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沙棘树枝及皮制剂治疗高脂血症54例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付依依,苑鹏,夏凯,谭志超,王永霞[1](2021)在《沙棘的功效成分及生物学功效评价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沙棘含有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黄酮类、酚类和多糖等多种营养成分,具有抗氧化、抗肿瘤、降血糖等多种生物学功效。本文综述了沙棘不同品种及部位所含功效成分,生物活性及功效评价方法研究进展,以期为沙棘资源综合开发与利用提供参考。
张欣[2](2020)在《沙棘叶提取物对结直肠癌细胞HCT116的抑制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常见的发病率和致死率较高的一种恶性肿瘤,对其治疗方式一般为手术配合化疗,治疗过程中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而结直肠癌高复发率和高转移率的特点,也导致其难以治愈。寻找一种能抑制结直肠癌生长,减少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药物或物质成为当前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inn.)药食同源植物之一,在山西省有丰富的沙棘资源,我国对其抗癌功效的研究由来已久但没有深入。本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了中国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subsp.sinensis)沙棘叶中多酚、黄酮、五环三萜类等抗癌物质的含量,并有针对性的对已确定的抗癌成分进行了提取和浓缩,利用沙棘叶提取物作用于结直肠癌HCT116细胞,采用CCK-8、流式细胞术和荧光染色法,测定沙棘叶提取物对HCT116癌细胞的抑制作用,采用Western Blot对Caspases相关蛋白的表达进行测定,确定沙棘叶提取物促进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HPLC法测得沙棘叶提取物中含有没食子酸的含量为2.3633 mg/g,齐墩果酸的含量为0.76 mg/g,熊果酸含量为2.71 mg/g,槲皮素含量为1.31 mg/g,山奈酚含量为1.51 mg/g,异鼠李素含量为2.46 mg/g。将其配置成100、200、400、600、800μg/mL的测试药物,作用于HCT116细胞后,测得沙棘叶提取物对其抑制率的IC50值为135.54μg/mL,并且随着作用浓度的增加抑制率也增加。用流式细胞仪对其凋亡进行检测,测得沙棘叶提取物能使得绝大多数HCT116细胞在细胞周期早期凋亡,且对其最大抑制率能达到43.6%,说明HCT116细胞对沙棘叶提取物较为敏感;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药物处理后经DAPI染色的HCT116细胞,发现随着作用浓度的增大,细胞核发生凝聚固缩断裂的细胞数量也增多。用Western Blot对与凋亡相关的蛋白进行检测,结果表明随着提取物浓度的增加Caspase3和Caspase12的表达量显着增加,Bcl-2的表达量显着降低,说明沙棘叶提取物主要是通过内质网凋亡途径和改变线粒体外膜通透性共同作用,从而抑制结肠癌细胞HCT116生长。综上所述,沙棘叶中含有多种抗癌物质,且其含量丰富,将其提取浓缩后能通过内质网凋亡途径促使结肠癌HCT116细胞凋亡。本研究不仅为寻求新的、安全的、有效的抗癌产品的开发提供思路,同时为山西省沙棘的深层次、多角度开发埋下伏笔。
陶翠[3](2019)在《沙棘叶白雀木醇的制备及体外降糖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是胡颓子科沙棘属植物,目前在中国、印度以及俄罗斯等国家广泛种植,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山西、内蒙古、辽宁、新疆、西藏等省份。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沙棘具有显着的调节血脂、抗炎、抗氧化、降血糖、抗菌、抗肿瘤等重要药理活性。但是目前对沙棘的应用开发一般集中在沙棘果实,而沙棘叶这一重要资源除少部分被应用于沙棘茶中,剩余大量则被作为废物遗弃,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白雀木醇作为一种肌醇的甲醚衍生物具有重要的潜在降糖活性,是一种极具利用价值的天然活性成分,研究数据证实白雀木醇在沙棘叶中含量丰富,我们对沙棘叶中白雀木醇的制备以及活性进行系统研究,可以为沙棘叶的利用和深加工提供理论支撑。本研究借助现代天然产物分析技术以及活性研究手段,从提取工艺、分离纯化、结构鉴定和活性评价方面对沙棘叶中白雀木醇进行了系统探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建立并评价沙棘叶中白雀木醇的测试方法为了寻找一种方便快捷、定量准确的白雀木醇测试方法,我们对比了气相色谱法(GC)以及液相色谱法(LC)两种方法发现,LC法不仅对白雀木醇选择性好定量准确度高,而且操作也更为简便快捷。进一步对LC法系统的考察,发现该方法仪器精密度高(RSD值<1%)、准确度高(加标回收率在95.9%-98.7%范围,RSD值<2%)重复性好(RSD值<2%),可以对沙棘叶中白雀木醇进行准确定量。2.沙棘叶白雀木醇分布规律探究采集甘肃、辽宁两个省份,5月份至9月份5个不同月份的沙棘叶样品,对不同地域不同生长阶段沙棘叶中白雀木醇含量变化规律进行探索。结果发现两省份样品中白雀木醇含量皆呈现出不断积累增长的趋势,9月份采摘的沙棘叶样品中白雀木醇含量达到最高(64.70-73.27mg/g干叶)。3.沙棘叶中白雀木醇的提取工艺优化采用超声波辅助溶剂法制备沙棘叶白雀木醇,以沙棘叶粉碎度、料液比以及提取时间为影响因素,以白雀木醇得率为评价指标进行单因素以及响应面试验,优化沙棘叶白雀木醇的提取工艺。研究结果显示:当沙棘叶粉碎度20目,料液比1:8,提取时间40min时,白雀木醇的得率较高,为5.18%。4.沙棘叶中白雀木醇的分离纯化及未知化合物成分鉴定在以上最佳提取工艺得到沙棘叶粗提物的基础上,选用大孔树脂、葡聚糖凝胶柱等柱色谱技术,优选纯化方法,优化纯化条件,最终得到白雀木醇纯度为72.7%的沙棘叶纯化物。为了鉴定纯化物中的未知成分,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GC×GC-TOF-MS)技术以及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高分辨质谱联用(UHPLC-Q-TOF-MS/MS)技术三种精密分析手段对纯化物中未知成分进行结构鉴定,为后续活性实验提供数据支撑。结果显示,白雀木醇以外,共鉴定出13种未知化合物,分别为:1,3-苯二甲酸、1,4-苯二甲酸、塔格呋喃糖、半乳糖、葡萄糖、甘露糖、古洛糖、来苏糖、2-O-L-亮氨酰d-D-吡喃葡萄糖、1,5-脱水-1-[(4-羟基丁基)氨基]甲基-D-己糖醇、2-O-[2-(苄基氨基)-2-氧乙基]-α-d-D-吡喃葡萄糖、2-羟基-2-甲基丁酸甲酯和正丁醛。5.沙棘叶白雀木醇体外降糖评价探究了白雀木醇标准品以及沙棘叶纯化物对α-淀粉酶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两者的抑制类型均为竞争性抑制,其中,白雀木醇标准品对α-淀粉酶的IC50为0.604mg/mL,沙棘叶纯化物的IC50为2.407mg(纯化物)/mL。通过Hep-G2细胞胰岛素抵抗模型研究表明,白雀木醇标准品和沙棘叶纯化物均可有效改善模型细胞的胰岛素抵抗状态,增加模型细胞的葡萄糖摄入量,并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摄入量也随之增加。其中,白雀木醇标准品浓度为20μg/mL时,即可表现出显着促进增加效果,而沙棘叶纯化物则在药物浓度为4μg/mL,可达到显着增加葡萄糖摄入量效果。
张粲[4](2012)在《沙棘叶、沙棘茶和绿茶营养成分的比较研究》文中指出沙棘因具有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而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种植,沙棘叶资源量也越来越大,且沙棘叶被证明具有抗氧化等多种生理功能,故已被加工为沙棘茶在市场上销售。为了全面系统地研究沙棘茶中的营养素及沙棘叶加工成沙棘茶的营养损失,以沙棘叶粉、沙棘茶粉和绿茶粉为材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沙棘茶中某些营养素含量高于绿茶(p<0.01),分别是:粗脂肪(6.70±0.32%,3.68±0.16%),粗纤维(12.97±0.38%,9.89±0.36%),总类胡萝卜素(106.67±0.61mg/100g,75.00±0.60mg/100g),维生素B6(1.49±0.03mg/100g,0.17±0.04mg/100g),维生素E(77.16±0.04mg/10Og,63.72±0.04mg/100g),槲皮素(160.10±2.19mg/100g,151.40+2.32mg/100g)。沙棘茶中某些营养素含量低于绿茶,分别是:粗灰分(4.88±0.03%,5.95±0.02%),蛋白质(21.51±0.25%,24.64±0.25%),总可溶性糖(5.58±0.43%,7.40±0.11%),总多酚(3.15±0.03%,4.75±0.05%),总黄酮(1.52±0.06%,3.19±0.15%),杨梅素(85.10±1.22mg/100g,128.53±1.24mg/100g)以及山奈酚(167.43±3.52mg/100g,286.15±3.47mmg/100g)。通过t检验分析,沙棘茶和绿茶中这些营养成分含量均存在显着性差异。沙棘茶和绿茶中矿质元素都较丰富,其中沙棘茶中的钾、钠、钙、镁元素较高。沙棘叶生产成沙棘茶的过程中,维生素A、槲皮素、钾元素、镁元素等营养物质的流失较多。与绿茶相比,沙棘茶中粗纤维、维生素B6,维生素E,黄酮类物质等是其特有的营养成分,且沙棘茶中咖啡因、锰元素等水平含量较低。它含有健康成分多而有害成分少,如果优化沙棘茶生产工艺,减少营养损耗,沙棘茶开发前景将更广阔。
王华,徐榕,李娜,赵佳,霍俊伟[5](2011)在《几种小浆果生物活性物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小浆果是果树作物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各部分器官中均含有大量的生物活性物质,这些生物活性物质具有较强的生理功能,对人体健康具有促进作用。文章综述了越橘、树莓、黑穗醋栗、蓝果忍冬和沙棘等几种小浆果中所含生物活性物质的种类及其生理功能。
岑依蓓[6](2011)在《银曲胶囊治疗高脂血症(脾气虚弱、痰瘀阻滞证)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子。降脂治疗被医药学界认为是预防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方法,并积极开发降脂药。大量研究证实,降低血脂可以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减缓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中医对高脂血症的认识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中药在防治高脂血症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代药理学研究也证实了许多单味中药具有明确的降脂机制。本课题采用由银杏叶与红曲组成的银曲胶囊,观察其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目的:初步评价银曲胶囊治疗高脂血症(脾气虚弱、痰瘀阻滞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以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南京市中医院)心血管科高脂血症患者32例为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6例。以阳性对照双盲双模拟的试验设计方式,对照组给予血脂康胶囊(每次600mg,一日2次)口服;治疗组予银曲胶囊(540mg,一日1次,扬子江药业集团南京海陵药业有限公司提供)口服治疗。2组均治疗12周为一疗程。分别观察各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中医证候积分及血脂指标变化情况,以分析评定银曲胶囊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组显效11例,有效4例,无效1例;对照组显效9例,有效5例,无效2例;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76%,87.50%,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证候积分方面,治疗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的组内积分比较,其中主症眩晕、倦怠乏力和次症的头重如裹、胸闷、口淡的积分比较结果,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的组内积分比较,其中主症倦怠乏力和次症形体肥胖、头重如裹、胸闷、口淡的积分比较结果,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后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中医积分比较,症状中以眩晕、肢麻沉重、倦怠乏力和头重如裹的积分P值均小于0.05。最后,血脂水平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治疗后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的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临床疗效不劣于对照组。临床观察期间,两组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事件。结论:银曲胶囊治疗脾气虚弱、痰瘀阻滞证型的高脂血症患者,具有调节血脂代谢与改善中医证候积分作用,其降脂临床疗效不劣于对照组血脂康胶囊,改善中医证候积分优于血脂康胶囊,且副作用少,安全可靠。
刘瑜[7](2010)在《大果沙棘黄酮对糖尿病小鼠生理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大果沙棘黄酮为研究对象,以大果沙棘黄酮含量为指标,采用玻璃珠辅助超声波提取法研究确定了大果沙棘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并采用大孔树脂X-5吸附分离制备了大果沙棘黄酮,并对制备的大果沙棘黄酮进行了降血糖、血脂及抗氧化功能的研究,此研究可为大果沙棘黄酮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具体研究方法及结果如下:(1)研磨珠辅助超声波法可以有效提取大果沙棘黄酮,并且此法要优于单纯的超声波提取法。(2)采用研磨珠辅助超声波法提取大果沙棘黄酮,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优化参数法确定了大果沙棘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为:超声时间:23.75 min,超声温度55.97℃,超声功率189.54 W,珠加载量(珠:料g/g)2.23:1,在此条件下所得黄酮得率为:13.57 mg/g。(3)对经X-5分离制备得到的总黄酮BFH,再进行二次纯化,得到三个流份BFHⅠ、BFHⅡ、BFHⅢ,分别采用对四氧嘧啶(ALX)诱导的糖尿病小鼠模型的方法,进行大果沙棘黄酮降糖功能试验,结果表明,大果沙棘黄酮能缓解ALX所致的糖尿病小鼠体质量降低,调节小鼠饮水量和摄食量,并且具有很强降糖能力。(4)研究大果沙棘黄酮对ALX诱导的糖尿病小鼠的降脂功能试验,结果表明,大果沙棘黄酮能降低小鼠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含量,提高高密度脂蛋白(HDL-C)含量,具有降血脂的功能。(5)研究大果沙棘黄酮对ALX诱导的糖尿病小鼠的抗氧化功能试验,结果表明,大果沙棘黄酮可以提高小鼠血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降低丙二醛(MDA)的活性,从而起到抗氧化的作用。
王爱芹[8](2009)在《新疆青河沙棘果渣黄酮化合物提取分离及应用》文中认为沙棘是我国药用植物宝库中的一种珍贵植物,它的果实中含有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和其他生物活性物质等,还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矿物元素,尤以钙、铁、锌、钾、硒的含量最多,可以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轻工、航天、农牧渔业、外贸等国民经济的许多部门。我国拥有丰富的沙棘资源,每年有大量的沙棘果用于生产果汁或榨油,而黄酮类化合物含量丰富的果渣却被作为废弃物,极大地浪费了资源,本研究以新疆青河县沙棘果经榨汁后所得的果渣为原料,进行沙棘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及应用的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采用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沙棘果渣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及成分。用乙醇作为溶剂,采用常规溶剂浸提法及超声波辅助提取两种方法对沙棘果渣黄酮类化合物提取进行了对比研究。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得到常规溶剂浸提法的优化条件为:乙醇浓度为60%,浸提温度为70℃,固液比为1:40,提取时间为2h;超声波辅助提取法的较优化条件为:乙醇浓度为50%,固液比为1:25,提取时间为20min,超声功率为0.4 kW。两种方法的对比结果表明:超声波辅助提取法,可以大大减少溶剂用量、缩短提取时间。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可知,沙棘黄酮类化合物组成中含有儿茶素、芦丁、槲皮素和异鼠李素等。采用聚酰胺柱层析方法分离纯化沙棘黄酮类化合物,从乙酸乙酯萃取相得到五种组分,将其与高效液相色谱法标准品的保留时间对比,初步判定组分Ⅰ为芦丁,组分Ⅳ为槲皮素,组分Ⅴ为异鼠李素。最后试验性地将沙棘黄酮类化合物作为功能性因子加入到奶粉中,开发功能性奶片,使其既具有奶片的营养价值又具有黄酮类化合物的保健作用,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本文采用的提取工艺简单,生产成本较低,产品得率高,研制了沙棘果渣黄酮奶片的配方工艺,为沙棘黄酮类化合物的加工利用提供了一条新途径,具有广阔的工业前景。
张春燕[9](2008)在《沙棘对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研究沙棘对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目的是为沙棘在饲料添加剂领域的应用提供依据。实验选用体重180±20g大鼠160只,雌雄各半,按体重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灌服生理盐水,实验组分为高、中、低剂量组,分别灌服沙棘匀浆5g/kg、2.5g/kg、1.25g/kg,每日一次,连续给药10d。对大鼠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和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进行检测。主要检测指标为大鼠体重、免疫器官脏器指数、白细胞数目、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红细胞免疫功能、T淋巴细胞的转化率、血清溶血素含量和溶血空斑含量。实验结果表明:1.沙棘提高了大鼠免疫器官指数,增加了白细胞数目,增强了腹腔巨噬细胞吞噬活性,提高了红细胞受体花环形成率,降低了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形成率,说明沙棘可以改善大鼠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2.沙棘提高了大鼠T淋巴细胞转化率、血清溶血素含量和溶血空斑含量,提示沙棘可以改善大鼠的特异性免疫功能。3.以给药剂量2.5g/kg效果最好,1.25g/kg次之。提示沙棘对大鼠的免疫增强作用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剂量的增加,免疫呈增强趋势,当超过这个剂量免疫效果反而降低,说明沙棘具有双向免疫调节作用。结论:口服一定剂量的沙棘匀浆,能够提高大鼠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李垚,张慧颖,王鹏祖[10](2007)在《沙棘营养成分及作用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L)是一种营养丰富、药用价值极高的植物。其化学成分主要有维生素类、蛋白质和氨基酸类、油和脂肪酸类、挥发油类、有机酸类、糖类、微量元素类、黄酮类、萜类及甾体类等,在医药、保健、食品及
二、沙棘树枝及皮制剂治疗高脂血症54例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沙棘树枝及皮制剂治疗高脂血症54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沙棘的功效成分及生物学功效评价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沙棘的功效成分 |
1.1 黄酮类化合物 |
1.2 糖类物质 |
1.3 维生素类 |
1.4 油及脂肪酸类物质 |
2 沙棘的生物学功效 |
2.1 抗氧化 |
2.2 抗癌 |
2.3 抗炎 |
2.4 降血脂 |
2.5 降血糖 |
3 结语 |
(2)沙棘叶提取物对结直肠癌细胞HCT116的抑制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癌症的现状 |
1.2 结直肠癌 |
1.3 治疗方法 |
1.4 天然抗癌成份的研究进展 |
1.4.1 黄酮类化合物 |
1.4.2 多酚类化合物 |
1.4.3 五环三萜类物质 |
1.5 沙棘的研究 |
1.6 细胞凋亡 |
1.7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8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仪器和方法 |
2.1 沙棘叶提取物抗癌成分的测定 |
2.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2.1.2 实验仪器 |
2.1.3 测定方法 |
2.2 细胞活性检测方法 |
2.2.1 材料与试剂 |
2.2.2 实验仪器 |
2.2.3 检测方法 |
2.3 细胞凋亡率检测方法 |
2.3.1 材料与试剂 |
2.3.2 实验仪器 |
2.3.3 检测方法 |
2.4 凋亡细胞细胞核观察 |
2.4.1 材料与试剂 |
2.4.2 实验仪器 |
2.4.3 检测方法 |
2.5 凋亡途径相关蛋白检测 |
2.5.1 材料与试剂 |
2.5.2 实验仪器 |
2.5.3 检测方法 |
2.6 统计学分析 |
第三章 实验结果 |
3.1 沙棘叶提取物抗癌成分测定结果 |
3.1.1 多酚类化合物 |
3.1.2 五环三帖类化合物 |
3.1.3 黄酮类化合物 |
3.2 沙棘叶提取物对结直肠癌细胞活性影响结果 |
3.3 沙棘叶提取物对结直肠癌细胞凋亡率的影响 |
3.4 沙棘叶提取物对结直肠癌细胞细胞核形态的影响 |
3.5 沙棘叶提取物对结直肠癌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第四章 讨论 |
4.1 沙棘叶提取物天然抗癌成分的含量 |
4.2 沙棘叶提取物对结直肠癌细胞的抑制作用 |
4.3 沙棘叶提取物对结直肠癌细胞凋亡蛋白表达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及联系方式 |
(3)沙棘叶白雀木醇的制备及体外降糖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沙棘研究概述 |
1.1.1 沙棘的资源分布概述 |
1.1.2 沙棘叶药理作用研究现状 |
1.2 糖尿病研究概述 |
1.2.1 糖尿病概况 |
1.2.2 糖尿病的治疗现状 |
1.2.3 天然降糖成分研究概况 |
1.3 白雀木醇研究概述 |
1.3.1 白雀木醇的理化性质 |
1.3.2 白雀木醇的生物来源以及生物活性 |
1.3.3 肌醇类化合物的提取制备 |
1.4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目的意义 |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1.4.3 技术路线 |
2 沙棘叶白雀木醇表征方法及其分布规律 |
2.1 实验材料 |
2.1.1 材料与试剂 |
2.1.2 仪器与试剂 |
2.2 实验方法 |
2.2.1 材料预处理 |
2.2.2 供试品溶液及标准溶液的制备 |
2.2.3 气相色谱法检测沙棘叶中的白雀木醇 |
2.2.4 液相色谱法检测沙棘叶中的白雀木醇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3.1 白雀木醇检测方法选择 |
2.3.2 方法学考察 |
2.3.3 沙棘叶中白雀木醇的含量 |
2.4 本章小结 |
3 沙棘叶白雀木醇的提取制备工艺优化 |
3.1 实验材料 |
3.1.1 材料与试剂 |
3.1.2 仪器与设备 |
3.2 实验方法 |
3.2.1 提取方法选择 |
3.2.2 提取条件优化 |
3.2.3 沙棘叶中白雀木醇的测定及计算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3.1 三种提取方式的得率 |
3.3.2 单因素试验结果 |
3.3.3 响应面试验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4 沙棘叶白雀木醇的分离纯化及未知化合物成分鉴定 |
4.1 实验材料 |
4.1.1 材料与试剂 |
4.1.2 仪器与设备 |
4.2 实验方法 |
4.2.1 沙棘叶白雀木醇粗提物制备 |
4.2.2 纯化沙棘叶粗提物 |
4.2.3 沙棘叶纯化物纯度测定 |
4.2.4 沙棘叶纯化物中未知化合物成分鉴定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大孔树脂静态吸附和解吸结果 |
4.3.2 葡聚糖凝胶柱层析分离纯化沙棘叶中白雀木醇 |
4.3.3 葡聚糖凝胶柱层析纯化方法验证 |
4.3.4 沙棘叶纯化物中未知化合物成分鉴定 |
4.4 本章小结 |
5 沙棘叶白雀木醇体外降糖活性探究 |
5.1 实验材料 |
5.1.1 材料与试剂 |
5.1.2 仪器与设备 |
5.2 实验方法 |
5.2.1 对α-淀粉酶的抑制活性 |
5.2.2 对Hep-G2细胞胰岛素抵抗模型的影响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对α-淀粉酶的抑制活性研究 |
5.3.2 对Hep-G2细胞胰岛素抵抗模型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致谢 |
(4)沙棘叶、沙棘茶和绿茶营养成分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研究背景 |
1.1 沙棘的种类和分布 |
1.2 沙棘叶中主要化学成分 |
1.2.1 黄酮类化合物 |
1.2.2 酚类 |
1.2.3 萜类和甾体类化合物 |
1.2.4 鞣质 |
1.2.5 多糖类 |
1.2.6 蛋白质和氨基酸 |
1.2.7 维生素类 |
1.2.8 SOD |
1.2.9 微量元素 |
1.2.10 其他 |
1.3 沙棘叶的生理功能 |
1.3.1 对心血管系统疾病的作用 |
1.3.2 对脑血管系统疾病的作用 |
1.3.3 抗突变、抗肿瘤作用 |
1.3.4 对免疫系统和新陈代谢的作用 |
1.3.5 抑菌作用 |
1.3.6 抗溃疡作用 |
1.3.7 抗氧化、抗衰老作用 |
1.3.8 润肠通便作用 |
1.3.9 利肺化痰、止咳平喘作用 |
1.4 沙棘叶的利用价值 |
1.4.1 沙棘叶的饲用价值 |
1.4.2 沙棘叶的医药用途 |
1.4.3 沙棘茶的研制 |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试剂与仪器 |
2.1.1 材料 |
2.1.2 试剂 |
2.1.3 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水分含量的测定 |
2.2.2 灰分含量的测定 |
2.2.3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2.2.4 粗脂肪含量的测定 |
2.2.5 总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
2.2.6 粗纤维含量的测定 |
2.2.7 类胡萝卜素含量的测定 |
2.2.8 矿质元素含量的测定 |
2.2.9 维生素B_6含量的测定 |
2.2.10 维生素A、D_3、E含量的测定 |
2.2.11 总多酚含量的测定 |
2.2.12 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
2.2.13 黄酮类物质含量的测定 |
2.2.14 咖啡因含量的测定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水分含量的测定结果及分析 |
3.2 粗灰分含量的测定结果及分析 |
3.3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结果及分析 |
3.4 粗脂肪含量的测定结果及分析 |
3.5 总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结果及分析 |
3.5.1 葡萄糖标准曲线 |
3.5.2 总可溶性糖含量的比较分析 |
3.6 粗纤维含量的测定结果及分析 |
3.7 总类胡萝卜素含量的测定结果及分析 |
3.8 矿质元素含量的测定结果及分析 |
3.8.1 矿质元素标准曲线 |
3.8.2 矿质元素含量的比较分析 |
3.8.3 精密度试验 |
3.8.4 稳定性试验 |
3.8.5 加样回收率试验 |
3.9 维生素B_6含量的测定结果及分析 |
3.10 维生素A、D_3、E含量的测定结果及分析 |
3.10.1 样品前处理方法的选择 |
3.10.2 流动相的选择 |
3.10.3 线性方程、相关系数及检出限 |
3.10.4 精密度试验 |
3.10.5 稳定性试验 |
3.10.6 加样回收率试验 |
3.10.7 实验结果 |
3.11 总多酚含量的测定结果及分析 |
3.11.1 样品预处理方法的确定 |
3.11.2 标准曲线和线性范围 |
3.11.3 精密度试验 |
3.11.4 稳定性试验 |
3.11.5 加样回收率试验 |
3.11.6 实验结果 |
3.12 总黄酮含量的测定结果及分析 |
3.12.1 样品前处理方法的选择 |
3.12.2 标准曲线和线性范围 |
3.12.3 精密度试验 |
3.12.4 稳定性试验 |
3.12.5 加样回收率试验 |
3.12.6 实验结果 |
3.13 黄酮类物质含量的测定结果及分析 |
3.13.1 流动相的选择 |
3.13.2 甲醇比例的选择 |
3.13.3 检测波长的选择 |
3.13.4 线性方程、相关系数及检出限 |
3.13.5 精密度试验 |
3.13.6 稳定性试验 |
3.13.7 加样回收率试验 |
3.13.8 实验结果 |
3.14 咖啡因含量的测定结果及分析 |
3.14.1 检测波长的选择 |
3.14.2 流动的选择 |
3.14.3 线性方程、相关系数及检出限 |
3.14.4 精密度试验 |
3.14.5 稳定性试验 |
3.14.6 重复性试验 |
3.14.7 加样回收率试验 |
3.14.8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第一导师简介 |
第二导师简介 |
致谢 |
(5)几种小浆果生物活性物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越橘 |
1.1 生物活性物质 |
1.1.1 酚类及酚酸类 |
1.1.2 黄酮类 |
1.1.3 花色苷类 |
1.2 生理功能 |
1.2.1 改善视力 |
1.2.2 抗癌 |
1.2.3 抗氧化 |
1.2.4 降血脂 |
1.2.5 其它功能 |
2 树莓 |
2.1 生物活性物质 |
2.1.1 酚类及酚酸类 |
2.1.2 黄酮类 |
2.1.3 花色苷类 |
2.1.4 树莓酮 |
2.2 生理功能 |
2.2.1 抗肿瘤 |
2.2.2 预防心血管疾病 |
2.2.3 抗自由基及抗氧化作用 |
2.2.4 预防肥胖 |
2.2.5 预防糖尿病 |
2.2.6 其它功效 |
3 黑穗醋栗 |
3.1 生物活性物质 |
3.1.1 脂肪酸 |
3.1.2 酚类及酚酸类 |
3.1.3 黄酮类 |
3.1.4 花色苷类 |
3.2 生理功能 |
3.2.1 降低血脂 |
3.2.2 抗肿瘤 |
3.2.3 提高免疫力、抗疲劳 |
3.2.4 抗炎 |
3.2.5 抗氧化 |
3.2.6 其它功效 |
4 蓝果忍冬 |
4.1 生物活性物质 |
4.1.1 酚类及酚酸类 |
4.1.2 黄酮类 |
4.1.3 花色苷类 |
4.2 生理功能 |
4.2.1 改善肝脏的解毒功能 |
4.2.2 抗肿瘤 |
4.2.3 降血脂 |
4.2.4 治疗胃溃疡 |
4.2.5 预防心血管疾病 |
4.2.6 增强免疫力 |
4.2.7 其它功效 |
5 沙棘 |
5.1 生物活性物质 |
5.1.1 脂肪酸 |
5.1.2 有机酸 |
5.1.3 酚类及酚酸类 |
5.1.4 黄酮类 |
5.1.5萜类 |
5.1.6 生物碱 |
5.2 生理功能 |
5.2.1 预防心血管疾病 |
5.2.2 抗溃疡 |
5.2.3 抗辐射 |
5.2.4 护肝 |
5.2.5 其它功效 |
6 展望 |
(6)银曲胶囊治疗高脂血症(脾气虚弱、痰瘀阻滞证)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病名及诊断标准 |
1.1 祖国医学与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
1.2 国外诊断标准 |
1.3 国内诊断标准 |
1.4 中医诊疗标准 |
1.5 中医证候分级量化标准 |
2 中医对高脂血症病因病机的探讨 |
2.1 从痰论治 |
2.2 从郁论治 |
2.3 从脾论治 |
2.4 从肝论治 |
2.5 从本虚标实论治 |
3 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研究概况 |
3.1 辨证分型治疗 |
3.2 单味中药 |
3.3 中药复方制剂 |
3.4 针灸疗法 |
3.5 非药物疗法 |
3.6 中药治疗高脂血症作用机制的研究 |
4 现代医学治疗高脂血症研究近况 |
4.1 调脂药物的种类 |
4.2 天然植物及有效成分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来源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剔除标准 |
2.5 脱落标准 |
2.6 治疗方案 |
2.7 观察项目 |
2.8 有效性与安全性的评价 |
2.9 统计 |
3 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有效性评价的结果 |
3.3 安全性评价的结果 |
4 结论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高脂血症的危害 |
2 脾气虚弱痰瘀阻滞是重要病机 |
3 银杏叶与红曲研究状况 |
4 银曲胶囊的组方特点与药理作用 |
5 银曲胶囊临床疗效分析 |
6 血脂康胶囊(阳性对照药)作用分析 |
7 结语 |
8 存在不足及未来展望 |
9 主要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大果沙棘黄酮对糖尿病小鼠生理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大果沙棘的有效成分 |
1.1.1 黄酮类化合物 |
1.1.2 维生素类 |
1.1.3 萜类和甾体类化合物 |
1.1.4 脂肪酸类 |
1.1.5 酚类 |
1.1.6 有机酸类 |
1.1.7 5-羟色胺 |
1.1.8 鞣质 |
1.1.9 微量元素 |
1.1.10 多糖 |
1.1.11 蛋白质、氨基酸及超氧化物歧化酶等 |
1.2 大果沙棘的药用价值 |
1.2.1 降血脂的作用 |
1.2.2 抗突变、抗肿瘤的作用 |
1.2.3 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 |
1.2.4 抗氧化、抗衰老的作用 |
1.2.5 对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的作用 |
1.2.6 对血糖的作用 |
1.2.7 对造血系统的作用 |
1.2.8 保护肝脏的作用 |
1.2.9 抗过敏的作用 |
1.2.10 抗辐射的作用 |
1.2.11 损伤的作用 |
1.2.12 耐寒冷、耐疲劳、抗缺氧的作用 |
1.2.13 抑菌的作用 |
1.2.14 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
1.2.15 其它作用 |
1.3 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方法 |
1.3.1 有机溶剂提取法 |
1.3.2 微波辅助提取法 |
1.3.3 超声波提取法 |
1.3.4 酶辅助提取法 |
1.3.5 超临界提取法 |
1.3.6 双水相提取法 |
1.3.7 分子烙印技术提取法 |
1.4 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方法 |
1.4.1 薄层层析法 |
1.4.2 柱层析法 |
1.4.3 梯度pH萃取法 |
1.4.4 铅盐沉淀法 |
1.4.5 超滤法 |
1.4.6 碳粉吸附法 |
1.5 沙棘黄酮类化合物的分析鉴定方法 |
1.5.1 紫外分光光度法 |
1.5.2 高效液相色谱法 |
1.5.3 荧光光度法 |
1.5.4 毛细管电泳法 |
1.5.5 质谱法 |
1.5.6 核磁共振法 |
1.6 存在问题 |
1.7 发展趋势 |
1.8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9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2 响应面法优化大果沙棘黄酮的提取工艺 |
2.1 引言 |
2.2 试验材料 |
2.2.1 试剂 |
2.2.2 仪器设备 |
2.3 试验方法 |
2.3.1 大果沙棘原材料处理方法 |
2.3.2 总黄酮含量测定方法 |
2.3.3 大果沙棘黄酮提取单因素试验 |
2.3.4 统计分析 |
2.3.5 响应面试验优化大果沙棘黄酮提取条件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总黄酮含量标准曲线 |
2.4.2 单因素对大果沙棘黄酮得率的影响 |
2.4.3 响应面试验对大果沙棘中黄酮得率的影响 |
2.4.4 响应面显着性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大果沙棘黄酮对糖尿病小鼠血糖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材料及仪器 |
3.2.1 试验材料 |
3.2.2 仪器 |
3.3 试验方法 |
3.3.1 受试物的制备 |
3.3.2 大果沙棘总黄酮(BFH)急性毒性试验 |
3.3.3 四氧嘧啶(ALX)诱导糖尿病小鼠模型的建立 |
3.3.4 动物分组与给药 |
3.3.5 测定指标与方法 |
3.4 统计学处理 |
3.5 结果与分析 |
3.5.1 四氧嘧啶(ALX)诱导糖尿病小鼠模型的建立结果 |
3.5.2 BFH及各流份段黄酮对糖尿病小鼠饮水量、摄食量及体质量的影响 |
3.5.3 BFH及各流份段黄酮对糖尿病小鼠饮水量、摄食量及体质量影响对比分析 |
3.5.4 BFH及各流份段黄酮对糖尿病小鼠血糖的影响 |
3.5.5 BFH及各流份段黄酮对糖尿病小鼠血糖的影响对比分析 |
3.5.6 BFH及各流份段黄酮对糖尿病小鼠降糖功能的影响 |
3.5.7 BFH及各流份段黄酮对糖尿病小鼠降糖功能影响对比分析 |
3.6 讨论 |
3.7 本章小结 |
4 大果沙棘黄酮对糖尿病小鼠血脂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材料及仪器 |
4.2.1 试验材料 |
4.2.2 仪器 |
4.3 试验方法 |
4.3.1 受试物的制备 |
4.3.2 四氧嘧啶(ALX)诱导糖尿病小鼠模型的建立 |
4.3.3 动物分组与给药 |
4.3.4 测定指标与方法 |
4.4 统计学处理 |
4.5 结果与分析 |
4.5.1 四氧嘧啶(ALX)诱导糖尿病小鼠模型的建立结果 |
4.5.2 BFH及各流份段黄酮对糖尿病小鼠血脂的影响 |
4.5.3 BFH及各流份段黄酮对糖尿病小鼠降脂功能对比分析 |
4.6 讨论 |
4.7 本章小结 |
5 大果沙棘黄酮对糖尿病小鼠体内抗氧化功能性试验 |
5.1 引言 |
5.2 材料及仪器 |
5.2.1 试验材料 |
5.2.2 仪器 |
5.3 试验方法 |
5.3.1 受试物的制备 |
5.3.2 四氧嘧啶(ALX)诱导糖尿病小鼠模型的建立 |
5.3.3 动物分组与给药 |
5.3.4 测定指标与方法 |
5.4 统计学处理 |
5.5 结果与分析 |
5.5.1 四氧嘧啶(ALX)诱导糖尿病小鼠模型的建立结果 |
5.5.2 BFH及各流份段黄酮对ALX糖尿病小鼠的体内抗氧化作用的影响 |
5.5.3 BFH及各流份段黄酮对糖尿病小鼠体内抗氧化功能对比分析 |
5.6 讨论 |
5.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新疆青河沙棘果渣黄酮化合物提取分离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文献综述 |
1.2.1 沙棘的主要化学成分 |
1.2.2 沙棘的药理作用 |
1.2.3 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研究 |
1.2.4 沙棘黄酮类化合物的分析方法 |
1.3 课题的立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
1.3.1 课题的意义 |
1.3.2 国内外沙棘研究现状 |
1.3.3 研究内容 |
2 沙棘果渣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 |
2.1 试验材料及仪器 |
2.1.1 试验材料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仪器、设备 |
2.2 分析测定方法 |
2.2.1 测定原理 |
2.2.2 绘制标准曲线 |
2.3 试验方法 |
2.3.1 沙棘果渣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 |
2.3.2 沙棘果渣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测定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常规溶剂提取法 |
2.4.2 超声波辅助提取法 |
2.5 本章总结 |
3 沙棘果渣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成分测定 |
3.1 试验材料及仪器 |
3.1.1 试验材料 |
3.1.2 主要试剂 |
3.1.3 主要仪器、设备 |
3.2 试验部分 |
3.2.1 色谱条件 |
3.2.2 标准品溶液配制 |
3.2.3 样品的制备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儿茶素、芦丁、槲皮素、异鼠李素标准品色谱图 |
3.3.2 乙醇提取液的高效液相色谱图 |
3.3.3 回收溶剂后溶液的高效液相色谱图 |
3.3.4 冻干粉溶解液的高效液相色谱图 |
3.4 本章总结 |
4 沙棘果渣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纯化研究 |
4.1 试验材料及仪器 |
4.1.1 试验材料 |
4.1.2 主要试剂 |
4.1.3 主要仪器、设备 |
4.2 沙棘果渣黄酮分离纯化研究路线 |
4.3 试验方法 |
4.3.1 沙棘果渣黄酮类化合物的粗分离 |
4.3.2 聚酰胺柱层析准备 |
4.3.3 展开剂的选择 |
4.3.4 柱层析洗脱 |
4.3.5 组分初步鉴定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聚酰胺柱的薄层层析 |
4.4.2 各组分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图 |
4.5 本章总结 |
5 黄酮类化合物的应用初步研究 |
5.1 前言 |
5.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5.2.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5.2.2 主要仪器、设备 |
5.2.3 试验方法 |
5.3 结果与分析 |
5.4 本章总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沙棘对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中药饲料添加剂 |
1.1.1 中药饲料添加剂的特点 |
1.1.2 中药饲料添加剂的作用及机理 |
1.1.3 中药饲料添加剂的研究方向 |
1.2 中药免疫调节作用 |
1.2.1 中药免疫调节的物质基础 |
1.2.2 中药免疫增强剂对机体免疫系统的作用 |
1.2.3 中药免疫增强剂的应用前景 |
1.3 沙棘 |
1.3.1 沙棘概况 |
1.3.2 沙棘的有效成分及营养价值 |
1.3.3 沙棘的药效功能 |
1.4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和方法 |
2.1 主要仪器和试剂 |
2.1.1 中草药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仪器 |
2.2 实验动物 |
2.3 实验方法 |
2.3.1 分组及给药 |
2.3.2 大鼠生长状况及体重的检测 |
2.3.3 大鼠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检测 |
2.3.4 大鼠特异性免疫功能的检测 |
2.3.5 数据处理 |
3 结果 |
3.1 大鼠生长状况和体重的变化 |
3.2 大鼠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变化 |
3.2.1 大鼠主要免疫器官指数的变化 |
3.2.2 大鼠白细胞数量的变化 |
3.2.3 大鼠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 |
3.2.4 大鼠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变化 |
3.3 大鼠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变化 |
3.3.1 大鼠外周血液T 淋巴细胞转化率的变化 |
3.3.2 大鼠外周血液免疫球蛋白含量的变化 |
3.3.3 大鼠脾细胞抗体生成细胞含量的变化 |
4 讨论 |
4.1 对大鼠生长状况及体重的影响 |
4.2 对大鼠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 |
4.2.1 对大鼠主要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
4.2.2 对大鼠白细胞数量的影响 |
4.2.3 对大鼠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
4.2.4 对大鼠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 |
4.3 对大鼠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 |
4.3.1 对大鼠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
4.3.2 对大鼠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 |
4.4 对免疫功能的双向调节作用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沙棘营养成分及作用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沙棘的营养成分 |
1.1 蛋白质和氨基酸 |
1.2 脂类 |
1.3 碳水化合物和微量元素 |
1.4 维生素 |
1.5 有机酸类 |
1.6 黄酮类化合物 |
1.7 萜类和甾体类化合物 |
1.8 多种挥发性成分 |
2 沙棘的营养作用及机制 |
2.1 降血脂作用 |
2.2 抗突变、抗肿瘤作用 |
2.3 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 |
2.4 抗氧化作用 |
2.5 对心脏的作用 |
2.6 造血系统的作用 |
2.7 对肝脏的保护作用 |
2.8 抗过敏作用 |
2.9 抗辐射作用 |
2.1 0 耐寒冷、耐疲劳、抗缺氧作用 |
2.1 1 其他作用 |
3 展望 |
4 小结 |
四、沙棘树枝及皮制剂治疗高脂血症54例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沙棘的功效成分及生物学功效评价研究进展[J]. 付依依,苑鹏,夏凯,谭志超,王永霞. 现代食品, 2021(07)
- [2]沙棘叶提取物对结直肠癌细胞HCT116的抑制作用[D]. 张欣. 山西大学, 2020(01)
- [3]沙棘叶白雀木醇的制备及体外降糖活性研究[D]. 陶翠.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1)
- [4]沙棘叶、沙棘茶和绿茶营养成分的比较研究[D]. 张粲. 北京林业大学, 2012(10)
- [5]几种小浆果生物活性物质研究进展[J]. 王华,徐榕,李娜,赵佳,霍俊伟. 北方园艺, 2011(08)
- [6]银曲胶囊治疗高脂血症(脾气虚弱、痰瘀阻滞证)临床研究[D]. 岑依蓓.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1(02)
- [7]大果沙棘黄酮对糖尿病小鼠生理功能的影响[D]. 刘瑜. 东北林业大学, 2010(04)
- [8]新疆青河沙棘果渣黄酮化合物提取分离及应用[D]. 王爱芹. 新疆大学, 2009(01)
- [9]沙棘对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D]. 张春燕. 东北农业大学, 2008(04)
- [10]沙棘营养成分及作用的研究进展[J]. 李垚,张慧颖,王鹏祖.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