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死不为鬼(之三)——王充论衡选译(论文文献综述)
靳凯[1](2021)在《后汉三贤的着述及其文学价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熊建良[2](2017)在《王充无神论研究》文中提出王充,东汉时期着名的哲学家、无神论者,其思想在整个中国古代思想史上都有着重要地位。王充所处的东汉时期是谶纬神学和鬼神迷信盛行的时代。在这种谶纬迷信盛行的历史背景下,王充构建了其相对系统的无神论思想体系,试图唤醒当时的百姓,打破人们对谶纬神学和鬼神迷信的盲目信任,引导人们回归现实,以促进社会生活的正常化。本文试图通过探讨王充无神论的产生背景及其思想体系的主要内容,揭示其思想体系的内在矛盾及其历史影响。本文的主要内容有:第一,介绍王充无神论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渊源,分析王充无神论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学术背景;第二,阐述王充无神论思想的理论基础。王充以天道自然观为核心基础,肯定天道自然无为,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禀气而生,天施气生物的过程是自然而然产生的,基于此,提出自然生死观及其形神观。第三,阐述王充无神论思想的主要内容。王充通过揭示有神论存在的根源和危害以及批判禁忌迷信提出“人死不为鬼”的无鬼论思想。第四,揭示了王充无神论思想的内在矛盾,并分析了其无神论思想的历史影响与现实意义。
韩中华[3](2015)在《《论衡》文学研究》文中认为王充的《论衡》作为一部哲学思想着作,学界对之已有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是,作为一部文学作品,《论衡》所受到的关注则相对较少。在前人关于《论衡》的研究中,或是在各版本序、跋及一些文章中谈及其文章写法,或是更关注其文章理论,或是在散见的一些资料中谈及其文学思想,然而,皆未能全面系统地揭示出《论衡》的文学价值。基于此,本文从文学本体的角度出发,以“论发胸臆,文成手中”的态度对作为文学的《论衡》进行研究,意图揭示《论衡》的文学性。本文共分四章,包含引言和结语,试图较为系统全面地构建出《论衡》文学性研究框架。引言,指出《论衡》作为论辩散文具有文学性价值。对于《论衡》涉及文学方面的文献梳理与综述,具体分为国内和国外两个地域范围,在内容上从文学思想、文章观念、情感指向、散文艺术等方面着手,并说明本文研究的方法是重视文本细读、借鉴后世文学理论、运用互文性分析。第一章,《论衡》的文学思想,包括王充的科学精神、科学精神下的文学思想两部分,通过对王充科学思想的分析,引发对其文学思想的思考,进而概括出王充写作的文章观念。就其科学精神来说主要是“疾虚妄”式的批判和“求真美”的价值取向;就其文学思想来说主要是为世用和求真实;就其文章观念来说主要体现在文章枢纽、修辞以及文学批评上面。第二章,《论衡》情感指向,包括得气之势发、失意之悲情两部分,展现《论衡》字句中或隐或显的情意、篇章结构上波浪起伏的气势,并通过对二者的揭示,点明《论衡》特有的文学性及王充对两汉之际豪强政治因素的忽略。第三章,《论衡》的散文艺术(上),包括文体形态、章法结构、论辩艺术三部分,呈逐层深入式演进,目的在于明晰《论衡》的文体形态、谋篇布局及论辩方法。第四章,《论衡》的散文艺术(下),包括修辞技巧的运用、文学风格的突显两部分,对《论衡》进行语言风格层面的分析,其中对文学风格的探究着重在风格的学术关系层面。结语,总结概括全文,既对绪论及四章内容做简明梳理,指出王充文章理念与《论衡》文章创作之间的关系,或符合或违背,又对王充及《论衡》的文学价值做扼要评价,指出《论衡》的文学研究依然存在发展空间。
王君[4](2014)在《王充《论衡》中的“命定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论衡》一书是研究王充思想的主要着作依据,也是解读汉代思想史重要的文献资料。从其成书至今将近两千年,论者对之评价褒贬不一,赞者称之为一代伟着,天下奇书;毁者贬之为离经叛道,非法无圣。差距如此,争议亦大。《论衡》所体现出来的思想谱系,即王充思想的内容,主要分为四大方面,即元气自然论、无神论、认识论、命定论。而在《论衡》的篇章结构中,有关“命定论”思想的部分占据着较大的比重。在《论衡》的思想谱系中,“命定论”思想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王充的自然观在社会和历史领域中的延伸。尽管在当今的思维视角下,这种延伸不可避免的存在局限,但它是王充思想的有机构成部分,是当时历史环境下知识分子对时代的感知和思考,有着丰富的内涵。《论衡》中关于“命”的理论,源于王充对自身命运遭遇的感知,显示了王充作为知识分子对当时社会历史环境下人生境遇的思考。面对人生世事的变化无常,以及个人对命运的无可奈何,王充将根本原因归结于“气”,认为“气”的厚薄决定人之“命”的差别。人禀“气”厚,则“命”好;人禀“气”薄,则“命”差。“气”一旦禀受,人的后天努力很难将之改变,而“气”来源于“天”。这样的认识,是王充把其自然论机械地运用到社会领域的结果,他忽视了社会的复杂性,未能认识社会领域特殊的发展规律,最终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消极的命定论。鉴于《论衡》是了解王充思想的主要依据来源,对《论衡》成书等相关史实的考订,是准确把握王充生平事迹,进而解读王充思想的前提。在此基础上,简要分析《论衡》的思想谱系,目的在于承上启下,突出“命定论”在《论衡》的篇章结构和王充思想体系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王充“命定论”思想由一系列相关元素构成,王充“命定论”思想的基点是“气”,核心是“命”,外在表现是“体”,实现条件是“时”,还包含有“后天可教”的“性”。王充的人生观和社会历史观都直接体现了他的命定论思想。王充“命定论”思想的形成并非偶然,论文主要从社会氛围、个人遭遇及理论局限性三方面进行分析。王充个人遭遇特别是坎坷的仕途,对王充“命定论”形成的影响是巨大的。王充的仕途不遇并非偶然,是其性格中内在的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命定论”是王充思想在现实社会的落脚点,其困局存在深层的理论根源。王充对人生和人性的思索,带有现实的批判精神,折射出产生不公的社会现实,但这难以掩盖其思想中的消极成分,万般皆命定的消极意识仍然是其思想的最大局限所在。王充“命定论”思想对“命”的思索,为后来人对“命”的认知提供了基础和借鉴,其所思所想在人类思想史上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于当代社会人在相关问题的认知和思索方面,仍然具有现实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刘艳[5](2013)在《《论衡》文献学研究》文中指出在整个中国历史上,王充始终都是一位必须被尊重的伟人,他以顽强的毅力和异于常人的勇气,对汉代的“天人感应”学说及种种谶纬迷信思想进行无情的批判,为后人留下最宝贵的着作《论衡》。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来,《论衡》一书在各个领域的研究成果赫然可见,在已有成绩的基础上,本着“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学术思想,对《论衡》在文献学领域的成就进行全面梳理和总结概括。第一部分是《论衡》的成书背景及版本流传情况。第二、三、四部分是主体部分。首先,《论衡》是王充为了反对汉代不辨真伪、盲目尊古的不良学术风气而作,他对当时的伪事、伪说、伪书展开了激烈的批判,他的这种怀疑精神和善于求真的品质,体现了《论衡》辨伪学方面的成就。王充在着书立说的过程中,凭借自己渊博的学识以及对群书的博览,广泛地征引大量的典籍文献,这些文献记载自身的价值也是不容忽视的。与此同时,王充在《论衡》中对许多经学文献也进行了批判,大胆地“问孔”、“刺孟”,揭露孔孟等儒家圣贤言辞中的矛盾和错误,挑战儒家权威,从而破除世人对儒家经典文献的迷信,体现了王充疑古惑经的思想。最后一部分是《论衡》文献学思想对后世的意义及影响。
张燕[6](2013)在《试论王充的“疾虚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王充以元气自然为基础,以气言天人关系、言形神关系、言性命关系,将先秦以来哲学家的视野由侧重道德范畴的人文世界转移到了物质范畴的自然界,建立了其完整而独特的哲学体系。他的哲学宗旨是“疾虚妄,归实诚”。本文将尝试通过探讨“疾虚妄”产生的背景,理论基础,表现方式,以管窥王充之“疾虚妄”。文章第一章首先对王充“疾虚妄”产生的背景,尤其是当时的思想背景进行了介绍,向读者揭示王充为什么要积极的提倡“疾虚妄而归实诚”,即王充“疾虚妄”的主要原因。第二章探讨王充“疾虚妄”的理论基础和方法,亦即他的元气自然论和“效之以事”的经验论,这是他一系列“疾虚妄”的基石和方式。第三章阐述王充是怎样具体呈现自己“实事疾妄”的,如“疾”灾异谴告说、人死为鬼说、生而知之说和厚古薄今等问题。最后一章主要对王充这种“疾虚妄”哲学思想给予历史评价,通过正反两方面的评价,让读者对王充的“疾虚妄”有一个公正客观的认识,而不是过分的拔高或贬低。更重要的是,笔者寄望能站在历史的角度来评价他的哲学思想,王充没有(也不可能)超出他自身的阶级和历史局限性,这样或许可以理解何以王充的“疾虚妄”哲学思想中有如此之多的矛盾了,而且不至于因为他思想中的前后矛盾而忽略了其中的闪光点和进步之处。
田茉莉[7](2012)在《《论衡》真美观及其文学传承》文中研究说明东汉王充《论衡》一书,历来被研究者定性为“批判之书”,被归结为“破”除一切,而忽视了其在“立”的方面的建树。自胡适先生从实验主义的角度谈《论衡》有“立”的方面始,一些学者逐渐对《论衡》之“立”重视了起来,但往往是从哲学角度研读《论衡》。本文力图于此突破,以《论衡》“疾虚妄”为切入口,阐明《论衡》之“立实诚”,指出王充在文学观上所立的“真美观”,并梳理清《论衡》“真美观”的文学传承。序言部分整理了《论衡》一书的研究现状,并指出了本论文的创作基点。本文正文部分分为三章:第一章,《论衡》“疾虚妄”方面,即传统研究的重点。本章对“论衡”一书内容进行简单梳理,将“疾虚妄”重点归结于“三增九虚”部分,指出“三增九虚”所代表的“破”除一切的方面,从“虚”、“妄”、“增”三个层面上剖析“疾虚妄”的构成体系及其相关表现形式,并且从文学角度对“虚”、“妄”、“增”分别进行定义。本章是全文立论的基础。第二章,《论衡》“立实诚”方面。本章在与前章的对比基础上,对《论衡》中体现的隐性的“立实诚”进行挖掘,并从文学上进行解析。对实诚理性的尊崇实则为《论衡》一书的核心,驳斥“虚妄”,崇尚“真美”,是其文学观最重要的观点。无论在文章内容上还是在文章情感和创作者情感上,王充“以真为美”。必须予以指出的是,受到着述者个人生活时代的客观影响,着述者的这种文学观念在表达上相对隐晦,并非一览则明的。第三章,对《论衡》“真美观”的传承进行梳理。王充独特的真美观延续“直录其事”的史传叙事传统而来,并对后世的文学理论建构做出了相应的规范。本章主要是对《论衡》真美观的简单拓展研究,联系《史记》、《文心雕龙》等理论着作,及《搜神记》等文章,指出《论衡》“立实诚”、“求真美”的真美观是文学创作的“真实性诉求”发展脉络上的重要一环。总结部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梳理了这种“真实性诉求”的脉络。
陆继萍[8](2006)在《王充思想的体系诠释和重建》文中认为传统意义上把王充定位成唯物主义者和无神论者,因此也就认定王充思想体系是围绕着唯物主义和无神论这一主线展开的。本文对此提出了质疑,认为如果仅从王充《论衡》一书的局部着手,那么是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的;但是如果着眼于整体,则是不能认定王充思想是围绕着唯物主义和无神论展开的。文章采用诠释学的基本方式和精神,立足于王充《论衡》一书,详细阅读了该书各篇章的内容,概括出各篇章的主要思想,详细地考证王充究竟在书中表达了些什么东西,包括《论衡》一书最直观的体系、体系的内在逻辑关系以及通过这些体系所反映出来的思想观念情况。在对王充《论衡》今存85篇进行分类并依照其原书先后次序进行排列的基础上,指出王充思想体系是围绕着“宣汉明礼”这一主题展开的,其中“性命之论”是立论的根据,“驳天人感应之论”及“程量才知之论”是为这一主题所作的必要的论辩,“宣汉之论”是王充在论辩的过程中所确定的其思想体系的最终指向,“明鬼神禁忌之论”是说明盛行于汉朝的各种鬼神禁忌的做法实际上是国家治理所必须采取的礼仪教化手段,最后王充通过一些自我辩解以说明其学说的真理性。 据此文章主要解决如下问题:王充究竟说了些什么内容?这些内容的逻辑联系是什么?王充是怎样安排这些内容的逻辑联系的?王充思想内容的逻辑联系在后世的研究中是否出现了变化?如果出现了变化,原因是什么?这些变化在多大程度上偏离了王充的思想“实谓”?为此,文章共分为四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论衡》各篇的主要思想;第二,《论衡》各篇章的分类及优先次序;第三,王充思想体系的内在逻辑;第四,对王充思想体系的误解。其中“王充思想体系的内在逻辑”是文章的重点部分。
梅德愚[9](2000)在《人死不为鬼(之六)——王充《论衡》选译》文中研究指明 夫倮虫三百六十,人为之长。人,物也,万物之中,有智慧者也。其受命於天,禀气於元,与物无异。鸟有巢栖,兽有窟穴,虫鱼介鳞,来有区处,犹人之有室宅楼台也。能行之物,死伤病因,小大相害。或人捕取,以给口腹,非作窠穿穴有所触,东西行徙有所犯也。人有死生,物亦有终始;人有起居,物亦有动作,血脉首足,耳目鼻口,与人不别;惟好恶与人不同,故人不能晓其音,不见其指耳!及其游于党类,接於同品,其知去就,与人无异。共天同地,并仰日月,而鬼神之祸,
梅德愚[10](2000)在《人死不为鬼(之五)——王充《论衡》选译》文中提出 原文凡天地之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致之何由?由於疾病。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凡人不病则不畏惧。故得病寝衽,畏惧鬼至。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虚见。何以效之?传曰:"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者。宋之庖丁学解牛,三年不
二、人死不为鬼(之三)——王充论衡选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死不为鬼(之三)——王充论衡选译(论文提纲范文)
(2)王充无神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选题依据 |
二、研究状况 |
三、本文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王充无神论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及其渊源 |
第一节 王充无神论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
一、经济背景 |
二、政治背景 |
三、文化背景 |
第二节 王充无神论思想的理论渊源 |
一、儒、道、墨三家对王充的影响 |
二、汉代思想家对王充的影响 |
第二章 王充无神论思想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天道观 |
一、天体非气 |
二、天道自然生化 |
三、天人不相感 |
第二节 自然生死观 |
第三节 形神观 |
第三章 王充无神论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一节 对有神论产生原因的揭示及其批判迷信禁忌 |
一、揭示有神论存在的根源 |
二、揭示有神论的危害 |
三、对禁忌迷信的批判 |
第二节 王充的无鬼论 |
一、人死不为鬼 |
二、人死而无知 |
三、人死不能言 |
四、人死不能害人 |
第四章 王充无神论思想的矛盾及其历史影响 |
第一节 王充无神论的矛盾 |
一、“无神论”与“疾虚妄”之间的矛盾 |
二、“无鬼论”与“妖祥说”之间的矛盾 |
第二节 王充无神论在历史上的影响及其现实意义 |
一、历史影响 |
二、现实意义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论衡》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论衡》的文学思想 |
一、王充的科学精神 |
(一)“疾虚妄”式的批判 |
(二)“求真美”的价值取向 |
二、科学精神下的文学思想 |
(一)文学思想 |
(二)文章观念 |
第二章 《论衡》的情感指向 |
一、得气之势发 |
(一)以气结篇,气贯全文 |
(二)以势破竹,势强势弱 |
(三)气势交融,文意自现 |
二、失意之悲情 |
(一)悲哀压抑之情感基调 |
(二)悲愤蔑视之情绪宣泄 |
(三)悲悯无奈之情怀升华 |
第三章 《论衡》的散文艺术(上) |
一、文体形态 |
(一)文体形态的分类 |
(二)文体形态的比较 |
二、章法结构 |
(一)推理与事实的结合 |
(二)驳辩的分层递进 |
(三)问答的鞭辟入里 |
三、论辩艺术 |
(一)比较的勾连往复 |
(二)举例的点铁成金 |
第四章 《论衡》的散文艺术(下) |
一、修辞技巧的运用 |
(一)譬喻的精妙通显 |
(二)对偶、排比与引用 |
二、文学风格的突显 |
(一)繁博 |
(二)质朴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王充《论衡》中的“命定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 选题意义 |
二、 研究现状 |
三、 本论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论衡》的成书及其思想谱系 |
一、 《论衡》成书考 |
(一) 《论衡》成书时间考 |
(二) 《论衡》篇章的内在联系考 |
(三) 《论衡》与《讥俗》《节义》《政务》《养性》关系考 |
二、 《论衡》的思想谱系 |
(一) 元气自然论 |
(二) 无神论 |
(三) 认知论 |
(四) 命定论 |
三、 “命定论”在《论衡》思想谱系中的重要地位 |
第二章 王充“命定论”的思想构成 |
一、 王充“命定论”的基点——“气” |
二、 构成人的命运的一系列概念 |
(一) “后天可教”的“性” |
(二) “命定论”的核心——“命” |
(三) “命”的外在表现——“体” |
(四) “命”的实现条件——“时” |
第三章 王充“命定论”的思想体现 |
一、 “命定论”在王充人生观中的体现 |
二、 “命定论”在王充社会历史观中的体现 |
第四章 王充“命定论”形成的原因 |
一、 “宣图谶于天下”的社会氛围 |
二、 个人仕途的遭遇 |
(一) 王充生平史实的学术争论 |
(二) 王充生平述略 |
(三) 王充仕途不遇的内在因素 |
三、 王充“自然无为”理论的局限性 |
第五章 王充“命定论”的影响及其评价 |
一、 “命定论”中的批判精神 |
二、 “命定论”是社会不公在王充思想上的折射 |
三、 “命定论”的内在矛盾 |
余论 |
参考文献 |
(5)《论衡》文献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历代《论衡》研究平议 |
一、 历代目录书对《论衡》的着录 |
二、 有关《论衡》的版本研究 |
三、 有关《论衡》的校勘和注释研究 |
四、 有关《论衡》思想方面的研究 |
第一章 《论衡》的成书及版本 |
第一节 汉代文化背景与《论衡》的成书 |
一、 学术思想混乱,谶纬迷信泛滥 |
二、 王充异军突起,高举反谶大旗 |
第二节 《论衡》的流传 |
一、 清以前的坎坷流传 |
二、 近代中国的繁荣发展 |
第三节 《论衡》的版本 |
一、 宋以前《论衡》的版本 |
二、 宋元《论衡》的版本 |
三、 明清《论衡》的版本 |
第二章 《论衡》引书的文献学价值 |
第一节 《论衡》引书概说 |
一、 六艺类文献 |
二、 诸子类文献 |
三、 数术类文献 |
四、 未见于《汉志》的文献 |
第二节 客观征引,凸显文献流传价值 |
一、 广征博引,记录亡佚典籍 |
二、 直录原文,保存文献原貌 |
第三节 主观辑录,体现文献参考价值 |
一、 摒弃众说,保留传闻异辞 |
二、 成一家之言,为考辨史实提供佐证 |
第三章 《论衡》的辨伪成就 |
第一节 《论衡》的辨伪方法 |
一、 依据常识经验辨驳虚妄之说 |
二、 依据文献记载辨驳虚妄之说 |
三、 依据科学知识辨驳虚妄之说 |
四、 依据历史事实辨驳虚妄之说 |
五、 运用逻辑推理辨驳虚妄之说 |
第二节 《论衡》的辨伪思想 |
一、 批判“天人感应”学说 |
二、 揭露“谶纬神学”的虚妄性 |
三、 辨驳世俗迷信禁忌 |
第四章 《论衡》的疑古惑经思想 |
第一节 《论衡》对待经学文献的态度 |
一、 “尊经而不尽信经” |
二、 驳难儒家经传 |
第二节 《论衡》经典质疑的意义 |
一、 厘清经典,净化汉代学术风气 |
二、 挑战权威,冲破迷信经典藩篱 |
第五章 《论衡》文献学思想的意义及影响 |
第一节 引用典籍,丰富文献研究史料 |
一、 大量引用元典,促进其源远流长 |
二、 保留古书异文,为后人研读提供参照 |
第二节 敢于怀疑,高举唯物主义思想大旗 |
一、 影响后世的疑经传统 |
二、 引领全新的疑古思潮 |
第三节 着书立说,开启后世辨伪之学 |
一、 先秦两汉辨伪学的发端 |
二、 王充疾妄求实思想对《史通》的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
(6)试论王充的“疾虚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 “疾虚妄”提出的背景 |
1.1 谶纬神学的泛滥 |
1.2 王充的个人背景 |
2 “疾虚妄”的理论基础和方法 |
2.1 元气自然论 |
2.2 “考之以心,效之以事” |
3 “疾虚妄”的具体展开 |
3.1 对天人感应的批判 |
3.2 对诸子人性论的批判 |
3.3 对鬼神迷信的批判 |
3.4 对“生而知之”的批判 |
3.5 对厚古薄今的批判 |
4 “疾虚妄”的历史评价 |
4.1 批判求实性 |
4.2 历史局限性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论衡》真美观及其文学传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序言 |
第一章 “疾虚妄”之具体形态 |
第一节 “虚”之离本失实 |
一、无中生有之虚 |
二、灾异谴告之篇 |
第二节 “妄”之谬妄背道 |
一、鬼神祭祀之妄 |
二、感类之妄 |
第三节 “增”之妄加夸耀 |
一、赞颂往哲先贤,丑化道德败类 |
二、相面之术 |
第二章 立“实诚”求“真美” |
第一节 求真务实,坚定疾妄 |
一、物欲的原动力 |
二、传世之不朽 |
第二节 实事求是,以真为美 |
一、实事为真 |
二、真挚激切的情感 |
第三节:溯本正源,以诚立文 |
第三章 “回环往复”重要一环 |
第一节 “直录其事”中的虚构手段 |
一、“直录其事”为根本 |
二、虚构之叙事手段 |
第二节 谶纬途中的“真美”之行 |
一、以真为美,恰当典范 |
二、一味求真,过犹不及 |
第三节 文心之中的虚实之度 |
一、为文之心:本色之为美 |
二、虚实之“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8)王充思想的体系诠释和重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导论 |
(一) 选题来源 |
(二) 研究现状简评 |
(三) 研究方法 |
(四) 创新突破 |
(五) 研究思路 |
二、《论衡》各篇意旨 |
三、《论衡》各篇章的分类及优先次序 |
(一) 黄晖分类 |
(二) 重新分类及排序 |
1. 性命之论 |
2. 驳天人感应之论 |
3. 程量才知之论 |
4. 宣汉之论 |
5. 明鬼神禁忌之论 |
6. 正说自辨之论 |
7. 优先次序 |
四、王充思想体系的内在逻辑 |
(一) 主旨 |
(二) 立论 |
1. 立论之一: 命皆天定 |
2. 立论之二: 依性作礼 |
(三) 驳论 |
1. 驳论之一: 驳天人感应 |
2. 驳论之二: 驳灾异应政 |
(四) 正论 |
1. 正论之一: 齐世之论 |
2. 正论之二: 自然之道 |
3. 正论之三: 祥瑞符验 |
4. 正论之四: 鸿儒之志 |
5. 正论之五: 宣汉正说 |
五、对王充思想体系的误解 |
结束语: 王充思想体系的诊释性重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人死不为鬼(之三)——王充论衡选译(论文参考文献)
- [1]后汉三贤的着述及其文学价值研究[D]. 靳凯. 南宁师范大学, 2021
- [2]王充无神论研究[D]. 熊建良. 湖南师范大学, 2017(01)
- [3]《论衡》文学研究[D]. 韩中华. 河南大学, 2015(05)
- [4]王充《论衡》中的“命定论”研究[D]. 王君. 河南大学, 2014(04)
- [5]《论衡》文献学研究[D]. 刘艳. 黑龙江大学, 2013(S1)
- [6]试论王充的“疾虚妄”[D]. 张燕. 华中科技大学, 2013(07)
- [7]《论衡》真美观及其文学传承[D]. 田茉莉. 西南大学, 2012(10)
- [8]王充思想的体系诠释和重建[D]. 陆继萍. 云南师范大学, 2006(12)
- [9]人死不为鬼(之六)——王充《论衡》选译[J]. 梅德愚. 科学与无神论, 2000(04)
- [10]人死不为鬼(之五)——王充《论衡》选译[J]. 梅德愚. 科学与无神论, 20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