JADE容器 |
5.4.3 JADE通信机制 |
5.4.4 JADE任务执行 |
5.5 本章小结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六章 多主体分布式计算中间件 |
6.1 中间件技术 |
6.1.1 中间件概念 |
6.1.2 中间件的特点 |
6.2 分布式对象中间件 |
6.2.1 COBRA |
6.2.2 DCOM |
6.2.3 J2EE/EJB |
6.3 多主体中间件(MAM) |
6.3.1 MA分布式计算 |
6.3.2 MAM概念模式 |
6.3.3 MAM结构模型 |
6.3.4 MAM工作流程 |
6.4 MAM关键技术实现 |
6.4.1 接口主体 |
6.4.2 多主体通信 |
6.4.3 主体服务 |
6.4.4 多主体的协作 |
6.5 本章小结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七章 M/S移动巡检系统实践 |
7.1 移动GIS |
7.1.1 4A信息服务 |
7.1.2 移动GIS模型 |
7.1.3 移动GIS结构 |
7.2 M/S移动巡检系统设计 |
7.2.1 需求分析 |
7.2.2 系统架构 |
7.2.3 功能模块 |
7.3 服务器端巡检管理 |
7.3.1 巡检信息管理 |
7.3.2 消缺管理 |
7.3.3 签发任务单 |
7.3.4 巡检线路管理 |
7.3.5 系统管理 |
7.4 PDA客户端巡检作业 |
7.4.1 巡检任务单查询 |
7.4.2 记录巡检信息 |
7.4.3 GIS图形应用 |
7.4.4 数据同步模块 |
7.5 本章小结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8.1 论文的主要工作 |
8.2 进一步工作的展望 |
附录 |
致谢 |
(3)基于Mobile Agent的异构数据集成系统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论文基础 |
1.3 主要的研究内容 |
1.4 相关概念 |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2章 Mobile Agent技术综述与分析 |
2.1 Mobile Agent技术基本概念及特性 |
2.2 移动agent体系结构 |
2.3 Mobile Agent的优势 |
2.4 几种分布式技术的比较 |
2.5 移动agent技术研究现状 |
2.6 Mobile Agent典型系统 |
第3章 Aglet移动代理平台的选择与解析 |
3.1 Aglet系统概述 |
3.1.1 Aglet系统简介 |
3.1.2 Aglet系统框架 |
3.1.3 Aglet生命周期 |
3.1.4 Aglet应用程序接口(Aglet API) |
3.2 Aglet迁移机制 |
3.2.1 Aglet序列化机制 |
3.2.2 Aglet迁移机制实现 |
3.3 Aglet消息机制 |
3.3.1 Aglet的通信模式 |
3.3.2 Aglet消息机制 |
3.3.3 消息队列和消息优先级 |
3.4 Aglet编程机制 |
3.4.1 Aglet与 Java Applet的比较 |
3.4.2 Aglet编程实现 |
3.4.3 Aglet的软件包 |
3.5 Aglet设计模式 |
3.5.1 Aglet设计样式 |
3.5.2 Aglet的模式 |
3.6 Aglet安全特性 |
第4章 基于 Mobile Agent的 M-SORE原型系统框架设计 |
4.1 关于异构数据 |
4.1.1 异构数据 |
4.1.2 结构化数据 |
4.1.3 半结构化数据 |
4.1.4 非结构化数据 |
4.2 异构数据集成 |
4.3 SORE原型系统的体系结构 |
4.3.1 客户层、服务器层及数据源层 |
4.3.2 基于 CORBA的 SORE异构数据查询原型系统的体系结构 |
4.4 异构数据集成系统结合移动agent的意义 |
4.5 M-SORE系统体系结构 |
第5章 M-SORE平台详细构建 |
5.1 M-SORE系统设计原则与实现目标 |
5.1.1 设计原则 |
5.1.2 实现目标 |
5.2 M-SORE系统模型设计 |
5.2.1 M-SORE原型系统中移动agent与 CORBA对象互操作 ARB总线的体系结构 |
5.2.2 M-CORBA对象的代码组成及工作过程 |
第6章 M-SORE原型系统实现 |
6.1 开发语言与开发平台 |
6.1.1 移动agent平台-IBM的Aglet |
6.1.2 开发语言-Java |
6.1.3 通讯平台-VisiBroker forJava |
6.2 程序的运行 |
6.2.1 程序运行过程 |
6.2.2 运行环境与程序的启动 |
6.2.3 运行结果显示 |
6.3 小结 |
第7章 结论 |
7.1 基于移动agent的 M-SORE系统具有以下特征 |
7.2 结论 |
7.3 进一步工作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致谢 |
研究生履历 |
(4)基于Mobile Agent的分布式网络管理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网络管理的基本概念 |
1.1 网络管理的概念和功能 |
1.2 集中式网络管理系统 |
1.3 基于网络管理平台的集中式网络管理系统 |
1.4 分布式网络管理系统 |
1.4.1 分布式网络管理的概念 |
1.4.2 Distributed Big Brother(DBB) |
1.4.3 Management by Delegation(MbD) |
1.5 本课题研究意义和贡献 |
2 分布式网管系统的发展趋势和对分布式计算平台的要求 |
2.1 分布式网络管理系统的发展趋势的讨论 |
2.1.1 网络管理的功能分布化 |
2.1.2 网络管理的功能动态化 |
2.1.3 网络管理实体自治化 |
2.2 网络管理的发展对分布式计算平台的要求 |
2.3 面向对象的分布式计算平台 |
2.3.1 CORBA的组成 |
2.3.2 CORBA规范的特点 |
2.3.3 CORBA在网络管理上的应用分析 |
2.4 基于MOBILE AGENT的分布式计算平台 |
2.4.1 Mobile Agent的基本概念 |
2.4.2 基于Mobile Agent的分布式计算平台的特点 |
2.4.3 采用Mobile Agent技术的网络管理系统 |
2.4.4 讨论 |
3 MOBILE AGENT的结构和实现 |
3.1 MOBILE AGENT的体系结构 |
3.2 MOBILE AGENT服务设施体系结构 |
3.3 MOBILE AGENT实现语言和环境 |
3.4 AGENT传输协议 |
3.5 AGENT通信语言 |
3.5.1 Agent通信语言简介 |
3.5.2 在Mobile Agent系统的实现 |
3.6 安全机制 |
3.7 MOBILE AGENT实现的其它关键技术 |
3.8 讨论 |
4 基于MOBILE AGENT的网络管理的研究 |
4.1 NMMA系统的体系结构 |
4.2 利用MOBILE AGENT技术监测网络运行状态 |
4.3 利用MOBILE AGENT技术采集SNMP参数 |
4.3.1 实验环境和测试数据 |
4.3.2 实验数据分析 |
4.4 MOBILE AGENT技术对网络负载的影响分析 |
4.5 讨论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原创性声明 |
关于毕业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
(5)分布式网络自管理模型及相关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独创性声明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问题的提出及课题的意义 |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工作 |
1.4 论文结构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分布式网络管理及网络管理自治性的研究现状 |
2.1 网络管理的基本概念 |
2.2 网络管理协议 |
2.2.1 SNMP协议 |
2.2.2 CMIP协议 |
2.3 网络管理体系结构的研究 |
2.3.1 基本概念 |
2.3.2 集中式网络管理结构 |
2.3.3 分布式网络管理结构 |
2.4 分布式网络管理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2.4.1 传统网络管理的发展 |
2.4.2 分布式网络管理的相关研究工作 |
2.4.2.1 基于IETF Script MIB的网络管理 |
2.4.2.2 基于移动代理(Mobile Agent)的网络管理 |
2.4.2.3 基于主动网(Active Network)的网络管理 |
2.4.2.4 分布式管理环境(DME) |
2.4.2.5 基于Java远程方法调用(RMI)的网络管理 |
2.4.2.6 基于Web的网络管理(WBM) |
2.4.2.7 基于CORBA的网络管理 |
2.4.2.8 开放分布管理体系(ODMA) |
2.4.2.9 基于智能代理(Intelligent Agent)的网络管理 |
2.5 网络管理自治性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2.6 主要网络管理产品 |
2.7 国内网络管理的研究现状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分布式网络自管理模型及体系结构的研究 |
3.1 基本概念 |
3.2 体系结构 |
3.3 模型结构 |
3.4 基于移动代码的网络管理框架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分布式网络自管理模型管理机制的研究 |
4.1 基于管理定位服务的自动初始化机制 |
4.1.1 发现 |
4.1.2 定位 |
4.1.3 激活 |
4.1.4 更新 |
4.2 基于移动代码的管理任务分派机制 |
4.2.1 基于移动代理的管理域轮询机制 |
4.2.2 基于远程计算的节点驻留机制 |
4.3 基于事件驱动的动态自管理机制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分布式可伸缩事件关联机制的研究 |
5.1 网络事件的定义及描述 |
5.2 事件检测机制 |
5.3 事件关联系统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5.3.1 典型事件关联系统的分析 |
5.3.1.1 基于规则的事件关联系统(Rule-based System) |
5.3.1.2 基于代码本的事件关联系统(Codebook System) |
5.3.2 现有事件关联系统存在的问题 |
5.4 基于改进Causality Graph的分布式可伸缩事件关联机制 |
5.4.1 分布式事件关联的工作原理 |
5.4.2 可伸缩事件关联的工作原理 |
5.4.3 算法实现 |
5.4.3.1 Causality Graph算法 |
5.4.3.2 基于改进Causality Graph的DSEC相关算法 |
5.5 原型系统 |
5.5.1 系统结构 |
5.5.2 应用实例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应用:一个基于移动代理的分布式网络自管理系统 |
6.1 应用背景及设计目标 |
6.2 系统模型 |
6.3 系统功能与实现 |
6.3.1 移动代理平台介绍 |
6.3.2 基于移动代理的功能设计 |
6.3.2.1 自动初始化功能 |
6.3.2.2 动态自管理功能 |
6.3.3 故障报表系统(TTS) |
6.3.3.1 TTS后台 |
6.3.3.2 TTS前台 |
6.3.3.3 故障处理向导 |
6.3.3.4 事件列表 |
6.3.4 安全认证功能 |
6.4 系统测试 |
6.4.1 功能测试 |
6.4.2 性能测试 |
6.4.2.1 带宽消耗测试 |
6.4.2.2 响应时间测试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
(6)基于CORBA的移动网管配置管理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 |
1.2 移动网管的发展现状 |
1.3 本人所做的工作 |
1.4 论文内容安排 |
第二章 移动通信网络管理系统概述 |
2.1 网络管理概论 |
2.1.1 网络管理框架的研究 |
2.1.2 网络管理接口研究的方法论 |
2.1.3 网络管理接口研究的内容 |
2.2 电信管理网(TMN) |
2.2.1 TMN的产生背景、概念和目标 |
2.2.2 电信管理网体系结构 |
2.2.2.1 电信管理网功能体系结构 |
2.2.2.2 电信管理网物理体系结构 |
2.2.2.3 电信管理网信息体系结构 |
2.2.3 电信管理网管理功能 |
2.2.3.1 配置管理 |
2.2.3.2 性能管理 |
2.2.3.3 安全管理 |
2.2.3.4 故障管理 |
2.2.3.5 计费管理 |
2.3 CORBA在TMN网管中的应用 |
2.3.1 基于CORBA的网管平台 |
2.3.2 使用CORBA进行建模 |
2.3.3 实时CORBA在TMN中的应用 |
第三章 移动中间件 |
3.1 中间件技术 |
3.1.1 中间件的概念 |
3.1.2 中间件的分类 |
3.2 移动中间件 |
3.2.1 移动中间件的引入 |
3.2.2 移动中间件的概念及结构 |
第四章 移动通信网管系统配置管理的设计 |
4.1 移动通信网管系统结构设计 |
4.1.1 系统整体结构设计 |
4.1.2 配置管理系统内部结构设计 |
4.1.3 配置管理的功能开发设计 |
4.1.3.1 MO管理子系统 |
4.1.3.2 网元适配子系统 |
4.2 基于CORBA的C/S分布式网管系统设计 |
4.2.1 几种分布式应用技术简介 |
4.2.2 CORBA与其他几种分布式软件应用的比较 |
4.2.3 CORBA与ACE结合 |
4.3 基于移动代理的网络配置管理设计 |
4.3.1 移动代理 |
4.3.1.1 移动代理的概念 |
4.3.1.2 移动代理的分类 |
4.3.1.3 移动代理计算的优点 |
4.3.1.4 移动代理与RPC的区别 |
4.3.2 基于移动代理的网络管理模型 |
4.3.2.1 网络配置管理设计 |
4.3.2.2 基于移动代理的配置管理业务流程 |
4.4 采用HML语言来优化移动代理设计 |
4.4.1 移动代理的安全问题 |
4.4.2 HML语言的定义 |
4.4.3 HML语言在网络配置管理系统中的设计 |
4.5 基于移动代理与基于Manager/Agent模式设计的比较 |
4.5.1 基于Manager/Agent模式的设计模型 |
4.5.2 基于Manager/Agent模式的网络配置管理 |
4.5.3 两种实现的对比 |
第五章 移动通信网络配置管理的实现 |
5.1 网元配置管理操作的实现 |
5.1.1 元数据 |
5.1.2 网元的模型抽象 |
5.1.3 网元的元数据信息描述 |
5.1.4 网元相关操作的IDL接口描述 |
5.2 网元MO的模型描述及MIT信息浏览的实现 |
5.2.1 TMN中MO的组织及关系数据库的建立 |
5.2.2 系统中基于XML的MIT结构设计 |
5.3 HML语言的实现 |
5.3.1 HML在网元操作中的实现 |
5.3.2 HML命令的透传 |
第六章 结束语 |
附录一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二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图表1 TMN功能体系结构及参考点 |
图表2 TMN的简化物理体系结构 |
图表3 逻辑分层体系结构 |
图表4 管理者/代理者模型 |
图表5 基于CORBA的综合网管系统 |
图表6 基于消息中是件的分布式应用系统结构 |
图表7 X/OPEN DTD模型 |
图表8 移动中间件的结构 |
图表9 集中网管系统总体结构图 |
图表10 配置管理系统结构图 |
图表11 适配子系统结构 |
图表12 应用程序与Windows Sockets关系图 |
图表13 DCOM的体系结构 |
图表14 CORBA体系结构图 |
图表15 推送式移动代理示意图 |
图表16 巡视式移动代理示意图 |
图表17 弹出式移动代理示意图 |
图表18 协作式移动代理示意图 |
图表19 移动代理与RPC的区别 |
图表20 典型的基于移动代理的网络管理模型 |
图表21 基于移动代理的网络配置管理模型 |
图表22 HML命令/报文结构 |
图表23 采用HML语言的移动代理交互示意图 |
图表24 Manager/Agent模式示意图 |
图表25 基于Manage/Agent模式的HML交互图 |
图表26 优化的基于移动代理的HML交互图 |
图表27 下发1条HML命令的性能比较 |
图表28 下发10条HML命令的性能比较 |
图表29 创建3G网元界面原型 |
图表30 创建IP设备界面原型 |
图表31 MIT浏览界面原型 |
图表32 HML命令透传的界面原型 |
表格1 CORBAIIOP与Java套接字 |
表格2 Caffeine式的CORBAIIOP与DCOM |
表格3 CORBAIIOP与HTTP/Servlet |
表格4 三种类型网元的属性对照表 |
表格5 针对RNC网元的配置管理HML命令(部分) |
(7)移动Agent中间件平台及其测试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领域概述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移动Agent中间件研究面临的主要问题 |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研究方法 |
1.5 论文的组织形式 |
第2章 移动Agent系统综述 |
2.1 传统分布系统与移动Agent系统 |
2.2 移动Agent系统的基本特性分析 |
2.2.1 移动机制 |
2.2.2 执行机制 |
2.2.3 通信机制 |
2.2.4 安全机制 |
2.3 移动Agent的技术优势 |
2.4 典型移动Agent系统概述 |
2.5 小结 |
第3章 移动Agent系统的互操作 |
3.1 移动Agent系统互操作草案MASIF |
3.1.1 MASIF术语 |
3.1.2 MASIF标准对互操作性的要求 |
3.2 FIPA标准(Foundation for Intelligent Physical Agents) |
3.3 Agent系统与非Agent系统间的互操作 |
3.4 CORBA技术与对象互操作性 |
3.5 互操作及其相关技术 |
3.6 互操作面临的问题 |
3.7 小结 |
第4章 移动Agent中间件平台 |
4.1 移动Agent中间件MMA的结构 |
4.1.1 移动Agent中间件MMA结构的特点与相关接口 |
4.1.2 开发语言的选择 |
4.2 MASIF扩展 |
4.2.1 MASIF定位机制分析 |
4.2.2 MASIF定位机制扩展 |
4.2.3 MASIF互操作安全性扩展 |
4.3 移动Agent中间件应用 |
4.4 相关工作比较 |
4.5 小结 |
第5章 一致性测试模型 |
5.1 一致性测试的基本概念 |
5.2 移动Agent领域的一致性测试模型 |
5.2.1 移动Agent的理论模型 |
5.2.2 移动Agent领域的一致性测试模型 |
5.2.2.1 移动性框架 |
5.2.2.2 移动Agent系统抽象模型 |
5.2.2.3 执行环境及其观察 |
5.2.2.4 移动Agent一致性关系 |
5.2.3 移动Agent观测和一致性关系 |
5.2.3.1 移动Agent观测 |
5.2.3.2 移动Agent观测与一致性关系 |
5.2.3.3 测试的执行 |
5.3 互操作性测试 |
5.3.1 互操作性测试的概念和分类 |
5.3.2 互操作性测试和一致性测试的比较 |
5.3.2.1 互操作性测试和一致性测试的区别 |
5.3.2.2 互操作性测试和一致性测试的相同点 |
5.3.3 互操作性测试方法 |
5.4 相关工作比较 |
5.5 小结 |
第6章 实验 |
6.1 实验基础平台 |
6.1.1 Grasshopper |
6.1.2 JADE |
6.1.3 SMI |
6.2 实验设计 |
6.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6.4 相关工作比较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现有研究工作的缺陷 |
7.2 结论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图表索引 |
附录Ⅱ常见移动Agent平台 |
附录Ⅲ常用资源链接与名词术语 |
附录ⅣMAFFinder接口和MAFAgentSystem接口层次定义 |
附录Ⅴ在读期间科研情况 |
致谢 |
(9)移动Agent在CORBA中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组织结构 |
第二章 CORBA基本原理 |
2.1 CORBA概念综述 |
2.1.1 CORBA体系结构 |
2.1.2 CORBA规范3.0新特性 |
2.2 CORBA通信模型 |
2.2.1 可互操作对象引用IOR |
2.2.2 ORB互通协议GIOP/IIOP |
2.3 可移植对象适配器POA |
2.4 CORBA对象拦截器 |
2.5 CORBA对象服务 |
2.5.1 命名服务 |
2.5.2 事件服务 |
2.5.3 对象生命周期服务 |
第三章 移动Agent介绍 |
3.1 移动Agent历史 |
3.1.1 软件Agent |
3.1.2 移动Agent(mobile Agent) |
3.2 移动Agent通信语言(ACL) |
3.2.1 Agent通信语言(ACL) |
3.2.2 Agent传输协议(ATP) |
3.2.3 移动Agent互操作设施(MASIF) |
3.3 移动Agent系统 |
3.3.1 移动Agent体系结构 |
3.3.2 服务Agent和用户Agent |
3.3.3 移动Agent关键策略 |
3.4 移动Agent的应用与前景 |
3.4.1 移动Agent的应用 |
3.4.2 移动Agent的前景 |
第四章 系统开发工具 |
4.1 Java语言与CORBA及移动Agent结合的优势 |
4.1.1 Java与CORBA |
4.1.2 Java与移动Agent |
4.2 VisiBroker for Java平台简介 |
4.3 Aglets介绍 |
4.3.1 Aglets系统框架 |
4.3.2 Aglets运行样式 |
4.3.3 Aglets设计样式 |
4.3.4 Aglets消息模式 |
4.3.5 Aglets事件模式 |
4.3.6 Aglets API |
第五章 基于移动Agent的CORBA对象实现 |
5.1 需求分析 |
5.2 系统体系结构 |
5.3 系统基本功能实现 |
5.4 其它相关讨论 |
5.5 系统运行实验 |
5.6 系统应用 |
5.7 小结 |
第六章 负载平衡的应用实例 |
6.1 CORBA负载平衡介绍 |
6.1.1 负载平衡方法 |
6.1.2 负载平衡的目标与策略 |
6.1.3 负载平衡算法 |
6.1.4 对象定位机制 |
6.1.5 服务器迁移方法 |
6.2 基于移动CORBA的负载平衡设计 |
6.2.1 负载平衡模型 |
6.2.2 对象定位器 |
6.2.3 负载分析器 |
6.2.4 负载监视器 |
6.2.5 复制对象 |
6.2.6 客户调用过程 |
6.3 运行实例 |
6.4 性能分析 |
6.5 问题与改进 |
6.6 小结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基于CORBA的智能式分布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前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内容 |
1.3 本文的工作 |
1.4 本文的组织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2.1 分布式对象技术 |
2.1.1 提出 |
2.1.2 分布式对象与组件 |
2.2 CORBA |
2.2.1 CORBA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
2.2.2 CORBA的体系结构 |
2.2.3 ORB |
2.2.4 接口定义语言IDL |
2.2.5 CORBA服务的基本内容 |
2.3 移动Agent |
2.3.1 移动Agent概述 |
2.3.2 移动Agent的移动性 |
2.3.3 移动Agent的优势 |
2.3.4 移动Agent技术发展趋势 |
第三章 系统的设计 |
3.1 MASYS_CORBA支撑环境 |
3.1.1 ORB支持环境 |
3.1.2 移动Agent支持环境 |
1 MASIF |
2 MASYS_CORBA的移动Agent支持环境 |
3.2 安全性讨论 |
3.2.1 安全性的必要性 |
3.2.2 安全性的解决方案 |
第四章 实例研究 |
4.1 总体设计 |
4.2 系统需求 |
4.3 XML(可扩展表示语言)简介及应用 |
4.4 MASYS CORBA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本文结论 |
5.2 今后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基于CORBA和Mobile Agent的分布式网络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CORBA和移动Agent的异构环境通信研究[D]. 熊敏. 广东工业大学, 2008(08)
- [2]普适环境中M/S体系结构多主体中间件研究与实践[D]. 倪凯. 华东师范大学, 2008(11)
- [3]基于Mobile Agent的异构数据集成系统研究与应用[D]. 寇丽君. 大连海事大学, 2006(07)
- [4]基于Mobile Agent的分布式网络管理系统的研究[D]. 肖波. 四川大学, 2005(06)
- [5]分布式网络自管理模型及相关问题研究[D]. 郭楠. 东北大学, 2005(11)
- [6]基于CORBA的移动网管配置管理的设计与实现[D]. 董相均. 西北工业大学, 2005(04)
- [7]移动Agent中间件平台及其测试模型研究[D]. 彭德巍. 武汉大学, 2004(11)
- [8]CORBA和Mobile Agent在分布式网络管理中的应用[A]. 许德刚,易虹. 第一届全国Web信息系统及其应用会议(WISA2004)论文集, 2004
- [9]移动Agent在CORBA中的研究与应用[D]. 黄锴. 南京理工大学, 2004(04)
- [10]基于CORBA的智能式分布系统的研究[D]. 崔强. 汕头大学, 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