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免疫的副作用及其预防措施

动物免疫的副作用及其预防措施

一、动物免疫接种副反应及其预防技术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李颖,辛光英,刘长宏[1](2021)在《动物免疫副反应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文中研究表明免疫接种作为预防防控动物疫病的重要手段,在预防、控制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和流行中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但由于免疫副反应的客观存在,导致动物饲养者对免疫工作有抵触情绪,影响了免疫工作的顺利开展。文中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对措施。

黄云梅[2](2020)在《动物免疫反应产生原因及应对措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选择相应的疫苗对动物进行接种,能保证动物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抵御多种致病原侵入,保证动物健康生长。如果动物免疫接种不合理,也会导致动物出现免疫副反应,严重的造成动物死亡。因此在免疫接种时,一定要严格免疫操作规程,并及时处置免疫副反应,尽量避免或者减少免疫造成的损失。

莫杨[3](2019)在《某公司规模化奶牛场口蹄疫抗体水平检测及免疫程序筛选》文中提出口蹄疫(FMD)一种接触性、热性、急性的传染病,它主要发生在偶蹄动物身上且是由口蹄疫病毒引发的。该病的临诊特点是成年动物的口腔黏膜、蹄部和乳房等处皮肤产生水疱和腐败,幼龄动物多因为心肌炎使其死亡率升高。OIE将该病列为必须报告的动物传染病,在我国被列为一类动物疫病。口蹄疫是一种严重危害奶牛健康的烈性传染病,该病传播途径多,传播速度快、流行范围广,同时,也会造成奶牛养殖业严重的经济损失。该课题选取某乳业公司20家规模化奶牛场2015-2017连续三年口蹄疫抗体水平的检测与分析,同时筛选出适合该公司的口蹄疫免疫程序,为规模化奶牛场口蹄疫的免疫提供依据。试验一:2015-2017年规模化奶牛场口蹄疫抗体水平检测选取某公司20家规模化奶牛场,其中2家为犊牛牧场(6月龄以下奶牛)、4家育成奶牛牧场(6月龄至24月龄奶牛)及14家成年奶牛牧场(24月龄以上奶牛),每家牧场奶牛总数都在2000头左右,都是管理正规并且安全指标合格的现代化牧场;连续跟踪检测三年(2015年-2017年),采用液相阻断ELISA方法每年每月从每家牧场随机抽检40头奶牛进行口蹄疫A型、O型、亚洲-I型三种类型的抗体水平检测,即每月共检测800头奶牛、每季度共检测2400头奶牛、每年共检测9600头奶牛。每年分别从不同季节、不同年龄奶牛、不同月份以及不同牧场的口蹄疫三种抗体合格率进行统计。结果显示:2015年-2017年20家牧场三种型号的口蹄疫抗体年平均合格率均高于国家要求的最低水平(70%),20家规模化牧场抗体的保护率较为稳定。2015年-2017年间A型平均样本合格率分别为:86.36%、83.3%、85.17%;O型平均样本合格率分别为:87.7%、87.13%、88.81%;亚洲-1型平均样本合格率分别为:87.71%、85.58%、88.06%。三年间A型抗体平均合格率较高的是第四季度,较低的是第三季度;O型抗体平均合格率较高的是第二季度,较低是第三季度;亚洲-I型抗体平均合格率较高的分别是第二季度,较低的是第四季度。成年奶牛三年间三种口蹄疫抗体合格率均为最高,犊牛三种口蹄疫抗体合格率均为最低。试验二:奶牛口蹄疫免疫程序的筛选首先针对两个牧场未免疫过的40头不同日龄的犊牛进行采集血清,检测其母源抗体水平合格率,分析母源抗体消长规律,确定首免时间,在犊牛首免后的15d、30d、45d、60d、90d、105d分别采集血清进行口蹄疫抗体检测,进而确定首免后加强免疫的时间;然后再选取两个不同牧场的成年奶牛各40头,分别检测三种型号的口蹄疫抗体水平合格率,1个牧场的奶牛采用颈部皮下注射的注射方法进行免疫,另一个牧场采用臀部肌肉注射进行免疫,21d后采集血清检测抗体水平合格率,同时对该80头奶牛进行加强免疫,在加强免疫后的21d、60d、100d分别检测口蹄疫抗体水平合格率;再分别选取2个牧场平均妊娠天数在120d左右的各40头妊娠奶牛进行口蹄疫疫苗的接种,注射方式分别采取一次肌肉注射2mL、二次肌肉注射1mL/次(间隔一周)对2个牧场的妊娠奶牛不同注射方式出现副反应次数进行比较;最后选取2个不同牧场,各选取1家牧场分别在全年进行2次免疫和3次免疫,分别于免疫后的30d、60d、90d、120d进行检测,进而对比全年不同免疫次数的抗体水平比较。通过以上实验,筛选出一套较为合适的免疫程序。结果显示:犊牛进行首次免疫的最佳时间为90日龄,且首免后30d进行第2次加强免疫;臀部肌肉注射免疫方式结果优于颈部皮下注射免疫方式;针对妊娠奶牛应采取两次不同点肌肉注射方式进行免疫出现副反应次数较少;全年免疫3次的抗体合格率高于全年免疫2次的抗体合格率。通过上述试验,筛选出的口蹄疫免疫程序是:采取肌肉注射的免疫方法对90日龄的犊牛进行首免,首免后30d后进行2次加强免疫,针对成年奶牛全年采用臀部肌肉注射免疫方法进行免疫3次,每年分别在3月份、8月份、11月份进行注射免疫,其中妊娠奶牛采取两次不同点肌肉注射方式进行免疫。

吕建亮[4](2019)在《新发猪口蹄疫病毒VP1基因遗传衍化规律研究》文中指出小RNA病毒在自然流行过程中极易产生错误复制,口蹄疫病毒(Foot and mouth disease virus,FMDV)变异率同样较高,增加了免疫防控口蹄疫的难度。通过实施“猪FMD疫苗免疫效果的临床评价”技术,提高猪口蹄疫(Foot and mouth disease virus,FMD)免疫抗体水平,种猪和仔猪免疫抗体合格率大幅提高,经3ABC抗体检测,野毒感染率大大降低,在免疫压力下,FMD仅存在零星感染现象。用新发猪FMDV O/GZBY/2010和A/GDMM/2013毒株对细胞、乳鼠、免疫和非免疫仔猪进行攻毒试验,以及使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和反向遗传学技术,研究在不同条件下,FMDV变异情况,分析FMDV遗传衍化规律,为研究FMDV与宿主相互作用机制,预警FMD新疫情提供理论支撑,同时为FMD的防控与净化提供新思路。1、“猪FMD疫苗免疫效果的临床评价”技术制定与实施在全国21个省市34个大型规模化猪场及208个示范县猪场通过“猪FMD疫苗免疫效果的临床评价”技术连续7年的实施,2017年仔猪二免后O型FMD抗体合格率在93.93%,比实施前提高31.83%;种猪加强免疫后抗体合格率在97.62%,比实施前提高了23.82%;A型抗体合格率,种猪为94.67%,仔猪为87.96%,3ABC抗体阳性率为0.71%较2016的4.4%下降3.69%。种猪和仔猪免疫抗体合格率大幅提高,超过了国家规定的“免疫抗体合格率大于等于70%判定为免疫合格”的标准;随着FMD免疫抗体提高,野毒感染率逐渐降低,感染抗体(3ABC)检出率较2016年显着降低。FMDV在遗传衍化过程中,呈现多样性和丰富的变异类型,田间存在的FMD毒株远大于分离毒株。在免疫压力下,会改变FMDV变异趋势,在猪场整体免疫抗体提高后,FMDV同样出现变异毒株,新变异株对免疫或免疫空白期动物进行感染。2、O/GZBY/2010和A/GDMM/2013毒株在免疫和非免疫压力的VP1基因变异情况对82头免疫和非免疫仔猪,用O/GZBY/2010和A/GDMM/2013毒株进行攻毒试验,结果表明,非免疫仔猪发病20/52头,免疫仔猪发病7/30头,O型比A型FMDV在本动物感染过程中更容易发生变异。27头发病仔猪中,O型12头(25天发病),其中非免疫9头,免疫3头,FMDV VP1基因均未发生变异,O型No.024发病非免疫仔猪(第10天发病)FMDV VP1基因发生S140→L140,O型No.130发病免疫仔猪(第6天发病)VP1基因发生S140→P140;A型11头(47天发病),其中非免疫9头,免疫2头,FMDV VP1基因均未发生变异,A型No.3212发病非免疫仔猪(第8天发病)VP1基因发生R152→G152,从攻毒试验结果来看,O型12头(25天)和A型11头(47天)免疫和非免疫仔猪,FMDV VP1基因均未发生变异,发病时间长于这两个时间段的4头免疫和非免疫仔猪中,有3头FMDV VP1基因发生变异。O型No.130免疫仔猪,攻毒前免疫抗体为1:32,攻毒后FMDV VP1基因RGD侧翼序列发生S140→P140,这与韩国2011年免疫抗体提高后O/SKR/4/2010毒株衍化为O/SKR/GJ/2016毒株变异趋势一致。从本动物攻毒试验和流行性调查结果来看,FMDV在急性感染期内,变异率低于慢性感染,仔猪感染FMD后发病时间越长FMDV VP1基因越易变异。3、不同翻译速度的FMDV在细胞和乳鼠的VP1基因变异情况应用反向遗传学技术,以A/GDMM/2013毒株为模板,拯救出A/GDMM/2013M和A/GDMM/2013M1毒株,其中A/GDMM/2013M1毒株替换IRES,改变了FMDV翻译速度。A/GDMM/2013、A/GDMM/2013M和A/GDMM/2013M1毒株,经BHK-21细胞传至20代,均未发生变异,3株毒稀释为1 MOI(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MOI)感染PK-15细胞,A/GDMM/2013M毒株在4、8和12h,FMDV VP1蛋白和mRNA表达量均低于另外两株毒。3株病毒通过对乳鼠致病试验,A/GDMM/2013M感染乳鼠病变时间最长,发生3个碱基变异,发病时间较短的2株,仅发生1个碱基突变。A/GDMM/2013谱系毒株细胞毒价越低、翻译速度慢、乳鼠致病时间越长,FMDV VP1基因越容易产生变异,这与免疫和非免疫仔猪攻毒试验结果一致,FMDV对动物机体感染发病时间较长,FMDV越容易变异。4、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筛选差异基因,分析FMD突变质粒、毒株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O/GZBY/2010毒株感染和未感染12头仔猪全血转录组进行测序分析,筛选出CXCL10(C-X-C motif chemokine 10,CXCL10)、IFN-β(Interferon-β,IFN-β)差异表达基因,通过qRT-PCR分析发现,NF-κB和IFN-β信号通路发生活化,产生趋化因子CXCL10和细胞因子IFN-β。针对O型No.130免疫仔猪攻毒后FMDV VP1基因RGD侧翼序列发生S140→P140,构建O型FMDV的VP1基因S140→P140真核表达载体,VP1空间结构没有发生明显变化。进行细胞转染,突变后的O型VP1基因能促进NF-κB和IFN-β信号通路发生活化,更能促进趋化因子CXCL10和I型干扰素IFN-β的高表达,使宿主免疫应答、抗病毒能力显着增强。A/GDMM/2013、A/GDMM/2013M和A/GDMM/2013 M1毒株感染PK-15细胞,分别在4h、8h、12h收取样品,A/GDMM/2013M毒株趋化因子CXCL10和IFN-β逐渐升高,A/GDMM/2013M1毒株在8 h升至最高,12 h降至最低,在8 h时,A/GDMM/2013M毒株产生的有活性的IFN-β细胞因子较A/GDMM/2013M1显着提高。随着FMDV对宿主细胞感染时间的延长,细胞对FMDV感染的抑制作用越长,细胞内趋化因子CXCL10和IFN-β表达量越高,FMDV越易变异。本研究拓宽了对FMDV变异的理解,初步阐明猪FMDV VP1基因遗传衍化规律,更重要的是揭示了FMDV细胞毒价较低、翻译速度较慢、发病时间越长,趋化因子CXCL10和细胞因子IFN-β表达量越高,FMDV VP1基因越易发生变异,FMDV在急性感染期内,变异率低于慢性感染,分析FMDV遗传衍化规律,为研究FMDV与宿主相互作用机制,预警口蹄疫新疫情提供理论支撑,同时为FMD的防控与净化提供新思路。

陈瑾[5](2019)在《猪用FMD灭活疫苗免疫增强剂CVC1302的研制及其作用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口蹄疫(Foot-and-mouth disease,FMD)是由口蹄疫病毒(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FMDV)引起的急性烈性传染病,在我国列为一类传染病之首。目前疫苗强制免疫是我国防控口蹄疫的主要手段。现有商品化口蹄疫疫苗存在抗体产生慢,抗体水平不足,抗体持续期短等问题,而《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中要求,在2020年,口蹄疫基本达到免疫无疫,这就迫切要求改进现有疫苗的免疫效力。免疫增强剂是当前免疫学领域研究的热点,是快速提高疫苗免疫效力的手段,从化学本质上看,免疫增强剂包括多肽、脂质、核酸、多糖、糖脂、脂多肽和糖多肽等。与先天免疫相关的关键分子,能够有效的激活天然免疫反应和获得性免疫,是免疫增强剂研究的候选。在人用疫苗中已有商品化产品问世,目前在兽用疫苗上也是研究热点,但无商品化产品问世,因此本研究以先天免疫相关分子为研究对象,研制针对猪用口蹄疫灭活疫苗的高效免疫增强剂。本研究将先天免疫相关分子单独或组合后与灭活口蹄疫抗原混合制成疫苗,免疫仔猪,通过免疫后血清中的液相阻断ELISA(liquid phase block ELISA,LPB-ELISA)滴度来评价免疫效力,确定组方、免疫剂量和使用方式,研制出针对口蹄疫灭活疫苗的最优组方,命名为CVC1302。以猪体免疫试验(监测抗体持续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和攻毒保护效果为指标,全面评价了 CVC1302对FMD灭活疫苗的免疫增强效力;同时,测定了 CVC1302对仔猪的一般安全性、急性毒性和蓄积毒性;规模化的应用试验验证了 CVC1302的安全性和对大群免疫后的免疫增强效力;建立了小鼠PCV2感染模型,观察了在免疫应激条件下CVC1302对FMD灭活疫苗的免疫效力和对机体免疫应激的影响,最后,以注射部位和引流淋巴结抗原递呈细胞的活化、B细胞及Tfh细胞的活化及相关转录因子水平、骨髓中长寿浆细胞的比例等为指标,探讨了 CVC1302提高抗体效价和延长抗体水平的机制,为CVC1302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分为以下四个部分:试验I.猪用FMD灭活疫苗免疫增强剂CVC1302的制备和效力评价为了提高现有灭活疫苗的免疫效果,将几种先天免疫相关分子单独或组合后配合FMD灭活疫苗免疫仔猪,进行最佳使用组方的研制,免疫后28天采血分离血清,评价血清中LPB-ELISA抗体水平,进一步通过猪体实验确定最佳免疫剂量和最佳使用方式;对最佳使用剂量下免疫增强剂对FMD灭活疫苗的免疫增强效力的系统评价:分别将添加免疫增强剂的FMD疫苗(FMD-CVC1302)和单独的FMD灭活疫苗(FMD-vaccine)免疫仔猪,进行效力试验(检测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及抗体持续期)和攻毒保护试验。结果表明,通过猪体实验获得一种可以显着提高FMD灭活疫苗LPB-ELISA抗体的免疫增强剂即含有单磷酰脂质A、胞壁酰二肽和β-葡聚糖,进一步的剂量优化试验确定了最佳的使用剂量,命名为CVC1302。同时免疫增强剂即可以与抗原做为水相添加也可以制备为伴侣疫苗与商品化疫苗联合使用,配合FMD灭活疫苗免疫后LPB-ELISA水平可提高2~4倍,抗体合格率提高20~60%。与对照疫苗相比,添加CVC1302的FMD灭活疫苗组,LPB-ELISA抗体滴度显着提高(p<0.001),抗体持续期可达6个月以上,显着提高免疫后血清中IgG1和IgG2水平和相应细胞因子水平均显着提高(p<0.01),攻毒保护试验结果显示,显着提高攻毒前猪体LPB-ELISA抗体滴度和中和抗体滴度,并显着提高攻毒保护率至100%,使PD50从10.96提高到15.85,同时显着降低攻毒后猪体的排毒量和排毒时间。综上所属,本研究获得一种可以显着提高现有口蹄疫疫苗免疫效力的免疫增强剂。试验Ⅱ.猪用FMD灭活疫苗免疫增强剂CVC1302的安全性试验和临床应用为了进一步评价CVC1302作为疫苗添加物的安全性,通过CVC1302与疫苗联合使用后不同剂量免疫实验猪,确定其单剂量接种,单剂量重复接种,和超剂量接种后实验猪注射部位肌肉组织学观察、平均日增重、注射部位大体病变与组织切片观察。同时为了进一步明确CVC1302的安全性,将其水溶液进行了急性毒性(1倍、10倍、100倍剂量注射)和蓄积毒性试验(1倍、10倍、50倍剂量每次间隔3天,连续免疫7次),通过评价相对日增重、剖检观察全身变化及免疫系统相关器官外观及组织学观察,并计算心肝脾肺肾的脏器系数,来进一步确定其使用的安全性。为了评价CVC1302在临床应用中对口蹄疫疫苗的免疫增强效果,选择6个大规模的猪场进行大群的免疫试验,评价在不同养殖条件,不同疫苗免疫使用前提下,CVC1302的免疫增强作用;选择2个集团化猪场进行了免疫方式的改进试验,随后在县域内进行普免,评价针对更大群体的整体免疫增强效果。结果显示,CVC1302做为口蹄疫疫苗的添加物免疫无论是单剂量,单剂量重复还是超剂量免疫,对仔猪均安全,不影响疫苗的吸收,且对仔猪的生产性能和组织脏器等均无影响。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在免疫后初期,中高剂量对相对日增重有影响。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低剂量完全安全,中剂量(10倍剂量)对仔猪有轻微毒性;高剂量(100倍)主要影响肠道和肾脏,并由急性死亡可能。蓄积毒性试验结果表明,使用剂量7次注射对仔猪生长性能、相对日增重、脏器外观和组织病理学观察均无影响。10倍剂量无明显的蓄积毒性,50倍剂量存在弱蓄积毒性反应。表明CVC1302对猪的安全范围很广。临床应用结果表明,CVC1302对不同类型的口蹄疫疫苗均有明显的免疫增强作用(显着提高各亚型抗体合格率和LPB-ELISA抗体滴度),且无明显副反应;规模化猪场可以根据自身情况优化免疫程序,CVC1302与1/3头份的口蹄疫疫苗联合使用效果不低于1头份口蹄疫疫苗,添加CVC1302的口蹄疫灭活疫苗免疫3针,效力不低于单独的口蹄疫疫苗免疫3针,有利于猪场减低成本,减少猪群应激;进一步的临床推广试验证明CVC1302对于各种免疫条件的的猪场均可使用,且安全有效,可以用于广泛推广。试验Ⅲ.PCV2感染条件下猪用FMD灭活疫苗免疫增强剂CVC1302的免疫增强作用为了研究氧化应激状态下CVC1302对FMD灭活苗的免疫增强作用,首先采用小鼠构建PCV2小鼠感染模型,筛选最佳攻毒剂量。再将80只小鼠随机均分为4组,除空白对照(PBS)组外,其余3组分别腹腔PCV2病毒液攻毒,诱发PCV2感染模型即氧化应激模型,攻毒后第7d,试验(PCV2-FMD-CVC1302)组和疫苗对照(PCV2-FMD)组分别免疫含CVC1302的FMD疫苗和FMD疫苗,攻毒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不免疫。分别于攻毒后和免疫后不同时间点采集脾脏检测PCV2病毒载量、脾脏淋巴细胞ROS水平、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采血测定血清FMD抗体、血清细胞因子IFN-γ、IL-4的含量;于免疫后第3d采血,测定血清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的含量,计算GSH/GSSG比值。结果显示,氧化应激模型诱发成功,PCV2感染明显引起小鼠的氧化应激反应,CVC1302能够降低PCV2感染小鼠脾脏中的病毒含量,减轻脾脏病理损伤;PCV2-FMD-CVC1302组的抗体水平和细胞因子水平显着高于 PCV2-FMD 组(p<0.01);PCV2-FMD-CVC1302 组 MDA 含量(p<0.05)和 GSSG显着低于PCV2和PCV2-FMD组(p<0.001);SOD活性、CAT浓度和GSH含量显着高于PCV2和PCV2-FMD组(p<0.001),与PBS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GSS/GSSG的比值也显着提高(p<0.01)。结果表明,在PCV2病毒感染状态下,CVC1302能显着提高FMD疫苗的免疫效果,其特异性抗体产生不受影响,且对机体的氧化应激有一定的抵抗作用。试验Ⅳ.CVC1302诱导猪用FMD灭活疫苗产生长效抗体的机理研究为了明确CVC1302提高口蹄疫灭活疫苗免疫效力的作用机制,将CVC1302分别以水溶液与抗原混合和伴侣疫苗与灭活疫苗共同免疫两种方式进行注射部位和效应部位的机制研究。首先取6~8周龄小鼠54只,随机均分为3组。分别后退肌肉注射PBS、FMD 灭活抗原(FMDV)、CVC1302 水溶液+FMD 灭活抗原(FMDV-CVC1302),分别于注射后第6h、1 d,每组抽取3只小鼠,取注射点肌肉检测趋化因子的转录、表达水平;于注射后第1、3、5、7、14d,每组抽取3只小鼠,取注射点肌肉及附近腹股沟淋巴结,进行抗原递呈细胞募集检测。结果显示,与FMDV组相比,FMDV-CVC1302组在注射部位抗原递呈细胞的活化和募集快速提高,在注射1天内,注射部位DC、单核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的趋化因子的mRNA和表达水平也显着提升,在注射后3天达到高峰,特别是DC细胞活化最为明显;在注射后第3天,各类抗原递呈细胞比例显着提高;腹股沟淋巴结的抗原递呈细胞活化情况与注射部位类似,但活化的最高点推迟到注射后5天,之后开始下降。其次取6-8周龄小鼠45只,随机分均为3组。分别后腿肌肉注射206佐剂(control)、FMD灭活疫苗(FMD-vaccine)和含CVC1302的FMD灭活疫苗(FMD-CVC1302)。于免疫后监测血清FMD LPB-ELISA抗体持续期,免疫后28天,检测FMDV特异性IgGl和IgG2a抗体、IFN-γ分泌型CD3+CD4+T细胞、腹股沟淋巴结淋巴细胞IFN-γ转录与表达、CD3+CD4+T细胞、GCB细胞和滤泡辅助性滤泡T细胞(Tfh)比例,生发中心数目、B细胞和辅助性滤泡T细胞趋化因子Bcl-6、IL-21mRNA水平、骨髓淋巴细胞中长寿浆细胞比例。结果显示,与FMD-vaccine组相比,FMD-CVC1302组的血清的LPB-ELISA抗体水平显着提高,抗体持续期显着延长,不短于5个月;血清中IgG1和IgG2a水平也显着提高,腹股沟淋巴结的IFN-γ的mRNA和表达水平,腹股沟淋巴结中的B细胞和Tfh细胞数目和相应趋化因子水平显着提升,生发中心数目、B细胞转化为浆细胞的各转录因子水平也变化显着(p<0.001);骨髓中长寿浆细胞的比例在免疫后1、3、5个月中都显着高于FMD-vaccine组(p<0.01)。以上结果表明,CVC1302可以显着提高注射部位和引流淋巴结的APC的活化进而启动高效的免疫反应,同时,在腹股沟淋巴结产生高亲和力的B细胞,提高抗体水平,提高生发中心数量,在各类转录因子的作用下,使B细胞高效的转化为浆母细胞,进而提高骨髓中长寿浆细胞的数目,维持长效的抗体持续期。

莫良勤[6](2019)在《动物免疫副反应及其防治措施》文中研究说明该文主要论述了免疫、抗原抗体、免疫副反应等相关概念,并阐述了动物免疫副反应的影响因素及防治措施,以推动基层动物防疫工作的有序开展。

李吉玺[7](2018)在《旅顺口区猪O型口蹄疫防控情况及疫苗效果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口蹄疫(Foot and month Disease,FMD),是由口蹄疫病毒(Foot and month Disease Virus,FMDV)引起猪、羊等偶蹄类动物口腔、蹄部等部位发生水疱及溃烂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的传染病,也被人称为“口疮”、“蹄癀”、“五号病”或“W病”。本文通过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不同种类疫苗、不同剂量免疫、不同饲养模式、不同生长阶段的猪O型口蹄疫免疫效果,进行对比分析,为旅顺口区的猪口蹄疫防控提供参考依据。对2017年全年大连市旅顺口区种猪场、规模场、散养户按月份定期随机采集的猪血清样品共1544份,分离血清,待检测,所使用的疫苗均为猪口蹄疫O型灭活疫苗。同时选取某饲养管理水平较好的规模场随机抽取90头种母猪,平均分成A、B、C三个组,怀孕母猪在产前第三十天时接种猪O型口蹄疫疫苗,A组和B组都接种灭活苗,其中B组的接种剂量为A组的二倍,C组接种合成肽疫苗;选择某个散养户并随机抽取15头种母猪,平均分成D、E、F三个组,怀孕母猪产前第三十天接种猪O型口蹄疫疫苗,D组和E组都接种灭活苗,E组的接种剂量为D的二倍,F组接种合成肽疫苗。所有产下的仔猪均于35日龄首免,二免均为60日龄.所有样品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抗体滴度,整理数据进行分析。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全年三次集中免疫后的一个月,平均免疫效果达到峰值,在集中免疫之前一个月免疫效果是全年低谷。免疫抗体水平种猪>育肥>仔猪>保育猪。种猪场的平均合格率高达93.48%,规模场的平均合格率稍差,为87.16%,而散养户的最低,只有79.79%。合成肽疫苗免疫抗体滴度最高,副反应最少。通过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大连市旅顺口区猪O型口蹄疫免疫效果较好,完全符合国家标准,也体现了一年三次集中免疫的必要性。在疫苗选择方面,双倍剂量的灭活苗在防控效果上有一定的优势,但是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而合成肽疫苗是否能够取代灭活苗还需要大量的实践证明。

宋琦[8](2018)在《无锡市崇安区2008-2016年疑似预防接种副反应监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利用疑似预防接种副反应(AEFI)信息管理系统进行个案管理,了解AEFI发生的分布特征,以减少疑似预防接种副反应对正常免疫规划产生的负面影响。方法:对2008-2016年无锡市崇安区上报至全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管理系统的免疫规划疫苗相关的AEFI个案数据进行分析。纳入监测的疫苗主要包括卡介苗、乙肝酵母、脊灰二倍体、脊灰减毒猴肾、脊灰灭活、百白破无细胞、白破、麻疹、麻腮风、麻风、甲肝灭活、甲肝减毒、乙脑灭活、乙脑减毒、流脑A、流脑A+C、流脑A+C+Y+W135、流感、水痘、HIB、轮状病毒、七价肺炎、23肺炎和兰菌净共计24种疫苗。结果:(1)无锡市崇安区2008-2016年使用疫苗共计24种,累计接种475867剂次,平均52874.11剂次/年;AEFI报告数共计254例,平均28.22例/年;男性137例,占53.94%;女性117例,占46.06%;年龄最小者2个月,年龄最大者59岁,平均年龄(8.48±5.39)岁,儿童≤1周岁114例,占44.88%,居首位。(2)年均AEFI发生构成在12%以上,尤其在2012年报告数最多,达到15.75%。各月均有报告,1 月(3.15%)、2 月(4.73%)、10 月(3.54%)、12 月(4.33%)报告数较少,4月(17.32%)、6月(14.57%)、11月(11.81%)为最多,均超过10%,其余月份的报告数在17~22例。提示在4月、6月、11月应做好预防措施,减少AEFI发生。(3)AEFI发生分类主要为一般反应,共212例(83.46%),异常反应41例(16.15%),偶合症1例(0.39%),报告发生率分布为44.55/10万、8.62/10万、0.21/10万。一般反应以发热/红肿/硬结等症状为主,共45例(17.71%),41例(16.15%)异常反应是过敏性皮疹,1例(0.39%)偶合症为过敏性紫癜,AEFI发生分类结果构成比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45.051,P<0.05)。主要临床诊断有局部红肿107 例(42.12%),发热 174 例(68.50%),皮疹 11 例(4.33%),AEFI 的临床诊断主要结果构成比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236.820,P<0.05)。(4)报告病例中皮下注射119例(46.85%)与肌肉注射118例(46.46%)、皮内注射1例(0.39%),口服16例(6.30%)。注射具体位置为上臂三角肌214例(84.25%),臀部共24例(9.45%),口服16例(6.30%),AEFI的接种疫苗途径结果构成比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35.905,P<0.05)。AEFI发生者痊愈32例(12.60%),治愈共 171 例(67.32%),好转 51 例(20.08%)。(5)无锡市崇安区2008-2016年接种的24种疫苗中,构成比较高的是百白破无细胞、流脑A和麻风,分别为22.05%、14.57%和12.20%,疫苗相关AEFI构成比结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9.844,P=0.007)。而报告发生率最高的是脊灰减毒猴肾、麻风和流感,分别为522.56、235.58和166.61/10万剂,疫苗相关AEFI报告发生率结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231.779,P=0.007)。结论:无锡市崇安区部分疫苗的报告率较高,各类接种机构应当进一步规范预防接种过程,减少疑似预防接种副反应的报告率。

李孝文[9](2018)在《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综合防控技术的集成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是世界第一养猪大国。生猪养殖模式不断由散养向规模化养殖转变,养猪经营模式由自繁自养向合同生产转变,生产方式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新发和再发传染病仍是猪场猪群健康的主要威胁,其中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PRRS)仍然是严重影响我国养猪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疾病,临床上以母猪的繁殖障碍和生长猪呼吸道疾病为特征。病毒基因存在变异,商品疫苗的安全性和免疫保护效果尚不理想。本研究利用PRRS研究成果,以规模化猪场为基地,将病毒基因变异分析、免疫接种、野毒驯化、生物安全控制及药物预防等技术进行集成和应用,有效推进了该病综合防控技术体系建设,提高了该病防控水平,具有重要推广价值。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流行毒株监测和疫情诊断针对湖北某猪场一起疫情,通过疫病发病史调查、临床症状观察、实验室诊断及血清学检测,确诊该疫情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病毒(PRRSV)测序分析结果为:nsp2存在30个氨基酸缺失,ORF5基因与WUH1野毒株同源性最高。此外,结合生产母猪群和后备猪群血清样品PRRSVELISAN蛋白抗体S/P值离散度较大,证明该猪场流行毒株为高致病性PRRSV,为该病防控提供了重要依据。2、免疫接种和野毒驯化对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防控效果的比较选择上述发病猪场的4个发病猪群(母猪-保育场),分别采用4种不同防控措施:(1)对照群(未处理组);(2)母猪血清野毒驯化组;(3)高致病性毒株活疫苗(JXA1-R株)免疫接种组:(4)经典毒株(R98株)活疫苗免疫接种组。各猪群其他综合措施相同,包括后备母猪一次性引入、保育清群、新消毒方法和封闭方式饲养等。收集生产数据,评估以下指标:(1)母猪繁殖、断奶前成活率、保育猪成活率等生产指标恢复正常的时间;(2)初生仔猪、断奶仔猪PRRSV核酸转阴时间;(3)PSY(单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头数)和RSY(单头母猪年投资回报率)年度增长率。结果为:(1)4个猪群的流产母猪恢复到正常指标所需时间分别为4周、1.5周、2周和3周,流产头数分别为67头、86头、78头和65头;(2)4个猪群初生仔猪PRRSV核酸转阴的时间分别为14周、1 1周、16周和1 1周;(3)4个猪群断奶仔猪PRRSV核酸转阴的时间分别为18周、14周、21周和14周;(4)4个猪群的仔猪断奶前成活率恢复正常指标的时间分别为17周、14周、21周和14周;(5)4个猪群PSY分别提升3.3头、4.4 头、2.8 头和 3.7 头,RSY 增长率分别为 9.60%、11.90%、10.38%和 12.70%。上述结果表明,闭群方式饲养下,采取野毒驯化对PSY改善最显着,采取经典毒株活疫苗免疫对RSY改善最显着。3、两种生物安全措施在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综合防控中的应用效果为了提升PRRS猪场的生物安全标准,有效减少病原在群体间的传播,本研究在产房观察改良McRebel方案和批次间消毒方案对该病的防控效果。(1)采用改良McRebel方案,通过对仔猪成活率、断奶仔猪PRRSV抗原阳性率、断奶仔猪均重及RSY等四个指标进行评估。结果显示,与对照组和McRebel方案组相比,改良组仔猪成活率分别提高10%和3%,断奶仔猪PRRSV阳性率分别显着降低35%和22.5%(P<0.01),断奶仔猪均重分别增加0.5 kg和0.2 kg,RSY分别显着增加19.01%和11.9%(P<0.001)。(2)新的批次间消毒方案,主要包括改进高压高温清洗、发泡剂和加热干燥,并通过环境中PRRSV 阳性率、断奶仔猪PRRSV 阳性率、批次断奶前成活率以及RSY等指标对其进行评估。结果显示:新式消毒方案和传统消毒方案相比于在消毒前环境中PRRSV 阳性率分别降低60%和20%,与传统消毒方案相比,新式消毒方案使断奶仔猪PRRSV 阳性率由40%降低为20%,批次断奶前成活率由88%提高至92%,RSY由8%提升至20%。表明两种生物安全措施在PRRS的综合防控中均有良好效果,值得推广使用。4、中西药物联合使用对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细菌性继发感染的控制效果研究针对PRRS感染产房仔猪和保育猪引发的细菌性疾病的感染现状,本研究采用不同中西药物组合,在蓝耳病猪场的断奶仔猪群开展临床比对试验,观察其对PRRS控制效果。选择某蓝耳病猪场的断奶仔猪360头,随机分为4组,每组90头,A组为头孢噻呋注射液+“十二味”中药汤剂组(简称中西药物联合保健组);B组为头孢噻呋注射液组(简称西药保健组),C组为头孢噻呋晶体注射液组(简称西药对照保健组),D组为空白对照组,组间设置3个重复。3个药物保健组分别进行断奶和保育2周后肌注0.8 mL和1 mL预防,中西药物联合组同时配合断奶和转群后中药汤剂饮水保健2周,空白对照组分别在断奶和保育2周后肌注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观察各组的生产情况,统计分析死亡率和平均日增重,采用RSY分析模型分析各试验组的药物贡献比和药物经济回报。结果为:(1)A组死亡率显着低于C组(P<0.05),A组与B组死亡率差异不显着;(2)A组平均日增重显着高于其他各试验组(P<0.01);(3)A组药物贡献比最高;(4)A组药费经济回报最高。表明本研究使用的中西药物组合保健技术对PRRS控制效果最好,可有效降低PRRS猪群死亡率,改善猪群生长性能,经济回报率最高,具有较高推广应用价值。

张莉[10](2017)在《圆环病毒2型和猪肺炎支原体灭活疫苗不同组合方式对仔猪免疫效果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猪圆环病毒病(Porcine circovirus disease,PCVD)由猪圆环病毒2型(Porcine circovirus type 2,PCV-2)引起的多系统感染的疾病,猪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 of swine,MPS)是猪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hyopneumoniae,M.hyo)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PCVD和MPS均能引发机体免疫抑制,诱发混合及继发感染,造成呼吸系疾病,使饲料报酬降低,死亡率上升,给养猪业带来严重经济损失,疫苗免疫是目前防控PCVD和MPS最主要、最有效的措施。为评估四川省某公司生产的PCV-2灭活疫苗和M.hyo灭活疫苗不同组合免疫方式的免疫效果差异,为PCV-2和M.hyo灭活疫苗免疫程序制定提供参考。本研究选择14日龄PCV-2、M.hyo抗原、抗体双阴性的仔猪50头,随机平均分成5组(Ⅰ,Ⅱ,Ⅲ,Ⅳ,Ⅴ),Ⅰ组作对照,Ⅱ组仅免疫该公司PCV-2灭活疫苗,Ⅲ组仅免疫该公司M.hyo灭活疫苗,Ⅳ组分点同时免疫该公司PCV-2灭活疫苗和M.hyo灭活疫苗(联合免疫),Ⅴ组混合免疫该公司PCV-2灭活疫苗和M.hyo灭活疫苗(混合免疫),于14、28日龄对各组仔猪进行首免和二免。免疫后0 d、14 d、21 d、28 d、35 d和42 d,采用ELISA对5组试验仔猪血清中PCV-2和M.hyo抗体水平进行检测,并记录各组仔猪在实验开始和结束时的体重。利用SPSS统计学软件对抗体水平变化及体重变化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某公司PCV-2和M.hyo灭活疫苗单独、联合和混合免疫的效果差异。为进一步评估该厂家PCV-2和M.hyo灭活疫苗混合免疫的临床应用效果,将某养殖场每头母猪生产的健康仔猪随机分成A、B组,A组共1311头仔猪,进行该公司PCV-2和M.hyo灭活疫苗的混合免疫,B组共1252头仔猪,采用其他厂家生产的PCV-2和M.hyo疫苗进行联合免疫,当仔猪75日龄时,从两组中各随机抽查仔猪检测其PCV-2和M.hyo的抗体水平,并分批次评估A、B两组猪群从断奶至保育、断奶至出栏两阶段的体重变化及死亡情况等生产成绩,综合比较该公司PCV-2和M.hyo灭活疫苗混合免疫与其他厂家疫苗联合免疫的效果差异。结果显示该公司的PCV-2和M.hyo灭活疫苗安全性高,各组免疫后均无异常反应和免疫副反应,猪群进食正常,精神状态良好。体重称量结果显示各种猪群的增重正常,分析显示,各组仔猪在实验初期和结束时的平均体重略有差别,Ⅳ组平均增重最多,达19.02 Kg,比平均增重最少的Ⅰ组高1.24 Kg,Ⅱ、Ⅲ、Ⅴ组平均增重十分接近,总体上五组仔猪体重变化差异不显着(P>0.05)。血清抗体监测结果表明,M.hyo抗体产生速度快于PCV-2,联合免疫在首免后28 d时,PCV-2和M.hyo抗体水平达到双100%,而混合免疫则需35 d此两种抗体水平才均达双100%。Ⅱ、Ⅳ、Ⅴ组分别在免疫后28 d、28 d、35 d PCV-2抗体阳性率达到100%,Ⅱ、Ⅳ、Ⅴ组均在免疫后21 d M.hyo抗体阳性率达到100%。单独、联合和混合免疫后,6个时间点血清学检测结果显示,联合免疫组PCV-2和M.hyo体水平均略高于单独或混合免疫,但整体而言,其抗体水平无显着差异(P>0.05)。A、B两组疫苗临床应用分析结果显示,在随机抽查血清样本检测中A组抽检猪群PCV-2和M.hyo的抗体双阳性率为90.9%(10/11),而B组的抗体双阳性率仅27.3%(3/11)。断奶至保育阶段生产成绩评估显示A、B组的死亡率分别为0.76%(10/1311)、2.40%(30/1252),且转保育时A组猪群比B组猪群的平均体重高0.612 Kg;断奶至出栏阶段两组死亡率分别为1.08%(6/557)、2.90%(16/552),A组猪群比B组猪群的出栏平均体重高3.04 Kg。临床应用结果表明该公司PCV-2和M.hyo灭活疫苗混合免疫相对于其他厂家生产的PCV-2和M.hyo疫苗联合免疫的优势突出。实验结果显示PCV-2和M.hyo灭活疫苗安全有效,既可单独使用,也可联合或混合免疫,其相应抗体产生速度、免疫效果差异均不显着,两种疫苗之间相互干扰程度低。当需要对PCV-2和M.hyo两种灭活疫苗进行免疫时,推荐采用混合免疫,既安全、高效,又能减少应激,提高动物福利,省时省力,降低劳动成本,且免疫安全有效,为猪群提供有效持久的保护。本文为养殖场制定科学、合理、高效的PCV-2和M.hyo灭活疫苗免疫程序提供参考。

二、动物免疫接种副反应及其预防技术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动物免疫接种副反应及其预防技术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动物免疫副反应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免疫的副反应临床表现
    1.1 一般反应
    1.2 严重反应
    1.3 综合征反应
2 免疫副反应的原因分析
    2.1 疫苗因素
    2.2 免疫程序因素
    2.3 应激因素
3 预防和治疗措施
    3.1 改进养殖管理
    3.2 严格的免疫技术
    3.3 免疫副反应的救治

(2)动物免疫反应产生原因及应对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疫苗及免疫接种方法
    1.1 疫苗概念
    1.2 免疫接种方法
2 免疫反应产生原因
    2.1 疫苗因素
    2.2 动物因素
    2.3 免疫操作技术原因
3 应对措施
    3.1 科学选择疫苗
    3.2 严格疫苗免疫操作规程
    3.3 免疫反应症状及处置
        3.3.1 过敏性休克型
        3.3.2 全身反应型
4 结束语

(3)某公司规模化奶牛场口蹄疫抗体水平检测及免疫程序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口蹄疫概述
    2 口蹄疫的病原学
    3 口蹄疫流行现状及危害性
    4 口蹄疫的诊断方法
        4.1 疫情机理
        4.2 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5 口蹄疫免疫学研究进展
        5.1 口蹄疫病毒主要抗原位点及细胞受体
        5.2 口蹄疫病毒的免疫机理
        5.3 口蹄疫免疫程序研究进展
        5.4 口蹄疫疫苗研究进展
    6 口蹄疫的防治措施
        6.1 预防措施
        6.2 疾病的防控
    7 研究目的
试验一2015-2017 年规模化奶牛场口蹄疫抗体水平检测
    1 试验材料
        1.1 试验动物
        1.2 检测试剂及设备
    2 试验方法
        2.1 血清采集
        2.2 抗体水平检测
    3 结果与分析
        3.1 2015 年奶牛口蹄疫抗体水平结果
        3.2 2016 年奶牛口蹄疫抗体水平结果
        3.3 2017 年奶牛口蹄疫抗体水平结果
        3.4 2015 年-2017 年奶牛口蹄疫抗体水平对比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试验二奶牛口蹄疫免疫程序的筛选
    1 试验材料
    2 试验方法
        2.1 犊牛母源抗体及其首免后抗体消长规律试验
        2.2 成年奶牛不同注射方式免疫试验
        2.3 妊娠奶牛免疫副反应试验
        2.4 全年不同免疫次数试验
        2.5 血清采集
        2.6 抗体水平检测
    3 结果与分析
        3.1 犊牛母源抗体及其首免后抗体消长规律
        3.2 不同牧场成年奶牛不同注射方式抗体免疫效果的比较
        3.3 不同牧场妊娠奶牛不同免疫方式出现副反应的比较
        3.4 全年不同牧场不同免疫次数的抗体水平对比
    4 讨论
    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新发猪口蹄疫病毒VP1基因遗传衍化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 FMD国内外流行现状
        1.2 FMDV基因组和蛋白结构
        1.3 FMDV的整联蛋白受体
        1.4 FMDV基因的变异
        1.5 猪FMD的流行
        1.6 猪FMD的诊断
        1.7 猪FMD的防治
        1.8 世界与我国的FMD控制策略
        1.9 DNA测序技术发展简史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猪FMD疫苗免疫效果的临床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方案实施前后免疫抗体检测结果
        2.2 综合试验站实施猪FMD疫苗免疫效果临床评价技术的效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在免疫压力下猪FMD流行毒株感染情况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猪FMD疫苗免疫的临床监测与血清学监测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在免疫和非免疫压力下FMDV变异情况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FMDV毒价
        2.2 非免疫攻毒试验
        2.3 免疫攻毒试验
        2.4 攻毒仔猪发病时间
        2.5 O、A型 FMDV VP1 的检测
        2.6 O/MYA/7/98 谱系毒株流行和VP1 变异情况
    3 讨论
    4 小结
第五章 FMDV翻译速度对VP1 基因变异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全长载体构建和线性化
        2.2 体外转录和细胞转染试验
        2.3 基因工程病毒生物学特性
        2.4 基因工程病毒在不同宿主的传代和序列分析
        2.5 基因工程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
    3 讨论
    4 小结
第六章 FMDV的变异与宿主相互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FMDV毒价测定
        2.2 FMDV感染猪的发病结果
        2.3 病毒感染的样品检测结果
        2.4 转录组序列质量干净读长质量检测
        2.5 差异表达基因(DEGs)
        2.6 功能分析
        2.7 qRT-PCR验证DEGs的表达
        2.8 应激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关键基因在口蹄疫病毒感染过程的表达变化
        2.9 O型 FMDV VP1 突变质粒和A型突变毒株对宿主细胞的作用
    3 讨论
    4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甘肃农业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修改审查表

(5)猪用FMD灭活疫苗免疫增强剂CVC1302的研制及其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符号及缩略语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口蹄疫病毒及其疫苗研究进展
        1 口蹄疫的危害
        2 口蹄疫病毒
        3 口蹄疫的传播和流行途径
        4 口蹄疫的防控
        5 口蹄疫疫苗
        5.1 全病毒灭活疫苗
        5.2 弱毒疫苗
        5.3 合成肽疫苗
        5.4 其他新型疫苗
        6 口蹄疫疫苗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免疫增强剂的研究进展
        1 传统免疫佐剂类免疫增强剂
        2 天然来源材料作为免疫增强剂
        3 细胞因子类免疫增强剂
        4 纳米颗粒免疫增强剂
        5 Toll样受体激动剂
试验研究
    第三章 猪用FMD灭活疫苗免疫增强剂CVC1302的制备及效力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毒、疫苗和主要试剂
        1.2 主要仪器
        1.3 免疫增强剂的配制
        1.4 含免疫增强剂的口蹄疫灭活疫苗制备
        1.5 含免疫增强剂的疫苗质量检验
        1.6 疫苗免疫及效力评价
        1.7 CVC1302的免疫效力评价
        1.8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
        2.1 疫苗质量检测
        2.2 免疫猪的临床体征观察
        2.3 免疫增强剂的组方研制试验
        2.4 剂量筛选试验
        2.5 使用方式试验
        2.6 CVC1302的免疫效力评价
        3 讨论
    第四章 猪用FMD灭活疫苗免疫增强剂CVC1302的安全性试验和临床应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毒、试剂和检测试剂盒
        1.2 主要仪器
        1.3 CVC1302的安全性试验
        1.4. CVC1302对口蹄疫商品化疫苗的免疫效力评价
        1.5 CVC1302在不同猪场的推广应用
        1.6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
        2.1 安全性试验
        2.2 急性毒性试验
        2.3 蓄积毒性试验
        2.4 CVC1302对商品化口蹄疫疫苗的免疫效力评价
        2.5 CVC1302在规模化猪场的推广结果
        2.6 规模化猪场的免疫程序优化
        2.7 CVC1302的县域推广试验
        3 讨论
    第五章 PCV2感染条件下猪用FMD灭活疫苗免疫增强剂CVC1302的免疫增强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毒、免疫增强剂和疫苗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1.3 主要检测试剂盒
        1.4 小鼠PCV2感染模型的建立
        1.5 PCV2感染小鼠后免疫FMD灭活疫苗免疫方案
        1.6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小鼠感染PCV2方案的确定
        2.2 PCV2感染对小鼠脾脏淋巴细胞ROS的影响
        2.3 小鼠脾脏中PCV2病毒载量检测
        2.4 小鼠脾脏组织病理学切片
        2.5 小鼠血清中FMDV抗体检测
        2.6 小鼠血清中细胞因子检测
        2.7 CVC1302对PCV2感染小鼠血清中SOD、MDA、CAT活力的影响
        2.8 CVC1302对PCV2感染小鼠血清中GSH、GSSG水平及GSH/GSSG的影响
        3 讨论
    第六章 CVC1302诱导猪用FMD灭活疫苗产生长效抗体的机理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抗原与免疫增强剂
        1.2 试剂
        1.3 试验动物
        1.4 免疫用疫苗及水相制备
        1.5 小鼠免疫试验
        1.6 FMDV特异性抗体检测
        1.7 注射部位APC流式检测
        1.8 注射部位趋化因子转录及表达水平检测
        1.9 腹股沟淋巴结APC流式检测
        1.10 腹股沟淋巴结IFN-γ分泌型CD3~+CD4~+T细胞流式检测
        1.11 腹股沟淋巴结处淋巴细胞IFN-γ转录与表达水平检测
        1.12 生发中心反应检测
        1.13 长寿浆细胞流式检测
        1.14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O型FMDV特异性IgG及分型抗体
        2.2 注射部位APC募集及DC活化流式检测
        2.3 注射部位趋化因子转录与表达水平检测
        2.4 腹股沟淋巴结APC流式检测
        2.5 O型FMDV特异性T细胞应答检测
        2.6 生发中心反应检测
        2.7 长寿浆细胞流式检测
        3 讨论
全文总结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6)动物免疫副反应及其防治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免疫概念与分类
2 抗原与抗体
3 免疫副反应
4 免疫副反应影响因素
    4.1 免疫技术方面
    4.2 疫苗因素
    4.3 环境与饲养管理方面
    4.4 动物品种、个体差异
5 防治措施
    5.1 严格遵循免疫操作规范流程
    5.2 科学选育品种, 规范饲养管理
    5.3 做好免疫前临床健康检查, 全面掌握动物健康状况
    5.4 采购合法正规疫苗, 确保免疫质量
    5.5 科学备用抗应激药物, 妥善处置免疫中的不良反应
6 结束语

(7)旅顺口区猪O型口蹄疫防控情况及疫苗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口蹄疫概述
        1.1.1 口蹄疫症状及病理变化
        1.1.2 口蹄疫流行病学
        1.1.3 口蹄疫病毒生物学特性
    1.2 口蹄疫诊断技术
        1.2.1 病原学诊断
        1.2.2 血清学诊断
        1.2.3 分子生物学诊断
    1.3 口蹄疫疫苗的研究进展
        1.3.1 灭活疫苗
        1.3.2 弱毒疫苗
        1.3.3 新型疫苗
    1.4 影响免疫效果的因素
        1.4.1 个体与环境差异
        1.4.2 疫苗管理问题
        1.4.3 其他因素
    1.5 目的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用苗
        2.1.2 检测试剂
        2.1.3 主要器材
    2.2 试验方法
        2.2.1 实验对象的分组与样品采集
        2.2.2 观察应激反应
        2.2.3 O型-FMD灭活疫苗免疫抗体效价的测定
        2.2.4 O型-FMD合成肽疫苗免疫抗体效价的测定
        2.2.5 结果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应激反应结果
    3.2 一组免疫抗体效价的测定
        3.2.1 不同月份免疫抗体效价结果
        3.2.2 不同生长阶段免疫抗体效价结果
    3.3 二组免疫抗体效价的测定
        3.3.1 产仔母猪抗体滴度检验结果
        3.3.2 仔猪首免前抗体水平变化
        3.3.3 断乳仔猪做完首免后23天内免疫抗体滴度情况以及60日龄时做完强化免疫后30天内抗体滴度检测情况
4 分析与讨论
    4.1 不同因素对免疫抗体水平的影响
        4.1.1 从不同养殖类型分析抗体检测水平
        4.1.2 从不同的月份来分析口蹄疫抗体水平
        4.1.3 从不同日龄猪分析免疫抗体检测水平
        4.1.4 不同剂量免疫产生抗体及其对应抗体的动态变化
        4.1.5 口蹄疫多肽苗免疫效果
    4.2 旅顺口区口蹄疫防控措施及疫情处置措施
        4.2.1 旅顺口区口蹄疫防控措施
        4.2.2 疫情处置措施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无锡市崇安区2008-2016年疑似预防接种副反应监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监测方法
    2.3 监测指标
    2.4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无锡市崇安区2008-2016年报告病例性别、年龄分布情况
    3.2 无锡市崇安区2008-2016年AEFI发生的年度与月份分布情况
    3.3 无锡市崇安区2008-2016年疫苗相关AEFI发生分类和临床诊断
    3.4 无锡市崇安区2008-2016年疫苗相关AEFI发生者接种途径与转归情况
    3.5 无锡市崇安区2008-2016年疫苗相关AEFI发生率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综合防控技术的集成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略缩词 第一篇 文献综述
1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研究现状
    1.1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致病机理
    1.2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诊断技术研究
2 PRRS在我国的流行、演化及当前疫苗免疫现状
    2.1 PRRS流行及演化
    2.2 PRRS疫苗研究进展
3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防控策略概况
    3.1 PRRS的预防策略
    3.2 PRRS的控制策略
    3.3 药物使用在PRRS防控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二篇 试验研究
第一章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流行毒株监测与疫情诊断
    1 材料与方法
    
1.1 猪场整体布局及生产概况
    
1.2 疫病猪场健康管理方案及现状
    
1.3 疫病调查和临床症状分析
    
1.4 病理学诊断
    
1.5 RT-PCR检测PRRSV
    
1.6 ORF5基因扩增与序列分析
    
1.7 ELISA抗体检测
    2 结果
    
2.1 猪场疫病史及流行情况
    
2.2 病理分析
    
2.3 RT-PCR检测
    
2.4 ORF5基因序列分析
    
2.5 种猪群PRRSV血清抗体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免疫接种和野毒驯化对PRRS防控效果的比较
    1 材料与方法
    
1.1 猪场生产及流行病概况
    
1.2 主要材料试剂和检测方法
    
1.3 试验猪群分组及闭群管理方式
    
1.4 试验猪群健康指标监控和RSY评估
    2 结果
    
2.1 病原暴露方式对健康指标的影响
    
2.2 病原暴露方式对试验猪群生产指标的影响
    
2.3 病原暴露方式对年度生产(PSY)和经济(RSY)指标的影响
    3 讨论
    
3.1 病原暴露和免疫方式的影响
    
3.2 闭群管理技术的价值及问题
    
3.3 综合措施对闭群技术的辅助增强作用
    
3.4 猪场经济指标(RSY)及评估模型的作用与价值
    
3.5 血清驯化的风险性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两种生物安全措施在PRR防控中的应用效果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产房McRebel改良方案效果
    
2.2 产房McRebel改良方案的经济(RSY)影响效果
    
2.3 产房批次间新式消毒方案效果
    
2.4 产房批次间新消毒方案经济(RSY)影响效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中西药物联合使用对PRRS细菌性继发感染的防控效果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临床效果
    
2.2 死亡率分析
    
2.3 日增重分析
    
2.4 药物经济回报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本文创新点 攻读博士期间的主要成果 致谢

(10)圆环病毒2型和猪肺炎支原体灭活疫苗不同组合方式对仔猪免疫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猪圆环病概述
        1.1 猪圆环病毒病原学
        1.1.1 猪圆环病毒的命名和分类
        1.1.2 猪圆环病毒形态与理化特性
        1.1.3 猪圆环病毒2型的主要编码蛋白
        1.2 猪圆环病毒病理学
        1.2.1 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
        1.2.2 猪皮炎与肾病综合征(PDNS)
        1.2.3 猪呼吸系统疾病综合征(PRDC)
        1.2.4 先天性颤抖(CT)
        1.3 猪圆环病毒流行病学
        1.3.1 猪圆环病毒的发现及流行情况
        1.3.2 猪圆环病毒的传播途径
        1.3.3 猪圆环病毒流行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1.4 猪圆环病毒的致病机理简介
        1.5 猪圆环病毒病的实验室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1.6 猪圆环病毒疫苗研究进展
    2 猪支原体肺炎概述
        2.1 猪肺炎支原体病原学
        2.1.1 猪肺炎支原体的发现与命名
        2.1.2 猪肺炎支原体的形态与特征
        2.2 猪肺炎支原体病理学
        2.3 猪肺炎支原体流行病学
        2.3.1 传染源
        2.3.2 传播途径
        2.3.3 易感动物
        2.4 猪肺炎支原体的致病机理
        2.5 猪肺炎支原体病的实验室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2.5.1 临床诊断
        2.5.2 实验室诊断
        2.6 猪肺炎支原体疫苗研究进展
        2.6.1 国外MPS疫苗概况
        2.6.2 国内MPS疫苗概况
    3 猪圆环病和猪支气管肺炎的混合感染现状
    4 PCV-2灭活疫苗和M.hyo灭活疫苗混合注射的研究进展
    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PCV-2和M.hyo疫苗的不同组合方式免疫
    1 引言
    2 实验的主要材料
        2.1 主要试剂及仪器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2 实验动物
    3 实验方法
        3.1 试验分组及免疫方案
        3.2 免疫副反应观察及饲养管理
        3.3 免疫抗体检测
        3.3.1 血液的采集及血清的制备
        3.3.2 PCV-2抗体检测
        3.3.2.1 洗涤液的配制、样品的准备
        3.3.2.2 抗体检测操作步骤
        3.3.2.3 判断标准
        3.3.3 M.hyo抗体检测
        3.3.3.1 洗涤液的配制、样品的准备
        3.3.3.2 抗体检测操作步骤
        3.3.3.3 判断标准
    4 结果
        4.1 疫苗安全性观察及对猪增重的影响
        4.2 数据统计与分析
        4.2.1 猪圆环病毒2型抗体检测结果分析
        4.2.2 猪支原体肺炎抗体检测结果
        4.2.3 不同组合方式免疫的综合评估
    5 讨论
    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PCV-2和M.hyo灭活疫苗混合免疫的临床应用
    1 引言
    2 实验的主要材料
        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2.2 实验动物及实验场地
    3 实验方法
        3.1 试验分组及免疫方案
        3.2 饲养管理及免疫副反应观察
        3.3 免疫抗体检测
        3.4 生产成绩评估
    4 结果
        4.1 免疫副反应观察
        4.2 免疫抗体的检测结果
        4.3 生产成绩评估
    5 讨论
    6 本章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四、动物免疫接种副反应及其预防技术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动物免疫副反应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J]. 李颖,辛光英,刘长宏. 中国畜禽种业, 2021(09)
  • [2]动物免疫反应产生原因及应对措施[J]. 黄云梅. 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 2020(04)
  • [3]某公司规模化奶牛场口蹄疫抗体水平检测及免疫程序筛选[D]. 莫杨.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2)
  • [4]新发猪口蹄疫病毒VP1基因遗传衍化规律研究[D]. 吕建亮. 甘肃农业大学, 2019
  • [5]猪用FMD灭活疫苗免疫增强剂CVC1302的研制及其作用机理研究[D]. 陈瑾. 南京农业大学, 2019
  • [6]动物免疫副反应及其防治措施[J]. 莫良勤. 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 2019(02)
  • [7]旅顺口区猪O型口蹄疫防控情况及疫苗效果分析[D]. 李吉玺. 沈阳农业大学, 2018(03)
  • [8]无锡市崇安区2008-2016年疑似预防接种副反应监测分析[D]. 宋琦. 苏州大学, 2018(04)
  • [9]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综合防控技术的集成与应用[D]. 李孝文.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 [10]圆环病毒2型和猪肺炎支原体灭活疫苗不同组合方式对仔猪免疫效果的研究[D]. 张莉. 四川农业大学, 2017(02)

标签:;  ;  ;  ;  ;  

动物免疫的副作用及其预防措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