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让党员风采在社区闪耀(论文文献综述)
孟宪峰[1](2021)在《在社区的“家”感受文明之美》文中研究表明党员教育初心馆、户外数字图书馆、志愿者孵化基地……在文明社区创建过程中,廊坊市广阳区、安次区下“绣花”功夫,着力打造一批有特色、有影响、有示范作用的精品工程,引领创建工作向纵深推进,逐步提升居民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近日,记者走进广阳区、安次区的多个社?
游映霞[2](2021)在《将家风建设研究的常态化与精准化落实到位》文中认为贾玉明(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运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在浩荡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一批文武俊秀,裴氏家族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裴氏家族三千年来将相接武,人才辈出,各领风骚,是中国乃至世界家族史上的一颗明珠。裴氏家族的辉煌得益其优良家风家训、历史文化的涵养,历?
王梓益[3](2020)在《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时代的中国正处在国际秩序变革和国内各领域转型升级的重叠期,所面临的安全局势越发复杂化,疾病、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问题和其他传统安全问题相互交织在一起。因此,要想确保“两个阶段”战略安排如期顺利实现,必须树立起总揽全局的国家安全观念。党的十九大将“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充分体现了把握好时代安全发展趋势的现实紧迫性。总体国家安全观作为国家安全观念与国家安全实践的连接点,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双重保障。因此,本文将总体国家安全观作为研究内容,旨在明确这一安全观念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导向。论文以马克思主义国家安全思想为指导,在不断总结和学习国内外相关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对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探讨。首先,对安全、国家安全、国家安全观、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含义进行阐释,明确了与国家安全相关的概念以及深刻分析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国家安全思想,总结出了中国国家安全思想的发展脉络;其次,梳理和分析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形成背景和基本内容,认为中国在国际环境中面临着国际关系复杂多变问题、非传统安全问题和意识形态斗争问题,在国内环境中面临着社会发展不平衡和内部安全形势问题并且从人民、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和国际七大安全领域阐述其基本内容;再次,通过上述的分析指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的总体性、时代性等四大主要特征以及在其中闪耀着的哲学意蕴;最后,针对七大安全领域发展的实际提出了重视人自身发展保障人民安全、加强顶层设计保障政治安全等建议,以此来推进国家安全工作的稳定有序开展。
卢洁[4](2019)在《吴秀珠:“辣妈缝补坊”的“红色先锋”》文中提出这一天周三,刚好轮到吴秀珠当班为老人提供志愿服务。家住龙湾海滨街道新教村的她早早从家出发,来到了海滨街道宁城社区的辣妈缝补坊。时间还不到8点,缝补坊门口却已经等着好些老人,见吴秀珠一到,他们都开心地围上了她。"秀珠,你看我这裤脚太长了,帮我剪掉点吧,拖地走难看兮。"68
王卫兵[5](2018)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廉洁文化研究》文中提出中国共产党廉洁文化,指的是长期以来在党组织内部形成的且应该具备的关于廉洁的理论、作风、制度以及党员关于廉洁的态度、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的总和,归属于党内优秀政治文化,引领着整个社会的廉洁风尚。中国共产党的廉洁文化不仅仅是一种道德修养文化、社会价值文化,更是一种政治准则文化。它是对全体党员的道德要求、价值规范和政治约束,为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重要的文化支撑。2015年10月18日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这是“党执政以来第一部坚持正面引导、面向全体党员的规范全党廉洁自律工作的基础性法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的颁布实施,不仅体现了我们党对廉洁价值的高度重视,而且也为中国共产党廉洁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制度保障。廉洁文化是一种客观存在,它一直以来是古今中外所探讨的社会命题。古希腊哲学家将廉洁看作是一种“善德”或者“正义”的价值理念,赋予其理性意义。古罗马思想家们从分权制衡的角度来确保掌权者的廉洁品行,并从“性恶论”“自私论”的人性假设出发,逐渐开辟出一条依靠法律、制度、分权制衡来约束人们腐败行为的文化路径。中国传统廉洁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廉洁文化观是中国共产党廉洁文化发展的两大源头。中国传统廉洁文化中蕴含着“以德养廉”、“以法促廉”、“勤政为民”、“崇俭戒贪”等丰富的廉洁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廉洁文化传承发展的内在“基因”。马克思主义廉洁文化观主要展现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人的廉洁思想当中,成为中国共产党廉洁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又一思想渊源。实现“正本清源”、“返本开新”,就是要以这两个源头为依据,不断挖掘出具有新的时代内涵的廉洁观念,以彰显传统廉洁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廉洁观的当代价值。改革开放以来,依托于两个理论源头和优秀的党内政治文化,中国共产党廉洁文化不断开拓出新的理论和实践境界,形成了一些新的廉洁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加深了中国共产党廉洁文化的思想理论内涵。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苍蝇”“老虎”一起打,重拳出击,惩治腐败,取得了显着效果,勾画出了“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廉洁文化发展框架。虽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廉洁文化取得了显着的发展成就,但是也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和挑战。面对市场经济环境下的种种诱惑,一些党员、干部开始放松了对自身的要求,背弃了党的宗旨,逐渐沉浸于享乐主义、奢靡之风中不能自拔,一步一步滑向贪污腐化的深渊,沦为党和国家的“蛀虫”和人民的公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廉洁文化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不坚定、政治信仰迷失、宗旨意识淡薄、思想观念落后、人生观价值观扭曲。因此,本文在直面问题的基础上,以铲除腐败为导向,以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廉洁文化为目标,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廉洁文化”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本文共分为七个部分:一、导论;二、中国共产党廉洁文化的基础理论分析;三、中国共产党廉洁文化的结构与功能;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廉洁文化发展状况;五、中外廉洁文化建设比较借鉴;六、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廉洁文化的建设路径;七、结语。本文的导论包含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第二部分是国内外研究前沿动态,包括国内研究现状和国外研究现状。第三部分是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四部分是创新之处和研究难点。第一章中国共产党廉洁文化的基础理论分析。本章首先对中国共产党廉洁文化相关概念进行了解析,探讨了廉洁文化、中国共产党廉洁文化等概念的理论内涵,对中国共产党廉洁文化与廉政文化、中国共产党廉洁文化与社会文化等概念进行了辨析。其次,分析了中国共产党廉洁文化的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廉洁文化观和中国传统廉洁文化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廉洁文化形成的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廉洁文化的直接理论来源。第三,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廉洁文化的本质属性,即中国共产党廉洁文化是一种道德修养文化;中国共产党廉洁文化是一种社会价值文化;中国共产党廉洁文化是一种政治准则文化。第四,阐释了中国共产廉洁文化所具有的鲜明特点,包括人民性、民族性和先进性。第二章中国共产党廉洁文化的结构与功能。本章首先探讨了中国共产党廉洁文化的结构。根据政党文化结构理论以及中国共产党廉洁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内在属性,将中国共产党廉洁文化结构分为“三层次”“两类型”。“三层次”指的是中国共产党廉洁文化结构的物质层次、规范层次和精神层次,这是分析中国共产党廉洁文化结构的“经”。“两类型”指的是党员廉洁文化和党员领导干部廉洁文化,这是分析中国共产党廉洁文化结构的“纬”。经纬结合,构成了分析中国共产党廉洁文化结构的基本轮廓。其次,归纳了中国共产党廉洁文化在党和国家治理中所发挥的功能,即教育引导、优化创新、批判矫正和调控维护。第三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廉洁文化的发展状况。按照“经验总结-问题归纳-原因分析”的研究路径,本章首先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廉洁文化发展的具体表现,包括始终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高度重视反腐倡廉建设、正风肃纪提升党员干部的廉洁品质、重视制度在廉洁文化建设中的根本性作用、明确党委和纪委在廉洁文化发展中的责任。其次,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廉洁文化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即部分党员干部理想信念不坚定、政治信仰迷失、宗旨意识淡薄、思想观念落后、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第三,按照思想观念、反腐制度、权力运行和经济利益的分析视角,剖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廉洁文化发展问题所产生的原因。第四章中外廉洁文化建设比较借鉴。选取世界上具有典型特征的政党、国家和地区,从正反两反面总结了这些地方廉洁文化建设的经验教训,以揭示其对中国共产党廉洁文化建设的启示意义。首先总结了中国国民党(反面典型)廉洁文化建设的经验及教训。其次阐释了新加坡人民行动党、香港地区(与中国大陆同属儒家文化圈)廉洁文化建设的经验和启示。最后,分析了世界上最清廉国家丹麦、芬兰、瑞典(正面典型)廉洁文化建设经验及启示。第五章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廉洁文化的建设路径。围绕“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廉洁文化发展目标,从教育、制度、监督、利益四个维度提出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廉洁文化的建设方略。本章第一部分提出要加强党员廉洁教育。包括加强廉洁教育主体建设;推进廉洁教育客体建设;丰富廉洁教育内容;创新廉洁教育方式;优化廉洁教育环境;实现廉洁教育的制度化。本章第二部分提出要加强廉洁法规制度建设。包括建立完备的反腐败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构建完善的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建立科学的选人用人制度。本章第三部分提出要完善政治权力运行机制。包括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实行有力的执行机制;健全有效的监督机制。本章第四部分提出要妥善处理党员干部正当权益与廉洁自律的关系。包括完善党员干部财产公示公开制度;健全党员干部合理利益保障与激励机制;打造“亲”“清”的新型政商关系。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概况总结,归纳了取得的研究成果,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廉洁文化的发展前景进行了相关展望。
赵阳[6](2017)在《从赋权到增能:县域城市社区自治的演变过程研究 ——以X市Z社区睦邻点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自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开展城市社区建设以来,社区自治一直是一个难解的中心话题。社区到底能否自治?怎么理解社区自治的内涵和外延?社区自治的内在逻辑机理是什么?对此,学术界和各地实务部门都在努力地探索。本文拟围绕社区自治的议题,运用“赋权—增能”的分析框架,通过对X市Z社区睦邻点这一个案的质性研究,探索县域城市社区自治何以可能的实践过程及其内在机理,以期对现有研究有所推进以及对实务领域社区自治进程有所贡献。本文首先对社区自治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回顾,对当前社区自治的两种主要研究取向——“居民自治”、“社区共治”——进行了批判性理解,即“居民自治”取向强调国家“不在场”的纯粹社区自治,是一种去国家化的社区自治观念;“社区共治”取向则强调基层治理中多主体间的互动与合作,并将社区自治视为社区共治的构成要素,然而,这种取向缺乏对多主体间的合作、互动何以可能的理论机理分析。基于此,本研究尝试借用社会法团主义的理论遗产作为分析视角,该理论强调国家与社会在基层治理中的互动、合作是基于“社区为本”的内在机制型塑下得以实现的。但是,社会法团主义仍然重视国家的“在场”,在此前提下形成的社区自治不再是“去国家化”的纯粹自治,而是国家在场与社区自主性相结合的“适度自治”状态。因而,这一视角是对现有主流范式的扩展和替代。进而,这种“适度自治”是如何与现实中正在发生着的实践相连的呢?笔者对其进行了操作化,构建了“赋权—增能”的分析框架,以期对X市Z社区睦邻点发展历程所呈现的社区自治过程及其内在机理进行剖析与解读,并进一步探讨了政府前位行动下的社区建设与居民自主参与的社区自治相结合的行动逻辑。在此基础上,文章尝试对Z社区睦邻点实践中所形成的城市社区自治多元动力及核心机制进行了总结、提炼,并对社会法团主义视角下适度社区自治的深层机理进行了阐释。研究发现,X市Z社区睦邻点的自治实践呈现出由赋权社区到增能居民的转变,结合社会法团主义的理论内核,促成这种转变的动力机制主要是是党的社会性、政府服务型治理和社会自主性的成长,而这三方面是基于社区建设、社区发展和社区共同体重建等共通目标而形成的。因此,多主体朝向更为统合的“社区为本”的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是当前基层社会治理的内在要求和核心机制,型塑着社区自治由国家主导下的刚性自治向政社分开与合作机制指引下的适度自治转变,它更加注重在政社分开前提下促成社区、社会组织和社工等力量的联动,由此不断迈向一种共享发展的实践逻辑。
施帆[7](2014)在《中国共产党网络党建研究》文中指出二十一世纪以来,网络越来越普及,人类已经迈进信息时代,日常生活中,互联网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种巨大的影响力,也给中国共产党的的自身建设和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充满了挑战。所以网络党建的产生是中国共产党顺应潮流,与时俱进做出的伟大跨步。所谓网络建设,即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以网络为载体,利用交互的方式,对传统意义上的党建工作和党建实践进行推广。要对网络党建进行有效的管理、对学习的内容和资源进行有效的分配利用,也要不断推进网络党建的方式和方法的多样性,这三个方面要密切联系,共同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发挥整体性作用。为了促进有效的,科学的党建工作,使国家、社会和自身得到生机与活力。网络党建与传统党建相比,具有信息量更大、更快速,覆盖面更广等特征。与此同时,网络党建的迅速发展也会衍生一些不良的因素,很有可能会阻碍其发展的因素。比如网络平台设计简陋,对网民没有什么吸引力。网络党建的相关人才缺乏,或者是党建知识水平不高,或者是信息技术水平有限。微博、微信等网络工具的发展让获取网络信息的渠道不断增多,信息冗杂,可靠性不高。网络党建的组织和运行也不健全,不利于进一步的发展。面对这些存在的问题,我们如果要推进网络党建的发展,就必须从领导干部的转变为先导,努力打造网络政党的新形象;从中央到地方,构建网络党建的完整组织机构;积极吸纳相关人才,提高网络党建的质量;促进网络党建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网络党建覆盖面;依法规范网络党建,初步完善网络党建运行机制。本篇论文共分四章:第一章是绪论,从论文的研究背景出发,介绍了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阐述论文的研究方法。第二章界定党建的定义,概括了网络党建的主要内涵与特征,并把党建与网络党建进行了分析比较,从而得到了网络党建的现实意义所在。第三章主要介绍网络党建的几个发展阶段,归纳总结了在党建发展过程中我国网上党建工程所取得成效,与此同时,网络党建自身发展尚未成熟,对理论的要求、实践的探索还需深化。第四章结合全文,对网络党建的构建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与期许。总的来说从网络政党的形象、功能出发,深化网络党建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为扩大网络党建的政治影响力、提高党员群众的积极性,构建和谐网络党建社会,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网络网络党建道路而努力。
汤丽丽[8](2014)在《江汉油田楼组党员责任区活动初探》文中研究说明社区和谐是构建和谐油田的重要基础,社区党建是促进社区和谐建设的坚强保证。江汉油田广华社区以楼组党建作为切入口,建立楼组党员"责任区",使楼组党建成为延伸党建触角的"新载体"、服务居民的"新阵地",在推动社区和谐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一、"楼组党员责任区"的主要内涵社区要和谐,党员是关键。广华社区党委把党员责任区界定由"工作区"拓展到"生活区"和"社会活动区",在小区中以楼组为单位开展楼组党员责任区活动,通过划分责任区域、
马晓野[9](2013)在《绥芬河市社区党建模式发展探究》文中提出社区是国家与社会的接口,是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阵地。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社区可以说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各类矛盾的“聚焦点”。社区党建是执政党根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出发所采取的加强党在基层基础工作的新举措,是党在社区工作的基础,因此,当今社会社区党建显得尤为重要。在新的形势下,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和谐社区建设中的核心作用,探索与时俱进的社区党建模式,促进社区建设及社会管理、社会建设成为最现实的问题。本文通过对绥芬河社区党建模式的实地调查和大量的翻阅资料,在借鉴其它地区社区党建模式的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分析对比,在认清了绥芬河社区党建模式的取得经验和成果的同时,也清醒了看到了绥芬河市社区党建工作未来发展的优势及发展过程中的瓶颈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逻辑观点和主张。
魏继萍[10](2011)在《大别山红色文化与大别山地区和谐社会构建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别山红色文化是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产生的特有的文化,包括红色文化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近年来学术界对红色文化的研究并不少见,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对大别山红色文化的系统研究有待进一步发展。时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深入挖掘大别山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协调不同的社会利益,充分发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功能与作用,促进大别山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包括和谐政治、和谐经济和和谐文化等,大别山地区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部分,也包括和谐政治、和谐经济、和谐文化。本文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学科交叉和实地调查研究法把大别山红色文化与大别山地区和谐社会构建问题作为一个独立的课题来研究,从红色文化的概念界定入手,分析大别山红色文化的特征,并结合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容进而阐述大别山红色文化在构建大别山地区和谐社会中的功能,探索其功能的实现路径。本文的创新点:一、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大别山红色文化的历史地位、特征和大别山红色文化的革命精神内涵;二、探讨大别山红色文化在社会中发挥的功能与构建和谐社会内容的结合点,提出了大别山红色文化在构建大别山地区和谐社会中的功能。大别山红色文化的先进因子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动力,推动了大别山区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让大别山红色文化彰显与时俱进的价值,又有利于弘扬大别山红色文化。
二、让党员风采在社区闪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让党员风采在社区闪耀(论文提纲范文)
(1)在社区的“家”感受文明之美(论文提纲范文)
一座党员教育初心馆 |
一座户外数字图书馆 |
一个志愿者孵化基地 |
一个“脱胎换骨”的老旧小区 |
(2)将家风建设研究的常态化与精准化落实到位(论文提纲范文)
贾玉明(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
高春平(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
裴忠利(忻州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 |
王沛郁(闻喜县纪委监委宣传部部长) |
何沁学(闻喜县裴氏文化研究会会长) |
裴建民(闻喜县裴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
高小军(闻喜县委常委、纪委书记、监委主任) |
张建伟(山西大学教授) |
刘丽(山西师范大学博士) |
相从智(山西大学原党委书记) |
裴希敏(着名画家) |
师振兴(省文旅厅资源开发处处长) |
张新闻(市纪委宣传部部长) |
谢春玲(省社科联社团部主任) |
(3)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与主要创新点 |
(一)研究内容 |
(二)主要创新点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相关概念及理论渊源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一、安全 |
二、国家安全 |
三、国家安全观 |
四、总体国家安全观 |
第二节 理论渊源 |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有关国家安全的思想 |
二、十八大之前领导人的国家安全思想 |
小结 |
第二章 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形成背景及基本内容 |
第一节 形成背景 |
一、国际背景 |
二、国内背景 |
第二节 基本内容 |
一、国家安全宗旨:人民安全 |
二、国家安全根本:政治安全 |
三、国家安全基础:经济安全 |
四、国家安全保障:军事、文化、社会安全 |
五、国家安全依托:国际安全 |
小结 |
第三章 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主要特征和哲学意蕴 |
第一节 主要特征 |
一、统筹兼顾的总体性 |
二、以人为本的人民性 |
三、与时俱进的时代性 |
四、和谐与共的包容性 |
第二节 哲学意蕴 |
一、以实践为根的认识准则 |
二、从实际出发的理论品质 |
三、整体协同的辩证思维 |
四、重视人与社会的系统思维 |
五、根植社会的价值导向 |
六、倡导奉献的人生观念 |
小结 |
第四章 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实践策略 |
第一节 重视人自身发展保障人民安全 |
一、要解决好人民群众吃饭问题 |
二、要解决好人民群众健康问题 |
三、要满足好人民群众需求问题 |
第二节 加强顶层设计保障政治安全 |
一、用民主集中制来贯彻两个维护 |
二、用中国特色来发展马克思主义 |
三、用三大逻辑来扞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
第三节 科学制定规划保障经济安全 |
一、中心工作保经济发展根基 |
二、双循环促经济平稳落地 |
三、新基建促经济平稳发展 |
第四节 破除体制与思想束缚保障军事、文化、社会安全 |
一、用创新赋予国防建设活力 |
二、发扬传统文化引领精神文明发展 |
三、以全面发展化解社会主要矛盾 |
第五节 倡导合作共赢保障国际安全 |
一、以共同合作推进核安全治理 |
二、以五通推动开放步伐 |
三、以共同体理念推动世界发展 |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吴秀珠:“辣妈缝补坊”的“红色先锋”(论文提纲范文)
善良——唤起党性初心 |
互助——成就公益事业 |
模范——发挥先锋作用 |
(5)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廉洁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前沿动态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和研究难点 |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廉洁文化的基础理论分析 |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廉洁文化的概念解析 |
一、廉洁文化 |
二、廉洁文化“发展”与“建设” |
三、中国共产党廉洁文化 |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廉洁文化的理论来源 |
一、马克思主义廉洁文化观 |
二、中国传统廉洁文化观 |
三、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文化 |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廉洁文化的本质属性 |
一、中国共产党廉洁文化是一种道德修养文化 |
二、中国共产党廉洁文化是一种社会价值文化 |
三、中国共产党廉洁文化是一种政治准则文化 |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廉洁文化的鲜明特点 |
一、中国共产党廉洁文化的人民性 |
二、中国共产党廉洁文化的民族性 |
三、中国共产党廉洁文化的先进性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廉洁文化的结构与功能 |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廉洁文化的结构 |
一、政党文化结构的理论分析 |
二、中国共产党廉洁文化结构的物质层 |
三、中国共产党廉洁文化结构的规范层 |
四、中国共产党廉洁文化结构的精神层 |
五、党员廉洁文化和党员干部廉洁文化 |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廉洁文化的功能 |
一、教育引导功能 |
二、优化创新功能 |
三、批判矫正功能 |
四、调控维护功能 |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廉洁文化发展状况 |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廉洁文化发展的基本经验 |
一、始终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 |
二、高度重视反腐倡廉建设 |
三、正风肃纪提升党员干部的廉洁品质 |
四、强调制度在廉洁文化发展中的根本性作用 |
五、明确党委和纪委在廉洁文化发展中的责任 |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廉洁文化发展的主要问题 |
一、部分党员干部理想信念不坚定 |
二、部分党员干部政治信仰迷失 |
三、部分党员干部宗旨意识淡薄 |
四、部分党员干部思想观念落后 |
五、部分党员干部人生观价值观扭曲 |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廉洁文化发展问题的成因 |
一、落后观念消极影响 |
二、反腐败制度不完善 |
三、政治权力运行失调 |
四、市场经济发展不充分 |
第四章 中外廉洁文化建设比较借鉴 |
第一节 中国国民党廉洁文化建设教训 |
一、中国国民党廉洁文化建设表现 |
二、中国国民党廉洁文化建设教训 |
第二节 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廉洁文化建设经验及启示 |
一、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廉洁文化建设经验 |
二、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廉洁文化建设启示 |
第三节 香港地区廉洁文化建设经验及启示 |
一、香港地区廉洁文化建设经验 |
二、香港地区廉洁文化建设启示 |
第四节 最清廉国家廉洁文化建设经验及启示 |
一、丹麦廉洁文化建设经验 |
二、芬兰廉洁文化建设经验 |
三、瑞典廉洁文化建设经验 |
四、最清廉国家廉洁文化建设启示 |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廉洁文化的建设路径 |
第一节 强化廉洁教育 |
一、加强廉洁教育主体建设 |
二、推进廉洁教育客体建设 |
三、丰富廉洁教育内容 |
四、创新廉洁教育方式 |
五、优化廉洁教育环境 |
六、实现廉洁教育制度化 |
第二节 加强廉洁法规制度建设 |
一、建立科学完备的反腐败党内法规制度体系 |
二、构建完善的权力制约和监督制度体系 |
三、建立科学的选人用人制度 |
第三节 完善政治权力运行机制 |
一、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 |
二、实行有力的执行机制 |
三、健全有效的监督机制 |
第四节 妥善处理党员干部正当权益与廉洁自律的关系 |
一、完善党员干部财产公示公开制度 |
二、健全党员干部合理利益保障与激励机制 |
三、构建“亲”“清”的新型政商关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
(6)从赋权到增能:县域城市社区自治的演变过程研究 ——以X市Z社区睦邻点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缘起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社区自治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社区自治研究综述 |
1.2.3 以往研究述评 |
1.3 理论基础及分析框架 |
1.3.1 理论基础 |
1.3.2 分析框架 |
1.4 概念界定及研究方法 |
1.4.1 概念界定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生成与发展:撤镇设街的历史转型 |
2.1 X市:打造商业中心 |
2.1.1 历史文化名城 |
2.1.2 现代化的城市建设 |
2.1.3 宜商之城 |
2.2 Y街道: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以社区建设为重点 |
2.2.1 完成撤镇设街 |
2.2.2 社区建设与社区转型 |
2.2.3 推动居民自治 |
2.3 Z社区睦邻点:从个体到团体的发展 |
2.3.1 从无到有:社区睦邻点的产生 |
2.3.2 羽翼渐丰:社区睦邻点的壮大 |
2.3.3 日臻完善:小组织蕴含大能量 |
第3章 赋权社区:政府前位行动下的社区建设逻辑 |
3.1 制度构建:赋权的基本保障 |
3.1.1 党建联席会议制度:资源链接 |
3.1.2 公益创投:一邻一宝 |
3.2 管理艺术:寓管理于服务之中 |
3.2.1 党员教育:党性讲堂与道德讲堂 |
3.2.2 志愿者管理:时间银行和党员先锋 |
3.3 服务原则:以居民需求为本 |
3.3.1 便民:建立社区一站式服务平台 |
3.3.2 为民:扁平化管理片区化服务 |
3.4 小结:政府推动下的初步发展 |
第4章 增能居民:居民自主参与下的社区自治逻辑 |
4.1 个体层面:自我认知性增能 |
4.1.1 “我是有用的人” |
4.1.2 “我要终生学习” |
4.2 人际关系层面:关系性增能 |
4.2.1 居民生活的“当家人” |
4.2.2 协调居民的“润滑剂” |
4.3 社会参与层面:体制性增能 |
4.3.1 活动平台“促交流” |
4.3.2 居务公开“促发声” |
4.4 小结:居民自发的进一步能力提升 |
第5章 迈向适度自治:城市社区自治的范式转换 |
5.1 从赋权到增能演变的多元动力 |
5.1.1 党组织的社会性 |
5.1.2 政府的服务型治理 |
5.1.3 社会自主性的提升 |
5.2 社区为本:社区自治逻辑演变的核心机制 |
5.2.1 社区建设:提升社区参与意识 |
5.2.2 社区发展:打造社区公共空间 |
5.2.3 社区共同体重构:培育社区认同 |
5.3 适度自治:法团主义视角下的社区自治 |
5.3.1 国家的在场 |
5.3.2 社会力量发育 |
5.3.3 政社分工与合作 |
5.4 小结:法团主义的批判性理解 |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
6.1 结论 |
6.1.1 向社区赋权:社区自治得以可能的外在动力 |
6.1.2 为居民增能:社区自治得以实现的内在诉求 |
6.1.3 社区为本的共同体建设:多主体协同治理的共通目标 |
6.2 讨论:有无社会工作的社区睦邻点的经验比较及其启示 |
6.2.1 社会工作专业元素介入下睦邻点样态 |
6.2.2 单一睦邻点自治中的优势及不足 |
6.2.3 社会工作介入X市睦邻点的可能空间 |
6.3 本研究的创新及不足 |
6.3.1 研究的创新性 |
6.3.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卷内备考表 |
(7)中国共产党网络党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发展趋势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二章 网络党建的概念 |
2.1 网络党建的基本概述 |
2.1.1 党建 |
2.1.2 网络党建 |
2.1.3 网络党建的特征 |
2.2 网络党建的现实意义 |
2.2.1 网络党建搭建了宣传马克思主义新平台 |
2.2.2 网络党建开辟了构建党群关系的新途径 |
2.2.3 网络党建有利于创建党内民主新体系 |
2.2.4 网络党建开启了社会整合的新思路 |
2.2.5 网络党建拓宽了党建工作新路径 |
2.2.6 网络党建增添了对外交往的新渠道 |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网络党建的现状 |
3.1 中国共产党党建网站的发展进程 |
3.2 网络党建取得的成效 |
3.3 网络党建应将完善的几个方面 |
3.3.1 网络党建平台机制不完善 |
3.3.2 党建工作者对网络党建的认识不到位 |
3.3.3 网络党建理论知识不扎实 |
3.3.4 网络党建保障措施不规范 |
第四章 加强网络党建的思考 |
4.1 领导干部以转变为先导,努力打造网络政党的新形象 |
4.2 从中央到地方构建网络党建新机制 |
4.3 优化人才结构,提高网络党建水平 |
4.4 均衡发展网络党建,全面提高网络党建覆盖面 |
4.5 依法规范网络党建,初步完善网络党建运行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8)江汉油田楼组党员责任区活动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楼组党员责任区”的主要内涵 |
1、创新组织机构, 延伸党建触角 |
2、明确党员责任, 引领社区建设 |
二、“楼组党员责任区”活动内容与成效 |
1、培养骨干、完善制度、夯实了工作基础 |
2、搭建平台、积极引导、激发了楼组活力 |
3、因地制宜、发挥特长、形成共建新风尚 |
(9)绥芬河市社区党建模式发展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绪论 |
一、 选题意义 |
二、 选题背景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 |
四、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社区党建模式 |
第一节 社区党建模式的内涵 |
一、 党建 |
二、 社区党建 |
三、 社区工作 |
四、 社区建设 |
五、 社区党建模式 |
第二节 社区党建模式与社区建设 |
一、 社区党建、社区党建模式与社区建设的关系 |
二、 社区党建、社区党建模式在社区建设的作用 |
第二章 绥芬河市社区党建模式现状 |
第一节 绥芬河市社区党建模式 |
一、 什么是绥芬河社区党建模式 |
二、 绥芬河市社区党建大模式的主要内容 |
第二节 绥芬河市优秀社区党建模式实践与分析 |
一、 永安社区“123”党建工作模式 |
二、 山城社区“实施五项工程、打造五型社区” |
三、 友谊社区“515 为民服务圈” |
第三章 绥芬河社区党建模式发展优势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一节 绥芬河市社区党建模式发展的优势 |
一、 党建模式多元化 |
二、 机制方法多样化 |
三、 发展环境优越化 |
第二节 绥芬河市社区党建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 对社区党组织的认识问题 |
二、 社区党务干部队伍素质问题 |
三、 社区党员教育管理问题 |
四、 社区党员干部发挥作用问题 |
五、 社区党建投入问题 |
第三节 绥芬河市社区党建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原因 |
一、 人们对社区党建的认识落后 |
二、 社区党务工作者整体素质低 |
三、 社区党员身份复杂化及社区党员教育管理单一化 |
四、 社区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作用不明显 |
五、 社区党建投入短缺化 |
第四章 发展绥芬河市社区党建模式的对策 |
第一节 国内典型地区社区党建模式经验 |
一、 上海市浦东新区梅园社区“以居带楼、以站连片” |
二、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呼中区社区“先锋亮点纪实簿” |
第二节 发展绥芬河市社区党建模式的对策 |
一、 创新组织设置模式 |
二、 拓宽干部选配渠道 |
三、 探索社区党员分类教育管理模式 |
四、 强化社区党员考核激励机制 |
五、 完善多渠道投入保障体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大别山红色文化与大别山地区和谐社会构建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预测 |
1.4 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第2章 概念界定 |
2.1 大别山红色文化的概念界定 |
2.1.1 文化 |
2.1.2 红色文化 |
2.1.3 大别山红色文化 |
2.2 大别山的区域范围及红色文化的形成 |
2.2.1 区域范围 |
2.2.2 土地革命前的社会状况 |
2.2.3 大别山红色文化的形成 |
2.3 大别山红色文化的形态 |
2.3.1 红色文化的物质形态 |
2.3.2 红色文化的非物质形态 |
第3章 大别山红色文化的历史地位和特征 |
3.1 大别山红色文化的历史地位 |
3.1.1 废除了腐朽的旧文化 |
3.1.2 改变了根据地人民精神文化生活 |
3.1.3 传播了马列主义 |
3.1.4 巩固发展了革命根据地 |
3.2 大别山红色文化的特征 |
3.2.1 基本特征 |
3.2.2 大别山红色文化的革命精神内涵 |
第4章 大别山红色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功能与实现路径 |
4.1 在构建大别山地区和谐社会中的功能 |
4.1.1 构建和谐政治功能 |
4.1.2 构建和谐经济功能 |
4.1.3 构建和谐文化功能 |
4.2 在构建大别山地区和谐社会中功能的实现路径 |
4.2.1 大别山区各级党委、政府的政策扶持 |
4.2.2 积极打造大别山红色文化精品 |
4.2.3 大力弘扬大别山红色文化 |
第5章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
四、让党员风采在社区闪耀(论文参考文献)
- [1]在社区的“家”感受文明之美[N]. 孟宪峰. 河北日报, 2021
- [2]将家风建设研究的常态化与精准化落实到位[N]. 游映霞. 运城日报, 2021
- [3]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理论与实践研究[D]. 王梓益. 河北科技大学, 2020(07)
- [4]吴秀珠:“辣妈缝补坊”的“红色先锋”[J]. 卢洁. 温州人, 2019(13)
- [5]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廉洁文化研究[D]. 王卫兵. 中共中央党校, 2018(02)
- [6]从赋权到增能:县域城市社区自治的演变过程研究 ——以X市Z社区睦邻点为例[D]. 赵阳. 华东理工大学, 2017(05)
- [7]中国共产党网络党建研究[D]. 施帆. 华东交通大学, 2014(03)
- [8]江汉油田楼组党员责任区活动初探[J]. 汤丽丽. 东方企业文化, 2014(05)
- [9]绥芬河市社区党建模式发展探究[D]. 马晓野. 黑龙江大学, 2013(S1)
- [10]大别山红色文化与大别山地区和谐社会构建问题研究[D]. 魏继萍. 信阳师范学院, 2011(11)