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字地老虎核型多角体病毒对宿主昆虫繁殖潜势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王承锐[1](2020)在《春尺蠖新病毒株的鉴定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文中认为为了开发新型的生物杀虫剂,我们从自然死亡的春尺蠖幼虫分离到新病毒株。通过电镜观察,初步确认该新病毒株是一种质型多角体病毒,通过食料给毒法测定其对春尺蠖3龄幼虫和思茅松毛虫3龄幼虫的致死作用,并研究新病毒株与NPV(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之间的增效作用。结果如下:(1)新毒株病毒的包涵体为多角体,一个多角体内包埋多个粒病毒粒子。在形态上与其他CPV无明显差别,确定其为质型多角体病毒。命名为春尺蠖质型多角体病毒(Apocheima cinerarius cypovirus,ApciCPV)。(2)ApciCPV对春尺蠖3龄幼虫有很强的毒力,半致死浓度(LC50)为1.42×104 OBs/mL。当ApciNPV+ApciCPV复配剂感染春尺蠖3龄幼虫时,相比ApciNPV单剂,半致死时间(LT50)缩短0.5~10.9 d、最终致死率提高6.7%~43.3%。一定浓度的ApciCPV对ApciNPV有增强作用,并且这种增强作用与复配剂中ApciCPV的浓度成正比。(3)ApciCPV对思茅松毛虫3龄幼虫有很强的毒力,半致死浓度(LC50)为6.62×105 OBs/mL。当DekiNPV+ApciCPV复配剂感染思茅松毛虫3龄幼虫时,相比DekiNPV单剂,半致死时间(LT50)缩短0.5~20 d、最终致死率提高2.8%~66.2%。一定浓度的ApciCPV对DekiNPV有增强作用,并且这种增强作用与复配剂中ApciCPV的浓度成正比。(4)高浓度的ApciCPV与NPV之间存在增效作用,且与复配剂中ApciCPV的浓度成正比,当复配剂中NPV浓度的增加时,增效作用会逐渐减弱最后表现为相加作用;低浓度的ApciCPV与NPV之间则更多表现为相加作用和拮抗作用。
余帆[2](2019)在《叉角厉蝽联合生物农药对烟草斜纹夜蛾种群的控制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叉角厉蝽Eocanthecona furcellata(Wolff)是鳞翅目害虫的一种重要捕食性天敌,在烟草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F.)的生物防治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而在生产上,烟草害虫的药剂防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叉角厉蝽的推广应用。为了探明烟草上常用药剂对叉角厉蝽存活及捕食作用的影响,寻求叉角厉蝽与药剂联合应用的可能性,本文在室内条件下,采用点滴法分别测定了2种生物药剂和4种常用杀虫剂对叉角厉蝽存活及捕食的影响,通过存活率、捕食功能反应等指标评价了农药对叉角厉蝽的安全性,在此基础上,应用生命表方法评价了叉角厉蝽联合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制剂对烟草斜纹夜蛾种群的控制作用,旨在为烟草斜纹夜蛾的生物防治提供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药剂对叉角厉蝽存活的影响室内条件下采用浸卵法和点滴法,分别测定了2种生物药剂(苏云金芽孢杆菌与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以及5种常用化学药剂(虫酰肼、虫螨腈、甲维盐、氯虫苯甲酰胺和高效氯氰菊酯)对叉角厉蝽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生物药剂苏云金芽孢杆菌与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处理下,叉角厉蝽的孵化率分别为91.08%和89.45%,与对照(91.30%)无显着差异,存活率在高剂量(10000 mg/L)处理下分别为100%和98%,与对照无显着差异,表明生物药剂对叉角厉蝽的存活无影响。化学药剂中高剂量(10000 mg/L)的甲维盐、氯虫苯甲酰胺、虫螨腈、虫酰肼和高效氯氰菊酯处理下,叉角厉蝽卵的卵化率分别为91.00%、88.49%、83.51%、80.17%和5.12%,化学药剂中低剂量(1250 mg/L)处理下,叉角厉蝽5龄若虫的存活率分别为70%、97%、91%、99%和33%,在高剂量(10000 mg/L)处理下,叉角厉蝽的存活率最低的为高效氯氰菊酯制剂1%,其次为甲维盐制剂4%,与其他处理均有极其显着差异。可见,高效氯氰菊酯药剂对叉角厉蝽的毒性最大,在田间释放叉角厉蝽期间应禁止使用;2.药剂对叉角厉蝽捕食作用的影响以药剂的推荐剂量为标准研究了不同药剂对叉角厉蝽捕食作用的影响,测定了在2种生物药剂(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和苏云金芽孢杆菌)处理下,叉角厉蝽对3龄斜纹夜蛾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在2种生物药剂处理下叉角厉蝽对斜纹夜蛾3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模型结构未发生改变,在一定猎物范围之内,随着捕食密度的增加,两个处理的捕食量均增加,但当猎物密度增加到一定限度之后,叉角厉蝽的捕食量增加速率变缓,呈负加速曲线。在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苏云金芽孢杆菌和清水对照处理下,叉角厉蝽对猎物瞬时攻击率分别为1.1666、1.379和1.1882;捕食能力分别为93.33、66.94和110.2;最大捕食量分别为80、48.54和92.59。苏云金杆菌制剂的使用对叉角厉蝽捕食作用的影响高于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制剂。同时测定了在4种化学药剂(虫酰肼、虫螨腈、甲维盐和氯虫苯甲酰胺)处理下叉角厉蝽对烟草斜纹夜蛾的捕食功能,结果表明,叉角厉蝽对斜纹夜蛾3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模型结构未随药剂变化发生明显改变,但其对猎物的捕食功能参数发生了明显变化。在药剂虫酰肼、虫螨腈、甲维盐、氯虫苯甲酰胺和清水对照处理下,叉角厉蝽对猎物的瞬时攻击率分别为1.119、1.2263、1.1635、1.1466、1.1882;捕食能力分别为98.84、98.90、53.87、86.86、92.59头;日最大捕食量分别为84.75、80.65、46.30、75.76、110.02头;其中甲维盐对叉角厉蝽的影响最大,具体表现在瞬时攻击力下降了2.07%、捕食时间的延长了100%。此外,测定了不同药剂处理时在不同猎物密度条件下的叉角厉蝽日捕食量,结果表明,在相同的猎物密度条件下,对照组中的捕食量最大,甲维盐制剂处理时的叉角厉蝽捕食量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综合上述结果可见,甲维盐对叉角厉蝽的安全性较低,对叉角厉蝽捕食较安全的药剂有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苏云金芽孢杆菌、虫酰肼、虫螨腈和氯虫苯甲酰胺;3.叉角厉蝽与生物药剂联合防治对烟草斜纹夜蛾种群的控制作用采用生命表方法,评价了叉角厉蝽与生物制剂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联合应用,对烟草斜纹夜蛾种群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在对照区中,斜纹夜蛾的种群趋势指数为6.208。在喷施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制剂处理区、释放叉角厉蝽处理区和生物农药与叉角厉蝽联用处理区中,斜纹夜蛾种群趋势指数分别为2.990、1.063和0.851。喷施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制剂处理区、释放天敌处理区和生物农药与天敌结合处理区中斜纹夜蛾的干扰作用控制指数分别为0.482、0.171和0.137,相对应的控制效果分别为51.8%、82.9%和86.3%。表明叉角厉蝽的控制效果优于生物农药的控制效果,叉角厉蝽与生物药剂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联合应用对烟草斜纹夜蛾的防治效果最优。
李欣悦[3](2019)在《CO2浓度变化对“舞毒蛾-LdNPV”系统影响》文中认为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国际性问题,大气CO2浓度升高不仅是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也会对人类社会和农林生态系统造成很大影响。气候委员会指出近年大气CO2浓度已经达到历史之最,并且会持续升高。本文依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评估报告当前大气以及预测未来CO2浓度升高趋势设置3个CO2浓度,分别为 397μL/L、550μL/L 和 750μL/L。将舞毒蛾卵置于 CO2 浓度(397μL/L、550μL/L、750μL/L)下饲养至3龄幼虫,LdNPV(LC20=1.1×10PIB/μL)感染舞毒蛾3龄幼虫24h后放置大气(CO2浓度为397μL/L)条件下饲养,测定舞毒蛾3-4龄历期、体重累计增长率、累计死亡率,同时测定舞毒蛾体内保护酶、解毒酶活性,测定不同CO2浓度条件下 LdNPV 致死中浓度(LC50)。不同 CO2 浓度(397μL/L、550μL/L、750μL/L)下饲养的3龄幼虫,经LdNPV(LC20=1.1×10PIB/μL)和正常饲料饲喂后,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别构建幼虫转录组文库,比较分析差异基因表达及主要信号通路;筛选2个舞毒蛾OBP家族基因,进行原位杂交组织定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CO2浓度(397μL/L、550μL/L和750μL/L)下饲养的舞毒蛾3龄幼虫对LdNPV 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 7.54×102PIB/μL、4.85×102PIB/μL 和3.03×102PIB/μL。LdNPV 胁迫导致不同 CO2浓度(397μL/L、550μL/L 和 750μL/L)条件下饲养的舞毒蛾3龄幼虫体重累计增长率分别比对照组增加81.27%、71.63%和68.41%;随着CO2浓度升高幼虫感染LdNPV后死亡率增加,750μL/L高浓度处理组死亡率最大,为27.09%。高浓度CO2条件下生长至3龄的舞毒蛾幼虫会增加食物的利用率和转化率来维持生长发育,使虫体内LdNPV大量繁殖并减缓自身的生长发育,这可能导致LdNPV在高浓度CO2处理的舞毒蛾幼虫体内潜伏期长、致死率高。2、高CO2浓度(750μL/L)胁迫下,舞毒蛾3龄幼虫体内解毒酶CarE和AChE活性随着CO2浓度升高而诱导增加,ALP活性随CO2浓度升高抑制下降;保护酶CAT活性随着CO2浓度升高抑制减少,而SOD活性随着CO2浓度升高诱导增加。高CO2浓度条件下生长的舞毒蛾3龄幼虫接种LdNPV后,随着CO2浓度升高体内CarE、ALP、AChE和CAT活性被抑制,而SOD活性表现为诱导增加。舞毒蛾3龄幼虫体内CarE、AChE、ALP、CAT活性随着CO2浓度升高而降低,舞毒蛾免疫防御系统受到破坏可能会引起舞毒蛾种群减少3、分别构建不同CO2浓度(397μL/L、550μL/L、750μL/L)饲养至3龄幼虫,经LdNPV(LC20=1.1×10PIB/μL)和正常饲料饲喂后幼虫转录组文库,获得80.65 Gb数据,Q30碱基百分比为92%以上。生物信息学分析后共获得33895个Unigene,功能注释到 Nr、SwissProt、KOG、KEGG、GO 和 InterPro 数据库 Unigene 分别为 19286 条、12694条、12189条、13986条、4205条和13776条。差异表达基因集中,响应所有处理组共32个基因,其中富集差异基因最多的是Humandiseases的二级通路Influenza A上(4 个),其次是 Metabolic pathways 的二级通路 Global and overview maps(2 个)、Carbohydrate metabolism(2个)。32个差异表达基因中有4个属于胰蛋白酶家族,经荧光定量RT-PCR分析,胰蛋白酶(CL922.Contig4GMI)作为免疫防御相关基因,在各处理组(550CK、750CK、397NPV、550NPV、750NPV)中均下调。4、原位杂交表达分析表明舞毒蛾LdOBP1基因在舞毒蛾成虫雌性触角中分布比雄性触角中多;LdOBP2基因在舞毒蛾成虫雄性触角中分布比雌性触角中多。在舞毒蛾雄性成虫触角中,LdOBP1基因分布低于LdOBP2基因。相反在舞毒蛾雌性成虫触角中,LdOBP1基因分布高于LdOBP2基因。
孙艺峰[4](2017)在《MabrNPV对几种重要夜蛾科害虫的生物测定以及增效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通过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Mamestra brassicae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简称MabrNPV)对几种重要夜蛾科害虫的生物测定,筛选出防治较好的夜蛾科害虫,通过MabrNPV与农药、4种化学物质混配,筛选出对MabrNPV有较好增效作用的化学试剂,最后通过卵孢白僵菌与MabrNPV混配,确定卵孢白僵菌对MabrNPV是否存在增效作用。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MabrNPV对几种重要夜蛾科害虫的初筛本论文通过生物测定方法进行了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MabrNPV)对农业生产上5种重要夜蛾科害虫幼虫的毒力测定。研究结果表明,MabrNPV对斜纹夜蛾、甜菜夜蛾、棉铃虫、粘虫、小地老虎幼虫均有致病性,但致病力存在差异,其对2龄幼虫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1.19×105 PIB/ml、2.02×105 PIB/ml、4.30×105 PIB/ml、2.15×106 PIB/ml、1.29×1016 PIB/ml,MabrNPV对斜纹夜蛾和甜菜夜蛾的毒力最高,对小地老虎的毒力最低,MabrNPV对斜纹夜蛾和甜菜夜蛾的毒力与其他3种夜蛾毒力差异显着。(2)MabrNPV对斜纹夜蛾甜菜夜蛾不同虫龄的毒力测定以及致死中时间LT50测定试验测得,MabrNPV对斜纹夜蛾1、2、3龄幼虫的LC50和LC90分别为3.58×104、2.10×108PIB/ml,1.00×105、3.85×108 PIB/ml,1.53×106、1.50×1011 PIB/ml;MabrNPV对甜菜夜蛾1、2、3龄幼虫的LC50和LC90分别为6.08×104、5.79×108 PIB/ml,1.85×105、1.21×109 PIB/ml,4.91×106、1.02×1012 PIB/ml。MabrNPV对斜纹夜蛾和甜菜夜蛾幼虫的毒力随虫龄的增加而降低,幼虫对病毒的易感性随虫龄的增加而下降。MabrNPV对甜菜夜蛾各虫龄的LC50和LC90均大于斜纹夜蛾,说明MabrNPV对斜纹夜蛾的毒力优于甜菜夜蛾。1×108 PIB/ml的MabrNPV对斜纹夜蛾和甜菜夜蛾1、2、3龄幼虫致死中时间LT50分别为1.86 d、2.14 d,1.90 d、2.26 d,3.18 d、3.83 d;1×106 PIB/ml的MabrNPV对斜纹夜蛾和甜菜夜蛾1、2、3龄幼虫的LT50分别为3.71 d、4.49 d,3.91 d、4.53 d,5.92 d、6.22 d。在同一饲毒浓度下,MabrNPV对斜纹夜蛾和甜菜夜蛾幼虫的致死时间随虫龄的增加而增加;同一虫龄下,致死时间随MabrNPV浓度增加而减少(3)MabrNPV与农药混配增效作用的研究MabrNPV与五种农药混配对2龄斜纹夜蛾的累计校正死亡率:鱼藤酮混剂>氯虫苯甲酰胺混剂>毒死蜱混剂>高效氯氟氰菊酯混剂>啶虫脒混剂,比较共毒系数:鱼藤酮混剂>毒死蜱混剂>氯虫苯甲酰胺混剂>高效氯氟氰菊酯混剂>啶虫脒混剂,鱼藤酮混剂对2龄斜纹夜蛾的累计校正死亡率和共毒系数均为最高,所以鱼藤酮与MabrNPV混配增效明显,而啶虫脒混剂对2龄斜纹夜蛾的累计校正死亡率和共毒系数均为最低。MabrNPV与五种农药混配对2龄甜菜夜蛾的累计校正死亡率鱼藤酮混剂>氯虫苯甲酰胺混剂>毒死蜱混剂>高效氯氟氰菊酯混剂>啶虫脒混剂,比较共毒系数发现鱼藤酮混剂>氯虫苯甲酰胺混剂>毒死蜱混剂>高效氯氟氰菊酯混剂>啶虫脒混剂,同样得到鱼藤酮混剂对2龄甜菜夜蛾的累计校正死亡率和共毒系数均为最高,而啶虫脒混剂对2龄甜菜夜蛾的累计校正死亡率和共毒系数均为最低。综合以上分析,鱼藤酮与MabrNPV混配缩短了MabrNPV杀虫时间,增效作用明显,为复配的最佳配方。(4)MabrNPV与卵孢白僵菌混配增效作用的研究试验测得,卵孢白僵菌对2龄斜纹夜蛾的毒力回归方程为Y=1.0893+0.5519X(r=0.9937),随着卵孢白僵菌浓度的升高,斜纹夜蛾幼虫的累计死亡率也随之升高,累计校正死亡率为16.95%-74.58%,呈正相关趋势变化。将卵孢白僵菌与MabrNPV混配,各处理在第7天后的累计校正死亡率均在50%以上,其中β×C最高为98.31%,β×B、β×A校正死亡率均在80%以上,结果表明高浓度的卵孢白僵菌与MabrNPV混配对2龄斜纹夜蛾有较好的防治效果。通过对共毒系数计算发现,混配处理的共毒指数数值在27.12到69.5之间。其中卵孢白僵菌LC70与LC50与MabrNPV的LC70混配共毒系数最高,为最佳配方。(5)MabrNPV与4种化学物质混配增效作用的研究MabrNPV与有机硅、茶皂素两种助剂混配对2龄斜纹夜蛾致病力明显,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1640.5、4628.1 PIB/ml,均小于1.00×105 PIB/ml,增效比为60.69和20.61,均>1,增效明显。MabrNPV与红糖、K2CO3两种助剂混配,其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2.1876×106、1.7696×105 PIB/ml,均大于1.00×105 PIB/ml,增效比0.0457和0.5651,均<1,几乎无增效作用。添加4种物质增效大小为有机硅>茶皂素>K2CO3>红糖。MabrNPV与500×、1000×、2000×、5000×有机硅助剂混配对2龄斜纹夜蛾防治效果明显,比较LC50发现,500×有机硅助剂为1.1636×103 PIB/ml、1000×有机硅助剂LC50=1.8017×103 PIB/ml,2000×和5000×有机硅助剂LC50为2.2252×103、7.4132×104 PIB/ml,增效比分别为85.94、55.50、44.94、1.348,比较防治效果:500×>1000×>2000×>5000×,所以MabrNPV添加500×有机硅助剂对2龄斜纹夜蛾防治效果效果最好。MabrNPV与500×、1000×、2000×、5000×茶皂素助剂混配对2龄斜纹夜蛾有较好的杀虫活性,500×茶皂素助剂为3.0771×103 PIB/ml、1000×茶皂素助剂LC50=5.1281×103 PIB/ml,2000×和5000×茶皂素助剂LC50为8.6327×103、1.33×105 PIB/ml,增效比分别为32.50、19.50、11.58、0.75,通过差异显着分析,确定添加茶皂素的最适浓度为1000倍液。
邹金城,杨勇,杨益众,苏宏华[5](2016)在《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Fabricius)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杂食性害虫,经常暴发成灾,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SpltNPV)能有效控制斜纹夜蛾种群数量,是有效防治斜纹夜蛾的生物制剂,具有重要的经济、生态和环保价值。本文从毒力、流行病学、分子生物学、复配剂及其田间应用和对斜纹夜蛾天敌的影响等方面综述了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研究进展。
宗瑞英[6](2016)在《斜纹夜蛾不同家系对杀虫微生物敏感性差异研究》文中认为寄主种群内对病原微生物敏感性的多样化有利于其抵御微生物侵染,此已在无脊椎动物中得到部分实验证实。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Fabricius)属鳞翅目夜蛾科,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病毒、细菌和真菌均可侵染斜纹夜蛾,而斜纹夜蛾种群内对不同微生物敏感性是否存在差异,还少见研究报道。粘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和莱氏野村菌Nomuraea rileyi都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对包括斜纹夜蛾在内的许多害虫有致病性,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SpltNPV)也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主要侵染斜纹夜蛾。本研究在前期已获得有三个有遗传差异的斜纹夜蛾家系的基础上,分析各家系对粘质沙雷氏菌、莱氏野村菌和SpltNPV敏感性的差异,明确它们对病毒、细菌和真菌的敏感性差异是否一致,并进一步分析家系间共生菌差异及其与敏感性差异相关性,研究结果既可丰富害虫与杀虫微生物协同进化理论,也能为斜纹夜蛾的高效生物防治提供指导。主要结果如下:(1)斜纹夜蛾3个家系适合度比较:为明确斜纹夜蛾同一地理种群内适合度差异,比较了由斜纹夜蛾安徽和县种群中建立的3个家系的适合度。研究发现,斜纹夜蛾3个家系之间的幼虫发育历期无显着差异,分别为12.9、12.4和12.4d;雌雄蛹比也无显着差异,在1.12-1.71间;化蛹率同样没有显着差异,分别为81%、72.9%和72.6%;从蛹重来看,三个家系雌蛹无显着差异,但雄蛹重量有显着差异,家系B显着高于家系A的雄蛹重量。(2)斜纹夜蛾3个家系对杀虫微生物敏感性差异:为探明害虫种群内对微生物敏感性的多样化程度,分别比较研究了斜纹夜蛾3个家系对杀虫细菌、真菌和病毒敏感性。研究表明,3个家系对杀虫微生物的敏感性存在差异,且这种差异因微生物种类不同而异。3个家系对杀虫真菌莱氏野村菌的敏感性以家系A最高,108孢子/ml孢子液对3龄幼虫致死率为23.3%,显着高于家系B,与家系C没有显着差异;但对杀虫细菌粘质沙雷氏菌,则以家系B的敏感性最高,107cfu/ml粘质沙雷氏菌对3龄幼虫的致死率为20%,显着高于家系C,而与A无显着差异;3家系对SpltNPV的敏感性又以家系C最高,5×106PIB/ml病毒对3龄幼虫的致死率高达93.3%,显着高于家系B,与A无显着差异。由此说明斜纹夜蛾3个家系对三种杀虫微生物的差异不一致,存在互补关系,此有利于害虫种群抵御杀虫微生物的侵染。(3)斜纹夜蛾家系间共生菌差异与微生物敏感性多样化相关分析:为揭示害虫种群内不同家系间共生菌差异与其对微生物敏感性多样化的相关性,比较研究了斜纹夜蛾3个家系中共生菌种类及携带率。结果发现,斜纹夜蛾3个家系中,检测的Wolbachia、Cardinium、Arsenophons和Spiroplasma这一种共生菌中,均只检测到共生菌Wolbachia,未能检测到其他3种共生菌,说明不同家系体内共生细菌种类相同;进一步发现,家系B中Wolbachia的携带率最高,为20.5%,家系A和C的携带率分别为7.3%和6.5%。结合斜纹夜蛾3个家系中共生菌携带率和对三种杀虫微生物敏感性,可初步看出,家系B中Wolbachia的携带率最高,其对核型多角体病毒和杀虫真菌的敏感性均最低,分析认为Wolbachia可能与提高斜纹夜蛾对核型多角体病毒和杀虫真菌莱氏野村菌的抵抗力相关。
王晓丽[7](2015)在《外源JA诱导青杨抗性及酚酸对舞毒蛾及LdNPV致病力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 L.)是一种分布广、寄主种类多、危害大的食叶性害虫,给林业经济和生态建设造成极大损失。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Lymanria dispar nucleopolyhedrosivirus,Ld NPV)是舞毒蛾重要的病原微生物之一,影响其种群数量动态。LdNPV的发生与寄主昆虫中肠环境有关,中肠环境受到幼虫食入植物及其成分的影响,从而影响病毒的致病力。通过外源茉莉酸诱导青杨(Populus cathayana)抗性及4种酚酸,研究它们对舞毒蛾幼虫生长发育及Ld NPV致病力的影响,中肠切片分析酚酸和病毒对中肠的病理变化,分析抗性物质酚酸本身及其对Ld NPV侵染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外源JA诱导抗性对舞毒蛾LdNPV致病力的影响取食0.001mmol/L浓度茉莉酸诱导5d、10d青杨的2龄幼虫病毒死亡率与取食正常青杨差异显着,分别比正常青杨的死亡率高13.3%和20.1%(P<0.05);诱导青杨接毒的2龄幼虫死亡率显着高于正常青杨接毒的。正常青杨与诱导1d、5d、10d青杨饲养的幼虫死亡率显着高于人工食料饲养的,前者比后者分别高了25.8、14.3、29.6和33.8%。诱导青杨饲养的2龄幼虫发育历期比正常青杨显着(P<0.05)。取食0.1mmol/L浓度茉莉酸诱导1d、5d、10d青杨的2龄幼虫病毒死亡率分别比正常青杨饲养的幼虫死亡率高25.9、28.1和28.9%(P<0.05);用诱导5d青杨叶片接毒的幼虫死亡率比正常青杨叶片接毒的死亡率显着高19.0%。正常青杨与诱导1d、5d、10d青杨饲养的幼虫死亡率显着高于人工食料饲养的,前者分别比后者高25.8、40.9、34.9和41.4%。诱导青杨饲养的2龄幼虫发育历期比正常青杨延长。2.外源JA诱导抗性及LdNPV对舞毒蛾生长发育及食物利用的影响外源JA诱导青杨及核型多角体病毒均对舞毒蛾幼虫生长发育及食物利用有明显影响。感染病毒并取食诱导青杨的幼虫体重显着低于对照,发育历期延长,在诱导1d、5d、10d的节点上分别比对照延长了1.0d、1.2d和1.7d;对诱导5d后青杨的取食量显着减少,比对照减少了21.6%,比单独感染病毒的减少了24.2%,但对诱导1d和10d青杨的取食量没有显着变化;相对生长率显着低于对照,同时也低于单独感染病毒的相对生长率。感染病毒且取食诱导1d、5d、10d青杨的消化率(AD)分别比对照低4.3、7.5和7.4%;食物利用率(ECI)降低了17.4、22.0和25.1%,食物转化率(ECD)分别降低了18.0、23.0和27.1%,降低的程度随茉莉酸诱导时间虽有增长趋势,但未达到统计检验的显着性。说明外源茉莉酸诱导青杨抗性,增强了核型多角体病毒对舞毒蛾幼虫食物利用的抑制作用。3.酚酸及LdNPV对舞毒蛾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单独酚酸的影响:单宁酸、绿原酸对幼虫幼龄阶段影响较大,其中单宁酸处理第12d幼虫死亡率达到22.2%,显着高于对照3.3%(P<0.01),2种酚酸使幼虫虫体瘦小,发育历期显着延长,不能正常蜕皮,到4龄期时全部死亡。丁香酸、水杨酸可使幼虫幸存至蛹和成虫,雌性蛹重较对照显着增加,但产卵量和卵受精率均显着降低。其中,取食含丁香酸饲料的成虫产卵量和卵受精率分别比CK减少近90粒和降低约35%,雌性成虫比例下降。酚酸及LdNPV的影响:感染病毒且取食丁香酸、单宁酸和绿原酸的幼虫,在取食412d死亡率增加明显,其中,取食丁香酸的幼虫死亡率在第12d急剧达到57.8%,显着高于CK 3.3%(P<0.01),也显着高于接毒对照(CK+V)16.7%(P<0.05)。取食单宁酸和绿原酸的幼虫病毒死亡率一直呈上升趋势,最终达到100%,幼虫发育历期显着延长,虫体瘦小,脱皮时头壳不易脱落,到4龄期全部死亡。水杨酸、丁香酸使感染病毒的舞毒蛾羽化率、产卵量和受精率显着低于单独感病(CK+V)的,且与CK达到极显着差异,其中,丁香酸处理的产卵量和卵受精率比CK减少近400粒和降低约43%,雌性成虫的比例显着下降。4.酚酸及LdNPV对舞毒蛾幼虫中肠组织细胞的病理分析单独取食绿原酸、单宁酸的幼虫中肠细胞在12h时细胞排列不整齐,柱状细胞、杯状细胞开始变形,24h时微绒毛开始脱落稀少,48h时杯腔膨大,72h时顶膜微绒毛大量脱落,96h时细胞模糊不清,开始消融。单独感染病毒的幼虫12h时中肠细胞排列不整齐、细胞变形,24h时细胞间隙增大,48h时柱状细胞细胞核增大,72h时细胞模糊不清,96h时细胞内可见病毒粒子。感病且取食酚酸的幼虫中肠细胞发生病变的时间较单独酚酸和单独病毒要早,即病变发生的速度变快,程度严重,尤其是取食绿原酸和单宁酸的幼虫中肠细胞,最终在消融细胞内可见大量病毒粒子。
张忠信[8](2015)在《广谱昆虫杆状病毒生物农药研究与应用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昆虫杆状病毒是生态防控重大抗性害虫的有效生物农药。但传统观点认为,一种病毒只能防控一种害虫,这极大地限制了昆虫病毒杀虫剂产业的发展。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开发的广谱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MbMNPV)杀虫剂改变了这一传统观念。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杀虫剂可防治32种以上鳞翅目害虫,对重要抗性农业害虫小菜蛾、地老虎、甜菜夜蛾、棉铃虫、烟青虫、甘蓝夜蛾、粘虫等具有较高的杀虫率和较快的杀虫速度,是真正的广谱高效杆状病毒。我们完成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中国株的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利用两种替代宿主棉铃虫和甜菜夜蛾生产可防控多种抗性害虫的广谱杆状病毒,解决了不能利用甘蓝夜蛾大量生产广谱杆状病毒的关键技术问题,并保持了病毒长期在替代宿主中复制后的基因多样性及广谱性;研制成含环境友好增效剂、光保护剂的广谱杆状病毒杀虫悬浮剂及昆虫病毒与生物肥料配制的颗粒剂,建成全球最大的千吨级广谱杆状病毒杀虫剂生产线,2013年和2014年,年产制剂400t和600t。广谱杆状病毒杀虫剂在江西、上海、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海南、新疆、辽宁等21个省(市、区)进行应用示范和大面积推广应用,控制抗性小菜蛾、棉铃虫、甜菜夜蛾等等重要农业害虫,2013和2014年,应用面积400万亩和600万亩,广谱杆状病毒杀虫剂已成为目前国内外年产量和年应用面积最大的昆虫病毒生物杀虫剂。
于洪春,王雨薇,宋龙腾,邓佳佳,许国庆[9](2013)在《八字地老虎高毒力苏云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菌株的筛选》文中提出苏云金杆菌是应用最广泛的昆虫病原微生物。文章采用叶片浸渍法,室内用50株Bt菌株对45日龄八字地老虎幼虫进行生物测定。结果表明,菌株Bt15、Bt43、Bt47、Bt65、Bt66对八字地老虎幼虫有较高毒力,其中以菌株Bt15毒力最高,其对低龄八字地老虎幼虫杀虫效果可达90%以上,在第5、7、10天毒力回归方程分别为y=28.61353x-177.58825(r=0.944799),y=37.42650x-226.25199(r=0.983670),y=36.72547x-206.81374(r=0.931267);其中LC50分别为9×107、2.4×107、0.98×107cfu·mL-1。在5×108、1×108cfu·mL-1浓度下,其LT50、LT70和LT90分别为2.23、2.75、3.73 d;4.28、6.19、10.55 d。表明该菌株是一株对八字地老虎有很好生物防治应用前景的Bt菌株。
王成燕[10](2012)在《混合侵染和交替传代对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宿主域和毒力影响及机制》文中研究说明核型多角体病毒(Nucleopolyhedrovirus, NPV)作为一类昆虫病原微生物,资源丰富,对害虫作用独特且对环境安全,是一种理想的害虫生物防治剂。但天然的昆虫病毒因宿主范围窄、作用速度慢和作用活性低,大大限制了其在生产上的应用。如何打破昆虫病毒的专化性以及提高它们的毒力成了拓宽昆虫病毒应用范围的重点和难点。NPV间自然重组现象较为普遍,不同NPV间重组可产生宿主域扩大病毒;另外病毒的毒力与宿主密切相关,在一种新宿主中的连续传代可提升其对传代宿主毒力,不过其对原宿主毒力显着下降。病毒在两种不同宿主中交替传代后,病毒能否对两种宿主同时具有高毒力?尚无实验证明。因此,研究不同病毒混合侵染后的宿主域变化及其在不同宿主中交替传代过程中的毒力演化对于揭示病毒进化规律及发掘宿主域扩大和病毒毒力提升具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鳞翅目重大害虫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和甜菜夜蛾S. exigua为靶标对象,首先研究两种病毒混合侵染后的宿主域变化,接着研究宿主域扩大病毒在甜菜夜蛾和斜纹夜蛾中交替传代时的毒力演化,最后研究病毒多角体超微结构变化和遗传变异,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病毒混合侵染后的宿主域扩大和交替传代时的毒力演化本文选用不能经口感染甜菜夜蛾的斜纹夜蛾NPV (SINPV)日本福冈株和不能经口感染斜纹夜蛾的甜菜夜蛾NPV (SeNPV)美国株,将它们共同侵染甜菜夜蛾后,获得了能同时感染甜菜夜蛾和斜纹夜蛾的宿主域扩大病毒株系,其对斜纹夜蛾的致病力与SINPV相当,致死中浓度(LC50值)无显着差异,同时对甜菜夜蛾也具备了一定的侵染力,但尚显着低于SeNPV对甜菜夜蛾的毒力。进一步将该病毒在甜菜夜蛾和斜纹夜蛾这两种宿主中按4种模式进行交替传代,分别为以甜菜夜蛾和斜纹夜蛾为起始宿主的严格交替传代,以及以甜菜夜蛾和斜纹夜蛾为起始宿主的非严格交替传代,研究病毒毒力的演化规律。发现宿主域扩大病毒在经历斜纹夜蛾和甜菜夜蛾多代交替传递过程中,其对甜菜夜蛾的毒力有显着上升,且对斜纹夜蛾的毒力未有显着下降,但在传递20代过程中,除从斜纹夜蛾开始的严格交替传代模式下,病毒对甜菜夜蛾的毒力一直呈上升趋势,以甜菜夜蛾为起始宿主的严格交替模式以及两种非严格交替传代模式下,病毒对甜菜夜蛾毒力未一直呈上升趋势,在14代以内显着上升,此后则有所下降。研究表明两种宿主中的交替传代可以提高病毒对一种宿主的适应性且同时保持了其对另一种宿主的适应性。2混合侵染和交替传代后多角体超微结构变化通过透射电镜观察研究了病毒混合侵染和交替传代后其多角体超微结构变化。比较了混合侵染前、混合侵染后、交替传代后以及连续传代后病毒的多角体超微结构。观察结果表明,各病毒均属多粒包埋型病毒,混合侵染没有引起病毒多角体大小的改变,多角体直径无显着差异。但经以斜纹夜蛾为起始宿主的交替传代以及在斜纹夜蛾中的连续传代后,病毒多角体的直径显着减小。同时还发现混合侵染和交替传代都没有造成病毒多角体内病毒束数量的改变,多角体内病毒束平均数量在各病毒间无显着差异。但带来病毒束内核衣壳数量的变化,经过混合侵染及在甜菜夜蛾和斜纹夜蛾中的一次交替传代后,病毒束内平均病毒核衣壳数较起始的SINPV福冈株显着下降,在经历20代次交替后,仍显着低于福冈株,而在斜纹夜蛾中连续传代时病毒核衣壳的数量未有显着变化。另外从各病毒束内不同核衣壳的分布来看,SeNPV美国株中病毒束内核衣壳分布均匀,62.5%病毒束中病毒核衣壳数量为3个,而其余病毒则分布较广,在以斜纹夜蛾为起始宿主的交替传代后的病毒中,病毒核衣壳的数量在1-12个间。研究表明,SeNPV和SlNPV昆合侵染以及在两种宿主中交替繁殖后能够改变其多角体的组装,从而带来多角体超微结构的变化。3混合侵染后宿主域扩大病毒polh和iap基因变异通过基因组酶切、基因克隆分析研究了病毒混合侵染后的遗传变异。病毒基因组DNA限制性酶切结果表明,混合侵染后宿主域扩大病毒的基因组DNA酶切图谱较混合侵染前的SINPV福冈株没有产生明显变化,Pst Ⅰ、Hind Ⅲ、EcoR Ⅰ和Xba Ⅰ这4种限制性酶切图谱均与混合侵染前一致。进一步对病毒多角体蛋白基因(polh)分析发现,病毒混合侵染后其polh基因序列较混合侵染前SlNPV在第281个碱基上发生突变,氨基酸序列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另还对宿主域扩大病毒细胞凋亡抑制基因(iap)进行了克隆,发现其与已报道的SpliNPV iap基因同源性达95%,与SlNPV中国株G2iap基因同源性和SlNPV日本株iap同源性均只有80%。4混合侵染和交替传代后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变化分析对混合侵染和交替传代前后三个病毒株系的全基因组序列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SlNPV和SeNPV经过混合侵染后产生的宿主域扩大病毒,在基因组大小上较SlNPV福冈株变小,基因数量也有变化,少了1个基因,基因总长度也有增加;再经过交替传代,基因总长度进一步变长。再从各病毒基因总长度占基因组的百分比来看,混合侵染后产生的宿主域扩大病毒较混合侵染前SlNPV基因总长度占基因组百分增加,再经交替传递20代后,百分比进一步增加。各病毒株系GC含量变化不大。病毒基因组全序列具体分析则发现混合侵染后病毒lef-8(晚期表达因子)基因产生了一个碱基的变化,另外病毒基因组内有一个255bp片段的插入,且在进一步交替传递20代后,此变化仍存在。
二、八字地老虎核型多角体病毒对宿主昆虫繁殖潜势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八字地老虎核型多角体病毒对宿主昆虫繁殖潜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春尺蠖新病毒株的鉴定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1 引言 |
1.1 质型多角体病毒 |
1.1.1 质型多角体病毒的分类 |
1.1.2 质型多角体病毒的结构及生化特性 |
1.1.3 质型多角体的寄主域/交叉感染 |
1.1.4 质型多角体的侵染与发生 |
1.1.5 质型多角体病毒对昆虫的影响 |
1.1.6 质型多角体病毒与病原体的相互作用 |
1.1.7 质型多角体病毒的应用 |
1.2 春尺蠖及春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 |
1.3 思茅松毛虫及思茅松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 研究内容 |
1.6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供试昆虫 |
2.1.2 供试病毒 |
2.1.3 仪器与设备 |
2.1.4 试剂及溶液配制 |
2.2 方法 |
2.2.1 春尺蠖质型多角体病毒(ApciCPV)新病毒株鉴定 |
2.2.2 ApciCPV对春尺蠖的毒力测定 |
2.2.3 复配剂(ApciNPV+ApciCPV)的毒力测定 |
2.2.4 ApciCPV对思茅松毛虫的毒力测定 |
2.2.5 复配剂(DekiNPV+ApciCPV)的毒力测定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春尺蠖新病毒株的鉴定 |
3.1.1 春尺蠖新病毒株的光学显微镜观察 |
3.1.2 春尺蠖新病毒株的鉴定 |
3.2 ApciCPV对春尺蠖的生物活性 |
3.2.1 ApciCPV对春尺蠖3龄幼虫的致死作用 |
3.2.2 ApciCPV感染春尺蠖3龄幼虫的死亡率与时间的关系 |
3.3 ApciCPV与ApciNPV的复配后的增效作用 |
3.3.1 复配剂(ApciNPV+ApciCPV)对春尺蠖3龄幼虫的毒力 |
3.3.2 复配剂(ApciNPV+ApciCPV)感染春尺蠖3龄幼虫的死亡率与时间的关系 |
3.3.3 复配剂(ApciNPV+ApciCPV)对春尺蠖3龄幼虫的致死中时间 |
3.3.4 ApciCPV与ApciNPV对春尺蠖3龄幼虫的互作分析 |
3.4 ApciCPV对思茅松毛虫的生物活性 |
3.4.1 ApciCPV对思茅松毛虫3龄幼虫的致死作用 |
3.4.2 ApciCPV感染思茅松毛虫3龄幼虫的死亡率与时间的关系 |
3.5 ApciCPV与DekiNPV的复配后的增效作用 |
3.5.1 复配剂(DekiNPV+ApciCPV)对思茅松毛虫3龄幼虫的毒力 |
3.5.2 复配剂(DekiNPV+ApciCPV)感染思茅松毛虫3龄幼虫的死亡率与时间的关系 |
3.5.3 复配剂(DekiNPV+ApciCPV)对春尺蠖3龄幼虫的致死中时间 |
3.5.4 ApciCPV与DekiNPV对思茅松毛虫3龄幼虫的互作分析 |
4 结论与讨论 |
4.1 结论 |
4.2 讨论 |
4.2.1 ApciCPV的寄主域 |
4.2.2 ApciCPV对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增效作用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2)叉角厉蝽联合生物农药对烟草斜纹夜蛾种群的控制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叉角厉蝽研究概况 |
1.1.1 叉角厉蝽的饲养 |
1.1.2 叉角厉蝽在害虫防治中的应用 |
1.2 烟草的主要害虫 |
1.2.1 烟草上斜纹夜蛾的危害概况 |
1.3 烟草斜纹夜蛾的综合防治措施进展 |
1.3.1 农业防治 |
1.3.2 物理防治 |
1.3.3 化学防治 |
1.3.4 生物防治 |
1.3.4.1 微生物防治 |
1.3.4.2 天敌防治 |
1.4 生命表技术 |
1.4.1 昆虫种群生命表概况 |
1.4.2 种群生命表技术在害虫防治中的应用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供试虫源 |
2.1.2 供试药剂 |
2.1.3 供试植物 |
2.2 试验方法 |
2.2.1 不同药剂对叉角厉蝽存活的影响 |
2.2.1.1 不同药剂对叉角厉蝽卵孵化率的影响 |
2.2.1.2 不同药剂对5龄叉角厉蝽存活的影响 |
2.2.2 不同药剂对叉角厉蝽捕食作用的影响 |
2.2.2.1 生物药剂对叉角厉蝽捕食功能测定 |
2.2.2.2 化学药剂对叉角厉蝽捕食功能的影响 |
2.2.3 叉角厉蝽与生物药剂联合对烟草斜纹夜蛾的控制作用评价 |
2.2.3.1 斜纹夜蛾种群生命表的组建与分析 |
2.2.3.2 各虫态数量、期中值及存活率的参数估计 |
2.2.3.3 不同处理区对烟草斜纹夜蛾种群的控制作用 |
2.3 试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
2.3.1 数据处理 |
2.3.2 数据计算公式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药剂对叉角厉蝽存活的影响 |
3.1.1 常用药剂对叉角厉蝽卵孵化的影响 |
3.1.2 不同药剂对叉角厉蝽5龄若虫存活的影响 |
3.2 不同药剂对叉角厉蝽捕食作用的影响 |
3.2.1 生物药剂对叉角厉蝽捕食功能的影响 |
3.2.2 化学药剂对叉角厉蝽捕食功能的影响 |
3.2.3 不同种类推荐剂量杀虫剂对叉角厉蝽的捕食量的影响 |
3.3 叉角厉蝽与生物药剂联合对烟草斜纹夜蛾种群的控制作用 |
3.3.1 烟草斜纹夜蛾种群生命表的组建与分析 |
3.3.2 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制剂对烟草斜纹夜蛾种群的控制作用 |
3.3.3 叉角厉蝽对烟草斜纹夜蛾种群的控制作用 |
3.3.4 叉角厉蝽与生物制剂联合对烟草斜纹夜蛾种群的控制作用 |
3.3.5 不同处理区对烟草斜纹夜蛾种群的控制作用评价 |
4 结论与讨论 |
4.1 农药对于叉角厉蝽的安全性 |
4.2 农药对叉角厉蝽捕食作用的影响 |
4.3 叉角厉蝽联合生物农药对烟草斜纹夜蛾的控制作用 |
4.4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CO2浓度变化对“舞毒蛾-LdNPV”系统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全球变暖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 |
1.1.1 CO_2浓度对寄主植物影响 |
1.1.2 CO_2浓度对昆虫生长发育影响 |
1.1.3 CO_2浓度对昆虫体内生化酶的影响 |
1.1.4 CO_2浓度对昆虫感觉系统影响 |
1.2 全球变暖对昆虫核型多角体病毒作用影响 |
1.2.1 核型多角体病毒对昆虫致毒作用机制 |
1.2.2 CO_2浓度变化对核型多角体病毒致毒影响 |
1.3 全球气候变化对舞毒蛾影响研究进展 |
1.4 技术路线 |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CO_2浓度变化和LdNPV共胁迫对舞毒蛾生长发育的影响 |
2.1 实验材料 |
2.1.1 供试昆虫与处理 |
2.1.2 主要仪器设备 |
2.2 研究方法 |
2.2.1 LdNPV毒力测定 |
2.2.2 生长发育指标测定 |
2.2.3 数据处理 |
2.3 结果分析 |
2.3.1 LdNPV对舞毒蛾毒力测定 |
2.3.2 LdNPV对CO_2浓度胁迫下舞毒蛾生长发育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与讨论 |
3 CO_2浓度变化和LdNPV共胁迫对舞毒蛾保护酶及解毒酶活性影响 |
3.1 实验材料 |
3.1.1 供试昆虫与处理 |
3.1.2 主要试剂 |
3.1.3 主要仪器设备 |
3.2 研究方法 |
3.2.1 羧酸酯酶活性测定 |
3.2.2 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测定 |
3.2.3 碱性磷酸酯酶活性测定 |
3.2.4 过氧化氢酶活性测定 |
3.2.5 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测定 |
3.2.6 数据统计分析 |
3.3 结果分析 |
3.3.1 LdNPV对CO_2浓度胁迫下解毒酶活性影响 |
3.3.2 LdNPV对CO_2浓度胁迫下舞毒蛾体内保护酶活性影响 |
3.4 本章小结与讨论 |
4 CO_2浓度变化和LdNPV共胁迫舞毒蛾转录组分析 |
4.1 实验材料 |
4.1.1 供试昆虫 |
4.1.2 主要试剂(盒) |
4.1.3 仪器设备 |
4.2 研究方法 |
4.2.1 舞毒蛾幼虫饲养及处理 |
4.2.2 舞毒蛾RNA提取 |
4.2.3 转录组测序 |
4.2.4 数据处理 |
4.2.5 差异基因表达量验证 |
4.3 结果分析 |
4.3.1 舞毒蛾3龄幼虫RNA的提职消化 |
4.3.2 测序质量分析 |
4.3.3 Unigene功能注释 |
4.3.4 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
4.3.5 差异基因表达分析 |
4.3.6 差异表达基因功能注释和富集分析 |
4.3.7 qRT-PCR验证RNA-seq基因表达分析 |
4.4 本章小结与讨论 |
5 舞毒蛾触角气味结合蛋白定位表达 |
5.1 实验材料 |
5.1.1 供试昆虫与处理 |
5.1.2 主要试剂(盒) |
5.1.3 主要仪器 |
5.1.4 部分试剂的配制 |
5.2 实验方法 |
5.2.1 舞毒蛾OBP基因原位杂交引物的设计 |
5.2.2 探针制备 |
5.2.3 原位杂交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舞毒蛾OBP基因探针检测 |
5.3.2 舞毒蛾触角OBP基因表达分析 |
5.4 小结与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东北林业大学学术硕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
(4)MabrNPV对几种重要夜蛾科害虫的生物测定以及增效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1.1 目的与意义 |
1.2 夜蛾科害虫的研究概况 |
1.2.1 夜蛾科害虫的分布及危害 |
1.2.2 防治措施 |
1.3 昆虫杆状病毒的研究现状 |
1.3.1 昆虫杆状病毒的一般概述 |
1.3.2 昆虫杆状病毒的应用概况 |
1.4 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研究现状 |
1.4.1 MabrNPV的发现及增值途径 |
1.4.2 MabrNPV的应用 |
1.5 病毒增效剂的研究 |
1.5.1 昆虫杆状病毒之间增效作用的研究 |
1.5.2 昆虫杆状病毒与Bt混配增效的研究 |
1.5.3 昆虫杆状病毒与化学农药复配增效作用研究 |
1.5.4 昆虫杆状病毒与化学添加剂复配增效的研究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主要仪器设备及器具 |
2.1.2 供试昆虫来源 |
2.1.3 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 |
2.1.4 卵孢白僵菌 |
2.1.5 供试食料 |
2.1.6 主要试剂 |
2.1.7 供试的杀虫剂及助剂 |
2.2 试验方法 |
2.2.1 供试昆虫的饲养 |
2.2.2 MabrNPV的复壮 |
2.2.3 生物测定 |
2.2.4 MabrNPV与农药混配增效作用的研究 |
2.2.5 MabrNPV与卵孢白僵菌混配增效作用的研究 |
2.2.6 MabrNPV与其他物质混用增效作用的研究 |
3 结果与分析 |
3.1 MabrNPV对5种夜蛾的生物测定 |
3.2 MabrNPV对斜纹夜蛾、甜菜夜蛾不同虫龄的生物测定 |
3.3 MabrNPV与农药混配对斜纹夜蛾和甜菜夜蛾毒力测定 |
3.4 MabrNPV与卵孢白僵菌混用对斜纹夜蛾毒力测定 |
3.4.1 卵孢白僵菌NEAU30305对斜纹夜蛾幼虫毒力测定 |
3.4.2 MabrNPV与卵孢白僵菌混配增效作用的研究 |
3.5 MabrNPV与4种物质混配对斜纹夜蛾幼虫的生物测定 |
4 讨论 |
4.1 MabrNPV寄主专化性 |
4.2 MabrNPV与农药混配的增效作用 |
4.3 MabrNPV与卵孢白僵菌混配的增效作用 |
4.4 MabrNPV与化学试剂混配的增效作用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Splt NPV概述 |
2 致病性研究 |
2.1 Splt NPV对寄主的毒力研究 |
2.1.1 对幼虫的毒力研究 |
2.1.2 对成虫及其后代的影响 |
2.2 Splt NPV的流行病学研究 |
3 分子生物学研究 |
3.1 Splt NPV基因组 |
3.2 Splt NPV部分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 |
3.2.1 Splt NPV结构蛋白基因 |
3.2.2 杆状病毒复制、调控相关基因 |
3.2.3 杆状病毒复制非必需基因 |
4 复配剂的筛选及田间应用 |
4.1 与化学农药复配 |
4.2 与生物农药或者仿生农药复配 |
4.3 与其他病毒组合 |
4.4 与性诱剂联合使用 |
4.5 添加增效剂 |
4.6 保幼激素类似物 |
5 对斜纹夜蛾天敌的影响 |
6 结语与展望 |
(6)斜纹夜蛾不同家系对杀虫微生物敏感性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斜纹夜蛾概述 |
1.1 斜纹夜蛾的生物学特性 |
1.2 斜纹夜蛾的危害 |
2 昆虫适合度 |
2.1 影响昆虫适合度的主要因素 |
2.1.1 外部环境对昆虫适应度的影响 |
2.1.2 内部因素对昆虫适合度的影响 |
3.昆虫对病原微生物敏感性差异 |
3.1 杀虫细菌 |
3.2 杀虫真菌 |
3.3 杀虫病毒 |
4 斜纹夜蛾体内共生菌的研究 |
4.1 内共生菌Wolbachia的概况 |
4.2 内共生菌Wolbachia对宿主的生殖调节功能 |
4.3 Wolbachia抗杀虫微生物功能 |
5.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二章 安徽和县斜纹夜蛾不同家系适合度比较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昆虫 |
1.2 试验方法 |
1.3 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分析 |
2.1 不同家系斜纹夜蛾幼虫发育历期 |
2.2 不同家系斜纹夜蛾雌雄比 |
2.3 不同家系斜纹夜蛾化蛹率 |
2.4 不同家系斜纹夜蛾雌雄蛹重 |
3. 讨论 |
第三章 斜纹夜蛾不同家系对杀虫微生物敏感性差异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昆虫和微生物 |
1.2 实验试剂与主要仪器 |
1.3 斜纹夜蛾家系对不同杀虫微生物敏感性测定 |
1.4 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分析 |
2.1 斜纹夜蛾不同家系对三种杀虫微生物的敏感性比较 |
2.2 斜纹夜蛾不同家系受微生物感染后死亡速度比较 |
2.3 斜纹夜蛾不同家系杀虫微生物处理后对蛹重的比较 |
3. 讨论 |
第四章 斜纹夜蛾不同家系中共生菌差异及其与杀虫微生物敏感性相关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昆虫 |
1.2 试剂与仪器 |
1.3 斜纹夜蛾基因组DNA的提取 |
1.4 斜纹夜蛾体内共生菌的检测 |
1.4.1 PCR的扩增 |
1.4.2 PCR产物的纯化、连接与转化 |
1.4.3 鉴定与测序 |
2. 结果分析 |
2.1 不同家系斜纹夜蛾体内共生菌 |
2.2 Wlobachia共生菌在不同家系的感染率 |
2.3 斜纹夜蛾对杀虫微生物敏感性与体内共生菌相关性分析 |
3.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外源JA诱导青杨抗性及酚酸对舞毒蛾及LdNPV致病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昆虫杆状病毒的研究 |
1.1.1 杆状病毒与宿主的关系 |
1.1.2 杆状病毒与寄主植物的关系 |
1.1.3 杆状病毒增效因子的研究 |
1.1.4 杆状病毒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
1.1.5 舞毒蛾及其核型多角体病毒 |
1.2 植物抗虫性研究 |
1.2.1 植物次生物质与抗虫性关系 |
1.2.2 植物次生物质的主要抗虫机理 |
1.2.3 影响植物次生物质抗虫性的因素 |
1.2.4 杨树单宁与酚酸类化合物的抗虫性研究 |
1.3 外源茉莉酸对植物的诱导防御反应 |
1.3.1 外源JA诱导植物产生有毒的次生性化合物 |
1.3.2 外源JA诱导植物产生抑制昆虫的酶类 |
1.3.3 外源JA诱导植物产生防御蛋白 |
1.3.4 外源JA诱导行为干扰物质 |
1.3.5 外源JA诱导植物引诱寄生性天敌 |
1.4 昆虫中肠及病理的研究 |
1.4.1 昆虫中肠 |
1.4.2 昆虫中肠病理 |
1.5 植物抗虫生化物质与昆虫中肠及其病原微生物关系的研究与展望 |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1.6.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6.2 主要内容 |
1.6.3 技术路线 |
2 外源茉莉酸诱导青杨抗性对LdNPV致病力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方法 |
2.1.3 生物测定 |
2.1.4 数据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JA诱导青杨抗性对幼虫病毒死亡的影响 |
2.2.2 JA诱导青杨抗性对幼虫发育历期的影响 |
2.3 讨论 |
2.4 小结 |
3 JA诱导青杨抗性及LdNPV对舞毒蛾生长发育及食物利用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方法 |
3.1.3 生物测定 |
3.1.4 数据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JA诱导抗性及LdNPV对2龄幼虫生长的影响 |
3.2.2 JA诱导抗性及LdNPV对2龄幼虫食物利用的影响 |
3.3 讨论 |
3.4 小结 |
4 酚酸及LdNPV对舞毒蛾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方法 |
4.1.3 生物测定 |
4.1.4 数据处理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单独酚酸对舞毒蛾的影响 |
4.2.2 酚酸及LdNPV对舞毒蛾的影响 |
4.3 讨论 |
4.3.1 单独酚酸对舞毒蛾影响的分析 |
4.3.2 酚酸及LdNPV对舞毒蛾影响的分析 |
4.4 小结 |
5 酚酸及LdNPV对舞毒蛾幼虫中肠细胞组织的病理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实验材料 |
5.1.2 实验方法 |
5.1.3 病理组织切片观察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单独酚酸对舞毒蛾幼虫中肠细胞的影响 |
5.2.2 酚酸及LdNPV舞毒蛾幼虫中肠细胞的影响 |
5.3 讨论 |
5.4 小结 |
附图表 |
6 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
6.1 总讨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表1 我国进入田间试验或应用的昆虫病毒种类 |
附图1 青杨苗木培育及茉莉酸喷施 |
附图2 取食单宁酸、绿原酸的幼虫 |
附图3 取食酚酸的感病幼虫 |
附图4 取食水杨酸、丁香酸的畸形蛹 |
附图5 畸形蛹羽化出的雄虫 |
附图6 畸形蛹羽化出的雌虫 |
作者简介 |
(9)八字地老虎高毒力苏云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菌株的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供试昆虫与食料 |
1.1.2 供试菌株 |
1.1.3 培养基 |
1.2 方法 |
1.2.1 菌株培养与芽孢计数 |
1.2.2 生物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对八字地老虎高毒力Bt菌株初步筛选 |
2.2 对八字地老虎高毒力Bt菌株的进一步筛选 |
3 讨论 |
(10)混合侵染和交替传代对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宿主域和毒力影响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综述 |
1 昆虫病毒的种类及应用现状 |
1.1 核型核多角体病毒 |
1.2 颗粒体病毒 |
1.3 质型多角体病毒 |
1.4 昆虫痘病毒 |
2 病毒重组拓宽病毒杀虫谱研究进展 |
2.1 昆虫病毒自然重组拓宽杀虫谱 |
2.2 运用基因工程技术扩大宿主域 |
3 宿主中连续传代提升病毒毒力研究进展 |
4 病毒宿主域和毒力及杀虫速度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
4.1 与宿主域相关的基因 |
4.2 与毒力速度相关的基因 |
5 论文研究内容及目的意义 |
5.1 研究内容 |
5.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5.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混合侵染和交替传代时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宿主域扩大和毒力演化 |
摘要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两种核型多角体病毒混合侵染后的宿主域扩大 |
2.2 宿主域扩大病毒交替传代时对斜纹夜蛾毒力的演化 |
2.3 宿主域扩大病毒对甜菜夜蛾毒力的演化 |
3 讨论 |
第三章 混合侵染和交替传代后病毒多角体超微结构变化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病毒 |
1.2 病毒的蔗糖密度梯度离心 |
1.3 超薄切片样品制备 |
2 结果分析 |
2.1 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
3 讨论 |
第四章 混合侵染后宿主域扩大病毒polh和iap基因研究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病毒混合侵染前后基因组DNA限制性酶切图谱比较 |
2.2 宿主域扩大病毒polh基因变异 |
2.3 宿主域扩大病毒Iap基因的克隆 |
3 讨论 |
第五章 病毒宿主域扩大和毒力提升后其全基因组变异分析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病毒 |
1.2 病毒DNA的提取 |
1.3 DNA浓度测定 |
1.4 基因组全序列测定分析 |
2 结果分析 |
2.1 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和基因预测 |
2.2 混合侵染和交替传代后病毒基因组变异分析 |
3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八字地老虎核型多角体病毒对宿主昆虫繁殖潜势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春尺蠖新病毒株的鉴定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D]. 王承锐.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2]叉角厉蝽联合生物农药对烟草斜纹夜蛾种群的控制作用[D]. 余帆. 华南农业大学, 2019
- [3]CO2浓度变化对“舞毒蛾-LdNPV”系统影响[D]. 李欣悦. 东北林业大学, 2019(01)
- [4]MabrNPV对几种重要夜蛾科害虫的生物测定以及增效剂研究[D]. 孙艺峰. 东北农业大学, 2017(04)
- [5]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研究进展[J]. 邹金城,杨勇,杨益众,苏宏华.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6(06)
- [6]斜纹夜蛾不同家系对杀虫微生物敏感性差异研究[D]. 宗瑞英. 南京农业大学, 2016(04)
- [7]外源JA诱导青杨抗性及酚酸对舞毒蛾及LdNPV致病力的影响[D]. 王晓丽.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5(01)
- [8]广谱昆虫杆状病毒生物农药研究与应用进展[J]. 张忠信. 华中昆虫研究, 2015(00)
- [9]八字地老虎高毒力苏云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菌株的筛选[J]. 于洪春,王雨薇,宋龙腾,邓佳佳,许国庆.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3(10)
- [10]混合侵染和交替传代对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宿主域和毒力影响及机制[D]. 王成燕. 南京农业大学, 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